中国股票发展历程

2024-07-19

中国股票发展历程(精选8篇)

中国股票发展历程 篇1

1955年,天津医疗器械厂试制出第

一台使用封闭式压缩机的冰箱。1956年,沈阳、天津、北京、上海等地相继开始生产冰箱,供医院及科研单位使用,并试产了集团用洗衣机。

1958年,中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诞生。天津712厂生产出新中国第一台自主研发、制造的显像管电视机——北京牌14英寸黑白电视机,标志着当时中国电视机研制技术与日本基本处在同一水平。

1962年,沈阳日用电器研究所试制出中国第一台洗衣机。1965年,上海空调机厂生产出中国第一台三相窗式空调器。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台彩色电视机同样在天津712厂诞生,拉开了中国彩电生产的大幕,但生产规模、产量、性能、质量等方面与同期已进入高速发展的日本相比差距明显。

1976年,广州家用电器总厂试制成功全塑喷流式洗衣机;随后,波轮式套桶洗衣机在无锡洗衣机厂试制成功。

1978年~1983年 1978年1月,国务院决定将轻工业部同纺织工业部分开。为了发展家用电器工业,在组织机构设置上成立了五金电器工业局。同年,国家计划委员会(以下简称计委)计委决定,由轻工业部统一归口管理全国各系统、各地区家用电器工业,并将洗衣机、冰箱、电风扇、房间空调器、吸尘器、电熨斗等6个产品列入国家和部管计划,同时对国内尚不能生产的家用电器零配件和原材料(如冰箱压缩机、洗衣机定时器、ABS工程塑料等),由国家列入进口计划,轻工业部统一分配,解决了重要零部件配套问题,这对促进各地主管部门重视发展家用电器工业起到了积极作用。同年,国家还批准引进第一条彩电生产线,定点在原上海电视机厂即现在的上广电集团。

1979年4~5月,以轻工业部部长梁灵光为团长的中国轻工业代表团访问日本。在考察期间,同日本著名家电公司洽谈引进冰箱心脏部分——压缩机项目,该项目于1984年正式列为国家重点项目。7月,轻工业部五金电器工业局在苏州召开了全国家用电器发展规划座谈会,此次会议被称为“家用电器发展誓师大会”。会上规划重点省市二轻系统集团所有制机械修配厂、五金厂、工具厂转产洗衣机、冰箱、电风扇和电饭锅等家用电器产品定点生产工作,利用集体经济资金发展家用电器生产,并对转产的家用电器生产的供产销和基建投资技术改造措施费用,纳入国家和地方计划进行了综合平衡,妥善安排;会上同时制定了1979年~1981年3年发展规划。为了加强产品质量检测和制定统一标准,1979年在广州成立了中国日用电器工业标准化质量检测中心。

1981年,中国家用电器工业标准质量检测中心在北京成立。

1982年,家用电器工业局从五金电器工业局独立出来,主要负责洗衣机、冰箱、电风扇、房间空调器、吸尘器、电熨斗等6个产品的生产管理工作。10月,国内第一个彩管厂——咸阳彩虹厂成立。这期间中国彩电业迅速升温,很快形成规模,全国引进大大小小彩电生产线100多条,并涌现出熊猫、金星、牡丹、飞跃等一大批国产品牌。

1983年,轻工业部根据国务院关于对市场需求变化预测的指示精神,对全国421个家用电器企业、192个商店(商场)和20196户城市职工和农民家庭进行了调查,这是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家用电器产销调查和预测。这一年洗衣机产量由1978年的400台上升到365万台,此后全国各地掀起了大规模的技术引进热潮,大约有40多个厂家先后从洗衣机技术先进国—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引进技术60多项。从1983年起,中国开始引进冰箱压缩机的生产技术和设备。

1984年~1986年

1984年2月,电子工业部做出了加快彩电国产化步伐的决策,开始实施彩电国产化“一条龙”工程。

1985年3月和9月,计委、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以下简称经贸委)、轻工业部联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冰箱、洗衣机专业会议。这是国家对家用电器工业发展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最后形成了国务院以国发[1985]77号文件,批转计委、经贸委、轻工业部《关于加强电冰箱行业管理,控制盲目引进的报告》,确定了“七五”计划期间42个定点厂,引进规模为842万台。9月,电子工业部承建的23套卫星电视接收站全部开通,实收效果良好。年底,第一批采用国外技术设备生产的冰箱压缩机投放市场。

1986年,广州建成了从日本松下电器株式会社引进年产百万台的冰箱压缩机厂。与此同时,北京也建成了从飞利浦设在意大利的“伊瑞”公司引进年产百万台的冰箱压缩机厂。这两个冰箱压缩机厂对保证发展冰箱国产化起到了重要作用。7月30日,经贸委等8个部委联合发出《关于认真落实三包的规定通知》,对冰箱、洗衣机、电风扇、彩色电视机、黑白电视机和收录机这6类家用电器(包括进口零部件组装的家用电器)的三包办法做出了统一规定,1986年10月1日起实行包修、包退、包换。10月,国家决定把彩电国产化作为重大项目列入“七五”计划。12月底,颁发洗衣机生产许可证大会在上海召开,首推生产许可证制,当时共计43家企业和43个产品领取到生产资格证明。

1987年~1989年

1987年3月,彩电国产化的工作方针被确定为“引进、消化、开发、创新”。7月,中国彩电(北京牌8308型PS47cm彩电)首次获国际金奖。同时,为表彰在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中做出的重大贡献,“家用电动洗衣机及其安全要求”国家标准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这是中国家电行业首次获得国家级重大奖励。这一年,首届“全国家用电器展览会”在北京召开,展览总面积达1.4万平方米,以全国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参展团的300多个家电制造企业参加了展览,由此拉开了中国家电业会展文化和会展经济的序幕。

1988年,第一台国产分体壁挂机空调—KF-19G1A“雪莲”在华宝空调厂诞生,开启了中国家用空调行业的一个新时代,这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标志着中国空调行业的发展迎来了历史上第一个高峰。同年,琴岛—利勃海尔四星BCD-212升双门冰箱,上菱四星BCD-180升双门冰箱获国家优质产品金奖,这是家电行业首次获得国家质量最高荣誉奖。10月,第二届全国彩色电视机质量评比结果揭晓,熊猫、金星、牡丹等58种型号的18英寸彩电和海燕、金星、宇航的3种型号22英寸彩电获一等奖。这次评比结果表明,中国自己生产的彩电从整体性能和可靠性方面已接近或达到20世纪8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1988年国家机构进行改革,中国家用电器协会于12月13日在北京正式成立;12月19日,中国机电进出口商会家电分会也在北京正式成立。

1989年1月,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从该年2月1日起对彩色电视机实行专营管理,并开始征收彩电特别消费税和国产化发展基金。8月,机械电子工业部和国家技术监督局在京发布《彩电综合标准》,总共包括344个标准,其中国家标准173个,行业标准171个,它的贯彻实施标志着中国家电的质量和可靠性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11月,北京市利用外资建成的最大合资企业——北京松下彩色显像管公司举行开工典礼,该公司是中国第一个被认证向美国出口的显像管生产企业。

1990年~1993年

1990年1月,中国第一条自行设计建造的录像机生产线在南京无线电厂投入试生产。5月底,“第二届全国家电产品展览会”在北京举行,这是20世纪90年代家电行业最为宏大的展览会,展示了许多名优新产品,小家电品种数量占绝对优势。7月份,广东珠海压缩机厂生产的空调压缩机成功出口,这是中国压缩机行业首次打入国际市场。华飞彩色显示系统有限公司于11月在南京成立,至此,中国“七五”期间规划的陕西咸阳、北京松下、上海永新、南京华飞4个项目全面投产,中国彩电生产配套能力大大提高。11月,“全国电子工业引进消化吸收国产化工作会议”和“全国第五次彩电国产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1991年,众多家电企业积极开发新产品。杭州冰箱厂率先研制成功替代氟利昂的新型冰箱制冷剂R500,并推出具有“除臭保鲜”功能的冰箱。截至1991年,已有23个企业的24个产品获得符合国际标准的安全认证。10月底,轻工业部召开“房间空调八五发展规划座谈会”。会议讨论和编制了中国第一个房间空调发展规划。自此之后,尤其是90年代初突破定点生产之后,中国家电业进入全面快速增长期。年底,企业调整消息不时见诸报端,北京的白兰、白菊电器公司合并,成立兰菊电器公司;同月,琴岛海尔集团公司成立。

1992年1月,由北京集成电路设计中心等单位研究开发的集成电路CAD熊猫系统通过国家技术鉴定,它的研制成功对中国集成电路技术特别是集成电路CAD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月,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和中国信托投资公司联合组团参加“德国科隆家用电器及用具展”,这是中国家电行业首次参加德国科隆展,共有10个企业参加,中国展区引人注目。4月,青岛冰箱总厂经过DNV国际专家严格审核,率先在行业内通过ISO9001认证。5月,“全国集成电路设计(ICCAD)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研究了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业的发展思路和规划布局,确定了集成电路定点设计单位的基本条件等。6月,青岛冰箱总厂上半年冰箱出口量达8万台,成为世界级供应商,同时成为亚洲地区出口德国市场冰箱最多的厂家;天津空调公司与土耳其合资兴建的一家空调工厂在土耳其建成,该厂技术设备全部由天津空调公司提供,这是中国空调生产企业首次在境外建厂。

1993年,电子工业部提出实施“大公司战略”,加快了彩电行业生产向大公司、大集团集中的过程,提高了彩电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这一年,中国研制出氟利昂替代品CFC-11,解决了冰箱行业发泡剂替代难题。家电产品的开发也突出了科技的先导作用,许多企业在开发低氟产品、加强电脑技术应用等方面做出积极努力。在国际组织的支援下,万宝、海尔、长岭、华意等公司纷纷推出低氟冰箱产品。琴岛海尔集团推出变频式空调。11月初,“北京国际家用电器产品及技术装备展览会”成功举办,这是中国家用电器协会首次主办的国际家电行业大展。12月初在河南新乡召开了“全国家用制冷CFC替代工作会议”,会议确定了中国家用制冷行业CFC替代总体思路和战略。1994年~1996年

