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学诗课件

2024-04-27

香菱学诗课件(精选10篇)

香菱学诗课件 篇1

福清里美中学 郭小强

教学目标:

1.细品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从中得到阅读和写作的启发;

2.体会文章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学习作者以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2.赏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3.揣摩香菱这一形象,理解作者文中倾注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提问:四大古典名著是什么?其中有一部是巅峰之作哪一部?引出作者(简介)。有没有哪位同学知道《红楼梦》这部小说写了哪些人物?(出示香菱判词)引出本课主要人物:香菱。同时简介香菱身世。作为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巅峰之作――《红楼梦》,大多数初读者都会被它的博大精深、纷繁复杂的内容所吓倒,常常是高山仰止,望而生畏。然而,不进入红楼,就永远不知它的伟大之处。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曹雪芹,走进红楼梦中大观园,去探访今天的主人公――香菱。

二、初读小说寻看点,分享阅读感受(自读、分享15分钟)

1、布置学生借助课文注释自读一遍课文,标上段落序号、划出不懂的生词。然后概括小说故事情节。

2、分享阅读心得: 请先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如香菱学诗、香菱苦志(如痴如醉)学诗等。

请学生从故事情节(事件:学诗)这个角度来概括课文,谈谈香菱学诗的过程:

(香菱学诗可分为三个步骤:拜黛玉为师,黛玉指导她细细品味王维诗; 自己边读杜甫诗边尝试写作;作诗经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

从人物形象这个角度来概括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谈谈香菱是一个怎样的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聪明的、悟性极强的人;虚心好学、不懂就问的人;专心致志、废寝忘食的人;是一个乐学善学苦学的人等等)故事发生的环境(大观园)

小结:阅读小说要抓住小说的三要素。

三、赏读片断找妙点,学习人物的多种描写方法(20分钟)

通过第一次泛读,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了解。

探究问题:香菱学诗有没有成功?有。之所以获得成功,我觉得,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在于她自身的学习态度。课文中有很多精彩语段,描写了她的苦读,我们共同的体会一下。请大家赏读课文片断,并用笔筛选出香菱专心读诗、学诗的描写语句,寻找妙点(从词语运用、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形象塑造等方面体会课文描写精妙的地方),圈点起来,再在旁边作批注。

(1)香菱拿了诗,回到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动作)

(2)香菱听了,喜的是拿回诗来,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动作)

(3)香菱听了,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动作、神态)

(4)走至阶前竹下闲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动作描写)

“闲字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语言描写)

(5)各自散后,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神态、语言)

以上属于正面描写。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香菱学诗非常认真专注? 薛宝钗的语言描写:

(1)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2)这个人定要疯了。(3)可真是诗魔了。

(4)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

这些都是香菱苦志学诗在周围人们心上的折光反映。属于侧面描写方法。教师点拨:通过侧面描写方法,可以烘托人物形象,使之更生动,更具体感人。

全班朗读以上描写片断,进一步加深人物印象。

小结:用本文中的一句话概括香菱学诗的态度: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何尝不是这样呢?正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四、小结课文,畅谈观点(5分钟)

香菱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在本文中,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讴歌了香菱这个精华灵秀所钟的薄命女子。她的学诗,不是附庸风雅,而是兴趣使然,更是一种执着顽强的自我回归(家早年迷失,已没法归,但在精神上可以回归自我,找到自已),是一个诗性女子对诗性人格诗性理想的执着追求。大观园正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一样,自由、宁静、美丽,成了香菱放飞梦想,张扬个性的精神家园,在这里,香菱得到了精神解放,终于找到自身的价值。联想香菱的不幸身世,香菱的境遇很值得同情惋惜,有灵性有才气者为何却得到这样不公平的命运,这正是作者要读者深思的。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香菱学诗成功除了自身的勤奋专注外,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原因?

香菱学诗课件 篇2

一、创设情境,披文入情

阅读需要兴趣,需要进入文本世界中,方能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进而形成情感共鸣。因而,在教学之初最为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依据教学内容,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人为地创设出一个特殊情境,用以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嗅觉等感官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世界。

在 《香菱学诗》 这篇课文中,由于课文系名著节选内容,是整个 《红楼梦》 故事的一个片段,有必要在导学阶段简要地介绍故事的前因,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但教学时间有限,长篇累牍难以实现。笔者依照两点来创设情境:

其一,挑选原著中与课内内容直接相关的部分作为导学内容。课文节选了香菱学诗的一段内容,对于香菱如何进贾府、如何到宝钗房中的情节少作交待,这些内容可留待学生自己去原著中挖掘,而教师可将导学重点放在突出香菱的性格和品质上,这样更突出人物形象,为学生引导一个阅读方向。

其二,挑选最能直观展现教学内容的资源。在课前导学中,引导学生去阅读原著显然不大适宜。为使学生对香菱的性格有所了解,可运用影视作品剪辑的方式,并配以影视作品插曲作为教学的背景音乐,可有效营造出学习氛围。学生沉浸在视觉和听觉的感官体验中,对香菱的人物形象产生了好奇,并激发起阅读兴趣。

二、深入探究,沿波讨源

不同类型的文章,其鉴赏方法也各不相同。作为小说类课文,在引导学生鉴赏时,可运用小说三要素作为基础:即人物、环境和情节。

在人物形象剖析方面,学生在导学阶段已对香菱的人物性格有所了解,接下来沿着这一思路,教师运用提问引导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文章逐段品读,挖掘次要人物宝钗、黛玉、 宝玉等人物对香菱学诗的评价,并一一罗列出来,如“挖心搜胆”、“精血诚聚”、“穿凿”、“揣摩”等具体的动作和表情描写,这样从正面和侧面来深化对人物的了解,从而丰满了人物形象。在环境剖析方面,主要以环境对人物构成的影响作为剖析重点。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确立文本描写的大环境,即明代,荣国府。其次,鼓励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认为贾府浓郁的诗学氛围影响了香菱,有的学生认为香菱学诗的动力在诚心向学,有的学生认为香菱只是为了打发在贾府的寂寞时光。学生的回答中已不知不觉地融入了个人经历与揣摩。在情节剖析方面,需要先提炼文章主线,进而沿着主线深入剖析全文情节,以便分析情节对人物性格展现的作用。教师在导学中虽已确立了香菱学诗的主线,在阅读过程中,还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依据这一主线,将全篇文章划分为两大段落,一是学诗,二是做诗,进而再分别剖析两个段落。在学诗中, 香菱分几次向黛玉学诗,在做诗中, 香菱又做了几首诗才得以成功的。通过分层提炼文章框架,使学生对文章的结构布局有了深入认识。

