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的教案八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2024-05-05

鲸的教案八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精选7篇)

鲸的教案八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篇1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积累成语和歇后语 重点难点

培养积累语言的兴趣和习惯 教学过程

一、读读记记

1、读词语:指名读、正音。

2、读读第一行词语,想想词语的特点

3、交流

第一行词语中有数字-----数字式词语

4、拓展

一()一()

三()二()

五()四()

六()无()

七()八()

九()一()

十()十()千()百()

5、读读第二行词语,想想词语的特点

(板书:ABAC式词语)

6、读读第三行词语,想想词语的特点(板书:AABB式词语)

7、读读第四行词语,想想词语的特点(板书:含反义词的词语)

8、交流

读读记记中你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懂?

提出来请同学或者老师给你讲讲。

如:惟妙惟肖: 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

人山人海:形容聚集的人极多。

大惊小怪:形容对于不足为奇的事情过分

惊讶。

9、运用1 A.桂林山水风景优美,每天都有()的游客前来观光。

B.那个口技艺人模仿鸟叫()让人惊叹不已。

10、交流答案

1.桂林山水风景优美,每天都有(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观光。

2.那个口技艺人模仿鸟叫(惟妙惟肖)让人惊叹不已。

11、运用2 C.我和小伙伴们来到了这片()的树林里 采集各种植物标本。D.经过老师的鼓励,同学们()地说:“我们一定要在这次比赛中夺冠!”

12、交流答案

C、我和小伙伴们来到了这片(郁郁葱葱)的 树林里采集各种植物标本。

D、经过老师的鼓励,同学们(异口同声)地

说:“我们一定要在这次比赛中夺冠!”

二、读读背背

1、下面我们认识一位新朋友-----歇后语

2、(板书:歇后语),齐读:歇后语

3、教师讲解

歇后语: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两部分的意思是

有联系的。前面一部分是说事,类似谜面;后一部分是解释,类似谜底,也就是表达的意义所在。

4、读歇后语:指名读、正音

5、教师教读: 读准字音

6、学生自由练读六个歇后语

7、有关歇后语的故事及意思我们下节课学习

8、布置作业:

A、课后收集歇后语

B、课后准备:歇后语背诵大赛

三、整理所学内容

笔记内容:

1、数字式词语

2、ABAC式词语

3、AABB式词语

4、含反义词的词语

5、歇后语:歇后语是由两部分组成。两部分意思

是有联系的。前面一部分是说事,类似谜面;后一部分是解释,类似谜底,也就是表达的意义所在。

附:板书设计

数字式词语

ABAC式词语

AABB式词语

含反义词的词语

歇后语

开州区渠口镇明德完小

鲸的教案八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篇2

一、主题切入———问题

师:上节课, 我们就聊到这个单元的主题为什么引用“大”与“小”这样一组反义词,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 不是概括了内容就可以的, 我们必须深入文本去读, 看看这三篇课文中的“大”与“小”分别体现在哪里。

【设计意图:单元主题导入, 开门见山, 问题聚焦, 整节课的学习目标清晰明了。】

二、自读思考———方法

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 默读, 并用笔勾画, 看一看这三篇课文中的“大”“小”分别体现在哪里。勾画完毕, 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生自主学习, 小组讨论, 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目的明确的学习要求, 充裕的自读时间, 给予了学生真正的思考空间。】

三、分享品味———路径

1. 品《“ 扫一室”与“ 扫天下”》

师:第一篇课文《“扫一室”与“扫天下”》, 请一个小组与大家分享对“大”与“小”的理解。

生:我觉得从这篇课文的题目就能看出, “扫天下”与“扫一室”就是“大”与“小”的对比。虽然陈蕃的房间非常脏, 但是他喜欢读书, 把时间都花在了读书上面, 我觉得这也值得, 他是用读书奠定干轰轰烈烈大事业的基础。

生:即使把很多精力都放在读书上了, 也必须抽出一些时间来整理书房, 要不然有时也会把“大事业”给搞乱的。

师:老师问的是“大”与“小”分别体现在哪里。你们的问题, 我们随后再解决好吗?现在有关“大”与“小”的体现, 你们还有要说的吗?

【反思:在课堂上, 关注学生、倾听学生很重要, 但是教师也应分辨学生的发言, 迅速作出判断。当学生的发言偏离主题时, 教师应果断停止。这充分体现了在课堂中教师所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

(其他小组学生进行补充)

生:我觉得扫一间屋子是小事, 扫天下是大事。

生:我觉得可以在文中找一找:“年轻人, 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 又怎么去扫天下呢?”这句话中“小小的屋子”是“小”, 而“天下”是“大”。

生:这和我说的意思一样。

生:题目就可以体现出来。

生:我觉得题目并不能说明问题, 能说“一室”就是“小”, “天下”就是“大”吗?

生:一间房子是很小的, 天下是很大的。

师:要解决你提出的问题, 可以从文本中找句子读一读。

生 (读) :“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 又怎么去扫天下呢?”

师:还有呢?

生:“连小事都不愿意做, 怎么能做成大事呢?”

生:“大丈夫活在世上, 要干的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业, 要扫除的是天下一切不平之事, 哪里会花心思去清扫小小的一间屋子呢?”

师:你们的问题可以解决了吗?

