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关系的论文

2024-04-25

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关系的论文(共9篇)

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关系的论文 篇1

主讲:蔡俊江

·教学目的

1、了解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的概念与来源

2、理解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的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

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的基本观点 ·教学时间 40分钟 ·教学方法 讲授法

一、形式教育论

(一)形式教育论的概念:

形式教育,也称形式训练、形式陶冶、心智训练、心智陶冶。该理论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的官能或能力得到发展。它是资产阶级关于普通教育学校设置课程和选择教材的一种教育理论。

(二)形式教育论的来源:

形式教育论又称形式训练论,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希腊和罗马。英国教育家J.洛克往往被认为是形式训练论的倡导者。他说:“要使所有的人都成为深奥的数学家并无必要,我只认为研究数学一定会使人心获得推理的方法,当他们有机会时,就会把推理的方法移用到知识的其他部分去。”这一论点被奉为形式教育的圭臬。在近代,形式教育论以官能心理学为理论依据,而官能心理学来源于心灵实体说,简称心体说。以官能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形式教育论,在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初,对欧、美中小学的教育实践曾有很大的影响。它所维护的,是文艺复兴以后旨在培养资产阶级统治人才的古典教育方向;强调古典语言、文字和古代历史等学科的教学,轻视自然科学知识的教学。

(三)形式教育论的基本观点:

(1)教育的任务在于训练心灵的官能。身体上的各种器官,只有用操

练使它们发展起来;心智的能力,也只有用练习使它们发展起来。除了练习或训练以外,没有别的方法能发展官能。人们的一切能力,都是从练习而来的,记忆力因记忆而增强,想象力由想象而长进,推理力以推理而提高,等等。这些能力,如果得不到练习,就会减退、变弱。因此,主要的任务就是发现那些能够最有效地训练学生各种官能的心智练习。

(2)教育应该以形式为目的。认为,在教育中灌输知识远不如训练官能来得重要。学生受教育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灌输给他们。如果他们的官能由于训练而发展了,任何知识随时都可以去吸收。所以知识的掌握在教育上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能力的发展。知识的价值在于作为训练的材料,就是学习的东西被遗忘了,却仍留下了一种永久的、更有价值的效果。因此,不必重视课程和教材的实用性,而要重视它们的训练作用。沃尔夫和其他官能心理学家,原来是反对学习古典课程的。然而,当古典课程被认为是训练官能最优良的工具时,形式教育与古典课程就相互提携起来。

(3)学习的迁移是心灵官能得到训练而自动产生的结果。形式教育论是一种早期的学习迁移理论。认为通过一定的训练,使心灵的官能或某种官能得到发展,就能转移到其他学习上去。学生学习拉丁文、希腊文和数学,会对学习其他的课程和教材有很大的好处。这是由于从拉丁文、希腊文和数学的学习中,提高了的比较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推理能力,能够有效地适应别的情境,能够转移到其他课程和教材的学习上去。因此,官能训练及其迁移的作用和价值,就成为设置课程和选择教材的一个重要依据。

二、实质教育论

(一)实质教育论的概念:

实质教育又称“实质训练”,是对立于形式教育而出现的一种教育学说。它认为普通教育应以获得有价值的知识为主要任务,而学习知识本身就包含着能力的培养,能力无须加以特别训练。它是资产阶级关于普通教育设置学校课程和选择教材的一种教育理论。

(二)实质教育论的来源:

在西方,近代的实质教育论以联想主义心理学为理论依据,而联想主

义心理学来源于心理状态说。观念联合论或心理原子论是把心灵看做心理状态的最有影响的理论。英国教育家J.洛克和哲学家D.休谟是近代联想主义心理学的先驱。德国教育家J.F.赫尔巴特吸取英国联想主义心理学的思想,认为心灵的本质是不可知的,人们只知道心灵的现象,那就是观念。赫尔巴特把在教育中提供给学生的一切知识,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知识,都称为观念。他说:知识是在观念中摹写在它面前的东西。各种教材包含许许多多的观念,它们首先作为学生认识的对象,而后成为他们意识中的观念。新观念被已经存在于意识中的旧观念所同化或吸收,赫尔巴特称为“统觉”。教育就在于观念的获得,促进统觉的过程。他重视课程和教材,反映了实质教育的立场。与形式教育论相反,实质教育论维护和提倡18世纪初开始兴起的实科教育方向。英国教育家H.斯宾塞在实证论的基础上,于19世纪50年代提出知识的比较价值问题。他坚决主张实科教育,同时竭力抨击当时英国教育中的古典主义和经院主义,认为一般智力的发展是次要的,强调课程和教材的实用性。

(三)实质教育论的基本观点:

(1)教育在于提示适当的观念来建设心灵。心灵在初生时一无所有。心灵的官能不是现成存在的;心灵有赖于观念的联合,它是经验的产物。因此,主要的任务就是以观念充实心灵的内容。

(2)教育应该以实质为目的。建设心灵的原料是各种观念。提示外界事物,产生观念的课程和教材,就具有首要的地位。因此,教育不在于重视课程和教材的训练作用,或知识教学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作用,而是重视课程、教材的具体内容本身及其实用价值,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

(3)必须重视课程和教材的组织。心灵要靠观念的联合以组成概念和范畴。课程和教材的组织和程序,直接影响心灵的组织和程序。

三、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利弊分析

1、形式教育论利弊分析

形式教育强调发展学生的各种官能,以形式为教育的目的,有力发展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能力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生活和劳动技能,从这一方面来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持续发展,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但

形式教育忽视基础知识的教授,不利于发展基础学力,不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美国和苏联的课程改革“表现出惊人的相似: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更好地掌握更多的科学和文化知识。因此,两国都耗时费力地组织了各门学科的第一流专家重新编写新教材,更新教学内容,以容纳各类‘最新“最先进’的知识。”从这些研究成果来看,各国的教育、课程改革,关于重视“基础学力”、重视“知识”是很突出的。能力的发展建立在基础知识储备之上,形式教育思想忽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犹如建造空中楼阁,也是不可取的.2、实质教育论利弊分析

实质教育论强调在基础教育过程中应重视知识的传授,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这样有利于发展基础学力,有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这是实质教育有利的一面。但是实质教育由于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往往容易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例如思想道德素养和体育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实质教育强调知识本位,容易走进应试教育的误区。由于考试是现代教育评价的重要手段,在实质教育知识本位论下,考试只以知识为依据,因此学校容易重视智育的发展而忽视德育和体育。忽视生活和劳动能力的培养。其次智育也容易只重视知识的记忆与背诵,死记硬背,缺乏个性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分析能力的锻炼。

有的学校和教师为了应付升学考试,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严重摧残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手段,知识为考试的主要依据,容易导致在追求升学率的过程中,学校很有可能只重视少数有可能升学的学生而置广大学生于不顾,致使广大学生失去学习信心,不仅学习没有长进,而且心里受到极大的伤害。这样就走进了精英主义教育的误区。

因此实质教育虽然提倡知识本位,有一定的正确性,但注重知识而忽视能力,授之以鱼而不授之以渔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四、对学生能力发展的看法

对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来说,首先应该交给学生一些必要的基础知识。

为综合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其次应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说明每个孩子的智能特点是不同的,有的孩子语言智能强,有的孩子数学逻辑强,因此教育在发展学生能力时必须照顾到注重差异。树立多元智能的能力发展观,反对统一规格,统一模式的人才培养方式。

我们应该改变过去以考试为主要评价标准来评价学生的做法,综合地从各个方面去评价学生的能力,不以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

在发展学生的能力时应尊重学生的天性与兴趣,尊重学生的多元智能,在教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天性与兴趣,发展学生的不同方面的能力,培训不同规格的学生。在发展学生能力时,既要授之以鱼也要授之以渔,尊重多元智能,多方位全面发展。

我们应当重视对学生思想品质,体育健康的培养与教育。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提出健全的心智寓于健康的身体,洛克对于智育,体育,德育三者的关系,是把体育放在第一位的,可见良好的身体素质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学生道德的修养水平也是不能忽视的问题,因为道德的修养决定人格的完善。我们要确保学生能力的发展是朝着为社会,人类发展做贡献的方向发展,而不是成为高智商高水平的罪犯!

