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儿所的保育和教育

2024-09-10

托儿所的保育和教育(共8篇)

托儿所的保育和教育 篇1

托儿所幼儿园保育教育收入免营业税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 年 02 月 18 日 08:36 南京晨报

晨报讯 为加强教育劳务收入的税收征管,税务部门日前发出通知明确,托儿所、幼 儿园提供养育服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通知规定,享受免税的“托儿所、幼儿园”是指经县级以上教育部门审批成立、取 得办园许可证的实施 0—6 岁学前教育的机构,包括公办和民办的托儿所、幼儿园、学前 班、幼儿班、保育院、幼儿院;“提供养育服务”是指上述托儿所、幼儿园对其学员提 供的保育

和教育服务。对公办托儿 幼儿园予以免征营业税 所、的养育服务收入是指,在经 省级财政部门和价格主管 部门审核报省级人民政府 批准的收费标准以内收取的教育费、保育费;对民办托儿所、幼儿园予以免征营业税的 养育服务收入是指,在报经当地有关部门备案并公示的收费标准范围内收取的教育费、保育费。

税务部门同时明确,超过规定收费标准的收费,以开办实验班、特色班和兴趣班等 为由另外收取的费用以及与幼儿入园挂钩的赞助费、支教费等超过规定范围的收入,不 属于免征营业税的养育服务收入。

作者:月娟 张赟/来源:南京晨报


托儿所的保育和教育 篇2

一、要实施保育和教育想结合的原则

在幼儿园里, 保育和教育工作, 往往由于工作主管人员分属不同, 容易互相脱节, 传统的保育工作是幼儿体检、生活作息、膳食营养、锻炼与安全、环境卫生、疾病防治等。长期以来幼儿园保育的地位常常迟于教育, 许多教师认为保育是保育员的事情, 而保育员则往往比教师要低一个档次,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出保教结合的原则, 但在实际工作中“重教轻保”只关注课程教学和教材教法, 忽略了幼儿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保健, 随着社会的发展, 保育的观念从传统的“保护身体发育”扩展到“促进幼儿个性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从“安全保护与卫生”扩展到“实施教育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保健”。根据健康新概念的诠释, 幼儿园工作在教育的同时, 即要保证儿童的身体健康, 又要保证其心理健康, 这就要求保育与教育真正地结合在一起, 大力贯彻保教结合的精神, 有着特别的意义。保教结合证明幼儿园区别于其他类型的教育机构。当今、社会与人才发展的实际需求, 不仅要搞好传统的保育工作, 更要重视“保育”与“教育”的相互作用, 将保育和教育真正有机结合起来。

保育和教育相结合, 是幼儿健康成长不可缺少又不可分割的条件。目前, 有许多幼儿园把作息时间排的满满的, 使幼儿的心情受到压抑, 个性发展及潜在的能力受到了阻碍,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 幼儿一日生活应动静交替, 注重幼儿的实践活动, 具体的讲, 就是有组织的集体活动应与幼儿自己选择的活动内容相结合, 生活护理、生活习惯培养应与教学活动相结合, 充分发挥保育和教育两个方面的作用, 保育员和教师合二为一。

二、要更新教育观念和保育观念

千百年来, 我们的传统教育历来倡导的是“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今天, 我们要更新教育观念, 对幼儿进行的教育, 应当是“快乐教育”。幼儿的学习还不是社会的义务, 他们的学习主要应当在积极的活动中感知和体验周围环境, 自然的而非强制性的学习, 这种学习是教师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 利用并创造一定的条件去激发幼儿学习与活动的积极性, 培养他们对学习过程本身的兴趣与好感, 促使他们主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与交往。

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 还必须打破传统的“容器观”, 不能把儿童当作接受知识的被动的容器, 教师的任务也不是往这个容器灌输知识, 儿童是活生生的人, 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愿望, 有自己的主观意志, 是他们自身发展与学习的主体, 要让我们的教育要求、教育内容和方法尽可能适应每一个儿童的发展特点, 使学习过程对于儿童有一定的挑战性, 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自主感和胜任感。

更新教育观念还必须改变以上课为主的学习模式, 承认幼儿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上课不能成为幼儿在幼儿园的主要学习方式。同时, 在上课时要注意使幼儿产生游戏性的体验, 还要防止把游戏工作化的倾向。

上述了教育观念的更新, 而保育观念的更新更加重要和迫切。在幼儿教育中教育和保育是密不可分的, 两者是以整体效应作用于幼儿, 因此教育观念与保育观念的更新应同步进行。

三、要优化社会环境

幼儿的成长整个环境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 幼儿虽然单纯, 但作为社会的一分子, 在其身上也或多或少会折射出社会生活不同侧面的影响, 这就要求我们不脱离我们所处的时代与社会, 就要求我们的社会环境更加优化, 把美好的东西献给儿童, 但是我们不能搞封闭教育, 回避丑的东西对孩子的影响, 使他们只看到周围社会美好的一面, 社会一些不良影响的尘埃, 常常渗进幼儿纯洁的心灵, 模糊孩子的视线, 这在其言谈和行为中常会反映出来, 因此, 要使幼儿有一个美好的童年, 健康地成长, 就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作为幼教工作者, 就要引导幼儿全方位地去观察社会上各种现象, 思考幼儿教育的对策, 例如, 在我们这个商品社会, 竞争无处不在, 有时甚至是很残酷的, 那么我们就应该在教育幼儿礼貌、谦让、互助、友爱的同时, 注意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 使他们懂得公平竞争, 学会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让幼儿对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具有鉴别能力, 知道什么可为, 什么不可为。当然我们不要故意寻找那些不好的东西, 但是当遇到和察觉到的时候, 我们不要回避掩饰, 而应面对现实, 表明自己的态度, 给幼儿以正确的道德导向。这有助于培养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 也能锻炼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全面提高保教队伍的素质

在幼儿教育事业的建设当中, 我们往往只重视了保教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 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 如幼师的职业道德强调等, 如果我们没有一支高素质、高质量的幼教队伍, 事实上也就很难大幅度地提高幼儿教育质量, 也就很难完成保教结合的双重任务, 如果教师素质过低或知识面过窄, 总体文化修养较差等等, 都会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培养质量问题, 教师不具备创造性和进取精神, 怎么能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 同样, 教师知识贫乏、眼界狭窄, 又怎么能很好地激发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求知欲。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爱孩子、爱幼教事业应该是第一位的, 保教人员的一言一行, 对孩子有直接的或潜移默化的影响, 必须重视保教人员对儿童正确态度的培养, 使教师具有全面的良好素质, 能够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去尊重幼儿, 了解幼儿, 热爱幼儿, 教育幼儿, 更好地为幼儿服务。