生:可以。

【反思:教师的一句“从文本中找句子读一读”, 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去寻找答案, 这是“用教材教”的最好例证。】

师:在文章中, 课题就已经能说明问题了。在这一小组的分享以及其他同学的补充当中, 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课题中出现了两个“扫”字, 你觉得两个“扫”字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师板书:“扫一室”与“扫天下”)

生:我觉得第一个“扫”是“打扫干净”, 第二个“扫”是“扫除”的意思。

生:第二个“扫”是“扫除天下不平之事”的“扫除”, 就是“消除”或“消灭”的意思。

师:很显然, 两个“扫”字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反思:在分享中, 我适时抓住“扫”字辨义, 小事与大事, 生活习惯与理想追求, 这是单元主题的升华, 同样也是语文味的体现。】

生 (齐) :不一样。

师:看来我们的课题没那么简单, 而是有深刻的含义, 所以我们这里用了引号。

(师在“扫一室”与“扫天下”上面加上了引号。)

【反思:词义辨析, 标点、课题的学习就这样完成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在分享中悄然而现, 彰显了语文本色。】

师:我想问问, 如果是你, 你会怎么在大事和小事之间作选择?

生:先把小事做好, 再做大事。

生:我觉得我们的小事是在家里帮爸爸妈妈做家务。

师:你的意思是生活中实际上没有那么多大事。

生:我认为我们要从小事做起。

生:做大事业要难一些, 可是成就感很大, 做小事很轻松但是成就感很小。不过我还是觉得应该从小事做起, 因为你连小事都做不好, 又怎么做大事呢?

生:我觉得在教室拖个地都很困难, 所以要扫天下更难。

师:要切合实际。

生:做好小事, 别人对你才会很信任。

师:我觉得你们比陈蕃厉害, 你们已经一语中的地把自己的观点表达了出来, 甚至把薛勤对陈蕃的教导也表现出来了。我们来齐读这句话。

生 (齐) :“年轻人, 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 又怎么去扫天下呢?”

(师指导学生将这句话读得很有感情)

师: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生 (齐) :年轻人, 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去扫, 是不可能扫天下的。

【反思:《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同时, 阅读教学亦是学生与自我生活体验的对话过程。】

2. 品《井底之蛙》

师:读一读这篇课文, 说一说文中的“大”与“小”分别指什么。

生:我们觉得《井底之蛙》的“大”就是鳖说的“海”, “小”就是青蛙说的“井”。“海”, 有千里之遥不能形容的辽阔, 千仞之高不能形容的深度;“井”, 我们可以参照生活中看得见的井, 不足一米宽。

生:我觉得课文中有表现井很小的句子, 就是青蛙跳入井水中, 井水刚刚浸没到它的两腋。

师:这两位同学都强调了井和海给人的直接印象所表现出的大小, 仅仅如此吗?

生:课文是《伊索寓言》里的故事, 所以有一定的道理。人们常用井底之蛙来指那些目光短浅的人。

师:我来纠正一下, 这不是《伊索寓言》中的故事, 而是《庄子》里面的内容。

生:青蛙觉得自己很渺小。

生:课文中有一个大与小的对比。

师:到底是用什么与什么作对比?真正的“大”和“小”到底是指什么呢?

生:在鳖没有来到井里之前, 青蛙感到自己的满足、幸福、快乐。

生:自从鳖来了, 我感受到了青蛙和鳖有两种不同的快乐。青蛙的快乐就是自己霸占了一口小小的井, 而鳖的快乐是在大海里自由自在地玩耍。

师:如果我们把鳖的快乐概括成一种“大海之乐”, 那么你们觉得青蛙的快乐应该是什么呢?

(师板书:大海之乐)

生:小井之乐。

生:浅井之乐。

生:井底之乐。

(请学生板书:井底之乐)

【反思:顺学而导, 抽丝剥笋, 事半功倍。站在高处, 深入解读, 才能引导学生在字里行间穿梭;落到实处, 放眼学生, 方能点拨学生运用精练的语言表情达意。】

师:面对这两种快乐, 你们会选择哪一种?

生:大海之乐。在大海中, 我们不是一个人, 而是会有很多朋友, 这样很好。

师:你觉得朋友多就会很快乐。

生:我觉得两种快乐各有优点。在大海中, 我们不会寂寞, 而在井底, 我们则可以享受安静的快乐。

生:我认为生活在井底不用担心会被人吃掉。

师:你认为井底更安全。

生:在井底, 青蛙可以开开心心地过安全的生活, 而鳖生活在大海中却时刻面临着危险。

生:我会选择大海, 大海很辽阔, 很自由, 而浅井太小了, 有的时候感觉像被困在其中。

生:我觉得要看自己的喜好, 喜欢住在哪里就住在哪里。

生:假如我是青蛙, 会觉得在大海中生活很幸福, 很温暖。井可以用来休息, 却不能当作家, 住在里面太寂寞。

生:生活在井底, 想吃东西还得去外面, 大海里有很多好吃的, 还可以看到很多好东西。

师:老师听出来了, 人各有志, 你们会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 但是别忘了“井底之蛙”是用来指目光狭隘的人, 眼界不开阔的人。知道了这个成语的意思, 你们会怎样选择?

生 (齐) :我们会选择大海。

师:这样比较, 青蛙会觉得自己很渺小, 因为在大海, 视野会更开阔。所以我们不去讨论谁对谁错, 这个问题要看你站在哪一个角度去作选择。

师:现在我们把这两种快乐都读出来。

(生练读, 读好两种不同的“乐”。)

【反思:此时的分享品味交流, 再一次印证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我不得不佩服四年级学生的思辨能力。当学生尽情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后, 教师又进行了点拨, 让学生豁然开朗。此外, 对比朗读建立在充分感悟课文的基础上, 学生读得有目的, 有层次, 语感在读中自然生成。】

3. 品《“三颗纽扣”的房子》

师:对于《“三颗纽扣”的房子》这篇课文, 你们是怎么理解“大”与“小”的?

生:我们组认为这篇课文中的“人的心只有拳头那么大, 但一个好人的心容得下全世界的人”这一句体现了“大”与“小”, 有些人心胸狭窄, 心胸宽广的人是容得下全世界的。

生:我补充一下, 可以换一种说法, 好人的心就是宽容心和包容心。

师:他们的说法你们支持吗?

