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叙事作文初中

2024-04-17

回家的叙事作文初中(通用8篇)

回家的叙事作文初中 篇1

一声车鸣由远至近。我兴高采烈的踏上这辆车,可还未站稳,车子已然开动,我下意识地将手撑在扶手上,可不知上面粘了什么东西。我手一滑,就要跌倒,在这时,一双温暖的手,将我扶起。

是个中年妇女,瞧她打扮,应该是个售票员,因为是秋冬季节,她穿着也臃肿,但人看上去挺和蔼的,而那双手呢!手,我的心不得一惊,那双手,皱纹爬满了,老茧可多了,岁月在这双手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车上座位已满,连中间的通道上也塞满了东西,只有司机座位旁,有条道,可那儿,我根本挤不进去。已经过了好几个站了,都未曾有一个主动让座的,我快吃不消了,况且这还是长途巴士。这车上的人大多呼呼睡着,我越看越困,后退了一步,碰到了一位乘客,我连忙道歉,可他却无动于衷,只是对我微微点头,连句话也不说。这未免也太不礼貌了吧!再看,那位售票员,也在闭目养神,我越想越来气,真跺脚。或许是我惊醒了他,或许是其他原因。她一惊的下子就醒了。妇女不好意思地说:“孩子,腿站麻了吧!这个位子,你坐吧!”“那,那你,你呢!”我甚是不解。那妇女不慌不忙的从车座底下的包裹里拿出凳子,放在司机座位旁的小道里,边放边还边说,“你看,我自有办法哪!”我不由得又是一惊。她竟丝毫无痛苦之意。

我慢慢坐了下来,售票员稳稳身说:“孩子,这人生的坎不少吧!”我有点慌,连忙把开过刀的脚藏于不安之下。“没别的意思,我也是随便问问,这路上荒岭不少,野地也多,但还是会看见漫山遍岭的美景,你说,对吧!”妇女微笑着对我讲道。我缓缓打开窗,风,徐徐地吹过来,拂面,真有不一样的享受。窗外,荒岭一方,枯叶,似蝶般的飞舞,而野草枯到根底。过了许久,仍是如此景象,我无奈地把身体靠在车座旁,休息。此时,空气中忽然飘进了淡淡香气,我顿时来了精神,是什么?我满脑子都是疑惑,向窗外望去。哇!漫山遍野的山菌耶!哦!原来生命的春天,不一定非要以春天的形式呀,只要生命之花灿烂就行……

回家的叙事作文初中 篇2

这些叙事散文, 事件不同, 内容各异, 但都以不同的生活背景, 歌颂真善美, 传递正能量, 陶冶高尚情操, 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都能感受到人间的关爱和温情;同时, 这些课文还是很好的作文范文, 可以在写作方面给孩子们以借鉴和启迪。因此, 上好这些课文, 意义重大。一年来, 我们“名师工作室”围绕叙事散文, 通过培训活动和送教活动, 对叙事散文的教学模式做了一些探索。下面以2015 年11 月到老河口市送教的课文《阿长与〈山海经〉》为例, 具体介绍如下:

一、带着问题读课文

语文学习, 离不开朗读。朗读是阅读的起点, 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 有助于情感的传递, 让学生获得思想熏陶。俗话说,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因此, 要想让学生明白课文的“义”, 必须认真朗读课文。

散文讲究的是“形散而神不散”, 抒情散文借景抒情, 叙事散文因事抒情, 这个“情”字, 就是散文的“神”, 是文章的中心;文章的中心必须让学生认真朗读才能够体会出来。因此, 讲授叙事散文, 第一个环节, 必须要求学生带着问题, 深情、认真地朗读课文。这个环节, 要注意三个方面:

1.问题导入, 创设情境。

良好的开端, 是成功的第一步。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课堂导入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此, 课堂导入理所当然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 导入的成败也直接影响着整堂课效果的好坏。

当然, 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 最简单易行的是问题导入。在讲授《阿长与〈山海经〉》这一课时, 我是这样设计的:

因为讲课地点是老河口三中, 我在ppt课件的第一张页面粘贴了两张图片, 一幅是老河口的地标性建筑物, 一幅是老河口三中的实景照片, “这是什么地方?你们愿意为她增光吗?”简单的两个问题, 马上拉近了师生心灵的距离;随后, 我又展示了九种动物图片, 问全班学生:大家能准确说出它们的名字吗?这九种动物是龙的九个“儿子”, 分别是:赑屃 (bìxì) 、螭吻 (chīwěn) 、蒲牢 (púláo) 、狴犴 (bì'àn) 、 饕餮 (tāotiè) 、 趴蝮 (bāxià) 、 睚眦 (yázì) 、狻猊 (suānní) 、椒图 (jiāotú) , 全班学生热情高涨, 虽然没有一个学生回答准确, 但课堂效果达到了——宝贵的好奇心激发出来了!在孩子们求知如渴的眼神中, 我拿出四本装帧精美的书举在半空, 告诉他们:龙生九子, 这九种动物是龙的儿子, 大家想知道九子的故事, 可以去看一本书:《山海经》;当然, 要在课下和放假的时候研究;今天, 我们要学的课文与这本书有关。我接着告诉孩子们:这节课, 如果同学们表现好了, 就把四本《山海经》奖励给班级图书馆!瞬间, 全班学生满面微笑、满眼放光地看着老师, 期待后面的教学。

叙事散文都有感人的故事, 讲授之前, 巧设问题, 制造悬念, 精彩导入, 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热烈探求, 让学生迅速而热情地投入到课文学习之中, 每一篇课文都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方法。

2.问题导学, 先问后读

安定了学习情绪, 吸引了学生注意, 激起了求知欲望, 就进入了文本的讲授过程, 这个时候, 就该诵读课文了。但读课文也有讲究, 不能什么问题都不问, 直接让学生大声朗诵;而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诵读课文。最好不要让学生先看课文, 要让学生先提出问题, 或者老师问学生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

在讲授《阿长与〈山海经〉》时, 我是这样处理的:紧接着导入阶段“龙生九子”的问题, 要求同学们下课后在《山海经》这本书里探究有关知识, 这个时候, “山海经”三个字已经出现在ppt课件的画面上了;我紧接着又提出问题:有一个人, 就因为小时候看了《山海经》, 激发了文学梦, 最终成了大文豪, 你们知道是谁么?同学们说“不知道”, 我就告诉他们是“鲁迅”;这时候, ppt课件的画面上又出现了鲁迅的名字;我接着又说:鲁迅先生写了一篇散文:《阿长与〈山海经〉》, 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篇文章。这个时候, ppt课件的画面上完整地出现了课题和作者, 我赶紧问道:大家看到这个题目, 难道没有什么问题要问老师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纷纷举手, 于是老师期待的问题出现了:阿长是谁?阿长和《山海经》之间有什么故事?阿长和鲁迅先生有什么关系?这是我预设好的问题, 完全由学生提出来, 真是太好了!我迫不及待的在ppt课件上点出这几个问题, 又补充了三个预设的问题, 这是学生不接触文本不能提出来的问题:

我看见《山海经》这本书以后, 对阿长是什么态度?