论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问题 篇3

关键词:幼儿园;保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135-01

幼儿教育是未来教育的基石,是终生教育的基础工程。因此,即要重视“教育”,又要重视“保育”,对幼儿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

一、要实施保育和教育想结合的原则

在幼儿园里,保育和教育工作,往往由于工作主管人员分属不同,容易互相脱节,传统的保育工作是幼儿体检、生活作息、膳食营养、锻炼与安全、环境卫生、疾病防治等。长期以来幼儿园保育的地位常常迟于教育,许多教师认为保育是保育员的事情,而保育员则往往比教师要低一个档次,《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出保教结合的原则,但在实际工作中“重教轻保”只关注课程教学和教材教法,忽略了幼儿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保健,随着社会的发展,保育的观念从传统的“保护身体发育”扩展到“促进幼儿个性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从“安全保护与卫生”扩展到“实施教育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保健”。根据健康新概念的诠释,幼儿园工作在教育的同时,即要保证儿童的身体健康,又要保证其心理健康,这就要求保育与教育真正地结合在一起,大力贯彻保教结合的精神,有着特别的意义。保教结合证明幼儿园区别于其他类型的教育机构。当今、社会与人才发展的实际需求,不仅要搞好传统的保育工作,更要重视“保育”与“教育”的相互作用,将保育和教育真正有机结合起来。

保育和教育相结合,是幼儿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条件。目前,有许多幼儿园把作息时间排的满满的,使幼儿的心情受到压抑,个性发展及潜在的能力受到了阻碍,《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一日生活应动静交替,注重幼儿的实践活动,具体的讲,就是有组织的集体活动应与幼儿自己选择的活动内容相结合,生活护理、生活习惯培养应与教学活动相结合,充分发挥保育和教育两个方面的作用,保育员和教师合二为一。

二、要更新教育观念和保育观念

千百年来,我们的传统教育历来倡导的是“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今天,我们要更新教育观念,对幼儿进行的教育,应当是“快乐教育”。幼儿的学习还不是社会的义务,他们的学习主要应当在积极的活动中感知和体验周围环境,自然的而非强制性的学习,这种学习是教师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利用并创造一定的条件去激发幼儿学习与活动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对学习过程本身的兴趣与好感,促使他们主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与交往。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还必须打破传统的“容器观”,不能把儿童当作接受知识的被动的容器,教师的任务也不是往这个容器灌输知识,儿童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愿望,有自己的主观意志,是他们自身发展与学习的主体,要让我们的教育要求、教育内容和方法尽可能适应每一个儿童的发展特点,使学习过程对于儿童有一定的挑战性,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自主感和胜任感。更新教育观念还必须改变以上课为主的学习模式,承认幼儿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上课不能成为幼儿在幼儿园的主要学习方式。同时,在上课时要注意使幼儿产生游戏性的体验,还要防止把游戏工作化的倾向。

上述了教育观念的更新,而保育观念的更新更加重要和迫切。在幼儿教育中教育和保育是密不可分的,两者是以整体效应作用于幼儿,因此教育观念与保育观念的更新应同步进行。

三、要优化社会环境

幼儿的成长整个环境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幼儿虽然单纯,但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在其身上也或多或少会折射出社会生活不同侧面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不脱离我们所处的时代与社会,就要求我们的社会环境更加优化,把美好的东西献给儿童,但是我们不能搞封闭教育,回避丑的东西对孩子的影响,使他们只看到周围社会美好的一面,社会一些不良影响的尘埃,常常渗进幼儿纯洁的心灵,模糊孩子的视线,这在其言谈和行为中常会反映出来,因此,要使幼儿有一个美好的童年,健康地成长,就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作为幼教工作者,就要引导幼儿全方位地去观察社会上各种现象,思考幼儿教育的对策,例如,在我们这个商品社会,竞争无处不在,有时甚至是很残酷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在教育幼儿礼貌、谦让、互助、友爱的同时,注意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使他们懂得公平竞争,学会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让幼儿对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具有鉴别能力,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当然我们不要故意寻找那些不好的东西,但是当遇到和察觉到的时候,我们不要回避掩饰,而应面对现实,表明自己的态度,给幼儿以正确的道德导向。这有助于培养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也能锻炼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全面提高保教队伍的素质

托儿所的保育和教育 篇4

关键词:幼儿园,保育工作,教育,特殊儿童

在实际的幼儿园教学中, 保育工作贯穿于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 重要性不言而喻。保育工作不仅内容琐碎、繁杂, 而且涉及广泛、宽阔, 很难形成系统的保育内容。再加上, 当前多半的幼儿在家中都是独生子女, 幼儿自身的需要, 家长外在的苛求, 都在不断增加保育工作的广度和难度。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 改革和发展, 无论是社会还是大教育观都要求更加个性化, 科学话的进行幼儿园的保育工作。于是, 我园在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 不断的实践和探索, 如何将教学理念转变成教学实践, 在改善教学行为的同时, 期望能使我园的保育工作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保育观念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只有先更新了保育观念, 行为才能在保育工作的实践过程中受到正确的引导, 这是做好幼儿保育工作的基础, 更是增进幼儿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前提。具体实施办法:

首先, 定期组织教师和保育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培训。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学习, 保育员更加深入, 全面的了解保育工作, 它不仅仅是对学生身体健康上的保护、保健, 更是对学生心理、营养、安全等方面的保育;教师们会更加认真, 端正的看待保育工作, 积极配合保育员的工作, 协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其次, 定时针对一些细节问题展开研讨活动, 确保保教合一。虽然在教师和保育员的心里都认同“保教合一”, 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 总是会出现保育和教育脱轨的现象。这就需要我们针对一些细节问题展开研讨活动, 增强保育观念, 改善保育行为;最后, 在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渗透健康教育。可以说健康教育涵盖了幼儿生活的全部范畴, 这也就需要保教人员在幼儿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 无论是洗漱、清洁, 还是就餐, 游戏等等, 紧抓生活中的保育契机, 渗透健康教学理念, 实施健康教育策略, 充分发挥保育工作的作用和价值。

二、工作常规

就上文提到的, 保育工作, 繁琐, 复杂, 为了避免保教人员手忙脚乱, 出现错误, 我园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教人员一日工作规章制度以及相关的评估制度, 以此来明确保教人员的一日工作内容, 确保工作井然有序。至于保教员的日常评估, 一方面可以通过各种检查或者评比活动, 选出优胜者;另一方面通过观察班级幼儿的生活行为习惯是否良好, 检测保育员工作的规范度和科学度。其中表现较为良好的, 提出相应的表扬或者以资鼓励, 提高保育员的工作激情和积极性。

