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师素质的几点转变新

2024-04-19

浅议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师素质的几点转变新(共8篇)

浅议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师素质的几点转变新 篇1

邓小平同志说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来来。”跨入21世纪的中国,要飞速发展,要想在未来成为强国、富国,陈旧的老式教育必会成为绊脚石,教育的改革就势在必行。但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广大的教师感到了茫然无措,到底要怎样改?改什么?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养?本人认为,作为一位语文教师要适应新的课程改革就必须在教学和学习上加强提高,只有如此,语文教师素质才能提高,才能从容面对这次课改的考验。说到底语文教育的质量实际是语文教师的质量,而教育质量取决于教师素质,因此,一个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四种基本素质:全新的语文教育理念、过硬的知识文化和科研能力、创新意识、正确积极的心态。

一、全新的语文教育理念

从古至今我们都知道教师这种职业就是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知识。在传统的教学中,受教育者被看成是一个接受现成知识的容器,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是以灌输为主。此次课程改革,提倡的是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提倡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的新理念。这些崭新的理念与传统的理念是截然不同的。以往,传统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发展,课堂上以传授知识,解决问题为中心,学生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得被动,学得无奈。而今我们追求的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改下我们教师要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活泼。而传统教学中,教师却是作为课堂的主宰者,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学习状态是被忽视或较少得到关注的。此次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有新 的语文教育理念,说白了,就是教师的教学方式要从“讲学”转变为“导学”,教师的身份则应从课堂的主宰者向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和交换意见者转换,使教师的“教”真正让位于学生的“学”,让学生从“被动”走向“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意义的主体。这在我上《天上的街市》这节课时,感受最为深刻。在上这节课时,我没有按以往的教学方式从头讲到尾,而是让学生预先查阅关于这篇诗歌的各种资料,并告知学生明天上课时,由他们模仿中央台的某位主持人对这篇文章的作者及写作背景做介绍,同时还要求他们要朗读及理解这篇诗歌。到第二天上课时,由同学们推荐一位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当主持人,由他对这首诗的作者及创作背景向同学们做了介绍,接着又请他配着音乐朗读了这首诗。当他读完后,我问同学们,有谁觉得自己能读得更好的时候,有很多的学生踊跃要求朗读,在一些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声中,我和我的学生们仿佛感受到了诗人的苦闷失望,也似乎体会到了诗人执著追求光明和理想的境界。然后我又设置了“我来做做郭沫若”这一教学环节,每组推荐一位同学以郭老的身份上台接受采访。台下的同学就自己的疑难向“郭老”提问,台上的同学予以解答。当时的结果出乎我的意料,台下的同学将课文中应了解掌握的知识点基本上都提了个遍,台上的同学竟然也基本上能回答的出来,真是使我大跌眼镜。这堂课上完后,同学们大呼过瘾,而在这一章节的测试中,全班的及格率达到了92%。我深深体会到了新理念教学的效果,那就是让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过硬的知识文化

《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语文学科是 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是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语文学科基础性、工具性的性质,决定了其相容性的特征。一方面,语文教材本身包罗万象,包含了其他学科的内容;另一方面,其他学科的学习也离不开语文的知识和能力。因此,语文教师要适应当今课改的需要,就必须具备精深的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知识。也只有这样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也就成为可能。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除了要了解语文学科的各种知识和科研发展状况,还要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一句话,就是谙习诸子百家,略知天文地理。在我教初中语文的十余年间,我深刻体会到语文教师要想上好一堂优质的课,就必须具备更渊博的知识,如我在上初一语文中《三峡》这节课时,就必须先对三峡有个全方位的了解,从三峡所处的地理位置到三峡中有什么地段或地势,只有这样你才能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予以解答,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而这些还是不够的,作为一名教师,你面对的是学生,你还必须具有教育学理论和心理学知识,它们能提高你的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能让你成为一名更为合格的语文教师,才能将语文的教学质量和效率提高。