课文鉴赏是阅读教学的主干环 节。这一环节需要引导学生保持一颗好奇心,保持文本探究的热情。因此,在教学中就需要增加互动性,以适应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过程。互动性还可促使学生之间的协作,帮助学生深究文本,达到沿波讨源的目的。

三、情理交融,反思升华

阅读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帮助学生积累文学鉴赏方法,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勾连个人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以达到情理交融的效果,进而实现思想上的升华。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学会质疑反思。

细品《香菱学诗》中香菱的笑 篇3

1、实现愿望之笑。香菱是名士甄士隐的女儿,骨子里流淌着读书人的血液,平日里偶尔也看几首诗,对诗歌有着天然的向往,但周围的环境决定着她没有深入学习的机会。刚进大观园,她就迫不及待地向宝钗求教,但宝钗却婉拒了香菱的恳求。可香菱没有灰心,径直来到潇湘馆,求黛玉教诗,当黛玉答应后,学诗的心愿终于可以实现,一直渴慕诗歌的香菱自然禁不住要“笑”了。大观园的生活,吟诗作乐的生活也许对香菱来说是一种奢求吧。而香菱真的在那里,过上了这样的生活,虽只是短暂的欢乐,但我想,这在她心中,也许是短暂的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2、学有所得之笑。原著标题“慕雅女雅集苦吟诗”,香菱学诗是很苦的,但他却“笑”着学诗,香菱学诗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原因是香菱在学诗之中找到了精神寄托。在别人看来香菱学诗既“苦”且“痴”,但在香菱自己却是渐渐体会到诗歌的妙处,有一种登堂入室的欣喜,这种欣喜是至高无上的精神享受,是对诗歌艺术心仪后会心的笑。香菱一直在被鄙视、受压抑的环境中生活,她渴望自由,渴望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次偶然来到大观园的香菱犹如离开樊笼的鸟儿,有着难以抑制的兴奋和喜悦。能进入大观园学诗这在香菱来说简直就是一种奢望,但它不期而至,自己能自由地同园中的这些有着良好文学素养的人们在一起,该是何等幸运和幸福?

3、乐观坚强之笑。苦难会使人坚强,香菱的命运是多舛的,但在香菱的“笑”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饱经困苦的香菱是多么乐观坚强。本来香菱是个做人行事温柔安静的人,但我们看不到她的一丝愁苦,一丝怨恨,眼前只有一位苦志学诗,积极向上的香菱,一位直爽、大方而又朴实可爱的香菱。香菱的“笑”里蕴含着她不向命运低头的坚强。她对诗歌艺术的追求,实际上是对美好人生的追求,也是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世俗的变相反叛。她是乐观的,既然命苦,就尽量让自己开心一些吧,流泪不是会让人增加痛苦吗?于是,香菱笑了。她为何而笑?也许,她的内心是真的开心,在她饱受命运捉弄的摧残碾压之时,她的心境又是如何?也许这答案,只有她自己知道。而我们所知道的是,她的笑,是多可贵,多可爱啊!这样的笑是需要勇气的,也许这个柔弱的女子是世间最勇敢,也是最可爱的人。

4、含泪抗争之笑。脂砚斋有言: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这段话说明,香菱才貌双全。香菱诗才越高,心就越高,面对薛蟠的粗俗凶暴会倍感痛苦,追求与现实将出现更大错位,这样的一个弱女子又有什么办法去改变呢?香菱的笑其实是一种苦笑,是一种无奈的笑,是烘托她一生痛苦的凄美的笑,这种态度也反映了香菱追求心灵的充实与自由,因而,香菱的笑里还有着难以言说的东西,有“苦笑”的成分,是含泪抗争的笑。香菱“笑”的越多,越能引发读者的同情,越能让人感叹其身世之苦。

在香菱的笑声中,一个聪慧、可爱、好学、自信、坚强、乐观而又凄苦的女性形象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中。虽然香菱16次笑的内涵不完全一样,但贯穿始终的是“含泪的微笑”,因为香菱是名士甄士隐的女儿,如果不是命运捉弄人,她本可以生活的快乐幸福,学诗这样的愿望可以轻易获得;如果不是命运捉弄人,她天资聪慧,更有父亲这样的名士做老师,想必学诗小有所成也在情理之中吧;如果不是被拐骗,又何需去坚强面对那样苦难的生活呢?如果不是被拐骗,又哪里需要去和命运去抗争呢?所以,无论哪一种笑,都是在那种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一种饱含辛酸的笑,是笑对生活的笑。

任端巧,教师,现居江苏南京。

香菱学诗教案 篇4

主备:贺金兰审核:初三语文组时间:2013-11-17

【教学目标】

1、掌握《红楼梦》的有关文学常识。

2、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3、学习香菱虚心好学、苦学乐学的求学精神。

【教学重点】赏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教学难点】

1、揣摩香菱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倾注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探讨香菱学诗对我们的学习有何启发。

【教学准备】学生熟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教师查找资料,制作课件。

【教学方法】

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欣赏歌曲《枉凝眉》)

