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2024-04-25

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通用10篇)

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篇1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目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因此,教育的内容及方式也必须随着改变,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问题研究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对教师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它要求教师要掌握和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促进教育观念转变,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现代信息技术不仅能有力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而且能够帮助学生从一些繁琐、枯燥和重复性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动手、动脑去思考和探索,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与合作。

关键词: 数学教学 信息技术 有效整合

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先进的高科技手段的应用必将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教育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必将产生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比拟的良好效果。由于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像这样的特点,所以能够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它必定会对教育、教育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方法和工具,营造了新的数学学习环境。《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目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因此,教育的内 容及方式也必须随着改变,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问题的研究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简而言之,就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在数学教学中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更好的培养和提高。那么,究竟用它来提高学生的什么素质呢?显然更多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也就是说,重在解决如何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问题。计算机及其网络能够以软件和多媒体的方式给学生提供各种知识信息,以交互式的方式给教师和学生创造进行探究式教学、主动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各种现代教育教学环境。

1.内容、方法和技术三位一体的整合

教学内容是主体,教学方法是关键,信息技术是保障。只有理顺了三者关系,才能科学、合理、有效地整合。研究数学学科的特点,遵循教学目标和要求,运用科学的教学法,合理地设计教学过程,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并使之服务于教学活动,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化、科学化、信息化,也就实现了课堂教学的高效化。

2.教师与学生双向整合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双向整合过程。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探索、发现、利用和创新。数学课上,不仅教师要针对内容特点与媒体特性来获取信息,精心设计教案,实现传播教学信息的任务;而且还要选择恰当的教育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学习方法。只有充分发挥教与学两方 面的积极性,才能实现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最大有效值。

3.外部操作与内部思维并重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教师既要注意加强引导学生的外部操作活动,又要分析其内部的思维活动,掌握其学习心理。学生接受信息、感应信息、理解信息、处理信息,无一不是依靠思维的参与。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周密地组织学生的视听活动,既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合理演示,又要善于运用语言恰如其分地讲解,才能使学生形成概念,提高认识,使其观察力和思维力得到同步发展。

4.及时反馈和适时调控

所谓反馈,就是指从教学对象处获得信息,以此作为调整教学过程的依据。只有通过学生的及时反馈,教师才能知道学生对知识信息的掌握程度,从而适当调控教学内容、方法和时间程序,乃至信息技术的使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只有通过反馈信息,积极调控教学过程,变换信息,调控载体的传输方式,与学生建立形式多样、合理有效的反馈渠道,才能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有用信息,并能更好地处理和运用这些信息,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二、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要掌握和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促进教育观念转变 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根本性变化,作为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努力学习新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与实验。2.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信息技术是一门基础工具课程,作为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操作水平,积极参加培训,同时要掌握常用的教学软件的使用,必须懂得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来帮助自己的课堂教学,把信息技术有机地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整合,充分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三、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1.巧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兴趣是指认识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是主动认知、参与活动的直接动因,是开启智慧的钥匙,是战胜困难的动力。当儿童学习有兴趣时,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增强,思维敏捷,信息传递畅通。此时,学生的学习处于自觉、主动、积极的状态。因此激发、保持并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是高效率完成学习活动的前提条件。

多媒体技术能够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将整体分解细化,充分展示局部特征,将一些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知识内容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加之声、光、图、影、色的感官效果,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的思维活动和充分的想象,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以往我们出示一些教具,如扇子、红领巾、三角板等,让学生指一指、摸一摸。学生难以建立准确的表象,也就难以建立正确的概念。学习兴趣不高,效果一般。现在我们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闯关的形式组织教学过程,让学生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有角,然后出示该物体的形象,再让学生找出这些角,同 时局部放大,让学生观察。在学生有了大量感知的情况下,通过移动和渐变的视觉效果,抽象出角的几何形状,揭示角的定义。这样由形象到表象到概念都有具体形象的过渡,对于空间观念较差的低年级学生而言,降低了认知的难度,从而保持并促进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又如:教学《圆的知识》,上课开始,就让学生看电脑演示的动画片,小猴、小兔、小狗、小熊四个动物在进行自行车比赛,在比赛没结束时让学生猜一下,最后谁得第一?为什么?有的学生猜小狗得第一(因为小狗的车轮是圆的。)老师又问:小白兔的车轮也是圆的,为什么不猜它得第一呢?聪明的学生会说:小白兔的车轮的车轴没在中间。这时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车轴装在中间,跑起来就又快又稳呢?学完这节课,你就会明白的。这样引入新课,既利用了知识的迁移,又渗透了生活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到不是学数学,而是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思维就很容易被激活,自然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探索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由原来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众多教学实践表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吸引性、综合性和效果性使它产生较强的教学魅力,能吸引儿童、给儿童以愉悦的美的享受,它所形成的教学美使孩子全神贯注、专心致志,乐此不疲地学习。

2.再现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再现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猜想结论,发现定理和结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如:在《年、月、日》这一课教学“闰年”时,利用CAI课件,出示1900-2000年的二月天数顺序排列对照表,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思考:哪几年是闰年?每几年里有一年闰年?从而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得出“四年一闰”的规律。然后出示一些练习题。当练习到判断1900年是否是闰年时,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利用课件,出示了一张1900年的年历卡。让学生们通过观察再次发现,1900年虽然是4的倍数,可却不是闰年。从而让学生在观察和讨论后得出“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的这一论点。这样让学生自己一步一步地去发现结论,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3.化静为动,突破重点、难点

数学教学内容有时比较抽象,传统的教学手段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计算机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进行动态展示,加强学生的直观印象,这样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克服的重点、难点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相遇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相当难度的一类应用题,在教材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手段把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问题,通过直观形象的图文形式加以强化,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展示课件:屏幕上出现一条笔直的公路表示“全程”;按任意键后,又在公路的两端出现两辆汽车表示“相对而行的两个物体”;再按任意键,两辆汽车在隆隆声中向前行驶表示“相对而行”,在两辆汽车重合时按任意键,汽车刹住并表示“相遇”,两辆汽车经过的路线用不同颜色的线条来表示;同时,在画面上有一个钟表,它随着汽车的运行而运行,随着汽车的停止而停止,它展示给学生的结论是:两物体相遇时所用的时间相同。由于增强了感知度,教师不用 6 讲,学生已经在声、光、色、形中明白了诸如“相对、相反、相遇、路程”等词语,从而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并体会到知识的“动态生成”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4.及时反馈,强化学习效果

“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效的练习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对方法的掌握,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习能力;“反馈”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反馈的及时性,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极大影响。特别是练习过程中,反馈的及时性决定练习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某一结论的正确与否反馈越及时,学习者对于这一问题的记忆越深刻。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在及时反馈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一个老师面对几十个学生,很难对每个学生的问题做出及时的反馈。而多媒体教学可以采用一人一机,人机对话的形式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学习的效果。