三、创新意识

21世纪的中国要想飞速发展,要想强国富民,就更为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美国的罗杰·冯·伊庄说过“知识本身不会使一个人具有创造力。……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活用知识。活用知识和经验来寻找新点子、新创意,就是培养创造性思考所需的态度”。新课程下,提倡要注意学生潜能的开发,要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创新能力的人。试想,一位脑子陈旧的老师又如何让他所教的学生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呢? 1900年,著名教授普朗克和儿子在自己的花园里散步,他神情沮丧,很遗憾地对儿子说:“孩子,十分遗憾,今天有个发现。它和牛顿的发现同样同样重要。”他提出了量子力学假设及普朗克公式。他沮丧这一发现破坏了他一直崇拜并虔诚地信奉为权威的牛顿的完美理论。他终于宣布取消自己的假设。人类本应因权威而受益,却不料竟因权威而受害,由此使物理学理论停滞了几十年。25岁的爱因斯坦敢于冲破权威圣圈,大胆突进,提出了光量子理论,奠定了量子力学的基础。随后又锐意破坏了牛顿的绝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论,创立了震惊世界的相对论。这些都因为具有创新精神而成就的。我们国家要飞速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敢于创新的“年轻的爱因斯坦”,而要培养出这样的人,首先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新课改下,我认为语文教师的创新意识主要体现于个性化的教学风格。而要形成这种个性化的教学风格,首先体现在教师对教材的处理上;其次体现教师对教材的运用和优化教法上;最后体现在教师富有个性化的教学风格上。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墨守成规,要勇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的潜能完全激发出来。教师要根据时代的发展用新的方法从事教改活动,要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四、正确积极的心态

浅议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师素质的几点转变新 篇2

一、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教学设计是教师进行教学行为前的教学规划, 这个规划可以是长期的规划, 即一个学期、一个学年, 甚至是跨学年的几个学段的规划。也可以是短期的规划, 即一个单元或一个知识体系的规划。在实际的教学中, 每学期开学, 我们会对自己所代科目做一个学期的教学计划, 但平时主要做的是每一节课的教学计划, 这个教学设计就是教师的教案。我们常说, 备课要备教材、备学生。但在新课改下我们应该说:备课要先备课标, 即教师如何利用教材来完成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从而形成科学的教学设计。在新课改下, 笔者认为科学的教学设计首先要确定好教学目标, 即变知识目标为能力目标。

二、教学行为的层次性

从教材内容看, 任何教材在编写过程中都要考虑从基础知识到延伸知识的拓展过程, 由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体现出知识的层次性。教学行为具有的层次性是符合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的。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 循序渐进。备课首先要考虑面对的学生具有什么样的知识基础, 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对应着同样层次的学生, 对应着某种层次能力训练。课堂教学不应看教师做了什么, 而在于看教师的教学行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了怎样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才是永恒的主题。

三、教学思路的创新性

促进学生发展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课标中特别强调的。教师如果不能创新何谈学生的创新, 所以, 教师首先要成为创新的典范, 才能培养出创造型的学生来。因此, 教学要创新, 教法要创新, 教学手段要创新。例如, 古诗的教学, 对于诗意的理解、记忆, 许多教师在教学时大多是让学生读呀, 背呀。学生烦, 效果也不好。教古诗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来表达诗意的教学手段, 使语文教学成为美的教学。多媒体所表达的是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浓浓的诗情画意, 让学生尽情地体会, 这种状态是自由的、宽松的, 因而也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教学内容的综合性

众所周知, 教学内容是教师对学生直接施加教学影响的载体, 教师对教学内容认识的全面与否, 不但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教学方式和行为, 而且还极大地影响着人才的培养质量。新课改中强调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能将教学内容等同于教材或课本知识, 教师要变向学生传授单科的知识为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把学生培养成书本知识扎实、生活经验丰富、沟通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五、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不管新课程如何新, 教材如何变, 不论学生如何自主探究, 合作学习, 教师的“教”是永恒不变的。学生能力的提高, 学习品质的形成, 不是一蹴而就的, 是必须经过知识不断积累才能完成的。而知识积累的过程与教师的“教”是分不开的, 问题的关键是, 教师应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 用何种教学方法, 将学生带到知识的彼岸。为此, 教师要认真学习、复习专业知识, 和别人多交流, 吸取同事的教学经验, 取长补短, 用最合适的方法, 在最短的时间内传授给学生知识。

浅议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师素质的几点转变新 篇3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师;素质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主体的新课改是近几年来提出的素质教育的发展和继续,转变新理念,打造新课堂已成为新课改的主导思想。新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新理念呼唤新时期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素质。那么,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教师素质?怎样才能具备这样的素质呢?

