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化学的创新教学

2024-04-29

谈初中化学的创新教学(共9篇)

谈初中化学的创新教学 篇1

【摘要】创新教育是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切实落实化学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更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关键词】化学教学 创新教育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就是要以人为本,以受教育者为中心,通过形式多样和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开发具有不同禀赋的学生的潜能,使之成为能适应21世纪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材。初中教育是建立创新思维,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阶段,因此,初中教学中创新精神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做法。

一、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创新潜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教师如果从化学课的起始年级就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并因势利导,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那么,就能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在化学教学中,可以利用现象生动逼真的化学实验,或用曲折多变的问题情景,或用动画与视听相结合多媒体教学来吸引学生、刺激学生。对教学语言进行精心的设计安排,力求生动、形象、幽默、风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探讨和解决问题,使创新意识不断增强。例如在初中化学绪言课第一课时的教学我这样设计:课一开始,我先设置一种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我说“现在,我来表演几个小魔术,请大家欣赏”。在学生惊奇的目光下,我将四个事先已沾有不同液体(都是无色的)小烧杯摆在桌上,然后将一瓶无色液体分别注入四个小烧杯中,奇迹出现了,四个无色杯子中分别出现了红、蓝、白、黄四种不同颜色的“饮料”。此时,全班沸腾起来了。学生们既惊讶又不可思议,个个以期待的目光望着我,希望立即得到答案。我说:“这魔术的答案就在这本书里。”我边说边扬起化学课本,开始正式的讲课。这一课上,学生由于急于知道问题答案,精神集中,思维活跃。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促使学生去学习、去研究、去设想、去探索、去创新。

二、构建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营造创新环境

传统的师生关系严重摧残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要营造宽松的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去学习。在这个环境中,不是你讲我听的简单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打断教师的讲话,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学生相互讨论。这样的氛围,有利于消除学生上课时拘谨的场面,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勇于提出问题,苛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如在讲“分子”这节内容时,我在演示酒精与水混合总体积缩小的实验,以分析证明分子之间有间隙的时候,就有一学生提出:是不是所有两种液体混合总体积都缩小呢?这个问题的提出,我就感觉到这位学生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孕育着可贵的创新精神。我赞扬了这个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探索的精神,号召其他学生向他学习。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宽松的环境,保护活跃的气氛,并驾驭其中,使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不断挑起思想的火花,创新能力也得到不断的培养。

三、巧妙设疑,设置问题,发展创造性思维

爱因斯坦说:“提出来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创新之母,问题孕育着创新,问题是创新之始。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才能启迪新的思路,开拓想象的空间,促进创新活动的开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教师平时要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发问,敢于质疑教师;要教育学生不要满足于书本提供的现成答案,要去发现、去追踪概念和理论的形成过程。例如,初中化学教学中讲授一氧化碳还原性时,涉及到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但教材中并没有写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步骤。这时巧妙地对学生设疑:实验室如何操作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这一实验?这时学生会想到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操作而回答:⑴通入纯净的CO(排净试管内的空气)。⑵加热。⑶停止加热(继续通CO防止Cu重新被氧化)。⑷停止通CO。我作进一步启发设疑: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和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操作步骤是否相同?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会想到CO和H2不一样,因为CO有毒,尾气必须处理。因此,在上述步骤上应加上:⑸尾气处理。当讲到尾气处理时,进一步提问如何处理剩余的CO。学生经过思考会想到几种处理CO的方法,然后师生共同探讨分析得出最佳方案。

四、加强探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创新精神

在中学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探索性实验教学是主张让学生通过自主地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在探索过程中,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强,思维异常活跃,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开发,当他们探究成功时便会产生愉悦感,从而创新意识增强,创新兴趣提高。例如:在讲到铁生锈的条件,可按科学探索的思路:提出问题——进行分析实验——得出结论,进行探索性实验。首先出示一只生锈的铁钉,然后⑴提出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的铁制品最烦恼的是什么?那么铁生锈的原因是什么?⑵对问题进行分析:铁的生锈可能是与氧气作用的结果;可能是与空气中水分作用的结果;可能是与氧气、水分共同作用的结果。⑶实验:根据上述分析,设计如下实验:a、在第一支试管中放入一根铁钉,注入蒸馏水,不要浸没铁钉,使铁钉与空气、水接触。b、在第二支试管中放入一根铁钉,注入刚煮沸的蒸馏水至浸没铁钉,然后在水面上注一层植物油,使铁钉只与水接触。c、将第三支试管用酒精灯烘干,放入一枚铁钉,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使铁钉只与干燥的空气接触。将三支试管放置在教室中,每天观察铁钉生锈的情况。⑷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这样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展现智慧和才能。

