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读书笔记

2024-08-03

《大秦帝国》读书笔记(共10篇)

《大秦帝国》读书笔记 篇1

“黑色裂变”的名称来由,至今无法理解。但变法的触目惊心确实令人敬佩,纵观春秋战国时期,变法诸国的发展路线,不难看出“变法”的社会必然性,但是在秦邦,如何就可以通过“变法”达到“黑色裂变”的效果?

从历史背景来看,秦国是一个被视为异类的诸侯邦国,不服教化的马背诸侯,从国力、势力、军力、财力来看无疑是最不入流的一个。而这样的邦国领袖想要发迹,而最终得以发迹一定不是偶然的。于我看来,有以下几个重要因素不容忽视。

其一:“国耻”石与“求贤令”

经过战败、王薨、临危受命的赢渠梁,冷静的剖析了本国处境,勇于面对现实,将秦国的现状赤裸裸的展示给天下士子,其真诚、其气魄在战国期间是史无前例的。立“国耻”石无疑是表明了复国之决心;对三代先祖满篇微词的“求贤令”令天下士子对其宽大的胸怀和谦逊的真诚折服。此两举将真学名士和蛮夷弱秦真切的联系到了一起。

“国耻”石与“求贤令”是成就事业的心态,除了空杯,还要真诚。说起来很容易,真诚认识自己才是大贤之势。

其二:决心、信任、配合、方法、坚持

这几个词组是我对秦公赢渠梁的认识,不单指其素质,还有推行“变法”的思路,以上五点缺一不可,顺序也不可颠倒或混乱。

决心强国做出了“国耻”石和“求贤令”;信任贤臣坚定了“法神”商君;通力配合荡清了新政道路;巧妙的方法化解了次次危机;坚持不懈令大业得以传沿。有张有弛、有节有度、有始有终。

其三:积累、选择、考核、决定、计划、执行而后舍生取义

这几个词组是我对商鞅的认识,其受以“车裂极刑”为最终归宿是商鞅对“变法”的最大限度投入。从入世层面来看,商鞅的发展路线也是明确而明智的。

经过长时间低调的积累;

多方采集信息慎重的选择;

从品评“求贤令”到布衣于“聚贤馆”都是他在用自己的方法考核秦国;

当决定为秦国服务之后又与秦公“约法三章”有言在先;

从推行新法的先后顺序也可以看出其计划的周密,先“连坐法”平私斗而顺民、后“废井田”开阡陌而固民、在“奖耕战”商功爵而犒民,得到民众支持以后,才向贵族皇族发起变通“废世系”、“废农奴”甚至取消了持续了孔子所操持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之道。

而执行期间对老族长、太子、王兄甚至自己都得以“秉公执法”,然则一贯依照“法不诛心”的原则又是难上加难之举。

《大秦帝国》读书笔记 篇2

另外,很多书友给三星以下,查看了一下,大多是女书友,所指摘的无非是人物刻画粗糙,文字功底不行之类的。这我个人都是不认同的。粗糙吗?或许用简单更好一些。简单、分明。文字功底差吗,其实不算差,具体我也懒得说为什么。说差的可能平时读的都是《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之类的言情书吧。历史演义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假如能到体会书之精神的境界,你就能发觉这部书的好。

