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调查问卷

2024-04-19

关于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调查问卷(通用8篇)

关于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调查问卷 篇1

一、背景

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概念,是中国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村人口非农化没有同步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农民工队伍的产生和不断壮大,对改变农村面貌作出了特殊的重要贡献,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变革的巨大力量。

20世纪80年代初期,出现了少量的第一批入城打工的农民;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第二代民工群体,农民工是城市被雇佣者中劳动条件最差、工作环境最苦、收入最低的群体,但在现代化过程,农民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据报道,农民工对经济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他们对GDP的贡献率达到了16%。解决好农民工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而且关系到工业化、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公正与和谐,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事业的全局。

此次学校举办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恰逢梅建明教授的课题正值调研之际,我便借此机会对一些农民工进行了问卷调查,从大学生角度对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状况进行了解。

二、调查的相关情况

调查时间:2012年1月24号至2月5号

调查对象:春节回家过年的农民工

调查形式:以采访形式为主,调查人员进行笔录

三、调查内容

在此次调查活动中,接受调查者共20人,平均年龄为30.5岁,其中16~25岁的占45%,26~30岁的占20%,31~40岁的占10%,41岁以上的占25%;;女性7人,男性13人。

(一)农民工在城市现状

1、就业状况

调查显示,省会城市及直辖市是农民工主要的输入地。在本次调查中,在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务工的占75%,在其他城市务工占25%。大部分农民工都说在省会等大城市能找到的务工机会比较多。

农民工的就业部门分布于各个行业,但仍然比较集中。在20个样本中,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人数最多,占35%,其次是建筑业、餐饮住宿业、其他行业(医院护工、海员等),各占15%,交通运输业占10%,商业和地产物业各占5%。

关于其所属部门,没有农民工从属于行政事业单位,有65%的农民工在私营企业工作,20%在合资企业,10%在公有企业,5%自行创业。

2、收支状况

在被调查的农民工中,大部分农民工的工资能定期、规范、及时地领取。在被访者中,按月领取劳动工资的占75%,余下的均为工资被拖欠两个月之内。而且据被访者说,克扣和拖欠工资的现象跟以前相比大为减少,即使工资被克扣和拖欠,原因也是由于部分用工企业资金周转困难,或者是扣留一部分钱,作为防止不辞而别的手段,或者是上一级暂时经费有困难,缓发工资。这说明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基本得到落实,收入水平有所提高。

接受调查的农民工的平均月收入为3000元左右,正常情况下,农民工平均每人每月的固定支出约为1000元,其中,用于食品消费支出占固定支出的50%左右。

3、工作状况

调查显示,农民工的劳动时间,平均每天在10 小时以上,甚至有些还在12小时以上,大大高于城镇职工的平均劳动时间。超时加班就成为农民工工作的常态。调查过程中,农民工表示他们要经常加班,而且大部分农民工表示在节假日不能得到休息。由于大部分农民工是在制造业和建筑业就业,很多工种岗位具有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的特点,超时加班工作严重损害了农民工的身心健康。虽然农民工要经常加班,以牺牲健康权和休息权为代价,但是很多农民工却得不到应有的补偿。在经常加班的农民工中,有很多不能得到加班费。由于工时水平低,为了挣更多的钱,时间对农民工来说至关重要,他们只能加大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来获得更多的报酬。

4、住房及子女教育状况

接受调查的20位农民工中,65%是在城市郊区的农村里租住的简易房,有25%是就业单位提供的工棚宿舍,仅有10%住的是自己购买的商品房。住房普遍问题是拥挤、采光和通风条件差。被访农民工的人均居住面积仅为10平方米左右。

在调查过程中,大部分有孩子的农民工家庭表明由于大城市的学费高、孩子的户籍又不在城市,自己的孩子并没有跟随自己在城市读书,都在老家由老人照顾,在老家上学。而且很多家庭都是全家在外打工,小孩在16、17岁左右就辍学出外打拼。

5、社会保障状况

虽然养老、医疗、失业保障等问题已经引起各用人单位和农民工的重视,各种保险开始进入农民工领域,但实际上农民工的各种权利仍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在被访者中,几乎所有人被问到是否需要社会保险时都回答“当然需要”。但现实中仅有55%的农民工享有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等,其余的45%一项保险都没有。

在这些农民工中跟工作单位没签合同的占30%,其余的大部分都是签订的一年期合约,满一年就可能不再被用了,所以很多农民工在春节假期里都只能在家呆不久,因为怕去的晚了就会没有工作。

6、业余休闲状况

不宽裕的收入、不高的文化水平、拥挤的居住条件、高强度的劳动,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往往处于与城市文化的某种隔膜中。在被调查的农民工中,一半以上主要靠看电视打发工余时光,打扑克、看电视、聊天几乎成为农民工基本的文化生活,上网吧、看碟片、闲逛则是一些年轻农民工业余休闲的主要方式。

7、对城市生活适应状况

调查过程中,很多农民工表明随着务工及生活条件的改善,自己能够适应城市生活,不太适应或不适应的仅占5%。对于现有的生活条件,很多农民工感觉与最初在外的环境相比已经变好了。展望未来的生活,有近一半的农民工表示要回老家,20%的农民工表示要留在城市,成为真正的城市人,还有15%的农民工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其余的则表示还没有打算。

(二)农民工在城市的特点

1、农民工专业技能欠缺,文化程度低,从事职业大多为建筑业和制造业。从文化程度看,被调查的农民工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10%,初中文化程度占45%,高中/中专文化程度占30%,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15%。

2、农民工在外各种权利得不到很好地保障。工资拖欠问题有所缓解,但一些行业和地区工资拖欠问题依然严峻。农民工超时加班现象依然严重,大部分农民工享受不到法定休息日。

3、社会保障进入农民工领域。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障的意愿和实际参保率有所提高,但仍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实际参加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的农民工很少。

4、七成以上农民工具有相对稳定的住所,绝大多数农民工逐渐适应城市生活。稳定的工作、固定的住所、孩子方便的就学条件,是农民工迁居城市、安定生活、减少流动的保证,也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前提条件。

5、新生代农民工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有很大不同。在接受调查的农民工中,新生代农民工占65%,他们的外出打工动机是寻求个人发展,并不像其父兄一辈是为了解决自身和家庭温饱问题;多数被调查的新生代农民工读过初中或者中专,在面对厂方提供的低廉工资待遇和恶劣工作环境时,不喜欢像上一代农民工那样忍辱负重,他们喜欢重新寻找适合他们发展的工作机会;而且在调查过程中,我发现这些年轻的农民工虽然出外务工时间没有那些年长的时间长,但工资水平是与他们差不多甚至超过他们的,这说明新生代农民工更容易融入城市的氛围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而且当被问及未来打算时,老一辈农民工都表示终究要回老家,新生代农民工则是向往过真正城市人的生活。

四、调查结果

以上关于农民工的调查表明,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程度目前并不高,但正在逐渐加深。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出现,他们有强烈的市民化愿望,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他们有更强的城市生活动机,不能容忍社会不公和身份歧视,他们正在逐渐融入到城市生活中。

从调查来看,农民工的市民化还远远没有实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的来说,是政策效应和制度因素,包括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特点、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的变化、农民工问题解决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等。而以户籍管理制度为标志的城乡分割制度,是农民流动和城市化适应的最大障碍,也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最大障碍。城市现在还不是农民工的家,他们当然也不会全身心地融入这个不是家的地方。

五、实践感悟

(一)在社会上要善于与别人沟通。在做这个调查前,梅教授就在那场解说会上告诉我们,在进行调查时一定要注意称呼和问问题的方式,要善于与人沟通。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过程让我对此深有感触。如何与别人沟通好,这门技术是需要长期的练习。以前没有专门跟农民工群体做过接触,也没有做过这类调查活动,所以在调查时,不太懂的变通,有时会招人不耐烦。而我也懂得了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要虚心听取、接受别人给你的意见。

(二)在社会中要克服自己胆怯的心态。开始放假的时候,知道要做社会调查时,自己就觉得自己社会经验缺乏,觉得困难挺多的,自己的懦弱就这样表露了出来。后来在做的过程中觉得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在调查时虽然有人予以冷眼,但还是有很多人愿意帮忙完成的。