一、语文教师需要更新观念,转换角色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是语文的主人”。由此可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学生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教学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而是师生互学互动、合作平等交流。所以,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适应新形势,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也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精神的关键。

教师应是一名“导演”,应竭力把教学活动“导演”得丰富多彩,根据中学生表现欲强的年龄特征,创设情景,让学生积极自主参与课堂活动“扮演角色”,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真正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体现师生“导”与“演”的关系,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应该在“大语文”的环境中进行。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紧紧把握语文生活化的特点,在教案的设计过程中充分地关注学生的生活积累、生活体验,努力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

二、语文教师要学会自我反思,在反思中重构新的知识与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一个重要理念,就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新课程下的教学不再是教师一个人在表演,而是教师和学生在交流与合作。课堂是师生之间交流与合作的场所,那么,老师充当什么角色?课堂教学到底如何进行?

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反思型教师追求的教学是完美的教学,而对完美教学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只要我们善于面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总会有所收益,总会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也就不会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课堂教学感到厌烦。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只要养成了自觉反思的习惯,我们就一定能在反思中提高,在提高中成长。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既洋溢着成功的自信,也保留着反思的冷静。这样,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必将越来越精彩。

三、语文教师要有具备多学科的综合知识

教师应加强对语文、自然、社会、科学、艺术等多学科知识的学习,广泛的、全方位的阅读,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其目的在于使每一个教师始终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广泛的学习兴趣。经常阅读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并善于把自己的学习与对学生的教育结合起来,善于将新知识吸收到教学中,用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充实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法。

同时,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要求教师还必须有较强的获取信息、储存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筛选信息以及更新创造信息的意识和能力。这些不但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而且教师的博学多才以及深厚的艺术修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思维,使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师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除了要勇敢地迎接阅读内容的挑战,还需积极地面对阅读资料来源、阅读时空的挑战,即教师阅读的不再局限于图书,还应包括影视、音像等多媒体资料;教师的阅读空间也不能仅仅是图书馆、书店,而应该是包括互联网在内的,立体的、全方位的阅读空间。

四、加强同事间的合作,在合作中提高自身素质

面对新课改,教师需要更新自己的知识,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但也离不开同伴的合作。看似不经意的交流,疑难问题的探究,经过合作同伴的点化,会茅塞顿开、恍然大悟。我校同年级教师或语文组教师相互听课、相互学习、相互研究交流,已蔚然成风。遇到班上的管理问题、课前的教学设计、板书、疑难都能互相商量,问题的发现、成功的尝试、失败的苦恼、有趣的课堂实录都是我们交流的话题。教师之间经常合作交流,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多样性、丰富性、个性化,我们更加真切地体验到自己举手投足、言谈举止的意义,从与同事的讲述与讨论中,对教育的看法、认识、见解也渗透其中,一般会引起我们对教育的反思,通过反思揭示出教育活动中内隐的思想与理念。正是这点点滴滴的思想,筑成了我们坚实的教育理论基础,促进了教育理论的升华。

浅议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师素质的几点转变新 篇4

当下“课堂改革”可谓是教育界的一个炙手可热的新词,几乎所有的学都在展开课堂改革,探索各种教学模式。杜郎口“三三六”自主学习的高效课堂模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许市中学的“五环渐进”式教学模式,一拨又一拨的成功模式刺激着各级领导的神经。于是,不断的派遣自己的教师奔赴各地开展一轮又一轮如火如荼的学习高潮,期望在自己领导的一方教育陈地上也能开出圣洁的课改之花,结出累累硕果。当然这个初衷是好的,但如果忽视自己的实际情况,急功近利,不做深入的调查,在没有统一全体老师的认识下就全面铺开,盲目跟风,期望一夜成名的话,最终是让老师们措不及手,其危害不亚于邯郸学步,照猫画虎。现结合某校展开的“语文新课改教学观摩活动”的几节课谈谈自己的几点深思。

