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二课本

2024-05-27

高中政治必修二课本(共7篇)

高中政治必修二课本 篇1

理清“一,二,四,九”

一.是主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二.是两大板块:国内政治生活和国际政治生活 三.是三大政策: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外交政策 四.是中国特色的四大政治制度:

1.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重要政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5.我国的国家政体:“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6.我国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7.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制度

九.是九大主体

1.公民

⑴地位:我国人民是国家主人,其地位是通过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两个方面来体现与保障的⑵3个政治权利和自由+4个政治性义务 政治权利与自由:

①选举权与被选举权②政治自由

③监督权政治自由又包括: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示威的自由。

政治性义务:

①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 ② 遵守宪法和法律

③ 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④ 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⑶参加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① 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 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③ 根据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主要内容:

基本内容: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重要内容: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

政治生活的有机构成部分: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4点重要内容(4个途径和方式)

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

⑷如何有序参与政治生活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遵循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就能确保有序地参与;脱离党的领导、不遵守法律规则、不遵循程序和要求,必然导致无序的局面。

能否有序的政治参与,决定着我们能否真正地享受民主生活,这也是对我们政治素养的检验。

2.政府

⑴性质: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 ⑵职能:政治职能(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经济职能(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①经济调节②市场监

督③社会管理④公共服务

文化职能(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公共服务职能(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⑶作用:①人们的社会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

②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⑷宗旨:为人民服务

⑸工作原则:对人民负责(基本要求)⑹依法行政

原因:依法行政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各级人民政府,依法执政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公正司法的主体是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为什么:

㈠必要性: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对人民服务的原则

㈡意义:政府依法行政具有重要意义。①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②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③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④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怎么做:

㈠具体要求: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

㈡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的措施: ① 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② 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不断提高

执法能力和水平; ③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

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⑺自觉接受监督

含义:我国政府为了方便人民群众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建立了信息公开制度和公开办事制度,增强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目的:一方面是规范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执法行为,另一反面是协调

各方面的利益,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意义:①有利于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②便于群众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监督有利于群众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③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⑻树立政府权威

含义:政府的权威,是指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过程中形成的得到人

民认同的威望和公信力。决定因素:国家性质

体现:①有权威的政府必定使依法行政的的政府,它会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从而维护人民群众中的根本利益;

②有权威的政府必定是廉洁、高效、团结合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它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去享有声望;

③有权威的政府必定是讲信誉的政府,有令必行,有禁则止,它得到人民认可和拥护;

④有权威的政府对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和社会和谐都会有促进作用。

区分标志: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是否被人民认可和接受,这是区别有权威与无权威的政府的标志。如何树立: ① 行为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审慎用权,优化

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与人民群众保持和谐关系。② 树立业绩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业绩。③ 道德形象:政府工作人员要重品行、作表率,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

所系,利为民所谋。

3.人大代表(人民代表)

⑴法律地位: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⑵产生方式: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出(县级以上)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县级以下)⑶义务:

① 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职权,参

加行使国家权力; ② 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 ③ 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⑷权利: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4.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大,地方人大)▲县级人大以上才能设立常委会

⑴性质:国家权力机关

⑵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⑶组织和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3个表现:

① 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关系上 ② 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 ③ 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上的关系

5.中国共产党

㈠为什么?

⑴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⑵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⑶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⑷作用:

① 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② 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

会环境; ③ 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

斗目标。

⑷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㈡怎么做?

⑴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⑵领导方式:

① 组织和领导国家的立法和执法活动

② 党指挥枪 ③ 党管干部

④ 组织和动员社会 ⑤

思想政治工作

⑶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6.民主党派

⑴性质: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的政治联盟

⑵地位:参政党

⑶组成人员:各界知识分子为主 ⑷参政基本点:

① 参加国家政权

② 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 ③ 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⑸与中共关系:互相监督

7.人民政协

⑴组成人员:共产党和各民族党派

⑵性质: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⑶主题:团结和民主

⑷职能: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8.主权国家

⑴地位: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主权国家是最基本的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

⑵类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⑶基本要素: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国家的灵魂)⑷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

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义务

9.国际组织

⑴含义:当代国际社会中,一些国家、地区或民间团体,出于各种特定目的,通过条约或协约的方式,建立了有一定规章制度的团体

⑵类型:政府间的和非政府间的,有世界性和区域性 ⑶作用:

