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数学活动教案

2024-05-04

幼儿园小班数学活动教案(通用20篇)

幼儿园小班数学活动教案 篇1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小班数学活动:《图形宝宝》

一、教学目标

1、教幼儿学习按物体的颜色、形状进行分类,巩固对黄、绿两种颜色的认识。2 二

重点:教幼儿学习按物体的颜色、形状进行分类。难 三

初、步

养教幼

手学

作的准

。备、初

步、培

养教

动学

操重

作的难能

。点

教师示范材料一份,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图形宝宝的家两个。

四、教学过程一、引

a)今天老师带来了图形宝宝,出示三角形,这是什么图形宝

宝?它穿什么衣服啊?出示其他三角形,请幼儿说一说。

b)出示正方形,这是什么图形宝宝?它又是穿着什么衣服啊?再出示其他图形,请幼儿们 二

说、教

一讲

说、示

。范

1、老师想把这些图形宝宝来分一分,我们一起把黄颜色的图形宝宝放在一起,把绿颜色的图形宝宝也放在一起,那你们知道老师是怎么把它们分类的吗?现在老师要把它们形状一样的也放在一起,有谁可以说说老师是怎么分的吗?

2、老师跟图形宝宝们做了一个家|。你们看它们出来玩、忘记自己的在哪里了,怎么办啊?你 三

想、想

们操

? 作

图形宝宝们为了谢谢小朋友们,它们想和我们交朋友,想

幼儿园小班数学活动教案 篇2

一、创设与幼儿数学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活动区域内容

1.内容要有趣味性

小班幼儿的数学学习是一种准备性的学习, 这是他们初步接触数学, 对他们来说, 学习数学的结果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过程, 是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喜爱。为此, 教师充分挖掘幼儿感兴趣的传统游戏, 准备简单而又充分的游戏材料, 放进数学区域内, 供幼儿自由操作, 不断探索, 如:喂小动物。小班幼儿因为常常被成人照料, 因此他们也有照料别人的意愿和经验, 可这样的机会对于当下的孩子来说少之又少, 于是, 喂小动物成了他们情感迁移的一个重要途径, 孩子们非常喜欢玩这个游戏, 一开始, 有少部分幼儿会根据小动物的嘴巴形状来喂与嘴巴形状相同的“食物”。后来, 其他幼儿不管动物嘴巴的形状, 只管把“食物”塞进去就行了, 慢慢地, 在其他同伴的提醒下, 他们也渐渐学会了按嘴巴的形状来喂相同形状的“食物”, 就是在照料小动物的过程中, 幼儿的情感得到了满足, 更重要的是, 他们对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半圆形等有了初步的感知和区分, 所以说, 区域活动的内容一定要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

2.内容要有层次性

幼儿在数概念上是有个体差异的, 如何让大部分幼儿在对材料的操作和探索中得到有效提高和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投放不同的材料, 创设一个有着丰富层次的数学活动区。通过投放不同层次的材料, 教师可以帮助发展较慢的幼儿进一步学习某些知识技能, 给予他们鼓励和帮助;而对于已经掌握某些知识技能的幼儿, 教师也能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满足他们向更高水平发展的需求。以接龙游戏为例:我们准备了几种层次的操作卡片, 第一种, 也是最简单的:纯粹的实物卡片接龙;第二种:纯粹的数字接龙;第三种:纯粹的点卡接龙;第四种:实物与数字或实物与图形再或实物与点卡接龙;第五种:实物、数字、点卡、图形混合接龙;有了这几种层次的操作材料, 可以让不同水平的幼儿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游戏方式, 并能在游戏中获得成功与自信, 使他们在熟悉了游戏的玩法和规则后, 能不断提高自己操作的层次, 最终促进每个孩子向着自己的数学最近发展区迈进。

二、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进行游戏活动

1.活动要有预设性

区域活动作为一种非正式的数学教育活动, 虽然有一定的灵活性、自主性, 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只要准备丰富的操作材料, 并给幼儿一定的探索时间和空间就可以了, 剩下的由幼儿自由发展。一开始, 我们也走过这样的弯路, 比如, 我们为幼儿在娃娃家里准备了许多大小不一的床、娃娃、衣服、椅子、餐具等材料, 旨在让幼儿区分大小并按大小进行分类。但由于我们事先没有给孩子们这样的提示也没有组织幼儿讨论娃娃家的游戏到底应该怎么玩, 一切都是幼儿自己发挥。于是, 在玩的过程中, 我们并没有看到预想中的效果, 孩子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老师刻意准备的大小不一的材料, 只是凭自己的兴趣随意取放。后来, 我们进行了反思, 对活动的名称、材料、活动的规则与玩法重新进行了设计, 并组织孩子们对娃娃家的游戏进行讨论, 使他们在游戏时能学会观察材料的变化, 学会根据材料的特征进行一些有趣的变化。这样, 在经过一段时间后, 孩子们不仅会将娃娃家的材料按“大小”进行适当的匹配, 有的孩子还会根据材料的颜色、形状进行简单的分类、搭配呢!

2.活动要有生成性

区域活动作为集体数学活动的延伸和补充, 除了老师精心的设计和安排外, 还要随时关注幼儿的兴趣, 并根据他们的喜好适时地组织一些区域活动, 使区域活动能更好地促进孩子们数学能力的提高, 比如:有一天早晨, 欢欢和旁边的乐乐玩积木, 玩着玩着, 欢欢提议, 我们来打麻将, 好吗?她的提议得到了乐乐的赞同, 于是, 他们嘴里念念有词地一边说着“麻将牌”上的名称, 一边出牌, 玩得不亦乐乎……观察至此, 我灵机一动, 何不利用真正的麻将牌来帮助幼儿感知数量和分类呢?于是, 我找来了一副麻将牌, 先挑出了3以内数量的“饼”即我们小班数学中的点卡, 让幼儿来玩“小猫钓鱼” (一个传统的牌类游戏) :两个幼儿轮流出牌, 出到与前面相同的点牌, 就把这两张牌中间的牌全部拿到自己这里来, 最后比比谁赢的牌多就获胜。果然, 数学区角内这副麻将牌成了许多孩子的最爱, 慢慢地, 我把数量扩大到5, 也不单单是“饼”, 还有“条”, 我还找来了扑克牌, 挑出1~5纸牌若干张, 教孩子们玩“小猫钓鱼”和“配对”等游戏, 孩子们非常感兴趣, 对数字和点的认知越来越敏感。

三、及时观察、记录幼儿在活动区的表现

在进行定时的数学区域活动时, 我们根据幼儿的需要和表现, 选择性地与幼儿互动。我们还设计了观察量表, 内容包括参与活动的幼儿人数;幼儿参与活动的持续时间;幼儿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数学能力;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和参与度;幼儿之间的对话;师幼之间的互动等等。一段时间后, 我们归纳和汇总了这些观察记录。这样, 每个幼儿都有了一个数学能力发展小档案。通过这些小档案, 我们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每个幼儿的数概念发展轨迹, 并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参考文献

让小班幼儿的数学活动乐趣无穷 篇3

一、渗入生活,随处是课堂

日常生活这个大环境是我们数学教育取之不竭的源泉,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运用这个资源,利用生活中的各种素材,让幼儿在轻松自然的情况下,获得简单的知识,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要抓住能刺激幼儿数量思维的生活情景,启发幼儿积极思维,获得经验。比如巧妙运用自然角,秋天到了,丰收的季节给自然角里带来了许多果实,有干果、有水果。自然角里一下子琳琅满目,小朋友对此很感兴趣,在认识这些果实的同时,可以让小班幼儿学着数数,让幼儿点一个数一个,数到最后的一个数时,就用手在被数的物体周围重重地点一下,帮助幼儿理解数到最后的一个数是几就是这些东西的总数。由于幼儿对这些实物很感兴趣,因此学习的劲头很足,很快掌握了数的实际意义,并能按指定的数取出相应数量的物体了,正是因为活动内容是幼儿平时所观察接触到的直接生活经验,故幼儿在跟教师数数时态度非常积极,接受很快,效果很好。通过这些有意识的活动使幼儿在观察、实践中理解数的概念,围绕幼儿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件让幼儿学习数学知识,幼儿能随时随地地学,不断地积累学习经验。

