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主要思想

2024-04-29

孔子主要思想(精选8篇)

孔子主要思想 篇1

孔子主要思想有:仁、礼、孝、中庸之道、君子人格的塑造、教育、天命、治国安邦等思想。

1、仁

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以“仁”为核心,但“仁”具体指的是什么?孔子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概念。“仁”的基本要点是“爱人”:

(1)、“恭、宽、信、敏、惠”,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仁”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准则,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爱,以教化的方式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2)、孝悌。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这是他实践仁的方法。

(3)、“忠恕”之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一定要由自己的难处或愿望想到别人的难处愿望,同时,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总之,从统治阶级,到家庭,再到个人修养,“仁”无所不在。体现在日常的点滴生活中,具体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圣人的仁德之心是随时随地都会流露出来的。孔子还认为,每个人都有为仁的愿望,“仁者,人也”。为仁的关键在于个人的主观努力,“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2、礼

(1)、“礼”的内涵: “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孔子告诫统治者要依礼行事,对人民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达到和谐的“礼”治境界。二是个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孔子认为,“正”就是合礼,在日常生活中,就算细小之处也要讲究合礼。如“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

(2)、“礼”与“仁”。礼的内核是仁,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德基础上的礼,讲制度、讲规范,都是为了坚守伦理道德。

(3)克己复礼: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从而达到“仁”的道德境界。“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克己复礼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仁政。

3、孝

“孝”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孝”指尊敬顺从父母,“悌”指尊重兄长,是古代处理家族内部两大关系的基本要求。

(1)、孝与仁的关系。孔子认为孝悌是仁之本,一个人只有在家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在外才不会犯上作乱,做出悖礼的事情;只有敬爱父母,才可能在此基础上,推己及人,关爱他人,实现“仁”。孔子认为,“仁”是由“爱人”,即家庭的孝悌关系开始,逐步扩展的。(2)、如何做到孝?

孔子认为,“孝”不仅仅是指子女在物质上赡养父母,更重要的是从精神上和情感上去慰藉、尊敬和善待父母。因此,孔子在“孝养”的基础上提出了“敬”、“爱”、“顺”的观点。

“敬”指的是子女要发自内心尊敬父母,和颜悦色侍奉父母,“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爱”指的是子女关怀、体贴父母和温暖父母。:“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顺”指的是子女要承顺于父母,尽量不触犯父母,但孔子同时强调“顺”不是对父母毫无原则盲目顺从。“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

4、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儒家的重要思想,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①强调处事有“度”,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注意避免“过”与“不及”。“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②强调不可则止。处理事情要注意分寸。“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③主张在实际应用中时常变通,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但要认同最高标准——“中”。变通是手段,稳定是目的。

④要宽容包纳,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黄金规则,具有普遍的意义。⑤“中庸”与“和”的精神实质:“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对待社会问题时要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这样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关系保持稳定,有利社会安定。在今天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有借鉴意义。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得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中庸不同于折中主义。

5、君子人格的塑造

(1)、“君子不器”。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必须具备多种才能,不能只像器具一样,而应“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也就是说,君子应以道义作为做人的根本,按礼仪来实行,用谦逊来表达它,用忠诚来完成它,否则就谈不上君子。

(2)、君子要重视自我修养。曾子认为,君子重视仁德修养还必须注意三方面的规范:一是“动容貌,斯远暴慢矣”;二是“正颜色,斯近信矣”;三是,“出辞气,斯远鄙倍矣”。也就是说,君子要严肃自己的容貌,端正自己的脸色,注意自己的言辞。只有这样才能使人对你尊敬,信任,温和。

(3)、君子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君子有三畏”“君子有九思”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对君子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三点:一是要随时注意戒除个人的欲念;二是处事中要有敬畏之心,防止肆无忌惮;三是认真处理,随时严格要求自己。

(4)、君子要重义避利,追求道义。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差别还在于具有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不同的人生追求。他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5)、君子不党。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同时还要“和而不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一种和谐的共生关系;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6、教育

(1)、关于教育指导思想。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即受教育者不应分贵贱、贤愚,应该机会均等。这一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这在当时无疑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2)、关于教育的基本方法。

①主张“因材施教”。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②诱导式的启发教育。不要求学生死读书,而贵在触类旁通,即所谓:“告诸往而知来者”。“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即: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时,我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讲而讲不明白时,我不去开导他。例举一个道理而他不能类推出三个道理,我就不再教诲他了。

③注意循序渐进,即:“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这种使学生竭力钻研,“欲罢不能”的情状,正是对循循善诱启发教育的写照。

(3)、关于教育的培养目标。

在孔子看来,进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义礼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其重要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以为当时的社会服务,这就是他著名的“学而优则仕”思想。

7、天命思想

“天命”即尊天信命。孔子强调天人合一,主张畏天命。他认为人的一切全在天地掌控中,人须秉持天道而行,不可胡为妄作。“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把“畏天命”当做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之一。

孔子天命思想中很重要的一点是:遵循自然规律,保持乐观心态,“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另外,孔子赞成敬鬼神,但不盲目肯定,也不盲目否定。“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8、关于治国与安邦

(1)、治国的根本在于“人伦纲常”。齐景公问孔子怎样治国,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要治理好国家,君主必须像个君主,臣子必须像个臣子,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

(2)、治国的前提在于君主要严于律己。孔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即君主要治理好国家,必须端正自己本身,严于要求自己。如果己正,管理国政就不会有什么困难,如果自己不端正,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就不可能去端正别人,其国家也无法治理。

(3)、治国的基本方法在于“选才、富国、育人,立法”。有一次,孔子到卫国去,冉有给他驾车,孔子说:卫国的人口真多啊!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这里孔子强调在卫国这样一个众多人口的国家,要治理好它,首先要让他们富起来,然后使他们再受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

(4)、治国的基本原则:讲究信用,爱护人民。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即治理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认真对待政事,并讲究信用,取信于民。同时还要节省俭用,爱护人民,役使人民要不违背农时。

孟子的主要思想

1、性善学说:

这是孟子全部思想的基础。孟子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就是人类文化规范——仁、义、礼、智的萌芽和根本。人的善性是先天固有的,并非后天形成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但他同时也不否认后天环境对人性的影响。他认为后天的环境可以改变先天的心性,后天的恶习,可以使人丧失善性他认为善性起初只是一种道德的萌芽,必须经过自我修养,才能发展成为完美的道德。人可以通过学习、教育等修养过程达到道德境界。

2、“仁政”思想:

孟子继承并发展孔子“仁”的思想,从其性善论出发,提出了“仁政”、“王道”的政治学说。“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就是国君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心和爱心,能够“与民同乐”,使人民的生活安定。主要体现在养民、教民两方面。

孟子认为养民首先要制民恒产,使百姓拥有土地;其次,还要使民以时,统治者在征用劳役时要做到“不违农时”。养民是解决百姓的生计问题,教民则是解决百姓的道德问题。“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另外,孟子的“仁政”学说,包含了对人民的重视,即民本思想,也就是说把人民看作是国家政治的根本。天子之所以为天子,是因为他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3、理想人格:

孔子主要思想 篇2

关键词:《〈论语〉〈孟子〉选读》,孔子,教学定位

孟子曾言:“诵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 可乎?”教学《〈论语〉〈孟子〉选读》, 不可避免地要与孔子这个世界级文化巨人进行近距离的接触。正如北大教授李零在教读《论语》时所说, 要还原“真实的孔子”, “以心契心”。立足原典的教学, 不是朱熹对孔子“知无不尽而德无不全”式的“神话”, 是真正从学生出发, 真正立足经典的传承意义, 让学生发现孔子的人格魅力, 亲其人而“思”其道。

李蹊在《孔夫子:性格复杂而脆弱的圣人》中指出, 孔子性格的丰富性有“伟大与平凡, 坚强与脆弱, 浩然与纤细, 执着与委顿, 信心与绝望, 正直与屈曲……”下面仅撷取《论语》中最具代表性的只言片语或生活片断, 通过人物独白或对话的简单方式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一、童心未泯、风趣幽默的孔子

孔子在庄重严肃场合, 往往拘谨守礼, 但平日闲居、与门人弟子相处时显得那么平易近人, 真实可感。

孺悲欲见孔子, 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 使之闻之。 (《论语·阳货》)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 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论语·子罕》)

子与人歌而善, 必使反之, 而后和之。 (《论语·述而》)

子之武城, 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 曰:“割鸡焉用牛刀?” (《论语·阳货》)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 长而无述焉, 老而不死, 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论语·宪问》)

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 吾为尔宰。” (《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适郑, 与弟子相失, 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 其颡似尧, 其项类皋陶, 其肩类子产, 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 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 然哉!然哉!” (《史记·孔子世家》)

二、言不由衷、激情冲动的孔子

中庸之美、中和之用, 是儒家处世至道, “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是孔子推崇的情感境界。但真实的孔子, 绝非一个纯理性纯道德的人, 绝非想象中的古板苛刻、不苟言笑, 他只是这样的理论标准下积极的践行者。

对待喜欢的学生:“贤哉, 回也!一箪食, 一瓢饮,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回也!” (《论语·雍也》)

对待心仪的圣君:“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 唯天为大, 唯尧则之。荡荡乎, 民无能名焉。巍巍乎, 其有成功也。焕乎, 其有文章。”“禹, 吾无间然矣。” (《论语·泰伯》)

对待学习:“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述而》) “吾尝终日不食, 终夜不寝, 以思。” (《论语·卫灵公》)

对待音乐:子在齐闻《韶》, 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论语·述而》)

对待日常生活:子之燕居, 申申如也, 夭夭如也。 (《论语·述而》)

对待颜渊之死:颜渊死, 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颜渊死, 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论语·先进》)

对待樊迟问稼:“小人哉, 樊须也!” (《论语·子路》)

对待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 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论语·公冶长》)

对待伯牛有疾:曰:“亡之, 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论语·雍也》)

对待冉求为季氏敛财:“非吾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 可也。” (《论语·先进》)

对待原壤箕踞:子曰:“幼而不孙弟, 长而无述焉, 老而不死, 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论语·宪问》)

三、贵生重死、胸怀城府的孔子

可能因为孔子在《论语》中所倡扬的“杀身成仁”、“守死善道”、“朝闻道, 夕死可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长期以来他对生命的那些非常有价值的思考都被忽略了。而事实上, 对生命的珍视, 对生命价值的探索, 正是儒家关于人性最重要的关怀。

对生命的珍爱:厩焚。子退朝, 曰:“伤人乎?”不问马。“子钓而不纲, 弋不射宿。” (《论语·述而》)

对危险的预警:“危邦不入, 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 无道则隐。” (《论语·微子》)

对学生子路的担忧:“若由也, 不得其死然。” (《论语·先进》) “暴虎冯河, 死而不悔。” (《论语·述而》)

对明哲保身的褒扬:子曰:“甯武子, 邦有道, 则知;邦无道, 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论语·公冶长》) “邦有道, 则仕;邦无道, 则可卷而怀之。” (《论语·卫灵公》)

对待死丧之事:“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 焉知死?” (《论语·先进》) “丧致乎哀而止。” (《论语·子张》)

对死者的尊重:食于有丧者之侧, 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 则不歌。子见齐衰者, 冕衣裳者, 见之, 虽少, 必作;过之, 必趋。 (《论语·述而》) 祭如在, 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 如不祭。” (《论语·八佾》) “生, 事之以礼;死, 葬之以礼, 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

孔子一生“一以贯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 但孔子并不是一意孤行的莽汉, 而是一个胸有城府的智者。例如: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 慎言其余, 则寡尤。多见阙殆, 慎行其余, 则寡悔。言寡尤, 行寡悔, 禄在其中矣。” (《论语·为政》)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 不可则止, 无自辱焉。” (《论语·颜渊》)

孔子曰:“言未及之而言, 谓之躁, 未见颜色而言, 谓之瞽。” (《论语·季氏》)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 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 失言。知者不失人, 亦不失言。” (《论语·卫灵公》)

子曰:“贤者辟世, 其次辟地, 其次辟色, 其次辟言。” (《论语·宪问》)

子曰:“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 (《论语·泰伯》)

子曰:“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卫灵公》)

子曰:“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

综上所述, 夫子理想博大, 富有个性, 人格魅力的影响震撼古今:由子贡守孝六年的感佩举动, 到司马迁“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的由衷赞佩, 直至当代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仍理智地评价其“大成至圣”“君子坦荡荡的风格”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很难说, 究竟是儒家之“道”成就了孔子, 还是孔子完善了儒家之“道”。

四、结语

儒道何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根源在于它们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精神、气质。老子证明了天道高邈, 让人敬畏自然;孔子则证明了人性伟大, 让人尊重自我, 从而拥有完善自我的信心。教学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 不应忽视对孔子进行基于原典的逻辑探求, 这不仅契合新课程教学理念, 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而且传承了“经典阅读”的科学方法, 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鲍鹏山.先秦诸子十二讲.

[2]鲍鹏山.说孔子.

从《孔子游春》看孔子的教育思想 篇3

《孔子游春》生动地描述了孔子带弟子到泗水河畔游赏,巧借河水诱导弟子的故事,表现了孔子对学生的关爱及师生之间真挚的情谊。

文章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孔子作为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和思想家,其教育思想透过课文也可窥一斑。

一、教育即生活。据载,孔子很重视对弟子进行系统全面的教育,他亲自整理编辑了教材—六书。但是他对弟子的教育绝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局限于教材。他积极地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走近泗水河畔,让一花一草含情,一树一木开口,一山一水育理。利用生活这部博大精深的教科书教育弟子,这一教育思想同今天我们提倡的大教育观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

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孔子游春》一文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例如:“绿草如茵的河畔,弟子们围在老师身边,有的蹲着,有的坐着。老师拨动琴弦,弟子们跟着唱起歌来。”当听完性格不同的子路和颜回各自的志向后,“孔子用赞许的眼光看着他们,微微地点了点头”。当颜回弹琴唱歌时,“孔子先是侧耳倾听,过了一会儿,竟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丝毫看不出孔子有半点“师道尊严”的架子与面孔,师生俨然是一种朋友关系。正是在这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弟子们才能畅所欲言,师生才能共同探讨,实现“教学相长”,这也真正体现了“教学是师生平等交往的过程”这一理念。

三、启发式的教育思想。孔子积极倡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本文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孔子带领弟子到泗水河畔去游玩,游玩中巧借河水诱导弟子。乍一看,孔子的这次教育活动是一种偶然,实则不然。我们不妨这样思考一下:春天到了,孔子为什么选择到泗水去游玩而不是别的地方?这是因为“孔子听说泗水正涨春潮”,此时的泗水正是生机勃勃的时期。那么,孔子又为什么选择有水的地方呢?那是因为孔子“遇水必观,其中一定有道理”。由此,我們可以推断,在此之前,孔子早已有了关于“水”的宏论,这次泗水之行是孔子精心设计的一次教育活动。当孔子全神贯注地凝视泗水时,“弟子们都用疑惑的眼光望着老师”。“子贡说:‘老师遇水必观,其中一定有道理,能不能讲给我们听听?’”此时弟子们已经达到一种“愤”“悱”的状态,孔子见时机已到,便引发出一场关于“水是真君子”的讨论。弟子们听后“无不惊讶”,都没想到“从司空见惯的流水中,老师竟能看出如此深奥的道理”!可见,弟子们所受到的教育是多么深刻!

正因为弟子们深刻地受到了“真君子”的思想教育,所以孔子又因势利导,引导子路和颜回树立正确的人生志向,引导弟子在言行上做一名“真君子”。其教育可谓水到渠成。

孔子主要思想 篇4

教学方法: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德以育人 启发诱导 诲人不倦 言行一致

学习方法:学思结合 学行结合 温故知新 虚心好学 实事求是 以学为乐

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有关孔子思想论文 篇5

论文关键词:孔子思想 仁学思想 家庭教育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世界文明 “仁学” 儒家思想 人类社会

孔子的仁学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礼记》和《孔子家语》等文本之中。仅《论语》一书中,“仁”字的出现就达109次之多。如果我们把孔子对仁的各种界说加以分析与综合,就不难发现,“仁”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针对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对象,孔子所阐述的“仁”是不完全一样的。本文无意全面解读与阐释孔子的仁学理论,只是认为深刻领会并汲取孔子仁学思想的精华,对于指导和改进当前我国的家庭教育,深化家庭仁爱、孝悌与克己教育,解决爱心缺失、亲情淡漠及自私任性等实际问题,极具现实意义。

一、“仁者爱人”与仁爱教育

《论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仁者爱人,是孔子仁学思想的第一要义,强调的是对他人的尊重与关爱。孔子把“爱人”视为伦理道德规范体系的最高准则,就是希望人们能以“仁爱之心”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这种超越血缘关系而尊重他人权利并普遍性地爱他人的理念,是孔子仁学思想的最基本特征。

孔子不仅以“仁爱”思想要求民众,还要求执政者率先垂范,以“仁爱”治国安邦。他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他还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在孔子看来,只有执政者带头施爱,且人人都有一颗仁爱之心,一个和合有序的礼治社会便不难实现了。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孔子所提倡的“仁爱”,并非不讲原则。孔子说:“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论语·里仁》)当子贡问他“乡人皆好之”或“乡人皆恶之”时,他的回答是:“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论语·子路》)孔子还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他把“乡愿”那种模棱两可的“好好先生”称为“德之贼也。”(《论语·阳货》)由此可见,孔子所倡导的“仁爱”是建立在原则基础上的理性之爱,是爱憎分明、爱善者与憎恶者相统一的一种美德。

深刻领会孔子“仁者爱人”思想的内涵,反观当前我国独生子女群体中较普遍存在的“爱心缺失”的问题,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启示:“仁爱教育”,迫在眉睫。

众所周知,当今时代的青少年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祖辈、父辈的爱都倾注在他们身上,好吃、好用、好玩的多由他们独享,久而久之,习以为常。再加上商品经济社会,物欲横流,过分追逐享乐与金钱至上的理念,充斥其间。在这种环境熏陶下长大的青少年儿童,极易形成自私、懒惰、依赖与任性等心理弱点。他们从小生活在以我为中心的环境中,缺少关爱他人的内在意识。这种“爱心缺失”的问题往往是产生人际冲突乃至造成社会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问题的严重性并不仅仅在于此,而是在于长期以来被人们忽略了的家庭“仁爱教育”。

须知,仁爱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一个传统优势,在家庭教育中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当家长的都希望自己的儿女成龙成凤,成为有博爱之心的仁人志士。然而,这一美好愿望的实现却有赖于家庭仁爱教育的传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学会共处,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作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家长要想使子女学会共处,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就必须通过实施仁爱教育,使子女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学会倾听他人意见,与他人协商共事;学会分享与换位思考,凡是自己不愿意的,决不可强加于别人。实施仁爱教育,家长要身体力行,为子女做出榜样。只有这样,才能将仁爱教育落到实处。

二、“孝第为本”与孝悌教育

孔子一贯主张“爱人”应从“孝第”开始,然后再由近及远,把对亲人的爱推广到社会上。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第,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在《论语》中,子有是这样阐释孔子“孝第”思想的,他说:“其为人也孝第,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篇》)不难看出,孔子的仁爱思想具有鲜明的层次性特征。“爱人”应以“孝悌为本”,只有以孝为先,以爱齐家,方能爱他人、爱国家。“孝第为本”,是孔子仁学思想的又一要义。它不仅是人们应当遵循的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还具有促进社会和谐与安定的作用。

在“孝第”中间,孔子更为重视的是孝道。他认为,一个人要尽孝道,就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以礼相待。“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二是关心牵挂。“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三是恭敬真诚。“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在孔子看来,孝敬父母的根本不在于赡养父母的形式,而在于是否心存真诚。对父母的真诚是最难能可贵的。如果没有孝敬之诚心,赡养父母与饲养狗马之类又有何异?