谈初中化学的创新教学 篇2

一、营造宽松友好的课堂氛围是开展创新性教学的前提

要营造一个轻松的教学氛围, 也就是创造一个和谐、自然、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 已经不是老师讲、学生听的简单交流了, 学生可以踊跃地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老师也应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老师应该努力去营造一种“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观点、问题、假设以及陈述得到一种尊重。让优生发挥其优点, 也让后进生不要因为有错误观点就遭到歧视, 让后进生能够消除对学习的惧怕, 让每个学生都可以感受到学习带来的乐趣。如在讲“分子”这个内容的时候, 在演示酒精与水混合之后, 总体积变小的实验, 来分析证明分子之间是有间隙的时候, 有同学就这样提出了一个疑问:是不是全部的两种不同的液体混合之后, 总体积都会变小呢?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 先不说该学生的成绩如何, 单从这点来看, 这位学生就具有一定的发散性思维、创新意识这种敢于怀疑, 敢于探寻的精神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新课导入本身就是教学手段的一种创新

新课导入其本身就是教学手段的一种创新。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套路中, 新课导入不是原有的, 而是根据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而提出的一种创新性教学手法。从前的课堂, 上课铃一响, 老师箭步疾飞地走进教室, 拎起教科书就自顾自地照本宣科娓娓道来, 自己倒是讲得很投入, 却忽略了台下学生的学习状态。为了改善这个问题, 新课导入这个概念就此引入了。新课导入, 旨在通过某些特定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的最开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说到新课导入, 方法可谓是多种多样, 不同的科目, 不同的教学内容, 所采取的导入方法也不尽相同, 例如有“温故知新法”“开门见山法”“化学实验法”“故事、新闻法”“实验法”等。在方法的选择上, 切忌不能为求课堂的多变和精彩而忽视了本身的教学内容, 因为不管课堂多么生动有趣, 没有达到教学目标也是枉然。所以作为教师, 应当根据本班本课的教学实际, 科学地选择新课导入的方法。例如以“一个冬天, 一家三口死于红薯窖”这则新闻再加以适当的提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谁能解释这其中的原因呢?”来展开CO2的性质这一课的教学, 就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鼓励学生多质疑, 培养创新精神

培养创新精神, 必须涉及到的就是应该如何去正确地理解“创新”与“精神”。创新精神也叫做创新意识, 要追求一种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 只有在这样的意识和观念的指导下, 学生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 建立创新目标, 充分地发挥创新潜能, 释放创新能量, 进行创新活动。这对于化学学科的教学来说, 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必不可少的。创新精神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 从问题的发展、探索到解决, 在这一过程中敏锐地把握机会, 敢于去发现, 去质疑, 从这其中就能够逐渐地培养创新精神。另一方面, 老师应该多多鼓励学生去独立思考, 大胆发言, 敢于对老师的讲述提出质疑;要使学生不单只是沉浸在课本的知识当中, 要懂得去换位思考, 去发现和探索概念以及理论的形成过程。例如, 在进行“元素符号”的含义教学时, 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让学生明白元素符号不只是课本中的“一个元素符号即表示一种元素, 也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还要与学生再次研究、探索元素符号更多的化学涵义。以“氧”为例, 学生能说出:它表示氧元素, 也可表示一个氧原子。然后从宏观、微观到量的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 发现它有3种含义。随着学习的深入, 我们会认识到更多的元素符号的含义。这样一来, 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还能培养学生敢于挑战、善学、乐学的精神, 即创新精神。

浅谈初中化学的创新教学 篇3

一、培养积极、主动、大胆的提问意识─创新的起点

传统教育观念及机械化教育方式影响了学生提问质疑的能力,课堂需创新,应将灌输式教授转化为“提问,合作探究,总结”这样的过程。

1.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创造学生提问的机会

例如在做实验室制备氧气时,有几项注意事项需强调,老师演示时学生就可以把问题记下来,如: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试管口为什么要塞一团棉花?为什么要先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这些问题提出的过程也是学生们主动思考的过程,再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这些问题,既训练了学生们的合作能力,又激起他们彼此之间的竞争意识,使课堂有效地完成了学习目标,更好地实现了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2.引导学生提出合理问题的方法

提出问题或许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并不是很难,但要提出与内容相关的恰当的问题,还需要老师加以引导。例如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时,需比较铁锰铜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学习的第一个环节是假设.假设①铁〉锰〉铜②锰〉铁〉铜③铁〉锰〉铜;可部分同学就会这样提问铜〉锰〉铁,会有这样的顺序吗?显然在提问时忽略了已存在的事实铁〉铜;因此教师需引导提出合理的问题。

二、教学情境的创设,引发学生主动积极思维

1.在化学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就必须注重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情境的创设源于教学的需要,但又不同于教材的内容,其创设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提出学生熟知而又一时解释不了的问题,造成学生认知过程的冲突,这样就利于创造直观而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情感,较快进入学习状态。

2.创设恰当的情境,使课程自然的导入

例如:在学习酸碱中和反应时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漫画─胃痛病人的表情,《胃舒平》的说明书;问学生胃酸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读了说明书后知道它的主要成分是什么,为什么医生给开这种药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这节课就来学习酸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学生就会很快进入解决疑问的课堂。

3.创设好情境的层次,深化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讲到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氧气时,二氧化锰的作用就是一个难点和考点,为此设置三组情境实验:①给试管中的二氧化锰加热,然后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②加热过氧化氢溶液,然后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③在既有二氧化锰又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口用帶火星的木条检验。然后教师就可以设问:二氧化锰的质量变了吗?化学性质变了吗?同样多的过氧化氢加了二氧化锰和没加二氧化锰的反应中,最后产生的氧气的量一样吗?这样的情境使同学们思维活跃,气氛热烈,情绪高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教学达到高潮。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化课堂,提高效率

