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行业十一五规划

2024-08-27

自行车行业十一五规划(精选8篇)

自行车行业十一五规划 篇1

一、xx县出租行业发展现状

xx县辖三乡六镇,103个行政村,14.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占17%,农业人口占83%,是典型的农业县,目前,已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标,近年来,随着我县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xx县旅客运输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社会运力紧张状况全面缓解,客运市场机制初步建立,运输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止目前,~年底,xx县拥有客车65辆,出租汽车50辆,出租摩托车110辆,客车通车率达100%,六乡三镇、103个行政村都已开通客车。

xx县出租行业起步较晚,从1995年全县出现第一辆“面的”,到现在全县出租车和出租摩托车已发展到160辆,但由于种种原因,出租汽车只有50辆,其中中高档型出租车15辆,占出租车总数的33%,据统计,~年出租车客运量9.8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70万人公里,在客运市场中占有一定份额,成为客运市场有益的补充。为了规范出租车行业管理,~年10月,成立了xxxx出租车有限责任公司,对所有出租车实行了公司化经营,统一管理,在提高服务质量,树立良好的“窗口”服务形象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由于诸多原因,出租车行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车型结构不尽合理,全县160辆从事出租客运车辆中中高档汽车所占比重小,老旧车辆不能按时更新,出租摩托车占的比重较大;二是经营者不能充分发挥出租车流动运行的特点,存在占道经营等问题;三是部分经营者素质较低,法制观念淡薄,在经营思想、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上与“窗口行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客运市场发展规划范围

我县从事旅客运输的出租车和从事出租客运的摩托车均纳入规划范围。

三、规划期限

本规划以~年为基年,规划期至2010年,目标测算数值为~年至2010年。

四、规划的指导思想

道路旅客运输业发展的指导方针是:以人为本,优质服务;调整结构,加快发展;依法治运,规范市场;依靠科技,安全高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按照盛市、县委《关于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意见》要求,紧紧围绕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和xx流域综合治理对客运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以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完善的旅客运输服务为宗旨,从人民群众的需求出发,统筹规划、政策引导、市场运作、集约经营、规范管理、安全经济,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大力推进出租客运市场建设,为促进我县出租客运市场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矗

五、规划的原则

1、坚持将满足社会需求作为旅客运输发展的根本出发点。通过提高运输能力和服务水平,扩大服务领域,为社会提供畅通、安全、便捷、经济的运输供给,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2、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通过优化车型结构,把发展的重点从“量”的增长转移到“质”的提高上来。

3、坚持与其他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出租客运必须与其他运输方式紧密衔接,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实现合理分工、共同发展。

4、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在发展出租客运生产的同时,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提高行业服务水平。

六、规划的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10年,出租客运行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出租旅客运输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经营程度显著提高,科技进步主导作用明显增强,进一步完善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和安全、优质、高效的服务体系。运输能力的有效供给能力明显增加,运输结构基本合理,运输企业主导市场的作用明显增强;运输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取得显著成果;出租客运业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行业发展与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基本适应。

2、具体指标是:

2010年,出租汽车发展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发展数量与县域经济、人口发展、客运量发展速度相适应,营运出租车总量达到87辆,其中中高级车辆所占比重达75%以上;出租客运车辆由中高级客车为主,逐步淘汰老旧车辆和三轮摩托车。运输组织水平专业化、便捷化。驾驶员全面推行持证上岗制度,驾驶员从业持证上岗率达100%。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道路旅客运输市场体系。使出租客运行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进一步提高,在社会经济发展和提供就业岗位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

七、保障规划实施的措施

1、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促进优胜劣汰。建立和完善资质管理制度、服务质量招投标制度和年审制度,提高并严格执行道路旅客运输开业技术经济条件,鼓励发展公司化经营的市场经营主体,坚决清理和取缔运输车辆挂靠经营。不再发展新的个体业户从事道路旅客运输;并引导现有个体业户以个人参股形式进入运输企业从事经营。加强道路运输年审制度,对经济技术条件达不到要求、发生重特大交通责任事故、存在严重安全隐患、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行为的经营者,要按有关规定降低其经营资质等级;情况特别严重的,取消其经营资格,责令其退出市常

2、清理审批项目,调整审批权限,规范审批行为,简化审批程序。坚决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关于废止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并可以用市场机制代替的行政审批的相关规定。

对必须坚持的审批项目,要明确审批标准,严格按程序审批,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落实行政审批责任追究制度;简化审批层次和手续。

3、继续加大道路运输企业经营资质管理的力度。实现经营合理分工,鼓励实力强、服务和管理水平高的优势企业迅速发展,做大做强,在市场上发挥主导作用。要加强对道路旅客运输企业的质量信誉考核,按资质标准实行企业资质等级的动态管理,促进企业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自行车行业十一五规划 篇2

未来5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 也是实现我国信息产业由大到强的关键时期。软件产业的发展, 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信息产业竞争能力的提升, 而且关系到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进程。同时, 对于保障国家信息安全和经济安全, 增强国防实力,

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规划》、《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 进一步推动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 特编制本专项规划。

1“十五”回顾

1.1 主要成就

(1) 产业整体规模迅速扩大

经过“十五”以来的快速发展, 我国软件产业规模稳步增长。软件销售收入由“九五”末期的593亿元迅速增长到“十五”末期的3 900亿元, 年均增速高达45.7%;出口额由“九五”末期的4亿美元增长到“十五”末期的35.9亿美元, 5年间增长了近9倍;初步形成了以北京、上海、江苏、杭州、济南等11个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天津、大连、深圳等6个国家软件出口基地为核心的产业发展集聚区;2005年底, 软件从业人员超过90万人, 软件产业对信息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

(2) 部分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自主知识产权的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信息安全软件及办公套件等基础软件产品有所突破, 已在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等领域得到应用。通信设备、电力设备等制造业领域所需嵌入式软件中, 国产软件产品的市场份额不断加大。在税务、电信等行业大型应用软件方面, 国内企业已取得一定优势。

(3) 骨干企业不断成长

“九五”末期, 销售收入超亿元的软件企业仅73家, “十五”末, 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已有299家, 超10亿元的软件企业已达29家, 并首次出现了超100亿元的企业。“九五”末, 通过CMM3以上评估的软件企业仅有2家, 到“十五”末期, 通过CMM3以上评估企业达到237家, 其中通过CMM4评估企业达40家, 通过CMM5/CMMI5评估的企业达29家, 国内软件企业的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4) 产业发展环境逐步改善