二、游戏教学,趣味乐无穷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小班的幼儿年龄小,思维方面还存在具体形象思维,如果将数学活动设计成具体的情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中,让幼儿在游戏中进行学习,效果就会事半功倍。如在“比轻重”活动中,教师可以将活动设计为“玩跷跷板”,带孩子们去外面玩跷跷板的游戏,让每位幼儿都去感知轻和重的关系,在游戏中知道重的物体是沉下去的,轻的就会翘起来,非常情境化的设计,让幼儿在游戏中掌握了轻重的关系。再如在“按高矮排序”活动中,可以将活动设计成“小朋友比个子”,每次选3名幼儿上来比高矮,幼儿都争先恐后地要来参加,幼儿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很自然地感受到了高矮的关系,也学到了排序的方法。将数学活动设计成具体的游戏,能极大地调动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及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主动探索,增强操作力

皮亚杰认为幼儿是在操作中认知的。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来源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因此在数学活动中,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提供多样性、多层次、多功能的幼儿材料供幼儿自由选择,引起幼儿对操作活动的兴趣,并保证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的时间。让幼儿带着问题探索、操作,使他们在自己的水平上学习探索,这样,不仅孩子的能力得到提高,主体性也得以充分发挥。不仅提高了孩子的各种感知觉,也相应地提高了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及认识,同时又在活动中发展了孩子的数学思维。如在数学活动《小熊一家》中,可以提供的材料有:小熊的大小对应的衣服、食物、玩具等,让幼儿通过给小熊穿衣、喂饭等活动,来感知大小,并进行排序,幼儿玩得特别开心,有效的探索,也增强了幼儿的操作能力。

四、逐步递进,重视连续性

数学是比较规范、系统的一门学问,在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组织中也应该注意到这方面。因此教师在安排整个学期计划的时候目标非常明确,涉及具体的活动内容应该逐步递进,有层次性。应注意的是每个活动之间的隐形联系,后面的活动内容中有对前面活动内容的复习。在一个活动中幼儿不光是有新的知识习得,对旧内容也应有相应的复习,这个复习不是单纯的复习活动,是可以通过材料的提供和随机教育来完成的。如在活动“按高矮排序”中,幼儿要学习将3个以上的物体进行比较、排序,首先教师要帮助幼儿回忆上次是帮两位小朋友比高矮排队的内容,然后让幼儿想办法对3名小朋友进行高矮排队,幼儿在上次活动的经验基础上,能动脑筋,对3个小朋友进行排队,知道了“高一些”、“矮一些”的概念。

总之,作为幼儿教师要调动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探索活动。为幼儿提供适合他们年龄特征和兴趣特点,能够引起幼儿求知欲和探索愿望,促进他们向更高水平发展的活动环境和材料,让幼儿学在其中,玩在其中,乐在其中!让孩子们在数学的王国中自由自在地探索,愉快地学习,从而感到无穷的乐趣。

幼儿园小班数学活动教案 篇4

《按大小排序》选自《山东省幼儿园课程指导—教师用书》,小班幼儿对生活中各类物体及形状、数量比较感兴趣,喜欢尝试比较,发现不同。《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各领域之间的内容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因此在活动中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我创设了去玩具店的情境,通过坐汽车、开汽车等环节,让幼儿看一看、摆一摆、说一说,引导幼儿自主探索、操作感知、大胆表述,理解和运用按大小规律排序,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采用以下实施策略:

1.运用情境创设“去小熊的玩具店”,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在整个活动中创设“去小熊玩具店”的情境,让幼儿通过看看发现并正确辨别三只熊的大小不一样。通过坐坐幼儿为每只熊找到了适合自己坐的汽车。通过排排幼儿给三辆大小不一的汽车按照大小有规律的进行排排队。情境的渗透激发幼儿发现物体的大、小不同以及将三个物体按大小进行正逆排序的规律。

2.层层深入,总结归纳将三个物体按大小进行正逆排序。

活动中主要围绕着三步进行总结归纳:

1.幼儿从一开始的学会辨别三个物体的大小。

2.探索三个物体的大小并进行正逆排序,从中发现排序规律。

3.理解运用后能够运用到整理玩具店中。每一步的层层深入,总结出不同的知识点,从而引导幼儿既能辨别三个物体的大小,又能将三个物体进行正逆排序。

活动目标:

1.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区别三个物体的大小。

2.能够将三个物体按大小进行正逆排序。

3.愿意向同伴讲述自己的排序方法和结果。

活动重难点:

重点:幼儿能够运用比较的方法区别三个物体的大小。

难点:能将三个物体按大小进行正逆向排序。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PPT课件、大中小的娃娃实物和图片、幼儿人手一套汽车卡片、幼儿操作板、各种大小不一的玩具等。

经验准备:有区分物品大小的经验、有玩过套娃、套筒的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创设“小熊去玩具店”的情境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师:介绍“小熊去玩具店”,观察区分两个物体的大小。

二、操作感知三个物体的大小,探索正逆排序。

1.看一看,运用目测和比较辨别三只熊的大小,并排序。

出示两只小熊的图片,请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辨别出哪只熊大?哪只熊小?接着出示较大的那只熊,辨别三只熊的大小。请幼儿给三只熊排排队,说说比较大的这只熊应该放在哪?为什么?引导幼儿说出最大的和最小的。

小结:你们观察的真仔细,辨别三只熊的大小,并找到了两种不同的排序方法。

2.小熊坐汽车,辨别三个物体的大小、并能大小对应。

引导幼儿根据熊的大小找出大小合适的汽车。大汽车让谁来坐?较大的汽车谁来坐?那最小的呢?

小结:你们真棒,让每一只小熊坐上了适合他们的汽车。

3.汽车排排队,探索三个物体大小的正逆排序,大胆表达。

三辆汽车要进玩具店的大门,请按大小依次给他们排排队。说说你是按照什么顺序排的?还可以按照什么顺序来排?

小结:小朋友,你们真聪明,我们既可以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也可以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

三、理解运用,整理玩具店玩具,按大小排序。

请幼儿按照大小给玩具排排队,进一步巩固按规律给三个物体大小排序的方法(能力强的`可提供四个物品)。

小结:小朋友真的很能干,把玩具店里的玩具整理的很棒,分别将玩具按照大小排摆放在盘子里。

四、活动延伸:鼓励幼儿找一找班级里还有哪些东西有大的有小的,引导他们把玩具按大小的规律整理归位好。

课后反思:

幼儿园小班数学活动教案 篇5

发现“1”和“许多”

活动目标

1、发现“1”和“许多”,感知“1”和“许多”的关系,即若干个1个合起来是许多个,许多个可以分成若干个1个。

2、知道班里除了有1个我,还有许多个我的好朋友,体验与小朋友在一起时的快乐。

活动准备

小镜子若干,大穿衣镜1面。

活动过程

1、看看小镜子,发现“1”个和“许多”个

给每人提供一面小镜子,引导幼儿:“快看看小镜子里,有谁在里面?有几个你自己?”并告诉幼儿:“小镜子里还有你的好朋友。”让幼儿试一试,能不能从镜子里看到自己的好朋友,看到了就大声说:“×××,你是我的好朋友。”然后比一比,看谁看到的好朋友多。