生 (齐) :支持。

(师板书:心容全世界、心拳头大)

师:还有没有补充的?

生:文章中的句子的第一个心指的是心脏, 第二个心指的是包容心, 不是普通人的心。

生:应该是胸怀。

生:我觉得可以将“三颗纽扣”的小房子比作好人的心, 因为房子很小但容得下那么多的人……”

生:我觉得两者之间是不能比的。

生:正是因为“三颗纽扣”的心胸宽广, 才让一个女人和她的三个孩子进来躲雨的。

生:如果“三颗纽扣”没有包容心, 房间是容纳不下这么多人的。

师:如此说来, 好人的心可以容纳世界, 那么“三颗纽扣”为什么可以被称为好人?

生:让别人躲避了雨。

师:由此我们可以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善良的人。

生:宽容的人。

生:心胸宽广的人。

生:大方的人。

师:大方体现在哪里呢?大方的人是怎样的呢?

生:有这么多人进他的很小的屋子……

生:有包容心的人。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个“心”指的是——— (指板书:心容全世界)

生:心胸。

师:还可以指什么?

生:大度。

生:胸襟、胸怀。

师:那么这个“心”呢? (指板书:心拳头大)

生:心脏。

【反思:我用了一个中心句, 串起学生对整篇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以及感悟文章主旨的能力逐步提升, 在此过程中他们咬文嚼字的能力也在提升。】

【设计意图:我围绕一个大问题让学生分享交流品味, 学生既感悟了语言文字的含义, 又学习了语言文字的应用。在此过程中, 我顺学而导, 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得意又得言。】

四、承上启下———提升

师:至此, 我们已经把三篇课文的“大”与“小”都找出来了。每篇课文中的“大”与“小”能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请同学们回去再读读课文, 我们下节课再讨论。下课!

【设计意图:结课时的问题又将引领学生再一次徜徉在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中。】

鲸的教案八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篇3

1.上节课,我们读了一个故事,题目叫——《北风和小鱼》(注意纠正“北”和“风”的读音)。

2.瞧,小鱼来了,它们吐了好多小泡泡,你认识吗?

(1)(出示:颜色梧桐树躲进浮出水面知道)

(2)啊,这儿有两个大泡泡,谁认识?(出示:猛吹一口气鹅毛大雪)(指名读)

(3)你见过“鹅毛大雪”吗?想不想看一看?(视频映示:大雪飘飞)谁来读一读这个词语,让我们感觉雪下得好大呀!

(4)(出示:北风气极了,猛吹一口气,鹅毛大雪飘落在河面上,河水结冰了。)这两个词语泡泡躲进了句子里,你还会读吗?

3.大家能不能把这篇课文读通顺?(学生自读课文)

二、扮演角色,走进故事,读懂内容

1.寒冷的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吹着——(播放北风呼啸的音响,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

2.读后你有什么感觉?(学生联系生活,感受冬天的严寒,进行交流)

(1)草地。(出示插图和文字:“它向草地吹一吹,青草变了颜色。”)瞧,小草变成什么样了?看一看图,读一渎句子,再想一想。你觉得北风这时候心里怎么样?(觉得自己了不起,本领高强。)能把这句话读好吗?(指名读)北风认为还有谁怕它?

(2)梧桐树。(出示插图和文字:“它向梧桐树吹一吹,梧秃秃”一词以及相关的图画,让学生认读)(指名读句子)北风,你心里在想些什么呢?(学生扮演北风,想象它的得意洋洋)教师指导读句子。

(3)鸟儿。(出示插图和文字:“它向鸟儿吹一吹,鸟儿躲进了窝。”)小鸟,你们为什么躲进窝呢?(学生扮作小鸟,想象着说)教师指导读句子

(4)难怪北风认为大家都怕它。(出示:北风得意地说:“哈哈,大家都怕我。”(学生扮演北风,做出动作,教师指导读句子)

(5)好一个洋洋得意的北风啊,它觉得大家都怕它。让我们再读读课文第1~2自然段,想象画面。

3.大家真的都怕它吗?看,谁来了!(出示北风和小鱼图)现在,我们的教室就是这条小河,你们就是可爱的小鱼。我们一起来渎:“小鱼听了——”(出示:小鱼听了浮出水面,鼓起圆圆的眼睛说:“我们就不怕。”)小鱼们,到底怕不怕?谁再来读句子。

4.听了小鱼的话,北风气极了。(出示:“北风气极了,猛吹一口气,鹅毛大雪飘落在河面上,河水结冰了。”)什么叫“气极了”?看看图画,北风什么样?(学生观察图画交流:北风生气的时候瞪大眼珠,挑起眉毛,皱着鼻子,拼命在吹气)你们看北风这副模样,这时它心里会怎么想呢?(播放北风呼啸的声音)(学生想象北风发怒的样子和它的心理活动)小鱼,你竟敢不怕我?哼,让你尝尝我的厉害!(引读:于是它——猛吹一口气……)

5.小鱼们,你们怕不怕?引读:北风看不见小鱼了——(非常得意),它哪里知道——(小鱼正在水底捉迷藏呢)。

6.北风为什么“非常得意”呢?你觉得北风怎么样?(盲目自大、很可笑)

7.齐读课文。

三、积累句式,联系生活。练习表达

1.除了小鱼,还有谁不怕北风?