《关于鼓励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 (国发[2000]18号文件) 、《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 (2002-2005) 》 (国办发[2002]47号文件) 的颁布实施, 为我国软件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极大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同时, 我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 不断加大打击盗版软件的力度, 积极推动软件正版化工作, 使我国软件市场逐步走向规范。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基地产业服务平台逐渐完善, 推动了基地内软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外包业务的拓展。示范性软件学院和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建立, 为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

1.2 主要问题

在取得上述成就的同时, 我国软件产业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产业发展环境仍需进一步完善, 产业管理体制有待理顺;核心技术缺乏, 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所需的核心软件绝大部分依靠进口, 信息和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产业和企业规模偏小, 未形成以产品开发为中心, 以专业化服务体系为支撑的发展模式, 产业结构不合理, 缺乏龙头企业, 产业国际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有待进一步提高;软件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 高层次的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缺乏, 软件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市场实际需求之间还存在偏差;支持产业公共技术开发、风险投融资、海外市场开拓等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健全, 制约了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技术、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 影响了软件产业的国际化进程;市场环境仍需完善, 软件潜在市场巨大和现实市场相对狭小的矛盾依然存在。

2 未来发展形势分析

2.1 技术发展趋势

未来几年, 软件技术将呈网络化、可信化、服务化、工程化和体系化的趋势, 对国民经济各领域的渗透和带动力不断增强。

网络化趋势改变应用与技术模式。信息技术正处于“以机器为中心”向“以网络为中心”的重大变革期, 网络化成为软件产业中最具影响力的发展趋势。跨平台的面向网络的软件开发和应用技术正在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随着网络服务标准的成熟, 新一代软件将基本以网络为中心来实现各种复杂的分布式应用。

可信化成为网络软件应用的关键。随着软件规模越来越大, 软件层次越来越复杂, 以及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 以服务的安全性、可用性和服务质量保证等为核心的高可信技术成为网络软件应用的关键;采用新的软件工程方法开发可信的基础软件平台及应用软件, 提高网络软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服务化趋势改变软件产业格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各类软件产品以服务的形式向最终用户提供成为可能。未来绝大部分应用都将通过Internet提供服务, 软件服务化将在绝大部分应用软件中普遍实现。软件服务将使目前的软件授权、开发、维护方式发生巨大变化, 软件应用模式和商业模式也将随之发生改变。

工程化趋势推动复用技术和构件技术发展。网络化、服务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使得软件更加复杂, 开发难度增加, 充分利用软件复用和软件构件技术是解决软件危机、提高软件开发效率和质量的有效途径, 有助于实现软件的工程化、工厂化生产。未来大部分软件开发和部署将以复用和构件技术为基础来实现。

体系化竞争加速软件平台的发展。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计算应用的不断拓展, 分布、并发的复杂应用, 以及互通、互联、互操作的应用需求促进功能更加丰富、屏蔽操作系统具体特性的中间件等支撑技术得到快速发展, 并形成较为完整的软件平台体系, 软件的竞争已从产品竞争发展成体系竞争, 软件平台体系将发展成为网络环境下各种应用的支持基础。

2.2 市场趋势分析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世界软件产业得到较为迅速的发展, 到2005年市场规模已达8 239亿美元。其中软件服务业发展更为迅猛, 2005年其市场规模占整个软件市场规模的74.1%。此外,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嵌入式软件发展也较快。

未来几年, 全球软件市场将保持12%左右的增长率, 其中软件服务业增长率将高于软件产品市场增长率, 到2010年整个软件市场规模将达到1.48万亿美元, 届时软件服务业仍将占据主导地位, 市场规模将达到1.1万亿美元, 软件产品市场规模仅为3 800亿美元, 其中系统软件将保持较为平稳的增长, 支撑软件和应用软件, 尤其是嵌入式软件产品的增长幅度会有所提高。

“十五”期间, 我国软件市场规模迅速扩大, 2005年软件产业销售额已达到3 900亿元, 其中软件服务和系统集成收入达到1 834亿元, 占软件产业全部收入的47%。预计“十一五”期间, 我国软件市场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2.3 产业发展面临的环境

(1) 产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 我国软件产业目前已具备一定产业基础, 在某些领域形成了自己的优势特色, 并涌现出一批有实力的软件企业。“十一五”期间, 我国软件产业将继续保持较为快速的增长, 产业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企业的开发能力和整体实力将进一步得到增强;18号文、47号文等优惠政策的完善和落实, 以及软件和集成电路促进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制定出台, 国内软件产业发展环境将进一步趋好, 同时, 创新型国家、小康社会、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 为我国软件产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将有利于产业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提升。

(2) 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我国软件产业核心技术仍将受制于人, 导致我国软件产业的整体实力较弱, 短时间国产品与国外产品的竞争仍处于劣势;软件服务未能形成规范化、规模化的产业体系, 低估软件产品和服务价值的现象, 严重制约了应用领域的进一步开拓, 以及软件企业自身的良性发展。

3“十一五”发展思路与目标

3.1 发展思路

“十一五”期间, 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思路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战略思想, 加强产用结合, 做大产业规模;促进自主创新, 提高产业竞争力;健全产业链条, 大力发展软件服务;完善发展环境, 确保产业可持续发展。

加强产用结合, 做大产业规模。以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信息化建设、改造传统产业为主要目标, 培育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 营造良好的应用市场环境, 大力发展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需要的软件产品和系统, 提高自主软件的国内市场占有率, 加速国际化进程, 积极开拓国外市场, 大力发展软件外包, 做大软件产业规模。

促进自主创新, 提高产业竞争力。以企业需求为主导, 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完善市场环境, 促进软件产品应用, 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完善的产业创新体系。推动建立公共软件开发平台和软件测试平台, 吸引和培育领军人物和实用人才, 加大对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以及国家安全等领域核心基础软件的研发, 提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软件和应用系统开发水平, 增强我国软件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提升产业竞争力。

健全产业链条, 大力发展软件服务。加大建立从基础软件、支撑软件、各类应用软件到软件服务和系统集成的国产软件产业链的力度, 解决国内产业链各环节中发展不均衡、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等问题。大力发展软件服务及系统集成, 以企业为主体, 产学研用相结合, 形成顺畅的软件技术成果和产品进入市场的产业化渠道和良好运行机制, 保障国产软件、软件服务及系统集成的健康发展。