案例

《音乐巨人贝多芬》 教师先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导入,让学生说听后感受,接着让学生自学解决字音(时间仅停留不到一分钟),然后进行了速读课文“走近贝多芬”,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说说生活中的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之后是“了解贝多芬”例举了几位名人如何评价贝多芬,再又是“寻找贝多芬”,你知道那些深陷困境,却步沉沦,勇敢地扼住命运咽喉与命运顽强抗争的人?我们该如何面对人生的困境?接下一环节是“再识贝多芬”深思:外貌描写的那些句子词语让你进一步看到了贝多芬的刚毅、顽强?最后是悟一悟本文外貌描写的写法技巧——以形传神 ,并进行实践练习:抓住最能反应人物个性的外貌特征写一个人物片段。

【点评】为了把文章讲得透彻,从字音字形到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到他名人的评价和如何对待人生逆境的拓展,再到写法技巧得领悟和实战训练。一节课可谓是环节众多,课堂内容充实得让人应接不暇,师生是马不停蹄往下赶。语文这门学科本来就是内容很广,包罗万象的,任何一篇课文,可教的东西和值得交的东西很多,只要我们愿意讲下去,就总是讲不完。我们想要在短短40分钟的一节课中把所有的内容和技巧都让学生掌握,是不是有点天真呢?

深思

一、语文要大胆地教。新课改已经实施了十几年了,感觉教师们始终是带着镣铐跳舞。一方面期望着能够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于是穿插了一系列的学生活动,另一方面又不敢放手,一节课从字音字形到文章结构再到人物形象最后到主旨揭示,可谓是面面俱到,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于是走马观花似的完成了每一教学环节,教授每一个知识点,是不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呢?抑或什么味都没有品尝出来呢?一节课就是短短的几十分钟而已,所能讲的.内容当然有限。因此面对一篇课文选择“教什么”就显得很重要了。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敢于大胆的舍弃,不必面面俱到。比如上边的案例,我们就可以把目标定为“学习文中以形传神的外貌描写的策略”,着重以课文为蓝本讲外貌描写的策略,然后就让学生当堂实践演练并进行展示点拨,其他环节统统可以省去。

二、语文不需要模式化。回望上述语文教学的三个案例,我们不难发现,这三节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且课堂活动多。其中自学环节都是让学生完成字音,这完全可以让学生预习完成,为何一定要在课堂上来弄一个图有的名目“自主学习”呢?自学应该是学生完全能够自己学会而不需要教师教的,既然这样那么这个环节我们是不是完全可以大胆地去掉,直接改为预习检测得了。在而展示环节展示的都是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答案几乎都是对的。一次公开课上,一个组八个成员一同口头翻译一个句子,而且十几个组下来答案都是对的。我想老师也应该心知肚明为什么是对的。请问这样毫无差异的展示其价值何在,无非是提醒学生“去翻参考资料吧”!只会让学生养成学习的惰性,真是贻害无穷。

三、语文课要重视朗读。本次听课数节,最大的感受就是缺乏朗读。教师几乎很少给学生读书的时间。《音乐巨人贝多芬》,那么长的文章,学生还没来得熟悉课文就已经匆匆展开了分析了,文言文更是出现了文章讲完了,学生却读不起来的尴尬。语文课不读文怎能还是语文课吗?我们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朗读教学,默读,互读,赛度,指明诵读,全班齐读。对于某些文章像《海燕》《岳阳楼记》等,我们可以一节课只做朗读指导和训练。

浅议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篇5

一、设计趣味性的作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热情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童的天赋资源,主要体现在本能与兴趣之中。兴趣性作业旨在探寻一种符合学生的本性、深受儿童喜爱的、并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充满生机活力的有趣的作业形式。《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或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作业设计,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儿童趣味性和亲近性的数学作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例如,在学习了“10以内各数的认识”后,我布置了一道“在教室里、操场上、上学路上或自己的家里找数字”的题。学生的作业中出现了:学校花坛里新载了“5”棵小树苗;教室里的“10”张课桌搬走了“4”张……这样,在孩子们的眼中一草一木、一桌一椅,甚至是老师和同学也被披上了“数”的外衣。这样的作业设计让学生从实践中认识数,体验数的乐趣。