看见《山海经》前后, 我的想法和心理有什么变化?

《山海经》这本书对鲁迅先生有什么影响?

然后, 本环节重磅大戏终于登场:2 分钟准备好问题后, 孩子们带着问题读课文, 6 分钟读完, 8 分钟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一共16 分钟, 行云流水般的完成教学任务。

3.朗读方式, 多种多样

朗读, 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同时, 朗读又是一种理解的过程, 感悟的过程, 是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基础。语文新课标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中, 对于七———九年级的学生阅读要求是这样的:

(1)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 养成默读习惯, 有一定的速度, 阅读一般的现代文, 每分钟不少于500 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 扩大阅读范围。

叙事散文, 往往事件真实感人, 细节精彩生动, 语言朴素细腻, 感情真挚深刻, 是朗读的好素材,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摇头晃脑的高声吟诵, 在问题的引导下, 了解事件, 品味情感, 领悟主旨。

朗读的方式, 是多种多样的。平时的教学中, 时间充裕, 可以让全班齐读, 可以让男女生代表读;或者全体男生读, 女生听;或者全体女生读, 男生听;可以男女生接力读, 老师和学生接力读。此外, 还可以全班默读这种方式, 速度快, 适用于时间紧张的优质课。《阿长与〈山海经〉》这篇课文, 篇幅不长, 费时不多, 我要求学生各自高声诵读, 声音不一定大, 但一定要有感情, 特别是要贴近角色, 模仿人物的身份和腔调, 像演电影一样说台词、讲故事。刚上八年级的孩子, 稚嫩的童音, 纯真的激情, 很好的完成了老师的任务;加上课文内容和孩子们的生活颇为接近, 读完书以后, 6 个问题, 不到8 分钟, 全部由孩子们说出了答案, 教师只是在一边赞美、赏识,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二、带着问题品课文

导入激趣, 创设情境, 为阅读文本打下了基础;带着问题读课文, 让学生走进文本, 明白了阿长的性格、作者的情感以及《山海经》的重要作用, 这是课文“扬”的部分;但课文还有一半, 在写我对阿长的“厌恶之情”, 这是课文“抑”的部分;这一部分和后半部分一起, 欲扬先抑, 形成了一条“讨厌—敬意—怀念”的感情线索, 表现了作者对阿长的怀念和感激之情。因此, 课文前半部分的讲授非常重要, 我设计了“带着问题品课文”的环节。这个环节要注意三个方面:

1.巧选角度, 质疑问难

学生, 理所当然是学习的主体, 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发现”的过程, 教师只应该起主导作用;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引导学生,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 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但这绝不是说教师要靠边站, 有时候, 教师的主导作用非常重要。

例如课堂提问环节, 既包括学生对课文、对老师质疑问难, 也包括老师对学生、对课文质疑问难。这样, 可以增进师生交流, 活跃课堂气氛;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习兴趣;可以开阔学生思路, 启迪发散思维;可以及时获得反馈, 提高教学效率。因此, 提问必须掌握技巧:问题巧妙设计、精心选择;要难易适度, 面向全体;要简单明了, 启发性强;要抓住时机, 打开思路;要积极评价, 赞美赏识;巧选角度, 站在知识点的各个角度去提问。

在“带着问题品课文”环节, 我主要从内容、情感和词句赏析角度, “亲自下厨”, 为学生预设了四个问题:

课文前半部分写了阿长哪些事?

你觉得写这些事情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你发现有哪些词语和句子最能突出阿长的性格、最能表现作者的情感?

你能赏析并表演一下吗?

我要用这几个问题, 让学生明白:课文前半部分, 作者是“憎恶、讨厌”阿长的, 因为阿长是一个颜值很低的、没有文化的、举止粗俗的、迷信可笑的、愚昧落后的农村妇女, 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准备。

问题来了, 不能自问自答, 也不能教师马上问, 学生马上答, 因为这些问题有目的, 有难度, 必须让学生合作解决。于是, 学生登场了。

2.探究小组, 合作互动

教学有时候真像炒菜, 教师不能把炒好的菜直接端给学生吃, 最好让学生自己学会炒菜, 这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厨师可以准备好材料, 菜得叫学生自己炒!

语文新课标在第一部分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 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 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教学内容的确定, 教学方法的选择, 评价方式的设计, 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基于此, 课文讲授到此时, 我把全班学生按前后座位, 自然分成几个探究小组, 围绕老师提出的四个问题热烈讨论, 各抒己见;老师则快乐地围着孩子们转来转去, 这个组听听, 那个组看看, 有时候插几句嘴, 发表一下意见, 但绝不表态, 只是帮助各个小组打开思路, 找出答案。这样的课堂, 完全是欢乐的“海洋”, 探究的“草原”, 教师完全成了快乐而享受的“导演”。

3.教师主导, 点拨思路

有合作探究, 一定要有精彩的展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老师的主导地位也一定不能弱化。

在上课前, 我给孩子们讲了一句话;这节课, 你们应该像美丽的小天使, 在知识的天空快乐的翱翔;而老师, 只是花丛中一只路过的蝴蝶, 刚好看见了你们可爱的身影。在孩子们的探究到了火候时, “蝴蝶”该登场了!我及时下达了“小组代表开始展示探究成果”的命令, 各个小组争先恐后回答问题, 小手举得“刺破苍穹”, 各种答案闪现着智慧的火花。这个时候, 就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时间了。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问题, 点拨他们的思路, 在课文中找出关键词句, 分析作者情感, 归纳人物性格。

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叙事散文, 关键细节, 最好发挥学生的表演天分, 让他们登台表演, 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品析阿长“切切察察”这个细节时, 我要求两名学生代表站在主席台的正中间, 像阿长和别人说话一样, “竖起第二个手指, 在空中上下摇动, 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进行“场景再现”, 两个孩子惟妙惟肖的表演赢得了阵阵掌声。这个时候, 我伸出小拇指“表扬”他们, 同学们都笑着说:“老师, 手指头错了!”我马上追问:“鲁迅先生设计的是哪一个手指头?你能说说其中的奥妙吗?”学生们“哦”的明白了鲁迅先生遣词造句的妙处。

“带着问题品课文”环节, 正是基于新课程理念, 让孩子们“生生互动, 合作探究”, 在课堂上“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团结、学会做人”, 从而在训练孩子们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同时, 锻炼他们适应未来社会的生活能力和生存能力。

三、带着问题说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对学生“说”的教学提出了要求:

“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 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 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因此, 不管什么体裁,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必须训练学生“说话”能力。叙事散文, 通俗易懂, 贴近生活, 能很快打动学生幼小的心灵, 教师只要设计好教学内容, 学生能说的东西有很多。

我主要把“辩论”这种活动形式带进了叙事散文的课堂教学, 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这个环节也要注意两个方面:

1.辩论的“总设计师”

新课程理念, 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但是, 现在的语文教学有点“矫枉过正”的嫌疑:教师“不敢主导”, 害怕因此冲淡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的学校甚至强迫教师“一节课只能讲几分钟”, 剩下的时间全部教给学生活动, 这是不对的。韩愈说:“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学内容, 该教师讲的一定要大胆讲, “主体”应该是“主导”引导下的“主体”, 而不是所有内容都要学生“兵教兵”, 那还要老师干什么?教学过程中, 教师首先应该是一名“设计师”, 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都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