三、队伍建设

在幼儿园的教育中, 虽然提倡保教合一, 但是保教工作还是各有侧重点的。保育员的素质好坏, 直接影响保育工作的质量高低, 因此, 要想保育工作优质高效, 就必须要提高保育人员的队伍建设。我园在立足本园实际情况的基础上, 设置了一系列的园内培训, 以提高保育员的队伍建设。主要包括:

1.本职培训。保育员的首要工作就是要做好清洁卫生, 因此, 一方面要加强卫生方面技能的培训, 确保保育员能熟练操作, 确保班级卫生, 整洁;另一方面要加强卫生安全知识培训, 从而有效应用与班级工作, 改善幼儿生活环境。

2.技巧培训。我园除了以上的本质培训之外, 还设置了其他技能, 如唱、跳、画等的培训, 以提高保育员的专业文化素养。

3.心得体会。规定每一位保育员每月都要写一篇保育工作心得体会, 反思自己工作的得失, 利弊。工作人员相互交流, 分享, 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

4.观摩学习。为了改变传统认识中保育员只是“绿叶”角色的现象, 我园组织了各种各样的专题观摩活动, 展现保育工作的重要性, 在改善保育员角色的同事, 提高保育员的教学技能和组织能力, 使其能独当一面, 整体上提高了我园的保教水平。

5.招兵买马。为了提高保教队伍的水平, 充实扩大队伍, 我园还吸纳了大批中专学历以上的年轻保育员。通过老带新, 新促老的方式, 互相激励成长, 建立起高素质的保育队伍。

四、营养卫生

在保育工作中, 幼儿每日进食的数量, 营养状况, 都是重中之重, 于是, 保育员如何烹饪, 调配, 监督, 在保证营养均衡, 科学配餐的基础上, 食物色、香、味俱全, 学生吃的开心才是最重要的。为此, 我园除了要合理搭配膳食之外, 还开展了一系列的“家长提意见”的活动, 广泛吸取学生家长的意见, 不断改进, 改善膳食质量和种类, 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物质基础。

五、特殊关注

普及和改善儿童早期保育与教育 篇5

一、主要目标

“儿童早期保育与教育”是指一系列用于维持和促进8周岁以下儿童全面发展的过程和机制。实际上,早在“全民教育”提出之初,儿童早期保育和教育就是其题中之义。1990年,世界全民教育大会倡导“扩大幼儿的保育和发展活动,尤其是贫困儿童、处境不利儿童和残疾儿童”。2000年,《达喀尔行动纲领》推动了全球全民教育的发展。2010年,国际社会首次提出幼儿保育和教育关乎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与未来。

和全民教育的其他五项目标不同,亚太地区全民教育目标一具有自身的复杂性和很强的跨部门性,尤其是缺乏量化目标,使得原则性的指导意见不利于对其进行监测和评估。但是,《达喀尔行动纲领》中关于亚太地区全民教育目标一的相关说明也可以为各国提供一些方向性的指导:第一,“扩大”一词表明,儿童接受教育服务的机会、数量和种类的增加,以及所有儿童早期保育与教育资源可及性的增加;第二,“综合改善儿童早期保育与教育”指改善已有的和新的项目与服务的质量;第三,“尤其是针对最脆弱的和处境最不利的儿童群体”指向教育公平问题,确保所有儿童尤其是处境不利的儿童得到充分的重视。

二、进展状况

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亚太地区在促进儿童早期全面保育和教育发展与服务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多个国家陆续制定了国家层面跨部门的政策、法律和指导框架,并实施了各种创新性发展策略,增加了儿童早期保育和教育资源的可及性,提高了教育和服务质量,有效改善了儿童的健康、营养、教育等状况。

(一)婴幼儿相关政策、法律日益完善

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以及南亚和西亚地区的一些国家,在制定和实施国家层面多个部门的政策法律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例如,马来西亚颁布的《国家教育法》将学前教育纳入教育系统,并实施了《托幼中心法》,以确保儿童早期保育与教育项目的质量;柬埔寨制定了国家行动计划,成立了保育与发展技术委员会,涉及15个相关的实施部门;文莱将幼儿教育列为优先投资项目,教育部成立了专门的部门,重点关注3~6岁儿童群体;菲律宾实行五年学前(幼儿园)义务教育;马尔代夫自1995年起,把儿童早期保育与发展纳入了国家发展规划和教育部门总体规划。当前,亚太地区很多国家仍在致力于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指导方针和框架,关注最脆弱、处境最不利儿童群体的保育和教育需求。

(二)儿童获得早期保育和教育的机会逐步增加

由于儿童早期保育和教育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世界各国愈发重视与儿童早期保育和教育相关的诸多问题,亚太地区越来越多的儿童也因此有了更多的接触、参与儿童早期保育和教育项目的机会,有效降低了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提高了学前教育的毛入学率。过去的十年间,亚太地区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基本得到了有效控制。这与母婴健康服务的改善、孕期教育和疫苗接种的大范围开展、营养补充计划的广泛实施等因素密不可分。其中,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在免疫工作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麻疹死亡率急剧下降,而以前未得到充分重视的新生儿破伤风流行病现在也已经被控制在7个国家之内。

与此同时,整个亚太地区的学前教育毛入学率呈上升趋势。相关数据表明,亚太地区的学前教育毛入学率在大多数国家都有所提高(见图1),尤其是至少从三个参考周期的可使用数据来看,南亚印度和西亚伊朗这两个国家的增长最迅速(见图2)。大部分亚太国家的学前教育逐步接近实现性别均等(见图3),而伊朗、新西兰、蒙古等国的女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比例更高。

三、困难与挑战

亚太地区全民教育目标一具有自身的复杂性和很强的跨部门性。在亚太地区,普遍存在着跨部门协作机制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缺乏综合的婴幼儿保教服务、标准和质量参差不齐、父母早期教育意识淡薄等问题,处境不利儿童仍然难以获得优质的保育和教育服务。