例如:“15+8=”学生如果输入错误答案,计算机就会及时做出判断,并给出相应提示,再次显示进位加法基本方法,使学生对自己的错误和正确的计算都能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再则,计算机可以在出现错误提示后,随即出同类型题目,让学生反复练习,直至完全正确。这样的练习反馈对于计算方法、计算能力,概念理解程度,规律运用等的检验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同时判断、选择、连线、输入式交互等多种形式也对保持促进学生兴趣起到积极作用。

5.“成功”体验,深化学习动机

人机交互式的学习和练习形式,可以使不同程度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使每个人都能够获得“成功”的快乐。机器是没有感情 的,但是一个注入教师情感的课件,却能使每个学生有机会随时得到老师由衷的称赞,正是由于计算机不厌其烦的可重复性,使学习进程可以具有异步调控性。所有学生都能在一种没有心理压力,积极主动的氛围里学习,使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成为可能。

例如:在巩固百以内数的加法练习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制作翻画游戏,做对一题,就出现一部分画面,并伴有老师的录音“你真棒!”。做错了,则提示“啊哦!请再想想!”如果学生不做选择,就再次出示本题,直到学生做对,给予表扬并翻出画面;如果学生需要帮助,则将本题方法渐进提示,帮助学生完成。9题全部作对,就会出现伴有悦耳声音的图片。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速度完成了这个游戏,他们都得到了赞扬,都取得了成功,每个人都高兴得不得了。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将这种成功的喜悦化为学习的动力,对数学学习由单纯的兴趣转化为乐趣最后变为志趣,从而走上主动学习的成长之路。

四、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1.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但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欠熟练,尤其是小学生,往往因相关同步知识不具备而使辅助教学本身遇到障碍。

2.从数学学科的角度需求出发来使用计算机,而不是为了用计算机而使用计算机。要强调教师的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和学科教学的基 8 础,要在充分了解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使用计算机,发挥计算机的长处,而不是抛开一切,只要用计算机就行,关键还是教学设计。

3.合适的网络课件或工具平台的缺乏,使“课程整合”本身难以系统化,显得零敲碎打。若教师自制,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耽误本身的教学任务。

4.缺乏专家和相关理论指导。5.信息污染与网络安全。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源泉,它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让数学知识贴近生活、无限延伸、形成脉络,并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篇2

一、信息教学有助于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课内容抽象, 概念严谨却又枯燥, 小学生的特点就是抽象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和发展,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考虑最多的是如何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形象化。

教学实例: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 我利用信息技术课件演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过程, 直观地从三角形的高和底与平行四边形高和底的联系, 直观地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从感官上认识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 加深了计算方法的记忆。教学中使用了信息技术后, 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日俱增, 在课堂上注意力明显提高, 对教学信息的反馈比较积极,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他们不再把学习当负担, 比以前更喜欢学习数学了, 使数学成为了他们最喜欢的学科之一。

二、信息教学促进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

多媒体手段的最大特点:人机的交互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信息交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信息流向、流程的控制上。人机交互功能使得教师能根据信息特点、学生特点和课堂的实际情况, 适时地控制信息的表现形式和频度, 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计算机, 教师可以控制某些对象 (文字、图形等) 使它们自动演绎出结果 (而不是由教师说出) , 使学生对这些对象及其演绎的过程有着亲切感;利用计算机的快速功能可以充分展示某个思维的各种发展方向以开拓学生思维的广度;利用计算机的存储功能可以反复多次演示某些内容而避免板书和擦黑板的不方便。如教学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是12c㎡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这一内容时, 如果用方格纸张画, 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有的会把顶点不画在两线交点处, 有的会在画错时不停地擦拭而出现卷面破、脏现象, 有的还会数错格子等。

三、利用媒体展播, 辅助学习

在一些计算教学特别是计算法则和运算顺序的教学中, 如果只是单凭对课本叙述的理解, 并不完全适合所有的学生。为了便于因材施教和突破重难点, 教学过程中, 我把这部分内容制成动画的形式在课堂上展播。如在教学“被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一课时, 我就把计算过程制成一个动画插件, 插入网页中。生动形象的演示比教师用语言表达的形象得多。在学生观察后, 我请学生把计算过程说一说, 形成自己的理解。尽管这可能与书上的文字叙述不相吻合, 但这是学生自己观察发现的结果, 远比别人的传授或死记硬背掌握的牢固。在课件中, 我还设计了“再学一遍”这一按钮, 一时不能理解掌握算法的学生可以自己再学一遍, 或在家里通过上网学习, 而理解掌握的学生则可在教学平台上或在作业本上做作业。这就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也给教师腾出时间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需要说明的是, 这种媒体展播形象地演示了知识的发生过程, 利于学生更好突破学习中的困难, 绝不是什么“电灌”, 况且, 并不是仅仅让学生观察记忆就算了, 观察后, 不仅让学生口述其观察结果, 还要结合乘法的意义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位数, 即让学生再现知识的推导过程, 加深学生的印象。在两三步脱式计算教学中, 把计算顺序用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更加加深了学生的记忆。针对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 在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 用动画展播的形式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应用题的题目要求。如:“草地上有3只小鸡, 又来了5只小鸡, 现在一共有多少只鸡?”这种题可以很简单地用一个小小的动画来实现, 学生理解起来是非常容易的。

四、通过整合, 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动态地展示知识的转化形成过程

数学新知识的学习, 是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利用知识的迁移、转化等方法实现的。在教学中,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 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动态地展示知识的转化形成过程, 能够使学生体会转化这种数学思考方法, 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例如,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时, 教师可先让学生动手将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纸想办法剪拼成以前学过的图形。待学生将平行四边形纸剪拼成长方形后, 教师用多媒体将剪拼的过程用动画展示出来, 并将剪拼前后的两个图形同时保留在屏幕上, 让学生观察对比剪拼前后的两个图形。教学过程中, 利用信息技术, 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动态地展示了整个知识的转化形成过程, 使学生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索、发现过程, 做到了知其然, 也知其所以然, 理解并掌握了所学知识。

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整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343-0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高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既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作指导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有效的学习工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有效整合,谈谈我的一些见解。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有价值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导入新课时,合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创设新颖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景中发生,能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积极情绪,使学生乐学、爱学。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先让学生看汽车在公路上飞驰的录像,再用课件向学生展示三角形、方形、椭圆形、和圆形做车轮时汽车前行的情景,在学生的欢笑声中,教师设问:为什么只有汽车轮子是圆形时汽车才会走得又快又稳呢?车轮是圆形就一定会使汽车跑得又快又稳吗?这样设计的动画时间短,却简洁明了的突出本课的主题,引发了学生对圆的应用价值及其基本特征进行探究的欲望。此情境的创设融学科性、艺术性、教育性和科学性为一体,完美地完成激趣、设疑和促思的目的,这样运用信息技术有效的辅助了小学数学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化了课堂,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运用信息技术,让数学走进小学生的日常生活

