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电算化教学如何适应中等职业教育

2024-04-17

会计电算化教学如何适应中等职业教育(通用8篇)

会计电算化教学如何适应中等职业教育 篇1

台州黄岩新前中学

张晚风

摘 要:会计电算化已经成为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课程,在部分学校还发展成了较为独立的专业或专业方向。当前的人才需求对我们毕业生的计算机技术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在现有条件下,如何尽可能地缩短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和实际应用之间的距离是我们应该研究的。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教学

中等职业教育

在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不过才二十几年的时间,但是目前已经建立起了比较成熟的学科体系,这对于二十年前几乎还是一片空白的会计电算化教学来说,无疑是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整个计算机行业正在迅速的发展,作为我国第二大软件产业的会计软件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推陈出新,会计电算化教学滞后于实际应用的矛盾日益突出。我认为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一、传授知识和培养学习能力的关系

学生在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总是有限的,而且会随着技术的发展而落后,因此我们的教育目标应当是培养具有独立学习能力的学生。学校教育的目的应是教会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方法,而不是把今后要用到的知识都教给学生。比如在会计软件教学中,现在的软件都带有说明、演示、帮助、安装、设置等很多辅助文件,如果教会了学生利用这些文件来学习软件操作的技能,那么他们以后就具备了学习各种软件的能力了。

二、师资现状和技术发展的关系

目前,中老年教师多数没有学习过计算机知识,在青年教师中,也存在着知识老化的问题。去年上海市所做的一个调查显示,教师对于计算机技术的总体认知水平不如学生。从教师个人来讲,学习的主动性还是较高的,但缺乏积极引导。学校可以加强在职培训,让所有教师都拿出一段时间来进行有组织的系统学习。在普及计算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组织青年会计专业课教师的计算机培训,造就一批复合型专业人才。

三、教学内容稳定和改进的关系

由于处在计算机产业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中,会计电算化的发展速度也很快。现在的情况可以说是教材的内容落后于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又落后于社会应用水平。所以解决问题的重点在于改进教材内容。内容上要适当超前,主要内容不要以社会上已经普及的软件为主,而应定位于那些刚刚推出不久但有市场潜力的应用软件。

四、电算化课程和会计专业课程的关系

电算化教学是层次化的教学,要以会计电算化为核心,加强会计专业课和电算化的联系。会计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计算机技术基础;第二个层次是会计电算化教学;第三个层次是在各专业课中将计算机技术引入教学的问题。目前第三个层次的教学总体水平不太高,还处于计算机技术和专业课两张皮,互不牵扯的情况。因此在会计专业课教师中普及计算机知识是必要的。在此基础上,电算化教学应渗透到每一门课程中。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教学中形成一种高科技、现代化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完善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针对这些方面的关系,我们应该如何让会计电算化更好地适应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呢?我认为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改革现有教学内容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会计电算化人才应该是掌握基本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它侧重的 1 是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学目标应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同时还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发展后劲。此外,还要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能熟练地操作当前流行的财务软件。会计电算化人才毕业后应能独立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针对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会计电算化教学应包括以下内容:

1.会计电算化的基础知识。

2.财务软件的应用,介绍财务软件的操作方法,掌握账务处理的一般流程:建账—初始化—日常账务处理—报表—财务分析。

3.会计电算化的相关法规和政策及网络会计基本知识等。

二、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将会计案例教学法应用于会计电算化

教学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重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它符合学校教育应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教育体制改革方向。笔者认为,应将会计案例教学法应用于会计电算化教学中,采用以CAI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法,采用某一商品化财务软件,模拟一个单位一个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确定应采取的解决措施与办法。在具体实施中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建立教学案例库

教学案例的主要来源:

1.教师通过定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企事业单位,收集实际工作中的案例。

2.动员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积累实践经验,同时可收集会计资料作为教学案例。

3.组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参考有关资料结合社会经济的实际状况,设计编写教学案例。

4.建立各院校之间的校际联系,进行教学经验的交流,相互交流教学案例,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二)建立会计实验室

会计电算化专业中应建立两个会计模拟实验室,一个是手工模拟实验室,主要用于手工会计的实验;另一个为会计电算化实验室即会计专业专用机房,主要用于财务软件的演示、应用与维护,实验室中备有各种商品化财务软件,建立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学生在此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提供的各项功能和教学案例,进行电算化会计的实际操作。

(三)鼓励教师开发研制CAI教学课件

CAI即计算机辅助教学,它是计算机应用于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把教学内容制作成教学课件或教学软件,通过计算机、投影机、影碟机、音箱等先进视听设备进行展示或示范教学。

三、组织好毕业前的会计电算化模拟实习,以此作为岗前培训的重要一课

在学生即将走向工作岗位之前,进行有针对性、集中的、专门化的会计电算化强化训练,把毕业实习作为教学过程的总结和延续,同时也以此作为岗前培训的重要一课,改变过去手工会计实习与电算化会计实习在时间和实习内容上相分离的状况,为学生一走上工作岗位即能适应财务管理电算化工作要求奠定良好的基础。整个实习过程可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手工会计模拟实习阶段