(三)我们大学生要经常关注农民工群体。农民工是我国农村劳动力的主力军,也是城市建设中很重要的一支队伍,国家和政府对“三农”问题很重视,作为一个大学生,关注

关于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调查问卷 篇2

一、农民工城市性融入状况

本课题组以济南市为总体, 分两阶段抽样与配额抽样相结合的抽样方法。先从济南市5个城区 (历下区、市中区、槐荫区、天桥区、历城区) 中随机抽取1个区 (市中区) , 再从市中区17个街道办事处中随机抽取了3个 (七里山、舜玉路、七贤街道办事处) , 每一办事处调查120名农民工, 要求农民工的选取尽量考虑职业、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因素差异, 办事处按社区数目分配被调查人数, 调查员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60份, 回收360份, 问卷回收率100%, 有效问卷330份, 问卷有效率94.29%。

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农民工城市性融入可依次分为经济适应、身份认同、文化适应、行为适应四个层面。其中, 经济适应是基础, 身份认同是关键, 文化适应是核心, 行为适应是目标。每一层面分别包涵不同的衡量指标。

1.经济适应层面

(1) 农民工所从事的行业以批发及零售贸易餐饮业、建筑业、服务业为主。

国家统计局2009年调查显示, 外出农民工中从事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的比重依次为39.1%、25.5%和17.3%。据笔者调查, 农民工所从事的行业以批发及零售贸易餐饮业、建筑业、服务业为主, 具体分布如图1所示。

(2) 农民工工作时间相对较长。

据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2006年调查, 在城市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平均每周工作6.29天, 平均每天工作8.93小时。每天工作时间平均不足8小时的占6.85%, 8小时的占53.26%, 9~10小时的占26.28%, 11~12小时的占10.7%, 12小时以上的占2.91%。据笔者调查, 农民工每天工作时间平均少于8小时的占0.91%, 8小时的占47.57%, 9~10小时的占27.27%, 11~12小时的占14.55%, 12小时以上的占9.7%。平均每天工作8小时以上的占51.52%。

(3) 农民工工资有所增长但存在拖欠现象。

据笔者调查, 农民工月收入 (含加班费、津贴、奖金) 800元以下的占6.36%, 800~1199元的占31.82%, 1200~1499元的占40.91%, 1500~1999元的占17.27%, 2000元以上的占3.64%。800~1499元的占了近八成。通过进一步交流发现, 农民工工资收入增长的背后是工作时间的延长与劳动强度的增大, 用一个农民工的话来说是“我拿青春赌明天”。

工资存在拖欠现象。72.73%的被调查者回答没有被拖欠过工资, [1]据笔者调查, 近80%的被调查者承认外出务工期间曾遇到过完全没有工作的情况, 失业时间短的1周, 长的竟然高达20周, 没有工作期间, 少数依靠过去的积蓄生活, 多数只有“打道回府”。

(5) 农民工的社会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据笔者调查, 62.73%的被调查者未与单位签订过劳动合同, 签订过固定期劳动合同的占14.55%。参加过养老保险的占被调查者的6.36%, 参加过基本医疗保险的占10.91%, 参加过合作医疗保险的占2.73%, 参加过工伤保险的占9.09%, 参加过商业保险的占1.82%, 而没有参加任何保险的高达80%。

(6) 农民工居住条件较差。

据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2006年调查, 29.19%的农民工居住在集体宿舍里, 20.14%的人居住在缺乏厨卫设施的房间里, 7.88%的人居住在工作地点, 6.45%的人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 还有12.54%的农民工在城里没有住所, 只能往返于城郊之间, 或回家居住。据笔者调查, 49.09%的被调查者居住在单位提供的集体宿舍中, 人均居住面积大多不超过两平米, 配套设施较差。

(7) 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较少。

职业技能培训状况预示着农民工今后的发展机会与空间。据笔者调查, 约半数的农民工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培训, 参加过培训的以岗前培训 (23.33%) 和生产安全与法律法规教育 (17.58%) 为主。农民工最希望获得的是职业技能培训, 并且认为由用人单位组织效果更好。参加培训的理由五花八门, 但不参加就要被淘汰、不能升职、不能涨工资为前三位原因, 表明农民工注重培训的实用性与功利性。“为什么不参加培训”中, “没有时间”占了绝对多数。

(8)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部分农民工之所以忍辱负重选择继续留在城市中, 原因之一是盼望子女有更好的受教育机会。由于受教育权利的不平等, 农民工不得不支付较高的成本。据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2006年调查, 在5065名有子女随行就学的农民工中, 有2493名农民工缴纳了借读费、赞助费, 每人平均缴纳费用为1226元。其中, 42.08%的农民工交了500元以下的费用, 29.44%的农民工交了500~1000元, 16.33%的农民工交了1000~2000元。济南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定点学校已达24所, 基本解决了农民工子女的就学问题。调查发现, 绝大多数进城农民工没有遇到子女入学难题。

2.身份认同层面

认为自己“还是农村人”的占被调查者的59.39%, 认为自己“已经是城里人”的占19.09%, “说不清楚”的占21.82%。调查结果一方面说明绝大部分农民工还是把自己定位为“农民”, 认为自己不过是城市的过客, 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另一方面也说明不少农民工对自己的社会角色定位模糊, 不知自己属于农村人还是城市人, 从而自我认知不清晰, 具有较为明显的边缘人特征。进一步交流发现, 进城农民工一方面抱怨城市居民“看不起自己”, 另一方面却又声称“与农村老家的亲戚、朋友没有共同语言”。

3.文化适应层面

据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2006年调查, 39.94%的被调查者认为对城市生活已经适应, 比较适应的占28.4%, 认为一般的占26.6%, 表示不太适应的占4.06%, 根本不适应的只占1%。另外, 从受教育水平来看, 农民工文化程度越高, 适应性越强。调查结果表明, 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对城市生活已经适应和比较适应的占78.4%, 高中、初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工对城市生活已经适应和比较适应的分别占73.19%、66.96%和60.77%。据笔者调查, 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对城市生活比较适应, 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对城市环境较为熟悉, 约80%的被调查者乘坐公交车时会主动给需要的人让座, 约90%的被调查者认为过马路时应等待红绿灯并选择走斑马线。

4.行为适应层面

(1) 人际交往内卷化倾向。

据笔者调查, 50.3%的被调查者来济南后“几乎没有”认识新朋友或者认识“不多”的新朋友。认识的新朋友多是“同一单位来自不同乡镇县市的同事” (60.91%) 以及“不在同一单位的老乡” (27.58%) 。当问及“遇到困难, 您一般会找谁帮忙解决”时, 78.18%的被调查者回答是“老乡或朋友”, 回答“当地人”的仅占很小比重。由此看来, 进城农民工尽管工作、生活在城市, 但交际范围狭小, 交往以地缘、血缘、业缘关系为主, 社会交往表现出明显的内卷化倾向 (交往的对象多为同乡和来自其他地方的农村人) 。

(2) 休闲方式层次低。

“您闲暇 (休息) 时间主要用来干什么”的选项有18项之多, 但调查结果表明, 看电视、睡觉、逛街或购物三项合计竟达70%以上。

(3) 社区活动参与率较低。

当被问及参加社区活动状况时, 偶尔参加者占22.42%, 一般不参加者占30.61%, 从未参加者占26.67%。当被问及所在社区组织活动状况时, 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回答“较少组织”;13.33%的被调查者回答“从未组织过”。由此看来, 农民工较少参与社区活动的原因可能不是主观的 (他们不愿参加) 而是客观的 (即社区较少组织活动) 。另外, 由于农民工不具有市民正式身份, 常常无权参与社区居委会选举, 以及对社区事务的决策、管理和监督。与农民工参与社区管理的强烈愿望相比, 他们实际参与率较低, 88.48%的被调查者几乎没有参加过社区管理活动。

二、农民工城市性融入障碍分析

1.户籍制度障碍

农民工经济适应层面上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根源都指向了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

尽管随着粮油价格的全面放开, 以及住房商品化等市场化因素的增加, 户籍制度的作用在弱化。然而就业、社会保险、医疗保障、子女教育、社会福利、住房保障等是与户籍紧紧捆绑在一起的。没有城市户口, 农民工就不能进入城市正式劳动力市场;没有城市户口, 农民工便不能享受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保护;没有城市户口, 农民工子女便难以在城市享有与市民子女同等的受教育机会;没有城市户口, 农民工在城市中便难以购买经济适用房;没有城市户口, 便意味着农民工始终是城市的外来户, 在城市经济发生波动时将首先被冲击。总之, 户籍不仅增加了农民工在城市生存和发展的成本, 同时也因其所内含的不平等因素使得进城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社会, 甚至带来市民化的中断。