二零一四年四月二十八日

抓码王

http://uu88s.com

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关系的论文 篇2

可见,数学语言也是一种符号语言或形式语言。有人说,“数学的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这句话不无道理。然而,数学语言如何教学?其教学重点何在?如何让学生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这其中有哪些认识上的误区?在实际操作中又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都值得我们仔细思考和认真关注。

一、从教学案例谈起

笔者近期听了一节四年级数学课“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其中有些片段让人印象深刻,现摘录如下:

首先,教师带领学生根据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并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接着,在黑板上列出这样的等式:28+17=17+28,17+23=23+17,然后,要求学生再写几个这样的算式,并板书了两位学生的算式:56+44=44+56,24+12=12+24。之后,教师提问:我们班有26人,能在黑板上写下这么多算式吗?其中有规律吗?你能只用一道算式来表示上面的规律吗?自己写一写。

生1:a+b=b+a。(教师板书生1的发言)

师:还有什么写法,与同桌讨论一下。谁来汇报不同的写法。

生2:x+y=y+x。

师:还可以怎么写?

生3:25+38=38+25。

师:你没有注意听清老师的问题哦!

生4:○+△=△+○

师:哦,还可以用图形来表示。

师:那我们看看数学家是怎么说的: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的交换律。(板书)请大家齐读一遍。

在以上的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追问下面的问题:

第一,教师特别关注用怎样的算式来表示规律,而对为什么可以用这个算式来表示规律关注不够。当学生提出用○+△=△+○来表示规律时,教师也没有讲清楚这样表示的理由,以及重点强调○、△在这里表示的是数。

第二,当教师让学生只用一个算式表示规律时,为什么既可以用a+b=b+a,又可以x+y=y+x和○+△=△+○来表示?这几种表示方法是否存在本质上的区别?教师并没有对3个不同式子进行比较、分析以及必要的优化,即没有对课本上为什么使用a+b=b+a进行合理解释。

第三,用a+b=b+a来表示加法的交换律时,教师对这个等式的结构特点分析不够,没有及时将符号语言和规律本身建立起有效的联系,使得学生对用符号表示规律的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教师对数学语言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上,更要关注的是数学语言的实质。

二、把握数学语言的实质

1. 把握数学语言的实质要明确其特点

数学语言是按照以下几个方面改革自然语言的结果:(1)简化自然语言;(2)克服自然语言中含糊不清的毛病;(3)扩充自然语言的表达范围。因此,把握数学语言的实质要明确3个特点:简洁、准确和使用变元扩大表达范围。

数学语言的简洁体现在符号和公式等人工语言的使用。例如,把乘法分配律用自然语言来表达,有的描述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有的描述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还有的描述是:“用一个整数去乘一个和时,我们可以用这个整数去乘这个和的每一项,然后把这些乘积加起来。”同一个规律,用文字叙述,不但繁琐,还不一致。改成数学语言来表达就是:(a+b)×c=a×c+b×c,或a×(b+c)=a×b+a×c。这样不但大大缩短了语言表达的“长度”,而且有利于突出对象本身的特点。

数学语言表达对象是准确而清楚的。如点A,线段l,圆周率π,正方形ABCD……这里的每一个对象都具体明确,但自然语言却常有同一词语多种表述。如“先生”,既可以表示“始生子,犹言头生”,又可以表示“年长有学问的人”或者“老师”,还可以表示某人的丈夫,或是一种泛指、通称或尊称。

数学语言和自然语言的本质区别之一就是数学语言使用变元。变元能保证数学语言准确地表示一般规律,大大扩充语言表达的范围。案例中,正因为字母(a,b,x,y)或者符号(○,△)可以表示任何数,所以才能用一个算式表示所发现的规律。

2. 把握数学语言的实质要关注数学语言的文化性

“学习使用一种语言事实上就是进入了一种文化,也即使人养成一定的行为方式与思维方式。”数学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符号语言,承载着一定的文化特性,即数学语言有其独有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案例中对3种不同形式的表达进行比较和分析后,教师最终要引导学生明确加法交换律应表示为“a+b=b+a”,因为从笛卡尔开始,数学就习惯用字母表中开始的字母表示已知数,而后面的字母表示未知数,这是一种便于交流的约定俗成。

3. 把握数学语言的实质,要注重其形式化的过程和结构

数学语言本质上是数学形式化结果的表达,要想学习数学语言,则需要提供一些迫切需要形式化的问题情境,让学习者亲身经历问题及其解决的形式化过程,而不仅仅是面对最后的结果。例如,在讲到乘法的表达形式时,不仅要关注乘号的写法,更要结合乘法的意义,讲清乘号的由来,即乘法是特殊的加法,因此数学家把“+”旋转45°便得到了“×”。而乘号前后两个数的涵义也需要在形式化的过程中,才能够让学习者真正了解。

再如,对加法交换律的形式化表达,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关注其结构:①这是一个等式;②等式两边都是加法算式,且两个加数一样;③等式两边加数的位置不同。对加法交换律的文字表达,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去分析———这个运算律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如果条件和结论互换,是否还成立。只有对形式化的过程和结构进行分析和讨论,才能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领会数学语言的本质。

三、数学语言的教育价值

伽利略认为,宇宙这本书是用数学语言写成的。由此可见数学语言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不仅如此,《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也多次提到要让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美国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中,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地交流也被看成是数学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而数学语言必然是数学交流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只有对数学语言的作用和价值有清晰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在教学中实现这些价值。

1. 学习和掌握数学语言,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本质

数学语言是由数学符号、数学概念、数学命题等组成的。学习和掌握了数学语言,意味着可以更好地把握数学本质。例如,学习用竖式进行除法运算(如图1)时,竖式也是一种数学语言。学生通过思考:为什么除法竖式与加法、减法和乘法竖式的形式和结构不同?为什么算式中15会出现两次?为什么最后会有一个0等问题,从而能够更加明确除法的意义,把握除法运算的本质特点,为他们后续学习更复杂的除法打下基础。因此,有学者认为:数学语言的学习和掌握情况可以看作学生数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例如,对代数语言的掌握就标志着由小学数学水平到中学数学水平的过渡;对极限语言的掌握情况则标志着由初等数学上升到了高等数学的水平;最后,集合论语言的普遍使用就是现代数学发展的一个标志。

2. 数学语言的习得有助于学生建立符号意识,发展抽象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外在表达,而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符号意识就是指学生能有意识地用符号来表达想法,这是数学语言学习的重要目标,也是发展学生抽象思维的过程。

数学符号本身是数学抽象思维的产物,它能够承载思维活动的内容,暗示思维对象的信息,例如“a+b=b+a”,这里的字母a、b其实可以表示任何数。利用数学符号思考可以简化思维过程,还能刺激人们的联想活动,诱发数学灵感。如看到“2πr”就能让人想到圆的周长,看到2能想到它是偶数,也是质数……这对解决数学问题很有帮助。