由手工会计实习指导教师根据实习资料制定实习计划,按计划规定的进度和要求完成建账、制单、审核、过账、结账、编制会计报表等任务。

(二)在电算化会计模拟实习阶段

由电算化会计实习指导教师根据手工会计的实习资料制定电算化会计实习计划,选择一种流行商品化会计软件,将手工实习的会计模拟资料进行加工整理转化为该软件所需要的电算化实习用模拟资料。在规定的课时内要求学生完成系统初始化、日常账务处理、期末处理、2 输出会计报表等工作。

(三)书写实习报告

学生实习总成绩由手工会计实习成绩和电算会计实习成绩两部分构成。学生通过比较手工会计方式及电算化会计方式的模拟实习结果,写出书面的《实习报告》,总结实习过程的经验,同时找出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四、提高专业课教师的业务素质,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一门跨学科的边缘学科,要求教师既要懂会计理论,又要懂计算机技术。这种复合型教师十分缺乏。

在现有会计电算化教师中,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的教师很少,大多是原来教会计的教师经过短期培训后改教会计电算化课。他们会计业务能力较强,但计算机知识相对薄弱,在教学中遇到一些计算机问题不能独立解决。也有一部分是由原计算机教师改行教会计电算化课的,计算机功底较强,但缺乏会计学知识,不能讲清会计学的基本原理。

专业课教师的缺乏直接影响会计电算化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果,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应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学院应制订以内培为主,外引为辅的政策,鼓励并积极支持在职教师通过继续教育,如国内外长短期进修、在职研究生班课程进修、在职硕士培养等途径来提高学历层次,派遣教师到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等实际工作部门去锻炼或实现社会兼职,密切实业界与教育界的关系,提高业务素质和动手能力,以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同时,可聘请企事业中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或技术人员来校作兼职教师或进行专题讲座,拓宽学生的视野。要将岗前培训作为教师上岗的必要条件。在普及计算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组织青年会计专业课教师的计算机培训,拿出一年左右的时间专门学习计算机知识,培养一批复合型专业人才。

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应当积极落实到行动中去,不能只停留在口头,应当由学校领导亲自负责并组织实施,这样才能将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推上一个新的台阶,也才能真正将中等职业教育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和发展好。也只有这样,才能将我国会计专业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为适应当前社会的模式。

参考文献:

会计电算化教学如何适应中等职业教育 篇2

我结合教学实践, 指出了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 并给出了合理化建议, 以供同行商讨。

一、会计电算化学科的特点

1. 多学科交叉、综合性强。

会计电算化意在用现代信息、软件技术等代替传统的人工方法处理企业会计、商品流通和财务等问题, 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报和决策。由此, 会计电算化课程在内容上涉及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软件应用和数据维护等多个方面, 学习会计电算化不仅要有基础会计学知识, 而且要了解计算机软件、信息学和网络技术等相关知识。

2. 应用性、操作性强。

会计电算化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深刻理解会计电算化原理, 熟练掌握各种会计软件, 以做好对企业会计数据的收集、存储、分析和决策。因此,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应用性和操作性极强的学科, 会计电算化教学必须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 一方面要强调理论教学的系统性, 另一方面要强调理论联系实践, 强化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和应用。

3. 知识内容更新快。

随着现代经济和宏观环境的快速变化与发展, 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也必须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做持续修改和更新, 每一年都有新的准则和制度出台。同时计算机技术和软件也在不断升级和换代。所以, 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内容必须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会计领域中的应用而不断加以调整,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 以适应未来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需要。

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内容及目标

一般来说, 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可以分为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 在内容上应该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会计信息系统基础知识。

这部分内容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会计电算化的入门知识, 教师必须系统地介绍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会计信息系统的特征, 手工环境和计算机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之间的关系和不同;电算化对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基本功能模块, 等等;介绍包括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规划、建立和开发, 了解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日常管理和安全管理,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 等等。此外,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及时补充管理和信息学等相关知识, 提高学生对会计电算化基本理论的接受能力。

2. 财务软件知识。

财务软件是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基础。在财务软件教学部分, 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内容、软件开发的各个环节, 掌握财务软件的特点;根据实际情况, 选用一款或几款典型常用的财务软件, 就其操作过程、方法和应用等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和分析, 为学生以后学习其他软件或自己开发软件打下基础。

3. 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

会计电算化教学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能够进行实验操作。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结合电算化实验教学和操作培训。实验和操作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学生上机练习。通过上机练习和实验操作, 学生不仅能深刻理解会计电算化的基础理论, 而且能学会财务软件的操作方法和流程, 为以后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4. 会计电算化实践和应用。