听着这首凄美婉转的歌曲,打开我们的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红楼,走近红楼女子。

二、了解《红楼梦》及作者曹雪芹

学生介绍曹雪芹和《红楼梦》。

教师大屏幕出示有关内容介绍,学生集体朗读。

三、品析香菱人物形象

(过渡语)红楼女子个个美的让人心醉,今天让我们走进《香菱学诗》。首先我们来分享大家阅读《香菱学诗》后的初步感受。

学生畅谈读后感受。

教师引导:刚刚我们只是从面上来了解一个人物,这是远远不够的,怎样才能走进《香菱学诗》?走进香菱的内心世界。有个人给我们很好的提示,那就是曹雪芹。他在红楼梦第一回里写道(出示大屏幕):列为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按则深有趣味。————《红楼梦》第一回。阅读他的红楼梦要“细按”。从很细的地方解读文章,或一个情节,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句话,这样才能深得其中的趣味。现在我们就用这个方法来解读这篇文章。

依次提问:

1、香菱说她是为了什么而学诗的?(要求找出文中的话作为依据)

学生找出香菱的原话,概括“抱着玩玩的态度”来学诗。

2、香菱学诗真的只是玩玩吗?

学生找出描写香菱学诗的细节,引导学生领会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的精神品质。(注意朗读指导和分析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例:①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院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苦)

②香菱听了,喜的拿回诗来,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呆)

③香菱听了,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李纨,宝钗,探春,宝玉等听得此信,都远远的站在山坡上瞧看他。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疯)

④一时探春隔窗笑说道:“菱姑娘,你闲闲罢。”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魔)

⑤各自散后,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痴)

3、香菱自己觉得学诗苦吗?

学生品读香菱的 “笑”“笑吟吟”“兴兴头头”,领会香菱学诗是“乐在其中”。

4、香菱学诗,苦学,乐学,而且非常注意方式方法。我们可以把香菱学诗的过程归纳为四个阶段,分别用两个字来概括。

学生概括讨论,明确:读诗——悟诗——论诗——写诗

四、感悟

师:经过了一番“细按”之后,我们在座的同学从这篇文章中感悟到什么了吗? 学生畅谈感悟。

五、介绍香菱的身世和悲惨命运(过渡语)从“香菱学诗”中我们有这么多的体会和感悟,我们要感谢香菱,我们也衷心的希望这位美丽、聪慧、善良、纯真的女子过上幸福的日子。但实际上香菱的命运又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中对香菱的判词。从这几句词中,你看出香菱的命运了吗?

(大屏幕)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朗读)

(大屏幕)本名甄英莲(偕音真应怜),出身乡宦之家。三岁被拐,十一二岁卖于冯渊。后被薛蟠抢至潘府为侍妾,改名香菱(谐音相怜)。最后被薛蟠正妻夏金桂改名秋菱(谐音求怜),百般折磨,终至干血之症,诊视服药,亦不效验。

师:香菱一生中唯一快乐的日子大约只有薛蟠外出经商的那一年,她得以住在大观园中,和姑娘们相处的日子。

曹雪芹的密友脂砚斋也对“香菱学诗”这一情节有过一段分析:“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春)探(春),容貌不让凤(王熙凤)秦(可卿),端雅不让(李)纨(宝)钗,风流不让(湘)云黛(玉),贤惠不让袭(人)平(儿)。”但就是这样一位大观园中时时含笑的女子,命运又是如此的悲惨。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了一个个美丽动人而又凄凉的妇女形象,充分反映作者反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这不能不是我们读者感叹。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红楼梦》插曲“叹香菱”。

六、课时小结(大屏幕)

(在“叹香菱”歌曲声中)出示:香菱走了——香菱们走了——这些《红楼梦》中诗样的女子都走了——都以凄婉的方式走了——?(留给我们读者的又是怎样的思考呢?)

七、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红楼梦》。

2、从香菱学诗或黛玉教诗中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的感悟或收获。要求不少于300字。

八、板书

香菱学诗

苦乐

志玩在学其

香菱学诗教案 篇5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分析的过程,从香菱身上找到学习语文的启示。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新课。

《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大家知道这首判词说的是谁吗?

二、简介香菱身世。

小说中出场最早的薄命女,自幼被拐,十几岁时被呆霸王薛蟠强买为妾;后来正妻金桂一来,她的命运就更为不堪,很快就被折磨致死了。

三、分析的情节。

1.概括的过程。

可分三个步骤: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的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

2.让学生找出文中表现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

如“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

3.分析的过程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提示:专心致志,废寝忘食。

4.比较分析香菱写的三首诗。第三首是: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简析:她仿佛对月低吟,顾影自怜,把自己沉痛的遭遇融入寒月之中,结句的感喟本是自己的心声,却推给处境同样寂寞的嫦娥,曲折含蓄。如果说离愁,思绪这种深沉的`感情,在第一首是肤泛的,在第二首是游离的,到第三首就变成实在的,意趣真切,余韵悠长。

四、对我们学习语文,特别是写作上的启示。

做有心人,提高兴趣。转益多师,不耻下问。勤于实践,不怕失败。

五、总结:的过程,可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古今成就大事业者所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来概括: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第三境“蓦然回首,那人在灯火阑珊处。”

从“香菱学诗”中看“少教多学” 篇6

跟随宝钗进入大观园后, 香菱下决心学诗, 于是拜黛玉为师, 并在其指导下开始读诗、论诗、独立作诗, 最终“精血诚聚”, 写成了一首新巧而又有意趣的吟月好诗。读这篇课文, 我们不仅为香菱的好学、乐学、苦学、善学所感动, 也为她遇到了一位教学有方的好老师而庆幸。尽管《红楼梦》中的黛玉多愁善感、体弱多病、孤傲尖刻, 但在课文中, 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位有诗性、有灵性、有耐性、有经验的好老师。用今天的眼光看, 林黛玉和香菱这对师生也算在作文教学中实施“少教多学”的典范。