多媒体的合理使用,也是课堂创新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和我国倡导采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遵循着素质教育的方向,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形、图像、文本、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刺激学生的感官,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上课以讲述为主,有些内容无法描述的情况,而且能增大课堂容量,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有效地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例如,在学习分子原子这一节内容时,很多学生都感到概念抽象,不易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但借助于多媒体课件模拟微粒的分开和结合的过程,却能使学生很快的理解和接受。尤其在总复习时,运用计算机将课堂教学中的板书、例题、练习制成一个多媒体课件,既可增大课堂信息量、减少板书时间,又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再如进行实验室制取实验装置及相关练习的复习中,用传统的方法若把装置图画在黑板上很浪费时间,用一些挂图,又没有动态效果,如果制成多媒体课件,只需一按键即呈现出来,运行极为方便,且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重视课外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例如,在学生的课外活动中可以布置这样一道作业:学生分组绘制一份“化学报”,要求有刊头、有插图、有所学的化学知识,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形式可以各异,内容可以不尽相同,格式不限。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使自己的化学知识系统化,并形成了自己的创见,最后教师再进行综合评价。另外,教师可以组织召开化学活动会,表演化学小魔术、竟猜化学谜语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创新意识得到发挥,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高。

课外布置作业,教师应把化学习题和作业变成训练和应用。现代的习题具有三个特点,开放性、可操作性、群体性。原来的习题只讲中间不讲两头,即只讲解题不讲知识形成的来龙去脉和应用。教师要解放思想,改变观念,要留意和学习现代化科技和现代生活知识,并不断充实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来,把作业改为生活小实验,习题贴近学生的生活,使作业具有趣味性、合作性、开放性。

浅谈初中化学实验创新与改进 篇4

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对于化学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优化教学设计,改进实验方案,使实验教学与探究学习融合起来,充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但让学生获得知识,学到技能,而且重视让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养成科学精神,使学生对实验保持持久的探究兴趣和创造兴趣。

关键词:化学实验 改进

我国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经说过:“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现行初中化学教材中的实验,大多数是经过千锤百炼,教育教学专家反复论证后编入课本中的,具有权威性。但也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实验,从可操作性、可观察性、安全性等方面还有待改进和创新。下面就本人教学实际情况和几年来参加和观摩化学实验创新比赛以来的经历和见闻进行总结,从化繁为简、多步组合、改进创新、补充强化、增设必需的实验、微型节约、绿色环保等几个方面谈谈对初中化学实验进行创新和改进,请大家指正。

一、化繁为简

化学实验在保证实验效果的前提下,一定要直观、显明、省时、准确、安全。例如:在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时四个实验可以用一个装置完成,方法是,取一个三通管,在它的上部和下部各放一张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然后,将它与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连接。不一会,可观察到下部的试纸变红,而上部的试纸不变色,证明了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再将一燃着的木条放在三通管的上方,观察到火焰无变化,再把燃着的木条放在下口处,观察到木条立即熄灭,由此证明了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同时还证明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最后将三通管取下来,把试纸变红的那端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很快看到试纸由红色重新变成蓝色,说明碳酸不稳定。此实验的优点是:操作方便,快而明显,证明性质更多,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特别是学生分组实验,更加实用。

二、多步组合

根据化学实验应现象明显、易于比较和力求省时的要求,我们可以把多步实验合在一起同时进行。

多种金属和酸的反应可一次完成,以比较其反应的快慢;如金属活动性的探究实验对于这个实验的改进方法是:在生物实验用的玻璃培养皿中放入两个垂直交叉的塑料片,形成四个格子,分别放入镁条、锌粒、铁钉和铜片,倒入稀硫酸

或稀盐酸,使四种金属同时接触酸液,实验现象更具有说服力,而且操作更加简单。如果把实验现象投影到屏幕上效果更加好。

酸溶液使石蕊和酚酞的变色与碱溶液使石蕊和酚酞的变色同时做,对比实验更易使学生记住这些颜色的变化;NaOH和FeCl3、NaOH和CuSO4的实验同时演示,四种不同的颜色变化更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注意;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的实验同时进行,更易比较它们的区别;较高温度下的NaCl饱和溶液和KNO3饱和溶液同时降温,学生看清了的KNO3大量析出而NaCl则几乎没有,理解了结晶的两种不同方法。

三、改进创新

达尔文说:任何改进,都是进步。同样对实验的任何改进往往具有积极的意义,甚至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改进装置

对实验器具选择及使用进行改进,使得实验操作更方便,方法更简单,效果更明显,说服力更强。

例如:在做氢气的爆炸实验时,由于不知道塑料筒氢气的多少和堵住的小孔是否漏气,导致实验没有100%成功。为此我对实验做了如下的改进:用2升左右的食品袋,充入空气,插入导管后压出一半空气,用橡皮筋系紧口。通入氢气待食品袋完全膨胀抽出导管,用燃着的木条捅食品袋,随着“砰”的一声,袋子被炸得粉碎。此改进使实验更易操作,更安全。

