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一轮复习总结

2024-06-17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总结(共7篇)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总结 篇1

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方法总结

一轮复习中,同学们要认真阅读、梳理教材,挖掘教材(特别是高三选修教材)中实验和习题的可变因素(如不同的方法完成同一实验或同一方法完成不同实验、一题多解和变式练习等),进行深入地理解、应用,夯实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题型。明确目标,架构网络

同学们应在通读、精读教材的基础上梳理、归纳知识,按教材中每章小结的知识网络图形成本章的知识结构;将教材章与章之间的知识网络按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形成中学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网络,以便应用时能快速、准确地提取相关知识,解决化学问题。

同学们应熟练用“结构———位置———性质”、“原理———装置———操作———现象———结论———分析———评价”、“类比、逻辑推理”、“实验探究”、“建模思想(将化学问题抽象成为数学等量关系,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等化学学习方法,复习掌握化学知识,提升学科四大能力。

注重基础,落实细节

第一轮复习注重基础要突出教材。注重教材章、节之间知识内在联系、规律的揭示,应尽快形成知识结构和网络。如无机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内容多、涉及面广,学生往往死记硬背,不易掌握),复习时应以元素周期律的性质递变规律作为知识主线,以化学基本理论作为知识网络,理解、掌握相关内容,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和网络。即根据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表,逐一地判断某主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通性,同主族元素或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根据强弱电解质理论推知一种盐的水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根据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金属活动性顺序或非金属活泼性顺序,推测某一反应是否发生;根据化学平衡和勒夏特列原理,知道如何促进或抑制某一反应的进行等。

与此同时,还应适度重视高中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常识介绍,它们往往是高考考查的盲点。

“章节+专题”,章节为主

进入高三化学复习阶段,不少同学容易走进一个怪圈:“迷恋”复习资料,陷入“题海”。对此,师老师提醒同学,在高三化学复习过程中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处理好教材和复习资料的关系、重视基础和培养能力的关系、化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练习量和复习效率的关系。

在第一轮复习中,建议采取“章节+专题”,以章节为主的复习策略。在上完整个高中化学课的内容之后,按照高中课本必修内容,逐章进行复习,并将选修内容适当穿插进去,根据课本内容适当打乱章节顺序集中专题复习,不能只单纯照课本内容简单地重复一遍,而是要抓住课本的知识点,牢牢紧扣课本每一章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整理、分类、回忆、对比、联想,搞清课本章与章、节与节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全面抓好知识点和考点。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总结 篇2

一、重视夯实基础

课本是高考命题的根本,即使是信息题,考查的实质要点也还是课本知识。教学大纲、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准绳,无论考题如何千变万化,也绝不会离开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所规定的范围。所以在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中要紧紧把握住课本、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

在复习某一具体知识点之前,要先学习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明确高考要求,对要复习知识点的层次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吃透课本,一定要让学生明白,最好的教学参考书就是课本,它是知识和能力拓展的根源。对于考纲明确的内容,在第一轮复习中一定要搞深搞透,研究其命题意图,推测今后的命题走向。例如,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趋势来看,常常关注“理由是什么”。因而在复习中对于每一个知识点的内容,都应该多问一个“为什么”,并尽可能地让学生弄清来龙去脉以加深理解,重要的知识经过逻辑推理、深度思维才能深入理解,全面掌握。

在复习具体的知识点上,力求每一个细节都不轻易放过。要深刻挖掘课本的内涵和外延,顺势利导,帮助学生依据一定的思路,将分散而又有关联的化学知识构建成有个性特色的知识网络。这里所说的知识网络不同于一般参考资料中大块的知识网络,它不管大小,只要有实用价值就行,既便于学生及时、准确地提取、调用,又便于帮助学生方便快捷地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复习铁的化学性质后,让学生思考铁的显价规律并总结:铁在遇到强氧化剂时显+3价,遇到弱氧化剂时显+2价,而在高温时遇到水蒸气或氧气时生成四氧化三铁,这样一来,以后再遇到涉及铁的化学反应时就不会搞不清产物是什么了。

二、切实关注能力培养

能力的考查是高考化学永恒的主题,虽然在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化学学科能力包括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其实归根结底就是考查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复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是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需要。解题的过程是在虚拟的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生解题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他们在今后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弱。

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常表现出明显的不足,即思维能力的欠缺,更准确地说是推理能力不足。因而在复习中定要利用一定的载体和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首先要精选例题和习题,必须抛弃“只有深题、难题才能培养学生能力”的错误观点,大胆地删减部分过深、过难、过繁的题目,为学生定时、定量突出低中档题,适当涉及高档题。选取习题的关键是要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其次在上课时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思考,教师时刻关注学生,在其出现思维断裂处、迷茫时,进行适时、适度的点拨,再适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变式训练,巩固练习,并且要适时注意解题技巧的传授。同时要加深解题后的反思,让学生思考自身思维堵塞在什么地方,又如何打开疑惑,今后再遇到同类问题该如何进行处理,在常规的解题外有无更好的巧妙方法。通过学生自身的这一反思,再加上教师的及时总结,力求做到难题分解,各个击破;陈题出新;活题巧解,举一反三;妙题精解,融会贯通。