2、看看大镜子,体验“1”与“许多”的关系

将幼儿集中到大镜子前,提问:大镜子里有谁?(引导幼儿说一说有许多小朋友)邀请全体小朋友当小猫,和老师一起做“老猫睡觉醒不了”的游戏。

游戏开始时,主班老师面朝镜子背对幼儿做睡觉状。当主班老师(老猫)嘴里念到:“老猫睡觉醒不了,小猫悄悄往外跑”时,配班老师悄悄请一个幼儿起身躲到屏风或布帘后面去(不能被镜子照到),主班老师睁开眼睛问:“几只小猫跑了?”幼儿回答:“1只。”游戏重新开始,如此反复直至所有幼儿都躲到屏风后面时,老师问大镜子:“每次只有1只小猫跑掉,怎么我的许多小猫都没有了?”(让幼儿发现许多只被分成了若干个1只)这时,配班老师逐一请幼儿回到大镜子前,主班老师问:“几只小猫回来了?”该幼儿答:“1只。”如此反复直至所有幼儿都回到大镜子前,主班老师再问:“每次只回来1只小猫,我这里怎么会有许多只小猫呢?”(让幼儿再次发现若干个1只合起来就有了许多只)。

活动延伸

幼儿园小班数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尝试用AABB、ABB、AAB等方法间隔排序挂彩灯。

2、知道灯会是元宵节特有的活动,体验挂彩灯过元宵的快乐。

3、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理解歌词,用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4、通过图片理解歌词内容,并能根据歌词内容展开大胆的想象。

小班数学活动教案《挂灯笼》

学习重点:

用AABB、ABB、AAB的方法间隔排序挂彩灯。

学习难点:

能用间隔的方法自创排序规律。

小班数学活动教案《挂灯笼》

小班数学活动教案《挂灯笼》这篇文章共547字。

相关文章

《小班教案《饼干乐园》含反思》:小班教案《饼干乐园》含反思适用于小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能用简单的语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发现,在看看、比比、分分、尝尝等过程中发现饼干的不同(大小、形状、颜色、口味等),进一步提高观察、比较和分类的能力,发展目测力、判断力,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饼干乐园》含反思教案吧。

小班数学活动:图形分类 篇7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要让幼儿运用感官,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幼儿合作,并积极参与探索活动。传统的小班数学“图形分类”教学常以教师提供的现成图形或实物来进行,幼儿缺少自己动手操作和探索的机会,我在设计此次活动时试图融入白板技术来弥补这一不足,有意识地将图形分类和艺术领域整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聚光灯、拖动、幕布等一系列功能,让幼儿和活动材料有效地进行互动。

活动目标

1.巩固认知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

2.能按事物的形状、颜色两种特征给图形分类。

3.发展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电子白板课件,人手一个托盘,背景音乐,七巧板拼图。

活动过程

一、请图形宝宝出来

师:今天,我们要来和图形宝宝做“捉迷藏”的游戏。请你们把眼睛闭起来,当我喊到“3”的时候你们睁开眼。瞧,哪个图形宝宝来了?

——用电子白板的聚光灯功能逐一把藏起来的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显现出来。

二、帮图形宝宝找朋友

1.师:瞧,又有图形宝宝来了。图形宝宝穿了什么好看的衣服?它们分别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图形宝宝?

——用电子白板的幕布功能逐一把图形宝宝的朋友请出来。

2.师:图形宝宝们要找好朋友了,请你们把相同形状的好朋友连起来。

——幼儿用电子白板的智能笔操作。

三、将图形宝宝分分类

1.按颜色分类。

师:这些图形宝宝太调皮了,它们找不到朋友了,我们来帮它们找一找吧。

——用电子白板的拖动功能直接把相同颜色的图形放到一起。

2.按形状分类。

——用电子白板的拖动功能直接把相同形状的图形放到一起。

四、拼拼搭搭真好玩

1.师:我们的图形宝宝还会变魔术,瞧,图形宝宝变成了什么?(卡车)谁能来把隐藏在卡车里的图形找出来?

——让幼儿自主用电子白板的拖动功能把下面对应的图形填补到卡车里面去。

2.师:除了卡车,你觉得它们还可以变出哪些图形呢?你们也想拼一拼吗?

3.提出要求:(1)听到音乐就走到桌边操作,音乐结束回到位子上;(2)拼好的小朋友要跟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拼的是什么,是由什么形状组成的,有几个。

4.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5.幼儿交流。

(1)师:你拼搭的是什么?请你上来试试看。——用电子白板的拖动功能拼搭组合图形。(2)师:请你来找找里面藏了几个三角形,几个长方形,几个正方形。

——用电子白板的聚光灯功能让孩子清楚地感知各种图形的数量。

(3)师:你们真棒,如果拼搭的时候需要长方形却没有怎么办?

举例:用两个正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

——用电子白板的拖动功能演示。

幼儿园小班数学活动教案 篇8

关键词“幼儿教育;数学教育;游戏教学;生活教育;教学方法

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用”,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各种疑难问题。幼儿学习数学的前提是让幼儿对数学感兴趣;最好办法是让幼儿从生活实践中去理解、去学习、去掌握。正如《纲要》所说:“数学学习扎根于儿童的生活与经验,在探索中发现数学和学习数学。”“学习数学要让儿童亲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一、利用趣味游戏,促进幼儿“想学”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最主要的活动;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因此,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活泼的游戏紧密联系起来,有助于激发幼儿自发地主动地去感知数学,获得有益的经验。

[案例1]:

按规律排序在小班孩子学习按规律(红黄两种颜色)排序时,李老师和孩子们玩起了“小兔造房子”的游戏。李老师先进行语言引导加上简单的示范,让幼儿直观的感知排序的规律,再把“小兔造房子”的任务交给幼儿,请孩子们继续把房子搭下去。

“按规律排序” 这样的角色游戏,虽然简便易行,却蕴含着深刻的数学道理。不仅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又激发小班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孩子们在活动过程中非常认真地完成李老手布置的游戏,而且情绪始终非常高涨。在游戏中幼儿不知不觉就掌握了排序的规律。数学源于生活和生产,又运用于生活和生产。幼儿最早对数学的认识,往往是从游戏开始的。教师只要运用得当,就能把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游戏化、生活化,便于幼儿理解、掌握。

二、整合学科领域,诱导幼儿“想说”

幼儿园各项教学内容以幼儿为主体,相互融入一体。教师既是活动的引导者,又是活动的合作者。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激发幼儿学习的情趣。在教学过程应创设各种有利于幼儿学习的情境,把数学教学渗透到幼儿园的各项教学内容中,使幼儿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既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又能培养幼儿的数感,陶冶儿的情操。

例如,有的孩子很喜欢画画,教师就可以先从他们的画着手:首先要对他们的画做出肯定的评价,并进行试探性的提问:“你都画了些什么? 可以告诉我吗? ”“那我们一起来数一数你一共画了多少样东西、用了哪些颜色,同一种颜色用了几次等”。这样即认识了颜色,又学会了数数。

[案例 2]:

《五只猴子》音乐教学《五只猴子》这个活动中,根据教材的分析,音乐素材分 A 段和 B 段,A 段通过边唱(开心的表情)边演示(五只猴子逐一爬到树上吃香蕉)的方法使幼儿理解1 到 5 的数量递增关系;B 段通过边唱(伤心的表情)边演示(五只猴子逐一从树上掉落下来)的方法使幼儿理解 5 到 1 的数量递减关系。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不能单纯的说教,应将其充分的与各领域整合,将原本枯燥的数学教育渗透到其他各领域中去,并在各领域中通过教师有目的的提问,提高幼儿“说”的欲望。

三、融入真实生活,带动幼儿“会说”

《纲要》的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整个世界就是孩子的课堂”的思想,而数学反映的是客观事实与现实之间的形式,在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里,任何物体、任何现象都与数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要引导幼儿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成长。区角活动结束后,老师可以让幼儿收拾卡片等玩具并进行分类摆放,发展其分类比较能力。午餐时间更是随机渗透的绝好时机,值日生分碗勺时,可让他们数一数每桌有几位小朋友,需要几把勺子,几个碗,然后再分碗勺,然后送到每组小朋友手里时,幼儿点数、掌握一一对应关系的能力自然得到锻炼与提高。平时还可以请孩子说一说自己家在哪里,是几幢几单元、需要爬多少级楼梯;家里的电话号码是多少,有几个人,都几岁了等,以此增强孩子对数学的理解。节假日,休闲时光,大人们在玩扑克牌时,小孩也往往表现出很有兴趣的样子,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首先得认识牌上的数字和花样;再教他玩接龙游戏、比大小等。日常生活中的随机渗透能使幼儿在 “浑然不觉”中学到数学知识。此类生活中的随机教育数不胜数,只要教师做有心人,善于发现和把握教育的契机,幼儿学起数学既简单又方便。

