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探讨

2024-04-26

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探讨(精选8篇)

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探讨 篇1

2013-07-17 14:23:07 来源:阜蒙县第二高中 浏览:1395次 作者:王红丽 【大 中 小】

【摘 要】笔者结合高中历史教学实践,阐述了在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如何精选史料、有效地运用史料教学法,贯彻新课程标准要求,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及新的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的作用。【关键词】历史教学 精选史料 史料教学法 提高效益 史料教学法在贯..【摘 要】笔者结合高中历史教学实践,阐述了在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如何精选史料、有效地运用史料教学法,贯彻新课程标准要求,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及新的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历史教学 精选史料 史料教学法 提高效益

史料教学法在贯彻新课程标准要求、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及新的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并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可以看作是最能够体现新课程理念和有助于提高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教学方法。史料教学的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所认识并接受。它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改进传统历史教学、真正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是使历史发挥其真正作用的需要;也符合高中生的心理和认知需要。近年来,将史料引入教学与考试之中的做法,一直是我们在进行历史教育改革时颇受重视的一环。然而,对于史料运用的种种问题,并未真正得到充分的探讨。虽然许多的参考书中充斥着所谓的“史料题”,我们在教学中亦时而引用史料,事实上,对于为什么历史教学中应该运用史料、如何使用史料、使用史料将可能遭遇怎样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等等,我们还没有完整的一套想法。我从以下六个方面谈一下历史教学中对史料的运用。希望能作为我们思考这个问题时的参考。

一、史料的运用注重课程标准要求的达成,提高学习效率

课程标准是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依据,更是课堂教学的圭臬,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史料的运用也必须以课程标准为准则。现行的各版本教材都是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编写的,但是,各版本的教材在不同专题的具体内容编写上对课程标准要求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这就导致了在不同版本教材中对于同一个问题的阐述论证时运用了不同的史料的现象,如在论述“清朝君主专制制度顶峰”这一问题时,人民版采用了“军机处的设置”和“密折奏事”这两则史料;而人教版则采用了体现“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南书房”和“军机处”等机构演变的史料。而本节课程标准对这个问题的要求仅仅是“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重点选用更能贴近课程标准要求的、有关军机处设置的史料,以使教学目标更明确,教学内容更精简,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不同版本教材在呈现课程标准的程度上也有差别,如人民版教材对于课程标准中“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这一条时,则仅仅阐述了“‘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等有关内容,而对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则无只言片语的论述,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要补充一些能够体现“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的史料,使教学内容更完整,有助于学生较好地理解、归纳和掌握这一重点知识,从而更有效地达成课标要求。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历史教学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教师应借助史料,尤其是图片,音像史料的直观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以提高学习效率。

二、史料的运用 注重对学生优秀品格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史料教学法是比较直观有效的一种情境教学法。图像史料指可视史料、影视史料,主要是指适用于历史教学与研究的视觉图像,一般指地图、图片等传媒对象,及遗址遗迹、碑刻、建筑、图画、票证、邮票、明信片、宣传画等实物和纪录片、影视片等。历史学习中,图像史料是学生感受历史的基本信息,是教师历史教学的重要材料。在教学中,我们常用于设置历史情境的图像史料有影音、地图与各种图片。这种史料对学生有直接的启迪作用。

我们在教学中还要尽量向学生提供对学生日常生活、个人品格成长和人文素养提高有用的史料,如在讲述人物模块时,可重点选择一些反映伟人待人接物、优秀品质和先进思想的史料,用伟大人物的伟大人格来感染学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优秀的品格;在平时的教学中,尽量多采用一些能够反映历史史实的文学名篇、文化常识、艺术作品等,让学生在长期熏陶中逐渐提高其人文素养。而优秀的品格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对于一个学生的全面、长远发展无疑是最有用的。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

三、运用能够体现时代特征的史料,增强历史学科的现实感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高中生来说似乎是遥远与陌生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里,创设一定的历史情境,带领学生以现在的角色融入当时的历史情境之中,实现跨越时空的对话,或是以当事人的身份走进历史,去感受那段有血有肉的人类的故事。史料教学法,就是教师运用当时的历史材料再现或创设历史情境,帮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感知形成历史表象,掌握历史知识,并且通过具体场景的体验,激起积极的情感,使学生在大脑兴奋状态下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这是一种把教育科学和艺术熔为一炉的教学策略。

