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千课万人心得体会

2024-04-29

小学英语千课万人心得体会(通用11篇)

小学英语千课万人心得体会 篇1

11月5日~11月10日,我有幸来到了美丽的西子湖畔参加“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本次活动汇聚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名师、教授学者等。名师专家通过自己的课堂实践或报告讲座,给予了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最前沿的引领,最智慧的启迪。一天8小时的名师观摩课与名家点评,晚上还有3小时的专家报告,可谓“高密度、高强度、高效益”的学习,不能说不累,但是近距离感受着大师们独特的教学魅力,耳闻目睹课堂上的精彩演绎,也就在满满收获中感觉到所有的累都是值得的!

课堂是学堂,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这次学习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他们一开始就会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放下教师的威严,“蹲”下来看学生。当然,课堂上也有一些调皮的孩子,名师们不经意的抚摸或随机的提醒,让学生知道“我在干什么或我要干什么”。刘德武老师向我们展示人教版一年级的《位置与顺序》时,提问孩子们:猪八戒住几号门?有的孩子说是4号门,有的孩子说是3号门,这时候有两孩子大声争执,那架势都赶上指手画脚了。刘老师不慌不忙,不急不躁地弯腰对两小孩说:“咱是文明小学生,得以理服人,先看看题目是怎么写的,再说说自己怎么想的,对吧?”这举手投足间,不仅给学生以关爱,还让孩子们懂得与人相处之道。这样的课堂,这样的老师,学生始终在第一位,所以无论高段,还是低段,课堂上都是“精彩不断,生成无限”。

孩子的自信,孩子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引领、呵护和赏识。在这四天中,我看到无论是课前师生的自我介绍,还是在课堂上师生共同完成板书,交流数学学习的心得等,每一个环节都不是包办代替,都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悟自得。俞正强老师的“平均数”教学中,巧妙设置素材,利用小明5次50跑步的成绩,提问“小明50米跑步的成绩到底是多少?”学生排除了最快的10秒,最慢的15秒,又比较14秒和12秒,得出结论:12秒更能代表小明的成绩。老师追问:“12秒真的能代表小明成绩吗?”层层铺设,步步紧逼,终于逼近13时,又引出争论:“13都不在5个数据中,不能代表小明成绩”“12太快也不能代表成绩呀?”学生通过计算肯定了13的存在,老师通过启发学生“移多补少”找到了13的存在,整个课堂就像一个辩论场,趣味盎然,精彩无限。

施银艳老师教学《负数》时,首先提问:“生活中你见过负数吗?”从学生的举例中挑选出商场楼层、温度计和信用卡里的负数,然后启发孩子们:画图表示-2楼!形象而生动,再通过对比发现,若是没有-2楼,地面一楼就是3楼了,短暂思辨后,学生得出结论:负数的产生来源于生活,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捷!“生本课堂”的本质意义,就是学生能做的,教师绝不越俎代庖;学生自己学会的,教师就该大胆放手。在名师们精心营造的课堂氛围中,利用巧妙的引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学习与探究,因为学生们得到的不是活生生的鱼,而是“渔”。吴正宪老师在展示《认识方程》时,让学生通过演示天平的平与不平,师生一起模拟天平的平与不平,用数学表达生活中的等式与不等式,接着让一个未知质量的苹果为“未知数”代言,表达出有未知数的等式,让学生在分类中明确方程的“外衣”---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整节课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循循善诱使学生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和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掌握数学知识,培养了数学思维的方法。

吴正宪老师讲授《认识方程》

小学英语千课万人心得体会 篇2

聚焦核心素养50节新课温暖成长行程

【 我们的活动时间 】 语文:2015年11月12-15日,11日报到,16日返程

数学:2015年11月19-22日,18日报到,23日返程

【 我们的活动地点 】 中国杭州(报名后告知确切报到及会议地点)

【 我们的活动主题 】 关注新常态课堂的八大走向

【 我们的课程与团队 】 (每板块专家排列以姓氏笔画为序)

语文

培育核心素养邀请新加坡翁美慧,邀请王荣生 、 王崧舟 、 吴忠豪 、 张祖庆 、 周一贯 、 谈永康 、 赖正清 、 虞大明改变传统课堂形态,引领培育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

践行 “ 超文本 ” 教学邀请马来西亚黄先炳博士,邀请王玲湘 、 成尚荣 、 吴立岗 、 何捷 、 陈朝蔚 、 夏家发 、 崔峦 、 窦桂梅展示 “ 阅读 、 表达系列课 ” ,实施 “ 阅读 +X”、“ 表达 +X” 的超载文本教学 。

引导自主发展邀请邬国文 、 孙世梅 、 林珊 、 钟鹤童 、 薛法根呈现自主学习的机理转化: “ 学习单 ” 的全程运用; “ 小组讨论 ” 的高效开展; “ 体验教学 ” 的落地生根; “ 学习共同体 ” 的组建; “ 随堂作业 ” 的百花齐放; “ 小先生制 ” 的推陈出新 。

构筑学导主线邀请肖俊宇 、 陈宝铝 、 林莘 、 黄国才 、 盛新凤 、 蒋军晶通过 “ 翻转课堂 ” 等呈现形式,构筑课堂学导主线 。

渗透微课程邀请儿童文学作家周锐 、 董宏猷,邀请干国强 、 何夏寿 、 沈小玲 、 陈琴 、 周益民 、 雪野 、 韩兴娥展示有效 、 有趣的微课程 。

关注思考力邀请张立军 、 张学伟 、 薛瑞萍 、 瞿涛践行创造本真的课堂体验,培育思维宽度与深度 。

建构生命自觉邀请台湾名师葛琦霞,邀请王红 、 孙双金 、 李政涛 、 汪潮 、 薛丽芬顺应当代主流价值取向,建构课堂生命观,散发生命自觉气息 。

维护课堂权益邀请王中敏 、 肖绍国 、 吴琳 、 陆红兵 、 陈金铭 、 林志芳 、 章师亚推介把时间 、 空间 、 提问权 、 质疑权 、 评价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空思考和实践 。

数学

培育核心素养邀请孔企平 、 孔凡哲 、 史宁中 、 华应龙 、 吴正宪 、 张良朋 、 斯苗儿 、 鲍建生,邀请台湾专家林碧珍 、 钟静改变传统课堂形态,引领培育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

践行 “ 超文本 ” 教学邀请刘伟男 、 刘忠阳 、 李晓梅 、 杨迎冬 、 张齐华 、 黄爱华 、 潘红娟展示以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为核心,以问题解决为载体,践行超载文本 “ 整合数学 ” 教学 。

引导自主发展邀请田小勤 、 刘莉 、 李培芳 、 张新春 、 罗鸣亮呈现自主学习的机理转化: “ 学习单 ” 的全程运用; “ 小组讨论 ” 的高效开展; “ 体验教学 ” 的落地生根; “ 学习共同体 ” 的组建; “ 随堂作业 ” 的百花齐放; “ 小先生制 ” 的推陈出新 。

构筑学导主线邀请刘德武 、 刘加霞 、 刘松 、 孙钰红 、 贲友林 、 俞正强通过 " 翻转课堂 " 等呈现形式,构筑课堂学导主线 。

渗透微课程邀请陈力 、 陈庆橹 、 袁晓萍 、 顾志能 、 黄升昊 、 管尤跃展示有效 、 有趣的微课程 。

关注思考力邀请第十二届全国小数赛课最优秀3位获奖者( 2015年10月黄山举行),邀请李加汉 、 姚剑强 、 高枝国 、 彭晓玫践行创造本真的课堂体验,培育思维宽度与深度 。