四、巧设数学环境,引导幼儿“爱说”

数学教育实际上就是数与形的教育,幼儿日常生活的环境中到处都隐含着数与形。幼儿园的门窗、墙壁、桌椅、架橱、楼梯、各种电器;室外的树木、花草、小动物;活动室墙饰上数量不同的各种小动物……教师可随机利用这些材料引导幼儿发现、学习和巩固数学知识。

环境是幼儿的老师,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对幼儿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通过一系列的环境创设,教室的每一处都洋溢着新鲜,吸引着孩子的眼球。班级环境需要整体的布局和把握,体现幼儿的主动参与,班级的墙面充分的“说”起来,这样的环境才能被幼儿理解和喜爱。正如案例中提到的这个简单的墙面布置,增加了幼儿说数字的机会,从会说到想说,最后到喜欢说,真正把数学融入到了日常生活中去,让幼儿快乐的说数学。

五、优化户外活动,促进幼儿“善学”

幼儿在户外活动时的兴趣远远超过室内,在户外学习的能力也远远高于室内。因此,将抽象的数学内容与直观的户外游戏进行优化组合,使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有助于提高幼儿学数学的兴趣和能力。

幼儿园小班数学活动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借助生活经验,认识白天和黑夜。

2、能用空间思维观察事物,初步建立时间概念。

3、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请家长帮忙把幼儿在白天和黑夜的照片带来幼儿园。

用硬纸板做的大转盘

活动过程

1、从生活经验中感知并理解白天和黑夜。

每个幼儿从家里带来白天和黑夜自已活动的照片,教师请幼儿说一说上面的事情是发生在白天还是黑夜。

2、通过游戏,巩固幼儿对白天黑夜的夜的认识。

大转盘游戏:将在白天和黑夜照片粘贴在大纸盘 的格子里,请幼儿转动后,指针停在哪一张照片上,就请幼儿说说照片是在白天还是黑夜发生的事情。

3、巩固游戏:抓老鼠,进一步感知白天和黑夜。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在设计思路上考虑到小班幼儿生活既是学习、学习既是生活的特点,认识白天、黑夜来开展活动。在设计活动形式时,我力求在避免数学活动枯燥化的前提下,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主体,自始至终贯穿游戏,以生活场景――转盘游戏――模仿游戏等环节,让幼儿从生活中多方面来理解白天、黑夜的.时间概念。

我在每一个环节中力求充分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把活动的时间、思维的时间、交流的时间充分还给孩子。在第一个导入环节中使用了每个幼儿从家里带来白天和黑夜自已活动的照片,教师请幼儿说一说上面的事情是发生在白天还是黑夜。大部分孩子都能用语言表述自已在白天或黑夜所做的事情。既放松了幼儿的情绪,又让幼儿感知了活动的内容。同时在照片感知白天、黑夜这个环节中,我让幼儿充分发挥联想,将平时的生活经验导入到课堂中来,在大转盘游戏环节中,我创设了一个自由活动、交流的空间,引导幼儿在这个氛围中争论、探究。喜欢观察事物,初步建立时间概念虽然小班幼儿这方面的能力还不是太足够并没有出现什么精辟的论点,但孩子独具个性的发言还是让我欣慰。他们说出了照片是在白天还是黑夜发生的事情。讲出了人物活动的内容,在抓老鼠游戏环节,让幼儿模仿猫在白天睡大觉,晚上抓老鼠的情节动作,进一步感知白天和黑夜。幼儿在一个轻松的游戏氛围中达到了教学预设目标。

数学活动的严密性还体现在教学概念揭示上,在本次活动中我们对白天、黑夜的概念的描述进行了推敲,从视觉、人们的活动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在揭示方式上也进行了仔细的研究,不仅使用了白天和黑夜的照片、转盘,还使用了太阳、月亮两个明显特征作标记,帮助幼儿进行理解。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幼儿概念比较清晰。

幼儿园小班数学活动教案 篇10

幼儿园小班数学活动教案:大手和小手

活动目标:

1.巩固对大小标记的认识。2.能按照大小标记将物体分类。3.初步学习粘贴的基本技能。

活动准备:

1.教具:大小标记各一;大小动物卡片一套 2.学具:大小动物卡片每人四张。3.浆糊每桌一盆、抹布每桌一块。

活动过程:

一、帮动物排队(出示动物图片)1.今天谁来了我们班? 2.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大小不同)3.我们来帮他们按照大小分一分,分成两排。

二、大小特征标记(出示大小标记)1.这里有两张标记,谁会照它的样子来做动作? 2.两个动作有什么不一样? 3.当小朋友两只手伸出来,两只脚分开就觉地很大,这张标记表示什么意思?叫它什么名字?(大标记)4.两只手靠着身体,两脚并拢就决得很小,这张标记又表示什么意思?叫它什么名字?(小标记)5.将大小动物放到相应标记处。6.送小动物回家

(1)出示贴有大小标记的房子

T:这是大动物的家(指贴有大标记的房子)这是小动物的家(指贴有小标记的房子)T:天黑了,小动物要回家了,我们把大动物送到有大标记的房子里,小动物送到有小标记的房子

www.hoing.net

里。

(2)教师边讲解边示范粘贴的方法。

三、幼儿操作:送小动物回家

T:还有一些小动物也想请小朋友送它们回家,小动物要回家了,请你看一看哪个大?哪个小,然后把他们送回自己的家,好吗

四、活动评价:

小班数学活动:纸盒一家 篇11

1.比较大和小,根据纸盒的特征进行分类和配对。

2.体验动手操作的快乐。

3.培养观察和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

与幼儿人数相等的鞋盒,大小各半,将大小配对的两只鞋盒用相同的包装纸包装:一只特大纸盒;大小不等、形状相同的球和雪花积木若:一大一小两只塑料筐;自制示意网两张;音乐《大雨和小雨》。

活动过程

一、魔术导入,认识纸盒一家,两两对应区分大小

1.教师变出一大一小两个盒子,请幼儿观察。师:(1)这两个盒子一样吗?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2)你知道谁是盒子妈妈?谁是盒子宝宝?为什么?

2.幼儿每人取一个纸盒,盒子包装相同的两人组成一组,分组比较,区分大小。

(1)根据相同的包装特征两两分组。师:找一找,哪两个是一家人,一家人坐在一起。

(2)比较相同图案的纸盒。区分大小。师:比一比,谁是纸盒妈妈?谁是纸盒宝宝?