同样欣慰的是,市场是认可这部书的。推荐大家去看一看大秦帝国电视剧,第一部,演员们都很到位,跟原著很契合,而且比原著更鲜活,都是老戏骨。。还有高圆圆

《大秦帝国》读书心得体会 篇3

“少梁之战”献公亡,孝公即位,卫鞅入秦,变法改革,可以说本书的最精彩之处就在这里,看到商鞅大刀阔斧的变法改革,看到商鞅那种“极心无二虑,大公不顾私”,完全成了“鞅粉”。商鞅变法前,秦国从建国至孝公即位近3与诸侯国几乎隔绝,以至于诸侯国历来都讲秦国视为戎狄之邦,不屑与其来往,更有后来的“六国会盟”要瓜分秦国。商鞅的变法打破了这种格局,使秦国迅速强大,并跻身于战国七雄。再后来孝公死、惠文王即位,就是芈月传中的嬴驷,芈月的老公,不得已车裂了商鞅,我看到这里不痛快了好几天,我一同事看到这决定不看了[捂脸][捂脸],可想而知是多气人……商鞅死后,秦国几乎每朝均有厉害人物出现,惠文王时期的丞相张仪【纵横家】,上将军司马错;惠文王死,秦武王即位(在位五年),洛阳举鼎而死;武王死,其弟昭王即位,在位五十六年,丞相魏冉、范雎,上将军白起,比较著名的故事:和氏璧、渑池会盟和长平大战;昭襄王死,孝文王(在位一年)、庄襄王(在位三年,吕不韦从赵国救出的质子),任蔡泽【计然家,主经济发展】为相;后秦王政即位,丞相吕不韦、李斯,其间出现一大批军事人才,如蒙骜、王翦、蒙恬、王贲、李信、章邯等等。再后来六国分别在不同的情况下相继被秦国攻占:术治亡韩、乱政亡赵、迂政亡燕、失才亡魏、分治亡楚、偏安亡齐。至此,秦王政一统华夏,废诸侯分封制、推郡县制(“焚书坑儒”就是这时候的事,儒家学派在战国一直没人用,还喜欢哔哔,说到底在那个时期真的可以用“百无一用是书生”来形容。当时秦刚统一六国,各方均不稳定,六国复辟势力蠢蠢欲动,时而生事,嬴政和李斯想快速推行郡县制,一加强中央集权,这时候的儒家坐不住了,到处游说,非要恢复诸侯分封制……不管当时儒家有没有参与六国复辟,现在想想恢复诸侯分封制也是一种历史的倒退,所以始皇帝就挖了坑埋了他们儒家百十号人吧,小喽喽居多,大鱼早跑了),统一文字、度量衡等,称始皇帝;始皇帝死,二世胡亥即位,被赵高杀;后子婴即位(46天),刘邦入咸阳,子婴降刘邦。。。

银河帝国基地读书笔记 篇4

三次化解危机之法:势力均衡、科学化宗教的统治、自由贸易的“糖衣大炮”。特别是最后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令我思考良久,结合看的上一本书——《无政府时代的到来》,经济贸易的能力有时或许比权力更大,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一个强大的商贸公司,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其在政治领域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甚至堪比一个国家。

书中人物的政治角逐都让我影响深刻。基地立身于一个小小的行星,其力量与四大王国、银河边缘的其他势力以及其背后尚未灭亡的银河帝国相比,是微弱的,甚至是不值一提的。但基地的历代领袖凭借自己的政治智慧,以非武力的方式解决了危机。这一系列的过程都足够吸引我再读一遍。

书中基地的敌人都是笃信军事力量强权人物,我觉得他们与基地领导人相比,都缺乏足够的政治智慧,对手略弱,读下来感觉化解谢顿危机没有“力挽狂澜”之感。

《银河帝国基地》读书笔记 篇5

首先是哈里谢顿创立心理史学和建立基地的动机。这部分内容在第4、5部(即《基地前奏》《迈向基地》)中有详细的过程,讲述哈里谢顿是如何从一篇论文开始,一步步走向创立心理史学以及建立基的过程。据说这两本书是阿西莫夫在生命中最后五年完成的,通过这两本书为他最爱的主角哈里谢顿立传。我在阅读的时候,也采用了作者书写的顺序:1—2—3—6—7—4—5,最后阅读的这两本书,让整个系列的情感得到了极大的升华。当你从端点星的第一次危机开始,在经历了基地—骡—第二基地—盖亚星系—回到地球的整个历程之后,回看恍若神明般的哈里谢顿是如何创立出他那惊世骇俗的心理史学,颇有有一番滋味。不得不说,小说对人物的塑造太成功了,读者不仅仅跟着人物经历了历险般的奇遇,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从32岁到82岁这期间人物的成长,相比之下《三体》中的人物经历乏味的可怜。哈里谢顿在夫铭的期望下,在铎丝的保护下不断逃亡,不断思考,终于找到了建立心理史学的可行方式,也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自称是记者的夫铭,不仅仅是帝国的首相丹莫刺尔,而且是传说中的机仆丹尼尔,而一直保护他的铎丝竟然也是机器人。然而他已经深深的爱上了她,并愿意携手相伴,即使她是个机器人,无法生育。为了保护谢顿,铎丝遭人暗算而停摆,在临终前,她对谢顿说:谢谢你,谢谢你对我的爱,让我成为了真正的人类。铎丝的离去成为了谢顿心中难以愈合的伤口,而对铎丝的爱正是是他研究创立心理史学的动机之一。并不是为了拯救什么,得到什么,只是因为能够和她在一起。