运用能够体现时代特征的史料,用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的事实来印证、分析和阐述历史,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能够增强历史学科的现实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时,可以运用下面的史料:“2004~2005年,两会召开,人民代表和社会各界人士齐聚北京共同商讨国家发展大计,温总理在网上现场办公,回答老百姓关心的问题;两岸往来频繁,民族振兴有了新的契机;国家经济、科技、文化、体育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新疆西藏繁荣发展、神六飞天、十运开赛......;在中国的努力下,朝核六方会谈取得了重大进展,中国独立的外交政策和大国风范在世界和平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想象一下,这种情形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可能吗?为什么新中国能够取得这样的辉煌成就呢?你能从中认识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吗?作出如下的分析:“两会召开,人民代表和社会各界人士齐聚北京共同商讨国家发展大计,温总理在网上现场办公,回答老百姓关心的问题”体现的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成为国家的真正主人;“两岸往来频繁,民族振兴有了新的契机;国家经济、科技、文化、体育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新疆西藏繁荣发展、神六飞天、十运开赛......”体现的是国家开始摆脱贫穷落后面貌,初步实现了繁荣富强和人民富裕的梦想;“在中国的努力下,朝核六方会谈取得了重大进展,中国独立的外交政策和大国风范在世界和平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体现的是新中国的独立和强大,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壮大了世界和平的力量。这样体现时代特征的史料,能够增强历史学科的现实感和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史料的运用 注重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新课程标准还强调了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探究式、情景式、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和大多数的学习方法都离不开丰富的史料支持。反之,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选取恰当的、适合不同的学习方式的史料,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和问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阅读、分析、理解、归纳、概括的能力,而学生在对材料深入分析、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历史知识,显然比接受式学习方式下的死记硬背要好,这就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广泛、频繁地运用丰富、鲜活、真实的史料,也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验真实历史,增强他们的历史感,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如:通过阅读英国《大宪章》和《权利法案》的史料,思考(1)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形成的渐进性和创新性是如何体现出来的?(2)从时代背景、内容及作用方面对比《大宪章》与《权利法案》的异同?学生经过诸如此类的探讨,就可以有效地避免死记硬背教材结论的弊端,并进一步加深了对历史的理解,促进了学生历史思维品质的发展。内容丰富、生动直观的史料,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诱因,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讲述“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时,我选取了三幅图片,分别是新疆克孜尔石窟飞天壁画、甘肃敦煌石窟飞天壁画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佛像图片,学生观察图片后看到了其中人物服饰的变化:地理位置最西的新疆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画的是全裸的飞天,而其东面的敦煌石窟壁画中全穿上了裙子,至多半裸上身,到了中原洛阳的龙门石窟更是穿上了汉族宽袍大袖的衣服。这一组图片史料足以说明这样的观点:宗教在向外传播的过程中,会受到当地人们生产劳动、生活习俗、思想信仰等的影响,也有一个冲突、交往和融合的过程。石窟壁画人物服饰的变化说明:一方面,中国文化有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一面;另一方面,由于中国文化自身很强大,外来文化一旦进入就会被加以改造,以适应汉民族的审美情趣,否则就无法存在。

五、历史教学中选择史料的原则

1、典型性。史料的选择首先立足于基础知识,应围绕教材重点、难点来选取,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史实的理解和把握。

2、多样性。一是应注重史料类型的多样,尽可能选择不同种类的史料,做到文字、图片、口述等史料兼顾,第一手和第二手史料兼顾。如讲述“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把远古传说、考古发现、史家著述相结合,这样学生既可以学会区分原始材料和第二手材料,又可以了解不同史料的价值,同时也能关注不同类型史料之间的关系,了解多重印证这一史学方法。

二是史料内容或视角、立场的多样。如对同一主题、同一事件或同一历史人物选择评价不同的文献史料,既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又可以让学生理解一些史学的基本理论。比如讲“租界”时,出示了几张照片,包括上海租界工部局大楼照片、巡捕房国籍不同的警务人员的照片、五卅惨案现场的照片、外滩建筑群照片、徐家汇天文台照片等,让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审视租界对上海的不同影响,租界既是“国中之国”,是列强对中国进行侵略、掠夺和殖民统治的基地,同时也是了解和引进西方先进文明的窗口,推动了近代中国的市政建设和城市化进程。

3、针对性。史料的选择应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论水平,不能选择学生不理解的,也不能选择学生不感兴趣的。比如中国古代的文献史料,如需要教师逐字逐句进行解释的不宜采用;再比如对史家著述的运用也应慎重,因为一般学生很少会具备研读专业史的能力和兴趣,我在课堂上引用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的内容时,效果不是很好。可以从其它省份的高中教材里选取一些材料,一来教材当中的材料内容极其丰富,二来针对性强,学生的阅读障碍也小,课堂效果就比较好。

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的策略

不论哪一类史料,对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有作用,但要取得较好的效果,还必须讲求史料教学的策略。

1、逐句过关,讲清细节。教学中选取的重要史料,不管是教材上的还是另行补充的,教师要指导学生“细嚼慢咽”,逐句过关。对一些冷僻的读音、字义,难懂的典故等细节,教师要给予讲解,不能粗枝大叶,走马观花似的浏览。

2、精心设问,培养能力。对史料的理解和把握,要通过让学生解答有关问题的形式来培养。教师应精心设计一些高质量的、富有启发性、规律性的问题,激发学生阅读史料的兴趣,启发他们积极思考,从而促使学生的思维向新情境纵深推进,以更好地理解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内容。

3、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1)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教学时可恰当补充一些史料,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史料得出历史结论。(2)对只有历史结论而没有说明过程,对于学生来说难以理解、需要史实说明的,教师也要补充史料,充实教材,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做到论从史出。

以上是我对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的六点看法。

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探讨 篇2

一、培养学生提取史料信息能力

首先是读史料。史料可以增加历史的真实感和培养学生的历史感。随着时代的变迁,古代社会生活中的社会制度、社会习俗等逐渐消失,但古文言文记录着当时的社会生活,也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中国古代和近代史的史料大部分是文言文,所以理解和研究的前提是意译。比如归纳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不稳定的因素,采用史料:“春耕夏耘,……给徭役。……养孤长幼在其中。……尚复被水旱之灾,急征暴赋,赋敛不时,……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通过意译,学生可以理解到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不稳定的因素是:封建剥削重(赋税沉重);自然灾害;生活负担重;高利贷盘剥。通过分析引导学生逐渐进入历史学习的新境界,形成新的学习能力和动力。其次是理解与分析史料。需要引导学生以所学的历史知识为依托,全面分析史料所包含的意义,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如引导学生总结“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的认识”时,采用史料:“我们党的纲领如下:一、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中共“一大”党纲》。”“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目前利益计,奋斗目标是:一、消除内乱……《中共“二大”宣言》。”通过阅读,引导学生从一大到二大的变化,认识到中共逐渐认清了中国国情,认识到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农民等阶级都是反帝反封建的力量。从中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培养学生以辩证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最后是综合分析史料。这是利用史料教学的较高层次,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史料的比较、概括、归纳的能力。比如讲评价“隋朝大运河”时,引入史料:“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尽道隋亡为此河,……共禹论功不较多。”学生不难得出这样的评价:一方面大运河的开凿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满足了隋炀帝个人的享乐,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隋朝的灭亡。但另一方面,在客观上有利于南北的商品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教师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正确地分析史料,提炼观点,从整体上把握材料。如讲授人民版必修三百家争鸣时,采用史料:“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是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础,说明了事物的发展都是由弱小走向强大,体现了量变的积累最终引起质变。这句话给人以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哲学思考,这恰恰是中国古典哲学的特点。以此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二、引导学生加强对图表史料的利用