把“辩论”引进课堂, 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论题”, 特别是正方和反方的观点, 不仅要争锋相对, 更应是“画龙点睛”, 这对学生理解课文主旨起到至关重要的启发作用。

叙事散文可以辩论的内容有很多, 课文主旨、写作方法、描写方法等都可以成为辩论素材。在《阿长与〈山海经〉》这一课, 我主要引导学生利用辩论把握文章中心。

教学过程中, 我设计的第三个大环节是:“带着问题说课文”。我让学生从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入手, 思考:就整篇文章来看, 作者对阿长的感情, 是以喜欢为主, 还是以讨厌为主。然后抛出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正方——以喜欢阿长为主, 反方———以讨厌阿长为主。男生和女生自由挑选正方和反方, 8 分钟的小辩论, 唇枪舌剑, 战火纷飞, 精彩激烈, 笑声、掌声, 连续不停。

2.积极的“旁观者”

学生辩论时, 教师决不能“隔岸观火”“袖手旁观”, 教师必须是积极的“旁观者”。

教师首先是“平等的首席”:不管正方、反方, 教师都不能偏向, 和每一方都是平等的关系;有困难的时候, 既帮助正方, 也帮助反方。

教师还应该是“指导者”:教师要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内容向两方学生“输送炮弹”, 并且在双方辩论“哑火”的时候及时出手, “推波助澜”, 让“战火”接着烧下去。

教师还应该是“管理者”:辩论的主题是不能“跑偏”的, 必须围绕主题来, 不准进行“人生攻击”, 要讲究辩论规则, 必须认真听取对方辩手的发言, 一定要互相尊重, 不能有其他的“肢体语言”, 这样, 课堂才是有序的。

在《阿长与〈山海经〉》这一课的辩论环节, 正方学生完全被反方打败, “作者不喜欢阿长”占了绝对上风。因为作者采用的是“欲扬先抑”, 学生随时、随处可以发现阿长的“讨厌之处”, 当然会觉得作者不喜欢阿长, 其实这正是老师期望的结果, 但老师必须要帮助正方!我反复提醒正方同学思考:

难道阿长就没有一点优点?

如果阿长是一个“坏蛋”, 作者为什么对她这么难忘?

作者小时候对阿长是什么态度?

作者长大后对阿长又是什么态度?

这些感情有关系吗?

“扶弱济贫”的结果是, 全体学生明白了本文的抒情线索:“讨厌———敬意———怀念”阿长, 然后顺理成章的明白了本文的写作方法:欲扬先抑。

为什么把“辩论”这种形式作为“说课文”的活动形式呢?因为辩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好胜心, 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都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没有任何羞怯感;同时, 辩论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流能力, 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发散思维,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引导学生, 为青春注入正能量。

四、模仿课文写片段

语文课离不开拓展延伸, 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所讲的教学内容, 强化教学主题;它还能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让他们掌握各种语文方法;它是讲授和练习联系的纽带, 是把课本知识直接转化为学习能力的纽带。

在处理叙事散文的“拓展延伸”环节, 我主要采用了“片段仿写法”, 这种拓展方法简单易行, 通俗易懂, 可以马上活学活用,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里要注意两个方面:

1.点拨方法

提起作文, 很多语文老师都会头疼:我费了那么多的功夫, 为什么学生的作文还是写不好呢?其实写好作文关乎方方面面问题, 比如学生的阅读面的深浅、知识面宽窄、语言水平的高低、思维能力的高下, 以及写作数量的多寡、批改质量的好坏, 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写作水平。我认为, 写作方法的点拨应该引起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 那就是“一课一得”!因为每一篇课文都是编委精心挑选的, 它们对于学生写作一定都会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叶圣陶老先生早就告诉我们:“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 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这句话可以作为语文教师作文训练的圣经!

叙事散文中, 可以借鉴的写作方法有很多:欲扬先抑、细节描写、对比、衬托、象征、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人物描写等等, 每一种方法, 都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模仿借鉴, 快速转化为写作能力。

在《阿长与〈山海经〉》这一课的拓展延伸环节, 我设计了“模仿课文写阿长”的写作训练活动:在你的成长过程中, 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是怎样看待她们的?请用欲扬先抑的方法写一段话, 介绍这样一个人, 不超过200 字。这个环节我准备了8 分钟, 因为前30 多分钟学生已经充分理解了“欲扬先抑”这种方法, 在课堂上没有专门的时间用笔写, 学生直接举手发言, 口头作文, 教师在一边点评, 效果很好。

2.仿写片段

一节课只有45 分钟, 拓展训练的时间很短, 但短有短的训练方法, 那就是写“片段”。在教师总结完本文的写作方法之后, 趁热打铁, 及时跟进, 马上拓展, 这样学生有新鲜感、兴奋感, 迅速进入练兵状态, 训练效果会更好。

例如《阿长与〈山海经〉》, 还可以设计另外一种片段训练:

阿长和别人说话, 常喜欢“切切察察……”;你身边的同学们说话时是什么一种情景?请你模仿这个细节, 描写一个人物片段, 要求写出人物个性, 不超过200 字。

再例如朱自清的散文名作《背影》, 可以这样设计片段训练:

年老、笨拙的父亲, 亲自翻过铁道为我买橘子, 对于父亲的外貌和动作描写, 没有华丽的辞藻, 却突出了父爱的伟大, 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也使这篇散文成为不朽的名篇。请你模仿“买橘子”这一段的人物描写方法, 写一个感人的场面, 歌颂父爱或母爱的伟大, 不超过200 字。

在叙事散文的拓展环节, 教师要紧扣课文, 结合作文方法设计训练片段。因为这种片段训练, 直接把教材技法作为实战指南, 着眼“局部战争”, 演练“实战水平”, 可以培养学生写作的“手眼身法步”基本功。这样, 小处着眼, 细节磨练, 日积月累, 描写能力提高了, 语言水平提高了, 写作技巧娴熟了, 逐渐提高到段、篇, 作文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这就是“仿写”的魅力。

回家的叙事作文初中 篇3

【关键词】写作 语言运用 叙事类作文 写作技巧

一般情况下,叙事类作文看似简单,实际上想写好确不容易。同样是在叙述一件事情,有些学生的作文就像一碗白米饭似的,看起来没有任何的食欲。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有些学生的作文就是一碗香喷喷的“扬州炒饭”,让人看起来就忍不住动筷子想把它吃完。所以,作文的关键就是怎样把白米饭变成扬州炒饭。那这其中的奥秘就是写作技巧的运用。

一、写作前:理清思路,明确步骤

叙事类作文写作步骤分为三个步骤,写作前学生就有大量的工作要做。首先一定要读清要求和要点,试卷作文题目中的每一个字,甚至每一个标点都要仔细研读。明白出题人的意图,叙事的重要部分在哪,另外对于题目中给出的省略号部分一定要给叙述出来。只有先把题目和要点认真分析好,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到底是要做什么,明确下面的具体步骤。