建构生命自觉邀请宋显庆 、 张丹 、 邵虹 、 顾亚龙 、 徐长青 、 曹培英顺应当代主流价值取向,建构课堂生命观,散发生命自觉气息 。

维护课堂权益邀请朱国荣 、 刘延革 、 姜荣富 、 费岭峰 、 唐彩斌推介把时间 、 空间 、 提问权 、 质疑权 、 评价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空思考和实践 。

【 我们的论文评奖 】 每位代表仅限一篇,一式两份,与会时提交组委会(需交纳评审费) 。

【 我们的光盘征订 】 请会后点击 “ 千课万人 ” 官方网站www.qkwr.net订购 。

【 我们的活动收费 】 每学科培训费850元 / 人 。 食宿 、 交通等费用回原单位报销,住宿标准:每人每天90-150元 。

【 我们的活动爱心 】 继续推出革命老区 、 西部地区 、 希望学校爱心免费听课名额,详情请关注官网公告 。

【 我们的报名咨询 】 参会单位须事先向组委会报名,未报名者谢绝参会 。 电话报名: 4000017582短信报名: 15958198815 15958188212 15958198116邮箱报名: qkwr@163.com官网报名: www.qkwr.net微信报名: qiankewanren QQ报名: 2521566653 1658661567

备注: 1. 网络报名如两天内不见回复,请改用电话报名; 2. 本次研讨会将发给学员继续教育学分卡; 3. 日程安排于活动前10天在网站公布; 4. 列举专家将以报告 、 示范课 、 互动评点 、 书面评点等形式进行; 5. 专家简介请登录官网查询

浙江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继续教育中心(主办)

千课万人 心得体会 篇3

赣县吉埠中心小学 郭华斌

4月12日-4月15日,在美丽的西子湖畔,浙江大学举办了第二届“千课万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四十节名优课,十多堂学术讲座,四十七位名师,全国四千多人的盛大观摩团,无疑是国内范围最广、影响最深的一次学习盛宴。

四月十一日早7点半到达杭州南站。从没想过这四天四夜的杭州之行会给我带来些么?

然而,第一天上午的五节课就把我原有的这个问号,一下子拉成了大大的惊叹号!现场的热情与名师的风采是我很难感受到的。很多课都是余音绕梁,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很多堂课都在听完后令人情不自禁的说:原来数学课还可以这样上。与会者醍醐灌顶,对各位大师仰慕无比,很多堂课都能启发台下人的无限思索,学术的氛围弥漫在整个会场,感动着现场的每一个人。以下列举本人四天小结下来的“千课万人”活动之“七宗最”

1,“一宗最”:最激动的课——《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华应龙

这是我从业以来所听到过的最好最完美的一堂课。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一堂操作性很强的课,目标也很明确,让学生探索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只是不同的教师所采用的操作手段也各异。本堂课华老师十分机智地采用隐藏式分组操作,即都是让学生将信封中的两根纸条剪断其中一根去拼成三角形,只是一组是两根同样长,另一组是一长一短。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生成许多必然出现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整理分析与解决,逐步地消化本堂课的重难点,最后归纳也是必然的,越是开放的课,课堂的生成就越多,对执教者的素养与要求也就越高。而我所看到的则更像是朋友与朋友之间的亲切交谈,“学数学不能单靠自己的眼睛”“请大家闭上双眼,用第三只眼睛去看这个问题”类似饱富哲理的教学言语不断的出现在课堂中,让每一位与会者不得不暗自佩服华老师的文化造诣。

总而言之,这是一堂大气、传奇而又和谐的课,华老师身上所散发出的强大气场深深震撼着在场的每个人,而他的教学风格也处处感染了我,尊重学生的错误,尊重学生的失败与成功,尊重他们每个人的价值取向。或许,这才是真正的生本课堂。

2,“二宗最”:最精彩的课——《垂直》黄爱华

对于黄爱华老师我并不陌生,曾在电脑上看过他的几堂诸如《数的比较》这样的经典名课,在本次上课前又听了他的一个“策略性师生互动五步法”的讲座,赞服之情无以言表。而真正让我对他肃然起敬的还是这一堂《垂直》。本课以理解位置关系为重点,在理解基础上找生活中的垂直现象,用各种方法画出互相垂直的直线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垂线的一些特征。这样的一条课堂主轴配上黄老师风趣的谈吐与睿智的思辨就结合成了一堂充满智慧而又精彩绝伦的优质课。正如他在讲座中说的那样“用一个又一个话题去引发孩子们的思考,让他们的思维深度碰撞”。是啊,同样也引起了我思维的深度碰撞。感叹,名师毕竟是名师!

3,“三宗最”:最实用的课——《手能帮我学数学》柏继明

这是我听的第三节课。说实话,起初对这位大妈级别的北京特级教师并不感冒。但从上课的那第一分钟起,全场的每个人都被她的课堂所深深的吸引。风趣幽默而又带着浓厚京腔的谈吐引发了全场一阵阵的欢笑。数学是什么?答:数学就是生活。怎样去学数学?答:运用上帝赋予每个人最原始的工具,手。这是本堂课柏老师所要传达的理念。在这个理念之上又设计了五个十分贴近生活的情景问题。五个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解决简单的间隔问题可以运用双手来操作,最后归纳总结规律,在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归纳整理出理性的规律。最后将本堂课的理念扩展到学习生活中的各个层面,让每一位在场听课老师无不佩服柏老师的细心设计与用心良苦。姜,还是老的辣啊!

4,“四宗最”:最快乐的课——《数学广角——重复》徐长青

“快乐教育”是我长期在探究的主题之一。如何能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不感到枯燥乏味,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的欢乐与激情,跟随学生的欢乐而来的还有他们对待数学的学习兴趣。正如吴正宪在讲座中说的那样“人总是有了兴趣才能有内驱力,兴趣从哪里来?来自于受到一定的刺激”是啊,快乐的刺激对学生而言是最有效的。本堂课40分钟几乎全部都由故事与游戏串成。使得课堂生机十足,欢笑声一片。这样的课堂对普通人而言简直就是噩梦。可是听完整堂课之后我却发现徐老师深厚的课堂驾驭能力,不是一般的高。

本课一开始出示精心设计的理发情景,提出疑问,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初步体验“重复”,再通过四个程度不同的游戏体验,让学生对“重复”“集合”“交集”“并集”的概念有了十分形象的认识,最后抽象归纳成概念。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不同层次的游戏中慢慢渗透概念,让学生在欢笑声中掌握知识,这才是徐老师最为高明之处。哥看的不是课,是游戏!

5,“五宗最”:最开放的课——《解决问题》吴正宪

这不仅是最开放的课,也是最神奇的课。本人到目前为止只对2位老师的课用“神奇”去评价过。前一位是石塘湾中心小学副校长李华老师曾上过的一节六年级计算课。记得曾经有一次我与张秋生校长在探讨一堂课的上法时,我提出:可以想办法去激化学生之间的认知矛盾,让他们分裂成两组,并互相辩论,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最终让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来消化掉课堂的重难点。只是当时由于那一节课的内容在认知上也许会误导学生,且这样的课谁都没有尝试过,最终被迫流产。但这个新奇的想法却一直存于我的脑海里,直到看了吴正宪的这堂课。本节课,吴正宪老师所上的二年级的《解决问题》所采用的设计理念与我当初的想法不谋而合,让二年级的小朋友上台分组去辩论,这已经是不可思议,更不可思议的是孩子在老师的引领下竟能畅所欲言,自由发表观点,辩论到高潮之时,全场掌声雷动,每个在坐的听课老师都情不自禁的鼓起掌来。这样的场景是我从没见过的,同时也让我看到了在数学课堂上去引导学生辩论的可行性。而且吴正宪的这节课又传达给了我一个新的理念——“回头看”的重要性。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教学同样需要回顾反思。“回头看看今天的知识与以前的有什么不同?”“回顾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反思自己平日的课,许多都是虎头蛇尾。看来我真得“回顾回顾”“反思反思”了!