实践应用是学习会计电算化的最终目的。在可能的条件下,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到企业实习, 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 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上述教学内容能使学生充分理解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功能和结构, 明确会计人员在使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时应注意的事项, 同时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财务软件操作步骤和方法。

三、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作为会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 会计电算化教学需要有一套科学的教学方法, 但据我调查了解, 在许多中等职业学校针对这一课程的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

1. 教学目标设置不明确。

目前大部分大中专院校对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偏重于两个目标:一是培养会计电算化应用型人才, 即注重对会计电算化软件操作的教学;二是培养会计电算化软件开发型人才, 即注重对学生计算机和应用程序设计的教学。然而, 我们需要根据社会变化和企业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和确定会计电算化教学目标。同时, 也要建立起会计电算教学的层次化目标, 对大中专、本科甚至研究生的教学做到层次和目标的一致。

2. 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欠规范。

各个院校学时和教学基础条件的不同, 使会计电算化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相距甚远, 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生掌握这门技能的熟练程度。比如教学内容, 范围较窄, 缺乏对计算机技术和管理学基础知识的教学, 致使学生很难深刻理解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理论;教学方法形式单一, 基本采用上课加上机的传统教学模式, 教师上课讲解, 而学生复制教师的操作。这种被动式教学模式, 互动性不强, 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也难以达到设定的教学目标。

3. 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如前所述,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上机操作与实践必不可少。但是, 目前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对会计电算化的实践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课时安排少, 这就从根本上影响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另外, 由于部分院校教学基础条件差, 学生缺乏充足的上机和实验条件, 这也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环节的正常进行, 更影响了教学质量。

四、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要点

1. 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首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要求明确教学目标。我认为: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应以培养能基本了解会计电算化基本知识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 , 并能熟练操作会计软件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另外, 会计电算化教学还必须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 注重知识的连续性和发展性有机结合。

2.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 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如:对于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来说, 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应用技能是会计电算化教学的首要目标, 具体内容应该包括对会计专业知识的教学, 重视计算机基础学习, 从会计电算化应用出发, 培养学生的会计软件操作技能、会计数据的处理、分析和维护等。

3. 创新教学方法, 加强以学生为主体的引导式教学。

引导式教学是指教师以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资料为基础, 以案例为依托,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主动探究问题的兴趣, 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状态。如通过模拟若干套会计业务数据, 建立一个手工模拟与电算化相结合的联合实验室, 让学生一方面用手工方式进行核算 (手工模拟能使学生加深对会计核算方法的理解, 也为学生学好会计电算化打好基础) , 另一方面采用电算化手段进行处理。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将两者结合起来, 相互比较, 互相渗透, 不仅能使学生熟悉两种会计处理的流程, 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使学生对会计电算化有一个亲身感受。

4. 强化电算化实践教学。

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应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同时在课时设置上, 应合理安排好理论教学与上机的时间, 使学生全面领会会计电算化基础知识和软件设计和操作的方法和过程, 改变中等职业学校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突出的弱点, 加强实践性、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在课上, 教师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践教学案例, 使其内容包含会计电算化基础知识的多个方面。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 通过实践操作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只有这样,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出的会计电算化人才才有核心竞争力, 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5. 落实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会计电算化从业资格考试教学。

从业资格证书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获得职业技能的一个体现, 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必须同时担起初级会计电算化证的培训任务。一般来说, 会计电算化从业资格考试分为两个阶段:理论考试和实务操作, 两部分成绩均合格才能获得会计电算化证。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充分结合考试内容和考试范围。

6. 鼓励并帮助学生走进企业, 真正做到“现学现用、学以致用”。

学校与教师应该创造条件将课堂学习与企业实习有效结合。加强校企合作, 积极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 使学生身临其境, 零距离地学习会计电算化知识和操作, 并由企业和学校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共同考核。

综上所述, 在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 我们必须明确教学目标, 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的学习趋向, 使学生真正发挥主观能动性, 打好理论基本功, 同时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以此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需要的高级复合型会计电算化人才。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1996.

[2]马辉.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会计电算化, 2001, 39 (9) :38-39.

会计电算化教学如何适应中等职业教育 篇3

一、中等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现状

1.课程设置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

目前,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设置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及Windows操作、Word、Excel和计算机网络等相关知识,能够满足学生日常利用计算机工作的需要,为提高学生的信息化素质开设。

中职学校在课程设置中基本不涉及财务管理软件应用的课程。虽然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会介绍一些常用办公软件的应用,但由于任课教师不是会计电算化的专业教师,不了解这些软件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导致学生无法熟练运用财务管理软件,难以适应用人企业的需求。同时,学生计算机学科方面的基础比较薄弱,导致学生在使用财务软件遇到计算机操作系统不稳定时,不能对系统进行基本维持,导致操作不能够继续进行。