3. 学会使用数学语言,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表征和解决问题

数学语言的学习目的在于使用,只有在使用中才能更好地促进数学语言的内化,增强熟练程度,进而为表征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服务。

例如,在解决周期问题“盆花按蓝、红、黄的顺序依次排列,第19盆花是什么颜色?”时,可以画图,也可以枚举解决,但如果能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19÷3=6(组)……1(盆)表征问题的解决,就更利于学生解决类似的、更复杂的问题。再如,学生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解决有关图形面积问题时,如果能在头脑中迅速呈现相关公式,再去寻找满足公式的条件,就会大大提高解题效率。还如列方程解决问题,更是用方程代替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让学习者更容易看出已知数和未知数之间的关系。

四、数学语言的教学策略

数学语言的教学,离不开对数学概念、数学规律的理解和运用,更需要教师有效的引导,以及对数学课本的阅读。一般来说,数学语言的教学应重视以下3个方面:

1. 教学中要注重对数学语言的语义分析

数学语言代表的是数学概念,数量关系等,教学中要注重对数学符号、数学表达式的内涵的教学。案例中,28+17=17+28,17+23=23+17,56+44=44+56,24+12=12+24与28+17=17+28,17+23=23+17,56+44=44+56,24+12=12+24……看上去相差无几,但两者代表完全不同的意思。前一组代表的是有限个这样的等式,属于低水平的复制;后一组表示了无限个等式,这个省略号会引发学生的联想,促使他们思考:照这样写下去是写不完的,能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个写不完的问题呢?如何用一个式子表示这个发现呢?

加强数学中特有词汇意义的教学与理解,有助于学生逐渐养成用数学中特定词汇表达自己想法的习惯。如,数学教学中的“相交”就是“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的位置关系”,学生理解了这个涵义,以后遇到类似问题就可以立即想到这个数学名词来表达。因此,理解数学概念和规则是掌握数学语言的基础。

2. 教学中要注重使用数学化语言帮助学习数学语言

在教学中,数学化语言的使用会直接影响数学语言的学习。因此,教师要在数学化语言上多琢磨,思考如何用数学化语言解释和说明数学语言,数学化语言如何体现数学语言的文化性和传承性的特点,以及如何将数学化语言和内容的数学化结合起来,更好地突出数学的特点。

3. 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创造使用数学语言的机会

数学语言的学习也属于语言的学习,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中反复使用才能更熟练,并且为后续初、高中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充分创造使用数学语言的机会。案例中,教师让学生用一个算式表示规律,就可以让学生经历将自然语言转换为数学语言的过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数学化”“形式化”的过程。两种语言的转换,可以使抽象的数学语言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依据,从而使学生透彻理解数学语言,进而运用自如。

学生掌握数学语言需要一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概念内涵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去说,帮助学生理解概念,但最终还是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简洁、准确地去表达,这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起点。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在关注数学语言形式的同时,更加关注数学语言的实质,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够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其展开数学思考,形成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荷兰)弗赖登塔尔.陈昌平.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M].唐瑞芬等编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苏)A.A.斯托里亚尔.数学教育学[M].丁尔陞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3]郑毓信著.课改背景下的数学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4]陈永明.论“数学教学语言”[J].数学教育学报,1999,(3).

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关系的论文 篇3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育 素质教育 双语教育

虽然教育工作者在高校内尝试了很多办法来实现素质教育,但是多年来收效甚微。在过去二十年的时间里,应试教育模式下的高校英语教育一直被人们指责。与中国人母语的汉语不同,英语则是外来的第二语言。由于中外生活习俗、语言习惯上的不同,在中国进行英语教学就有很多困难。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双语教育都普遍存在于高校的英语教学中,如何在这三种复杂的关系中取得平衡,对于未来高校英语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对一些问题的科学认识和系统定位

高校英语教育属于“外国文学”、“语言学”、“翻译学”概念的范畴,它具有认知领悟、教学实践、教育外部环境这三个层面的内容。英语教育已经越来越具有全民性和普遍性,因此对于三种模式的英语教育我们应该有科学系统的认识。

1.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注重教育成果,而忽视了教育的过程,是我国多年来推行考试制度的产物。而英语作为学生们要参加考试的一门课程,也必然受到了应试教育的影响。

由于我国缺乏英语教学的语言环境,因此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往往只能以书面考试的方式进行。

2.素质教育。在任何知识的教育过程中,都有两种层次的体现。第一种层次能够让被教育者学习到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第二种层次能够让被教育者具备社会成员共有的良好素养,包括对知识的学习能力。第二种层次的知识体现,就是所谓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更具有潜在性,更注重教育的过程。

3.双语教育。双语教育具有系统化、实用化、功能化的特点,它让学生在掌握了本国母语之外,还具备了能在国外语言环境中交流的能力。目前,我国不仅在高校内推行双语教育,还在初中、小学校园里也推行了双语教学。

二、英语教学和不同教学形式之间的关系

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双语教育都对英语教学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我们不能片面定义某一教育模式。对于应试教育,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它起到的积极作用;对于素质教育,我们应该想出更多的措施让它顺利进行;对于双语教育,我们应该建立更系统全面的教育体制来实现它。

1.高校英语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的关系。许多教育工作者之所以没有成功改良应试教育,是因为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中,考试成绩依然还是英语教学成果最主要的体现形式之一。而在更多时候,教师、家长、社会都是以英语考试成绩作为评价一个学生外语能力的主要依据。现在高校内实行的英语能力四、六级考试制度,也让很多学生对英语考试无比重视。

综上所述,正是应试教育能够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原因,它的存在有其一定的科学性。对于应试教育,应该让其对英语教育产生一定的疏导作用,让其能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同时要多利用应试教育来发现学生和教师的问题,以此来不断改进教学方案。

2.高校英语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在英语教育更加全面地进入到高校的教育体系之后,对于更多的受教育者来说,他们已经不仅仅满足对基础英语知识的掌握。英语作为全世界流行的一种语言,有着其独特的文化氛围。如何能够学习到更深层次的英语文化体系,对于受教育者的素质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英语教育在高校教育中扩大了它的外延,素质教育在这种外压中体现了出来。英语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英语教育对全面提升受教育者的文化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高校英语教育和双语教育的关系。双语教育现状已经越来越具有普遍性,无论是小学生、初中生还是大学生,几乎所有的受教育者都接受双语教学。而英语作为双语教学中最主要的一门外语,因此也越来越具有全民性。全民参与的英语学习让英语不仅仅是一门外语,更成为了中国人的“国际通用语”。

但是,我们还应该清楚地看到我国英语教育中的缺陷,那就是没有外部语言环境。毕竟,中国人的语言还是以汉语为母语,英语虽然被高度普及可还是缺少交流氛围。对此,我们应该多用英语交流,以增加英语的学习气氛。

三、结语

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双语教育普遍存在于我国高校的英语教学环境中,它们对英语教学分别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对于不同形式的教育而言,我们都应该辩证地去看待它。想要更好地在高校推行英语教育,就必须以素质教育为目的,以应试教育为实现形式,来丰富和完善当前双语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田强,姜涛,乔辉.关于我国高校英语教育未来发展的若干思考[J].黑龙江高教调研,2014(11):05.