2.观念障碍

农民工交往内卷化以及难以融入城市居民阶层的原因还在于彼此观念上的障碍。一方面是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偏见和歧视。农民工大量进城填补城市就业余缺的同时, 缩小了城市居民的就业空间;农民工因“任劳任怨” (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资低) 成为企业“抢手货”的同时, 也成为企业压低城市居民工资的“筹码”。在经历过几乎从未发生过高失业率的计划经济时代以及收入水平持续提高的放权让利改革初期之后, 一旦失业率大幅提高, 物价飞涨, 工资收入增长缓慢之时, 城市居民埋怨的对象往往是过去不让进城的农民工。部分新闻媒体对进城农民工负面报道的放大效应, 给城市居民留下深刻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源于农民工的自我封闭。譬如, 当被问及“您是否经常用普通话交谈”时, 90%的被调查者回答“否”;当进一步问及原因时, 80%的回答是“怕被人笑话”。试问语言不通, 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如何交流?其它诸如“您会主动结交城市朋友吗”, 答案也不容乐观。

3.社会资本障碍

社会资本是“蕴含于社会网络关系、社会组织和社会制度中, 能够为人们所利用的资源”。[2]进城农民工行为适应层面的问题主要在于社会关系网络的缺乏。农民工进城后, 他们所面对的是一个充满“陌生人”的世界。他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建立的那些社会联系大都被远远地抛在了家乡;他们在乡土社会中所遵循的那些规范和观念, 所养成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在这个充满陌生人的城市社会中变得愈来愈不适应。为了在城市中生存、适应和发展, 他们必须学会和城市里的陌生人打交道, 在交往的过程中, 加深相互的理解, 加深相互的感情, 进而不断地建立新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网络, 培育城市生活所需要的新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研究表明, 进城农民工在城市中所建立的这种新的社会联系愈多, 他们整合于和融入他们所在的那个城市社会的程度似乎就愈高。[3]

4.人力资本障碍

农民工经济适应、行为适应、文化适应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与农民工自身人力资本状况密切相关。这方面的研究较多, 在此不再赘言。从经济适应层面看, 农民工工作机会的获得以及收入报酬的高低往往与其人力资本存量成正相关。人力资本存量高的进城农民工不仅容易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 较易取得相对稳定的职业和较高的收入, 而且其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转变也较快, 从而容易融入市民社会, 容易得到老市民的接纳和认可。

三、改善农民工城市性融入的路径

1.积极推进制度改革

(1) 改革现行户籍制度。

农民工城市性融入问题的解决绝不是将“农业户口”转变为“非农业户口”这么简单, 而是涉及到方方面面, 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户籍改革本身并不复杂, 但附加在户籍制度之上的相关社会经济政策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利益分配格局却是错综复杂的, 改革嵌入其中的福利制度才是户籍制度改革的核心和难点, 不研究解决好相关的社会经济政策问题, 户籍制度改革将难以稳步推进和取得实质性的突破。[4]

(2) 配套制度改革。

在户籍与利益“脱钩”的前提下, 以社会公平为基点, 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改革城镇住房制度, 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改革的目标应使农民工进得来、留得住 (有相对固定的职业和稳定的收入) 、住得下 (有一定的住处) , 还要无后顾之忧 (完善的社会保障) 。

2.提高农民工人力资本存量

农民工人力资本存量的高低与进城前人力资本存量的大小及进城后增量的多少密切相关。提高农民工人力资本存量, 应从农村与城市两个区域着手。

(1) 农村地区应“两手抓”。

一手抓普通教育。农村地区继续抓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同时, 有条件的地方应普及高中教育。一手抓职业教育。办好中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同时, 还应做好进城务工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工作。

(2) 城市应把进城农民工纳入自身教育培训体系之中。

为提高进城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存量, 城市需构建多层次的教育培训体系。通过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 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满足他们多层次就业的需要, 增加就业机会, 引导他们逐步适应城市生产和生活方式, 增强他们的城市适应能力。

3.提升农民工社会资本水平

为提升农民工社会资本水平, 政府应出台政策以鼓励社区加强与农民工群体的联系;加快网络体系建设, 积极创建农民工同政府、城市居民互动式交流的信息平台;通过工会等正式组织, 加强与农民工的沟通和交流;鼓励非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的志愿者深入农民工聚集区, 为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交流牵线搭桥;城市社区应积极创造条件, 让进城农民工尽快融入进来。

4.社区创建和谐的融入环境

居住地是进城农民工除劳动场所以外最主要的活动场所, 居住的地点及其所在社区环境对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交往影响很大。[5]社区对居民的重要性表现为, 成为“社会人”的第一步往往就是成为“社区人”。如果社区能够为居民提供归属感和安全感, 社区就会成为公民和政府之间的联系纽带;反之, 如果公民不能在自己的居住地获得安全感, 他们也会对社会和政府失去信任。[6]为消除城市居民与进城农民工的隔阂, 化解农民工与市民之间的矛盾, 社区需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为进城农民工创造和谐的城市融入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强, 唐壮.城市农民工与城市中的非正规就业[J].社会学研究, 2002, (06) .

(2) 赵立新.社会资本与农民工市民化[J].社会主义研究, 2006, (04) .

(3) 李培林.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6.

(4) 黄锟.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与农民工市民化[J].城市发展研究, 2009, (02) .

(5) 朱力.群体性偏见与歧视——农民工与市民的磨擦性互动[J].江海学刊, 2001, (06) .

关于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调查问卷 篇3

[关键词]农民工;客观生活质量;生活满意度;社会排斥;市民化

[中图分类号]D422.7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4.02.008

在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农民工的作用不容忽视,他们对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农民工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如何使他们很好地融入城市,如何使城里人不戴有色眼镜去审视农民工,对于推动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尤为重要。此外,关注在城市工作生活的农民工的生活状况,提高他们的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才能真正促进城市化进程。

本文拟以在河南省郑州市工作生活的农民工为调查对象,采用配额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运用文献法和问卷法收集资料,对城市农民工的客观生活质量和主观生活质量进行调查研究,以揭示其质量的现状和特点,并从社会排斥的视角分析导致其生活质量较低的原因,最后提出提高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调查方法

1.文献法

本研究通过查阅大量关于农民工生活质量方面的文献资料,对文献的主要观点、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等进行系统的研读,并借鉴其中一些研究成果,以便为本研究的开展和深入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问卷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收集资料。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300份,有效问卷293份;问卷内容分为2部分,一是被访人的基本资料,二是城市农民工的客观生活质量和主观生活质量状况;问卷共设50个问题。在问卷调查的实施过程中,选择的访问员都受过专业、系统的学习与训练,以确保调查的质量。

3.抽样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抽样方法是配额抽样,即根据农民工总体的内在结构与比例,按照性别和年龄这2个变量进行了配额。共发放问卷300份,其中向男性农民工发放问卷180份,向女性农民工发放问卷120份;向“80后”和“90后”农民工发放问卷180份,向其他年龄段农民工发放问卷120份。回收问卷300份,有效问卷293份,有效问卷率达到977%。(见表1)。

由表1可知,样本中男性农民工居多,占604%,女性农民工较少,占39.6%。这与农民工性别总体结构中的男性与女性比例接近。样本中21~30岁之间的农民工占33.4%,16~20岁农民工占28%,“80后”和“90后”的农民工占61.4%,其他年龄段的农民工占38.6%,这与样本总体结构中的年龄比例也接近。样本中的农民工的文化程度以初中和高中居多,占81.9%。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样本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有6人,他们到郑州市打工后,通过自学考试或成人高考而获得相应的文凭,这也反映了这部分农民工积极乐观、勤奋好学的精神风貌。

