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政治教学论文高中政治课教学论文:浅谈高中政治教学

2024-06-11

中学政治教学论文高中政治课教学论文:浅谈高中政治教学(通用9篇)

中学政治教学论文高中政治课教学论文:浅谈高中政治教学 篇1

镇江市上党高级中学柳海燕

浅谈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单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要下功夫造就一代真正能站在世界科学技术前沿的学术带头人和尖子人才,以带动和促进民族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方向。高中政治课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本文结合近年来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学习体会,谈几点浅见。

一、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氛围环境。在政治课堂中,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环境,引导学生进行教学的“再创新”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前提。而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产生需要适宜的气候和土壤。长期以来,受“教师权威”、“书本至上”的影响,创新意识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渐淡化。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唤醒沉睡在学生头脑中的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巧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克服害怕、紧张心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的勇气。

1、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培养独立思考精神

创新教育要求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坚持主体性原则,教师就要讲民主,变“讲堂”为“学堂”;变只传授知识为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创新能力。让学生从沉重的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从而能抬起头来听课,挺起腰板走路,有较充足的想象与创造的时间。在课堂教学中,弘扬主体性原则,就要坚持共性和个性一起抓,既注意对全体的全面的培养,又要注意对个性发展的培养,特别是要重视对创造个性的培养。学生从小有许多个性表现,有的不怕困难,自信心足,独立性强;有的坚持性强,情绪热烈而稳定,有较强的探索动机。但这些品质往往被学生的顽皮、任性、内向、古怪等超越常规的现象所掩盖,因而有时得不到教师的赞扬与肯定。为此,教师应充分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不能只是表扬那些顺从、听话、会办事的学生,而应经常关爱、鼓励那些敢于提问,敢于质疑、“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挑战权威,经常有新观念的学生,使其创造个性和创造意识得到充分发展。

2、坚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培养创新意识的目标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彻底摒弃“师道尊严”、“唯书唯师”的传统,不应以“权威者”、“监督者”的身份出现,而应以“参与者”身份与学生一起思考、讨论,充分体现地位平等性,充分尊重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的个体发展,引导学生不囿于常规,敢于“别出心裁”和“标新立异”。教师还应克服偏爱心理,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根本上实现教师由“演员”到“导演”,学生由“观众”到“演员”,甚至既是“导演”又是“演员”的角色转变。这种建立在尊重平等的基础上的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助于增强学生探索知识的乐趣和信心,树立“不唯书“、”“不唯师”,只唯真的科学精神,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3、创设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安全和自由,是促进创新能力发展的两个主要条件。有安全感和自由感的儿童,才能成为具有创造性的儿童。要营造鼓励和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的氛围,最基本的要求是降低学生的焦虑程度。学生只要感到生活在一个可预料和可控制的环境中,即知道自己远离对身体有害的环境,没有了恐惧和不安,心里上才会产生安全感,在探索活动中才能够迸发出更多的能量和创造性。

心理环境是教师行为的产物,为此,教师要少对学生说 “不”。“不” 字当头,容易产生消极的环境气氛,处于这种环境气氛中的学生,心理就会紧张不安,焦虑程度就会提高,探索的主动性就会受到抑制。因此,教师应从以下两方面创设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

(1)淡化教师的权威意识,构造新型师生关系。新型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把教师和学生看成是平等意义上的“人”,即师生是价值平等的主体,没有高低之分、强弱之分,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民主、信任的关系。活泼、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而专制、压抑的课堂气氛则给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造成障碍。作为教师,应淡化权威意识,实施角色转换,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平等相处,和谐交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产生创设一个心理安全和自由的氛围。这样,学生不会因害怕提问而紧张,担心答错而恐惧,真正从内心把教师当作讨论交流的合作伙伴,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2)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以正面激励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评价学生要客观公正,以正面激励为主。在学生心目中,教师的话是至高无上的。如果教师对学生做消极的评价,就会造成学生的紧张,产生提防心理和不良情绪,导致不良心理,从而也会使学生为了迎合教师而放弃自己的独特见解。或以他人评价来调整、控制自己的行为,学生将从此被束缚在教师、课堂、教材的圈子里,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不想标新立异,即使偶有另辟蹊径的“非分”之举,往往也会在初尝失败的苦涩后就心灰意冷,其创造个性受到抑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多鼓励、多表扬、多肯定、多欣赏,要营造出积极的心理环境气氛,一旦发现学生有闪烁创新火花的行为和想法时,要积极地评价,把一声声称赞及时送入学生的耳畔,把微笑留在学生的记忆里,让情感进入课堂。学生沉浸在这一美好的心境下,就会不时地迸发出新的创新火花。

二、鼓励质疑,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往往也许仅是教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以及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这段精辟的话给予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无论解决什么问题,必定先有怀疑,尔后才有可能创新,创新之后,又会产生新的问题,又需要新的怀疑。人类正是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认识人生,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未来社会是以创新为重要标志的社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敢于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教育的本质特征。但传统的教师权威,师道尊严仍然压抑着创造力得以诞生的前提——生疑质疑和提问。这种制约的结果导致:一是学生不敢怀疑不敢提问;二是学生不会提问,提不出问题;三是学生不愿提问。可见,教师在课堂中,鼓励学生质疑和提问十分重要。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万条,起点一个问。”生疑质疑和提问是创新的开始,而好奇、质疑正好是儿童的天性。在教学中,启发、鼓励学生质疑问题,不仅是学生主体主动参与学习的体现,也是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措施。允许学生出现错误,鼓励大家平等讨论,互相指出不足,可以促使其共同进步。同学们可以各抒己见。一旦出现矛盾时,大家共同研究、讨论甚至争论不休。对于学生发表的一些意见,应追根溯源探究原因。教师千万不要拒绝或加以否定,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扼杀学生的智慧火花。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得质疑学生,使他们先学会提出一般性问题,然后逐步过度到会对教材提出一些“理解性”的问题,并进而能提出更多具有“探索性”的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地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和创造性,增强了学生求知和创新的愿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若出现疑难,应立即反馈,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及时得到强化或纠正,学生可以自由地、多角度地进行思考、讨论,并发表不同的意见,并且在相互启发与争辩中,学会探索创新的方法,品尝成功的喜悦,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培养群体合作的精神,从而诱发学生群体智慧的潜能。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质疑问题,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养成质疑问题的习惯,培养善学会问的思维品质、自信心和冒险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从而造就大批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三、实施主体性参与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的重点在于学生的主体参与。著名的教育家奥尼舒说:“教师要把完成活动的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独立得把知识用于实践,独立地去获得知识,并补充和扩大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当简单地将知识全盘地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善于创造问题环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并指导他们自己解决问题,从中得到锻炼,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1、注重学法指导是实施主体性参与活动、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