三、重视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化学实验不仅是学生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规律,形成化学概论,提高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它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其他学科所不能代替的,故而在历年来的化学学科高考中都十分重视化学实验的考查。

从高考的命题的走向上看,化学实验试题已从实验基本操作走向物质的制备、化学实验的设计和分析综合及评价等试题。要求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及试题中所给信息,结合元素化合物知识,选用仪器药品,正确认识和选择装置,来说明装置中某些仪器的作用,描述其实验现象,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进行数据处理,并指出试验中必须注意的某些问题,等等。而且这许多内容都取决于课本实验的改进和创新。

由于学校条件限制,以及教师思想上认识的不足,实验题的解答一直是许多学生的一个薄弱环节。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大环境下,在高考重视实验、强调实验的大趋势下,首先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其次,在复习过程中,要抓紧课本实验,领会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的原理,弄清装置和步骤。最后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为什么要采用这种装置?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步骤,有何利弊?能否进行更好的改进?在此基础上踏踏实实地弄懂每一个所遇到的实验。

另外在考试中,许多学生在回答此类问题常常不严密,表现出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如鉴别NH4Cl、Na Cl、Mg Cl2、Al Cl3四瓶无色溶液,学生往往答成向四种溶液中加入Na OH溶液,这样把四瓶溶液都污染了。故而在平时的教学和练习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首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能真正地动嘴表达。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断练习、亲身体验在用语言表达时如何抓住思维的核心,如何突出表达的重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总结 篇3

关键词:化学复习;备战高考;实效性

一、制订具体翔实的计划,确保复习教学的实效性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学期开始,我们高三化学组全体老师深入研究分析新的高考形势,认真研究《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近三年的高考山东理综试卷化学试题,确定高三复习教学指导思想。回顾我们在高一、高二教学中的得与失,深入分析学生在以往学习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对必修1、必修2、选修4、选修5各模块掌握的不同情况进行分析。在全面分析教情学情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高三一轮复习任务重,时间紧,化学课时又少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校实际,我们共同商讨制定了高三化学一轮复习的目标任务和详细计划。我们把化学一轮复习任务从整体把握,层层解剖分析每一部分内容,将课时教学计划落实到每一章,具体到每一节。确定了每一章、每一节内容的主讲人,每一部分习题和阶段性检测题的命题人。这样我们每个人都做到目标明确,明确地知道哪个阶段应该做什么,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该怎么做,真正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确保复习的顺利进行。

二、抓纲务本,提高复习教学的针对性

1.依托教材,认真研究“两纲一题”,提高复习教学的针对性

“两纲”是指《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一题是指近三年的山东高考化学试题和全国各地的高考化学试题。《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是高考迎考复习的指挥棒。新课标是进行教学的依据,考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特别是《考试大纲》已明确地传达出“考试目标”“考试范围”“命题指导思想”“题型比例”“题目难易比例”和“组卷原则”等重要信息。我们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近三年的《考试大纲》,找出相同和变化调整的部分,进一步做到把握高考的脉搏,了解命题趋向和要求,明确高考要考查的知识范围及每个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这必然会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复习的效率。

2.潜心研究新高考方案及高考试题

研究高考试题是非常重要的,高考试题不仅是考试大纲对高考要求的具体体现,而且代表了高考考查的方向和深广度。首先,我们要亲手把近三年的山东高考化学试题和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都做一遍,感受高考试题的深广度,这样有助于我们复习中把握好“度”,防止出现片面追求偏、难、怪的情况。再就是对近三年的高考试题进行重点研究,找趋势、找方向、找规律,这样可以排查出高考的重点、热点、难点和冷点。研究高考试题也可使我们对经典的高考试题进行改造、拓展、延伸、整合,成为高质量的训练素材。

三、高视角低要求,整合学科知识,提高复习效率

1.从高三的视角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

新课程在知识内容层次上设置了梯度性,不同阶段要求不一样,高三的老师多是从高一带上来的,高一、高二教学内容的深广度要求不一定适用于高三,一轮复习要重新审视高三的化学教与学,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感悟、去探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轮复习中对教学内容的深广度把握我们采用了以下的方式(以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为例)。

(1)仔细研究近三年的高考试题,体会考查的方向和层次

关注近年来的高考题我们可以发现,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考查题多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利用氧化还原原理分析新的化学变化并书写相关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另一方面就是结合电化学知识考查学生对氧化还原基本概念及原理的把握。而对于氧化还原中的定量计算、氧化性还原性的比较等相对来说考查力度降低了。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些题目往往涉及的都是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物质和反应。因此,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我们还是应该将重点放在其核心的思想方法上,即如何判断和分析氧化和还原的过程,如何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或预测物质的性质。从这一点上讲,氧化还原的要求不但没有降低反而升高了。

(2)比较整合各版本教材,确定教学内容的外延

确定设计外延不能跟着原有的教学经验走也不能跟着教辅走,在研究课标和考试说明的基础上要再研究教材,对比不同版本的教材对同一个知识点的处理,取其交集和并集,最低应该达到交集的要求,最高不要超過并集要求,再对比必修和选修内容确定具体的深广度。

2.从高效的角度整合设计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中要有正确的教材观,不要一味地教教材,而应该把教材视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在教学中有机整合。如,将必修二第二单元化学反应与能量并入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第三单元有机化合物并入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