(一)儿童早期保育教育及社会公平问题

基于贫富悬殊、性别和语言不同的社会现实,保障处境不利儿童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成为亚太地区婴幼儿教育和发展问题面临的主要挑战。亚太多个国家关于贫困儿童的研究一致表明,富裕家庭的儿童比贫困家庭的儿童拥有更多接受早期保育和教育的机会。性别不平等问题隐藏在性别角色和文化期待中,幼儿教育内容和过程的性别偏见可能会贯穿人的一生。在早期学习中加入儿童母语(如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开展国家官方语言与儿童母语的双语教育将有助于解决当地乃至全球所面临的挑战。但是,亚太地区的一些国家仍在继续使用国家语言或官方语言作为授课语言。这些社会不平等因素尤其不利于农村地区、偏远山区、少数民族聚集区等处境不利儿童接受早期教育。

(二)缺乏综合的保教服务及部门协作

在将儿童早期保育与教育纳入国家整体规划的过程中,儿童早期保育与教育政策和项目的协调实施、资金筹措问题仍然是区域对话中的主要议题。由于婴幼儿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教育、卫生、妇女、儿童事务等多部门分别负责不同的内容,这也容易导致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协作难题,如部门之间缺乏核心机构或负责人的统一协调、不同部门的精力过于分散等。此外,由于提供婴幼儿教育和服务的主体和资金来源多元化,亚太地区很多国家都很难准确计算出本国对于婴幼儿的资金投入总额。总体而言,和其他教育阶段相比,儿童早期保育与教育的公共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这也就导致了与婴幼儿相关的很多政策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

(三)标准和质量参差不齐

亚太地区国家关于儿童早期保育与教育的定义不同,反映出各国对于儿童早期保育与教育的内容和范围的理解各不相同,这也就决定了各国为该群体所提供的教育和服务的侧重点不同。实际上,儿童早期保育与教育针对的是0~8岁的儿童群体,但是很多国家容易忽略3岁以下的儿童群体,认为3岁以下的儿童群体的保育与教育是父母、私营部门和非政府组织的责任。此外,在高质量的儿童早期保育与教育项目中,“保育”的内涵包括健康、营养、卫生、情感、保护、安全、社会心理支持;“教育”则包括提供机会促进儿童学习,对儿童获取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念的过程加以指导,进行“幼小衔接”的过渡等内容。因此,有必要首先在儿童早期保育与教育的内涵和范围方面达成一致。

亚太地区各国在对待“标准”和“质量”的定义方面亟待继续讨论和协商。当前,关于“质量”的定义还是以西方为基准,未能体现种族的复杂性、文化的多样性等实际情况,基于地区和国家层面上的定义、监测和评估有待进一步统一和明确。

教育质量方面的问题,与缺少受过专门培训的教师和缺乏对教师培训标准的明确界定密切相关。很多国家的儿童保育与教育机构仍然以说教和知识灌输的方式进行授课,缺少基于游戏的探索性活动,缺乏与幼儿高质量的互动。此外,男女教师比例失衡,并且男性教师的角色和模范作用缺乏,也不利于儿童健康和全面发展。

(四)贫困和父母意识淡薄是导致差距的关键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阻碍儿童获得全面的早期保育和教育服务的主要原因已有所变化。家长的教育水平和家庭贫困情况的影响超过了人们以往所认为的居住在农村、性别(女童)等因素的影响。

孕期教育被认为是降低儿童死亡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发育程度是分析儿童能否健康发展的指标之一。良好的营养可以对儿童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这些指标与家长的意识、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密切相关。国家层面的数据往往无法全面反映父母的早期教育意识和教育行为,以及贫困儿童保育和教育的真实情况。

四、优先领域与发展策略

为改善早期教育质量及其可及性,亚太地区的很多国家通过政策制定、跨部门协调、能力建设、公私合作等行动,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在幼教机构、家庭和社区中开展综合的保育与教育活动。

(一)政策制定与倡导

亚太地区早期教育与保育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充分考虑农村和城市之间、特权阶层和弱势群体之间、不同省份或地区之间的差距,加强收集和使用分类的、国家层面的数据,并细化已有的相关指标,制定有据可依的政策和法律。其中,相关指标包括身体健康及行为发展、社交及情感发展、道德及精神发展、认知和一般性知识能力、语言发展、艺术和创造力、学习的途径等多个方面。

将儿童早期保育与教育的指标纳入更高层次教育的报告中。例如,可在儿童早期有关入学准备项目的报告、从学前过渡到小学阶段的数据之中纳入儿童早期保育与教育的相关内容。对数据进行分类,确保将本土少数民族群体的儿童、民族语言社区的儿童、残疾儿童、遇到紧急状况的儿童、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儿童、处于冲突或冲突后状况的儿童纳入研究范畴。例如,尼泊尔教育部门对偏远地区儿童获得早期保育和教育的机会进行专项调查,确定了最需要服务的目标群体,加深了对捐赠群体的认识,为目标群体提供了更多的资源。此外,在政策文献、指南和框架中,应清晰、明确地阐述关于0~3 岁儿童早期发展所面临的具体问题。

(二)综合的早期发展与跨部门协作机制

明确政府责任,各部门之间建立权责清晰的合作机制是亚太地区发展早期保育和教育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政府必须保证早期保育和教育在质量和机会上的公平和公正,同时提供可靠的资金和资源,大力支持早期保育和教育的发展。为了能更有效地满足当地需求,亚太地区很多国家将儿童早期保育与教育的管理权力下放到省、市或更基层的政府部门,同时采取多个部门分摊职责的方式进行管理。但是,权力下放和分摊职责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可能会造成角色和责任不明确的问题,从而影响政府履行其责任和承诺。

因此,需要建立统筹管理和协作机制,针对管理、监督及评估过程中的职责划分进行正式的、全面的安排和指导。例如,各核心机构和参与者签订正式的书面协议,制定清晰的工作计划和方向;不仅要开展联合项目,还须开展联合监管和评估活动;通过电子邮件平台和定期电话交流,促进来自不同部门、不同部委的工作人员互利共赢;确保主要、核心部门或部委与包括教育、健康与营养、妇女与儿童事务、儿童福利与社会福利以及保护等在内的其他部门之间的密切联系;确保国家性协作机制中包含来自基层行政单位的代表、儿童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

(三)增加资金投入和成本预算

亚太地区第三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实施切实可行的成本(包括成本效益分析)和财政规划措施,提高项目的成效。其中,尤其需要认真考虑以下四个方面:应当倡导的服务交付模式类型;提出的目标及结果;可利用的资源以及所需要的资源;提供这些资源所需的经济成本。