金子珍贵,然而点金术更珍贵;知识和能力重要,学习知识和能力的方法更重要。因为,其一,任何知识和创新能力都不是天赋的,要获得知识和创新能力,不仅要努力学习,主动参与探索,而且要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探究。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学会学习、学会探究比学习什么更为重要。其二,学习书本知识本身并不是唯一的目的,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和创造。

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再多,毕竟是有限的,如果我们对学生加强学法指导,使他们掌握了获取知识和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学生即使走出校门,离开教师的指导,也能有效地获取知识和创新能力,则将终身受益。其三,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要求学生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更重要的是要有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只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教师和学生都应把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当作自己的首要任务。

2、改革课堂教学、激发主体参与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改革课堂教学,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变政治课教师的“讲台”为学生积极参与、双向交流、学生之间多向交流的“论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思想政治课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舞台。

(1)“小老师”授课活动。即事先由学生集体推荐两位同学来当“小老师”,然后笔者把下一课的教学目标、内容、步骤及可运用的教学手段等大致告诉“小老师”,由他们自己准备教学材料并具体设计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如笔者把“市场经济下的道德建设 ”这一课题交给“小老师”上,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参与兴趣,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创造力和组织、协调、沟通的才能。“小老师”联系同学们关注的-些社会热点,提出问题让大家讨论,中间穿插有各组同学自编自演的几个简短、有趣的小品,提示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们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上带来的正、负效应,加上几位同学有准备的高质量的发言,让全班同学认识到当前哪些道德观念及行为表现是应该摒弃的,而哪些又是应当发扬的,且意识到加强道德建设对提高国民素质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性,并由此讨论如何进行道德建设。整堂课由“小老师”主持、串讲,全班同学共同参与,生动活波、情趣盎然,又不乏教育意义,同时有利于学生思维创新和能力培养。

(2)小组竞赛活动。讲市场经济时,笔者曾让学生为一个曾濒临倒闭的小企业出谋献策。让全班四组学生都参与这次活动,看哪个组在规定的时间内提出的“拯救方案”最切合实际。笔者要求四组学生思考它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提出“预防性方案”,以谋求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比赛看那一组的方案最具有科学性与操作性。当然在竞赛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对提出的各种方案进行讲解、评析。通过这种 “猜猜看”竞赛式的案例教学,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热情中认真思考市场经济中的有关问题,从而对市场经济具有激发企业经济活力的功能等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通过这一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市场意识等心理素质,激发了学生开拓创新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辩论活动。课前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巧妙设计辩题,在课堂上选择恰当的时机组织学生开展辩论。对于案例的评判,教师不能一人独揽,应该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看法,在“辩论”中明白是非曲直。通过辩论,不仅能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还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创新性。

(4)角色体验活动。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编排节目,让学生或体验现实生活,或体验典型角色,或扮演案例中不同角色,使其通过身临其境获得真实感受和内心体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创新能力。

3、加强实践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实施主体性参与活动,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

(1)加强实践活动。参加形式多样的实践操作活动是进行开放性教学、拓展主体性参与活动空间的有效手段。如开展社会调查、举办演讲会、主题班会和专题报告等,这些活动不受教学时间、地点、内容的限制,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进行,以学生的自主活动、自主参与学习为主,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2)开展研究性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置身于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索、自主地发现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从中学会如何搜集资料,得出结论,表达思想、交流成果等。开展研究性学习促使教与学传统方式的改变,激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注重学生创造精神、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开设,能给学生提供广泛学习、拓宽知识、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探索创新的机会,从而激活了学生各科知识储存,提高和发展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中,同学们基本上能运用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去分析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思想认识,从而落实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理论知识、创新能力、思想觉悟相统一的原则,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中学政治教学论文高中政治课教学论文:浅谈高中政治教学 篇2

一、通过情境创设, 开导学生思维

在学生打开思维之前, 通常需要对一个事物提出质疑, 因为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

首先, 我们可以充分地借助各种教学教具, 如多媒体技术等。我们可以运用微课等教学方式, 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工具和设备, 为学生提供直观和丰富多彩的视觉冲击, 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课堂兴趣的作用, 诱发学生对高中政治课堂的激情。比如, 我在高中政治课堂中讲解“商品的基本属性”这一个知识点的时候, 就出示自来水、矿泉水以及河水三种水, 并向学生提问:这三种东西同样的都是水, 但是为什么有两种需要用金钱购买, 而另外一种则不用呢?而其中有两种水需要用钱购买的, 却有便宜和昂贵的区别呢?通过这种举例的方式, 给学生创造情境, 让学生很容易明白商品的属性, 同时激发了学生对课堂的兴趣。

其次, 老师还可以在教学语言上下工夫, 将课堂语言变换成简单易懂的语言, 并充分地利用俗语、成语、各种诗词等。这样的教学语言生动有趣,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能引导学生在课堂中集中注意力, 参加到对课堂知识的思考中来。比如, 我在讲解哲学部分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个知识点的时候, 我就充分地利用了成语。我首先叫学生解释一下“量体裁衣”这一个成语的意思, 并要求学生分享自己关于这个成语的想法, 再讲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哲理。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提升, 我通过提问和解答的方式, 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地参与学习, 积极地寻找答案。

二、注重学生多种思维方式的培养

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从一个问题开始, 顺藤摸瓜, 积极地思考下一个问题该如何解决, 从而解决更多的问题。在解决学习上的诸多问题时, 培养学生的深入思维, 使学生的学习方法得到改善, 提高学习效率。在多个政治知识点之间, 为学生建立必然的联系, 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层层深入地探讨学习中的问题。

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是指学生通过一个知识点, 在思考该问题的时候将思考问题的方式发散开来, 并将与问题有关的各种信息都朝着各种方向进行思考, 得到合乎常理的答案。

三、提高学生的作比较和抽象化的能力

1. 训练作比较、找联系的能力

一系列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获得, 都离不开作比较、找联系的思维过程。有比较才有鉴别, 通过比较, 不仅能准确记住这些知识点, 而且能多方位理解知识。让学生在比较中区分事物, 在联系中认识规律, 既可使学生获得牢固的知识, 又能在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2. 训练抽象化、形象化 (具体化) 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本质, 又能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教师在提出或讲解自然、社会知识时, 一方面应着重训练学生能从生动丰富的具体事物中概括出某一抽象概念的能力, 另一方面又能形成依据概念的生动表象以具体事例来阐述该抽象概念的能力。

摘要:任何教育的根本目的都在于培养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 政治教学也不例外。本文试从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与政治教学的密切关系的分析入手, 结合笔者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多年的教学经验, 探讨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秦晓蓉.探究性学习在政治教学中的运用[J].雅安教育学院学报, 2002, (3) :64.

