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2024-05-05

小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共9篇)

小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篇1

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抓好教学质量不仅是基础教育的关键所在,而且直接关系到高一级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要提高教学质量,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监控体系和评价机制,是难以将提高教学质量的工作落到实处的。为了使我校教学质量监控步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确保新课标的全面落实和教学质量及教育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我们必须与时俱进,要站在抓质量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高度,根据教育发展现状,以创新和改革的精神,在质量监控中融入现代教育思想观念,融入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科学、规范,能够促进我校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一、全面理解“监控”的基本内涵

教学质量监控是指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教育管理者对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测,并实施有效控制的过程。

从系统论角度讲,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学效果的好与坏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如学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教学条件、师资水平等。这些因素如果不加以有效地检测和控制,就有可能导致教学中的无序和失控。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健全的教学监控系统,就不会有较高的教学质量,更谈不上高效的教学管理工作。

从监控的内涵来看,教学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教学“监控”。如,各种教学检查、各种教学评估、各项教学环节、各种调研工作等等,这些工作实际上就是一种收集教学信息、评价教学效果、调控教学策略的过程。教学管理者每天与教学质量的监控打交道,因此,教学质量监控具有较强的过程性。

教学质量监控是一个多层面、多视角的检测与调控系统,包括目标监控、过程监控、效果监控、环节监控等。然而,从“监控”本身功能来看,教学监控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监”与“控”,“监”是对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监测过程,“控”是通过对监测信息的分析,对教学过程实施有效控制的过程。其中,“监”是基础,是手段;“控”是反馈,是目的。如果把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分为“监”与“控”两个层面,并明确其职能,那么,当“监”出了问题时,如无监测系统或监测不科学、不准确;当“控”出了问题时,如无调控系统,调控不及

时或调控不得力,就可以准确判断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提高监控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以“监”为基础,真抓实干,规范操作

“监”,即监测,监视,监督,它是“控”的基础,没有科学的“监”,就谈不上有效的“控”。因此,各级教研机构必须在“监”的设计和操作中做到准确、及时、科学、规范。可以按以下的思路来构建一套适合我区教育实际的新型的监控体系:即“一观——二测——三查——四评——五研”。

1、“一观”

即“观课”或“巡课”。各级教研员应经常性不定期地下到基层,深入课堂,随机听课,了解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掌握基层学校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情况,同时观察师生的精神状态、教学氛围和周边环境,并做好观察和记录。区教研员每1—2月可进行一次地毯式的“观课”,可以不通知学校,轮流到各镇学校,包括民办学校进行“观课”,如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督促学校加以改进。

2、“二测”

质量检测,作为一种最有效性的教学控制方法,可在短时间内,省时省力地获得有关教学信息。通过质量检测获得的反馈信息,可以了解师生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每学年可由区教研室组织两次全区性的小学教学监控式的质量测试。一测:第一学期,区教研室对全区低、中、高年级进行随机性的教学质量检测,抽查的学校、年级和学科均不确定,方法方式灵活多样。这种测试不仅是为了可比,也是一种形成性评价,主要是对教学过程进行检测,了解学生目前达标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整改建议,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依据。

二测:第二学期,区教研室对全区六年级各学科进行一次教学质量的抽查检测。这种检测可以进行适当的改革,如与中学衔接,由小学教研员命题,并请 中教师参与监考和评卷,学生成绩可作为初中入学的诊断性考核。

当然,我们还要以新的课程标准为依据,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将质量监控贯穿于课内、课外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各个环节。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对质量检测的命题研究,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心任务,注意质量检测的导向性作用。

3、“三查”

一查:以检测新学期教学准备工作和教学秩序为重点的开学初的教学检查。开学第一天,教育局及教科培中心中心全体干部都深入各镇街道,抽查学校开学情况。学校在第一周,校领导也要深入各班级,进入课堂,全面了解一线教学情况,汇总信息,掌握情况。

二查:以监测教学过程为重点的期中教学检查。每学期在学期中途,各教研部门不定期深入学校,通过检查学校的教学档案资料,采集教学信息,了解教学过程,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为改进教师教学效果提供科学依据。如,可以检查教师的教案,学生作业,教学札记,教研活动记录,教师论文总结,教学成果等。各镇教研室可以每学年对教学档案资料进行一次检查评比。

三查:以监测考风、考纪为重点的期末质量检测巡查。每学期末的考试,由区教研室组织相关人员到各乡镇,各直属学校考场巡查,各镇组织学校干部、各学科组长组成考风、考纪检查组,巡查每个考场的情况。就各教学单位的考试工作进行全面检查,主要内容包括:“考前教育(动员)”、“考题质量”、“考场布置”、“监考规则”、“试卷评改”、“质量分析”等内容。

4、“四评”

一评:以监测教学质量为重点的“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以学校为单位,按新课程标准制定评估指标,开展“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工作,形成评估方案和制度,开展人人上好“达标课”,即“上好一堂课”活动。

事前或同时请教研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或报告,这些讲座或报告必须事先准备充分,如,先召开学生座谈会、教师座谈会、家长座谈会,了解相关情况及存在问题,以便加强活动的针对性。有条件的学校每人一节录像课,供存档分析。不达标的教师应限期整改,确保课堂教学质量。区教研室、镇教研室可协助学校教研组评比“达标课”,从中发现和培养优秀苗子。

