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人那些事,无关爱情

2024-06-01

那些人那些事,无关爱情(共13篇)

那些人那些事,无关爱情 篇1

冬夜里,本该卷着呼呼的北风就这样睡下的,可是愈是安静的夜愈是容易让人无眠。就这样醒着,想着那么多的物是人非。

The boy is not a boy(xsc)

跟很多人讲过关于他的故事,一样的几件事染着时间赋予的细节。最初便是相遇相识。一如既往的分班让我们相遇,而后便是领教他的臭脾气。记得他不怎么和女生说话,甚至是男生。却一直追随着我们班的一位美女(每次都坐在她的身后一排),这更加让我对他产生好奇。第一次说话,是因为我的练字簿划到他的后背,他不客气的推开我的书,大吼着让我拿开。这一次我算是领教了他的臭脾气,看着他那不可一世的样子,我假装柔弱的回应“不管怎样,你也应该好好说话嘛,毕竟我是女生哎”,带着平日里少有的温柔腔调,自己都快被恶心到了。自然他也是更加生气了,甩头表示不屑,而正当我准备先礼后兵,河东狮吼时,我的同桌,后桌的同学都开始从四面八方拉我的衣服,阻止我一发不可收拾的行为。后来我才了解到,他的臭脾气是出了名的,大家都知道,只有我整日待在深闺,信息闭塞而已。

就这样,我们认识了。关键是不知不觉当中,我们变成了死党。是从我和同桌闹矛盾,还是从他和他的前桌美女不愉快开始,我已经记不清了,可能当时的我也没能搞清楚,就上了他的贼船,成了他的“狐朋狗友”。

后来,我们也有过很久的不开心。是因为对友情的逾越,我是这样认为的。但对于他,可能是因为我的自私,总是不为别人考虑,那是他拉黑我后跟我说的。被一个人拉黑,我觉得还挺开心的,因为他还是加了我,说明友情可以战胜一切。难受的时候,纠结的时候,开心的时候,还有想哭,想笑和什么都不想的时候,便会想起他,那个我自认为会是一辈子朋友的朋友。那个男孩真不像男孩,因为在四人党里面,他这个男生,已经渐渐的变成了女生。

Long time no see(dk)好久不见,这个词本身就带着忧伤,有时它还带着些暧昧。我的问候里很少会出现这个词,即使真的是那样的符合时宜。距离上次见面,不,应该是距离上次联系,已经过了七个多月了。不去细想,都忘了时间过得那么快,我们之间已经变得那么疏远。

第一次见面,我们像是熟识的朋友。安静地逛着玄武湖,看新人拍照,走曾经不敢走的石块,沐浴在阳光里听溪水的声音。阳光太温柔,抚摸着我的脸颊,不一会儿便有了困意,自然地依靠在肩膀,不说一句话,我知道偶尔有目光伴着阳光洒在脸上。而后的我总是在想,什么时候我曾有过那样地安静、安心。或许那是一时的松懈,又或是一时的吸引,那气味,总会绕在鼻尖,满满的是回忆吧。后来知道,他和谈了三年的女朋友刚分手,他一直以为可以走到婚姻的殿堂的,她对他很好,她付出了不止青春。在他的眼里,她总是好的,甚至是家世,而最后阻挠他们的也正是家世,又是另一幕的梁祝,只不过没那么凄惨,却又是同样的痛彻心扉。因为,那一直对他好的女孩最终还是选择遵从父命。

他是有魅力的,懂得怎样讨女生的欢心,懂得怎样将温柔和绅士表现的恰到好处。他让我体验了很多第一次,看着他流泪,到朋友家做饭,看他打球,带着满身酒味翘课做计算机题目,为他写第一篇文章,还有为了解压去通宵。我喜欢那个阶段里,大家的互相关照,偶尔的一句关怀是最好的,拥而不腻。现在的我们不联系了,淡定地回忆着过去,不怎么在意未来。友情,该回来的总会回来的。

We are friends(wb)是因为太期待偶遇,所以才会喜欢不期而遇的相识。是因为太久没有看韩剧,才会被狗血的台词感动。是因为那晚的酸奶太甜,才忘了本该有的酸。

一起去旅游,在不熟悉的团体里,看着他和部员们的亲昵,看得出来,他是会关心人的。他能订来便宜又好吃的盒饭,他能拉着大家去洗菜,知道提醒别人添衣,总之很好。但是,处女座的人总是显得挑剔,我不喜欢他说话的感觉,或许是语速的缘故。

庆幸大家都没那么入戏,所以才不会演的那么逼真。就算大家各执其见,可还是能显示出自己的坦然。过后是,意料之中的沉默。自然地入座,成了淡淡朋友。一样的问候,一样的互相帮忙,一样的镇定自若,一样的学会怎样失忆。

当再次开口要求帮忙,就注定了不在乎些什么,成就一段不温不火的友谊。

What’s your name(zyf)

总是想不起他的名字,隐约记得和另一个同学是同名。在工作上他是boss,给了初进职场的我一些愠色,我讨厌那些只会教训人的嘴脸,所以对于他也只是斜眼相视。是从那一次的意外,忘记了东西后的不知所措,才会想起依赖那个让我讨厌的他。然而,最后靠的还是我自己,因为在他留下一句“我也没办法”后,我自己开着一辆电动车,黑夜里,返途。

似乎一开始就注定着不和,所以短暂的温柔终究抵不过各自的固执。就算是隔了六个月的再次尝试,仅是三天打破了所有的期待,从本来的温热变得愈来愈冰冷,而后是完结。

You are a good singer(yhc)

声音,是最能吸引我的地方,至少现在是,因为我不那么拜金,不那么追求完美容貌。

遇见,似乎是一个让人遐想的词,透着些许的期许。而有时,开会时的不经意转身,便会有一次际遇,发现一个曾经从来没有注意过的人。他,抬头,有稍许的害羞,还带着些木讷,这是我的第一想法,当然,还有让人无法忽视的帅气。但还好不算花痴的我,很快就忘记了。也不知什么时候,团里的活动愈发多了起来,看见他的机会也多了,逐渐便变得熟络起来。唱歌的那次,着实被吸引到了,不可否认的多瞥了他几眼,那眉目显得更清秀了。

那些人那些事,无关爱情 篇2

师:同学们, 最近我们读了一本书———《城南旧事》, 相信当我们坐拥书香的时候, 书里的那些人、那些事一定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当我们阅读一本小说时, 首先让我们与作者相识。谁来说说你对作者有哪些了解?

生:作者叫林海音, 原名林含英, 小名英子, 出生于日本大阪, 原籍台湾苗栗县头份镇, 作家。她的父母曾在日本经商, 出生后不久回到台湾, 但旋即又举家迁往北京居住, 就读北京城南厂甸小学、春明女子中学、北平新闻专科学校。担任《世界日报》实习记者, 与笔名何凡的作家夏承楹结婚, 后来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作品以小说《城南旧事》最为著名, 它是关于林海音童年在北京生活的五则小故事, 曾改编成电影。

师:让我们把掌声送给她, 真没想到你能把林海音的生平说得这么详细。

(课件出示林海音作品简介)

师:我们了解了林海音, 对这部作品也早已不陌生了。《城南旧事》是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 是以她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写的一部长篇小说, 也可视作她的代表作品。

第二板块:走进那些事

师:我们了解了作者,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书中的那些事。谁来说说这本书一共为我们讲述了几个故事?

生:五个, 分别是《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

(课件出示目录)

师:同学们, 当一本小说拿在手里时, 怎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了解全书的内容呢?

生:看目录。

师:对, 先看小说的目录, 能让我们很快地了解这本书的整体结构和内容。看着目录, 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故事, 用简练的话概述一下内容。

生1:《我们看海去》主要讲了英子刚上小学的时候, 有一天在草丛中结识了一个小偷, 这个小偷每天和她在草丛中相会, 小偷给英子讲述自己的经历, 英子和他成为了朋友, 最后小偷偷的包袱被发现了, 小偷被抓走了。

师:这件事他说得虽很简练, 但是时间、人物、地点及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他都说清楚了。

生2:在《城南旧事》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兰姨娘》。兰姨娘的命运很悲惨, 她先是当歌妓, 被人赎了之后又被赶出了家门, 寄住在英子家, 最后她和英子家的另一个男人德先叔一起离开了北京, 开始了她的真爱。

师:说得更简练。还有谁想说?

生3:《城南旧事》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爸爸的花儿落了》。英子小学毕业那一年, 英子爸爸答应参加她的毕业典礼, 但是却因重病去世了, 没能参加。在那一时刻, 英子觉得自己不再是小孩子了。

生4:我最感兴趣的是《驴打滚儿》, 这个故事讲述了宋妈的悲惨命运。宋妈为了家庭而到英子家当奶妈, 他的儿子小栓子却淹死了, 女儿小丫头子被黄板牙给卖了, 后来宋妈被黄板牙接走了。

生5:《惠安馆》讲的是英子在惠安馆附近认识了秀贞和妞儿, 并且和她们成为了好朋友。相识一段时间后, 发现她们是母女, 并且让她们相见了, 她们踏上了寻找小桂子生父的路程。

师:同学们在简述这几个故事内容的时候, 让我们在座的没有读过这本小说的人也很快地了解了这几个故事。孩子们, 刚才我们在说故事的时候提到了很多人物, 大家想不想见见他们?

生 (齐) :想。

师:他们来了, 注意力要集中哦。 (课件出示人物图片)

师:猜猜她是谁?并说出你判断的理由。 (课件出示人物:妞儿)

生1:我认为她是英子。因为书中说英子很好奇, 我觉得这个小孩应该是英子。

师:哦, 她说英子很好奇, 有不同观点吗?有的同学着急了。

生2:我觉得这个小女孩儿是妞儿, 不是英子。

师:为什么?

生2:因为文中说她的脸上有两个泪坑儿。图片中小女孩的脸上就有。

师:你读书真细致, 同学们发现了吗?这个小女孩儿脸上有两个泪坑儿, 书上有这段描写吗? (生:有。) 那同学们认为她究竟是谁呢?

生 (齐) :妞儿。

(师课件出示人物图片:英子、厚嘴唇)

师:看看这幅图, 他们分别是谁?为什么?

生3:他们分别是小偷和英子, 因为书中写到了小偷躲在一个大草丛里和英子在聊天。

师:为什么她是英子呢?

