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发展现状

2024-04-16

食用菌发展现状(精选8篇)

食用菌发展现状 篇1

全面分析了我国食用菌产业的.栽培、产品开发、加工以及产业化经营现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阐述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5点产业化发展建议.

作 者:胡清秀 曾希柏 王安  作者单位:胡清秀,曾希柏(中国农科院资源区划所,北京,100081)

王安(中国农科院国际合作与产业发展局,北京,100081)

食用菌发展现状 篇2

1 四川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1.1 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四川省立足食用菌品种资源丰富、气候条件优越和原材料充足等突出优势, 通过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 建成标准化生产基地1.33万hm2, 栽培品种30余种。2014年, 全省食用菌 (鲜品) 总产量150万t, 产值63亿元, 位居全国第六, 西部第一。

1.2 区域布局加快形成

四川是全国食用菌优势产区之一。近年来, 全省大力培育川西平原、秦巴山、川西北高原等集中产区, 形成了以双孢蘑菇、姬菇、平菇、香菇、鸡腿菇、金针菇和毛木耳、黑木耳、银耳等“六菇三耳”为主, 高档珍稀菌类多品种综合发展的格局, 建设了双孢蘑菇产区、袋料栽培产区、反季节菇类产区、传统名特优菌类产区、野生珍稀菌类产区等5个特色优势产区。2014年姬菇、毛木耳和双孢蘑菇等品种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0%以上, 为西部最大的食用菌产地。

1.3 科技支撑能力持续增强

四川拥有实力雄厚的食用菌科技创新团队, 专业从事食用菌研究的科技人员100余人, 承担国家级项目20余项, 3人进入国家现代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依托国家现代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和省级食用菌科技创新团队, 2004年以来, 全省制定和颁布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及产品质量标准近40个, 通过国家认定新品种16个和省级审定的食用菌新品种30多个, 承担国家级研究项目20多个, 推动了食用菌新品种的选育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推进了食用菌的工厂化、标准化和清洁化生产, 科技支撑能力稳步提高。

1.4 产业水平不断提升

全省通过标准化栽培、病虫综合防控、轻简化栽培、食用菌-大田作物轮作 (套作) 、林下食用菌栽培等技术的推广应用, 产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通过引入食用菌龙头企业和发展专业合作组织, 初步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目前, 全省有从事食用菌生产和加工的企业100多家, 省级以上龙头企业8家, 年出口额近1亿美元。成立省级以上食用菌示范专合社和协会10个, 各级专合组织直接带动20多万户、100多万人从事食用菌生产。产业基地、农户与各类带动主体的利益联结更加紧密, 模式机制不断创新, “互动共赢”格局逐步形成和强化。

1.5 品牌创建成效显著

大力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的双品牌战略, 加大区域品牌的打造力度。通过举办金堂菌博会, 积极参加多形式、多层次的展示展销会, 不断开拓食用菌国际国内市场, 提升品牌知名度, 涌现出了什邡毛木耳、中江毛木耳、大邑双孢蘑菇、长宁竹荪、雅江松茸等一批品牌产品, 食用菌无公害生产基地认证近2 666.67 hm2, 金堂姬菇、通江银耳、青川黑木耳、宣汉老君香菇和黄金黑木耳先后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原产地产品保护, 产品质量稳步提高, 知名度不断提升。

2 四川食用菌产业存在的问题

四川省食用菌产业近年来虽取得了较大发展, 但与山东、河南、福建等国内先进省份比仍有较大差距。一是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发展滞后。仍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 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缓慢, 规模普遍偏小, 工厂化生产发展慢、比重小, 加工和销售能力较弱, 带动能力不强, 抗风险能力弱。二是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不能适应消费升级、产业转型升级的客观需要。传统大宗菇类产品竞争优势在下降, 珍稀特色菌类开发迟缓, 产业以传统鲜销生产为主, 加工产品少、档次低, 大多从事干品、盐渍品粗加工, 缺乏品牌和拳头产品, 精深加工产品少;食用菌观赏、保健、药用开发不多, 饮食、养生、休闲、观光等食用菌多功能开发滞后, 产业附加值低, 整体效益较低;菌渣、菇脚、加工过程中固 (液) 废弃物等食用菌副产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技术研发及生产应用滞后, 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突出。三是产业体系不完善, 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发展滞后。从产前优良菌种供给、生产基地规划设计、设施设备采购和生产材料供应, 到产中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 再到产后商品化处理、营销流通和加工都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专业化服务企业或机构, 按产业链专业分工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还未建立。