3.从化学研究方法角度分析教学内容的处理

例如,新课程元素化合物由原来的以“族”为核心学习转变为以“元素”为核心。教学中要让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研究、掌握物质性质:(1)从物质分类的角度预测和认识物质的性质。(2)从元素化合价的角度预测和认识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3)物质的特性。

例如,化学研究的方法由原来的定性研究转变为定量研究,化学反应原理就是从量的角度审视化学反应,提高对物质性质和化学反应的认识。如,从化学平衡常数入手分析化学平衡地建立、移动;从溶度积认识沉淀的生成和转化;加强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学习和应用,尤其在复习时,对其他模块的内容一定在化学反应原理高度进行再学习。

在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都注意规范,落实细节,并且要不断地坚持。总之,在高三复习中坚持以课本为依托,以《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以理论为指导,突出化学学科特点,夯实基础,培养能力,采用符合学生实际的复习策略,就能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

(作者单位 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圣都中学)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小知识 篇4

立足课本,抓好大纲与考纲

高考题目的本源还是课本,每道题都是从课本知识点、能力考查点衍生而来。《考试大纲》明确的传达出“考试目标”、“考试范围”、“命题指导思想”,“题型比例”、“题目难易比例”和“组卷原则”等重要信息。《教学大纲》规定了知识的范围,课本、《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是高考复习的指挥棒,是高考命题的依据。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就能把握高考的命脉。了解了命题趋向和要求,明确了复习要点,必然能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复习的效率。

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要求,同学们可以找到各个考点在课本中的“源”,进而落实到位,做到以课本、《教学大纲》、《考试大纲》为依托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课本知识,并通过知识的实际应用上升到两纲要求必备的能力。千万不可舍本逐末,重教辅而轻教材。

同学们在复习中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是依据、书本是根本、教辅材料是补充”。在复习过程中,不要盲目寻找不确切的高考信息,也不要大大超过课本而随意拓宽和加深知识范围或刻意地为某些多次练习而被强化的题型去增加某些“规律”或特殊解法。一定要切实做到重视课本而不完全依赖课本。

总结知识点,构建知识网络

同学们在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时,可以把知识进行总结,采用“知识主线——知识点——知识网”的方式,将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结构化、网络化,从而达到知识结构的条理化、系统化、整体化。

1.知识线

(1)以某种具体物质为线索

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重要化合物——主要性质——应用——对环境影响

对“性质”的复习应归纳为:物质类属的通性、氧化性、还原性、在水溶液中的行为等方面。

“应用”则包括:物质制备、物质检验、物质的分类提纯、环保科研中的应用等。

(2)以某种元素为线索

元素——单质——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盐,掌握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3)以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线索

掌握物质的化学性质及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2.方法线

同学们在复习化学反应类型时一定要理解反应规律,掌握每一种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当复习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时,应按反应类型着重理清化学反应的规律,避免因死记硬背化学反应方程式而产生对化学方程式恐惧、混乱、乱用、误用等问题。

3.价值线

在复习无机物时,理解无机物在生产、生活和科技中的应用价值;无机物及性质与科技、经济和社会的联系价值;无机物及性质对人类生产、生活、环境的影响价值。

将理论、实验和计算密切联系

在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时要将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与基本理论、实验和计算密切联系,并将基本理论、实验和计算这三块内容穿插其中,使元素及其化合物与理论、实验、计算融为一体。

1.与基本理论相结合

同学们在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时,可以运用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氧化还原、化学平衡等理论加深对某些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理解,同时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进而灵活运用。

2.与实验结合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时,同学们可以结合一些典型实验进行学习,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而且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与计算结合

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时,一定要记住将定性深化为定量必不可少。与计算结合,既能巩固加深对物质性质的理解和运用,还能提高同学们的分析和计算能力。

总结规律,突出重点

在复习主族元素时,同学们要从相似性、递变性、特殊性入手,总结规律。适时总结规律,有利于突出重点,强化记忆。

运用比较,同中求异

在元素化合物中有一些元素化合物之间存在着相同点、不同点和相互联系,很容易引起混淆。对于这些物质,同学们可采用比较法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它们的共性和差异,以获得关于其牢固、系统、准确的知识。

联系生活,灵活运用

在复习中,同学们尽可能将元素化合物与生产、生活、环境、自然、能源等实际问题紧密联系起来,认识到化学知识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同学们一定要有这样的认识:学习化学知识不仅仅是用于考试的,而是有实际意义的。

高考化学题的三大守恒电荷守恒

即溶液永远是电中性的,所以阳离子带的正电荷总量=阴离子带的负电荷总量

例:

NH4Cl溶液:c(NH+4)+c(H+)= c(Cl-)+ c(OH-)

写这个等式要注意2点:

1、要判断准确溶液中存在的所有离子,不能漏掉。

2、注意离子自身带的电荷数目。

如,

Na2CO3溶液:c(Na+)+ c(H+)= 2c(CO32-)+ c(HCO3-)+ c(OH-)

NaHCO3溶液:c(Na+)+ c(H+)= 2c(CO32-) + c(HCO3-)+ c(OH-)

