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课结业论文

2024-05-29

形势与政策课结业论文(共8篇)

形势与政策课结业论文 篇1

形势与政策课,从大一上到大三,也陪我从懵懵懂懂走向了渐渐成熟,从大一时候的机械的跟随别人的脚步、不认真对待这门课到后来的自己主导自己的生活、上课时认真听老师讲解时事政策,我感觉到了自己的成长。我一直都认为人不应该强迫自己去做什么,因为人的一生到了哪个阶段该做什么不需要强迫,它是水到渠成的事,所以只需要顺其自然,顺应自己年龄的增长,精神就会达到该到达的层次。所以从大一到现在,我感觉自己的精神层次提高了,开始更多地关注国事、关心民生,开始用理性和更全面的角度看待世界、分析实事。80后们正在自己的事业上拼搏,他们小有成就;90后们正在过着无忧无虑的大学生活,他们衣食无忧。而我们处在80的尾巴90的头上,正在为离开学校和同学分离而忧伤,也在为即将踏入社会而准备,我们即将接受挑战。所以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对于我们这些即将踏入社会的青涩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正确的人生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改变人们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能够帮助我们正确定位自己的位置、找准自己的方向;正确的人生观能帮助我们正确定位和发展。培养正确的人生观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现在的大学生似乎越来越少的关注国事却越来越多的关注娱乐、薪水、房价等,不得不承认造成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仅是社会原因,更是一个国家的教育的问题。教育首先应该教育人们爱国,爱国主义是我国的民族精神,其次才是教育知识发展强大我国的综合国力,教育应该关注国事,让大学生更多的关心国事,让我们真正成为有文化有知识爱国团结的接班人,而不是做什么都与我无关、只关心自己的利益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被扭曲的大学生。北大校长陈佳洱在最近的一次讲话中说:“我们应该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使他们不仅具有开拓新知识的创造力,而且具有一个高尚的灵魂,具有正确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及对社会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高尚的灵魂从哪里来?使命感和责任感从哪里来?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不了解希望工程,不知道扶贫工程,不关心下岗问题,不注目企业改革的大学生会有多么强烈而具体的责任感。

关心国事,这永远是一个历史命题。作为二十一世纪我国政治经济舞台上最活跃的当代 大学生,我们应该具有高瞻远瞩的眼光、高屋建瓴的气度和心忧天下的胸怀,我们应该做国 家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同时还首先应该做有原则有责任感的爱国者。“大学生”何以为 “大”?唯气魄高远可以为大,唯心忧天下可以为大,所以,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更多地关 注国事。

其实作为社会中实实在在的成员,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民生的组成部分,我们每天在上演着真实的民生生活,民生就在我们身边,关心民生,关心百姓生活,就是关心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关心民生问题,是民之本,国之计,当前首要任务应该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涉及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关注和改善民生问题,使民生问题同改善民生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活干、有学上、有饭吃、有衣穿、有屋住、病有医、老有养,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和改善,让人们过上幸福的生活,过上好日子。

人生观是对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的认识和评价,是形成价值观、伦理观等具体思想观念体系的基础正确的人生观不仅有助于个人实现自身的价值,而且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培养正确的人生观,要在内心里对名利、权力、他人、家庭、社会、祖国等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繁华的都市、精彩纷呈的生活常常让现代人变得更加浮躁,要保持一颗宁静的心,真正做到内心和谐实在不容易,但是拥有良好的心态是每一位渴望成功的人必须具备的素质。只有心态良好,内心和谐,才能淡薄名利,宠辱不惊,1 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才能不卑不亢,不骄不躁,从容应对,处变不慌;才能与人为善,以邻为伴,宽容大度,公正客观。而这些首先需要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前提是必须对世界有着清醒正确的认识,能够摆正个人与社会的位置关系。每个人的一生,无非就是在生活。人们首先注重的是物质生活;当物质生活具足了以后,我们还需要精神的生活;精神生活有了以后,还要追求艺术的生活;因为生活中要求真、求善、求美。用禅的观念来看,这是一种合理的人生观。树立正确人生观,对于确定一个人事业的方向并取得成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回顾古今中外,大凡为人类进步事业做出贡献的人,或在某领域取得成就的科学家、思想家,一般都是在正确的人生观指导下获得的。他们在为社会工作,为人类服务的崇高思想指导下,忘我劳动,敢于创新,做出许许多多成绩。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对人生价值、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理想的看法是积极的、进步的。他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爱因斯坦就是在这样人生观指导下,积极工作,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相反,如果一个人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人生征途上,就会或彷徨徘徊,或随遇而安,或庸庸碌碌,无所作为。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形势下,我们必须树立科学人生观,增长识别是非的能力,保持清醒头脑,坚持正确方向。

形势与政策课结业论文 篇2

正是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的具有这三个特性, 也就决定了作为教师要上好这门课程具有较大的难度性。要想上好形势与政策这门课, 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从学校层面来讲

各高校应重视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有的高校认为形势与政策课可有可无, 或者对该门课程的教师要求不严, 认为任何一个教师都可以来讲授这门课程, 导致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轻视, 学生到课率不高或者学生集中力低, 进而全校对这门课程的不重视。形势与政策课有助于学生了解国内国外的最新动向, 有助于学生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 应引起全学校的重视, 不仅要重视这门课程, 更要重视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培养, 培养专业化的教师, 充分引导出该门课程的价值。