二评:以监测教师校本教研活动为重点的全区“教师‘沙龙式’教研活动”评估。为配合在全区开展新课程改革,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每学年或学期中或期末,以镇为单位,对各教学单位进行一次“沙龙式”教研活动评估,包括检查学校教学研究校刊,或教研随笔,或教改论坛等及其产生的教研效果 通过这种评估活动,形成多元互动交流的教研模式,推动学校教研质量。

三评:以监测各教学单位教学工作为重点的“各学科教学工作评估”。学校定期就各教学单位的教学工作进行全面评估,主要内容包括:教学改革、队伍建设、教学管理、质量监控等。其中,可采取对话式评价方法,如,由区、镇教研员下到学校学科组,听取学科组长的汇报,并直接与学科组长进行教研教学的问题对话,考察评价学校学科带头人的真实水准。

四评:以监测新课程改革实验的质量为重点的“课程改革质量评估”。制定“宝安区课程改革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主要对某门课程的师资水平、教学规范、课程标准、教材、教学手段、教学改革、教学效果、教师评价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评估检查。重点突出学校的教学改革与创新过程和教研成果。

5、“五研”

一研:每学期开学初,区教研室召集区—镇—校(代表)三级教研主管工作会议,研讨学期工作思路,与各镇教研室主任共商教研大事,同时总结经验,创新思路,解决疑难和困惑。随后各学科教研员召集学科组长传达相关精神,布置学科工作。

二研:每年5月份,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各校要征求六年级毕业班学生对六年来学校教学工作的反馈意见。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对师德师风、教学方法、教学质量、教风、学风等方面的意见与建议。以改进工作,提高质量。

三研:每年由区教研室召开一次中小学衔接工作研讨会。中小学双方了解双方教学和学生的状况。高一级学校要向低一级学校反馈毕业生的各方面情况,包括学习状态,主要知识和能力的缺陷,探讨相关对策。

四研:教研部门每学年以镇为单位,联合开展一次对各学校的科研、教研及培训状况进行调研。通过进行全面的评估检查,了解科研课题和培训内容是否对实际教学产生了效果,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方案。

五研:每学期年末,各学校组织一次教学研讨会,以座谈会形式,邀请区、镇教研员,直接听取教师、学生、家长对教学工作的反馈意见及工作建议,推进学校教学工作,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三、以“控”为目的,开拓创新,提高质量

“控”的功能表现在通过监测后分析判断所获取教学信息提出了某种决策或对策,“控”在教学监控中作用是“导向”、“激励”、和“鞭策”。

1、导向作用

各级教研部门、基层学校,必须充分发挥管理部门的作用,不仅要制定科学的监控体系,更要完善配套的激励机制,而这种激励机制,只有以现代的育人观念和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才能让“控”真正起到良好的、科学的导向作用。

导向有正导向和负导向。诚然,对那些长期以来把全身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而教学效果好的广大教师,各教研部门应引导学校在学生评估、教师评估的基础上,评选出各种类型的“优秀教师”。但是并非人人能够评上“名师”,有许多教师不一定有名,但他们爱生如子,不图名利,默默奉献,赢得家长的口碑,可称之为“明师”。因此,还要建立对教师的科学的评价体系,作为监控体系的“控”的导向功能,应该有所创新。如,根据不同素质类型的竞赛,评选各种能手,而且可以根据不同的程度水平,评为各种“星级”教师。学校要为各类优秀教师举行隆重的表彰活动,树立典型,激发教师的进取心和上进心。

2、激励作用

激励是影响、激发人积极向上的重要手段。激发和满足人的合力需要是激励的基础。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现有的许多激励措施还必须根据新的教学观,新的评价观进行改革。学校要创造条件,把教师分为几个层次进行评比,以年长、经验丰富的教师为主的“名师工程”,以高级教师为主的“学科带头人”,以一级教师为主的“教学能手”,以青年教师为主的“教学新秀”,让各个年龄阶段的教师都有平等的机会参加评选,让大家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竞争。

当然,要建立和完善一套新型激励机制,需要建立教师完整的绩效档案,包括各项监控方法使用后及时反馈评价信息,及时收集各种评价分析资料,存入教师个人档案。

3、鞭策作用

成绩与问题、先进与落后都是相对的,对成绩要肯定,对先进要奖励。但如何对待落后?能否做到不回避问题,不保护落后,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要根据具体情况,有的可向部门领导反馈,有的可向基层领导反馈,有的可单独向个别教师反馈,要看问题的大小程度。各校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本着促进每一个教师发展的终止宗旨,选择各种办法,做好鞭策和改进工作,提升教学质量。

四、“监”与“控”有机结合是质量提升的根本途径

要做好监控工作,必须做到“监”要真,“控”要实。要真正把“监控”落到实处,把“监”与“控”有机结合起来,就要做到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从而建立起监控的保障机制。

1、建立以镇为单位的教学质量监控领导小组

成立各镇教学质量监控领导小组,制定出《宝安区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控指导委员会工作条例》,建立相关监控制度,明确委员会的工作性质、工作任务、工作方式、组织形式,使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有机构、有组织、有措施。