完善发展环境, 确保产业可持续发展。加强政策法制化建设, 力争出台软件与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条例等法律法规, 推动产业政策的进一步完善, 加大优惠政策的落实力度, 进一步改善投融资、政府采购、人才培养等环境, 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 完善产业统计指标体系, 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3.2 发展目标

(1) 市场目标

软件产业国内市场销售额以30%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 2010年突破10 000亿元大关;软件出口超过100亿美元;

(2) 结构调整目标

软件服务及系统集成在软件产业中的所占比重进一步提高, “十一五”形成若干软件年销售额超过50亿元的软件骨干企业, 培育更多软件著名品牌;

(3) 技术创新目标

国产基础软件关键产品和核心技术得到突破, 与国产支撑软件、国际主流支撑软件相匹配, 并实现一定的产业价值和规模, 其中国产软件和信息服务占国内市场65%以上;

(4) 人才队伍规模目标

在未来5年内从业人员达到230万人左右。

4 发展重点

4.1 基础软件

以我国电子政务等信息化工程建设为契机, 加大对自主基础软件研发资金的投入力度, 重点支持面向网络应用环境的可信服务器操作系统、桌面Linux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中间件、办公套件和开发环境及其它基础类工具软件的开发应用, 尽快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软件技术, 提升国产基础软件成熟度。

4.2 信息安全软件

继续保持在防火墙、防病毒和入侵检测等领域的优势, 大力促进高端产品发展。研制安全基础软件产品, 推动包括安全管理、内网监控、外网防护等信息安全防护软件平台的研发和产业化, 提高国产软件在信息安全领域的市场份额, 逐渐建立起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4.3 行业应用软件

重点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医疗、电子制造和农村信息化、城市及社区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物流信息化、远程教育等领域行业应用软件, 提高国产应用软件的技术水平和集成服务能力, 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

4.4 嵌入式软件

面向移动通信、汽车电子、数字电视、信息安全等重点领域, 积极开展符合开放标准的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开发, 继续加大嵌入式软件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推动整体跨越与自主创新的实现, 为促进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4.5 软件服务

以全球软件服务与外包转移为契机, 加快建设国家软件服务与外包公共支撑平台, 积极打造软件服务与外包国家公共品牌, 建立健全相应的知识产权、信息安全保护体系, 大力培育服务人才, 扶持骨干软件服务与外包企业发展, 做大做强软件服务与外包产业, 扩大软件服务与外包在软件产业中的比重, 优化和完善产业结构。

4.6 数字内容处理

积极发展益智健康、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国产动漫和游戏软件等数字内容产业, 促进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的互动融合, 弘扬中国优秀文化,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推动国民经济发展。

4.7 智能中文信息处理软件

促进中文信息处理的智能化、人性化技术发展, 形成面向智能中文信息处理的技术及产业竞争能力, 保持我国在该领域的优势地位。

5 政策措施

5.1 完善产业政策法规体系, 进一步营造良好环境

继续贯彻落实国务院18号文件、47号文件, 积极推动产业政策的法制化工作, 加快出台软件与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进一步整顿和规范软件市场秩序, 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同时, 加大政府采购法的执行监管力度, 完善软件采购政策措施, 扩大国产软件的市场空间。

5.2 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保障发展所需资金

加强投融资环境建设, 建立包括政府财政、产业资本、风险资本、金融资本、民营资本的多元化投融资渠道。依托国家相关重大工程, 通过中央资金扶持和地方跟进投资的引导示范, 促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对软件产业的支持。完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积极为软件企业上市融资创造条件。

5.3 整合部门资源, 实现重点突破

改变目前各部门分散投资的现状, 以建立和完善相对完整的国内软件产业链为目标, 在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不同层次上统一支持重点, 增进部门共识, 统筹部门资源, 优化软件产业的行业管理体制, 形成良好的成果转化机制, 重点支持产业链薄弱环节, 加快软件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解决国内产业链各环节发展不均衡、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等问题, 保障软件产业的健康发展。

5.4 加强人才培养, 积极引进海外人才

进一步建立健全软件人才培训体系, 形成多层次的人才梯队, 重点培养国际化、高层次、复合型软件人才。加快建设和发展示范性软件学院和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建立较为合理的高级、中级和初级人才教育培训体系;鼓励有实力的软件企业建立企业产品的培训认证服务, 引导企业开展人才培训的积极性, 加大企业认证的社会认知度, 推动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加大国际化人才引进力度, 大力引进国内外优秀软件人才。引入竞争激励机制, 制定激发人才创造才能的奖励政策和分配机制, 提高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创造有利于软件人才发展的宽松环境。

5.5 完善软件标准体系, 强化标准的实施监督

“十一五”期间, 要紧密围绕我国自主的基础软件、支撑软件、工具软件和嵌入式软件等,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企业为主体, 并参照国际标准, 适时开展标准的研究与制定, 继续积极推进我国软件标准的执行和监督工作。同时, 鼓励和支持国内软件企业积极参与国际软件标准的制定、交流与合作。

5.6 建设公共技术平台,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自行车行业十一五规划 篇3

1 现状分析及“十一五”面临的机遇与挑战…………………………………………………………………3

2 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5

3 保障措施…………………………………………………………………………………………………………7

1 现状分析及“十一五”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1 “十五”期间行业发展现状

(1)行业规模

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通过数十年的努力,发展速度比较快,具备了一定的行业规模。目前参加行业协会的企业800余家。

(2)利润

“十五”前期全行业企业利润增长速度较快,后期受市场大环境影响,平均利润下降幅度较大。

(3)行业产品

我国教学仪器设备产品在质量和价格上已具有相当的竞争力。普教仪器设备已全部实现国产化,产品种类齐全,产品质量可靠;高教仪器设备的性能与质量显著提高;职业技术教育仪器设备适应教学需要,新产品不断涌现。

(4)行业建设

形成了行业规约的基本共识;形成了为教育服务,对教育事业负责的共识。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坚持“三服务”(为会员单位服务,为行业发展服务,为政府和社会服务),并为行业的建设和发展开展了有益的工作。

(5)行业市场

我国教学仪器设备市场基本被国内企业占据,仅个别高精尖的产品仍需少量进口。我国企业的部分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也有较大的吸引力和优势。

1.2 机遇与挑战

“十五”期间国家已经出台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方针政策,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都为此投入大量经费。国务院1999年批转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部又制定了《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强调:“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并且指出:“加快教育发展,是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