2.教学硬件设备不够先进

中等职业学校大多财力有限,计算机数量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几个学生合用一台电脑,以至于理论课上讲到的知识不能及时得到训练,影响学习效果。另外,现有的计算机比较陈旧,配置不高,运行速度缓慢,导致了一些先进的软件不能运行,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3.专业教师人数不能满足需求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融会计学、管理学、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为一体的重要学科,绝不仅仅是计算机与会计学的简单相加。目前很多学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可能都由计算机专业教师承担。而计算机方面的教师缺乏会计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对会计软件的操作只是照猫画虎,不懂为什么,极大地阻碍了学生对会计电算化知识的掌握,影响了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二、提高会计电算化教学效果的方法和策略

1.按照时代的要求更新教学内容

学校所选教材的教学内容要适当超前,主要内容不能仅以社会上已经普及的软件为主,而应把重点放在那些刚刚推出不久但非常有市场潜力的应用软件。其次,教师应有意识地选用网络版教材,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使学生之间能够进行更多的交流,并且可享用Internet带来的全球性资源,了解国外先进财务软件的特点、原理及功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要提高学生会计电算化的水平,教师的教学水平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学校应该招聘专业会计电算化老师来充实教师队伍,现有的教师也应该不断学习,通过参加培训等方式,努力更新知识体系,不仅要具备丰富的财会理论知识,更要具备软件操作技能和计算机系统操作技巧。此外,职业学校的教师每个学年都要到企业进行实践操作培训,通过到企业兼职实习,可以提高会计电算化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这样在处理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3.配足硬件教学设备,方便学生实习

首先,学校应多配置电脑,保证每个班安排充足的实习课。其次,提升教学手段,建设电算化模拟实验室,在每间教室安装多媒体等现代教学工具。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电算化模拟实验室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课前制作PowerPoint幻灯片,用于展示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使课程更直观、更有吸引力,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充分利用校本教材,渗透会计实务

为了使教学能与企业会计工作有效衔接,在教学过程中自编电算化教材(补充出纳管理系统、往来帐管理系统、购销存管理系统等模块的应用知识),自编电算化上机指导训练(结合基础会计模拟实操教材、财务会计模拟实操教材以及近年来会计电算化省赛试题等,编写仿真会计电算化上机指导实训等内容),弥补选用教材内容上的不足,实现在电算化课程教学中渗透会计实务。

会计电算化教学如何适应中等职业教育 篇4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教育担负着为中国经济建设提供大批会计人员的使命,其办学效果与教学质量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效的中职会计教学策略,不仅是解决了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问题的关键,同时也是祖国的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打造新引擎、形成新动力提供重要保障。因此,探究提高中职学校会计教学的有效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职学校;会计教学;有效策略

一、引言

随着“大众创新、万众创新”政策的不断推进,政府支持各类市场主体不断开办新企业,培育新兴产业,形成了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的发展格局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会计人才需求的数量及岗位能力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职会计教育担负着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大批应用型会计人才的使命,其办学效果与质量一直备受关注。笔者通过对性别比例为1∶1的200名中职会计专业一年级到三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从调查数据中分析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教学的现状。

二、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教学的现状

随着现代化经济市场的不断深化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都亟需大量技能型人才。而具有高素质的新生代应用型会计人员更是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群体。从实际来看,中职会计教学中存在教师实践指导水平有待提升、教学方式机械单一、教学内容陈旧落后、实践活动课程较少及评价体系不合理等方面的问题。第一,教师实践能力有待提升。调查结果显示:约有58.63%的中职会计学生对会计教师的实践能力为基本满意,基本能够传授相应的教学内容、专业知识与技能等。还有27.42%的中职会计学生对会计教师的实践能力为不满意,认为教师无法传授真正的实用的职业技能。仅有13.95%的中职会计学生对学校会计教师的实践能力为非常满意,认为教师的实践能力较强,教学水平较高。这也说明大多学生对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学能力有更高的期待和要求。[1]第二,教学方式机械单一。根据调查显示,约34.15%的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有29.46%的会计专业教师采用情境模拟法;仍有28.35%的教师沿用传统教学法,约有8.04%的教师运用项目引导法。同时,约有54.43%的中职会计学生认为会计教师的教学方式机械单一,教学活动毫无趣味可言。还有27.72%的中职会计学生认为会计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科学,教师基本能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传授实用的职业技能。仅有17.85%的中职会计学生认为学校会计教师的教学方式灵活,教师较科学地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生动教学,教学效果较高。可见,大部分样本对象认为会计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先进,不能很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第三,教学内容陈旧落后。通过调查发现,37.24%的学生认为会计实践教学内容较充分,实践教学内容与实务工作岗位需求能够对接,仅有21.36%的学生指出学校会计实践教学内容与时俱进,能为企业培养一毕业就能很快上手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还有41.40%的学生认为会计专业课程内容没有充分体现中等职业教育特点,会计实践课程的内容定位与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在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及实践能力有很大出入。这说明现实情况下,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没有按照培养研究型人才模式进行教学,其仅仅重视传授学生基础的理论知识,忽视学生会计应用技能的训练。这说明目前会计专业教学并未达到使学生掌握会计基础知识并应用到工作中的目的,这对会计专业教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