二、调查结果

19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斯首次提出了生活质量的概念,之后西方学者关于生活质量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生活质量的主观方面,这与其经济的发达程度有关。当一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更多地去关注生活质量的主观方面,也就是生活满意度。1980年代初期,国内学者也开始了生活质量问题的研究,目前学界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3种观点,即客观派、主观派、主客观派。客观派认为,生活质量是影响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各种客观条件;主观派认为,生活质量是人们关于生活各个方面的评价与感受;主客观派则认为,生活质量是影响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客观条件与主观评价的综合。本文较倾向于主客观派的观点,认为城市农民工的生活质量包括客观生活质量和主观生活质量,客观生活质量包括居住状况、工作状况和权益保护、消费状况、婚姻家庭生活、社会交往、闲暇生活、健康状况7个方面,主观生活质量用生活满意度来测量。

1.城市农民工的客观生活质量

(1)居住环境较差

调查中发现,66.9%的城市农民工所居住的是租来的房子,约19.8%的城市农民工居住在单位宿舍。这两部分农民工居住的条件一般都很简陋,面积不大。仅有4.4%的城市农民工是居住自己在城市中购买的房屋,这部分城市农民工在城市打工的时间比较长,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于是就转变成了新的城市居民。

(2)收入水平较低且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关于“你打算换工作吗”这一问题的回答情况如下:24.7%的被调查对象打算换工作,41.4%的被调查对象不打算换工作,33.9%的被调查对象暂时未考虑这个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寻求稳定是城市农民工的首要目标。

在被调查的城市农民工中,月收入801~1 500 元的占58%。这样的月收入,扣除生活费和房租,所剩不多。关于“单位是否克扣过工资”的问题,18.1%的认为克扣过,631%认为没有克扣过。关于“法定的节假日能否享有”这一问题,32.1%的认为能够享有,67.6%的认为不能享有。关于“你与目前的工作单位是否签订了劳动合同”这一问题,14.4%的回答“签了”,67.8%的回答“没签”,其他17.8%的被调查农民工是个体户,所以不存在是否签订合同的问题。

在技能培训方面,被调查对象中62.3%的农民工说自己没有参加过技能培训,只有37.7%的确认自己参加过技能培训。城市农民工有技能培训的需求,他们希望通过参加相关的技能培训,提升自己的能力,提高自身的人力资本,以便能在激烈的劳动力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另外,城市农民工的消费水平不高,无法与城市居民相比。当然,在调查的过程中也发现,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水平超过了他们的收入水平,差额部分一般由家庭贴补。这也凸显了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方式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

调查数据显示,在被调查的293名城市农民工中,有258名没有参加养老保险,占88.1%,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民工仅占11.9%。由此可见,城市农民工中大部分人都没有参加养老保险,更不用说享受工伤保险了。城市农民工这种“边缘人”的身份使得他们在城市中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一旦生活中出现一些意外事故,他们的合法权益便无法得到保障。

(3)婚姻家庭生活质量不高

在被调查的293名城市农民工中,已婚者占39.6%,未婚者占57%,离婚者占2.0%,丧偶者占1.4%。

调查数据显示,65.2%的是和配偶一起来城市务工,58.8%的是丈夫的月收入高于妻子的,37.7%的是夫妻双方的收入不相上下,只有3.5%的是妻子的月收入高于丈夫的。这与中国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观念相一致。然而从随后的两个问题即“在家庭重大事情上,夫妻俩谁做决定”和“在做家务这件事情上,你赞同哪种观点”的回答中,我们又看到了区别于农村传统观念的现代观念。在家庭重大事情(如购买家电、孩子上学等)的决定权上,60%的认为应该由夫妻双方协商决定,34.8%的认为应该由丈夫决定,5.2%的认为应该由妻子决定。这反映了大部分城市农民工家庭夫妻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家庭的重大事情由夫妻双方协商决定,但在家庭重大事情的决定权上,丈夫比妻子更有话语权。由此可以看出,农民工“男女平等”和“男主女从”的思想是交织在一起的。对“在做家务这件事上,你赞同哪种观点”这一问题的回答,也同样体现了传统文化观念与现代文化观念的交织。66.9%的认为家务应该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27.6%的认为“男主外、女主内”,家务应该主要由妻子承担,只有2.4%的认为家务应该由丈夫承担。由这2组数据可以看出,现代家庭文化观念处于主导地位,这说明农民工进城后,由于受到城市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已逐渐地被市民化了。

在择偶条件方面,54%的认为人品好是其择偶的首要条件,22.1%的认为志趣相投是其择偶的首要条件,只有5.9%的认为经济条件和家庭背景好为其择偶的首要条件。显然,城市农民工在择偶观念方面还是比较理性的。虽然农民工生活在城市,与城市居民相比,他们的生活状况较差,但是,绝大多数城市农民工在择偶方面并未追求经济的富裕和家庭背景的优越,而是更多地注重人品、感情。

(4)社会交往主要局限于初级社会关系网络

城市农民工平时的交往对象涉及到家人、亲戚、老乡、同事、同学和其他朋友。当问到“你平时主要和下列哪些人交往”这一问题时,50.9%的选择了“家人”,30%的选择了“亲戚”,43.7%的选择了“老乡”,52.6%的选择了“同事”,31.4%的选择了“同学”,17.4%的选择了“其他朋友”。由此可见,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交往既有初级社会关系网络,也有次级社会关系网络。初级社会关系网络是基于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而建构起来的,这一社会关系网络在城市农民工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城市农民工初次进城务工时寻找工作的过程中。同时,家人和老乡也为城市农民工提供了经济帮助和情感支持。而基于业缘关系而建构起来的次级社会关系网络在城市农民工的再次职业流动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调查中,69.8%的城市农民工认为与城里人交往不多,30.2%的城市农民工认为与城里人交往较多。关于“城里人会主动与你交往吗”这一问题,76%的认为“有的会,有的不会”,108%的认为“都不会”,只有13.2%的认为“接触到的城里人都会”。由此可以看出,城市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交往的不多,也不深。城市农民工在城市居民的眼里是“他们”,是“陌生人”。可见,城市农民工虽然生活在城市,但是,“陌生人”的身份使他们游离在城市与农村之间,落地未生根。更有甚者,35.5%的城市农民工在与城市居民打交道时,感觉到城市居民对他们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歧视。

(5)业余生活单调

调查数据表明,城市农民工在闲暇时间,57.7%的看电视,34.8%的读书或看报,13.7%的参加体育锻炼,39.6%的睡觉休息,9.9%的唱歌,14%的打麻将,6.1%的旅游,25.9%的逛街购物,6.1%的谈恋爱,239%的无所事事,23.2%的进行其他活动。同时,调查显示,49.8%的在闲暇时间里有一种空虚无聊的感觉。由此可以看出,城市农民工的业余生活比较单调乏味。

(6)身体健康状况普遍较好

调查显示,城市农民工89.7%的感觉自己的身体状况良好,74.9%的甚至在一个月内没有生过病,只有1.7%的感觉自己的身体状况较差。从总体上看,绝大多数城市农民工的身体状况还是较好的。城市农民工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如何呢?12.6%的表示经常会参加体育锻炼,61.4%的表示偶尔会参加体育锻炼,25.9%的表示从不参加体育锻炼。由此可以看出,城市农民工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并不强。

2.城市农民工的主观生活质量

城市农民工的主观生活质量可以用生活满意度来测量。城市农民工的主观生活质量主要包括居住满意度、收入满意度、工作环境满意度、婚姻生活满意度、人际关系满意度、闲暇生活满意度、就医状况满意度和总体满意度。在问卷中,关于各个方面满意度的备选答案设定为5级,分别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满意、不太满意和一点也不满意,在进行数据输入的时候,分别赋值为5、4、3、2、1。下面结合调查数据,分别对这些满意度进行说明和讨论。城市农民工对婚姻生活的满意度最高,均值为370;其次为人际关系满意度,均值为3.16;再次为闲暇生活满意度,均值为2.80。居住满意度、收入满意度、工作环境满意度、就医状况满意度均值依次为2.68、2.37、2.78、2.79。由此可以看出,城市农民工对自己的收入满意度最低。这反映出城市农民工的收入水平普遍不高。尽管城市农民工对生活各个方面的满意度有一定差别,但是总体满意度为309。与城市居民相比,城市农民工虽然在城市中的生活条件较差,工作环境不好,但是他们的心态较好,对自己的生活总体上比较满意(见表2)。

三、基于社会排斥视角的原因分析

与城里人相比,城市农民工的生活质量不高,导致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较低的原因有很多,社会排斥是其中之一。城市农民工由农村进入城市后,遭遇的社会排斥主要有政治排斥、经济排斥、文化排斥和社会交往排斥。