(3)加深幼儿对大小的认识。师:请纸盒妈妈们一起打个招呼,请纸盒宝宝们也相互亲一亲。

(4)将小纸盒放进大纸盒里。再次比较。师:纸盒宝宝要玩捉迷藏的游戏呢,快把纸盒宝宝藏到纸盒妈妈的怀里去。

二、情境游戏,根据物体的大小特征进行分类和配对

1.游戏一:运果果。教师扮纸盒爷爷,拖来一个大盒子,里面装满大小不同的球。

(1)师:嗨哟嗨哟,我是纸盒爷爷,今年我的果园大丰收,收了好多果子,可是我年纪大了,没力气了,想请盒子妈妈和盒子宝宝帮我运果子。

(2)师:大小不同的果子,应该怎么运呢?纸盒爷爷把要求都画在图片里了,请你们看一看,说一说。

出示图一,请幼儿看图说出要求,并根据要求操作:用大纸盒装大果子,小纸盒装小果子;将大果子放进大筐子,小果子放进小筐子,

2.游戏二:吃饼干。出示大小不同的两种雪花片。师:纸盒爷爷为了感谢你们,给你们准备了饼干。谁吃大饼干?谁吃小饼干?一共吃几个’盒子爷爷全都画在图里了,你们看一看就明白了。

出示图二,幼儿看图操作:大纸盒里放两片大雪花积木,小纸盒里放两片小雪花积木。完成后,师生一起检查操作结果。

三、拓展延伸,体验乐趣

1.纸盒来唱歌。师:纸盒妈妈和宝宝都吃饱了,今天真开心,我们一起唱首歌吧。(播放歌曲《大雨和小雨》,教师指挥,幼儿有节奏地摇晃放有雪花片的纸盒,表演大雨和小雨。)

2.送纸盒回家。

活动反思

鞋盒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轻便且容易收集。它们也是孩子们喜欢的玩具,常看到区角中的鞋盒子成了“小拖车”叫房子,孩子们乐此不疲地用它们来堆砌、拖拉。为帮助孩子们学会区分大小,并按照物体的特征配对,我借助大小不同的盒子、球、雪花积木、筐子等多组物体,在游戏的情境中让幼儿反复操作、比较、分类、配对,感知物体的大小及数量。

在最初设计这节活动时,我用两只纸盒和孩子们一起操作,采取“教师示范、幼儿操作”的教学方法,孩子们操作的正确率很高,但是在后续的其他活动中却发现,孩子们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如何区分大小,如何根据大小不同进行分类和配对。于是,我重新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发现原先设计的每个环节都是教师带着孩子走,缺少让孩子自己思考、主动发现的过程。导致孩子们在活动中“会做”,其实并没有真正“学会”。

于是,我重新修改活动方案,每一个环节都让孩子“学习在先”。在第一个环节,我出示两个盒子,让幼儿自己观察寻找到答案后再进行操作,将大、小盒子配对。接下来的环节,我采用作业单的形式,将操作要求用图示展示,让幼儿自己看图理解要求,并进行操作。

对小班的孩子用图示的方法进行示范是一个尝试,也是一次挑战。有部分教师认为,直接用语言提示可能会比图示更节省时间,但是。我觉得孩子读图、理解图的过程,同样也是学习的过程。为便于小班的孩子看懂图示,我尽量使用实物照片,活动中始终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教育原则,每个环节都让幼儿先行探索、理解,教师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再进行引导。事实证明,孩子们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才能真正“学会”。

幼儿园小班数学活动教案 篇12

幼儿园常规是指幼儿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各个环节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研究者将日常生活活动中的常规划分为:个体性规则、群体性规和社会交往规则。幼儿园小班日常生活活动中的常规教育, 就是通过有效的教育, 让幼儿熟知一些必须掌握的素质, 并学会将素质在自身年龄段的生活活动中加以体现, 使幼儿园的生活活动内容更加契合教育规划及教育目标。同时, 幼儿在幼儿园内部受到的常规教育同样会在幼儿园之外的幼儿生活中发挥教育作用, 使幼儿园的教育成效自然的延伸到幼儿的园外生活活动中, 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可见, 幼儿园小班日常生活的常规教育是以提升幼儿的受教育水平为目标, 是幼儿实现健康成长的必经之路。最终, 幼儿才能在幼儿园的常规教育过程中实现茁壮的成长。

二、小班日常生活活动中常规教育的内容

幼儿园小班日常生活活动中的常规教育可以从个体性规则、群体性规则、社会交往规三个方面加以划分。因此, 其常规教育内容不能偏离这个教育范畴, 反而会紧贴这个范畴要求, 做出相应的努力。

1. 个体性规则

个体性规则是幼儿在生活中以个人成长为核心内容的一种常规教育, 其要求幼儿园对个体幼儿进行良好的常规教育, 确保常规教育能够实现幼儿的健康成长, 使他们拥有完善的性格, 健康的心理及正确的思想意识。个体性规则以教育对象的个体化作为基本特征, 使之能够认识到自身的潜在能力, 并以完善自己为教育目标。同时, 个体性规则也可以兼顾他们自身的个性化元素, 例如年龄、心理、爱好及性格等等。通过对个体性规则的掌握, 能更好的了解幼儿的行为习惯, 更好的针对性的进行幼儿教育与管理。

2. 群体性规则

很多时候, 个体性规则要求幼儿个体受到基本的常规教育, 从而使个体实现健康成长。同时, 每个健康的幼儿个体更是向幼儿园灌输群体性规则的必要载体。否则, 作为群体组成部分的个体失去了基本常规教育, 那么, 他们的思想便会与群体性规则的教育内容相去甚远。因此, 群体性规则要求每个人都要响应相应的规则, 并在与其他人的协助合作下真正体验群体性规则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如此, 幼儿的团结意识团队精神就能够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和发挥。从幼儿时期, 就对其进行群体性教育, 对于其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 从小养成的习惯将会直接影响幼儿未来的发展, 甚至影响其性格与品格。群体性规则的实现与教育, 就是为了能够让幼儿从小就有团结的态度, 从而为未来打下基础。

3. 社会交往规则

社会交往规则将幼儿交往的范畴提升到了更为广阔的社会领域。可见, 社会交往规则也是在为幼儿未来的成长与发展打下基础。因此, 每个人都会在社会之中与他人进行沟通交际, 与他人形成各种同学、同事、上下级等等关系。这就要求幼儿园在培养幼儿的常规教育过程中, 注重培养社会交往规则, 并且学会以前瞻性的发展眼光看待问题。最终, 幼儿才能学到更多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则。

三、幼儿园小班常规教育的实现措施

幼儿园小班常规教育对于幼儿的成长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也是极具现实价值的选择。因此, 针对幼儿常规教育的内容, 可以利用不同的措施进行, 并保障幼儿常规教育的现实效果。

1. 个体性规则的常规教育

作为独立的个体, 幼儿的个体性常规教育显得非常重要, 具有重要的基础意义。因此, 我们必须在个体性常规教育过程中充分注重幼儿的个体化因素, 其中包括年龄、心理、性格、爱好等等因素。比如, 幼儿园可以为幼儿构建一个农家乐乐园, 自建一个茅草屋, 让里面放置很多幼儿耳熟能详的物品, 蔬菜水果;还可以构建一个喜洋洋医院, 有打吊针的瓶子, 药品。这样, 老师就要借助这些物品对幼儿进行个体化常规教育。当孩子面对蔬菜水果时, 老师要教育幼儿辨别蔬菜水果, 并告知哪些蔬菜水果容易成为反季蔬菜水果, 并讲述反季蔬菜水果的危害, 让幼儿懂得个人生命安全健康的重要性;当幼儿面对吊瓶、药品时, 老师可以教育幼儿进行药品安全教育, 并让幼儿知晓生病时应当及时就医治疗, 而不应当迷信。如此, 幼儿就能够掌握一些符合自身年龄特点及心理要求的基本常识。

2. 群体性规则的常规教育

群体性规则的常规教育需要建立在幼儿所处环境的前提下, 毕竟, 幼儿园是一个集体生活的地方。幼儿离开这个集体是无法进行学习的, 只有借助这个群体, 在群体学习氛围下, 才能学到更多的常规教育内容。可见, 幼儿园从小就要注重幼儿园的集体意识及团队精神的培养。比如, 幼儿园旁边有一个公园, 老师在带来幼儿去公园玩耍时, 就要在活动中对幼儿进行集体教育, 让幼儿知晓集体荣誉感的重要性及团结意识的现实价值。如此, 幼儿才能学会互相帮助, 并会在活动中互相提醒, 防止一些不文明不安全的动作的出现。又如, 大型幼儿园内可能还有大型的室内游乐场, 有森林木屋, 水床, 旋转椰子树, 有球池, 蹦蹦床, 一旦众多孩子进行游乐场, 集体安全事故就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否则, 很多孩子都会受到不应有的伤害。老师可以在带来幼儿玩耍时, 体现幼儿的集体安全的重要性, 并让学生实现友好相处, 完善他们的性格。当然, 在玩耍的过程中, 老师也会发现幼儿的爱好, 从而结合幼儿的爱好, 有针对性的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