高考历史四大能力目标之首是“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综合和提取表达之能力,而材料又因从单一文字形式转为图文并茂、图画表格等形式而成为高考之新宠。鉴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注重读标题;(2)抓住图表中的时间等信息对通过观察获得的历史信息充分提取,进行“由表及里”的剖析,找出其显性的和隐性的信息。如史料探究———民国初期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简称“南洋公司”)产品销售量示意图:

要求学生回答:(1)示意图表明,民国初期南洋公司的营业状况如何?(2)这一时期,南洋公司等民族企业的发展有哪些客观条件?这是一道图表型问答题,考查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先读懂图表的含义,再根据材料中的时间、结合课本有关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史实,从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进步思潮的影响等方面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当中也有研究性学习的味道。

三、引导学生注意对史料的搜集和积累

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直接阅读一些史料,并可根据学情,介绍各种学术观点。例如,有位学生阅读湖北云梦秦简中的《田律》,发现它还是一部非常具体的环境保护法。因为《田律》规定:“从春季二月开始,不准进山砍伐林木,……”还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观看,教师可以推荐一些好的网站,如:http://www.guxiang.com/lishi(故乡-历史)等。通过网络,学生可以了解更多更深广的历史知识。

利用史料进行历史教学是个深广的课题,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而且可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历史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历史教学.

高中历史课堂史料教学方法探讨 篇3

【关键词】高中历史 史料教学 方法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49-01

引言

史料指的是在历史史实发生时产生的,可以作为或相近的历史研究的依据,包括文字类、图像类、物品类、文化类等多个方面。而历史学科本身就具备高度的知识性,史料教学法值得就是通过引导学生对于史料的处理,并让学生能够从史料中获取到相关的信息,从而对教学过程起到辅助的作用。因此笔者也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1.史料教学法的必要性

1.1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现阶段高中历史学科中存在的一大问题在于学生对于历史学科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认为历史年代太过久远,学习历史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而教师一旦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无味,失去学习兴趣。而史料教学法能够对课堂知识进行大幅度的扩展,使单调的知识点能通过史料变得立体形象,学生也能在这一过程中了解历史文化,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学生也更乐意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

1.2 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

高中的历史教学除了对于知识点的掌握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对于历史事件的评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对于某个历史事件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而史料教学法能够为学生的观点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从而让学生的观点符合客观要求,不会因为主观情绪影响对于历史的判断。这样一来学生的思考能力也可以得到显著的提升。

2.史料教学法运用于高中历史课堂的方法

2.1 合理选择史料案例

高中历史教学覆盖了从古代史到现代史的内容,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也要注意史料的科学合理,从而使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在学习到解放战争这一部分时,教师在史料的选择上就要选择具有说服力的材料,能切实表现出共产党胜利的原因是得民心等类似的材料,不仅能有效对课堂知识进行巩固和配合,也可以让学生拥有正确的历史眼光。学生也能在这一过程中提升对于历史的兴趣[1]。

2.2利用多媒体直观展示史料

如何能将史料直观展示,就要借助于多媒体设备。传统教学中历史学科枯燥的原因就在于教师只是单纯地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学生无法直观地了解到当时所发生的事情。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等辅助设备,将知识点通过影响资料或图片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2]。例如学习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部分时,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相关的文学作品或其他资料,并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设备进行放映,学生可以真正理解当时的文化艺术发展的趋势,并从这些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中了解到中国艺术的特点,从而对于所学的知识点也能起到巩固的作用。

2.3 有效分析史料观点

历史可以广泛理解为是一段时期发生的事件的整合,而由于史料的记载只是将事件记录下来,因此在观点和看法上,作为现代学习者必然会出现不同的差异。而历史学科的分析是学习历史的重要一环。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组织适当的环境,让学生能参与到某个事件当中,并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思考[3]。例如在学习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部分时,就可以让学生针对当时的文化思想进行剖析,比如分析宋明理学和儒家思想的优势和缺陷所在。在这一分析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形成自己的独立观点,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也能拓展视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能全面掌握历史知识。

结语

不难看出,史料对于高中历史教学的推动作用是非常显著的,因此作为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史料的优势和必要性,并将其运用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两者相结合,辅以教师的引导和见解,让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历史知识,形成科学的历史眼光。这在新时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是作用巨大的,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高国荣.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史料运用的量度问题[J].教学与管理,2013,31(04):72-74.

[2]李碧君.高中历史课堂史料教学方法刍议[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09(27):170-171.

[3]高路,王启和.论史料教学的分层进行方法及操作原则——以《中国近代史》为例[J].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2,03(13):35-38+53.