① 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 ② 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 ③ 调节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

联合国

⑴产生: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取得胜利的产物

⑵地位:国际社会中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⑶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⑷原则: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内政

⑸作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⑹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

决定

10.国家利益→→→国际关系

⑴含义: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

⑵地位: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⑶表现:共同利益→合作利益对立→冲突

11.中国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⑴为什么?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

(根本)相一致。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

完全正当的、正义的。

⑵内容: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等 ⑶做法:

① 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其他国家正当国家利益 ② 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③ 发展增强国家力量

12.我国的外交政策

⑴含义: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的及所才去的政策、方式和手段

⑵是为什么?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⑶决定因素: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

⑷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⑸基本内容

① 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② 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③ 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3.当代社会的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

⑴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⑵有效途径: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14.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

意义:

① 世界向多极化发展,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 ② 由于世界多极化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因而有

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15.当代国际竞争

实质:以经济和科学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16.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

⑴内涵: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自主创新,采取和平的方式,增强财富,实现自身的发展 ⑵为什么?

① 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② 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③ 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中国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④

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⑤ 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了

正确道路; ⑥ 建立了独立的和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

强; ⑦ 锻造了一支在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建立起巩固的国防。

⑶做法:

高中政治必修二课本 篇2

一、解释模糊

《阿房宫赋》中的经典名句“族秦者, 秦也, 非天下也”, “族”译为灭族, 从大方向上是对的, 但给学生翻译句子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灭族秦国是不合适的, 意译为灭掉秦国倒是可以的。“族”在这里不仅是名词作动词, 准确地说是使动用法, 使秦国灭族的是秦王自己, 不是天下的百姓。同上, 《烛之武退秦师》中“越国以鄙远”, 此处把鄙当作动词来处理也是模糊的, 因为整个句子理解为越过邻国把远处的国家当成它的疆界, 所以“鄙”字是意动用法。诸如此类, 新教材在处理时可以更严谨些, 如能进一步明确它们的用法, 会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轻松不少, 因为平时练习中意动、使动、为动等都被视为不同的用法。

二、自相矛盾

《师说》中“吾师道也”, 文下的注释是“以道为师, 即学道”。从严格意义和解题技巧上, 这应该是两种不同的用法, 前者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后者解释为学习, 是动词。从语境来讲, 课文要说的意思是不管比我年长的人还是年少的人, 只要他有学识, 他都是我的老师。显而易见, 知识渊博的人才是我的老师, 怎么能把道理当作老师呢?所以, 我认为应该删掉前者用法, 保留后者。“师”, 即学习, “吾师道也”, 也就是我学习道理。又如《季氏将伐颛臾》中的“且尔言过矣”, 对“过”的注释是错, 犯错。“错, 犯错”, 这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词性吗?“错”是形容词, “犯错”则是动词, 而在文中应该理解成况且你的话是错误的, 应毫不犹豫地去掉犯错这个解释。同样的情况在《报任安书》中也有“视徒隶则心惕息”, 文本右边把它理解为看见狱卒就惶恐不敢喘气, 而下面对“惕息”的注释却是因恐惧而喘息。学生就提出疑问, 那到底是不喘气还是喘气呢?虽然都是强调恐惧的程度, 但这两种解释不能不说是有天渊之别的。诸如此类的自相矛盾, 虽无大碍, 但却是原则性的错误, 难免会削弱教材在学生心中神圣的地位和影响。

三、前后重复

《始得西山宴游记》中“其隙也, 则施施而行”, 对“其”的注释是公务之暇, 把它替代进句子中就是公务之暇的间隙。一目了然, 意思是不流畅的, 暇和隙是前后重复的, 个人觉得“其”就解释为公务, “隙”解释为闲暇。

四、落实不准

《指南录》后序里有个句子“以资政殿学士行”, “以”后带身份的, 我们一向处理为凭……的身份, 可是它解释为用。再如《五人墓碑记》“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这个函字一直解释成用木匣子装, 但它翻译成用棺材收殓。虽可能为表尊敬之意, 但小小的头颅用大大的棺材, 实在不符合常情。在我们教授课文遇到这些情况的时候, 总是会很模棱两可地先肯定这个, 后又承认那个。最后只能说, 两种理解皆可打上特殊符号, 这些都会给学生一些不好的误导。