1.政治排斥

城市农民工走出农村进城务工后,无法参加家乡的选举活动,很少有农民工专门为参加选举活动而返乡的。因此,城市农民工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无法实现。城市农民工生活在城市,关乎他们切身利益的问题很多,社会却不能为他们提供表达其诉求的有效渠道,因此,即使他们在城市遭遇了不公正的待遇,也只能忍气吞声。

2.经济排斥

城市农民工被排斥在第一劳动力市场之外,都在第二劳动力市场就业,多从事苦、脏、累、险等工作。他们的收入较低,工作环境较差。城市农民工刚进城找工作的时候,为了能在城市立足,不太计较工资的高低,只要能生存下去就行了,待积累一定工作经验后一般会寻找工资稍高的工作。城市农民工的工资除了用于日常生活开支之外,基本上是寄给家里,用于盖房、结婚等大事。城市农民工虽然在城市生活,但是他们的消费水平远远低于城市居民。尽管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观念有一些变化,其消费水平比第一代农民工要高,有的甚至是“月光族”,每月还需要父母贴补,但是,总体而言,与城市居民相比,较低的收入水平也决定了他们较低的消费水平。[1]

3.文化排斥

在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下,城市与农村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别,尤其是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在生活习惯、风俗、语言、思想观念与价值观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城市农民工由于长期在农村生活、在农村长大,因此,他们所接受或认同的农村文化、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与城市居民的有所不同。城市农民工虽然生活在城市里,然而他们满身的农村文化气息使得他们会不同程度地遭到城市居民的异样目光,从而成为城里人眼中的“异类”。尽管城市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在逐步适应城市生活时,也会尽量学说当地话,穿着打扮也会考虑流行、时尚,但是他们毕竟在农村文化氛围中长大,农村文化已经在他们身上深深地扎下了根,当城市农民工身上的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发生碰撞时,城市农民工会感到很不适应,成为“边缘人”。

4.社会交往排斥

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交往圈子不大,主要局限在家人、亲戚及老乡所构成的初级社会关系网络之中。在逐步适应城市生活的过程中,城市农民工的次级社会关系网络会逐渐拓展,与同事、城市居民的交往也会逐渐增加。然而,由于城市农民工过去长期生长在农村,他们已经习惯了熟人社会的交往方式,即交往比较深、投入真情实感、注重礼尚往来,因此,当面对比较理性、交往比较浅、功利性较强的城市社会交往时,他们很难适应。不仅如此,他们还会遭受到城市居民的歧视,认为他们是乡下人,看不起他们,这使得城市农民工无法正常地与城市居民交往,有些城市居民甚至不愿意与城市农民工交往,认为会降低自己的身份,这样,城市农民工就会被排斥在城市居民的圈子之外。

四、提高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的建议

鉴于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较低,结合对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之一的社会排斥问题分析,笔者提出提高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的如下对策建议。

1.改革户籍制度,降低城市农民工市民化的门槛

要提高城市农民工的居住、工作和权益保护等方面的生活质量,政府应该在户籍制度方面进行改革,例如,可以让一部分在城市居住时间较长、有稳定工作和稳定收入、符合一定条件的城市农民工逐步转变为城市居民。鉴于新生代农民工年轻、富有活力,现代意识较父辈强,更倾向于在城市定居,政府可考虑降低城市农民工市民化的门槛,有选择地做好新生代农民工的户籍入市问题。

2.建立覆盖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

绝大多数城市农民工在城市里都没有参加相应的社会保险,他们在城市的生活缺少社会保障。政府应逐步建立覆盖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得城市农民工在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生育保险方面都能享受到应有的社会保障;按照“低门槛、便参保、广覆盖、易流动”的原则,逐步做好城市农民工养老保险的扩面工作;坚持“低费率、保大病、保当期、用人单位缴费为主”的原则,推行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险。[2]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尤其要注意城市与农村、省与省之间的对接。

3.建立城乡一体的用工制度

鉴于城市农民工被排斥在第一劳动力市场之外,不能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待遇,影响其经济收入,因此应打破城乡用工制度上的壁垒,建立城乡一体的用工制度,保障城市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使得城市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一样,可以凭学历、技能在劳动力市场公平竞争、平等就业。

4.积极进行城市农民工进城安居扶持

城市农民工的住房问题是亟待解决的基本生活问题。调查显示,大多数城市农民工租房或居住在单位宿舍或工棚中,居住条件较差。要改善其居住状况,有必要进行城市农民工安居扶持,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积极建设单位宿舍,改善单位居住条件;其次,大力推进廉租房建设,使城市农民工也能享受到这方面的优惠政策;再次,把符合一定条件、收入稳定的城市农民工纳入到经济适用房的目标范围内。[3]

5.积极组织城市农民工进行就业和转岗技能培训

城市农民工由于缺乏劳动技能,在劳动力市场中没有竞争力,在就业和转岗中会遭遇很多困境。因此,政府部门应积极组织城市农民工进行就业和转岗技能培训,不仅在农民工的输入地,也要在农民工的输出地即在城市农民工进入城市之前进行相应的技能培训,以提高其进入城市后的城市生存能力。当然,政府部门也要积极鼓励第三部门和用工单位组织城市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改变城市农民工技能缺乏的现状,以提高其在城市中的竞争力。

6.用工单位或社区应积极为农民工组织文化娱乐活动

调查显示,城市农民工的闲暇生活质量较低,提高其闲暇生活质量势在必行。首先,用工单位或社区组织应积极组织文化娱乐活动,以提高城市农民工工作的积极性,丰富社区居民和农民工的文化生活。其次,城市农民工应积极参与文化活动,提高自己的文化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成思远.社会排斥视角下的农民工问题[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11):16.

[2]钟宜.农民工市民化转化中的政府责任研究——以重庆市为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79.

关于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调查问卷 篇4

2011年11月26日,我带着我们组共同设计的问卷到东肖开发区进行问卷调查。这一过程的问卷调查的所见所闻,加深了我对农民工的理解。来自农村的我,本以为对农民的生活状况已经算挺了解的,然而,通过这次的调查,我发现农民工与农民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的确,他们的生活都是艰辛的,虽然,我们国家的经济在不断的发展,但温饱仍然是他们的奋斗目标,他们的肩上背着养家糊口和供子女读书的任务。于是,淳朴憨厚的农民们背着大包裹小包裹怀揣着家人的期望进城打工,成为了农民工——这是我对农民工的最初理解。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人口特别是青壮年农民工涌进城市的原因:一方面是生活所迫,另一方面则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农民工成为一支新型的劳动大军。

通过与农民工的真诚交流,他们的工资虽然够他们的衣食住行,但是要以极大的劳动力和身体健康为代价进行加班加点。为了拿到更多的工资回家过个好年,他们忽视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对于这点我真的感到担忧和同情,希望他们能多注意自己的身体。走进民工宿舍,亲身体验了民工住宿条件的恶劣,和他们老板的公寓比起来简直是贫富差距悬殊啊!农民工们的生活条件比较差,缺少必要的文化娱乐活动,生活比较单调,我调查的他们一般空闲的时候打牌,或者出去闲逛,基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活动。或多或少影响到他们对生活意义的理解,人并不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如果仅仅只是停留在温饱的层次,那么他的生活是缺乏色彩的,而适当的文化活动能够加深他们对生活真正内涵的理解,所以真的很希望那些老板们能举办一些相关的活动,来丰富农民工的生活,为他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创造条件。调查中的这些农民工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年龄,其中跟我同个年龄或者比我小的不在少数,这时候的他们应该是在书的海洋里遨游,深受着文化的熏陶,跟他们比起来我真的很幸福,同样是来自农村的我们,却有着不一样的道路,并不是说他们没有能力而是他们缺少了学习的机会,这一点使我感到惋惜,而我会珍惜学习的机会,多学些本领,将来能够为大家出点力,希望这种现象能够淡去,农村里的孩子都能够读得起书,受到平等的待遇。这是其次,由于来自偏远的地方,他们绝大部分是一年回家一次,要忍受着思乡之苦的煎熬,一个人在外无依无靠的,甚至还要受着外人的冷眼相待。当然,也有些农民工在这过的还是不错的,于是他们便将家人带来在这安居乐业,他们的孩子在这边上学,受到良好的教育。

调查的过程中,很多农民工对手中拿着问卷的我避而远之,对问卷调查不感兴趣,有的工厂和公司不允许我们进入,这些给我们的工作造成了困难,原因有很多,有些厂的老板怕我们影响他们的工作,害怕我们对他们的公司造成不利,而农民工的漠不关心是因为他们绝大部分的不识字,好在他们听的懂普通话,于是我便一个一个念并解释给他们听,虽然效率比较低,但这让我更加真实的了解到他们的状况。最后终于把几百份的问卷调查完了,不过已经是晚上……

关于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调查问卷 篇5

先生/女士:

您好!为研究我县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工作状况,特制定本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1980年以后出生的本县农村户口群体,此次调查是匿名填写方式,恳请您真实填写感谢您的支持!