6,“六宗最”:最耐人寻味的课——《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朱平

说实话,起初我真不敢相信这是一位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所上的课,我所给的评价是“烂课”。朱老师上课态度不温不火,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一定要陈述理由,当未得到满意回答时,朱老师会保持沉默,让学生得继续补充理由,这样的师生互动方式使得课堂出现了十分奇怪诡异的氛围,或许有些学生能安静专注地思考理由,或许有些学生可能会因此受到惊吓,整堂课让人很压抑。

但事实上我错了。听完了朱老师对本堂的解读后,我突然发现原来自己真的很渺小。朱老师一贯的教学风格就是这般酷,本课的重心是重新让学生经历一个分数产生的过程,使其体验理解分数的意义,并初步接触“单位1”,让学生通过组织自己语言去表达这个“单位1”,如果不能把它具体化,那么这个抽象的单位1,将很难理解。并初步建立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让学生强调“平均分”,因为平均分是连接分数与除法的桥梁。为什么这么多年下来,我还只能将眼光放在课堂的热闹程度上,学生的情感态度上来衡量一节课的好坏?而不能深层次的去挖掘一堂课的精髓所在?眼光决定成败!7,“七宗最”:最有感触的点评

如此别开生面的互动点评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过。虽然已经是深夜九点,但是40分钟的点评却没有让我有一丝倦意。与其说它是点评还不如说是一堂发人深省的讲座。从一位普通教师的角度去引领大家如何看待常规课与非常规课,如何看待家常课与公开课。让大家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这些名师的公开课。带着大家去思考从家常课的角度去看这些课多了什么?少了什么?有哪些新的做法?新的值不值得? 但对我而言,价值最大的还是“学会自我诊断4步”:1,敢听自己的课吗?2,敢看自己的课吗?3,敢让别人来听自己的课吗?4,在进步吗?这四个问题恐怕是每一个教师的心病。但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有多少荣誉,而在于是否能够正确认识并超越自己。不断挑战自己并战胜自己 „„ 漫步在幽静的浙大校园,雨后的空气夹带著一丝青草香,沁人心扉。一棵棵嫩绿的小草,在春雨过后,迎着微风在摇曳、在舞蹈、在歌唱。

数学课堂该怎么走?学生学习数学的意义在哪里?该在数学课上教给孩子们什么?如何用有限的资源去实施“以生为本”的课堂理念?如何去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我是否该重新调整规划下自己的职业道路?

“千课万人”学习心得 篇4

虽然课程排的满满的,这几天收获确实很多,真的非常感谢学校给我这个机会,让我看见更多的名师的风采。王崧舟老师的诗意的课堂,何捷老师风趣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学习。但是最能引起我思考的是杨舸的《将相和》这一课。杨老师采用了比较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在本文的几个故事比较中体会语言的好处。

比较阅读是我在读书时特别喜欢的一个方法,因为在比较中能很快发现这篇文章的好处和缺点。然而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呢?这个问题很值得思考。经过资料查阅,我学习到了以下几点:

一、从语言的运用上去选择对比点

如《和时间赛跑》与《匆匆》这两课的开头就可以看出这两课在语言上的不同。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读小学的时候,我的外祖母去世了。外祖母生前最疼爱我。我无法排除自己的忧伤,每天在学校的操场上一圈一圈地跑着,跑得累倒在地上,扑在草坪上痛哭。

一个是运用了排比、设问等手法,语言非常诗意。另一个是直接叙事,介绍了事情的起因,语言也是非常质朴直白的。

二、从文章的内容上去选取对比点

即从文章的思想内容上去比较有什么异同。如,《和时间赛跑》与《匆匆》,这两篇课文的主题都与时间有关。但前者积极面对事情、珍惜时间,后者更多的是一种时间逝去的悲伤。

三、从文章的结构上去选取对比点

文章都有一定的语言表达方式。从记叙文的种类来看,可以分为顺叙、倒叙和插叙。从表达方式来区分,又可以分为记叙、描写、议论、说明和抒情等。

比如,倒叙的作用在于引起悬念;顺叙的作用在于使文章脉络清楚,条理性强;而插叙的好处在于补充有关事情,使人对叙述的事情有较为清晰的了解,使文章曲折有致。

再如,可以通过比较记叙文中的描写和说明文中的描写,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记叙文中的描写,作用在于增强写人叙事的形象性;而说明文中的描写,作用却在于更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一样的表达方式,作者使用的目的和作用是完全不同的。

总之,选准比较阅读的对比点方法很多,它能更好地揭示知识规律,让学生学习到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此次去杭州学习,不仅听了许多优秀老师的课,还在杭州“千人万课”的活动中,听到了余秋雨、**、钱文忠等文化界有名的人来作的报告。然而在讲述的过程中越听人越少。为什么呢?我思考了一下。首先,就在于报告是一种单向的内容传输。听者只能接受,如果对此不感兴趣,那就会完全没有听的欲望。当其次,在于内容的无趣。很多内容都是大家早已熟悉的,观点也不新颖。那么,在教学中,我们也要注意这两点:要注意引导学生和文本、和自己、和他人交流思考;同时要注意内容的选择,要是学生感兴趣的、需要的、新颖的内容,而不是他们熟悉的、陈旧的内容。比如在此次教学中,概数这个概念很多学生其实是知道的,可以省略不讲。

千课万人 学习体会 篇5

昆山三校 田晶莹 2014年11月

2014年11月5日——10日,在皇姑区教育局教师学校领导的带领下,一行32人来到了美丽的杭州市,领略与感受各位名师的精彩课堂。虽然只有短暂的5天时间,却带给我的收获颇多,受益匪浅,刻骨铭心。

此次听课共安排29节,每节课都凝聚着老师辛勤的劳动,课堂各具特色,独具匠心,可圈可点。吴正宪老师执教的《认识方程》,不仅使学生在课堂上操作探究,又有对操作过程的梳理与反思,同时课堂上也关注到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从形象入手抽象到符号,使学生懂得了什么是方程,怎样去寻找方程中的等量关系,从而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

柏继明老师的课堂永远是一种亲切慈祥,扎实严谨,朴素精彩,真实简约之美。柏继明老师执教的一堂《排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节课柏老师抓住了“排队”中经常出现而又学生易错的三个难点问题进行例题的解析,引导学生自主整理出排队问题的基本规律,由此见得柏老师对于教材内容解读的精致细腻与教学处理的深厚功力。课堂中,为了突破排队所出现的一些重难点的关键词,教师利用做手势的方法演示“前后左右,排头排尾,正数倒数,顺着数与倒着数”,为解决排队问题奠定了基础。柏老师的教学流程推进关注学生,遵循儿童的认知方式。每道例题都是先在座位图中来感受计数,数数的方法及列式,再次逐步推进至画图想图来解决问题,学生经历了直观到抽象的学习过程,在学习中不断加深对“排队”问题的领悟和理解。