深刻领会孔子“孝第为本”的思想,对于加强孝悌教育,解决当今社会较普遍存在的“亲情淡漠”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君不见,在我国众多的“四二一”式家庭中,“孝老”已被“亲小”所替代,“啃老”则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虽说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孝悌”,作为一种传统美德和做人最起码的道德规范,正在被人们所淡忘;亲情,作为人类相生相息的一种自然情感和维系社会伦理道德制度的基础,正在被金钱和利欲所替代。由此而产生的亲情关系破裂乃至家庭暴力事件,正在危及社会的安定。试想,一个人连自己的亲生父母都不孝顺,都不感恩,怎么可能去关爱他人,奉献社会?加强孝悌教育,确实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

孝敬父母、尊重师长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一种美德,我国政府历来都非常重视孝道。宪法中就有“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禁止虐待老人”等条款规定。孝悌教育,作为我国传统教育的一大优势,应当成为当今时代我国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当家长的有责任把孝悌作为教育子女的一门必修课,做到常抓不懈。在道德观念上,要让子女懂得父母有养育之恩,孝敬父母责无旁贷,无上光荣;在道德情感上,要让子女知道父母的生日、爱好、身体和工作情况,学会关心、体贴与理解父母;在道德行为上,要让子女对父母恭敬真诚,自觉接受父母的教诲,但又不过分依赖父母,主动与父母分担辛劳和忧虑。在孝悌教育中,家长的以身作则至关重要。家长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和影响子女,引导他们从爱父母、爱自己身边的人做起,进而升华到爱集体、爱国家、爱人民。

三、“克己复礼”与克己教育

克己复礼,是孔子仁学思想的第三个要义。《论语》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在这里,“仁”有两层含义:一是克已,二是复礼。所谓克己,就是严格要求和约束自己;所谓复礼,原本是指回复周礼,即西周维护社会秩序的一整套政治制度和伦理规范。我们今天理解其内涵,不必苛求其原义,可以把它理解成必要的伦理制度与行为规范即可。孔子认为,一个人只有克制和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规范,才算是仁人。“克己复礼”,不仅体现了孔子仁学思想的本质内涵,同时又指明了践行仁学思想的正确路径。

首先,“爱人”需要“克己”,“克己”要有目标。孔子为此提出了“为仁”的“三项要求”、“近仁”的“四种品德”和“行仁”的“五个标准”。其中,“三项要求”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论语·子路》)“四种品德”是:“刚、毅、木、纳。”(《论语·子路》)意即“刚强不屈、坚毅果敢、质朴无华、言语谨慎”的品德。“五个标准”是:“恭,宽,信,敏,惠。”(《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论语·阳货》)

其次,“克己”要有措施保证。孔子提出了以下几条措施:一是“思”。他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二是“省”。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三是“戒”。他认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四是“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即杜绝“不凭空猜测,不主观武断,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的毛病。五是“学”。孔子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修行“仁、知、信、直、勇、刚”等六种德行,才会克服愚、荡、贼、绞、乱、狂等六种弊端。

第三,“克己”是条件,“复礼”是目的。孔子认为,“礼”是衡量人的行为和道德是否规范的标准。“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尧曰》)只有“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所以,他一再要求他的学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意在使其弟子知礼守礼,立身于世。“礼”还是维护社会秩序与伦理道德的核心。理政治国,需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里仁》)在孔子看来,礼作为一种形式载体,不仅可以约束与规范人们的道德意识,还具有促进国家安全与稳定的功效。

总之,孔子提出“克己复礼”是基于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今天,我们领会并汲取其思想精华,对于加强家庭克己教育,解决我国独生子女中较普遍存在的“自私任性”的问题,极具有现实意义。

克己是一种品德。人的忍耐、谦让、恒心与毅力,都是由克己而生。只有克己,才会奉公;只有克己,方能临危不惧,尽忠报国。从我国古代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苏秦的“悬梁刺股”,到当今时代焦裕禄、孔繁森等英模人物克己奉公的先进事迹,我们不难看出,凡成就大业者,皆具备克己的品质。眼下,许多人都在抱怨当今社会独生子女“自私任性”的问题,却苦于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岂不知,这正是长期以来疏于对子女“克己教育”的结果。许多家长对子女关爱有过、赏识有加,缺少对他们的约束、批评与引导,久而久之,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不断增长,私欲和任性也在随之膨胀,他们甚至听不进一点反面意见,经不起任何困难与挫折的考验。须知,一个人的克己品质,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长期教育与修养的结果。孩子年纪小,克制能力差,更需要家庭克己教育。家长要让孩子从小学会克制自己,对孩子自私、懒惰、说谎、任性等弱点,不可姑息迁就;要让他们从小学会明辨是非、抑恶扬善、克己奉公,做到个人服从集体、服从国家、服从时代、服从社会。

孔子的天道思想 篇6

(第一册)

二○○二年四月至八月于天津

没有耶稣就没有西方文明,而没有孔子也没有东方文明。孔子和耶稣是研究不完的课题,尤其是孔子关于“天道”方面的论述成为儒家思想的基础。

一九五七年,我在经学大师石松亭教授启发、指导下,以儒家《十三经》和《老子》、《庄子》等书,参照基督教《新旧约全书》开始写这篇文章,历经四十五年,加上亲身经历,今始整理出下列思绪。

耶稣思想里的神是具体的,而孔子思想里的神是抽象的,孔子称之为“天”、“上帝”或“神”。确切的说,孔子通过对“天理”的研究而认识天理,又因为对天的相信而坚信天理。后世儒者又把“天理”和“良心”连接在一起,构成“天理良心”说。“天理良心”四字塑造了中国人的灵魂。穷乡僻壤、目不识丁的人也知天理良心。人经受各种挫折、打击,事过之后皆能忘记,惟有在有意或无意间做了对不起自己良心的事,则永远是抹不掉的伤痛。邓小平老人家也说过:“林彪不死,是无天理”,说明“天理”是客观存在。

孔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基础是“格物”(大学一章)。在《易经·系辞》里说:“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也就是说,通过对客观世界的调查研究,并且通过自身的实践,由你自己找寻有没有“天”和“天理”的存在。也就是说,你要认识头顶上有个天你才能以诚信办事,才能谈到修身齐家治家平天下。

按照孔子的思路,举例来说,地球围绕太阳旋转和月亮围绕地球旋转都容易理解,这是离心力和向心力的矛盾造成的,是简单的物理学原理。然而地轴和地球运行轨道之间不是以九十度相交,而是有一个二十三度半的倾斜度。我们不知道这个倾斜度是怎样形成的,别管地球转到什么地方,而这个倾斜度不变。假如没有这个倾斜度,太阳将会永远直射赤道,地球上也就没有春夏秋冬。热的地方将把动植物热死,而冷的地方也会把动植物冻死,也就不会有人类的存在。要根据孔子的思路,这当然是“天的安排”。外国也有个大大有名的科学家就是达尔文,他用毕生精力研究动植物,创造了“进化论”。他否定了“圣经”上说的“上帝造人”的说法,认为物种是由进化而来。然而他的最后结论却是“地球上的所有动植物都是上帝创造的”,他不否定上帝,却在寻找上帝创造世界的规律,因而得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结论。

用达尔文的原话说:“不是最聪明的能活下来,也不是最强的能活下来,而是能适应的能活下来”。所谓“能适应”就是适应“天意”,也就是适应客观环境。客观环境是“天意”的体现,不能违背。孔子更以亲身经历说明他对天的认识不是轻而易举的得来的。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在五十岁时才“知天命”,所以现在我们把五十岁称为“知命之年”。正因为孔子能知天命,所以他虽受到各种不应有的打击和迫害,而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态度不变。他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孔子为什么能不怨天、不尤人?那是因为他相信天是正确的,毛病出在自己身上。所以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以求自己的行动符合天意。

孔子为实现“世界大同”的理想而周游列国,但遇到不少麻烦。《庄子·秋水篇》写道:“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辍。无几何,将甲者进辞曰:以为阳虎也,故围之,今非也,请辞而退。”孔子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不但不惊慌,反而弹琴唱歌。说明他有一种“死生由命”的精神,为了正义的事业将生死置于度外。幸而宋人发现认错了人才解除了对孔子的包围,而给以放行。

然而另一件事却对孔子打击巨大。那就是他最优秀的弟子颜渊,也就是唯一能了解他和继承他的人,在周游列国的途中死了。孔子大哭道:“噫!天丧予!天丧予!”用白话说就是:“哎呀!老天爷呀,你可要了我的命啦!要了我的命啦!”由于这一重大打击,孔子认为上天给他的使命不是希望他成为一个政治家或建立一个强国,而是有更高的使命。于是他回国后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给后人留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教训。他也成为大成至圣先师,德配天地,道冠古今。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有三个灭亡,而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古国现在只有一个中国,中国能有今日也是和孔子多方面的教导分不开的。

孔子闲居时和学生们说道:“天有四时,春秋冬夏、风雨霜露,无非教也;地载神气,神气风霆,风霆流形,庶物露生,无非教也。”(礼记孔子闲居)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天有四时的运转,有春夏秋冬的变化,有风雨霜露等各种现象,没有一件不是对我们的启发教育。大地载负着神的生气,因此有风、有雷,风雷又川流不息的流动,因此又有各种动植物繁生,这不就是对我们的启发教育吗!”

在礼记上还有下列一段谈话: 哀公曰:“敢问君子何贵乎天道也?”

孔子对曰:“贵其不己。如日月东西相从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闭其久,是天道也。无为而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是天道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鲁哀公问孔子为什么这样重视天道,孔子回答说因为天道不已,所以重视。如日月东西相从不已,无论多么长久的时间也不闭歇,这都是天道的不已。天道好像没有作为,可是宇宙万物都是由它造成,并且把造成万物的道理明示给世人,因为天道有这样大的作用所以重视。

以上这些话是解释明白了,不过总有些叫人听起来费劲,不如以色列在《圣经》 里说的明白。根据《圣经》的意思、我个人的理解,可以做这样的叙述:

当初上帝在太空漫游,时间长了有些厌倦,于是想有个家。经过一番劳动创造了一个地球,上帝在地球上住着又感寂寞,想造出一个人来和他谈话,于是他用泥土造了一个人。造成之后他看着不太顺眼,于是给以加工,头部、躯干、四肢都给以精心计算,找出最佳比例。这样一来,人体的形状就好看多了。

人的头部和面孔是看起来是否顺眼的关键,所以要格外加工。造完了头再造鼻子、眼、耳朵、嘴,这些都造完了比起其它动物来要好看多了。但上帝是个艺术家,对自己的作品是有严格要求的,为了使人的面部好看又给人造了头发,人有了头发就好看多了。但上帝仍感有缺陷,又经过一番苦思终于发现眼睛的上方不好看,于是又给加了两道眉毛。这样一来,人就成了地球上最高艺术品,是其他任何艺术品都比不了的。人的外形是造好了,但为了使人能活所以还得造内脏,也就是造心肺肠胃、循环系统、呼级系统等等。但最难造的是神经系统和脑部,现在看来造人的脑子是宇宙间最复杂的工作。上帝用了已经有几百万年的时间,直到现在还没有造得完好无缺,还要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能使人的脑子完好无缺并能产生完好无缺的好思想。就人脑的制造过程来说,时至今日仍属初级阶段。所以我们不好埋怨上帝,既然造人而为什么不造得完美无缺,以致世界上发生那么多不顺心的事。实际上上帝一天也没停的在苦干,不过现在还没有将造人的工作完成。上帝的方法就是通过各种方法使人类自己改造自己,所以这是很难的一项工作。

上帝为了使人能够存活,要造水、造空气,要造植物和动物,这样人才能有吃、穿、用。但更大的问题是燃料,因为地球上的草木是有限的,能解决吃的问题而解决不了做饭的烧柴问题,于是又造了地下的煤。当煤用的差不多了的时候,又造了石油。上帝怕石油也有一天会用完,于是又造了原子能。总之,人没有想到的上帝全给想到了。

为了使地球上有光亮和使植物能生长,所以要造太阳。又考虑到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对人和动物不利,所以又造了天空中的臭氧层,这样阳光对人就有利无害了。为了能使地球上有春夏秋冬,所以叫地球围绕太阳旋转时地轴有个倾斜度,这样地球上就有了春夏秋冬和热带、寒带、南北温带,各地带能有不同的出产以供人享用。上帝为了使人能在晚间行路时方便,于是又造了月亮,这样也能使人在晚间观赏,并能写出赞美月亮的诗句。上帝为了使人能满足生活和交通需要,所以又造了各种金属,如金、银、铜、铁、锡、铅等等,以解决人的各种需要。另外,黄金能制成戒指、耳环、项链等装饰品使人更加美丽,上帝看着也高兴,又制造了各种宝石,也是为了人的爱美的需要。上帝又创造了人的艺术才能和技术才能。有的会画画、有的会写字、有的会唱歌、跳舞等。又如骑自行车、开汽车、开飞机等都需要有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在车辆没有发明的时候就有了。例如在自行车发明之前谁也不相信车子只有两个轮子而能骑上去不歪倒,但事实上骑上去后不用考虑怎样操纵它,它自能按照人的意志前进。又如表演杂技的本事也令人叹为观止,当然骑马、射箭、弹琴等需要练,但在根本上说也离不开先天的技术智慧。

上帝创造了人和动物的各种本能。小鸡出壳之后就会吃米,小鸭出壳之后就会游 水,见了天上的老鹰它会惊叫躲藏。各种鸟类都会搭窝和布置巢穴,而且孵卵的本事不用任何人教它。河鱼总是逆水而游,如果顺水而游将会跌入瀑布或进入大海,自己的命就完了。鹰也好逆风而飞,甚至能飞到气流之上,如果顺风而飞将会被吹入大海上空再也回不来了。小猫、小狗不怕人,甚至会讨人喜欢,而小老鼠见了人就怕得要死。所有这些无师自通的本领,如果没有上帝的创造是不可能具有的。

人和各种动物都有不同程度的预见性。大象快死时,会找不易被发现的地方去死。大雨将来时蚂蚁会往高处搬家,尤其是地震将来临之前的两三天很多动物的表现不正常。军马在作战命令下达之前,士兵们还没得到消息时军马就昂首长嘶,既表示胜利信心也为自己的将会战死而哀鸣。

人是万物之灵,在重大事件来临之前会有不同程度的预感,而且预感的准确性是相当高的。预感和推测以及测算、规划等是性质不同的。例如某人发生了车祸,事先就有预感,而在事情发生之前并无任何苗头显示。所以只能有一种解释,那就是上帝能前知并向人传达了某种信息。

上帝创造了世界上的政治风云。有些巨大变化是预言家所没有想到的,然而却在一夜之间成为事实。上帝创造了人的命运,在命运脚下无论多聪明的人或多么有权威的人也束手无策。谁也没有办法使自己的头发变白或变黑,更没有办法长生不老。在足球赛场上你明明把球踢进球门,但主裁判却说“不算进球”,你是任何办法都没有。上帝就是人的命运的主裁判,他的裁判有时明显的不合理而你也无可奈何。就连孔子是大圣人他也早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而耶稣也在没有任何罪过的情况下被钉十字架。说明上帝是主观而又独裁,他不顾人们高兴不高兴。上帝发怒时下了七七四十九天的大雨,把喜玛拉雅山都淹没了,他要灭绝全人类,只有挪亚一家人躲在方形的大木船里得以存活下来,上帝的威严是无法抗拒的。上帝有上帝的是非观,我们赞成也好反对也好,上帝是按照他自己的意志而行。我们要了解他的意志、顺从他的意志,在此基础上还要根据他的意志而改造他的意志。用容易使人听懂的话说,要认识大自然的规律,并且也只能根据大自然的规律而改造自然状况。人类社会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当然也在研究范围。

孔子提倡通过“格物”来认识主宰宇宙的上帝,并在此基础上从事社会活动。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实践来检验真理。

我按照孔子的关于格物的思路写出了以上关于自然界的现象,并吸取了以色列人的关于上帝创造天地万物的理论。但是,孔子的有神论和西方的有神论也有不同之处。首先,关于“上帝”这个名词不是外来的,而是孔子的创造或“中国制造”。以色列的《旧约》称上帝为“耶和华”;天主教称上帝为“天主”;耶稣教称上帝为“圣天父”。而称宇宙主宰为“上帝”的,首先发现于孔子的著作。孔子在《诗经·大雅》里写道:“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上列诗句难解释的在“莫”字,如果解释为“慕”,则为“仰慕”的意思。把这诗写成白话就是“伟大的上帝啊!你到了人间是多么的威严显赫。你考察四面八方,寻找仰慕你的人。”这可能是在祭典上唱的一首歌,而被孔子记录下来了。当《圣经》传入中国以后,翻译这书的人把宇宙的主宰翻译为“上帝”但也有的释本翻 译为“神”。孔子在多数情况下称上帝为“天”,而称“神”的时候有时指上帝,有时指祖先的灵魂或别的小神。

孔子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民大众是天的代表。人民大众看到的就等于是上天看到的,人民大众听到的就等于是上天听到的。”也就是说他把老百姓的地位看得和上帝的地位一样高,这是孔子的有神论思想的一大特色。而西方的有神论者却把全人类都看成是上帝的奴仆甚至是羊群,这是东西方在对神的认识上的不同之处。

孔子称君王为“天子”,即天的儿子。而把老百姓看做神的代表、天的代表,其地位在天子之上。孟子据此提出了“民为贵,君为轻”的理论。

孔子在《易经》里把“地在上,天在下”的现象称之为“泰”。在这里他把“地”代表老百姓或被领导者,而把“天”代表君王或领导者。他认为只有老百姓的地位高高在上,国家才能有“安泰”的局面。

孔子在《易经》里又把上帝比做“乾元”。他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孔子这段话描述了世界的过去和未来,意思深奥,我实在无能力给以翻译。难怪西方人说上帝完成了三大工程:一是创造了地球;二是创造了人类;三是创造了圣经和中国的易经,说明易经也是研究不完的课题。

我的体会,这段话大致是这样子:“伟大的上帝啊!万物由于你的创造而出现。日月星辰都是你创造的,所以你是宇宙的主宰。由于你的指挥,世界上才有了云和雨、各种品物包括动植物等有形体的东西才能够出现”。“大明”是指太阳。由于有太阳能落下又升起,地球上才有了东西南北上下六个方位。

但是“时乘六龙以御天”以下的话就属预言,不好理解了。

“六龙”是什么?几十年前人们理解为飞机,后来宇宙飞船出现又认为是指宇宙飞船。但现在的飞船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达不到“御天”,即统治太空的程度,所以今后还可能有大的发展。

“乾道变化”是指发展和进化。“各正性命”是说出现了更多的物种。“保合”是指数量增多。“太和”是指质量提高。“贞”是与天地共存的意思。对于核武器的出现,中国人和西方人有不同的看法。西方人根据《圣经》推断,认为是世界末日和人类毁灭的苗头。而中国人根据《易经》的推断却认为是保卫世界和平、防止国际大战的一种巨大的力量。事实上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已经五十七年,而西方鼓吹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并未发生。所以,对于孔子说的“首出庶物,万国咸宁”现在只能理解为核武器的出现而保卫了世界的和平,但也应理解为将来会有更大的发现或发明出现,使世界上真正出现“万国咸宁”的大好局面。孔子这段文字的前几句相当于《旧约》的《创世记》,后几句相当于《新约》的《启示录》。也就是说,孔子只用五十多个字就写出了以色列人的《圣经》的几千万字的主要内容。孔子的大文笔在中国属首位,在世界也属首位。所以弟子们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再者,当时《旧约》尚未传入中国,而《新约》尚未出现,而孔子为什么能写了和《新旧约》相同的内容,这也被认为是“上帝旨意”一种凭证。

孔子对上帝的看法只用了十个字加以表达,那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说上帝的表现可用一个“健”字来形容。君子人应以此为榜样,要求自己在各方面不断进步,而且永不停步。

孔子认为,只要能按照这话的意思去做,你就可以成为“大人”,你的地位不但能和上帝平列,而且连上帝也让你三分。下面是孔子的一段精彩的文章,也是孔子得意之笔。见于易经的《彖辞》,其文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於人乎?况於鬼神乎?”