1、您的性别?□ 男□女

2、您的年龄□20以下□21-303、您的文化程度

□小学□初中 □中专、高中 □大专及以上

4、您的婚姻状况是□已婚□未婚*

5、如您已婚有子女,您的子女

□打工地入托儿所或学校 □自己带□找人带□放在老家由父母或亲戚带

6、你认为城镇户口重要吗□重要□不重要□不知道

7、您是否□中共党员□共青团员□两项都不是

8、如果您以上两项都不是,您是否希望争取加入共青团或共产党

□希望入党□希望入团□没有想法

9、您现在的工作地点是□外省□本省大城市□本县

10、您目前从事的行业是

□农业□制造业□建筑业□商业、饮食业□服务业□其他__

11、您是通过什么途径寻找工作的□亲友介绍□网上招聘信息□人才招聘会□中介机构

12、与父辈对比,您在选择工作时更会更考虑

□工资水平□工作环境□福利待遇□发展机会

13、您进城后变换工作单位的次数

□没换过□2次以下□5次以下□10次以下□10次以上

14、您变换工作单位的原因是

□收入太少□工作太累□工作危险□学不到技术 □工作环境差

□工作不稳定□受到不公正待遇□受不了企业各种限制 □没有发展前途

15、您对目前的工作□很满意口基本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

16、您能接受假期加班吗?为什么

□能□不能□加班工资高□没办法不得不加□不想加班要休息

17、除了打工,您有准备通过其他途径挣钱吗?

□已经开始从事其他投资活动□想过并开始准备和计划

□偶尔想过□没有想过

18、如果有机会,你会自己创业吗□会□不会□ 到时候再说

19、您目前的居住状况是

□单位宿舍□自己租房□与人合租□借住亲朋家□自己买了房

20、您的月收入是(扣除必须缴纳的社会保险、税金等后的净收入)

□500元以下□500元至1000元□1000元至1500元□1500元 以上

21、您觉得您每月的收入

□不够花□需要家里补贴□基本够花□有富余

22、您每月的主要支出是【可多项选择】

□ 吃穿 □手机、上网□交通□ 房租□给家寄钱□存钱

23、您在业余时间主要从事什么活动[可多项选择]

□读书看报□业务学习□看电视□上网□交友□文体活动

□做家务□休息□其他

24、平时上网干些什么□玩游戏□看视频□ 聊天□看新闻□其他

25、平时交流娱乐的对象□工友同事□同乡同学□当地人□其他__

26、对您来说,哪一项最重要

□尊重与平等□高收入□提高技能□养家糊口

27、你是否自我感知在城市中受到岐视□是□不是□说不清楚

28、如果与上级发生比较大的矛盾冲突,您做出以下哪种选择

□忍气吞声选择留下□留下来但会向周围人倾诉积极解决矛盾

□选择离开

29、您每年累计接受多长时间职业技能培训

□没有培训□少于一周□一周到二周□二周以上

30、您愿意参加培训吗,您不愿意参加培训的原因是

□愿意□不愿意□没钱交学费□单位不组织

□没时间□担心自己学不会□培训没用

31、你认为你已经融入城市了吗

□已经融入□基本融入□正在融入□没有融入□无法适应

32、如果有条件的话,您将来选择在何处定居

□目前工作城市□本县城市□回农村老家□到时候再说

33、村委会换届时是否回乡参加选举□回去□不会去

34、回乡参与选举的原因

□.和自己的利益相关□关心乡村发展□自己想当村干部,有所作为

35、不回乡参与选举的原因了

□经济原因□对选举情况不太了解□少我一票没关系□其它__

36、是否有务农经历□经常□ 偶尔□基本不会

37、您了解以下哪些法律法规[可多项选择]

□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工会法□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集体合同条例□ 都不太了解

38.您认为当前农民工打工面临的最突出的困难是:

□ 信息不灵,工作不好找□ 家里小孩、老人没人照顾

□ 自己技术缺乏□ 维护自己合法劳动权益很难

□缺乏相关政策、制度支持□其它

39、您最希望政府在下列哪些方面提供帮助【可多项选择】

□劳动就业□收入分配 □社会保障□监督用人单位履行劳动合同

关于创建文明城市调查问卷 篇6

时值镇江创建文明城市的高潮期,大街上随处可见文明引导员,大家也都积极参与,然而市民对这些成果是否满意,对镇江古建筑的重建是否认同并支持,仍有待调查。

1、本市正在创建文明城市,您认为是否必要?

A必要 B没必要 C无所谓

2、您觉得在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中市民是否受到了影响? A没有 B受到了 C受到较小影响

3、从省级测评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情况看,镇江市还存在哪些问题?(多选)

A公益广告普遍比例不够 B遵德守礼提示牌数量不足 C文明餐桌提示牌未按要求摆放,餐饮店存在证照不全 D无证经营,集贸市场消防设施被占用或堵塞,路灯、路面损坏未及时修复,盲道被占用等问题

E交通方面存在较多问题

4、作为镇江市民,您觉得应该怎么做?(多选)

A文明修身,起好带头作用 B为“文明城市创建”做好宣传 C熟练使用文明常用语十字“您好”、“请”、“对不起”、“谢谢”、“再见”

5、对于镇江许多古建筑遭受到破坏,数量也在逐年锐减的情况,您怎么看?

A名胜古迹多,现有的政策和措施不够完善,保护古建筑的任务繁重 B镇江古建筑商业化现代化的元素过多,使古建筑丧失了本来的面貌 C最好在保持历史文物原状的前提下,对古建筑修缮,更新并利用

6、您觉得在本市乘坐公交车出行方便吗? A很方便 B不方便 C一般

7、您是否知道社区遇到重大事务时要通过召开听证会、评议会或议事会进行决策?

A知道 B不知道

8、您对本市政府提供的公共图书借阅、公益性文艺演出、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场所等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吗?

A很满意 B不满意 C一般

9、您对本市的环境保护工作满意吗?

A很满意 B不满意 C一般

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困境与出路 篇7

一、破除收入低困境, 提高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经济支撑能力

马克思认为, 劳动力的工资包括维持劳动力自身生存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力的教育培训费用和抚养家属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三部分。但一直以来, 农民工工资水平仅为生存工资, 这是造成他们不能融入城市最直接、最关键的原因。有学者分析, 大部分农民工的收入水平是城市在岗职工的50%~60%, 这就致使农民工没有经济能力真正融入城市生活;而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程度大部分在40%~60%的区间, 说明农民工群体基本上处于半融入城市状态。[1]农民工工资水平低下若不能改变, 建立社会保障无经济支撑能力, 农民工干脏苦累险毒等工作的境况、受市民歧视和农民工自身的“认同”等就无法实现扭转。当然, 农民工工资收入水平低的深刻根源还在于劳动力供过于求以及农民工自身的文化素质及缺乏劳动技能。

1.化解劳动力供求失衡矛盾是保障农民工工资水平上升的根本

(1) 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促进劳动力需求快速增长

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增加劳动力需求的贡献主要在于:①拉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工业化和城市化不仅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而且促使了农民消费方式发生变化, 增加了对第三产业产品的需求, 从而拉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在印度、泰国等发展中国家, 农业向工业部门转移一个劳动力, 可以带动农业向第三产业转移1.5~2.9个劳动力, 而在我国却只带动转移了0.3~0.6个劳动力, 其原因在于城市化进程滞后。②进行大规模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增加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与工业化和城市化相伴而行的是城镇基础设施需求的增加, 如交通网络建设、居民住宅建设等都必然带动就业机会的增加。③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 通过消费刺激生产, 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目前重庆市的情况看, 一个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是农村的3倍还多, 而消费的增长势必拉动经济的发展, 拓展就业空间。