朱乐平老师执教《数学关系》一课,给我的感觉就是一堂“纯数学的研究课”,开课伊始,从“关系”一词入手,让学生体会“关系”一词的深刻含义。学生在朱老师的带领下,学生进入到了一种真正探究的感觉,课堂上学生的探索、思考给听课的每位老师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在朱老师的带领下能够静下心了做数学,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老师在备课和备学生下足了功夫,不得不令我佩服。

余正强老师执教的《平均数》一课是让我在掌声与笑声中度过的,余老师以“一位小学生跑50米有5次成绩,怎样向老师汇报”为问题任务展开研讨的,这一问题的创设基于学生的一份生活的经验,学生在寻找代表数的过程中,“太快”“太慢”“偏快”“偏慢”“超常”“失常”“正常水平”,这些语言被激活,对于理解平均数这一抽象的概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余老师的课堂上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以生为本”“让学生大胆思考”,课堂呈现出一次次难忘的画面和学生精彩的语言。学生在与老师的交流中,逐渐经历了坚决反对、心存疑惑、柳暗花明、心悦诚服的过程,这才是学本课堂的真谛。

“学校就是学笑”“学问就是学着提问”“思考着是最美丽的”这些幽默诙谐的语言就摘自华应龙老师《找次品》一课中。华老师的课堂非常完美的诠释了本次活动的主题——学本课堂。以学为本,需要追求的是一个“真”字,只有了解学生的真实起点,只有让学生提出真实的问题疑惑,只有让学生真正的去思考与表达,只有真正包容学生的差异,而后,才有可能实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刘德武老师的课堂就像一幅美丽的江南画面,夕阳、古树、落花、小桥、流水、人家„„那么的安详,静谧,又是那么怡情、醉人!对于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刘老师是从数学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下入手,“看看题目是怎么写的,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从一年级开始,就培养学生学会审题,学会推理,学会语言表达,一年级孩子的课堂的确很难把握,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课堂上常常出现学习疲劳的现象,针对这些问题,刘老师都能很巧妙地避免,很巧妙地设计,帮助孩子愉快的度过课堂的40分钟。例如“我们一起送小象回家吧?一起喊‘小象’回家!”“咱们打开门看看他们师徒四人,好吗?我喊‘一、二、三’,你们喊‘开门’!”“大客车你们坐烦了吧?我们换下面的题,好吗?”从上面生动的语言中就能感受这一位智多星的老教师。

罗鸣亮老师的《近似数》一课让我欣赏到了罗老师的睿智与从容。整堂课罗老师让学生感觉老师非常亲切,师生处在一个平等的舞台进行交流,营造出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这也是一种数学文化的课堂体现。整节课从开始到结束没有使用多媒体,仅仅四张数字卡片在黑板上与学生一起翻一翻,移一移就能完成整节课的教学,尽管如此,课堂依然精彩纷呈。罗老师仅仅利用猜测罗老师新买的摩托车价格贯穿于整堂课,并且罗老师还说:“谁猜对了就得到罗老师独家赞助的摩托车图片一张”,仅仅一张图片,但是却在很大程度上让学生有了竞争的目标去追求。课堂气氛活跃,人人都尽情地参与。

为期四天三晚的小学数学“学本课堂”研讨观摩会,邀请来自海峡两岸74名著名专家就课堂理念、角色定位、教学预设、教学程序、学习方向、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专题探讨,可以说是一场小学数学的饕餮盛宴。阴雨绵绵,风雨同舟,骤降的气温没有消减我们听课的热情,更希望可以继续搭载这样的教育平台,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听课认真记录中„„

余正强老师欢声笑语的课堂中„„

小学英语千课万人心得体会 篇6

一、大数据视野下,苏派当代名师的“全学科”影响

从萌芽到冠名,“千课万人”活动已历时15年。期间一直致力于自身品牌的打造,以其专业素养的蓄积,学校品牌的催生,教育理念的创新,前沿教改的探索而闻名全国, 可以说“千课万人”活动已成为全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风向标。选择这一品牌为切入点, 分析苏派当代名师的全国影响具有相当的典型性和积极的研究意义。

2015年“千课万人”春季小学系列活动,共邀请包括台湾在内的23个省、直辖市的专家、学者进行学术引领与实践示范。 从全学科来看,苏派名师在“千课万人”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举足轻重的影响。

1.苏派当代名师受邀人数的数据印证

2015年“千课万人”春季小学系列活动,除去大学教授、政府行政人员,共有一线特级教师、名师314人次受邀参加活动, 其中受邀人数大于或等于10的省份如下表 :

从表1可以看出,除主办省份浙江外, 苏派名师受邀人数最多,共有36人次,位居全国第二位。活动中,这些苏派名师有的聚焦当前的课改发展态势,用精彩的学术报告引领课改走向 ;有的聚焦课堂教学,用典型的课例诠释前沿的课改成果。这说明苏派名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了深厚的理论素养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在全国范围内深受欢迎,影响深远。

2.苏派当代名师学科覆盖的数据分析

2015年“千课万人”春季小学系列活动,共安排活动15场次,除去三场名校考察,还有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美术、体育、音乐、科学、班主任等8个学科12场学术研讨活动。在23个省份中出席5场以上研讨活动的省份如下表 :

从表2可以看出,8个学科12场研讨活动中,仅有江苏和浙江2个省份的名师受邀参加了全部的活动。这说明苏派名师以其开放兼容、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精神,在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孜孜不倦地探求 ;他们以开放的视野、兼容的胸怀、探索的精神在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都有所建树。可以说,苏派当代名师在各个学科领域都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实践,各个学科在全国范围内均有深刻的影响。

3.苏派当代名师影响程度的数据比较

2015年“千课万人”春季小学系列活动,共邀请一线名师314人对生命化视野下的未来中小学班主任工作、不同地域不同风格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小学语文微课程建设、 小学低段语文“学本课堂”、小学数学“学本课堂”、不同地域不同风格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小学多元化习作教学、不同地域不同风格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等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其中作为独立版块进行专场研讨的仅有苏派名师管建刚1人。在管建刚专场活动中,执教示范课2节,学术报告1场。这说明,部分苏派当代名师在其研究的领域已经产生重要影响,其理论建树及实践探索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二、大数据视野下,苏派当代名师的“单学科”分析

以小学语文为例,2015年春季共举办了包括“全国小学语文微课课程建设专题研讨会”、“小学低段语文‘学本课堂’研讨观摩会”、“第二届全国小学语文‘学本课堂’研讨观摩会”、“小学多元化习作教学研讨会”在内的四场活动,共有129名一线学者、特级教师、名教师受邀参与活动。从语文学科来看, 苏派当代名师呈以下特点 :

1.苏派当代名师的教学理念暗合时代风向

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应用,特别是以移动技术为代表的普适计算、泛在网络的发展, 以微学习、微课程为标志的学习变革正成为未来课堂的新风向。在此背景下,“千课万人” 活动以微课程为切入点,组织了“全国小学语文微课程建设专题研讨会”,共有5个省、 直辖市12位特级教师、名教师受邀参加活动。具体如下表 :

从表3可以看出,除主办省份浙江外, 江苏受邀人数最多。说明苏派当代名师以其独到的眼光、敏锐的视角,开放的视野认识到未来的世界是微生活的时代,未来的教学是微课程的教学,从而把握到了教育发展的方向,并积极付诸于研究和实践。研讨会上, 苏州市盛泽实验小学的薛法根老师将微课程建设融入板块式语文课程的建构,以板块式教学的方式提升教学维度 ;苏州市吴江实验小学的张学青老师以整本书阅读课程的设计与实践构筑了共读文学经典课程 ;无锡市翔宇实验小学的诸向阳老师就微课程的研发作了精彩的报告,让与会老师们更为详细地了解了微课程的概念、意义及研发策略,引起了广泛的反响。