其次是关于女性角色偏少。读到后来才发现,书中的女性角色是如此的出彩,各个都是拯救银河系的好手。阻止了骡的贝妲、鬼灵精怪的艾嘉蒂娅、强权执政的布拉诺市长、全能少女宝绮丝、以及谢顿的爱人铎丝等等。与《三体》中女性角色纯为摆设截然不同,每一个女性角色不仅仅活灵活现,而且都在关键时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者对性别的差异以及各自的优劣势都有着相当精妙的把握。在基地初期,开拓疆域是发展的首要任务,因此男性角色偏多,性格也都是英雄式的聪慧与勇敢。而随着基地的发展,象征精神力量的第二基地的登场,女性的戏份越来越多,甚至最后的男主崔维兹的直觉式思考,都让我觉得非常的女性化。而最终出现的双性人,更让我觉得作者的格局确实很大,不仅没有歧视任何性别,甚至在思考超越性别的人类会如何发展。

最后想说说我的收获。又要忍不住说,读经典的好处就是每一次阅读都能够有所收获。这一遍下来,最大的启发是心灵控制,它拓宽了我的沟通思路。

首先是对超越语言沟通的极力赞同。在《安德的游戏》中虫族就是用思维沟通的生物,包括植物形态的猪仔也是一样,甚至三体人也是思维沟通。语言是思维的碎片,正是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差异才导致了人类的分离与猜忌。日常中太多沟通都是通过语言、文字完成的,且不说故意和假装这两个极大的障碍,即使是想要好好说话,也会出于自身表达和理解的差异,造成沟通中的问题。家庭关系中糟糕的沟通莫不是如此,近年来各种提升家庭中沟通技巧的培训比比皆是,间接说明了这个市场的巨大潜力。

其次是正确看待影响他人的利弊。因为有意识地影响一个人,最终导致了这个人的改变,在我看来是非常不正确的一件事,因为这妨碍了他人的自由选择。所以一直以来,我都是极力避免对他人产生影响。然而阅读这部为大的未来史,让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一件事,就是没有人拥有绝对的自由,自我对他人的影响根本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大。过去自以为为他人自由着想的看法,更多的还是源于夸大了自我的重要性。

帝国主义论 马哲读书笔记 篇6

《帝国主义论》

——列宁

要提起《帝国主义论》,当然首先就要说一下列宁。列宁是第一位用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的眼光研究帝国主义的理论家,也是对帝国主义问题作出经典分析、概括并使其发展到成熟科学高度的思想家。列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和帝国主义理论的深刻钻研,终于写成了《帝国主义论》,这是列宁研究帝国主义最重要的著作,同时也是他对帝国主义理论的科学而经典的阐述。《帝国主义论》一共分为十章,分别是:

一、生产集中和垄断,二、银行和银行的新作用,三、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四、资本输出,五、资本家瓜分世界,六、大国瓜分世界,七、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阶段,八、资本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性,九、对帝国主义的批评,十、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通过读这本书,感觉到经济问题是人类一直没有解决的大问题,它在货币的产生时候就出现了,而且不论是资本主义还是共产主义,在经济危机发生的时候都没有特别完美的解决办法来应对这一问题。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但并没有减轻雇佣工人的劳动强度和被剥削程度,经济的发展不但没有消除两极分化、资本与劳动的对立,而且还在深度和广度上继续加深;生产发展推动社会化的同时,也加剧垄断的速度,证券、股票等金融资本的畸形发展,加剧了资本主义的腐朽性和寄生性。与腐朽性发展相适应,随着货币资本大量聚集到少数国家和少数金融寡头“以‘剪息票’

为生,根本不参与任何企业经营、终日游手好闲的食利者阶级,确切些说,食利者阶层,就大大地增长起来”。

列宁指出,垄断的产生不仅限制了技术的进步和革新,而且还从根本上阻碍了生产的发展。由此,列宁得出结论说“这种垄断还是同任何垄断一样,必然产生停滞和腐朽的趋向”。列宁在分析垄断资本主义时,特别强调资本与生产的高度集中、银行资本与生产资本的结合以及金融寡头的形成,指出“帝国主义的特点,恰好不是工业资本而是金融资本。”还说“金融资本造成了垄断组织的时代”。当今金融资本国际化和市场经济全球化,以及庞大的跨国资本、巨型跨国公司和金融垄断寡头主宰着世界经济。