以上文章是孔子对“大人”的解释。作为大人他能德配天地,所以与天地合其德。他能明并日月,头脑的清楚明亮和行为的光明正大能与日月相比。他做事有步骤与四时一样有顺序。日月星辰的运转都是有顺序的,绝不是乱七八糟。一天就是一天,一天等于二十年是不可能的。春天过后只能是夏天,要想春天过后就变为秋天更是不可能的,所以做事不能犯急性病也不要犯慢性病。所谓“与鬼神合其吉凶”,就是要考虑做事的后果。上帝不考虑你的动机只考虑你做事的结果,如果结果好连鬼神都欢喜,如果结果不好这就是“凶”连鬼神也不饶你。

如果看准了你将要做的事对各方都有利,将会出现大吉大利的结果,你就大胆的去做。哪怕你走在上帝的前面上帝也不阻止你,你走在上帝的后面上帝也不催促你。这就是“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的意思。

所以孔子说:“连上帝都不阻挡我,何况是某些人呢?何况是鬼神呢?” 孔子又认为宇宙间有一种规律,而这种规律又不是按一般常理所能体会到的。有的事情按一般常理说是不能办到,然而冒险去办的结果却把事情办成了。所以他说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话,也就是对明明没有任何希望的事,而他却不死心拿死马当活马治,然而坚持不懈的结果却把原来没有希望的事情办成了。有的癌症患者经科学鉴定没有任何存活的希望,然而他不死心,千方百计的寻找医治的办法,结果居然能存活下来。说明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话不是主观唯心论,而是一种哲学上的唯物思想。

孔子在晚年才开始写书,他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当时没有纸和笔只能用刀在竹简上刻字,像这样大的工作量实在不能想象是怎样完成的。恐怕他自己也不相信能够完成,然而毕竟完成了。这也证明他说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真理。由于孔子的理论在任何时代都有适用之处,就连反对他的人实质上所持有的也仍是孔子的某种观点,所以孔子被称为“圣之时者”。他不断地创造时代潮流而又随着时 代朝流而进。连焚书坑儒的李斯和秦始皇又何尝不是孔子的门徒,只不过正如他们自己说的“阴用其言,而阳弃其身”罢了,表面上反对他而骨子里仍然采取的是他的某种做法。

向上帝祷告是有神论者的共同点,孔子也不例外。

有一次孔子病了,门徒劝他祷告,孔子说:“某之祷久矣。”也就是说他不但知道祷告,而且已经祷告很长时间了。另外,对“久”字可有三种理解:一是祷告时间很长;二是祷告的次数很多;三是对祷告已有多年的历史,但也可能三者皆备。正因为孔子有祷告一说,后来人们把儒家列为宗教,孔子成为儒教的教主。儒教、道教、佛教、基督教、回教合称为五大宗教。但过去在大多数老百姓习俗中只供奉释迦牟尼佛和观音菩萨,很少有人把孔子当做神来供奉。所以解放后国家只承认四种宗教,儒教这个名词也就在社会上消失。

孔子虽也祷告,但对祷告的看法和其他宗教不同。

孔子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也就是说犯了大罪,得罪了老天爷,你祷告也没有用,关键还在你个人行为的好坏。有些犯罪分子在逃避刑罚方面所用手段极其精巧,然而最终难逃法网。所以总结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句话。

其他宗教和孔子的看法不同。别管犯了多大罪,只要在神前祷告全可以免罪或减罪。所以美国人说:“没有一个小偷在行窃时不祷告的”。按一些外国人的想法,只有在上帝面前犯罪才是最大的犯罪,其他犯罪都是次要的,而且是经祷告、忏悔也是能获得神的赦免的。

而孔子的看法却是:在人的面前犯罪就是在天的面前犯罪,怎样祷告也没有作用。江泽民主席在宗教事务会议上说:“不了解宗教就不了解世界。”

比如说,你认为耶稣是以色列人就在以色列人面前赞扬耶酥,你必然会受到反对甚至怒斥。《圣经》的前一部分叫《旧约全书》,后一部分叫《新约全书》,以色列人只承认《旧约》而不承认《新约》。所以不承认耶稣,而且把基督教视为“邪教”。以色列信仰的是“以色列教”,信仰《旧约全书》。大体意思是:以色列人的祖先有个叫雅各的,后来更名为以色列。以色列娶了四个妻子,生了十二个儿子,有了一个大的家族。后因旱灾全家逃荒到了埃及,在埃及住了有几百年,家族人口繁多,和埃及人产生了矛盾。因为受不了埃及人的压迫有个名叫摩西的带领这个大家族逃回了以色列的老家,并且开始建立了一个国家,定为名以色列。以色列既是人名又是国名,以色列国分为十二个小国,其中十一个都在外国侵略下消失了,只剩下其中犹大国又称犹太国仍能留在原地,所以以色列人又称犹太人。《旧约全书》写的就是犹太人的家族史,其主要思想是解释摩西带领家族由埃及逃回老家的路上,由上帝向摩西下达的十条“戒命”。这部历史由上帝创造天地万物写起,写出历代祖先的事迹并写出历代的“先知”的教训和预言。因为这部书写的是上帝和以色列人之间所定的条约,所以又叫《约书》,只能遵照执行,而不允许有新的解释。后来以色列出了一个革命者叫耶稣,他认为原来的约书条文太死,而且难以遵照执行,于是对条文做了新的解释。以色列人为此大 怒,迫使占领者罗马总督下令把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耶稣的门徒流落到罗马等国,继续宣扬耶稣的教诲。关于耶稣和门徒的历史、和门徒们之间的书信组编成一部新书,相当于耶稣和上帝定的新的条约,所以取名为《新约》。耶稣的门徒所成立的教会为基督教,既相信新约也相信旧约,新旧约合在一起称为《圣经》又称《新旧约全书》。公元四世纪罗马皇帝君王坦丁信奉了基督教,以后传遍欧洲和非洲,又传到俄罗斯,新大陆发现后又传到南北美和澳洲。

然而以色列人三千年来始终坚持一条基本原则,只信旧约不信新约。虽然流落在五大洲但坚持自己固有文化和习俗,不与外族人通婚,保持双层国藉。所以以色列虽然亡国已有几千年,但他们却始终保留固有文化,保留着家族姓氏和血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人出头帮助他们在原以色列故地建立独立的以色列国,流落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都可以在美国的资助下返回自己的老家。

在明朝时,就有四百多犹太人来到中国。但因中国文化的巨大优越性终于同化了他们,几代人以后就全变成了中国人。所以以色列复国以后其人民虽然来自世界各国,而却没有从中国回去的。

由于回到以色列的人其中也有信奉东正教和基督教的人,所以宗教情况繁杂而信奉旧教的仍占多数。

以色列人写的圣经虽不是一人所写,也不是一代人所写,然而却构成一个整体,形成一篇文章。其结构之巧妙可说无以复加,其理论的逻辑性和语言的艺术性也是无可比拟的。尤其其中的诗篇不但能朗诵而且能唱,使人能有一种艺术享受。凡是有教会的地方也是人群集中的地方,每每出现繁荣的商业街。天津的滨江道西边有个教堂,东边有个维斯理基督教会,造成过去的独一无二的繁华。

以达尔文的进化论的观点看,人类能战胜各种动物的原因在于以群体为优势。人若没有群体比起其他动物并无多大优势。孔子和耶稣推崇上帝的着眼点在于如何有利于人群,这种办法对组织生产和提高生产力,以及提高群体的生活等各方面都是有利的。汉朝以“独尊儒术”而强大。罗马以崇拜基督而强大,虽因几次十字军东征而造成战乱,但耶稣教义却传遍几大洲。终因其精神文明而带动物质文明,致使原来落于中国的西方世界反而走在前面。由此看来,耶稣的教义又有胜于儒家的地方。但从另一面看,埃及、罗马、希腊等古国全灭亡了,而只有中国仍能屹立于世界,这又是中国的了不起的地方。

佛教起源于印度,汉明帝时传入中国,在南北朝和唐代曾在中国盛行。后来佛教成为民俗,在人们心目中已觉不出是属于什么宗教。解放后,人们因受唯物主义教育信佛的人少而又少。近些年各地建庙、塑佛像实际上不过为旅游点缀,有信的,也不过求佛保佑,但对佛教经义却茫无所知了。

就宗教的角度说,现在是世界三大宗教鼎足三分。在西方看来,中国和东南亚以及日本、南北朝鲜信天、信孔子,所以仍属儒教,当然另外两大教是基督教和回教。宗教也是一种政治力理,所以说不了解宗教就不了解世界。

以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纠纷说,几千年前曾是以色列的地方,但以色列被外来侵 略者赶走之后,巴勒斯坦人已经居住了几千年。五十多年前以色列人回来又占了巴勒斯坦很大地方,尤其是耶路撒冷,它是以色列人的神庙,又是耶稣被钉十字架的地方,但对信回教的巴勒斯坦人来说它是穆罕默德的出生地,这样的圣地是不能让人的。现在两方纠纷的根源在宗教,这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另外,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已经扯皮近六十年,至今仍无解决办法,关键仍在宗教问题。所以也是应当了解的。以达尔文的进化论的观点看,哪种思想能适应客观环境,也就是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它就能存在下去,否则就会被历史所淘汰。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琳琅满目,不管世界怎样变化它总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一面。不管欺诈手段多么高妙,不管弄虚作假怎样天衣无缝,然而最后结果也敌不过“诚信”二字。孔子的思想也可说以诚信为基础,所以时至今日仍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种精神力量。

孔子对“诚”和“信”的论述很多。如“不诚无物”、“民无信不立”等,但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 也就是说,不带任何偏见的对世界上的事进行观察,它的未来前景可以预先知道。即其结果是好还是坏,必然能够预先知道。这里有个条件,那就是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即以“诚”的态度来观察和判断才能达到前知的目的。举例来说,当日本开始进攻中国的时候;当法西斯进攻欧洲各国和苏联的时候;当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时候,这些战争一开始就不难看出其结局。所以有些情况能前知并不是没有根据的。有人问孔子能不能知道“十世”以后的事。古人习惯以三十年为一世,所以十世就是三百年。孔子说:“虽百世可知也。”也就是说“连三千年以后的事我也能知道。”那么能知道三千年以后哪一件事情呢?孔子说:“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意思就是:“三千年后也会有大智大慧的人发扬我的学说,我愿意等候三千年而不怀疑。” 因为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不但给后人留下珍贵的历史资料,而且提出了一系列治理国家、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的有利于社会前进的论述。即便不为当时的执政者所接受,但若干年后必然会有人继承他的学说而加以发扬光大。

孔子所说“百世”实际意思是“不论多少年以后”,不一定是三千年。事实上三百多年后到汉武帝时,孔子的学说在中国就占了统治地位。但儒者们却坚信孔子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要到公元二四四九年才能实现,因为孔子生于公元前五五一年,到公元二四四九年才到三千年,但若从孔子逝世算起则会到公元二五二一年。一九五三年我到曲埠孔庙参观,见到大成殿内悬有大字条幅。上书:“三千年后,其道大光”这也只是表达孔门弟子的一种理想,还不能说是预言。

孔子的话能成为预言的见于《列子》一书。据《列子》说,孔子曾说:“五百年后西方有圣人出。” 孔子是五十而知天命,如果说此话时是五十岁,那么五百年后就到汉平帝元始元年,也就是公元元年,这一年耶稣降生在以色列的伯利恒。所以孔子所指的“西方圣人”只能是耶稣。又据《圣经·马太福音》记载,耶稣降生后有两个“东方博士”前去参拜耶稣,并且献上黄金、乳香、没药为礼物。“东方博士”当然是孔子的门徒,是中国人。从而说明中国人承认耶稣已经走在以色列人的前面,耶稣虽是以色列人但是以色列人至今不承认耶稣,这种奇妙现象真是令人不可思议。(二○○二年五月六日写至此)以上是我于二○○二年四月廿八日至五月六日共九天时间写的一些内容。因为是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信笔而挥不成篇章。尤其对上帝创造人类的过程写得如同电视剧的“戏说”,态度很不严肃,想修改又无从下笔,于是就不想再写下去,仅作为一个资料保存,俟他日再写时之参考。日前,侄女婿李本信拿去看了几天并把全文都抄写了一遍。他说过去只上过中学,高中毕业后虽看了不少书而知识是零散的、不完全的,看了我的文章突然有一种大学毕业的感觉。因感到这篇文章太珍贵所以抄了下来,并希望我继续写下去。另外谈到文章中没有明确个人观点而要求我说说个人观点。我说我不相信有天堂和地狱,也不相信有鬼神。尤其不相信有灵魂,所以一个人住在深宅大院也不害怕。我不但不怕鬼,而且希望能发现鬼。如果发现了鬼说明我死后也能成鬼,我游览五湖四海也不用买飞机票,登上月球也不用坐飞船,甚至能离开太阳系、离开银河系而遨游宇宙,这是多么开心的事,可惜完全做不到。从这点说我可以说是唯物主义者,甚至可以说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唯物主义者的主要标志是承认客观存在,凡是客观存在都要承认。佛教认为人有“三生”,就是指过去的一生、现在的一生、未来的一生。你可以不承认三生,但是不能不承认使人认为人有三生的一些事例。《红楼梦》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初次见面就有早已互相认识的感觉,红楼梦的故事是虚构的,但是对“一见如故”这种感觉却不是虚构的。不承认人在某种情况下曾有这种感觉那就不是唯物的。又如,我初次到镇江金山寺就有重游故地的感觉,实际上在到金山寺之前连金山寺的照片我也没有见过。另一次我在泰山的歇马岭的路旁坐着休息,突然发现周围的景物和我过去在梦中所见到的景物完全相同。你说,我的梦又是怎么来的?

现在我通过对人的基因的思考,这些问题可说完全解决了。

我们知道,儿子的生命来源于父亲的一个细胞,而这个细胞里又有一个细胞核,而细胞核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基因。在一定条件下,细胞核由圆球发展为葫芦形,再往前发展葫芦由中间断裂变为两个球体。到这时,原来的一个细胞里就有了两个细胞核,于是整个细胞也由球形变成葫芦形,进而分裂为两个细胞。就这样,两个变为四个,四个变为八个,八个变为十六个。按几何级数发展,不久时间就分裂为千万、万万个。但不管分裂成多少个而实际上仍然是原来的那一个。所以,儿子的细胞就是父亲的细胞,儿子的基因就是父亲的基因,而父亲的基因又是他的父亲的基因。确切地说,我们现代人的基因仍然是百万年前的人的基因。古人早已死了但基因仍在我们身上活着,所以我们的出生年龄虽然很短,但我们身体上的基因年龄,也就是生命年龄却不知已有几百万年。无论你是否承认然而这是客观事实。

也就是说,由地球上有生命时起我们就已来到世界。由有人类算起我们的生命也有百万年以上,如果百万年以前没有你,你不会从天而降。一般来说,儿子是父亲生的,然而实际上却是分出来的。“生”和“分”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从基因角度说,儿子的基因是父亲的基因的一部分,所以儿子的基因和父亲的基因年龄相同。而父亲的 基因又和祖父相同,而祖父又和他的祖父相同。我这样说,如果还听不明白可再举一例子,如果把一头蒜分成十瓣种在土里,过一段时间这十瓣蒜变成十头。请问这十头蒜是从哪里来的?它是”分“出来的,而不是”生“出来的。即便再种下去变成千头万头,但仍然是那原来的一头蒜的继续和发展,只不过数量变了,其基因仍然是原来的基因。

我说以上这么多的话,在于说明我们现在的每一个人都有百万年以上的历史,这百万年以来的重大事件通过基因仍在我们脑中保留。例如,远古时期蛇类对人的危害最大,所以我们至今仍然怕蛇,明知是无毒蛇我们也怕,连婴儿见了蛇也怕。古代人类捉到一个小鸟、小动物则喜欢得不得了,所以至今连幼儿也喜欢小动物。古人的喜怒哀乐,即七情六欲无不在我们身上保留。甚至在历史上某些年代得过什么样的严重病症也在基因上刻有印记,所以医学上要考查家族病史。由此推断,在某朝某代我们见过某种景物、见到某种人物,难道就不会在基因上留有痕迹吗?正因如此,佛教徒认为人有“前生”。又因人类积累的经验多、推断能力强,所以又认为有“后生”。“三生”之说是唯心的,但是这种思想的产生却不是没有根据的。时至今日,我们认识了某位德高望重或在某方面能对我们有帮助的人,不免说句:“能见到您,真是三生有幸!”无形中也就承认有“三生”。另外,道教主张“参禅”,也就是静下心来回忆前生的事。比如说我是一九二八生,我要追想一九二八年以前的事,当然这是唯心的。听说达摩老祖为参禅“面壁”十九年,也就是脸朝墙壁静坐了十九年,终于悟出了某种真理宏扬了道教。而写《庄子》的庄周被道家尊为“南华老祖”,他写的书被尊为“南华经”。庄周曾说:“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外国人认为庄子说的“造物者”是指上帝,而“外生死无终始者”是预言耶稣。所以尊庄子为“中国的先知”。可叹我们的古书不但无法译成外文,甚至也无法翻译成白话文。别说易经等先秦的书,就是把唐诗、宋词译成白话文那么它的艺术性也就不复存在。

庄子认为人的生命是短促的,人的灵魂是无限的。可以说,自从有上帝的时候就有我,而若干年后等到大圣人出现的时候而我也不会消失。庄子的话是能启发人思考。我认为,我们现在的人类仍然是百万年前的人类的一部分。由基因证明,现代人的基因和百万年前的人类的基因并无区别,或说并无太大的区别。由此推断,百万年以后的人类仍然是现代人的一部分。谁的子孙能延续到百万年那不好说,但百万年以后的人类肯定是现代人的子孙后代,那是必然的、毫无疑义的。

因此,我们应当为百万年以后的人类设想,尽量给他们留下一些有用的东西。因为我们的百万年以前的祖先就给我们留下了有用的东西,例如对火的使用就是百万年前发明的,如果人类至今不知用火,真不知世界会是什么样子。百万年并不是很长的时间,如果太阳还能燃烧十亿年,而百万年只是其千分之一,即便只能燃烧一亿年,而百万年只不过是其百分之一的时间。所以人类今后的时间长的很。

圣经里虽说有世界末日,但未明确时间。而说创造地球和人类共用了六天时间。但又说明这六天并不是日出日落的六天,而是“千年如一日,一日如千年”,也就是说应该把一天看成一千年再乘以一千。那么一千年乘以一千就是百万年,这和科学家推算的由猿变人用了百万年时间并不矛盾。况且耶稣也说他所说的话只是一个比喻,人 们应该由比喻领会其含义而不要把比喻看成事实。这样说来,圣经里所说的天堂、地狱、世界末日等都只不过是一种比喻,其目的在于启发我们的思考。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不过五千多年,这五千年和地球的年龄相比不过九牛一毫而已。所以人类社会仍处于青年时代,甚至可以说是童年或婴儿时代,所以人类社会的前景是美好的。共产主义和世界大同一定能够实现,这也是必然的、毫无疑义的。

所谓世界大同,同者,相同也。也就是人类的思想走向统一,在思想统一的基础上进而完成政治经济的统一。具体地说,儒教、佛教、道教、耶稣教、回教等五大宗教走向统一,另外唯心论和唯物论思想走向统一。

事实上,现在五大宗教的尖端思想已经统一了,唯心论和唯物论的尖端也已经统一了,只不过表达的方式和表达的侧面不同罢了。

佛教认为“四大皆空”,即所有物质都是假象,物质本身是不存在的。而马列主义认为所有物质都是客观存在,而存在是运动的形式,没有运动就没有存在。如果把这话说的再明白一点,客观存在的是运动的形式,而不是物质。这两种理论所表达的是同一内容,甚至说两种理论可以划等号。我说这话如果没有一定的科学知识是听不明白的。

我现在借用爱因斯坦的意思来说明这一问题。原来人们认为物质的最小单位是分子,后来人们发现物质的最小单位不是分子,而是构成分子的原子。爱因斯坦对原子加以研究才知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原子核,而在原子核周围又有电子、质子、中子等围绕着原子核急速的旋转。原子核密度大、体积小,如果把原子比做一间屋,而原子核却只有小米粒大小,但它的重量却是整个原子的二分之一。所以爱因斯坦认为如果能使一个原子的原子核裂变,就能使其他原子产生连锁反映,形成一个大爆炸或释放出大量能量,后来专家们根据他的理论造出了原子弹。原子内部原有大量的空间,但由于有电子、质子等很小的粒子在急速旋转,所以使原子形成一个实体。