3. 社会交往规则的常规教育

随着幼儿逐渐长大, 经历很多学校阶段, 从而进入社会加入社会效益的整合分配, 社会交往便会频繁发生和出现, 可见, 社会交往规则的常规教育在幼儿园阶段就应当得到体现。社会交往往往需要借助丰富的知识和才能。因此, 幼儿园可以适当脱离教育局指定的新华书店的教材, 变通增加一些符合自身发展的教育内容。例如, 可以适当增加国学、牛津英语、蒙氏数学等教育内容, 这样, 幼儿能够感受到国学的乐趣, 从而在学习中教会幼儿很多基本道德素养, 如诚实信用、孝顺父母等等道德素养;牛津英语也会培养幼儿的英语兴趣, 为他们后来的英语学习打下基础。

四、结语

幼儿园小班的常规教育对于幼儿的自身成长非常重要, 幼儿园及老师必须格外加以重视。同时, 我们也要针对幼儿园的特点, 分析好常规教育的具体内容, 并对具体内容加以详细研究, 结合幼儿园小班学生的特点进行良好的教育, 使他们在常规教育的感染下, 实现自身的健康成长, 并实现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刘素琴.浅谈如何做好幼儿园班级管理[J].快乐阅读, 2013 (07) :86.

[2]翁琴英.谈小班幼儿的校园常规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06) :274-275.

[3]陈婷.幼儿隔代教育对幼儿园发展的新要求[J].生活教育, 2012 (18) :83-85.

[4]尹丽珊.幼儿园常规教育之我见[J].时代教育, 2012 (24) :222.

幼儿园小班数学活动教案 篇13

幼儿园小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大小和长短

活动目的:

学习观察卡片上实物的大小和长短,按指定的大小标记进行排序及匹配活动。材料介绍:

(一)材料提供

各种实物图片若干,塑封的底版图一张(画有大小标记),回形针10个,筐5个。

(二)使用材料

(1)将筐里的实物分类。

(2)分别按指定的大小标记进行排序活动。(3)再给小动物分别匹配相应大小的食物。

(三)教育功能:

(1)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思维能力,学习分类。

(2)认识常见小动物,知道它们各自爱吃的食物,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3)能按指定的大小标记进行排序及匹配活动。活动要点:

幼儿园小班数学活动教案 篇14

活动目标:

通过游戏,巩固幼儿对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掌握,能正确讲述其名称、特征。

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重点及难点:

通过触摸觉来区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

活动准备:

大盘子三个(贴有几何图形);小猫六只(头上有几何图形);小鱼若干(幼儿人数的3倍);饼干盒人手一份(里面有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大正方形两个,反面分别是4个小正方形、2个三角形。

活动过程:

(一)老师带领幼儿进入场地,围坐于小鱼周围。

(二)抓小鱼

1、幼儿根据小鱼身上的图形分别放入对应的盘子里。

要求:图形一样。

2、师生共同检查。

(三)喂小猫吃鱼

1、幼儿根据小鱼身上图形的形状、颜色分别喂给对应的小鱼吃。

要求:图形、颜色都一样。

2、师生共同检查。

(四)摸饼干

1、幼儿自由摸饼干。

2、根据要求摸饼干。

规则:眼睛闭好,通过触摸来感知圆形、三角形、正方形。

(五)延伸活动

出示两个大正方形(两块魔术饼干),告诉幼儿它会变的,可以变成什么形状的饼干,让幼儿在区角活动中去探索。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

小班数学活动:我帮妈妈晒衣服 篇15

1.在材料的帮助下初步感知有规律排序。

2.喜欢参加排序游戏, 感受规律排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木头原色夹子、衣架若干 (根据幼儿人数决定) , 红色、绿色衣服和袜子的小卡片若干。

2.在两张大纸上分别画两件“扣子按规律贴了一半的大衣”, 两件衣服的扣子排序规律分别是“ABAB、AABB”式。

3.对照卡:三组按照颜色排好规律 (AABAAB、AABBAABB、ABBABB) 的对照卡, 另外再准备一个规律是“AAAB”的卡, 供游戏时使用。

活动过程

一、复习手口一致点数

1.游戏“摘星星”。教师将夹子夹在自己身上, 请小朋友跳起来摘“妈妈”身上的“星星”。 (儿歌:小星星, 亮晶晶, 好像无数的小眼睛, 我要把它摘下来, 把它当我的小眼睛。)

2.引导幼儿数数自己摘了几颗星星。 (复习手口一致点数)

二、发现规律

1.教师将红色、绿色的衣服卡片, 按照“ABAB”的规律在一个衣架上夹好, 引导幼儿观察妈妈是怎么晾晒衣服的, 根据颜色特征, 发现规律。

2.教师总结:妈妈是按照一个红色、一个绿色的规律来晾晒的。

三、按规律续排

出示两件大衣的挂图, 师:妈妈洗了两件衣服, 上面有漂亮的扣子, 可妈妈在洗衣服时不小心洗掉了一些扣子, 我们一起补上去吧, 我们该补什么颜色的扣子呢?看看前面扣子的排序规律就知道了。 (幼儿寻找扣子排序的规律, 并按照规律将下面缺失的扣子补齐。)

四、分组排序游戏

引导幼儿根据对照卡上圆点排序的规律来晾晒衣服。

师:妈妈今天还洗了很多的衣服, 它们想排着队出去晒太阳呢, 我们一起来帮忙吧!可我们该用什么规律晾晒衣服呢?对照卡会告诉我们的。

A组:晒小衣服

教师准备红、绿两种颜色的小衣服, 幼儿按照对照卡“AABAAB”的规律将小衣服夹在衣架上。

B组:晒袜子

教师准备红、绿两种颜色的袜子, 根据袜子需要一双一双 (两只) 一起晒的生活常识, 请幼儿按照“AABBAABB”的规律将袜子夹在衣架上, 参照对照卡验证。

C组:晒小衣服和袜子

教师将红色的衣服和绿色的袜子放在一起, 启发幼儿可以按照一件衣服、一双袜子 (AB-BABB) 的规律将衣服、袜子夹在衣架上, 参照对照卡验证。

难点:幼儿能够排除物品种类的干扰, 用颜色排序。

五、请幼儿将晾晒好的衣服挂起来, 与同伴一起欣赏

六、游戏“跳房子”

师:小扣子和大家一起玩游戏了, 我们看看它现在的排序规律———三个红色、一个绿色, 红色的双脚跳, 绿色的单脚跳。小朋友跟着老师一起跳起来吧!

活动反思

小班孩子对排序比较感兴趣, 但是排序是有一定难度的, 他们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模仿、练习, 才能对“找规律, 接着排”建立感性认识。本次活动是幼儿第一次接触排序, 所以我重点是让孩子学会寻找规律、发现规律, 然后模仿着有规律地排序。

1.语言提炼帮助幼儿理解规律。我示范的规律是比较简单的, 幼儿比较容易发现, 但他们的回答还是五花八门, 我就帮助他们用比较规范的语言进行总结:一个红色、一个绿色交替的规律。这样既可以帮助幼儿正确地排下去, 也可以帮助他们在遇到新的排序规律时, 能够快速、正确地发现规律。在“给大衣补上扣子”的环节, 幼儿寻找规律之后, 我再一次总结前面扣子的排序规律。

2.“边说边排”帮助幼儿理清思路。小班幼儿在排序时虽能对差异明显的物体产生较深的印象, 但常常缺乏贯彻规律的能力, 往往前一个排得正确, 后一个就出错了。因此, 我要求幼儿边说边排,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语言的加入有助于幼儿形成清晰的思路, 增强行动的目的性。

小班数学活动:认识大小标记 篇16

1.通过身体动作、送礼物等游戏的方式,认识大小标记及其符号特征。

2.学习用目测的方法比较物体大小,学习按大小标记将树叶分类摆放。

3.愿意和同伴一起活动,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大、小标记图片;大、小娃娃各一。

2.大、小椅子;大、中、小衣服;大、小标记车票;大、小汽车。

3.音乐:开汽车、秋天。

4.两个贴好大小标记的家。

活动过程:

一、认识大娃娃、小娃娃,导入活动

1.和大、小娃娃相互问好。

师:今天,老师请来两位客人,一个是大娃娃,一个是小娃娃。一起来打个招呼吧。

师:大娃娃长得大,要穿大衣服、坐大椅子,吃的、穿的、用的都是大大的。

小娃娃长得小,要穿小衣服、坐小椅子,吃的、穿的、用的都是小小的。

2.请大、小娃娃坐下。(两样中选)

师:客人来了,先请他们坐下。这把大(小)椅子送给谁?谁来送?