在数学课堂中运用现实生活材料,不仅能使学生体会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大大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例如:在进行《人民币的认识》教学时,教师先出示一段录像:小明到一个文化用品商场购物,拿出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购买文化用品,营业员与其进行交易,随着画面的切换,一个欢快的童音提出质疑:“小朋友,你能认出这些面值的人民币吗?”通过音像图文并茂在课堂上有机结合,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无处不在,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

三、运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

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能够将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一呈现出来,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提供丰富感知、呈现思维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引导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动态演示,形象揭示知识的生成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深刻地把握知识的本质。

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点、线的闪烁,依次闪动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来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紧接着把长方体的实物模像去掉,抽象出平面图,完成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再通过面、棱的移动,拼合等一系列的演示,同时配有声音,利用色彩动态来比较,得出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相等,相对棱的长度相等”这一结论,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了这一知识。

这样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不断再现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可以使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让学生在观察与思考的过程中,掌握思维的一般方法,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运用信息技术,突破难点,完善思维

“加强学生空间观念形成”这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之一,也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学难点能否突破是一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而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就可把抽象的空间概念转化为学生能直接感知的具体表象,帮助学生建立清晰完整的表象,为促进学生思维由具体向抽象的飞跃发展架桥铺路。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为了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条规律,制作了展示剪拼过程的课件。使学生在直观感知中验证了猜想,正确的建构了新知,使学生在动手剪拼以后,进一步得到了验证。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完善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只有摆正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位置,合理使用,才能充分发挥其教学优势,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数学软件的应用,使数学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不再是单纯传授知识、训练解题能力的场所,而是给学生一个发展自己奇思妙想的空间,使学生从学数学到做数学、玩数学。随之而来的是学生学习态度上的变化,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再到創造性学习,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于学生的数学能力的影响是深远的。

参考文献:

[1]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 陈建军. 教师怎样做学生数学学习的引导者[J], 中小学教材教学, 2006, (4).

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篇4

一、创设教学情境,提升思维能力空间

当前,对小学语文学科采用信息技术教学彻底改变了传统教育教学方法,成为推进小学语文教学现代化十分重要的工具,它虽然也存在着板书、挂图等媒介,但无论从信息量、要求、形式上,还是产生的效果上,都是无法与整合了信息技术的多媒体课件相比。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良好的变互性和集文字、图像、视频和音频等于一体的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使语言文字兼备了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循环往复地将学生带入到课文中的各类场景之中,使其身临其境,具体感悟语言文字所描摹的图景,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而且促进学生心智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启发学生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对于长期处于较闭塞学习环境中的孩子来讲,信息技术的引进将大大刺激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进而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如:《圆明园的毁灭》以精练的文字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它的毁灭,旨在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通过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学生潜移默化地体验到了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更进一步认识到:侵略者之所以胆敢如此为非作歹,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但由于文中内容距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涉及的史料较多,为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困难。从课题可见,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关于“毁灭”的内容。然而,纵观教材不难发现,全文写“毁灭”只用了一个自然段,且文字通俗易懂;描述圆明园昔日辉煌却占用了大部分篇幅,且难点较多。学生也只有充分感受了昔日圆明园的精美、壮观,才能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才能“爱之深”,“恨之切”。然而,仅凭文中的语言文字去体会,对五年级的孩子来说,实属不易。

为了弥补这一缺憾,笔者适时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上课伊始,先带领学生观看了圆明园的废墟,他们看到这样的废墟图,自然而然会想象昔日的景象,这时引导学生走入课文,找出描写昔日风光的句子来读,由于文中用简洁的词句对圆明园的建筑进行了多方位描写,学生要体会它是园林艺术的精华实属空洞。因此我配以图片、带上音乐,再让学生进入园内遨游,集图像、文字、音频于一体,给学生以感官冲击,老师适时指导朗读,抑或引导学生背下这段文字,使其在情景中感受,为开启学生更多的思维提供一把钥匙,有了这把钥匙,他们后来才能畅谈园内更多没有写出来的景点,这不但发展了思维能力,而且得到审美的愉悦和智慧的启迪。

二、拓宽信息渠道,提高语文知识素养

我们目前使用的教材知识内容较为单一,往往局限于课文中的内容,缺乏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延伸知识,知识面不够深化。而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架起一座与社会相近、与自然相融、与天地相通的桥梁,为学生的语文知识源源不断地汇入时代特征的内容。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广泛涉猎知识,从而实现了对事物的多层面了解,提高了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素养。因此,语文教师应该紧紧抓住信息技术所特有的资源海量化、形式多样化、活动交互性、资源公开性等特点,在课堂外,通过各种手段拓宽信息来源渠道,为语文课堂教学收集更丰富、更全面的信息技术资料。

《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圆明园著名景点何其多,然而文中介绍不过七八处,教师的教学如果仅仅停留在课本上,仅仅局限于文中所涉及的内容,将难以理解“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精华”,这对学生的求知也无疑是一种伤害。所以,我在发展学生思维想象还有哪些景点后,再给学生出示收集来的其它著名景观,如正大光明、天图画、上下天光、杏花春馆、坦坦荡荡、长春仙馆、万方安和、曲院风荷等。这样不但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能教给学生一种学习的理念和方法,让他们明白:书本上所表达出的往往只是“管中窥豹”,要想开阔视野,须得从丰富的课外知识拓展入手,让自己获得信息的素养也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三、倡导自主学习,提升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是以教学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合作、生生配合为辅助的活动过程。而语文教学信息化的实施,不仅大大增加了课堂信息的容量,而且远远超越了语文课本的界限,而学生之间的配合更是教学过程的强大推动力、必要成分。由于知识的复杂性,学生不可能对知识有全面的理解,也不可能完全独立解决情境中的问题,这就使配合学习成为必然,让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在协同合作中,以实现资源的共享。

课文《圆明园的毁灭》第四自然段介绍了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那么,里面究竟有多少宝物呢?文中提到“上自先秦时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这段话所涉猎的内涵太丰富了,学生对只字片语会不以为然。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课前布置作业,让学生上网或其它途径查阅圆明园中到底有哪些宝贝,到底有多珍贵。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进行整合,然后根据要求深化自己的学习感悟。汇报时,有的主要介绍名人字画,有的介绍奇珍异宝,然后老师再出示图片,这时,视觉冲击与先前的感受交织在一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平等参与的过程中都有所得。深化了对课文的感悟,效果非常明显。

四、建设活力课堂,提升学生个性发展

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并要求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仅培养学生的语言、认知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为实现目标,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天空,任我们翱翔。它时而提供的大量图片,让我们想象场景;时而播放影视资料,扣人心弦;时而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浮想联翩的遐想。我们的活力课堂建设,信息技术的运用功不可没。