厂商关系的实质与发展 篇4

厂商关系的实质与发展

在学校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厂商是“鱼水关系”,走入社会后听专家说:厂商是“互惠互利的双赢关系”,翻开营销资料我们都到“经销商是上帝,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却无法感觉到在老师、专家说的和资料上看到的那么和谐。在销售行业中干了很久的人员经常会听到经销商会说:你们厂家忘恩负义,过河拆桥,我再也不会听你们厂家人员的任何承诺等之类的话,也能听销售人员说:“我的经销商根本就不去做;他要的费用太高,我们无法承接等”,确实如此,不管是经销商说的还是业务人员说的都是在实际中处在的,厂家需要发展就要把自己的手越伸越长,这样就会使经销商的手越来越短,区域越划越小,经销商和厂家从刚开始合作就不是站在一起的合作伙伴,他们存在根本利益的不同,要说有共同点也就是都为了各自利益在努力着。在表面和谐的关系下却隐藏着“鱼和开水”的关系,一场场激烈的博弈在时时上演。

一、我们从厂、商各自的需求及原因两个方面来看一下双方存在的矛盾本质:

厂家 原因 经销商 原因

经销独家 资金和精力集中使用 独家经销 保持高额和利润

现款后货 资金的快速周转 销售完后付款 占用厂家资金运作

或销售完不付款 自己的公司

送货到终端 便于销售和提高销量 不愿意送货 K/A店压资金,B、C

类店要货数量小,费

用大

高价低返点 自身利益 低价高返点 自身利益

不投入公告 节约市场投入费用 广告投入 你做市场我赚钱

按厂家指导 售价统一便于公司 自己定价 增加利润

价发货 发展

不能跨区 怕出现市场混乱 跨区销售 增加销售,增加利益

销售

在以上我们不难看出厂商的“联婚”存在本质的矛盾,

二、经销商是厂家在市场入场券。

厂家在市场、产品定位后决定要进入某市场,如采取直营,各方面的条件都不成熟,市场的情况不够清楚、人情关系不够到位、人文风俗不能全面了解等,加之投入、风险大,只有采用经销制(代理制),这时经销商就成了厂家进入市场的入场券。当然入场券是要出钱的,这时厂商的博弈开始。

我国学前教育的形式与政策 篇5

2010年是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年。(重要事件)

1.7月29日正式颁布施行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学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纲领性的发展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2.10月24日国家启动了10个方面50个项目的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学前教育是其中之一,共4个项目;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1月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政策措施;

3.11月21日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基本意见》(以下简称“国十条”)。学前教育必将在全国掀起新一轮的大发展。

第一章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一、学前教育发展任务

(五)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对幼儿习惯养成、智力开发和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的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幼儿在园人数2015年3400万人、2020年4000万人;学前一年毛入园率2015年85.0%、2020年95.0%;学前两年毛入园率2015年70%、2020年80%;学前三年毛入园率2015年60%、2020年70%)

(六)明确政府职责。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实行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财政补助。完善幼儿园工作制度和管理办法。制定学前教育办园标准和收费标准。建立幼儿园准入和督导制度,加强学前教育管理,规范办园行为。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行政部门宏观指导和管理学前教育,相关部门履行各自职责,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发展学前教育。

(七)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入园。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新建扩建托幼机构,在小学附设学前班,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富余校舍和教师资源。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

二、保障措施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2.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4.提高教师地位待遇。

5.健全教师管理制度。

(1)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国家制定教师资格标准,明确教师任职学历标准和品行要求。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定期登记制度。(2)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对农村边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制定高等学校、幼儿园教师编制标准。(3)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探索在职业院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加强学校岗位管理,创新聘用方式,完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4)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机制。城镇中小学教师在评聘高级职务(职称)时,原则上要有一年以上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经历。(5)加强教师管理,完善教师退出机制。(6)制定校长任职资格标准,促进校长专

1业化,提高校长管理水平。推行校长职级制。

(二)保障经费投入

学前教育实行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的投入机制。

三、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

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支持办好现有的乡镇和村幼儿园;重点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充分利用小学富余校舍和社会资源,改扩建或新建乡镇和村幼儿园;对农村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进行培训。

第二章 解读“国十条”

“国十条”是指2010年11月21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

“国十条”出台的背景和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前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普及程度逐步提高。但从整体上看,学前教育仍然是各级各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集中表现在资源短缺,投入不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突出,人民群众意见较多,必须努力解决这些问题。

“国十条”立足当前,兼顾长远,是积极发展学前教育的动员令,必将对全社会提高学前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促进亿万儿童健康成长,保障和改善民生,发挥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国十条”的具体内容

一、把发展学前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学前教育取得长足发展,普及程度逐步提高。但总体上看,学前教育仍是各级各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教育资源短缺、投入不足,师资队伍不健全,体制机制不完善,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入园难”问题突出。办好学前教育,关系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发展学前教育,必须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落实各级政府责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必须坚持改革创新,着力破除制约学前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必须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为幼儿和家长提供方便就近、灵活多样、多种层次的学前教育服务;必须坚持科学育儿,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作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突破口,作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民生工程,纳入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

【解读】

2010年12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提出,要建立督促检查和考核奖惩机制,把政策是否到位、措施是否有力、能否有效缓解入园难,作为检验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工作实绩的一项重要指标纳入考核范围。

发展学前教育,必须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

学前教育的公益性首先是由其社会功能所决定的。学前教育是所有儿童都应该公平享有的基本权利,这也可以认为是其公益性的体现之一。《儿童权利公约》(1989年)、《世界全民教育宣言》(1990年)、《达喀尔行动纲领》(2000年)全世界几乎所有的国家都签署了这三个重要国际文件,向儿童作出了提供学前教育服务以保证其基本权利的政治承诺。

我国幼儿教育机构由四个部分组成:

一是教育部门办园,即财政预算支持的幼儿园;

二是其他部门办园,主要包括机关部队、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如妇联)和国有企业所办的幼儿园。其中,机关部队、事业单位等部门举办的幼儿园可以通过事业费预算等方式,间接进入财政预算,获得部分经费;

三是集体办园,包括了城市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园、街道园和农村集体办的幼儿园。这类幼儿园的经费也有一定的集体经济支持;

四是私立园。公民个人或集资办园。

这四类幼儿园中,前三类占到幼儿园总数的90%左右,其经费实行的都是国家、单位和幼儿家庭共同分担的投入机制,因而,在某种程度上都带有“公办” 的性质,家庭负担部分的比例不大。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企业剥离社会功能,事业单位精简机构,“公办”性质的幼儿园,特别是企事业单位和集体办园迅速被关、转、改,导致我国幼儿园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原先撑起我国幼儿教育大半壁江山的,以工人、普通公务员、服务行业职工等中低收入家庭子女为对象的企事业单位和集体办园急速萎缩,取而代之的是完全靠家长付费且要从中盈利的民办园!公共资金对幼儿教育的支持实际上变得越来越少!这样的办园结构已迫使幼儿教育事实上改变了公共服务的性质,偏离了公益性轨道。民办园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兴起与发展本身无可非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幼儿入园的压力,其贡献是不容否认的。但是,如果寄希望于通过大力扶植民办园的方式,解决入园难入园贵和普及学前教育的问题则是不可靠的。今天民办园在我国幼儿园总体结构中所占的比例过高,是不合理的。企事业及部门不再“办社会”而推出的、为广大中低收入家庭服务的幼儿园应该改为“社会办”,即公共资金举办面向社会大众的公共学前教育服务机构。这种机构就是我们所说的普惠性幼儿园。

发展公办园要注意的首要问题是为谁服务的问题。必须明确的一点是,公共资金的功能是“保底”,一定要坚持“普惠性”原则。

在强调建设和谐社会,认识到教育是关系民生、关系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今天,公共财政投入建设的只能是普惠性幼儿园!