作者简介:

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探讨 篇4

课例课题:评价袁世凯 授课人: 教学准备: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5人小组,每组按自愿原则结合。

2、分工搜集材料,完成资料准备。组与组之间展开竞赛,比较哪组分工合理。教学过程:

1、教师提供研究资源:

⑴根据现有资源向学生提供阅读的文本资料并指导学生学会摘要: ①《袁世凯传》李宗一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6年8月第1版)②《中国近代史》 李侃

李时岳 编著(中华书局)③《近代中国八十年》陈旭麓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④《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胡绳主编(人民出版社)⑤《中国近代现代史》(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 新编高中教材)⑥辛亥革命资料汇编

⑵提供相关的网址肯定袁世凯的史料是:

①近代史研究:

http://jdsy.chinajournal.net.cn/ ②中学历史教学资源网:http://16j51.k12.net.cn/ ③历史时空:http:// 61.177.236.148/1stime.④历史视窗:http:///2005/0818/195824.html)材料四:张步先、苏全有认为,发展工业是袁世凯经济思想中的核心内容。袁对中国经济近代化所起的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外理性抗争,进行利权回收;二是倡国货、拒洋货;三是引进外资;四是引进、推广机器,发展工业,扶持民族资本工业。民国初年,袁世凯致力近代化实业使民族资本步入黄金期。过去一般论著总认为民初民族资本黄金期的形成是由“一战”造成,其实如果没有袁世凯的近代化意识及其全力投入开发,“黄金期”不可能形成。(张步先、苏全有《袁世凯与清末民初的工业发展》,《山西师大学报》2002年第3期)苏全有考察了袁世凯的对外开放思想,认为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自开通商“特区”,扩大开放范围;二是大胆引进外资,促进经济腾飞。此外,他还注重侨资。(苏全有《论袁世凯的对外开放思想》,《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刘宏考察了袁世凯兴办军事学堂的原因,认为:一是基于甲午、庚子战败反思;二是出于北洋军队现代化需要;三是出于北洋军队迅速扩充需要。(刘宏《袁世凯兴办军事学堂原因探析》,《历史档案》2000年第1期)郭剑林认为,作为清末民初特定时期的历史人物,袁世凯在某些方面确实起了消极作用,如复辟帝制等,但不应以“窃国大盗”来盖棺论定。

——作者:郭剑林(http://www.kaoshi.ws/html/2005/0818/195824.html)

3、指导学生进行分类整理资料:

⑴肯定袁世凯的史料是: ⑵否定袁世凯的史料是: ⑶介于二者之间的史料是:

4、依据史料确定研究课题: ⑴指导学生确立课题的原则: ⑵指导学生进行研究的步骤和方法: ⑶明确学科特点:

5、研究成果的表现方式: ⑴个人研究,个别交流修改:

⑵小组交流,推出代表进行班级交流: ⑶班级交流,然后选出杰出者进行公开发表:

所有同学的个人研究成果,在征得个人同意的基础上,在教室后边举行作品展览。

6、代表作品举例:

袁世凯真的一无是处吗①

河南油田高级中学高二(11)班 田小松 指导教师 河南油田高级中学 王守杰②

袁世凯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一个野心家、阴谋家、窃国大盗,更是一个卖国贼。但是我们不能如此简单的看待问题。纵观历史,袁世凯也曾经起过一些积极作用,而且是举足轻重的。

首先,袁世凯在推动中国封建教育向现代化教育体制转变方面曾经起过积极作用。在“新政”过程中,袁世凯曾向清政府提出兴办新式学堂的建议。不久,清政府准办。1901年8月袁世凯在山东开办课吏馆、校士馆,创立大学堂,力行新政。后又奏请废除封建科举制度。在袁世凯等人的推动下,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止科举,历经1000多年的科举制度终于走到尽头。不但如此,后来在清政府的允许下,多次派遣留学生去日本、美国、德国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这些学生中很多人都在后来为现代的中国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次,袁世凯在迫使皇帝退位、推翻君主专制统治上起客观积极作用。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军先后攻克武汉三镇,建立湖北军政府。此时,帝国主义大造非袁不能收拾的舆论。大臣那桐、徐士昌也提出重新起用袁世凯,向摄政王载丰施压,迫使奕诓内阁全体辞职,授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11月,又逼迫摄政王辞职,不再干预政事,最终夺取清政权。1912年2月,清帝退位。至此,终于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可以说,如果没有袁世凯的逼 ①②该小论文获河南省第四届中学历史优秀小论文评选一等奖。

辅导教师获河南省第四届中学历史优秀小论文评选优秀辅导教师一等奖。宫,也就不可能迅速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再次,袁世凯在推动军事制度的近代化中,起积极作用。甲午中日战争后,清军旧军制的腐朽得以充分暴露,朝野上下纷纷要求进行改革,袁世凯毛遂自荐当监督,1895年获得了天津小站编练新军的权力。他采用德国和日本的建制,引进德国的先进武器,教官出自德国,全军习洋操,开了中国陆军近代化的先河。1899年,袁世凯在山东操演军阵法,并组织人员编篡《训练操法详细图说》,该书首次系统地介绍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方略和训练技术,成为清政府以后训练新军的重要军事教科书。

最后,袁世凯在推动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方面也有客观作用。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统治期间,要求全国大力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使得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各种实业团体如雨后春笋似的出现,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总上所述,袁世凯在历史上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在推动中国封建军制改革、近代教育发展等方面有较大作用,我们不能抹杀他,应该一分为二,辨证地看待袁世凯。

【反思说明】:

这篇得奖的小论文是我在指导学生研究后撰写出来的。首先上课时讲到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时,提到袁世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内专制、复辟、独裁,对外卖国,在思想上大搞复古活动等等,然后,提出袁世凯作为一个政治家,他既然能当总统就有他非凡之处。他在历史上到底做没做过推动历史进步的事,真的就一无是处吗?希望同学讨论一下。我利用半节课引导学生进行猜测性推理讨论,有2/3学生认为他有客观上推动历史进步的措施,1/3学生认为他反动透顶,因为他搞复辟卖国等等。谁也说服不了谁,都缺乏具体的说服力的证据,只是一种猜测。因此,我就以此为题,让学生到课后去查找资料。我给他们提供资料索引和网站,让他们分组进行查阅,把查阅到的史料进行互换。