二、从教师层面来讲

教师要想上好形势与政策课, 第一步是正确认识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性。只有在形成科学认识形势与政策课的前提下, 才能为上好形势与政策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其次, 教师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努力。一是在教学过程中, 从知识型向智能型教学转变, 从传播知识向传播知识与培养能力、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把党中央最新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国际国内的事物的发展趋势转达给学生, 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事物并能正确预测事物发展趋势的能力, 让学生来分析为什么事物会出现这种现状以及将朝何方向发展, 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解脱出来, 还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根据他们自己所学知识来预测事物的发展, 发表自己的观点, 进而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理论知识。二是内容要生动, 激发学生兴趣。形势与政策课由于其政策性强的特点决定了课程内容的死板性特性。怎样让这门课程活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教师在备课的过程, 想达到打动学生, 需要首先打动自己, 只有打动了自己才有可能打动学生。教师在讲授时, 内容一定要生动, 用通俗的语言、幽默的表达的方式来结合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 引起学生的共感。三是教师一定要力争比学生知道的多。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的信息量和复杂性都很大, 这就要求教师时时关注时事政治, 了解各方面的最新国内国际事物的新动向, 达到学生对教师知识方面的“尊”, 促进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兴趣。

拓展大学生的视野, 培养大学生分析事物并能正确预测事物发展方向的能力, 明确大学生自身的职责, 关心社会, 必须要上好形势与政策课。

[责任编辑魏杰]

摘要:形势与政策课在当代大学课堂中是一门必修课, 它不仅向学生传达党中央最新的政策、路线、方针, 了解国际形势, 更重在培养学生分析事物并能正确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与生活中更能明确自己的责任, 养成关心社会的习惯。

浅谈高校形势与政策课 篇3

[关键词]高等学校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形式与政策

中央16号文件对学生的形势与政策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学校要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制定形势与政策教学计划,认真组织实施。”然而,由于诸多原因,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课开设情况并不是很理想,教学的效果也参差不齐,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还有很多。

一、形势与政策课的挑战

首先,矛盾的教育制度对当代的大学生起着一定程度上的误导作用。

现在中国的选拔人才的唯一方式是应试制度,就是以考试的成绩来决定一个人的水平。读书将近二十载,考过来的学生比谁都清楚,一门课程的重要与否与考试有莫大的关系。而形势与政策课虽然作为一门必修课,其考核往往敷衍了事。由此,轻视形势与政策课就好像显得理所当然,这似乎很是合理。我们经常喊着“要加强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要上好形势与政策课”这样的口号,但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又限制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教育制度在这方面无疑起着误导作用。

其次,市场经济的发展,充分的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同时也导致了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和一定程度上的扭曲。

现时代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中介期,全社会一时难以确立有共识的新的主导价值观,因而,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出现反反复复的分化组合,是一种正常的甚至是必然的现象。但如今的大学生持“人生价值既在于对社会作贡献,又同时要取得社会的报酬”观念的人居高不下,倾心于“注重实用、偏求功利”的价值观念不在少数。大学生价值观的动荡和模糊不利于自身崇高信仰的形成,大学生普遍功利化、肤浅化,缺乏政治信仰,缺乏心系祖国发展的动力,缺乏胸怀全球的志向。对国际国内的形势变化和热点、难点不感兴趣,总觉得所发生的事情与自己毫不相关。

此外,随着高校导入竞争机制和社会人才观的变化,大学生们日益注重加速个体的社会化进程。

现在大学生们大都期望“工资较高、社会地位高”的职业。“哪里艰苦哪里去,哪里需要哪安家”的职业取向日趋虚化,一心向“外”(外国、外资企业、涉外单位)成为时髦,致使他们对国家和民族感情比较淡化。这种具有务实性、开拓性、注重经济效益的职业价值观显然与传统的“重义轻利、默默奉献”的价值观形成冲突。

二、形势与政策课的功能和作用

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帮助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重要阵地,是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第二,有利于使大学生成为未来社会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作为未来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中坚力量,理应多关心国内外的大事,培养良好的政治素养与思想意识,这是成为一个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条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做法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了。当今全球化的日益深化,科技的迅速发展,更需要我们具备全球的战略思维和眼光。所以无论是从增加个人的知识层面,成功应对以后走向社会所面临的挑战来看,还是从社会的现实形势和发展要求来看,形势与政策课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教学方式单一化。目前高等学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过程还停留在教师讲课这一模式上,没有采用多渠道的教学方式,学生们对形式与政策课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考前仅靠突击背书应付考试的现象较为严重。一部分老师授课的艺术性和生动性不强,缺少与同学们的互动,只是拿着准备的材料朗读,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没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不佳。

第二,部分形势与政策课任教师认识存在严重偏差。有的老师认为形势与政策课是公共课,不太重要,所以对待教学不是那么认真,备课时间不够充分,教学设计也很难合理化。有的老师认为形势与政策课是政治课,必须坚持原则不放松,这样当然没问题,但他们往往拒绝开放的探讨,仅向学生灌输一些理论教学,学生的思维创造性难以发挥。