[2]方邦余.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记忆能力的探索[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0, (3) :43-44.

中学政治教学论文高中政治课教学论文:浅谈高中政治教学 篇3

关键词:创新意识;质疑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198-0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方向。高中政治课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本文结合近年来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学习体会,淡几点浅见。

一、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氛围环境。在政治课堂中,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环境,引导学生进行教学的“再创新”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前提。而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产生需要适宜的气候和土壤。长期以来,受“教师权威”、“书本至上”的影响,创新意识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渐淡化。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唤醒沉睡在学生头脑中的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巧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克服害怕、紧张心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的勇气。

1、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培养独立思考精神

创新教育要求找们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坚持主体性原则,教师就要讲民主,变“讲堂”为“学堂”;变只传授知识为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创新能力。让学生从沉重的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从而能抬起头来听课,挺起腰板走路,有较充足的想象与创造的时间。在课堂教学中,弘扬主体性原则,就要坚持共性和个性一起抓,既注意对全体的全面的培养,又要注意对个性发展的培养,特别是要重视对创造个性的培养。学生从小有许多个性表现,有的不怕困难,自信心足,独立性强;有的坚持性强,情绪热烈而稳定,有较强的探索动机。但这些品质往往被学生的顽皮、任性、内向、古怪等超越常规的现象所掩盖,因而有时得不到教师的赞扬与肯定。为此,教师应充分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不能只是表扬那些顺从、听话、会办事的学生,而应经常关爱、鼓励那些敢于提问,敢于质疑、“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挑战权威,经常有新观念的学生,使其创造个性和创造意识得到充分发展。

2、坚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培养创新意识的目标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彻底据弃“师道尊严”、“唯书唯师”的传统,不应以“权威者”、“监督者”的身份出现,而应以“参与者”身份与学生一起思考、讨论,充分体现地位平等性,充分尊重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的个体发展,引导学生不囿于常规,敢于“别出心裁”和“标新立异”。教师还应克服偏爱心理,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根本上实现教师由“演员”到“导演”,学生由“观众”到“演员”,甚至既是“导演”又是“演员?的角色转变。这种建立在尊重平等的基础上的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助于增强学生探索知识的乐趣和信心,树立“不唯书“、”“不唯师”,只唯真的科学精神,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鼓励质疑,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若出现疑难,应立即反馈,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及时得到强化或纠正,学生可以自由地、多角度地进行思考、讨论,并发表不同的意见,并且在相互启发与争辩中,学会探索创新的方法,品尝成功的喜悦,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培养群体合作的精神,从而诱发学生群体智慧的潜能。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质疑问题,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养成质疑问题的习惯,培养善学会问的思维品质、自信心和冒险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从而造就大批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三、实施主体性参与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1、注重学法指导是实施主体性参与活动、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

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荐多,毕竟是有限的,如果我们对学生加强学法指导,使他们掌握了获取知识和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学生即使走出校门,离开教师的指导,也能有效地获取知识和创新能力,则将终身受益。其三,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要求学生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更重要的是要有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只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教师和学生都应把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当作自己的首要任务。

2、改革课堂教学、激发主体参与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改革课堂教学,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变政治课教师的“讲台”为学生积极参与、双向交流、学生之间多向交流的“论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思想政治课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舞台。

浅谈高中政治教学方法 篇4

【摘 要】政治一直是学生心目中认为的较为枯燥的科目之一,但作为学生了解政治知识及国际局势的重要渠道,思政课却是学生从小到大必学的科目,特别是高中政治,在高考中还占有相当的比重,因此,如何教好高中政治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主要研究高中政治教学中应当注意的一些方面,如如何调动学生对高中政治课的兴趣等,并通过本人在高中政治课的见习实践体会,浅谈如何上好一堂出色的高中政治课。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方法;兴趣培养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和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和教学途径。在以往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学引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或教学效果不佳,就是因为课堂上教师偏重于教,如一些教师只知讲书本上的条条框框,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条条框框,教学方法呆板、陈旧,没有新意。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发挥学生潜能,促使学生按照预定的目标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可见,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必须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包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高中政治教学也不例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政治老师要寻找各种途径和方法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从而让他们学会怎样去学习。教学方法对教学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同样的知识采用不同的方法,会收获不一样的教学结果。高中政治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师的教授培养学生对政治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下面,我将具体谈谈关于高中政治教学各个方面。

一、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

(一)以时事话题为教师授课的工具。

高中生往往作业较多,难得有休息时间也大多是花在聊天娱乐上面,对时事关心甚少,因此,社会上、国际上发生的事情对他们来说都是新鲜的,而政治课就是为数不多的他们可以用来了解时事的途径,教师要利用这一点来提高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

1.以时事作为切入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看教师如何把学生引进教学情境之中。而一个新鲜的时事热点材料往往能做一个良好的开场,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增加课堂的感染力。但是,所选的时事应该与教学上课的内容相符和。根据最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出最适合的热点新闻,增加课堂的生动性。比方说,如果要教授的内容是“国家主权”,就以钓鱼岛为例,说明国家的领土主权神圣不可侵犯。

2.以时事作为课堂气氛的调节器。

政治课的内容以理论为主,因而容易导致学生在上课过程中走神或是感觉枯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继续照本宣科讲理论是丝毫没有意义的。因此,为避免这种情况,教师要懂得适时穿插时事话题来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兴趣。找些学生感兴趣的时事话题,既能让他们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让他们保持课堂积极性。

(二)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增加兴趣。1

任何知识都是来自于身边的现实生活的,政治也不例外。政治作为一门理论性极强的科目,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遥不可及的感觉,因而对其产生距离感,不愿去主动接触。政治教师的责任不仅是提高学生的政治成绩,更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政治兴趣放在首位,因此,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重要。在政治课的教学中,如果让学生感到政治其实就在自己的身边将会大大提高他们学习政治的热情,所以,教师要从日常生活的小事着手,将他们引入政治世界。比如说,本人之前在七宝中学听课时,课的内容是“走进人大制度”,老师就是从七宝一路公交车的开通入手,让学生们了解人大制度就在自己身边的。