生3:英子手里拿着小皮球。因为在《我们去看海》那个故事中写到那球正是她朋友踢进草丛里的。

师:她真会读书, 也抓住了书中的场面细节描写, 同学们同意她的判断吗?

生:同意。

师:那我们分别说说他们的名字, 在草丛里的是谁? (生:厚嘴唇叔叔。) 拿球的小姑娘是谁? (生:英子。)

师:这是谁? (课件出示人物图片:宋妈) 仔细观察。

生4:这是宋妈, 因为她的穿着不像富人, 而且有些老。

师:哦, 你抓住了她的外貌特征, 觉得她有些苍老。还有什么特征断定她是宋妈?

生5:我觉得她是兰姨娘。因为兰姨娘经常干活, 而且书中描写了兰姨娘干活的情景。所以我觉得她是兰姨娘。

师:有不同看法吗?

生6:我觉得她是宋妈, 因为宋妈在英子家经常干活, 帮英子妈妈做家务, 所以是宋妈。

师:大家看看, 还有一个什么明显的特征让你断定她是宋妈?为什么你不同意她是兰姨娘呢?

生6:因为书中写到宋妈穿了一条大棉裤, 图片中她穿的就是。

师:那么同学们, 究竟她是谁?大声告诉我。

生 (齐) :宋妈。

师:毫无疑问, 她是在英子家一住四年的奶妈———宋妈。

师:这个有点难, (课件出示人物图片:兰姨娘、秀贞) 同时出现了两个女人。她们分别是小说中的谁?你的理由是什么?

生7:她们分别是秀贞和英子的妈妈。

师:你看左边的这个女人有一条长长的辫子。她是谁?

生7:有辫子的是秀贞, 另一个是兰姨娘。

师:为什么?

生7:因为秀贞也有两个泪坑, 并且书中说秀贞有一条大辫子, 而兰姨娘长得非常漂亮。

师:还有同学要补充吗?没有补充就是同意, 是吗?

生8:我同意。书中最后写着兰姨娘穿了一身青色的衣服。

师:是啊, 书中最后确实写到了, 她书读得也很用心。小说中秀贞第一次出场, 就写道:她的手不断地拨弄着辫梢, 眼神愣愣地望着对面庭院里的老槐树。是不是这样写的?那我们可以确定无疑地说这两个人分别就是——— (生:秀贞和兰姨娘。)

师:那这两个是谁? (课件出示人物图片:德先叔和兰姨娘)

生 (齐) :德先叔和兰姨娘。

师:看来你们刚才的判断是对的。再来看一个, 他是谁? (课件出示人物图片:英子爸爸)

生9:他是英子的爸爸。我是通过看旁边英子在练字的插图知道的。

师:是啊, 书中写的是练大字。

生9:是的, 我觉得那个小女孩是英子, 所以这个人是英子的爸爸。

师:这位同学观察得真仔细, 她从图中父女写字也能判断出来。同学们还从哪里能判断出?

生10:我从这个人的穿着打扮看出, 他看起来很有学问。

师:那小说中还有对英子爸爸的细节描写吗?

生11:我看旁边的插图, 有个人躺在床上, 我判断出他是英子的爸爸, 因为书中写到英子的爸爸得了不治之症。

师:说得真好, 也就是在书的最后一个篇章《爸爸的花儿落了》。所以说他是谁?

生 (齐) :英子的爸爸。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 都读出人物的形象了!的确, 人物是小说的灵魂, 读小说不得不感受人物。现在, 让我们一起贴近书中的那些人, 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体会他们的悲欢离合、生活疾苦。

第三板块:贴近那些人

师:小说大家都读完了, 现在老师想问问同学们, 你对小说中哪个人物的印象最深刻?谈谈你对他们的看法。可以用自己的话说, 也可以借助书中的细节描写, 还可以借助你的读书笔记。

生1: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厚嘴唇叔叔。因为, 虽然厚嘴唇叔叔是贼, 但是他还要养他的老母亲, 还要供他的弟弟上学。虽然他做了贼, 但是他也有好的一面, 所以对他印象最深。

师:那么厚嘴唇叔叔是好人还是坏人呢?这可是英子一直迷惑的事。

生2:我觉得他是一半好一半坏。因为他做贼是为了供弟弟上学。

师:他做贼你觉得是坏的, 但是他做贼的目的是为了供弟弟上学, 所以你又觉得他是好的。

生3:我印象最深的是妞儿和秀贞, 因为她们的命运非常悲惨。一个是天天被养父打, 一个是被人称为疯子, 最后还双双惨死在车轮下, 而且秀贞还背上了“骗子”的罪名。

师:孩子们, 刚才我们说厚嘴唇叔叔的时候, 好多同学在举手, 我们把这个话题稍微延续一下, 一会儿再来说秀贞可以吗?那么厚嘴唇叔叔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呢?你怎么理解?老师特别想听听大家读了小说之后自己的感受。

生4:我从书中第56页厚嘴唇叔叔跟英子的对话里感受到厚嘴唇叔叔对他的弟弟很好, 偷东西是为了让他的弟弟读书。

师:你跟英子一样纯真, 也看到了他人性中善的一面。还有不同看法吗?

生5:我觉得厚嘴唇叔叔是坏人, 为了供弟弟读书和为老母亲治病, 他应该好好学习, 然后找一个为家里糊口的工作, 而不是去偷东西。

师:偷东西是可耻的, 所以你觉得他是坏人。还有不同看法吗?这位同学说他应该好好学习找个工作。

生6:我觉得他是有两面性的。先说他好的一面, 他想尽办法供弟弟读书, 还要养患病在床的老母亲, 没办法才做了贼。但是他也有不好的一面, 他没有好好学习而是败光了家产后才后悔, 也没有找到一份好的工作, 最后只能做这种偷鸡摸狗的行当。所以我觉得这个人具有两面性, 不能草率地评判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师:你的看法真让老师感动。同学们, 刚才我们讨论的问题很复杂, 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里, 老百姓没有好的生活, 不仅仅是读书没读好这么简单。有时候生活不是自己可以安排的, 好人和坏人也不是额头上明显地写着能让你一眼就可以判断出来的, 人是很复杂的, 就像海与天交织在一起的时候, 我们分不清哪里是天, 哪里是海。当你们对一个人不能简单地把他断定为好人还是坏人的时候, 这说明你们已经在慢慢长大了。还有一点, 这本书再过十年, 再过二十年, 我们回过头来再读的时候, 老师相信, 你一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感触。

师:孩子们, 刚刚有个同学说到了秀贞, 这也是令英子特别疑惑的一件事。秀贞到底疯不疯呢?

生1:我认为秀贞是不疯的, 秀贞在别人眼中是个疯子是因为她念子心切, 她的孩子从小就被扔了, 从孩子出生就没看到过她的孩子, 所以她非常想自己的女儿才会被别人看成是疯子。

师:她是受了精神打击, 你理解她, 是吗?还有谁要说?

生2:我认为秀贞不是个疯子, 因为当她跟别人说“你要是看见了小桂子就叫她回来”的时候, 她妈妈总是在旁边说, 别听她胡言乱语, 她说疯话呢, 所以别人才认为她是个疯子, 其实秀贞只是太想她的女儿小桂子了。

师:她是思女心切, 是吗?是啊, 小桂子是她的孩子。孩子是娘的心头肉啊。

生3:秀贞不是疯子, 因为疯子是在街上乱捡东西吃或者乱打人的, 但是秀贞不乱捡东西吃, 也不乱打人。

生4:我也认为秀贞不是疯子, 她是想自己的孩子想疯的。

师:是的, 她是受到了极度的精神打击以后, 才变成痴痴呆呆的样子。她先是失去了心上人, 就是小桂子她爹, 又失去了小桂子。在秀贞的爸爸妈妈看来, 一个没有爹的孩子怎么能留在家里呢?所以, 他们在秀贞毫不知情的情况下, 把孩子扔掉了。她等于受到了双重打击, 所以她的神智和心态才变得异于常人。孩子们, 刚才听到你们这样的分析, 老师心里特别感动。所以, 当我们用自己的体贴之心走进人物内心的时候, 我们就多了一份理解和爱心。以后在现实生活里, 如果我们再遇到身边那些被称为“疯子”或“傻子”的人, 我们是不是也要多一些体谅和关爱呢?

生 (齐) :是。

师:还对哪个人物的印象最为深刻?

生1:我对本文中的宋妈最感兴趣。宋妈在别人家工作, 在她知道自己的儿子小栓子淹死了, 也知道女儿被黄板牙卖了的情况下, 她还能像是没有受到任何精神打击似的继续工作, 所以我对她这一点很好奇。

师:这位同学对这一点很好奇, 谁来给她释疑解惑?

生2:我觉得其实不是宋妈知道了还很淡定, 是她根本就不知道, 她以为自己的孩子过得不是很苦, 她不知道自己的孩子一个被卖掉, 一个被淹死了, 所以才会表现得很淡定。

师:那她为什么认为自己的孩子过得还不错呢?

生3:因为她不知道黄板牙那么狠心, 把孩子一个卖掉, 一个淹死。

师:有要补充的吗?

生4:因为宋妈在英子家当奶妈, 有时候会寄钱给黄板牙, 她认为黄板牙会用这些钱给孩子买吃的。

师:是啊, 她以为她寄回去的这些钱会给自己的孩子创造一个相对安稳的生活。还有谁想对宋妈这个人物谈谈?

生5:宋妈之所以想着孩子是幸福的, 是因为她不敢往坏处想, 宋妈怕自己的话成真。

师:她怕一语成真, 怕失去她的孩子, 会让她遭受很大的打击, 是吗?这里面还有一个令英子疑惑的问题。我们都知道, 英子一开始好奇秀贞疯不疯, 认识厚嘴唇叔叔之后又好奇他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 当她跟宋妈接触越来越多的时候又产生了新的疑惑, 宋妈到底爱不爱她的孩子, 你们怎么看?

生6:我认为宋妈很爱她的孩子。她把钱寄给黄板牙是为了让黄板牙给她的孩子买东西, 而不是让黄板牙自己挥霍。

师:“挥霍”这个词用得真好。对黄板牙的行为我们都很生气。

生7:我觉得宋妈爱她的孩子, 因为她很惦记她的孩子。

师:你从书中的哪些描写可以看出她很惦记她的孩子?在黄板牙来之前宋妈叮嘱英子的弟弟妹妹说什么了?