(评析:教师提供的两个娃娃、两把椅子仅有大小差异而无其它干扰因素。)

3.给大、小娃娃送衣服。(三样中选)

师:今天,大娃娃和小娃娃要去拍照片,他们想打扮一下。

谁来帮大(小)娃娃选一件衣服?

(评析:为体现活动层次的递进,此处要求三选二,且衣服有大小、颜色和花纹的区别。)

二、认识大小标记

师:大小娃娃打扮好了,去拍照了。“咔嚓”,照片出来了,是黑白的剪影。

谁知道大(小)娃娃的照片是哪张?为什么这张是大(小)娃娃的照片?照片上的人是什么样子的?你来学一学。大家一起来做一做。

师:我们把这张大(小)娃娃的照片就叫做“大(小)标记”。一起来说一遍。

(评析:认识大小标记是本活动的重点,教师针对幼儿思维具体形象和标记具有抽象性的特点,设计了两个大小特征明显的娃娃去拍照,然后请幼儿分辨照片,并用身体动作(体验扩大和缩小)学一学等环节自然而然地引出“大、小标记”,使幼儿深刻感受大小标记符号的意义。)

三、根据大小标记选择大小汽车,去公园

1.幼儿根据大小标记选择汽车。

师:大娃娃和小娃娃给每个小朋友发了一张车票,请我们去公园玩,如果你的车票是大(小)标记,就要坐大(小)汽车,请和驾驶员说:“我的车票是大(小)标记,大(小)标记坐大(小)汽车。”说对了,驾驶员会邀请你上车。

2.要求幼儿依次说,然后收票上车。接下来听音乐开汽车去公园。

(评析:幼儿由认识大小娃娃到辨别大小娃娃的照片即“大小标记”,是由具体的事物到抽象的符号特征;幼儿拿着大小标记的车票去找大小汽车,是由抽象的符号特征到具体事物。此处,生活中的运用帮助幼儿巩固所学知识,且在乘车时要求说完整句,也渗透了语言教育。)

四、捡树叶并分类

1.放秋天的音乐,幼儿捡树叶。

师:秋天到了,公园里的树叶都掉下来了,有的大,有的小,我们一起来捡一片大树叶,捡一片小树叶。

2.送树叶回家。

师:大树叶要到大标记的家里去,小树叶要到小标记的家里去。我们一起来送它们回家,送的时候要说:“大树叶,我送你到大标记的家里去;小树叶,我送你到小标记的家里去。”

五、学树叶飞飞结束

师:小朋友真能干,帮助树叶都回家了。我们一起来学树叶跳个舞吧。

音乐“秋天”,幼儿跟随教师跳一跳。

幼儿园小班数学活动教案 篇17

活动目标:

1、学习以自身及客体为中心,认识和区分前后。

2、通过活动使幼儿形成初步的空间概念,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3、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4、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准备活动:

一、猫警长头饰一个,白猫警士头饰若干(与幼儿人数相同),“一只耳”老鼠头饰一个。

二、纸做的老鼠若干个(数量与幼儿中男幼儿的人数相同)。

三、玩具若干个(数量与幼儿中女幼儿的人数相同)。

四、大型可站立的房子和大树各一幅。

五、创设活动情境:教室的一半场地放一棵树,一幢房子,五六块积木。将老鼠和玩具放在这些物品的前面或后面。

六、让每位幼儿知道黑猫警长的故事。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一)谈话导入游戏,分配游戏角色。

小朋友,你们都听过黑猫警长的故事吗?你们都喜欢谁?今天,老师力来做黑猫警长,小朋友都扮演白猫警上,现在我们一起来做游戏。

(二)电话铃响,警长听电话。

警长:刚才我接到一些小朋友打来的电话,有许多老鼠到我们教室,把小朋友的玩具偷走了。请白猫警士帮助把玩具找回来。现在我命令成立特警队,白猫警士的一切行动必须听警长指挥。能不能完成任务?

二、引导幼儿学习方位词。

(一)老鼠很狡猾,藏在各个地方,我们先要去侦察一下敌情。轻轻地走过去仔细看老鼠藏在什么地方然后记住了,回来报告

在什么地方发现了老鼠。

(二)警长示范。

(三)请个别警士侦察,报告敌情。要求会说:在什么的前面(后面)发现了老鼠。

三、引导幼儿学习正确使用方位词。

(一)请弟弟警士捉老鼠,妹妹在旁边观战。要求记住是在哪里捉到了老鼠。捉住后告诉妹妹警士在什么前面(后面)抓到了老鼠。(对的肯定,错的纠正)。

(二)老鼠抓到了,现在请妹妹警士去把玩具找回来。;本文.来源:屈,老,师.教案网;找好玩具,告诉大家是在什么地方找到的玩具。(指导幼儿正确运用方位词前或后)

四、进一步理解和运用方位词。

刚才白猫警士都很好地完成了任务,特别表扬XX、XXX警士

但是最大最坏的老鼠“一只耳”逃走了。你们想把它抓住吗?“一只耳”很狡猾,要抓到它,先要练好本领。

(一)听命令行动

请警士躲到椅子后面;走到椅子前面来;向前走一步;向后退一步;弟弟到警长前面来;妹妹到警长后面。

(二)开三轮摩托车去现场。

三分之一幼儿做摩托车司机。另外幼儿听警长指挥按命令排在司机前面或后面。三人一辆车开赴抓鼠现场。

(三)布置任务。

某些警士躲在大捌后面;某些警士在大树前;某些警士躲在房子后;某些警士在房子前面。警长躲在门后面。请警士各就各位,不说话。

(四)抓“一只耳”

其他老师扮演的大老鼠“一只耳”出现了,东张西望。警长一声令下“不许动”,警士们扑上去把大老鼠抓住。送到军事法庭去。

五、游戏结束。

特警队胜利完成任务,在音乐中休息。结束游戏。

教学反思:

这节课结束以后并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为了不使整个过程看起来太乱,在去寻找玩具和抓狼的时候我没有请完所有的小朋友,只是请个几个,由于过于紧张还给漏掉了一些个环节,导致整节课看起来过于简单,时间也显得太短,评课的时候领导和老师们提出的错误点和建议对这节课看来都很有用,通过评课这节课也显得条理更加清晰了,谢谢领导给了我这次机会,以后我会更加努力加油的。

幼儿园小班数学活动教案 篇18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知、比较两个同类物体的大小。

2、通过游戏,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大小不同的两个娃娃;橡皮泥,泥工板,大盘子,小盘子;大小不同的玩具等。

活动过程:

1、在游戏中,初步感知大小

教师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娃娃,引导幼儿观察、比较。

教师:“今天,我们班里有两位小客人过生日,它们是“大大”和“小小”,我们一起去给它们买礼物好不好?”

引导幼儿初步感知大和小。

2、尝试比较

老师:小朋友们在买礼物的时候要注意,“大大”要买大的礼物,“小小”要买小的礼物。教师可以示范。

幼儿自由选择礼物,教师指导。(.本文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

3、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动手操作的欲望,让幼儿进一步感知大小。

老师:我们为“大大”和“小小”做生日饼,好吗?