3 四川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优势

一是气候条件优越。四川地处西南内陆, 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四川盆地云雾多、日照少、昼夜温差小, 全年阴雨日数200 d以上, 盆周山区和川西北高原地区立体气候特点明显, 食用菌产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 全省可实现周年生产供应, 适宜生产多种名特优新菌类。

二是品种资源丰富。大型真菌资源高达1 300余种, 其中食 (药) 用菌600种以上, 是全国种类最丰富省份之一, 具有新品种选育、新种类驯化和新型加工产品开发的良好基础。

三是原料充裕。四川是农业和林业大省, 可用作食用菌生产原料的农林副产物资源十分丰富。全省仅稻麦秸秆年产量就达2 000余万t, 若将秸秆的1/5用于食用菌栽培, 每年可生产200万t食用菌产品, 实现产值100亿元以上。

四是效益显著。食用菌产业是非耕地式、立体式、高效生态农业产业, 可以利用沙石地、坡地、荒地、盐碱地、林地、废弃厂房、房前屋后等各类土地进行生产。四川地域广阔, 土地资源丰富, 劳动力充足, 农作物秸秆、木材等原料取材便利、费用较低, 产业成本低, 种植效益高于山东、福建、浙江等省。农户种植l万袋食用菌, 耗时3~5个月, 可获得5 000~8 000元的纯利润, 是广大农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和特色产业。

4 加快四川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是加强政策资金扶持和规划引导。按照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要求, 科学制定个各产区中长期规划, 加大财政支持引导力度, 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以加快建立和完善菌种研发管理体系、生产与加工社会化服务体系、质量安全监督体系和市场流通体系等“四大产业体系”为核心, 努力推动形成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协会和专业合作社为支撑、标准化生产基地为基础的现代食用菌产业集群, 提高产业集中度。

二是强化科技支撑和服务能力。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智能化是食用菌产业发展重要方向和根本出路, 在不断巩固和扩大四川在菌种选育、原种扩繁、段木栽培、大棚代料栽培和省内错季周年生产等方面优势的同时, 要放眼全国瞄准食用菌产业在菌种选育、设施设备研发、栽培模式创新以及规模化、工厂化生产发展方面的技术储备, 大力推动社会化服务发展, 培育在全国有影响力且专业分工明显的品牌服务主体, 不断增强产业发展内生动力。

食用菌发展现状 篇3

摘要:分析得知豫南地区食用菌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主要是科技含量低、政府扶持力度较小。从而提出来要充分发挥当地人力、原料资源优势,加大科研投入和政府扶持力度,切实将豫南地区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实现食用菌产业的“二次发展”。

关键词:食用菌;可持续发展;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S646文献标识码:A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09.06.026

Status and Development Response of Mushroom Industry in South of Henan Province

GONG Feng-ping,LV Li-zhe,FENG Ya-lan,ZHAO Feng-hua,JIANG Shuang-feng

(Henan Xinyang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Xinyang,Henan 464000,China)

Abstract:The reasons of lagging behind for edible fungi in South of Henan Province we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which included the low cont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smaller government support. The full play to the dominance of local human and material resources, increasing the investment and government suppor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were proposed, so as to make the mushroom industry bigger and stronger and realize the secondary development of edible fungi industry.

Key words:mushroom;sustainable development;response

豫南地区食用菌产业在河南省起步最早,已有20多年发展历史,现已得到了蓬勃发展。食用菌产业曾是豫南周边山区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增长的一大支柱产业,并且还带动了湖北等地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但在近几年,豫南食用菌产业发展出现了相对滞后的局面,主要表现出食用菌这种粗放式数量发展型的模式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要使豫南食用菌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特色产业区域经济优势,扭转当前食用菌发展局面,需要解决一系列问题。笔者调查并总结出了阻碍豫南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豫南地区食用菌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1生产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品种少,结构单一

当前,豫南食用菌产业分散在千家万户,是家家撘灶、户户点火的小作坊式生产。管理粗放,劳动生产效率低。菇农为了节省成本,往往是菌种买回去后就自行分离菌种使用,且无限制地扩繁菌种代数,导致菌种质量差,无法保证优质菇的供应。在这种小而全的生产方式下,广大菇农只能是分散经营,不能成为市场的主体,无法参与市场的竞争,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一旦受到打击,必将严重挫伤生产经营积极性。生产中,菇农各自按自己的意愿生产,产品不能做到无害化,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现象严重,很难达到无公害食品的标准。主栽品种仅限于平菇、香菇、木耳,品种单一,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