第三,学生的学习没有形成主动性。形势与政策课有着知识更新快的特点,因此单靠课堂的学习是远远达不到教学要求的。经分析发现 ,学生并没有形成一种主动了解形势与政策的风气,学习也只是由老师牵着鼻子走,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课余的时间根本就不能触及此类资料。

四、如何改进和完善形势与政策课

一、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入手,提高对《形势与政策》课的认识。

现在有很多高校把“形势与政策课”当作一门“形式”课。没有对这门重要的课程给予足够的重视,更没有真正理解和达到开设此门课程的意义。形势与政策课一学期就一堂课,一共才一个半小时,没有其他的活动;讲课的老师不都是与形势与政策教育相关的专业老师,头衔很多,教学水平非常一般;最终的考核仅要求学生交一份“形势与政策”的心得体会等等。所以要想改进和完善形势与政策教育,学校、老师和学生都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要把这当成重要的事情来抓。校领导和广大师生要共同努力,转变观念,从党和国家事业、高校发展以及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等方面全面认识改进和完善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意义,从制度、物质、环境等方面为形势与政策教学提供便利条件,严格的按照课程要求加强管理。

二、从教学上进行改革。

改革教学方法,教师在选择授课内容时要特别注重抓住学生最关心的问题,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讲授基本理论和方法,使学生掌握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原理和方法;改革教学方式,教学方式要灵活多变,使得教学方式要适应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避免出现“形势课”向“形式课”转变的怪现象,如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片、举办时事政治论坛、讲座等。还可以充分发挥大学校园的新闻媒体的力量,如利用宣传窗、校园报纸、网站、广播台进行宣传、报道等。相对其他课程,“形势与政策”的授课时数比较少, 任课教师可在课前和课后布置相关专题的讨论研究, 让同学们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 逐渐熟悉本专题的内容, 并且在收集过程中, 也会加深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而教师在课堂紧紧围绕重点和难点阐释, 并适当组织讨论, 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加强师生间的双向沟通, 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要加强教学资料方面的建设,教学资料要以课堂的基本理论为主,重点介绍学习目的和学习要求以及学习方法。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德育的主渠道,形势与政策教育离不开课堂的理论宣讲,要保持教师队伍的精干化、专业化,要不断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整体水平,优化教师结构,努力建设一支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相对稳定、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

四、建立教育教学监督、评估体系。

加强宏观指导,形成教育教学过程控制和效果评估的监督体系。建立由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估体系。开展优秀课堂教学评比、优秀教案评比、优秀教学课件评比、优秀教学研究论文评比等多项教学比赛,激发教师在教学改革方面的积极性,推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发展。最后, 建立评估制度。对于区域行政配置高等教育资源是否合理的评价, 就需要建立一套监督与评估体系。监督与评估的组织须要由区域内各行政主体共同协商成立组织来执行, 并与区域行政决策、执行的组织脱离关系, 以保证客观和公正。应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 会同有关部门及专家, 在已经开展的学科评估和专业评估的基础上, 制定综合评估办法和综合评估的指标体系, 有组织、有计划地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进行综合评估。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R].2004-08-26.

[2]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

[3]许浩.关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改革的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4)

[4] 熊培西.论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性[J].大众科技,2005(11)

[5]布占坡.新形势下的形势与政策教育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4)

形势与政策课结业论文 篇4

中美关系的回顾与展望

姓名:

班级:

学号:

时间:

【内容摘要】如果中美关系要健康发展,就必须要保持彼此之间的和谐。虽然中美关系间存在分歧,但也有诸多共同利益,如安全,教育等方面。还有美国所做的各种对华政策,我们应有理解和考虑。

关键词:中美合作,关系,远瞩,台湾问题,外交

中美两国,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明显的成本优势,广阔的市场和无可限量的发展潜力;另一个是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经济,科技实力的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两国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发展。

回顾50多年来中国的对美政策和中美关系的历史,双方既有尖锐的对立,也有真诚的合作。冷战后的中美关系也曾经出现了多次起伏和危机,但是中美关系并未破裂,反而加深了。其深刻的原因就在于,中美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战略利益。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对亚洲和世界局势都负有重大责任。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美之间在许多全球性和区域性的重大问题上具有共同利益,存在着广泛的合作基础,中美经济合作的前景更是不可限量。因此,展望21世纪的中美关系,我们有理由表示审慎的乐观。当然,影响两国关系的负面因素也不容忽视,诸如人权问题、贸易问题、军售问题和台湾问题等,其中台湾问题事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影响中美关系改善和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最容易导致中美两国发生直接冲突的敏感问题。然而,只要中美双方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用战略的眼光来处理中美关系,在中美3个联合公报的基础上审视和处理台湾问题,中美关系就会沿着健康的轨道顺利前进。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从历史上看,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很多,诸如国际格局、经济和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和国家利益以及彼此处理双边关系的政策等等。其中彼此处理双边关系的政策在中美关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70年代以来,美国和中国国内的一些学者已经对美国的对华政策与中美关系的关联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中国国内的某些年轻学者也对不同时期的中国对美政策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是系统地研究中国对美政策与中美关系的成果目前仍不多见。本文试图运用史学和国际关系学学科渗透的方法,对中国对美政策和中美关系问题进行综合研究。本文的重点是分析中国对美政策的缘起、变化和发展,及其对各个时期中美关系的影响。