1994年,外国公司纷纷在中国寻求合作伙伴,在中国建立生产其名牌产品的基地。小天鹅公司与德国博世—西门子家电集团11月11日正式签约合资建立博西威家电有限公司。12月5日,北京雪花电器集团公司同美国惠而浦电器公司合资成立北京惠而浦雪花电器有限公司。到1994年底,已有20多家企业与国外家电生产企业合资。这一年,为保护大气臭氧环境而在冰箱行业开展的CFC替代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约有30家冰箱、冷柜生产企业获得或申报了蒙特利尔多边基金项目,不少企业推出了无氟或低氟产品。洗衣机行业中,由济南洗衣机厂独家生产滚筒洗衣机的局面已被打破,依靠引进技术,小天鹅、海尔、美菱和兰菊等企业开始生产滚筒洗衣机。波轮式洗衣机向大容量发展,容量已达5.5公斤。空调产品日渐成熟,有8家企业年产量超过10万台,名牌产品正在形成。上海日立和沈阳华润两个压缩机项目在这一年投产,使空调主要配套件——空调压缩机的国产化配套能力大大增强。1995年1月,国家技术监督局和电子工业部联合发表公告:中国自行设计生产的大屏幕彩电已经达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期国际同类产品水平,部分产品达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际同类产品水平。3月底在北京开幕的“1995北京国际家电展”集中展示了中国家电业的整体实力。1995年,中国家电制冷CFC替代工作进展迅速,全年家用制冷行业削减ODS物质比例达13.1%。5月,科龙公司宣布,容声全无氟节能冰箱技术通过国家科委鉴定。海尔、长岭、科龙、万宝等公司也已采用替代技术实现批量生产。利用微电脑技术武装家电产品成为潮流,继模糊控制技术成功运用于洗衣机中之后,华日推出了模糊控制智能冰箱。同期,第一台全塑外壳全自动洗衣机、洗衣脱水烘干三合一的滚筒洗衣机在海尔诞生。1996年1月8日,杭州西冷集团撤出“解百”和“新天龙”两大商场,在各方引起极大反响,有媒体用“专业市场和大商场叫板”来报道此事,反映出家电销售业态开始发生变化。3月,长虹向全国发布了第一次大规模降价的宣言——降低彩电价格8%至18%;两个月后,康佳跟进,打响了彩电业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价格战。4月,国家“八五”重点特批建设项目河南安阳彩色显像管玻壳有限公司二期工程正式投产,年产玻壳达到1100万只,产品质量和规模都进入国际前列。7月,TCL公司通过兼并收购成立了TCL王牌电子(深圳)有限公司、TCL电器(惠州)有限公司和TCL(香港)电子有限公司。康佳集团先后与黑龙江牡丹江电视机厂、陕西西安如意电视机厂、安徽滁州电视机厂联合,组建了康佳电子实业有限公司。此后,广东惠州TCL集团与河南新乡美乐集团实施资产重组,四川长虹集团与长春电视机厂、南通三环电视机厂开展合作。其他企业跨地区、跨部门的联合及企业的兼并、重组势头也十分明显,科龙集团通过兼并、重组先后在成都、营口建立冰箱生产基地;长岭集团和黄河机器制造厂联合组建长河集团;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兼并江苏黄河纽士威电器公司。

1997年~1999年

1997年2月,中国家电协会再次组团赴“德国科隆家电及用具展览会”参展,成交近5000万美元。这是中国一流家电企业首次在国外集体亮相,充分展示了中国家电业的实力。中国首次“全国家用电器展览会”于4月底在北京展览馆举行,展览会有24个省份展团、617个企业参展。6月,“全国家用电器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与会企业共同提出《中国家用电器行业文明竞争公约》。7月28日,国家计委发布了彩电工业的发展状况和“九五”发展规划目标,宣布中国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彩电工业体系,产销量均居世界前三名。10月,中国自主开发设计的首台超大屏幕(87cm)彩电在康佳集团通过了电子工业部主持的国家级设计生产定型。11月,16英寸彩色等离子显示屏由电子工业部55所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同月,彩虹集团公司生产出中国首批40cm彩色显像管。

1998年,全球数字化浪潮已席卷到中国。年初,国产第一代全数字彩电投放市场。2月,中国第一条自主开发设计的超大屏幕背投彩色电视机生产线在福建日立电视机有限公司投产。东南亚金融危机给中国家电企业出口带来压力,但中国稳定的投资环境及巨大的消费市场吸引了许多跨国集团注资中国,第二次合资热潮再度兴起。家电业出现了向IT业注资的现象,成为股市一个新鲜话题。

1999年1月底,14个家电企业在武汉联合发表《自律宣言》,抵制近年来家电市场上出现的乱搞“排行榜”、“市场占有率”等变相评比行为,呼吁有序竞争。7月,“1999家用电器电子技术应用研讨会”在上海召开,这是中国家电业首次召开该领域的研讨。同月,国家环境护总局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签订了《全球环境基金中国节能氟利昂替代广泛商业化障碍消除项目》(GEF项目)。9月,“1999中国家用制冷工业CFC/HCFC替代及节能技术国际研讨会”在南京召开,这是家电行业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召开该专题的研讨,标志着中国冰箱、冷柜、冰箱压缩机行业的替代工作已经进入尾声。10月1日起,国家轻工业局禁止生产浴用直排式热水器。年底,“第五次维也纳公约缔约国保护臭氧层会议”以及“第十一届破坏臭氧层物质蒙特利尔公约缔约国会议”在北京召开,就保护臭氧层问题签署了《北京宣言》。1999年,信息家电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与彩电业密切相关的“机顶盒”产品,可上网的冰箱、微波炉等新产品话题不时出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产业部、国家信息中心和中国家用电器协会联合开展了农村家电市场调查,农村家电市场备受关注。

2000年

进入新千年之际,一股投资互联网的热潮在中国大地兴起,家电行业表现得甚为积极。海尔、美菱、美的、春兰、TCL、乐华、科龙、小天鹅、长虹等纷纷宣布介入互联网,进军电子商务。新千年的家电价格战如火如荼。3月,海信空调首先降价引发大战;随后,海尔、格力、科龙、美的等6家空调企业组建反价格战联盟。而刚到5月,科龙就宣布大幅下调空调价格,6大空调企业反价格战同盟瓦解,空调价格陷入混战。与此同时,彩电价格也一降再降:6月,康佳、TCL、创维、海信、熊猫等国内9家彩电企业发起首届中国彩电峰会,制定彩电最低零售限价。7月,厦华、熊猫纷纷突破最低限价,彩电联盟不攻自破。8月,规范彩电市场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政府有关部门表示,彩电联盟的限价行为与《价格法》相抵触。随后,康佳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大幅降价,彩电价格战愈演越烈。6月,中国9家彩电企业决定联手应诉欧盟反倾销。9月,在上海举行的“2000年中国家电技术大会”在业内引起积极反响。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数据显示,2000年有23家家电企业的产品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

2001年

5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数字电视研究开发与产业化专项中列入了“数字电视标准研究制定专项”,数字电视标准制定进入实质阶段。

10月,格林柯尔企业发展公司成为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大股东。年底,信息产业部召开数字电视标准化工作会议,成立数字电视接收设备标准工作组。2001年,洋品牌家电加紧向中国战略转移,松下、日立、东芝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日立、东芝、松下、LG、三星、A.O.史密斯等跨国家电企业纷纷宣布将加大对华投资力度或转移生产线。而且,几乎所有洋品牌开始大幅降价,抢占中国家电市场份额。一键上网、数字电视、网络冰箱、智能家庭、蓝牙技术、蓝色家电、家庭数码、MP3、宽带、数码相机等信息家电成为家电新品研发重点,信息家电已取得明显进展。以连锁专营为基本业态形式的商业资本不断发展壮大,国美、苏宁、三联为代表的“家电渠道大鳄”四处跑马圈地,抢占地盘。

2002年

2002年中国的家电企业频遭专利之困。3月,以汤姆逊为代表的1C、以飞利浦为代表的3C、以东芝为代表的6C等多家DVD制造商结成联盟,向中国DVD企业索要专利费,继而欧洲汤姆逊要求中国彩电企业支付专利技术费用。3月,信息产业部召开彩电企业座谈会并出台《关于促进我国彩电工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彩电行业发展指明道路。国内外彩电品牌开始将经营重心转向高端的平板电视市场。长虹继续打造自己的背投帝国,TCL、创维几乎同时宣布将PDP电视价格大幅下调,随后LG、三星也跟进;液晶电视也不断突破尺寸和价格的极限,上广电宣布制造出40英寸的液晶电视。市场和消费者开始对平板电视高度关注。4月初,“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推广会”召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规定》,将原有认证制度统一为“中国强制认证”(简称CCC),进入统一目录的产品将于2003年5月1日起强制实施CCC认证。2002年,家电行业内的重组和整合趋于活跃,企业间资源共享的合作在加强,非国有资本显得非常活跃,国有资本在家用电器行业的比例在减少,外资的独资倾向在增强,民营资本的扩张在加剧。

2003年

2003年,钢材价格大幅度上涨,家电成本上升。SARS病毒肆虐,引得健康家电风行。5月1日起,根据国家规定,绝大多数家电产品开始实行CCC认证,凡列入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内的产品,未获得指定认证机构的认证证书,未按规定加施认证标志,一律不得进口、销售和在经营服务场所使用。中国彩电在这一年遭受美国反倾销挫折。5月,美国五河电子公司与电子工人国际兄弟会及电子产品、家具和通讯国际工会向美国商务部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起针对中国和马来西亚向美国出口的彩色电视机的反倾销诉讼。6月,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就中国和马来西亚彩电出口美国对美国彩电产业造成“实质性侵害”做出了肯定性初步裁决。11月,根据初裁结果,国内彩电企业海尔、海信、康佳、创维、长虹、SVA、TCL、厦华等企业的税率为27.94%~78.45%不等。6月,格林柯尔成功入主美菱。10月1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改革出口退税机制的决定,下调了出口退税率。11月,《家用电冰箱耗电量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标准实施,将冰箱按能耗分为5个等级。2003年月12月,经民政部批准,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废旧电子电器再生利用分会成立。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确定浙江省、青岛市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体系试点省市,并且开始着手起草制定《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