在执教圆明园的毁灭部分,先让学生汇报侵略者的罪行,然后老师总结出:掠、搬、毁。再用多媒体放映“火烧圆明园”片段,感知侵略者的罪行。并在沉重的音乐声中相互谈感受。最后,老师抛出问题:如果你是当时那个时代的一员,如皇帝、大臣、士兵、普通百姓,你会怎么做?这时的学生已经有了切实的情感,一个个道出自己的心里话,而后师生共同探究出“国弱则人欺”的历史原因,进而将内心的愤怒和伤痛发泄至极点。当然悲痛不是本文最主要的情感基调,学生找到了历史原因,肯定会讲出“化悲痛为力量”的道理。在真切体验下,循序渐进地完成了学习目标,不会讲的会讲了,讲得少的变多了,内容肤浅的也变深刻了,学生在不同层次和维度得到了较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同时,改变了课堂上的“一言堂”,为个性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是一条充满智慧而艰辛的道路,它对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冲击,它不仅要求教师需要精深的专业知识、灵活的现场处置知识、娴熟的执教技能,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还要充分掌握信息技术变革和时代对信息技术发展要求,努力学习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理论基础,具备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素养。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发展提供有力的学习工具和营造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

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篇5

工作单位:重庆市丰都县三建乡中心校

【摘要】近年来,信息技术教育已成长为我国电化教育研究和实践领域的热点。而激活语文课堂教学是跨世纪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电教媒体能让师生双边活动充满激情和活力。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是当前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之一,世界各国都在加大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力度,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和相互渗透,已成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强大动力,传统的教和学的模式正在酝酿重大的突破,教育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教育将对现存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影响。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教学 整合【正文】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通俗地说就是要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之中,也就是根据学科教学需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工具性能,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语文教学改革,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学生。

所谓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小学学科课程将信息 1

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让内容丰富的学科课堂教学作为信息技术的有效的载体,又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科课堂教学的一种崭新的支撑,提高学与教的效率,改善学与教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朝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靠拢。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整合,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会学习”已经成为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世界性口号。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缺乏活力。教出来的学生就好比算盘珠子,拨一拨,动一动,原本聪灵的个性必被扼杀。这样的学生怎能适应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怎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作为创新教学的尝试,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教学中摒弃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网络环境下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参与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所以我们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将语文知识从空间和时间上向课外延伸,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求得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小学语文《鲸》的教学时,我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处理、补充,并以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上课时,学生提出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不能解决的问题,在我的引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和自己上网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不仅轻轻松松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而且对鲸的一些其它知识了解了很多。

众多教育者提出:一个良好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必将会给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带来很大的帮助。斯坦福大学校长卡斯帕尔教授在谈到斯坦福和硅谷的成功时,认为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这一要求的提出奠定了信息技术的学科运用价值。

我们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信息技术和学科有效课程整合的网络信息领域,教师在设计和表现课堂时,要按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精心安排、设置情景、充分考虑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运用声像媒体使文字型、抽象型的内容生动地、具体地、形象地表现出来,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这种教学将会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特点,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个人的潜能,张扬学生的个性特征。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整合,展示不同的学习内容,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向社会发展需要,洋溢着现实的生活气息,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的内容与自己接触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但人无完人,书亦无完书。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还出现一些离生活现实、离这个时代比较远的信息,而利用网络教学就能弥补此中不足。

就小学语文而言,由于其涉及的内容涵盖面广、包容量大,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在思维上能够不固于原有的定势,善于变换角度地灵活地去思考,能深刻的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广泛地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顺利完成。

我们正是利用了信息资源、现代化手段来跨越时空的界限。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知识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空间的整合,改变不同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课程体系结构之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其最终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认为,要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效率,必须把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利用网络环境来进行语文教学,可以体现语文教学的开放性,丰富性。

如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月食》一文,平时老师按常规教学,学生总是难以理解,似懂非懂,效果不佳。后来调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通过动画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再现月食这一天文现象,学生通过看微缩的太阳系运动,便很快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真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又如在《特殊的葬礼》教学中,设计者就提供了三个可发散延伸的空间,一是为什么这次葬礼是特殊的。通过链接相关网站,学生们了解了为什么总统要为这条瀑布举行葬礼。二是关于现在我们周围的环境,特别是水源的污染,能够引起学生对生态平衡的警醒与深思;三是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章,为学生提供比较鉴别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和文学评价能力,加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熏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它已不再是掌握更多更深的知识,而是迅速更新知识的能力,是在更新知识和利用新知识的过程中体现的创新意识,表现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培养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要能够做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采取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改变课堂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的方法,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

信息技术是教学手段,是学习工具。我国政府认为:“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是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中应特别重视的问题。”这一论断也证明了,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目标,是建立在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教与学的改革基础之上。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生产、学习和工作方式。“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观点,它要求教师能从自己的学科教学过程中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帮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也就是指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能把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对这种“整合”教学方式的研究和实施将会对小学生探究性学习、创造性的发挥、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创设良好的基础,使小学语文教学朝着特色、个性的教学方向发展。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去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需要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工作者们作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必将对教育的发展起到助推器的作用,定会使我国的教育事业欣欣向荣。

参考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创新学习:21世纪学习观------重庆市启动“创新学习研究与实验”》龚春燕 何云山

《教育信息技术的掌握与运用》刘芳中国和平出版社

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篇6

张野

沧州市运河区南陈屯乡东屯学校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应用,一种新型的、先进的教学设备——现代信息技术逐渐渗入我们的英语教学。这无疑给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改变传统的注重认知、灌输、封闭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新思路,为建立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并举的教学模式奠定了基础。英语课堂上和谐高效的教学氛围的创设,学生主体性的更大发挥,使学生在积极参与、口脑并用中主动发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找准信息技术与之整合的切入点,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优化英语课堂结构,改革小学英语教学模式,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个性发展,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关键词:小学英语,信息技术,网络教学,改革英语教学模式,开发课程资源

仔细观察小学的英语教学,不难发现目前存在着一些较为普遍的问题。大多数教师沿袭着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一节课老师要在黑板上密密麻麻的书写各种对话、单词,自制教具,带上录音机、磁带,比较繁琐、费力、耗时。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主要是教师和教科书,大大的限制了知识传授的数量与速率,这样的教学封闭,机械且单调,当然很难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兴味索然,效率低下。那么怎样创造一种既开放快乐又有效的教学呢?这显然是目前小学英语教学对教师的迫切呼唤。《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内容健康丰富的课程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当今小学英语教学改革带来了契机。

实践证明,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以计算机为工具,以活动为载体,以语言交际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有效的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个性发展,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因而在信息技术与英语的整合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相应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自主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两个方面进行。那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发挥信息技术的整合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笔者就此谈几点教学实践中的感悟。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下,才能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转化。教学内容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主要信息,教师是教学内容和学生之间的纽带。教师要想使学生很好地掌握教学内容,不仅要准确分析教学内容中知识、能力、情感等教学目标,确定恰当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策略整体设计,还要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情况,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入手,不断地形成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进行学习。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学习情感的需要,使学生始终保持思维的积极性,不断地利用旧知识向新知识进行迁移,以积极的状态进入新知识的学习环境,从而更主动地学习。相对于传统的用电视机、录音机和幻灯机简单呈现教学内容的电化教学,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小学英语教学中,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和具体。动感的画面配合美妙的音效、新奇的互动环节加上巧妙的评价方式,这些都不断刺激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产生和保持着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并在主动参与中激发兴趣,在积极交往中学会合作,在成功体验中享受学习。使教学内容的导入性变得更引人入胜。