稳定同美国关系,是中国外交的关键。近年来,中美关系中的合作关系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美关系的发展越来越和谐。美国是当今最大的发达国家,在世界舞台居于权力中心。从中国建国以来,美国一直在多方面遏止中国,企图通过经济、军事、外交等手段阻碍中国经济发展,其中的原因不难理解。尤其在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一直为其他国家所震惊,而中国本身所拥有的庞大的市场,又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有利的依托平台。在这样一个为诸多国家眼红的平台上,中国的经济将会持续、高速的增长将是不争的事实。而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的军事、科技水平也在突飞猛进。这一切迫使美国不得不将中国作为阻碍其在实现全球霸权主义统治的一个强劲的对手。并且,在台湾问题上,美国虽然没有明确表态将台湾划进美日联合防御范围,但从其模糊描述的背后不难看出,中国台湾乃至中国大陆早就是美国窥视以久的土地。对于中美关系,应坚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框架,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为我国经济求得稳定,高速的发展空间。中美双方经贸关系密切,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共同利益。中美关系非常复杂,必须处理好。中国外交的很多工作都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作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中国清楚的知道巨额外汇对中国所意味的风险,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而这一切的“元凶”就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但无奈的是中国必须和全世界一起为美国买单——不得不继续买入美国国债,特别是中国!因为美国国债是现在相对最好的避风港,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可以容下2万亿美元这个近乎可以成为“巨无霸”的外汇储备。尽管美元贬值的话,外汇会巨额缩水,可也没有更多的选择。如果不买进美国国债,美国经济可能会很快崩盘,这样对外汇以美元为主的中国来说损失会更大。也许有人会说,抛售美国国债或用美元资产到国外并购来减少外汇不就行了。可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敢卖出美国国债谁能买、谁敢买?再者说你这个最大债权国都急着抛售美国国债,那其他的国家不就更急着抛售出去吗?这只会更快的加速经济的衰退!还有,买入别国资产,可对于如此大块的外汇涌入,别的不说,单就国家经济安全考虑也没有国家敢接啊。所以对中国来说这更多是一个无奈之举,中不想美经济崩盘,以减少损失,美国更不想了。所以美中形成了一个“金融恐怖平衡”,把双方结实的困在了一起。

发展中美关系的最大障碍是台海关系,而美国一直把台湾问题视为牵制中国的一张“王牌”。美国在太湾问题的作为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台海之间的局势,这也是三十年来中美关系大起大落的根本原因,同时这一问题也成为中美最易出现摩擦的敏感问题。美制定的安全战略特别是亚太安全部署,更是吧“围剿中国”视为第一要务。中国毫无争议的成为了美国最大的潜在对手。随着“太平洋第一岛链”的形成,美国对中国新一轮海上封锁实际上已经形成,这难免给中美关系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但另一方面,中国“和平崛起”战略的提出和成功应用,使美国在亚太地区所作的安全战略布署很大程度上成为徒劳。国民党在台湾“大选”中获胜后种种想缓和两岸关系的举动,又使台湾问题暂时性的缓和下来。中国在西北地区的战略部署更是让美国“完全封杀”战略化为了泡影。因此从这些层面看,中美发生大摩擦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至少近期是不可能的。所以说中美关系近期不会有太大的波折。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本不该成为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然而,在冷战的背景下,中国领土台湾被美国当做其国际棋盘上的一个棋子来摆布,台湾问题已成为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自和平统一祖国的“一国两制”方针确立以来,祖国大陆一直不断进行着切实的努力,充分照顾海峡两岸各方利益,既考虑历史,又顾及现状,希望促成中国最终的和平统一。统一的模式与港澳模式相比较,与大陆统一之后,台湾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台湾人士也可以到祖国内地担任行政职务等。两岸统一之后,可以共享一个国家的尊严与荣誉,共同建设一个新中国。总之,祖国大陆在实事求是地探索比港澳模式更为宽松的“一国两制”的台湾模式。这些探索和努力的依据就是对海峡两岸关系的三项基本认识: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海峡两岸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尚未统一。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在维护世界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促进亚太和世界经济的发展等方面都负有重大的责任。两国的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深具潜力。双方应该本着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求同存异的原则,积极寻求国家利益的汇合点,扩大合作,缩小分歧。美国应该了解:在台湾问题上,中国并没有伤害美国的国家利益,而美国所伤害的正是中国最重大的国家利益和最根本的民族感情。冷战后,国际关系中有一个“合作安全”的新概念,即认为“合作”必须建立在“相互安全”之上。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美双方不应再损害彼此最为根本的国家利益。台湾问题是事关中国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感情的大事,也是今后中美关系能否保持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

中国对美政策应循之道,“变”与“不变”是50多年来中国外交发展过程中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外交经历了几次大的战略调整;另一方面,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贯穿其中。中国外交的基本内容正是在这种变与不变中不断充实、发展和完善的,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了中国外交独特而又丰富的内涵和风格。