未来五年,我国教育发展将具备以下特点:

1)教育体制改革将进一步深化。

2)义务教育将进一步强化。

3)农村和西部教育将得到大力发展。

4)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尤其职业技术教育将大力发展。

5)高等教育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6)师资特别是农村师资水平将切实提高。

7)教育投入将进一步加大。

教学仪器设备行业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扎扎实实地学习、宣传和领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勇于面对“十一五”给行业带来的挑战,抓住机遇,有所作为,扩大战果,实现行业的跨越式发展。

1.3 发展趋势及市场预测

1.3.1 发展趋势

(1)标准化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和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标准的作用日渐突出,国际标准已成为全球市场的准入证。

(2)人性化趋势

教学仪器设备设计的人性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需求。教学仪器设备的设计和使用要遵循教育规律,要符合学习者的学习特性和心理需求。

(3)企业规模化趋势

随着国内市场的开放,国外企业进入国内市场,国外产品会大量进入。“十一五”期间,企业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调整策略,做大做强。

(4)信息化趋势

在教育过程中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远程教育、校园网、CAI教室、网络教室、数字图书馆、数字校园等得到迅速发展,教学仪器设备信息化势在必行。另外,与信息化装备配套的各类软件产品、教育资源必将得到空前的发展。

(5)大众化趋势

教育的进一步普及,教育的均衡发展,及国家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实施,势必加速教学仪器设备的大众化进程。

1.3.2 市场预测

(1)教育投资将进一步扩大

在未来几年,教育行业整体资金投入将持续增长,其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目前,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6%,不久这个比例将会达到4%。

(2)教育信息化投资将平稳增长

近几年,教育信息化投资将转向平稳增长,增速有明显放缓的趋势。教育行业市场将进入教学资源整合阶段。经济发达地区教育行业用户需求已经从快速成长期进入到业务整合发展期,从大批量采购逐渐趋于平稳定量的采购,初次大规模采购的用户减少,系统升级更新的用户增多。国家今后几年新增教育投资将主要用于农村教育的发展,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心将从城市转向广大的农村和西部地区。而农村和西部地区信息化投资以国家扶持为主,主要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

(3)软资源建设将成为投资的新热点

教育信息化建设初期是以基础设施的建设为重点,然而在大量的硬件投资之后,软资源建设将成为今后几年投资的新热点。

(4)传统市场与新兴市场同步发展

随着国家的财政投入逐年增长,传统教学仪器设备市场必将进一步扩大。与此同时,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及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方针将给农村及西部地区、远程教育、职业教育、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等市场带来新的商机。随着我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科技开发及生产水平的提高,海外市场必将得到进一步扩展。

2 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2.1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要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为中国教育的现代化服务,为教育的信息化服务,为教育技术装备的现代化服务。

2.2 基本原则

2.2.1 科学发展观统领的原则

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遵循系统科学的原理,改变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发展观念。从目前的技术观为主导,改变为生命观、教育观、环境观、设备过程观为主体的行业发展观念,切实使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转入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2.2.2 平稳而较快发展的原则

在“十五”期间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发展速度。但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科学而平稳地加速;应保持供求总量基本平衡,避免经济大起大落。

2.2.3 自主创新发展的原则

要保持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坚持自主发展,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大力提高企业国际竞争能力,使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企业尽快进入全球市场。

2.2.4 和谐发展的原则

坚持走和谐发展的道路。教学仪器设备产品应是以人为本的产品,是具备教育适用性的产品,是适应教育特点,符合教育需求的产品,要坚持以人为本,将用户放在首位,产品质量、功能与服务并重。

2.2.5 均衡发展的原则

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应不仅重视发达地区工作的开展,也重视欠发达地区工作的开展;不仅重视传统产品的生产,也重视高技术产品的开发及生产;不仅重视国内市场的开发,也重视国际市场的开发;不仅重视传统教育领域的需求,也重视其他各类教育及学习型社会对教学仪器设备的需求;不仅重视终端产品的生产,也重视产业链的建设工作。

2.3 奋斗目标

2.3.1 总体目标

1) 为振兴教育事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

2)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品,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努力提高企业效益。

3) 提高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在国内外的地位和形象,强化行业协会的服务和行业自律作用。

2.3.2 具体目标

(1)产品目标

加大高精尖产品的开发力度,加大人力、物力、资金的投入。高教仪器设备每年要有10个左右的高精尖产品问世,逐步形成国产高精尖产品能与进口产品平等竞争的态势。

要使60%的产品实现系列化生产,以适应不同教学单位的需求。

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积极配合教育改革,大力开发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与探究性学习相关的新产品。力争这类新产品的年增长率在10%以上。

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各年度至少有5%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2)名牌战略

名牌就是质量,就是效益,就是竞争力,就是生命力。教学仪器设备行业要在狠抓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质量的基础上,大力推行务实的名牌战略。行业协会在年度推荐产品的工作中,将推进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力争使20%的企业获得认证证书,为从推荐产品向推荐品牌过渡打下基础。

(3)完善行业标准化体系

要建立和完善本行业的标准化体系结构,实现生产的标准化和产品的标准化。

(4)完善销售系统,优化售后服务

要建立并完善国内外销售网络,全面提高销售人员和售后服务人员的素质,以适应教学仪器设备行业的国际化发展。

(5)培养科学化管理人才

要培养出一批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管理、开发、销售、服务人员,要与相关研究机构及高等院校一起,共同开展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6)加强监督机制,完善诚信体系的建设

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要用行业规约进一步加强行业规范化的监督作用,完成企业及用户的诚信体系建设工作,保障行业规范发展。

3 保障措施

3.1 主要政策建议

教学仪器设备行业企业属微利企业。尤其是在以价格为主导因素的招标环节中,企业利润十分微薄,有的甚至接近“零利润”,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因此教学仪器设备企业需要国家给予扶植。

1)教学仪器设备企业需要有优惠的贷款和贴息贷款。

2)销往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仪器设备产品应适当减税(销往国外的产品为退税)。

3)出口的教学仪器设备产品可由政府部门和相关团体给予适当补贴。企业为产品出口而参与的重大国际活动(如国际参展)也可得到适当的补贴。

3.2 行业服务

3.2.1 服务理念和服务宗旨

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和省级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的宗旨是服务,离开了服务,行业协会存在的必要性就会受到质疑。实施以服务为基础的行业管理,要为会员单位服务,为行业发展服务,为政府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出力。