针对学生搜集到的资料,我着重指导他们学会按一定标准进行归类,注意一些新观点,反复阅读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大家彼此交流,谈谈自己的认识,形成自己的认识。特别要注意不合传统认识的观点是否有史料作证据,这些证据的可靠性有多少等。

其次,指导他们写文章。引导他们认识语文上议论文与历史学科小论文的联系和差别,并指出其学科特点,语言的使用规则等,让学生明白写作的技巧。

再次,学生文章成行后,指导他们反复读,反复思考,还有什么不足,史料是否使用充分等等,语言是否精练,接着进行修改。

最后,让学生进行交流,传阅,宣读,开一个小论文发布会,教师进行点评,在 最后大家一至认可的基础上评出前三名,推荐校报发表。

我在体会反思,新课标要求学生有探究能力,只要我们转变观念,行动起来,一定能改变过去封闭的课堂模式为开放的课堂模式,由重知识的输入改变为学生的自我生成,由结果变为重过程,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感受知识的生成,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就会不落空泛,跃然纸上。【感悟说明】:

我们在进行研究性历史教学时必须坚持这样的基本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教学中要着眼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它包括:其一,使学生在记忆、理解、应用等方面达到中学阶段的目标要求;其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开发持续发展的潜力,为使学生能适应并促进社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三,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养,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学中必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和证据意识。教师要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有所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3.构建主动合作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是师生之间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历史课堂教学是学生在特定时空范围的社会实践过程,是学生认识和心理体验过程。要求师生之间互相尊重,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教学活动成为共同探究、共享成功喜悦的活动。创设和谐、平等的课堂环境,以实现教学相长的宗旨。

4.注重探究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形成促进学习的动力。指导学生开展具有一定深度、广度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与团结合作的学习习惯,采用优化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实现低消耗、高收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在新课标理念的引领下,强调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知识与能力、态度、情感与价值观。高中阶段正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初步形成的时刻。这个时期,学生开始睁大眼睛去发现世界,他们接触了各种各样的新事物,特别是从书本上接受了各种思想,开始有了独立意识,开始有了独立思考。同时,也加强了自我意识,发现自我。当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思考,自己感悟有价值时,就有了表达的欲望,而且特别空前强烈,学生 的情感、价值观也得到了升华。

史料的运用,发表自己的看法就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独立意识的真实体现。在运用史料过程中,也是研究方法的实践活动,是人的证据意识的自然流露,凭证据说话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方法是用来论证和探讨问题的一种程序,它只有落实到具体的论证和探讨上面才有意义,才能变成学生的能力。通过学科方法的运用,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是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体验。

具体地说,学生综合运用史料,进行写作,要做到以下几个结合:

1.教师与学生相结合:发表见解、感悟起源于问题情景,问题情景需要教师引导启发。对于问题情景的创设,一方面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有探究的欲望,另一方面教师手头有资料,指导得心应手,不能一味地单方面强调,造成双方形成不了合力。教师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史料,使学生有所感悟想表达,并且有探究的途径和目的。如果师生相结合,共同讨论,创设情景,提出问题,一起思考,学生是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教学活动,他们的主观意识得到尊重,那么学生的主体意识、自主探究意识就会发挥极至。象本课题袁世凯的评述,师生都比较熟悉,但我们这里探究的是袁世凯在历史上究竟是否发挥过客观的积极作用。这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因为它与教材观点不一致,学生想探究。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是比较感兴趣的,探究欲望强烈。因此他们积极搜集史料,并且非常强烈地要求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希望自己的成果能得到别人的承认和赏识,自己的观点能被别人接受。

2.阅读与写作相结合:阅读永远是写作的基础,是思想意识的源头活水。阅读是学生获得信息的基础,它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实际上是在独立进行逻辑思维。阅读的过程是搜集史料、占有史料的过程:从大的方面说是搜集史料,从小的方面看是鉴别史料,判断史料价值,去粗取精,占有有效信息的过程。这实际是一种学科研究过程,也是一种学习研究方法的运用。信息在阅读过程获得,需要整理和梳理、升华,形成自己的认识,稍加整理形成自己的作品。初步形成的认识,是一种历史的观点。历史学科的观点是指在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而形成的对具体论证对象的看法。这种历史观点是从论证和探讨过程中自然而然产生的,而不是由观点产生论证和探讨。如袁世凯本人所作所为促进了近代中国工业的发展这个认识,就是在阅读文本史料过程中分类、归纳而产生的观点,然后形成论证过程表现出来。

3.写作与修改相结合:学生粗浅的认识需要进一步加工,体现学科特点。结论从问题起步,教师指导学生查阅史料、搜集史料、整理占有史料,在查、搜、整、占中不 断进行探讨,这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并不断产生新认识的过程。学生把认识表达出来就需要创作。怎样从立意、选材、用材,谋篇布局,体现史论结合,需要教师指导,并进行修改。教师并不是旁观者,指导尤其具有特殊的意义,历史学科特点能否体现,史料运用正确与否,语言是否简洁精练,论证是否充分等,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低估。

只有切实把握好立意、选材、用材,让观点统帅史料,才能成就自己的认识和文章。学生自我体验、亲自探究,把史料所渗透的信息与自己主题有机相结合,是经过自己思考、分析、判断、推理、论证得出的,这是一种成功的创新。学生不仅体验了历史学科的研究方法,而且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自信心也得到增强。