(2) 提高农民在农村务农的净收益

提高农民在农村务农的净收益有着双重的效应:一是必然提高农民进城工作的预期收益, 从而不会轻易接受工资明显偏低的工作;二是进城找工作的农民工腰包中的钱相对较足, 农民也就不会因温饱问题所迫而无奈接受低工资。

提高农民务农的净收益需从两方面入手:①逐步提高农产品价格, 并使农民成为其最大的受益者。②重视高附加值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即是说, 在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和增加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的同时, 积极引入新品种、新技术, 抓好蔬菜、瓜果、林木、牧草、花卉、养殖等特色农业, 建设规模基地, 培植主导产业。

3.加强劳动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民工工资收入的关键

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 努力把供大于求的“力工”培养成供不应求的“技工”, 解决劳动力供求结构失衡矛盾。

(1) 整合各类办学资源, 争取在较少投入的情况下解决“在何处培训”的问题。将各级成人教育学校、职业技术学校等教育主渠道现有的校舍、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进行整合, 建成培训基地, 实行校校联合、校企联合、优势互补, 形成理论教学——实习操作——上岗就业服务一条龙的模式。

(2) 以需求定培训, 以输出带培训, 确定“培训什么”和解决“人往哪里去”的问题。在培训班开学之前, 应派出调查小组深入劳务输入地的企业和劳动力市场洽谈用工意向, 签订用工合同, 做到培训学校与用工企业紧密对接。培训还必须突出实用性、实效性和技能性, 只有这样, 拿到技术等级证书的“技工”们才会受劳动力市场的欢迎。

(3) 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和层次开展培训。①因人施教。对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工主要以实用技术培训为主;对于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农民工实行岗位培训, 使其掌握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②培训以定点和定向培训为主。培训的重点则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家政服务业、餐饮业、酒店服务业等行业的职业技能培训。③培训形式多样化。可以把课堂开在工地、车间, 因地制宜, 上门授课。在开课时间上可以采取脱产和业余相结合, 节假日、休息日、八小时之外, 只要有需要就开班开课;学制上也可以采取系统培训和一技一能的短训或超短训班结合的形式, 使培训的成果一点一点的积累;在教学手段上, 还应将传统的教学和现代的科学技术相结合,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 制作教学光盘, 使农民工在工闲和农闲的时间自学。

3.建立工资增长机制是提高农民工收入水平的有效保障

工资低致使农民工选择“用脚投票”另投他处。但是, 由于农民工缺乏组织, 也不懂得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所以, 即便换个企业还会遇到同样的问题。而频繁“跳槽”流动, 不仅给农民工的利益带来损失, 也不利于企业用工。因此, 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工资保障机制。

(1) 加强地方立法。以地方立法的形式, 为农民工工资增长提供法律保障, 使农民工工资水平随着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而提高。当出现当地政府发布的最低工资标准提高, 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 本单位利润增长等情况下, 应适时调整农民工工资水平, 让农民工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 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2) 成立农民工服务机构。架起农民工输出地和输入地的沟通桥梁, 为农民工“讨薪”、“涨薪”建立一个正常渠道。

(3) 吸纳农民工参加工会组织。充分发挥农民工参加工会组织的作用, 以工会代表农民工的利益与企业进行工资水平的协调和协商。

(4) 创新考核指标。把农民工工资保障水平纳入地方政府创建和谐社会的考核指标范围。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仅要看GDP的增长速度, 也要看农民工工资有无出现“欠薪”或工资水平过低的情况。

(5) 加强舆论和法律监督。对阻碍农民工正常获取收入的行为予以曝光;加大对企业进行《劳动法》的培训和宣传力度, 树立高尚的企业文化;弘扬“以人为本”理念, 创造和谐环境。

4.加快土地使用权流转是增加农民工收入的重要渠道

加快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建设, 彻底将进城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采取转包、转让、互换、入股、租赁等形式, 允许土地具体流转形式多样化。具体可考虑推行土地股份制, 农民以土地折股, 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或股份制农业企业。允许农民将土地承包权一次性地有偿转让给第三者或村委会使用, 受让人同转让方的农户达成协议后即付转让费。还可以实行土地置换的办法, 即政府建立土地置换公司, 进城农民可将农村承包土地使用权与城市住房基地按照一定比例置换。有偿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 使农村劳动力转移离土又离乡, 为城镇扩容创造条件。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既有利于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的效益, 又可以增加放弃土地的农民工收入, 提高进城农民工在城市购买住房和参加社会保险的经济支撑能力。

二、破除城市门槛高屏障, 为农民工融入城市消除社会负担

1.加强对农民工的就业指导服务, 降低劳动力流动成本

积极做好劳动力供求状况的信息化建设, 为双方提供准确可靠的供求信息, 减少劳动力交易成本。政府有关职能部门 (劳动社会保障局、人事局、农业局等) 可以在主城区的所有街道、社区建立“综合就业指导和服务站”, 并及时公布全市联网的就业信息;鼓励社会中介组织为农民工提供就业指导服务;还可以在主城区的社区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者队伍 (国际惯例) , 以便为社区农民工提供就业服务等。

此外, 还应该降低农民进城工作在城市生活的必要开支。通过一些措施帮助农民摆脱在找工作过程中相对被动的局面, 使其取得一定的主动权。具体措施包括:

一是设立专门的进城农民招待中心, 提供相对便利和低价的食宿服务, 让在异地他乡的农民兄弟切实感受无论是国家还是社会的关怀和温暖, 解决现在普遍存在的农民工的心理问题。在招待中心的基础上, 定期开展进城农民工就业指导, 一则可以增加农民进城找工作的经验, 降低农民获取工作的搜寻成本;二则可以增加农民找工作过程中的权益保护意识;再者, 招待中心有助于进城农民形成有效的自身权益保护组织。

二是针对资方可以设立有效的用工制度, 提高资方辞退原工人寻找替代者的额外成本。具体手段有:由资方承担农民工上岗证的办理费用;规定一定数额的辞退抚恤金, 即资方在辞退工人时不仅要清付工资, 还应支付一笔与工作时间成比例的抚恤金, 以保障没有工作期间农民工的基本生活, 这一点还必须体现在农民工和包工头之间的用工合约中。

取消暂住证等各种准入限制, 如就业许可证、流动就业卡、计划生育证、暂住证等, 最大限度地降低农民在城市安居乐业的成本。

2.农民工子女无条件在城市享受义务教育

高昂的借读费、赞助费使进城农民工无力让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据重庆市有关调查显示, 农民工子女月均教育支出186.3元, 自主经营者子女月均教育支出234.4元, 均高于城市居民子女月均教育支出的平均水平, 分别是城市居民子女月均教育支出的1.5倍和1.9倍。进城务工和经商农民中, 有子女随同外出就学的占26.5%, 每年人均向学校缴纳借读费和赞助费达841元, 占农民工和自主经营者年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6.8%和8.4%。[2]这就无端地加大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成本。

因此, 必须严格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 使农民工子女无条件地在城市享受义务教育, 城区教育部门应统筹安排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在城市, 应对已经印发的有关减免学校对民工子女征收额外费用的文件和降低民工子弟学校的创建门槛和收费标准的文件的执行情况通过群众进行有效监督, 保证落实。还应依据《民办教育促进法》, 继续鼓励民办教育的发展, 特别是那些为城市中低收入阶层服务, 主要接收农民工子弟的民办简易学校,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降低办学门槛, 为其提供稳定的办学场所, 对办学所需师资和资金以及学校提高教学质量予以支持, 促进其合法化, 以此鼓励更广泛的社会力量投入到这项事业中去。

3.多渠道为农民工提供廉租房和经济实用房

在农民工比较密集的地区建立廉租房小区, 这不仅能减少城市的管理成本, 更重要的是这种集中居住的形式, 还能为他们配套服务的职业与文化业余教育、子女学校建设、城市文明建设、市民文化培训等带来极大的促进, 实为牵一发而动全身、功德无量的大事。政府应未雨绸缪, 在目前的城乡结合部、将来的城市内、规划中的公共交通便利之处, 由政府或社会建设大规模的廉租小区。小区房屋单套面积不求宽大, 但求适用即可。应该说, 在性别单一、社会关系单纯、文化程度和价值观念相似的“群体式”农民工小区建设公寓式集体宿舍, 其优点是价格易于承受, 管理方式简单, 适应农民工季节性变化的特征, 而外来人口在行动上也比较自由。

当然, 这就需要在税收、土地政策、融资渠道等方面制订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 鼓励和帮助农民工在小城镇自建住房, 在城市通过住房合作社集资建房。

三、破除参保难困境, 为农民工融入城市提供制度保障

目前, 农民工的社会保障覆盖率还不高。有关调查显示:26.1%的农民工遭遇过工伤事故, 其中, 只有13.2%的农民工得到了雇主的全额医疗等费用补偿, 得到一部分补偿的占61.8%, 没有得到补偿的为25.0%。农民工养老和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分别只有10.9%、18.1%。[3]与城市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 (2009年已提高到了1200元) 相比, 农民工养老保险的水平还有待提高。以重庆市出台的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为例, 参保民工缴费15年以上其退休后 (15年后) 每月可领取360元养老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这一情况如不能改变, 届时那一定是城市新增的规模巨大的贫民!