五、用法不当

《阿房宫赋》中“缦立远视, 而望幸焉”, 此处的幸是非常典型的实词。课文给予的意思是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 这个义项也很常见, 比如“始皇帝幸梁山宫”, 但此处是指阿房宫的嫔妃望穿秋水时心中的想法。我想她们希望的不只是皇帝过来陪她们谈天说地、喝茶听曲, 她们每个人想尽办法都想得到的是皇帝的宠幸, 因此, “幸”在这里应该明确地解释为宠幸。最近学的《渔父》中, 也有一个句子令大家都很头疼, “安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者乎?”其中的“汶汶”翻译为玷辱, 所以对这个“之”就有了“的, 取独”两种理解。许多人在那里争论不休, 但我还是觉得前后两个句子形式相对, 用法相同不是最好的处理吗?因而以前把“汶汶”解释成污浊, “之”同前, 定语后置的标志是最准确的用法。还有《烛之武退秦师》中“若不阙秦”, 把“阙”注音为“jué”, 注义为侵损。而在古汉语字典中注音为“jué”的解释为挖掘, 典型的例句是《郑伯克段于鄢》中的“若阙地及泉, 隧而相见, 其谁曰不然?”而读“quē”的时候才解释为侵损, 因此此处应读“quē”。学课内文言文的目的是在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虚词及掌握各种用法的基础上向课外文言文段落延伸拓展, 如果记忆的是错误的用法, 那么不仅会影响对本篇文章的正确理解, 更会大大削弱鉴赏课外文言作品的能力。

当然, 也有一些修改, 个人觉得是非常有必要的。如《陈情表》中的“不矜名节”的“矜”字, 以前解释为夸耀, 现在修改成顾惜, 顾惜自己的名节就要比夸耀名节更合情合理。《劝学》中的“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积水成渊, 蛟龙兴焉;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 其中的“焉”, 以前前两个理解成兼词, 后一个是语气助词, 而现在下文翻译为圣心的心境由此具备, 显然第三个焉也调整为兼词了, 从排比句的统一形式出发, 这样修改更加合适。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不再一一列举。

高中政治必修二课本 篇3

第一个问题:如何对待阅读教材的基本单位

我国中学语文阅读教材“文选型”的特点,决定了阅读教材是由“课文”(选文)和依附于课文的“引导文字”(思考题、练习题、提示、注释)两部分组成的。教学中教师以单篇课文为基本教材单位,设课时、定目标、设计教学,而苏教版语文必修课本却无视这一规律,将课文思考题编得远离课文,不利于学生学习。

苏教版语文必修课本为表现编辑新意,过分强调单元综合,其实单元综合要在单篇课文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才有价值。

原形阅读理论认为,“课文”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语文教材基本单位,阅读教学要培养的诸多能力,如识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鉴赏能力等,都必须附托在课文阅读上,离开了对课文的认真阅读,所谓“单元综合”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我们将苏教版和人教版的相同课文进行对比,看一看两书编者的安排有何不同。

例一:《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是一篇传统老课文,它在苏教版中的位置是必修一的第一篇。我们看到,课文印在课本的第4页上,在课文后面紧接着的是一张图片,内容是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书法手迹,下一页便是另外一首诗歌了。相关的思考与练习题在哪里?一直要到课本的第10页,才出现了关于这篇课文的思考题:“围绕《沁园春·长沙》的内容,了解毛泽东青年时代学习、生活的经历,体会诗人的情怀。在把握感情基调的基础上,朗读并背诵这首词。”关于该诗的意象手法与结构特点方面的学习内容,则丝毫未涉及。

《沁园春·长沙》在人教版中的位置也是必修一的第一篇,而紧跟课文的有“研讨与练习”三道题:“1.反复朗读并背诵这首词,注意把握情感和节奏。2.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描写的湘江秋景,看看诗人主要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绪;词的下片转到‘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围绕‘同学少年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怀?3.毛泽东既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又是一位有着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的诗人、书法家。课外欣赏毛泽东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并与同学交流心得。”人教版课本的这三题“研讨与练习”就切实抓住了该诗在意象、结构、情感方面的学习要点,不空浮,是把该课文当作“一个相对完整的语文教材基本单位”来对待了。