2.苏派当代名师的教学取向引领课改方向

正如著名教育专家成尚荣所说“研究和发现儿童”是“教育的大智慧”。课堂应该是儿童的学堂,学习应该是儿童的自主建构。 “千课万人”以“学本课堂”为专题,先后组织了低段语文“学本课堂”和第二届全国小学语文“学本课堂”两场研讨活动。先后两次受邀参加活动的省份如下表 :

从表4可以看出,除主办省份浙江外, 苏派名师受邀人数最多。说明苏派当代名师立足儿童立场探讨“学本课堂”应有之义, 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广泛的知名度和重要影响, 且在帮助学生搭建解决问题、绽放思维、展示对话、合作学习的平台,打造最适合学生的课堂上具有一定的研究深度,涉及了小学的各个学段。苏派当代名师正身体力行着最前沿的教学理念,引领着全国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3.苏派当代名师的探索精神表现仁者志向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老大难问题,老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一直以来饱受诟病。 特别是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开启了“后作文” 时代的到来。新形势下,教师如何更新习作教学理念,指导习作教学,成为摆在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话题。“千课万人”以 “小学多元化习作教学”为主题,邀请了13个省、直辖市的35位名师进行了专题研讨。 其中受邀2人次以上的省份如下表 :

从表5可以看出,苏派名师对于习作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处于全国前列,仅次于主办省份浙江和习作教学强省福建。活动中,吴勇、管建刚、诸向阳等苏派名师纷纷登台亮相。既有精彩纷呈的教学展示,又有发人深省的学术报告。体现了苏派当代名师面对艰难问题勇于探索的江苏精神和心系学子言语发展的仁者志向。

4.苏派当代名师的薪火传承体现衔接归向

以小学语文为例,共有19名苏派当代名师受邀参与了活动,其分布情况如下表 :

从表6可以看出,苏派老一辈名师老当益壮,依然活跃在教学的一线 ;薛法根、孙双金等特级教师正成为中坚力量,在全国范围内有着重要的影响 ;许嫣娜等新生代名师正崭露头角,逐步登上全国的舞台。苏派名师薪火传承,正在全国范围产生深远影响。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还会有更多的苏派名师登上全国乃至更大的舞台。

三、大数据视野下,苏派当代名师的独特魅力

通过以上数据的分析,我们看到了苏派当代名师的重要影响。这不是偶然,而是立足江苏精神的应然。

1.苏派当代名师积极进取的教育自觉

独特的地域文化,造就了江苏教育人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和“博学笃志、专心持恒、深造自得、见贤思齐、敬业乐群”的学习态度。他们都有一种教育自觉 :把教育纳入到人类生存和可持续性发展的高度去思考与打量,以期重新确立教育教学与发展的新理念。从陶行知的 “生活教育”实验研究,到斯霞的“随课文分散识字”的研究,到李吉林的“情境教育”, 到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再到“千课万人”活动中管建刚展示的作文教学主张等无不体现着苏派教育人积极进取的教育自觉。 也正因为苏派当代名师积极进取的教育自觉, 才让他们在各个研究领域均有建树,进而在全国产生深远影响。

2.苏派当代名师敢为人先的实践精神

敢为人先是江苏教育人的实践精神,他们在超越自己的同时推动着教育向前发展。 查阅苏派名师教育思想的相关文献,时常会有这样的发现 :勇于探索的江苏教育人以敏锐的理论触角、坚实的实践行动,使自己始终保持理论和行动上的先进。从张謇深感 “一国之强基于教育”,创办的我国第一所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到李吉林的“情境教育”,再到“千课万人”活动中诸向阳的微课程建设、孙庆博的“学本课堂”理念, 苏派教育人以“包容会通,敢为人先”的精神书写着一个又一个教育传奇。基于文化的传承,苏派当代名师敢于在教育教学的未知领域积极探索、踏实实践,用行动引领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3.苏派当代名师儿童立场的教学取向

苏派当代名师的可贵之处更在于他们都有着共同的教育思想——一切为了儿童。从斯霞的“我爱孩子”;李吉林的“我,是一个长大的儿童”;于永正的“简朴的教学艺术, 本于对儿童真诚的尊重”;再到薛法根的“为儿童言语智能发展而教”……一代又一代的苏派名师,他们都把教育的目光聚集在儿童与儿童的发展上,“心与儿童一起跳动,教育的艺术性、创造性为儿童所展开”。所以,我们认为,苏派名师之所以在全国范围内产生重大影响与他们的儿童立场是分不开的。因为, 立足儿童、研究儿童、实践儿童的教学是教学的原点与归宿。

苏派名师立足江苏大地、心系学生发展、 着眼国际视野、引领课改发展,正以蓬勃的朝气发展着,正以向上的姿态壮大着,正以蔓延的趋势在全国乃至更大范围内产生重大影响。我们也相信务实进取、兼容开放、敢为人先的苏派教育一定会谱写更加灿烂的篇章 ;开放包容、勤劳智慧、勇于探索的苏派当代名师一定会奏响更加嘹亮的教育之歌。

摘要:运用数据分析的方法,以2015年春“千课万人”活动为例,分析了苏派当代名师的“全学科”影响、“单学科”影响,探讨了苏派当代名师影响全国的归因。认为苏派当代名师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两方面在全国均有重要影响;且苏派当代名师的教学理念暗合时代风向,儿童立场的教学取向引领着课改方向,勇于探索的精神表现了仁者志向,薪火传承的衔接体现了发展的归向;并认为积极进取的教育自觉、敢为人先的实践精神、儿童立场的教学取向是苏派名师的独特魅力。

千课万人听课体会 篇7

2011年4月6日,天气晴朗,我们一行四人带着激动的心情,踏上了千课万人的行程。虽然是第二次去了,但是第一次仿佛还是个懵懂的老师,只知道一味去崇拜,一味去惊叹,却没有留下自己的思考;而这次,自己也经过了两年的教学洗礼了,或许这次的杭州之行能将我之前的教学困惑一一解开,不管怎么样,能够暂时脱离课堂,静静去聆听名师的课堂,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

俗话说:“不亲近名师,不知语数学的奥秘;不去‘千课万人’,怎明小数之要义?”我带着仰望的神情来到了庄重古朴的浙大华家池校区的逸夫体育馆,去品尝一顿小数界的盛宴——“千课万人”全国小学生态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会场不华丽但场面却热闹异常,会场不高档众人却潜心投入。

在观摩中,我们第一次接触了“生态课堂”的概念。我想,套用一位名师的话,简单地说,“生态课堂”就是在教学中应关注孩子的生命价值,孩子的生活世界,孩子的课堂生存状态。课堂生态系统主要是由教师、学生、课程以及环境(含教学媒体技术)构成的,它们间彼此关联,相互影响,有机统一。生态课堂,要求课堂生态系统中的每个要素以及它们间的关系都达到最优化程度。但是,教师和学生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命体的存在,发挥着核心和决定性的作用。因为,课程和环境总是受“人”支配的,教什么,怎么教,营造怎样的场景教,往什么方向教,学什么,用什么方式学……这些都带有很大的人为性。离开了“人”的课堂,即便有课程和环境在,也不能成为课堂。