三、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教学的有效策略

目前会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教师应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未来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合理设计教学方案及教学内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需施教。第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能力。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应达到会计教师总数的70%以上。因此,会计教师应积极到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在实践中加强自身会计实践工作经验与教学能力;积极进行中职会计实践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利用业余时间充电,积极参与职业资格考试,成为“双师型”教师;积极参加技能竞赛,全面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从而通过教导学生编制企业需要填报的会计凭单、账册等会计实操,全面提高自身会计实践教学的能力。第二,改进教学方式,激发学习兴趣。由于会计专业学生毕业进入会计岗位后,面临直接处理企业财务信息流,并要求他们运用自己会计理论知识,正确判断并作出会计信息记录。因此,会计教师一方面应在教学中使用先进的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课堂学习气氛;另一方面要充分重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更多的以案例教学、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学习会计实务信息、实务会计凭据、单据、账册编制和填报。第三,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满足社会需求。在教学内容改革方面,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应对接工作,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重点”的思想来选择教学内容。根据岗位的实际变化情况,将新知识、新标准等纳入课程,增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适用性和先进性”。在教材编写时,应根据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及时更新教材内容,简化、删除空洞的不相关的知识,满足社会企业中会计岗位的能力需求。

参考文献:

[1]李芸达,陈国平,范丽红,费金华.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会计技能教学改革与创新[J].会计研究,(02):87-92.

会计电算化教学如何适应中等职业教育 篇5

【摘 要】改革传统会计教学模式迫在眉睫,本文在对传统会计教学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基础上,提出新的会计教学设想,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关键词】中职 会计课程 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变革及对外经济交往的深入,会计环境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的会计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诸多缺陷。素质教育一再提倡的以学生为本,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对会计课程教学的深化改革成为当务之急,通过几年来会计教学的不断探索与总结,谈谈在这一方面的感悟。

一、树立新型教育、教学理念

(一)树立终身教育观念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的更新率越来越高,教师根本无法将某一学科全部前沿知识都向学生传授,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在他们未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可能已经陈旧,甚至过时了,因此,“一次教育,终身受用”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所以在校期间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掌握一种学习的方法,使其能终身从事学习,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的会计环境,并根据变化的环境发挥其自身的潜力。

(二)树立“以教师为导向,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理念

作为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会计教学;通过与教师的交流、沟通,去不断探索新的知识领域,真正实现课堂上教与学的共鸣。

二、会计教学改革的实践

素质教育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围绕素质教育,作为中等财经学校应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特别是专业能力为本位,这不但要求改革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更要突出实践性教学、技能训练、教学手段现代化等多方面的改革。

(一)确定中专会计教学培养目标

中专会计教学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有职业素养、有理想,掌握较为科学的学习方法,身心健康,能负责具体审核和办理一般的财务收支,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薄、编制会计报表和办理其他会计事务的初级会计人员。制定这一目标的指导思想是:以需求为动因,以小规模的经济组织和个体经济对会计人员的需要作为我们的目标市场,“生产”出能满足社会需求的`产品:合格的中专毕业生。

(二)优化教学内容、调整课程设置

为实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科学化、合理化,我们必须更新教学内容,合理设置专业课程。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合并、压缩必修课程,克服专业课程间的内容重复现象,拓展会计相关学科教学,如经济学、金融学、法学、管理学,其次为了适应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开设会计制度改革动态等前沿性的专题讲座,以适应知识结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最后,在教材内容上,增加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比重,不用很深,以够用适用为原则,会计教材应当注重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增加案例和实务模拟内容的比重,以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

(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师在会计课教学中,要利用形式多变、生动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通过设问、独立思考、讨论等形式,开设问题讨论课、案例讨论课、实践操作课等,对学生进行启示和点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引导学生摆脱常规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见解、新设想、新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训练创新品质,提高创新能力。

1.会计课中的理论问题,可采用“问题”式教学模式

先由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通过看教材、参考书、专业杂志等进行研讨,写出书面的小论文,课堂上组织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最后由教师总结释疑。 2.对会计课中的实务内容部分,可采用实物教学,讨论类比教学、模拟教学等,同时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1)运用实物教具,提高学生对会计知识的感性认识,从而掌握会计理论。

例如基础会计中的会计凭证、账簿等章节,通过展示各类实物的凭证(包括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日记账、总账、明细账、订本式、活页式、卡片式等),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增强感性认识,提高兴趣。

(2)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会计课的实务教学。

基础会计中的错账更正方法,运用多媒体将真实的凭证、账簿记录反映在屏幕上,由教师操作鼠标查出错误的地方,用图、文、声并茂的方式提示错误,并确定采用的错帐更正方法进行更正,最后进行总结。