在分析完作文题目之后,就可以思考文章的结构和段落。一般初中阶段三段居多,给人直观形象的感觉。学生不可有几个要点就写几段,要分脉络。文章的结构也尤为重要,一般叙事类的作文有四种结构可以采纳,例如描述一次旅行,可以采用时间顺序。每一段都可以以时间来开头,第一天,第二天。类似之类的。当描述一个物体的时候,比如我的卧室,就可以采用空间顺序,这样就有条不紊。

二、写作中:注重选材,传播正能量

叙事类作文一般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开门见山,直抒胸臆。直接阐述具体的事情和简要的理由。比如写一篇关于感谢某人的记叙文,那么第一段就可以直接写感谢的人,和总起全文的一个泛泛的理由,不需要太过于细致。第二部分正文部分具体去叙述一件事情,第三部分总结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且要注重文章的结构层次。而这三个部分,也是有主次之分,无可厚非的是重点在于第二段,怎样去叙述一件事。

1.完整的故事。既然是叙事类作文,那必定要由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就像中文的小说一样,起因经过情节背景都要有所交代,只不过是要分清主次而已。开始的部分可以简略的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然后重点突出发生了什么事情,或者有没有情感的碰撞等。举个例子,淮安市中考题最感谢的人。有个学生写的是感谢自己的老师,他在文中就叙述了他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和其他同学遇到矛盾不知道怎么处理的时候,老师及时站出来,毫不吝啬的给予他帮助,最后他知道怎么样与同学相处,并且变成一个受欢迎的同学。这篇作文的成功之处就在于首先这位学生阐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并且交代了事情发展的情节,重点突出为什么感谢老师,最后还告诉了读者故事的结果。

2.突出正能量。正能量这个词在前几年还是特别火的,有人会产生疑问,为什么这个词会出现在英语作文当中了。实际上不管是中文作文还是英文作文,都要突出积极向上,阳光大气的主题。在叙事类作文的第二段,你写的这件事情肯定是对你的人生或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不是像小孩过家家似的,只是因为好玩,这样的文章啊就没有深度,没有思想,同样也不会是一篇佳作。同样以淮安市中考题最感谢的人为列,有学生的作文写的是最感谢自己的爷爷。他叙述的事情是自己的爷爷非常宠爱自己,从来不批评不打骂自己,如果他和他的小伙伴遇到矛盾了,爷爷总是会第一时间出来帮助自己,呵斥别的小伙伴。并且他的爷爷从来都不管他玩电脑游戏,给他很多零花钱。可能在他的心里,这就是他感谢爷爷的原因。但是这样一篇作文会赢得读者或者改卷老师的喜爱吗?会得高分吗?我觉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他传播的不是一种正能量,长辈过度对自己的溺爱,反而是自己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三、写作后:仔细检查,关注细节

很多学生在写完一篇文章后,总是缺少最后这个再次检查的过程,认为之前已经做了那么多的准备工作了,最后这一步可要可不要。其实不然,在你回头再读文章的时候,实际上站的高度已经不一样了,你是在修饰美化自己的文章。就像白米饭变成扬州炒饭的最后一步,厨师需要选择精美的餐具,并且把炒饭的形状修饰一下,这样就更能吸引人的食欲了。作文中的第一大忌就是尽量不要有太多的语法错误,如果你一味的追求用复杂句型,高级单词,但是反而有一大堆语法错误,那这样反而效果更差。所以,首要的保证就是你写出来的句子都是正确的句子。就像炒饭一样,如果你用坏了的,馊了的米饭去炒饭,那你放再多的调料也是没有用的,写作文同样如此。第二个细节就是文章的时态,叙事类作文的时态全文可能略有不同,比如第一段你在引出这件事情的时候,可能用的一般现在时。比如The person who influences me most is my father who has done a lot of things for others.但是第二段文章的主体部分,基本上采用的就是一般过去时。在一般过去时里面,学生最容易犯错的就是动词的过去式,尤其是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式,一不留神就会犯错误,这些都是细节问题,同时也是作文产生差距的地方。而最后一段,多半是阐述这件事情对自己的影响或是抒发自己的感想,希望,那就可以用一般现在时,现在完成时或者是一般将来时。如果能做到这最后一步,那才是真正一篇上好的佳作。

参考文献:

[1]曹小红.初中英语写作课的教学思考探索[J].快乐阅读,2013.

回家的叙事作文初中 篇4

心里抱怨着,忽然看到前面房前还亮着灯,好像是一个修车摊,我欣喜地推车快步向前。

“师傅,还修车吗?”我问。

“不行!我要收摊了。”老板是个黑瘦的中年男子,他一边收拾工具一边冷漠地答道。

“那……借气筒用行吗?”在这又黑又冷的晚上谁不急着往回赶,我毫无底气地问。

“充气?一块。”

充气也要一块,我撇撇嘴,手已经在兜里摸索了,反正只要能骑车回家就好了。

糟了!钱掉了!我猛然发现,仔细翻找还是没找到。苍天啊!我欲哭无泪。我正准备开口说赊帐,抬头却看见墙上贴着“概不赊欠”四个大字,话到嘴边又咽下。迟疑着,修车老板已推车准备离开了。

我垂下头,默默转身,路灯将我的影子拉得很长,显得那般孤寂与无助。风更大了,呼呼的声音仿佛也在嘲笑我。离家至少还得步行一个多小时,抬头,前方一片黑暗。

回头看看,不远处有一个身影在晃动,好像正准备跨上三轮车。我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急急跑了几步,喊了声“师傅!”。

那身影停住了,回过头来,一张布满皱纹的脸在昏黄的灯光的笼罩下更显苍老。

“师傅,我的车轮胎被扎了,您能帮我修一下吗?”我小心翼翼地问。他没有说话,从工具箱里拿出一些工具,向我走来。

“让我看看。”他的声音有些嘶哑,也有些疲惫。他用长满厚茧的双手捏了捏车轮胎,将车倒过来,认真地干起活来。

我感激不已,忽然想起身上没钱,一时不知该怎么开口跟他说。

一会儿,他站起身来,把车扶正,对我说:“好了。”

“师傅,我郊游时钱掉了,能不能明天再给您……”我试探地问。

他看了看我,淡淡地说:“钱以后再说吧。”

我很高兴,此刻的心情十分复杂,有庆幸,有感激,还有一种想落泪的冲动。

“师傅,您明天还在这儿吗?我明天来还钱。”

“嗯,快走吧,很晚了,别让家人担心。”

“谢谢!”我深深地鞠了一躬,转身便骑车走了。

回家的叙事作文 篇5

“快还钱”随着一声叫骂声杰的父母赶到现场,原来是杰偷了人家的钱,110来了说只要认错就放了他,可是杰眼睛眨也不眨,警察见他顽固不化就把他带到了警察局,杰的母亲跪了下来说“孩子,你就认错把,我给你跪下啦”可是姐依然无动于衷就这样警察带走了他。