3.2.2协调各方面关系

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将进一步做好行业内各单位的协调工作,并积极做好行业与政府、行业与国际同行的沟通工作。

3.2.3产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积极配合政府的工作,协助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并根据市场变化及时向政府反馈信息。

3.2.4 规范行业行为

发挥行业协会在行业自律方面的作用,规范企业的市场行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加强企业自律,避免恶性竞争,提高企业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建立行业监督机制,用行业规约来约束本行业的各企业,提高企业的诚信度。防止假冒,仿造等侵权行为。

3.2.5 统筹行业标准制定工作

制定、完善行业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形成以技术标准、法规、规范等技术经济手段为主的市场管理体系,并以此构建有效、规范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产品质量标准备案;

2)引进国际相关标准;

3)增加其他限制性标准。

3.2.6 深化信息服务

搞好信息和统计工作,及时收集、整理和发布国内外相关信息,为国家、企业、学校提供详实、可靠的决策依据。加强行业咨询工作,成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用户、用户与用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3.2.7 做企业的坚强后盾

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要有反倾销应诉的准备,要有这方面的人才准备。应对外国经济、社会状况,包括法律、文化、民族、宗教、风俗、地理等有所了解,要会利用国际惯例,合理实施产业保护,要认真研究WTO的有关协议和条款,特别是有关技术性贸易壁垒,反补贴、反倾销等协议、保障措施和争端解决机制,加强本行业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工作体系建设,建立以企业和行业协会为主体的反倾销应诉新机制。灵活运用WTO相关规则,依法加大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工作力度,科学、合理地保护产业利益和经济安全,以便出现反倾销时有更大的胜率。

3.3 企业建设

3.3.1 加大企业体制改革力度,促进企业结构的优化

探索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发展新模式,着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具有核心地位的公司和企业集团。同时,通过政策引导,加快改革,促进企业资本多元化,完善产权制度,放开搞活中小企业。按照“积极扶持、合理规划、分类指导、依法管理”的原则,发展和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各地中小企业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特点,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

3.3.2 科学规范管理,提高企业效益

企业要进一步完善自身的科学管理、现代企业制度及管理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工作。同时,还要注重行业、企业的知识资本(智力资本)管理体系,完善企业的质量标准,通过价值链管理,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与经营业绩,为集团化管理打下基础。

3.3.3 利用资本市场,促进行业发展

企业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地吸纳各类资金。一是更多地吸收国外贷款和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各类投资基金等,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企业集团到国外上市直接融资。二是推进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高科技型企业在国内上市,或发行企业债券,募集发展资金。三是充分利用好金融和财政政策,促进行业的调整与发展。

3.3.4 加大企业间联合,形成现代产业链

积极构建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行业现代产业链。鼓励企业打破行业、部门、地区和所有制的界限,走科工贸一体化的发展道路。同时支持其它各种跨行业、跨产业的利益共同体的发展。支持民间资本、外资以及其它行业兴办一体化公司,进一步推动行业的快速发展。企业与企业之间既竞争,又联合。竞争使企业更快进步,联合使相关企业形成松散的经济共同体,形成“准航母”。这样,企业间既可以在生产、售后服务等领域互助合作,又可以在采购、销售环节采取统一的互补行动,保障各企业应有的利益。

3.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以知识为基础、以创新为核心的新经济正在迅猛发展,技术创新能力成为企业和国家取得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企业要发展,人才是根本。

建立健全有利于加快各类人才成长的用人机制,造就一批适应市场竞争,善于经营管理,勇于开拓创新的行业带头人。

自行车行业十一五规划 篇4

开好局起好步为顺利实施湖南粮食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打下坚实基础

1 全省粮食工作回顾 1.1服务“三农”,执行政策,粮食收购创近年新高 落实最低收购价政策,是贯穿全年粮食工作的一件大事.湖南省于207月28日和11月8日先后启动了早稻和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早籼稻、中晚籼稻市场收购均价分别由启动前的每50公斤65元、68元上升到最低收购价以上,较好地保护了粮农利益,做到了政府、企业、农民“三满意”.全年累计收购粮食51亿公斤,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36亿公斤,均创近年新高.按最低价收购粮食29.35亿公斤,居主产省前列.仅最低价收购一项,为农民增收3亿多元.

作 者:王柏林  作者单位:湖南省粮食局,湖南,长沙,410008 刊 名:粮食科技与经济 英文刊名:GRA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CONOMY 年,卷(期): 31(2) 分类号:F3 关键词: 

十一五规划 篇5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讨论稿)》,是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下研究制定的。胡锦涛同志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建议》稿进行多次讨论,听取有关部门的专题汇报,并就《建议》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重大问题作了重要指示。《建议》稿还广泛征求了各地区、各部门党委(党组)、党内老同志和十六大代表的意见,听取了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负责人、无党派人士以及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形成的过程,是充分发扬民主的过程,比较好地集中了各方面的智慧。这个《建议》经这次全会审议通过以后,将由国务院据以编制“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提请明年春天召开的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批准后,颁布实施。现在,我受中央政治局的委托,对《建议》作如下几点说明。

一、关于“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面临的形势

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是制定“十一五”规划的依据和前提。《建议》指出,“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这个判断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新世纪的头五年,在我国历史进程中是不平凡的五年,是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五年。我国摆脱了上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冲击,成功地战胜非典疫情和重大自然灾害的挑战,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效抑制了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经济社会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预计,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15万亿元,五年平均增长8.8%;财政收入将达3万亿元左右,比2000年的13395亿元增长1.3倍。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较大发展。改革不断深化,特别是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改革有了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上了一个大台阶,预计2005年进出口总额将超过13800亿美元,比2000年的4743亿美元增长1.9倍多。预计五年累计利用外资2700亿美元。城乡居民收入有较大幅度提高,生活进一步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五年来,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尤为重要的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思想,这对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全局的和长远的指导作用。

《建议》全面分析了我们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今后一段时期,国际环境总体上对我们有利。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这些有利于我们集中精力加快发展自己,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国内有利条件也很多。我们有十三亿多人口日益增长的国内市场需求,有丰富的和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劳动力资源,有明显改善的基础设施条件和科技教育基础,有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还有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充分利用国内外有利条件,今后五年我们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也面临着不少突出问题和严峻挑战。国际环境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居高不下,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趋于强化。我国现在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资源、环境和就业的压力加大;收入分配中的矛盾突出,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不少问题亟待解决;特别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还比较多。我们必须居安思危,树立忧患意识,高度重视这些矛盾和问题,做好克服各种困难和应对风险的充分准备。