(二)改进过程

有的化学实验过程中,因为操作步骤的不严密,可能导致产生错误的理解,对实验的操作程序及步骤进行改进,使实验过程更加简捷,实验步骤更加合理,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适当改进一下实验过程。例如:CO2与Ca(OH)2反应有沉淀生成,而与NaOH反应无现象,那么CO2与NaOH是不是确实发生了反应?对于这种无现象的反应能不能设计出一些实验,使反应产生一些现象,从而直观地证明两者发生了反应?在此探究活动中,学生设计的众多方案中有这样一例 :由于CO2与NaOH反应生成Na2CO3,将CO2与NaOH反应,在反应后的溶液里滴加HCl,如果有气泡产生,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但是对这样的设计方案过程中是否严密的问题,也有人提出了疑问:

因为CO2也能与H2O反应生成H2CO3,同样含有CO32-,怎么知道是Na2CO3中的CO32-与酸反应放出的CO2,还是H2CO3中的CO32-与酸反应放出的CO2?怎么消除H2CO3的影响?

所以将实验过程做了一点改进:先将反应后的溶液加热,使H2CO3分解,再滴加HCl。经过改进,这个实验方案变得完整,实验证明,加热后,再滴加HCl,有气泡产生,证明CO2与NaOH确实发生了反应,使实验解除了疑问,获得了准确的结论。也培养了学生养成怀疑的精神和严谨的思维习惯。

(三)改进方法

有的实验实验按照课本上的操作方法,现象不很明显,观察不到,对知识的理解印象不深。就要对原有的方法进行改进。

例如: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实验,用手触摸试管外壁时,现象不很明显,于是做了如下改进:将试管注入少量水,加热至沸腾,移开火焰,水停止沸腾,加入氢氧化钠固体少量,发现溶液又重新沸腾,说明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使水又沸腾了。

例如:对倾倒二氧化碳实验的改进:课本中将收集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沿烧杯边沿慢慢往烧杯中倾倒,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燃烧。有些同学把握不好,倾倒时速度过快或集气瓶拿不稳,二氧化碳刚倒出就散开了,结果造成上面的蜡烛先熄灭,下面的后熄灭,对二氧化碳的密度作出了错误的结论。我们对这个实验做了改进后,成功率很高。在倾倒二氧化碳时,在烧杯内壁处放一短颈漏斗,将二氧化碳从漏斗倒入,这样就会顺利地完成实验。

四、补充强化

对一些实验可以在原实验的基础上补充,以增强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例如:在做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的实验时,书上只让学生探究了氧化铁与稀盐酸的反应,为了更进一步探究这一性质的普篇性,增设探究了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的实验,并对传统的这一实验做了一点改进,将一根铜丝擦光亮后,一端绕成螺旋状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使这段变黑,然后趁热放进稀硫酸中,一会儿就可以看到螺旋上的黑色消失铜丝又变得光亮了,溶液也由无色变成蓝色。这一实验具有节约、省时、形成对比的特点,既加深了学生对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的性质的理解,实验现象的记忆,又巩固了铜的化学性质,增强了实验效果。

五、增设必需的实验

对于重要的知识,虽然教材未安排实验,但增加是必要的。初中化学实验的趣味性还不够,大量的实验需要改进,以增强化学实验的趣味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是以大理石或石灰石为原料与稀盐酸反应制取的,那么为什么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为什么不能用碳酸钠代替大理石或石灰石呢?如何让学生信服和领会? 并掌握这部分知识,可补充下面的实验:

(一)用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观察实验现象:刚开始时反应进行很快,但反应一段时间以后,由于微溶于水的硫酸钙不断生成,附着在大理石的表面,使大理石无法接触到稀硫酸,反应就逐渐停止,没有气泡产生。

(二)用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观察实验现象:反应速度过快,反应物一会儿就反应完了,产生的气体来不及收集。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观察现象并讨论反思,找出最佳的方法,可以有助于学生更容易地记住结论,巩固所学的知识。

再如:NaOH和CO2能否反应,教材是直接给出的,这难以使学生信服,因此很有必要增设。我采用的是“喷泉实验”,如右图,操作如下:在250 ml圆底烧瓶中先加入约5 gNa2CO3粉末,然后再加入5 ml浓盐酸,使其充分反应生成CO2,然后倒入5-10 ml浓NaOH溶液,迅即塞好带有导管的橡皮塞,晃动烧瓶,使其充分反应,将它倒置在铁圈上,打开导管上的止水夹,可观察到水迅速地进入烧瓶且变为红色,形成美丽的喷泉!学生会立即得出这是CO2反应完的缘故。这时再分析CO2和NaOH的反应及方程式的书写便是水到渠成了,学生也更感兴趣了。