2、建立领导干部听课达标制度

全区规定各级教育行政、各级教研干部的听课数量。比如,学校领导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主管教学的领导、教务主任不少于30节,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不少于25节。每次听课都应有听课记录,听课情况列入年终考核项目,同时保存在资料档案室。各级指导委员会成员、教务干部的听课安排纳入各自的工作计划,从制度上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落实。

3、建立各级领导和教研员与各学校各学科的固定联系制度

规定各级领导、教研员及各校教务干部每学期固定联系一个教学单位。特别要注意一些薄弱学校的定点视导工作。要求经常深入所联系的教学单位听课、参加重要的教研活动,及时了解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好经验、好典型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每学期由区教研部门巡查时抽查各单位的教研活动记录检查这一制度的落实情况。

4、建立每学期的各种检查、质量检测制度

每学期,学校坚持教学月历检查制度、教务处管理人员随堂“观课”制度、教师教学札记检查制度、学生作业评改检查制度、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制度等。确保教学常规的全面落实。

5、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小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篇2

1. 对小学音乐课堂进行质量评价的方法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目标强调:“应在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下, 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评价的出发点, 建立综合评价机制。”因此, 小学音乐课堂的评价不能仅仅以能看得到的现象作为评价, 还要从本质上去考评, 这才能有利于小学音乐的课堂教学。教师要在音乐课堂中让学生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 重视学生音乐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 从根本上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及内在激励作用。

(1) 运用不同形式的音乐对小学音乐课堂进行质量评价。教师应该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不同特长分别施以不同的方法教学。小学生处在人生的初级阶段, 可塑性很强。有的学生擅长高音, 有的学生擅长低音, 还有的擅长快节奏摇滚类的音乐等。学生的兴趣不同, 天分也不同。不能苛求孩子都在学习的同一个起跑线上。再者教师不能以“差生”和“优等生”来区别对待学生, 不然会给学生带来心理负担, 让学生丧失信心。

(2) 从教学目标上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音乐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否切合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心理需求;教学目标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3) 对教学内容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音乐教师的教学内容是否有难点、重点;教学内容是否空洞, 容量是否得当, 学生能否在课堂上当场消化, 课外还要花费多长的时间去复习掌握。

(4) 对教学过程进行质量评价。评价内容包括:音乐课堂教学活动的每一节流程结构是否合理, 能否体现教学思路与学生思维, 是否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音乐结构流程是否有利于学生参与学习实践, 音乐教师的教学节奏是否适当, 时空分配得是否合理;再者就是有没有音乐课堂教学的特色。

(5) 对教学的手段进行质量评价。评价内容包括:音乐教师的教法能否注意提示认知规律和学法指导, 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情感的激发有没有起到切实的作用;课堂上教师对音乐知识的提问是否设计严谨, 是否情知有机交融、和谐。

(6) 音乐教学调控效果检测。检测内容包括:音乐教师能否对学生信息及时反馈, 有效纠正, 完成教学任务;能否给学生一定消化思考的余地, 课业负担是否合理, 是否轻负高效;音乐教师是否精心安排了有层次性、针对性和开放性的练习活动。

2. 对小学生音乐课堂进行质量评价的意义

对音乐课堂的质量评价在一定的程度上会激励教师有目的地进行教学, 也是教师提高自己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过程。

(1) 能够促进音乐课堂的改革。音乐课堂上, 对音乐教师要进行合理的评估, 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教学是一门艺术, 需要教师不断地琢磨, 进行创新性教学。音乐体现了人文精神, 可以陶冶人的情操。音乐课堂中教师要分清重点与难点, 以便学生在音乐课堂中能够理清思路, 进行创新。

(2) 对音乐课堂进行评价可以促进音乐教师之间的交流。有效地评价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状况和优缺点, 让每一位音乐教师都能知道自己上课的优点与缺点, 以便在以后的音乐课堂中找到音乐教学的科学方法。音乐课堂的评价也是音乐教师及时了解自己教学情况的一条关键途径。教师之间要互相听课, 互相学习交流, 找出音乐课堂有效的教学方法。

(3) 音乐课堂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音乐教师专业方面的发展。提高音乐教学水平, 是每一个小学音乐教师的任务。对教学课堂进行有效的质量评价, 有利于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状况, 这也是新课改的要求。

3. 结束语

小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篇3

一、 正确认识中小学多媒体教学

如今,现代教育技术正逐步走进中小学课堂,多媒体教学以其鲜明的特色、丰富的教学内容、生动的教学形式,促使教育技术信息化,并改变着以教师灌输为主的传统教法,构建起了新型的教学模式。由于中小学教学的实际要求和学生的自身特点,中小学的多媒体教学又有其本身鲜明的特色,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也有着其特殊的要求。

1.中小学多媒体教学应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青少年自身的特点,传统的课堂说教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感,而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则很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多媒体课件可以为教学创造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朗读、悦耳动听的背景音乐、妙趣横生的益智游戏,把学生带入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之中,让学生去主动探索,使他们愿学、乐学和会学。例如在设计习题训练的时候,可以将习题的问题和答案寓于游戏之中,使学生在游戏中来完成对问题的解答,这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跃,使他们在快乐中获得了知识、接受了教育、增强了智力。