例如在教授“Where is „„?” 和表示方位的介词“on”、“in”、“under”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开头:一个冬天的早晨,John蹬 着自行车去上学,后座的书包扣松了,一个皮球、一张考试卷和一个练习本陆续掉了出来。皮球滚到了树下,考试卷和练习本也分别被风吹到了屋顶上和池塘里。到了学校,John发现掉了东西,马上返回寻找,一路上口中喃喃念着 “Where is my ball? Where is my exam paper? Where is my notebook?”看到这,学生马上理解了“Where is „„?”的意思,并在主动帮John寻找的过程中也学会了“on”、“in”和“under”。

二、信息技术改革小学英语教学模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好的教学技巧之所在。”而传统的小学英语教学由于受条件的限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比较少,教师和教材是他们主要的“知识源”,使得他们往往跟在教师后面被动的学习。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社会中,学生知识的来源则是多样化的。各种信息媒体和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通过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以及其他软件和硬件的帮助,让学生学会学习,自己去探索、获取知识,培养技能,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特征,更多地赋予学习者学习的自主性。

(一)、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英语自学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网络搜索与课文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背景。例如:在教学 “Christmas”这一单元时,我事先布置学生上网浏览相关网页,掌握这一西方节日的来历和风俗习惯,借此了解一定的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差异。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激发了求知欲,拓宽了知识面。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信息进行探索性的、开放式的学习,更好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二)、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能力

小学生学习英语缺少少儿习得母语的自然环境。在实际教学中,可利用信息技术增加语言息的输入量,提高学生的英语接触频率。根据教学需要,利用教室里的电视录像等设备播放《迪斯尼神奇英语》、《小蜜蜂英语》以及一些学生喜爱的英文原版的动画,以其动人的画面及纯正的英语吸引学生,学生爱看爱学,极易在平时课间自然模仿人物的语气进行对话,锻炼语言能力。进行口语训练时,学生开始时有畏难情绪,我利用恰当的电教媒体,在口语训练前创设真实的情景,使学生进入愉快的学习状态,激起学生说的兴奋点,诱发“说”的欲望。学生通过看和听规范的英语然后进行模仿说话,然后分组、分角色操练巩固,我再将学生的表演进行录音和录像,在班内播放、点评。学生看到自己的录像,听到自己的声音,积极性特别高,主动纠正自己和他人发音中的错误。可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英语口语训练,使学生在一种积极主动的良好心态下学习轻松,思维活跃,积极参与训练,注意力持久稳定,训练效果好,能有效地提高听力能力和口头交际能力。

(三)、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

学生不但要根据教师提供的网址获取信息,更要学会在网上获得信息的技巧,学会搜索工具的使用。在K12学习频道和网易主页中特色服务/网易免费电子杂志/英文English类似的网站中有许多英语阅读材料,如趣味故事、小诗、童 谣、谜语等资源,学生结合使用金山词霸软件,可以进行自主阅读。在真实的多媒体网络环境下,教师运用新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能力,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的整和和建构新的知识库,扩大知识面。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题的素质教育观。

(四)、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国外很多研究与实验表明,在网络中使用Email除了能加强人际交流外,在辅导写作教学方面优于传统教学,学生为了更好的在交际中表达思想,努力的修改内容,使之更清楚,更有意义。在实践中,我做了以下尝试,把英语作业布置在校园网上,形式有看图写话,写日记,写贺卡,改写课文,续写课文等。学生先把第一稿发送给教师,教师浏览批阅后发还给学生,学生再根据教师所提供的意见进行修改,经过几次反复交流,最后定稿,对优秀作业可以打印成稿,供大家交流学习。逢母亲节、教师节、圣诞节、春节或同学生日,学生都有发电子贺卡的习惯,教师可以让学生查阅网上资源,寻找自己最满意的祝福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任务型教学。

教育部新颁发的《英语课程标准》倡导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探究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情感和调整学习策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其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有了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平台向学生布置任务,同时还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运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来完成任务。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更好的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例如在教在一次教学中,教学主题是“Clothes”。学生学习了各种服装的名称后,笔者利用CAI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通过场景的变换,让Tom和Mary置身于不同的场合,而每一次他们的穿着都不合时宜,在屏幕的两旁有各种不同的服装。教师让学生根据场景为Tom和Mary挑选服装,并通过多媒体操作为两位主角换装,当装扮合适后,两位主角的愁脸则变换成了笑脸,并对学生们说“Thank you!”类似这样的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纷纷举手参与,在一片热闹声中巩固了所学知识。

四、增强了某些评价的实效性。

以前,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常用一些赞扬或激励性的语言、可爱的卡通贴纸和画五角星等方式来进行评价。久而久之,学生对这些评价少了新鲜感,评价所起的作用也逐步在消失。有了多媒体,评价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例如:同样是小组竞赛,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CAI看哪个小组能率先登上“神州六号”飞船飞向太空。这样的方式很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增强该评价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整合教学,是在多媒体教学的网络环境教学下,在教师指导下的研究性学习过程。它能突破过去那种以教材、教师为中心,教师教,学生跟着读的旧模式;能改变过去只注重音标、语法的传统英语教学方式。通过发挥现代教育家户的优势,可以促使教学过程四要素的转变。即变教师“主讲”为“主导”,变学生“被动”为“主动”,变媒体“教具”为“学具”,变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主”为“教材加生活”。通过改变,强化“学”的环境的最优化,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的目标。

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英语教学不仅是教学手段的改进,更重要的是它对教育教学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当然,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的整合教学并不是常规教学的全部,不是每节课都适用。信息技术的运用需要教师本身素质的提高,教师必须具备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能灵活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成功学的理论与方法,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控场能力。另外它要求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对学生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获取知识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有效的整合起来,使小学英语教学踏上一个新台阶,还需我们每位英语教师在实践中做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2.[苏] 苏霍姆林斯基,林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 3.王松美,林继玲,《英语教育与素质教育》,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年 4.余胜泉,《(转载自中国教师站文摘http://,请保留此标记。)基于Internet的学习模式》,《中国电化教育》1998.4。

5.《创新教育学习资料》

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篇7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涵义