“吱”大门开了,杰出来了,他四处望望看见俩个人向他走来,他翻了一个白眼就头也不回的跑了,任由父母在后面怎样哭喊也不理睬。

本以为孩子会由于这次教训会明白一点但是夫妻二人在家等到的却是巨额赔款,原来杰在外面打人不小心把人打死了,人家父母找上门来要求赔款现金80万元,可是杰的父母手上也只有30万元还包括卖房子的钱可是还差很多就问朋友借数了数还差40万,杰的父亲走了出去,来到了医院原来他的同事家里有钱可是人得了糖尿病要换一个肾。

他拿出瘦黑的手在上面签了字等孩子母亲到医院时他已经进去了,她嚎啕大哭,因为家里的希望就是老公,他倒了怎么办,一会他出来了,在医院过了几天等钱一到手就急急忙忙送给了人家。

杰回来了,可是母亲因为疲劳过度检查出肺癌晚期,爷爷因为出去借钱被车祸夺走了生命,奶奶日夜哭诉,眼睛可瞎了,父亲日渐面黄了很多,看到家里的情况,杰好像明白了,但是一切已经晚了。

走在回家的路上叙事作文 篇6

那是星期六的晚上,我正在爷爷奶奶那家里玩,这时已经是八点了,我要回家去了,于是我告别了爷爷奶奶,自己走回家去了。

可是这时,路灯都不亮了。我想:怎么停电了?真烦!我只好在漆黑的夜里走着。我走了很久,天也越来越黑,走到一半时,几乎看不见了。这时,月亮露出了它那圆圆的脸蛋,把皎洁的月光洒向地面,湖水也泛起了淡淡的波纹。我继续走着,心想:天这么黑,万一遇到鬼怎么办?这时,我不禁想起《黄河鬼棺》里的老头,他死的面貌,而且他身边的朋友一个一个的离奇死去,而且死者的面貌狰狞、可怕。想到这里,我不禁打了个寒战。

越怕鬼,老天爷真的派了一个“鬼”。走到大约四分之三时,狭小的巷道里冒出了一个黑乎乎的比我高一点的东西。这时月亮也收敛了自己的光芒,空气一下子变得沉重起来,那个黑影一步步地向我走来,我的心里像兜了一只小兔子似的砰砰乱跳。这时,我想到了人们常说的索命鬼,这个东西会不会是的呀?想到这里,我心跳又再次加速,头上大粒大粒的汗珠直往下掉。我一步一步的走着,等着他来索我的命。可是当我走过去时,什么事也没有发生。我想:原来不是鬼,吓我一大跳!同时我也暗骂自己:“我真是一个十足的胆小鬼!过了一会儿,我终于回到了家。我长舒了一口气。

初中语文叙事性散文阅读教学研究 篇7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

在探讨叙事性散文在教学实施过程所需要关注的方向与问题之前,有必要从宏观上来探讨初中语文在教学过程当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从而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首先,初中语文阅读材料的主旨特色明显。从当前的人教版的初中语文的课程设计标准来看,具有比较突出的主旨特色。无论是在阅读材料的选择方面,还是在阅读内容的编排方面都是牢牢把握主旋律这一重要的底色的。例如,在八年级上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其作品的主要关注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社会群体之间的友爱与和平等等。通过这种旗帜鲜明的主旨性阅读教学可以为初中语文学习者三观的科学建立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其次,阅读材料的广泛性。随着基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解放课堂,解放学生的想象力是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在这一环境与趋势的推动下,初中语文在阅读材料方面呈现出了更加丰富多彩的特点。例如,在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仅有中国古典的小说,诗词也有很多欧美大家的代表作品。在这种不断趋于丰富的阅读材料中,初中语文学习者在提升阅读能力,开拓阅读视野等方面获得了更加长足的发展。

最后,阅读教学的基础与启蒙性。阅读是学习者与作者对话与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每一个作品的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加之,初中语文学习者在语文知识储备与语文阅读相关的素养积累方面还处在一个较为初级的阶段。在这种条件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则需要从学习者现有的语文能力与水平出发,在阅读的基础性以及阅读的启蒙性方面予以更大层面的关注。

二、叙事性散文的特点及阅读教学要求

在整个阅读教学中,阅读对象不同,其所实施的阅读策略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调整。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散文阅读教学,尤其是叙事散文阅读教学需要立足于其自身的体系与特点,才能达到预期的阅读教学效果。

一方面,叙事散文的特点。从文学体裁的层面来看,叙事散文是散文这一体裁的主要分支。作为散文的一种变体,叙事散文兼具了散文与记叙文的双重特点。具体来讲,与抒情类的散文不同,叙事散文有着自己的故事情节及发展脉络。读者在进行叙事散文阅读的过程当中会比较清晰的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情绪与情感。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就是叙事散文的上乘之作。通过这篇文章的阅读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要表达的父子情。另外,因为是散文的一种分支,所以,叙事散文在语言方面比较简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大量的修辞手法的使用,也没有戏剧型的语言。朴实无华应该是叙事性散文在语言表达方面所呈现出来的主要特点。当然,叙事的目的是为了抒情,在看似一件简单的事情之后,作者会将其所要表达的思想进行传递。在这个过程中,形散而神不散使散文特点也得到了很好的彰显。应该说,无论是直接的抒情还是间接的叙事,散文所要表达的主旨思想是不会发生变化的。这一点也是在今后的散文阅读中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的落脚点。

另一方面,叙事性散文的教学要求。在进行叙事性散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除了遵循一般意义上的教学规律之外,还需要从叙事性散文的自身特点出发,来进行针对性的适应与调整。从阅读教学的实践层面来看,需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首先,阅读教学的情感性。这一点在整个叙事性散文教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所谓的情感性是指在叙事散文故事或情节的背后,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与挖掘作者背后的精神世界。只有从源头上把握住作者的情感走向,在相关语篇的赏析与解读方面才会具有更大层面的可操作性。

其次,阅读教学的开放性。从阅读的基本诉求来看,在叙事性散文的阅读中感知语言的美妙与生活的美好是一个基本的落脚点。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阅读教学的开放性是一个基本的也是一个必然的诉求。阅读教学的开放性意味着在整个教学的实施过程当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发散与想象空间。同时,允许学生基于自己的理解与领悟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做出不一样的解读。这一点在今天的创新型社会的发展以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当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最后,阅读教学的批判性。从文学审美的层面出发,任何形式的文学作品在进行创作的过程当中,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的主观意念及客观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会从正面与负面两个方向来进行表达。因此,在进行叙事散文的阅读教学过程当中,要引导学生在吸收作品所要表达的正向内容与思想的同时,也要摒弃那些与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不一致的内容。通过这种带有一定的批判性的阅读教学,有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从而在今后的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制或者减少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

三、初中语文叙事性散文教学案例分析

在上文中,简要从理论层面围绕初中语文的教学特点以及叙事性散文的主要属性特征与教学要求进行了分析。为了从具体的层面来探讨叙事性散文的具体教学实施策略。本文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斑羚飞渡》为例来探讨其具体的实施路径。