(三)在讲解分子的基本特征之一中: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化学老师一般都是以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八月桂花香”、“墙内开花墙外香”、湿衣服晾干”等。这样既空洞又抽象。如果用碱的通性之一:碱能使无色的酚酞变成红色这样一条性质上设计一实验,证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小魔术。我认为可以这样设计实验:先在一张滤纸上用无色酚酞试液画上一只小动物(如:小猫、小狗、蝴蝶等),再用细线系在铁架台上,然后在滤纸的正下方放一只盛有浓氨水的烧杯,立即会看到滤纸上出现一只清晰的、红色的小动物。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培养对化学产生的良好感情,又可以激起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探究欲望。

六、微型节约

微型实验的试剂用量比常规实验节省得多,且许多实验还可以采用代用品作实验,在仪器上花费也很少,故微型实验大大节省了实验经费。改变过去那种“一人做、大家看”的局面;使学生由过去被动“等待”和“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和“探索式”的学习方式;使多年来提倡的“启发式”、“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得以实验。教学中,教师只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自制仪器和动手做实验,既训练了动手能力,培养了创新思维,同时较强的参与意识及微型实验内在的魅力,又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兴趣。

例如:用滤纸片作为载体可以完成许多的化学实验,在滤纸片上完成化学实验相对于在试管、烧杯中完成化学实验既节约药品,又方便操作。

(一)、液体与液体的反应实验(以碱与指示剂的反应为例)

实验过程:(1)取两块滤纸片,将其分别放置在表面皿的不同位置上,然后在其中间部位分别滴上一滴氢氧化钠溶液.(2)再在两滤纸片上有氢氧化钠溶液的部位分别滴上一滴石蕊试剂和酚酞试剂,即可观察到滤纸片上的颜色变化。

(二)、例如:分子运动──氨分子的扩散的实验

在此实验中,用大烧杯罩住两只分别装有酚酞试液和浓氨水的小烧杯。学生在实验室中进行实验时,教师可以发现最大的问题在于:氨水挥发出来的刺激性气味很大,而且氨水的用量也较大。对于这个实验的改进方法是:用小烧杯代替大烧杯、用小贝壳代替小烧杯,分别在贝壳内滴入酚酞试液和浓氨水,把实验微型化,这样既节省了药品,现象明显且又不会有很大的刺激性气味。(小贝壳也可以用干奶片的空塑料面板代替。)

七、绿色环保

绿色化学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现代化学的新发展和重要特点。化学实验绿色化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是进行环境教育的需要,也是了解现代化学发展和趋势的需要。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常常是有毒的物质参加反应,若处理不当,对环境会造成污染。针对这一问题,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进行创新,对实验进行绿色化设计。

硫在氧气里燃烧的实验有一定的污染,在做这个实验时作了以下改进,并将模拟酸雨的危害一起作,具体是:把一个小燃烧匙的柄固定在橡皮塞上,在集满氧气的集气瓶里倒入少量的水,放入一粒锌、一小块大理石和一片树叶。将少量的硫在燃烧匙内点燃,马上观察火焰的颜色后,伸入集气瓶,塞上橡皮塞,观察火焰颜色变化,熄灭后振荡,一会儿,就可以看见锌和大理石表明有少量气泡冒出,树叶发黄。该实验集几个实验于一体,验证了氧气的性质,酸雨的成因和危害,消除了实验中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

初中化学实验课的创新及改进教学 篇5

实验是化学学习的灵魂,是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载体。

化学实验课的基本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的认识事物,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尽可能的诱导学生自行探求和应用知识,使实验教学活动成为生动活泼的、学生乐于从事的认识实践活动。

下面我就说说如何来创新和改进实验课的教学。一.收集材料,为实验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收集现成的实验器材。

教材安排的实验所需要的材料一般都比较简单,易找到。因此,平时应让学生广泛的收集生活中的一些原料、器材,既能弥补课堂实验器材的不足,又能培养自己良好的生活习惯,更能为自己做实验创造良好的条件。如:易拉罐、雪碧瓶、塑料杯、铁钉、导线、放大镜、磁铁、纸板、废旧玩具弹簧、干电池等。

(二)可以自制实验器材。

对于有实验操作的实验课,学校没有现存的仪器时,教师可发动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实验器材,这样做不仅能避免教学的枯燥乏味,更主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造能力。若选中学生的作品进行教学,那效果则会更佳。

二、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创新。

(一)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源泉,智慧从动作开始。”实验操作是感知的充分体现,要使它真正变为理性的东西,还必须经过加工、分析、整理,才能真正得以巩固提高,学以致用。而中学生好奇、好动,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等心理特征,正确恰当地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是必要的,例如在传授《氧气》这一知识点的时候,为使学生通过实验,亲自得出氧气能支持燃烧的性质,我让学生分组实验,亲自进行操作,得出实验结果,并总结结论。

(二)让学生在操作中“创作”。

在实验操作中,亦可对学生进行自由“创作”。有一些实验对于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思路,有着创新的设计和方法。虽然这中间可能只有几种方法更科学,质量更高,但只要是正确的,我们都应该肯定。因为它们也是经过学生巧妙设计的。对于它的肯定,无疑更增加了学生的积极意识。