二、学生自主设计作业,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的智能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课程标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必须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自主设计作业,就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依据教科书和学习内容,主动参与、自主选择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就是学生把自己在超前自学或课堂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感悟、质疑等内容,或根据自己对社会、对生活、对家庭的认识、感受,以给自己、同学或老师出题的形式设计作业,学生自己决定每次作业的题目、数量和时间。这种形式的作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三年级第五册的复习课中,我向学生提供了《鸡妈妈和坏狐狸》这个故事情境后,许多学生将这个这个故事融入数学知识进行了改编,提出了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其中,有个学生是这样设计的:“鸡妈妈有六只小鸡宝宝,一只小鸡宝宝有40克,那么6只小鸡宝宝一共有多少千克?鸡妈妈为了防备坏狐狸来偷吃鸡宝宝,找来了许多木板和木棍准备搭一间长方形的小木房。1车木棍重5千克,1车木板的是1车木棍的5倍,一车木板重多少千克?一车木棍需要30元钱,搭一间平顶的小木屋要4车木棍,一共需要多少元钱?这种设计方式发挥了以往作业评价未曾发挥的作业。学生在编题过程中学会了知识的归纳与整理,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了知识的运用过程。编题后的互测,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健康的竞争意识,愉悦身心。学生通过担当评价者的角色,参与了对作业设计和完成结果的评价,提高了他们的自我价值意识。

三、设计操作表演性作业,培养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往往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还不具备完全依靠推理的纯抽象的方法获得知识的能力。对于学习一些抽象的规律性数学知识,教师应借助必要的操作活动。操作除了起到丰富学生感知的`作用外,它更是探究、发现规律性知识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再者,动手操作能够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和灵感,能调动各种感官配合工作,有效地刺激大脑皮层,使大脑处于一种高度的兴奋状态,有利于学生学活知识。在教学中我经常布置操作性作业,让学生动动手,动动脑,进行剪一剪、画一画、走一走、折一折、拼一拼、量一量等操作活动。这样的作业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圆柱体积”后,设计的作业是:切一块长4厘米、宽3厘米、高5厘米的长方体的萝卜或土豆,把它削成圆柱(尽可能大),并算出圆柱的体积。通过操作、观察、学生发现了有三种削法,并明白了圆柱的底面直径、高各是多少,体积的计算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设计社会实践性作业,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爱因斯坦说:“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独立行动和思考的人。”独立性是创造者的必备品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要求:“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社会实践性作业就是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或乡镇等教育资源,沟通课堂内外,展开综合性学习活动,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学习实践的机会,同时验证和实践课堂、教科书学习所得。

如,学习《年、月、日》课后,可以请学生根据课上学到的知识,做一个年历。在学习了比例尺知识后,结合学校校园建设的实际,让学生利用几天时间,分小组测量、计算,用合适的比例尺画出学校的平面图。学生在这样的经历活动中,要观察、测量、绘图、检查,此时,他们所学的知识得到了运用,丰富的情感得到了体验,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社会性的发展。

五、设计分层次性的作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我们在设计作业的时候,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和成功的机会,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层次性的作业,为任何一个学生创设练习、提高、发展的环境,使每个学生成为实践的成功者。可将作业难易程度分为A、B、C三个层次。思维能力、理解能力都比较强的学生可选择C,中等可选B,稍差可选A。

例如,在教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之后,可以设计如下的作业:

A.一个长方体纸盒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高是3厘米,做这个纸盒多少平方厘米的纸?它的体积是多少?

B.一个长方体纸盒的棱长总和是52厘米,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C.一个长方体纸盒的底面积是24平方厘米,底面周长是24厘米,它的表面积是108平方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此种设计可以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避免作业的单调、枯燥,同时也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要点、积极思考,提高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总之,数学新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在作业的改革上,也应立足于这一出发点,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设计与实施适合孩子天性的作业,将使作业变得更生活、更有应用性、更令人兴奋!让处于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孩子都体验到数学学习的愉悦。面对这样“多彩的”作业,孩子会自愿做建筑师,他们会乐意设计出一张张生动有趣的数学图画、一份份充满童趣和个性的数学作业,数学学习也就会洋溢生命的气息!