总之,我们一定要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继续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加倍努力做好工作,迎接新的挑战、新的任务,使我们国家在新的发展起点上继续向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迈进,逐步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生活富裕。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和光荣使命。

二、关于“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根据党的十六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建议》明确提出了制定“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这就是: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需要着重说明的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这次《建议》最鲜明的特点。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我国长期以来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现代文明进步新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制定和实施“十一五”规划,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并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为此,《建议》提出,“十一五”期间要坚持“六个必须”的原则:即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这“六个必须”,体现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需要全面、辩证地认识和深刻理解。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要始终把握好的重大原则。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缓解就业的巨大压力和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没有经济持续较快的发展是做不到的。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努力促进发展。同时,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注重资源的节约和环境保护。如果忽视增长质量和效益,不惜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片面追求一时的高速度,盲目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这种经济发展是不能持续的,势必会造成大的起落。我们要正确把握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妥善解决可能妨碍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各种问题。

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要紧紧抓住的一条主线。经济结构不合理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产业结构层次低,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这是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不高、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诸多矛盾的重要原因。着力解决好经济结构问题,才能持续扩大国内需求,增加有效供给,促进就业,显著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要坚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在调整经济结构中实现较快发展。

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要切实抓好的关键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过多地依靠扩大投资规模和增加物质投入,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已经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必须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此要有强烈的紧迫感。要从推动科技进步、深化体制改革、加强科学管理等方面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物质消耗、保护生态环境,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不断提高全国人民生活水平,是要坚持实现的根本目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宗旨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搞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要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拓宽消费领域,优化消费结构,提高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着力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过上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

在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建议》提出了“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经济增长、资源环境、自主创新、社会发展、改革开放、人民生活和民主法制等方面。这里主要就两个重要目标作一点说明。一是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这比中央以前提出的十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要求更高

了一些。这是综合考虑“十五”期间经济发展状况和未来五年发展的各方面条件提出的,这个目标是积极稳妥的。二是提出“十一五”期末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这是针对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重的问题而提出的,突出体现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近几年我国能源消费增长速度明显快于经济增长速度,各个方面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潜力还很大,通过努力这一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三、关于“十一五”时期的主要任务 《建议》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这里重点说明以下几个问题。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一五”期间,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主要是考虑:一方面,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农村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另一方面,我国农村发展和改革已进入了新的阶段,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各方面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这样才能较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可以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二十个字,内容丰富,涵义深刻,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重点方面:一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加强农业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全面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重点的综合改革。加快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体制、农村金融和土地征用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三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四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要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必须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艰巨和长期的任务,各地要制定科学规划,注重因地制宜,加强分类指导,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防止形式主义和强迫命令,扎实稳步地推进。

(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十一五”期间,必须把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作为关系全局的重大任务。要突出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发展规模经济,实现规模效益。主要通过市场作用和必要的宏观引导,进一步打破行业、地区、所有制界限,推动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充分发挥现有企业作用,避免低水平重复生产和建设。三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需要强调指出,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资源和环境的约束还会加大,人民群众对生产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更高。保护资源和环境,是难度很大而又必须切实解决好的一个重大课题。

(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总体战略部署。《建议》从各地区的实际出发,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促进协调发展的要求,明确了各区域的发展导向和总体思路。还着重在三个方面提出了落实区域发展战略的途径。一是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包括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国家继续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二是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根据各个区域人口、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实行优化开发、重点开

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三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重视发挥城市群的集聚效应。

(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科技教育发展。当前,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场全球性的科学技术革命。这给各国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严峻挑战。最重要的,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是提升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也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努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着力抓好以下几点:一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二要改善技术创新的市场环境,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三要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等政策,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四要利用好全球科技资源,继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积极参与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五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这是需要特别强调的问题。保护知识产权,对鼓励自主创新、优化创新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有利于减少与国外的知识产权纠纷。要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科学技术发展,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要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增强科技竞争力。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在一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突破。要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在能源、资源、环境、农业和信息等关键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要着眼长远,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在一些前沿高科技战略领域超前部署,培育新兴产业。实现科技发展的目标,必须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各种科技资源的潜力。

十一五规划讲话 篇6

同志们:

刚才***同志已就全省“十一五”规划和2004年计划的编制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最后,我再就“十一五”规划编制问题强调几点。

一、充分认识“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意义

首先,编制“十一五”规划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力保障。“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十一五”规划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根据十六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一个总目标、两个提前、三个阶段、四大战略、五项工作方针、六个方面变化”的总体部署,“十一五”规划的主线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核心是制定分阶段的行动纲领。展望未来,山东能否把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好势头长期保持下去,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实现新的发展和提高;如何抓住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并且大有作为;需要采取哪些举措来保证提前实现基本现代化、提前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山东”的总目标,都需要深入研究、科学谋划、精心组织实施。通过研究和编制“十一五”规划,把宏伟的奋斗目标分阶段、具体化,把发展思路和对策措施明晰化、科学化,可以有效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扎扎实实地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第二,编制“十一五”规划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行政手段,是制定其他各项经济政策以及计划的重要依据,对于实行政府战略目标,弥补市场缺陷,有效配置公共资源,促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建国以来,我省已经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在不同时期对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面对新阶段、新形势、新要求,通过编制“十一五”规划,站在长远和全局的高度,进一步审视和研究山东未来的发展战略思路,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统筹安排,对于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编制“十一五”规划是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解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有效途径。无论从长远和当前看,从我省经济自身发展和面临的国内外环境看,山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还面临许多制约因素和突出问题。从内部看,“三农”问题,市场需求不旺,经济结构层次低,就业压力加大和地区差距扩大等矛盾突出。从外部看,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性结构调整加速,中国入世后市场加快开放,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生存与发展压力加大。这些问题和矛盾,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会长期存在,有些可能甚至会进一步强化或者尖锐起来。深入调研,筹划对策,通过规划的形式对解决途径做出系统部署,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对于提高当前的经济运行质量和实现长远的发展目标都具有重要作用。

第四,编制“十一五”规划是反映广大人民意志和利益,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渠道。“十一五”规划涉及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人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从本质上讲,“十一五”规划是反映人民呼声、体现人民意愿、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是政府对人民的郑重承诺。规划的制定过程,也是一个充分发扬民主、集中智慧、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是人民参政议政、行使民主权利的过程。通过编制和实施“十一五”规划,可以有效地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切实为人民谋利益,真正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落到实处。