(3)运用讨论、类比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讨论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例如:讲按计划成本计价材料核算时,“材料成本差异”账户结构及运用是该内容的核心,授课中先指出在计划成本计价法下,“原材料”账户反映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材料采购”账户反映购入材料的实际成本,那么如何解决计划价与实际价之间的差异呢?继而给出商业会计中“商品进销差价”的设置原理,让学生进行类比讨论,通过类比讨论,学生很自然的理解掌握了“材料成本差异”账户结构,突破了教学难点,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开好会计模拟课,培养学生专业技能。

会计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重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与训练,针对将来面对的是企业的具体工作,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应尽量创造条件,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例如:(a)在讲解《基础会计》时,根据有关章节的教学进度,让学生分阶段练习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b)结合《财务会计》教学内容,讲授完一定章节后,可先后进行出纳、材料、成本费用、报表等业务的实训。(c)在学生学完全部会计课程后,在模拟的会计环境中,以实际工作所用的凭证、账簿进行处理,模拟不同的会计岗位,人人都有操作的机会,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d)创造机会让学生利用假期走进企业见习。

三、加强会计专业思想教育,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为培养合格的会计人才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要培养热爱专业,有较高思想素质与专业素质的会计人才,必须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所以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加入有关会计法规、会计职业道德等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会计行为规范教育。使学生了解会计人员应有的责任与义务,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热爱本职工作,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为其以后成为一名合格会计人才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会计电算化教学如何适应中等职业教育 篇6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会计学科实践性教学的几点思考

当今社会中,“高分低能”现象普遍存在.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学生.想要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上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住,不仅要求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而且要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中等职业学校的会计教学.要加强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适应能力.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闻的.距离,这是中等职业学校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也是当今会计教学对会计专业教师提出的一个新课题.

作 者:吴映洁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立信职业教育中心校 刊 名:金融经济(理论版) 英文刊名:FINANCE & ECONOMY 年,卷(期): “”(12) 分类号:G71 关键词:职业教育   会计教学   实践性教学  

会计电算化教学如何适应中等职业教育 篇7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中职教育

一、会计电算化教学现状

目前中职学校财会专业会计电算化教学存在的普遍的、共性的问题,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课程设置不合理。所用教材不适应教学的需要

中等职业学校设置的会计专业课程和电算化相关的只有“中英文打字”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学生普遍感到内容太少。对于电算化这样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来讲, 计算机学科方面的支撑基础还很薄弱。同时因为考证的压力, 教师和学生更多的是针对会计电算化考证的要求进行强化训练, 而忽视了本应掌握的知识。往往是很多学生顺利通过了电算化的考证。但到了实际工作中还要重新学习财务软件的操作, 用人单位还会拿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的学生不会网上报税这样的笑话讽刺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

2、教师能力制约电算化发展

会计电算化不是简单的计算机加会计学, 而是一门融会计学、管理学、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为一体的边缘学科。然而, 会计与计算机毕竟是两个跨度很大的学科。很多学校长期以来采用的是“两张皮”的教学模式, 即分别由会计专业教师和计算机专业教师承担会计专业课教学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由于教计算机课程的教师不懂或很少懂会计专业知识, 而教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师又不懂或很少懂计算机知识, 这样就使计算机课程的内容与会计系列课程的内容脱节, 极大地阻碍了会计电算化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因此, 培养和引进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教师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3、教学设备缺乏, 教学方式和方法落后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 这就要求各校应配备相应的教学设备。然而, 目前仍有一些学校虽设置了会计电算化专业, 但没有专业机房。学生实训只能挤在公共机房里, 导致电算化专业学生实训课时少, 影响了教学进度。另外, 虽有一些学校设有专业机房, 但由于软、硬件更新速度很快, 而且投资很大, 一旦投入, 不可能在短期内淘汰, 造成软、硬件滞后。使得实验能力、实验效果差异很大, 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求。另有一些学校虽建立了多媒体实验室, 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但在使用效率上却不很理想。由于专业教师自身水平和能力所限。还不能完全实现人机交互式教学, 甚至有些教师仍采用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方式来讲授这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 不能将学生的学和练及时结合起来。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管理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对相关会计问题的独立处理能力了。

4、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

在目前的中等职业学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实践型教学环节总体所占比例较小, 大部分学校几乎没有案例分析课和社会调查课。在课程学习中。学生从事的主要是理论学习和简单的上机实验, 课程考察也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其结果是, 虽然学生通过了专业课程学习, 甚至拿到了毕业证书。但由于缺乏实际操作技能。在实际工作中却适应不了本专业的要求。

5、学生基础差, 学习兴趣不浓

前些年, 由于高考的门槛还比较高, 读中专和当兵一样成为很多人走向工作岗位的捷径, 那时职高还能收到品学兼优的学生。而随着高校大面积的扩大招生、部队转业政策的调整和社会劳动力需求对学历要求的盲目提高, 使得很多地方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大滑坡, 招生工作变得异常艰难。为了招到学生, 老师们走乡串户, 辛勤奔波, 苦口婆心, 饥不择食, 来者不拒, 使招收到的学生中有很多是双差生 (品性和学习) , 他们在初中就已经被老师放弃。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 特别是讲理论, 纯粹是对牛弹琴。但好在他们也有感兴趣的地方, 如:喜欢动手, 喜欢新事物, 喜欢计算机。