1.2科研开发相对滞后

豫南从事食用菌科研开发的力量薄弱,食用菌科学研究严重滞后。在品种选育上做得不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当家品种少,当家菌株出现退化现象。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少。对于工厂化、规模化栽培食用菌的新模式探索较少。

1.3缺乏政府有力引导和政策支持

豫南部分乡镇食用菌发展尚处在无序状态。政府相关部门没能做好引导宣传,没有建立监督机制和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很多山区有发展菌业的优势,广大农民也有从事食用菌致富的想法,由于缺乏政策引导和技术指导而不知从何着手。

2豫南地区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优势

2.1自然条件优越,气候资源适宜

以信阳市为例,气候特征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具有显著的季风特征。气候温暖,光照充足,降水丰沛,形成了信阳市丰富多彩的生物资源和自然景观,应用真菌很多,种类丰富多彩,自然条件适合人工栽培食用菌。

2.2原材料资源丰富,生产成本优势相对突出

豫南地区多数是山区和丘陵地带,经济林木多,如栗树果木等每年修剪后的枝条可用于木腐类食用菌栽培。同时,信阳市是水稻主产区,每年都有大量的稻草被闲置,利用稻草进行草腐菌的食用菌栽培,实现对山区林木、草木资源合理利用,保持生态农业良性循环,增加农民收入。

2.3农村地少人多,劳动力富裕,劳动力价格低廉

在豫南这种地少人多的偏远山区,发展食用菌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实现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尤其是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大量农民工返乡,更加造成了劳动力的剩余。合理引导农民利用当地资源发展这种投资少、见效快的产业,对豫南新农村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食用菌产业发展应采取的对策

3.1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食用菌产品质量

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借鉴外省市采取的“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改变这种家家点火、户户冒烟的小作坊式的生产,企业带动农户,农户向企业学习标准化生产技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纽带作用。要使食用菌产业达到标准化,要从生产环境、原材料和投入品使用、品种应用、栽培工艺、技术环节、产品加工、储藏运输和市场流通等各方面做到标准化生产。其中,菌种的规范化和栽培技术的规范化是标准化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菌种标准化方面,一方面要选育优良、高产、抗性强、市场前景好的优良品种;另一方面要按菌种的质量技术标准严格制作,确保菌种质量。

在栽培技术标准化方面,要通过改善培养室和出菇房的场地及设施条件、选择适宜的季节栽培、提高栽培技术水平、完善菇房管理措施、严格控制农药和化肥的使用、运用推荐的农药品种防治病虫害、杜绝或减少农药残留等措施等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确保食用菌产品优质、安全和卫生,达到无公害产品的要求。有的可达到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的要求。针对一些大宗食用菌品种菇价下降的趋势,必须适当控制平菇、香菇等大宗品种的生产;适当加快白灵菇、杏鲍菇、茶树菇、真姬菇、灰树花、长根菇、鲍鱼菇和口蘑等珍稀食用菌和其他市场前景好的品种的发展速度,以便增加新品种,提高菇类产品档次,增进经济效益,使食用菌生产进一步向多菇种、多品种方向发展。

3.2加强食用菌科学研究工作,夯实食用菌产业基础

把发展食用菌产业纳入城市科技发展规划,加大科研投放,培育农业科研单位食用菌研发的能力,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加强食用菌科研平台建设。通过提升研发能力,解决栽培品种、栽培技术问题,培养食用菌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力量。相关部门明确食用菌科研专项基金,支持农业科研单位建设食用菌实验室,成立食用菌工程中心,构建食用菌科研平台;通过筛选本地现有食用菌栽培种和引种试验,迅速解决生产主栽品种缺乏的问题;加强育种工作,培育自主知识产权的当家品种;在现有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引进先进技术,总结优质高产食用菌栽培模式在全区推广应用;利用大别山等地野生菌资源驯化栽培工作,不断培育优良新菇种。还要进行栽培技术、病虫防治、保鲜加工、市场流通和栽培下脚料再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提高食用菌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