2004年

中国家电业在2004年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并购风潮。3月,南京斯威特集团入主小天鹅集团;9月,斯威特收购小鸭集团洗衣机主业;9月,格力电器收购母公司珠海格力集团公司持有的下属4家子公司的股权,结束了格力集团和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之间的“父子之争”;10月,陕西彩虹集团入主厦华电子,新加坡丰隆亚洲股份有限公司接盘新飞;11月,美的电器成功收购华凌;12月,美的集团收购荣事达中美合资公司股权。这一年,其他方面也并不平静。5月,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最终裁决从中国进口的特定种类彩电确实对美国产业造成了实质性损害,美国商务部发布行政命令,开始正式向中国有关彩电企业征收反倾销税,中美反倾销诉讼以中方败诉告终。2月,格力与国美之间的对峙引发国内最大规模家电企业和连锁渠道之间的争战。5月,在“2004年中国国际家电展”上,几乎所有中国主流家电品牌及著名外资品牌同台较量,展示了最先进的家电产品和技术。9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研究起草并公布了《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同时在网站公开征求社会意见。12月11日,WTO规定的中国零售业保护期结束,对外资商业的准入将基本取消地域、股权和数量的限制。国家对部分进口薄板征收反倾销税,令进口冷轧板价格普涨。2004年家电生产资料供应状况全面紧张,塑料、钢材、铝材、铜材价格全面上升。成本上升、能源紧缺和激烈的竞争让家电业进入微利时代,家电企业明显分化,部分无力维持的企业开始退出市场。2004年,中国生产的空调、冰箱、电饭煲、微波炉、吸尘器和电动剃须刀6种家电产品国际市场份额居全球首位。

2005年

3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的《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正式施行,冰箱、空调产品开始实施能效标识管理制度。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人民币汇率与美元直接挂钩,人民币对美元约升值2%,这一政策及其日后的升值预期令利润微薄的家电企业有些担忧。8月,欧盟WEEE指令生效,对中国家电出口带来新的压力。6月,为应对即将于8月生效的欧盟WEEE指令,“中欧废旧电子电器回收处理技术交流会”在京召开。DVD标准之争愈演愈烈,2月23日,信息产业部正式批准EVD为中国电子行业的推荐性标准,然而仍有长虹、夏新宣布支持HD-DVD阵营。5月,蓝光阵营在东京召开第二次全体大会,蓝光阵营的索尼称正在和HD-DVD阵营东芝就新一代光盘标准进行谈判。这一年,格林柯尔系分崩离析,顾雏军受到指控。4月,科龙电器公布了亏损6000万元的2004年年报后,证监会开始对科龙电器立案调查,格林柯尔旗下的五家上市公司先后发布公告,与其划清界线。科龙于9月被海信收购,美菱于11月被长虹收购。渠道方面,7月,上海永乐收购灿坤国内32家门店,成为与国美、苏宁平起平坐的全国性电器连锁企业,家电连锁企业三强鼎立格局形成。2005年被称为“平板电视年”,平板电视销售开始爆发,进入普及阶段。能效标识管理制定的实施,也让2005年的冰箱、空调市场成为“节能高效”年。前几年历经惨死竞争的空调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格力、美的、海尔等主流品牌纷纷扩大生产能力。

2006年

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提速。4月,信息产业部公布了与数字电视相关的25项电子行业标准,其中包括液晶、等离子、液晶背投、液晶前投、背投阴极射线管、阴极射线管等6项数字电视显示器类高清标准。企业成为国家标准制定的主体,5月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在家电业公开征集8个国家标准的起草单位。此外,一系列家电相关法律法规出台。8月,商务部正式对外发布了《零售业同业损害评估方法草案》并公开征集意见;同月,中国能效标识专家委员会和能效标识诚信企业联盟成立。10月,多部委联合发布的《零售商促销行为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同月,第二批能效标识产品目录出台,洗衣机和单元式空调等将于2007年3月1日开始实施能效标识管理制度。7月1日欧盟RoHS指令正式生效,要求在八类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6种有害物质,并规定了在均质材料中的最高限量。同时,行业整合继续。5月,国际家电零售巨头百思买控股五星电器。7月,国美完成对永乐电器的收购。12月,无锡仲裁委员会裁决南京威斯特集团收购江苏小天鹅集团的行为无效,无锡国资委收回小天鹅集团有限公司全部股权。年底,54款EVD新品上市,EVD产业联盟发表《北京宣言》,宣布“2008年EVD基本替代DVD”。12月20日,GEF中国节能冰箱项目在北京隆重举行总结大会。据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统计,经过该项目的实施,中国冰箱产品能效水平提升了28.7%,大大超过了原计划10%的目标。2007年

节能环保成为主题。1月,5部委联合签发的“禁氟令”7月1日正式实施。3月,洗衣机被要求粘贴能源效率标识,否则将不允许上市。同月,《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实施。中国家电业在其他方面也取得发展。4月,长虹集团与彩虹集团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等离子显示屏生产线,这是中国第一条本土投资的等离子屏生产线。6月,中国大幅下调家电产品及其零部件的进口关税税率,平均降幅接近50%。12月,国美电器通过独立第三方,取得了大中电器的独家管理和经营权以及对大中电器股权的独家购买权。12月1日,《平板电视售后服务实施意见》实施。12月底,财政部与商务部联合宣布,为扩大内需,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拟在山东、河南、四川三省展开“家电下乡”试点。曾经被认为是“夕阳产业”的白色家电行业,2007年上演了一场翻身大戏。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收入的提高,使2007年家电内需市场快速增长,冰箱、洗衣机等白色家电及相关产业尤其红火。2008年

1月,“家电下乡”正式启动,海尔、海信、长虹、康佳等品牌成为该计划的首批中标企业。同月,六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鼓励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积极支持数字电视相关企业发展。1月底,第三批能效标识产品目录发布,冷水机组、家用燃气快速热水器和燃气采暖热水炉、中小型三相异步电动机等五类产品6月1日开始必须粘贴能效等级标识才可以销售。3月,国美电器曲线收购三联商社。4月,《节约能源法》正式实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推出与之配套的46项国家标准。同月,美的电器成功收购小天鹅。5月,全国电工电子产品与系统环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正式成立。7月,全国家用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家用电器服务分技术委员会和家用电器可靠性分技术委员会先后成立。

中国家电发展历程及其启示(2009-09-24 09:39:14)转载 标签: 家用电器 发展历程 技术委员会 小家电 中国 杂谈

1955年,天津医疗器械厂试制出第一台冰箱;1958年,中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诞生;1962年,沈阳日用电器研究所试制出中国第一台家用洗衣机;1965年,上海空调机厂生产出中国第一台三相窗式空调器;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台彩色电视机在天津712厂诞生;1976年,广州家用电器总厂试制成功全塑喷流式洗衣机; 1981年,中国家用电器工业标准质量检测中心在北京成立。

1982年,国家成立家用电器工业局,主要负责洗衣机、冰箱、电风扇、房间空调器、吸尘器、电熨斗等6个产品的生产管理工作;

1983年,轻工业部对全国421个家用电器企业、192个商店(商场)和20196户城市职工和农民家庭进行了调查,这是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家用电器产销调查和预测。

1987年,首届“全国家用电器展览会”在北京召开,由此拉开了中国家电业会展文化和会展经济的序幕。

1988年,第一台国产分体壁挂机空调“雪莲”在华宝空调厂诞生,开启了中国家用空调行业的一个新时代。1988年12月13日,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在北京正式成立;12月19日,中国机电进出口商会家电分会也在北京正式成立。1990年1月,中国第一条自行设计建造的录像机生产线在南京无线电厂投入试生产。1992年2月,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和中国信托投资公司联合组团参加“德国科隆家用电器及用具展”,这是中国家电行业首次参加德国科隆展。

1993年11月初,“北京国际家用电器产品及技术装备展览会”成功举办,这是中国家用电器协会首次主办的国际家电行业大展。

1994年,外国公司纷纷在中国寻求合作伙伴,在中国建立生产其名牌产品的基地。到1994年底,已有20多家企业与国外家电生产企业合资。

1997年中国首次“全国家用电器展览会”于4月底在北京展览馆举行,6月,“全国家用电器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与会企业共同提出《中国家用电器行业文明竞争公约》。1998年,全球数字化浪潮已席卷到中国。年初,国产第一代全数字彩电投放市场。2001年,洋品牌家电加紧向中国战略转移,松下、日立、东芝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日立、东芝、松下、LG、三星、A.O.史密斯等跨国家电企业纷纷宣布将加大对华投资力度或转移生产线。一键上网、数字电视、网络冰箱、智能家庭、蓝牙技术、蓝色家电、家庭数码、MP3、宽带、数码相机等信息家电成为家电新品研发重点。以连锁专营为基本业态形式的商业资本不断发展壮大,国美、苏宁、三联为代表的“家电渠道大鳄”四处跑马圈地,抢占地盘。2004年,中国生产的空调、冰箱、电饭煲、微波炉、吸尘器和电动剃须刀6种家电产品国际市场份额居全球首位。

2005年3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的《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正式施行,冰箱、空调产品开始实施能效标识管理制度。2006年,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提速。2007年,节能环保成为主题。

2008年7月,全国家用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家用电器服务分技术委员会和家用电器可靠性分技术委员会先后成立。从中国家电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

1、小家电是发展的趋势;

2、节能是发展的趋势;

3、环保是发展的趋势。

中国股票发展历程 篇2

60多年间,我国管理会计走过了计划经济时代,以经济责任为基础的执行性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期;走过了市场经济模式确立之后,以市场为导向的计划决策性管理会计体系发展期;直至现在面对世界性的经济放缓和信息技术的扑面而来,在新的经济环境下,无可避免地来到了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战略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发展期。

60多年间,每一次管理会计的变革,始终都是由经济环境的每一次巨大变化所推动。从计划经济下的责任会计至上,市场经济下的计划决策会计,到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的价值创造会计——环境进化不断带动学科进步,这是结论,也是规律。

古人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本文以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三个阶段为脉络,全面回顾和记录60多年来中国管理会计的变迁和发展,以期反思历史,更好地奔向未来。