NaOH溶液:c(Na+) + c(H+)=c(OH-)

Na3PO4溶液:c(Na+) + c(H+) = 3c(PO43-) + 2c(HPO42-) + c(H2PO4-) + c(OH-)

物料守恒

即加入的溶质组成中存在的某些元素之间的特定比例关系,由于水溶液中一定存在水的H、O元素,所以物料守恒中的等式一定是非H、O元素的关系。

例:

NH4Cl溶液:

化学式中N:Cl=1:1,即得到,c(NH4+)+ c(NH3?H2O) = c(Cl-)

Na2CO3溶液:

Na:C=2:1,即得到,c(Na+) = 2c(CO32- + HCO3- + H2CO3)

NaHCO3溶液:

Na:C=1:1,即得到,c(Na+) = c(CO32-)+ c(HCO3-) + c(H2CO3)

写这个等式要注意,把所有含这种元素的粒子都要考虑在内,可以是离子,也可以是分子。

质子守恒

即H+守恒,溶液中失去H+总数等于得到H+总数,或者水溶液的由水电离出来的H+总量与由水电离出来的OH-总量总是相等的,也可利用物料守恒和电荷守恒推出。

实际上,有了上面2个守恒就够了,质子守恒不需要背。例如:

NH4Cl溶液:

电荷守恒:c(NH4+) + c(H+) = c(Cl-) + c(OH-)

物料守恒:c(NH4+)+ c(NH3?H2O)= c(Cl-)

处理一下,约去无关的Cl-,得到,c(H+) = c(OH-) + c(NH3?H2O),即是质子守恒。

Na2CO3溶液:

电荷守恒:c(Na+)+ c(H+) = 2c(CO32-) + c(HCO3-) + c(OH-)

物料守恒:c(Na+)= 2c(CO32- + HCO3- + H2CO3)

处理一下,约去无关的Na+,得到,c(HCO3-)+ 2c(H2CO3) + c(H+) = c(OH-),即是质子守恒。

同样,可以得到其它的。

也可以这么说,质子守恒,即所有提供的质子都由来有去。

如:

NH4Cl溶液,水电离出的,c(H+) = c(OH-),但是部分OH-被NH+ 4结合成NH3?H2O,而且是1:1结合,而H+不变,所以得到,

c(H+) = 原来的总c(OH-) = 剩余c(OH-) + c(NH3?H2O)

Na2CO3溶液,水电离出的,c(H+) = c(OH-),但是部分H+被CO32-结合成HCO3-,而且是1:1结合,还有部分继续被HCO3-3结合成H2CO3,相当于被CO32-以1:2结合,而OH-不变,所以得到,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总结 篇5

化学平衡常数与化学平衡及其影响因素的关系是高考命题的趋势之一。化学平衡常数的引入,对判断化学平衡移动方向带来了科学的依据。平衡常数是表征反应限度的一个确定的定量关系,是反应限度的最根本的表现。平衡常数的使用,从定量的角度解决了平衡的移动。

一、化学平衡常数

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无论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无论反应混合物的起始浓度是多少,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反应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不变,即各物质的浓度保持不变。生成物浓度的幂次方乘积与反应物浓度的幂次方乘积之比是常数,这个常数叫化学平衡常数,用K表示。

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公式为: 对于可逆反应:mA(g)+ nB(g)pC(g)+ qD(g)

K c(C)c(D)c(A)c(B)mnpq

二、化学平衡常数意义

1、化学平衡常数K表示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

(1)化学平衡常数K只针对达到平衡状态的可逆反应适用,非平衡状态不适用。(2)化学平衡常数K的表达式与可逆反应的方程式书写形式有关。对于同一可逆反应,正反应的平衡常数等于逆反应的平衡常数的倒数,即:K正=1/K逆。

(3)K值越大,表示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反应物转化率或产率也越大。(4)K值不随浓度或压强的改变而改变,但随着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5)一般情况下,对于正反应是吸热反应的可逆反应,升高温度,K值增大;而对于正反应为放热反应的可逆反应,升高温度,K值减少。

2、由于固体浓度为一常数,所以在平衡常数表达式中不再写出。

3、由于水的物质的量浓度为一常数(55.6 mol·L),因平衡常数已归并,书写时不必写出。

三、平衡常数与平衡移动的关系

1、平衡常数是反应进行程度的标志

一般认为K >105反应较完全,K<105反应很难进行。平衡常数的数值大小可以判断反应进行的程度,估计反应的可能性。因为平衡状态是反应进行的最大限度。如:

-N2(g)+ O2(g)△ 2NO(g)K = 1×10-30(298K)这意味着298K时,N2和O2基本上没有进行反应,反之NO分解的逆反应在该温度下将几乎完全进行,平衡时NO实际上全部分解为N2和O2。

另外还有两点必须指出:

(1)平衡常数数值的大小,只能大致告诉我们一个可逆反应的正向反应所进行的最大程度,并不能预示反应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如:

2SO2(g)+ O2===2SO3(g)298K时k很大,但由于速度太慢,常温时,几乎不发生反应。(2)平衡常数数值极小的反应,说明正反应在该条件下不可能进行,如:N2 + O2K = 10-30(298K)所以常温下用此反应固定氮气是不可能的。