3.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抓龙头培育,促品牌带动

政府明确相应部门主抓食用菌产业,制定规划,明确近期、远期产业发展目标;政府提供一定的食用菌生产优惠奖励政策,鼓励成立协会及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如游河乡姚湾村老虎洞食用菌合作社已经成立,这标志着游河乡姚湾村食用菌发展又迈入了新阶段。其它乡镇应该大力推举他们的做法。合作社作用是加强技术交流,统一购置原料,降低成本,使菇农分散经营变为合作经营。变个体弱势为群体优势,提高农民抵御风险、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通过食用菌协会提供信息服务,积极开展食用菌技术培训,集中收购会员生产的产品,统一组织,集中销售,探索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加强行业管理,严格食用菌菌种生产许可证发放,确保优质菌种供应;强化市场监管力度,防止假冒伪劣食用菌产品上市销售。为确保食用菌产业健康有序发展,选择优势食用菌栽培品种,创建食用菌品牌,积极培育食用菌行业的龙头企业,扶持菌种生产型、子实体型、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带动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走低耗、优质、高效的发展之路。

笔者坚信,在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充分发挥各级协会的作用,在食用菌行业的同仁共同努力下,食用菌产业一定能够做大做强,定能实现豫南食用菌产业的“二次发展”。

参考文献:

[1] 魏善元.贵州食用菌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探讨[J].食用菌,2008(6):6-7.

发展食用菌种植合同书 篇4

甲方:

乙方:

为带动一方经济,在平等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共谋发展,经甲、乙双方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责任和义务:

1、甲方根据乙方委托生产杏鲍菇菌袋袋,乙方如需要甲方提供技术服务,甲方委派技术员进行技术指导。

2、甲方按市场行情价,现金回收乙方产品,杏鲍菇每市斤最低保护价2元(根据产品上市时间定价格)。

二、乙方责任和义务

1、杏鲍菇菌袋2元/袋,货到付款,托运费由乙方一次性付清。乙方向甲方首付菌袋款50%,下余50%收菇时扣除,如乙方收入不够成本时,下余50%可免扣除。

2、按甲方派出的技术员指导的技术规程要求,乙方必须在指定时间内完成生产,做好管理,种好菇。

3、技术员的食宿由乙方负责,为技术员营造良好的技术环境,保证技术员的安全。

4、乙方为甲方免费提供收菇场所,维护收菇秩序。

5、如货到后,乙方有异议或拒不收货时,乙方必须负责把托运费一次性付清。

三、违约责任

甲方:

由于甲方的杏鲍菇菌种质量造成不出菇现象,通过菌业专家鉴定得出结论后,甲方退回乙方所付的菌袋款,按合同法赔偿乙方的损失。

乙方:

乙方如不按照甲方技术员的技术要求进行生产操作,以及在指定的生产时间内没有完成生产,而推迟出菇所造成的产量下降,或者私自用药所造成的少出菇甚至不出菇现象,责任全部由乙方承担。

四、如遇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甲、乙双方互不追究责任。

五、本合同自签订之日起生效,甲、乙双方必须信守合同,不得随意退出合同。

六、未尽事宜,甲、乙双方另行协商。

七、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甲方:

乙方:

浅谈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前景 篇5

农民脱贫致富的“短、平、快”项目食用菌是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短、平、快”项目,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自然界有大型真菌