二、加强研究,理清思路

全面深入分析国内外环境,准确把握所处发展阶段和前进方向,深入研究重大问题,形成发展思路,然后再具体编制规划,这是规划工作的一条成功经验,要继续坚持。

要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的前瞻研究,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深入研究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要按照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深入研究协调发展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以开放的视野审视发展中的问题,把国内事业和国际经济结合起来研究。要抓住主要矛盾,抓突出问题,深入调查研究本地区、本行业长期发展的关键问题。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制约本地区发展的主要问题,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设立可行的阶段性的任务目标、确定明晰的发展战略,并提出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只有基础研究工作做深了,思路理清了,才能编制出高质量、科学可行的规划。

自行车行业十一五规划 篇7

关键词:印度,“十一五”规划,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

1“十一五”规划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背景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世界,科技高速发展,人口流动加强。印度迫切需求大量的技术型人才,但据NSSO统计,目前19岁至24岁年龄组中,仅有5%的人接受了某种职业教育和培训。另一方面,广大学生大多偏好普通课程,出现了较严重的知识性失业。为此,印度政府于2007年12月颁布了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7—2012年),提出“全纳性增长”理念,即推进均衡发展,缩小区域、群体和性别间的差距,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重点是发展职业教育。

2“十一五”规划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内容

2.1 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促进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一体化

“十一五”规划针对中等教育长期存在的学术性倾向问题,调整中等教育的单一结构,沟通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允许多次选择。它提出职业学校数量要从“十五”期间的9583所扩大到2万所,在校生人数从100万人增加到250万人。具体措施包括以下两方面:(1)扩大接受中等职业教育人数。实施中等教育职业化的主要机构是职业学校。1964年的教育委员会提出中等教育职业化,并指出到1986年使50%的高中学生修习职业技术课程。而1986年《国家教育政策》规定到1990年要有10%的高中生修习职业课程,1995年达到25%。可1992年又重新规定到1995、2000年分别使10%和25%的高中阶段学生分流到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新规划将继续为这一目标努力,扩大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数,全面发展中等职业教育。(2)增加中等职业教育机构数量。印度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的机构主要有:职业学校(Vocational School),工业培训机构(ITIs),工业培训中心(IITCs)以及综合技术学校(Polytechnics)。印度现有9583所职业学校开设150种两年制的教育课程,可容纳不到高级中等教育学生的3%;5488所工业培训机构(公立,1922所)和工业培训中心(私立,3566所)进行职业教育与培训,容纳785000人;具有文凭级别的1244所综合技术学校可容纳295000多的学生。(1)由此可以看出印度的职业教育机构并不能满足社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新规划进一步增加中等职业教育机构的数量,着重设计出使工业培训机构现代化的创新方案。

2.2 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

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是印度规划的主要目标之一,只有建立适当的中等职业教育体系,才能使其培养的学生符合市场要求,促进经济发展。为此“十一五”规划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1)加大政府投入,密切联系企业。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在“十一五”规划中,印度中央政府用于职业教育的经费达687.63亿卢比(2),比“十五”计划增加了18.65倍。除了政府投入外,政府正创造条件积极吸引私人投资,共同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提出发展企业主参与工业培训机构管理和课程设计的公私合作关系模式(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旨在密切与企业合作。公私合作关系模式的主要指导原则是大学镇区模式,即培训机构的土地由政府提供,基础设施及运行由私人管理,资金由私人、校友和社会人士共同捐助。(2)建立国家职业教育制度,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管理。目前,全国已形成一个较完整的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体系,全印职业技术教育委员会负责全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指导和协调工作。近年来,受一些先进教育理念的认证的影响,中央和各邦政府正构建一个合适的国家证书制度(NVQ),证明从各机构毕业的学员的技能,并给予其合适的学分。规划提出改革博帕尔的职业教育中心机构,并建立集成机构执行机制,形成州县街区三级模式。

2.3 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公平

印度非常重视教育公平。独立后的宪法规定,禁止因为不同种姓而有歧视待遇,立法保障底层民众。为了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公平,“十一五”规划采取了以下措施:(1)实行弹性教学,增加培训技能种类,促进边缘群体发展。为了满足边缘群体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政府开设学制长短不一的模块化课程,以能力为本位,增设新的技术课程。模块课程是一种形式灵活、独立性强、结构相对松散的微型课程,适应了边缘群体的特点。由于印度的工业培训机构只侧重于约40种职业技能培训,增加新的技能类别就显得重要了。规划强调课程要关注服务业,以适应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并侧重技能的基础性,以使个体能够灵活变更职业。(2)以农村为重点,改革妇女职业培训,实现均衡发展。印度农村与城市职业技术教育严重失衡,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几乎全都集中在城市地区,广大农村被忽视了。因此“十一五”规划采取街区一级的职业培训计划,合理分配资金和物质资源,把农村摆在优先的地位,使农村青年从事合适的职业。另一方面,开办农业学校,进行农产品加工技能的培训,通过短期课程传授给农村青少年。另外印度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为女童开设多样化的课程,普及女童职业教育。印度有单独面向妇女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机构,并在国家培训部门、各联邦政府、地区同时开展培训。“十一五”规划关注妇女的职业教育同时,强调女性要突破诸如护士、裁缝等传统职业领域,在劳动市场获得公平竞争,促进性别平等。

3“十一五”规划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特点

注重能力的培养。注重企业、市场及个人的需求,开设能力本位模块课程和生产服务导向型课程,重视实践动手能力,尽量减少理论课程。尤其强调企业主在课程设置、评价和资格认定中的重要作用。

强调灵活性。除了正规的职业教育外,印度还为没有技术或是半技术的人提供时间灵活、形式不同的职业教育,如兼职体系等,这就使这部分人群有机会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另外,印度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沟通的灵活性也进一步得到加强。

重视服务业发展。印度软件行业自上世纪80年代发展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与它独具特色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密切相关。科技的发展和产业的转移促使印度加大培养服务性人才。

印度的“十一五”规划力求建立优质、公平的中等职业教育,满足市场的劳动力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它的实施还有待实践的检验,但全面发展职业教育是印度未来取得成功的必然途径。

参考文献

[1]Luv Jasuja,Prashant Kashyap.Vocational Education in India:Key Challenges&New Directions.