1950 - 1991以经济责任制为基础的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期

这个阶段,我国还处于计划经济占据主导,市场经济体制尚未明确和建立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结合我国经济政策的变迁史,又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半阶段从1950 ~1978年,这个阶段是我国单一的计划经济时代,国家是一个巨型企业,国营企业只是这个巨型企业的一个生产车间,生产计划由国家统一确定下达,产品由国家统一定价。从管理会计的角度看,企业充其量是一个“成本中心”,最多也就是一个“人为利润中心”。因此,成本及其考核是这个时代唯一可作为的事情。也是国家必然要重视的事情。这种对以成本为核心的内部责任会计的重视使得我国企业在这个阶段涌现出大量对管理会计的探索性应用,包括班组核算、经济活动分析和资金成本归口分级管理等。

后半阶段从1979 ~ 1991年,这个阶段是我国的改革开放初期,政府的经济建设思维从单一的计划经济转向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举,且市场经济的成分逐渐加强。在这个阶段,一方面,国家开始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制度体系,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成本管理制度,同时,结合经济责任制的贯彻和深化,厂内经济核算纳入到了经济责任制;形成了以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为基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制度,如责任会计制度等;另一方面,一批能够适应市场变化并有一定活力的国有企业涌现出来,并把目光转向市场和企业内部,向管理要效益,在建立、完善和深化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的同时,将厂内经济核算制纳入经济责任制,掀起了责任会计应用的高潮。

1951年

我国学习苏联的经济管理经验,开始实行企业内部经济核算制。但是,当时企业内部经济核算的内容还仅限于企业与车间两级核算,在车间核算的基础上,班组核算开始获得应用。班组核算将核算、控制、分析、考核融为一体,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责任会计,实现了厂部、车间、班组三级核算统一一体,解决了西方责任会计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说是我国责任会计的萌芽。

《大众会计》创刊号发表了汪慕恒先生的一篇比较详细介绍成本性态及其与利润关系的文章 ——《固定支出与变动支出》。这是我国学术界首个有文献记载的对成本性态及其与利润的研究。 遗憾的是,该文当时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过了将近30年之后,这个问题才被作为一件新鲜事物引入我国。

1953年

开始推广“经济活动分析”。“经济活动分析”沿于前苏联,它是在计划与实际对比的基础上,分析差异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改进经济活动的分析方法。“经济活动分析”突破了单纯财务评价指标的局限性,强调采用多元化指标评价企业经营活动,与 “班组核算”一起并列为当时我国企业管理会计的两大法宝。

1960年

60年代初期,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内部经济核算制的内容也不断深化,责任会计实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班组核算的基础上,实现了资金成本指标归口分级管理的办法。引入市场机制、设置厂内银行、实行内部价格、开展内部结算,使责任会计落到实处。

在这个时期,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应用是大冶钢厂推行的“五好”小指标竞赛,体现了“平衡计分卡” 的精髓,是我国企业早期对业绩评价应用的萌芽。

1978年~ 1979年

十年动乱期间,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已经开始起步的责任会计实践完全停滞,直到改革开放之后,企业内部经济核算制开始逐渐恢复。在这期间,最具有代表性的实践就出自大庆油田。上世纪70年代末,大庆油田率先实行了“两统”、“五定”的内部经济核算制度,在我国企业中首家设立了内部结算中心,采用了内部支票结算方式,将二级、三级核算与油田财务处的一级核算紧密联系起来,将我国的责任会计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

1980年

在当年的中国会计学会成立大会上,已故的会计学家杨纪琬、阎达五合作发表了题为《开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兼论会计学的科学属性》的学术论文,首次提出了“会计管理”概念,视会计为一种管理活动。对中国管理会计理论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管理活动论在本质上强调会计的控制和监督职能,后经会计学界深入讨论,逐渐形成了会计管理的概念,并将这种管理活动延伸到反映、决策、 预测等方面。

国家经委发布《全面经济核算暂行条例》,以整顿企业的内部管理,同年,成立了中国成本研究会。

1984年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学会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管理企业,并在全国推行18种现代管理方法,包括本量利分析、价值工程、目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经济责任制、决策技术等方法。这些方法的发布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管理会计从局部方法的应用开始起步发展。

同年3月,国务院发布《国营企业成本管理条例》,对成本开支范围、成本核算、成本管理责任制、 监督与制裁等问题做出了详细规定。

1986年

当年12月,财政部发布《国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办法》,对成本核算的任务与要求、成本核算对象和成本项目、生产费用的汇集和分配、在产品成本和产成品成本、产品销售成本、成本核算的组织等做出规定。

1980年代后期

在这个时期,吉林省的工业企业在大庆油田内部结算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了内部银行,对于完善企业内部经济核算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一个很大的促进,是我国责任会计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发展。

同时,首钢率先实行了内部承包经营责任制,将承包上缴利润和固定资产更新改造一级企业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浮动。此举很快为其他企业所纷纷效仿,许多企业将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原则引入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实行了企业内部承包经营责任制。这是责任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又一重大突破。

总体来说,上世纪80年代末期,责任会计在我国的应用达到了一个高潮,同时,西方的作业成本法开始引入中国,在制造业企业中获得应用。

1992 ~ 2008以市场为导向的计划、决策性管理会计体系发展期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建设成为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在那之前,管理会计应用仅侧重于企业内部,内涵也仅局限于责任会计基础下的成本管理,没有明显的市场特征。而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竞争的兴起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管理会计的内涵不再仅仅表现为成本管理,而是进一步改变为成本管理与资金管理结合,这个时期的管理会计开始由与市场杜绝的执行性管理会计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的计划、决策性管理会计,全面预算管理、平衡计分卡等西方先进的管理会计工具和方法开始进入中国,一些方法的本土化改良研究开始广泛开展, 信息系统在管理会计领域的研发和应用在这一阶段开始萌芽和发展。

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的应用获得了巨大突破。在这一阶段的前期,出现了“邯钢模式”这一在我国管理会计应用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典型案例;在这一阶段的后期,出现了“海尔管理模式” 这一引起西方管理界关注和赞誉的中国企业管理会计创新经典案例。

在这一阶段,以财政部、国资委为主的企业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制度和办法,推动了企业管理会计的应用和发展。

1993年

当年7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企业会计准则》 和《企业财务通则》,“两则”既对企业成本开支范围做出了新的规定,尤其是明确了期间费用的概念, 也使得成本报表转变为企业内部报表。相应的,成本管理制度由国家交由企业根据相关法规自行确定。“两则”的发布,标志着企业从此开始转变观念, 以市场为导向来构建企业的管理会计制度。

宝钢开始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和标准成本管理, 在1993年至1994年初步形成了宝钢的预算体系, 设置了精英预算管理部门,并编制了第一本年度预算。1996年1月1日,宝钢正式实行标准成本制度。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导向,以全面预算管理为基本方法,以标准成本管理为基础,以现金流量控制为核心,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的全面财务管理控制体系在宝钢获得逐步创立和实行。宝钢实践不仅是我国企业早期对全面预算管理和标准成本管理的探索应用,也是信息系统早期在管理会计领域中获得成功应用的典型案例。在同一时间,标准成本管理被国内许多企业所采纳,而全面预算管理也逐渐开始在一些企业得到应用。

1996年

当年,国务院发文向全国推广邯钢“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模式,自那时起,在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22个行业中有14 000多个企、事业单位,共10万余人前往邯钢参观学习。邯钢模式自1991年开始全面推行,在实践中大获成功。 它的可贵之处在于首次跳出了中国企业责任会计体系下的成本管理模式,建立了“以成本为核心的、 以市场为基础的、全员参与、全程控制的综合企业管理系统”,作为上世纪末期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应用的典范,有评论甚至认为,“邯钢模式”表明我国管理会计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96年被誉为上世纪90年代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最为重要的发展之一的平衡计分卡开始引入中国,引起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人员和实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作为一种体现战略导向的超越财务的绩效评价系统,平衡计分卡自此开始了在中国企业进行推广、改良和应用的艰难探索之旅。

1997年

《会计研究》杂志开展“安易杯”管理会计论文有奖征文活动,这是我国首次开展有关管理会计研究的规模较大的论文征集活动,发表了一批质量较高的论文。

1999年

国家经贸委发布《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管理的规范意见》,要求推行 “全面预算管理”。自此以后,我国监管层对企业管理会计制度建设的重点由成本管理转变为预算管理。

同年,中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与应用专业委员会成立,并在当年举办了全国性的“管理会计与应用专题研讨会”。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在我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2000年

当年9月,国家经贸委发布《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的基本规范(试行)》,明确提出企业应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并开始探索年薪、期股、期权等新型的激励机制在国有企业中的应用。推动了全面预算管理以及新兴的业绩评价工具在我国的应用发展。

2001年

经济增加值(EVA)这一企业绩效评价方法在我国开始获得推介、研究和应用。南方基金管理公司开始应用EVA评价上市公司,并以此作为进行投资的参考,随后,大鹏证券也在EVA理念的基础上创建了一套名为“创值”的公司绩效评价体系。 五粮液、托普软件开发公司等也开始尝试性的应用EVA指标衡量企业业绩。

2001年~ 2002年

财政部相继下发《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及《关于企业试行财务预算管理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出企业应试行包括财务预算在内的全面预算管理。

2003年

国务院国资委成立,并于当年提出,将从2004年起,对直接管理的189户中央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和资产经营责任制考核。此举拉开了国资委此后10余年间循序渐进推动国企从实行财务预算到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的系列举措的序幕。

第一本在国内著作并以中英文双语出版的平衡计分卡管理书籍《平衡计分卡中国战略实践》在北京出版。同年,华润集团将平衡计分卡与原6S集团管控体系联接,成功建立了以平衡计分卡为核心工具的集团新6S管控体系,成就了平衡计分卡在我国大型企业中的经典成功案例。同一时期,有关平衡计分卡的研究、探讨和应用均呈现繁荣之势,本世纪初期,平衡计分卡在中国迎来了一次研究和应用的热潮。

2003年11月,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和会计学院联合主办了首届“管理会计国际研讨会”。来自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日本大阪市立大学、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国内外50多所院校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这是我国首次举办管理会计的国际性学术盛会,会议不仅就管理会计研究方法等理论问题展开了探讨,还直入实践,就作业成本法、业绩评价等管理会计方法在中国企业的应用做了深入探讨,标志着我国管理会计研究进入了新阶段。