多媒体教学的形象性和趣味性可以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课件设计的时候可以适当增加其娱乐性,但一定要注意把握娱乐的“度”,要使学生在娱乐的过程中得到能力的提高,但时刻要以教学过程为主线,不能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游戏中而忽略了知识能力的培养,否则就本末倒置了。

2.应以传统教学手段为主,多媒体教学为辅

现在的中小学课堂虽然越来越多地运用了现代教学手段,但由于中小学课堂教学自身的特殊性,以及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仍应该以传统的教学手段为主,多媒体教学只能作为一个主要的辅助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选择地使用,不能不顾实际地强调使用多媒体手段。现在有部分学校为了体现自己教育手段的先进性,一味地强调多媒体课的开出率,教师也不顾课程的实际要求,只要是公开课就几乎全是多媒体教学,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自己的先进性,这完全违背了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初衷。其实多媒体教学不是万能的,它也有其致命的缺点,传统的课堂教学在一些方面是它永远无法替代的。传统的教学手段更能体现教师自身的魅力,体现教师的亲和力,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会更方便、亲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有许多突然而至的灵感,这也往往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体现了教师个人的教学魅力,而在多媒体教学中却无法加上去,使教师徒增许多遗憾。运用多媒体教学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多媒体只是一种途径和手段,决不能为了多媒体而去使用多媒体。教师的注意力应集中于教学内容上,而不能集中于形式上,应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方式,合理地使用各种教学媒体,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功能,以取得最佳效果。

3.在中小学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应强化学生主体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要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使学习者参与进来,使知识的传授和素质的培养统一起来。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时刻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媒体是帮助学生发现、探索新知识并最终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工具和手段,而不能蜕变为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许多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将课堂变成了“电脑+大屏幕”的模式,大屏幕一味地播放,内容不断地更新,使学生疲于应付,教师成了控制者,学生则完全成了旁观者,当开始时的好奇和兴奋过去之后,学生就不再有兴趣了,这样的多媒体教学就只成了一种形式,很难有好的效果。

为了不使学生成为一个旁观者,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不能用现成的东西代替学生的一切,应该让学生自己动起来。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会用标准优美的声音和丰富多彩的图像合在一起,来满足学生视听感官的需求,但当太多的声音图像运用以后,又使学生自己的发挥受到了限制。最好能让学生自己去朗读,有条件的时候可以进行录音,再进行回放,让学生既可以明白自己的优缺点,还可以有一种成就感。

二、 中小学多媒体课件与多媒体教学的质量评价

对多媒体课件与多媒体教学的质量进行公正合理的评价,对多媒体教学的发展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建立一套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多媒体教学评价体系,可以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决策依据。如何来评价多媒体教学,需从不同的角度来综合评价,结合中小学教学实际,我们建立从学生到教师,再到专家的多角度立体评价体系,从多媒体教学过程到多媒体课件进行全方位综合的评价。

1.从学生的角度来评价(P)(如表1)

多媒体教学最终的对象是学生,课件在使用过程中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是不是能被学生接受,学生是最有发言权的。通过学生的主观感受,对课件的质量和教学过程作出评价,主要可以从它的直观性、趣味性等多方面作出评价。这部分占总评价的10%。

2.从学科老师的角度来评价(S)(如表2)

同科的老师,对本门课程比较熟悉,可以根据课程的内容,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对课件的设计、教学过程、媒体的使用等提出比较合理客观的评价。主要可以从它描述概念的科学性、问题表述的准确性等多方面来进行评价。这部分占总评价的40%。

3.从专家的角度来评价(Q)(如表3)

多媒体教学是各科教学与计算机技术的有机结合,对课件的评价,必须从课程教学与计算机技术两方面来综合评价,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和专业制作人员分别从艺术性、完整性、技术性等多方面对课件和教学过程作出全面的评价。这部分占总评价的50%。

在得到以上三方面的评价以后,将它们结合起来,即可得出对本节课程的总评价结论: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办法 篇4

为了完善教学管理制度,稳定教学秩序,并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特制定本办法。

一、教学过程监控与检查

1、学期初,教学监控与检查仅对课堂教学进行监控与检查是远 远不够的,全面教学质量监控与检查还应把眼光同时瞄准课堂教学以外的诸教学环节,各专业办和教研组还应加强对教师的备课(教案)、授课教学日历、教材、实验设备状况作必要的检查,教务处教学工作督导组负责抽查。

2、开学两周后,教务处要召开学生座谈会,将吸取的意见(理论课、实验、实习课等)及时反馈给教师本人。

3、对新开课程的任课教师,教务处应组织同行教师听试讲课,经分管校长和教务处主任同意后,由教务处发授课任务书。

4、任课教师要及时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来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

5、建立各班教学信息员制度,由信息员每天填写有关教学信息,每两周交学校教务处处。

6、对教师作业批改、课外指导与质疑、教书育人、师德等环节的工作质量经常检查与督促,在教学例会上沟通及反馈。

二、实践教学监控与检查

强化实践教学,树立我校新的教学过程质量观,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职业培训基地,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环

境、动手环境。

1、教务处、督导组每年对实验和实习进行一次专项检查。

2、校领导和教学工作督导组走访有关实习单位,了解实习教学的效果,变封闭性教学监控与检查为开放性教学监控与检查。

3、教务处、督导组抽查毕业设计进行情况。

三、期中教学监控与检查

期中教学监控与检查,首先由教研组的意见进行自查,把自查情况写成书面报告交教务处,教务处自查基础上进行复查,也可采取发调查表,召开教师、学生座谈会,查看教学资料或教学现场考察,听取领导汇报等形式进行。