2、平衡常数表达式表明在一定温度条件下达成平衡的条件。

△ 2NO 一个化学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它的标志就是各物质的浓度将不随时间改变,而且产物浓度系数次方的乘积与反应物浓度系数次方的乘积之比是一个常数。如: 对任意一个可逆反应:mA+nB pC+qD,其平衡浓度的比值,总是符合下列关系 [C][D][A]mpqn[B] = K(是一个定值,称为化学平衡常数。)

若用Qc表示任意状态下,可逆反应中产物的浓度以其化学计量系数为指数的乘积与反应物的浓度以其化学计量系数为指数的乘积之比,则这个比值称为浓度商。将浓度商和平衡常数作比较可得可逆反应所处的状态。

即 Qc = Kc 体系处于化学平衡

Qc<Kc 反应正向进行 Qc>Kc 反应逆向进行

可见只要知道一定温度下,某一反应的平衡常数,并且知道反应物及产物的浓度,就能判断该反应是平衡状态还是向某一方向进行。

【考点再现】

一、考查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的书写

在一定温度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体系内所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不变,所以生成物浓度幂(以其化学计量数为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就是一

个常数,叫做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简称平衡常数,用符号K表示。以反应:mA(g)+nB(g)pC(g)+qD(g)为例,K =

c(C)平衡c(D)平衡cmpq(A)平衡c(B)平衡n。1.由于固体或纯液体的浓度是一常数,如果有固体或纯液体参加或生成,则表达式中不能出现固体或纯液体;稀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如有水参加反应,由于水的浓度是常数而不必出现在表达式中;非水溶液中进行的反应,若有水参加或生成,则应出现在表达式中。例如:

(1)CaCO3(s)

CaO(s)+CO2(g)K =c(CO2)

Fe3O4(s)+4H2(g)K =c4(H2)/c4(H2O)2CrO4(l)+2H(l)K =

2-

+(2)3Fe(s)+4H2O(g)(3)Cr2O7(l)+H2O(l)2-

c(CrO4)c(H2c(Cr2O7)222)

(4)CH3COOH(l)+HOCH2CH3(l)CH3COOCH2CH3(l)+H2O(l)

K =c(CH3COOCH2CH3)c(H2O)c(CH3COOH)c(CH3CH2OH)

2.表达式与化学计量数一一对应,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不同,表达式就不同;可逆反应中,正反应的表达式与逆反应的表达式互为倒数。例如:

(1)N2(g)+3H2(g)(2)2NH3(g)

2NH3(g)K1 =

c(NH3)c(N2)c(H2)32

N2(g)+3H2(g)K 2=

c(N2)c(H2)c(NH3)23(3)1/2N2(g)+3/2H2(g)NH3(g)K 3=

c(NH3)c(N2)c(H2)12

1K2同一温度下,K1、K

2、K 3的数值都固定但相互之间不相等,显然,K1 =

二、考查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K 3=

K1。

1.在一定条件下,某可逆反应的K值越大,说明平衡体系中生成物所占的比例越大,它的正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即该反应进行得越完全,反应物转化率越大;反之,就越不完全,转化率就越小。

2.当K>105或K<10-5时,该反应就基本进行完全,一般当成非可逆反应;而K在10-5~105之间的反应被认为是典型的可逆反应。

3.K值大小只能预示某可逆反应向某方向进行的最大限度,但不能预示反应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

三、考查化学平衡常数的影响因素

1.平衡常数K只受温度影响,既与任何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变化无关,也与压强的改变无关;由于催化剂同等程度地改变正逆反应速率,故平衡常数不受催化剂影响。

2.任何可逆反应,当温度保持不变,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其它条件时,即使平衡发生移动,K值不变。

3.其它条件不变时,若正反应是吸热反应,由于升高(或降低)温度时平衡向正(或逆)反应方向移动,K增大(或减小);若正反应是放热反应,由于升高(或降低)温度时平衡向逆(或正)反应方向移动,K减小(或增加);所以温度升高时平衡常数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但不会不变。

四、考查化学平衡常数的简单计算

例1.已知在800K时,反应:CO(g)+H2O(g)

CO2(g)+H2(g),若起始浓度c(CO)=2mol/L,c(H2O)=3mol/L,反应达到平衡时,CO转化成CO2的转化率为60%。若将H2O的起始浓度加大为6mol/L,试求CO转化为CO2的转化率。

解析:本题考查平衡常数表达式、有关计算及应用。

先由第一次平衡时CO的转化率可求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c(CO)=0.8mol/L,c(H2O)

2、现有反应:CO(气)+ H2O(气)

CO2(气)+ H2(气)放热反应;在850℃时,K=1。

(1)若升高温度到950℃时,达到平衡时K__ ___l(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850℃时,若向一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同时充入1.0molCO,3.0molH2O,1.0molCO2和xmolH2,则:当x=5.0时,上述反应向___________________(填“正反应”或“逆反应”)方向进行。若要使上述反应开始时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则x应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

__________。

解析:化学平衡常数不随浓度或压强的改变而改变,只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1)对于CO(气)+ H2O(气)

CO2(气)+ H2(气),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生成物的浓度减小,反应物的浓度增大,根据平衡常数的计算公式可知,K变小,即小于1。

(2)

K c(CO)c(H)22c(CO)c(H2O)在一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同时充入1.0molCO,3.0molH2O,1.0molCO2和xmolH2,当x=5.0时,则有:K=5×1/3×1>1,此时生成的浓度偏大,而在同一温度下平衡常数保持不变,则必然随着反应的进行,生成物的浓度降低,平衡逆向移动。

若要使平衡正向移动,则有:K=x×1/3×1<1,即x<3时,可使平衡正向移动。

测得吸入肺部的空气中CO和O2的浓度分别为10-6mol·L-1和10-2mol·L-1,并已知37℃时上述反应的平衡常数K=220,那么,此时Hb•CO的浓度是Hb·O2的浓度的多少倍?