2004年

用友、金蝶、金算盘、浪潮、东软等国内软件厂商纷纷在同一时间发布集团财务管理软件或开展以集团财务管理为主题的活动,与此同时,国内IT传媒巨头计世资讯发布研究报告称中国财务软件正迎来第三次浪潮——集团财务管理软件。集团财务管理软件市场骤然升温,“集团财务”、“战略”、 “统筹规划”、“全面控制”以及“预算”等词汇闪现率大增。集团财务管理软件的发展自此开始加速,企业对信息系统的应用开始向预算管理、资金管理等管理会计的应用深化。

2006年

全球最大的管理会计组织——英国皇家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进入中国,成为第一家进入中国的国际管理会计师组织。随后,其他国际管理会计组织也开始进入中国,开展资格认证考试及培训。国际管理会计组织的进入为中国管理会计人了解国际先进管理会计理念和方法提供了另一个通道,进一步推动了管理会计在中国的发展。

2007年

新的《企业财务通则》在我国上市公司率先实施。“通则”对成本费用控制做出了明确规范,并首次要求国有企业通过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加强内部控制的效果与效率。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应美国会计学会之邀参加其年会,并作了海尔管理会计创新的主题发言。这是我国企业首次在国际舞台上展现来自中国的管理会计创新实践。海尔独创的人单合一双赢模式,被欧美学者誉为是“未来管理会计的新出路”,赢得了包括管理大师加里·默尔、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在内的西方学者的一致赞誉。《德鲁克的最后忠告》作者伊丽莎白·埃德沙姆在两次访问海尔后,得出这样的结论:海尔创造了管理的标准。

2008年

作业成本法计算与管理被纳入注册会计师《财务成本管理》考试内容,标志着作业成本法理论与实践已趋于成熟。

全面预算管理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绝大多数中央企业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财务预算体系,近30家中央企业实施了全面预算管理。在当年进入世界500强的19家中央企业中,100% 实行了全面预算管理,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控制成本、提高绩效等方面价值明显。

由北京元年诺亚舟、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主办的“首届管理会计信息化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这是我国首个汇聚官、产、学、研、媒精英群体, 共同关注和探索管理会计在中国企业中的应用与实践的专业论坛。该论坛自2009年起更名为“中国管理会计论坛”,同时,创造性地启动了首个“中国管理会计最佳实践奖(MAP)”的评选活动。论坛的设立和举办对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的应用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推动管理会计从此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

2009 ~ 今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战略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发展期

一场金融危机扯去了美国华尔街股东至上治理模式的华丽外衣。全球企业管理界的学者和实践者们开始反思传统管理和商业模式的弊端,先行者们开始探讨和寻找能更好适应这个时代特征的管理模式。身处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变革时代,要想在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日增、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全球化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局面中谋取优势、脱颖而出,必须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从战术经营向战略管理转变,即从机会导向向战略导向转变,从简单资源整合向核心能力培养转变,从巧妙运作关系向系统管理战略转变,而管理会计正是帮助中国企业成功实现转变的一门科学。 中国管理会计的发展在金融危机后呈现一派炙热繁荣之势,应用管理会计实现企业做强做优一时成为企业界的主基调。监管层频频出台政策助力推动企业管理升级,各类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与创新此起彼伏。在这个阶段,伴随着战略经营的思想在企业经营中占据主流,中国管理会计开始迈入“战略管理会计”时代,其研究和应用进入了一个与国际趋同和本土化发展相适应的多内容、多视角、多学科的创新时期,并将继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010年

当年1月,国资委发布《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要求从2010年1月1日起, 在所有中央企业实施经济增加值(EVA)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央企负责人的业绩衡量指标。“办法” 的发布标志着中央企业业绩考核从此进入EVA时代。

当年12月,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海尔集团和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发起的“管理会计研究中心” 正式成立,一种由高校、企业、国际会计协会的合作方式开启了我国管理会计研究的崭新模式。

2012年

当年3月,国资委启动为期两年的中央企业管理提升活动,并提出要以投资决策管理、全面预算管理、全面风险管理、管理信息化等13个方面为重点,扎实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实现中央企业管理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化、精细化转变,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这是国家管理层针对企业内部管理启动的最高规格的专项活动,对管理会计的发展应用具有重大意义。

财政部起草了《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征求意见稿)》,第一次在会计制度中尝试推行作业成本法。

大数据和云计算浪潮席卷至企业界和会计界, 推动管理会计进入技术云时代。当年9月,元年软件首次提出“云报销”理念,并推出国内首款基于云计算的报销系统。此后,更多软件厂商瞄准云时代的商机,一时间,管理软件行业风起“云”涌。

2013年

财政部多次在发言、发文中指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着力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2013年9月,财政部印发了《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该制度从加强企业成本管理入手,将管理会计理念融入其中,探索推进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应用,积极发挥管理会计在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增强企业价值创造力等方面的基础作用,是对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先行探索,是财政部加强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重要标志。

12月2日,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举办的管理会计高层研讨会上,部长助理余蔚平进一步表示,财政部已将管理会计列入今后会计改革发展的重点方向,并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理会计制度建设,加快管理会计人才培养。

2014年

为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提升会计工作总体水平,根据《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在总结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发展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财政部草拟了《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于2014年1月28日印发并征求意见。

相关链接

财政部公开选聘管理会计咨询专家

为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提升会计工作总体水平,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根据《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在总结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发展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财政部印发了《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并计划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正式印发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做好顶层设计,指导和推动管理会计工作全面系统开展。 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 共同推进。为此,财政部决定公开选聘一批管理会计咨询专家。

咨询专家的专业胜任能力条件为:

1.管理会计理论界专家,应具有教授、研究员职称,长期从事管理会计研究,在管理会计领域具有丰富研究成果和较大影响;

2.企事业单位专家,应长期从事单位的规划、决策、控制、评价等管理会计相关工作,具备丰富的管理会计经验,具有经济类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在本单位担任分管会计工作的领导;

3.政府及监管部门专家,应长期从事管理会计及相关工作,具有研究、制定、宣传、贯彻相关会计规章制度的丰富经验,在本单位担任司(局)级以上领导职位;

中国股票发展历程 篇3

[关键词] 资本市场 改革与创新

金融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具有强竞争力的金融业是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从1979年~2006年国民经济年均增长约9.6%, 2006年我国全年GDP达209407亿元人民币,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位居世界第四,综合国力跃居世界前列。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的金融业对支持经济增长、服务企业和个人的金融需求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也要看到,我国金融业发展整体水平还不高,竞争力还不强,必须从多方面大力鼓励金融创新,特别是金融市场创新,实现金融业竞争力的提高。

一、我国资本市场体系完善的紧迫性

1.我国融资现状

中国企业融资中有90%是向银行贷款的,而在美国,这一数字是30%。美国的储蓄率近年来一直徘徊在2%以下,2005年储蓄率出现负数,为-0.4%;2006年进一步下降,达到-1%。而中国的储蓄率常年居高不下,不管利率如何变动,储蓄率一直高达40%~50%。资金——这种现代市场经济中最稀缺资源不断地流进银行,由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效率极低的分配与配置,并且有超过中国国内生产总值50%以上的高达11.5万亿元的资金沉淀在银行里,成为中国经济成长与资源配置中最大的资源浪费。究其原因可能有多种,其中之一是由于中国居民投资渠道过窄以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有钱也只有把它存入银行。这种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过度信任与依赖,资金过多集中在银行,容易使金融风险集中,不利于金融市场和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分流银行的资金,减少存贷款规模。

2.资本市场体系建立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目前,中国银行业普遍存在中间产品创新和服务能力不足,金融创新基本上还停留在一个规避利率、汇率管制的阶段,真正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创新还没有起步。在这种情况下,要改变这种不利的局面,出路只有大力推进资本市场,加快发展直接融资渠道,建立一个适用于自主创新的、支持自主创新的一个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培育金融创新生长的土壤,才能更好地建设创新型国家,使我国从银行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这客观上要求中国经济建立起一套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自主创新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健全的资本市场可保障国家自主创新能力。著名国际竞争战略学家M.E.波特在其《论国家的比较优势》一文中,把创新和发展能力作为一国经济成功的最主要因素,并从更深层次上,把完善的经济制度归纳为确保自主创新的前提。历史证明,资本市场是落后国家超越发达国家最为有效的工具之一。世界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非常有趣的“资本洼地”现象:17世纪,大量国际资本涌入荷兰,荷兰崛起成为当时欧洲强国;十八世纪英国超过荷兰靠的是更为发达的金融体系,使科技转化为生产力,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十九世纪下半叶,欧洲资本大量涌入美国,华尔街支撑美国经济迅速超越英国,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尽管国际资本的流向先行于一个国家经济的崛起,但是,只有资本是不够的,比资本更为重要的是有效的资本运作机制。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建立起一个健康、高效的资本市场体系,则无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本创造出强大的实体经济。当今,在金融自由化的浪潮下,全球的资本市场融合度越来越高,经济一体化越来越强。我们今天实际上是金融主导一体化,生产增长3%左右,贸易增长6.8%左右,资本增长是13.6%,是贸易增长的2倍、生产增长的4倍。因此,资本市场的博弈,将直接影响到大国博弈的结果。资本市场的竞争力,已经成为新世纪大国博弈的战略制高点。

二、中国股票市场发展历程回顾

1.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经历

《证券市场周刊》副社长方泉将中国股市的发展分为七个阶段:1981年~1986年的萌芽时期,这个阶段的股票市场没有交易机制,因此仅能为企业提供融资渠道,资源的优化配置则需要等公开交易市场形成之后;1986年~1990年是股市的创立阶段,1990年初上海交易所与深圳交易所相继成立,股票集中交易市场正式宣布成立,中国股市也因此第一次具备了资源配置的功能;1990年~1992年,1992年~1997年为股市的象征性及试点阶段。此时中国股市正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时期,股市的监管机制开始形成,并规定了涨跌幅及交易量限制。然而在“南巡”之前,股市能否长期存在仍然受到所有制问题的制约,姓资还是姓社,成为影响股市存活最重要的话题。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指出,“股市要试点,试点不成就关,或者留尾巴的关,或者不留尾巴的关”,一句话保护了股市,而中国股市也于1996年5月迎来了第一次大牛市。但在监管机制尚未成熟的背景下,高速发展的股市立即出现了问题:黑市行为大量滋生。而打压股市也因此成为接下来的宏观调控的内容之一;1997年~2001是股市的实用阶段。十五大第一次从宪法的层次上承认“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一个特殊形式”,至此,股市的地位正式确立。1999年股市第二次高潮开始,这个增长一直持续到2001年。太过火暴的股市已经严重脱离了基本面的支持,市盈率居高不下,大量违规行为也不断被暴露出来,银广夏、蓝田等事件的发生是当时混乱股市的一个缩影。同时股市的作用被定义为“国企脱困”的一个途径,大量国企进入股市寻找资金,质量参差不齐;从2001年~2005年,是股市的转轨时期,新一届的证监会开始着手完善监管体制。然而在股权问题没有彻底解决的前提下,国家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改革并没有收到预期的结果。这一时期股票价值被严重低估,价格甚至一度低于面值,股市不仅没有资源优化配置一说,连最基础的筹资功能也无法实现;2005年5月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是中国股市推倒重来的一个过程。