“少教”, 指老师精细化地教, 高质量地教;“多学”指学生主动地学, 有兴趣地学, 高效率地学。作文教学中的“少教多学”, 就是要以精炼的课堂教学为主要途径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深谙教学艺术的黛玉对基础差但悟性好的香菱, 有自己一套独特的教法。比如:培养自学能力、读写结合、要领点拨、及时评价……这些, 都和我们提倡的“少教多学”的理念不谋而合。从香菱学诗的结果看, 林黛玉正是“少教多学”的践行者和成功者。下面, 我们来看看黛玉的教学艺术。

1、根据学情设计教学。

香菱自幼被拐, 十几岁时被呆霸王薛蟠强买为妾, 受尽凌辱作践, 她对自己的身世颇感自卑;香菱文化基础差, 想同才情横溢的大观园小姐论诗作诗, 她内心肯定忐忑。因此, 黛玉首先要帮助香菱树立自信心:学诗“什么难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 不用一年的工夫, 不愁不是诗翁了!”有了自信心, 香菱自然上了劲, 从而有兴趣地学下去。而“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让学生自信快乐地学习创作, 就能提高教学效率和取得更好的效果。

2、在教学中激起并优化香菱的自主学习, 使教学进入“少教多学”的境界。

古人写诗, 其实是需要一个漫长而枯燥的训练过程的。而香菱自小被拐走贩卖, 基础训练自然都谈不上。但是, 她是书香人家的女儿, 骨子里自有一种聪慧优雅, 再加上大观园中众姐妹的熏陶和学诗的浓厚兴趣, 黛玉就创造性地设计了教学。比如, 先点拨要领, 再开列书单, 鼓励自学和揣摩质疑, 从而使她领悟写诗的真谛。

3、化繁为简, 梯度渐进, 快速带领学生入门。

由于自己有着深厚的功底和极高的悟性, 林黛玉对作诗自然有很多独到的看法。她先简单明确地给香菱讲解了作诗的要领, 化繁为简, 循序渐进, 使香菱既明白了好诗的标准, 又打消了不少顾虑, 很快缩小了教与学之间的距离。

且看黛玉的教法:先体会情景统一, 进入诗情画意;进一步体会“真景物、真感情”, 明白诗的功力;“返璞归真”, 培养作诗的个性与想像力。林黛玉安排的三个教程, 化繁为简, 梯度渐进, 一步步引其深入诗的意境, 使学生快速入门。

4、对学生严而不苛, 引而不发。

黛玉指导香菱写诗很有特色。例如:命题后又指定韵部, 这看起来严了一点, 但属“十四寒”的字相当多, 不限字, 这就有了很大的自由表达的空间。又如:对香菱的前两稿, 她批评“措词不雅”“过于穿凿”, 后又鼓励香菱“另作”, 而如何另作, 她一句话也不说, 此时无声胜有声——逼迫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这种指导方式可谓严而不苛, 引而不发, 对“苦志学诗”的香菱来说是很适合的。你看, 她最后终于写出了新巧而有意趣的诗作。

5、只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而适当的帮助。

当香菱读了王维的诗后, 黛玉问“共记得多少首?”“可是, 领略了些滋味没有?”并鼓励香菱说出感受, 告诉她“正是要讲究讨论, 方能长进。”“课堂”讨论的描述, 俨然今天“少教多学”示范课上的画面:香菱在尽情讲述自己的读诗感受, 黛玉在认真倾听的同时适时点拨。相互讨论中, 香菱明白了诗的意境可意会而不可言传, 诗的写作“着一字而尽得风流”。

学诗的这一年, 香菱脸上总是挂着一个惯常的表情——“笑”, 这大概是香菱生命中最值得回忆的时光, 也是曹雪芹为她的人生涂抹的最亮丽的一笔。从课文中我们知道:香菱学诗, 学得越发“呆”了, 定要“疯”了, 可真是诗“魔”了, 通了“仙”了。她把所有的精力和心血都汇聚到学诗这件事上, 执著追求梦想, 这是她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但是, 黛玉高超的教学艺术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黛玉精讲少讲, 香菱乐学多学, 师生共同创造了一段教与学的佳话。

黛玉鼓励香菱自由表达, 有创新地表达, 在教学过程中, 始终着眼于香菱如何会学, 如何学好。黛玉如此少教善教, 必将很快把灵气带给多学善学的学生, 并让学生乐此不疲, 乐学善用, 取得成功。

探究性学习与“香菱学诗” 篇7

【摘 要】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从《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可以看出探究性学习理论在人文学科中运用的可行性。在新课改取得丰硕成果的今天,我们再读《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可以发掘一点探究性学习的真谛,让新课改的步伐走得更稳健些。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香菱学诗” 引导者 建构者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即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使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从学习、生活及社会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由《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江苏省高中语文名著名篇阅读《红楼梦》)可以看出探究性学习理论在人文学科中运用的可行性。

一、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引导者

林黛玉虽多愁善感、生性孤傲,但却是一位学识渊博、热情大方、具有诗人气质的好老师。她善于在学习者和教学实践潜在的损伤性影响之间维持一个缓冲,指导香菱不厌其烦,循循善诱,而且言简意赅,所以香菱才能很快悟入门径,获得成功。

1.重视学习者投入学习的情感

当香菱求教她时,她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乐为人师,当仁不让,打破了她与香菱之间的尊卑关系,拉近了两人的情感距离,为下面香菱倾心学诗作了铺垫。当香菱面对探春的笑请入社说“我不过是心里羡慕,才学着顽罢了”时,黛玉笑道:“谁不是顽?难道我们是认真作诗呢!”心里羡慕,才能用心去学;“顽”中学习,才能调动情感体验,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2.帮助学习者增强学习的信念

她首先鼓励香菱树立学习的信心,作诗是“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诗在文学里是属于较高层面的,对于香菱来说是难事,是“天天疑惑”,她这一说,首先消除香菱心理上的畏难情绪。又说“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对香菱的素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又从时间上缩短了学诗的进程,让香菱看到希望。有了信心,香菱自然上了劲,从而有信心有兴趣学下去。香菱先后作了两首诗,她没有像宝钗那样,全盘否定:“这个不好,不是这个作法。”“不象吟月”,而是说“意思却有,只是措辞不雅。”“自然难为她了,只是还不好。”承认有进步,鼓励香菱直至作出成功的诗来。