(三)、抓住学生特性,“玩”中激发求知兴趣。

在教学《水的净化》时,学生对此感觉特别好奇,特别是动动手的活动,更加吸引着他们探索。这样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有意识地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去分析这些现象和结果,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主观能动性,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在自由的环境中给学生自主的空间。

浅谈初中化学用语的教学 篇6

武夷山市兴田中学

方贵林

[论文摘要]

化学用语是化学学习的基本工具,但学生初学化学用语时,常会感到困难。对化学用语的表达,要求会写、会读、会用,才算真正掌握。在此我谈谈几年来教学中的一点心得体会。

[关键词] 化学用语

基础知识

技能

理解

练习[论文正文] 化学用语是一种国际性的科技语言,也是研究化学的工具,化学用语贯穿整个初中化学教材的始终,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实验、化学计算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和重要技能。掌握好化学用语,才有可能学好化学。显而易见化学科学的各个领域都要使用化学用语,化学用语是化学学习的基本工具。在初中阶段所学化学用语主要是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离子符号等,这些又是众多化学用语的基础,所以初中阶段化学用语的学习则显得尤为重要。但学生初学化学用语时,常会感到困难,这就是使得此阶段化学用语的教学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等,以便学生能顺利地学好化学用语,逐步习惯运用化学用语,为学好化学打好基础。

对化学用语的表达,要求会写、会读、会用,才算真正掌握。但由于符号种类多,而且抽象,所以学生对化学用语常感到乏味,很难理解,在此我谈谈几年来教学中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理解涵义要“名”“实”结合

化学用语代表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而且还表达特定的化学概念。化学概念又反映了化学事物,所以教学中必须做到“名”“实”结合;例如:讲一种元素符号或一化学式时就要让学生想到元素的名称或物质的名称、讲一化学方程式时就应让学生想到它属于何种类型反应、反应的条件及反应的现象等。这样“名”“实”结合才能提高记忆效率。又如在化学式的教学中,可以从复习元素符号及其涵义引入新课。这样既巩固了元素符号的知识,又为学化学式做准备。并提出根据物质的名称尚不能确切知道一种物质的组成,而化学式能简明表示物质组成,为学习和研究带来方便,进而引出化学式的概念。为让学生能更透彻地理解化学式的涵义,再用形象图式描述原子、分子的变化过程,同时用元素符号及其组合与之对照,这样就做到了“名”与“实”结合,使学生能较容易地形成化学式概念,也就为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奠定基础。

二、分清清领域范围

如分子、原子,同属微观领域。在解释分子的结构时只能用原子来表述;即原子构成分子。例如:CO2分子由什么构成?答:由两个氧原子和一个碳原子构成。元素、物质同属于宏观领域:在解释物质的组成时只能用元素来表达。例:CO2是由什么组成的?答:由碳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

三、多方面讲述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如分子与原子,它们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但分子都直接构成物质:而原子有的直接构成物质、有的却先构成分子。分子、原子都可分: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成别的分子,造成物质的改变、但原子没变,只是以它为基本单位进行重新组合。而原子的破裂是原子内部各部位的分离。

四、加强练习,达到三会

运用化学用语是一种智力技能。掌握技能,要练习才能达到“写、读、用”这三会。

首先写要规范;学生在学化学用语时常犯这样一些错误,例如:常把Mg写成mg、将Mg2+写成Mg+

2、将反应条件“点火”写成“点燃、燃烧”等,书写很不规范。

其次读要严谨;学生们开始读化学用语常常不够严谨,如常把FeO读成氧化铁、把CO读成氧化碳,而没有根据化合价读成氧亚铁、一氧化碳。

最后要会用;学生在会写、会读的的基础上,应反复练习、巩固,才能达到正确运用的目的。纠正化学用语读、写中的错误习惯,比学习新知识更困难,因此教师的教学及任何示范必须做到一丝不苟。元素符号、化学式的读、写,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及其它条件,符号的表示,必须强调规范化,对作业、考试的评分必须严格,要及时发现、纠正错误,避免扩大或养成不良习惯。

五、分散难点,合理安排

有的学生把化学用语称为“第二外语”感觉很难领会。我在教学中就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以稳定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例如从绪言就开始教学生记O、H、C、N、Mg、Cu等较简单的元素符号,提前识记分散难点,以后每课都安排与本课有关的3—5个元素符号;以后又惭惭的在物质下写出有关物质的化学式,这样在学到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时就水到渠成。避免大量集中学习使学生难以接受。要让学生在学懂学会中不断强化兴趣,在教学中重视牢固地掌握元素符号,进而熟练地写出化学式,就可顺利地写出化学方程式。为避免化学用语的学习枯燥无味,可将元素符号、化合价、金属活动顺序表编成顺口溜以提高兴趣,获得好的记忆效果。

谈初中化学的创新教学 篇7

一、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每位青少年都具有自我表现的心理要求, 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到这一点, 使学生免除种种心理压力, 让学生的想象暴露出来。在教学过程中, 师生间要建立良好的情感, 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从而产生愉快的教学气氛, 师生间就会相互感染、相互促进, 就会使学生乐学、愿学。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 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这样学生才不会因师道尊严而束手束脚, 因唯命是从而思维停滞, 压抑了创新能力的萌芽。因此, 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的, 自己想的, 自己做的, 教师都要放手让学生自我探索, 自我体验,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索动机和兴趣,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 教师讲完一道例题, 把原题改变已知条件、设问角度、化学过程等再进行提问, 使学生对例题理解得更深刻, 能起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练、一题多得、发散思维、触类旁通的作用。例如:

问题一:相同质量的镁、铝、铁、锌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 哪种金属置得的氢气最多?