四、听课制度

1、学校领导、中层干部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

课堂教学是运用教学方法传递教学信息的基本形式之一,因此也是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与检查的主要内容。

对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案书写、授课目的及内容、教学组织、讲授方法、授课进度、教学设计、教学手段,是否密切注视学生的反应,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性等诸方面进行监控与检查,学校工作督导组检查可分散也可集中进行听课,一般为不通知听课,重点在抓两头,尤其是青年教师。对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指导及分析。对优秀教师可组织观摩教学,并建议为教师提供技术支撑。鼓励教师使用各种现代化技术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在教学监控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水平。

学校学校领导和教师在完成听课任务后,并作出听课记录,学期末作好听课总结。

2、教师互听不少于15节。

学校每学期应组织教师相互听课,并作为教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期末把教师听课记录作为对教师业务考核重要依据之一。

五、考试管理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不应把考试仅仅理解为考学生掌握教师讲授过内容的程度,还应把考试当作学生表现自己学习心得机会,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我们深化考试方法的改革和加强考试的管理,必须严格按照考试管理条例执行。

六、课程教学质量评价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的基础,它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专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课程教学又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因此,要求在每个教学单元结束时,由班主任组织学生填写“教学质量问卷查表”充分了解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反映。

教学质量评价值由学生评价(30分)、教务处评价(30分)、学校督导小组评价(40分)构成,评价以教务处为主操作。教学工作督导组根据教学抽查情况和有关规定对评价情况进行修正,教务处负责督查、汇总和信息反馈。

七、附则

小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篇5

第25卷 第4期 ~年 8 月 宁 波 大 学 学 报(教 育 科 学 版)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收稿日期:~-06-04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2001-018)。

作者简介:邱丽敏,宁波大学科研处实习研究员(浙江 宁波 315211)。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构建 邱丽敏

摘要:建立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文章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理念,运用系统工程学的原理,探讨了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框架及其构成。

关键词: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体系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0627(~)04-0084-04

一、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招生就业体制和高校经费筹措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连续几年高校超常规地扩大招生规模,全国高等教育本科、高职(专科)在校生超过1 460人,高等教育初步实现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然而,这种快速发展将伴随产生一个问题,即如何确保教学质量的同步提高,这是高等学校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之一。

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是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在我国,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的监控与评估从认识到实施都起步较晚,尚未形成完整成熟的体系。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多为政府教育部门组织的随机性教学检查,通过外界的压力来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缺乏对教学质量内在的自我约束机制和完整的、制度化、规范化的高校质量内部保证体系。近几年来,政府开始重视通过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来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1998年,教育部在全国第一次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继续加强教学质量监督的措施和方法,并使之逐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2001年进一步提出了“政府和社会监督与高校自我约束相结合的教育质量监测和保证体系,是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基本制度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本科教育质量评估和宏观监测的机制;高等学校要根据新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深化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优化教学过程控制;建立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内部评估和认证机制。”这种认识的变化,给建立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带来了机遇。

本文将从分析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指向的目标与内容入手,通过对教学质量形成全过程相关因素的系统思考,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和系统工程学的原理,构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框架。

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目标

顾名思义,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是通过对教学过程中影响质量的各环节进行系统地监督、控制与评估的体系,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对教学质量的保证和提高。

(一)教学质量的定义

--------------

---------------

什么是教学质量?这个问题似乎很简单,但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教学质量却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导致对教学质量的不同理解和把握”。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教学质量进行了界定或说明,其中有以下两种较有代表性的定义:其一,教学质量是指教育所提供的成果或结果(即学生所获取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满足教育目标系统所规定标准的程度;其二,教学质量是指学生获取的知识、技能及价值观与人类和环境的条件及需要相关的程度。同时,教学质量又常常与教学效能(teaching effectiveness)相联系。“一个高效能的学校是指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起了显著的作用而不依赖于学生的文化背景及社区环境的学校,即学校通过其教学实践、常规组织和管理等而增加学生的读写能力、学术能力和社会技能”。

因此,一般将教学质量定义为:教学质量是指教学过程中,在一定的时间和条件下,学生的发展变化达到某一标准的程度以及不同的公众对这种发展变化的满意度。

(二)教学质量的标准

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变化不断地做相应调整,从而确保高等教育活动沿着人们希望的方向发展,更好地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和人的发展需求服务。

判别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是与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密切联系的。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曾经以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作为评估教学质量的标准。到了80年代中期以后,教育界开始大力提倡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质量倾向于以能力高低来衡量。90年代后期,高等教育更加注重--------------

---------------提高人才素质的通识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各类专门人才。根据这一质量标准,《中共中央xx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三)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

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大致涉及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加大投入,改变教育资源短缺,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属于硬件建设,是基础性问题;另一方面,加强教学管理,实现对教学过程的内部监督与评估,建立更加系统、科学、高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属于软件建设,是关键性问题。