首先,在教学之前,语文教师让学生观看了一小节纪录片。该记录片主要讲述了在非洲大草原上,羚羊的大规模迁徙。羊群浩浩荡荡,从荒漠走向草原。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位于食物链顶层的食肉动物的袭击,也会有恶劣的自然条件的肆虐。在队伍的行进过程中,有的斑羚倒下了,有的斑羚受伤了等等。但是,无论外在的挑战如何让他们止步,他们依然向前,向着他们的目的地前进。通过这种视频的先期导入,帮助学生对于斑羚这种动物有一个整体层面的认知。

其次,在学生观看完关于斑羚的短片之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在阅读的过程当中,学生需要划出最为打动自己的文章段落。然后,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之间彼此分享对于这篇文章最大的感悟。在进行分享的过程当中,语文教师主要负责观察与引导。同时,小组在进行讨论的过程当中,要进行必要的记录,尤其是关于文中不理解的部分要进行记录,从而在后续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必要的解答与补充。

再次,教师进行讲解。作为整个叙事散文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在进行课堂讲解的过程中,并不是传统上的一言堂与满堂灌,相反的,教师需要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一方面,从语言层面与学生一起欣赏这篇文章在语言的使用方面所具有的特点。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语言表达技巧。另一方面,也是散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的落脚点,引导学生去感知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最后,课后作业。阅读教学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短短的课上教学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课文讲解之后,语文教师还应该通过布置作业的方式来继续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围绕本节课,可以让学生通过写读后感的方式来强化与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另外,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让学生观看最新上映的电影《我们出生在这里》。通过这种课外作业的方式,可以更加全面的提升学生对于这篇文章作者情感的理解。需要指出的是,在进行课后作业布置的时候,要从学生的阅读兴趣出发,以不加重学生的阅读及学习负担为主要的前提。

四、初中语文叙事性散文的教学方法探讨

上文中,通过教学案例分析的方式来探讨了叙事性散文的具体实施路径。当然,围绕教学路径的探讨还有很多。本文在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初中语文叙事性散文教学方法的探讨。

首先,多媒体教学。在进行叙事性散文的教学过程当中,通过多媒体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学过程的互动性与趣味性。例如,借助互联网丰富的视频或者音频资源,帮助学生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从视觉以及听觉等诸多方面也可以得到相应的刺激与影响。经过教学研究发现,在初中语文叙事性散文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参与阅读的积极性。因此,在今后的初中语文叙事性散文教学的过程当中,要重视这种多媒体教学媒介的使用。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在整个教学多媒体的使用过程当中,要避免媒介的滥用,要在科学的原则的基础上,为初中语文叙事性散文阅读教学效果的提升服务。

其次,小组教学。在上文的案例分析中,简单地介绍了小组教学的应用。从实施效果上来看,这种教学方法所带来的裨益还是很大的,值得在今后的初中语文叙事性散文教学中进行借鉴与使用。在实施小组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做好课堂管理的工作,因为初中生的自律意识与水平还不是很高,需要借助一定的外在纪律约束。另一方面,要注重小组教学实施的环节。也就是说,在进行小组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挥自己的引导者的角色。根据小组学习与互动的效果来进行选择性的互动。尤其是围绕学生在小组讨论等诸多环节中出现的问题与情况要在第一时间进行应对与处理,从而避免正常阅读教学秩序打断。

最后,发现教学法。这里的发现教学法是从认知心理学的层面而衍生出来的一种教学方法。发现教学法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学习者学习的过程并不是一个被动吸收的过程,相反的,是一个主动的思维构建的过程中。所以,在进行初中语文叙事性散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抛出几个思考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在语篇阅读中去寻找答案。这种发现教学法在初中语文叙事性散文阅读教学的应用过程当中,要注意问题的选择以及良好的发现学习环境及氛围的营造。在这种主动的思维构建过程当中,学生在叙事性散文语篇理解能力,作者情感表达的感知等方面的能力都会得到一定的提升与飞跃。在这种方法的助力下,包括叙事性散文在内的诸多阅读教学将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叙事性散文作为散文的一种,具有自身的一些特色与魅力。通过必要的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进一步领略叙事性散文所具有的文学魅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探讨了初中语文的教学特点及要求,然后,通过教学案例分析的方法,探讨了初中语文叙事性散文阅读教学的实施路径。最后,在借鉴相关研究文献与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初中语文叙事性散文阅读教学今后的方法。随着阅读教学意义的不断凸显,围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将会更加完善与深入,希望本文能对该层面的研究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主要的内容之一。在教学的过程当中,阅读材料的不同其所需要的教学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文以人教版的几篇叙事散文作品为研究对象,探讨具体的教学实施路径与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叙事散文,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夏红星.叙事学对于实现文学作品教学目标的意义[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6).

[2]王丽艳.充分利用中学图书馆资源促进语文教学[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3]田家.游戏教学法在泰国中小学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4]石英.新课程下的现代散文教学[J].新课程学习(中学),2009(1).

初中叙事散文教学模式的探索 篇8

这些叙事散文,事件不同,内容各异,但都以不同的生活背景,歌颂真善美,传递正能量,陶冶高尚情操,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都能感受到人间的关爱和温情;同时,这些课文还是很好的作文范文,可以在写作方面给孩子们以借鉴和启迪。因此,上好这些课文,意义重大。一年来,我们“名师工作室”围绕叙事散文,通过培训活动和送教活动,对叙事散文的教学模式做了一些探索。下面以2015年11月到老河口市送教的课文《阿长与〈山海经〉》为例,具体介绍如下:

一、带着问题读课文

语文学习,离不开朗读。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有助于情感的传递,让学生获得思想熏陶。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要想让学生明白课文的“义”,必须认真朗读课文。

散文讲究的是“形散而神不散”,抒情散文借景抒情,叙事散文因事抒情,这个“情”字,就是散文的“神”,是文章的中心;文章的中心必须让学生认真朗读才能够体会出来。因此,讲授叙事散文,第一个环节,必须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深情、认真地朗读课文。这个环节,要注意三个方面:

1.问题导入,创设情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第一步。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课堂导入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此,课堂导入理所当然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导入的成败也直接影响着整堂课效果的好坏。

当然,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最简单易行的是问题导入。在讲授《阿长与〈山海经〉》这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因为讲课地点是老河口三中,我在ppt课件的第一张页面粘贴了两张图片,一幅是老河口的地标性建筑物,一幅是老河口三中的实景照片,“这是什么地方?你们愿意为她增光吗?”简单的两个问题,马上拉近了师生心灵的距离;随后,我又展示了九种动物图片,问全班学生:大家能准确说出它们的名字吗?这九种动物是龙的九个“儿子”,分别是:赑屃(bìxì)、螭吻(chīwěn)、蒲牢(púláo)、狴犴(bì'àn)、饕餮(tāotiè)、趴蝮(bāxià)、睚眦(yázì)、狻猊(suānní)、椒图(jiāotú),全班学生热情高涨,虽然没有一个学生回答准确,但课堂效果达到了——宝贵的好奇心激发出来了!在孩子们求知如渴的眼神中,我拿出四本装帧精美的书举在半空,告诉他们:龙生九子,这九种动物是龙的儿子,大家想知道九子的故事,可以去看一本书:《山海经》;当然,要在课下和放假的时候研究;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与这本书有关。我接着告诉孩子们:这节课,如果同学们表现好了,就把四本《山海经》奖励给班级图书馆!瞬间,全班学生满面微笑、满眼放光地看着老师,期待后面的教学。