生8:我觉得宋妈很爱她的孩子。如果不爱的话就不会干这份工作, 在别人家当四年保姆, 挣的钱都让黄板牙带回去给孩子们买东西。

生9:每次黄板牙来的时候, 她都要黄板牙把小栓子带来让她看看。每次她都要问一问小栓子和小丫头子在家里生活得怎么样。

师:这就是牵挂, 这就是惦记。

师:还有她和英子聊天的时候, 有没有聊起呢?怎么聊的?要是小栓子来的话, 她会说, 英子啊———

生10:你的小板凳可不可以给小栓子坐坐?

师:宋妈的点点滴滴, 小说中有很多描写, 相信同学们都记在心里了。在黄板牙没来之前, 她是用什么方式问候她的孩子的? (生:写信。) 对了, 写信。

师:对这样的一个母亲, 在爱与不爱的讨论中, 我们感受到了在社会底层的女性的痛苦和无奈。

师:孩子们, 其实我们读一本书不仅仅是摘抄书中的好词好句, 也不仅仅是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在更多的时候是感受别人的生命, 当我们去思考别人的生活时, 也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力量。一本书读完, 会让我们在读书时不经意地辨别出是非, 认清真、善、美;用心触摸这个人物, 你就读懂了这本书。

第四版块:与童年告别

师:这本书的最后一章是《爸爸的花儿落了》。爸爸的花儿落了, 爸爸永远地走了。当骊歌响起, 也意味着我们要与英子的童年告别了。

(课件出示毕业会上骊歌响起时的描写: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 来时莫徘徊!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 唯有别离多……”

我哭了, 我们毕业生都哭了。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 我们又是多么怕呢!当我们回到小学来的时候, 无论长得多么高, 多么大, 老师!你们要永远拿我当个孩子呀!)

师:谁给大家读一读这段文字。

(生深情配乐诵读)

师:在骊歌声里, 在她的深情诵读里, 我们的心头是否也笼罩着一丝淡淡的愁绪呢?

(播放音乐《送别》, 文中人物的插图在大屏幕上缓缓移过。)

师:有人曾这样评价过《城南旧事》这本书, 说书中浓浓的相思、淡淡的哀愁, 如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 当我们告别《城南旧事》时, 我想每个同学对于英子的童年一定也有着自己独特的阅读感悟。请大家把自己的感悟跟老师一起浓缩成一首诗吧。

(课件出示如下内容:

英子的童年是快乐的, 西厢房里留下了她和妞儿的欢笑……

她忘不了妞儿身上被鞭打的伤痕, 也忘不了妞儿投向秀贞的怀抱……

英子的童年是迷惑的, 她分不清秀贞疯不疯, 小偷好不好……

她忘不了秀贞给她染指甲, 厚嘴唇叔叔跟她一起看海的约定……

英子的童年是__________

她忘不了__________)

生:英子的童年是快乐的, 她忘不了和妞儿在一起喂小油鸡的快乐。

生:英子的童年是好奇的, 她不知道秀贞疯不疯, 也不知道小偷好不好, 她忘不了秀贞跟她做了朋友。

生:英子的童年是悲伤的, 因为她长大了, 身边的人都离她而去, 她忘不了兰姨娘给她做的西瓜灯。

生:英子的童年是幸福的, 她忘不了爸爸对她的鼓励和妈妈对她的疼爱。

师:孩子们, 伴随着英子的长大, 童年时在她身边的人都一一离她而去, 他们真的永远消失了吗?

生:没有, 他们都留在了英子的心里, 留在了英子的回忆里了。

师:是啊, 不管怎样, 曾经的故事没有真的远去。那些人、那些事, 都已镌刻在我们的生命里。就像我们今天的这节课, 若干年后, 当你离开校园, 在你长大成人甚至在你年华老去时, 是否还会记得曾经有过一位女教师, 和你们一起读过一本书, 这本书的名字叫———

那些关乎或无关美丽的人和事 篇3

青霞息影后相夫教子,并入大学读书,拿起笔创作,扬起人生的风帆,驶向新的美丽阔大海域。她淡然自信、温婉从容地做回自己。我对青霞的钦敬油然而生。

四十岁时我也曾突然陷入无边的迷惘与忧伤,脚步杂沓中忽然找不着了人生的坐标。仿佛一幕大戏、一场盛宴过后,舞台上空空荡荡,大厅里只有残羹冷炙、杯盘狼藉,那一番热闹繁华,人影憧憧,面具妆容,欢笑悲啼,全化做了烟尘,化做了寂寥。

也特别关注起同龄人和年长者的头发与面容,那些遮盖不住的白发与皱纹啊,仿佛特别喜欢炫耀自己与众不同般显眼,却令人心惊肉跳。余秋雨说:“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我赞同,但想象自己发齿稀疏、面皮皱缩、沟壑纵横、尘霜满面的模样,还是很难接受。朋友说:“人都会老的,自然规律。难过就不老啦?”我说:“不是的,不是的。”可是,是什么呢?我竟语塞,没有言词表达出我内心的那份悲伤,也觉得他不能理解我的悲伤。于是不再辩解。

我不知道别人是不是在这个年龄也曾和我一样无奈无助与落寞挣扎。想到圣人说的人生“四十而不惑”,满腹狐疑,疑窦丛生,又因为自己的这种状态感到羞耻。

某学期,我们学校聘请了一对日本外教夫妇。女外教五十出头,夏天一袭长裙及至脚踝,秋冬是长长的大衣。柔柔的身姿,款款而行,不施粉黛,自然素净。若着些淡妆,必更鲜丽动人。我心里艳羡:好美的妇人!

前年去上海,在一家化妆品店挑选货品,女服务员热情地引领我前往收银台,半道上见几名店员拥着一位老人耐心讲解。称她为老人,因为看年纪,她当七十左右。没有称她为老太太,实在的,她身形修长,头面洁净,笑意微微,淡静安详;也着长长的大衣,熨熨贴贴,优优雅雅。这次我是啧啧称奇了:女人老了还可以这样美丽,这样不失时尚!给一群亮丽可爱的女孩围着,老妇人的清韵雅致竟毫不逊色而更加感人!

后来读毕淑敏,知她从医20年后始与文学结缘。39岁时她获文学硕士学位,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结业,注册心理咨询师。如今60岁的她创作成绩斐然,获各种文学奖30余次。我与她无缘谋面,端详她印在书的封面上的小照,她端庄地笑着,给人无限的温暖和智慧。她说:“淑女必书女。”我深以为然。

忽然明白,我为什么会偏爱深秋的落叶到痴迷的地步:那缤纷的色彩由内而外透出生命的成熟与绚烂,那蜿蜒的脉络疏疏朗朗,分外的清晰而有致,真是“骨骼清奇非俗流”。即使飘落的那一刻,也如蝶翩翩,从容优美得令人失声。是啊,生命可以愈老愈美的。单纯而丰富,恬静又意蕴深长。自然为美,和谐才美。摒弃了世俗的平庸与偏见,做一个美丽的女人;女人的美丽,可以与年龄无关。“韩愈说《诗经》‘正而葩’。为人,也能端正而富饶,渐次开出美善的花。”这是宗陶先生对林青霞的总结。青霞用智慧给自己续上了另一种不老的美丽。

很长一段时间,我但爱养草木,绝少侍娇花,只因花开心喜,花落时不免情伤。可是路边的一朵小野花却改变了我的想法。那是早春长在路牙边的一朵小黄花,每天有无数的行人和车辆经过她的身边吧,留下无数叠加的模糊的印迹,她圆圆的花朵和不多的叶片因为污染像个无人照料的孩子的脸。在周围密匝匝的冬青树和大朵盛开的玉兰花的阴影里,她真是太小了!可我还是喜欢上她,这朵开在春天里的顽皮的孩子般的小花。春天是她的,她属于这个春天,就一次。她肯定知道这个,所以灿灿地开着,倔强地开着,无愧地开着。“尽管世上有无数片叶子,还会有无数片叶子,尽管一切叶子都终将凋落,我仍然要抽出自己的绿芽。”周国平的哲思已经洞察了生命的精深。我也开始试着买一些花来养育了,慢慢地陪花开花落,花开时是照例地欣喜欢呼,花枯时仍轻轻叹息。我享受欢欣,也不拒绝忧伤。这就是生命本身的样子。

有一天,我83岁的婆母伸出她的手给我看,说:“我老了,全是皮了。”我双手握住那只只有皮包着骨头的苍老的手,不由抬头看向她的脸,几乎没有一处平展的皮肤的脸,皱纹细细密密,纵横交错。可是她的神情和眼睛里全是和平、宁静、慈祥。我摩挲着她的手,轻轻地对她说:“妈,你是最好的妈妈。”其实我想对她说的还有:“你,老母亲,是我们的根,有你,我们就是孩子,就踏实,就可以快乐地说,我们到妈妈那里去了。”是了,衰老也是生命本身的样子。老父老母是孩子的幸福之源。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美文随笔 篇4

一个人走在那些年我们一起生活过的小城,那么多熟悉的面孔却唯独少了你们的存在。站在那一成不变的天空下,呼吸着带有淡淡尘土味的空气,一抹熟悉的气息扑鼻而来,恍惚间又好像回到有你们相伴的时光里。

九龙广场的角落里,烈士陵园的台阶上,百佳超市的零食旁,马有步,黄师傅,过桥,土老坎,这么多的曾经我们一起拥有过。九龙快餐的酸菜包,小吃街的灰豆汤、麻辣烫,还有某人喜欢吃的南坡炒面,你们不在的这一年我都不曾独自踏足。可是,可是这样真的可以封住对你们的爱吗?

一直坚信我们的相遇是上帝的一次精心安排,不早亦不晚,在那么多混浊的.元素中默契的走在了同一点中。可是这样简单的相遇是显然不够的,已不知是谁在什么时间用什么方式打破长久以来的沉默,也不知是怎样的缘分使我们住进彼此的心中。但是,不得不说这样真的很好……

同样,上帝也是很调皮的。他会使两条平白无故的线相交,亦会毫不留情的打开千万条相交的结,只留那无法自拔的情愫无尽的蔓延。黑龙江、天津、山西、甘肃,四个省份,四条路,四个人,四处的思念。

总在想:会不会有那么一天,时间真的能倒退。退回你我的回不去的悠悠岁月。只是在那回不去的时光中,因为他们,背后的阳光永远明媚。

抒情散文:那些人那些事 篇5

想一件事想,为什么我的十八岁,在我还没来得及回味的时候,就已再也找不回来了呢?今天礼拜天,突然想买一部数码相机,想把我的青春全都记录下来。于是,便买了。

但现在却不知道什么该记录,什么不该。呵呵,人好像都是这样,拥有的时候不知道如何去珍惜,失去之后,才想起那是多少的`让人怀念。

有时候会很痛苦,很难受,因为一些事,一些人。痛苦的不是那些不曾拥有的,却是那些曾经拥有的。如果不去想,不去怀念,大概也就没有什么痛苦了吧。但我们终究不是修佛之人,更不是圣人。

我们以相同,或不同的心情,回忆着我们的青春,年华。青春无悔,好个青春无悔!谁的青春真正的无悔?