所以我们见到的各种东西表面上看是静止不动的,实际上它的原子内部是急速的运动着的。所以马列主义哲学认为,没有运动也就没有存在,也就没有物质。儒家的易经认为:“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句话的关键在出现两仪。所谓两仪就是一阴一阳两种力量,正是因为有两种力量所以产生了运动,而天地万物又全由这种力量的运动而产生。这种理论也是和马列主义的矛盾定律相通的。

而从《圣经》的总体思想说,是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变化。一切有形物质都是一个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只有真理不变,其他一切现象都是暂时的。黑格尔持此观点,也为马克思所接受。马克思创造了辩证唯物论哲学,也是和黑格尔的启发分不开的。

综上所述,可见各种宗教的尖端思想,各种学派的尖端思想已有统一的趋势,这对促进历史的发展,对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有利的。随着信息事业的迅速发展,更促进了思想统一的进程。所以意识形态的矛盾逐渐退居次要地位,具体事件的矛盾将会上升。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动物世界、人与自然、奇妙的地球等节目,有的是进口的。摄制者的目的在通过自然现象说明上帝的神奇安排,说明上帝的威严无法抗拒,从而进行有神论宣传。而我们播放的目的在于通过自然现象说明自然界自有它本身的规律,用不着神的安排,从而进行唯物主义的教育。我通过看电视增加了科学知识,加深了对唯物主义的认识。

例如,以前进入埃及法老墓中研究木乃伊的考古学家几乎全会在几个月或几年内死去,于是有人认为法老墓中有咒语,考古学家是中了咒语而死。通过看电视知道现已查明木乃伊及其周围有剧毒物,人在中毒时不能察觉,但时间不久就会死去。又如,我国有年代的历史由公元前八四一年开始,而此前的历史只有帝王的名子和重大事件,而没有具体的年代。近年中国历史学家发现商代天文记录中有“天复旦”三个字,经研究,知道所说是一种日蚀现象。就是早晨天亮不久,出现日蚀,天又黑了。但日蚀过去后天又恢复了明亮,好象出现了两个早晨。历史学家为求知道这次日蚀的具体年代求助于天文学家,我国的天文学家终于测出了“天复旦”的具体年代,这就使我国有年代的历史往前推了八百多年。这使我认识到,无论研究什么学问都得依靠科学,不相信科学是不行的

而通过看科教片,也产生了一些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有一次见到医生把人的心脏取出来放在玻璃器皿里,而这心脏仍在不停的跳动,真使我毛骨悚然。

我们知道,“动者恒动,静者恒静”是物理学的重要原理。既是科学原理就无例外,有一个例外就不是科学。凡是静的东西如无外力推动它就不会动,而动的东西如无外力阻挡或推动它的力量消失,那么也不会静。

人体内的血液能够在人体内流动的原因在于心脏的推动。心脏一停,血液也就不流动了。由此可知血液的“动”在于心脏的“力”。但心脏也不过一个空壳,如果不在外部和内部两方面给以压力,则心脏也不会反复不停扩张之后又收缩。这是很浅显的道理,但是我不明白的是,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力”使心脏一张一缩。如果说心脏自己会动,就等于说桌子、椅子自己会动,完全否定了物理学原理,如果自然现象那就不必要再讨论,因为我想知道的是具体情况。然而谁又能说出其具体情况呢? 不但心脏的跳动原因不明,而胃的蠕动原因也不好理解。假如没有一种外力它们怎能自己会动,我们连自己身体的情况都弄不明白,怎么了解宇宙间的事情呢?所以这问题只有自己去想,不能光考虑别人说什么。

马克思说真理是无限的,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只不过我们现在认识的东西是有限的,所以我们不应满足于已有的认识,而要认真的去追求。自己要走自己的路,而不要管别人怎样说。当哥白尼说是地球围绕太阳转而不是太阳围绕地球转的时候,没有人不说他是胡说,是疯子。然而在说这话的时候地球确实正在转。

不要认为唯心论的东西全是无稽之谈,有些东西他只说对一半,然而也是可贵的。例如唯心论认为颜色是不存在的,只不过是人的视觉的感觉而已。通过光学研究知道某种物体将光线全部吸收即呈黑色,全部反射就呈白色,而吸收一部分则呈红黄蓝等色,如果没有光线也就没有颜色,归根结底颜色本身也可以说并不存在。因为没有光 线就没有颜色,如果没有视觉同样没有颜色。就如同声音,它是由于空气振荡而产生的一种现象,声浪在真空里不能传播。如果没有空气我们就听不到声音,没有听觉也听不到声音。至于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说法也是相对的,因为宇宙没有边缘所以也就没有中心。为了工作方便,假定以地球为中心,地球就是宇宙的中心。我们现在使用的阴历也叫夏历,那是我们的祖先远在夏朝以地球为中心而测算出来的,因为阴历有用于农时,故在农村仍用阴历,我们不能说它不科学。

(以上文章由二○○二年八月十六至廿八日写)

孔子的天道思想

(第二册)

二○○二年四月至八月于天津

是地球围绕太阳转而不是太阳围绕地球转,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仍然是说:“太阳由东方升起。”其实太阳并没有动,而动的是地球。但是你又找不出另外一句话能表达出“太阳升”这一现象,所以“地球中心说”虽说是不科学的,但仍然是有用的。比如你看看太阳或月亮就能够估计出当时是什么时间,无意中你仍然以地球为中心。

同样道理,我研究孔子的有神论并不是宣扬孔子的有神论,而是找寻孔子的论述中有没有对我们的思想有启发的理论。更确切地说,不是无用,而是有用。

现在我抄录孔子在“乾卦”里的一段话,可看看孔子的话是有用还是无用。“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以上这段话,直接翻译成白话也没有用,因为仍然不能明白说的是什么。

据我理解,这是说的某种事物发展的六个过程。

以人的一生为例,一般也要经过六个过程,确切地说要经过六个不同的年龄段。在六个年龄段中因为环境不同所处的地位不同,因而自己的注意力和活动的重点要随着年龄的改变而转移。

初九,指人生第一阶段,大约在十岁前后或者说是五岁到十五岁这一年龄段。人好比在土壤下面破卵而出的小龙,但仍然要在地下潜藏一个时期,而不要钻出地面而企图有所作为,这就是“潜龙勿用”的意思。但并不是睡觉,而是把精力用在学习上。如果不学习而去从事其他活动,那就耽误了自己的一生。这一阶段的学习好坏就关系到未来的前途,但关键问题仍在自身的努力。比如现在国家实行十年义务教育制,这十年就是竞争过程,这十年内学习情况的优劣大体上就决定了自己的一生命运。当然文盲成为百万富翁的人也是有的,但毕竟是特殊情况下的个别现象。由古至今在事业上有成就的,没有不是在学业上有基础的。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二是第二个年龄段,即二十岁前后,或说十五岁到二十五岁。这一阶段好比小龙已经钻出地面,客观环境大有改变。到此阶段主要考虑的已不仅是学习,要确定自己的政治观点,要确定自己想干什么行业,要考虑建立自己的家庭。

总而言之,这一年龄段的成功与失败已不是全由自己的主观因素来决定。自己的主观努力至大能起到百分之五十的作用,而另外的百分之五十就要看机遇。机遇是什 么?机遇仍不外是人,也就是说在此阶段关键问题是能否遇见能对你的事业有帮助的人。

凡是能对你的事业、前途有帮助的人,哪怕只提醒你一句话,这种人对你来说,也属于“大人”。但是话又说回来,你如果没有前一阶段在学习上的努力,别人想帮助你也无能为力。另外,大人也要由你自己去找、去联系。机遇是有的,但是却需要去找,光坐等是不行的。

人的一生不外是往前走了一步或两步,而二十多岁的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以我来说,我二十二岁步入教师行列,可说一生只往前迈了一步,但这一步今日看来是迈对了,中间虽有波折,然而迎来一个美好的晚年。我要说我有什么本事那纯粹是吹牛,只不过赶上机遇而已。用孔子的话说,我是遇到了“大人”,用我的话说,应归功于党的领导。我的主观意志不过起了百分之五十的作用,所以我认为孔子说的“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不是没有根据的。

依此类推,就是到了三十岁前后,或说二十五岁到三十五岁这一年龄段就进入“九三”,所处环境和地位又有变化,自己的主观努力又起重要作用。人到了这个年龄在工作单位属于壮劳力,工作担子要比别人重,而且在家庭中上有老下有小经济负担也比较重,所以不得不整天忙忙碌碌不得休息。而且还要事事谨慎小心,防止意外的事情发生。甚至在晚上不工作的时候也要对工作、家庭、人际关系等方面前思后想,检查一下是否有漏洞。但是只要把应注意的事情都能想到做到,那么不管面临的情况是何等的困难艰险,而你也能安然度过。所以孔子说:“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在一九五八年,我因众所周知的原因和一些大学生、大中学教师、机关干部等数千人被送农场劳动。很多人唉声叹气一肚子苦闷也不敢说,在劳动上更是感到负担沉重打不起精神。而我却认为人的价值表现在对社会的奉献和自我牲的精神,至于别人如何对我、如何看我那是另外一回事,能不考虑就不考虑。所以对各项劳动任务我都能积极主动并超额完成,对打水、打饭以及搞卫生等小劳动,我也是带头去干。另外,写诗、写文章、搞壁报鼓动大家的情绪,每天晚睡早起,没有闲着的时候。后由农场转入工厂,我更是积极钻研技术成为技术能手,先后在农场和工厂干了二十一年,不但身体和精神没受损失,而且文化知识没有丢弃,所以后来又能重登讲坛,教授中专和高中古文课。这是和党的教育分不开,和马列主义的教育分不开,同时也和易经的哲理对我的启发分不开。因为易经的哲理是不知经过多少万年千锤百炼而形成,到孔子始成为文字。它不但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据说外国人是根据易经的数学理论而研究出计算机和电脑,而我对此茫无所知,真是太大的遗憾了。

以上这段话原意是解译“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这句话可是拉远了。简单的说,人到了三十岁前后必须终日乾乾,奋力拼搏。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以上这句是说人到了四十岁前后,事业上已经有了些基础,比三十岁时候的情况好多了,但是还要小心,如果不小心,仍会掉入陷井。“或跃在渊”就是要小心掉入陷井的意思。但是只要你有一个危机感,加以小心就会平安度过,并出现美好的前景,迎来九五的飞龙在天。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五十岁前后人一生的事业达到了光辉的顶点,好比由一个在地面爬行的土龙一跃而起飞上天空成为飞龙。在此情况下应该考虑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寻找接班人和培养接班人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解决好了就给自己的一生画一个完美的句号,如果解决不好将会前功尽弃,所以千万不要忽视此点。这里所说的“大人”是指年轻有为而又能继承自己事业的人。对我们老百姓来说到此年龄应注意培养儿孙,事业有成的还要注意培养助手、学生、徒子徒孙,对于执掌政权的人来说这个问题更是突出的首要问题。历史上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如周文王他的武装实力足以灭商,然而他把这任务交由他儿子武王去完成。曹操的实力足以灭汉,然而他始终居于魏王的地位,而等自己死了之后由儿子去当皇帝。三国时代的英雄人物指说不尽,然而笑到最后的是司马懿,不但有司马师、司马昭继承他的事业,而且有孙子司马炎灭魏、灭蜀又灭吴,建立了四海统一的大晋王朝。

历史上失败的例子也很多,突出的是秦始皇和隋文帝。自公元四二○年国家分裂为南北朝,继之而起的是五胡乱华,国家混乱情况长达一百六十一年,直到隋文帝才统一中国,国家有了一个安定的局面。然而他死后才四年时间他儿子隋炀帝就把国家搞得不像样子,又经过二十多年的战乱,直到唐太宗李世民掌权后才出现一个真正的稳定的局面。隋文帝的文治武功尤其是个人生活作风方面叫人无可指责,然而他的功劳后人也就无法再提了。秦始皇统一中国是中国历史上最重大事件,无论哪一朝帝王也比不了他的功劳,尤其是统一文字更是对中华文明无可比拟的贡献。欧洲为什么统一不了,关键问题是没有统一的文字。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语言千差万别,而交流思想传达信息的可说全靠文字,中国字是中国人的灵魂,中国人爱中国字要超过爱自己的生命。中国字虽不是秦始皇创造的,然而他能把六国的字体统一起来这个功劳也是无比重大的。总而言之,秦始皇的功劳远大于他的过失,然而就是因为没有把接班人问题解决好,他死之后胡亥、赵高合谋杀扶苏、杀李斯,使得天下大乱,秦始皇也就成为千古以来最有争议的人物。

而孔子只用了“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八个字,指出了人的事业达到高峰时的所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这是我们望尘莫及的,更是外国人无法想像的。

下面解释最后一句话: “上九:亢龙有悔。”

孔子对此自有解释,抄录于后:“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也就是说,人到了六十岁前后事业已经有成,儿女也不用操心,吃穿住用等问题也已经解决,能有这种环境就该知足了,千万不要再贪得无厌了。如果再贪得无厌只有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后悔的日子在前面等着,所以说是“亢龙有悔”。亢者,不宜前进而前进之意也。例如:汉武帝不但当了皇帝而且把疆土扩大到西域,其武功是前所未有的,他的享受也是前所未有的。然而仍不知足,幻想长生不老。于是往东海求神仙,更叫人炼仙丹给他服用,但是不但未能长生不老,反而中毒而死。民国时代有人当了总统还不死心,又自封为洪宪皇帝,结果引起蔡锷云南起义、各省宣布独立,迫不得已取消了皇帝称号,但国人责骂之声仍不绝于耳活活给气死了,死时年仅五十八岁。

近些年来,这样的例子更不胜枚举,有些当官的趁退休前的掌权日子想尽办法捞钱。捞到百万还不知足,进而捞到几千万,甚至有捞到上亿的仍不知足,其结果是把自己捞进监狱、捞上断头台。到了那种地步当然要后悔,然而悔之晚矣。

孔子这话是给贪得无厌的人敲一下警钟,读易经的人更应明白这层道理,懂得什么是进退存亡。我写以上这些只不过解释孔子在易经开头说的一句话。概括起来说,人在青少年时代应注重学习,学习好了才会得到多方面的帮助,有个好的职位。在进入壮年之后更应辛勤工作,不要误入岐途,这样到老年才能成就一番大的事业。成功之后仍要谨慎,不要头脑发热造成大的失误。而人生六个阶段又是天命的安排,“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如果你在青少年时不学习,壮年时游手好闲,到了晚年肯定无好结果。所以虽说命由天定,实际命运仍掌握在你自己的手里。

我认为孔子这话实质上是人类社会若干万年实践经验的结晶,不过由孔子写成文字而已,对我们每个人都是有用的。

我于十七岁时在天津崇化学会国学班听龚望老师讲易经,对孔子这段话谨记在心。近六十年时间可说一帆风顺,中年虽经风吹浪打而我依然闲庭信步,正因有风浪才使我的人生丰富多彩。我实不能分辨我的思想是唯心论还是辩证唯物主义,都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我经六十年实践证明确是真理的东西,难道就不是真理吗?总之,不管孔子在易经里写的这段话是唯心的还是唯物的,而对我来说是有用的,所以写出来并非多此一举。另外,我解释孔子这段话的意图也在于解释孔子的总体思想——即天命论。

当今世界有五十亿人,这五十亿人不外三种思想体系,即:无神论、有神论、天命论。有神论说服不了无神论,无神论说服不了有神论。然而无论是有神论或无神论全逃脱不了天命论。

天命论承认天,但是并不等于有神论。它是介于有神与无神之间的另外一种思想体系,所以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天命是什么?天命是各种客观因素的综合,没有各种客观因素就没有天命。

构成天命的每一种因素孔子都称之为“机”。

两种以上的机相遇或会合称之为“机会”或“机遇”。

每一件事情的办成至少要有两个以上的机,有时需要若干个机,缺一不可。例如我写这篇文章至少要具备四个机。一是脑子里有可写的东西;二是有表达和书写的能力;三是有时间;四是有写字的地方。以上四个机如果少一个我这篇文章就 写不成。

这四个机具备才构成我有写这篇文章的命运。为什么说是命运呢?因为我只能掌握前两个机,而后两个机却要看客观条件,如果老天不给我后两个条件这篇文章也就写不成了。

人的一生所办理的各种事情的成功与失败都是由多种机碰到一起而构成,而人的主观因素所能掌握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事情能否成功仍需要多种因素的会合,为了说明这一种现象孔子创造了一个词,就是“天命”二字。

现在人们因感到“天命”二字有封建迷信色彩,所以改称“机遇”。然而机遇二字包括的内容只是“天命”的一部分,它和“时运”可说是同义词,而“天命”是指人的一生或重大事件。

我前面引用孔子在易经里说的一段话,可说是人的一生命运的总纲,其中就贯穿了天命的思想。具体地说,努力学习、认真的工作这是人的本分,也是通过主观努力能够达到的。但是你的主观努力并不一定能达预期的效果,如果没有“大人”提拔你、帮助你,你也得不到合适的职位。另外,你辛勤劳动也不一定出效果,有了效果也不一定能为别人承认。即便你一帆风顺、飞龙在天也仍然有栽跟头、追悔莫及的时候。这是总结了人类社会多少代人的经历而发现的一条客观规律,不管你有多少聪明智慧,不管你有多么大的本领,任何人也逃脱不了这个规律,任何人也无法和这个规律抗争,所以只能说是天的意志,所以称之为天命。

但是,认识天命和不认识天命却大有区别。认识天命的人可以临危不惊、临难不惧;人不知而不愠;胜不骄、败不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乐天知命,安贫乐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遇有不顺时不怨天、不尤人,在特定情况下可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就是认识天命、顺从天命。一个认识天命的人可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但是人是万物之灵,虽然在客观上抗拒不了天的力量,但是人的主观意志却应抗天,也就是说应该认识天命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在这多种因素中有很多是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掌握的因素,人只要能掌握了若干因素就有了扭转乾坤的力量。人不能和天的规律抗争,但是却可以以天的规律和天抗争,所以孔子只说“知命”而不说“认命”。“知命”是指认识抗天的条件,而“认命”却是向天投降,孔子是至死不投降的。人要抗天应至少具备四个条件,或说掌握四个因素。

这四个因素是:第一,考虑问题要从多数人的利益考虑。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与天地合其德”。第二,要有调查研究和了解真实情况的能力。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与日月合其明”。第三,要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发展速度和发展前景。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与四时合其序”,该办的事办晚了固然不行,而办早了却更坏事。第四,有些事情将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即是“吉”还是“凶“,应有先见之明并及时采取果断措施加以解决。对这些事情多数人看不出其性质和解决办法,而鬼神能看出,自己也能看出。在此类事情上能和鬼神的看法一致,所以孔子说“与鬼神合其吉凶”。

所以只要能做到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就不但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且能改变国家民族的命运。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所以做到了“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在任何时代、任何情况下孔子的话都是适用的。中国人能有坚强的生命力、战争力、凝聚力是和孔子的言传身教分不开的。从历史上看,世界上除以色列之外再也没有一个民族能和中华民族相比,以色列灭亡达三千年而又能复国,而中华民族却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这就是所谓“人定胜天”。用欧阳修的话说:“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人的命运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而自己掌握的因素越多越对自己有利。例如人都希望长寿但是这由不得自己,然而若能掌握一些长寿的因素那么多活十年二十年也许不成问题。过去常说“人生七十古来稀”,而我现已七十五岁,身体没有毛病,骑自行车能跑几十里,看报不用戴眼镜。能有这样体格的原因第一是性格开朗,能嘻嘻哈哈就嘻嘻哈哈。第二是看书多,尤其是哲学方面的书。古人说“明哲保身”原意是明白哲理才能保养身心,并不是叫人抱好人主义。一九五八年和我同去板桥农场的很多人没活到五十岁,主要原因是生气、不理解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只是孤立的、片面的看问题,于是气出毛病,一命呜呼。也有人在问题得到平反后几天时间就死了,原因很简单,原来认为自己“罪有应得”所以受点委屈能够忍受,而一旦得知自己无缘无故的被“改造”二十年,这种损失是无法形容的,不是心脏病发作就是脑充血,没等去医院就寿终正寝了。而我却因看易经、看庄子、看圣经、看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而不看断章取义的“发展”出来的文章,自己心中有了一套“哲理”,于是不易想通的事也就想通了,这说明人的情绪是使人寿命或长或短的重要因素。至于其他方面我却无可奉告,因为我既抽烟又喝烟,而且不讲卫生、不喜运动,经常吃肥肉而胖不了。尤其怕打针、怕吃药,工作五十年没报销过几次医疗费。像我这样居然至今未死,其原因只能是一个字——命。而其他道理解释不通。