二、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

仅仅提高学生的兴趣是不够的,培养兴趣只是使学生对学习政治的主动性增强,却并不能提高他们学习的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需要教师平时在课堂上教学多花点精力了。各个科目的学习方法不同,政治课的学习方法也有 1 张秋兰.浅谈高中政治教学之激趣教学法[J].学周刊,2011(2).其独到之处。

(一)开展合作学习。1

学习不是一个单方面的过程,而是一个教师与学生或者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知识交流过程,因此教师要学会开展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学生间相互促进的学习活动,但却并不是一种新颖的学习方式,然而很多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很容易变成“一言堂”,而忽视了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方法可以有:同桌之间相互流传或批改作业;前后四个人一起讨论最后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全班就一个问题进行集体讨论。这四种方法虽然普通,但很少被用在课堂上。“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古人很早就告诉我们学习不要独学,而是要与其他人积极交流,听取其他人的想法。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想法得以交流,思维得到了碰撞,既调节了课堂的气氛,又锻炼了学生学习和思考以及互相讨论的能力。

(二)利用角色转换提高学习能力。2 1.教师与学生之间角色的转换。

现在的教学已经不止局限在教师教而学生学了,由于互联网等科技产品的出现,学生了解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知识面越来越广,因而有些时候面对学生的突如其来的提问,教师也难以招架。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偶尔可以角色互换一下,学生也可以当一次老师,即让学生事先准备资料,上课时让他站在讲台前像同学和老师讲他要讲的主题,而教师坐在下面听讲。这种方法在大学课堂上较为常见,但本人认为高中的政治课堂也可以采用这样的形式,这样既会让学生期待每次的政治课,又能锻炼他们的课余时间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很好的一个方法。

2.学生扮演角色来锻炼学习能力。

这是本人之前在见习时候看到教师布置给学生的一个任务,由于主题是“人大制度”,因此教师就让两名学生扮演人大代表,走进学校附近的小区来探访百姓对于人大制度的感受。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倾听了百姓想要人大代表解决的一些事情,感受到了人大代表身上的责任,也更加了解了人大制度。学习并不只是书本上的学习,“理论来自实践”是一句真理。很多知识包括理论知识脱离了实践都会显得空洞,而适当地通过角色扮演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在扮演角色 12 李佩佩.基础教育中合作学习的问题与解决策略[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2.李淑环.角色扮演法与学生的心理发展[J].时代文学,2006(6).的过程中,学生会站在所要了解的角色的角度上进行思考,并且他们实现也会做好充足的准备,因此,角色扮演是一个比较新颖的学习方法,值得采用。

三、教师应该注意的方面。

(一)注重情感投入。

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愉快的不断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教师对教学不投入情感,始终保持一种机械的态度,那么学生就不会对他有什么好感。教师是园丁,是蜡烛,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些比喻都说明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情感的投入。学生需要教师,就像树苗需要水和空气。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采取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用平等的、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会让学生有被关爱的感觉,也就会亲近教师,在有问题的时候主动向教师求助。因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投入是一个教师必须具有的素质。

(二)实行弹性作业。

作业一直是学生非常关心的问题,作业的多少也会影响学生对教师的好感度。大量的作业只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引起学生的不满以及厌学情绪。另外,每个学生的优劣势都是不一样的,那种统一布置作业,同一批改作业的方式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因材施教就要先从作业下手。教师应该在作业上多有一点选择,除了基础作业之外,在安排一些选择作业。基础作业不多,但是全是政治课的重要内容;选择作业则丰富多彩,比如说有些学生喜欢看各种社论,那么可以写后感,有的学生喜欢实践,那么可以选择外出实验类的作业。学生必须完成基础作业,之后不同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选择作业。这样既保证了学生的作业负担不会过重,又可以是不同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特点得到体现。

(三)做到课堂公平。1

对于不同的学生教师也许会有不同的态度,一般情况下,教师对于外向聪慧的孩子都是青睐的,而对于内向木讷的学生则有点疏离。但在课堂上,一位合格的教师应该对每一个学生都平等对待,不偏不倚。若教师对学生采取不同的态度,则会使部分学生由于不受教师关爱而受到打击,产生厌学情绪,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做到课堂公平,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

黄少飞.论课堂教学公平[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12.凯洛夫关于教学过程提出过五阶段说,1分别是:诱导学习动机、感知理解新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这五点说得容易,但具体的方法,还是要在教师与学生的互相配合之中摸索和掌握的。上述几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究竟如何运用,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但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使用还要遵循几个原则:第一,最佳组合原则。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充分顾及到具体教学目标的规定。对教学方法的优选和组合应注意它的针对性和启发性,多样性和选择性,实践性和迁移性。第二,启发式原则。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其思维活动,主动探求知识,增强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因材施教原则。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教学方法要面向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教与学有机结合,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质高效完成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

结束语

综上所述,即使高中政治是较为枯燥的一门学科,但只要教师和学生用心体会,在实践中去认真总结方法,还是可以使政治变成对学生有吸引力的学科的,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得到不一样的收获。

参考文献:

中学政治教学论文高中政治课教学论文:浅谈高中政治教学 篇5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本文提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是改进高中政治课教学的一条有效途径,教师应尝试将创造性智力培养应用到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学生智能协调发展的教育教学规律,在帮助学生发挥自己优势的同时,弥补自己的弱点,以促进学生智能的全面发展.