解析:根据平衡常数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K c(C)c(D)c(A)c(B)mnpq 生成物浓度的幂次方乘积与反应物浓度的幂次方乘积之比是常数,可得:

Kc(HbCO)c(O2)c(HbO2)c(CO)

-6

1-

2-1又因为:肺部的空气CO和O2的浓度分别为10mol·L和10mol·L,则:

Kc(HbCO)c(O2)c(HbO2)c(CO)c(HbCO)10c(HbO2)1026220

则有:c(HbCO):c(HbO2)=2.2% 答案:Hb•CO的浓度是Hb·O2的浓度的0.022倍

例4.在合成氨过程中,进入合成塔的氮气和氢气的体积比为1:3,压强为160atm,从合成塔出来的混合气体中氨的体积分数为25%。求:

(1)从合成塔出来的气体中氮气和氢气的体积比是多少?

(2)从合成塔出来的气体的压强是多少?

解析:同温同压下,任何气体的体积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则根据平衡常数的计算公式:

从合成塔出来的气体的压强是128atm。

例5.在一定温度下,将100mL氢气和氮气的混合气体充入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达到平衡时维持温度不变,测得混合气体的密度是反应前的1.25倍,平均分子量为15.5,则达到平衡时氮气的转化率为多少?

解析:在同温同压下,反应前后的气体的总质量保持不变,则混合气体的密度与体积成反比。设混合气体中氮气的体积为a,则氢气的体积为:100-a,则有:

N2 + 3H2

2NH3 起始(L)

a

100-a

0 转化(L)

x 3x 2x平衡(L)a-x 100-a-3x 2x

则有:ρ前/ρ后=V前/V后;100/(100-2x)=1.25,x=10mL。又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则有:

混合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等于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与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之比,则有:混合气体的总质量=28a+2(100-a),则有:[28a+2(100-a)]/100-2x=15.5,可得: a=40 mL 则:氮气的转化率为:10/40=25% 答案:氮气的转化率为25%

【专题测试】

1、在某温度下,可逆反应mA(g)+nB(g)是()

A.K越大,达到平衡时,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 B.K越小,达到平衡时,反应物的转化率增大 C.K随反应物浓度的改变而改变 D.K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2、在一密闭容器中,aA(g)

bB(g)达平衡后温度保持不变,将容器体积增加一倍,当达

pC(g)+qD(g)的平衡常数为K,下列说法正确的到新的平衡时,B的浓度是原来平衡时浓度的60%,则:()A.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了 B.物质A的转化率减少了 C.物质B的质量分数增加了 D.a>b

3、在373K时,把0.5molN2O4气体通入体积为5L的真空密闭容器中,立即出现棕色,反应进行到2s时,浓度为0.02mol/L,在60s时,体系已达到平衡,此时容器内压强为开始时的1.6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前2s,以N2O4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反应速度为0.01mol/(L·s)B.在2s时容器内压强为开始时压强的1.1倍 C.在平衡体系内含N2O40.25mol D.平衡时,如果压缩容器体积,则可提高N2O4的转化率

4、在一密闭容器中,等物质的量的X和Y发生如下反应:X(g)+2Y(g)

2Z(g),反应达到平衡时,若混合气体中X和Y的物质的量之和与Z的物质的量相等,则X的转化率为()

A.10%

B、50%

C、60%

D、70%

5、在一密闭的容器中,将一定量的NH3加热使其发生分解反应:2NH3(g)当达到平衡时,测得25%的NH3分解,此时容器内的压强是原来的()

N2(g)+3H2(g),A、1.125倍

B、1.25倍

C、1.375倍

D、1.50倍

6、在一定温度下,将1molCO和1mol水蒸气放入一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CO(g)+H2O(g)CO2(g)+H2(g),达平衡状态后,得到CO20.6mol;再通入0.3mol水蒸气,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后,CO2的物质的量可能是()

A、0.9mol B、0.8mol C、0.7mol

D、0.6mol

7、将0.4molA气体和2molB气体在2L的容器中混合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2A(g)+B(g)2C(g),若经2s后测得C的浓度为0.6mol·L-1,现有下列几种说法:①用物质A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3mol·(L·s)-1

②用物质B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6mol·(L·s)-1 ③2s时物质A的转化率为70% ④2s时物质B的浓度为0.7mol·L-1 其中正确的是()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放入3L气体R和5L气体Q,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 2R(g)+5Q(g)4X(g)+nY(g),反应完全后,容器温度不变,混合气体的压强是原来的87.5%,则化学方程式中的n值是()