例二:《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也是一篇很经典的传统课文。它在苏教版课本中编在了必修二的“慢慢走,欣赏啊”专题中,直到与课文相隔4页处才出现一个相关的思考题:“朗读《荷塘月色》,想一想,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作者的情感有什么样的变化?作者重点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而在人教版中,紧跟在《荷塘月色》课文后面就有三个“研讨与练习”题。第一题:“作者描写了清华园荷塘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语句,说说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第二题:“完成下列练习,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1.通感……品味下面的句子,指出其中通感的用法及其艺术效果……2.作者精心选用动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说说下面两句中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3.本文有大量的叠音词,找出一些来理解、品味。”第三题:“下面是一些有关朱自清散文的评论,各是从什么角度分析的?对于这些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见,你有什么看法?与同学讨论一下……”这三道思考题是按照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阅读理解过程编写的。

由以上两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苏教版课本的编者没有在每篇课文的后面紧跟着配备必要的思考与练习题,而是在一个专题的几篇课文后面才安排一组单元思考练习题。这样的安排有违“课文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语文教材基本单位”这一阅读教学规律,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同时也削弱了单元练习的作用和价值。我们认为在这方面人教版处理得比较好,人教版课本在每篇课文后面设置几个与课文语言、内容、艺术手法、思想感情联系紧密的思考题,能有效引导并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章、深入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而单元综合练习要在单篇课文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才有练习价值。

第二个问题:是否尊重阅读“主体”的认知规律

在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学生是“主体”,学生既是一个认识者,又是一个发展者。教材编者和语文教师应尊重学生“认识主体”和“发展主体”的地位,合理制定、有效实现语文阅读课的教学目标。一堂堂语文阅读课应该成为学生书面语文能力成长过程中的一个个加油站,而一道道课后练习题则应成为学生书面语文能力成长过程中的一层层台阶。

单篇课文的阅读理解指引,要能够让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内容、重点段落、重点写作方法建立清晰印象,这些按原形阅读理论不宜跳过的阅读思维过程,往往被苏教版课本的编者忽略了。而人教版新教材就十分重视这些阅读思维过程的引导。

先以《沁园春·长沙》为例(具体内容见上文)。苏教版的编者将了解写作背景、诗人生平、把握诗歌情感以及背诵等多项要求,笼而统之地放在一个题目中,一股脑儿地抛给学生。编者完全没有考虑到,学生阅读一首诗歌、理解一首诗歌,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的,语文课本就应该为学生提供这方面的引导。最好的帮助就是以一个个练习题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为学生搭起一层层台阶,引导其一步步走上去,一步步得到提高。

再看人教版中该课的练习题,就体现出一定的阶梯性。第一题是针对词这一特殊的文体提出的背诵要求。第二题引导学生以意象为抓手,正确把握词人的情感。第三题是以课文为中心的拓展与延伸,引导学生去认识伟人毛泽东的诗人、书法家的鲜明个性与独特风格。这三个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很好地遵循了学生的阅读认知的规律。

再以《荷塘月色》为例。苏教版先问“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作者的情感有什么样的变化?”再问“作者重点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是一种头脚倒置的问法。而人教版课本的第一题则是先问写了哪些景物以及景物的特色,后问“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第二题以练习的方式引导学生从通感、动词的表达效果和叠音词的使用这三个方面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第三题拓展到对朱自清散文特色的讨论。人教版课本这三道“研讨与练习”题的设置,既遵循了阅读理解由浅入深的规律,又紧贴散文的表现规律和语言特色,这是对语文课堂中学生“认识主体”与“发展主体”的尊重。

第三个问题:文言文阅读首先抓什么

苏教版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的五册课本中,共收入文言文22篇。在这些课文中,文言字词语法知识中的通假字现象、意动和使动用法、被动句现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现象已较多出现,应该在必修三至五的文言课文后面配备相关知识点的梳理与讲授,以便于学生按文言文弱语感教学法规律及时理解文言现象。现在,苏教版课本将这些最基本的文言知识移到选修课程《<史记>选读》中去教授,这是不妥当的。从理论上讲,按新课程标准,理科班学生可以不选修《<史记>选读》,但是上述基本的文言字词与语法知识却是必须掌握的,并且也是语文高考的基本要求,所以,这些内容应该安排在必修的五册课本中去讲授与学习。