2.近期我国股票市场的巨大变化

自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中国股市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代,正在承担分流银行资金和加快直接融资步伐的功能。截止到2007年5月25日,沪深两市共有上市公司1476家,总市值超过了18万亿元,股票市值与GDP的比率,由股权分置改革前的17.7%,提高到现在的86.4%。尤为重要的是,自2006年5月的股权分置改革以后,资本市场的融资和资源配置功能得到恢复,中国一大批公司成功上市,全年筹资2432亿元,上市公司全年分红达到了850亿元。特别是中国银行、工商银行这样的超级航母的顺利发行使中国资本市场进入了蓝筹时代。股市给企业提供的直接融资便利,正帮助资金源源不断直接流入企业,部分取代了以往从银行贷款的间接融资方式。

市场数据的直观变化固然可喜,但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股票市场的改革和创新,资本市場在这一年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全社会开始重新认识和审视资本市场的功能和作用。

3.股票市场的主要改革措施

近年来,我国股票市场上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制度变革,主要包括五个方面:首先是股权分置改革纠正了扭曲的市场机制,中国股票市场从此在基础层面上和国际市场相比没有本质的差别;二是发行体制改革的深化,使市场从原来接受不了新股发行,到中行、工行等大盘蓝筹股成功上市;第三,大规模的上市公司清欠工作,不仅优化了上市公司的运营状况,也强化了全社会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的建立,提升了投资者的信心。同时,上市公司激励机制的引入使得真正意义的现代企业治理成为可能;第四,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实现了巨大的飞跃;第五,证券行业经历了惨痛的教训,经过大规模的清理整顿,逐步走出了低谷,在新的市场环境下,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三、我国资本市场走向成熟之路

1.成熟的资本市场的特征

正如央行发布了《2006年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报告》所指出的: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应该具备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和市场化的发行体制;自律组织和金融机构的自我监督应该成为市场主要的约束力量;应该拥有强大的证券经营机构和资产管理公司;投资者应该具备良好的金融知识和风险意识;同时,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应该是一个国际性的市场,在国际资本市场体系中有足够的竞争力。我认为自上而下的制度设计,法律法规框架的建立,市场监管的加强,能够形成完备的游戏规则和严厉有效的监管机制。同时,一方面让证券从业人员不仅应该具有优秀的专业素质,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另一方面对投资人进行风险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理性的投资理念。

2.构建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应该是未来中国资本市场的亮点之一。正如央行发布了《2006年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报告》指出:资本市場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血液调节中枢的功能。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对于提高市场的筹资能力和资本配置功能,对于保护好市场、控制市场风险具有重大意义。要依托现有市场体系,逐步形成以交易所主板市场和中小企业板市场为主体,以场外交易市场为补充,各类市场内部合理分层的资本市场体系,并通过各层次市场的差别化制度安排,实现市场风险的分层管理和市场整体效率的提高。要稳步发展股票市场,积极培育蓝筹股市场,吸引优质红筹股回归,推出创业板以及加快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的筹建,完善股份报价转让系统。要以解决体制性、机制性问题为重点,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着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改善上市公司整体结构,健全上市公司自我约束机制,严格信息披露制度。要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切实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促进资本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要完善债券信用评级制度,推进债券交易制度创新,完善债券投资者结构,创造债券市场发展的外部环境,把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债券市场加快发展起来。

3.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我国资本市场是由政府与市场共同推动,即一条政府自上而下推动的市场化改革与市场的自我演进相结合的道路,一些重要变革成功的关键也都是坚持了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并采取了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的方式循序渐进地推进。例如,从2002年开始的基金审核制度的市场化改革带来了基金业的逆势崛起,从2003年开始的询价制改革使得发行市场一扫阴霾,而股权分置改革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正确地处理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但是,在中国股市短暂的历史中,“政策之手”也常常显灵,例如,1996年的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2001年的国有股市价减持以及2007年5月30日的印花税上调等,无不对市场产生过巨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在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规范市场制度的建设远比直接干预市场的波动更为重要和有效。我认为在任何市场经济中,政府所能够扮演的最好的角色,就是秩序的建立者与维持者。作为政府应该做好两件事情:一是要加强资本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建立与完善,改变以往那种“政策市”的监管模式,不要盯住股指的高低直接干预市场的波动,而是有规划地加强体制与机制的建设以确保中国股市的长期发展,并采取切实的措施来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二是始终加强对全民进行理财和风险教育。让投资者根据自己的判断去承担市场风险而不是承担没有稳定预期的政策风险。

参考文献:

[1]唐君燕袁朝晖程志云:金融市场开放又一波[N/OL]. 经济观察报, 2007-05-26. http://finance.jrj.com.cn/news/2007-05-26/000002271749.html

[2]韩志国:大牛市催生伟大时代 友邦惊诧难阻发展步伐[EB/OL].2007-05-29[2007-06-02].http://web5.jrj.com.cn/news/2007-05-29/000002278660.html

中国股市发展历程 篇4

1984年11月18日,中国第一个公开发行的股票——飞乐音响。

1986年9月26日,中国第一个证券交易柜台——静安证券业务部开张,标志着新中国从此有了股票交易。从静安证券交易柜台到上海证券交易所,中国的股市就此已经走了28年。

1990年11月26日,经国务院授权,由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建立的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这是建国以来内地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

1990年12月1日,深交所开业,但“开业”前面加了个“试”字。挂牌企业有:深发展、深万科、深安达、深金田、沈原野。

1991年4月22日深市出现零成交,中国股市第一次政府救市,深圳市政府筹资2亿元拉动深发展托市。

1991-08-28 中国证券业协会成立在北京成立。

1992年5月21日-上交所取消股票交易价格限制,股市交易价格开始尝试由市场引导。仅仅3天,股票价格就一飞冲天,暴涨570%!其中,5只新股市价面值竟狂升2500%至3000%!5月21日,上证指数首度跨越千点,在全面放开股价的利好刺激下,大盘直接跳空高开在1260.32点,较前一天涨幅高达104.27%。1992年10月12日,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及其执行机构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

1994年7月30日-三大利好救市政策引发大涨,7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证监会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商稳定和发展股票市场的措施的文章,推出“停发新股、允许券商融资、成立中外合资基金”三大利好救市政策,引发8月狂潮。上证指数从当日收盘的333.92点,涨至9月13日的1052.94点,累计涨幅215.33%。1996年12月-政策扼住股市涨势,12月16日《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终于扼住了涨势的咽喉。当天,沪深两市均跌满10%,大部分股票被巨大的卖单封死在跌停板上。1999年5月19日-5.19行情爆发。

1999年6月-多重利好促股市大涨,6月10日,央行宣布第7次降息。6月14日,证监会官员发表讲话指出股市上升是恢复性的。6月15日,《人民日报》再次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坚定信心,规范发展》重复股市是恢复性上涨,要求各方面要坚定信心,发展股市,珍惜股市的大好局面。6月25日,两市成交量竟达830亿元,创历史纪录。随后,管理层还允许三类企业获准入市,当天大盘跳空高开,上证指数当日大涨103.52点,涨幅6.59%。

2001年7月26日,国有股减持在新股发行中正式开始,股市暴跌,沪指跌32.55点。到10月19日,沪指已从6月14日的2245点猛跌至1514点,50多只股票跌停。当年80%的投资者被套牢,基金净值缩水了40%,而券商佣金收入下降30%。2001年10月-证监会一家宣布暂停国有股减持很快,1500点“铁底”岌岌可危。“10月22日,股市的神经越绷越紧。下午3时,周小川像唐·吉诃德一般拎长枪跨瘦马直奔国务院。晚7时周回府。晚9时,中央电视台宣布,国有股减持办法暂停。”由五部委联合调研,由财政部主持的国有股减持办法,实行了3个月就被证监会一家宣布暂停了。

中国期货的发展历程 篇5

1991年5月28日上海金属商品交易所开业

1991年6月10日,深圳有色金属期货交易所宣告成立,这是国内第一家以期货交易所形式进行期货交易的交易所,同年9月28日推出的我国第一个商品期货标准合约——特级铝期货合约。

1992年9月,第一家期货经纪公司——广东万通期货经纪公司成立,同年底中国国际期货经纪公司开业。标志中国期货市场中断了40多年后重新在中国恢复。

1993年5月28日,郑州商品交易所推出标准化期货合约,实现由现货到期货的过渡。

1993年11月4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制止期货市场盲目发展的通知》,要求坚决制止期货市场盲目发展,中国期货市场规范整顿工作由此开始。

1994年3月30日,国务院发文,禁止境外期货代理业务,并将期货经纪公司的审批权由国家工商局转移到中国证监会,从严控制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参与期货交易。

1994年4月6日,国务院开始关停一些大品种,停止钢材、食糖、煤炭期货交易。同年9月29日暂停粳米、菜籽油期货交易。

1994年4月28日,第一部地方期货法规——《河南省期货市场管理条例》出台。

1994年5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批转国务院证券委《关于坚决制止期货市场盲目发展若干意见的请示》,开始了对期货交易所的全面审核、对国有企事业单位参与期货交易的严格控制、对各种非法期货经纪活动有严格查处。

1994年10月,国务院授权中国证监会正式批准11家期货试点交易所。1995年1月,天津、长春两家联合试点期货交易所诞生。1995年4月19日,上海商品交易所成为第14家试点交易所。