参考文献:

[1]熊生贵,刘正芬,童敏。作业和命题的研究与实施。光明日报出版社,-04.

[2]王巍。小学教学评价:教学。光明日报出版社,-04.

[3]李志宏。新课程学生发展性评价之三:数学学科发展性评价。开明出版社,-08.

浅议新课改下的高中英语教学反思 篇6

浅议新课改下的高中英语教学反思

作者/邓文涛

摘 要:“教学反思”是教师上完课后对所教科目的回顾和与反思,它可以反映出教师授课后课堂所出现的效果体现。优秀的教师总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得出经验,提高自己。优秀的教学方式主要由师生沟通、同事切磋、换位思考、自我反思组成。

关键词:经验;反思;沟通;切磋;思考

“教学反思”是教师在上完课后的感想和体会,还能再现一堂课中的成功和失败。课后进行适当的回顾、小结,并把它们写下来,这样不仅有助于以后的教学,还可以用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调整和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美国教育家波斯纳曾提出这样一个著名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思考,其发展将大受限制。由此可见,课后进行反思是多么的重要。那么,我是如何做的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做法。

首先,每上完一周课,我总是利用课余时间把我们班的各学科长召集起来共同交流,让他们畅所欲言,不要拘束,说出他们的想法和看法,并把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给教师提的意见都记录下来。这样就能随时了解学生的一些真实情况,及时解决教学中的一切问题。例如,学生提出有些学困生上课不认真听讲,对学习不感兴趣,对教师常常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复杂心态,遇到困难,无法解决时又不敢说,生怕别人嘲笑。于是,我就在课后找他们谈心,总能了解到他们内心的一些真实想法,比如:有位学困生上课从不发言,但我发现和他交流后,他开始课堂上发言,而且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成绩明显有所好转。有时候还主动和我讨论他在做某道题时的困惑及他自己的观点。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学习过程,发挥他们的优势、特长。教师的冷淡、责怪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了自信心,他们就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当然对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作为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看来,只有对症下药,才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其次,对于同一节课,同一个班级,不同的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往往不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因此,我平时都是在备课组之间相互听同事的课,“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从同事那里,我学到了不少自己讲课时涉及不到的问题。我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教学内容难易程度要适中,不同的班级要进行不同的调整。不仅要传授给他们知识,而且还要培养他们有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此后,我每上一节课,总是先想一想如何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发现问题、积极思考、解决问题、做学习的主人,变被动为主动。每备完一课,写完一节教案,我都静下心来,站在学生的角度再去理解一下这堂课。然后和我的学科长讨论一下这节教案,让他就本节课提出他自己的一些观点。如果没有什么大的出入,就由学科长组织本节课,我会以学生的身份参与课堂,这样才能体会到教学中的得与失。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大胆尝试,实践证明我的教法不仅得到学生的认可,而且在同事之间也有好评。我的课堂不再是以前那样死气沉沉,而是真真正正地活了起来。

作为教师只有不断反思自己教学中的`得与失,能力和业务水平才会提高。比如,这堂课的教学目的是否达到?自己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是否科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哪些意想不到的障碍和“闪光点”?这堂课最大的成功和失败之处在哪里?这堂课今后在备课和教学时应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和创新?带着这些“沉重”的反思,我及时处理与总结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如:课堂中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做法,通过教学中的相互探讨,对教学中好的教学方法,认真做好教学笔记,对自己在教学中不足的地方,及时纠正,取别人之长弥补自己不足。对好的教学模式加以推广,对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认真记录,共同研究。对于教学中的闪光点,记录下来并加以推广;对于教学中的疏漏,及时记录课堂反馈信息,调整教学结构与教学方法。在我的努力下,学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向学生提问时,学生再也不是忙于翻教材,寻找答案,而是思如泉涌,踊跃发言。

总之,只有通过有效的教学反思,重新审视自我,发现自我,使自己的有效经验得以升华,缺点和不足得到修正,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益才会不断地提升。如果我们能把反思结果运用于实践,且不断改进实践,长期积累,就一定会获得许多丰富的教学经验。

(作者单位 陕西省合阳县路井中学)

浅议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师素质的几点转变新 篇7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兴趣