“文言文弱语感教学法”指出应高度重视培养学生对文言实词的释读能力,认为让学生弄懂、掌握一定量的文言常用实词,是中学生学习现代汉语语素的高效率方式,能够大大提高他们对现代汉语词汇的理解能力,是一条“一举两得”的词汇学习途径。我们看到苏教版文言文后的练习设置明显忽视了这一点。就拿必修一里学生最先接触的文言课文《劝学》和《师说》来说,这两篇文章在文言字词知识方面具有很好的典范性,编者却不编设这方面的练习,而是直接进入思想内容的“问题探讨”,要求学生探究“《劝学》所劝的是什么样的‘学?”“韩愈有关‘师道的主要思想是什么?”直到与课文相隔5页的地方才出现背诵要求和关注“一词多义”现象的要求。这样的教学引导是违背文言文教学规律的。

原形阅读理论强调指出:以原形阅读理论审视文言课文的阅读教学,“排除语言障碍,实现顺畅阅读”应为教学的第一要务。做到了这一步,文质俱佳的课文才会对学生头脑中的语文转换生成系统发生影响,促进其文言阅读能力的发展。“释读”这一步是艰难的,惟其艰难,才更需要教材编者和语文教师想方设法指导学生“排难”。[1]

因此,笔者认为在高中语文必修课本的文言课文后面,应该配备与课文相关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方面的练习,先要重视一步步提高学生文言阅读中字、词、句的理解能力,再引导他们深入探究文章中古人深刻的思想、严谨的表达以及精妙的构思。教材应遵循当今中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认知规律,选择教学内容,配备课后练习,这样做对学生的发展才最有利。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原形阅读理论与语文教学实践。批准号:B-a/2006/02/064。)

注释:

[1]徐忠宪.审视文言课文的阅读状态——关于原形阅读与超原形阅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1).

高中政治必修二知识点 篇4

一、【哲学基础知识】(第一单元)

1、哲学的理解

①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②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③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的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4、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哲学对社会的作用(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①哲学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哲学还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指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同时能够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基础: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自然科学基础:最具代表性的: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②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辨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辨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③第一次实现了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

二、辩证唯物论(第四课、第五课)(原理+方法论)

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物质具有促进作用。【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包括: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的特点)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其一,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则会起到阻碍的作用。其二,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方法论: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②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③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即反对从主观出发,又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的思想。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六课)

1、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实践决定认识,(即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阻碍作用。

方法论:①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锻炼成才。

②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想,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2、为什么追求真理需要一个过程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真理是具体有条件的。

四、唯物辩证法(第六、七、八、九课)

(一)联系的观点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的孤立观点看问题

2、联系是客观性原理。

原理;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管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方法论: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原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

原理:区别:①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②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联系: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①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②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方法论: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② 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②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5、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系统优化的思想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二)发展的观点

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具有创新

2、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原理(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原理: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就是在量变和质变的两种状态中不断发展的。(即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方法论:①我们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

原理: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方法论:①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②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三)矛盾的观点

1、矛盾的观点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要求我们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即用全面观点看问题)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①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和揭露矛盾;②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即一分为二观点看问题),防止片面性。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具有特殊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补充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4、、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对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统一:二者相互联结(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二者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①学会正确认识事物的秩序(特殊——普遍——特殊)

②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科学的工作方法。)

(补充: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5、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①要善于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②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6、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主流,不忽视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7、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原理:主次矛盾和主次方面的相互关系原理

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8、矛盾观(6 个原理)

矛盾分析方法: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或者加上 坚持全面观点看问题)

9、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基本观和根本分歧点

唯物辩证法两大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主张用归、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矛盾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0、辩证的否定观

原理内容:①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进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③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④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

方法论:①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创新与发展。)

11、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破旧立新)

12、创新对社会的作用(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五、社会历史观(第十一课)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最突出表现在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

2、两对矛盾和两个规律

两对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决定和反作用)

两个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3、社会发展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

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因此: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六)价值观(第十二课)

1、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

内容:

①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②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③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正确的价值观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起促进作用,错误的世界观则起阻碍作用

所以要求我们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标准:客观依据:必须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主观依据: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点:社会历史性和主体差异性(地位、需要、认识角度、立场、阶级性等

3、人生价值观

(1)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社会价值(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奉献,即人是价值的创造者)和自我价值(即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即索取,即人是价值的享受者)

(2)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即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主要看他的贡献,看他为社会、为人民奉献了什么。

(3)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首先必须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①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②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客观条件)(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③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主观条件)(一是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二是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三是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高中政治必修二知识重点复习提纲 篇5

1、我国政府的性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2、政府的主要职能:

(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4) 提供社会公共服务。

3、政府只有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能,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