二、改革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

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 我认为, 要上好这门课, 不仅要树立正确的教学导向即教学目的, 还要顺应信息时代的潮流, 改革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 及时补充更新教学内容。考虑到中专学生今后就业的需要, 电算化的教学应以实用为主, 注重实践性环节教学。

1、教学过程要做到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更突出实践操作

会计电算化教学效果良好与否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有密切联系。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在介绍电算化基础理论, 尤其是各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与功能, 例如账务处理系统设计、工资、销售等子系统的设计理念及相互关系时, 最好通过演示杭州新中大、北京用友等流行的系统软件的操作, 以便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学校可设定专门的机房, 且安装好相应的软件, 在进行相关部分教学时, 可组织学生在固定时间里浏览与比较这些软件系统及相应的功能设置, 如建账、初始化设置、数据处理、系统管理、查询等。也可自己动手输入模拟数据, 进行实地操作。

2、要适当地运用比较法, 加强教学效果

电算化课程一般安排在中专阶段的最后两学期, 学生已比较熟悉手工会计模式及会计业务循环了, 对手工会计的账簿、凭证、报表的格式及内容已相当了解。但是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 账、证、表、处理过程及会计业务流程已相对有了一个较大改变, 例如国外会计软件一般不打印记账凭证, 这一点便和传统的手工会计业务流程相去甚远。因此, 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要找出并强调这些差异之处, 加深学生对这些差异的认识, 而不仅仅停留在对账簿、凭证格式差异性的初步认识阶段上。为了使教学与实践接轨, 使学生就业后所经历的适应期缩短, 这方面最好的教学方式就是比较, 通过手工会计与电算化会计相比、不同软件相比 (包括国内外软件的比较) 、软件与法规要求相比等。

3、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学习理论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们以往的教学实践也充分验证了这一点。经验告诉我们, 要激发学生学习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兴趣, 必须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电化教学等, 同时增加上机实验操作时数。

我们必须承认, 人类只有通过实践, 才能够在深层次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进而才能够有所创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实践业已证明:以图文声像方式传授知识和技能, 不仅能够使教学内容和形式生动活泼, 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诱使学生在感情上和行为上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自主学习, 积极思维, 达到开发智能的目的, 而且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 整合教学资源, 配以素质教育观念, 能够使学生自觉地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质。

4、组织好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模拟实习

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应重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它符合学校加强素质教育的要求。仅进行了会计与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的教学显然不够, 还必须对会计核算的具体操作技能进行实践性教学, 使学生掌握会计核算的具体方法和过程。

参考文献

[1]张雪梅.关于高校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考[J].财会通讯, 2005 (8) .[1]张雪梅.关于高校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考[J].财会通讯, 2005 (8) .

[2]王娟.信息化会计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的优化[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7 (2) .[2]王娟.信息化会计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的优化[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7 (2) .

会计电算化教学如何适应中等职业教育 篇8

关键词:新经济;要求;会计电算化;改革

1 信息经济时代对会计行业提出的要求

1.1 拓宽信息领域的要求

为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提供信息的领域无论深度和广度,还是纵向和横向都必将拓宽。信息使用者要求提供的会计信息将具有以下特征:既要反映过去的经营情况,又要预测未来的经营状况。因为过去的信息只能反映已发生的业务,只有未来的信息才是信息使用者进行预测所更需要的;既要正确反映有形资产的价值,又要如实反映无形资产的价值。目前,诸如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它们在报表中予以揭示是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的要求;既要提供财务信息,又要提供非财务信息。会计信息与相关部门信息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而且都是反映企业经营情况的信息,因此为拓宽会计的空间和领域也应提供那些非财务信息;既要提供总部的信息,又要提供分部的信息。分部信息与总部信息对于分析企业所面临的机遇和风险同等重要。在分析盈利能力和现金流量时,分部信息比总部整体信息更为有用,所以信息使用者将会逐渐更关注分部信息;既要提供定量信息,又要提供定性信息。财务报表提供的定量信息固然重要,然而那些虽难以定量计算,却对企业产生重大影响的定性信息对信息使用者也是至关重要的。由此可以看出,在新的社会经济环境下,会计提供的信息必然要将会计、财务、统计等多种部门的信息相融合,将供、产、销各环节的情况相融合,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学科的内容相融,以扩大会计的视野,拓宽会计的空间,增强会