三、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的内容和模式

(一)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的内容

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对构成教学质量的(输入、过程、输出)三个基本要素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性的监控与评估,其基本内容主要体现在:教学条件的监控与评估、教学管理水平的监控与评估、教师素质的监控与评估、学生质量的监控与评估等。

全过程是指高校教育质量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即从市场调研、专业设置开始,直到毕业教育、就业指导全过程。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每个环节都影响着教学质量的形成。

全方位是指教学质量不仅取决于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质量,还取决于与人才培养质量有关的其他质量因素,如 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1页 1--------------

---------------2 3

建立高效能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篇6

一、效能论

效能论是当今世界教育理论界的热门话题, 现代教育管理学认为, “效能”是指事物所蕴藏的有利的作用, 其含义与“功能”相同, 两者都是指事物潜在的影响和改变其它事物的能力。但在实际运用“效能”这个概念时, 其含义不仅是指某事物蕴藏的能力, 而且还指它的运作或活动所产生的“积极结果”。十分明显, “效能”的精要是:一要人们深刻认识蕴藏在事物内部的客观存在的“能力”, 即“有利作用”;二要人们努力把握必然产生的“积极结果”。

高校教学督导机制的效能就是指教学督导机制内在蕴藏的可以发挥积极作用的能力及实际结果。效果、效率、效益是衡量效能的依据。对教学督导效能化的研究, 就是要运用各种科学、合理的管理手段、制度和载体, 调动教学督导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不断提高办事效率, 提高督导员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为培养创新人才服务的质量, 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从效能论出发, 本文所指的高效能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指监控“效率”要高, “效果”和“效益”要好。

二、闭环控制理论的引用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惟一目标的内部自循环式工程系统, 是一项各级领导干部、全体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全面参与管理和被管理的全员性管理, 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依据控制理论, 闭环控制系统的控制质量优于开环系统的原因就是引入了具有检测 (监督) 功能的负反馈环节, 如图1所示, 有了这一环节, 能使整个系统及时发现问题, 克服干扰, 从而使被控变量保持或十分接近预期的设定值, 在图1所示的教学质量控制系统中, 设定值为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控制器为教师, 对象为教学过程, 被控变量为教学质量, 则监控体系承担的是检测、变送负反馈环节所起的作用, 其地位十分重要。而教学督导则是这一环节中的重要一员。

说明:控制器——教师;对象——教学过程;被控对象——教学质量;检测、变送负反馈环节——监控体系 (含督导) ;设定值——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控制论指出, 控制过程是依据偏差进行动态调节的过程, 没有偏差就没有调节。设定值不明确, 反馈信息失真, 缺乏针对性, 反应滞后、传送不及时, 正是控制系统中检测、变送反馈环节的大忌。教学过程由于其自身的机理及规律, 本身属于滞后时间较大的被控对象, 加上各种无法避免的外来干扰, 要保证被控变量——教学质量能满足时代所赋予的要求, 就必须改革、完善原有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探索建立一个具有科学的质量评定标准、信息反馈准确、及时, 甚至具有超前功能的新体系。

从控制论的角度看, 负反馈环节对系统质量的影响, 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检测、变送环节本身的性能、准确度及响应速度 (检测过程所需的时间) 。二是该环节的动态指标, 即滞后时间 (信息是否及时检测) 与传送速度 (检测到的信息能否快速传送反馈) 。为此, 教学管理部门 (如教务处) 要与督导组密切配合, 以此理论指导工作, 做到正确、及时、快速、有针对性地反馈发现的问题, 及时提出相应建设性的建议。

三、高效能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建立高效能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要从搭建一个信息畅通的管理平台、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督导队伍、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督导工作管理制度等多方面入手。

(一) 搭建信息畅通的管理平台。

平台 (platform) 的原意是指供居住者进行室外活动的顶层屋面或住宅底层地面伸出室外的部分。而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日益发达的今天, 平台一词有了它更为广泛的内涵。它是一个舞台, 是人们进行交流、交易、学习的具有很强互动性质的舞台。如信息平台、管理平台、建筑平台等等。构建如图2所示的教学管理体系, 能确保上情下达, 同时, 也为校 (院) 督导组与教师、学生及院系、专业教学管理部门的信息及时沟通搭建了畅通交流的平台。图中的指令流 (空心箭头所示) 包括所形成的决议、条例和各种规章制度等;信息流 (黑色实心箭头所示) 包括规划、通知、建议和意见等。

(二)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督导队伍。

根据高等教育本身的特点及我国高校的实情, 许多高等学校的督导工作主要由学校返聘一批学术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 具有一定教学管理经验和在师生中有较高威望的离退休教授、专家作为督导员, 对学校内部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指导。可见, 教学督导机构是相对独立于其他教学行政管理职能部门的专家组织, 是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系统中的一个专家监控机构, 由主管教学的校领导直接领导, 因此具有行政监督与指导职能, 又能充分发挥领导的参谋与咨询作用, 处于比较特殊的地位。一支高素质的督导队伍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高效能运作的基本保障。高素质的督导员要具有丰富的教学或教学管理经验, 广博的知识基础;要有较高威信和较强的业务能力;有不断学习、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而且要关心教学改革, 熟悉政策法规和热爱教学督导工作。