在此次的观摩会上,名师们的课堂风采已经对“生态课堂”做了最好解释。下面就几位老师的课堂,谈谈我们的体会。

吴正宪老师的课堂。首先,在吴正宪老师上这堂课的时候,我本身也上过这堂课,但无论怎么样设计,就是无法达到良好的效果。而吴老师的设计也是按照传统的设计,并没有十分出彩的地方,但单单她的处理却是让人惊叹!我们这设计的时候,符号化与有序思考往往一股脑灌输给学生,希望学生在这两面都达到发展,但是越想这样,越不能达到应有的课堂效果,往往要了符号化,丢了有序思考;去表述有序思考,又往往能理解符号。但是吴老师在这部分处理上先让学生自由去发挥,不限制学生的思维,学生可能是有序思考的,也可能不是的,但是在展示过程中对学生作品进行优化,怎样才可以不重复不遗忘呢?当学生充分理解了有序以后,吴老师再让学生进行符号化的思考,一步一步,渐渐让学生走入了好玩的数学世界。吴老师的课真是大气,自然,课堂的处理没有多年经验的积累,我想也是没有办法上出获得全场掌声的待遇的。

钱金铎老师的课堂。钱老师是一位50多岁的老教师了,而且还是一位男教师 师,但是却在千课万人这样的舞台上选择了二年级倍的认识这样一堂复习课,课堂气氛融洽,学生举手踊跃。钱老师注重让学生去发现规律,在动手中理解倍的概念,而且创设了丰富有效的情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特别是在练习的设计值得我们深思。首先是简单的谁是谁的几倍引出课堂,接着通过画三角形和正方形,体会两者之间的两倍关系,再以年龄问题理解生活里的倍,最后以数形结合画线段图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深化,我想在练习设计的深度和深度的把握上是值得我好好去借鉴、思考的。

刘德武老师的课堂。我想用一句话来形容刘德武老师的课堂那就是老人家的和蔼,充满着智慧和幽默。原来找规律的课是这样来上,刘老师没有拘泥于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地理解一组重复这样的数学概念,而是充分考虑了低年级的学生的特点,让学生有节奏地去读,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一组重复这样能理解的数学概念,课堂趣实活兼备,怪不得学生上完还是迟迟不肯离去。

千课万人让我学到了很多,但同时各种各样的特级老师的课和课堂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却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

1、特级老师来开课是不是仿佛来作秀了,上完一节马上走,而且这位老师的课永远不变,过程也没在变,一样的老师,一样的课堂,招牌课上了又上,是不是他已经不敢去上其他的课或者他的思维已经局限了,没有新的灵感去设计另外的精彩的课了?

2、课堂过于华丽,看似充分尊重学生,但是真的在尊重学生吗?看上去教师讲解了很多,但是学生的练习机会却很少,或者就没有练习,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好吗?我想这样的课堂那些自己的老师回去还得给学生补;

千课万人学习体会 篇8

东西南北三五成岳,千课万人聚集你我。一路风尘一路奔波,一节节好课不尽的收获。

有幸赴杭州参加为期4天的“千课万人”观摩活动,总的感觉是“累并收获着”!可以如此近距离目睹名师们的风采,感受“名家课堂”,真是受益匪浅。现就本次活动浅谈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

新课程轰轰烈烈进行了11年,走进“千课万人”活动,才体会到自己的那一步迈得何等小。自己的课堂还停留在“学别人上课”“比着课件上课的基础之上。”。在名师们的课堂上,你总能听到 “谁还想说?”“谁还有补充?”“谁听明白了?”“你想好了,你该怎么说?”等话语。整堂课都充满思辨,充满着教师的追问和点拨。学生需要这样的课堂,因为这样的课堂关注到了学生的差异,老师们也需要这样的课堂,因为这样的课堂能实实在在地指引我们的课堂实践,不为一些花架子而失去课堂的真谛。在我们的课堂中正是缺乏让学生“安静思考,合理表达”,我们总是迫不及待地不等孩子思考、表达,老师就急于包办代替孩子去思考,去表达。

著名的特级教师黄爱华分析了美国与中国的教育。他说,中国的教育是打基础,体现知识的权威;美国的教育是培养创造力,对知识的质疑和怀疑,其核心的价值是“简单、实在、培养创造力,学以致用”。在对知识的“是什么的?”“怎么来的?”“做什么的?”“怎么做的?”中国的教育注重的是前三项,而美国的教育注重最后一项。他还提倡我们的数学课堂要有三声“掌声、笑声、欢呼声”。从他的这

些话语里,我们是否应该思考些什么?也尽最大能力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中去做些什么?

四天三夜的学习收获还是很大的,主要是思想上的。我会学着把学生看做“真正的人”,正视孩子的出错,而不是一味的斥责,名师们的一句话说得真好“课堂就是出错的地方!”让自己的教育工作有声有色起来。朱国荣老师说:教师的魅力在于唤醒在于激发,让学生浸润其中,求索、跋涉、碰撞思维。教育是慢的艺术,是熏陶,是润物无声,是潜移默化,教师要学会慢下教学的脚步,让更多学生自我完成自我建构,能力发展。

喻巧月老师《抢数》一课,她的装傻智慧真是一种艺术。“你怎么知道你一定赢定了呢?”“你想怎么样赢他?”“你来试一试。”这一句句启发似的疑问,激发孩子的表达欲望,更多的使用“生生互动”的交流形式,给孩子充分的活动,展示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让孩子自己教会了自己。

俞正强老师的《乘法分配律》,没有课件,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你能写一个像我这样的算式吗?”同学们在俞老师的静静等待中终于发现了规律,“我能写。”“我能写。”“报,报,报〃〃〃〃〃〃能写完吗?”他的语言生动活泼,当讲到分配律的变式时,他问同学们:“知道了去外婆家的路,能从外婆家回来吗?”“在外婆家方便,还是在自己家方便?”这简单的一句话,提醒同学们,乘法分配律和变式两者在应用当中的区别。当下课的铃声响了,同学们还沉浸其中,“下课了,下课了。”同学们才依依不舍离开座位。这样的数学课真的是一种享受。俞老师慧言:把自己的每一节课作为礼物呈现给学生。他确实做到了。

一位大师一份精彩,一位大师一种风范,我们在看在学,不管临摹的再精确,总不得其神韵。上课不是演戏,不是在演别人设计好的台本,不是在背台词般背教案。而是我们在演绎我们对教材的理解,对不同教学对象的必要引领。

千课万人学习心得 篇9

以“情感、策略、文化”为主题的全国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1000多名教师前来观摩。专家们的报告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信息,让来自一线的我们是如此的感受到原来每天的忙碌中,对于的英语教学中语言文化的渗透和情感融合等还是有很多的欠缺。名师们的每一堂课都是如此的精彩,虽然你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带给我们的还是有那么多的启示。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接触这么多的名师,品味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领略名师的课堂风采。三天的观摩中,让我们感觉组委会的安排是如此的紧凑,虽然我们的投入也是那么的自主,但我们还是有脑子不够用的强烈感受。

一、英语教师要让情感融入课堂,以此感染学生参与语言学习。

杭州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王之江教授所作的“互动文化策略”的讲座,希望我们要把孩子们在儿童世界里培养成世界儿童,在英语课堂上要关注人际之间的培养,教师要知道什么是童心,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童趣所在,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享受美和爱,在文化中学习,遨游于知识海洋中,在活动中学习,感受英语课堂的情趣。