列宁对帝国主义的理解是很独到的,结合马克思的《资本论》,诠释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一个方面。对我们当今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对于应对经济危机是一个很有帮助的一本著作。

读“大秦帝国”有感 篇7

大争之势,实力为先,自秦穆公后,秦经历四代之乱,国力大弱,天下鄙秦。秦国可谓内外交困,几近亡国灭种之秋。然而乱世出英雄,自秦孝公商鞅变法、励精图治,又经四世,传至始皇帝,终灭六国而一统天下,秦人用自己的血浇注了一座宏伟的大秦帝国。

古语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读大秦帝国历史,思企业发展之路,感慨良多。

秦之所以能灭六国而实现一统,与秦人的坚韧不拔、团结一致的精神密不可分。商鞅改革前,秦国积贫积弱,一直被压制在函谷关外而进不得中原一步,面临着被中原诸国瓜分的危险。秦国此时虽弱,但秦人却个个血性十足,国内上下一心誓要卫秦,“赳赳老秦,共赴国难”。正是秦人以“共赴国难”的决心保卫国家,让中原诸国虽有分秦之心却始终难以越过函谷关。一个国家的精神是民族之魂,可以在危难之际迸发出无穷力量;一个企业的精神则是企业文化,也能对企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企业文化不应只是企业为了面子而走走过场,而应该真正让企业员工感受到归属感,从而发自内心对企业产生深深的责任感,对企业长期发展目标产生认同感。只有使企业文化真正具有了向心力,员工才会像秦人“共赴国难”一样愿意为了企业无私奉献。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凝聚力、向心力和认同感是我们今后一段时间内的重要议题。

厉经国难,秦孝公冒天下之大不韪,不顾国内王亲贵胄的激烈反对,任用商鞅变法图强。为了变法能够顺利进行,凡是不依变法者,秦孝公都严惩不贷,流放太子,判太傅以劓刑,孝公为变法“尽公而无私”,此等胸襟气度,令人钦佩。“士为知己者死”,商鞅得孝公信任,主持变法,虽万难而不悔,一生致力于变法、护法,历经多年,使秦人尽依法而行,并且最终死在自己制定的法律之下。但是变法终于使秦国兵强马壮,为后世秦国灭六国而统天下奠定了基础。古语云:穷则变,变则通。做为企业,也要不断改革创新。面对困境之时,要破旧立新,寻求新途径新方法,让企业走出困境;企业快速发展时,要时时居安思危,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市场环境改革创新,不沉静于过去的辉煌,不拘泥于曾经的成功经验,只有通过不断改革创新,企业才能一直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不被市场经济淘汰。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商鞅作为法家集大成者,在秦国实行变法,以加强王权为轴心,以富国强兵为目的,以严刑峻法为手段,使秦国事无巨细,均有法可依。从某种意义上讲,做到了今人所说“依法治国,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时,商鞅变法改变了一直以来“刑不上大夫”的弊病,“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于企业来说,一个企业的正常运转离不开各种规章制度。制度就像地铁的铁轨一样,企业的每一名员工都按照制度办事,企业这辆高速行驶的列车才能正常运转,否者就会车毁人亡。此外,完善的制度也是抑制腐败的有效手段。在今后一段时间,我们必须继续加强和完善现有规章制度,使公司大小事务都做到有法可依,同时继续深化制度的执行力和权威性,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看《大秦帝国》有感 篇8

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已经三个月了,虽然很多时候提醒自己应该多学习,但是在时间的分配上却还是不尽如人意。不过在车间实习的这段时间还是很好地参与到了工作之中,对公司的产品和加工有了一定的了解,在以后的工作中还应该再接再厉,一直希望可以多看几本书,但是却只看了一本《狼图腾》,好几本专业书进度也很慢,不过晚上休息的时间看完了一部电视剧《大秦帝国之裂变》,感触很多。