(三) 建立和完善规范化的工作制度和条例。

建立和完善规范化的工作制度和条例是开展有效监督的基本要求, 督导工作要做到透明、规范, 必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督导的管理体系及其工作制度、条例。督导组要有明确的工作职责, 并根据职责要求制订本科教学有关环节, 如课堂教学、申优及精品课程、毕业论文开题及中期大学生科研训练、双语教学等可量化的质量评议标准, 力求做到评议的客观、公正;同时, 在校 (院) 网上要告示督导工作职责和质量评议标准, 以增加督导工作透明度, 从而得到全校 (院) 师生的配合;每学期督导组都要有自己的工作计划及分工安排, 有定时及随机的碰头或小结会;同时, 根据需要参与学校 (院) 比较重要的教学工作会议。学校 (院) 教学委员会根据需要, 不定期地召开会议, 讨论、决定校 (院) 督导组提出的比较重大的问题。教学督学工作制度的建立应该从学校的实际出发, 包括教学质量督学规程、督学评估制度、岗位责任制度、督学档案管理制度、督学信息反馈制度、教学督学人员的培训制度、教学督学人员的工作守则等。

参考文献

[1].余国贞, 杜旭英.充分发挥教学督导作用, 建设高效能教学质量监控体系[J].化工高等教育, 2006, 3

小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篇7

建立健全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

到2013年为止,对我国中小学教育评价改革任务有明确论述和界定的文件主要有两个:教育部2002年颁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和2013年的《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两个文件的精神有共通之处,最终的目的都是指向评价要促进素质教育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指标体系的细化与完善,应考虑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教改[2013]1号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12日)、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指导下,参考《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教基二[2014]10号)、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教基二[2014]11号)。在本轮评价改革之前,各地依据2002年的文件要求,做过不少有益的尝试,新一轮的改革不应是“另起炉灶”的建设,而应该是将已有的成绩有效地纳入新一轮改革中的“承接与发展”式建设。

我们认为,对2013年的评价指标框架细化以及各指标对应的评价方式、方法的设计可以遵循以下思路:

一是使2013年发布的《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以下简称“《指标框架》”)与2002年《通知》文件有机地融合并匹配,并紧扣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

二是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最大程度地与各个学科课程标准相结合,评估方法以学科教师完成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观察、评估和阶段性测试为主,以尽可能减少评价给教师及学生造成新的负担;同时辅以定期的区域抽样测试,以抽样测试的结果校正并核查学校教师自评、学生自评的结果,从而确保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及有效性。

三是对于以往的教育质量评价中被忽略的评价内容,如审美与表现、健康生活方式、实践能力等,应建设学校督导评估指标体系,通过评估学校在硬件投入以及课程改革方面的情况,促进学校改善办学条件,转变教育观念,办学由单一的以学业为重心转向德、智、体、美、实践、创新并重,以落实《意见》中“以评促建”的精神。

四是评价指标的设计既要覆盖学生、班级、学校和区域,以落实2013年《意见》中的“要通过直接考查学生群体的发展情况评价学校的教育质量”的要求,也应包括单次评价指标和多次评价结果的增值指标,以落实文件中的关于“注重考查学生进步的程度和学校的努力程度”的精神。

表2、表3中的内容,是依据上述设计思路得出的指标体系的样例。

建立健全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及步骤

研读国家颁发的关于各评价内容的相关政策法规,为细化评价指标框架寻找政策依据。在2013年《指标框架》中给出了包括课程标准以及各种政策法规的评价主要依据。这些文件不仅是评价的主要依据,也是细化评价指标框架的重要依据之一。

以对学业发展水平中的实践能力指标细化为例,我国颁布的多个相关政策文件,可以为实践能力指标细化提供重要参考。如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中小学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动手能力”;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实践能力是学生应用知识、检验知识和发展知识的能力,是未来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素质”,坚持以人为本的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给学生留下动手实践的时间”。所以,对实践能力的评价至少应该包括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搜集与处理信息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等方面。由此,可初步得到关于实践能力的细化指标,即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搜集与处理信息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

查考国际著名教育理论,为细化评价指标框架提供理论基础。在细化评价指标框架基础上建立的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不应是仅仅由多个指标零散地堆砌而成的指标群,而应该是一个内在逻辑严谨、外在结构清晰的结构化的指标体系。这种结构化指标体系的构建,一方面可以深刻揭示所要评价的对象的本质,另一方面也为评价结果提供合乎逻辑的解释基础。要想建立这样一套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必然离不开理论的支撑和指导。因此,查考国际知名的教育理论,为细化评价指标框架提供理论基础,是建立健全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又一重要方法。

以2013年《指标框架》中学业发展水平中的“知识技能、学科思想方法”关键指标细化为例,依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2001版),学科思想可以归为概念性知识,学科方法可以归为程序性知识,因此,对知识和学科思想方法的两个指标的评价将转化为对学科事实知识、概念知识以及程序性知识的评价;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2001版),理解与掌握可以细化为认知过程向度中的理解(含7个次类别)和应用(含2个次类别)。根据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可以将学业发展水平中部分指标加以细化直至可测量。