4.模仿与创新相结合:中学生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开始撰写小论文时,力不从心,因此需要教师进行指导,需要模仿。教师指导学生模仿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熟悉历史学科的研究方法的研究过程,是对历史学科写作体例的再认识,并把它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一旦认知成熟,自然就会学到他人的精髓,在这个基础上自然而然就会创新,就会提高学科能力。

学生学会思考与学会研究方法同样重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研究技能是写作的保证,更重要地是学会思考。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认真思考,才能产生新认识,新见解,创新能力跃然纸上。

历史小论文的撰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确定一个论文中心。任何文章都有一个中心意思,引导学生通过仔细体会史料信息,找出贯穿史料中共同的东西,作为写论文的中心论点,提出中心论点必须明晰。

2.确定论文的逻辑关系。所谓论文,不是解决一个新问题,而是论述一种普通现象。既然已经确立了中心,确立了事件和原因,那么在述说这些事件时就要按照事件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加以排列。这种逻辑关系通常表现为时间上的先后关系,每个事件基本上都要涉及到时间、背景、内容等。

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探讨 篇5

一、史料的基本概述

史料主要指的是研究历史和佐证历史的材料,也是人类发展过程中流传下来的实物性痕迹,史料主要包括文字史料、图片史料和实物史料等三种。其中,文字史料主要是运用文字的形式来表现的,例如相关的历史文献以及涉及历史的诗词等都属于文字史料的范畴。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来选择合适的史料,使其和教学内容相适应。图片史料的主要是以图片为主,其种类是非常繁多的。将其应用到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的结合使用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实物史料主要指的是文物等实体,其范围相当广泛,相较而言其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是比较少的。需要注意的是,史料要求如实地反映历史,因而教师选择史料的方式也非常重要。

二、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对教材中的史料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历史教材也进行了调整和创新。历史教材中所使用的史料是经过反复的推敲和研究选择出来的,不同的史料对教学有着指导性的作用,因而教师需要对教材中的史料引起足够的重视。首先教师要了解史料的来源和前因后果,结合教学内容对其进行深入的教学,从而在教学中能够更全面地向学生呈现历史。除此以外,教师根据史料所提出的问题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使问题更具针对性,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史料中发现更多的历史信息。

2.适当地增加课外史料来丰富教学内容

高中历史教学的内容是比较繁多的,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教材中的史料仍旧存在一定的不足,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增加一些课外史料。史料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在确定所使用的史料以后,教师要对其进行相应的.修整使其符合教学的需要。在应用图片史料的时候,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习的内容,可以适当的添加一些文字史料。除此以外,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具有趣味性的史料,营造良好教学氛围的同时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对提升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3.发挥地图等的辅助性作用

通过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发现,很多教师都忽略了地图等在教学中的应用。但是通过实践研究发现,在讲授文字的同时辅以合适的图片更加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印象更加深刻。因而,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一些插图或者是地图,并结合文字进行授课,指导学生如何从图片中获取信息,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三、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通过多年的教学研究发现,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是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历史教材中陈述很大部分都是比较枯燥的内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无法体会到历史学习的乐趣,会严重影响学习效果。而史料的应用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应用不同形式的史料,设置趣味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问题。这些方式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更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长此以往,学生能够在历史学习中收获自信心,这对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效果是非常关键的。

2.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在过去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教师只是按照教材来授课,对历史知识没有进行相应的拓展。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的学习,没有主动去思考问题,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都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而史料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本中的知识,自主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这对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除此以外,在学习和研究史料的时候,学生的视野也更加广阔,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历史。

3.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并不是让学生记忆那些历史知识,而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发学生的思考,能够对历史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教师在应用史料的时候,在历史教材史料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学生没有接触过的知识,以及当前的研究新进展,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定期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同时提设问题让学生搜集资料自主思考问题,得出最终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车双艳,史风春。不同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04):55-57.

[2]李君。浅析高中历史教材中史料的分类及作用[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08):13-14.

[3]王彩华。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之我见[J]。学周刊,2011(14):69-70.

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 篇6

傅斯年先生曾经说过:“史学就是史料学”,历史研究、历史教学都必须首先从研究与分析史料开始。一般来说,人们对历史的了解和认识就是从史料中获得的。因此,历史教学要做到言之有据,就必须从史料出发。现行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引用的文献材料有几百处之多,既拓展了教材的深度,增添了教材的难度和生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给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历史学科的高考试卷体现出了新情境,新材料的特点,材料解析是高中历史课堂上史料教学的主体形式,因材料解析题能够培养和考察学生对有效信息的提取和获得,培养学生对观点的归纳和提炼以及对文字的组织等多方面、深层次的能力,所以高考试卷对它是情有独终。因此史料教学越来越得到了高中教师重视,成为历史课堂中每课必见的内容,在今天史料教学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限的时间内应该怎样进行史料教学?因为并不是史料用的越多越好,也不是每个问题都必须用史料去证实去解析。那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选择与运用应注意些什么呢?