课堂上教师请四个同学在黑板上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出a克金属完全反应放出的氢气质量, 进行比较得出金属铝生成的氢气最多 (a/9克) , 从学生板演的解题过程可得出金属与足量酸反应生成氢气的公式:

氢气的质量=金属质量×化合价/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

用此方法解下列变形题就容易多了。

问题二:金属镁24克, 铝56克, 锌65克, 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比是多少? (2︰3︰2︰2)

问题三:相同质量的镁、铝、铁、锌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之比是多少? (2/24︰3/27︰2/56︰2/65)

问题四:相同质量的镁、铁、锌 (化合价相同) 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之比是多少? (1/24︰1/56︰1/65)

问题五:足量的稀硫酸与镁、铝、铁、锌反应生成等质量的氢气, 所用金属之比是多少? (24/2︰27/3︰56/2︰65/2)

通过多角度的提问, 可以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对发散思维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开展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是创新的摇篮, 实验设计是一个动手、动脑并可以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过程。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让学生自己思考设计实验, 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 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

例如, 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时, 课本上只说明可以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 然后用实验进行验证, 学生并不知其所以然。笔者对实验进行如下改进:给学生提供了大理石、纯碱、草木灰和两种酸 (稀硫酸和盐酸) 、澄清石灰水, 并介绍两种实验装置, 让学生分组实验进行探究, 选择出药品的最佳组合, 并通过实验找出装置的不足之处。问题呈现后, 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 各组同学积极配合, 经过实验、讨论, 再实验再讨论, 选择出了最佳的药品组合和装置, 成功地完成了探究性实验。在此实验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是主动地选择和获取新知识, 教师只起指导、组织和协助的作用, 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们在改进的实验中完成了设计、创新, 学会了竞争、合作, 从而引导和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此外, 教师在选择实验教学内容时既要注意实验内容的科学性、新颖性、创造性和可行性、可操作性, 又要重视实验内容的多样性, 使各类实验交替进行。教师要注意学生能力的发展, 做好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有机配合, 强化学生的协作学习, 达到学生动有所思、思有所获, 真正满足情景体验要求。

总之,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的传授, 更要重视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 这样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创新教育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性为前提, 以个人或小组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勇于创新、探究, 唤起学生创新、探索知识的热情,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要求我们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氛围, 让学生乐于参加问题讨论, 创设多样情境,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适时地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目标。

谈初中化学的创新教学 篇8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是学生认识化学世界,了解化学基本知识,提高化学知识素养的主渠道。但教师除了传授化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江总书记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培养学生发现新问题,获取新知识的本领。“现在一切美好的事物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那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化学实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最佳环境。序言课是学生初学化学的入门课,重点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利用其对新异的敏感,对真知的追求,从而激发他们的想象思维。

二、加强实验设计,追求实验过程的创新化。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在实验教学中,鼓励学生设计和探索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1.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目前,初中化学教材中的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在实验中学生多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如将教材中的某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可将学生带入科学探索的情景中,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探索知识的兴奋状态,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是以大理石或石灰石为原料与稀盐酸反应制取的,那么为什么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为什么不能用碳酸钠代替大理石或石灰石呢?为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部分知识,可让学生提出多种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出实验方案,教师检查学生的实验设计,适当地对学生的思路加以引导:

实验一: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均匀地放出气泡,速率适中。

实验二:用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很快产生气泡,反应瞬间完成,产生的气体来不及收集。

实验三:用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刚开始很快产生气泡,反应一段时间后,由于微溶于水的硫酸钙不断生成,附着在大理石的表面,使大理石无法接触到稀硫酸,反应就逐渐停止了,气泡不再产生,反应停止。

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观察现象并讨论反思,找出最佳的方法。这种探究性实验改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心态,上课积极性增加,能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开拓性和创新性。

2.改进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使大批学生缺乏创新意识,也使教师惰于创造。因此,在教学中从自我做起,潜心挖掘教材,对教材中实验存在的缺憾大胆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二氧化碳与水化合生成碳酸。教材中是通过把二氧化碳气体通往盛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试管,根据石蕊试液变红色来证明。这时学生还没有具备酸的通性知识,于是我改进:取两支试管,各取10ml的蒸馏水,向其中一支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然后分别滴几滴石蕊试液,让学生观察颜色的变化,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这样通过现象对比说明二氧化碳通入水中后与水作用变红色,然后把两支试管同时加热,结果发现红色石蕊又恢复紫色,原来的紫色仍为紫色,说明了碳酸的不稳定性。改进后的实验有利于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的正确掌握,还能为今后学习酸的性质作一铺垫,这不是一劳永逸吗?