我一直都不是一个很浪漫的人,所以也不是很喜欢泡沫以及各种所谓时髦的电视剧及电视节目,但是我是一个历史剧的爱好者,在大学期间就看完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多部历史剧。不过针对现在很多历史剧对历史的扭曲,本人不是很赞同。历史剧就应该是历史的重现,俗话说:“读史使人明智,历史就是生活的镜子”,但是如果历史都掺入太多个人的情绪,那么历史就将变成一个人的历史,将失去历史最本质的东西。

电视剧《大秦帝国之裂变》很好地将历史重现,黄健中导演紧靠原版的历史图书将历史很好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看到了战国时代的秦国是如何从弱小变成强大,如何进行历史上有名的商鞅变法,其中的人物刻画得非常形象和精彩,看完之后感触很深,下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说我的个人见解。

1.如何做一个好领导;在这部电视剧里面,领导也就是君主,我们可以很好地看到秦献公的明智,这种明智是对于接班

人的确定,它是值得任何一个领导应该学习和效法的。反面就是魏国魏惠王的无知和生活,对于人才的一无所知,对于忠臣的不懈打击,对于亲人的无限相信,对于前途的一片茫然。魏惠王是一个生活非常安逸,对国事不关心,一心想着称霸,可是却夜郎自大;不了解外面的世界,不知道今天的秦国,不知道秦国与山东五国的各种利害关系,一直到失败了才发现一切都来得那么突然,割地求和;任用亲人,其弟弟公子卬是丞相,一个无用之人担任重职,对公叔座和庞涓的懈怠,以及对后来的痛苦买单的卫鞅的放弃,是最终霸主地位退让的各种原因,这是一个失败领导者的各种表现,我们应该引以为鉴。

2.什么叫做知己;首先要说明的是秦孝公是一个好领导,是一个明君,其对卫鞅的信任以及对一线人民的热爱,是一个优秀领导必备品质。什么是知己,那就是秦孝公与卫鞅,三天三夜的《治秦九论》,以及一句“君臣相知,永不相负”的誓言,我们看到了一对真正的知己,就像高山流水的长远。在后面秦国实施变法的时候,我们看到了秦君的挣扎,但是没有看到放弃;我们看到了卫鞅的无奈,但是没有看到失败。一对知己成就了秦国,更成就了大中华。

3.爱情是什么东西;爱情不是所谓的山盟海誓,不是天天的缠绵悱恻,而是像白雪与卫鞅的真心相许,为你为我的真正生活。白雪喜欢卫鞅,不是因为卫鞅多么地迷人,而是

一颗进取的心,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必能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事。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什么叫做潜力股,看到了什么叫做无私奉献。白雪当初看到了卫鞅的才华,看到了卫鞅的与众不同,她便开始帮助他,奉献她的一切,假想没有白雪的鼎力相助,也许卫鞅就逃不出魏国,也许就没有后面的商鞅变法,也许就没有秦国的大统,也许…….。所以卫鞅的成就离不开后面一个伟大的女人,更有后者爱情的升华,对于当初卫鞅被公主荧玉的逼婚,白雪站到了一个真正爱情的高度,它考虑了很多,牺牲了太多,忽略了所有,为了其爱人的事业,为了其爱人的快乐和梦想!她独自带着身孕回到了崤山,生下了两个人爱情的结晶,可是却等待了十几年,才有了两人的再次相遇,商鞅变法的二十年,是他们分居的二十年,可是也是他们最开心的二十年,因为她一直在等待着他的爱人,他的爱人不仅仅是属于她,更属于这个时代,正是她的这种高度成为了她丈夫的一生!

二十年的变法的成功,嬴四的即位,法律在全国的生根发芽结果是秦国成功的基石,也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是一代伟人的贡献,也掺杂着太多人的心血。特别是最后卫鞅与白雪的极刑,是一个可悲的事,更是一件伟大的事。

读《大秦帝国》有感 篇9

花了几个月时间,终于读完孙皓晖先生时间创作的500万字巨作《大秦帝国》,本书重现了秦帝国崛起于铁血列强之林的历史,重塑了那个时代的刚健质朴、创新求实的精神。阅读中一次次地被感染、被触动,不禁与书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不禁神往那个百家争鸣、诸子争锋的精彩时代,不禁感叹以秦帝国为代表的伟大的中华精神和原生文明。通读下来,最深刻的印象有两点:

法制是秦帝国的立国之本。商鞅变法后的秦国,首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法治国家,完善的法制是秦国的立国之本,除了立法精准、全面,秦国执法之严格,令人震惊,其严格程度比之当前的法治国家,又过之而无不及,且贵贱不论,一视同仁。

联系当前中国的种种执法不严,可能源于汉武帝之后推行两千年之久的独尊的儒家思想,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尊重法治的`同时可能也会同时纵容很多例外情况。

罗马法与帝国的遗产读书笔记 篇10

一、全书概览

《罗马法与帝国的遗产》是菲利普·内莫《古典与中世纪政治思想史》的第二卷。全书分为五部分,作者首先对罗马从王政到共和国再到帝国的历史进行梳理,并介绍了罗马的政治体制以及私法,在最后的两部分中分别论述了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时期的政治观念。如果说政治思想和政治理论是希腊人的成果,那么将其付诸实践的就是罗马人。最初在城邦时代,希腊和罗马同源并无二致,但是最后罗马发展成为一个统治地中海两岸的帝国,这其中与罗马的政治实践分不开关系,可以称之为治国天才和政治天才的欧洲民族。正如奥克肖特所言,罗马是这样一个民族政治:他们的创造力不是用来从事危险的政治实验或令人眼花缭乱的投机性冒险,而是致力于解释和回应具体处境。1因此,内莫此书在梳理罗马历史进程及政治体制基础上进行的关于共和国和帝国时期政治观念的论述体现出了罗马在政治实践中的智慧,与面向问题而产生的政治体制的变化。罗马共和国末年的**不是没有由来的,而奥古斯都建立的元首制,是基于当时政治实践的唯一解。通过君主的权力来维系国家的统一,平衡多元的民族。而“披着共和国外衣的元首制”也有其自身的弱点,在元首继承制度上的种种问题,使得在戴克里先时期的改革讲罗马从元首制推向了君主制。内莫此书就对罗马各个阶段制度变化及其政治思想的变化进行了梳理。

二、罗马帝国初期的政治制度

罗马政治制度的变化呈现出一种渐进的方式,西方学者普遍把公元前31年,屋大维打败对手安东尼赢得亚克兴战役作为罗马共和国终结和帝国开端的标志,但是在屋大维实行的元首制时帝国还呈现出“披着共和国外衣”的现象。元首体制中存在传统的政治观念,这种观念强调了共和国与奥古斯都创立的政体之间的延续性。这些在奥古斯都本人所写的《奥古斯都的神圣成就》中得到了表达:“当元老院和罗马民众联合起来鼎力推选我,而非其他任何一位同僚,来执行法律和行使至高无上的权威时,我拒绝履行任何同我们祖先的体制不相容的职责,我是 1 迈克尔·奥克肖特,秦传安译:《政治思想史》,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27页。以护民官的职权行使元老院依托于我的政策。”奥古斯都在创立元首政体时断言

1除了恢复共和国末期因动荡而毁于一旦的“我们祖先的政体”之外别无他求。罗马的政治制度变化是逐渐浮现出来的,是一种很微妙的重新安排。在每个阶段的变化都不很明显。正如奥克肖特在其《政治思想史》中所言,它是印引人注目的政治节约,从近在手边的材料中产生出来。罗马人从来不醉心于政治发明,只要他们能够在他们的典章制度中找到适合于当时情景的东西。2变化的每个阶段都很不明显,因为它根之前所出现的只有极小的不同,没有人能够有把握的说出老的在何处结束,新的在何处开始。屋大维将“共和国转交给元老院和罗马人民”,这是一个戏剧性的举动,所得到的回应同样是戏剧性的。经过公民大会批注,元老院把执政官的统治权授予屋大维本人。凡是需要的地方,都安排了牢固的控制通过把所有军团都置于一个人的指挥之下从而避免了内战的危险。在罗马的制度设计中,一个人可以在不担任任何职位的前提下行使该职位的权力。奥克肖特在其书中就对罗马政治中的权威与权力进行了比对梳理。权威(auctoritas)指的是拥有“创始”或“发起”的品质,是罗马最初家族祖先相关联的。权威是没有限制的,而与此相对应的是权力(potestas),它所表达的是一种合法性权力。所谓的统治是权力的行使而非权威的运用。因此,奥古斯都在《成就》中所说的:“我比所有人更有权威,但是同我所有担任不同职务的同僚相比,我拥有的权力并不比他们多。”奥古斯都凭借这种权威凌驾于其他拥有行省总督全权的行政官员之上。