一、科学设置问题,吸引学生关注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对问题的创设要科学合理,富于一定趣味性,短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汇聚一点。首先,当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应善意和蔼地进行适度提醒,及时终止其思想开小差倾向;其次,在课堂多个环节分别设置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问题向学生发问,促使学生整理思路,精心思考。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一文中,当讲到皇帝穿着看不见的新装招摇过市时,教师可以做适当反问:“如果众人绝口对你称赞时,你作何感想呢?”初中生心智发展尚未健全,当别人对其交口称赞时,他会“自然”认为这是对方发自肺腑的“实至名归”。因此,当我抛出这个问题时,立刻在学生间引起强烈反响。对照课文中的皇帝,学生似乎悟到了什么。由此,注意力会十分集中,为教师进一步教学奠定了基础。通过贴切的问题创设,学生不仅寓情于哲理中,还对文中涉及的语文知识有了深刻的认识,达到了“一石双鸟”的目的。

二、自然导入新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生活泼好动,想法天真质朴,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探索意识。初中语文教师可从新知识引入上进行“构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如,在大雨滂沱的天气里,一个人因忘带雨具,被淋了个落汤鸡。“落汤鸡”的描写,既生动新奇,又使学生觉得传神有趣,学生在欢笑之余,兴趣被无意点燃。记得一位哲人说过:“兴趣是创造力发挥的催化剂。”的确如此。老舍的文章深奥,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在课文讲解中适当加入有关老舍本人生平的介绍,为了活跃气氛,还可适度增加一些内容专门讲述一下老舍作为著名作家所遭受的种种不公,促使学生对老舍的文章重新解读,体味其中蕴含的人生悲苦和情感积淀。

总之,尽管语文的重要性在逐年提高,但接地气看,学生对语文的重视程度却呈下降趋势,因此,语文教学改革的紧迫性日益凸显,已经引起各方重视。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以学生兴趣激发为切入点,科学引导,循循善诱,提升学生对语文的认知深度,从而为优化初中语文课堂结构埋下伏笔。

参考文献:

浅议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师素质的几点转变新 篇8

北京市大兴区定福庄中学:于金平

内容摘要:要不断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这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我认为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主要应从课堂抓起,因为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要阵地,科学地改进课堂教学,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在新课改下,我在教学中从面面俱到不如内容精要,取消无效讲求实效,变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三个方面改进了课堂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教学的改进大大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关键词:改进,讲求实效,精讲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由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为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要阵地,科学地改进课堂教学,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在新课改下,我在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了课堂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教学的改进大大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

一、面面俱到不如内容精要

宁鸿彬老师说:“精讲是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只有精讲才能用较短的时间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才能在课堂上留出较为充分的时间进行能力训练,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因此精讲在

课堂中具有重要意义。”教学实践证明,教一篇课文尽力求全,面面俱到,结果学生只能“不求甚解”。教师全教了,学生未必能够掌握。而集中精力突破一点,使学生深入理解,牢固掌握,这样日积月累,学生反而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精选教学内容,用的时间少,而收效大,教学效率会明显地提高。

精讲没有划一的标准,它是因人因事而异的。精讲又是综合教学能力的体现,它是在深钻教材,了解学生,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匠心锤炼教学语言的条件下实现的。我在精选教学内容时,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并了解所教学生的现有水平与能力。然后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精华和实质。在教学中要做到有点有面,有详有略,有取有舍,可讲可不讲的,一律不讲。例如:在进行《春》一文教学时,我就只是指导学生重点学习课文的第4段春花图和第6段春雨图,其余各段则从略处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4段“春花图”虽然很短,而课文的容量却很大。这一段抓住春花的特点进行描写,采用实写与虚写相结合的写法,向人们展现出一幅南国的春天春花烂漫的图画。确实做到了生动形象。教学时,我就指导学生认真阅读,仔细领会,搞清楚这一段所表达的意思、写作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模仿这一段的写法。指导学生口头作文—片段练习,写一个写景片段。

第6段,描绘了一幅春雨图,这一段写得极为精妙,有点有面,详略分明,有动有静,抓住春雨的特征,准确使用语言。采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绘形、绘色。描述的顺序变化有致,颇具典范性。进行这一