2.照样子,把句子补充完整。

(出示)小鱼不怕北风,在水底捉迷藏。____不怕北风,____。

(出示相关图画:梅花不怕北风,在寒冬腊月开放;松树不怕北风,在风雪中挺立;小朋友不怕北风,在雪地里玩耍,有的跳绳,有的溜冰,有的打雪仗)

四、比较异同,自我发现,趣味识写

1.学习“知、和、树、面”四个生字的书写。

(1)出示:知、和、树、面这四个字的笔顺是什么?一边看课本,一边用小手画一画,等会儿请你来当小老师。(学生自学笔顺)

(2)(出示:知和)这两个字,看看有点像,哪儿像?复习“口”的笔顺。“知”与“和”比比,你发现哪儿不一样了?谁来当小老师,教大家写“知”左半边的笔顺。(指名书空)“和”的左半边呢?(指名书空)

(3)“树”和“面”的笔顺,你记住了吗?(全班书空)小游戏:看谁反应快,最先说出“树”的第六笔是什么?“面”的第五笔呢?

(4)仔细看看田字格里的“知、和、树、面”四个字,想一想怎样写才漂亮?(学生读帖)

(5)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①“知”与“和”都是左右结构,要写得左边大右边小,而且“口”要写在右半格的中间。②“树”这个字,笔画比较多,要写得紧凑一点儿。(教师范写,边写边指导)③教师范写“面”。学生一边看一边想:要想把这个字写漂亮,什么地方要特别注意?你能像老师这样编个小口诀吗?(横下一撇不能长,下半部分扁而宽)

2.学生描红,仿影练写。

【反思】

从课堂教学实践看,这一课时的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掌握了本课的8个生字,理解了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对“知、和、树、面”几个生字,能按照笔顺规则书写,注意字的间架结构,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阅读走进语境,进入角色,想象北风“吹一吹”时的得意,体会小鱼们“就不怕”的勇敢和“捉迷藏”的快乐;感受北风自以为了不起和“哪里知道”的背后的可笑,并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自己的想象、体会和感受;学生能从文本出发,联想现实生活中像小鱼一样勇敢的蜡梅、青松、小朋友们的快乐,并学习课文中的句式,练习表达。

这一课教学之所以能取得令人欣喜的效果,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从备课的角度来说,以下两点尤为突出,应予坚持。

其一,一节课究竟应该引领学生“学会”些什么?教师应坚持“语文”的立场,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立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任务和重点。譬如,《北风和小鱼》这一课,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已经认识生字词,能读通课文,了解了主要内容。但由于学生读书遇到生字新词还得借助拼音,而对课文中北风的自大与可笑,小鱼的勇敢和快乐又感受不深,所以,朗读难以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教师就应针对这种情况,确立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和要求,在读书上狠下工夫,着力促进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其二,怎样让学生“学会”呢?教师应站在学生主场,顺应“儿童天性”,尊重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从课文的实际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语文学习,主动经历学习过程,在语言实践中体会、感受,悟得方法、获得发展。譬如,在这一课时中,复习字词,是让学生玩“小鱼泡泡”游戏;阅读课文,是让学生扮演角色,进入故事情境;教师还恰当运用了图画、录音、视频、语言描述等手段,把识字、写字与阅读,把“读”与“听”“说”“写”紧密结合起来,将“观察”“思考”“想象”“表演”“体验”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之中。无疑,这样的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学会”知识、发展能力,而且会促使他们越来越“会学”语文,“乐学”语文。

鲸的教案八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篇4

音乐活动教案:

与妈妈共舞(第二课时)

活动目标:

1、通过肢体律动,充分体验音乐舞蹈中愉悦的心情。

2、尝试模拟小提琴的演奏。

3、初步欣赏歌曲,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节奏既充满幻想希望的情感,并尝试用语言进行表述。

4、通过教师讲解舞蹈动作学会跳。

活动准备:

1、故事挂图、音乐、有关于小提琴的介绍图卡

2、飘带、铜碰钟人手一份,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故事引导:爱的礼物

1、师:在妇女节这天,外婆收到了宝宝和妈妈送来的礼物,整天都笑眯眯的,妈妈也好开心,因为宝宝为她们唱了一首歌,并拉了小提琴给妈妈和外婆听。

2、小提琴的介绍

出示各种图卡,向小朋友介介绍小提琴及演奏的方式

(二)音乐体验:彩色小提琴

1、飘带彩色小提琴

引导幼儿用两条不同颜色的飘带绕过后颈,左手抓住尾端,当作四条琴弦。

2、小提琴演奏

引导幼儿用琴槌当弓,放在彩色琴弦上,随音乐以右手模仿拉奏。

师:你见过拉小提琴吗?我们可以怎么拉?(引导幼儿坐着拉、站着拉、边拉奏边走动、拉奏中与他人呼应对话等)

(三)乐中有舞、舞中有乐

1、三人共舞

幼儿分成舞蹈与乐器两组

飘带飞舞:飘带舞动乐句

乐器伴奏:一人小提琴模仿演奏/一人手拿铜碰钟演奏乐句。

(四)幼儿用书:

亲子配对,认识小提琴

1、欣赏画面,找温馨“亲子图”

2、共同欣赏优美的小提琴曲

3、教师在幼儿完成的作业盖上奖励章。

教学反思:

用幼儿能听懂明白的话语帮助幼儿理解。尽管只有短短20分钟,宝贝们已经较好的掌握了歌曲的内容和旋律,但人的记忆都有一定的遗忘规律,且幼儿的学习需要不断重复,所以,还需要不断的巩固复习,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麻雀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 篇5

北流市西埌镇横埌小学 梁婵

一、导入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1、谈话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写的《麻雀》这篇课文。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教师相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回忆一下,这篇课文讲了是哪几种动物之间的故事?(抽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老麻雀、小麻雀、猎狗),问: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再出示课件)(在打猎回来的路上,猎狗想()小麻雀。老麻雀()小麻雀,吓()了猎狗。我()了猎狗。)学生在回答的同时,教师相机板书:想吃、拯救、吓退

3、并让学生把这句话齐读一遍。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一)师:引读:我打猎回来,……。突然,猎狗(放慢脚步,悄悄地往前走)好像(嗅到了前面有什么野物)。

1、问:“嗅”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教师随机给学生讲解:嗅的意思是闻,但多用于动物类。)

2、猎狗发现的野物是什么?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己读课文第3自然段,并用直线勾画出来(教师板书直线——)。(抽一名学生回答,然后出示课件句子:它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分明是刚出生不久,从巢里下来的。

①(换词理解)“分明”是什么意思?能给它换个词语吗?(明明)这里作者用的是“掉”,为什么不用“飞”?