近来,斯里兰卡实施了瓶颈分析的边际预算,包括为克服项目的瓶颈和系统性的缺陷对增长的成本和效益进行评估。在教育部的支持下,救助儿童会项目也发起了对儿童早期保育与教育项目的成本效益分析。这种分析有利于确保其所提出的扩展模式经济有效并具有可持续性。此外,为扩大资金渠道,各国灵活采取各种举措,如蒙古国和老挝的“全民教育快车道倡议”(EFA Fast Track Initiative)、中国香港的“学前教育学券计划”。但是,如何利用儿童早期保育和教育项目减少不平等现象、提高初级服务水平、减少边缘化儿童群体,仍然是亚太地区各国政府面临的一大挑战,这也显现出各部门和机构开展协作时所存在的鸿沟。

(四)改进标准与加强培训

完善相关标准,对儿童早期保育与教育服务和项目进行有效的监管和评估,提高教育服务和项目的质量,也是亚太地区需要着力解决的难点。婴幼儿时期的儿童发展迅速,同时这一时期又是其最脆弱的阶段,极易受到外界的伤害,尤其是各种风险(如毒品、暴力、艾滋病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往往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在区域层面上,主要采用的是以影响为导向的评估方式(基于预期的儿童发展成果),缺乏以过程为导向的、具有创新性的评估机制(对基层的研究与调查)。

因此,需要基于本土实践和文化模式,深刻理解本土情境下的儿童早期保育与教育项目和服务质量问题。在儿童发展的一般性框架下,根据各地情况制定并执行儿童早期保育与教育相关标准,包括课程、教师素质和培训等。此外,对教师的资格标准和培训也引起了亚太各国的重视,亚太国家提出需要重新思考教育培训的内容,尤其加强对男性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实现西方的课堂规模标准的任务尤其艰巨,需要创造性地解决质量问题。

具体而言,亚太地区可优先考虑以下策略:一是确立或执行儿童早期保育与教育相关标准;二是规范和管理基于实证的、有意义的教师资格认证;三是创建新形式,通过媒体、广播节目等为抚养者提供培训;四是确立与文化相关的、寓教于乐的、适龄的课程指导方针,为幼儿玩耍提供安全的、本地的、低成本的资源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五是考虑虚拟网络教学并提高信息与通信技术的使用;六是在职前和在职培训中引入有经验的研究人员和专业从业者,对其进行专门的指导和监管;七是为儿童早期保育与教育中的保育工作者和教师提供激励措施和技能训练,尤其是对处于边远和农村地区、冲突中或冲突后、紧急状况的相关人员。

(五)以家庭为基础的早期保育与教育

家庭和社区的全面参与和干预对学前儿童的保育与教育至关重要。家长的参与是提高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幼儿保育水平的关键。为此,多个国家开设家长课程、增加以家庭和社区为基础的培训和项目,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激发家长和社区参与儿童早期保育与教育的热情。根植于家庭和社区,是高质量的早期儿童发展项目的特征之一。在提升质量方面,新加坡提出了学前认证框架;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缅甸和越南开展了以母语为基础的多语言儿童早期保育和教育项目;柬埔寨开展了以家庭为基础的项目;泰国开展了针对“基于大脑”的学习和“读书开端计划”的研究,并推动了国内儿童和家长的读书活动;菲律宾将儿童的父亲纳入儿童早期保育和教育项目之中。家长和家庭成为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的基础。

因此,亚太各国需合理分配财政资源,增加以家庭为基础的、在家进行的儿童早期保育与教育项目,包括与家长一起,共同丰富针对母语教学的资源和材料,邀请家长代表参加国家的协商会议,尤其是制定儿童早期保育与教育质量的标准。

(六)保护处境不利儿童群体

为保护最易受伤害的、处境最不利的儿童群体,亚太地区主要使用低成本、安全、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教学资料,利用现有的、由技术专家指导的本地资源,发挥当地的人才和资源优势。广泛动员社区工作人员、儿童家长以及其他家庭成员的参与。通过行政管理策略,开展短期暑假学习计划,为新生入学做准备,实现儿童从早期保育和教育阶段到小学教育阶段的顺利过渡。鼓励并支持寓教于乐的教学法,反对死板的教学法。

此外,亚太地区重视各民族语言和原住民群体中的语言不平等问题,强调充分利用儿童的母语、所在地的文化和经验,提供双语或多语言教育。由于儿童自发进行语言学习的潜力不可估量,所以要增加基于母语的儿童早期保育与教育项目,吸引儿童和家庭的参与,解决因语言不平等问题造成的机会不均等和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

五、对中国学前教育的启示

学前教育在中国已经成为政府重视、社会关心的教育热点问题之一。但是,学前教育仍然是当前中国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有必要积极借鉴其他国家的有益探索和成功经验,促进中国学前教育的改革和长足发展。

(一)加强政策制定,提升学前教育的战略地位

在中国,除了一些指导性文件,政府尚未能制定专门的、较为完备的学前教育政策,存在政府责任缺位、资金缺乏、城乡发展不平衡、监管不力等问题,需要通过制定政策进一步明确学前教育的基本性质、政府的职责、教师的身份和待遇,以及教师、儿童和家长在学前教育中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二)明确政府职责,统筹多部门合作

亚太地区各国普遍重视跨部门协作,一些国家已经初步形成了国家层面的协调机制。例如,泰国建立了国家儿童早期和发展中心(National Centre on Early Childhood and Development),联合五大部委为婴幼儿发展项目提供相关的政策支持、监督和协调,开展“读书开端计划”,鼓励家庭和社区参与,满足儿童的发展需求。中国可以借鉴其有益的经验,基于具体国情和行政管理体制,成立一个强有力的、专门负责学前教育的机构,形成集营养、健康、保护、保育和教育于一体的工作计划,有效协调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保证分工合作的高效开展。

(三)调整投入与分配,完善体制机制

中国政府需要加大对学前教育的公共财政投入力度,明确规定在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性教育预算中单项列支学前教育投入,建立以公共财政为支撑的学前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政府和家长共同承担的成本分担机制。贫困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以政府投入为主。同时,改善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公平的投入分配体制。公私领域的合作已经成为亚太地区讨论的关键问题。私有领域的参与和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在一些国家,学前教育已经得到了私有机构的支持与帮助。由此,政府可以加强与私立部门的协调与合作,广泛动员与利用社会各方面力量,促进民办幼儿保教机构整体水平的提高。