作 者:陈琪 作者单位:水城县一中,贵州,水城,553040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18)分类号:G63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 创造性思维能力 培养

中学政治教学论文高中政治课教学论文:浅谈高中政治教学 篇6

2010年秋我省进入新课改。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其核心在于通过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应该怎样做?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之中的点滴思考,与大家交流、共勉。

1.转变教学理念

传统教学中存在“重知识内容和结论,轻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重认知教学轻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的培养”的问题。新课改对此,首先要求教学理念的转变。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但在课改中,我们也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些教师追求教学设计新颖,不注重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仍要求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有创意的想法置之不理,甚至对学生有胜过教师的独到见解也不予以鼓励,这样严重制约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不应仅停留在口号上。应建立一种新理念:注重学生发展,关注学生个性需要;培养科学素养,体现人文结合;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多样学习方式;注意学科渗透,改变学科本位观念;构建多元评价,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我想我们的课堂教学应是充满创造和神奇的过程,应

是充分展示学生独特个性的过程。

2.转变教学方式、方法

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满堂灌,不给学生主动学习和消化时间,这种教学方式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是学习的机器。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是与与新课改是背道而驰的。

因此,在新课改中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即必须彻底打破封闭、单项、机械、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第一,重视课堂导入的方法运用。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有趣的导入不仅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而且能调节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一般来说只有在学生一开始就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的情况下,才能让他们进一步掌握符合现代教育的学习方法,我们也才有可能培育出具有合作精神、竞争意识与责任感的、能自主发展、具有创新能力的现代人。

日常生活中蕴涵的经济现象比较广泛,市场买卖、银行交易、无处不在的广告等无不隐含着一定的经济常识,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我采用实例导入法,直观导入法,学生列举导入法等,吸引学生的求知欲。如在讲“生活与消费之神奇的货币”时,可用小游戏《说到什么想到什么》导

入:说到“经济”,想到什么?全班同学每人说一个答案、不能重复,看哪一类词汇、现象学生列举得比较多,教师加以引导的同时大家一起分析、归类。让学生明白:学习的最终目的不仅要掌握理论,而且重在运用,而新课程改革的过程更让学生明白了运用的过程又是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

第二,重视课堂教学中的过程管理。

其一,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教师教给学生最宝贵的东西是学习方法。毛泽东曾说:“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教学也一样,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指导学生如何从无知的此岸到达有知的彼岸的方法。如:在讲“商业保险”时,让同学拿出自己的学生意外保险,让有赔偿经历的同学谈谈其过程和感受。通过一些活动,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进来,使沉闷的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灵感,增强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其二,教师要重视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在教师指导下,从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养成科

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重视课余时间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教师不仅要掌握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涉猎各方面的知识,才能适应新课程要求。

首先,在备课时,应认真考虑学生会有哪些想法或疑问,讲课时予以解答。例如,在讲授《信用工具和外汇》这一课内容时,就应考虑到学生会提出“为什么各国之间的汇率不一样且经常会变动”这样的问题时,我就在备课的过程中预计了这样的问题,并且在课堂上对这一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

其次,积累资料,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思想政治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时政性。为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在尊重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前提下,还从社会生活和文字资料中搜集授课的素材,注意积累。把积累到的材料分类分条标号记载,并装档存放,建立“教学资料档案”,需要时从中提取,方便快捷。利用资料,逐步使教学做到有理、有据、有趣,使学生对政治课愿学、乐学。

再次,政治课教师要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感召学生,使他们领悟做人的道理,同时,也使学生乐于上政治课,从深层次上增强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课

中学政治教学论文高中政治课教学论文:浅谈高中政治教学 篇7

一、理顺师生关系, 营造创新氛围

现代课程理念认为,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平等中的首席”, 也就是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反思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听者”, 而是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发现者、探究者和创造者。因此, 只有理顺了师生关系, 才能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也只有在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 学生才能有机会独立获取知识、独立思考与感悟, 从而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如在讲授《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一课时, 教师可把班级比喻为小的“国际社会”, 把班主任比作强行担任“国际警察”的美国, 把各位同学比作五大洲的各个国家, 这样, 学生不仅很快理解了“主权”的含义, 更增进了师生关系, 活跃了课堂气氛, 为畅所欲言和创新培养奠定了基础。可见, 理顺师生关系, 营造创新氛围, 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前提。

二、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创新意识

教师首先要刻意求新, 努力形成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性人才的独特的教学风格, 不能总是照本宣科, 千篇一律。其次, 教师要对思想政治教材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发现和创造性的发挥, 创设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 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积极创造的空间。广泛联系实际, 尤其是学生实际, 把课堂和生活紧密结合。最后,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把阅读权、思考权、讨论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使其在读、思、议中质疑和提高。如在讲授《面对经济全球化》一课时, 教师可利用波音公司的一款新型飞机, “设计由华盛顿和日本完成, 发动机由英国制造, 机尾由意大利制造, 尾部整流器由加拿大制造, ……最后的组装将在西雅图完成”的事例, 既使“全球化”的概念变抽象为具体, 也增加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空间, 更让学生联想到中国制造的情况, 激发了他们创新的动力。可见, 教师在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中, 不仅要以身作则, 具有创新意识, 更要创造性的创设教学情境, 呵护学生的每一个具有创意的想法、言行, 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丰富实践活动, 引发创新兴趣

兴趣不仅是最好的老师, 还是创造的先导。丰富的实践活动能增加学生的表象储备, 为学生的创新想象和创新思维提供丰富的原料。而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教师可以通过做时事报告、社会热点讲评和讨论会、撰写时政小论文、社会调查、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辩论、进行研究性学习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解放学生的思维空间, 丰富他们的知识体系, 保护他们的好奇心, 培养他们独立搜集、利用资料、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学生动脑动手的实践活动中引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如在学习《我国的宗教政策》一课前, 教师可利用宁夏是回族自治区的优势, 引导学生进行“我身边的宗教政策”的社会调查, 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兴趣, 又可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还能为学生的创新提供鲜活的一手资料。总之, 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源头活水, 是学生创新兴趣的原动力。

四、注重跨学科联系, 拓展创新空间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囿于篇幅, 许多人物、事件的出现往往是“闪现式”的, 这使人物形象干瘪, 事件枯燥无趣。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适当联系其他学科, 作合理的补充, 不仅能使人物形象丰满, 事件叙述曲折, 而且能增添思想政治教学的生动性。如讲授“德育的功能”时, 联系语文学科补充《背影》、《谁是最可爱的人》、《一碗阳春面》等文学经典, 使平淡的课堂生动可感, 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知识, 在适度兴奋中进行思考和探索, 从而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再比如学习较抽象的概念“主权”、“民主”等时, 就可以联系历史学科;而政治教材、试题中的许多图表阅读, 和地理学科的关联度很大。这样, 各学科互相渗透, 多角度分析、研究问题, 既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可拓展学生的创新空间。

五、引导质疑问难, 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要以丰富的知识和强烈的兴趣为基础, 还要通过相关事物的启发, 触动联想, 从而达到认识上的顿悟, 进而形成创新。古人亦云:“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说明“疑”是深入学习知识的起点, 也是闪现创造火花的开端。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思维总是由问题引起并同问题解决形影相随的。因此,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设疑、质疑、解疑。教师可预设疑问, 在课堂上巧妙提出。如在学习《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时,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政治”, 学生很容易想到村委会选举、征地拆迁、电话短信骚扰、网络诈骗等等, 这时适当引导学生质疑上述问题产生的各自原因, 解决的困难何在, 我们应该如何正确使用自己的政治权利等, 使他们体验“山重水复疑无路”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乐, 并在设疑、质疑、解疑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