命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体,只要缺一个或多一个因素就会使人的命运改观。而且在这些因素中也可能有几个客观因素一个主观因素,也可能有几个主观因素一个客观因素。有神论者强调客观因素,认为只要有上帝的帮助什么问题全解决了。无神论者认为主观因素是变化的根据,客观因素是变化的条件,也就是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但是我在邓小平老人家复出之后由一个黑五类一夜之间变为光荣的人民教师,可说是百分之百的客观因素,我连自身因素的百分之一也找不到。马寅初因建议控制人口的增长而被定为右派,他也挖不出自己有什么错误思想,也可以说是百分之百的外因而无内因。所以强调内因或强调外因都是片面的。

决定事物成败的关键既不在内因也不在外因,而在于时间。同样一句话在二十多年以前说出口就是反革命的,而在今天说就是正确的。所以人的“命”和“运”离不开“时”,所以叫“时运”。农业合作化本身并不是不对,而是实行的时间不对。现在家庭承包期是三十年,恐怕用不了三十年给他地他也不要了,那肯定还得走向合作,合作的先决条件是机械化,有了机械化自然会走向合作。又如,你买了十张彩票而一个奖也没中,而别人只买一张却中了大奖,你找不出是客观原因还是主观原因,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买的时间不同,所以说别人有时运而你没有时运。易经的主题思想在说 明由于时间的变化而万事万物都在不停的变化,所以通过对时间的研究而找出变化的前景你也就有了“先见之明”。孔子说:“履霜坚冰至”,你见到地面上有霜就应知道结冰的日子不久就要来临,就应准备棉衣和冬煤。对于未来的情况谁也无法预测,但是现在的情况是未来情况的一种因素,这种因素叫“机”或“天机”。孔子是研究天机并且是敢于泄露天机的人,他根据历史的发展和数理的推算知道中国在若干年后要出现一个物产丰富、人身自由的时代,他把这个时代取名“小康”,为什么叫小康我不理解,反正名字是他起的。而促使小康社会实现的决定因素不在群众而在“圣人”,而圣人又在什么时候出现呢?孔子说是百世,即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后。孔了对未来情况的推断能力是无人能够比拟的。

孔子说圣人的出现时间要在“百世”之后,儒者们硬说一世是三十年,百世是三千年,于是在孔庙里挂出“三千年后,其道大光”的横幅,其实错就错在对“世”的理解上。把三十年算作一世是没有根据的。秦始皇明确规定:一代皇帝称为一世,所以胡亥继位后称为秦二世,大体上说一世是二十五年而不是三十年。孔子说“百世”是说二千五百年而不是三千年。再者,由孔子时代到清朝末年,掌握全国政权的皇帝实际上有九十多个,民国之后虽已无皇帝,但是有国家领导人不能不算数。依此推断,也当在二十世纪末或二十一世纪初,小康社会和圣人出现。

以上关于年代的推算先不必争论,主要应该看一看有没有圣人。圣人是有条件的,不够条件的人们虽喊万岁也仍然不够条件。孔子把条件说的很清楚,那就是“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等四项标准,够此标准的才合乎孔子说的“大人”或“圣人”标准。

以上说的四项标准也先不谈。我们就谈由于这样一个人的作用,能平反冤案一百万件,擦干他们的眼泪并使他们的子女抬起头来,有考高中、考大学、入团、入党,并能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就这一件事来说就能称得起圣人。况且他使几千万知识分子不再称为“臭老九”,而且获得了社会的尊重。他使几万万农民获得了土地,有了耕耘的自主权,使一亩地的产量由一百多斤跨跃到一千多斤,从根本上摆脱了贫困。像有这样丰功伟绩的人是不是圣人?

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提出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推行市场经济、保护私营工商业,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整个国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前所未有的提高。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事而今天实现了,这样重大事件的因素在孔子时代就已产生,当时是属于“天机”,孔子不但能知道天机,而且敢于泄露天机。他说“梦见周公”,周公是小康社会的代名词,可见孔子只能预见到小康社会,预见到小康社会的具体景象并记在《礼运·大同篇》里,预见到小康社会实现的具体时间,而对“大同社会”只能预见其景象在时间上就说不清了。孔子说:“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而不惑”三个字说得何等雄伟有力、何等自信。而马克思的预见就不完全准确了,他预见资本主义很快就会腐朽崩溃,并且是世界性的,同时也是通过世界性的阶级斗争而建成世界性的社会主义。然而经过了一百多年的时间资本主义仍然有活力,世界性的阶级斗争除了苏联和中国之外,其他大规模的阶级斗争并未出现。尤其不可思议的是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捷克、阿尔巴尼亚、匈牙利、德意志、南斯拉夫、苏联、蒙古等十个社会主义国家反而退回到资本主义。马克思没有预见到 股票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也没有预见到相对论的出现使科学的发展出现那么高的速度。

马克思的思想体系是科学的、正确的,然而人们照他的话去做的时候往往忽略了时间性。公私合营、农业合作化搞早了,计划生育抓晚了。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现了对时间性的高度重视和高度的科学性分析。例如,确认我们现在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提出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在经济上赶上中等发达国家,而不提十年赶英国,十五年超美国。因为人家也在前进,我们无法预测。

在社会主义前面加上“中国特色”四个字非常重要,这是说我们办事要以国情为根据,而不是以教条为根据。过去吃亏就吃在教条主义。马克思的话并没有错,错在根本没有读过马克思的书,不知道马克思究竟说过哪些话,而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在马克思头上。例如说“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恐怕谁也在马克思的著作里找不出这句话。其实马克思主义的实质是:谁能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谁就能获得胜利,所以邓小平同志说:“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因为出了一个好的领导人而由困境中走出,并实现了小康。而苏联出了一个戈尔巴乔夫而使国家解体。这种客观现实促使我研究天命论。天命论不是唯心论,而是客观世界的现实在我头脑里的反映。

我学习马列主义的第一课就是社会发展史。即由原始共产、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而且强调的说明这是一种科学的发展规律。既然是规律就不能有例外,九个九只能是八十一而不能是八十二,然而现在竟出现了八十二,不是运算的毛病就是规律的毛病。苏联和东欧不但倒退回资本主义,而且把有神论的大旗举的比美国还要高。东正教的势力成为基督教派中一个强大的势力,这种情况的出现可以找到多种原因,然而不能排除的一个原因就是“天命”。从内因说,苏联即便经济、政治上存在问题,但是比中国在文革时期的情况好的多。从外因说,国际上虽有反苏势力,但在当时主要矛头是指向中国,中美关系实质上已断交,连大使也撤走了。所以无论从外因、从内因说苏联不会解体,即便解体也应由量变到质变。然而苏联的变化是未经量变而出现质变,尤其是军事力量毫未削弱,更是没经量变的一个证明。这也否定了马克思说的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先由量变而达到质变的规律,另外,通过此事也否定了“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说法。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中央委员会上提议“停止中央委员的活动”,中央委员们居然连一个站起来反对的也没有。若在中国即便是皇帝的金口玉言也有人敢反对,而苏共的中央委员们连一个反对的也没有,于是戈尔巴乔夫的提议获得通过。

我在电视上特别注意这个镜头,感到实在是不可理解的怪事。那么多的中央委员却任由戈尔巴乔夫一个人的摆布,并且因此而形成整个的苏联共产党由戈尔巴乔夫一人摆布。对此我不禁要问群众到哪里去了?群众对国家大事有没有发言权?群众有没有力量?群众是不是真正的英雄?

如果我不同意“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说法,那就违背了马列主义的基本原则。而我眼见到的事实是群众在关系到自身生死存亡的问题上却表现得那么软弱无力,我究竟相信什么?

从有神论的观点说世界万事万物都是上帝的安排,但是这种说法又太空洞。世界上有五十亿人,而持此观点的不能少于三十亿人。就以国家说,除中国、越南、朝鲜、古巴等四个无神论国家外,其他如美、英、法、俄、德、意、加拿大、西班牙、南北美、印度、日本等,凡是能说出名字的国家可说全是有神论国家。所以在人数上说有神论的说法占优势,然而真理是不能投票表决的,不能认为多数人赞成的就一定是正确的。但马克思又认为归根结底真理掌握在多数人手中,所以马克思抨击的是教会而不是耶稣。而教会既不能和耶稣划等号,更不能和上帝划等号。马克思强调的是:人类要求得解放必须靠自身的努力,而没有神仙和皇帝来解救你。而圣经也说“天国是努力,只有努力的人能够进入天国。”马克思青年时代一直追随神学家黑格尔研究神学,后来发现天堂不在天上而在地球上,于是创立了共产主义学说,而马克思本人的思想仍然是有神论的。

毛泽东于一九五三年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宣布:“我信过教,信过康德主义,后来学习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才得到了改造”。“改造”二字是双关词语,把袍子改成马褂叫“改造”,而把袍子扔了另做一件衣服就不叫改造。毛泽东这话实质上是向众人表明自己是基督徒,因为根据教义只要有一天信仰,而终身不会改变。毛泽东的话一般人不能完全理解,而基督徒心领神会,这是给自己留个退路以便将来见上帝时表明自己已经当众表明自己是信仰上帝的。另外《愚公移山》这篇文章列为“老三篇”是用一篇古文改写的,古文原文没有上帝一词,而毛泽东在此文中提出上帝一词是让人有上帝的概念,另外着重说明只有上帝的力量才能搬走大山。话说到此,已经把话说完,另外加上一句“人民大众就是上帝”这是一种文字技巧,目的在掩盖主题思想,即把意见表达出来而不被别人抓住把柄。另外也是为抬高上帝的地位,把上帝和“人民大众”划等号,人民大众是至高无上的,上帝当然也是至高无上的。毛泽东把他警卫部队定名为八三四一部队,含义是自己能活八十三岁,能领导革命四十一年,即从一九三五遵义会议到一九七六年的四十一年。在他逝世后人们才理解毛泽东是有神论和天命论者。凡是世上能成大事的人都有超凡的智力,而智力达到一定高度无论是政治家或科学家,都自然而然的相信世界是由上帝主宰。如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达尔文、爱因斯坦他们在科学上做出巨大贡献,但他们对上帝的信仰至死不变。

我说以上这些是不是企图以有神论来否定马克思主义?不是的,完全不是的。有神论者只知严格要求自己,并不指责别人。无论到哪个教会他们只宣讲经书内容绝不谈论政治,更不涉及任何领导人,对马列主义凡能吸收的地方全予以吸收。例如:为解决阶级矛盾他们以股票做为工资的一部分发给工人,使工人既是劳动者又是资本家,工人的利益和工厂挂勾当然就不会再造反。为了解决贫富不均他们兴办社会福利使残疾人和年老无力者也有生活出路,所以虽不实行计划生育而人口却不过速增长。尤其在国家的经济管理和企事业管理上更是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绝不犯教条主义。列宁说:“对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这理论对社会主义有用,而对资本家同样有用。我以上说的有神论者不包括封建迷信的土地爷、灶王爷、五大仙以及形形色色的邪教,封建迷信和宗教信仰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孔子的易经更和马列主义的基本原则息息相通,尤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其最终奋斗目标不是死后升天,而是实现世界大同、天下为公。这和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只不过是名词的不同,找不出区别在哪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都是科学的、先进的、正确的,这是毫无疑义的。而社会主义国家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错就错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上。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尤其在中国除去马克思主义再没有可以替代的东西,用西方的理论行吗?用孔子的理论行吗?全是行不通的。而我东拉西扯的说了那么多和马克思主义不相干甚至是不相容的话,其目的在扩充人们的思想领域。也就是说,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人光是读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书就要耗去很大时间,更别说读圣经和孔子的著作。另外,看圣经只能了解字面上说的是什么,然而不理解其含义究竟是什么,所以看了也等于没看。再说读孔子的书,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都容易,要说读易经就难了。易经把社会现象归结为八八六十四种,而每一种社会现象又分为六个时期或六个阶段的内容,而这六个时期的情况又各自不同。所以莫说看懂易经的含义就连看懂字面也非十年二十年的功夫不行。而我对易经、圣经和马克思主义的尖端思想或多或少的有所理解,所以信笔一挥也能起到一个使人开阔思想的作用。对研究学问在的人来说应该知道天外有天,山外有山,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只有经过比较才能坚信不疑。

苏共为什么失去执政党地位,归根结底原因在对马列主义理解不深又执行不利。而在同一时间,中国共产党反而前所未有的壮大,归根结底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执行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所以理论问题是关系到国家前途的大事,又是一件很难的事,所以谈些问题不过提供参考,是对是错就很难全由个人想象。

我写的东西有的是自相矛盾的,因为我的思想是互相矛盾的。在考虑个人命运方面我是听天由命的,然而在处理具体问题上我又用辩证唯物的观点分析并决定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另外这篇文章也是既无篇章也无结构,也是受读论语的影响。孔子一会儿谈天道、谈天命,一会儿又说不谈“怪力乱神”,有的话语几个字而《乡党》篇竟长达六百多字。所以我感到别管怎样写只要把思想写出来就行,如考虑篇章反而把思想放跑了,根本写不成了。现在感到有必要说明此点以做交待。

(二○○二年九月十二日写至此)

下面再谈谈有关天道的问题。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孔子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是否理解天道。如果能够理解天道哪怕早晨才理解而在当天晚上就死去,那么你这一辈子也不白活。而像仲由这样的人虽然各方面都好,可是因为不能理解天道所以一辈子也就白活了。人都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如泰山。而仲由这样的人照这样下去活的没有价值,而将来的死也不会有价值。

孔子这话的意思是强调天道的重要性,并不是叫你到晚年才去研究天道。天道的作用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天太平。” 上述目标达不到时可以独善其身,若能达到则可以兼善天下。

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颜回的生活情况非常贫困,只有一个吃饭的竹器和喝冷水的瓢,又住在低矮、破旧、狭小的小胡同里的房子里,此事若放在别人将会愁急得不得了,而颜回却仍然生活得很快乐。所以孔子用赞叹的口气说:“贤哉!颜回啊。”颜回这种表现说明他对孔子的天道的理解,所以得到孔子的赞叹。而回头看看我们现在的情况,吃穿住用先不必说,远隔万里可以通电话,出门可以坐汽车、坐火车、坐飞机,坐在家里可以看电视。电视转播的足球赛比亲自坐在看台上看的还清楚,人民大会堂表演的节目你能看清演员的表情,而且唱腔道白还给你打出字幕,我们想想现在的生活水平比古人好得太多了。然而很多人并没有感到很幸福,内心深处仍有这样那样的欲望,向往绝对的幸福、快乐和自由,在心理上存在一种不平衡,这山望着那山高,身在福中不知福,甚至活得又苦又累。原因在哪里?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道”的理解。孔子幼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尤其使他悲痛的是唯一个能继承自己事业的接班人颜回也英年早逝。他的政治主张在鲁国得不到支持,于是周游列国去游说,而在列国不但得不到支持反而被别人赶的东奔西跑,“畏于匡,饿于陈蔡”。最后回到鲁国教书,但是收的学费又低得很,只要送给他一捆干肉就可以无定期学下去,所以至今仍把学费称为“束修”,修者干肉也,束者一小捆也。但今日的“束修”就不止一捆干肉,少说也得一口整猪,学费高的地方一进校门就得先拿几万元,买猪能买一大群。而孔子处于那种穷困环境不但不烦恼而却能活得很快乐。

他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也就是:“吃点粗粮,喝点白水,把自己的胳膊弯起来枕在头下睡觉也仍然有乐趣在其中。如果叫我做那不义的事而升官发财我是不干的。我是把富贵看得和天上飘的一小块云彩一样淡薄。” 孔子的思想一直影响到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例如朱自清教授宁愿全家挨饿也不去领美国人施舍的洋白面粉。李白、杜甫、白居易以至南宋的陆游,他们在那样的艰困生活和那样不公正的对待下还能写出那么多、那么好的诗篇。王羲之的书法、曹雪芹的小说不但空前而且绝后,在今后的历史上不易再现。这说明什么?

说明在他们心中有个“道”。“道”是什么?

道是一种客观存在,道是一种力量。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有多种侧面,从各个侧面观看道的内容全不一样,然而实质上仍然是一个。

从经济看它是发财之道;从政治看它是治国之道;从军事看它是取胜之道;从医学看它是养身、治病之道;从人生看它是决定人的命运之道,正如一首苏东坡的诗所说: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上此山中。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如果把天地二字解释为地球,这句话就好懂了,也就是说“道”是地球的妈妈。在没有地球的时候就已经有了道,由于有了道以后才产生地球,所以“道”是“天地之母”。再说的明白一点,在没有地球的时候就有了物理学定律,正是因为有了物理学定律以后才有了地球。依此推想,在太阳系、银河系产生之前,已经有了物理学定律,而物理学定律的简称就是老子所说的“道”的一种。

老子说的“道”和易经是相通的。易经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也就是说宇宙中产生了阴阳两种力量的时候才开始有“道”。而在这两种力量产生之前宇宙是一片空白,什么全没有,所以称之为“无极”。无极产生太极,有了太极的时候就有了阴阳两种力量,有了两种力量就有了运动,有了运动就有了客观存在。如果没有运动也就没有客观存在,也就没有天地万物。说来说去和马克思的理论跑到一条路上去了。

对以上理论都不如基督教的圣经表达的生动、简洁而又能容易使人理解。圣经的表达方法是:由于有了上帝才有了一男一女,男的叫亚当,女的叫夏娃,又由于有亚当和夏娃才有了全人类。圣经的特点是以说故事的方法说明多方面的客观规律,但是要理解深透也是不容易的。易经和圣经有多方面相通的地方,但易经说的抽象,圣经说的具体。例如圣经里记耶稣说:“我就是真理,我就是道路,跟随我的人必然得救。”所以信教的人只要信就行了,不用再费多少脑子。

而孔子说的易经的道却是曲折、复杂、千变万化的,而且变化之快令人不可想象。而且从数理说它不用十进制,不是由一到

二、到

三、到四,一直到十这样一步步上升,而是只用零和一两个数字搭配往上跳动。现在的计算机为什么比算盘的运算要快千百倍就是因为它采用的是易经的二进制。计算数字是如此而推测问题也是如此,表现在事物的发展形式上有时不经量变而质变。例如西藏由奴隶社会一变而为社会主义社会,粮食由亩产百斤而一跃达到亩产千斤,所以“跨跃式发展”的说法和易经的道理是相通的。在一般人印象里一是最小的数字,而在易经里一却是最大的数字。有了一,一切数字全能产生,而没有一就没有数字。例如,在一后面加一个零是十,加两个零是一百,加四个零是一万,如果把百千万前面的一字去掉就只剩下了零,即什么全没有了。在社会现象上一的力量是巨大的,一个君子可以战胜十个小人,而一个小人可以战胜十个君子,关键是君子小人所在的位置。一个秦桧可以战胜十个岳飞,一个林彪可以迫害一大批老干部,而一个邓小平的坚强领导却改变了十三亿人的命运,小人不再得势。

“夏至一阴生”是说阴的力量虽小但它却是一个无敌的力量。虽然表面上看天气一天天变热,然而实质上太阳由这天起开始南移,热的力量无论如何也战胜不了冷的力量,东南风将会一天天软弱无力,而西北风将一天比一天强大。这种现象到了冬至又立即往反面发展,出现“冬至一阳生”的局面。太阳由这天开始北移,表面上看天气一天 天更冷,然而阳气的力量却在不断的增大,由一变为二,由二变为三,到了三月份就形成“三阳开泰”,阳的力量处于绝对的优势,而阴的力量再也招架不住了。所以说“季节不饶人,年龄不饶人”谁也抗拒不了季节,谁也抗拒不了衰老。这就是孔子的“天道”的内容之一。