A、2

B、3

C、4

D、5

9、某容器中加入N2和H2,在一定条件下,N2+3H22NH3,达到平衡时N2、H2、NH3的浓度分别是3mol/L、4mol/L、4mol/L,则反应开始时H2的浓度是()

A、5mol/L

B、10mol/L

C、8mol/L

D、6.7mol/L

10、已知下列反应的平衡常数:H2(g)+S(s)

S(s)+O2(g)

则反应H2(g)+SO2(g)

H2S(g)K1 SO2(g)

K2

O2(g)+H2S(g)的平衡常数是()

A、K1+ KB、K1 -K2 C、K1 ×K2 D、K1/K2

11、有可逆反应2A(g)+2B(g)

2C(g)+D(g)

(1)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2)该反应选用了一种合适的催化剂,发现反应温度在100℃~400℃的范围内,每高10℃,反应速度为原来的3倍,在400℃~450℃时,每高10℃,反应速度却约为原来的10倍,而温度高于450℃时,反应速度却约为原来的3倍,若其它反应条件不变,试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该反应在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并保持温度不变。往容器里充入等物质的量的A、B两种气体物质,反应进行5min后,试推测容器内的压强可能发生的变化______________。(填正确的字母编号)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若该反应在恒温下进行并已达平衡,再维持温度不变,将压强由100kPa增大到500kPa平衡发生了移动,但却发现平衡向左移动,你是否怀疑勒夏特列原理对平衡系统的普遍适用性?________;试写出你的分析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平衡常数K的数值大小是衡量化学反应进行程度的标志,在25℃时,下列反应式及其平衡常数:

2NO(g)N2(g)+O2(g)K1=1×1030 2H2O(g)K2=2×1081 2H2(g)+O2(g)2CO2(g)2CO(g)+O2(g)K3=4×10-92(1)常温下NO分解产生O2的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________。(2)常温下水分解产生O2,此时平衡常数值约为____________。(3)常温下NO、H2O、CO2三种化合物分解放出氧气的大小顺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随着轿车进入家庭,汽车尾气污染成为备受关注的环境问题,市政府要求全市对所有汽车尾气处理装置完成改装,以求基本去除氢氧化物、一氧化碳污染气体的排放。而改装后的尾气处理装置主要是加入了有效催化剂,请你根据以上有关数据分析,仅仅使用催化剂_________(填能或否)促进污染气体间的反应,而去除污染气体。

13、可逆反应CO+H2O问:

CO2+H2在密闭容器中建立了平衡。当温度为749K时,Kc=2.60,(1)当CO起始浓度为2mol/L,H2O起始浓度为2mol/L时,CO的转化率为多少?(2)当CO起始浓度仍为2mol/L,H2O的起始浓度为6mol/L时,CO的转化率为多少?

14、在接触法制硫酸中,将SO2与空气按1:3的体积比混合(空气中氮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4:1)后进入接触室,在一定条件下反应达到平衡后,气体总体积减少为原来的88%(体积均在相同情况下测定),试求:

(1)反应达到平衡时SO2的转化率;

(2)若生成的SO3可在吸收塔中完全被吸收,则排出的尾气中SO2的体积百分含量。

15、在673K,1.01×105Pa时,有1mol气体A发生如下反应:2A(g)xB(g)+C(g)。在一定条件下已达到平衡。在平衡混合气体中,A占其体积百分比为58.84%。混合气体总质量为46g,密度为0.72g·L。求:

(1)平衡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2)A的平衡转化率;(3)x值

(4)相同条件下,反应前A的密度是平衡混合气体密度的几倍。

113、61.7%,86.6% 14、96%,1.56%

15、(1)39.73

(2)A的转化率为32%

(2)x=2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总结 篇6

“问题式”复习法的主要实施步骤: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仔细阅读有关信息, 分析近几年来各种综合科试题, 笔者发现综合科考试具有“新情境、浅知识、大范围、重能力”等命题特点。而“3+x”综合科目考试中, 高三学生学习的科目多, 单科学习的时间明显减少, 同时, 学生在高二阶段对课本中基础知识已基本掌握, 高三复习如不出新招, 而是简单地重复, 势必会使学生听起来索然寡味, 缺乏学习的兴趣, 从而降低了复习效率。处理好时间紧与课本知识点多、基础知识点复习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知识面有限而考试命题涉及范围广等矛盾, 是实现高三复习高效、有序的保证。笔者通过学习和思考在过去的高三生物科复习中尝试着一种“问题式”复习方法, 取得了一定效果, 现提出来请同行专家们指正。此外, 通过不断地以日常生活、科技热点、生物科学进展等作为问题情境的来源, 还可以引导学生从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体中去关心环境、生态、日常生活、最新科技成果和社会热点等问题,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多关注生活、积极思考和学以致用的基本素质, 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综合能力测试乃至今后的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提出问题, 串联已有知识, 引导考生发现并解决问题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 是体现能力的载体, 而任何一件事物中都常常蕴涵着多学科知识 (这也是综合科测试存在的依据之一) 。因此, 通过对事实背后知识的挖掘, 可以帮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 明辨基本概念, 同时由于问题的提出是围绕某一个具体情境, 因此打破了知识章节甚至学科界限, 可以真正实现学科内和学科间的统一, 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活跃学生的思维。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具体情境, 可以帮助他们学会从中提取有用信息, 并最终还原成生物学知识, 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好的思维习惯和正确的思维方法。