2(出示课件小麻雀图)引导学生谈看法(稍轻、稍慢,带着疼爱之心),先自由读,然后大家齐读一遍。

3、这一句话作者是对小麻雀的哪一方面来写的?(随机板书:外形)

4、这只幼小小麻雀为什么会从巢里掉下来呢?猛烈说明了什么?(风很大),摇撼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摇摆、摇动)能把大风的吹动梧桐树的样子做一做吗?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摇撼”一词。

过度语:同学们,你们平时看到过的小麻雀有多大?用手比划一下,那看到过的猎狗又有多大呢?(随机出示课件小麻雀、猎狗图,让学生比较二者形体的区别,从而感受到小麻雀的弱小,猎狗的庞大)

5、小麻雀面对比自己大几十倍的猎狗,它只能.......(课件出示:我顺着林阴路望去,看见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呆呆地、无可奈何地”这是对小麻雀哪方面的描写?(随机板书:神态)①释词:“无可奈何”在这里指什么意思?(小麻雀没有办法可想,感到很无奈)②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无可奈何的时候,请你用“无可奈何”造句吗?谁大胆的来试试。

③从这两个词语中你能体会到小麻雀此时是什么心情吗....?抽生回答并引导朗读(引导学生体会小麻雀的在陌生环境中的无助、可怜和害怕)④师:这是一只十分可怜又害怕的小麻雀,那就请大家带着对小麻雀的同情之心读读这句话。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

1、过度语:这是一只多么孤单力薄而又无可奈何的小麻雀呀,而此时此刻,一个巨大的危险正在向它逼近,这个危险就是庞大的猎狗,(课件展示猎狗靠近的动画)(教师出示句子引读):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露出锋利的牙齿。请一个小组的同学读一下,谈谈从这些词语中你有什么感受?(猎狗很凶猛)请大家带着这样的感受齐读一遍。

2、那树上的老麻雀看见后会怎么做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4、5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描写老麻雀动作的句子(相机板书:动作)。

3、过度语:好,我们来看看老麻雀到底是怎样做的?哪位同学来交流一下你找出的句子。

根据学生回答展示老麻雀落地的一瞬间,并出示第5句(出示课件)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了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4、读一读这句话,学习这个句子的写法(课件闪动像一块石头似的),这个过程,你感觉到了什么....(用力之猛、动作之快),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当时情况的紧急(课件闪动“突然”)当然此时老麻雀心情会怎样?(着急)请女生带着这种着急的心情来读一下这个句子;师:此外,老麻雀竟然敢稳稳地落在比自己大几十倍的敌人面前,那么表现出它具有怎样的精神(课件闪动“落”)?那大家一起来读出老麻雀的勇敢无畏

4、总结:孩子们,刚才我们是怎样把这个句子读懂的呢?我们是抓住了句子中的重点词句,才感受到了老麻雀的在危险面前救子的速度快、着急和勇敢...(课件展示:速度快、着急和勇敢)。那接下来我们就用抓重点词语的方法学习后面的句子。

5、出示课件句子: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读一读,说说在这句话中你找出的重点词语是哪个并做上着重符号?(课件闪动“扎煞”、绝望、尖叫)。

引导理解:“扎煞“是什么意思?——指羽毛散乱地竖起,一般指飞禽类在与敌人争斗时或者遇到危险时紧张、害怕的样子。

6、过度语:我们不仅看到它扎煞起了全身的羽毛,而且还能听到它绝望的尖叫。猜想一下,老麻雀在对猎狗说什么?(课件闪动“绝望”)绝望指(毫无希望)如果你就是那只老麻雀,你绝望是因为什么?(害怕,力量过于悬殊、没有把握)那你能读出这样的情感来吗?抽2至3名学生范读。

(课件出示猎狗张开大嘴图)问:看到这样的一只猎狗,你们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惊呼?(害怕怕、恐惧、吓人)那我们的老麻雀又会怎样呢?(课件展示:可是因为紧张,它浑身发抖,发出嘶哑的声音。),抽生在读中感受一下老麻雀的紧张。

师:在这里,老麻雀退缩了吗?没有,而是用自己的身躯.....(课件展示: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大家齐读,问:掩护是什么意思?(保护),那“拯救”呢?(救助、搭救)

老麻雀能战胜得了猎狗吗?甚至还有可能......(会牺牲自己,失去生命)那它就不能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吗?(学生回答:不能)师:对,作为一个母亲,它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幼儿被猎狗吃掉。(随机出示课件: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师朗读,学生齐读,“一种强大的力量”,究竟是什么力量呢?看到老麻雀的这些行为,你想对老麻雀说什么?(伟大、勇敢、是个好母亲)

(课件出示:老麻雀是在用()来拯救自己的幼儿。)通过刚才的学习,括号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填空?(勇气、身躯、生命)

师:是啊!在老麻雀看来,猎狗是个(多么庞大的怪物啊)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地,没有危险的树枝上。)因为它孩子的生命正在受到威胁。所以它要毫不犹豫地从树上飞下来,奋不顾身地去拯救小麻雀,哪怕是牺牲自己,哪怕是只能延续小麻雀一分钟的生命也好,这是一种多么伟大、多么高尚的母爱啊!(板书)(母爱)请大家带着对老麻雀的崇敬一起大声地读读这句话(随机出示课件: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四、学习第三段。