三、注重实践,展现学生的创新能力。

1.开发家庭小实验

新教材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化学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及开发智力起到一定的作用。如课本实验“铁钉锈蚀条件的探究”,由于实验所需时间较长(大约一周),不能课堂演示,老师事先做好,可能降低了实验的可信度。于是,我们就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效果很理想。又如在学习碳酸盐的性质后,可让学生用醋来除去烧水壶中的污垢;用PH试纸来检测家中花园土壤的酸碱度等实验。

2.设计贴近生活的小实验

在学习《化学与能源》后,给学生布置设计家庭小实验“水果电池”,让学生参考课本原电池装置,用锌片和铜片作电极,铜丝、小灯泡等连成电路,实验化学能转化成电能,要求学生画出原理图,写好实验报告,并记录实验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对优秀方案加以肯定和鼓励,使学生体会到创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这种家庭小实验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身边,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堂密切联系实际

在学习化学时,许多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如冬天冰雪覆盖时可在道路上撒盐,遇到火灾时的自救方法,防止菜刀生锈的措施,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进入枯老井先做灯火实验,小孩放鞭炮时不能在下水井盖上放置等,让学生化学在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教学过程充满活力,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4.开展社会调查

组织化学兴趣小组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很好方式,结合教学实际,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如学习《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时,可调查了解“你家附近的河水清澈嗎?并问问父母或邻居,在他们学生时代这条河是不是像现在一样?什么原因造成的?有没有办法能改善这种状况?”。

四、习题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习题教学是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化学课本有着丰富的习题素材,教师要跳出“题海战术”的误区,充分利用好课本上的习题进行创新教学。要能使学生尽量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分析解决同一问题,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等形式使学生从单一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这样学生再见到新类型的问题时,就能以发散思维或集中思维等自己的创新方式来解答问题。化学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加强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创新的成就感。

浅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优化 篇9

摘 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贯穿于化学教学的始终。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开展化学实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由于初中化学教材与以往相比,在实验的设置、内容、数量、形式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变,因此,初中化学教师越来越加大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比重和力度,充分体现了新课改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针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优化开展了以下研究。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教学优化

一、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随着新课改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初中化学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探究能力是学生的一项重要学习能力,初中化学教师应通过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活动,通过为学生设置一系列探究性问题,锻炼他们的探究能力,一方面能够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投身于化学学习中,另一方面还能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效率。例如,笔者在带领学生一起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时,首先为学生讲解实验室反应原理,然后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如何收集二氧化碳气体?怎样验证和验满?在实验室里,是否可以用稀硫酸和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此时,学生依据“氧气的制取”相关装置进行猜想:固液不加热型装置。之后,再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二氧化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提出二氧化碳验证和验满的猜想,然后再进行实验探究。

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大都是教师为学生演示,学生很少有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初中化学教师要想优化实验教学,必须为学生提供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其亲历实验的形成过程,从而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总结实验现象和结论。例如,在开展“氧气的性质”实验时,笔者让两名学生在台上进行铁丝燃烧对比实验,一名学生利用直铁丝,另一名学生利用螺旋状铁丝,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实验前要将铁丝绕成螺丝状,而且还要在铁丝末端系一根火柴杆?为什么要在集气瓶底部铺少量的沙子或者放少量的水?学生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发现:铁丝绕成螺丝状能够增加预热面积;火柴杆能够引燃铁丝;沙子和水是为了防止熔融物溅落瓶底,造成集气瓶炸裂。在分析和推理的基础上,让?W生探究:铁丝如果燃烧不成功,原因都有哪些?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课堂时间,让他们各抒己见。初中化学教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参与到实验活动中来,使其在体验中充分感知课本内容,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大多数都是根据课本内容进行设计,实验用品和实验步骤也是比较固定的,这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初中化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步骤和过程,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器材和药品,要包容学生的不同观点。在实际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让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化学知识和课本内容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在教师审定之后,小组便可以合作开展实验。例如,在学习了“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后,学生设计了这样的实验:将小块金属钠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能够生成金属铜。接着,笔者让学生进行实验验证:将小块金属钠放入滴有酚酞的硫酸铜溶液

中,学生发现有蓝色沉淀氢氧化铜生成,并没有生成金属铜,且实验过程有氢气放出,且水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通过这样一个实验,学生充分了解到金属钠的活泼型和特殊性,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其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

四、通过家庭实验拓宽教学空间,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教学中,初中化学教师可以拓宽教学空间,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有的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小实验室,主动取化学仪器或是去药品店制备自己所需要的物品,使学生在课外之余充分启发他们的创造力。例如,笔者鼓励学生利用废弃的塑料瓶做实验仪器,像水槽、试管、集气瓶等等,教师会将实验室开放,让化学兴趣小组的学生自行设计、操作实验。初中化学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开展家庭小实验,在使学生巩固课本知识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总之,初中化学教学优化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利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科学的思考方式探究化学知识的奥秘。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只要加大实验教学的力度,为学生提供充分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就能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他们化学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挖掘他们身上的化学学习潜能,在增强学生化学知识认知的同时,还能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真正实现新课改后的初中实验教学意义。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与自然为伴诗歌下一篇:个人社保查询使用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