总之,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既是当今时代的客观需要, 也是高中教育的应有之义。这就要求我们解放思想, 敢于创新, 积极探索和研究新的高中政治教学丰富,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而为社会造就更多的优秀人才。

摘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 也是创新教育的世纪。因此,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成为二十一世纪学校教育的主题。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应从理顺师生关系, 营造创新氛围、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创新意识、丰富实践活动, 引发创新兴趣、注重跨学科联系, 拓展创新空间、引导质疑问难, 培养创新思维等方面入手。

中学政治教学论文高中政治课教学论文:浅谈高中政治教学 篇8

【关键词】高中政治    自主学习能力    练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全面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必由之路。本人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几点思考。

一、提供合适的学习材料

1.简略化教材,就是将教材中相对重要的或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筛选出来,而忽略那些旁枝末节或是学生不那么需要的内容。

2.结构化教材,就是将教材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按照一定的规则重新组织起来,成为简明的结构。另外,教师也可以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在学生容易混淆的地方引导学生重点学习。

3.丰富化教材,则是指教师可以建立除教科书以外的“学习资源库”。目前,高中学生的政治学习材料主要来源于指定的教材,然而,在自主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愿望不可能总与教材、教师完全保持一致,如果让学生完全根据教材进行自主学习,那么这种自主学习有可能就是“假性”的。因此,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如相关参考书、相关链接等,为学生建立“学习资源库”,让有需要的学生能够便捷地获得相关知识,深入学习。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

(一)建立融洽的课堂人际关系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热爱一位教师,也会热爱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更会积极主动地探索这门学科的知识,“亲其师而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教师需要将自己的课堂建设成一个师生之间彼此相互尊重与合作的学习场所。

(二)积极设置疑难情境

人们常常会感觉到:在疑难情境中,自己想要学习的愿望会变得非常强烈,但是,疑难一旦被解答,学习的愿望就会消失。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没有疑难,只有知识,导致学生在课堂中缺乏学习动机;有些教师则认为学生的全部问题应该在课堂上得到解决,这样学生在课后也就没有了学习动机,因而造成学生学习动机不具有持续性。高中政治是一门时代性、实践性、探究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更应结合生活实际、时代背景创设疑难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学习,课后让学生带着未解决的问题离开班级。

(三)合理归因、期望,重视学生的成功体验

一般来说,成功会使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强,而反复的失败则会使自我效能感减弱,同时,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将带来较高的期望目标和更为积极的归因。但是,在高中阶段,学生已经具备相对稳定的自我效能感,为了改变它,就需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反复体验成功。

三、采取多种有效的指导方式

(一)正确处理好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关系

发现学习是指学生通过自己发现知识形成的步骤,以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性思维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有助于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而接受学习则指学生通过教师呈现的教材来掌握现成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掌握大量、系统的知识,并对知识的体系、逻辑有所了解。这就意味着教师不仅要重视发现学习,也应正确认识接受学习,特别在学习选修课《国家与国家组织》时,可能要更多地让学生使用接受学习这一方式。

(二)正确处理好个别学习与集体学习的关系

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发挥自主性,是一种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的学习方法,具有个别学习的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指导中,要注意到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指导方法。但完全的个别学习是一种封闭的学习方式,它不仅不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更有可能妨碍其发展完整的人格。所以除了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外,教师也应采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指导学生进行集体学习,使学生能够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向他人求助,并吸取他人良好的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为学生提供适当的练习机会

(一)提供多样化的练习机会

在高中政治学习中,多感官通道有利于记忆的加深,多样化的练习机会能使学生调动多种感官通道,提升练习的效果。很多时候,教师喜欢为学生提供书面的练习机会,大量既有的书面练习材料容易造成学生的“审美疲劳”,这就意味着政治教师除了设计书面练习以外,还应考虑演讲、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的练习机会。

(二)提供个别化的练习机会

在提供多样的练习时,教师也应注意,政治课堂中每位学生都拥有公平的机会。学生的学习水平不一致,学习能力有高低,在练习上也应有所区别,不能让水平较高的学生重复简单的劳动,也不能让一些学生的练习如“镜中之花”没有实际意义。

(三)集中练习与分散练习相结合

在高三复习中,很多政治教师喜欢用集中练习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认为练习越集中就越能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快速提高。这种观念在心理学中被认为是错误的。集中练习可能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产生“高原现象”,学习停滞不前,再多的练习也难以取得进步。而此时如果停止练习,在一段时间后重新进行,学生却往往能突破“瓶颈”,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在实际运用中,应结合集中练习和分散练习两种方式。

总之,在新课改的今天,我们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去探索、去思考,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小蔓,梅仲荪.道德情感教育初论[J].思想·理论·教育,2001(104).

中学政治教学论文高中政治课教学论文:浅谈高中政治教学 篇9

浅谈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案例的选择和使用

政治组 2013-7-13

浅谈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案例的选择和使用

摘 要:教学有效性是教学理论和实践追求的永恒主题。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学改革,而教学改革的成功则主要体现在教学的实际效果方面。然而通过调查研究和教学实践却发现教学低效和无效的问题依然存在。思想政治作为一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的必修课程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 联系实际 案例本土化 有效 策略

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遇到的最大挑战是如何打破教学无效和低效的瓶颈。因此,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基础的必修课程,对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现状却不尽如人意,在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效果等方面都与课程改革的要求有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如何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性已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能否更好的得到贯彻落实的关键所在。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论,结合有效教学的实践展开探索,以期找到新课程改革与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的最佳切合点。教材的教学案例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有重要帮助。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做到教学案例本土化,更能拉近生活与教材的距离,使学生有亲近感,从厌学变乐学。这是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体现,而这需要教师施以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学案例本土化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善于学习,不断进取。深入研究学生实际,要把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心理认知合起来,从学生对知识的积极体验中反映有效教学!