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不管是形体还是力量,麻雀和猎狗悬殊都过于太大,读到这里,每位读者都为麻雀担忧,希望有奇迹发生,那会有奇迹吗?请同学们读一读第六、七自然段。

1、出示第六自然段(猎狗愣住了,它可能没料到老麻雀会有这么大的勇气,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老师范读,最后猎狗是怎么做的?课件闪动“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回想一下猎狗开始看到小麻雀时是什么样子的?(课件出示:“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请男、女生分别读一读。在写法上,这就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

2、问:猎狗为什么要向后退?(组织学生发言交流)老麻雀的这种勇气就是来自...?(母爱的力量,顺手指向板书:母爱)

3、作者见到了这动人的一幕,又是怎么做的?作者为什么要急忙唤回猎狗,带着它走开?((1)对小麻雀的怜爱;

(2)被老麻雀的勇气所感动),随机板书:感动

五、总结课文,完成板书

1、同学们,学完了这个故事,你感动了吗?那是什么感动了你?(老麻雀的勇敢无畏和伟大的母爱)

2、教师总结:同学们,正是这种强大的爱,拯救了小麻雀;正是这种强大的爱,吓退了猎狗;正是这种强大的爱,感动了“我”。这种爱就是世是最伟大的母爱。(顺势手指板书;母爱)作者屠格涅夫是一位充满爱心的人,当他看到这一幕时非常感动。《麻雀》选自屠格涅夫的小说《猎人笔记》,在原文的结尾,其实还有这样一段话:是的,请不要见笑。对那只小小的、英勇的鸟儿,对它的爱的激情,我是怀着虔敬之情的。我想,爱比死,比死的恐惧更强大——只有它,只有爱,才维系着生命,并使它充满活力。”同学们,世界上无论人或动物都有母爱。请看这些让人为之感动的动物中的母爱(课件展示),可以让学生谈看到的画面。师:大千世界,爱无处不在,那就让爱永驻我们心间。

卧薪尝胆第二课时教案、反思 篇6

《卧薪尝胆》第二课时教案

一、教学要求:

1、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能结合课文理解“卧薪尝胆”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只有胜不骄,败不馁,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课文理解“卧薪尝胆”的意思。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认读词语: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知道他们都想征服对方。

二、精读

过渡:老师请你们看看这幅图,知道图上画的是——(勾践)他正在干什么?(饭前坐在柴草上尝苦胆),那么课文哪一个自然段具体描写这幅图的意思?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找看!、理解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

(2)、出示:

白天,他亲自下田耕种;晚上,就睡在柴草上。他还在屋子里挂了一只苦胆,每顿饭前,总要先尝尝它的苦味,提醒自己不忘兵败会稽的耻辱。

板书:卧薪尝胆

(4)、同学们,这可是越王勾践啊,贵为越国之君,他为什么放着华丽舒适的皇宫不睡,放着丰盛可口的美味不吃,而去睡柴草,尝苦胆,折磨自己呢?

出示:回国以后,越王勾践时刻不忘报仇雪恨。

板书:报仇雪恨

这句话也是这段的中心句,从哪些地方看出他时刻不忘报仇雪恨?

交流归纳:围绕这一句分别从勾践白天亲自耕种,晚上睡在柴草上,饭前先尝苦胆这三个方面来写他如何激励自己的。这样的段落结构属于总分结构

这一段用了几个“不忘”分别是——(指名读)两个不忘说明了什么?

(仇恨和耻辱刻骨铭心,强调勾践不会忘记。)

2、牵动理解2——3自然段

师:激发思考:越王勾践念念不忘的仇恨和耻辱是什么呢?

兵败会稽(补充资料)“兵败会稽的耻辱”是怎么一回事?(会稽一仗,越国打了败仗以后所受到的耻辱)

(1)、理解第二自然段

越国打了败仗,出现了哪些情况?会稽一战,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越国士兵死伤无数,越国子民家破人亡,后来勾践被包围,无路可走,准备自杀

这时的越王已经是走投无路了,用书上的词语是:万般无奈。那是不是就一点点办法都没有?唯一的办法就是求和。理解奴仆

指导朗读:读出勾践万般无奈,只好求和的样子。

你觉得勾践求和有哪些目的?

对此,吴王的谋臣和吴王各有什么反应呢?

“后患”指什么?(越国再次强大,反攻吴国)看来他们都是有才能的人,看出了勾践的真正目的。

吴王因为骄傲而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一个国家的君王来给自己当奴仆,任由自己使唤,这是一件多舒心的事啊,他答应了勾践的请求。

你认为吴王的决定对不对?

吴王的决定也给勾践翻身提供了机会。

指导朗读:读出吴王骄傲得意的语气。

齐读

(2)、理解第三自然段

勾践夫妇给吴王当奴仆,我们来说说奴仆是什么样的人?(没有自由,挨打挨骂、受屈辱)

指名读、思考:勾践夫妇来到吴国,受到了哪些屈辱?画出有关的语句。

交流:

作为奴仆,仅仅做这些事吗?从哪可以看出?(受尽了)那他还会受到哪些屈辱?

这些屈辱之事真是一言难尽那!但勾践硬是“熬”过来了,这就叫“忍辱负重”!(板书:忍辱负重)读到这里,老师有个问题:养马驾车、舂米推磨这些事对于一般的百姓来说,是不是屈辱之事呢?

师:勾践在吴国“整整干了三年,才回到自己的国家”。你觉得勾践在吴国的日子过得怎么样?

师:这句话假如这么说,“勾践在吴国才干了三年,就回到了自己的国家”,你觉得勾践在吴国的日子怎么样?