我,无悔,无尽的后悔。

算了吧,一切都还是要发生的,没有谁能和谁的人生重叠,就像世是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

有人说,时间能让一切苍老,无力。是,它让一切都化为腐朽,却让那些回忆越来越茁壮。

回忆,就像酒一样,愈久俞香,也像酒一样苦涩,但却让人为之沉迷。

坐在黄昏的余光里,看着那一个个匆匆而过的人们,不明白,为什么要如此匆匆?有人面带笑容的走过,有人愁眉苦脸的走过,有人开著名车而过,有人穿着破鞋而过……黄昏的余光中,一切就像一部老电影,昏暗的光线,匆匆而过的人群,一切都很安静,等待着我们的主角出场。

等到了故事结局,原来并不是我所想像的那样美好,原来有些事情不一定需要什么理由,原来,有些事情早已注定。

明明知道,什么都已不会再改变,为什么还要奢望有奇迹会出现?

明明痛苦的不能呼吸,为什么还要强颜欢笑?

为什么明明不想那样,而又偏偏那样了?

就这样,想着想着,那些东西就是不知不觉中沉静了。然后,又会再某个时候偷偷的跑出,像个害羞的姑娘一样。

那些人那些事,无关爱情 篇6

十年是吧正应了那句歌词“如果那两字没有颤抖,我不会发现,我难受……”自开始上学的那一刻起,就没有去想过十年之后我是什么样子,或许什么都不能怪,只能感慨时间的匆匆,自打十年之前与父母的一个约定生效后,我们就踏上了慢慢读书路……

有没有想过十年你会认识多少人?也不曾会想过十年会经历多少事?在十年的开始,只想快点度过艰苦的十二年,在十年的途中,只想将自己深埋于十年的奋斗之中,在十年的末尾,却发现,十年,什么也没得到……

十年之前,我不认识你,你不属于我……十年之后,我认识了你,照样也不属于我,慢慢十年,说的最多的却是十年之后。“十年之后”这四个字搁在十年之前讲,心中充满了渴望与期盼,“十年之后”搁在今天问,心中却只有无限的惆怅与迷惘,十年,我究竟做了什么,又为什么而度过了十年?我从未想过,因为那还在十年的途中……

电影里柯景腾与沈佳宜的纯真,或许在十年之后会成为我们心中的一个熟悉的镜头。多少年后,我们又会多少次在嘴边说起那些年?又会多少遍谈起那些事?还会多少遍叹气那些年那些事的主人公——我们自己?一切的一切,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唯一可以做的便是,去勇敢地创造我们自己的历史,让十年之后的回忆变得丰富多彩……

每个人都会有一段苦涩而又值得回忆的“恋爱经历”,那是高中时代不懂事犯下的“错”,可能有时你会大胆表达出来,有时你却会深埋心底,等待十年之后……认真的去珍藏每一段值得你留恋的经历,留给十年之后的自己……

那些人,那些事 篇7

第一天

我是全宿舍最早去报到的,在那之前我没有独自生活的经验。在校门口和爸爸妈妈挥手作别,我是踌躇满志的。我故意不去看他们忧心忡忡的眼睛,后来听说妈在回程路上哭了一路,她跟爸爸说那么大一间宿舍,只有贞儿一个人住,不知道她会不会害怕呀。

我穿着新买的衣服,戴着新配的眼镜,面对一个新世界,决意做一个快乐的新生。跟他们挥手说拜拜,我在校园里转了一圈,去学校周遭打探一遍,吃了一碗素面,买了一只红色的眼镜盒,傍晚时分回到宿舍,第二个舍友已经来报到了。我主动伸出手说,我叫刘贞,你好啊。晚上院系的老师和学生会的师姐们来宿舍看望新生,问我们有什么感想,我说学校真大,比我想象中还大。

现在想想,真是大。盛下了我最丰盛最美丽的四年,还不止呢,还有我渐渐沉静的今天。

班长

我们班长是小个子男生,脸色苍白,下巴尖俏,架大大的黑框眼镜,眼白比较多,看上去老是一副吃了一惊的样子。上课时他总坐在前排,手里面拿着不靠谱的闲书,比如上新闻采访课,他手里拿着《俾斯麦大传》;上法律基础课,他在看茨威格的小说。

他喜欢上古典文学课,古典文学老师姓李,从外形上看,就是大一号的班长,同比放大一点五倍即可。李老师上课很爱背诗,对着我们新闻广告系的学生他难免会觉得寂寞,好在没多久他就发现班长有一颗古典的心灵。老师在上面背一句,他马上能接出下一句,多生僻的诗都成。老师因此特别欣赏他,还送给他一本自己写的《唐诗美学》。一上课,他俩就一来一往的唱和半天,我们这帮不学无术的在下面大眼瞪小眼,倍感无聊。本来爱唐诗的班长跟我没什么交情,直到他爱上我们舍长。他来找我说心事,想让我帮他敲敲边鼓。他说,我不喜欢非常漂亮的女生,我也不喜欢非常聪明的女生,我就喜欢像她那么平凡普通没有压力的。这说辞都不能打动我更别提打动舍长了,他示爱失败,很颓唐,在古典文学课上也开始沉寂。我们班有些女孩心肠好,看不得他这么颓丧,拉着他去郊游,回程中他又爱上了最活泼的申蓓蓓。这次他很跃进,暑假提着点心去了申家拜见伯父母,阖家皆惊,申蓓蓓羞愤难当,以此为人生中的一个污点。

后来他见了我们女生都不搭理,发愤图强在学生会谋前程。后来毕业去了报社,做体育记者。偶尔能看见他,小腹微凸,身边有个高挑的女孩。匆匆打个招呼,他说,都是年轻人嘛,咱们以后可以多联系联系,像组织部的口吻。后来听申蓓蓓说班长还常发短信给她,说他正在维多利亚港吹海风,问她在福建能不能糊口啊。

我覺得他就是不会表达。虽然他很爱说话,很会背诗。可他是我在大学里认识的人中,表达能力最差的一个。

图书馆

我上大学的时候不勤奋,我不太喜欢上课,因为不喜欢某些老师。我常去的地方就是图书馆。冬天我常逃课,赖在被窝里躲避查铺。那时候的我比现在更瘦,整个人平躺在被子里把头蒙起来,从外面基本看不出来。舍监老师拍拍我的床铺说,这孩子又没叠被子。等她们走了,我就爬起来去图书馆看书。我们学校的图书馆是个很有特色的建筑。图纸上看像是一个四瓣朝天的郁金香的花蕾。可是实际效果打了点折扣,就像一只举起的猪蹄。

我本来不喜欢待在图书馆看书的,把书借出来躺在上铺,边喝果珍边看多惬意。可是图书馆还书处有个很难缠的员工。这个田姓管理员几乎是那时候我们所有女生的梦魇。此人三十不到,面白无须,声音柔软,架金丝边眼镜,酷爱与人搭讪,尤其尊重女士。凡有面目可喜的女同学去还书他必定和颜悦色地问你中午吃了什么,对食堂有什么意见,喜不喜欢班主任老师,还有家乡有什么特产。后面等待的男生不耐烦,就开始嘘他,他也不生气,只是敲敲桌子说,同学,要注意保持安静。

我们也不反对聊天,可是他每次都翻来覆去这么几句话,你吃了什么啦,喜不喜欢班主任老师啦,家乡有什么特产啊,缺乏新意也没有诚意。后来我们都不乐意自己去还书了,基本都找与自己相熟的男同学代劳。

平心静气的想,一个男同志,不到三十岁,对着整架整架的旧书,时时刻刻要提醒别人保持安静,内心有点惶恐有点话痨的倾向,也不是不可以理解的。

后来他结婚了,听学弟学妹们说,他现在话很少,像《大话西游》后半程的唐僧一样简洁。他应该找到交流的对象了,所以心里不再寂寞了吧。

这个人,我觉得是我大学里见过的最寂寞的人。

杜猫

我最喜欢的女性朋友都是在大学里认识的。她们纯真、明朗、精神上线条简洁。她们都不扭捏,都对爱情有坚定的信仰。可是她们几乎没有一个拥有简单明了的爱情。这是成年之后非常困扰我的一件事,我不止一次地问,她们这样的人,何以不能幸福?