小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篇8

高等教育的核心是人才培养质量,提高质量的关键是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教学是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而教学活动,则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系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素质的过程。为此,初步构建的我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包括四大系统:约束系统、激励系统、评估系统、反馈系统。约束系统主要包括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教学检查、听课制度、督导制度、学评教制度、教评学制度、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等;激励系统主要包括评选优秀授课教师、优秀示范教研室、精品课程、教学名师、青年教师现代教育技能比赛等;评估系统包括院(部)教学工作考评、教研室评估、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实验室评估、试卷质量检查、教师业绩考核等;反馈系统包括座谈会制度、教学例会制度、发放《督导之声》和《教学质控简报》、毕业生追踪调查等。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篇9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二○○七年十二月修订)

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生命力,也是学校办学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为了进一步完善学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规范我院的教学质量管理,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我院重新修订了《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以下简称“评价体系”),重新修订后的“评价体系”将更科学、客观地评价教学质量。

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适合于在校内实施的教学,而在校外进行的教学(如集中实训或见习、毕业实习)因受到多种不可控制因素的影响,很难制订对带教(指导)老师教学质量的统一评价标准。

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主要是指学生对教师课堂理论教学质量评价、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任课教师教学综合能力评价等几个方面。各二级教学单位针对教学工作组织的学生座谈会和因特殊需要由学院临时召开的教学检查,也是对教师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方面。

对教师教学综合能力的评价是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学生对教师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教研室教师对教师综合教学质量评价、学院督导室课堂听课评价的综合分。

学生对任课教师课堂理论教学和试验教学的质量评价均在网上实行,一般在每学期的后半学期进行,评价结果(分数)占任课教师该学期教学综合分的一定比例。

学院督导室和教务处是全院教学质量评价的职能部门,二级教学单位是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具体操作部门,学生是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包括实践教学)评价的主要群体。

一、课堂理论教学质量评价

是指每学期对任课教师个体课堂理论教学质量的评价,主要是学生评价和学院督导室对教师的理论课听课评价,前者由学生在教务管理网上进行,评价内容包括教师的基本素质、专业水平、教学能力和教书育人等四个方面,由于几乎是对教师课程教学全过程的回顾性评价,所以比较客观和准确,其分数在教师综合分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后者是督导室在随机听课中完成,主要是从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基本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单次理论教学的评价,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起到重要的监督和检查作用。

学生在网上开展的对教师课堂理论教学质量的评价,执行《学生网上对任课教师课堂理论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见附件一)。

督导室及其他教学人员对教师的听课评价,按照《清远职业技术学院课堂理论教学评价表》进行打分(见附件二)。

二、实验教学质量评价

是指每学期对实践教学的任课教师个体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主要是由学生在网上对任课教师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教师在实验课前的准备、实验教学能力、教书育人和实验课后延续工作等四个方面,其评价的分数即为该实践教学教师的学期学生评教分。其次是学院督导室或其他教学人员(含教师和管理人员)对教师实验实践教学的随机听课评价,其评价内容与学生网上进行的实践教学评价相同。督导室对教师实验实践教学随机听课的评价结果(分数),记入教师该学期的教学综合分中。

学生在网上评价教师的实验实践教学质量,按照《学生网上对任课教师实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要求进行(见附件三)。

督导室和教学人员对教师以随机听课形式进行的实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按照《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实践教学课堂质量评价表》的要求进行(详见附件四)。

三、教学单位、教研室教师对教师综合教学质量评价

教学单位、教研室组织的对本单位教师个体进行的教学综合质量评价,一般安排在学期的中后段,是对教师整个学期教学工作质量的评价,可以比较客观地反映任课教师的情况,主要是从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文件、专业水平、教学能力等四个方面进行,评价的分数是该教师这一学期教学质评的同行评分,占该教师综合评分的一定比例。

教学单位、教研室组织的对教师综合教学质量评价,使用《教学单位、教研室教师学期末对任课教师综合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进行(详见附件五)。

四、体育课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

由于体育课是学生身体素质训练课程体系中最重要的一门课程,也是上课性质有别于其它课程的一门课,在评价教师教学质量时,既不可用理论课堂评价标准评分,也不能用一般实验实践课程的评价标准来评价。因此,对体育课程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我院制订了《学生网上对体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见附件六),主要由学生在每学期的后期在学院教务管理网上进行评价。

五、学生教学座谈会

学生教学座谈会一般在每学期的第11周至13周进行。

召开学生教学座谈会的目的,是向学生面对面地了解该学期任课教师教学工作情况的同时,也了解学生对专业教学设施、教学管理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及时向任课教师反馈相关信息,也为教学整改,完善和规范教学管理提供依据,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召开学生教学座谈会的具体做法是:

(一)二级教学单位根据教务处的时间安排,制订本单位学生教学座谈会的实施性计划,包括具体时间、地点、班级、负责老师、记录员等的具体安排。

(二)以班或年级为单位,随机安排15%——30%的学生参加。原则上一个座谈会的会场不超过60人。

(三)负责教师要对教学座谈会起主导作用,主要是针对该班(或年级)本学期的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听取学生的评价性发言。其次是听取学生对教师个体和学院教学工作的意见或建议。记录员要对做好详细记录。

(四)学生教学座谈会结束后,二级教学单位把各场座谈会的记录整理成座谈会纪要,并理出每位任课教师的优缺点。

(五)学生教学座谈会记录整理完成后,对比较突出的成绩或欠缺,由二级教学单位分别向相关老师反馈。

上一篇:水平一单元教学计划下一篇:马克思原理大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