师:这个“才”字在句子中的位子不同,句子的含义就不同了。读书时要注意这个“才”字。谁再来读一读这一段话?

指导朗读读出受尽屈辱、度日如年的感觉。

3、牵动理解第五自然段

(1)、讨论在这段受尽屈辱的日子里,他会想些什么呢?(立志报仇雪恨)

(2)、过渡:是啊,这些日子会让勾践刻骨铭心,发誓要报仇雪恨,再次读第四自然段

师:读到这里,老师又有一个问题,如果勾践仅仅“晚上睡在柴草上;每顿饭前,先尝尝苦胆的滋味”,算不算真正的“卧薪尝胆”?

生:不算。因为勾践还亲自下田耕种,使自己的国家富裕起来。

生:他还要练兵,建设一支强大的军队。

生:勾践还会找那些有本事的人,为国家的强大出谋划策。

„„

师:这就叫“发奋图强”!(板书:发奋图强)如果勾践仅仅坚持了几天,或者几个月。算不算真正的“卧薪尝胆”?

生:不算!因为“卧薪尝胆”需要很长的时间。

生:课文中讲勾践“卧薪尝胆”了二十多年,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师:这就叫“坚持不懈”!现在你理解“卧薪尝胆”的含义了吗?

生:“卧薪尝胆”表示为了实现一个目标,要忍辱负重、发奋图强、坚持不懈!

师:读一读这三个词语:忍辱负重、发奋图强、坚持不懈。

他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越国终于(引读)——转弱为强,出奇兵灭掉了吴国。

补充材料转弱为强

(3)、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1、听课文配乐朗读

2、从卧薪尝胆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3、教师小结:

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立志报仇雪恨,终于转败为胜,灭掉吴国,后来这个故事形成一条成语——卧薪尝胆,意思是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为国家报仇雪恨。

四、练习:

写习字册

附板书:

20、卧薪尝胆

兵败求和

忍辱负重

转弱为强

点评:

、教师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到位,构思精巧,以文中图入手,找出文中相应内容来理解“卧薪尝胆”,以为什么卧薪尝胆为主线贯穿全文,紧扣主线问题展开教学。

2、能紧扣重点语段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朗读,体会勾践受尽的屈辱、报仇雪恨、发奋图强。如对奴仆、万般无奈、免除后患等词语的理解。同时让学生通过想象说说勾践当奴仆前后的区别,更好地体会了勾践如何受尽了屈辱。

3、能结合课文内容适时有效地补充相关资料,既让学生了解当时的背景,有突出了人物个性特点,为更好地解读教材,理解教材,升华情感做了很好的铺垫。

鲸的教案八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社会生活中民主对话的基本形式。

2.体验民主对话的情景和氛围。

3.具备初步的民主意识和民主参与能力。

教学过程

活动一了解民主对话

1.交流:同学们,你们坐过公交车吧?还记得票价是多少吗?

2.走进听证会:重庆的公交车票价从2001年起,已有8年没调整过了。2009年4月初,市物价局提出了“调整公交票价”的方案。报告中提到重庆公交企业近几年累计亏损已高达12.42亿元。可是市政府并没有马上做出调价的决策,而是想听听群众的意见,召开了一次“听证会”。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大屏幕,走进这次听证会。

(课件播放“重庆市改革城市公交票价听证会”)

3.交流:召开听证会以后,政府经过研究决定“暂缓调整公交票价”,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4.小结(课件出示):这种政府和有关部门与群众进行沟通,群众向政府和领导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方式,在社会生活中就叫民主对话。(板书:民主对话)

5.阅读:“民主对话”有哪些方式呢,请看课本第42页的介绍。(板书:民意调查、听证会、新闻发布会)

6.补充介绍:在我们这个民主的社会中,民主对话的方式远不止同学们了解的这些,还有(课件出示)——民意测验、座谈会、职工茶话会、团代会、论证会、职代会……

7.小结:在社会生活中,民主对话的方式多种多样。(板书:……)

8.过渡:如果政府要把重庆市改革城市公交票价的情况向社会通报,你们猜一猜会采用哪种民主对话的方式?(新闻发布会 )

活动二体验民主对话

(一)模拟新闻发布会

1.引入话题:同学们在电视中看到过新闻发布会吗?今天我们就在教室里现场模拟一次通报“重庆市调整公交票价情况”的新闻发布会,亲身体验一下社会中的民主生活。

2.分配模拟体验角色:参加这次新闻发布会的人员主要有(课件出示): A.政府新闻发言人: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市物价局局长、市物价局办公室主任、市发改委主任;B.各大媒体记者:重庆卫视记者、重庆交通广播电台记者、《重庆晚报》记者、《重庆时报》记者、《重庆晨报》记者……新闻发言人要代表政府发布有关新闻并回答媒体记者提问,谁愿意来扮演发言人的角色?(分配角色,请表演者上台就坐)剩下的同学就扮演各大媒体记者吧。

3.模拟新闻发布会。

⑴活动准备(课件出示内容):

A.扮演新闻发言人的同学:讨论分工,准备发言内容。

B.扮演各大媒体记者的同学:①和同桌一起确定扮演什么媒体的记者;②讨论并针对“重庆市调整公交票价”的话题提出问题。

⑵模拟新闻发布会:

A.新闻发言人发言。

B.媒体记者提问,新闻发言人回答。

4.交流:刚才同学们体验了一次新闻发布会,你觉得这样的民主对话方式有什么好处?

5.小结:通过新闻发布会,人们了解了政府的决策,老百姓拥有了知情权,体现了我们社会的民主。

6.拓展:通过这次“调整公交票价事件”,你觉得在社会生活中,当政府想了解人民的意愿时,当人民想向政府提出自己的意见时,可以采取什么方式?