普惠性幼儿园应该包括两类:

一类是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及其直接指导和辐射的村园或班,以惠及广大农村,特别是中西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其中,留守幼儿更应该成为被优先考虑的对象。

第二类是城市平价幼儿园,包括运用公共财政举办的普惠性教办园、企事业单位园、工厂园、街道园和新建普通住宅区的配套幼儿园,以及社区幼儿班、幼儿活动中心等,主要服务对象为城镇中低收入家庭的幼儿,包括外来务工家庭的幼儿。

二、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

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加大政府投入,新建、改建、扩建一批安全、适用的幼儿园。不得用政府投入建设超标准、高收费的幼儿园。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富余教育资源和其他富余公共资源,优先改建成幼儿园。鼓励优质公办幼儿园举办分园或合作办园。制定优惠政策,支持街道、农村集体举办幼儿园。

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通过保证合理用地、减免税费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办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特别是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租金、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民办幼儿园在审批登记、分类定级、评估指导、教师培训、职称评定、资格认定、表彰奖励等方面与公办幼儿园具有同等地位。城镇小区没有配套幼儿园的,应根据居住区规划和居住人口规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套建设幼儿园。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要与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建设用地按国家有关规定予以保障。未按规定安排配套幼儿园建设的小区规划不予审批。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作为公共教育资源由当地政府统筹安排,举办公办幼儿园或委托办成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城镇幼儿园建设要充分考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

努力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各地要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将幼儿园作为新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优先建设,加快发展。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从今年开始,国家实施推进农村学前教育项目,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地方各级政府要安排专门资金,重点建设农村幼儿园。乡镇和大村独立建园,小村设分园或联合办园,人口分散地区举办流动幼儿园、季节班等,配备专职巡回指导教师,逐步完善县、乡、村学前教育网络。改善农村幼儿园保教条件,配备基本的保教设施、玩教具、幼儿读物等。创造更多条件,着力保障留守儿童入园。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要充分考虑农村人口分布和流动趋势,合理布局,有效使用资源。

三、多种途径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

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各地根据国家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合理确定生师比,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逐步配齐幼儿园教职工。健全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把入口关。2010年国家颁布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公开招聘具备条件的毕业生充实幼儿教师队伍。中小学富余教师经培训合格后可转入学前教育。

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切实维护幼儿教师权益,完善落实幼儿园教职工工资保障办法、专业技术职称(职务)评聘机制和社会保障政策。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公办幼儿教师,按国家规定实行工资倾斜政策。对优秀幼儿园园长、教师进行表彰。

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办好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办好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一批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加大面向农村的幼儿教师培养力度,扩大免费师范生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规模。积极探索初中毕业起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学历教师培养模式。重视对幼儿特教师资的培养。建立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培训体系,满足幼儿教师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创新培训模式,为有志于从事学前教育的非师范专业毕业生提供培训。三年内对1万名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进行国家级培训。各地五年内对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一轮全员专业培训。

四、多种渠道加大学前教育投入。

各级政府要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要向学前教育倾斜。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要占合理比例,未来三年要有明显提高。各地根据实际研究制定公办幼儿园生均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和捐资助园。家庭合理分担学前教育成本。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中央财政设立专项经费,支持中西部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学前教育和学前双语教育。地方政府要加大投入,重点支持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学前教育。规范学前教育经费的使用和管理。

五、加强幼儿园准入管理。

完善法律法规,规范学前教育管理。严格执行幼儿园准入制度。各地根据国家基本标准和社会对幼儿保教的不同需求,制定各种类型幼儿园的办园标准,实行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审批各类幼儿园,建立幼儿园信息管理系统,对幼儿园实行动态监管。完善和落实幼儿园年检制度。未取得办园许可证和未办理登记注册手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举办幼儿园。对社会各类幼儿培训机构和早期教育指导机构,审批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督管理。

分类治理、妥善解决无证办园问题。各地要对目前存在的无证办园进行全面排查,加强指导,督促整改。整改期间,要保证幼儿正常接受学前教育。经整改达到相应标准的,颁发办园许可证。整改后仍未达到保障幼儿安全、健康等基本要求的,当地政府要依法予以取缔,妥善分流和安置幼儿。

六、强化幼儿园安全监管。

各地要高度重视幼儿园安全保障工作,加强安全设施建设,配备保安人员,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责任制,落实各项措施,严防事故发生。相关部门按职能分工,建立全覆盖的幼儿园安全防护体系,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加强监督指导。幼儿园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加强内部安全管理。幼儿园所在街道、社区和村民委员会要共同做好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

七、规范幼儿园收费管理。

国家有关部门2011年出台幼儿园收费管理办法。省级有关部门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办园成本和群众承受能力,按照非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合理分担教育成本的原则,制定公办幼儿园收费标准。加强民办幼儿园收费管理,完善备案程序,加强分类指导。幼儿园实行收费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加强收

费监管,坚决查处乱收费。

八、坚持科学保教,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加强对幼儿园保教工作的指导,2010年国家颁布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面向全体幼儿,关注个体差异,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寓教于乐,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加强对幼儿园玩教具、幼儿图书的配备与指导,为儿童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研究制定幼儿园教师指导用书审定办法。建立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管体系。健全学前教育教研指导网络。要把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共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解读】

1.“保证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

(1)所有幼儿园都应有质量保证;

(2)所有适龄儿童都应接受有质量的学前教育;

(3)所有幼儿园的质量都应受到政府的督导评估;

(4)所有教育内容与方式都应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2.特别提出防止“小学化”“成人化”倾向

科学保教,提高质量。抓住了学前教育发展的“生命线”;也是促进学前教育公平、实现每个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根本保证。

一要为儿童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注重让幼儿在与同伴和成人的积极交往中,通过观察探索、感知体验,享受快乐童年,促进个性健康发展。

二要强化对各类幼儿园保教质量的监督和指导,建立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测体系,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质量管理制度。同时,加强学前教育教研和科研工作,积极探索符合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特点的儿童保教方法。

三要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质量观,引导家长更新教育观念,尊重儿童的天性和认知规律,珍惜童年生活的独特价值,支持幼儿园开展科学保教,自觉抵制那些拔苗助长、违反儿童身心健康的错误观念和做法。

九、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统筹协调,健全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形成推动学前教育发展的合力。教育部门要完善政策,制定标准,充实管理、教研力量,加强学前教育的监督管理和科学指导。机构编制部门要结合实际合理确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发展改革部门要把学前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支持幼儿园建设发展。财政部门要加大投入,制定支持学前教育的优惠政策。城乡建设和国土资源部门要落实城镇小区和新农村配套幼儿园的规划、用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制定幼儿园教职工的人事(劳动)、工资待遇、社会保障和技术职称(职务)评聘政策。价格、财政、教育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加强幼儿园收费管理。综治、公安部门要加强对幼儿园安全保卫工作的监督指导,整治、净化周边环境。卫生部门要监督指导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民政、工商、质检、安全生产监管、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要根据职能分工,加强对幼儿园的指导和管理。妇联、残联等单位要积极开展对家庭教育、残疾儿童早期教育的宣传指导。充分发挥城市社区居委会和农村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建立社区和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和监督的机制。

(财政部门;城乡建设和国土资源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价格、财政、教育部门卫生部门;妇联、残联等发挥城市社区居委会和农村村民自治组织)