3.指导学习者发展学习的技能

林黛玉简明扼要地提出了作诗的要领,“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实的对虚,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提纲挈领,高屋建瓴,道规律,明要旨,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缩短了教和学之间的距离,让香菱懂得了“取法乎上”的重要性。她在教学中积极引导香菱循序渐进,“先读王维的诗,再读老杜的,次再读李白的”,并“细心揣摩透熟”,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重视积累、诵读和感悟。

4.提倡学习者自主建构意义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会话”是协作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要实现意义建构,必要进行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学习者在对话过程中明确、外显自己的想法、解决问题的思路,更好的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进行监控,以达成对问题的共同的理解,建立更完整的表征,从而解决问题。黛玉在教香菱学诗过程中,紧抓“会话”这一环节,强调实践和探究,重视能力的培养。她能做到及时检查反馈、交流讨论、订正总结,从而提高成绩。当香菱送书换杜律时,她问“共记了多少首?”“领略了些滋味没有?”“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将别人的经验、理论变为自己的。我们从香菱对“直”“圆”“白”“青”以及“上”是从“依依”两字上化出来的对话中看到香菱的想法明确、外显化了,对“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直至她作出新巧而有意趣的佳作来。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须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说法,使学生逐渐自求得之,卒感于不用教师教授之谓也。”

二、学生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香菱聪颖灵秀,求师心切,不但好学乐学,而且善学苦学,这是促成她主动建构意义的动力和手段,也是实现意义建构应当具备的条件。

1.主动参与与乐于学习

香菱在《红楼梦》中是一个“痴”“憨”的悲剧角色,但她原也是清白书香人家的小姐,诗的气质适合她。她在众女儿中原是属于诗的一群,一如诗在文学里是属于较高层面的、具有极高贵血缘的表象。她的废寝忘食的学习态度和专注固执的学习热情,是一个诗性女儿对诗性情怀和诗性人格乃至诗性理想的执著追求。她求助于宝钗遭到婉拒后,并没有丧失学习的信心,直往潇湘馆来,直言求教于黛玉“好歹教给我作诗”,终于得到了黛玉的教诲。乐之才能主动参与,主动参与又能增添兴趣,这样良性循环,使之自主完成意义建构。

2.积极思考与善于学习

香菱很善于学习,按照老师的方法“细心揣摩透熟”,注重积累和运用。我们从她和老师讨论领略王维诗的滋味,尤其是对“余”“上”二字的理解上可以看出她在学习的过程中悟性很高,善于把学习的内容所反映的事物(诗歌的意象)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生活经验)相联,并对这种联系加以思考,把这种联系、思考和协作学习中的交流、讨论(与黛玉的对话)结合起来,悟出诗的滋味和真谛,实现对诗的意义的构建。

3.自我反馈与勤于学习

爱迪生认为成功等于九十九份勤奋加一份天才。香菱学习不但是靠聪敏,更是靠勤奋。因为学习者对知识的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学习的意义是学习者在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对新知识的应用并不是简单的套用,具体情境总有自己的特异性,所以,学习知识不能满足于教条式的掌握,而是需要不断自我反馈,不断深化,走向“思维中的具体”。

我们看香菱在得到黛玉的教诲后,即刻借书吟读。“宝钗催他数次睡觉,她也不睡”,“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当她拿回作诗的题目,“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她边读边悟边写,原有认知结构不断扩充、改变、重组,终于写得一首,但因措辞不雅、了无新意,而被要求重作。“香菱听了,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地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完全进入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痴迷醉心境界。第二次诗作失败后,“便自己走至街前竹下闲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至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这样一番“慕雅女雅集苦吟诗”的学习过程,是“同化”“顺应”交替出现、相互协调、平衡的过程,终于使得她在诗社里分享了为诗的众乐,达到了“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空灵诗境。

在新课改取得丰硕成果的今天,我们再读《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能否再发掘一点探究性学习的真谛?在探究过程中,避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探究活动,让新课改的步伐走得更稳健些。

香菱学诗说课稿 篇8

带岭第一中学

吴瑞红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香菱学诗》,下面我从个方面说这节课的设计:

一、说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所以我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说教材

1、该课的地位和作用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四课《香菱学诗》是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所选的内容是古代长篇小说中几个有名的片段,基于初三学生有了二年学习小说的经验与方法,所以本单元的教学目地是进一步引发学生阅读此类小说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是一个关键。

2、教材简析

《香菱学诗》选自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线,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晴雯、王熙凤、香菱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性格的艺术形象。本文主人公香菱是个苦命的女子,她文化底子不深,但她学诗终于取得成功,文中着重描写了她的苦吟,但苦吟不是她取得成功的唯一原因,对此,我们应结合她学诗的全过程,作广泛而深入的探究,以便从中获取有益的启迪。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学会作者以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及香菱成功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掌握学习小说的要点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这一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我确定如下的训练重点、难点是: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及香菱人物形象。因为小说三要素的核心是人物,它是小说的灵魂所在;而人物形象的塑造是离不开生动的故事情节与社会环境的,它的制定符合小说这一作品的特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1、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2、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引导学生探讨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帮助。

五、说学情

九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搜集信息的能力,因此,课前我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曹雪芹、《红楼梦》内容和香菱、黛玉等人的相关资料,以加强认识,促进理解人物形象。

六、说教法

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采用五步阅读法:泛读,整体感知;精读,理解文章内容;赏读,学习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思读,质疑问难,互动探究;延读,拓展延伸,开拓视野。情境法。

七、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也就是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具体学法如下:

1、圈点勾画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实践,深入体会

4、悬念法——带着问题,巩固提高

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点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八、说教学程序

1、教学流程:创设情境-——五步阅读法(泛读 精读 赏读 思读 延读)——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一)激趣揭题,创设情境