“变”是与时俱进的要求和表现,更是在不同国内外环境下更好地谋求国家利益的需要。而“不变”则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有意识继承的部分,表现为连续性;另一部分则是不愿继承、希望改变的内容,但由于不同的原因,历史上的政策对决策者或大众心理有巨大影响,使现有政策有意无意地保持了原来政策的某些内容、某些宣示、某些态势或倾向,表现为外交政策的“惯性”。“变”突出了中国外交的特点,而“不变”在很多方面已经成为制约和影响中国外交的消极素。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政策已经不是原来的政策,援助也与以往大不相同,但我国的对外政策宣示仍然把八项原则作为中国对外援助的指导思想,实际上这也是一种惯性的表现。

新时期中美关系应该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应该是积极的关系。虽然两国社会制度、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发展阶段不同,但双方都应该以积极的眼光看待对方,用积极的行动推进各领域对话和合作。第二,应该是合作的关系。双方应该携手应对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各种复杂棘手的挑战和问题,实现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第三,应该是全面的关系。双方不仅应该深化经济、反恐、防扩散、执法、能源、气候变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交流合作,推动两军交往,还要加强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以及全球性问题上的沟通和协调,不断充实两国关系战略内涵。提醒美国的是:1.机遇来自全球化这个国际背景。美国有求于中国的面上升。2.双方在安全关切上既有交叉点又有不同点。3.并不是说美国不把中国当做潜在对手了4.美国必须在台湾“统独”问题上作出抉择。

总之,中美双边关系的不断想前发展是必然的,争端与摩擦也是不可避免的,但鉴于双方的现实状况和国际的大背景,相当的一段时期内不可能有大的冲突。当然这些都是建立在美国自认为可以控制、可以容忍中国的前提下。当然也是出于这样一种认知:中国以维护国家统一和维护国家利益为第一原则,其次才是发展对外势力意图民族崛起。事实上中国也就是在这个层次没发展着,这也就成了现在中美关系合理的一个状况原因。所以说,中美关系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总趋势是充满希望的。

参考文献:

1.《中美关系史》作者:陶文钊,何兴强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3-1 2.《当代中美关系风雨历程》作者:倪世雄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8-1 3.《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2 4.人民日报 1972-2-28 5.《中美关系,新变化与新挑战》作者:袁鹏

2006 6.《中美关系何去何从》作者:袁鹏

形势与政策课感想 篇5

通过大一一学年的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对当今变幻多端的国际形势有了一定的了解。

当今世界形势发展变化很快且十分复杂,正处于旧格局解体走向新格局的过渡时期,分析当前的国际格局,应该说还是一个以美国为超级大国,以欧盟、俄罗斯、日本、中国为大国及国际集团的形式。

美国的单边主义及世界的多极化趋势。美国作为头号超级大国的地位在短期内是不会动摇的。首先它的经济地位是不会动摇的,第二,它的军事地位是无法取代的,第三,是科技实力的优势。这些都为美国的大国地位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中美关系走向问题便自然地为大家所关注了。

回顾50多年来中国的对美政策和中美关系的历史,双方既有尖锐的对立,也有真诚的合作。冷战后的中美关系也曾经出现过多次起伏和危机,但是中美关系并未破裂,反而加深了。其深刻的原因就在于,中美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战略利益。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对亚洲和世界局势都负有重大责任。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美之间在许多全球性和区域性的重大问题上具有共同利益,存在着广泛的合作基础,中美经济合作的前景更是不可限量。因此,展望21世纪的中美关系,我们有理由表示审慎的乐观。当然,影响两国关系的负面因素也不容忽视,诸如人权问题、贸易问题、军售问题和台湾问题等,其中台湾问题事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影响中美关系改善和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最容易导致中美两国发生直接冲突的敏感问题。然而,只要中美双方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用战略的眼光来处理中美关系,在中美3个联合公报的基础上审视和处理台湾问题,中美关系就会沿着健康的轨道顺利前进。

欧盟的发展也极为迅速,欧盟的发展是对美国和俄罗斯的抗衡,因为欧盟的东扩实质是在侵占俄罗斯的势力范围,从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俄罗斯作为苏联的后继者不能控制整个东欧。相反,欧盟抓住机会,利用欧洲共有的信仰和理念拉拢东欧,对俄罗斯形成威胁;欧盟的扩展也是在蓄势对美国抗衡,试图摆脱美国的阴影,此前的欧洲需要美国的军事保护,而现在欧盟正在建立自己的军事共同体和导弹防御体系。

俄罗斯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一个在军事上可以与美国叫板的国家。俄罗斯的科技在国际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比如说航空航天业,它拥有航天航空的核心技术。只是经济发展速度缓慢。

日本经济发展迅速,日本的经济支柱主要是电子、高科、轻工业、汽车、金融等,由经济带来的军事发展也是得到了很大提高。

中国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中国的发展、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发展是非常快的,每年以9~10%的速度发展,世界惊呼: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中国的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在国际事务上越来越显得举足轻重,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中国的发展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要保证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不要错过珍贵的和平年代。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使国防、科技、教育、基础设施等方面得到提高,才能充分保障国家安全,才能让老百姓过上真正的好日子。

二、要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政策。有了良好的外交,才有良好的国际环境,才能吸引外资,为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中国经济重要的落脚点就是农村,现阶段农民依旧占全国总人口的大多数,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因而抓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对于全面建设小康和现代化,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时代的呼唤,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心声。