子贡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实际上孔子对“言性”与“天道”并未少说,关键是人的智慧高低不同,所以听了也是白听。只有颜回、曾参两人能听懂,以后曾参传给孔子的孙子名叫子思的,子思又传给孟子。孟子为了宣扬孔子的学说也走访了梁惠王、齐宣王等人,但他的“仁义之道”始终无人理睬,只好回山东老家著书,写了《孟子》七篇,对孔子的学说有了一个新的发展。

到了汉武帝时,董仲舒提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的学说才占了上风。然而到唐代由于佛教思想占了上风,韩愈提出了“文以载道”的理论,并带头写出好的理论文章以宣扬孔子的学说。同时诗人们也写出了大量的好的诗歌颂扬孔子所提出的道德情操,终于使儒家思想战胜了佛教思想,并使中华文化放出耀眼的光彩。

到了宋代,朱熹等人对孔子的有关天道的理论作了大量的研究和发挥,然而却陷入教条主义的泥坑,尚空谈而脱离实际,以至无力抵抗外族的入侵而导致宋王朝的复灭。到了明代王阳明发扬了儒家思想的人性论和性善说,使儒家思想不但在中国而且在日本、朝鲜和东南亚占了统治地位。清代更以孔子的思想为正统思想,曾国藩高举孔子的旗帜战胜了太平天国,然而却因这种思想的博大精深、琳琅满目而导致妄自尊大、闭关自守,而导致和世界潮流脱节无力抵挡列强的入侵。五四运动后的六十余年时间虽打倒孔家店,然而孔子的理论已形成民俗。改革开放后更以爱国守法、诚信待人、尊师重教、尊老爱幼、家庭和睦、邻里团结、见义勇为等做为以德治国的内容,并且以法律形式加以肯定。尤其是孔子理想的小康社会两千多年没能实现而现在实现了。一九九九年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为了庆祝小康社会的实现和纪念孔子诞辰二千五百周年,在山东曲阜孔庙举行了盛况空前的祭祀大典,并有来自世界各国的华人和国际友人,中央电视台做了实况广播。这也说明孔子的思想仍有现实的指导作用,然而对于孔子有关“天命”和“天道”的论述,人们理解的不多。

对于孔子论述的天道,不但现代人理解的不多,就连他的弟子们也理解的不多。他先后有三千弟子,其中身通礼仪、骑射、架车、书法、文章、数学、音乐等六门功课的就有七十二人,然而只有一个理解天道的颜回却死了。再讲这个问题多数人都不感兴趣,于是孔子说:“予欲无言”,什么话全不说了。

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意思是:你如果不说话,那么我记录什么呢?因为子贡的文笔好,大家推举他记录孔子的言行。孔子死后弟子们聚会在孔子坟前回忆孔子生前的言行,三年后才大哭一场离去。而子贡独自一人留下又用了三年时间整理资料,也就是前后用了六年时间才写出一部《论语》。后因秦始皇把此书列为禁书予以焚烧,到汉代解除禁令,诗经等几部书出现了。而《书经》是由一位九十岁的叫伏生的老人背诵,由别人记录下来的。而《乐经》却至今仍未发现。其禁书中的《论语》是孔子的后人把它在盖屋时泥在墙里,后来 刘邦的孙子封为鲁恭王,占据了孔家的屋,在拆屋翻盖时发现了大量竹简。然而在拆墙时就把竹简搞乱了,于是就不论先后次序的用皮条给以暂时穿在一起,以待研究。而抄这书的人因感内容不衔接只好把能连接的话凑一两句,前面加上“子曰”。例如论语的第一句话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很明显可以看出既然用“亦”字说明前面还有话,因为“亦”当讲做“也”,可见孔子必然先说了一件或几件快乐的事之后,才说“学习也很快乐。”然而这书发现之后即被定为“经书”,谁还敢改动。直到一九四六年才经严范荪先生的学生石松亭把论语整理成一本完整的书并出版了两千册,书名定为《论语正》。一九四九年徐悲鸿把此书献给毛主席,毛主席亲笔给徐悲鸿回信说:“《论语证》一书看过。此人是个人才,应予安置。”但未提能否再出版。六六年文革开始时,石松亭因担任天津人民政协文史研究组组长的身分及“宣传旧文化”等罪名就被抄家,并遣送到四川,七十年代初才又回天津。他想把《论语正》再加研究和解释,问我是否还保存此书,我把仅存的一本《论语正》也给了他。没想到后来在批林批孔时他被捕入狱,以后因病住进监狱内的医院,并死在医院。在病危时他女儿石慎聪被允许进医院探视,石老师唯一愿望是希望我能去医院和他见上一面,但是他的愿望不能实现。因为他当时的情况是关押审察并未判决,近亲属探视已属特例,我是他的学生连亲属也不是所以是不能容许接见的。不过他女儿能把他这句话告诉我,我也就明白他的意思是希望我能对孔子的思想研究下去。石松亭老师研究孔子主要参照易经和圣经,而我除此之外还参照现代科学和马列主义。我不考虑会有什么结果,只为体现人生价值。孔子是中华民族最杰出的代表,他的遗产也留给了全世界,哪怕只解释清楚了他的一句话也是对社会的一项贡献。

刚才本来谈论子贡和孔子的谈话,但又扯到别的问题上去了,还是把话拉回来继续研究孔子的谈话。

子曰:“予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兴焉,天何言哉?” 孔子这一句话胜过千言万语。其含义我们写一本书也写不完。

孔子这句话首先肯定有个天,而天又是有意志的,但是天的意志不是用语言表达,而是用事实表达。由于地球的地轴有个倾斜度,通过绕太阳的公转而行成春夏秋冬才能有动植物的生存,这是天的意志,而不是自然规律。如果说是规律就无例外,而月亮的地轴就不倾斜。如果是规律为什么地球上有昼夜而月亮上却没有昼夜,因为地球的自转如果说是由于地球公转的离心力和太阳对地球的吸引力之间的矛盾造成的,那么月球和地球之间同样存在离心力和吸引力的关系(或称向心力),同样应该二十四小时自转一周。而却为什么我们只能看见月球的一个侧面而永远看不见它的另一面,这又有什么规律可言。再者,水和空气都是一种物质,既然地球上有水、有空气,而其他星球上也应当有。然而和地的距离很近的月球上却没有,这有什么规律可言。

当然规律是有的,没有规律就没有科学。不理解气象规律就无法进行天气预报。然而我们手中所掌握的这点规律毕竟是有限的,要想以有限的知识说明无限的宇宙只能是自找麻烦。“知之为知,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不知道的事情你只应说不知 道。不应肯定的说没有。

有的不但在口头上而且在心里也不承认有上帝的人,而登上飞机后心中就默念“上帝保祐”。如果在飞行中出现不正常情况,他会大声喊上帝。结婚要选双日子,电话号码要八八八,要一六八,给他四四四或五一四、五二四、五七四,他打心眼里不愿要。上吊死过人的屋子他不愿住,旅馆十三号房间他不喜欢。贪污、欺骗、弄虚作假,举凡做伤天害理的事的时候心中全然没有上帝,而到了法庭上忽然想起上帝来了。孔子不谈“怪、力、乱、神”,不谈人的死后情况,也就是不谈天堂,也不谈地狱。然而他指出你能见到事实由你自己去下结论。但应特别注意的是孔子的天道论并不是叫我们掉入唯心论,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由亲身实践中找出经验和解决办法。对下列一段话来说是过去读过孔子书的人都能背诵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先齐其家。欲齐其家,先修其身。欲修其身,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诚其意。欲诚其意,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二字在汉、晋、隋唐、北宋一直都解释为“实践”“考查具体的事务”。到南宋时朱熹解释为“格去物欲”这个关键字的错误解释导致儒学走向唯心论和教条主义,到清代出现汉学、理学两派,汉学家仍坚持认为是“实践”。以上这段话和孔子提出的忠、恕、仁、义、勤、俭、智、信、廉、勇等都是孔子提倡的道德准则和办事原则。尤其强调时间观念对同一问题在不同的时间要有不同的看法和解决办法,所以孔子称为“圣之时者“。尤其在身处逆境、困境时更要有摆脱逆境、困境的办法。不要灰心,要有创新的勇气、见义勇为的勇气,知其不可而为之,不惜牺牲性命而换取人生价值。

文天祥在牺牲后身上留个字条:“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思想是孔子的天道思想的体现。孔子的天道思想不是消极的、唯心的,而是积极的、向上的,是有强大的生命力的。只有随着时间的前进,不断的放出光辉。

(二○○二年九月十七日写至此)

孔子的天道思想

(第三册)

二○○七年二月十二日题

什么叫天道?

前面写的两本所谈可以说全是有关天道的内容。天道是上天的语言,但是上天不是用语言说话,而是用事实说话。

我们考查一下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事实,就可以知道天道的存在,从而解决思想问题,并找出自己的前进方向。

我们抬头看看天空就可以明白很多问题。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河,所以中国人称之为天河或银河。英美人称之为“牛奶之路”。银河是宇宙中一个大的星系,所以称为银河系。是由一千亿颗以上的恒星和无数的星云、星团构成。

如果在银河系以外看银河系,可以看出它不像球体而像怀表,中心厚而边缘薄。这个怀表的直径是十万光年。光年不是时间,而是计算距离的单位,也可说是个长度。

光的速度是每秒钟三十四万公里。它一年所走的距离叫做一光年,一光年等于十万亿公里,所以银河系的直径是十万亿公里再乘以十万,那就是一百万万亿公里。但是在上帝眼里银河系并不算大。若干个银河系组成一个星系,名字叫本恒星系。而本恒星系以外还有无数的外恒星系,外恒星系以外还有无限空间,要想知道这空间还有多远就不能用光年来计算。比光的速度更快的是人的脑子,太阳的光线射到地面要八分钟,而人的脑子可以在一秒钟内到达太阳。

人的脑子在一秒钟内可以达到几万万光年,然而人由生到死也想不到宇宙的边缘。如果有人说宇宙的边缘在某处,那么某处之外又是什么呢?

佛祖释迦牟尼说,人类居住世界叫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构成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构成一个大千世界,而三千个大千世界构成宇宙。所以又把宇宙称为“三千大世界”,但此说仍有局限性,远不如中国的易经把宇宙称为“无极”更有科学性。

银河系内虽有千万、万万颗星球在运转,然而却是井然有序的在自己应走的车道 上飞速前进。谁也不撞谁,谁也不碰谁。

这难道是偶然现象吗?

我想,任何一个不存偏见的人、任何一个实事求是的人、任何一个稍有常识的人也不会认为这是偶然现象。如果没有一种力量在严格控制,那必然出现一团糟。你碰我、我撞你,连太阳这个星球也不知早已飞到哪里去了。

这种现象本身就是天的语言、上帝的语言、黑格尔和孔子的语言。我们无法否定,如果否定就只有否定这种客观事实,因为上帝始终未发言。

所以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兴焉,天何言哉!?

太阳是银河系中的许多恒星之一,距离银河中心约有三万光年。我们看到的天空的银河,就是银河系的星球在天空的密集部分。

太阳系是银河系中的一个很小的天体系统。包括太阳、九大行星及其卫星、无数小行星、彗星、流星等。

太阳是一个炽热的气体球。体积是地球的一百三十万倍,质量是地球的三十三万三千四百倍,表面温度是六千摄氏度,内部温度是一千五百万度,内部不断地进行原子核反应而产生大量的热能。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围绕太阳旋转的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和它们的卫星。

现依次论述如下:

水星按离太阳远近的次序为第一颗星。因为离太阳近所以绕太阳公转周期只八十八天,而自转期却长,需五十八天十五小时。所以谈不到昼夜和四季,温度高,当然也没有空气和水,它的体积也小,只有地球的百分之五。

金星按离太阳远近次序为第二颗星。公转周期是二百二十四点七天,自转周期是二百四十三天,而且是自东向西逆转,也就是太阳要从西边出来。金星是各大行星中离地球最近的一个,因为金星的运行轨道在地球运行轨道的内侧,当然我们在夜里看不见金星。

因以上原因,我们有时在天快亮时能见到它,所以称之为启明星。有时在日落之后在西方见到它,但不久也落入地平线,为之取名为长庚星。我国古代把金星叫做太白星。

上帝在地球之外又设立八颗行星不是没有目的,也许其目的之一是叫我们看看这些星球存在的缺点,而明显的看出地球的优点。也表明上帝创造地球是费了多么大的心血。

地球按离太阳远近的次序这是第三颗行星。形状像球而略扁,赤道半径是六千三百七十八点二公里,极半径是六千三百五十六点八公里。和太阳的距离是一亿四千九

百五十九万七千八百九十二公里,绕太阳一周时间是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时四十八分四十六秒,自转一周时间是二十四小时。周围有大气层包围着,表面是陆地和海洋,人类和动植物因此可以生存。地球有一个卫星,即月亮。本身不发光却能反射太阳的光。直径为地球直径的四分之一,引力相当于地球的六分之一,绕地球一周为二十九点五天。只有一面永远朝向地球,故每月自转一周。根据月亮绕地球定的历法称阴历,全年三百五十四天或三百五十五天,比太阳年差十一天。但按阴历可以准时看到月亮,如果没有月亮地球上将会枯燥乏味。

地球轨道和太阳之间的距离称做一个天文单位。在此距离,地球上所需总的热量恰到好处。另外,还通过自转而有黑夜、白昼和春夏秋冬,这种优越性是其他任何星球所没有的。再看看其他星球的情况就可以知道所言之不谬也。

在地球轨道内侧是金星,而外侧是火星。下面谈谈火星情况。

火星按离太阳远近次序计为第四颗星。比地球小。绕太阳运转一周的时间是六百八十七天,自转一周是二十四小时三十七分。颜色发红,周围有稀薄的大气,有两个小卫星。在火星探测器登上火星之前人们一直有个猜想,认为火星上可能有生命,甚至有比地球上的人类更聪明的人。然而经实地探测,才知火星上不但没有生命,甚至连水也没有。

如果火星上也没有生命,说明在太阳系内其他星球上能找到生命的希望就很小了。因为其温度远在摄氏零度以下,生物难以生存。

对火星情况已如上述,下面再谈有关木星的情况。

木星按离太阳远近次序排列为第五颗星。绕太阳一周须经十一点八六年,而自转却很快,只需九小时五十分。而它的体积却是九大行星中最大的一个,居然是地球的体积的一千二百九十五倍。另外,它的卫星多达十四个。

因为木星在地球轨道外侧而且个子也大容易见到它,又因为它每十二年在空中绕行一周,每年在周天移动周天的十二分之一。所以中国人以木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定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十二数做为纪年,后来又冠以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十个天干数,六十年周而复始循环使用。既用以纪年又用以纪月、纪日,所以中国自公元前八百四十一年以来的历史全有准确的年代,甚至连月日也不差。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

表示木星位置的十二个字,又可以用子鼠丑牛等十二种动物代替。只要记住自己的属相,那么自己的年龄就准确无误,所以古人把木星称之为岁星。关于木星的情况大体如此,下面再谈土星。

土星按离太阳远近的次序应排在第六位。绕太阳公周期约二十九点五年,自转周期为十小时二分。表面温度为零下一百五十度。体积比木星略小,比地球大七百五十倍。是九大行星中第二个大行星,有十个卫星。奇怪的是周围有明亮的环状物,称之为光环,是由冰和铁等组成。近在电视上看到美国的飞船穿过光环接近土星不受任何障碍。我国古代称土星为镇星,是因为它将近三十年才环绕太阳一周,运行缓慢,好

象坚守阵地,所以称之为镇星。

如果地球也像土星那样三十年环绕太阳一周,那么冬季和夏季都要延长到七年半,恐怕谁也受不了。下面应谈天王星了。

天王星太阳系里的第七颗星。绕太阳公转周期约八十四年。光度较弱,用望远镜才能看到。表面温度接近摄氏零下二百度,周围有大气,主要成分是氢和甲烷,甲烷即俗称的沼气。有五个卫星,并有八个光环。

关于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都是在望远镜发明以后,利用望远镜才观测到的,所以古书无有记载。

海王星是太阳系第八颗星。绕太阳公转一周是一百六十四点八年。光度弱,肉眼看不见。表面温度接近零下二百度。周围有大气,主要成分是氢和甲烷。有两个卫星。冥王星按离太阳远近次序计为第九颗。在九大行星中离太阳最远。绕太阳公转周期为二百四十八年。表面温度为零下二百二十度。有一颗卫星绕它运转。冥王星是九大行星中最小的星、最冷的星、最远的星,又是公转周期最长的星。

以上九大行星除了自转和公转以外,还要跟随太阳在银河系内运行。太阳在银河系内以每秒钟八公里的速度往前跑,一小时就要前进两万八千八百公里。当然地球除了自转公转外,也要在一小时内随太阳再跑两万八千八百公里。但这还不算完,因为银河系又是本恒星系的一员,所以银河系也以每秒八公里的速度在本恒星系内运行。这样说来,地球还得在一小时内多跑两万八千八百公里,两数相加就是五万九千六百公里,按近十二万华里。

而本恒星系也不是静止不动的,也在外恒星系内运行。这样说来,地球在宇宙内移动的位置还得再增加数字,那就得请教天文学家了。

我说以上内容全是科学事实,而这科学事实就表达了上帝的语言。

中国有十三亿人,比天上星球的数目要小得多。可是这十三亿人要没有人维持秩序,能在各方面井然有条吗?

别说是个国家,就是一个县、一个村、一所小学,如果没有人维持秩序也不行。可是我们看看天空有那么多星球,而且没有一个不在运动,然而却丝毫也不紊乱,不但不紊乱,而且其运行时间的准确程度使人不可思议。人虽是万物之灵,然而谁又能造出一种机器比星球的运转更精确,而且千年万年不出毛病。所以我们如果不怀偏见就应想一想,是不是在有一种力量在支配、在控制、在指挥,而这种力量是否有意志、有目的。

当然光凭这一点也许还不能使人信服,所以我才把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情况加以介绍。其中所有数字都是抄自官方出版书报绝无虚假,其目的也在于使人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发现问题,并能自己找出答案。

首先谈谈地球怎样得到适宜的光和热。如果没有适宜的光和热,动植物就无法生存。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完成下列四件事,即:

一、制造光源和热源;

二、安排好地球和太阳的距离;

三、使地球能自己转动;

四、要有春夏秋冬。

要使地球上有光有热必须创造一个太阳。太阳的体积小了不行,热度不够也不行。所以太阳的体积是地球的一百三十万倍,表面温度是六千度,内部温度是一千五百万度。如果没有这么高的温度,则地球上的亮度不够。现在太阳有了,进一步就要考虑地球和太阳的距离。

太远了不行。像冥王星温度在零下二百二十度,天王星、海王星表面温度也都在摄氏一百度以下,什么也活不了。但是太近更不行。像水星表面温度达千度以上,这更要命。所以把地球轨道安排在离太阳一亿五千万公里,在这个位置地球上有了一定的热,也有了一定的光。

我们要想把一块山芋烤好也得不停的转动,光烤一面也不行。所以地球必须有自转。

自转太快不行。木星自转一周是九小时五十分,白昼不到五小时,不利于植物生长。而自转太慢也不行。像金星自转周期是二百四十三天,等于没有自转。

根据人的需要,所以把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定为二十四小时。人的需要就是上帝的工作需要,地球为什么有自转只有一个理由,那就是上帝的意志。如果扯到离心力、向心力等方面去,那纯粹是信口开河。月亮为什么不转?尤其是金星,不但不向东转,而且是向西逆转,这就更说不出任何理由了。

前面说的四件事已经完成三件,地球也转动起来了。然而日光只能射到赤道附近,故南北两半球的植物得不到充分的阳光很不利于生长。为解决此问题,所以又使地轴有个倾斜度,这样地球上就有了春夏秋冬,动植物也就繁茂起来。

在此应特别提醒一句,那就是春夏秋冬四时运行是属于派生的自然规律,而地轴的倾斜完全是出于上帝的意志,既说不出道理也找不出理由。只有一个理由,是上帝为满足人的需要而采取的一项措施。

我说的以上这些话实际上没有我自己的话,我只不过是把上帝的话翻译成人们能听懂的话罢了。如果说我翻译的不对,就请你来翻译。

别的不说,单说地轴有一个二十三度半的倾斜度问题,请问这是根据哪一条物理学定律而形成的。即使把全世界第一流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专