她们之中,杜猫和我最早相熟。他们都说我们俩很像,她和我个子差不多,我瘦一点她胖一点,我一直戴大框眼镜,她很臭美,很早就戴着博士伦隐形眼镜。我俩都看很冷门的书,说很考究的话,但是我知道,她跟我不同的。她像一只猫,有猫的韧性;我像一只鸟,有鸟的惰性。

别人看我们是一双镯子一对桨,可是我们注定一个在左一个在右,一个向东一个向西。

杜猫的性格中有种刚性,质地坚硬,是我所不具备的。比如说她示爱被拒,但是痛哭流涕的那个却是对方。我不行。我有个犹疑而谨慎的灵魂,我会把心事收得很紧直至闷死为止,内心极动荡表面极安详。当所有人都说我是个很自在不羁的人,我觉得她比任何人都了解我的迷惘、我的羞涩。那一年我似是而非地恋爱,接着货真价实地失恋,她陪着我坐车从城东到城西,自城南到城北。漫无目的,见公交车就上,然后在终点站的马路上,陪着我发呆。晚上,我在她的宿舍借宿,我整晚抱着她的一只胳膊,如同一只脆弱的考拉。

nlc202309020728

后来毕业了,她去了南方。出乎意料没有从事艺术类的工作,在一家私企做了人事管理者。我留校考研,她颇不以为然,觉得我太守成,但是并不意外,他们都说没想到刘贞的选择很传统嘛,她跟别人说刘贞几时不传统了。我想她还是比别人了解我,知道我对未知的恐慌。

后来联系少了,前阵子接到她的电话我很高兴,她说我现在是一名基督徒,内心平安喜乐。

我想虽然我们曾经那么接近,我们仍然不是同类。就像蓬和麻,就像韭菜和小麦,我想我会一直喜欢她,像喜欢那种我过不了的生活,我所拒绝的道路。

戏剧节

我所在的系当时叫做文学艺术传播学院,学院每年都会搞很多的文化活动。其中有一项历史悠久远近闻名,就是黑美人艺术节。文化节以戏剧为主,鼓励学生自己编自己演,每届评选最佳男女主角,诞生明星若干。演出当天,一票难求。

大二那年,我写了剧本,参与演出,在学校网罗一批人马,天天以排戏为名聚在一起,聊天、散步、喝啤酒、晒太阳、发呆、看通宵电影。那一年的戏剧节因为礼堂的改建而不断延期,排练的时间持续了两个月。后来夏天来了,花都开了,鸟都叫了,这集体中有的人和有的人之间就发生了一些事,有的故事秋天就结束了,有的人和有的人的故事还在继续,比如两个当时看来八竿子打不着的人,现在已经结婚好几年了。

演出结束后,我觉得我快虚脱了,像蜕了一层皮,感觉很荒谬,那一段时间好像是借来的,那一段时光中的人,也像是被催眠的。戏演完了,失去了共同目标,小集体自然就散了,那年夏天快结束时,我把头发盘在脑后,穿一件深蓝色的背心裙,有人说跟宋美龄似的,老气横秋。那时候最流行的歌是任贤齐的《心太软》,我身边每个人都怀着一段心事,每个人都觉得这歌是唱给自己的。那阵子很多对恋人分手,我数了一下,有十三对。整个八月,焦黑一片。我二十岁的夏天,是相当不快乐的。

后来我写了《左岸右手边》,在十年之后。

边家村

我们学校坐落在城墙边,毗邻边家村。我的同学山新毕业之后还曾经在那儿租住过一年,她曾经在一篇文章中深情讴歌过这地方,那篇文章深得我心,名字就叫《边家村是个好地方》。边家村有很多样子很旧的楼,有食客盈门的饭馆食肆,价钱公道的服装店,货色齐全的精品屋。走在边家村,触目皆是漂亮的女生和懒散的男生,很多写诗的年青人、画画的中年人也常常出没于此。这地方不势利,没有高楼大厦挤兑你,在边家村,你会很容易遗忘自己的穷,原谅你自己的潦倒。

我喜欢这儿浓浓的市井味儿,热腾腾的温存,一种生活的气质。在边家村消磨一个愉快的周末,兜里揣二十块钱就足够了。可以看一场电影,喝一杯可乐,买一份《南方周末》,然后在地摊上买一盘打口带。如果还有余钱,可以吃一碗龍须面,买一双漂亮的棉袜子。我深切怀念那一年,尤其是那一年的物价。

上大学时,托学校食堂的福,常常会觉得很饿。边家村好吃的很多,已经消失的两两饺子,还在营业的东北熏肉大饼,我尤其爱工人文化宫旁边的那一家烤鱿鱼,走在边家村的艳阳下,曾经,幸福那么触手可得。

现在我也常常去边家村买影碟,吃熏肉大饼。尽管学校已经迁到了郊区的大学城,可是我总觉得没有哪个地方适合我的大学,除了边家村。热闹、温存、丰富。

(转载自《南风》)

励志情感散文:那些人,那些事 篇8

最近,有朋友说,文章写得越来越好了。我听后很是欣喜。

从一个不知如何写的小白,到能用文字吐露心声,与人产生共鸣,是我曾经的奢望。现在想来,真的很庆幸当初的选择,进入“林溪写作训练营”这个大家庭。

要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是我此时最深刻的体会。

“圈子”决定了你的眼界,决定你获取信息的价值,更决定你是受积极的影响不断提升自己,还是守着井底望向天空,认为已经拥有了所有。

不管是群里的老师,还是群里的小伙伴们,总能让我学到很多,感悟到很多。

林溪老师用她自己的事例,告诉我坚持的重要性,以诚待人的重要性;

善长写小说的东东会说:写不出,遇到了瓶颈,就去多看书,多思考,不要急。有了输入,就会有输出。过了这个阶段,就会提高一个层面;

金点子特多的“手中沙”,不仅分享她的策划,还用满满的热心和能量在伙伴们的公号里留言点赞,鼓励我加油。她一直信奉的格言是“成人达己”,相信一切都有冤缘,一切皆有可能!

优秀的廉颖开始创业,忙到晚上十一点也不休息,又继续开始提交作业,担心无法坚持而焦虑和自责。

还有很多优秀的人,都还在勤奋地努力,使我看到自己的渺小和差距。

我在群里很少说话,因为他们的文字和创意都是我不及的。我还无法发出光来,只能在这里浸养。希望有一天,也能如他们一样写出更美的文字,有更独立的思考。

如果没有乔叶老师在写作第一课就告诫:写作最基本最重要的态度是诚实,尤其是诚实地面对自我。我想,以我的文字功底打动不了任何人。

如果不是碎碎老师说,“一切经历,只有在文字中重述,定形,才是真的经历。否则,便像是白过了似的。”我也不会反思曾经的过往,找回幸福的感觉。可能自己的心也会越来越冷,找不到温暖。

如果没有格子心老师在作业点评时,对我的一些观点给于肯定和鼓励。可能,我公号里的文章就会多些犹疑。

如果不是袖袖老师说,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提高对生活的认识才能提炼出文章的主题。我永远不会知道,佛说家常事的精妙所在。

袖袖背后的闫老师也给了我很多的意外。

他的评语总是很长很长。告诉我要多用简单句,长句和复合句会使读者阅读理解困难。这一建议促使我反复地修改语句,以使句子能够精炼。

他还会分享文章读后的感觉,使我知道,如何写才能让读者有画面感和代入感。

他剖析我的单车情结,可能是一种浪漫情结,一种青春情结时,吓了我一跳,却也开心地笑了起来。我一直以为那是一段记忆,从没想过还有浪漫的情怀,仿佛心又年轻了起来。

训练营里有太多的人和事带给我光和热,和意外和惊喜。

又如自媒体达人白丁老师和秦友老师,让我见识了对数据的专研,也能收获盆满钵满。只是我这个学生太懒太笨,还没学到他们的九牛一毛。

太多的感想和感悟,一篇小文不足以表达。

但我无比庆幸能与他们同行,与他们在一个大家庭,受他们的影响,期待更好的自己!

作者:又耳

爸爸,大雪天,那些人那些事散文 篇9

咔嚓咔嚓的脚步声由远至近,在煤油灯下纳鞋底的妈妈说是你回来了。

鹅毛大雪的夜晚,你气喘吁吁地背着一个冻昏过去的人回到家里,你焦急的对妈妈喊道:“快点烧火,这个人冻昏死了!”我和弟弟一骨碌从床上爬了起来,怯怯的看着这个被你背回家放在椅子上昏死的陌生人。

挺着大肚子的妈妈已经从院子里搬进来几棵松树兜子架起来用茅草引火,浓浓的黑烟弥漫了整个屋子。妈妈吩咐我和弟弟拿扇子煽火,明亮的火焰出现了,浓烟渐渐散去。妈妈一边咳嗽一边把门打开一条缝隙,屋外的寒风啾啾怪叫着!

你不顾自己头上身上都是落满的雪花,拿着毛巾帮那个人擦拭全身的雪水,抱着那个人烤火取暖。妈妈已经在灶台上做好了热气腾腾的山芋汤,等着给这个昏过去的人吃。

陌生人终于醒过来了,脸色好灰暗,空洞的眼神望着我们全家人。他身上穿的破棉袄能见到翻在外面已经发黑了的棉花。他张了张嘴,用微弱的声音说着什么,我们都听不懂。妈妈端来山芋汤要那个人快点吃,吃完了再说话,要他不急!

你对妈妈说:“听他的口音应该是‘高佬’。”你脱下胶靴,解开腰间的草饶子,用你那骨瘦如柴的手掌理了理你那乱糟糟的头发说道:“今晚出去什么也没有找到,就看见这个人睡在船上一动不动,雪下的这么大我怕他会冻死就把他背回来了,背了一身的汗。”你白天上工,晚上去湖边找鳖鱼,你说大雪天鳖鱼会上岸来下蛋,真的被你找到过,那鳖鱼汤可真香!

妈妈催促你快点把里面汗湿了的衬衣脱下来换了,要不受凉了又要犯病了。你有肺结核病,是二十九岁那年得的病!

那个人吃完了山芋汤脸色好看多了,说话的声音也大了,叽里咕噜地说着什么。你听懂了个大概你给我们当翻译,说他是江苏省高淳县人,姓吴,是划船来我们这边用老布换山芋的。

家里没有床给他睡,妈妈把火盆装上火灰,放在火桶下面,要那个吴叔叔睡在里面。(火桶是用稻草编织的一种大圆筒,也叫草桶。中间插上一排棍子,把火盆放在棍子的下面,人可以坐在里面,冬天用来取暖的!)

第二天大雪还在继续地下,房子白了,树枝白了,大地白了,天空白了,世界变成了一片白色海洋,你用铁锹帮我和弟弟在门口堆了个大大的雪人,我们给雪人带上破草帽,画上鼻子眼睛。看着漫天飞舞的鹅毛大雪,我和弟弟兴奋的又是蹦又是跳,开心的伸展开我们幼小的.双臂,仰头张大嘴巴让雪花飘进嘴巴里,冰冰凉凉的雪花遇见舌头就融化了,好甜,真的好甜!下大雪是我和弟弟最开心的日子,我们一点也不知道冷!

这年的大雪下的时间可真长啊,没有想停止的意思。吴叔叔急得跳脚也没有用,湖面结冰上冻了,他回不去。已经在我们家住了快一个月了,和家里也联系不上。大概一个月后湖面才开始解冻,吴叔叔临走的时候给你留下了他家的地址,要你有机会去他家里玩,说一定要报答你!

大雪天你和妈妈总是叹气,总是愁粮食不够吃,一整个冬天我们家的主食就是山芋。可是总有人来我们家吃饭,来吃饭的是那些下放的上海知青,你同情他们可怜。你总说:“十五六岁的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吃不饱又想家真可怜啊!”