3800——4000种,其中食用菌约2000种。目前世界上人工栽培的食用菌已超过40多种。食用菌对观代人的诱惑,不仅仅在于它色香俱佳,老幼皆宜,更重要它是安全、优质、保健、无污染、高营养的天然绿色食品,已被国际公认为是绿色食品中的珍宝。因此,在我市开发食用菌产业有很大潜力。—、发展机遇良好我国栽培食用菌的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早认识、食用、栽培食用菌的国家之一。在国家实施“星火计划”、“扶贫计划”、“菜篮子工程”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中,都把食用菌列为重点项目。目前,市委提出“举特色旗,走富民路、建小康市”的总体目标和“一纲九目”的发展思路,给我市食用菌特色产业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近年来,我市食用菌产业虽然没有形成规模化,缺乏宏观调控,种类单一,品种老化,科技含量低,呈无序状生产。但是,市委、市政府对食用菌产业高度重视,安排县级分管领导牵头,积极争取食用菌开发项目,建立健全食用菌开发和科研机构,引导科技工作者和广大群众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培育高产、抗杂的优质品种,利用玉米芯、麦秸、稻草、木屑、豆秸等农林作物废弃的下脚料大规模生产木耳、香菇、猴头、银耳、金针菇、平菇、天麻、猪苓等食药用菌,并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体系,有效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力发展区域经济,真正做到把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使其成为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二、增收效果明显食用菌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项目之一,该项目投资省、见效快、消耗低、产出大、效益好。我市地处甘肃东南部,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热资源丰富,食用菌种类和栽培食用菌的原料较多,适宜各种食用菌的生长发育。如在大田的生态条件下,一年生产六茬,每667m2地一年可产菇(耳)24000千克,年产值51000元,纯盈利27000元,是当地蔬菜生产效益的10倍;庭院经济栽培面积66.7m2,年产鲜菇(耳)2433.08千克,年产值5118.08元,年利润2743.66元,一个五口之家,人均收入548.67元。康县、武都区、文县、徽县、成县等县(区)的一些乡镇不少农民因在家庭小规模栽培平菇、木耳、香菇、金针菇、猪苓、天麻等而过上了幸福的日子,一部分群众已迈上小康路。由此说明,发展食用菌可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三、保健性能突出食用菌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类、无机盐、维生素和活性酶,是人体必须的营养物质,具有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促进生长发育、改善肠胃功能、增强记忆力、改善骨质疏松、调节血脂、降低血糖、抗癌、美容减肥十大保健功能,长期食用有利健康,防治高脂血症、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症等现代病。营养科学家综合评定结果发现,食用菌是优质的绿色食品。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饮食观念的更新和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用食用菌制成的酒类、饮料、调料、冲剂、酱渍、方便食品、风味食品等系列保健食品,以其天然的质地日益受到人们的喜爱。菌类食品逐渐被人们重视并发展起来,正在成为重要菜肴部分,已融入百姓的餐饮之中。科学养生,增进健康,追求三低一高(即低盐、低糖、低脂肪、高蛋白)的健康饮食新观念,将成为陇南人民新的饮食潮流。

四、市场前景广阔目前,陇南市场上虽然有平菇、香菇、金针菇、木耳、双孢蘑菇、猴头、银耳、茶树菇、竹荪、牛肝菌、天麻、猪苓等食用菌,但这些菌类产品大部分都是从康县、汉中等地出产的。如果有效地整合食用菌科技资源,建立和完善食用菌科技开发机构,引导和开发食用菌产业,促进科技成果

食用菌发展现状 篇6

摘要:本文介绍了南平市食用菌循环的几种经济模式,并根据调查研究结果,指出目前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建立高素质人才队伍和加强服务配套,提升食用菌产业化水平等3个方面提出发展对策。

关键词:食用菌;循环经济;发展;策略

南平市食用菌生产历史比较悠久,是福建食用菌主要产区,在全省占有重要的地位。20xx年,全市栽培各类菌类8.05亿袋,经济产值约为24.2亿元,食用菌产业已经成为南平市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发展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途径[1],南平市食用菌产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几种有效的循环经济模式,取得了较高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1南平市食用菌循环经济模式

1.1海鲜菇工厂化栽培模式

近年来海鲜菇在南平市快速发展,并适合于工业化栽培,以顺昌县为例,20xx年开始试种海鲜菇以来,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顺昌有工厂化生产海鲜菇企业56家,年栽培海鲜菇1.5亿袋,生产鲜菇5万吨,产值5亿元,每天外运鲜菇180吨,占全国海鲜菇市场份额的85%,带动就业1万多人。同时顺昌县神农菇业与农林大学菌物研究中心合作,研发用农业下脚料替代阔叶树木屑作为原料的配方技术,即以杉木屑、玉米芯、棉籽壳、甘蔗渣、麦麸等作为栽培原料,使发展食用菌产业与生态保护相矛盾的问题得以有效解决。真正实现绿色、生态、可持续的食用菌循环模式。

1.2“菌糠综合利用循环”模式

根据南平市农业局统计,南平市每年生产的废菌棒总量在300万吨以上,而菌糠营养价值丰富,具体营养成分见表1。将这些资源利用起来,对发展生态、绿色农业具有重要意义。南平市武夷福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建立了黑木耳,海鲜菇―菌糠―水稻等种植模式,不但解决了黑木耳,海鲜菇的连作障碍,又促进了粮食的增收。此外,还有杏鲍菇+菌糠+基地等循环模式。使菌糠在食用菌生产中得到了充分的循环利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了经济效益。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品种结构不合理

目前,南平市通过调整菌类品种结构,食用菌品种数量有海鲜菇,竹荪,香菇,黑木耳,杏鲍菇,灵芝,茶树菇等10余个,但是品种结构还不合理,海鲜菇产量占总体80%以上,而香菇、木耳等品种生产面积较小,没有形成大量规模。