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性和前瞻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快速发展,国力有了很大增强,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具备了“用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的基础和条件。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实现战略目标的难点是“三农”问题,因此,党和国家在此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没有广大农村的发展和面貌的改变,就没有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已经成为农村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近几年来,农村先后进行了电网改造、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开展了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业“两税”、“两工”、“三提五统”以及乡镇综合改革,全面清理涉农收费,大力减轻了农民负担;全面清理锁定并化解了部分村级债务;实行了种粮、农机补贴和退耕还林补贴等中央和地方的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制度;落实了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发了农村土地经营权证和林权证;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步伐加快,“三通”建设已经稳步实施,扶贫济困、医疗救助、养老统筹等正在积极推行之中。所有这些举措,一方面使我区广大农民分享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另一方面拉开了我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序幕。全党开展的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主题实践活动。紧接着,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是适时的,是符合当前农村工作实际的。因此,我们要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而且是党和国家交给我们地方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农村基层组织及农民的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还要认识到,没有农村稳定持久地发展,就不可能从整体上消除城乡差别和贫富差距,因此只有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会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工业化进程,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盛,国力更加强大,城乡面貌才会发生巨变,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才会蒸蒸日上。

但是每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却让很多人伤透脑筋,青年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就业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未来。

2009年中国的就业形势比往年要严峻得多。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中国在09年GDP增长速度保持8%都很难了,这和国家的财富有很大关系,但是此外更重要的是,在超过10%的速度拉动下,中国每年创造出来的工作岗位,才能勉强满足数量庞大的应届毕业生的需求。低1个百分比,就会造成巨大的失业/待业人数。09年大学生,据估计会有700万人左右因未找到自己满意或合适的工作而待业。可想而知,这样一个庞大的数字是多么触目惊心!为此我们更应该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用真才实学去实现自身的价值。为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形势与政策课考试 篇6

形势与政策课考试所依托的“我的中国梦”征文基本内容如下:征文比赛以“我的中国梦”为主题,旨在对广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教育并引导广大学生深刻领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深刻领会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深刻领会“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励志刻苦学习,积极投身实践,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发展好而努力奋斗。

其主题内容是:围绕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坎坷追梦历程的深刻启示,围绕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辉煌成就,讲述自己亲历亲见的“中国梦”,用文章记录和表达爱国之心、强国之愿、报国之志,强化对自身责任和使命的认识,树立以实干兴邦精神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梦想。

形势与政策课结业论文 篇7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矛盾分析,高校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目前,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存在着一些矛盾, 需要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加以认识和分析, 任何只强调矛盾的某一个方面的观点与做法, 都将影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教学内容上:时效性与学术性的矛盾

时效性与学术性, 是“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上存在的一对比较突出的矛盾。“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目的, 是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 针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 帮助大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 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自觉认同。但是, 它毕竟不是一门理论学科, 它是以通过分析国际国内重要形势的方式来阐明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时效性。

然而, 仅仅重视教学内容的时效性还是不够的。时效性是重要的, 但并不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全部内容。“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基本理论, 基本形势和热点问题。自1987年教育部决定在普遍高校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中设置“形势与政策”必修课以来, 全国高校普遍将形势与政策教育列入教学计划, 开设了“形势与政策”课程, 教育部社政司每年印发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 这实际上起到了与教学大纲类似的作用, 对“形势与政策”课起到了重要的规范作用。但由于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的时效性非常强, 没有也不可能有较稳定的具体的教学大纲和教材, 因此, 如何把握教学内容的时效性与学术性的统一, 就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我们认为, 解决此问题需要具体做到三个统一:

1. 政治性与知识性的统一。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中,

要突出鲜明、正确的政治立场和观点, 同时还要符合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 宣传和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就形势与政策课内容而言, 与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 涉及许多学科的知识体系。为了深刻而全面地认识形势与政策, 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注重有关学科的前沿成果, 在教学中注重知识性与学术性, 如:讲台海局势, 需要运用国际法学知识批判所谓“法理台独”的阴谋;讲伊朗核危机, 需要讲解有关核武器生产、尤其是铀的生产情况的知识。注重知识性与学术性的统一, 将大大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水平和课堂效果, 更好地贯彻其政治性。

2. 变动性与稳定性的统一。

该课程既具有不断发展变化的一面, 又具有相对稳定的一面, 形势与具体政策, 往往是不断变化的, 但基本方针与战略、理念是相对稳定的, 要求学生在基本方针与战略、理念的相对稳定之中去把握对党和国家政策的认识, 要求学生在规律的认识之中去观察和追踪国内与国际形势的演变过程。如在当前国际形势的分析中, 增加有关中日古代交往的历史背景知识, 使同学们了解中日两国关系的实质与发展趋势, 对两国的未来发展有一个基本的轮廓, 体现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变动性与稳定性的统一。

3. 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形势与政策”课本质上属于政治理论课程, 自始至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和教学。我们要指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形势、把握政策, 并在教育教学中, 紧密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 分析学生感兴趣的现实问题, 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要体现“形势与政策”课的针对性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 应紧紧围绕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敏感话题、突发事件等问题, 确定每学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重点, 做到有的放矢、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与学生共同探讨, 使学生学会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教学方法上:多样性与规范性的矛盾