1.立足课本,充分利用教材中选取的史料

现行高中《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及《世界近代现代史》都引用了大量史料。这些史料内容丰富,针对性强,重点突出,学生阅读障碍小,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用足用好这部分史料。比如讲到“九·一八”事变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的四则史料,认清蒋介石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并找出根本原因,这也为学生以后认识蒋介石在抗日时期政策的整体知识结构奠定了基础。

利用教材引用的史料也可以把不同的章节重新组合。例如,可以把《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的决议》、《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组合在一起,使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对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形成有一个整体认识。同样,也可把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后的讲话,“七·七”事变后的庐山讲话与“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的自卫宣言组合在一起,比较不同时期蒋介石对日政策的不同点,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这种对材料的重新组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不仅提高了分析运用材料的水平,而且有助于形成对知识的整体认识。

2.精心准备,适当补充部分史料

教材中现成的史料是史料教学的主体。教学时,围绕教学目的,还需适当补充史料。例

如《世界近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一节中描写中国三大发明对欧洲社会发展的影响中用了马克思的话:“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地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制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爱动脑筋的学生可能马上会想到:三大发明在近代欧洲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么在其故乡——中国的情形会是怎样呢?这里不妨补充一段鲁迅在《电的利弊》中的话:“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通过两段材料的对比,学生不但了解了三大发明在近代东西方的不同遭遇,也更深刻地理解了近代西方强大,而中国落后挨打的深层原因。

补充史料,关键在恰当,恰当的史料关键在选择。这就要求教师广泛阅读,平时注意积累。在必要的时候教师还可以自己着手编写第二手材料。编写史料有两种方法:一是概述史料,对原始材料进行编辑和改写,删除所有无关的内容,提取材料中最重要的信息,形成文字或图表;二是转述史料,把一种类型的材料转换成另一种类型,比如可将文字材料转换成图表、图解,或反之,也可将深奥的古文翻译或转述成通俗易懂的文字,等等。

3.合理选择与利用史料,进行史料的整合,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捕捉、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科素养。在《新文化运动》一课中,讲授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这一要点时,我运用史料设计了下面这个问题:

材料一:1912——1919年间,中国新设厂矿379家,设立资本8580万元,平均每年开设63家,新增资本1430万元„„这时期,外国资本增加有限,而民族资本迅速发展。

——许涤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三年以来中国,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

——陈独秀《青年杂志》

材料三:“中国数千年来立国根本在于道德,凡国家政治、家庭伦纪、社会风俗,无一非先圣学说发皇流衍。是以国有治乱,运有隆污,惟此孔子之道,亘古常新,与天无极。”——袁世凯颁布《祭孔告令》 设问:请结合以上材料,分析归纳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经过简短的讨论,学生很快得出自己的见解:三组材料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阐释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材料一反映了一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迅速,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材料二反映了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但之后北洋军阀政府继续推行专制统治。材料三反映了袁世凯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在此基础上,我进行了简

单总结:经济上:一战期间,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打破封建束缚,这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政治上,辛亥革命将封建帝王从金銮宝殿上打翻在地,政权却落入了北洋军阀的手中,袁世凯及其继任者们继续推行专制统治。文化上: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后,废除临时约法,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这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一个看似复杂的问题,在史料阅读的帮助下,轻松解决。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问题要有启发性,或促进知识的迁移,或促使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4、对史料的分析要有科学性。对史料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要注意史料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立场观点。像文献史料,它们是过去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不可能完全的做到客观公正,很多史料是写史料的人站在自己的立场发表观点,受到时代、社会、情感、经验的左右。比如中国古代历史上,一般材料都称农民起义军为“贼”、“寇”、“匪”等,这反映了作者立场的局限性,教学时要给学生说明。史料只是一种间接性的媒介,因此运用史料以重建过去所涉及的问题也较为复杂。面对史料时,除了判定真伪的基本问题外,更牵涉到如何获得有效信息,以及有效信息如何诠释的问题。落实在教学中,教师选择史料时一定要真实,在指导学生搜集史料时要教会学生鉴定真伪,使用史料时要尝试提出有意义的问题。

5、对史料的选择和运用要有层次性。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由于心理特征、思维发展水平、知识储备程度的不同,史料教学的目标上应注意层次性。低年级学生应多用一些直观形象的、通俗易懂的、间接的史料,高年级学生可以用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第一手的原始的史料;低年级的可以重点培养阅读和概括能力,简单的分析综合能力,而高年级学生则要求发展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再设置一些梯度型问题,逐渐增加难度,让他们“跳一跳,摘桃子”;等到某个阶段,学生的思维有了明显的发展,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再提出进一步的能力要求。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 篇7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史料教学

1.前言

史料教学兴起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英国, 是英国处于历史教育危机的情况下所采取的改革措施之一, 并且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果, 成功帮助英国历史教育走出低谷。事实上, 史料教学属于过程性、动态性和体验性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指的是在历史教学中将史料视为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探究基础,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2.高中历史教学采用史料教学方法的意义

2.1 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高中阶段, 历史教学总的任务和目标是帮助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 使学生在借鉴历史经验的同时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 并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此外还包括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健康的个性, 使学生掌握科学史观, 并能够正确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最后, 还要促使学生能够从历史角度思考并理解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并对民族及人类在历史中的命运产生一定的关注, 从而形成一定的人文素养等。很显然, 这一教学目标中学生是积极的、主动的、善于思考的立体形象, 绝非简单的信息接受者, 而是更为强调学生对历史的探寻。史料教学将史料分析和探究作为教学方法的中心内容, 恰好是在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敏锐性以及纵深思维, 自然有益于历史教学任务的完成。

2.2 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与科学精神的培养

除了能够更好地实现历史教学目标外, 史料教学法还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与科学精神。这是由于学生在阅读、理解并分析史料的过程中, 就是一个搁置旧有的思想观念的过程。他在用自己的视角对一个历史事件或是一段时期内的历史面貌进行考察, 那么他可能得到和一些主流的观点并不完全相同的思想见解, 抑或是他能够真正深入地对某一历史事件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的历史意义有所认识。这个过程属于探寻和发现的过程, 属于思维意识创新的过程, 一旦学生适应于这种教学模式后, 在他未来的人生中遇到一些问题时, 也很有可能采用相同的方式———搁置既定的、旧有的观点或方法, 从自己的角度对事物加以认识与探索, 这个过程不仅是创新意识的发挥, 也意味着科学精神在闪光。