下大雪的天,大队修机站,你身体不好,不能挑重担,队长要你记工分。别人挑土,你过秤,那些知青挑不动,明明只有五十斤,你给他们记一百斤。你叮嘱他们不要出卖你,不然队长会扣你的工分!

这些知青感激你,就总是来我们家玩,吃不饱告诉你,想家了告诉你,你总是好言好语安慰着他们。你很会侃大山,你给他们看手相,说他们将来会回去的,会过上好日子的。你说鬼故事给他们听,吓的他们晚上回去宿舍要你送。你说妖精变美女看上了穷书生,帮穷书生洗衣做饭生娃娃,逗的他们哈哈大笑。妈妈在旁边呵呵笑着说你什么都不会,就是会胡扯!

几年以后,你的病又犯了,大口大口地吐血,到处求医问药,家里穷的没有钱给你医治,妈妈急的总是哭,妈妈的脾气越来越暴躁!

忽然有一天吴叔叔来信了,邀请你去他家做客。早已回城的知青也给你来信了,说感谢你对他们的关怀,他们有的在上大学,有的参加了工作,说你给他们看的“手相”很准的,邀请你有机会去大上海看看,要你有什么困难可以告诉他们。

你给他们回信了,说你的病犯了,可能活不长了,哪里也去不成了!不久你就收到了从上海寄过来的大包、小包的药品。你对妈妈说:“这是大上海的药,都是治疗肺结核病的好药。“你说你不会死了!

吴叔叔划船过来接你了,江苏这会已经分产到户了,日子比安徽好过多了。吴叔叔把你接到他家去养病,你去吴叔叔家里住了两个月,吴叔叔才肯放你回来。回来的时候,你脸色红润,精神很好!你带回来一大捆的老布料和纱布袜子,你说这是吴婶婶送给妈妈的,都是她亲手织的布。说吴婶婶天天早上煮鸡蛋给你吃,天天买肉给你一个人吃。她家老吴一个月没有回去,她以为他家老吴死在湖里了。她不嫌弃你有肺结核病,把你当贵人样的照顾,说是好人应该有好报!

时光如梭,岁月匆匆,时间过去快四十年了,你的病一次也没有再犯过,身体越老越好。你总说是上海的那些好药救了你,是吴叔叔吴婶婶把你的病照顾好了!

现在每年带你去体检一次,医生说你的身体很好,已经七十岁的你,血压比年轻人的还要正常,各个部位都很健康!

我普通平凡的爸爸,我善良豁达的爸爸,你总是教育我和弟弟们:做人要厚道,人在做,天在看,好人会有好报!

淮安信访那些人,那些事 篇10

22岁的林亮(化名)长得眉清目秀,有人问话,他只会以“嘿嘿”傻笑作答。这个智障的大男孩并不能体会“苦难”二字的含义,也可能永远不会知道有很多人正为他的生计而忙碌着。

林亮的母亲也是智障,父亲从农村出来,娶了城里的“傻姑娘”,很不幸,林亮和姐姐的智力都受到了母亲的影响。更为悲惨的是,几年前父亲在南京意外落水身亡,不久母亲走失,从此了无音讯,相依为命的姐姐又离开淮安外出打工,林亮只能终日以拾破烂为生。不久前,他外出拾破烂,被车子撞伤腿落下残疾,肇事司机却逃逸了。

林亮没有自己的房子,好心人在清河区水渡口一带两栋房子的空隙处为他搭起一个四五平方米的“窝棚”,林亮的舅舅偶尔来为他买些米面,舅舅也是租房度日,并不肯把他带在身边。淮安市清浦区信访局局长张步亮对记者说,常人很难想象各种苦难和“离奇古怪”的状况都集中到一个人身上,但是在信访工作者面前,这并不稀奇。

林亮的“窝棚”

林亮安身立命的“窝棚”也快保不住了。2009年底水渡口一带开始拆迁,未来这里要建成淮安市的大型商务中心。住户们已经搬迁得差不多了,林亮的舅舅坐不住,他写了一封信给淮安市常务副市长陈洪玉反映情况,经过必要的程序林亮的案子最后摆到了淮安市信访局查办处处长卢东霞的面前。

卢东霞先带着房产局和拆迁办的工作人员到林亮的“窝棚”查看了一番,“窝棚”显然是一处“违章建筑”,无法享受到拆迁安置的政策。卢东霞又做了进一步调查,林亮的“窝棚”在清河区,而他的户口随舅舅一家落在了清浦区闸口街道;再到清浦区调查,闸口街道已经为林亮办理了低保和廉租房补助,一直由林亮舅舅代领着,舅舅出于利益的考虑隐瞒了这些情况。卢东霞说,事情到了这一步,在政策层面政府部门能为林亮做的都已经到位,挑不出什么差错。但是林亮舅舅又说,他拿着林亮的救济金想为侄子租一处房子,可是房东听了林亮的情况都不肯租。事情僵住了。

4月9日这天下午,卢东霞与清浦区信访局局长张步亮一起来到闸口街道办事处,连同街道的干部,六七个人的小型会议开始了。卢东霞很讲究说话的艺术,她向街道干部说了很多感谢话,进一步又说,“希望街道干部还能为林亮找个住处”;街道干部的态度倒也实在,“我们能做的都做了”,闸口街道困难户特别多,也有难处,“拆迁一方能不能也特事特办多给些补偿呢?”

在座的人你一言我一语,从廉租房说到福利院救助,再谈到怎样约束林亮的舅舅多尽些责任。最后街道干部表了态:街道会按政策帮助林亮申请廉租房,在过渡的这段时间里,尽量帮着林亮舅舅一起找房子。

在这个信访案件里,房产部门、林亮户口所在街道和林亮舅舅三方,每一方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协调起来并不容易。卢东霞说,做信访工作不是用“政策规定”来为政府工作撇清干系,而是更多地向弱势一方倾斜,“为这个苦命的男孩多解决点实际问题”才是当务之急。

羽毛球风波

弱势群体有困难找信访是常事,普通人的烦恼也有人管吗?

陆海伟之前从没想过通过信访途径来解决生活里的烦心事,42岁的他热爱运动,身体也很健康。2009年3月淮安市举办羽毛球赛,陆海伟所在的淮钢特钢有限公司推选他参加比赛,陆海伟发挥得很出色,一直打进“八强”,可就在这个时候,他突然头疼起来。到医院做了检查,被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怀疑脑动脉瘤”。

陆海伟住院治疗一个多月,花了24000余元的费用。单位为他掏了19000元,而他自己垫付的5000余元就不肯支付了。陆海伟找到劳动局,希望给一个工伤认定,但是劳动局要求医院出具一个“脑出血与参加羽毛球比赛存在直接因果关系”的证明,医院自然不肯,他的事情就没人管了。

陆海伟有些气愤,却也没什么办法,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写了一封信给信访局长邱金义,让他感到意外的是,3天后就接到了“阳光信访”系统的反馈电话——他的案件被受理了,又过了八九天,他接到电话说“事情有了结果,请他到市信访局”。陆海伟感到很惊讶,他对本刊记者说:“没想到写一封信就能这么快得到回复。”

邱金义收到陆海伟的信后,就以“领导交办”的方式转交给了信访干部周光萍具体办理,周光萍找到市劳动局,得到的回复也是“要证明打羽毛球直接造成脑出血。”周光萍也觉得不合理,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她变成了陆海伟的“代理人”,到各个相关部门调查情况、听取说法。

邱金义也亲自参与协调。后来,淮钢特钢有限公司、市区两级劳动局和信访局等几家单位以“会办”方式坐到一起进行协商,已经康复的陆海伟做出让步,放弃“工伤认定”,最后拿到了自己垫付的医药费,这是一个让他感到“很满意”的结果。

让老人“瞑目”

淮安市信访局局长邱金义说,他们是和老百姓联系最紧密的人,有些事看起来虽然“小”,但是对于当事人和他们的家庭来说,那就是“天大”的事。

邱金义讲述了一件让他印象深刻的事情,那时他还在担任淮安市楚州区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一次下基层到农村,一位老人拦住他的车子,跪地不起,请领导为他“伸张正义”。邱金义觉得“拦车下跪”背后一定有大事情,他对老人承诺两天后再到家里了解情况。可是,当他向乡镇干部问起这位老人的具体情况和家庭住址时,却没人能答得上来,这让他感到很生气。

后来经过了解,原来是两个家庭因为宅基地产生的纠纷:一家有人腿被打断,伤人的一家则是有人坐了3年牢,由此结下更深怨气,而宅基地的矛盾仍没有化解。邱金义等人进行了一番调解,最后订立出一个两家都能够接受的方案,并签了合同。

邱金义回忆说,在此三天之后,“拦车下跪”的老人就去世了,老人的儿子告诉他,父亲生前曾说过,“他家的事不解决死不瞑目”。显然,老人最后是“瞑目”地走了。

“做信访工作靠的是责任、理想和信念,在某种程度上,信访工作担当起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职责,信访工作的根本不是‘回避矛盾’,而是为人‘解决问题’。”邱金义说。

信访老户致富

在信访的语义里,连续上访超过一年以上的信访者被称为“老户”,解决“老户”上访是信访工作的难题。在长期接触之后,邱金义等人发现,“老户”都是一些“执著”的人,如果把这种“执著”的劲头扭转到生活的正道上,他们也是“能手”。

涟水县的左霞文,当过副厂长,企业改制时,他和其他职工一样被“一次性清算”下岗,因为不符合条件,没有被纳入养老保险保障范围。他气急了,在2001~2005年四年间,从乡镇一直上访到省里,有时还“又哭又闹”。他甚至一度组织300多名相同处境的下岗职工敲着碗到淮安市政府门前“要饭”,以让政府难堪。

涟水县的信访干部经常到左霞文家里“谈心”,交谈中得知左霞文有“创业”的愿望,于是帮着他争取扶持项目建起了养猪场,左霞文就此放弃了上访路。左霞文在接受淮安市电视台采访时说:“现在叫我上访我也不去了……有那上访的时间,不如搞点自己的事业。”

左霞文的经历并不是个案,淮安很多的信访“老户”在信访工作者的帮助下开起了连锁超市,或者经营起药房。当本刊记者试图联系他们,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故事时,却被婉拒了,生活已经回归正轨的他们,希望像普通人一样不被打扰地经营自己的事业和人生。