1995年5月,国债期货“3·27事件”和“3·19**”导致国债期货交易被暂停。

1995年4月,上海物贸因在上海商交所9505和9507胶板合约中严重违规成为第一个被中国证监会处罚的会员单位。

1995年9月,中国证监会要求各期货交易所着手进行会员制改造。

1995年10月24日,中国证监会要求各期货交易所控制风险,禁止资金T+0结算。

1995年10月31日,中国证监会责令长春联合期货交易所停业整顿半年。

1996年2月23日,国务院发文加强期市监管,金融机构退出期市。

1997年2月底,中国证监会严厉查处天津红期货操纵案。

1997年3月1日,李鹏在八届人大五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规范证券、期货市场,增强风险意识”。由此1997年被中国证监会确定为“证券期货市场防范风险年”。

1997年7月上旬,中国证监会对期货经纪公司开始进行年检工作,并公布第一批不予通过1996年度年检的11家期货经纪公司名单。

1998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期货市场的通知》,要求中国证监会对期货市场再次进行力度较大的治理整顿,对期货交易所、期货经纪公司进行了数量、质量上的调整,改变了整个期货市场的格局,将原来的14家期货交易所合并为大连、郑州、上海三家。

1998年8月,国务院批转中国证监会《证券监管机构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确立中国证监会统一负责对全国证券、期货业的监管,一个集中统一的证券市场监管体制初步形成。1998年11月24日,中国证监会批准重新修订后的大豆、小麦、绿豆、铜、铝、天然橡胶等六个合约,11月27日新修订后的小麦、绿豆合约上市交易。

1999年6月2日,国务院颁布了《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与之相配套的《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期货经纪公司管理办法》、《期货经纪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和《期货业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办法》也相继发布实施,从而加强了对期货市场的监管,为期货市场的进一步清理整顿和规范运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国期货市场由此进入了试点新阶段。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历程 篇6

一、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1.赋税制度

①内容

A、“相地而衰征”:春秋齐国管仲实行,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是默认土地私有。

B、“初税亩”:春秋后期鲁国实行,用法律规定将公田交给耕者,按田亩收税,实质是默认土地私有。

C、编户齐民:两汉实行编户制度管理百姓,在编平民称为编户齐民,具有独立身份,向国家交纳赋税,服徭役、兵役,或交纳更赋代役。

D、租庸调制:隋唐实行。即向农民征收田租、人头税,并可纳绢(或布)代役。E、两税法:唐朝于780年实行,改变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

F、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王安石实行变法,募役法实质是纳钱代役,方田均税法实质是按亩纳税。

G、一条鞭法:明后期实行,把田税、徭役和杂税合一,按田亩多少征收银两。反映了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H、地丁银:清朝雍正帝在康熙“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基础上,实行摊丁入亩,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废除了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表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特点

A、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比例越来越小。

B、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

C、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

D、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发展为可以纳银代役。

E、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

F、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课以重税。

2.重农抑商政策

①表现

强调以农为本,商业为末;

抑制土地兼并,防止农民破产;

强调户口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对商人进行诸多方面的限制,课以重税。

②认识

重农抑商政策是由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决定的。农业是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因此,以农立国必然成为历代统治者的治国纲领。

在封建社会前期,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了促进作用,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生活的安定,并促进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在封建社会后期,在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的情况下,该政策限制商业的发展,违背经济发展的规律,是经济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

二、中国经济重心的演变

1.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①过程:

A、先秦到东汉: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北方农业区居全国经济中心地位。

B、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大批农民南迁,给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技术,江南的农业得到开发,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C、隋唐时期:江南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的出现为标志,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E、元明清时期: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②认识

经济重心的迁移与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关系密切,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基本是在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时期。

人口的迁移是经济重心转移的重要因素。

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的转移有密切联系,但不完全同步。

2.近现代经济重心

①概况

鸦片战争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洋务运动的开展,使东部沿海和南方地区的民族工业形成并发展,东部地区首先开始以工业为特征的近代化。

国民政府时期,中国的经济建设主要放在东部沿海地区。

新中国成立后,“一五”计划的建设重心置于东北地区,形成重工业基地。但全国经济中心仍在东部沿海。改革开放以后,东部地区经济迅速发展,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兴起,东西部差距扩大。目前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战略,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促进东部地区的崛起。

②认识

近代以来,东部沿海地区保持了我国经济重心地位。其原因有:

近代东部沿海地区开放较早,外商企业集中;

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

人们思想观念较开放,文化先进,有利于经济发展

国家对东部地区投资较大,政策优惠

自然条件较好

三、中国近现代的工业化历程

1.中国近代的工业化

①近代前期

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三阶段)

②近代后期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发展较快。但相继受到日本侵华和美国资本的冲击,以及官僚资本的排挤,发展艰难。

③认识

中国早期工业化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

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抵制和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排挤,发展缓慢,经历曲折最初由洋务派领导,民族资产阶级始终未能掌握现代化的领导权

缺少必要的资本积累,技术、人才准备不足,主要动力来自于外部

发展畸形,产业结构不合理,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小,重工业基础薄弱,地区分布

2.中国共产党对工业化的探索

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七届二中全会上规定民主革命胜利后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总任务。

①1949-1956年

A、工业化成就:

制定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重点置于东北地区,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B、经济体制:

内容:由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原因:苏联的影响;重工业建设的需要。

影响:对恢复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工业化起过积极作用,但日益显露出严重的弊端。②1956-1966

A、工业化成就:工业产值大幅度增长,建成武汉、包头钢铁基地,实现石油自给,电力工业增长很快。

B、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一步加强。

③1966-1978

受“文革”干扰,经济建设损失巨大,但仍有一定成绩。

④1978-1992

A、工业化成就: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革取得重大发展,建成一批接近或者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工程项目。

B、经济体制

内容: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原因:正确总结经验教训,借鉴外国经验,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作用:增强企业活力,解放生产力,工业成就显著。

⑤20世纪90年代以来

内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原因:决定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把企业推向市场。

作用: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迈向21世纪。

四、中国近现代重要土地政策

1.农民阶级:《天朝田亩制度》

①内容: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绝对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建立“人间天国”。②评价:

A、革命性:突出反映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几千年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B、空想性(落后性):绝对平均无法实现;剥夺农民对剩余产品支配权,无法调动生产积极性;固定小农经济,排斥商品经济。

③未能实行的原因

A、没有安定环境(客观、直接)

B、空想性(主观、根本)

2.民族资产阶级:民生主义

①内容: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②评价:

表达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不是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3.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①民主革命时期

A、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

目的:完成民主革命反封建的基本任务;调动农民支援革命战争和进行根据地建设的积极性。

核心措施: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作用:巩固根据地,支援革命战争。

B、抗日战争时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目的: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克服根据地困难。

核心措施: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作用:减轻封建剥削;改善农民生活;提高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C、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

原因:抗战胜利后,农民迫切需要获得土地。

核心措施: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作用:激发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②建国后

A、1950-1952年:土地改革

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

核心措施: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作用:巩固政权;解放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B、1953-1856年:农业合作化

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核心措施: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作用:进一步提高农村生产力;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C、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

原因: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发展。

核心措施: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

作用: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D、改革开放新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核心措施: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作用:极大地调动农民积极性,推动农业生产发展,使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城市化发展。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时期及特征

①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14-16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不断发展,处于分散的手工工场阶段(简单协作)。

②手工工场时期(16-18世纪):即集中的手工工场时期,是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过渡的准备时期。

③工业资本主义时期(19世纪70年代前):从英国开始的、以蒸气机的使用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进入机器大生产时期(蒸汽时代或自由竞争阶段)。

④垄断资本主义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电气时代,垄断成为普遍的经济现象。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⑤动荡与调整时期(两次世界大战之间):20世纪30年代在大危机打击下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整。

⑥当今世界和信息时代(二战后):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得到迅速发展。

I 二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初,除美国外的几乎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致力于恢复经济的发展。

II 20世纪50-70年代初,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联邦德国和日本速度最快。III 20世纪70-80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和滞胀后,资本主义经济逐步恢复。IV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明显地呈现出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两种趋势。

2.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因素

①前提:社会稳定;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②条件

科技:如三次科技革命。

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

资本:如资本的原始积累;普法战争赔款对德国经济的促进。

二、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

1.基本史实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由英国扩展至欧美各国。主要有棉纺织机器、蒸汽机和交通运输工具等重大发明。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开始):同时发生在几个资本主义国家,主要表现为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使用、电讯事业的发展和化学工业的建立。③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40-50年代开始):表现为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及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一系列高新技术的出现。

2.共同条件

①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和稳固

②自然科学的突破性进展

③市场的扩大导致社会对技术革新的要求迫切

3.影响和后果

①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提高

②导致生产关系的巨变:如工厂制、垄断组织

③对工运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重要影响

④对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影响巨大

⑤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三、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1.含义

世界市场是指通过国际间的买卖而使各国国内市场得以联系起来的交换领域。世界市场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国际贸易从区域性贸易发展为世界性贸易的过程。

2.过程

①16-18世纪:开始形成时期。

14、15世纪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之间相对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重要条件。世界开始成为一个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整体。海外殖民扩张从此开始,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至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形成时期。

第一次工业革命大大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了抢占更多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西方加紧殖民扩张,许多国家沦为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发生,证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③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最终形成时期。

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主要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20世纪初,世界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主导世界市场的国家

①16-18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先后占据主导地位。②19世纪前期至19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占据主导地位。③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美共同主导。

④二战后,美国取得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主导世界市场。

⑤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霸主地位动摇,世界市场逐渐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4.认识

①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推动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本动力。

②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

③新的交通工具、通讯工具的发明与创制,是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条件。

④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国城镇化发展历程分析 篇7

一、中国城镇化战略的演进

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起, 国家为配合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开始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195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 1958年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管理登记条例》。此后, 以户口制度为基础的一系列制度的实施, 把城市人和农村人分成两个不同的“二元世界”, 使得中国城镇化缺乏农村劳动力流动和人口转移的支持, 导致城镇化长期落后于工业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城乡二元的就业制度开始解冻。为了适应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国家逐步放宽了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控制。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 为适应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跨地区流动的要求, 户籍制度的壁垒先从小城镇被打破。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务工经商, 发展第三产业,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同时, 国家城镇化发展战略也在逐步形成。1998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就提出了“小城镇, 大战略”的思想。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2007年十七大明确了“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2010年6月, 李克强副总理发表文章, 阐述调结构促转型的设想及城镇化理论, 明确提出“最大的内需在城镇化, 最雄厚的内在潜力在城镇化”。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 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2012年十八大进一步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标志着城镇化已经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载体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