因此, 笔者认为, 破除农民工参保难的困境, 关键在于加快分层分类建好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1.对稳定就业的农民工构建捆绑式综合保障金制度

对从事正规职业、已建立劳动关系以及事实劳动关系5年以上的稳定就业的农民工构建捆绑式综合保障金制度。综合保障金包括工伤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三项。综合保险费按月工资的20%缴纳, 其中, 用人单位承担14.5%, 个人承担5.5%;凡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了个人承担部分的农民工, 可以享受工伤、住院医疗和养老补贴;中止劳动合同的, 属于农民工个人账户的综合保险金全部余额, 可以转接到新的账户, 包括农民工的原籍, 统筹余额部分全部随之一道转移。

2.对灵活就业的农民工构建社会统筹的低门槛社保制度

对签订短期合同、频繁流动以及从事各种灵活就业的农民工, 应建立社会统筹 (不建个人账户) , 实行低门槛 (月30元) 、保大病、管当期的工伤和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养老保险, 建个人账户, 将本人的社会保障权益直接记入个人账户, 只规定缴费年限和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年龄, 不规定退休年龄, 参保灵活, 且低费率 (10%) , 允许间断性缴费;社会统筹部分由财政专项资金支持。

3.建立农民工失业自助过渡中心

针对处于下岗失业的农民工应建立农民工失业自助过渡中心。城镇的每个企事业单位、社区每季度应规划出一部分急需完成的劳务工程项目 (如卫生死角、中小土建工程、绿化工程等) , 以这些劳务储备项目为基础建立农民工失业自助过渡中心。由有关部门以“公共劳动”的形式实施农民工“失业保障”机制, 同时也将比较散乱的农民工纳入一定的管理体系。目前, 从市政景观来看, 公共服务很不健全, 街道上尘土飞扬、垃圾堆积、铺面不洁, 城市环卫劳力十分有限;然而, 大量年轻力壮的失业农民工却四处游荡、无所适从, 腰无半文, 生活无着, 极易选择铤而走险。如果由有关部门组织他们参加公共服务型的劳动, 不仅可以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 还能发挥“社会安全阀”的特殊保障功能。

参考文献

(1) 徐建玲.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度量: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08, (09) .

(2) 向晓华.重庆市农民工生存状态调查, 农家科技[J].2007, (07) .

天津市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入的研究 篇8

关键词: 城市社会融入;农民工

一、对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状况描述性研究

1、城市物质生活融入度

城市物质生活融入度特指来自农村地区的外来群体在享受城市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方面表现出的基本状况。具体包括由工资收入带来的物质消费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融入程度。

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出,70%的建筑业农民工每月外出用餐的次数仅为1至2次,外出用餐次数为3至5次的仅为18%,建筑业农民工外出用餐的频率比较低。这可能与建筑业农民工的收入以及传统的生活方式有关。

在城市务工的建筑业农民工中,根据调查显示其中有3.9%的建筑业农民工表示自己拥有医疗保险,2%的人拥有养老保险,54.9%的人群表示他们只有一份工伤意外险,也有约40%的人群表示对社会保险方面并不了解,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拥有哪些种类的社会保险。建筑业农民工对社会保障方面的知识并不了解,导致在他们的人身安全以及身体健康出现问题的时候无法得到妥善、合理、合法的安置和对待。

2、城市精神生活融入度

城市精神生活融入度是指来自农村地区的外来群体来到城市,从学习文化知识、休闲活动以及文化活动等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融入程度。

从笔者调查的数据中反映出建筑业农民工在城市的工作十分忙碌,28.2%的建筑业农民工在闲暇时多以休息为主,有24.3%的建筑业农民工表示平日工作非常忙碌,没有闲暇时间。有24.3%的农民工会去拜访亲戚朋友,13.6%的建筑业农民工会选择找其他兼职,不足5%的建筑业农民工会选择休闲娱乐活动。

从调查数据我们可以得知,有56%的建筑业农民工表示每周仅有一、两天会通过读书、看报等形式获取资讯;有18%的建筑业农民工表示基本上不看书报;有26%的人群表示读书看报的次数比较频繁。从数据中得出建筑业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匮乏。

二、对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状况解释性研究

1、在经济层面上

由于受到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的限制,农民工在就业、教育、住房、社会保险等方面不能和城市居民享受到同等的权利,这就决定了他们在城市社会生活中处于弱势的一方。

根据调查显示,有约25%的建筑业农民工表示从事的工作劳动时间长且待遇低,19.3%的建筑业农民工表示现在从事的工作压力大、没有保障且不稳定。有13.3%的人群表示自己居住的条件差且住所不稳定。同时,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依然存在,有约6.7%的农民工表示自己经常被克扣工资、不能按时拿到工资;约21.3%的建筑业农民工表示城市的政策对农民有很大的限制、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根据调查的数据显示,对建筑业农民工在城市长期生活造成影响有两方面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在城市生活的成本太高。有38.5%的建筑业农民工表示在城市生活的成本太高,无法承受城市的高物价、高房价。另一方面,有36.5%的建筑业农民工是因为城市户籍及其他政策的制约。因户籍限制,他们的子女无法在城市参加升学考试,如果举家搬到城市,子女上学的成本也是一笔不菲的费用。即便在城市上学依旧无法同城市的孩子一同参加升学考试。同样,因为户口问题,就业的范围也受到了限制。农民工很难在城市找到待遇比较好、社会地位比较高的工作。

(二)在精神层面上

大多数建筑业农民工的文化水平偏低,建筑业农民工需要参加到学习中来,认识城市社会,学习文化知识,学习专业的劳动技能。

根据调查的数据显示,建筑业农民工进行自主学习的比例比较少,有约50%的建筑业农民工表示去到图书馆或社区阅览室进行自主学习的次数比较少,虽然他们同时也表示有比较强烈的学习愿望,但因空闲时间少,没机会学习。在调查的人群中也有约24%的建筑业农民工表示基本不会去,觉得没必要。其中也有约20%的建筑业农民工表示会通过一定方式了解社会、学习知识,但学习的次数不多。

三、对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问题解决的对策研究

1、在城市物质生活方面的对策

建筑业农民工应加强自身建设,转变陈旧观念和提高自身素质。建筑业农民工应注重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身素质,包括专业技能素质、个人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三个方面。政府应创建有利于建筑业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社会环境,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并注重对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和管理,建立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要做好对建筑业农民工的法律援助工作和法律服务工作;通过教育培训住址普及法律知识,要完善现有的教育制度,挖掘办学潜力。

2、在城市精神生活方面的对策

城市的建设需要建筑业农民工,城市的生活也离不开建筑业农民工,农民工是构建和谐城市的重要力量。重视建筑业农民工精神需求并逐步予以满足,一方面是坚持以人为本精神的要求。另一方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因为精神需求关系到建筑业农民工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安定,关系到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具有公平正义、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参考文献

[1]王春光.中国社会政策调整与农民工城市融入[J].探索与争鸣,2011,(5):8-9

[2]邹农俭.农民工如何市民化[J].江苏社会科学,2013,(2):34

[3]田凯.关于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性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社会科学研究,1995,(5 ) :24—27

上一篇:恩师的优秀作文下一篇:三年级《看日历》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