(四)改善教育公平,优先关照处境不利儿童

国际经验表明,学前教育政策应该适合所有儿童,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首先要强调将公共资源给予处境最不利的儿童。基于此,准确、可靠的分类数据可以为确定处境不利群体的特征、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和政策提供依据。中国可以借鉴其经验,开展分类数据的收集,为制定政策和项目规划提供依据。同时,中国也需要加大对农村、偏远、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的支持力度,确保农村足够数量的幼儿园、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合格稳定的师资队伍。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使用汉语和民族语言的双语教育,重视少数民族儿童的本民族语言、文化传统和经验,并充分调动家庭和社区的积极性。

(五)制定和完善标准,监测评估质量

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技术和经费支持下,包括中国、柬埔寨、缅甸等在内的一些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国家积极参与制定“早期学习与发展标准”。中国需要进一步完善对相关标准的认识和实施,逐步将3岁以下儿童纳入考虑范畴,指导和提升家长、教师和保育人员的实践。同时,在本土实践和教育监测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国际和地区层面的协商,就“标准”和“质量”的定义和本质达成一致,开展对学前教育领域的评估工作。此外,当前还需要规范学前教育阶段教师和保育人员的从业标准,增加教师培训。由于学前教育阶段的男女教师比例已经明显失衡,特别要为男教师营造培养和培训的机会。重视培训的有效性,增强教师与幼儿之间进行高质量互动的能力。

(六)动员家庭和社区,形成学前教育合力

世界各国愈发重视促进儿童早期保育与教育机构(托儿所、幼儿园等)、家庭、社区之间的密切合作。亚太地区的49个国家中,包括澳大利亚、孟加拉国、柬埔寨等在内的9个国家均在国家政策中明确加入以家庭为基础的儿童早期保育与教育项目。中国应积极探索学前教育领域的家园共育和社区参与的有效模式,注重家园共育,邀请家长参与机构规划、课程建设和评价,同时寻求广泛的社会支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全民教育行动开展以来,亚太地区国家为促进学前儿童,尤其是处境最不利儿童群体的早期保育和教育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发展的关键在于推进全民教育的政治意愿并调动资源形成合力。由此,制定以证据为基础的政策,并通过各部门开展综合的早期保育和教育,制定标准,加强能力建设,推进公平,提升质量,与家庭和社区形成合力,获得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使儿童权利得到保护,使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会性以及身体的全部潜能和价值得以实现。

企业定制托儿所 篇6

2013年1月25日,儿童保育和早教服务机构Bright Horizons在纽交所上市,发行价22美元/股,当日股价上涨26.7%。截至2013年3月15日,其股价已高达32.15美元,较发行价上涨了46.1%,而同期道琼斯指数仅上涨4.4%。作为美国知名的儿童保育和早教品牌之一,Bright Horizons改变了以往类似机构直接面向家长的传统做法,而是选择依托企业向其员工客户提供儿童保育和早教服务,并收取服务费。

成立于1986年的Bright Horizons,早在1998年便已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2008年由贝恩资本以13亿美元完成私有化。其后,贝恩积极推动Bright Horizons的国际化。至此番再度上市前,其已在美国、英国、荷兰、爱尔兰、加拿大和印度等国开设了776家儿童保育中心和早教机构。考虑到中国市场对儿童保育和早教服务的旺盛需求,或许这种“带着孩子一起上下班”的新型托儿所模式可以在此打下另一片天地。

“带着孩子上下班”

随着美国年轻女性参与工作的热情不断高涨,夫妻双方皆为上班族的家庭越来越多。相关统计显示,2010年,在美国拥有学龄前儿童的家庭中,65%的年轻妈妈会外出工作,而在1975年这一比例仅为39%。另据研究机构Marketdata的数据,美国儿童保育市场已连续增长22年,到2013年市场规模将达到710亿美元。

巨大的行业发展空间酝酿了各类保育和早教机构,而另辟蹊径的Bright Horizons更是受益匪浅。与传统的保育与早教机构面向家庭的做法不同,Bright Horizons并不是坐等客户上门,而是主动将客户锁定为企业雇主,并将儿童保育中心和早教机构设立在企业内部或者附近。

如今,Bright Horizons已成为美国最大的企业定制模式儿童保育中心,与超过850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其中包括全球500强企业中的130家,思科、花旗、波音、摩根大通等都是其长期客户。想象一下,上班的时候带着孩子,中午和孩子一起吃饭,然后晚上一起下班回家,即使加班也少了后顾之忧,也难怪Bright Horizons的客户中有75家进入了“对职场妈妈最好的100个企业”。

在北美地区,Bright Horizons的客户主要来自医疗制药行业,占17.5%,其次是政府及教育相关部门,以及金融服务业,均为15%。由于与企业雇主签订了长期的合作协议,且服务质量出色,Bright Horizons的用户黏性极高,过去10年,每年有97%的雇主企业与之续约。

为企业提供定制服务只是Bright Horizons的业务之一,事实上,其业务范围包括三大类,分别是保育和早教服务、后续保育计划以及教育咨询。其中,为企业提供定制服务所在的第一大类,是其收入最主要的来源,2012年三项服务的收入分别为9.22亿美元、1.29亿美元和0.18亿美元(图1)。而2001-2012年,公司收入从3.46亿美元逐渐攀升至10.7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0%(图2)。

借助外部资金 搭建保育平台

Bright Horizons创始人罗杰·布朗(Roger Brown)曾表示,当初创立这个模式,一是可以由企业雇主分担部分成本,同时只要与企业雇主达成合作协议,既可以协助企业向员工提供福利,还能使自身轻松获得数量稳定的客户。以外部资金搭建儿童保育和早教服务的平台,Bright Horizons不仅降低了整体的经营风险,且盈利能力也得以保证(附表)。

Bright Horizons通过两种模式与企业雇主合作,一是70%服务中心采取的自负盈亏模式,企业雇主提供多种支持,且财务与运营风险由双方共同承担,风险主要跟入学率等挂钩。

这一模式又分为“一对一”和“一对多”两种服务。在第一种合作模式下,双方的合作年限多在3-10年,签订协议的一家企业雇主不仅需要提供教育场地(现成场地或新建所需资金),而且还要包办前期投资资金、运营资金、各种维护费用以及所有必备的器材。在有些情况下,企业还会向其员工提供学费补助,并一次性支付给Bright Horizons,或是向其承诺最低的入学人数。不难看出,由于企业雇主负担了大部分的成本,Bright Horizons得以节省大量的运营资金并借此大力推行新的业务,同时高薪聘请大量优质的员工以保证服务质量。

与之相比,在“一对多”的服务模式之下,场地则由Bright Horizons自行解决,并且服务对象并不局限在一家企业雇主,而是多家,同时也向周边社区家庭提供幼儿保育及早教服务。这种情况下,因为向大众开放,场地的租约也较长,多在10-15年。