叙事散文都有感人的故事,讲授之前,巧设问题,制造悬念,精彩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热烈探求,让学生迅速而热情地投入到课文学习之中,每一篇课文都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方法。

2.问题导学,先问后读

安定了学习情绪,吸引了学生注意,激起了求知欲望,就进入了文本的讲授过程,这个时候,就该诵读课文了。但读课文也有讲究,不能什么问题都不问,直接让学生大声朗诵;而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诵读课文。最好不要让学生先看课文,要让学生先提出问题,或者老师问学生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

在讲授《阿长与〈山海经〉》时,我是这样处理的:紧接着导入阶段“龙生九子”的问题,要求同学们下课后在《山海经》这本书里探究有关知识,这个时候,“山海经”三个字已经出现在ppt课件的画面上了;我紧接着又提出问题:有一个人,就因为小时候看了《山海经》,激发了文学梦,最终成了大文豪,你们知道是谁么?同学们说“不知道”,我就告诉他们是“鲁迅”;这时候,ppt課件的画面上又出现了鲁迅的名字;我接着又说:鲁迅先生写了一篇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篇文章。这个时候,ppt课件的画面上完整地出现了课题和作者,我赶紧问道:大家看到这个题目,难道没有什么问题要问老师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于是老师期待的问题出现了:阿长是谁?阿长和《山海经》之间有什么故事?阿长和鲁迅先生有什么关系?这是我预设好的问题,完全由学生提出来,真是太好了!我迫不及待的在ppt课件上点出这几个问题,又补充了三个预设的问题,这是学生不接触文本不能提出来的问题:

我看见《山海经》这本书以后,对阿长是什么态度?

看见《山海经》前后,我的想法和心理有什么变化?

《山海经》这本书对鲁迅先生有什么影响?

然后,本环节重磅大戏终于登场:2分钟准备好问题后,孩子们带着问题读课文,6分钟读完,8分钟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一共16分钟,行云流水般的完成教学任务。

3.朗读方式,多种多样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同时,朗读又是一种理解的过程,感悟的过程,是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基础。语文新课标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中,对于七——九年级的学生阅读要求是这样的: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叙事散文,往往事件真实感人,细节精彩生动,语言朴素细腻,感情真挚深刻,是朗读的好素材,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摇头晃脑的高声吟诵,在问题的引导下,了解事件,品味情感,领悟主旨。

朗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平时的教学中,时间充裕,可以让全班齐读,可以让男女生代表读;或者全体男生读,女生听;或者全体女生读,男生听;可以男女生接力读,老师和学生接力读。此外,还可以全班默读这种方式,速度快,适用于时间紧张的优质课。《阿长与〈山海经〉》这篇课文,篇幅不长,费时不多,我要求学生各自高声诵读,声音不一定大,但一定要有感情,特别是要贴近角色,模仿人物的身份和腔调,像演电影一样说台词、讲故事。刚上八年级的孩子,稚嫩的童音,纯真的激情,很好的完成了老师的任务;加上课文内容和孩子们的生活颇为接近,读完书以后,6个问题,不到8分钟,全部由孩子们说出了答案,教师只是在一边赞美、赏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二、带着问题品课文

导入激趣,创设情境,为阅读文本打下了基础;带着问题读课文,让学生走进文本,明白了阿长的性格、作者的情感以及《山海经》的重要作用,这是课文“扬”的部分;但课文还有一半,在写我对阿长的“厌恶之情”,这是课文“抑”的部分;这一部分和后半部分一起,欲扬先抑,形成了一条“讨厌—敬意—怀念”的感情线索,表现了作者对阿长的怀念和感激之情。因此,课文前半部分的讲授非常重要,我设计了“带着问题品课文”的环节。这个环节要注意三个方面:

1.巧选角度,质疑问难

学生,理所当然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发现”的过程,教师只应该起主导作用;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但这绝不是说教师要靠边站,有时候,教师的主导作用非常重要。

例如课堂提问环节,既包括学生对课文、对老师质疑问难,也包括老师对学生、对课文质疑问难。这样,可以增进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可以开阔学生思路,启迪发散思维;可以及时获得反馈,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提问必须掌握技巧:问题巧妙设计、精心选择;要难易适度,面向全体;要简单明了,启发性强;要抓住时机,打开思路;要积极评价,赞美赏识;巧选角度,站在知识点的各个角度去提问。

在“带着问题品课文”环节,我主要从内容、情感和词句赏析角度,“亲自下厨”,为学生预设了四个问题:

课文前半部分写了阿长哪些事?

你觉得写这些事情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你发现有哪些词语和句子最能突出阿长的性格、最能表现作者的情感?

你能赏析并表演一下吗?

我要用这几个问题,让学生明白:课文前半部分,作者是“憎恶、讨厌”阿长的,因为阿长是一个颜值很低的、没有文化的、举止粗俗的、迷信可笑的、愚昧落后的农村妇女,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准备。

问题来了,不能自问自答,也不能教师马上问,学生马上答,因为这些问题有目的,有难度,必须让学生合作解决。于是,学生登场了。

2.探究小组,合作互动

教学有时候真像炒菜,教师不能把炒好的菜直接端给学生吃,最好让学生自己学会炒菜,这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厨师可以准备好材料,菜得叫学生自己炒!

语文新课标在第一部分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基于此,课文讲授到此时,我把全班学生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几个探究小组,围绕老师提出的四个问题热烈讨论,各抒己见;老师则快乐地围着孩子们转来转去,这个组听听,那个组看看,有时候插几句嘴,发表一下意见,但绝不表态,只是帮助各个小组打开思路,找出答案。这样的课堂,完全是欢乐的“海洋”,探究的“草原”,教师完全成了快乐而享受的“导演”。

3.教师主导,点拨思路

有合作探究,一定要有精彩的展示;突出學生的主体地位,老师的主导地位也一定不能弱化。

在上课前,我给孩子们讲了一句话;这节课,你们应该像美丽的小天使,在知识的天空快乐的翱翔;而老师,只是花丛中一只路过的蝴蝶,刚好看见了你们可爱的身影。在孩子们的探究到了火候时,“蝴蝶”该登场了!我及时下达了“小组代表开始展示探究成果”的命令,各个小组争先恐后回答问题,小手举得“刺破苍穹”,各种答案闪现着智慧的火花。这个时候,就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时间了。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点拨他们的思路,在课文中找出关键词句,分析作者情感,归纳人物性格。

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叙事散文,关键细节,最好发挥学生的表演天分,让他们登台表演,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品析阿长“切切察察”这个细节时,我要求两名学生代表站在主席台的正中间,像阿长和别人说话一样,“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进行“场景再现”,两个孩子惟妙惟肖的表演赢得了阵阵掌声。这个时候,我伸出小拇指“表扬”他们,同学们都笑着说:“老师,手指头错了!”我马上追问:“鲁迅先生设计的是哪一个手指头?你能说说其中的奥妙吗?”学生们“哦”的明白了鲁迅先生遣词造句的妙处。