十、统筹规划,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各省(区、市)政府要深入调查,准确掌握当地学前教育基本状况和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适龄人口分布、变化趋势,科学测算入园需求和供需缺口,确定发展目标,分解任务,落实经费,以县为单位编制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有效缓解“入园难”。2011年3月底前,各省(区、市)行动计划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地方政府是发展学前教育、解决“入园难”问题的责任主体。各省(区、市)要建立督促检查、考核奖惩和问责机制,确保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各项举措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把学

前教育作为督导重点,加强对政府责任落实、教师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督导检查,并将结果向社会公示。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对各地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进展情况进行专项督查,组织宣传和推广先进经验,对发展学前教育成绩突出的地区予以表彰奖励,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学前教育的良好氛围。

【解读】

刘延东提出,紧密结合“十二五”规划的制定,按照国务院文件精神,编制好当地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确保2011年3月底前完成编制工作并组织实施。

刘延东要求行动计划要突出针对性、操作性,对于发展学前教育所面临的现实困难和突出问题要有解决之策,对于学前教育的体制机制改革要有明确路径,对于三年内基本缓解入园难问题要有路线图和时间表。

提出四点具体要求:

一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准确掌握基本情况和突出问题,从当地实际和群众需求出发,合理安排规划与布局,不强求整齐划一,不追求一个模式,不搞一刀切。

二是确定目标,明确任务。要着眼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适龄人口变化趋势,科学测算不同年份的入园需求和供需缺口,合理确定三年发展目标,并逐年落实。

三是制定政策,强化措施。地方各级政府对所需的财政投入要有适当的分担比例,列入财政预算,统筹考虑幼儿园运行和教职工工资、社保等问题,努力提高投入水平。

深刻认识罪犯教育实质 篇6

国家大事莫过于长治久安,而长治久安,又以治理犯罪和教育改造罪犯为首要。由此而言,治理社会犯罪乃国家大计,而教育改造罪犯的成败直接影响着国家安全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监狱机关在履行自己的职能中,应充分发挥罪犯教育的职能指导作用,积极倡导“教育为先,教育为本”的大教育思想,要坚持“惩罚与改造相

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监狱工作方针,树立教育改造的主导地位,就必须站在时代的前列,面向未来深刻认识罪犯教育的实质及其意义。

一、罪犯教育是统治阶级意识的产物

罪犯教育是阶级社会的特有现象。罪犯教育伴随着阶级社会的出现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也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消失。罪犯教

育是监狱机关依法、科学、文明、规范对罪犯采取强制措施实施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有任务,以改造人、造就人为目标的系列教育活动

我国的罪犯教育是社会主义国家意识的产物。社会主义国家意识是我国工人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人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是把我国快速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但由于社会还存在犯罪现象,社会主义国家要按照自己的意识改造

社会,改造人类,就必须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整治犯罪。在我国,要达到预防和减少犯罪,仅凭刑事惩罚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罪犯实

施教育改造。罪犯教育正是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前提下,按照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把罪犯改造成为遵纪守法、自食其力的社会新人。监狱组织

罪犯进行国情国策教育、法律常识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认罪服法教育等,实质上就是向罪犯不断灌输无产阶级意识的活动。只有通过把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向罪犯的反复灌输,才能使他们矫正不良行为,养成良好习惯,改造成为国家和人民所希望的那种人。因此罪犯教

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时代特色,并自觉成为了灌输社会主义国家意识的主要工具。

二、罪犯教育是实现监狱宗旨的重要手段

《监狱法》第一章总则指出,正确执行刑罚,惩罚和改造罪犯,预防和减少犯罪,是我国监狱工作的根本宗旨和中心任务。我国改造罪犯

三大基本手段:一是狱政管理;二是教育改造;三是劳动改造。罪犯教育在改造罪犯工作中具有主动性、针对性、指导性和渗透性等的工作特

点,它把正确执行刑罚,惩罚和改造罪犯,预防和减少犯罪等多项工作,当作自己要达到目标和任务,同时,又作为多功能的手段渗透到狱政

管理、劳动改造、监管安全等多种工作活动之中,并为他们的有效工作创造条件。因此,罪犯教育贯穿于刑罚执行的整个过程,并对罪犯的思

想产生深刻的、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造就社会新人的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

罪犯教育是实现狱政管理改造罪犯的左右手。管理和教育同时作为监狱改造罪犯的两种基本手段,没有上下先后之分,尤如人的左右手是

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狱政管理为罪犯教育提供保证,罪犯教育为狱政管理创造条件,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狱政管理主要通过依法限制罪

犯的活动自由,实施严格的军事化管理,加上监规纪律的约束,迫使罪犯产生畏惧感和罪恶感,促使罪犯服从管教,遵守监规。但使罪犯产生

畏惧感、罪恶感,以及约束罪犯的言行,不是刑罚执行的最终目的,而只是改造罪犯的基本手段。要使罪犯深挖犯罪根源,真正认识到自己行

为的违法性、危害性和应受惩罚性,促使罪犯从行为上、认识上、情感上认罪服法,接受改造,这只有通过罪犯教育反复不断的疏导和灌输来

实现;罪犯监规纪律的遵守,劳动习惯的培养,行为规范的养成,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形成,同样需要通过罪犯教育反复不断的疏导和灌输来

实现。罪犯教育在狱政管理过程中,发挥着主观能动作用,为狱政管理发挥改造罪犯的作用创造条件。

众所周知,我国对罪犯执行刑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强迫有劳动能力的罪犯必须参加生产劳动,使其在劳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造自己,促使罪犯培养劳动感情,养成劳动习惯,将罪犯改造成为遵纪守法、自食其力的社会新人。罪犯投入改造后,不可能心甘情愿地自觉接受劳

动改造,而是以种种理由和借口,消极怠工,抗拒生产劳动,企图逃避劳动改造。罪犯教育正是在与劳动改造有机结合的同时,发挥其特殊的喉舌作用。监狱通过组织罪犯进行系统的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的目的和意义、遵守劳动纪律、端正劳动态度等内容的教育;采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循序渐进的教育方法,促使罪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实现由强迫劳动改造到自觉接受劳动改造的重大转折

罪犯教育是实现监所安全稳定的源头。监管场所的安全与稳定是保证刑罚有效执行和罪犯改造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狱内良好秩序的建立

和形成,首先必须严格落实各项监管工作制度,堵塞漏洞,消除狱内重新犯罪的隐患。但罪犯投入改造后,那种反社会情绪,铤而走险的意识

并没有因此而消失。因此,改造与反改造的斗争既隐秘

又激烈。如果罪犯的反改造态度没有根本改变,既使管理制度再严格再科学,罪犯也会

寻机以各种方式逃避和对抗改造。这种逃避和对抗行为,无疑对狱内的改造秩序是一个破坏,影响着监管场所的安全与稳定。因此,要实现监

管场所的安全与稳定,就必须从源头抓起,做好罪犯的思想转化工作。通过对罪犯进行认罪服法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组织罪犯参加现身说法

等多种辅助教育活动,针对性的找罪犯进行个别谈话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使他们认识到抗拒改造、重新犯罪的严惩性和危害性,促使他们悬

崖勒马,安心改造。针对少数顽危罪犯,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帮助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改造态度,走上积极改造的轨道。

三、罪犯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特殊窗口

精神文明是人类主观世界得到改造和发展的精神成果,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进步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因

此,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教育人。

罪犯是触犯刑律受到刑事惩罚的公民,他们的行为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无疑是一个破坏,他们是全民族精神文明的落后面,他们在思