计的作用。

1.2 会计处理和信息传递手段的新要求

21世纪是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信息时代,计算机成为处理和传递信息的主要手段。在会计领域同样如此,要摒弃原有的手工操作手段,代之以计算机操作。在工业时代,会计核算主要以手工为主,成本高,效率低;而在信息时代,必须以计算机为主要手段,再辅之以财务软件,只有这样,才能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另外,随着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应建立一个全国性的信息网络系统,从而便于各企业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同时,外部使用者也可以便捷地获取财务信息。

2 进行会计改革的关键

2.1 必须做好各项法规和制度的落实工作

进一步深化会计改革,要继续贯彻好《会计法》和各项财务制度,保证各项法律和制度的真正落实。各级财政部门、主管会计人员,要深入第一线,研究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情况,指导和帮助企业执行好新制度;企业财务人员要充分运用新的核算方法,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发挥应有的作用,进一步深化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改革。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会计管理体制。

2.2 加强会计法规建设工作

加强会计法制建设,不仅是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重要方面,也是转变会计管理职能,保证会计规则秩序正常运行的客观要求。要不断学习、宣传、贯彻会计有关法规,采取切实措施,认真查处违法违纪行为,保证会计工作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在抓好已有法规制度贯彻实施的同时,积累经验,使会计法的各项规定具体化,进一步完善以会计法为中心的会计法规体系。

2.3 加强会计电算化进程

实现会计工作手段的现代化,是推动会计改革,充分发挥会计管理职能的重要保证。高新技术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关键在于信息的竞争。加强会计电算化事业,要重点做好以下四项工作:研究制定总体发展规划,以引导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制定出台会计电算化管理体制,逐步把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引向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加强会计软件市场管理,搞好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工作,推动我国会计软件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开展会计电算化人员岗位培训,培养一支符合时代要求的会计电算化人才队伍。

2.4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会计人员的素质状况和工作积极性,直接影响会计工作水平的提高和会计改革的顺利进行。要通过改革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培养、评价、选拔会计人才的机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抓好在职会计人员培训、贯彻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开展会计专业在职教育的方针,在财政部门统一规划和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支持各地区、各部门和多种办学力量参与会计在职教育。同时,研究制定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3 运用会计电算化手段促进会计改革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发展的一个历史性的飞跃,而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应用,不仅仅是会计核算工作。实现会计电算化的过程,也是促进会计工作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过程,是促进会计、会计工作改革和发展的过程。

3.1 会计数据处理更加准确快速

在手工条件下,会计核算工作要由许多人共同完成,实现电算化后,输入一张会计凭证,会计电算化系统可自动进行记账、汇总、转账、结账、出报等一系列工作:对于大量重复出现的业务,系统可以按模式凭证自动生成记账凭证。对于编制会计报表、运用移动平均法进行成本计算等非常复杂和时间性要求很高的会计核算工作,会计电算化也可以按照一定的程序,由计算机及时抽取数据,随时输出报表,复杂的会计核算工作不仅仅变得简单、迅速。而且大大提高了会计资料的准确性。实现会计电算化后,利用计算机可采用手工条件下不愿采用甚至无法采用的复杂、精确的计算机方法,从而使会计核算工作做得更细、更深,更好地发挥其参与管理的职能。

3.2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精准度

会计信息必须有用,能够满足决策者的需要,这就是会计信息的质量属性,包括相关性、可靠性、重要性、及时性等,使会计信息向多种量度发展。同时,随着处理数据的增加,单位信息成本将越来越低,效益更大。

3.3 改革财会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工作职能

实行会计电算化,要求会计人员既要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又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信息管理知识等,

因此,会计电算化将促进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向既博又专的方向发展,从而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3.4 改革会计数据的修改技术与内部控制制度

会计电算化后,手工条件下对账薄记录错误的划线更正将不再适应,取而代之的是修改权限、修改标志、凭证冲销等方法,对于经过审核、记账,甚至结账后发现的错误记录,还可以利用电算化系统提供的反结账取消审核等功能进行修正,这在手工条件下是不可想象的。而手工内部控制制度则一部分保留,一部分更正,还有部分将转化为计算机程序控制。

3.5 为建立定期报告和实时报告结合的财务报告制度提供技术支持

传统的会计是按月、年编制的定期报告,这种报告在经济生活较为稳定的情况下决策是有用的,信息使用者可以较准确地预测企业下一年度甚至今后几年的业绩。但在以竞争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产品寿命周期不断缩短,创新不断加速,经营活动的不稳定性日趋显著,竞争越来越激烈,这时仅仅依靠定期报告是难以准确把握企业命脉的。因此,建立一套既能提供定期报告又提供适时信息的财务报告制度是非常必要的,会计电算化为此提供了技术上的支

持。

3.6 突显会计信息分析的重要性

在各种信息高速发展时代,会计信息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经济效益提高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会计电算化能将社会经济活动的细枝末节精确地记录、保存和传播,会计信息的分类、提炼、再加工将成为极其重要的工作,要求系统化、条理化、有针对性的信息精品。

上一篇:乡干部在六一儿童节上的讲话稿3分钟下一篇:气候的威力第一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