我用《香菱学诗》的视频片段引入,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引出本节课的主人公香菱。这样设计的原因是根据初三学生的年龄特点,碰撞学生智慧的火花,巧妙地引出课题。(板书)资料助读

1、引导学生简介作家作品常识。

2、介绍香菱,因为我们分析人物形象不能脱离社会大背景。

3、检查字词预习情况,目的是关注学生自学是否认真。同时夯实学生的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自选方式读课文,并概括香菱学诗的过程,设计这一环节,目的就是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培养概括课文的能力。

(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文章内容

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自身因素:苦志学诗,精血诚聚; 其次,教师因素:有黛玉这样好的老师指点;

第三,环境因素:大观园这个优雅、美好、洁净的环境。香菱在这里得到精神上的解放,她的聪明才智才得以显露出来。

设计这一环节,目的是探究文意,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初步感受小说主旨及人物形象。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

(四)赏读课文,学习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1、找出对香菱这一人物神态和细节描写的语句,概括人物性格品质。

2、作者采用了哪些手法塑造人物?

学生四人一组进行探究,这一环节的设置依据是:分析问题应从从文章的重点着手,教学过程中更好地突出本课的重点,所有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一环节的设置,是想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积极参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1、从学生的讨论中,我们感悟到香菱是一个精敏灵秀、悟性极高、心性拔俗的女子。(板书)

从中,学生也会谈到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1.学生筛选描写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并作简短点评。

对这样一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准确抓住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再联系香菱的苦心学诗与她的悲惨身世,把握香菱的形象,我们怎能不感叹造物者的不公。这种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是很有助于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

同时学生自然也聚焦侧面描写,体会人物形象的丰满、生动。

学生解读文中有关宝钗、宝玉的相关语言描写,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这些都是香菱苦志学诗在周围人们心上的折光反映。侧面烘托会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更具体感人。这一环节应该是学生用时最长的,我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因为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四重境界。

2、从学生的讨论中还知道在《红楼梦》这部作品中,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是林黛玉主要的性格,但在本文中我们却看到了一位诗人气质的林姑娘,哪里还有什么小性儿,她是如何指导香菱学诗的呢?学生可以立刻在文中找出她热情指导香菱,不厌其烦,不顾劳累的句子。自然从香菱过渡到黛玉。

联想个人的身世,林黛玉对香菱这无父无母的孤儿富有同情,也很有好感。所以当香菱求教于她时,她饶有兴致地承担起老师的责任。显现出了光风霁月般的襟怀。从她给香菱所开的书目来看,她的学识积累又是何等的深厚呵!她简单明确地提出了作诗的要领,使香菱打消了不少顾虑,很快缩短了教与学之间的距离。

本文详细叙述了待遇指点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及香菱学诗的经过,你觉得对我们学习语文,特别是阅读和写作有哪些启示? 启示:

要有自信心;要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 要多读书;要不耻下问; 要勤于实践,不怕失败

做有心人,择书而读,读一流作品 大胆创作,反复修改,敢于想象„„

人物形象分析后,紧接着让学生谈学习语文的启示,学生只要围绕着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谈即可,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针对新课标的三维度之一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使香菱和黛玉的气质品格化为自己学习的不竭动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五)思读课文,质疑问难,互动探究

鼓励学生质疑:(预设)、通过塑造香菱这一形象,作者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设计这一环节,目的不仅是深入理解小说主旨及人物形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延读课文,拓展延伸,深刻感悟

有人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试作分析。

设计这一环节,目的让学生透过教材看到整个作品的思想内涵。从而提高拓展延伸能力。

(七)课堂小结:以欣赏红楼梦相关悲剧人物作结,不仅有审美体验,同时再一次强化学生对封建社会伦理纲常的批判。

(八)、说作业布置

一、必做:以“从香菱学诗谈起”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设计这一作业目的是由文本的阅读做进一步思考,不仅仅停留在教材本身,更应注重现实生活中的影响,从课内迁移至课外,培养学生写作思考能力。

二、选做:推荐相关书目,进一步了解《红楼梦》,激发阅读兴趣。

九、说板书设计

香菱学诗

曹雪芹

香菱

黛玉

苦志学诗,精血诚聚

指点门径,循循善诱 乐学善学,敢于实践

热情严格,教导有方 主旨

同情惋惜

批判封建礼教

该板书设计主要以体现小说人物形象入手,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表现文章的主题。

《香菱学诗》教后体会 篇9

——一堂语文课、教学调控应注意五个方面

xx中学:余立正

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对学生的听、说、读、写各种训练的指导及对学生思想教育。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的。指导学生主动的去思考问题,借助现代化媒体,由形象思维入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一堂语文课在教学内容,教学时间、课堂气氛,思维流量,思维迁移等都需要调控。下面以《香菱学诗》为例。谈一些个人体会。

体会一:应调控教学内容,内容适中。

一篇课文,教学要点较多,往往在有限的一堂课里,不可能全部掌握,老师若想面面俱到,弄不好,讲的知识零星而又杂乱,学生不知所云,甚至一无所获,为此,老师在一堂课里,先要让学生明确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如《香菱学诗》是我国伟大的现实古典小说《红楼梦》节选。众所周知,一篇小说具有:具体的环境描写,典型的人物形象和曲折的故事情节三个要素。而教学中,一堂课想面面俱到是较难的。为此,学习《香菱学诗》这篇课文第一堂课要求学生解决好两个问题:

1、概括出香菱学诗各过程的内容,找出多种划分课文层次的方法。

2、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受到什么启示?