八机构纵论“十一五规划” 篇8

要实现“十一五”规划所提出的目标,就需要政策方面更多的支持,例如更市场化的配置、公共财政支出和税收政策调整以及政府行政能力的强化。

首先大幅度提高成品油价格必然会节约能源的使用,但可能使低收入者受到更大的伤害;高排量轿车税率的提高和能源价格的上升会增加对小排量汽车的需求,但由于安全方面的原因,也会带来保险需求的增长,进而带动相关投资。其次增加能源税和大幅度提高能源价格必然带来公共交通的兴起和城市的集中,前者将带来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设备需求的扩大,后者将带来城市土地价格的进一步升值和城市房地产价格的上升。最后提高污染税和强化征收会带来工厂向农村或较落后地区的搬迁,从而使得城市的功能更加集中于生活和娱乐领域,更加集中于提供服务功能;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会带来农村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从而增加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政府取消了农业税农产品的价格就会因此下降,最终财政补贴却流向城市居民。

由于经济系统的复杂性,政策通常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或者效果不明显,所以,政府能否有能力实现这些目标以及怎样实现这些目标还需要我们进一步观察。

中金公司:贫富差距难以缩小

相对以前,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又具备了它的新特点:首次使用了“规划”而非“计划”二字,显示政府力图发挥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的努力,体现政府对经济管理从微观向宏观、从直接向间接、从项目管理向规划的转变。提出创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包括在扩大就业、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完善分配制度、完善医疗服务体系、落实安全生产等方面加大工作与改革的力度。政府提出要完善分配制度的主要原因是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成为中国社会面临的现实问题。所以,近期个人所得税将有所调整,包括提高起征点与改革征管体制。加强征管力度、通过税收调节收入分配、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等财政政策将得到更多的重视。

但是消费总量受影响的幅度比较小。消费总量的快速增长除了靠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以外,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是重要前提,而后者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毕竟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在消费中所占的份额只有9.2%,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消费的份额却高达37%。另外低收入者的消费结构的变化要远远慢于高收入群体。因此,针对缩小贫富差距的这一举措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海通证券:能源竞争面临更大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种粗放型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的污染作为代价的。而随着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中国的能源需求仍然在进一步扩大,从1995年起中国已经从初级产品的净出口国变成了净进口国,而且逆差不断扩大。重要资源的短缺会严重制约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影响到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国际上,进入21世纪后更多的国家进入到工业化阶段,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加速的矛盾表现得更为突出。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对国际能源的大量进口,已经引起了很多国家的高度关注,因此,未来中国在全球能源竞争中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所以,改变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是维持有利的国际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当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触动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等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中国要实现经济增长的转型至少还需要15年时间。通过经济增长模式转型,我国经济将初步形成“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集约型循环经济模式,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国泰君安:产业政策导向调整

“十一五”规划是新一届中央领导层提出“科学发展观”后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和以往的五年计划相比,“十一五”规划一些战略性框架的形成是一次重要的飞跃。如首次运用人均GDP目标代替目标总量、首次提出单位耗能目标、高度强调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

“十一五”规划期间,我国的产业政策导向也将出现一些引人瞩目的变化或新的动向。尤其是自主创新和装备工业扶持政策,大力发展在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装备制造业,从而形成新的主导产业群。汽车产业消费政策发生变化,这无疑将使现有汽车产业格局业发生相应的变化。

国际经验表明,在一个国家从经济起飞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增长方式从“粗放”转向“集约”是一个必然的规律。在他们实现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国家产业政策导向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成都证券:行政体制改革刻不容缓

“十一五”规划较以前更为务实。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中计划和行政因素逐渐被削弱,想要取得更为突出和实际的成绩,指定发展规划,明确大方向的发展路线会来得更为实际,也更为科学。其次,经济发展由“增长至上”向“质量为先”转变:一是经济增长速度适度降低更加有利于今后的持续性发展,8%的增长速度比较理想。二是加快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性调整和改变贸易战略。主要体现在城市化进程继续推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快;政府将在输配电、铁路、地铁上加大投资;同时减少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三是产业结构调整着重提高消费与服务业的发展。四是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农民增收的措施力度有望加大。

最后,关注“十一五”规划中的行政体制改革。行政体制领域改革刻不容缓,它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保障措施,也是方向指导能否成功的保障。我们必须要注意的是在关注经济领域政策变动的同时,还要关注行政体制领域的改革,这将是经济增长方式能否实现的重要保障措施。

天相:优质券商将获益

“十一五”规划的提出给许多行业带来了新的投资机会。在资源方面,有色金属作为重要的基础性原材料,它的需求在未来五年将持续增长。但由于有色金属行业又属于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该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能源和环保要求的约束,技术设备先进、环保设备齐全的企业将得到重点发展。再者,有色金属的可循环性可以降低能耗和污染,因此,再生金属业是行业的一个重要的利润增长点。

机械行业方面,重点是振兴装备制造业,预计未来国家将在政策、税收等方面将加大扶持力度,具备品牌和规模优势的企业将得到发展。

金融方面,“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可能放宽社会资本和外资入股金融机构的比例,同时将积极发展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因此,金融机构将面临盈利提升的机会,其中优质券商将得到更好的发展条件,而只有风险控制良好和逐步开辟新的盈利能力的银行才能覆盖不良贷款并获得更大的盈利。

此外,基础产业中的基础设施是未来投资的重点,城市轨道、交通、水电等行业仍有发展空间。

同时在消费升级的推动下,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等再生资源、“三网融合”中的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会迎来重要发展期。

中信证券:旅游业发展荆棘密布

“十一五”期间我国旅游业面临着众多机遇与挑战。首先旅游业发展具备有利条件,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带来巨大的旅游消费需求;发展旅游将成为各地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选择之一;中国和平发展将有利于提升国际旅游竞争力;世界旅游业发展形势对我国有利。这些都将带动中国旅游业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从而刺激消费、增加就业机会。

当然,也存在一些困难,例如入境旅游面临竞争更加激烈,出境旅游新发展引发诸多新问题,国内旅游低层次增长方式面临挑战,旅游法规建设滞后,旅游产业深层次矛盾凸现,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适应整体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利用 “十一五”规划提供的良好机会解决上述矛盾,才能实现2010年全国旅游业创汇426亿美元的预计目标。

渤海证券:化工新材料有投资机会

上一篇:建设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或工程设计方案的总平面图审批下一篇:学生感恩演讲稿作文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