家全请来,恐怕也说不出所以然来。在他们实在无话可说的时候,只好说是“自然现象”。“自然现象”是一个科学术语,是用来吓唬或应付老百姓的一个托词。别管遇到任何解答不了的问题,只要说是“自然现象”就可以万事大吉。

用“自然现象”四个字来推托是极不负责任的,因为它否定了“自然现象”的目的性。如果请一位皮肤科专家或生理学专家讲一讲“人的头发为什么能不断的增长?”他们能从多方面说出一大堆的头发能生长的道理,或许还能说出哪种洗头液对头发有好处,并说出其原理使人相信,因而还能达到促销作用赚上一笔。

然而这全是骗人的鬼话。

如果问他“头发和眉毛全长在人的身上,为什么头发增长而眉毛却不增长?”他们也只好拿出最后一件法宝:“自然现象”四个字。然而“自然现象”是有目的的。既然有目的就会有知觉、有意志,你虽然看不见、摸不着,然而它确实存在。如果“自然现象”没有意志则可能出现下列情况:

一是头发、眉毛全增长;

一是头发、眉毛全有固定长度,而不再增长; 另外也可能是眉毛不断增长,而头发却不增长。

然而事实上却没有出现上述情况,这就说明“自然现象”是有意志的。它的意志表现在:一是能使人美观,另是能使人得到保护作用。

杨贵妃虽然美丽,但是要把眉毛、头发剃了去,恐怕也不好看。

眉毛不但能使人好看,而且能挡住额头上流下来的汗水,保护了眼睛。但是却不应叫它增长,如果它增长就会挡住眼睛的视线,起到了反面作用。

而头发却起到安全帽的作用。另外,夏天能防晒,冬天能防冻。人身上不长毛而头上长毛,也更说明这个“自然现象”对人的头部的格外重视。

然而应说明,“自然现象”表现的是上帝的意志而不是人的意志。如果头发白了只能把它染黑,而无办法用自己的意志使它自己变黑。

综上所述,可见“自然现象”只不过是科学家们给“上帝意志”起的另外一个名称。事实上,世界上第一流的科学家无论是哥白尼或达尔文,很少有人不相信上帝的意志。

因为无论是太阳系的构造、地球的构造、动植物的构造,尤其是人体的构造无不体现出上帝的意志。达文尔虽说人不是上帝创造,而意思却是说不是“直接”创造,而他的最后结论却是“天地万物全是上帝所创造”。生物界虽有竞争,然而优者未必胜,劣者未必败,决定的关键还在于“天择”。

据达尔文说,世界上的古猿分优、中、劣三种,最劣的一种在森林中斗不过前两种,于是被赶出森林,不得不在平原上寻找食物,生活条件差多了。他们要用腿在地面奔走,用脑寻找生活和居住等方面存活的出路,要付出艰苦的劳动。他们汗流满面、劳苦终日才得饱食,这种最劣种的古猿却变成了人类。不是他们选择了上帝而是“上帝选择了他们”。

所以“物竞”只是一个方面,关键还在于“天择”。

以上内容是由银河系、太阳系、地球、人体,以至进化论,归结在一起是说明一个真理,那就是孔子说的天道。

天道就是上帝的意志。

孔子的天道和宗教不同之处,在于只谈世界,而不谈天堂,也不谈地狱。只谈现实而不谈来生。

人类未来的美好世界建立在地球之上而不是在天上。

(二○○二年九月二十五日写至此)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也是音乐家、数学家和体育爱好者。他的弟子三千人,而身通“六艺”的就有七十二人。所谓“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当然包括音乐、数学和体育,另外还包括书法。论语说“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这是一语双关的话。韶是尧舜时代的音乐,尧舜时代家天下还没有开始,是由德才兼备的人主持国家事务,不是由君王说了算,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尧舜时代的无比的向往。另外也说明韶乐确实艺术水平高,而孔子又是个音乐迷,听了一次音乐居然会三个月神魂颠倒,连肉味也吃不出来了。另据庄子说:“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辍。”说明他不但有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的精神,而且对音乐达到痴迷的程度。

孔子周游列国的目的之一就是搜集各地的民歌。光是好的民歌他就选择了三百零五首,歌词写在《诗经》里,而歌谱写在《乐经》里。不知秦始皇出于什么政治目的,把《乐经》也烧了。

我想,他秦始皇虽不愿意叫老百姓听音乐,而他自己不能不爱听音乐。将来秦始皇的陵墓打开时,《乐经》仍有一线的复出的希望。

孔子为什么这样重视音乐?

因为音乐是上天向人们预示未来吉凶祸福的一种手段。无论词和曲虽是通过人的手写的,但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凡写词曲的无不绞尽脑汁往好处写,然而写出的

东西好坏却不是自己能预料到的了。

有的词曲从字面看多有不吉利之词,然而内含大吉大利。也有的词曲虽盛赞繁华景象然流露的却是将亡之音。就连作者也是一时灵感冲动,恐怕叫他再照同样水平写一首,而他自己也再写不出来了。

例如《义勇军进行曲》中有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作者写这句歌词的时候确是根据当时国家危险的情况所写,没有考虑到这句话有多么高深的哲理。但这句话却意味着“否极泰来”之意。前面我已说过:太阳已到南纬二十三度半,也就是已到冬至。由这天开始阳光将向北移,表面上看天气还往冷处发展,而实质上阳刚的力量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巨大力量。为时不久,东风将会压倒西风,迎来春暖花开的明媚的春天。

田汉写的这首歌词再配上聂耳的曲子,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气壮山河的宣言。它使人激励、使人奋勇、使人为国家民族而献身。时至今日我们仍在唱的原因却又有了居安思危的新意。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我想再没有哪个国家的国歌能像中国的国歌这么响亮。

孔子说:“国家将兴,必有祯祥”。而音乐又是祯祥将至的最准确的信号。我们听听解放军进行曲和骑兵进行曲那种欢快、豪迈的曲调和一往无前的那种气概,正预示着百万雄师下江南和秋风扫落叶一样的追歼残敌。

而在同一时间也有另一种曲调,那就是:“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恐怕跑出大陆容易再想回来就不那么简单了。这是国民党的太太小姐和歌女们当时最爱唱的歌曲,而他预示着什么?那就不言而喻了。

又如,自从一九五三年我首次听到《歌唱祖国》这首歌曲,至今转眼五十年。五十年来长盛不衰,而且每唱一次就感到又多了一层值得歌唱的内容。正如孔子说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凤从虎,圣人作,万物睹。”(易经·乾卦)音乐既是大气候的反应,又预示着大气候。

南宋灭亡之前已有多首歌曲预示,如: 烟笼河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又如: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吹得游人醉,却把杭州当汴州。

南宁气数已尽,虽有那么多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做出了史无前例的努力和牺牲,但也回天无力。

陆游在《示儿》一诗写道:

死后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说明他在绝望中仍坚定的抱有希望,也说明天下大事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而音乐却在自觉或不自觉中揭示了大气候的苗头。

孔子在他的言论中谈到关于“乐”的地方还不少,主要是提示学生们不要忽略了“乐”。因为也是孔子的天道的内容之一,不可不知也。

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首在于乐,其次才是科学的落后。

天主教徒聚会有三分之二的时间用在唱歌,耶稣教徒聚会有三分之一的时间用在唱歌。我们中国人尤其是汉族同胞一生中能唱几次歌,简直无法相比。对我来说可更是个“乐盲”,贝多芬的音乐好在哪里我就听不出来,而外国人听中国的京剧也摸不清头脑。学不了的东西大可不必硬学,关键是学习人家的精神。

西方社会在我国的明朝以前并不比我们进步。在明朝时,欧洲的意大利带头搞起了文艺复兴。也就是把原来认为已经古老过时的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艺术重新评价、重新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求得新的发展。于是出现了一个新的文化高潮,如雕刻、绘画、音乐、戏曲、文学都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顶点。在文化发展的同时又带动了政治上的民主,而民主又带动了科学,科学又带动生产力,生产力又产生了强大的军事力量。所以自一八四○年英国开始侵略我们,我们不但无还手之力也无招架之功。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好不容易站立起来,但仍闭关自守失掉了不少有利时机。

西方社会是有一整套的新的东西。我们学习西方不见得要学一整套,但是应当了解西方的整套的东西是什么。

了解西方的科学到比较容易,无论是导弹、卫星、原子弹、电脑、医疗设备、医疗技术,甚至基因、克隆技术,凡外国人有的我们很快也能拥有,尤其在电子通讯产业上,在世界上我们居于领先地位。

然而要了解西方人的思想却不容易,因为思想这种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又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表达出来的东西。但应知道西方的企业管理等不少领域是和西方人的思想密切相连的,如果不了解西方人的思想,有很多东西我们学不来。

要想了解西方人的思想,我们必须先使自己的思想高于西方人的思想,只有居高临下才能看得更清楚。

在此情况下只有借助于孔子。凡是西方人有的思想,孔子的思想里差不多全有,而孔子有的思想西方人不一定有。

要想把孔子的思想表达出来,只有站在孔子的立场才能把话说彻底。好比在戏台

上演诸葛亮就得说诸葛亮的话,演周瑜就得说周瑜的话,演孔子就得说孔子的话。这是我的一种写文方法。

有关孔子的天命、天道、天理等思想内容可以说全来自有神论。我们可以借助孔子的有神论思想来了解西方人的思想,在了解了西方人的思想后,才能全面了解西方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一整套做法的情况。然后才能知道我们缺少的是什么,需要学些什么。

再说的简单明白一点:

有神论的宗旨在说明神对人的充满的大爱,而人与人之间也应该互爱。爱是基本原则,爱是总纲,纲举才能目张。所以无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都要以爱为指导思想。他们自文艺复兴以来就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而又以博爱为重点。这是大体的情况,如果连大体情况都不能了解,具体情况就更难了解了。

这种爱的思想才是他们的动力的源泉,也是科技发达、经济繁荣的根本原因。我们是学还是不学,又用什么办法来学呢?

真是天大的难题。

有人可能会说我信口开河。难道那么多去过外国的人不了解外国,而你一个没走出过国门的人反而自认为对外国的事了解得很清楚,这不是怪事吗?

诚然如此。然而具体小事我确实了解的不多,但对于众所周知的大事我难道也不能了解吗?

举例说,里根当上了美国总统,而他的儿子却因失业就和别的失业人员一样去领救济金。而在中国不但总统的儿子不会失业,连县长、乡长的儿子也不会失业。现在下岗人员有几百万,其中有几个县长的儿子?恐怕连乡长的儿子也没有。

反过看,在中国又有几个当儿子的在他爹当了官之后能够不利用他父亲的权势给自己谋点好处。其实利用官员的权势的不仅是其子女,连七大姑八大姨也全沾光,甚至县长的汽车司机别人也得高看一眼。

在中国这种现象好像是理所当然的,不足为怪。而在外国像总统的儿子领救济金也不认为是怪事,也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不足为怪。

但是,这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中国落后的不仅是科学和经济,而且在道德方面也有不如人家的地方。再举一例:

美国总统克林顿因和白宫实习女生莱温斯基有点不正当男女关系,在众议院有议员提出对总统弹劾,居然能获得半数以上赞成票得已通过。后来又经参议院表决,幸

而按宪法规定参议院弹劾总统需三分之一议员通过方能生效,所以弹劾总统案因参议院未获得三分之二的支持而告吹。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人家的民主。

当然,国情不同,对民主的理解也不同。

然而,不同的地方在哪里?不同的地方不仅是生产力水平低,而且道德水平也低。在美国,总统拥有很大的权力。他是陆海空军总司令,他一声令下,立即能发动一场战争。但是他要想发动一场“反右斗争”把成千上万的好人弄到台上批斗,或发动一场“文化大革命”把副总统、国防部长和其他部长、州长们统统批斗一番,他不敢这样做。尤其是没有人能听他的。

这又说明什么?

说明我们国家在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所遭受的不应有的灾难,不应当把过失全推在某一个人身上。归根结底在于把孔子的以天理良心为主要内容的道德思想丢了,而又不能建立一种新的道德观念来代替,出现了一种道德真空状态。只要对自己有蝇头大的好处,就不顾别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儿子检举爹、妻子揭发丈夫,他们明知是违背良心的诬陷,然而只为保全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失,也只好表现自己能响应上级号召。领导指到哪里自己就打到哪里,至于打的正确与否,那就与自己无关了。这场灾祸不是突然间就会来临的,俗语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远自五四运动时,一方面打倒旧礼教,迎来了西方的进步思想马列主义。另一方面把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扔掉了。

既然迎来了马列主义就应用心的学习一下马列主义。然而别说是普通老百姓,就连县团级以上老干部有几个读过资本论的,连介绍马克思思想的《反杜林论》恐怕也很少人知道。哪怕看看恩格斯的《反杜林论》也能对马克斯的思想有个大致的了解。所以虽然口头上大喊按马克思的立场观点看问题,而对马克思说的是什么都茫无所知。于是产生一种错觉,认为阶级斗争就是马列主义的唯一内容,认为阶级斗争是纲,其他一切都是目。

这就连孔子思想中的最宝贵的一点也扔掉了。那就是“考虑任何问题不能脱离时间性。”

五四运动时,无产阶级处于被统治地位,要想获得政权当然需要阶级斗争。但到四九年建国之后,无产阶级已经掌握了国家政权。由于时间的变化各种情况也都变了,在此情况下仍然强调阶级斗争,那就大错特错了。当然少数坏人还是有的,那就交给公安司法解决就行了,而不能把阶级斗争做为基本国策。但是又因为已把阶级斗争做

为国策,不斗又不行,于是又想方设法制造假想的敌人。

于是动用自己说的“阴谋”的办法,强迫知识分子说自己心中的“不满”,没有不满也得瞎编几句,否则过不了关。当这些人轻描淡写的说了几点意见之后,再给了添枝加叶、无限扩大,然后把他们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使他们永世不得翻身。这样一来,无论学校里或机关里,有点知识或技术水平的都劳改劳教去了,剩下的一些人都变得比绵羊还老实,说出话来全是歌功颂德,再无逆耳之音了,果然是伟大的胜利。而教学成绩和行政效果也就成了可有可无的事了。

简而言之,斗完教师斗资本家,斗完资本家斗干部,无论当省长的、当县长的、当厂长的,甚至连小学当校长的无一不挨批挨斗。最后找不到可以斗的对象只好发动群众斗群众。群众斗群众的场面可伟大啦!先是几十人互斗,再是几百人、上千人,先是互扔石块、砖块,因为扔不远换成玻璃瓶子,一场武斗过后地面上碎瓶子能收几卡车。但这仍不过瘾,最后连真刀真枪也出现了。究竟为了什么?

谁也说不出为了什么,好像斗的本身就是目的。

谁能理解马克思倡导“阶级斗争”的出发点是什么?马克思思想的出发点是“爱”而不是“恨”。

只有真正理解马克思的人,才能明白这一层道理。

马克思目睹了广大无产者饥寒交迫的情况,所以认为应该打碎旧世界,建立新世界。其着眼点在对世界上最广大人群的一种热爱,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他不为夺取政权,也不为个人名利着想。他的最终目的是想使世界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

他这种思想本身就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无数的革命先烈也正是在马克思的思想光辉照耀下而献身革命,可说“虽九死而不悔”。无产阶级在开创历史的前进的道路上,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是难以避免的。但马克思主义毕竟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只能有小挫而不会有大败。所以每到“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时候,便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近二十多年,无论是来中国访问的客人或是我们国家出访的领导人,他们和我们的领导人见面后,无不异口同声的赞扬我们在经济建设上的伟大成绩。

然而他们的话并不完全对。中国的经济建设的成绩是有形的,而道德方面的提高是无形的。正因为邓小平理论使得中国人的道德水平和智慧空前提高。

人与人之间可以开诚相见、无话不谈,而政府所想的也在于如何在各个方面为广大群众谋取各方面的利益。在物质生活和人身自由等各个方面,是我们的先人以至先人的先人所没想到的。

总而言之,这二十多年的提高应把思想道德的提高放在第一位,而物质生活的提

高放在第二位。

反过来说,我宁愿要二十多年前的艰苦生活,而不愿要那时候的政治空气。不但我会这样说,人人也都有这种感觉。所以说也只有中国人能了解中国,外国人是永远无法了解的。

我们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的发展,名符其实的史无前例。无论历史上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之治,而要和现在的情况比那就差的太多了。尤其是发展速度,那更是任何国家、任何时代所没有的。

全国大中小城市别管是哪个城市,只要有几个月的时间没去,如果再去看看准是又变了一种模样。

至于其他各个方面的发展更是众所周知,也是几句话所不能说完的。

九一年六月廿四日,西郊区政府安排我们老教师和一些老干部到西郊疗养院去疗养。路经杨柳青时,见一家居民的大门上写有一幅很好的对联,我顺手抄了下来。对联内容是:“万里江山重见尧天舜月,九州草木共浴时雨春风。”我想,尧舜时代的情况也不过如此。这说明中华民族有了伟大的复兴,而远景更有无限的光明。中国人在世界上最大的自豪是在我们国家出了孔子。孔子的思想不但能指导我们的国家,也能指导全世界,而我们自己却始终对此没有足够的认识。

凡读了我的文章而又能有所理解的人,不但能对孔子有新的认识,对世界情况有新的认识,对马克思的学说有深一步的理解,而且对自身的前途命运以及人生价值会有一个新的思考。起码说你的思想领域放宽了,知道天外有天,山外有山;知道世界上各种事物的复杂性;知道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多方面的因素。因而能放弃主观偏见,少走弯路。

在世界的东方出现孔子的同时,也在古希腊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三位大哲学家,因而有了辉煌的古希腊文明。其后罗马兴起,不但吸收了希腊文明,而且接受了基督教思想,建成横跨欧亚两大洲的世界历史上最大的国家,而且其统治时间维持千年之久。其后因宗教分裂又引起各民族间的分裂以至战争。由于各民族间连绵不断的战争,不但罗马帝国灭亡了,而且其优秀的文化也毁坏怠尽,甚至连史书也不复存在。人们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所以那时的欧洲称为“黑暗大陆”。人们在漫长的痛苦岁月中得出了经验教训,放弃了狭隘的民族观念,团结在基督教的旗帜下,寻找古老的甚至已经被遗忘的旧文化。由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经过两百多年的努力终于使古老的文化不但得到了复兴,而且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尤其是蒸汽机的发明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使欧洲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时至今日,资本主义已经历四百年而仍有其生命力。一方面通过政治、经济手段调整生产关系,使其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法律和道德两股力量推动社会前进。法律不但能维持稳定的社会秩序,而且能保护知识产权等各种应由公民享有的权益,推动了科学发明和学术思想的发展。而道德不但弥补了法律的不足,而且比法律的要求更高级、更完善。

法律之能有力量在于司法力量的威慑和强制。而道德的后盾力量在于一种信仰,42 如果没有一种信仰力量,也就没有任何作用。

欧美各国信仰的是上帝、是耶稣。中国两千多年信仰的是孔子,孔子的力量超出任何时代的法律的力量。两千多年来中国的社会秩序基本上是稳定的,而且**的时间短、规模也小,没有欧洲那样的长时间的大动荡。

由于孔子的超人的道德示范作用和汉族文字的固定的准确的含意,使得中华民族有了一个共同的信仰和共同的语言,形成一种巨大的凝聚力。这才使得中国能成为世界上始终没有文化中断的文明古国,又同时又是一个最新型的政治进步的国家。中国能有今日兴盛虽有多种因素,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几千年来形成的高尚的道德观念。即便身在异域他乡,甚至在域外传几代人而仍以中国人的道德标准待人处事,所以能够得到多助维持国家的强大。这是别的民族比不了的。

我们今后要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不但要借鉴中国本身的历史经验,也要借鉴外国的历史经验。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应认为已达顶点,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此亦不可忽视者也。

(二○○二年十月四日写至此)

公元二○○二年十月四日写完以上内容之后即不拟再写。因为所写内容已达个人思想的顶点,好比登山在到达顶点之后,再往前走只能是下坡而不是上坡。二○○四年五月回安徽淮北濉溪故乡,侄女婿李本信见我所写后两卷内容大为惊叹。他认为我这书可说是百科全书,无论天文地理、历史政治、社会人文,以及各家各派的尖端思想无所不包,而且行文有时如行云流水细致入微,有时却又如滚滚大江一浪高过一浪,令人拍案叫绝、令人兴奋不已、夜不能寐。于是将以上文章四万四千余字全文恭录,附于家谱,做为传家之宝。惟望我再能写下去,再攀高峰。我听此言颇有感触,盖一篇文章能使人乐于阅读已属不易,若使人不但能阅读且能全文抄录之,则更是千百年来少有的。