在以往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 普遍存在着诸如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一等不足, 教师上课“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较为普遍,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了强化“形势与政策”的教学效果, 许多学校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突出“变革、创新”的特点, 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 但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现象。一些教师在教学方法和形式上, 力求多样化, “五花八门”, 花样迭出, 只求学生感兴趣、满意, 只求教学方法与形式的新意, 而课堂教学 (第一课堂) 本身应具有的规范性与严谨性, 便日益式微了。

因此, 我们要在重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的同时, 强化必要的科学性与规范性, 只有达到了规范性, 才能真正实现“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我们具体要在三个方面达到“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规范性:

1. 加强规范的教学研究工作。

学校和有关教学部门, 应重点研究马克思主义有关形势与政策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 研究学生关注的热点, 难点问题, 密切关注国内外大事, 及时准确地把握社会和国际动态, 不断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敏锐性和实效性。学校应积极组织和鼓励有关教师开展形势与政策的科学研究, 对相关研究科研课题予以必要的支持, 并为研究成果的发表提供一定的经费和园地。

2. 建立规范的考核机制。

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考核主要包含两个方面, 第一, 对任课教师的考核。由有关教学职能部门按教学制度统一管理, 确保“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正常开展。任课教师讲课应有规定的教学文件, 如:教学大纲 (可自编) 、教案, 不能以布置班级学生工作、处理学生具体问题等方式代替课堂教学;第二, 对学生的考核。“形势与政策”课的考核内容与形式, 各高校、各教学单位应结合本校、本院系实际情况, 采取灵活的考核方式, 不应强求一律。根据学校教务处有关考试的要求, 可以采取开卷考试、论文考试等方式进行考核;也可以参加社会调查、写调查报告的方式进行考核, 既突出“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 又体现课程教学的规范性。

3. 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要重视“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素质建设, 坚持“精选、重用、严育”的原则, 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同时, 要加强师资结构建设。要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体、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 这样, 才能适应规范化教学的需要, 为确保“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质量与水平, 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过程中:主体性与主导性的矛盾

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改变以往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课、提问、测验与考试的情况, 要求教师适应学生的特点和要求, 采取各种手段和方法, 确保学生是教师的服务对象、是教学过程中名副其实的主体。许多学校还通过一系列措施予以保障, 如:召开学生座谈会, 征求大家对授课教师的意见;有的学校还由学生直接给任课教师打分, 作为教师学期考评的主要依据之一。如此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师地位的下降与作用的削弱, 最终将影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正常开展与教学质量的提高。

“形势与政策”课像其他大学课程一样, 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参与才能保证其正常进行教学。在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的同时, 我们千万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性作用。我们要在以下几方面明确与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

1. 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正确把握“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与定位。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重要阵地, 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 是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高度重视, 是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的良好基础。实践表明, 将课程纳入教学计划, 保证课堂教学课时, 重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并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或优惠政策, 是学校对形势与政策教育高度重视的直接体现。

2. 改革教学方法, 加强师生的互动与交流, 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实效性。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 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最受学生的欢迎。课堂教学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活跃课堂气氛,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提高大学生对形势的认识。我们采取以下几种教学形式:第一, 讨论式教学;第二, 辩论式教学;第三, 直观式教学。

3. 重视师资队伍培养, 提高师资水平。

第一, 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培养, 确实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第二, 鼓励学校党政干部、有关专家和思政课教师、辅导员, 积极承担“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工作, 在时间、经费等方面给予一定支持和倾斜。第三, 确保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过程与师资建设的投入, 在教学中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 切实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与质量。

参考文献

[1]殷一璀.开拓创新, 切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 2007, (3) .

[2]余双好.努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主导性[J].高校理论战线, 2005, (4) .

[3]钱广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 2007, (2) .

[4]里光年.试析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魅力[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 (3) .

[5]陈华栋.关于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0, (11) .

形势与政策课结业论文 篇8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教学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3-0035-02

我们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并把“形势与政策”当作一门必修课来开设。那么,如何搞好这门课的教学,进而激发出大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和积极性,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基本性质和任务

“形势与政策”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形势与政策。“形势与政策”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运用政治学、政策学、社会学等有关社会科学知识,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依据党和国家的政策,针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和思想特点,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方面的思想教育,帮助学生认清国际、国内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把握未来,勤奋学习,成才报国。

依据课程的基本性质,“形势与政策”课的任务应包含以下几方面:

1.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认识形势与政策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2.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内容。

3.培养学生掌握正确分析形势和理解政策的能力,特别是对国内外重大事件、敏感问题、社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的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

4.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感知国情民意,体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对形势与政策的认识统一到党和国家的科学判断上和正确决策上,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自教育部1987年正式提出在普通高等学校开设“形势与政策”课以来,不过短短的二十年时间,因此,目前尚未积累起成熟而科学的丰富经验;加之其课程体系的确立、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等都不同于一般的课程,教学各环节和层次都需要该课程教师不断研究和探索,这就使“形势与政策”的教学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足和弊端。具体表现为:

1.学生的社会构成呈现出多样化,而“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教学形式单一、泛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学生的家庭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地区、城乡差异依然存在,学生家庭成员所处工作岗位和社会生活方式都趋于多样化,这些都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形成一定程度的冲击。学生思想观念的多样化日趋明显,学生之间不同观念、价值取向的碰撞也日趋明显。这种差异的多样性具体表现为学生的经济状况有明显的差异,他们对人、对事的态度,对各种社会现象、社会风气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对不同的观念、思潮和生活方式的态度也会有所不同。受教育对象思想、观念、行为方面的多样化是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应首先考虑的问题,而当前“形势与政策”教学单纯采用合班甚至超大合班的课堂讲授和讲座形式,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更不要说针对每一个学生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手段。这样的结果违背我们的教育目的。