想道德和科学文化两个方面,都与全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甚至走向反面。监狱作为特殊学校,本着“挽救人、改造人”的宗旨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针对罪犯的具体情况,组织罪犯进行政治、文化、技术教育,鼓励罪犯参加自学、电大、函大等学历考试

;这实际上就是在努力提高罪犯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缩小与全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差距,以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另一部分重要内容是要树立和发扬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社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罪犯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与他们的金钱至上,损人利己等错误的思想道德观念无不有关。监狱通过组织罪犯进行法律常识教育、伦理道德教育,采取社会帮教等多种形式,帮助罪犯树立正确的理想和道德观念,养成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道德意识。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进一步加强,罪犯教育已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殊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国际社会恶意攻击我国人权的焦点。因此,罪犯教育已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特殊窗口。

四、罪犯教育是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要求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同发展的事业。江总书记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

大会上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

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

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犯罪现象是社会消极文化、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集中表现,监狱改造罪犯,就是要用先进文化战胜消极、落后、腐朽的文化。因此,监狱组织罪犯进行政治、道德、文化、技术教育,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是发展先进文化,就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

体现。

监狱的发展方向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随着入世的脚步,历史已把中国推上了现代化文明建设的轨道,在新形势下,监狱工作也同样面

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1995年1月在全国司法厅(局)长暨监狱劳教局长会议上,司法部提出在全国逐步创建现代化文明监狱的奋斗目标,就是我国监狱工作要适应我国政治、经济、法制建设的需要,适应国际行刑制度发展趋势的一项重大决策。所谓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是指建设

具有现代化先进科学装备,代表当代人类社会进步水平的关押改造罪犯场所。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的关键:一是现代化,二是文明。文明既包

括精神文明又包括物质文明,主要是指监狱设施执法水平、管理制度、教育措施等内容。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是二十一世纪监狱的发展方向,其实质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监狱工作中的具体内容和发展要求。

综上所述,罪犯教育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产物,是确保实现监狱宗旨的重要手段,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特殊窗口,是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

方向,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要求。在新形势下,努力探索罪犯教育的实质及其内涵,对于正确执行刑罚,教育改造罪犯,预防和

减少犯罪,确保监所的安全与稳定,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具有现实的、深远的伟大意义。

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关系的论文 篇7

我国2006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这里的“实质”是指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 “形式”是指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此原则强调当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与其外在表现不一致时, 会计人员应当具备更好的职业判断能力, 透过现象看本质, 进行会计核算时更注重经济实质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会计职业判断是指:会计人员在会计实务中面临不确定会计事项时, 根据国家现行会计法律、法规, 运用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和积累的职业经验, 对不确定会计事项进行分析、判断、选择和决策的过程。会计职业判断主要依据会计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道德素质、职业经验等综合素质。

新会计准则中始终贯穿着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这一原则之所以非常重要, 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济业务错综复杂, 国家会计法律、法规不可能囊括所有的经济业务, 对于新出现的、未来不确定的经济业务会计人员应该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和相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二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企业经济行为的表现形式也日趋多样化、复杂化。经济实质与法律形式不一致的情形使得交易或事项的法律表现形式并不一定能够真实、准确地反映其经济实质从而影响会计核算, 此时就要求遵循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内涵。这是我国会计发展并与国际趋同的必然结果。

“实质重于形式”与会计职业判断之间密切相关, 在实际业务中, “实质重于形式”能否得以贯彻实施、能否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关键在于会计人员高度合理、可靠的职业判断。

二、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促进“实质重于形式”的合理应用

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质量影响“实质重于形式”的正确应用, 所以要想使会计人员正确把握新会计准则并合理应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必须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下面从影响能力和促进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合理应用。

1. 提高会计人员自身素质

会计人员作为职业判断的主体, 应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 以促进“实质重于形式”的合理应用。会计职业判断主体素质的提高和合理应用“实质重于形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 提高会计人员自身的专业胜任能力。会计人员应努力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并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分析能力;应积极投身会计工作实践, 注意积累工作经验, 提高自身的专业敏感度;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自觉接受岗位培训和后续教育, 使自身知识和技能适应会计工作对职业判断的要求。

(2)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做出正确职业判断、合理运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前提条件。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一方面要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环境的改善, 另一方面要加强会计职业道德主体素质。会计人员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要求会计人员首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遵纪守法, 客观公正, 不因谋求个人或小集团利益而损害国家和广大投资者的利益, 讲诚信, 不作假账, 使自身判断所产生的各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流动信息更加真实可靠, 这是会计人员做出客观判断的前提条件。所以在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环境建设的同时, 还要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2. 营造良好的职业判断环境

(1) 完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并健全会计准则的执行和引导机制。良好的法律法规环境可以为会计人员法律意识的增强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此外相关部门还应强化对会计人员的法制教育与培训。通过这种教育与培训, 提高和增强会计人员的法律素养与法律观念, 从而在会计人员的内心深处树立起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

(2) 加强会计职业判断理论研究, 建立会计职业判断质量考核评价体系。新经济时代, 传统的会计理论受到冲击, 要求会计的研究。借鉴发达国家会计职业理论研究的先进经验, 不断丰富和充实我国会计职业判断理论, 加快会计理论的发展和会计体系的完善。比如可以借鉴国际执业会计师资格认定标准来切实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3) 加强企业外部会计监管体制建设。就企业外部会计监管体系而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尽快健全和完善以行业自律监管为核心的社会监督体系, 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社会监督作用, 并以此约束和监督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二是要强化政府外部监督, 以独立审计为核心, 尤其加强对准则、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制止和防范管理当局和会计人员利用会计职业判断之便主观蓄意制造虚假会计信息, 以此约束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4)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加强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公司治理结构是约束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内部监督机制, 是健全职业判断执行机制的基石。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就是要充分发挥监事会和独立董事对公司经营和财务活动的监督作用, 以确保上市公司如实披露会计信息。

摘要: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更加注重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此原则贯穿于会计核算始末。“实质重于形式”与会计职业判断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本文从会计职业判断与“实质重于形式”的内在联系入手, 结合我国会计职业判断的现状, 提出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促进“实质重于形式”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会计职业判断,实质重于形式,新会计准则

参考文献

[1]张伟立, 范银芳, 等.试论会计职业判断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J].会计之友:中旬刊, 2009 (2) .

[2]于长春, 孙海凤.新会计准则中会计职业判断对企业的财务影响——基于昆百大和金融街的案例研究[J].会计之友:上旬刊, 2009 (2) .

[3]刘丽华, 李月娥.论公允价值应用与会计职业判断[J].财会月刊:综合版, 2009 (1) .

[4]付春蕾, 余保良.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J].财会通讯:综合版, 2005 (6) .

[5]薛雪.新会计准则下对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思考[J].时代经贸, 2008 (22) .