4、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的:进一步政府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5、政府的作用:

(1)人们的公共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

(2)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服务。

5、了解政府的性质和职能,相信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支持政府的工作,寻求政府帮助,监督政府行为,使我们的公民意识和政治素养的体现。

二、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

1、我国政府的宗旨:为人民服务。

政府工作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

2、具体要求:

(1)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必须深入群众,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不能损害人民利益,不能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

(2) 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真抓实干;工作着力点放在研究、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问题上)

(3) 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3、我国政府在不断提高行政效率,增强服务意识,杜绝“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

4、公民求助或投诉的途径:开设热线电话;设立信访部门;发展电子政务;依法建立行政仲裁,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

高中政治必修二课本 篇6

1.国家的根本属性:阶级性。

2.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3.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对大多数人民主≠全民民主、对少数人专政)

4.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1)广泛性: 民主主体广泛;民主权利广泛。

(2)真实性 :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保障。

5.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1)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立国之本。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四项基本原则之一,被写入宪法。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6.人民民主专政新的时代内容: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实行依法治国;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改善民生,维护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二框题: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

1.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是以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

2.政治权利与自由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最基本的民主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2)政治自由——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

(3)监督权——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

3.政治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2)遵守宪法和法律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4.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原则。珍惜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3)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课第一框题:民主选举

1.各种选举方式的区别

直接选举(亲自投票)、间接选举(代表选民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

2.我国人大代表选举采取: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第二框题:民主决策:

1.不同的民主决策方式:

(1)社情民意反映制度(2)专家咨询制度

(3)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4)社会听证制度

2.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重大意义:

(1)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

(2)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3)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4)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第三框题:民主管理

1.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

2.意义: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

第四框题:民主监督

1.民主监督方式:

(1)信访举报制度(2)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3)舆论监督制度(4)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

2.实行民主监督的意义:

(1)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

(2)有助于激发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第三课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一、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

1.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

2.政府的主要职能:

(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4)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3.政府的作用:

(1)人们的公共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2)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服务。

二、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

1.宗旨:为人民服务

2.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

(1)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深入群众,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

(2)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3)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3.我国政府在不断提高行政效率,增强服务意识,建设“服务型”政府。

4.公民求助或投诉的途径:开设热线电话、设立信访部门、发展电子政务、依法建立行政仲裁,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

第四课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一、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

1.政府依法行政,体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

2.为什么坚持依法行政?

(1)国家性质决定,体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

(2)政府依法行政有重要意义:

●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力和自由;

●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

●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3)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

3.政府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

二、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

1.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

2.行政监督体系:

(1)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2)中国共产党的监督

(3)人民政协的监督(4)社会与公民的监督

(5)司法机关的监督

(6)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监察部门、法制部门、审计部门、上级政府)

3.政府接受监督的意义:

(1)更好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确决策;

(2)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

(3)防止滥用权力,防止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

(4)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从而建立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4.我国建立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

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

1.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拥有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其它国家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

3.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

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越性:

(1)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2)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

(3)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4)维护了国家统业和民族团结。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国体: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

2.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

3.这一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证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的意志和利益,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

第六课中国共产党执政

1.中国共产党的地位:执政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4.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基本方式)

5.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6.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7.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形成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

(2)我国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3)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4)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5)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

(6)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8.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越性:

(1)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和建设生态文明;

(3)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高中政治必修二课本 篇7

根据句意和首写字母提示,写出句中所缺单词的完全形式。

1. Smoking is not p________in our school.

2. The reason he gave to a________for his absence was unbelievable.

3. After three hours of waiting for the train,our p________finally went to end.

4. He was so hungry that he order a thicks________and a glass of beer for lunch.

5. Seeing the snake, she couldn’t help s____.

6. Don’t be r_______ to your friends. You should be friendly to each other.

7. Many people think the man dressed in r_______ is a beggar. In fact, they are wrong.

8. I easily________him in the crowd because he was very tall.

9. Yesterday I made a b________on who willget the first prize.

10. To my great joy, I found my lost pen by a________in the corner of the room.

二、单项填空

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

1. What a beautiful ________ to see the children singing and dancing in the park!

A. viewB. sight

C. sceneryD. scene

2. On seeing the boss standing in front of her, the new salesgirl ________ at him withastonishment.

A. watchedB. stared

C. glaredD. saw

3. Many people went to South China to______ their fortune in the past.

A. seekB. lookC. huntD. want

4. I offered three times the________of moneythat my brother had borrowed.

A. numberB. deal

C. amountD. quantities

5. The boy is so young that his parents don’t_______him to go out alone in the evening.

A. persuadeB. agreeC. argue D. permit

6. I have run out of________with her because I have told her about it again and again but she didn’t listen to me at all.