1. 串联知识, 整合内容。

高中的生物知识看似繁复, 但实际上, 也就是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和生态学这几个部分, 同时用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简单的生物化学知识将它们串联起来。这样, 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将知识点打通, 同时将数理化中的相关知识融合进来, 这样就更容易理解与记忆生物过程和概念, 也更容易找出知识上的漏洞。

2. 把握概念, 强调过程。

很多人都说, 高中的生物是“理科中的文科”, 且考查概念较多, 因此, 我们需要对必要的概念进行理解、背记与区分。例如:什么是“同源染色体”, 什么是“姐妹染色体”, 什么是“姐妹染色单体”, 什么是“等位基因”。另外, 记忆不能靠死背, 而应突出过程的理解。

3. 注意图表, 重视细节。

提高地理高考一轮复习效率 篇7

关键词:地理;一轮复习;高效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1-087-1

高考一轮复习阶段,就是在已学过的知识基础上巩固性整理和升华性提炼精髓的高级学习阶段。这一阶段的学习,直接关系到学生消化、整合学科知识的程度和运用能力的提升水平。本学期我校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学实施“五二一一式”教学模式,通过这种模式激活了课堂,提高了效率。

一、课堂5分钟,让学生活起来

这一活动,不仅能了解学生对于主要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而且能让学生尽快地进入到课堂学习状态,为本节课的有效教学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检查学生知识点的落实情况,形式可以多样,如采用默写、黑板板演、作图、提问或者自己编制的练习等。

二、课堂20分钟,让学生学起来

这一环节是一堂课的主体,复习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完善学科知识网络体系的建立,注重学习思路与方法,这也是高三复习课的基本任务。

(一)构建知识网络体系

在进行高考一轮复习时,由于时间紧、课时少、任务重,不少教师匆匆讲完课程内容,草草结束复习,早早进入训练,从而导致学生知识结构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出现知识体系不清楚,知识点混淆,因此在复习时首先要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梳理不同单元不同章节相关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地理特征、地理分布等,指导学生了解知识的组成要素,探究其相互关系,并通过绘制图表,绘出结构式、关系式来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在构建知识网络时,特别注意的是,重视概念原理规律的复习。首先要分析概念的本质属性,然后研究概念的适用范围,最后联系实际,利用概念作出判断推理。比如“气旋”概念,首先分析它的本质属性:是在等压线闭合的低气压区,由水平方向空气旋转运动,垂直方向空气上升运动形成的立体空气漩涡,在闭合等压线形成的低气压区才会形成气旋。对基本原理和规律的本质分析,要注重使用范围,形成原因以及原理的多角度应用等方面。如:“世界洋流的分布”,在复习这部分内容时,首先要理解洋流形成的原因,然后总结洋流的分布规律,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是反气旋型的,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是气旋型的。只有这样还不行,还要注意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和南半球的南极环流,这样既掌握了一般规律,又能理解个别区域的差异,进而分析洋流对环境的影响,这样不仅能够深刻理解规律,而且可以灵活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二)前勾后连完善知识网络体系

在完成所有知识梳理工作后,可以通过提出相关的地理问题,让学生联想,从而达到完善知识网络的目的。如复习完“地球的运动”这部分时,提出“在冬至日,为什么我国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昼长比南方短?在夏至日,为什么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而昼长却比南方长?”学生想到了地球的公转运动,太阳高度角及其纬度变化、季节变化,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太阳辐射与纬度的关系,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及差别等等。

总之,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导引者,给学生提供正确的思维导向,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体系,引导学生探究、合作学习,遇到问题及时发现,及时指导。

三、课堂10分钟,让学生动起来

构建完知识网络,掌握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就要求学生仔细读图看图。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地理信息的载体,是学习地理最重要最有力的工具,在建立空间概念提高空间能力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培养学生读地图的习惯,将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接触到的地理区位都落实到地图上。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读图、识图和分析地图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图文转换的能力。学会读图、看图、画图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都有很大帮助。如复习完“天气与气候”这部分内容,可以联想到“大气环流图”、“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以及“世界政区图”、“中国政区图”等等,把有关知识落实到图上。这样图文结合,化难为易,有效地提高了复习效率,形成以图释文,以图析题的能力。

四、课堂10分钟,让学生练起来

从地理教学实际看,学生巩固地理知识,培养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主要渠道是通过各种练习实现的。如何安排学生高质量地完成练习,应该是每个高三地理教师值得重视的问题。这一环节中当堂的练习题或检测题,本人主要从以下几点考虑:(1)以典型题和图为突破口,举一反三,把握解题思路;(2)突出题目的典型性,突出重点;(3)突出题目的针对性,针对高考考点;(4)注重题目的热点、焦点问题;(5)不出机械记忆、低水平重复性的题目,不出偏题、难题、怪题。最后通过练的过程,对当堂知识,当堂检测,当堂掌握,师生共同查缺补漏,提高课堂效率。

上一篇:应知应会100题答案下一篇:圣诞老人碰钉子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