男女厕位中的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 篇8

这背后其实是一个男女平等的正义问题,一个公共资源在两性中分配正义问题,因此它是一个追求正义的行动。公共资源在两性中的分配正义问题有两个标准:一是形式标准,二是实质标准。形式标准是不管两性的实际需要,按1∶1设置厕位。如果这个达不到,男厕位多于女厕位,是野蛮。这是1989年前的情况,是典型的男人压迫女人。1989年建设部规定城市公厕男女厕位比需达到2∶3,至少是1∶1,1∶1就是一个形式正义的标准。

实质正义标准呢?它要求考虑男女不同的如厕时间,按客观上多少时间来分配厕位。实际需要如何呢?已经有统计资料:因受生理条件和随之产生的行为模式所限,女性小便时在厕所中的平均停留时间为89秒(±7秒),是男性的2.3倍。男女大便的时间大致相当。按此实际,男女厕位之比当是1∶2.3弱些。实际上,这个标准还没有考虑到一个事实:女人常常要带小孩上厕所,包括婴儿。如果考虑到这一因素,男女厕位之比当在1∶2.3左右。当然,这个标准是建立在假设男女如厕人数比例为1∶1的基础之上的。在执行过程中,还要考虑实际使用该地公共厕所的人的男女比例,如果该地的男人特别多——如在军队这个男人世界里——则将增加男位甚至取消女位;女人特别多,则当再增加女位。否则不但不公平,还将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甚至“反向歧视”。

男女厕位的比例问题,已为公众所关注,且也得到了立法层面的某些回应。譬如, 2011年3月,广州市城管委就专门制定了《关于提高公厕女性厕位比例实施意见》,提出对今后公共场所新建工程男女厕位比例不低于1∶1.5的要求。下一步还将通过立法,将1∶1.5的男女厕位比例,作为一项强制性的执行条款。这是一个进步。

在中国,歧视女人的制度无处不在,这次终于有人出来说话了,希望从这个小处着手,逐步取消中国歧视女人的制度。重要的是,这次是女人自己出来说话,这是一个进步。1949年以后,中国的妇女从政治生活中消失,她们失去了权利自觉,她们的权利是要男人来保障的,要男人来恩赐的。例如,女人提前退休的问题,这是明目张胆地歧视女人,这个制度一直存在了几十年,没有看到妇联主张权利。妇联官员就像被取胆的熊那样,感觉“很舒服”。

这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我姑且称为哈贝马斯问题。由于缺乏市民社会的第三个建构——个人的自由联合——就使得公共理性交往成为不可能。公共理性交往的受阻,社会要么走向暴力,要么在沉默中衰落甚至死去。

淡化课改形式 注重课改实质 篇9

社坛镇中心校 余晓宗 联系电话:*** 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了很多年,但从未象今天这样轰轰烈烈。丰都县教委从2011年秋期开始进行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经过五年的实践和探索,已初见成效,使我县的课改走在了重庆市,乃至全国的前列。反思我们走过的课改之路,感概良多。到底什么是课改?怎样课改?不少教师还是心存疑虑。

一、什么是课改

从广义上讲,课改是基础教育第二轮课程改革的简称。就是把学生当成课程建设的主体,并以学生为中心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课改具体内容就是从应用教材,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到考核模式所发生的有目的、有标准、有成果的新尝试,新变化。课改的性质是教育发展中的一个必然阶段。

从狭义上讲,课改就是课堂教学的改革。课改的实质就是唤起老师的教学热情,唤醒学生的内在潜力,唤醒本我,塑造人格,建构人生发展体系,让学生发展走向健康之路。让课堂成为生命成长的空间,成为生命发展的场所,成为一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彼此唤醒、彼此碰撞、彼此交融、彼此分享的阵地。

二、应怎样课改

中小学教育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课程应满足每个学生对安全与健康、关爱与尊重的基本需要,并为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与发展机会;课程应与学生的学习特点与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课程应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个体差异,体现个别化教育。

课改的核心理念是:先学后导,以学定教,合作探究,互助提高,适时引导,当堂过关。

课改,要转换师生角色。师生是教学活动的共同体,必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亲密伙伴和忠实伴侣。

课改,要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具有一定典型意义而又相对稳定的课堂教学结构。课堂教学的效益如何,往往取决于课堂结构是否优化。现行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行为,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学习体验,习得学习方法,发展学习能力,从根本上实现“先学后教,先练后讲、以学定教,教学相长”的课堂学习目标,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益。

课改,要转变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合作是新一轮基础教学课程改革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主线,以问题为载体,以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产生愉悦的学习情绪,感受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

课改,要优化教学手段。不同的教学内容必须使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仅靠教师的一支粉笔一张嘴是完全不够的,通过优化教学手段,能够将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形象,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主动建构新知,获得成功的体验。

课改,要跟进评价激励。课堂是师生彼此对话、彼此唤醒、彼此碰撞、彼此交融、彼此分享的阵地。适时适度的评价激励能够及时保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课堂教学高潮迭起,让学生乐此不疲,欲罢不能。在课堂评价中,要做到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式多样,克服单一的加分或 2 加红旗。要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学习结果的评价有机统一,克服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

三、提几点建议

1、教学模式要百花齐放

木秀于林,那是一道景观;秀木成林,那是一道壮观。课改初期,教委和学校用一种模式来引导教师进行课改是完全必要的,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其教学模式也应不断完善,目前,全县统一按照“五步三查”这个模式进行课改,不利于发挥各个学校、各个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因为,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而且同一种教学模式在使用过程中也是千变万化的。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无痕的。希望各校和每个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探索出具有个性的课堂教学模式。

2、小组合作要注重实效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教育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经过两年的课改实践,我们发现:不少班级把“合坐学习”当成了“合作学习”,一个班六、七十个学生,从上课到下课,学生都分成了小组,坐成了堆堆,教师根本无法走进各个小组进行巡视指导。从表面上看,课堂很热闹。其实还是少数学生在表演,多数学生人云亦云。学生没有独立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和机会,仍然处于被动状态。因此,合作探究既不是整节课都在进行,也不是每节课都在进行。合作探究只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我们倡导该合作的才合作。

科学地组建学习小组,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

3、使用导学案逐渐脱离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实质是全过程让每一个学生都紧张、高效地学习,能够当堂达标。让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课改之初,用导学案作为师生课堂教学的一种载体很有必要。然而我们目前使用的导学案是全县部分骨干教师编写的,他们在把握教学目标、知识的难易上未免有些偏离教材,偏离学生。其中的很多问题学生根本自学不了,不少教师又把导学案当作“一案在手,知识无忧”的秘密武器。让学生课前“预习”,并完成导学案中的训练题。学生用了较长的时间仍然不能理解、消化导学案中的祖业。也有一些教师把学生自学导学案放在课内进行,导致教学任务完成不了。前者是把课堂教学的学习任务向课前延伸,后者是吧课堂教学的学习任务向后延伸,从而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的心理压力。因此,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行逐步脱离导学案。

4、教师引导要适时适度

我们倡导学生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并不排除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的点拨诱导不是一个单独的教学环节,而是贯穿于课堂的各个环节。在知识的核心处、关键处、纠结处、疑惑处,教师巧妙插话,质疑引路。营造探究氛围,启迪学生思维,指导学习方法。在观念的碰撞处解决生成的目标。

实践证明,实施“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必须依靠科学,遵循规律,长期求真务实,不断实践创新,才能走向成功。相反,缺少正确的思想引导,离开课堂,凭空想象,在理论上兜圈子,或者仅靠专家出点子,走捷径,赶时髦,图形式,装门面,其结果无异于“东施效颦”。课堂,你曾像一个密不透气的箱,禁锢了思想的自由飞翔;

课堂,你曾像一把锁,锁住了心灵的驰骋,锁定了智慧的生长;

课堂,你曾像一把标准剪刀,裁断过无数学童充满诗意的梦;

课堂,你曾像一座庙,因为有太多的清规戒律,一个无法令孩童们心驰神往的地方„„

不,久违了的课堂,你应是物欲的世界里一座永远不会褪色的像,你应是连通世间每一个角落的网站,你应是一扇自由呼吸的窗。

啊!课堂,我魂牵梦萦的地方。

上一篇:和是9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 教学教案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下一篇:科学管理出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