那些人那些事,无关爱情 篇11

家乡是一曲悠扬的清笛,总是让人魂牵梦绕;家乡是一抹皎皎的月光,总是让人心动不已;家乡是一串永恒的记忆,总是让人想起就思念。家乡的那些人,那些事,是曲中最美妙的,是月光中最迷人的,是记忆中最深刻。 一。村头  一大片空地,一条路,两旁是村里的几座二层楼,再往后一棵古老的树,一座座房屋,这就是村头。   村头是无尽的守望。年老的母亲,满头白发站在村头,望着那条唯一通向城市的道路,等待着儿归,想象着儿子归来时,自己内心中的那种喜悦。有时候,奶奶就会坐在村头的电线杆下,和村里的老人在一起聊天。当爸爸开着车回家的时候,那些老人就会笑着说:“哟,是儿子回来了吧。”我可以看到,奶奶那喜悦的样子,仿佛皱纹里都含满了笑意。   村头是和谐的`聚会。农闲的时候,一些大人和孩子都会到这里来玩。男的下下棋,打打牌------边玩着,嘴里还不住地说着收成,有时候还会谈到国足,政治呢。女的就会说些唠叨的事情,哪个亲戚家的什么人结婚了,有孩子了,还会说哪个邻村的老头子,一辈子光棍,怪可怜的。   村头是热闹的交易。入夏,村里大片大片的杏、桃都熟了,会从城里来许多大老板来收购。村里人大多4点就起床摘杏摘桃,然后挑着担子,骑着车子到村头去卖。即使脸上汗涔涔的也不在乎,都习惯了。村里人都不容易,会拼命的向上喊价,唯恐白费了一年的光景和血汗。我那些朴实的乡里乡亲,真希望他们可以多赚些钱。

村头是悲伤的地方。村里人办丧事,总会经过村头,村里的人会站在两旁观望着,大多都是女人和老人。女的抱着或领着孩子就站在那里。些个胆小的孩子躲在大人身后望着一群穿着白色丧服的人,又忍不住探出头张望。我总是不明白有什么好看的呢?她们在抱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事不关己,仅仅看热闹;还是为死者惋惜。 村头的路洒满了悲欢离合,迎来多少人,送走多少人,谁也不记得了。村头就像是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望着这一切,或喜或悲。 二、吆喝 家乡的吆喝不像旧北京城那样热闹,那样悠扬与清脆。却总是给人亲切。 前几年,暑假住在老家的我,总会看到一个邻村的女孩子来卖豆腐。她骑着自行车,车座后面放这个家什,我叫不出名字来,里面放着豆腐。她的车铃声划破了清晨的安谧,一切都从这一声响里开始了。 她不过十七八岁,短短的头发,声音不是很美妙,有着男人的粗犷嘹亮,但尾音总会带着些女孩子的羞涩与温柔。 她很会做生意,村里人都这么说。早晨,从地里锄草的人在路上碰到她,卖斤豆腐要是忘记了带钱,她总笑着说:“甭找了。没带钱就算了,您下次记着点送过来就行。” 后来,不知怎么了,再也没有见到她。然而,每当村里来卖豆腐的,吆喝着“卖豆腐咯~”总会想起她憨厚的笑容。 “收头发啦~”“有卖破烂的嘛?”“换大米耶”------此刻,声音仿佛在我耳边交织在一起,让我怀念。

那些人那些事,无关爱情 篇12

江南的立春时节,天潮潮地湿湿。整个苍穹雾霭沉沉,远方稀疏的村落横在一隅,静静地,如同被烟雨清锁住了。新年的余味还在百年天井老屋的小巷里蔓延,就快要拖到元宵了。不过,悄悄地,在一弯小巷  子里却传来了一片哀恸。瞬间,消息不胫而走,传遍了巷间巷尾。

原来,新发爷爷在一夜间,永远地离开了这栋生他养他的天井老屋。

老屋依然静谧,错落有致,在时光里摇曳了一个多世纪。小巷弯弯曲曲,青石板路蜿蜒迂回,当第一缕春日的阳光透过翘起的飞檐,就再也看不见爷爷的背影了。

被风雨剥蚀过的红石墙壁,即将迎来苔藓的气息。只是,爷爷生前天天用过的那根光滑的竹棍,还静静地倚靠在墙壁的角落,痴痴地等待着爷爷的那双纤纤瘦手。有风滑过竹身,有雨轻敲竹面,或许,当阳光静静地洒落时,它只能够默默地与苍天倾诉苦楚。再或许,会被某个女人拿去当了柴燃烧,去另一个世界找寻爷爷。

一阵小风刮过小巷,吹得那扇斑驳的朱漆木门轻轻地颤动了一下。锈迹斑斑的圆形铁环,响过的渺渺回音暗随了爷爷,几乎成了一个世纪的哀伤。只是,门旁靠壁的那尊光滑的红石墩,还与缺了一角的小方桌互诉衷肠。一边的少了一腿的长条凳子与小方桌上的搪瓷茶杯却无人轻碰。

墙壁上的藤萝,是秋天遗留下来的,虽然早已枯萎,没了往日繁华的生机,但其身躯还是漫过了墙缘,弯弯曲曲延伸上了瓦楞。或许,它会在某片云彩的庇护下,在某个黄昏凤凰涅槃,开出新枝,迎来小花,形成气候,再次翘首蓝天。只是,不见了相识人。一只鸟儿曾经来过,但听见哀号,却没有停留。但是一只猫却在湿冷的傍晚蹿过瓦楞,“喵”地一声消失在天空。

还有那来不及生成的苔藓和墙旮旯里的小花,都已见不到爷爷的瘦影。或许,不知何时,一只红色的小蜻蜓光顾了小巷,盘旋一阵,又停靠在了竹棍上。始觉人空,又逼仄出了小巷,飞上了蓝天,去赶赴一场华丽的舞宴。

只是,苦了家里的那条大黄狗。它整日地找寻,找寻自己往日的伙伴。但总是空手而归,疲惫地在门前犬吠两声,又病怏怏地蜷缩在了爷爷常坐的藤椅边,独自忧伤。要是往日,它总是与爷爷如影随形,同出同进。渐渐地,不到两日光景,它看似消瘦了。见了生人,也懒得叫嚷了。

新发爷爷走了,去了另外一个天国。留下的,只是小巷里的一片哀伤。

妻子听到这个噩耗后,第一时间告知了我。只是,我感觉到不可思议。年前的时候,妻子还一个劲地催我送件她买的羽绒服给爷爷。爷爷穿上妻子为他买的羽绒服,那兴奋劲啊如一位刚领到糖果的孩童一般,精神抖擞。忽来此消息,有些来的突兀,令人猝不及防。想着,妻子已经眼圈红润,哽咽了。

“不要哭。都活近百了,够了。一个世纪了。”我安慰妻子道。

妻子望着我,并没有作答,只顾潸然泪下。一会儿功夫,又抽咽地向我道:“说是这样子说,但我还是难过啊。”

“喜事,喜事啊,你想想,谁还能活近百岁啊?”我又靠近她安抚道。

其实,最为伤心透顶了的是奶奶。那日,奶奶如一只霜打过的茄子一般,静静地坐在了藤椅上,靠在了房间的门楣。偶尔地,斜睨了躺在堂屋下的新发爷爷。爷爷静静地、极其安详地躺在地上,干瘪的身躯宛若一枚皱巴巴的核枣。所有的一切光阴与流年,都暗随了他这副羸弱的身板,也包括这栋风雨飘摇中的百年天井老屋。

奶奶静静地坐在那里,一个白昼,默然不语,又若有所思。晚辈们递给饭菜,她也不吃。递给汤汤水水,也只是轻呷几口。只是,她时不时地重复着那个“倾斜又斜睨”的动作。或许,流年里的浪漫往事正一幕一幕地向她走来——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恐怕这首李清照的词《点绛唇》最能诠释奶奶此时此刻的心境。从认识到相濡以沫,都风雨无阻七十多年了。那个打着油纸伞的风姿绰约的`江南少女,会是在哪个春日时光邂逅她命里的书生呢?恐怕,只有奶奶最清楚。不过,奶奶显得很平静,没有落泪,只是静静地坐着。只是,坐着坐着,思绪就远了,远了。

一个世纪的光阴,回想起来说长亦短。只是,光阴在此刻凝固,折叠成一丝忧伤,在小巷里游离。漆黑的棺材前唱起了幽幽的“哭丧”乐曲,那不男不女的哀曲仿佛就是从天堂里传来的妙音。奶奶听得入神入味,目不转睛地望着唱曲的女子,内心世界却百感交集。一个世纪的人生,犹如在这唱词里再现。当唱到“愿老爷子在黄泉路上一路走好”时,曲终人散。奶奶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伤心的泪水如豆大一般吧嗒、吧嗒地往下掉。

一个世纪的人生,一个世纪的男女,曲终人散。

元宵节的那天,天空下起了密密斜雨。这一日,也是爷爷出殡的日子。当棺木由着八仙抬出堂屋的时候,奶奶的泪水如外头的雨水一般倾泻,一度几近晕厥。这一日伊始,堂屋的正方木壁上,多了一尊遗像。后辈的日子里,将再次看到“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一日,也是爷爷与大家伙共同度过的最后一个团圆节。

焦作的那些人那些事 篇13

张硕果

——焦作新教育的领头羊

知道焦作新教育的人,首先都会联想到焦作实验区的领头人张硕果。

第一次见硕果是2014年在成都参加武侯的开放周活动。当时,硕果刚刚接受了种子项目负责人的工作。去开会之前,收到童喜喜的短信,告诉我硕果也去参加活动,

让我们俩好好聊聊种子项目的事。

硕果一到成都,就迫不及待地打电话联系我。第一次见到她,如见老熟人一般开心,我们无任何芥蒂地讨论想讨论的问题,她给我留下了温和而坚定的印象。

第二次与她见面是2014年5月,第一届种子研训营培训的时候。我到达焦作时,活动已经进行了一天了。我从机场直接到会场,一看六七百人的大会被她组织得井井有条,心中的佩服之情油然升起,温和的女子竟然如此老练,不得不佩服。