除了自负盈亏模式外,Bright Horizons还推行另外一种收取管理费的合作模式—与前者最大的区别在于,自负盈亏模式是由双方共同承担财务和运营风险,而后者是在服务中心建成后每年由企业雇主向Bright Horizons支付高于成本的管理费,相当于企业雇主将幼儿保育及早教服务外包了给Bright Horizons,财务的风险由Bright Horizons一力承担。

为了尽可能获得企业客户的认可同时锁定目标家长,Bright Horizons会为其定制规模不一的儿童保育中心,并量身定做适合员工层次的幼儿课程及营业时间。在北美地区,每个保育中心平均可容纳126名儿童,欧洲的规模则偏小,平均只有69名儿童。截至2012年9月底,其儿童保育中心和早教机构共拥有87700名儿童。由于收费标准较高,尽管这些儿童保育和早教服务的机构规模偏小,但盈利能力不容小觑。在美国每个儿童保育中心一年的收入在130万-160万美元之间,而欧洲市场则约为65万-100万美元,毛利润率维持在17%-25%。

中国“钱”途

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特有的机关幼儿园与Bright Horizons的模式有几分类似,其初衷都是为企业员工提供福利,质量有保障且价格相对低廉(后者的学费扣除企业补贴)。然而,最大的不同在于,Bright Horizons是完全市场化的产物,而中国的机关幼儿园通常则是享受政府财政拨款,服务的对象也局限在一个小圈子内。

事实上,当前中国正处于人口出生的高峰期,市场上各类儿童保育中心和早教机构如雨后春笋出现。再加上年轻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更为重视,口碑良好的机构通常学位竞争十分激烈,可见市场需求极为旺盛。有基于此,Bright Horizons“带着孩子上下班”的新型托儿所模式,理论上来说在中国是颇有市场的。问题只剩下,是否企业愿意尝试,毕竟如此优厚的员工福利,需要付出的成本也是巨大的。

托儿所的保育和教育 篇7

1 临床资料

全团在校的维、汉中小学生, 托幼儿童, 于2009年11月9日至2010年1月21日连续74d进行体温监测, 按照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 (2009年第3版) 要求, 3所中学、4所托儿所每日用水银体温表计测量学生儿童体温, 凡腋温>37.5℃以上为发热。

2 结果与分析

(1) 四十四团共有在校学生4813名, 总计发热605名, 总计学生发病率12.57%;其中一中学生3400名, 发热282例, 发病率8.29%;二中学生853名, 发热287例, 发病率33.65%;三中学生560名, 发热学生36例, 发病率6.43%。托幼儿童451名, 总计发热36例, 总计入托儿童发病率7.98%:其中52 (1) 幼儿园入托421名, 发热31例, 发病率7.36%;44 (2) 幼儿园入托30名, 发热5例, 发病率16.67%。

(2) 不同年龄组发病率比较: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 7~13岁发病率最低, 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χ2=401.84, P<0.005) (表1) 。

(3) 不同民族发病率比较:汉族儿童发病率明显高于民族儿童 (χ2=92.04, P<0.005) (表2) 。

(4) 不同性别发病率比较:女生发病率明显高于男生 (χ2=86.09, P<0.005) (表3) 。

3 讨论

(1) 11月28日古尔邦节放假, 11月29日新增发热病人处在高峰期, 发热学生均在家中隔离治疗, 相互间不产生传染, 在各医疗机构经过对症处理后, 发热人数呈直线下降, 到12月4日全团学生复课后, 全团学生处在低而平稳状态。

(2) 发热学生儿童不同程度伴有咽痛、流涕、鼻塞、咳嗽、咯痰、头痛、全身酸痛、乏力。使用消炎、对症治疗后, 2d内体温恢复正常, 症状随之减轻。部分学生儿童经农三师图木舒克市人民医院血液检测属于支原体感染, 排除了病毒感染的可能。

(3) 学校、托幼机构制定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预案, 成立领导小组, 与各班班主任和各教学点负责人签订责任书, 分工明确, 责任到人, 实行责任追究制;建立晨、午检和因病缺课登记上报制;建立消毒登记制度;广泛进行甲流防控知识宣传;保持校园内外环境卫生清洁整齐是防控甲流感的关键。

(4) 女生由于户外活动少, 讲究体形美, 平时不注意增加衣服, 所以女生发病率明显高于男生。

(5) 不同年龄段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 原因是幼儿各系统发育尚未完善, 抗病能力差, 容易发生各种疾病。

托儿所的保育和教育 篇8

1.1 地理位置

修河源保护区居九岭山脉西南端北翼的叶家山, 源头位于北纬28°31′, 东经114°14′。保护区北靠花山的南方红豆杉森林公园, 南面是大围山, 西依湖南浏阳市的大木山, 东接大沩山林场的紫茶坪, 处北纬28°29′~28°50′, 东经114°05′~114°24′[1], 总面积579.25 hm2。

保护区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 山峰海拔多在1000m以上, 最高峰为大围山七星岭, 海拔1608m, 保护区内山峦起伏, 沟谷纵横。

1.2 气候资源

保护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冬无严寒, 夏少酷暑, 年均气温16.2℃, 年均降雨量1855.6mm, 年日照时数1441小时, 年无霜期261天。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 十分有利于动植物的繁衍生息。

1.3 土壤资源

山区以黄壤为主, 灰棕壤次之;丘陵区以红壤分布较广;河谷两岸多为沙质冲积土。耕作土壤有鳝泥土、黄泥结浆土和石砾土等。

1.4 水资源

保护区属修河上游区, 以东南部的定江河和西北部的东津水为主。本区的东津水是自叶家山至棋坪镇, 再到修水县的马坳乡上塅称东津水, 在港口乡北部有发源于湖南平江县和江西修水县、铜鼓县三县相交的九岭山脉大龙山南麓的港口水, 源头位于北纬28°48′, 东经114°08′[2]。纳大梅洞、小梅洞水、大躁水, 在港口村注入修河。河水清彻透明, 无污染, 达到国家地表水Ⅰ类水质标准。