教师出示橡皮泥,引导幼儿为“大大”和“小小”做生日饼,并把大饼放天大盘子里,送给“大大”,小饼放到盘子里,送给“小小”。

4、分享、体验

组织幼儿唱《生日歌》,为“大大”“小小”庆祝生日。

教学反思: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所以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使幼儿能独立的操作材料,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达到了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

幼儿园小班数学活动教案 篇19

一、音乐游戏所采用的音乐背景要有利于记忆

音乐游戏在运行的过程中,要利用一些音乐作为伴奏。但是小班幼儿对于音乐的理解能力比较差,教师为了使音乐游戏顺利地进行下去,尽量要选择那些类似于歌谣和歌词的曲子,这样一来,幼儿才可以快速记忆。

例如,经典儿歌《小白兔》,幼儿可以根据歌词来做具体的动作,歌词中这样唱“小白兔,白又白,两支耳朵竖起来,蹦蹦跳跳真可爱……”这样的歌词具有很强的指令性,对于动作要领幼儿很容易就可以掌握。在《小小玩具兵》这个音乐当中,只有音乐旋律没有歌词,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的身旁进行有效指导,教师要作为“指挥官”发号时令,在具体的音乐带动下,学生就可以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音乐游戏活动,还可以促进学生将音乐旋律进行记忆。但是教师在选择具体乐曲的时候,最好还是选择有简单歌词的乐曲,只要教师稍微指引,学生就可以自主完成游戏内容。

二、教师在游戏过程中要运用游戏化的语言

幼儿阶段的学生难免会犯错误,教师应该尽量避免采用批评的方式,更多地采用温和的方式进行教育,让学生可以积极地融入到这个教学活动当中,教师要多采用游戏化的语言,拉近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投入到有趣的游戏环境当中,开始学习音乐。教师在运用游戏化语言的时候,要注意一定的时机性和形式性,将各种各样的影响因素充分地考虑进去,要以吸引学生的兴趣为主要目的,使学生将音乐良好地进行掌握。音乐可以提高学生的具体情操,学生普遍都喜欢玩游戏,教师采用游戏化的语言,会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增加游戏情境的真实性。

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做法,例如有些爱发脾气的学生,教师就可以故意这样说:“你要是再发脾气,一定是坏脾气的小妖怪来找你了”。天真的孩子们当然谁也不想让小妖怪来找自己,这个时候教师再去给学生去讲道理,学生才可以听进去。应该以学生具体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去选择学生喜欢和熟悉的儿歌和游戏化的语言。在幼儿阶段最适合的活动形式就是游戏,可以在游戏中将具体的教学内容穿插进来,为学生设计具体的游戏情境,利用比较形象的游戏化语言,为学生提供比较轻松的学习氛围,学生可以通过这种活动获得来自学习的成就感,有利于学生形成乐观的性格。

三、具体的内容要具备游戏性

在幼儿音乐教育的过程中,除了音乐游戏的引入之外,还可以将韵律活动以及音乐欣赏活动适当地引入到教学活动中,这些活动的引入也要具备游戏性。

例如,在学习《我的好妈妈》这首歌曲时,可以将游戏的形式进行充分的引用,设定具体的场景,将歌曲的具体情境形象地表现出来,让学生们分角色扮演这首歌曲,找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妈妈和孩子,按照歌词的具体指示,指示学生去完成一场类似于音乐剧的表演,让学生边演边唱,当歌词中唱到:我的好妈妈,下班回到家……妈妈、妈妈、快坐下……歌词中出现的具体情境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经历的场景。

老师和家长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幼儿时期,对其实施初级的音乐教育,使具体的音乐教学具备游戏化,将游戏的趣味性充分地体现出来,和音乐教育充分地结合,教师在设计音乐游戏的时候。其具体的内容一定要具备趣味性和情节化,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音乐知识,这也是小班幼儿音乐教育中游戏活动开展的目的。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针对小班幼儿音乐教育中游戏活动的开展作出具体的论述,可以了解到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的发展现状,帮助幼儿可以在愉快轻松的氛围当中学到音乐知识,为以后音乐方向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也可以不断增加,促进音乐教学效果的提高,希望可以为我国小班幼儿音乐教育提供一定的帮助。

摘要:<正>小班幼儿音乐教育发展过程中,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小班幼儿音乐教育完成其教学目标。幼儿阶段的学生,注意力很难集中起来,无法很认真地上音乐课。在音乐教育中融入游戏活动,可以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提升学生对音乐教育的主动性,可以积极地参与到特定的活动当中。本文主要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游戏活动

小班幼儿学数学有方法 篇20

根据小班幼儿的这些特点,要组织小班数学活动时,我就把数学活动与游戏运动进行有机地结合起来,结果表明,让幼儿在游戏、运动中学数学比单纯的数学操作活动的效果要好得多。

一、让幼儿在游戏中学数学

有位伟大的教育家说过:“玩具是幼儿的天使,游戏是幼儿的伴侣。”幼儿就是在游戏中、在运动中一天一天长大和进步的。游戏深受幼儿的喜爱,把枯燥单纯的数学活动设计成游戏就更受幼儿的喜欢。在数学活动中,我总是采用各种游戏的形式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他们全心地投入到有趣的数学活动中来。

1.结合日常生活活动设计数学游戏

日常生活活动在小班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占了很大的比例,从家长的心理需要考虑,他们也希望老师更多地关注幼儿的生活护理而不是学习,所以,将数学知识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生动中就是小班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据此,我设计了—些游戏,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如:吃水果时,小朋友们大多关注的是“吃”这一活动,不会考虑别的、更多的东西,我就启发幼儿动脑筋让水果变魔术,经老师这一提醒,幼儿一会儿变成三角形,一会儿变成圆形,一会儿变成正方形,这样,在吃水果这一生活环节中,小朋友们关注的就不再仅仅是吃,同时也巩固了对图形的认识,培养了幼儿动脑筋的习惯,还避免了浪费水果的现象。

2.结合幼儿感兴趣的来设计数学游戏

小班幼儿注意力持续的时间不长,好模仿,老师除了提供一些直观形象化、生动有趣的操作材料,我还结合幼儿感受兴趣的事例来设计活动,如:“认识图形”,如果是单纯的认识三角形、圆形,幼儿就会很抽象枯燥,幼儿也不感兴趣,对知识也不容易掌握,因此,把它设计成小动物的眼睛、嘴等形象,让幼儿给小动物找眼睛、嘴,我-故意用夸张的动作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具体又形象,他们注意力高度集中,幼儿容易掌握而且很感兴趣,比简单的重复练习效果好,小朋友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又如:感知4以内的数,我采取“采果子”的游戏形式,让幼儿按数取物,采相应的果子,这种游戏化的操作活动,让幼儿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满足了不同层次的需要,又使每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二、让幼儿在运动中学数学

有人说,幼儿是在摸索中、滚打中掌握知识,由于幼儿年龄小的原因小班幼儿更喜欢运动,顺应这一年龄特点,将数学练习和体育游戏结合起来,让幼儿在运动中学数学。

1.对体育游戏进行改编

体育游戏深受幼儿的喜爱的,如果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让幼儿练习了动作技能又学习了数学知识,何乐而不为呢?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有意识地对现成的体育游戏进行改编,将数学练习融入其中。如:“拍皮球”是个传统的体育游戏,我结合“1”和“许多”的教学和3以内的点数,在原来的游戏中增加了“拍一下”、“拍许多下”、“拍三下”等,让幼儿练习边双脚跳边回答:“跳一下”、“跳许多下”、“跳三下”。改编后的体育游戏更切合教学实际,也更有利于幼儿掌握数学知识。

2.根据需要创编体育游戏学数学

数学学科的教育计划,许多游戏是让小朋友在室内进行操作的,能不能创编一些包含数学及练习的室外的体育游戏呢?因为那样既可以满足幼儿户内外活动的需要,同时也能进行数学练习。实践证明,根据数学教学的需要,可创编《我给球儿来排队》的室外游戏;结合图形的教学,可创编体育游戏《跳房子》等。

上一篇:小学组词词语下一篇:糖尿病健康教育讲座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