与她的亲密接触是在2015年我成了新父母研究所的兼职员工后,她是种子项目负责人,我是培训师,我俩成了并肩战斗的战友。

记得2015年4月,童喜喜“新孩子乡村阅读公益行”走到四川金川县的那次,我和硕果都去了。那天,她从焦作出发,我从宜宾出发,童喜喜从北京出发,我们在成都机场会合后就向金川行进。从成都去金川,汽车要走八九个小时,路途远不说,关键是路况太差,好多地方都是塌方后临时筑的便道。当时下着雨,道路泥泞不堪,汽车很容易打滑,看到路边堆着的比车还高许多的巨石和脚下的万丈深渊,我真感到胆战心惊,她却谈笑风生,一路和喜喜继续交流工作。好不容易走到一处露了点阳光、景色美丽的地方,她赶紧掏出手机来拍照,把最美好的风景留下。童喜喜看了她拍的相片,说:“不知内情的人看了硕果拍的相片,会认定:我们完全是出来游山玩水的!”是的,硕果就是这样乐观地面对艰难险阻,我真服了她。

在车上,我们一起讨论暑假种子研训营培训的事。考虑到教师、义工加上他们带的孩子,就决定既办教师、义工培训,又为孩子们举办个夏令营活动。那么,大人、孩子同时活动,场地、食宿和交通往来,就是办好这次培训的关键了。

为了找到最好的地方,她亲自跑了好几个地方考查会场、宾馆、食宿和交通情况,反复比较后才定下来在山东五莲培训。

接下来,她除了要与我对接培训内容之外,更多地是要安排会务,其中最难的当然是夏令营的活动,既要考虑适合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分班,又要考虑活动内容适合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还要考虑安排哪些种子教师当夏令营义工,开展夏令营课程。想到这些我头都大了,她却有条不紊地把这些繁杂的工作落实到位了。

在山东五莲培训中,意外情况较多,她都能冷静沉着地化险为夷,温和而坚定地把各项活动顺利推进。活动结束时,经过几天几夜的奋战,我完全处于死机的状态,而她和童喜喜又在商量十几天后的一年级培训了。我大叫:“哇,这样的节奏还让不让人活了?”她淡定地说:“飓风姐,没啥,过几天就恢复了。”看着她那灿烂的笑脸,我知道面对这样的节奏,她就如吃家常便饭一样。

十几天后,我来到焦作,参加了她组织的一年级教师培训。这又是一次内容丰富、会务安全、紧凑、高效的培训会。

这时我知道,再怎么难的工作,对硕果来说都是家常便饭,因此,在今年焦作开放周时,看到一千三百多人的活动轻松举行,我也觉得很正常,因为这里有硕果啊。活动结束后,有个外地来的局长赞扬她说:“硕果,你主持风格就像董卿一样!”我说:“董卿怎样与我们的硕果比啊,我们的硕果能撬动一个地区的教育呢!”

焦作实验区之所以在全国众多的实验区中出名,因为这里有硕果啊。

不过,最后,还要给大家八卦一下硕果的缺点,出差丢三落四是她的常态,哪次不掉东西才不正常呢。离开五莲时,还专门叫我去检查了她的房间,还是掉了一双去五莲前才买的新鞋;回家的路上,又掉了一大包书呢。

焦作的硕果不完美,但很可爱,在新教育路上她走得温和而坚定。

赵素香

——焦作新教育的坚守者

我熟悉的焦作新教育人中,第二个就是赵素香了。

知道赵素香,是在2012年年会时,她荣获了“完美教室缔造者”的称号。

她温婉的笑容真如她的网名一样“莞尔”,每次参加活动,她留下的照片都是那么美丽。后来和她熟悉后,我和她专门谈起过她的美女相片,她说:“我老公说,我本来没这么漂亮,是人家摄影师把我照得漂亮。管他怎么说,反正我拿到去做成了一个大相框,挂在家里,让他天天看我这个大美女!”

与这个焦作实验区、乃至全国实验区新教育的“老人”见面还是在2014年5月去种子教师第一届研训营培训的活动时。硕果派她到郑州机场接我。在接到我到焦作的两个多小时内,她一直不断地给我聊她班级开展的新教育课程,不断地思考怎样把班级课程做得更好,她还不断地思考怎样把学校的新教育工作做得更

好……如果從一般人的角度来说,她其实早就不必这么辛苦了:她既是新教育完美教室缔造者,还是当地响当当的特级教师,完全可以躺在成绩上悠闲度日。她本来就呆在焦作的马村,那里是焦作的城乡结合部,相当于一所乡镇学校,她还被派到更乡下的学校去支教。一年的支教生活,让她本已经紧张的教育生活更加紧张,每天在路途耽误的时间就多了两个小时。但她不但坚持做好自己班的新教育工作,还把支教学校和周边学校的新教育工作带动起来了。

今年5月焦作开放周活动时,她要讲述自己坚守新教育十年的叙事。那天晚上,我到焦作已经8点多,她从支教的学校回到家已经9点多,吃完饭与我联系,要到宾馆来让我给她看稿子,等她到宾馆时已经10点半。我们讨论完,她回到家已经凌晨一点半了。第二天照样到支教学校去上课,照样辅导完孩子们才回家,照样也是晚上十点半后才赶到我住的宾馆,看她利用空堂时间做的讲述用的幻灯片。第三天,她讲述完成后,还反复地反思自己哪些地方没讲好……

我虽然没有到过素香的教室,但从这短暂的接触,我就知道她这十年是怎样坚守的,我就知道她是怎样在追求卓越的。

焦作,因为有赵素香,因为有像赵素香这样一大批新教育工作者,才成为新教育实验中有名的实验区。

宋新菊

——焦作新教育的燃情者

新菊,名字虽然为秋天的菊花,但性情就像是一团火在燃烧,所以我说她是焦作新教育的燃

情者。

新菊的班级是梅花班,每每在她讲述她班级文化时,总会说到“梅文化”,我们就开玩笑地说她“没文化”。她燃烧生命激情的烈焰真像笑傲冰雪的梅花一般恣意蔓延,不可阻挡。

我和新菊接触的次数比较多,每接触一次,她就努力地让自己成长一次。

第一次接触,是种子教师2014年底在北京参观学习那次。每天整个团队上午外出参观,晚上回到住地研讨、反思,已经够累得慌了。我们参观后,需要进行一次研课讨论。她主动担任了一节课的任务,把自己彻底地亮出来,让同伴解剖、分析、改进,她用燃烧自己的方式来成长。她在那次研讨中,收获当然是最大的。

第二次接触,是在2015年4月,在北京新教育学校开“新教育家校共育研讨会”,她在大会上要作班级家校携手共育叙事讲述。在研讨她的叙事稿件时,我们总会对研讨的内容争论不休。一旦她认为我们说得合理,她就会虚心接受;但有时她也会固执己见,要她改正一个问题,得费许多口舌。她在不断地工作成长着,但也暴露了她的许多缺点。

第三次接触,是2015年8月在山东五莲培训活动时,我们对重点培养对象的培养方式就是在工作中成长。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爱你就把你抛在工作里”。新菊是种子教师成长得比较快的人之一,对她的培养自然就是委她以很多重任。在山东五莲培训活动中,她负责孩子们夏令营的工作,这个任务已经非常重了,但在孩子们还没有到五莲的前期,我和蓝玫负责种子教师在培训会上叙事发言稿件的打磨,这时新菊是我们俩的助手,和我们一起为讲述者们打磨稿件。

听着我们与讲述者打磨稿件,她也不时地说出自己的见解。当讲述者都回自己房间修改稿件时,她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她说每次与我们讨论时,表面上看是在与我们讨论,其实是在为自己的错误或做得不当的地方辩护,而不是像她今天看到的老师们那样,别人一指点就能意识到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或表述不当的地方,改起来更快。其实,人一旦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就是成长的开始。所以,从五莲回去后,新菊深刻地分析了自己的心理,决心超越自卑,并制定了改变的措施。

第四次接触,是2015年10月底,再一次在焦作进行种子教师的培训。这一次新菊又一次争取上课,再一次把自己亮出来任人解剖。我们看到,她此时接受别人提出的建议或批评时,变得从容了,既不为自己的成绩骄傲,也不为自己的不足而沮丧,能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能谦卑地接受意见。她的成长让我每次见到她时,都能明显地感到长了一大截。

于是,在今年5月焦作开放周的活动上,我们看到了新菊的小梅花班的展示,我们更看到了新菊反思后,不仅仅是燃烧起那份点亮自己的激情,更能看到为了走向卓越开始精细、理性起来的沉稳。

她燃烧自己的激情,要用生命来照亮他人;她剖析自己的灵魂,要用绚烂的生命,为她至爱的秋天增添璀璨的色彩。

齐加全

——焦作诗意的栖息者

齐加全,网名“齐齐”的一位男老师,在硕果的讲座中,多次听到他的故事,仰慕他的才华,特别是他用诗歌来与学生对话、进行班级管理的才能,真让我敬佩啊。

今年5月焦作开放周活动期间,我有幸见到了仰慕已久的他。如果把他与前面提到的三位“女汉子”相比,他完完全全就是位“男淑女”,诗人的才华、诗人的气质、诗人的风范,文雅得让我看不到北方男子的粗犷,倒让我看到一个南方文人的精致。

看了我这样的描述,别以为齐加全就是假女孩,其实他真没有女人的气息,他是完完全全的大男人,只是他的男人气概不是在四肢发达的肌肉上,而是在他那铮铮的铁骨上。

他的故事真的很好,所有故事都与诗歌有关系,我读着感觉很爽;他的语言很好,全是诗歌般的语言,读着感觉诗意浪漫。

最大的优点就是最大的缺点。他面临的毕竟是演讲,他得叙事,得讲故事,得克服诗歌的跳跃,讲述完整的故事。为此,他在努力地改变自己的语言风格,适应叙事的需要。

开放周活动中两天的时间,他总共睡了不到四个小时,白天照样在学校上課,没有耽误一节课。在和他打磨稿件时,看到他和孩子写的诗,我不停地赞扬,他总是笑着点点头,那种从心底里流露出来的幸福就毫无遮掩地写在了他的脸上。

这就是我认识的齐齐,诗意地栖息在教室里的齐加全,用诗歌来提升自己,又用诗歌来幸福一间教室的齐加全。

焦作新教育的那些人那些事,根本写不完。比如大杨树常瑞霞、静听雪党玲芬、后生可畏的马哲……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一长串令人骄傲的故事。

他们这群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内心渴望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内心渴望用自己的生命照亮身边孩子们的生命、父母们的生命。

所以,我们能在焦作看到一个硕果带来了满树的硕果,满树的硕果又变成种子,在焦作的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上一篇:山西高招一本A、B类院校征集志愿投档线下一篇:学生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