1.5 森林植物资源

保护区国土面积57925hm2, 非林地4142 hm2, 占总面积的7.2%;林业用地53782hm2, 占总面积的92.85%。有林地52720 hm2, 占林业用地的98.03%;灌木林地117 hm2, 未成林造林地918 hm2, 无立木林地28 hm2, 分别占林业用地的0.22%、1.71%、0.05%。在林分中针叶林11577 hm2, 阔叶林5382 hm2, 针阔混交林35761 hm2, 分别占有林地的21.96%、10.21%、67.83%;竹林5385hm2, 占有林地的10.21%。活立木蓄积量460.18万m3, 森林覆盖率86.57%。保护区属泛北植物区, 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 华东植物区, 属九岭山山地丘陵栲、楠、松、杉林亚区植被类型, 主要分布有壳斗科、樟科、山茶科、金缕梅科、木兰科的植物种类。有苔藓植物61科136属238种, 蕨类36科79属191种, 种子植物196科786属1907种, 其中裸子植物6科8属11种, 被子植物190科778属1896种[3]。

1.6 森林动物资源

保护区动物地理区划属东洋界华中区东部丘陵平原亚区, 江南丘陵江西省———亚热带林灌农田动物, 属长江沿岸平原省——农田湿地动物群在九岭山区域的镶嵌过渡地带, 有陆生脊椎动物31目94科304种, 占全省总种数的45.3%。其中两栖动物2目8科31种, 爬行类2目12科66种, 鸟类16目51科157种, 哺乳类8目18科37种, 鱼类3目5科13种。昆虫21目222科989属1607种。

2 保护区森林涵养水源和净化水质价值核算

江西修河源 (铜鼓) 保护区林地价值为0.99亿元/年, 立木 (立竹) 价值为22.61亿元/年。而保护区森林生态效益 (间接价值) 还包括森林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保育土壤、固碳制氧、转化太阳能、生物多样性、生态旅游等等。由于受篇幅限制, 本文只列出森林涵养水源和净化水质及保育土壤价值核算。依据公式[4]。

B水———森林涵养水源和净化水质价值, B水1———森林涵养水源价值, B水2———森林净化水质价值, C1———水库影子工程费用成本价格, C2———净化水质成本价格, V———源区蓄水总量。

s———源区面积, h———降雨量。

2.1 涵养水源价值B水1

林区降水量等于森林涵养水源总量、地表径流量和林区蒸散量之和。我国长江流域林区降水量为3.60×1011t。根据我国对森林蒸散量的研究, 我国森林年蒸散量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30.0%~80.0%, 全国平均蒸散量为56.0% (毛文永等1992[5]) 。保护区年均降水量为1855.6mm, 有林地面积为52720hm2, 保护区降水量的60%通过蒸散消耗掉, 则源区森林涵养水源量为3.91亿m3。通过水库影子工程费用成本5.714元/m3 (李忠魁, 2002年[5]) 来估算森林涵养水源的价值为22.36亿元/年。

2.2 净化水质价值B水2

根据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提供的资料, 水源涵养保护的水, 其水质达到生活用水标准。水源涵养林净化水质的价格取1.0元/m3。可以设定, 林区拦蓄的降水除60%用于树木蒸散外, 其余均变为地下径流。因此, 森林净化水质的价值为3.91亿元/年。

两项相加, 得森林涵养水源和净化水质的价值为26.27亿元/年。

3 保护区森林保育土壤价值

B保———森林保育土壤价值

B保1———减少土地损失的价值

B保2———减少土壤肥力损失的价值

B保3———减少泥沙淤积的价值, s′———损失土地面积 (S*0.1017) , a———土地出租单位价格, y———薪材转换有机质比例, k′———机会成本。

p1———氮损失量/km2, q1———氮肥价格 (N)

p2———磷损失量/km2, q2———磷肥价格 (P)

p3———钾损失量/km2, q3———钾肥价格 (K)

v′———减少淤泥量, a′———单位库容造价

3.1 减少土地损失价值

根据北京市林业局研究结果, 有林地比无林地 (荒地) 平均减少土壤流失量为335.57t/km2.年, 林地土壤容重平均为1.10g/cm3 (1.10t/m3) 。则每1km森林可减少的土壤流失量相当于减少土壤废弃面积0.1017hm2。保护区有林地面积52720 hm2, 森林减少土地损失面积53.62hm2/年, 因为土壤流失的结果使这些土地失去生产力, 因此, 森林减少土壤流失保护土地的价格应用林区土地租金375元/hm2计算, 则森林减少土地损失的价值为2.01万元/年。

3.2 减少土壤肥力损失价值

根据保护区森林每年可减少土壤流失为53.62hm2/年, 又从北京市林业局研究提供的每1km2可减少土壤有机质、N、P、K的损失量分别为10.07t/km2.年、0.6376t/km2.年、0.067t/km2.年、0.067t/km2.年、0.2684 t/km2.年。根据薪材转换成土壤有机质 (火土灰) 的比例2:1和薪材的机会成本价格513元/t计算, 源区森林每年减少土壤有机质损失的价值为544.69万元/年。根据铜鼓N、P、K肥的价格分别为2000元/t、1000元/t、1000元/t, 分别计算出森林减少土壤N、P、K养分损失值为67.23万元/年、3.5万元/年、14.15万元/年。

保护区森林减少土壤肥力损失的总价值为84.88万元/年。

3.3 减少泥沙淤积的价值

森林减少泥沙淤积量是无林地水土流失量与林地水土流失量的差值。同无林地相比, 有林地平均减少率为79.7%, 减少效果为335.57t/km2.年。

保护区有森林52720hm2, 换成平方米计算, 这些森林减少泥沙淤积量为176912.5t (侯元兆P182.2002[5]) 取泥沙溶重1.28t/m3, 176912.5t÷1.28 t/m3=138212.89m3, 相当于库容损失量, 而单位库容造价为5.71389元/m3 (侯元兆P182.2002[5]) , 则森林减少泥沙淤积的经济价值为78.97万元/年。

三项相加得源区森林保育土壤的价值为710.55万元/a。加上源区森林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的价值约为26.34亿元, 是立木价值的1.16倍。

结语: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是指森林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森林不仅为社会提供有形的物质产品, 同时也向社会提供良好的生态服务。由于有形产品可通过市场交换实现其价值, 而其生态功能是无形的, 价值量化需要大量的科学研究成果数据积累支持, 核算难度大。本文仅是对保护区森林的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保育土壤进行了核算, 这只是数年来个人做东江源课题知识的积累和借鉴他人核算的参数核算而来, 还请同仁参评。

参考文献

[1]江西省地图集编纂委员会.江西省地图集.[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8

[2]江西省水文局.江西水系.[M].武汉:长江出版社.2007

[3]刘信中、吴和平.江西官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与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4]刘良源, 李志敏, 李志萌等.东江源区流域保护和生态补偿研究.[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上一篇:水费征收合同下一篇:初中数学说课稿模板一等奖

热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