二、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历程

从世界城市化进程看, 城市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按照传统的划分方式, 可分为初期、中期和稳定期三个阶段: (1) 初期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以下, 城市化发展速度比较缓慢, 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 工业生产水平较低。 (2) 中期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到70%之间, 城市人口迅速增长, 工业基础已经比较雄厚, 工业吸收大批农业人口, 是城市化的加速阶段。 (3) 稳定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70%到90%之间, 社会经济发展渐趋成熟, 城市人口保持平稳。

为了反映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总体进程和规模, 应用1949—2011年的人口总量指标 (包括总人口和城镇人口) 和城镇化指标 (包括城镇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年增长率) , 数据如表1所示。

分析表1数据, 可以发现中国城镇化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缓慢发展期 (1949至1960年) 。这一时期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缓慢, 城镇化水平由1949年的10.64%发展到1960年的19.75%, 城镇化率年增加0.46%~1.25%。尽管城镇化水平发展缓慢, 但由于较高的总人口增长率及相对较小的城镇人口基数, 城镇人口呈现出6.08%~9.55%的高年增长率。

第二阶段为停滞发展期 (1961至1975年) 。这一时期城市化进程出现了停滞不前的状态, 十五年间城市化率下降了2.41个百分点。城镇人口的绝对数增加缓慢, 甚至一度出现城镇人口数量减少的情况。

第三阶段为平稳发展期 (1976至1995年) 。这一时期是中国城市化平稳发展期, 城市化率逐步增长, 从1976年的17.44%到1995年的29.04%, 20年间城市化率增加了11.6个百分点。城镇人口增长率持续在2%~5%之间。

第四阶段为快速发展期 (1996至今) 。1996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30.48%, 按照世界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 中国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的中期阶段 (城镇化率在30%~70%之间) 。这一时期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城市化率增长显著。从1996年到2011年, 这16年间中国城镇化率提高了22.23%, 年城镇人口增长约3%~6%。在总人口增长1.36亿的前提下, 城镇人口增长了3.39亿。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1.27%, 超过了总人口的一半, 标志着中国城镇人口第一次超过农村人口, 中国社会进入以城市社会为主体的时代。

三、中国城镇化与世界的比较

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从18世纪产业革命开始, 基本都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中国城镇化起步较晚, 但从改革开放以来, 发展速度之快、城镇人口增加之多是世界罕见的。为了揭示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独特性, 我们对1950年以来中国和世界城镇化率的发展变化进行比较, 如图1所示。

由图1发现, 世界城镇化率一直以平稳的速度增长, 而中国城镇化率从改革开放以来, 呈现出一个加速发展的态势, 特别是1995年以后, 更加明显。因此, 中国与世界城镇化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1980年, 与世界平均城镇化水平39.4%相比, 中国城镇化水平仅为19.4%, 相差20个百分点。2012年, 中国城镇化水平发展为52.57%, 与世界平均水平52.55%基本相当。数据表明, 1995—2010年, 中国城镇化年增长率为1.43%, 世界城镇化年增长率为0.43%, 此阶段中国对世界城镇化率上升的贡献增加到0.2%, 即除中国之外的世界其他国家城镇化年增长率仅为0.23%。这一方面表明中国城镇化的速度在全球的突出性, 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国城镇化为推进世界城镇化进程做出了显著贡献。

参考文献

[1]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Population Division (2012) .World Urbanization Prospects:the 2011 Revision.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3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5

[4]刘金石, 黄诚, 刘方健.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研究述评[J].改革与战略, 2013 (8)

中国当代青年住宅的发展历程 篇8

关键词:青年住宅 居住行为 套型 演变

中图分类号:TU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c)-0223-01

1 前言

青年住宅是精神寄托的地方——是感觉,是意象,是时尚享受的地方——一个真实的回应。青年住宅除了要满足基本的住房需求外,还需提供符合青年需要的场所感。在这里,它能给予青年安全感的、提供仿佛父母或爱人角色的物业管理公司等;同时它应该是青年脱离世俗商业气息的精神高地,提供诸如现代艺术展览馆、小剧院、摇滚练习室、画室等等的文化活动设施。甚至是建立数个回应青年对儿时最爱的小吃、游戏、夜市,往日校园的一角的特色场所。

2青年人居住行为分析

2.1 青年期与青年

青年期这个术语,来源于拉丁文动词“adolescere”,意思是“向成熟发展”。在这个意义上,青年期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时期,是一个获得有效参与社会所必需的态度和信念的过程。一般认为18~35周岁以内的未婚或已婚男女均属青年。

2.2 青年住宅

青年住宅指为了解决城市青年(C18-35周岁)居住问题设计的小套型住宅,它既有一般小户型住宅的户内生活基本条件,又具备青年人活动的配套设施(可在裙房中解决,也可在住区中提供)。

2.3 青年行为模式研究

在社会生活消费方式的影响下,实际上人们的生活行为对套型模式起着主导作用。人们的生活行为主要是由生活方式决定的。形成生活方式的原因不仅涉及人们的职业情况、文化教育程度、社会交往范围、经济收入水平,还有个人的年龄、性格、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多种因素,因而生活方式的千差万别是必然的。与之相适应的居住行为模式也必然呈现多元性。

2.4 青年人的居住需求

在探索居住者的需求状况时,虽然各年龄阶段的具体需求可能各不相同,但其中必然存在着居住者需求规律性的东西,即人有我有。

2.4.1 居住生理需求

生理需求是为保持人体内的平衡,满足生命有机体正常运行而产生的需要,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它包括了人对光、空气、太阳和一般居住安全的需求。在现代的住宅建筑中,适当的厨房卫生设备、良好的采光通风、合理的日照时间及日照间距、方便的交通等等都是居住需求的重要内容。

2.4.2 领域和领域感

它包括安全防卫、部分私密需求以及活动和玩的需求。领域也是空间对人形成的心理作用,也就是领域感。在城市住宅中,领域和领域感体现在个人、邻里、组团、社区等方面,像住宅阳台、露台、庭院、单元入口、廊道、公共交通空间、组团绿地、组群院落等形成的空间都具有较强的领域感,人们在此活动会感到安全可靠。

2.4.3 私密性的要求

住宅私密性主要包括睡、休息、卫生活动和其他私密要求。青年住宅适用于单身青年或二人世界,对私密性要求不高,主要表现为防止户外视线和噪声干扰,但同时青年人的特点又决定了这一群体喜欢受人注目,如何处理好“看”与“被看”的关系是设计人员应该考虑的。

2.4.4 人际交往的需求

包括家庭内的个体交往及家庭外的社会交往,如邻里交往。人在与周围人的接触过程中,一般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及归属需要,并希望加入以友情为纽带的某种组织群体中去。针对青年对同辈群体具有强烈归属感的心理特点,在住宅室内和室外设计中,应着力于交往场所的形成和使用。

3青年住宅的发展演变

居住建筑是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建筑形式,住宅的发展从有人类就开始,并随精神、物质两大文明的发展而发展变化,居住功能从栖身之所的单一胜向生活、娱乐、学习等多种功能多种行为发展。青年住宅作为我国住宅产业的一部分,是我国住宅发展的缩影,经历了从生存型的宿舍到居住条件舒适、配套设施完备的白领公寓的发展演变,直至今天,它已发展成为居住建筑的主体。

3.1 筒子楼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为了解决职工和工作人员的居住问题陆续兴建了一批集体宿舍。这些集体宿舍的型式与学生宿舍并无两样,都是典型的筒子楼建筑。

3.2 经济适用小套型

随着国家重点经济建设的大转移,迎来了国家推行小康住宅的繁荣时期,这是我国住宅建设的又一个里程碑,在住宅的面积标准、设备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住宅面积也逐步提高,1977年提出平均每套建筑面积为38平方米,1978年提高至42~45平方米,后期又增至50平方米;此时的小套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设计布局合理,增加有效使用面积,更多地考虑住户的方便,注意内部装修美观等:开始注意室内外居住环境质量。

3.3 小套型社区

此时的小套型已达到小康住宅的要求,功能更加合理,空间更加完备,设施更加齐全,以物质上已满足青年人的生活需要,适应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和居住模式的变化。作为青年住宅,但此时的住宅无法满足新生代对于交往的渴求,社会的认同、自我发展等高层次精神需求,于是住宅还要发展。

3.4 分户式产权公寓

分户式产权公寓的特征在于它是一个集合的社区,大家共有一个共享的公共部分,而公共部分有完善的生活配套和休闲设施,从而使生活简易轻松,方便自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在社会上所说的白领公寓、单身公寓、分户式产权公寓都是服务式公寓的一种形式。都具有面积偏小(35~50平方米)、总价偏低(20~30万元之间)、功能齐全(厅、卫、厨皆有)、生活配套完善(提着皮箱即可入住)、地段靠近市中心和投资、自用两相宜等特点。

4总结青年住宅的历史演变

4.1 住房消费观念的变化

①从起初“住得下”到今日追求“舒适、安全、文明、个性”。

②从“盼分房”到“盼买房”,住宅的商品化使个人在住房上的积极胜得到极大的提高。

③从“重面积”到“重质量”,住房理性消费进一步回升。

4.2 住宅套型设计的变化

①注重青年人的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因素,使住宅设计尽可能地满足适用、安全、卫生、舒适、经济、美观、长效的要求。

②注重功能分区,做到寝食分离、洁污分离、动静分离,结构合理。

③开始注重套型适应性与可变胜设计,同时按照开放、灵活、流动的原则设计。

4.3 住房消费型态的变化

①以市场需求为目标,社会各阶层青年,人尽有其屋。

②开始提倡“菜单式”一次装修到位,避免“二次装修”造成的各种污染。

③在室外环境上,公共配套和社区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居住环境更加优美。

④物业管理方式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做到优良服务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相结合。

4.4 住房消费水平的变化

①生活水平的改善使青年人的消费水平明显提高。

②住房的消费支出比例明显增加。

上一篇:外国语应用语言学资料下一篇: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化解乡镇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