2.2专业人才较少,人才梯队不合理

近年来,随着食用菌生产规模的日益增大,生产中的管理也面临很多挑战和威胁,而管理人员专业素质较低,年龄大、教育程度不高,人才结构不合理,导致在实际生产中,无法有效科学的进行生产管理和技术服务。

2.3深加工水平较低

目前,南平市食用菌精深加工能力较差,产品比较单一,还停留在原始初级水平,产品链条还不规范,附加值程度较低,这大大制约了食用菌向集约化、产业化发展。

2.4科研开发滞后

科技技术对于食用菌生产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政府部门对食用菌科研经费投入不足,一些新的技术和设备无法有效的引入生产中去,导致一些新产品、新品种的开发相对滞后,新品种驯化和选育不足,知识产权保护无法得到有效的重视,这些因素都影响了食用菌规模化生产。

3发展对策与建议

3.1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首先南平市要与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农科院等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开发新的`食用菌品种及深加工产品,实现品种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积极引用外来珍稀食用菌品种,不断探索栽培高产技术,保证生产数量和质量;引导和指导菇农向标准化生产进行,加强质量安全防控体系;另一方面,大力推进食用菌的深加工,引导和帮扶食用菌企业向深加工、产品研发进行转型,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拓展流通渠道、促进农民收益。

3.2建立高素质人才队伍

通过培训、访问、交流等方式,对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技术人员、食用菌企业生产管理人员、农民等进行多角度、多形式的培训,培养一支掌握管理、专业技术、风险意识的综合性人才队伍,同时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队伍培养机制和激励人才机制,保证食用菌产业能够持续健康发展。

3.3加强服务配套,提升食用菌产业化水平

首先,要做好食用菌发展的规划,明确产业发展目标,优化区域布局,用科学来指导生产;其次,农业部门要搞好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工作;再次要完善信息服务,建立食用菌信息平台,为企业和农户及时提供相关信息;最后,要建立食用菌典型示范区,扩大辐射范围,以点带面,扩大生产规模。

总之,要通过科技带动、政策推动、规划牵动等手段、全方位搞好相关服务,调动农民参与食用菌生产的积极性,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各种平台和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余建妹,郑社会,潘飞云.浙江淳安食用菌循环经济模式与发展建议[J].食药用菌,,21(2):78-81.

[2]徐艳,王东华,纪明山.5种常见食用菌液体发酵产物对黄瓜褐斑菌的抑制作用[J].江苏农业科学,20xx,42(8):114.

武穴市食用菌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篇7

1 武穴市食用菌产业现状

1.1 生产规模稳步扩张

近年来, 武穴市食用菌生产规模呈逐年增长趋势, 2005年全市食用菌生产面积2.5万m2, 栽培食用菌23万袋 (瓶) , 年总产量为243t, 创产值120万元, 其中平菇产量162t, 香菇产量76t, 黑木耳2t, 其它3t;2011年全市食用菌生产面积为5.5万m2, 栽培食用菌55万袋 (瓶) , 年总产量550t, 创产值410万元, 其中平菇380t, 香菇120t, 黑木耳等其它食用菌类50t;此外, 每年野生食用菌采摘量30t左右。

1.2 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武穴市食用菌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表现在:一是经过不断的学习培训和实践, 菇农提高了对食用菌产业和优良菌种重要性的认识, 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二是菇农的无菌接种操作、栽培料配方、变温催菇、病虫危害防治等各项生产管理技术水平得到了提高。

1.3 生产经营日趋专业

20世纪90年代以前, 武穴市除少数国营食用菌生产场外, 绝大多数菇农都只是在住房或废旧房屋里小面积栽培, 没有专门场地和设备。近年来, 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加和食用菌生产比较效益的凸现, 许多菇农纷纷开始了专业化生产, 建设了专门的接种、灭菌、栽培场所, 购置了一些生产必须的设备, 使食用菌生产经营逐步走入了正规化生产轨道。

1.4 市场销售较为畅通

武穴市食用菌目前销售以本地销售为主, 外销市场主要为周边的九江、蕲春、黄梅、小池等城市, 年外销量约150t, 占总产量的27.3%。由于近2年食用菌市场行情看好、产品紧俏, 市场销售相对较为畅通。

1.5 生产分布区域性不强

由于武穴市食用菌生产正处在起步阶段, 农民自发生产, 随机性强, 食用菌栽培呈“点”状分布, 遍及全市各镇处, 食用菌生产布局的区域性不强。

2 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生产实践和产业发展中, 武穴市食用菌产业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总体规模偏小, 没有形成产业大气候;二是生产零星分散, 以农户家庭生产为主, 每户规模小, 缺乏大市场竞争力;三是产品质量不稳定, 稳步发展后劲不足;四是产后处理和加工转化率低, 无龙头企业带动, 无自己的品牌, 市场知名度不高。