体会二:调控教学时间,速度音量相宜。

教学心理学认为:讲课速度过快,容易使学生思维受阻,造成“消化不良,”速度过慢,容易使学生思维松弛,注意力分散;声音过高易使学生疲劳,声音过低又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如学习《香菱学诗》时,先让学生看多媒体播放的《红楼梦》中“香菱学诗”片段用十分钟时间,再快速朗读课文用5分钟,然后分组讨论《香菱学诗》的过程可分几部分?(讨论出“四分法”,“三分法”,“两分法”)。每部分用简要语言概括用十分种,让各组代表发言5分钟。然后总结用5分钟。教师总结时,速度音量要适中,讲课要抑扬顿挫。

英国经济学家——巴特莱、曾提出一个“巴特莱法则”。主要内容是说:“事物的80%价值集中于20%的组成部分之中,此法则对教学结构的设计,也具有指导意义,要优化课堂结构,必须有取舍,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在45分钟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兴奋程度较高的课堂中段10分钟,(如刚才学生代表发言,教师总结,正好安排在此段时间)将重点、难点、关键的总结性的内容安排在此段“黄金时间”里达到高效率的目的。做到教学速度音量相宜,错落有致。

体会三:调控课堂气氛。张弛结合。

课堂教学中应有张有弛。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集中。如:上课开始时,出示媒体,使学生兴趣提高,此后让学生讨论时又可轻松一会儿,接着让各组代表发言。老师总结归纳,这个最高点就出现在最佳的“黄金时间里”。学生便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过程中气氛活跃,张弛有度。同时,教师运用目光、表情、手势等姿态语言来调节课堂气氛,这样安排,可使学生在非兴趣高峰期取得同等教学效果。达到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体会四:调控思维流量,由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

本堂课,在媒体播放与分组讨论这两个环节中,体现出了调控思维的流量,媒体播放这一环节,以形象思维为重,知识密度大,学生获得的信息量也大;讨论这一环节以抽象思维为主,通过互相讨论提高思维密度,增加容量,使学生有意注意时间拉长。这样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扩大思维流量,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体会五:调控学生思维的迁移,适时进行思想教育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语文教师更要抓住机遇及时给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香菱学诗》这篇课文的第二个问题是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同学有何启示?当学生讨论后得知:①环境造就人,香菱学诗时精神得到解放;②、有循循善诱的林黛玉老师指导;③、香菱有良好的资质,领误能力强;④、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到此,老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前三点是外界条件或先天条件的作用,而第④点更为重要的是香菱后天的努力。正因为她如醉如痴地学诗、读诗、品诗、写诗,才使她写出越来越成功的诗来,那我们同学自己在学习上将有何启示呢?同学们通过这一问题的讨论都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有的人认为:学习要产生兴趣;有的人认为:要有精血诚聚的精神等。通过学生思维的迁移,及时进行思想教育,每个学生都能结合自己平时的学习情况,强烈要求自己今后在学习中去苦志读书。

从“香菱学诗”悟考场作文之道 篇10

我们都知道,香菱的身世很是凄苦,三岁时被人拐走,与双亲分离,后又不幸遇到呆霸王薛蟠,做了人家的侍妾。但她聪慧有追求,来到大观园就开始跟林黛玉学诗。于是黛玉让她以“咏月”为题目来写一首诗。应该来说,此时香菱的写作水平与我们的学生是差不多的。请看她写的第一首诗: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黛玉看过后笑道:“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

林黛玉的评价是很中肯正确的,它的毛病主要是:

单调空洞,堆砌辞藻,凑搭成句。这首诗首尾两联28个字,只说得个“月亮很亮”,内容十分有限,不能寄情寓兴,加上语意重复,一篇之中不见翻新,显得词汇贫乏,造句呆板;

于是香菱写了第二首: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

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

黛玉的评价为: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为什么?那就是过于牵强、过多的拉别的东西来比附。而且只是为了写景而写景,没有“寄情寓兴”。虽然脱去前一首诗老是形容月亮本身形貌的窠臼,但却又跌进“句句倒是月色”的误区,通篇只说得个“月色很白”,仍没有步入咏物诗的佳境。

于是香菱写了第三首: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大家对它的评价是:“新巧有意趣。”

这首诗句句写月,又句句写离别,最后更在嫦娥的“自问”中融入了作者的孤单无依的感情__这是她自三岁离开了父母到现在十多年间一直蓄积在心头的感情。有了这种感情,诗中也就有了作者的自我形象,于是望月而生“魄自寒”之念,再看月下之景——“砧敲”、“鸡唱”、“闻笛”、“倚栏”,几乎无一不引起她的故乡之思和自伤身世的凄凉之意,的确是耐人寻味。众姐妹说这首诗“新巧有意趣”,决非溢美之词。

香菱的前两首为什么受到黛玉的否定,就是它为文造作,没有个性,没有自己独特的情感和感受,只是为了写而写,因为打不开思路,只好堆砌辞藻,以凑成诗句,如此之作,自然也就谈不上打动人心了。请看这一篇高考作文的风格与香菱的前两首诗是何其相似:

最爱深秋,并非它的愁情与怅然,只因那本是葵花盛开的季节,它总是让我莫名地想起才女李清照,每一种己任都饱含哲理,还有那个日日在葵花下作画的天才画家。有人说凡·高的一生充满着蹩脚与哀情。也许有葵花盛开的地方就有他的天堂。凡·高的一生也许是孤独的,他烧焦的左手割掉右耳时也许是疼痛的,但不一定是痛苦的。他一生都和葵花做伴,葵花下洋溢着他灿烂的笑脸。庄子曾经说过,你不是鱼又怎么知道鱼是不快乐的呢?所以我宁愿相信凡·高把他的心驻扎在秋天。

这是2011年高考作文的选段,它表面文采飞扬,其实是虚情假意地生搬硬套,作文的题目是“我的时间”,可这些名人与“我的时间”有什么关系呢?因为没有自我,没有独特的感悟,所以只能东拉西扯,凑搭成文。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内容充实情感真挚呢,香菱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写自己的生活。应该像香菱一样,发自肺腑地说自己最想倾吐表达的东西,说自己的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如果写记叙文,那就要“生活写真”,用朴实本分的情感来感动读者。比如这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

我的时间

每一个清晨,都平静地把自己铺成一张白纸,等着阳光到我的灵魂里泼墨挥毫;每一个夜晚,都把自己倒得空空的,然后往里面添加风、星星、萤火虫……总之,尽量添加一切诗意的东西。我只是想提醒自己,认识自己,在我的时间里做我自己。