本次观摩活动中,相当一部分执教老师在课堂上表现出的是一种对英语教学情感自然流露,来自镇江的徐美老师带来了“Whose gloves”一课,对这节课我们感到无比的亲切,人如其名,微烫的短发、得体的装束,就像她的名字一样美丽而时尚。但她一开口从平静的声音中传递出的就是对英语教学的热情和执着,就像一眼不断流的清泉,整堂课上,徐老师对学生的爱、对英语教学的情在一声声轻声细语中在得以自然流淌。

且看来自北京高校的博士生史大胜教授如何执教小学一年级的英语课,我们不必关注史老师是如何运用自己编写的教材组织教学的,只是那一声“哎哟,你们真是太聪明了”让在边上观摩的我们为之倾倒,私下里学了很多遍,就是说

不出史老师的那种语调,也就无法达到激励的效果了,我想,也许只能有了真诚的爱,才会达到神似的效果,只有当一位教师对课堂教学充满了真挚的情感,才会有这样真情的流露。同样来自北京的特级教师马荣花在课堂上左一声“孩子们”,右一声“孩子们”,在平淡着流露出的是一位教师慈母般的爱生情结。让我时不时地反思自己在平时的课堂上总是一本正经的“同学们,……”其实这样的交谈是无法拉近也学生的距离的,学生永远只是感受到教师的威严,课堂上是无法生成师生融洽的教学氛围的。

透过这些观摩课,许多教师在课堂上流露的真情不仅仅在感染着上课的孩子,也让我再一次体会到,在小学英语的课堂上,教师的真情在很大程度上会感染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很多时候,我们常常会对学生有很铁不成钢的冲动,在体罚是高压不可碰的今天,我们有的是以深呼吸调整心态的无奈,静心下来,我们也许要反思,一个个活生生的小朋友在教师眼里其实是真得那么可爱,他们的明亮双眼中其实也不缺求知的欲望,问题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真的有教学的激情吗?有对孩子的真诚理解吗?退一步说,我们在十多年的教学历程中,我们有过要去和孩子信进行真诚交流吗,对孩子我们难道真的不缺感情的培养吗?我们是否考虑过要通过自己至少是表现出一种对教学的“真情”去感染孩子们,让他们感受到其实老师对他们是如此的“好”。

二、英语教学要让策略采取多样,以此促进课堂摒弃功利追求。

杭州“千课万人”培训学习心得 篇10

西寺小学

晏飞

5月11日我们赶赴于水波潋滟的西子湖畔,和来自天南地北的同仁一起,坐在逸夫体育馆里聆听全国各地音乐名师及专家学者的精彩讲座。为期三天的活动,听了来自全国顶尖级大师们的课及几位专家的专题报告,又在理论的高度上,为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再一次明确了方向。几位音乐教师的课堂,更是异彩纷呈,对比反思之中,给我们有效的指导和深深的启示,此次外出不仅让我领略到了国内各省出类拔萃的音乐教师的教学风采,也让我从中发觉到了在课堂教学方面自身的浅薄与不足。现在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下我的学习心得及体会:

一、观摩内容“全”,自身受益多:

这次教学研讨观摩活动内容很全面,他们在音乐表演、技巧与情感、音乐教师现状分析与建议、以及如何做智慧型教师等方面做了详细阐述。多方面的教学内容,开阔了我的教学思路,使我更好的学习了不同知识内容教学的新思想。通过听课,我对自己所教课本的教材要求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种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的听课,使我对自己教学的不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明确了以后教学改进的方向,自身受益颇多。

二、课上展示“亮”,课下体会多:

讲课的教师大多是各省市选拔出的优秀音乐教师,因为优秀,所以有很多新理念;因为是代表,所以有很多特色。每一位上课的老师

都以自己的特色诠释着音乐课堂教学中生命的对话,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置身于会场中,倾听着老师们一堂堂精心准备的课,在这里,我亲身领略着他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的准确把握,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他们在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课堂最优化的思考:

首先,精彩的导课非常重要。与会的教师几乎都精心设计了课堂导入,有的老师以录像,有的以小游戏、猜谜语等活动导入新课。充分的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好的导课可以拉近师生距离,使学生的向师性更强,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其次,扎实的专业功底和良好的教师素养也同样重要。教学是一门艺术,尤其艺体类教育更是一门艺术。既然是一门艺术,那就要求任教老师必须具备较高的音乐文化素养。演、唱、弹、跳可以说是每位音乐老师必不可缺的能力。此次参加示范课的老师们的基本功都非常扎实,在她们的音乐课中,无论是教师的表演,还是教师的语言、教态,都显示了一个音乐教师扎实的音乐素养。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节音乐游戏课。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就在教师也有一颗金子般的童心,善于揣摩学生的心理,使教学充满了童趣,激活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低年级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有情节、有形象的乐曲。这节课把孩子们最常见的实物小闹钟,通过打击乐器的模拟表现乐曲所描绘的音乐形象,去体验音乐的诸要素。此为本课的特点之一。教师还采用音画结合的方法,增强了教学的形象性、趣味性和创造性。课的一开始,教师以故事和动画吸引学生倾听音乐,引导学生边听音乐边做

动作,这是一种很好的情绪体验方式。通过表现音乐的高低、强弱、快慢,使学生对音乐的表现手段有了深一层次的认识。此为特点之二。第三个特点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随着音乐的流动,调动学生听觉的动,视觉的动,思维的动,手动、脚动、全身动。学生在动中感受音乐,在动中找到了情趣,在动中发展了想象,在动中愉悦了身心。

三,教师评价及时到位并且多方位。

教学过程中,几乎每位教师都注意了及时评价及激励评价,对学生的赞扬和鼓励不断,如“你真细心”、“你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你知道的可真多”、“你收集的资料很有价值”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评价语言,在学生的心里却可以激起不小的情感波澜,对于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的提高也起到了相当程度的积极影响。我认为对于学生的评价不仅是“好”,还要对于他回答的问题给予一个准确的评价。才能让学生准确的评断和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以及自己获得信息的准确性。

通过听课,我归纳了一下,要上好一节课,要做到如下几点:

1、要有新的教学理念

教学改革的成功往往取决于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当前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情感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积极的探究。如果不能舍弃已有的固定模式和观念,就不会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要想上好课,必须在头脑里有新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会在课堂改革中注重能力、素质的培养。

2、真诚的赞扬

对于那些缺乏自信的学生,真诚的赞扬他们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最能激起他的学习热情,仔细寻找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且及时,适当地给予赞扬。如:你的嗓子真甜,你的声音真好听等等。尤其对于那些很少得到表扬的学生,真诚的赞扬会让他充分发挥内在的潜力,甚至会成为他的人生转折点。

3、中肯地分析

通过耐心细致又合理的分析,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也许别人在有些方面比你强,但你却在另一个方面要比他强。当学生在由于嗓音不佳,音唱不准或其他原因而不敢开口唱歌时,明确的告诉她,她的其它方面比别人强,鼓励他用其他音乐形式表现音乐,给学生增添勇气,战胜自卑。

4、多提供尝试的机会

在课堂上尽量为学生提供尝试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潜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5、设计的要求不必过高

在音乐课上有意识的降低难度,增大成功的机率,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6、“快乐”教学,让学生愉快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收获快乐,找寻快乐元素,在放松愉悦的心境下学习。这种观念与新课标大纲提出的“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注重

个性发展”刚好吻合。“快乐”教学的具体实施办法。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一些著名的教学法。其中德国奥尔夫教学法是“快乐”教学的典范。它在创造性培养、团结协作精神、自信心提高、与他人的社交能力及其他优良个性的培养上都有着很大的帮助。我们还可以通过小型音乐剧、即兴表演等形式来对少年儿童的性格进行重塑。

千课万人---学习体会体育3 篇11

首先感谢学校领导给我和张老师这次学习的机会,还要感谢每一位教师对体育工作的支持,真心地谢谢大家!