列宁有句名言就是“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

邓小平老人家倡导的一句名言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我的所有论点、论据、论证都来源于具体问题而不是教条,都来源于生活实践而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才能为人所接受。更应说明的是,我的很多论点是来源于我的老师们的教导和启发,很少有个人的发明创造。在神学方面我无限崇拜石松亭老师,而在哲学方面又是张申府老师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因为张老师的学问是一流的,所以我认为自己学到的东西也是一流的。

今年八月十八日我买到一份《文友报》,上面有张申府和张岱年、张崇年在一九

八一年的照片,并有“周恩来的入党介绍人张申府的情况介绍”。早在一九二○年张申府和李大钊、陈独秀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他虽是共产党最早的创办人,并且介绍了周恩来、朱德等很多人加入了共产党,可是他后来却脱离了政治埋头研究哲学,他是第一个把罗素的数理哲学介绍到中国来的学者。一九四七年和一九四八年我在大学学习时,张申府老师主讲哲学。他不但广泛的介绍了各家各派的哲学思想,并且全面的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那时天津还为国民党所统治,在那种时代他居然敢去课堂上公开讲马列主义,说明他的胆量和魄力,同学们也以有这样的老师而自豪。张申府先生对马列主义深有研究,他认为应该全面的、完整的、正确的理解马列主义,而不应片面的强调阶级斗争。做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应该时时想着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广大人民的利益,要以天下为己任,承担在历史上应尽的责任和使命。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指导自己的行动,应该怎么走就怎么走,不计个人利害,不管别人怎么说,但方向一定要正确。可以说正是由于张先生的一种浩然之气对我的感染,所以我敢想、敢干、敢说。我不为名、不为利,只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对社会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今值二○○四年国庆节,重读两年前所写文章感到应把张先生的教诲写一写,也表明自己不忘本。

申府老师比我大三十多岁,我现已七十七岁,我想他已不在了。他虽是共产党的创始人,可是和毛泽东的观点不一致,所以在解放初期就被逐出学校大门,后因生活无着落经周总理安排在北京图书馆工作,也就默默无闻了。而历史书上也只提共产党的创始人是李大钊和陈独秀,而不提张申府。但是“人亏天补”,他竟健康长寿,到八十年代他已九十多岁了。有美国一位大学者舒衡哲到北京访问他,并写了一本“张申府访谈录”,这位五四时代的风云人物才又成为社会知名人士。对这问题怎样解释呢?我的解释是“天意”。人的本事无论多么大也逃不脱天意的安排。只要能明白这一点,一切想不通的问题也就想通了。

不过应当明白的是,老天爷有时候也有偏心眼,所以有的人一辈子倒霉,而有的人一辈子走好时运。我说这话不管你爱听不爱听,而我说的是客观事实。我说这话有错吗?你能不承认这是客观事实吗?

如果承认老天爷有偏心眼,就应研究一下老天为什么有偏心眼。道理很简单,就是老天对有的人看着顺眼,而对有的人看着不顺眼。根据这个道理你再研究一下哪些人在老天爷眼里顺眼,而又有哪些人被老天爷看着不顺眼。当然这就是一种学问了,不过这是人间一个大的学问。可是你有了这个学问之后,你就能知道哪些人能叫老天看着顺眼,而哪些人被老天看着不顺眼。

简单的说,你要想叫老天看你顺眼,你得承认老天的存在。你承认他,你才能顺他的意思去做。所以古人才总结出“顺天者昌,逆天者亡”这句话。

至于怎样才算顺天那就不是几句话能说明白的了。

我写这本书就是专门研究老天爷的心理,你若能知道老天爷的心理当然就会讨老天爷喜欢,只要老天喜欢你,你当然就会万事亨通了。

天上地下一切权柄都在老天手里,老天是宇宙间最大的物质力量,只要老天看重你而任何人对你也无可奈何。基督教称老天为上帝,以色列人称老天为耶和华,庄子称老天为造物者,老子称老天为道。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哪怕早上才明白天道,而在晚上死了,那么这人就不算白活一生。

我这书传达的是天道,也是耶稣的福音。凡能读我书的都是有福的。哪怕你一生一事无成,但是你只要确信头顶上有个天,那就是最大的成功。

我经过一生的研究确信有上帝的存在。上帝的存在是客观事实,是任何人、任何时代、任何方法都无法推翻的客观真理。

孔子的会计思想初探 篇7

孔子这位影响中国文化数千年的道德家、学问家, 既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 也是一位造诣颇深的会计。本文就我国的历史文化名人孔子的会计思想做一探索和考察, 以丰富和完善会计史的有关研究。

一、孔夫子是会计的老行尊

孔子出身在大贵族季氏执政的鲁国, 年轻时为了生计, 孔老夫子在季氏的手下当上了一个名字叫委吏的主管仓库会计的小官吏, 可见, 孔老夫子年轻时, 便与会计打上了交道, 是会计行当名副其实的老行尊。一个小小的专管财物收支记录的官职, 每个月拿到的钱粮很有限, 仅仅只能够养家糊口。那时候的会计没有分工牵制、岗位轮换一说, 孔老夫子凡事都得自己动手。由于当时没有笔墨纸砚, 孔老夫子只能用刀和竹片“记账”。刀子刻在青竹片上, 一刻上去, 竹片直冒水, 像是流汗一样, 故名“汗青”。汗青, 实际就是现在所说的账本, 象征着书籍、历史。因此有古诗云:“留取丹心照汗青”, 可能源于此吧。

二、孔夫子的谨慎性原则

那时候的会计工作虽然简单, 但孔夫子却很投入。他终日守候在库房里, 数着数目, 划着记号, 监督着仓库的财物出入。他谨慎地 (好比现代会计所说的会计谨慎性原则) 记录着财物的出入事项, 即在竹简上刻画、登记, 力求使每一笔“账目”都正确无误。现代会计工作, 同样是一项繁琐的事。会计人员要把企业每天发生的交易和事项逐日逐笔地做好记录, 反映在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上, 每一笔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都必须有相应的会计资料作为证据, 以待查证。在处理以上会计交易和事项的同时, 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可靠, 我们必须遵循一个原则, 即“谨慎性原则”, 不仅是要求我们在选择会计处理方法时必须谨慎, 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 也不得少计负债或费用, 而且要求我们在处理会计业务时要保持认真和一丝不苟的态度。

三、孔夫子的真实性、独立性原则

孔夫子也是一个颇有心计的人, 他十五岁时便立志于学, 研究问题总是“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最后总要追究出一个结果, 他对待仓库会计这项工作的态度亦如此。做会计的关键是什么呢?孔夫子每每想到这个问题, 便琢磨不已, 日子久了, 他从中悟出一个道理。一次, 他语重心长地对旁人说:“会计, 当而已矣。”这句话看似简单, 却内涵深刻, 高度凝练。会计工作的要害在于“当”字, 即真实性与中立性, 一个“当”字, 也是对现代会计的“真实性原则”和审计中的“独立性原则”的高度概括。真实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 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或事项为依据, 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独立性原则要求审计人员和审计工作必须处于中立的条件下, 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 客观地判断企业会计资料和数据的真实性、公正性。

四、孔夫子的权责发生制原则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即凡不合乎礼制的东西, 你连看也不要去看它;凡不合乎礼制的言论, 你连听也不要去听它;凡不乎礼制的话, 你无论如何也不要去讲。不仅言论如此, 而且身体力行。纵观孔夫子的一生, 他把“礼制”看得高于一切, 并且他认为会计亦在礼制约束之列, 一切收支事项务必以礼制为准绳。当收则收, 既不许超过规定的标准多收, 也不可少收;当用则用, 既不可违反财务制度滥用无度, 亦不可因少用而违礼。这种思想好比现代会计中所说的“权责发生制原则”, 即凡是本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负担的费用, 不论款项是否收付, 都应当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 即使款项已在本期收付, 也不应当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

五、孔夫子也做纳税筹划

在财税方面, 孔子反对聚敛;在开支方面, 提倡节用。他在论语中说:“敬事而信, 节用而爱人, 使民以时”, “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不安”, “财聚则民散, 财散则民聚”, “与其有聚敛之臣, 宁有盗臣”。孔子认为, 做事应敬业, 讲信用, 节约开支, 富有爱心;重要的不是财富的多少, 而是公平的原则。他反对贫富差距过度, 主张“仁治”。孔夫子虽然未在他的语录中提及诸如“纳税筹划”、“税收筹划”、“避税筹划”、“节税筹划”等方面的词语, 但其思想中已包含了人们应通过安排、筹划自身行为, 以达到减少支出目的的节俭观念。他主张国家不应横征暴敛, 而应该颁布各种税收优惠政策, 以激励人们努力做好自身工作。我们今天所说的“纳税筹划”、“节税筹划”等概念, 即企业在经营过程中, 通过对事前、事中、事后的合理安排和筹划, 充分运用国家税收优惠政策, 做到不多交一分税, 也不少交一分税, 从而达到节俭税收和降低成本的目的。

孔夫子作为中华民族的“圣人”, 其历史功绩影响着中国数千年。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许多做、行事的道理至今还被人们广为流传, 有的甚至传到国外。孔夫子的会计之道也同样被后人所借鉴。对于从事会计工作和准备从事会计工作的现代人来说, 都应时时回溯会计第一人———孔子。是他, 给这个领地播撒了文明的种籽。注入了思想的精髓。虽然, “仲尼不出”未必是万古如长夜, 但仲尼不出, 中华文化肯定要丧失许多光彩, 孔夫子对包括会计文明在内的中华文化的影响古今中外无人能及。

摘要:文章在重温了孔子会计思想基本内容的基础上, 试图发掘这一“历史文化遗产”赋予我们今天会计工作的意义和启示, 孔子的会计思想有不少与现代会计理论和原则是一致的, 如谨慎性原则、真实性和独立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和纳税筹划等, 这为我们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传统,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文化, 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会计工作提供了契机。

关键词:孔夫子,会计,原则,筹划

参考文献

〔1〕左刚强等.孔子〔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4.

〔2〕范晓军, 郭化林.论孔子思想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影响〔J〕.财会通讯, 2007 (4) .

〔3〕郭道扬.中国会计史稿〔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2.

〔4〕文硕.文明古国的会计〔M〕.经济科学出版社, 1986.

〔5〕赵友良.中国古代会计审计史〔M〕.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 1992.

孔子“中和”思想探究 篇8

关键词:孔子;中和;文质

中图分类号:F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1-0054-02

一、以中和之美为审美核心

“中和”一词最早见于《中庸》。《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朱子释曰:“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发皆中节,情之正也,无所乖戾,故谓之和。”以性情言之,则曰中和,而以德性言之,则曰中庸。中庸乃伦理根本原则,中和为美学最高标准。中和、中庸,均以无过、无不及为标准,秉执厥中、和谐统一。中和思想在儒家美学观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成为儒家孔子美学观之核心内容和根本要旨所在。因而,弄清孔子美学观中的“中和”思想,无疑是理解和把握孔子美学思想体系的一个关键环节。

中西古典美学都崇尚“和谐”,以“和”为美是西方古希腊美学和中国先秦美学的共同追求。但中国古典美学的特点,在于以“中”的方式来达到“和”的目的。孔子在《论语·八情》中指出:“《关雎》乐而不淫,衰而不伤,”就是要求审美必须适度,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不走极端,也不过份。因为孔子认为“过犹不及”,就是认为过度与不及一样都是片面错误的,既要反对“过”,又要反对“不及”,不能各执一端,走向极端。要克服“过”与“不及”的毛病,最好的方法是使两者相互调节:“过”则节之,“不及”则补之,断其“过”而补“不及”,从而使其合适相宜,恰到好处。《礼记·经解》指出:“温柔敦厚,诗教也”。具体对“中和”提出规范和要求,在艺术中和审美中就具体表现为对“中和之美”的追求。

“中和”思想也渗透在人们的思想和意识中,积淀在人们的文化心理结构中,不仅影响到人们的艺术观、审美观,而且影响到人们的社会生活、政治思想、文化意识等方面。“中和之美”成为中华民族所普遍遵奉的最高审美境界,成为一种审美模式、审美思维方式和审美习惯。中国艺术可谓是“中和之美”型的艺术。

从总体上看,唐诗的温和、典雅,宋词的婉约、缠绵,元曲的委婉、平正,说明中国诗词一贯崇尚含蓄美、蕴藉美、端庄美。中国古典戏剧一贯追求“大团圆”结局,满足观众的平衡、和顺、圆满、自足的欣赏心理,深受“中和之美”的影响,中国画追求宁静、淡泊、高雅、平和的意境,正是中国士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心境在审美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是一种“中和之美”的表现形式。中国艺术如此,中国文化亦如此,都浸润透“中和之美”的意蕴。

“中和之美”不惟作为一种审美模式而存在,而且作为一种审美思维方式而存在。强调“中和”就是强调朴素辩证法,对后来的艺术辩证法大有启发。它主张辩证处理对立双方的关系,反对极端,提倡互济互补,取长补短,有利于校正审美导向和辩证处理审美和艺术中的各种关系,诸如文质、因袭、言意、形神、道技、礼乐、善美等等范畴。以“中和”的思维和方式来调节、调整这些关系以使趋向和谐。

二、文质相和

孔子的美学思想里有两个重要的范畴,即“文”和“质”,孔子曾着重论述了二者矛盾统一的关系。“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文就是文采,华饰。质就是实质,指事物的本质。文、质的关系也就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孔子认为,实质胜过文采辞藻,就显得粗野。文采辞藻胜过实质,就显得浮夸,所谓“华而不实”,“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韩非子难言》)就像祭神的颂词一样,有漂亮的文词而无实际的内容。朱熹曾解释:“彬彬,物相杂而适均之貌”。“文质彬彬”就是说文采和实质配合得很恰当,形式和内容很好地结合起来,孔子认为,这就是“君子”的典型。孔子主张“文质彬彬”、文质兼备,“文”与“质”的统一,是孔子“中和”思想的具体论述,也是孔子文学艺术审美的标准。他的得意弟子子贡充分理解了他的意思,就把这两个方面概括为“文犹质也,质犹文也”,把“质”与“文”的内在统一关系就更加清楚明确的表达出来了,即是“质”与“文”的高度统一。

另外,孔子又是很注重一个君子的外在形象的,《论语·颜渊》中记录了一段孔门弟子与棘子城关于外在形态之美的争论:“棘子城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也。’”子贡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他不同意棘子城对“文”的价值的否定,认为如果没有“文”与“质”的区别,就好像把虎豹的色彩斑斓的毛色去掉以后,虎豹的皮和犬羊的皮也就没有区别了。无独有偶,另以为证,刘向在《说苑》中还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见子桑伯子,子桑伯子不衣冠而处。弟子曰:‘夫子何为见此人乎?’曰:‘其质美而无文,吾欲说而文之。’孔子去,子桑伯子门人不说,曰:‘何为见孔子乎?’曰:‘其质美而文繁,吾欲说而去其文。’”由是观之,孔子并不是只注重内在而忽视外在,亦不是只注重外在而忽略内在,而是一个坚持内在与外在高度中和的论者。

三、美善相和

美与丑应该从艺术标准来判断,善与恶应该是属于伦理的或政治的范畴。孔子往往把美与善混同起来,甚至认为善即是美。他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学而》)这里“斯为美”就是指“礼”“和”这些道德、礼仪、制度而言,“美”就是美好的意思。“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颜渊》)这里美恶对举也是善与恶的同义词。又如: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论语·尧曰》)这里的“五美”完全是从政治、道德的标准讲的。除了说君子应该衣冠整齐,目光端正,仪容矜庄,使人见而生敬畏之心,是说君子的容貌、仪表外,其余讲的都是为政的作风、道德问题。“五美”与“四恶”对举,也表明这里的“美”就是“善”的同义词,两者没有什么区别。正因为这样,所以如“以仁为美”。(《里仁》)郑玄注“居于仁者之里是为善也”,就直接用善来解释“美”字。以仁为美,完全是就道德意义上讲的,不仅与善同义,并且“里仁为美”这个“美”字在日本天文本、高丽本等就作“里仁为善”。孔子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泰伯》)这里“美”指的是才能,骄、吝则是从道德品质、作风上讲的。一个人的道德、作风、才能,都属于“质”的方面,心灵美、行为美,这些都属于内在的美。孔子把美、善混同起来,也可以说他重视这种内在的美,与他注重“质”的思想相一致。内容和形式是相为表里,不可分割的;美与善也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孔子也注意到美与善是有区别的,但认为美和善又是统一的。《论语》说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述而》)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八佾》)孔子在齐国专心致志地学《韶》乐,“三月不知肉味”。他认为《韶》乐是尽善尽美,达到美与善的高度统一。这里的善是指政治、道德的标准,美指艺术的标准。《武》乐是尽美但未尽善,就是说,《武》在艺术上达到了最高的标准,但在“善”的方面则比《韶》略有逊色。为什么呢?朱熹解释说:“美者声容之盛,善者美之实也。然舜之德,性之也;又以揖让而有天下。武王之德,反之也;又以征诛而得天下。故其实有不同者。”朱熹把舜之德说成是天生的,武王之德是恢复的,显然是继承了孟子“尧舜,性者也,汤武,反之也”(《孟子·尽心下》)的说法,这是唯心主义先验人性论的错误观点。但他认为美是声容表现于外的形式,善为美的实际内容。从形式和内容上区别美、善,则是有价值的,也把孔子对美善的区别讲清楚了。

孔子认为美和善是有区别的,但美和善又有密切的关系,两者是统一的。美是审美的标准,善是为政,道德的标准。《韶》《武》这两篇乐章在艺术上都达到了最高的标准,所以说两者都是“尽美”的。

就政治、道德标准来衡量,舜以揖让而得天下,并且达到了“太平”,这就是《礼运》所说的“选贤与能”的“大同”之世,这是儒家理想的太平盛世,所以说是“尽善”,反映在《韶》乐上就达到美善的高度统一。武王伐纣,以征诛而得天下,正如吴季札看到演奏商汤的舞曲《韶》就说:“圣人之弘也,而犹有圣人之难也。”(《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汤、武是一个类型,汤有“惭德”,武王也如此,并且武王也没有达到“太平”,在《礼运》上属于父子世袭的“小

康”之世。所以,《武》乐在“善”的方面比《韶》乐稍逊一筹,未达到“尽善”。孔子注意到“美”“善”的对立和统一,这在美学史上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四、结语

观孔子美学思想之中和之道,不免产生对中国美学的二重性认知。一方面,孔子美学观中的中庸原则,给中国美学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使中国美学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能够保持理性的克制态度,不致出现淫滥或不及的局面;另一方面,中庸原则有意识地控制艺术的自然发展或本我发展,这常常成为艺术反映尖锐社会矛盾现实的障碍,对现实的揭露和批判受到一定的限制,这也正是中庸这一原则在艺术审美领域的局限性所在。

以上对孔子思想中的中和思想作了简要的分析和透视,远没有揭示出孔子美学观中全部的中和思想。然仅此足以证明,孔子美学观之中和思想如此博大精深,已经达到了先秦时期中和思想的最高峰。总而言之,儒家美学思想以先秦孔子美学作为内涵和基础,已成为中国古典美学最重要的一种审美模式。而孔子的“中和”思想,则作为其中重要内涵在中国美学史和哲学思想史上得以阐发,地位卓然,对于中国美学史及中国思想史都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上海:三联书店.2014

[2]李泽厚.[华夏美学之美学四讲].上海:三联书店.2014

[3]李泽厚.[论语今读].上海:三联书店.2012

[4]赵士林.[心学与美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5]赵士林.[中华传统文化开讲——文史精讲].北京:中华书局.2014

[6]赵士林.[美学十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7]邵汉明、刘辉、王永平.儒家哲学智慧[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8]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

上一篇:银行应如何防范“飞单”带来的风险下一篇:小班音乐教学表达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