“带着问题品课文”环节,正是基于新课程理念,让孩子们“生生互动,合作探究”,在课堂上“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团结、学会做人”,从而在训练孩子们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同时,锻炼他们适应未来社会的生活能力和生存能力。

三、带着问题说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对学生“说”的教学提出了要求:

“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因此,不管什么体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训练学生“说话”能力。叙事散文,通俗易懂,贴近生活,能很快打动学生幼小的心灵,教师只要设计好教学内容,学生能说的东西有很多。

我主要把“辩论”这种活动形式带进了叙事散文的课堂教学,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这个环节也要注意两个方面:

1.辩论的“总设计师”

新课程理念,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但是,现在的语文教学有点“矫枉过正”的嫌疑:教师“不敢主导”,害怕因此冲淡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的学校甚至强迫教师“一节课只能讲几分钟”,剩下的时间全部教给学生活动,这是不对的。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学内容,该教师讲的一定要大胆讲,“主体”应该是“主导”引导下的“主体”,而不是所有内容都要学生“兵教兵”,那还要老师干什么?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是一名“设计师”,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都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

把“辩论”引进课堂,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论题”,特别是正方和反方的观点,不仅要争锋相对,更应是“画龙点睛”,这对学生理解课文主旨起到至关重要的启发作用。

叙事散文可以辩论的内容有很多,课文主旨、写作方法、描写方法等都可以成为辩论素材。在《阿长与〈山海经〉》这一课,我主要引导学生利用辩论把握文章中心。

教学过程中,我设计的第三个大环节是:“带着问题说课文”。我让学生从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入手,思考:就整篇文章来看,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以喜欢为主,还是以讨厌为主。然后抛出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正方——以喜欢阿长为主,反方——以讨厌阿长为主。男生和女生自由挑选正方和反方,8分钟的小辩论,唇枪舌剑,战火纷飞,精彩激烈,笑声、掌声,连续不停。

2.积极的“旁观者”

学生辩论时,教师决不能“隔岸观火”“袖手旁观”,教师必须是积极的“旁观者”。

教师首先是“平等的首席”:不管正方、反方,教师都不能偏向,和每一方都是平等的关系;有困难的时候,既帮助正方,也帮助反方。

教师还应该是“指导者”:教师要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内容向两方学生“输送炮弹”,并且在双方辩论“哑火”的时候及时出手,“推波助澜”,让“战火”接着烧下去。

教师还应该是“管理者”:辩论的主题是不能“跑偏”的,必须围绕主题来,不准进行“人生攻击”,要讲究辩论规则,必须认真听取对方辩手的发言,一定要互相尊重,不能有其他的“肢体语言”,这样,课堂才是有序的。

在《阿长与〈山海经〉》这一课的辩论环节,正方学生完全被反方打败,“作者不喜欢阿长”占了绝对上风。因为作者采用的是“欲扬先抑”,学生随时、随处可以发现阿长的“讨厌之处”,当然会觉得作者不喜欢阿长,其实这正是老师期望的结果,但老师必须要帮助正方!我反复提醒正方同学思考:

难道阿长就没有一点优点?

如果阿长是一个“坏蛋”,作者为什么对她这么难忘?

作者小时候对阿长是什么态度?

作者长大后对阿长又是什么态度?

这些感情有关系吗?

“扶弱济贫”的结果是,全体学生明白了本文的抒情线索:“讨厌——敬意——怀念”阿长,然后顺理成章的明白了本文的写作方法:欲扬先抑。

为什么把“辩论”这种形式作为“说课文”的活动形式呢?因为辩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好胜心,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都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没有任何羞怯感;同时,辩论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流能力,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发散思维,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引导学生,为青春注入正能量。

四、模仿课文写片段

语文课离不开拓展延伸,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所讲的教学内容,强化教学主题;它还能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让他们掌握各种语文方法;它是讲授和练习联系的纽带,是把课本知识直接转化为学习能力的纽带。

在处理叙事散文的“拓展延伸”环节,我主要采用了“片段仿写法”,这种拓展方法简单易行,通俗易懂,可以马上活学活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里要注意两个方面:

1.点拨方法

提起作文,很多语文老师都会头疼:我费了那么多的功夫,为什么学生的作文还是写不好呢?其实写好作文关乎方方面面问题,比如学生的阅读面的深浅、知识面宽窄、语言水平的高低、思维能力的高下,以及写作数量的多寡、批改质量的好坏,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写作水平。我认为,写作方法的点拨应该引起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那就是“一课一得”!因为每一篇课文都是编委精心挑选的,它们对于学生写作一定都会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叶圣陶老先生早就告诉我们:“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这句话可以作为语文教师作文训练的圣经!

叙事散文中,可以借鉴的写作方法有很多:欲扬先抑、细节描写、对比、衬托、象征、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人物描写等等,每一种方法,都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模仿借鉴,快速转化为写作能力。

在《阿长与〈山海经〉》这一课的拓展延伸环节,我设计了“模仿课文写阿长”的写作训练活动: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是怎样看待她们的?请用欲扬先抑的方法寫一段话,介绍这样一个人,不超过200字。这个环节我准备了8分钟,因为前30多分钟学生已经充分理解了“欲扬先抑”这种方法,在课堂上没有专门的时间用笔写,学生直接举手发言,口头作文,教师在一边点评,效果很好。

2.仿写片段

一节课只有45分钟,拓展训练的时间很短,但短有短的训练方法,那就是写“片段”。在教师总结完本文的写作方法之后,趁热打铁,及时跟进,马上拓展,这样学生有新鲜感、兴奋感,迅速进入练兵状态,训练效果会更好。

例如《阿长与〈山海经〉》,还可以设计另外一种片段训练:

阿长和别人说话,常喜欢“切切察察……”;你身边的同学们说话时是什么一种情景?请你模仿这个细节,描写一个人物片段,要求写出人物个性,不超过200字。

再例如朱自清的散文名作《背影》,可以这样设计片段训练:

年老、笨拙的父亲,亲自翻过铁道为我买橘子,对于父亲的外貌和动作描写,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突出了父爱的伟大,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灵,也使这篇散文成为不朽的名篇。请你模仿“买橘子”这一段的人物描写方法,写一个感人的场面,歌颂父爱或母爱的伟大,不超过200字。

在叙事散文的拓展环节,教师要紧扣课文,结合作文方法设计训练片段。因为这种片段训练,直接把教材技法作为实战指南,着眼“局部战争”,演练“实战水平”,可以培养学生写作的“手眼身法步”基本功。这样,小处着眼,细节磨练,日积月累,描写能力提高了,语言水平提高了,写作技巧娴熟了,逐渐提高到段、篇,作文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这就是“仿写”的魅力。

教无定法,教学有法,贵在得法!语文教法,多种多样,贵在探索!语文教师应该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语文,可以打造学生发现美的慧眼,引导他们认识人生的美好;语文,可以改变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充满青春的正能量;语文,可以温暖孩子的心灵,改变孩子的一生的命运。艺无止境!让我们在语文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争取更大的进步!

上一篇:邮局社会实践报告下一篇:爬树作文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