3 推进武穴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对策

3.1 扩大生产规模, 增强影响力

争取用3~5年时间, 将全市食用菌生产面积发展到20万m2以上, 年栽培130万袋 (瓶) , 实现总产2000t, 创产值1100万元。

3.2 引导“四化”生产, 提高市场对接能力

面对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压力, 必须积极引导武穴市食用菌生产向“四化”方向发展, 即生产专业化, 管理企业化, 发展集约化, 行业标准化。改变现在生产零星、分散, 许多菇农作坊式小规模生产, 管理粗放、生产水平低, 无统一标准, 效益不平衡的状况, 着力培育一批专业食用菌生产企业和集约化程度较高的镇、村 (组) , 通过大力开展技术宣传培训, 推进实用和高新技术的普及应用, 强化科学管理, 制订行业标准, 实现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3.3 调整区域布局, 因地制宜发展生产

按照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因地制宜的原则, 在武穴市北部和丘陵岗地的林产区, 适度发展香菇、木耳等木腐菌类生产;在沿江平原的棉菜产区和中东部的水稻产区, 大力发展草菇、蘑菇等草腐菌类和平菇生产;在武穴城郊和一些镇郊的地方重点发展“反季节菇”生产;鼓励一些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的农户有针对性地发展名特珍稀品种生产。

3.4 优化品种结构, 提高产业效益

全面优化品种结构, 经过试验、示范后, 筛选出一批品种性状优良、经济效益较高、市场前景看好且符合适宜武穴市实际情况的品种, 并大力推广应用, 以促进产业效益的提高。

3.5 开展产后处理和加工, 提升产业档次

在产后保鲜、分级、包装和加工等方面下大力气, 花真功夫, 通过招商引资、争取项目、吸引民营资本等方式, 争取多方筹措资金, 引进企业、引进设备、引进人才, 不断延长产业链条, 实现产品增值, 产业升级, 整体提升产业档次。

3.6 实施品牌战略, 提高产品知名度

强化品牌意识, 加大品牌创建力度, 将培育产品品牌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在方法上, 通过引进优新、名特品种, 主攻质量, 合理加工, 抓好商标注册等方式, 搞好品牌创建保护措施。在实施上, 以企业作为实施品牌战略的主体, 制订品牌发展战略和明确品牌建设目标, 相关部门要加大扶持力度, 帮助品牌培育发展。

3.7 强化服务体系, 推进产业化经营

食用菌发展现状 篇8

关键词:洛南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7-58-02

洛南县地处秦岭东段南麓,号称“陕西东南门户”。全县辖16个镇办,243个村(居)委会,人口46.1万人,国土面积2 830km2,耕地4.51万hm2。境内气候宜人,平均海拔800~1 200m,年平均气温11.1℃,夏季平均气温21.8℃,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水质为三类水体。优越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宜于食用菌生长。目前,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成为农民增收的一项支柱产业。

1 洛南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1.1 发展已初具规模 全县已形成了以高耀、石门、三要、灵口、城关、景村、古城等镇为基地,以袋料香菇、为主的发展格局。截至2014年底,从事食用菌产业有2 500户,从业人员达7 000人,发展袋料食用菌栽培1 120万袋,实现菌类总产10 053t,产值1.02亿元(其中袋料香菇980万袋,产量7 350t,加工干品1 470t,产值0.88亿元;平菇135万袋,产量2 700t,产值0.16亿元)。有较大规模菌种厂2个,年引进生产母种550支,(木耳150支、香菇400支);制做原种13 800袋(瓶),其中木耳4 500袋、香菇9 800袋;制做栽培种16.5万袋,其中木耳2万袋、香菇14.5万袋,合计24.7万kg。菌种70%主要用于本地栽培生产用种,同时30%还销往丹凤、商南等地,本县也有大量从河南西峡、卢氏县官坡镇等地购买香菇栽培种。