一、出发前的思考:

1.看看、听听专家、名师如何上体育课的。

2.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体育课)让学生身心健康(身体强壮、心理过硬)。

3.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与体育课教学如何有机结合?

4.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如何在有限的场地和器材情况下提高学生的运动量、强度和密度。(场地小器材少人员多)

5.体育课究竟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带着这些问题,我和张老师来到美丽的杭州浙大,华家池校区,坐在逸夫体育馆的硬板凳上,心里有点忐忑不安。我既担心密集的信息“轰炸”会打乱我刚刚趋于稳定的思维,又迫切地希望听课活动能带领我进行一次头脑风暴,让我更加贴近教育前沿,学到更多。果真,大会并没有给我的小心脏足够做“准备活动”的时间,活动就已经拉开帷幕了。

连续的听课活动,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我也在丛林的迷雾中穿梭着、摸索着。从“教师的个人修炼”到“成长课堂”,从博士生导师的讲座到各位名师的示范课,我不断地问自己,这精彩的理论、生动的课例背后,有什么共通的有价值的东西?有没有适合我学习成长的理论?答案是肯定的。

“千课万人”已开展几年了,正如活动所倡导的“成功、成人、成才,构筑教师梦想第一基础;长徳、长智、长能”,唱响中国好课最强声音”。为教师搭建舞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通过参加全国小学体育成长课堂研讨观摩会,得到一些答案和启示,现向大家做汇报:

二、带着思考聆听:

所有的课堂教学都是一种学生真实学习的原生态呈现。教学没有“彩排”,都是“现场直播”。听课过程中足以体现!专家和名师只用很短的时间与学生进行沟通便进行现场教学,呈现的课堂是有价值的:教育的理念、教师的投入、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理解、课的构思和设计、预设教案与实际教学微小误差、课堂的把握与调控的自如都让我们眼前一亮。例如:

(一)设计精巧的“技巧课”

陈大宁老师的一节五年级技巧课“肩肘倒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体育老师都知道,在体育教学中技巧课是最难上的。不仅因为它的危险性要比其他内容大,更因为这种课不容易出效果。而陈老师的这节课一开始就深深的吸引了我。首先:教师语言清楚、简洁、不失风趣,精讲多练,(陈老师的精讲不止体现在对主教材的讲解上,而是整节课都做到了精讲。他所说的每一句话目的性都很明确,)其次:教学设计巧妙、新颖、独特,游戏贯穿整堂课,课堂如行云流水般连贯。(这个动作最难的地方是要求身体要快速的后到、举腿。如果后到慢了,就会导致双腿举不上去。陈老师利用“人体闹钟”(6点、12点、上发条、屈腿)游戏很巧妙的解决了这一难题。)第三:一张卡片融入内容、知识和评价。我们在教学中时常会用到一些“道具”来辅助教学。而这个“道具”的利用价值和利用率往往不高。陈老师的方法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他把动作的方法和重难点绘在卡片上。让学生可以更加直观的进行学习。还用它巧妙地帮助学生突破了重点动作。当我认为这张卡片完成了它的使命时。他又出现在了师生的评价中,老师和学生用它相互给对方的动作进行打分。真是出乎意料。

(二)针对体能测试的练习课

另一节给我印象深刻的课是阮光清老师的针对体测项目,用“软梯运动”提高心肺功能及耐力的练习课。课上阮老师根据高年级的年龄特点,倡导自主探究学习、图片式教学,强调自我调控,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以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为依据进行教学,重在教方法,针对性强,切实增强了学生体质与意志品质。

这节课,最令我折服的是阮光清老师“方圆并济”的教学风格。“方”应是规定,是制度,是有效体育的刚性保障,“圆”是情理,理解,是有效体育的内在人本关怀、软性保障。“方”——重技能,严常规,善组织、有纪律,追求教材、教法、评价、负荷等与目标一致,强调“学知识”、“提技能”、“强筋骨”、“增意志”。把重要的体育手段转化为终身体育的能力。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讲求效果、效益、效率。“圆”——重学法,用游戏,求创新、看发展,倡导“自主——磨练——愉悦”,以激情调动健身,以童心带动快乐,以创造还给童真,以目标激励成长。把有意义的体育变成有意思的健身,成之以兽身,养之以人心。追求实效、高效、长效。

这节课,令我在初步感悟如何提高学生体能水平的同时,多了一些对于自己的课堂的思考,体育课,除了技能,还应教给学生些什么。

(三)让学生在学中悟“道”

董玉泉老师:70岁高龄,依然在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奔波着。70高龄的董老师上课依然激情四溢、认真严谨、一丝不苟。在董老师的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执着、什么是奉献。董老的教学思想也深深地影响着我。那就是:心中有纲、目中有人、手中有法,用爱心培育心灵,用激情感染学生,用智慧启迪心扉,共同沐浴五色阳光,享受体育课堂,让体育在学生心中留下美好的回忆,陪伴健康一生。关注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在学习中生成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处

理,让学生在课堂中提高:既要为胜利者喝彩,更要为前进中的失败者鼓掌,帮助别人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

与会过程中除了观摩优秀教师的现场展示,还听了一些专家的现场报告。这其中,吴健老师的一篇“体育教师的核心竞争力”的报告让我深受启发。在竞争激烈的现今社会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拿什么去和别人竞争?一招鲜吃遍天?不。那么,什么又是体育教师所拥有的、能够让自己与他人区别开来、使自己变得不可替代的综合能力呢?听完吴老师的报告我得到了答案,那就是技术与技能。虽然要想获得过人的技术与技能非一朝一夕之功,但我会向着这个目标努力前进。

三、带着收获回程

学习的时光虽然短暂,但是收获的行囊是沉甸甸的。

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与体育课教学如何有机结合?

体质健康测试工作一年一次,受重视的程度逐年提高。可以说体测工作已经成为检查一所学校体育工作重要的依据。现今的学生平时锻炼的机会很少,身体素质的提高基本上完全依靠体育课。那么,我们如何在保证正常的教学情况下做好体测工作呢?

首先:体育老师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利用每学期的室内课的时间向学生讲解“体测”对身体发展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是迈向成功的重要基础。其次:上好体育课、活动课及课间操。不放过每一个锻炼学生的机会。优化教学过程多为学生提供练习的时间向40分钟的课堂要效果。加强对学生锻炼的指导,讲究科学、讲究实效,第三:因人而异的安排运动量和强度。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为学生开出适合个人的运动处方。如按学生运动能力、身体素质分层次教学,按学生兴趣、爱好选择素质、球类活动等。

体育课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只是体育课的主要目的。而培养学生的:自尊、诚实、纪律、承诺、责任、领导能力、道德品质、团队合作、终身体育的意识才是我们体育教师努力的最终目标。

曾经的我们,带着问题奔赴西子湖畔,回程时,带着感悟与收获再次回归我们的课堂。我想,收获的不仅仅是教育的智慧和理念,也不仅仅是教学的精彩与真诚,更多的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相信,这些感悟与收获,将伴随我们每一节课堂教学的成长,日益成熟,日渐演绎出属于我们和孩子们的精彩!

最后借这次机会代表体育组全体教师“感谢学校领导和各位老师对我们工作的大力支持”, 感谢小多老师的技术支持!并提前祝所有老师“2014年”!“新年快乐”!

上一篇:货币银行学模拟试题八下一篇:道路清扫保洁合同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