A. accountB. patience

C. controlD. courage

7. Pretty girl felt very happy to have been given a________pearl necklace as herbirthday present.

A. genuine B. trueC. reallyD. good 8. It was cloudy that day and people on the

helicopter found it hard to________the missing ship.

A. search B. glanceC. stare D. spot

9. Teachers cannot be expected to________all the responsibility for poor exam results.

A. acceptB. lead

C. shoulderD. answer

10. The pilot, whether________or design, made the plane do a sharp turn.

A. by accidentB. at times

C. suddenlyD. all at once

11. He couldn’t________the fact that the money was found in his house.

A. answer forB. leave for

C. account for D. care for

12. Her parents died when she was a baby and she was________ by her aunt.

A. grown upB. fed up

C. taken upD. brought up

三、同步语法

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

1. — I think it’s going to be a big problem.

— Yes, it is. I wonder________we can doabout it.

A. if B. howC. what D. that

2. — I had a few days off last week.

— Is that________you drove to Zhuhai for the air show?

A. why B. becauseC. whenD. how

3. Having checked the doors were closed, and_______all the lights were off, the boyopened the door to his bedroom.

A. whyB. thatC. when D. where

四、单元话题阅读

Mark Twain was a great writer. He was from the USA. He was born in 1835. He was also a famous speaker. He was famous for his sense of humour. Many people liked to listen to him talk because he liked to tell some interesting stories to make people laugh all the time.

One day Mark Twain was going to a small town because of his writing. Before he was going to leave, one of his friends said to him that there were always a lot of mosquitoesin the town and told him that he’d better not go there. Mark Twain waved (摇动) his hand and said, “It doesn’t matter. The mosquitoes are no relatives of mine. I don’t think they will come to visit me.”

After he arrived at the town, Mark Twain stayed in a small hotel near the station. He went into his room, but when he was just about to have a rest, quite a few mosquitoes flew about him. The waiters felt very sorry about that. “I’m very sorry, Mr. Mark Twain. There are too many mosquitoes in our town.” One of them said to him.

Mark Twain, however, made a joke, saying to the waiter, “The mosquitoes are very clever. They know my room number. They didn’t come into the wrong room.” What he said made all the people present laugh heartily.

But that night Mark Twain slept well. Do you know why? That was because all the waiters in the hotel were driving the mosquitoes away for him during the whole night.

1. That day Mark Twain went to the town_______.

A. to see one of his friends

B. because he wanted to do something there for his writing

C. because he was told there were a lot of mosquitoes there

D. to see one of his relatives

2. The waiters felt sorry because_______.

A. they did something wrong to Mark Twain

B. their hotel was too small

C. the room was not very clean

D. there were quite a few mosquitoes in Mark Twain’s room

3. All the people present laughed heartily

because _______.

A. the mosquitoes were very clever and they didn’t come into the wrong room

B. the mosquitoes knew Mark Twain’s room number

C. Mark Twain gave the waiters some nice presents

D. Mark Twain made a joke

4. From the story we know_______.

A. no mosquitoes troubled Mark Twain inthe night

B. the owner of the hotel told the waiters tolook after Mark Twain well at night

C. Mark Twain didn’t have a good rest that night

D. there were not mosquitoes in the hotel any longer

五、单元话题写作

假如你是魏明,你的美国朋友杰克开始学习中国文学,来信询问鲁迅其人及作品。请回信介绍鲁迅:

1. 鲁迅是中国著名作家。他不仅是作家,思想家,而且还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创者。

2. 他的小说被译成多种文字,并被制成电影,如《阿Q正传》、《祝福》这两部影片深刻地揭露了旧社会。毛主席对他有高度评价。他的一些作品还被选入中学和大学课本。

3. 认为读鲁迅作品对他很有益处。

参考词汇:创始人:Founder

中国文学:Chinese Literature

阿Q正传: The True Story AH Q

上一篇:送王郎中之官吉水,送王郎中之官吉水李建勋,送王郎中之官吉水的意思,送王郎下一篇:古诗牧童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