7.总结:当人民想向政府和上级领导提出自己的合理要求时,当政府和上级领导想了解人民的心声时,可以采用民主对话的方式,大家可以真诚地相互沟通和对话。

(二)听证会模拟

1.交流:正如这次政府在决定是否调整公交票价之前,想听取人民的意见,想使决策更加合理,就召开了听证会,与群众沟通。你知道我们政府和有关部门召开过哪些听证会?

(课件随机出示图片:国家计委举行旅客列车票价听证会;《重庆市养犬管理办法》立法听证会;上海市居民用电价格听证会;重庆公交车票价调整听证会……)

2.观看视频:除了有成人的听证会,还有小学生参与的听证会。

(播放课件:全国首次小学生听证会)

3.引出活动话题:今天,我们就在教室里现场模拟召开一次听证会,进行一次民主对话。今天的听证会的主题是:“五一”节长假是否应该恢复?

4.模拟听证会角色分配(课件出示): A.参加本次听证会的听证方领导有:市人大主任、市办公室主任、市发改委主任、市文化局局长;B.本次听证会需要邀请的社会各方代表有:旅游业服务代表、普通市民代表、学生代表、交通运输业代表、企业公司代表、经济学专家代表、农民工代表、社会学专家以及旁听市民、媒体记者……想扮演听证方领导的同学请举手(请扮演者上台就坐),本次听证会代表采取自愿报名的形式参加。现在就开始请你任选以上一种角色报名参加本次听证会。名额有限,请抓紧时间报名。

5.模拟听证会准备活动(课件出示):

⑴挂代表证。

⑵ 和同桌讨论“听证会”发言内容。注意:要围绕自己所代表的群体的利益发言,发言要符合代表身份。

6.模拟听证会召开:

⑴介绍领导和来宾。

⑵宣布听证会主题。(课件出示)

⑶听证会代表陈述自己的意见。

⑷听证领导总结发言。

⑸听证会结束。

7.交流:同学们刚才模拟了“听证会”,体验了民主对话,你们有什么感受?

8.小结:通过“民主对话”,政府能听到人民的心声,人民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充分体现了社会生活中的民主。

9.讨论:如果你是参与听证会的群众代表,你认为自己应当怎样做才能够代表群众的心声?才能达到与政府的有效对话?(板书:民主意识民主能力)

10.小结:同学们,我们不但要从小培养自己的民主意识,同时还要提高自己的民主参与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享受社会生活中的民主权利,履行自己的民主责任。

活动三参与民主对话

1.引出活动话题:接下来,请同学们来参与一次我们学校的民主对话活动,老师要看看同学们是否具有一定的民主意识和民主参与能力。

2.出示调查表:现在你们手上就有一张“学校服务工作满意率调查表”。你们可以通过填写调查表与学校管理部门对话。

3.填写调查表:请同学们在填写调查表时,要实事求是,怎么想的就怎么填,要认真地提出对学校工作有促进的、有价值的意见。开始填写吧!

4.反馈意见:你对学校的物业餐饮服务工作总体评价选择“很满意”的请举手,“满意”的请举手,“不满意”的请举手。你有什么意见?

5.总结:同学们参与刚才的“学校民意调查活动”,也就是参与了学校的民主生活。参与学校的民主生活是我们的权利,也是我们的责任。当前,我们国家正在向高度民主的社会迈进,需要我们每个国民都具有民主意识,并不断提高自己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共建民主社会、和谐社会。老师希望你们从小在自己心中播下民主的种子,培养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合格的国家公民做好准备!

教学反思

1.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缩小课程目标

在本课的教学研究过程中,我经历了教学目标由多到少、教学设计由繁到简、教学实施由忙累到轻松的过程,最后确定本课分三课时教学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民主选举”,第二课时完成“民主对话”,第三课时完成“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本课是第二课时“民主对话”的教学内容。我从最初的一节课讲三个话题,到现在确定一节课讲一个话题,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只有合理定位教学目标,才能在课堂上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参与和体验的时间,让教学更轻松,让学习更愉快、更有效。

2.力图构建体验型的品德教学课堂

体验是学生认知提升的途径。所谓体验,即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为了让学生体验真实的社会民主生活,我有目的地创设模拟情境,让学生通过模仿和想象,扮演各种角色,在亲历中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了解社会生活中的民主对话形式。体验既是活动的过程,也是活动的结果。所以每次活动后都要组织学生围绕目标交流活动中的感受,提供一个信息分享和交换的空间,从而促进学生认知的深化。学生对这样的社会生活情景再现既陌生又好奇,在模拟体验中获得了快乐,提升了认知水平。

3.尊重儿童思维特点,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本课是一节社会性较强的课。社会生活中的民主生活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领域,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上注重联系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教学内容层层深入。开课时联系儿童身边的新闻,将“重庆市调整公交车票价”的情景再现课堂。通过这一事件,引出“民主对话”这一基本概念,再结合具体事例体验民主对话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既贴近真实生活,又让学生容易理解“民主对话”的含义。接下来让学生情景再现,模拟“通报‘重庆市调整公交车票价相关情况’的新闻发布会”和“‘五一’长假是否恢复听证会”。学生在两次体验活动中了解到社会生活中民主对话的形式,体验到了社会生活中的民主氛围。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鲜活,增强教育的时代性和感染力。经过前面的铺垫,我再将学生引入校园生活,亲身参与一次“民主对话”——开展学校服务工作满意率的“民意调查”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提升自己的民主能力,树立民主意识。这三个体验式的教学活动设计,遵循了儿童认知的逻辑,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

(作者单位:重庆市巴蜀小学重庆400013)

上一篇:精彩年会主持词下一篇:学校对教师转正考核鉴定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