在公园14年,奥古斯都去世了,理论上讲权力和权威应该与他一起消亡但是新的统治秩序已经赢得了这样的新任,以至于有一点开起来似乎很清楚,应该有人能偶并准备继承他。接下来,提比略继任了,元老院和公民大会把他们曾经授予奥古斯都的一切权利和权威都授予了他。谁能不说,某种新的统治制度、某种堪比国家新建的东西已经出现。然而,谁又能满怀信心的宣称,老的共和政体已经成为过去?改变肯定是发生了,它是可以接受的,因为没有人准确的知道改变是何时发生的,也不知道究竟什么被改变了。

那么,从共和国到帝国的变化过程中,为什么选择了元首制?为什么共和国 1 菲利普·内莫,张竝译:《罗马与帝国的遗产——古罗马政治思想史讲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21页。2克尔·奥克肖特,秦传安译:《政治思想史》,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46页。的形制自某个时刻起变得过时了呢?而且既然“神圣君主制”这一前公民时代的形式显得极为落后,那么君主体制能通过何种意识形式来证明自己呢?随着在共和国时期攻城略地的扩张,巨大的版图无法使其适应城邦体制乃至共和国体制。内莫在书中指出:在“城邦”和“共和国”政治体制中存在一种同质的舆论(opinion publique),舆论可以在公共集会或者元老院得到表达。在奥克肖特的书中,他将罗马人的组织核心的东西称为由家庭组成的共同体(communitas)。但是随着国家版图的扩大,国家是开始称为多个种族及多元化的集合体,同质性消失。而且,在当时的条件下受制于交流技术的限制,舆论无法与社会或政治事件同步形成。在一个如此庞大的集合体中没有一个机会可以成为代表。因此,君主的产生可以替换同质性的舆论,为国家构建出一个内在统一体。在国家这个内在统一体中,只有一个统治者,所有人都能见到国家不同部分的“和谐”,所有人都以他马首是瞻,而统治者则确保管理职能上的一致性。但是,在元首制的控制下,君主发挥巨着巨大的权威也是有代价的,新的政府不再拥有以前的那种合法性,也不像以前那样在广场、元老院或者讲坛上自由讨论,为了保证这种权威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内莫指出,为了保证这种权威要不必须要以恐怖治国来瓦解反对派,要么就是建立哲学架构以从中受益。罗马帝国初期,告密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它是罗马的一种制度性毒瘤,它在帝国时期更为普遍主要是因为帝国的制度设计为其提供了更多机会。

在内莫的书中,论述了很多思想家的政治观念,这些政治观念都有关于帝国制度的思考。比如塞涅卡,作为尼禄当政时期的“首相”,在他的《论仁慈》中,建议君主要表现仁慈,但是在进行进一步论述时却不折不扣地阐述了君主专制社会的必然性。他坚持认为罗马从此之后就是君主专制,他没有被共和国的外衣所迷惑,而且他认为只有这样的制度才能带来和平。另外还有塔西佗,像内莫所言,因为他受过演讲术训练,所以他在论述不同主题时喜欢权衡每个论题正反两面。塔西佗论述了元首政体的平庸及罪行,但是他也指出,和平是基本的公民准则,只要推进了和平,那么君主就应当受到赞颂。

在罗马帝国初期,元首继承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在罗马帝国初期,元首继承方式多样且不稳定。皇帝不能仅仅以父传子的方式继承,因为这种方式体现了臭名昭著的传统君主制的主要特点。可他们又不能不去确定自己的继任者,但这又会无政府状态再次打开方便之门。剩下的解决办法都不完善:制定继承人、将该继承人同权力结合起来、家族通婚、收养等等这些制度的不完善对帝国争夺继承权时导致的无序混乱均负有责任。