文中所涉及的信息技术, 主要包括现代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和多媒体应用技术。信息技术可以为现代教育带来很多便利, 为网络教学营造出良好的环境, 实现远程教学。此外, 多媒体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乐趣, 通过观看图片、播放视频和音频, 让知识从课本上走下来, 让学生调动起各种感官,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化抽象为具体, 将单调的课堂变得多姿多彩。这样, 自然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所谓小学阶段的学科教学, 主要指以班级为授课单位, 教授学生各学科相对独立的知识和技能, 如在数学课堂上, 向学生集中讲授计算方面的知识。现阶段我国小学的学科主要可分为五类, 分别是小学语、数、外和艺术、科学。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作为引导者, 学生则作为探索者、学习者, 教师与学生相互合作, 积极沟通与交流, 从而实现知识在教师和学生间的传递和传承。在这二者进行整合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充分扮好自己引导者的角色, 坚持人本思想, 进行合理的课堂教学设计, 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高效运用现代信息科技, 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将信息技术合理地和学科教学整合起来, 就是为了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依据所教授的知识和接受知识的对象, 选择合理的技术方式, 在合理的时机将把知识形象化, 教授给学生。这样能够更好地促进教育体制的改革, 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有很大帮助。

二、目前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当代素质教育改革的浪潮已经愈演愈烈, 在这样的教育改革背景下, 信息技术和学科教育整合也必将受到重视。可是, 我们也必须充分了解现阶段的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理念落后

现阶段的教学理念, 多是针对应试教育。教师缺少以人为本, 教书育人的认识和觉悟, 学生则缺乏将学习作为一种乐趣的认识。

2. 教学内容呆板、单一

现在在教育实践中, 虽然对教学内容做了一些改革, 但是总体来说教学内容仍滞留在应试教育上, 对学生能力提高不够, 更谈不上师生感情的沟通了。

3. 教学手段单一, 设备当摆设

为了提高学校的教育现代化水平, 很多学校都配置了信息、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设备。但是, 令我们失望的是, 这些设备很多被搁置一边, 利用率低。课堂上仍然是老师讲, 学生记, 缺乏新意。

4. 教学方法推行困难, 教学模式落后

教育改革过程中, 有许多很好的教学方法,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却未被应用。现阶段的教学模式依旧是灌输式的, 这造成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差、参与度不高。

三、信息技术与不同学科教学整合的实施

1. 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 为教师交流教学经验提供平台。

信息技术的发展, 使世界范围内的教学资源交流提供了可能。通过网络这一平台, 很多大型的教学资源网站都会发布一些关于教学内容、练习题目、课堂ppt等资源, 小学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在网络上共享的资源, 结合信息设备, 作为课堂教学的“利器”。现在, 网上还有很多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如教育资源网、小学教学网, 等等。小学教师教授新的教学内容时, 如讲解数学倍数和约数的内容时, 可以上网搜索一些关于约数、倍数教学内容的ppt、课外练习题等, 让学生在课堂上耳濡目染, 加深学生对约数和倍数的理解。

2. 在结合信息技术进行小学课堂教学时, 应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科的特点, 营造不同学科教学的新型信息技术教学环境。

由于小学课程的不同, 所以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进行整合时的模式也应该有所差别。我们要坚决杜绝以偏概全的教育偷懒行为。比如, 在英语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视频、音频等资料, 集中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数学教学时可以利用简单的数学教学软件, 为学生做演示。在这种融合而成的新型教学模式下,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然会有所提高。

3. 在二者相结合的过程中, 要注重结合学生的特征。

针对小学生探索性强、注意力易分散等特征, 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资源和方式进行整合。因材施教才能真正将知识以及学习的真谛深深植入学生的意识里。例如, 可以将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几个互帮互助小组, 然后让学生自己上网搜集资料, 自主学习。这样, 既提高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探索性强, 所以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和一些教学软件, 制作一些教学知识导入的内容。比如, 在讲授科学课程时, 可以上网搜集一些科学实验的视频进行播放, 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4. 教与学积极结合, 将计算机作为教学辅助工具。

在课堂上, 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注重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的提升。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都充分利用信息工具, 促进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 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激励。结合最新的教学标准与理念,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与环境, 促进学生的知识提升和人格健全。计算机在教学中若能充分利用, 会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很大帮助。比如, 在教授英语过程中, 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英文动画片, 既提高学生的语感, 也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

摘要:当今社会, 网络在人们的工作学习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互联网和多媒体已经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 当然, 网络也在改变着教育方式, 为传统教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与活力。信息技术为素质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 被运用到改革中。主要对信息和网络技术及学科教学整合做了简单介绍, 并且对如何实现两者的完美结合提出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

参考文献

[1]李健平.整合学科教学过程构建信息技术平台[J].教育发展研究, 2011, (17) .

[2]蔡祖泉.试论信息技术在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作用[J].中国远程教育, 2012, (12) .

[3]杨舸.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江西教育, 2012, (11) .

[4]沙培宁.淡化学科意识强化工具概念[J].中小学管理, 2011, (11) .

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 有效整合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学习方式。因此,作为教育教学的内容及方式也必须随着改变,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善于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帮助我们的教学,要善于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使教和学都能高效进行。下面,笔者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一些看法。

一、信息教学有助于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课内容抽象,概念严谨却又枯燥,小学生的特点就是抽象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和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考虑最多的是如何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形象化。

教学实例: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我利用信息技术课件演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过程,直观地从三角形的高和底与平行四边形高和底的联系,直观地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从感官上认识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加深了计算方法的记忆。教学中使用了信息技术后,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日俱增,在课堂上注意力明显提高,对教学信息的反馈比较积极,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他们不再把学习当负担,比以前更喜欢学习数学了,使数学成为了他们最喜欢的学科之一。

二、信息教学促进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

多媒体手段的最大特点:人机的交互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信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信息流向、流程的控制上。人机交互功能使得教师能根据信息特点、学生特点和课堂的实际情况,适时地控制信息的表现形式和频度,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计算机,教师可以控制某些对象(文字、图形等)使它们自动演绎出结果(而不是由教师说出),使学生对这些对象及其演绎的过程有着亲切感;利用计算机的快速功能可以充分展示某个思维的各种发展方向以开拓学生思维的广度;利用计算机的存储功能可以反复多次演示某些内容而避免板书和擦黑板的不方便。如教学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是12c㎡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这一内容时,如果用方格纸张画,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有的会把顶点不画在两线交点处,有的会在画错时不停地擦拭而出现卷面破、脏现象,有的还会数错格子等。

三、利用媒体展播,辅助学习

在一些计算教学特别是计算法则和运算顺序的教学中,如果只是单凭对课本叙述的理解,并不完全适合所有的学生。为了便于因材施教和突破重难点,教学过程中,我把这部分内容制成动画的形式在课堂上展播。如在教学“被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一课时,我就把计算过程制成一个动画插件,插入网页中。生动形象的演示比教师用语言表达的形象得多。在学生观察后,我请学生把计算过程说一说,形成自己的理解。尽管这可能与书上的文字叙述不相吻合,但这是学生自己观察发现的结果,远比别人的传授或死记硬背掌握的牢固。在课件中,我还设计了“再学一遍”这一按钮,一时不能理解掌握算法的学生可以自己再学一遍,或在家里通过上网学习,而理解掌握的学生则可在教学平台上或在作业本上做作业。这就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也给教师腾出时间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媒体展播形象地演示了知识的发生过程,利于学生更好突破学习中的困难,绝不是什么“电灌”,况且,并不是仅仅让学生观察记忆就算了,观察后,不仅让学生口述其观察结果,还要结合乘法的意义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位数,即让学生再现知识的推导过程,加深学生的印象。在两三步脱式计算教学中,把计算顺序用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更加加深了学生的记忆。针对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在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用动画展播的形式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应用题的题目要求。如:“草地上有3只小鸡,又来了5只小鸡,现在一共有多少只鸡?”这种题可以很简单地用一个小小的动画来实现,学生理解起来是非常容易的。