2.时代发展迅速,而“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适应性滞后、缓慢。

现在社会已经进入网络时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对现代人的影响波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教育和学习也概莫能外。一方面,网络给学习带来巨大便利,它提供的广阔学习平台使学生接触和掌握了丰富的信息和知识,使轻松学习成为可能。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形势与政策”教育远没有适应这种新变化。不但老师的知识储备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而且,一支粉笔、三尺讲台以及单调的灌输、呆板的说教也无法吸引学生,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另一方面,互联网信息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其在传播有价值信息的同时,也使多种多样的低俗信息、谣言甚至是别有用心的煽动性言论迅速流传和蔓延。如果对学生上网不能积极引导,提高他们的判断和选择能力,网上不良信息就很容易造成学生思想的混乱,甚至成为影响稳定的因素。如何趋利避害,并使其成为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教育辅助工具,是新时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当下的“形势与政策”课反应与对策明显滞后。

3.教学内容偏多、偏全,缺乏时效性和具体性。

“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范围广、弹性大、选择性强,但课时与师资力量却有限。以有限的课时和师资力量要讲好范围广、弹性大的内容,极易造成重点不突出,分析不深入,热点不及时。实践证明,这种面面俱到式的教学,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自然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形势与政策”教学的几点思考

1.教学内容的层次化

不同年级的学生对知识的需求范围是不同的,因此“形势与政策”课应在尊重大学生自主选择的基础上设置层次不同的教学内容。除了总体上根据教育部的教学要点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以及大学生普遍关心、困惑的热点、焦点问题安排内容之外,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应有相应的针对性。如对一年级新生的教学,侧重于了解国情,树立理想信念,可以配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安排适应大学生活方面的内容,如大学环境、大学生活规划、学习方式、人际关系、生活等各方面的适应问题、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等,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同时结合学校的特点和特色,对新生进行校情介绍,增强新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配合新生入学教育,安排校规、校纪教育、主要奖惩制度介绍,使新生尽早树立大学和人生追求目标。对本科二、三年级侧重于党的方针政策和时政热点分析,使其理性辩证地看待和处理热点问题,引导他们如何关注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对即将毕业的大三、大四学生,则可以配合学校招生就业部门进行就业创业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就业技巧和创业历程,做好就业、创业的各方面准备,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择业观。通过针对不同主体实施不同的教学内容,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对信息的鉴别能力和选择能力,从而创造性地利用信息资源来发展自己并贡献社会。

2.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可以采取教师课堂讲授和学生积极参与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探索多样教学方式,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活跃课堂气氛,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形势的认识,加强对政策的理解和把握。如:案例式教学,就学生较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选择相关案例进行教学,组织讨论,增强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意识;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制作课件、演示教学图片、播放时事影片,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使教学内容形象化,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水平;时事点评式教学,学生在课堂上以竞答的方式发布一周要闻,并对新闻做出自己的分析、评论,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养成关心时政、动脑思考的习惯,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知识竞赛、研讨会式教学,通过举办“形势与政策知识抢答赛”、“研讨会”等活动,让学生意识到形势与政策的学习不是任务式,而是快乐式,有利于教学的开展。

3.学業考评的综合化

“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决定了单一的卷面知识考查不能真实、准确、及时地反映出大学生个体的思想实际情况和对理论掌握的程度,所以要尝试有助于综合考核评价学生能力的办法。期末实行开卷考核,以心得体会、论文、调研报告为主,得分以70%计入,平时成绩占30%,包括学习态度、作业完成情况、讨论发言表现等,期末成绩与平时成绩相加即为本学期总成绩。这一评价标准,一是能较好体现“形势与政策”课的目的,也避免考试前的死记硬背;二是能减轻学生期末考试压力,将主要的内容放在平时学习的检验、检查和活动参与上,能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逆反心理。

4.社会实践的常态化

与其他教育相比,“形势与政策”课有其特殊性,它既需要注重形势政策的宣传和教育,又应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学科本身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大学生社会实践不仅是“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需要,也是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因此,要将“形势与政策”教学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一是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尽量安排实践教学环节,通过集中与分散、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灵活方式,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加大这一环节的分量;二是可以将“形势与政策”课的部分教学内容与学生党团组织活动结合起来,特别是与以暑期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代表的学生实践活动载体结合起来。三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不仅要关注课堂教学,更应关注学生课外活动,在活动中教育、启发学生,引导和帮助学生认识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多种创新,采取多种对策,我们一定可以探索出符合实际、富有实效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新模式,实现对大学生开展立体全面的形势政策教育,进而提高他们的各种人文、社科理论修养及相应的社会实践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山东省委宣传部、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鲁高工委[2006]19号

2 熊晓梅、赵兴宏.形势与政策课程体系研究.东北大学出版社,2006.8:3~16

3 张文杰.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山西师大学报,2007.6:173~175

上一篇:高一运动会感受800字作文下一篇:小学语文远程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