三、罗马帝国后期的政治制度

罗马帝国的元首制度从其产生起就带着自身的弱点,虽然它可以在君主的统一作用下使国家成为一个统一体,但是元首继承上的问题以及罗马帝国混乱的军事统治使得元首制也岌岌可危。但究竟在哪个时间节点上,元首制度得到重大修改,似乎又很难准确阐述。就像从共和国向元首制度过渡时一样,起初,它是奥古斯都根据当时的情况留下的坚实足记,他的每位继任者都在上面增加了自己的足迹,而且未必是跟着奠立者亦步亦趋的。人们普遍认为公元192年,也就是奥古斯都去世150年之后,非洲将领塞维鲁夺取皇权,标志着元首统治的结束和赤裸裸的独裁统治的开始。戴克里先结束了罗马帝国的三世纪危机,创立的四帝共治制。戴克里先为自己选取了新的头衔称为主和神,这与之前的皇帝称为元首和第一公民不一样,戴克里先在头衔的称谓上就移除了所有虚假的称呼,将自己设定为最高的君主。

在内莫的书中就君主时期的王权理论也进行了论述,并主要介绍了新毕达哥拉斯派的狄奥托金与艾柯方特的王权理论。这两篇论述王权的文本被收录于斯托比的《选集》中,他们在阐述王权本体论时提出了一些新颖和论点。狄奥托金指出了在王权、法律和正义之间的均衡,他心目中的国王不是滥用权利的暴君而是继承了希腊化时期传统“受到激发的法律。”“最公正的人才能成为国王,与法律最为相符的人才能最为公正。因为公正含于法律之中,法律是公正的原因,而国王是或者的法律,是顺应法律的行政官员。”1他认为国王的职责是指挥军队、施行正义和荣耀诸神。国王应该用某种方式使他的国王特质表现出来,即威严、权力和善良。威严是国王将自己立为尘世神明的一种品质,他异于常人。若国王效仿法神那就是为了让人类效仿他,无论何时对于人类来说国王就是存在的典范。艾柯方特对于君主权力的论述与狄奥托金的内容有很多相似,除此之外,艾柯方特更加强调国王与普通人之间的差距。他认为国王统治在于凝神注视高等世界,1 菲利普·内莫,张竝译:《罗马与帝国的遗产——古罗马政治思想史讲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305页。国王由于拥有高于其他人的优秀本质所以只有他才能同高等世界进行沟通。

四、罗马的私法和公法

在内莫的书中,作者也用了一定的篇幅来论述罗马的私法。在罗马早期阶段,法律是与古代时的宗教相结合的,是专属于贵族的。自从出现了联盟的军事首领后,法律随之改变,平民与贵族斗争之一就是促使《十二铜表法》出台。内莫将从那时起,罗马法的历史划分为了三个阶段:法定诉讼时期、程式诉讼时期和特别诉讼时期,分别对应着罗马共和国时期、共和国末期至帝国前期以及帝国后期三个阶段。在法律诉讼时期,司法是在私人领域,因为在罗马初始阶段,法律是在氏族内部应用的,但是纷争有可能会使不同氏族之间的个体互为对抗,产生族际仇杀的危险,因此要完全避免首次出现的联盟制王权造成这种危险,但是没法一下子从“部落”形式过渡到国家垄断司法的形式。所以,国王首先对私人的复仇行为进行引导,以便使其固定的形势得以实现但是又受到他控制,但是国王并不负责整个诉讼过程,集权制所持有的这种保留态度在今后很长时间都发挥了影响。这一特点在法定诉讼时期的两个阶段中表现的更加明显,即预审阶段和法官受理阶段。在那个时代,法律基本上有三种渊源:习俗、法令和法理。在共和国末期到帝国前期阶段中出现了程式诉讼,内莫称这种诉讼来源于外事大法官所拥有的强制执行权,因为他在确定自己掌握的诉讼特点时,无法在法律诉讼的已知范畴内定位,所以他就不得不应用某种程式(formulate)向法官发布命令。1这种诉讼方式更为灵活,在面对新情况时,大法官可以进行研究并找出符合现有案情的程式,应用范围也更为广泛。在帝国后期的特别诉讼时期,法律成了大规模的系统化和编纂工作的对象,并随着查士丁尼法典的问世而达到顶峰,这些法律成果对于中世纪和现代西方的传播至关重要。在那个时期推广的诉讼程式被叫做“特别”是因为对于皇帝及其官员来说该诉讼可以跳过那些程序。帝国后期的法律原则更具综合性而少分析性,更为简化而少有创制,皇帝才是唯一创设法律的人。

上一篇:幼儿园调查报告范文下一篇:加工定做合同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