一、相关概念的引入

(一)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崔允漷教授对“有效教学”的核心思想作了清楚的界定,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一是“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二是“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三是“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对于有效教学的内涵,因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不同,其理解也有所不同。例如,有学者从课堂教学的角度研究,指出教学的有效性是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包括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还有学者从教师实践的角度研究,指出有效教学就是有效讲授,有效提问和有效激励;再有学者教学评价角度研究,指出有效教学主要是“有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尽管以上观点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对有效教学内涵的认识,但对以上理论进行归纳,我们可以将教学有效性的相关概念界定为:“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有效”强调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已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教学设施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对于思想政治课而言,要做到真正有效的教学不仅要注重课本知识的学习,还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三观”的形成。根据以上分析,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可以理解为: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思想政治教师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尽可能多的获取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能够把这些知识内化成学生的一种品质,升华为学生的一种精神,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有效的学习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而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创设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或前提的。”现行的思想政治课应更注重的是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和良好行为的养成。作为思想政治教师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和认可。

新课程理论认为:“教师应实现从以往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也就是说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要求师生之间人格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学生的朋友。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是平等对话交流,人人参与,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形成“学习共同体”的过程;在师生交往过程中应是平等交往,互相尊重,这种交往方式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老师当做他们中的一员,觉得老师的

行为正是符合自己价值判断标准,从而才会心悦诚服地“亲其师而信其道”。所以,教师应在学生中树立和蔼可亲的形象,以博大的胸怀,真挚的感情对待学生,使学生在这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下更好地领悟教学内容,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达成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

首先,要重视课前的有效备课。导致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单一的直接原因就是教师不重视备课环节,有的教师认为自己教了几年甚至十几年的书,对课本内容了如指掌,因此就忽视了备课环节。而备课是为课堂服务的,有效的课前准备能够使教师在课堂上更加有效地教学,更好的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的要求,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要研究学生和教材,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现有知识掌握的情况,去分析教材,拓展教材,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预设。

教师有了充分的备课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根据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师在备课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和编排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生活中有着丰富而案例和素材,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将教材根植于现实生活世界中,跳出教材大纲的束缚,突破教材的局限,尽可能多地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典型事例,从生活中学找活水源头,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学生的探索热情,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第二,注重活化教材中德育精神。思想政治课既然作为学校德育的主要渠道,那么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该注重活化教材中所蕴藏的德性精神,大胆地处理教材,在教材中重视挖掘,运用教材本身的思想教育内容,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焕发学生道德生命的活力,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想,从而产生做有道德的人的强烈愿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道德判断、道德选择和道德践行的能力;

第三,重视思想政治课的实时性和时代感。思想政治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自身具有鲜明实时性和时代感,使得教材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引进恰当的学生熟悉的社会热点、焦点,将这些社会热点、焦点与教材结合,不断深挖教材,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并且要善于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中去寻找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共同关注现实问题,在走进社会,走进现实生活的过程中,明白真假、善恶,建构正确的思想和道德观,提高自身德育修养,学会做人、做事。

其次,在教学方法选择上要注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保持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互动。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学生主动参与,如果学生喜欢这门课程,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与教师、同学共同探讨问题,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教学目的。相反,如果学生对这门课程没有兴趣和主动性,学生不愿学、不想学,那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一句

空话。所以,要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改变思想政治课课堂枯燥乏味的现状,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第一,教师要善于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教材中现成的材料,理解和抓住知识结合点,这样才能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要培养学生收集与教学内容有关资料的能力,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感受知识的魅力,感受学习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巧设疑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激发学生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思考;

第三,教师要运用语言技巧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一个优秀的政治教师的语言就像一个强大的磁场,紧紧地吸住着学生:气势浩瀚,激越高昂,豪壮奔放的语言让学生肃然起敬;措辞优美,情意缠绵,韵味深长的语言使学生注目神往;绮丽洒脱,错落有致,轻松谐趣的语言让课堂色彩斑斓,让学生兴趣盎然。通过以上方法可以减缓学生学习的疲劳感,使之始终保持最佳求知欲望的亢奋状态,从而激发学生保持的学习兴趣。

最后,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而达成思想政治课的有效互动。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课堂“应当是快乐的场所”。要改变思

想政治课枯燥乏味空洞的现状使之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让学生在思想政治课上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就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达成有效互动。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常用的讲授法、课堂提问法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外,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更要大量用情景教学法、合作学习教学法、研究性学习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情境创设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载体。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创设具体而生动的教学情境往往能够促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意识和探求动机,有利于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更有利于促成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主动建构。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教学必须渗透于能够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的一则故事、一个案例、一次活动,甚至是一幅图片、一段音乐、一句名言之中,融合于师生彼此都能投入的一种具体氛围和均能接纳的一种生动情境之中,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增强情感体验,从而生成正确的态度,滋养丰富的感情,形成坚定的信念,达到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最优化。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学习,这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也是实现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途径。高中学生处在成长的青春阶段,身心发展还不完全成熟,再加上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因而缺乏团结合作的精神,而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在一种积极的目标互赖情境中,为完成同一个目标分工合作,互相启发,树立合作意识。同时,由于不

同程度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取长补短,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个人的思维在集体中得到了发展。小组成员之间形成了一种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活跃学习氛围,使学生在不自觉中学会了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了学习效率。

研究性学习既是教学内容,也是教学模式,同时也是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6]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每一单元的主题探究、每一课的情境问题,就是引领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过程。在围绕主题探究或情景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亲身体验的机会,培养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社会实践了解科学对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和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因此苏霍姆林斯基说:“要知道,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和亲生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进步,学会思考人类与世界的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实践中做到“知行统一”,全面提高社会参与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注重加强学生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政治观念和良好的思想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但是,当前绝大多数中学生时常出现在课堂上说的头头是道,而课后的行为却差强人

意”的现象,不能做到始终如一。因此,在思想政治课的评价过程中要注重加强对学生从社会获得资源能力以及课后实践活动的考察,要敢于把学生推向广阔的社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师参考用书中每一课课后都有一个社会实践活动专题,并且有多个实践题目可供选择,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践行道德行为的平台。每一位思想政治教师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策划、组织好每一个社会实践活动专题,让学生走进社区、融入社会,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积极践行从思想政治课中所学到的知识,真正做到“知行统一”,真正做到课堂课外“言行一致”,从而更有效地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和意志品质,全面提高社会参与的能力。

总之,我们要在正确的教学有效性理念指导下,从有利于学生成长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引导学生从最基本的善恶丑美行为出发,明确社会主义社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在社会实践中达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从而初步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三.教学案例选择的原则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也指出:“强化实践环节,丰富教学内容。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教学内容可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时事政策教育、党团活动、班级活动等也要与课堂教学建立互补关系;从而使课程的实施面向