我知道自己,知道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我想要的。有人说,眺望摩天大楼的人,其实是在眺望自己的幸福。我不是,我的幸福没有那么高。

我的幸福低到尘埃里。

世上有不计其数的成功者,他们头顶光环,令人艳羡,无数崇拜者和模仿者追随其后。然而,那是你想要的吗?人生不在复制别人的成功而是做你自己。

有的人幸福如瀑布或山洪,有的人幸福如涓涓小溪。

屋檐上鸽子成群,院子里花团锦簇。你喜爱的小狗,即便你在它吠叫时打它的小脸,它也依然喜欢偎依着你安静入睡。还有不被打扰的月亮,可以喝的露水……这一切都是我要急着向你表达的,我安静的幸福,我真实的自己。

在这么高速旋转的时光里,我们丢失了什么,我们又拣起了什么?看着那令人窒息的钢筋水泥构造中步履匆匆的人们,看着那尾追在名人背影后的追星者,以及盲目模仿复制成功者道路的人……他们的眼睛储满了名利却丧失了蓝天,他们的耳朵塞满了阿谀却失去了鸟鸣。他们失去了自己,迷失在别人的道路与时间里。

在我的时间里,我要做自己,追逐我低入尘埃的小小的幸福。

我时常背上背包到附近的山上去远足,在自然中,我找到了自己。当繁密的树叶遮住午后的阳光又故意疏漏其中的一两缕打在潮湿的地面,当深秋的第一枚或黄或红的落叶在我面前摇曳而下带着欲言又止的幽怨,当南风带着沁人的土袭乱我的头发……

这一刻,时光在外部世界里一点一滴地逝去,却好像与我无关。因为我找到了自己的时间,找到了自己的幸福。我可以坦然地与自己对话……

在我的时间里,我只想做我自己,我只想像个孩子一样,在你面前兴高采烈地阐述我简单的思想。在属于自己的道路上,在忠于自己的幸福里,做我自己,就像那水边的蜻蜓。

临风吟唱,翩翩起舞。

这是2011年浙江卷的满分作文。从此文的第一段开始,我们就被作者的那种纤细的感触、低浅的吟唱、平和的态度、真实的感受、谦卑的愿望所打动。作者没有怎么去在意那些万众瞩目的成功者,更没有把那些崇拜者和模仿者当一回事,只是写出了自己涓涓细流般的小小的幸福,这是一种朴素的草根式的满足。因为是自己真实感触的自然流露,所以格外地感动人心。

nlc202309040323

而对于要写议论文的同学,也需要多写自己的感受。要敢于“直击现实”,反映社会热点问题,展现时代气息,而不能像香菱的第二首诗那样只是牵强比附,拉杂一些典故来凑数。过去那些“掉书袋、套路型”的作文,已经不会再得高分。请看下面这篇优秀作文:

我的时间

懂得,所以相信;相信,所以坚持;坚持,所以自主。成功不在于复制,也没有绝对的范本,只有认清自己,自主“我的时间”,才能成就你独一无二的孤本。

总记得周末的校门口,总是停满了大小不同的车辆。总有眼神疲惫的学生,一出校门便被急切等待的家长搂进怀中,护着他在拥挤的人群中穿过,小心翼翼地送进车里。可我从不,我总爱自己独自拎着书包,慢慢踱回不算太近的家中。一路上,风声、人潮声、喧语声浸满久离世俗热闹的我。我总是庆幸:这一段真正属于我的时间如此可贵!那些平凡而真实的人世风光,一点点扎进我柔软的内心,平和、安定的心性也在此间慢慢养成。我始终相信“我的时间”能给予我更多的力量,于是,我选择自主前进。

龙应台曾说:“在人生的跑道上,有人在5000米赛跑,有人在百米冲刺,而你却在清晨漫步,你会害怕自己会被淘汰了吗?不,不会的。”因你知道自己将在哪里成功,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所以无需复制他人的成功之路,掌握好自己的时间,在我的时间里做我自己该做的事。

高三的自主招生,比起往届范围大大扩展,自主招生风更流行时,身边无数的人想通过先于高考的自主招生获得大学的敲门砖,但我却安之若素,一心当起了“又宅又独”的乖学生,置身事外。能够平静地看待风潮而不心生羡慕,我想是源于对自己的充分认识与对时间的把握。我深知自己不擅长竞赛类的难题、偏题,盲目参加只会适得其反,不如安心专注高考,用那些“我的时间”弄清每一道做过的试题,为将来从容准备,岂不更为划算?

身边的朋友也有笑我傻的,但我只是报之一笑。正如徐悲鸿先生所讲:“别人看来我是荒谬,我看自己是绝伦。”的确,有很多人在自主招生里一举成功,但我知道那不是我的“菜”,盲目跟风,不如相信自己,在自己认为合适的时间里发愤苦读,走出一条不一样的平坦大道!

在人生的路途里,很多东西是无法参照和复制的,不要迷信别人的传说,认清自己的心性,不为外物琐事所扰,自主过好“我的时间”,即使头破血流,也能练就铮铮铁骨!

有很多东西难以出彩,便是少了自己的东西。作为“90后”的领路人,我们更要认真把握自己的时间,才不负一个独立而完整的灵魂!

本文从寻常事出发写自我真事,抒发自我真情,文章深刻的论证不在于轰轰烈烈的大事,而是选取生活真实来演绎人生道理:一是周末校门口的家长上门接孩子,一是风头正劲的自主招生,情理真挚而充沛。寻常事情中的情理也极其容易引发情感共鸣,这胜却大讲道理甚或套用文化名人的写作之风,这也是在样卷中被阅卷组评为满分的原因所在。

古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只要我们用心观察生活,摄取生活的营养,紧扣时代脉搏,聆听生活绽放的声音,就能写出有真情实感有个性作文。

上一篇:贵州省中学中、高级教师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下一篇:企业借款合同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