段教学时,我不仅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入领会,还指导学生采用这一段的写法做口头作文—片段练习,描写一个秋雨图.这样,就用较多的时间,保证了使学生能够比较深入地学习这两个段落,并进行模仿,其余各段的教学就从略了。

文言文的教学也是如此,虽然文言文比现代文难学一些,但是学生可以通过教师正确的引导学会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不少课文学生是可以自己弄懂一部分或大部分的。因此,没有必要由老师从头到尾进行逐字逐句串讲。还是可以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地进行教学。

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精选精华和重点进行教学,由于老师讲的时间少了,学生动嘴动脑的时间自然就多了,学生也就真正成了教学的主体。再有老师讲的精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就多了,效果就会好了,这也为增加课文阅读量提供了条件。新课改要求: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当达到400万字。

二、取消无效讲求实效

语文课一直是一门没有确定的教学内容的课。即使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出台的《课程标准》也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在新课改下:教师进行教学总体设计,要注重实效。这就是说怎样进行实际效果好,就怎样去做,切不可在教学形式上一味追求。如果不顾教学效果生硬的搬用某种教学形式,则只能表面上形式多样,而实际收效甚微,必须明确,教学形式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服务的,离

开了教学目的去追求形式或方法,不仅无益于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浪费了教学时间。

在以前的教学中我总是在教学方法的花样翻新上用心思,着眼于“怎么教”,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技巧、教学艺术、教学风采。至于我要通过这篇课文去“教会学生什么”,则不十分准确清楚。结果往往是花费了很大精力,费了不少话语,而学生收效甚微。在新课改下,我改进了我的课堂教学,坚持通过文章去“教会学生什么”上下功夫,不追求形式,而注重实效。

比如我在教《木兰辞》时,主要通过营造特定的氛围,通过富有感情的诵读,来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意境,感受和欣赏这篇叙事诗的朦胧美和音乐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素养。如在讲《谈骨气》时,主要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了解议论文知识,学会阅读议论文。---这样的教学避免了师生的无效劳动,增强了课堂的有效学习,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变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

以前我在教法上比较陈旧,只有一味讲解,大块说教,使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不高。我认为这也是语文学科教学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新课改要求:“在课堂上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从而使他们理解教材,学到知识增长能力,而学生的疑难,要么是感到课文内容复杂纷繁,理不出头绪,抓不住要点;要么是感到课文中某些地方深奥难懂搞不明白。因此如何使学生提纲挈领,把握要点,实现化繁为简,或是简明而通俗地解说课文,做到变难为易,这便是进行教学设计必须考虑的问题。”通过课堂教学的改进,我把多媒体手段引入课堂,使抽象的化为形象,静态的变为动态,使“黑白”世界变得有声有色。这样在语文课堂上,学习内容情景交融,授课老师妙语连珠,加上多种媒体出奇制胜,使得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多姿多彩,课堂气氛空前活跃,教学效果得以明显提高。

《“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我在分析课文内容:“诺曼底”号被撞开了一个大洞,海水汹涌而入,人们惊恐万状-----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指挥台上,最后一次履行了一名船长的职责----最后哈尔威船长随着轮船一起沉入大海。”在分析这一惊心动魄又悲壮的场面时,我首先让学生读文感知,把抽象的文字在头脑中变为具体的场面。然后让学生听配乐朗诵,继续把抽象的文字在头脑中变为具体的场面。最后放映录像展现这一惊心动魄的画面,把学生抽象的想象具体化,学生头脑中的具体场面得到印证和加强,真正把学生带入了那惊心动魄的画面,哈尔威船长的高大形象,哈尔威船长的精神感动了每一位学生,震撼了每一位学生的心。这样用音、像视听媒体音画交融,声情并茂,不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情感,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由于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因此往往对语教材中课文的形象、意境感受肤浅。在这种情形之下,多媒体技术则能变抽象的语言文字为具体的视觉画面,丰富学生感知,拓宽生活见闻,实现“情境教学”,从而顺利地再现课文中的事物及人物,便

于学生理解作品的意境、主旨。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上一篇:暑假西餐厅实习报告下一篇:因子分析与因子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