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形成网络式的教学系统,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社会参与的能力。” 这些精辟论述为思想政治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明确了理论联系实际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是《课程标准》强调的一个重要教学原则。在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在教学中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去理解和掌握知识,并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去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

理论联系实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课教学,充分发挥政治课的育人功能,对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思想政治课教学如果只顾观点、原理的教学,而忽视了联系生动活泼的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就会使政治课失去生机和活力,成为一潭死水。不管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如何改革,要实施有效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笔者认为,教材的教学案例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有重要帮助。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做到教学案例本土化,更能拉近生活与教材的距离,使学生有亲近感,多用本土化的案例,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更便于引导中学生深刻认识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性,纠正他们的一些错误观点进而使其具有自我约束能力,对社会现象具有正确判断力。古希腊哲学家帕拉图有这样的断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在学校、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是人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培养的。多用本土化的案例,能使学生感到“政治即是生活,生活就是政

治”,与现实世界联系密切。对政治课产生兴趣,从厌学变乐学。那么,政治课教学如何做到教学案例本土化呢?

(一)、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这里所说的生活实际,是指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在日常生活中所争议的问题。如讲授政治理论和原理时,应当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从学生最熟悉的东西中选择最能说明问题的感性材料,由此开始分析,由浅入深,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掌握所学观点。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政治理论和原理,都是源于客观存在,源于生活,但又不是存在的直接摄像和生活的简单描述。要讲清抽象的理论和原理,就必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够从生活实际中,通过掌握理论和原理的感性材料,从具体到抽象加强对理论、原理的理解,并能在生活实际中运用理论和原理。

长期以来,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甚至对其产生厌烦的心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认为政治课枯燥无味,抽象难懂。如今新课程强调,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积极开发者。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一是为学生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作必要的准备,二是通过教学内容的传授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正因为如此,选择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有关的,反映时代脉搏的基础知识教给学生,这一方面加强了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另一方面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如,在讲生活与哲学第八课《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时,播出了刘欢的《从头再来》,这是他为中央电视台配合下岗再就业的主题而宣传的公益歌曲。这首歌真的很好,让人在面对失败、苦恼、困惑的时候,听一听,有从头再来的勇气。同学们听了这首歌后,对歌词“心若在梦就在”印象深刻。此外,在课堂还实施了

师生互动,问:同学们还想到有这些方面的歌曲吗?有同学答,《光辉岁月》、《阳光总在风雨后》„„这样,同学们在愉快的情景中掌握了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的哲理。从而在挫折中做到不抛弃,不放弃。又如,我在讲高一经济生活第三课《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请同学们举出本班同学中有哪些不适度消费的行为?有哪些生活中的盲目攀比现象?同学们纷纷回答,如:不符合家庭实际的穿名牌、骑名车、过生日等。这此源自于同学们生活的身边的事例,听起来亲切,很管用。这有利于同学们做理性的消费者,在消费上做到既不超前,也不滞后。

(二)、教学案例本土化

所谓案例的“本土化”即本地化,是指利用当地事例或学生周边发生的事情来领会概念内涵,理解原理内容。案例的本地化除了能体现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体现材料时代性等特点外,还可以达到巩固书本知识,扩充学生知识容量,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取得生动活泼的教学效果。

俗话说“隔山打枪,难辩虚实”,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所举的一些远离学生,远离现实的案例,不仅不具有说服力,而且还会让学生怀疑真实性,弱化案例教学的实效性。而教学中我们发现教材中许多例子虽然典型但离学生甚远,因此讲解起来有欠说服力。相反,在教学中如果运用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本地案例,学生就会感同身受,印象深刻更有助于教材的理解。因为这些案例是学生平时有所耳闻,甚至是亲身所见所历的,对事件本身已有所了解并有了自己的一些观点。教师在运用此类案例解释课本知识时,学生能一听就知,一点就通,并能记忆深刻。例如,在讲高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时。用图片和文字展示了我校董事长黄球先生的事迹。“黄球先生,1921年出

生于会城城郊,17岁时赴香港创业,历尽艰辛,成为香港知名实业家。30多年来,这位新会著名旅港乡亲,心怀桑梓,情系教育,足迹遍及新会每一个有需要的地方,为发展家乡新会的教育、医疗公益事业,捐资总额达4000多万元。”上述材料同学们在新生校史教育中有所接触,而且不少同学曾在我校五十周年校庆中亲眼目睹黄球先生的风采,所以很有说服力。另外,还搜集了靠非法手段攫取钱财的事例,如,江门副市长林崇中在担任江门市委常委、新会区委书记期间,滥用职权插手土地出让收受贿赂,受贿385万人民币,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林崇中受贿案,后被江门地区党员干部用作廉政建设的反面教材。同学们通过对待金钱的正反两个事例的分析,掌握了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明确了对待金钱的正确态度是:要取之有道,用之有益,用之有道。靠非法手段攫取钱财,决没有好下场。从而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三)、如何搜集本土化教学案例

要使本地化案例的列举达到启迪学生智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功效。那么案例贴近生活、典型性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的准确驾驭,具有强烈的事业心。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第一 借助当地媒体,教师精选素材

政治教师通过广播电视、电台、报刊、网络,积极主动的观看本地新闻事件的报道,全面了解本地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和重大政策的出台背景和趣闻。政治教师应养成剪报、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这既丰富了业余生活,又为教学积累了案例素材。而且这些新闻事件因和学生生活较近,具有共鸣,更能吸引学生。运用学生感兴趣的事例作为认识的背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第二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集思广益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当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自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就是说,让学生亲自参与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现代教育理论指出,让学生对获得知识本身产生兴趣是教育的一项主要任务。教师在传授一些课本理论知识时,可结合教材案例,提前布置学生回去收集当地的各种信息、事件,提供给教师作为教学参考,也可以用于学生开展堂上探究。如,在讲文化生活第三课《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遗产一目时,让学生课后搜集本土“开平碉楼与村落” 的材料。在课堂上用自己整理所得的材料、信息来佐证所学理论,以实践“理论联系实际”这一政治课教学基本原则。

总之,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尝试教学案例本土化。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活动,不仅可培养学生对政治课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提高课堂效率。而且可让学生在不断参与互动中既扩大知识面,又培养和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达到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的客观要求。[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试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5-56 [2]刘良华.什么是有效教学.广东教育.2004,(07):11-13 [3]钟启泉.“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教育研究.2007,(06):32

上一篇:环境保护管理规定动作下一篇:三年级句子训练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