四、通过整合,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动态地展示知识的转化形成过程

数学新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利用知识的迁移、转化等方法实现的。在教学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动态地展示知识的转化形成过程,能够使学生体会转化这种数学思考方法,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动手将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纸想办法剪拼成以前学过的图形。待学生将平行四边形纸剪拼成长方形后,教师用多媒体将剪拼的过程用动画展示出来,并将剪拼前后的两个图形同时保留在屏幕上,让学生观察对比剪拼前后的两个图形。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动态地展示了整个知识的转化形成过程,使学生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索、发现过程,做到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理解并掌握了所学知识。

总之,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手段和方法,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实践型人才的目的所在。它必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我们要像北师大博士生导师何克抗所说的那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认识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全面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要素、教学环节,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焦效应”,努力使用信息技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數学知识,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篇9

21世纪是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并不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给社会带来了美好的前景,也给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本人就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作初步探讨:

一、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信息技术具有多媒体的特点,它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身。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各种媒体能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更具吸引力。如何不失时机地把信息技术优势激发起来的学习兴趣及时诱导到阅读文字教材上来?为了突破这语文教学的“瓶颈”,教师必须加强导向、调控作用,结合画面形象适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研读原文,高效地去完成阅读教学任务。

二、利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的特点,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化静为动的特点是其他任何教学设备所没有的。由于信息技术的介入,在阅读教学中改变了逐段讲解的“段段清”,以及以“训练点”为中心忽视语言学习的教学方法,利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的特点,为课堂教学排疑解难。

三、利用信息技术储存信息的优势,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信息技术具备大量储存信息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学习材料,能使教学内容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并能使资源共享,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及发现问题、利用资源探究,提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在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首先,信息技术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是一种形式。用在什么地方,怎样用,应由教学内容、师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的熟练程度来决定。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的功能和优势,但是不能为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要从学科需求、学生认知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需要等角度出发,决定运用与否。

其次,绘声绘色、引人入胜的讲解与分析,对于语文课堂来说,是十分有益而且十分必要的。而且,文字作品贵在以情感人,我们在注重人机交互的过程中,不要忽视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篇10

秀屿区实验小学 林赛棋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信息技术通过声音、文字、图形、图像立体地表现信息,它们在呈现信息的方式上都以形象为主。现代美术中,电脑美术作为美术领域的新成员,有着极为强劲的发展势头。目前,计算机已经成为美术创作中应用极其广泛的工具。而在省编小学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教材中,有很多学习内容是相互关联的。近几年来,我校就 “ 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教学 ” 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下面谈谈我在实践中的体会和思考。

一、美术与信息技术整合优化了教学过程,整合具有可行性。1.欣赏 〃评述----资源浩如烟海,查找可随心所欲。

“ 欣赏 〃 评述 ” 是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 欣赏 〃 评述 ” 领域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课程标准》指出: “ 欣赏 〃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克服以往以教师讲述为主的弊端,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传统的欣赏教学,学生不知道怎样欣赏,更不知道怎样评述。之所以会如此,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学习资源,除了听教师介绍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的信息来源。目前小学美术中的欣赏部分占很大的比例,绘画、雕塑、建筑、民间艺术、儿童美术、卡通形象等,几乎涵盖了所有美术领域,教学中最让教师为难的仍是缺乏资源。

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不但解决了学习资源匮乏的矛盾,而且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美术欣赏的资源极其丰富,学生只要掌握了 IE 网络浏览器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搜索引擎查找资料的方法就能够自主学习。教师只需提出学习的任务,比如制作一张网页、写一篇配有插图的小论文、制作一张幻灯片、编一张电子小报等,帮助学生解决技术困难,协助学生完成作业。

比如美术第十一册《中国古代建筑欣赏》中关于故宫的欣赏。传统的教学设计是:教师展示一些故宫的图片或者幻灯片,像导游一样介绍有关故宫的历史、文化、建筑特色等知识,回答学生的一些问题,或者干脆组织学生观看《紫禁城》的录像资料,然后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且接收的信息量很有限。我们开展的美术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设计是:教师提供一些有关故宫博物院的网址等,让学生每四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搜集资料制作一份介绍故宫的幻灯片,并进行交流。教学中,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上网搜集资料,下载图片,制作幻灯片。在有意识地选择、组织材料的过程中,他们不仅了解了故宫的历史、建筑特色,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立体的故宫艺术知识体系,而且为我国古代建筑大师的杰作惊叹不已,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进而产生了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巨大热情。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最后通过网络教室展示幻灯片,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也都相当投入。

2.设计〃应用----强大的软件供你用,轻轻松松搞设计。

对另一学习领域 “ 设计〃应用 ”,《课程标准》建议 “ 用计算机或其他手段进行书籍封面、文体活动海报的设计 ”。美术课程中还有许多内容,如邮票设计、贺卡设计、板报设计等,都可以采用计算机设计的手段。像用画图、Word、金山画王等软件进行较为简单的图案设计,用比较专业的 Photoshop 软件进行封面设计、广告设计,并利用计算机光盘中大量的图像、照片以及材质资料,利用计算机字库中丰富多彩的字型、字体等,设计出更加精彩的作品来。

例如美术第九册《平面构成设计》的教学。按照传统的教学设计,每个学生起码要准备大小一样的圆形、方形、三角形纸片各三张,通过排列组合将这些纸片构成几个不同的图形,然后选择其中一二个绘制出来。这种方法的缺点是:由于学具的限制,只能获得一些常见的图形;绘制艰难,许多学生因为制作过程过分繁复而失去耐心,画不出精致的作品来。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设计却能够克服上述缺点。方法是:首先在 Word 中插入自选图形 “ 圆形 ”、“ 方形 ” 和 “ 三角形 ”,并设臵成 “ 无填充颜色 ”,再通过 “ 复制 ”、“ 粘贴 ” 获得数个基本图形,然后随意移动这些基本图形,把他们组织成新的图形。学生可在计算机上反复尝试,直到满意为止。最后把构成的图形 “ 组合 ” 在一起,复制到画图软件中,并填上自己喜爱的颜色。(由于在画图软件中不能任意移动图形,在 Word 中又无法完成区域填色,因此需先在 Word 中构图,再在画图软件中填色。)由于手工绘制的设计方式受设计者自身技术水平的影响比较大,也比较费时间,所以学生往往难以实现预想的构思,设计会以失败告终。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设计显得轻松和得心应手,学生容易实现预想的效果,避免由于眼高手低带来的不快,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3.突破难点,CAI 很管用。