1.2 品种较多 主要以袋栽香菇和平菇为主,以中低温品种栽培为主,高温品种栽培较少。香菇品种以向阳2号、9608为主,平菇以黑灰265、德丰5号为主。

1.3 食用菌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较快 全县共有食用菌专业合作组织25个,有一定规模,示范带动作用发挥好的规范化食用菌专业合作社5个(洛南县七彩田园蔬菜专业合作社、洛南县高耀镇草木香食药用菌专业合作社、洛南县凤呜山食药用菌专业合作社等),发展社员500人(户),合作社规模化生产占整个食用菌生产15%。建设省级食用菌示范镇1个(高耀镇),建设市级食用菌示范园2个(石门、高耀镇)。

2 洛南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优势

2.1 环境和气候适宜 洛南县境内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1.1℃,夏季平均气温21.8℃,平均海拔800~1 200m,属暖温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日照时间1 799.7h,年平均降水量800mm,雨量充沛,产区及周边没有大型污染企业,空气新鲜,是食用菌的优质适生区。

2.2 资源丰富 县境内用于生产食用菌的树种较多,以栎类为主的林地面积较大,生产食用菌所需的树木和作物秸秆等原料十分丰富,为大规模发展食用菌产业提供了原料保障。

2.3 技术成熟 食用菌人工栽培在我县已有近30a的历史,广大菇农在生产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全面掌握了食用菌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技术。

2.4 市场需求量大 食用菌由于富含多种氨基酸和蛋白质,具有低脂肪、高维生素、低热量的特点,不仅营养丰富,食用味道鲜美,而且还有抗肿瘤、增强免疫力、调节血脂、保肝解毒及降血糖等多种保健和防治功能,因而备受人们的青睐。投入与产出大都在1∶(2.5~3)之间,并且生产周期短,因此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3 洛南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栽培品种单一 虽然我县食用菌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一定规模,但生产品种还仅仅限于香菇、平菇、等品种上,经济价值较高的金针菇、双孢菇、杏鲍菇、猴头菇等品种栽培较少或处于空白。同时,由于品种的单一化和生产工艺的落后导致生产原料离不开栎类树木和其他杂木,因而造成了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对立,制约了产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3.2 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 虽然食用菌生产得到一定程度发展,但是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数量还太少,主要表现为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规模小、标准低,大都为粗放经营。 (下转60页)

(上接58页)3.3 专业市场建设滞后 虽然有一部分的产品由合作社回收,统一销售,但大部分产品的出售一直靠那些小贩子上门收购,没有专业的交易市场和固定的销售渠道。

3.4 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我县食用菌技术指导机构经过几次改制,原有技术人员有的已经退休或年龄偏大,技术人才处于青黄不接状态。

3.5 资金投入少 食用菌产业政府项目少、投入少,群众自筹资金困难,生产规模难以做大做强。政府也没有明确出台相关的产业扶持政策,基本处于自由发展的无序状态。同时产业龙头缺乏,都是以原始产品直接流入市场,未进行深加工和包装,产业链条短,产品增值难。

3.6 原料来源紧张,生产成本较高 生产袋料的主要原料木榍由于林业资源限制,大量资源无法利用,一些生产大户只能从外地高价收购,造成成本增加,质量也得不到保障。散户一些利用本地资源,与林业政策对着干,时而会受到罚款等限制,人为造成成本增加。

4 加快洛南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对策

4.1 抓好基地建设,稳步扩大规模 抓好产业基地建设,在其最优适生区实行有计划的集约化、规模化栽培,避免家庭式的单打独斗和盲目扩大规模,确保食用菌生产的长期、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4.2 加大对食用菌生产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 每年定期开展食用菌生产技术人员培训,以提高种植的科技含量,增加效益。

4.3 在产业服务上下功夫 关心和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加大对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及时解决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发挥其带动示范和服务作用。依托专业合作社的产、供、销为一体的市场资源,引导更多的栽培户加入专业合作社,提高市场竟争力。进一步规范食用菌生产、销售、流通等环节的管理,确保食用菌产业的效益最大化。

4.4 多元化发展,解决品种单一的问题 加强与农科所等单位的合作,加大技术革新和新技术引进力度,在生产原料的转型上下功夫;积极探索用其它农林废料为原料替代传统的纯木屑栽培的新技术、新工艺,以解决生产原料与生态保护的矛盾;积极引进代料平菇、袋栽木耳等生产工艺和其它经济价值较高的菌类品种,多元化发展,以避免因品种单一而引起的市场风险。

4.5 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在可能的情况下,由政府投资或者采取招商的形式,兴办菌类产品深加工的龙头企业,以满足规模化生产的发展要求,拉长产业链条,通过深加工增值。

上一篇:社区民防工作计划下一篇:二3班德育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