CAI(计算机辅助教学)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的快速运算、图形动画和仿真等功能,辅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重点、难点。CAI 课件大多以演示为主,是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中最为常见的形式。教师可运用 PowerPoint 等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自己的多媒体课件,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形象地演示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用于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小学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教学中 CAI 主要应用于以下几种情形:

(1)分析解释。

CAI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美术知识,启发他们发现美术规律。比如:《千变万化的线》一课,制作一个可供教师演示和学生学习的课件。课件首先展示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线,并用闪烁的效果将这些线条突出出来,然后概括出线的种类,接着通过说说、画画让学生体会线条的千变万化,最后再让他们欣赏美术作品中的线条的美。在整个教学活动中,CAI 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直观地解释了线条作为重要的美术语言产生的过程,展现了线条的魅力。(2)提供素材。

美术课程中某些内容可能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远,比如《欢乐的元宵节》,我们当地的风俗不太重视元宵节,学生对这一节日知之甚少。教学时,如果不提供足够的学习素材,学生将难以开展学习。因此,充分发挥 CAI 课件的优势,给学生展示大量的图片、录像等直观信息,可以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提高学习的质量。

(3)对比实验。

美术是视觉艺术,所以通过直观的对比实验能够很好地说明道理和规律。比如认识冷色和暖色,可通过观看大量的对比图片让学生感受色彩的冷暖差异,这比光凭教师的讲解来得直观、简单得多。

(4)激发兴趣。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中要求教师 “ 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信息技术具有集声音、文字、图形、图像于一体立体地表现信息的功能,使学习情景的创设变得得心应手。比如《茶壶造型》一课,可通过欣赏精美的宜兴紫沙壶来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二、利用信息技术,设计美术教学新途径。

小学美术课程强调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欣赏课、工艺课及设计课在教材中的比重增大了。在工艺与设计基础教育中,教师要做大量的示范,学生要做大量的训练,由于这类教学内容的图形,如各种几何图形的组合等,非常规范、严格,填色技巧很讲究,因此范画的制作或作业的完成都非常耗时费力。然而在电脑中进行图形绘制、着色、编辑和修改,都非常方便、快捷,因为软件中提供了大量的绘图工具和编辑命令供用户使用。比如说传统图案中的单独纹样、二方连续纹样、四方连续纹样等在电脑中生成图形都是比较容易的事情。平面构成中点、线、面等元素的构成,以及重复构成、渐变构成、发射构成、反转构成等一系列构成原理和方法都可以在电脑中显示。就以重复构成来说,在电脑中用绘图工具如(直线工具、曲线工具、园形工具等)绘出一个基本形后,按设定的骨格排列方式,选择某些编辑命令,如COPY(复制)----PAST(粘贴),或DUPLICATE(复制)或ARRAY(阵列)等,都可以很方便地完成重复构成图案,避免了人手制作中枯燥的重复劳动。例如:低年级《图形的重复》这一课,首先设计一个简单的图案,按设定的骨格排列方式,把图案进行方向、大小、颜色的变化,再加以动画设臵,很方便地完成重复构成图案,这样一来,学生在视觉上有了直观的感知能力。在软件中如果安装了中文美术字库,那么各种字体(如宋体、黑体、园体、综艺体、楷书、隶书、行书等)的选择使用,对字形进行位移、缩放、拉伸、倾斜、立体化、材质化等编辑处理,自然是得心应手,使人感受到:过去在平面设计中遇到的大量复杂的手写美术字问题,终于得到了较好的解决。电脑美术设计操作灵活多样,可塑性强,有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业完成后产生成功感、自豪感。对于造型能力、创造能力尚低的小学生来说,运用电脑设计可以弥补手绘基本功的不足,还可以加强创意、想象、欣赏、评论等能力的培养,渗透情感教育,总体上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是很有利的。

三、利用信息技术的音像结合,展现多彩的美术世界。当今的科技日新月异,信息技术带来了教育的革命,我在课堂上把电脑多媒体技术得到了充分的运用,我们学校先进的校园网实现了资源共享,给我们美术课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我们可以通过互连网搜索全世界的信息,取得对我们教学有用的信息,自制教学软件进行教学。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尽量发挥电脑的作用,调用大量的图片共学生欣赏。例如在教学《各种形状的鱼》时,可以把把海底的录像、各种鱼的图片及海浪的声音精心组合,制成新颖直观、具有交互性的软件,使课堂变的有趣、轻松、直观,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在第二册《可爱的动物》一课教学中,我把它定位为欣赏课,目的在于为学生多展示一些动物形象,让学生感受到动物的数量之多,形态各异,或可爱、或美丽、或凶猛或奇特,扩大学生的认知范围。我在课堂上设臵了这样几个环节:

(一)、感受人类与动物之间的亲密关系。在此环节中,我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说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学生马上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一一列举动物对人来的贡献,让学生感受到动物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动物的爱心。另一方面,我利用演示文稿让学生欣赏水粉、油画、国画、贴画、版画、素描等多种类型的表现动物的绘画作品,让学生感受人们对动物的情感。同时领略多种表现技法的形式美感,感受美术领域的博大精深。

(二)、利用图片展览让学生认识一些动物的体态特征。课前我找来很多动物的图片、摄影作品,贴在教室周围。课堂上,让学生参观,挑选自己最喜欢的形象认真观察,不仅注意了认知的宽度,又可让学生按自己的主观意愿深入观察。

(三)、音像结合加深认识。我选择了两首非常适合低年级儿童的歌曲--《鱼儿水中游》和《小毛驴》,随着优美、抒情的旋律,几条体态优雅的小鱼出现在大家眼前,在水中时而轻柔、时而欢快的游来游去。而《小毛驴》则是一首轻快活泼的歌曲,突出了小毛驴淘气、顽皮的性格。通过直观形象、音乐旋律,从视、听两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小鱼和小毛驴的认识。在播放这两首歌曲时学生还可以随着音乐的节奏唱一唱、跳一跳,起到愉悦心情,调剂课堂气氛的作用。

(四)、运用动画片展现壮观的动物世界。迪斯尼动画极受儿童欢迎,片中形象逼真、生动,在美术教学中起着独特的作用。我为学生选择了《狮子王》的开头一段,这段表现的是飞禽走兽朝拜狮子王的情景。伴着高亢优美的旋律,太阳冉冉升起,陆续出现了一批批的动物,有体态轻盈的羚羊、动作优雅的长颈鹿、步伐稳健的大象……影片以平视、仰视、俯视等多变的角度再现了场面庞大、气势恢宏的动物世界。

四、制作专题性学习网站,构建美术课堂教学新模式。

上一篇:司法局年工作要点下一篇:讲卫生讲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