3.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史料教学的基本方法

史料教学固然是一种教学模式, 但却同样需要教师掌握正确的运用方法, 就像是一件趁手的工具, 也需要使用者熟悉它的操作方式并与之不断地磨合才能够真正地为我所用。作为高中历史教师, 也要熟悉史料教学法的使用策略。

3.1 选择适当的时机展现史料

史料教学并不意味着将史料一股脑地丢给学生去参悟, 而是同样讲究展现的时机, 并合理搭配展现的史料内容。一般来说, 在以下时机加入史料可能会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首先是新课程的导入时, 可以通过生动的史料让学生的注意力更为集中, 并将他们的思维引入到课堂内容上来, 使学生由此开始积极的思考;其次是当教材中的一些重难点出现后, 教师可以结合一些课外的史料对学生进行补充, 学生通过对这些史料的阅读和分析能够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部分;第三是当学生对相同历史问题产生不同理解的情况下, 教师可以引入史料使学生的观点进一步碰撞和补充;第四是当教材中没有提供史料时, 教师可以适当提供而使教学的内容变得丰富。

3.2 正确地选择史料

事实上, 在教师的教学中, 可供选择的课外史料是非常多的, 究竟选择什么样的史料, 怎样选择史料就成了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选择得当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史料选择不当, 反而有可能导致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减弱。笔者认为, 教师在选择史料时一定要考虑学生认知水平, 史料有难易, 学生心理及年龄特征决定了学生对史料的理解程度也有所差异, 因而对高一生, 教师要尽量选择通俗易懂、便于理解的史料, 对于高二生, 教师可提供经转述及翻译的略有难度的史料, 对高三生, 教师则可以适当选取一些原始状态的史料。

3.3 教师要提升自己的授课水平

史料教学中, 教师是重要的引导角色。教师需要通过自己的讲授过程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投入到对史料的兴趣与分析之中, 这就需要教师掌握教学的技巧。亦即教师在摒弃传统一言堂教授方式的同时也不能失去章法, 失去自己在历史课堂中把握方向的掌舵作用, 同时还要尽量提升个人的表现力。比如在课堂导入过程中, 教师对一段史料富有感染力的叙述和干巴巴地照着材料去念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效果, 语言表达、词汇水平, 这些都是教师可以提升的方面, 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史料教学法更好的发挥作用。

结语

史料教学作为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模式, 其精髓在于学生不再单纯被动地接受和记忆历史知识, 而是要结合对史料的理解和研究去分析和认识历史, 从而借由阅读、分析、评价以及理解史料的过程形成对历史的探究思维。高中历史教师应积极丰富并提升史料教学的理论及实践经验, 做好高中历史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王红微.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探索及反思[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2012, (3) :172-173.

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探微 篇8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40083

新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历史学科更为关注史料的应用,要求教师不断强化史料的教学价值,利用史料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笔者对高中历史史料教学作了如下探究。

一、注重史料的真实性

历史容不得半点虚假。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真实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为基础,所以史料的真实性应该是教师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教师在选择史料的过程中,要牢固树立“论从史出”的唯物史观,从历史史实出发,选择有根有据的史料,并且加以储备和积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呈现最真实的史料,不可盲目删减、断章取义。只有在真实的史料中,学生才能正确地学好历史。

二、从教材的史料入手分析

在人教版的高中历史课本中,很多史料直接在“历史纵横”、“资料回放”以及课后“探究学习总结”中的“学习延伸”部分给出。这些史料基本上是围绕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取的,和正文内容相互补充,具有典型性和启发性。如果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这部分史料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加以分析和应用,便有助于快速而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在教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课中提到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可在“资料回放”这个环节给出《汉书·董仲舒传》中的史料片段。由于学生对文言文已经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因此教师仅需要为学生阅读此段并简单加以解释。这段史料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与自主探究能力。

此外,教师也可以将不同章节的史料加以融合和对比,这样能够使学生有一个整体的史料观,对历史知识有整体把握能力。例如,人教版必修一中的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史料和必修三中苏格拉底思想、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等史料,如果教师能够加以综合整理,便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起源与发展的历程。

三、选择多样性的史料

史料选择应该多样性,只有这样才能够丰富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多样化的史料中获取更为丰富的历史知识。多样性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史料类型的多样性,一个是史料视角的多样性。

1.注重史料类型的多样性

史料的类型包括很多,比如说文字史料、图片史料、视频史料、口述史料等。教师应该结合不同的史料类型,利用第一手和第二手史料进行历史教学。比如,在讲授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呈现一些文字方面的史料(如史家著述)、图片方面的史料(如考古发现)等,还可以选择一些视频史料(如纪录片),通过多种史料互相结合,多方面印证中华文明的起源,使学生获得更为丰富的历史认识。

2.注重史料视角的多样性

“盲人摸象”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多方面考虑问题,多视角观察问题。在历史这门学科中,不同的史料由于记录者的不同,会存在着视角或立场的不同,只有综合多种视角,才能够获得最接近真相的历史史实。因此,对于同一历史人物或者同一历史事件,教师应该注重选取不同视角的史料来综合分析。例如讲租界的相关内容时,教师不应局限于教材中单一的史料,而是为学生展示相关的照片资料,如上海租界工部局大楼照片、巡捕房国籍不同的警务人员的照片、五卅惨案现场的照片、外滩建筑群照片、徐家汇天文台照片等,由于拍摄者的不同,这些史料的视角是不同的,而这些视角综合起来又能够证明租界的基本特点即列强对中国进行侵略和殖民统治的基地,同时还能够使学生认识到租界为中国带来了西方的文明,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中国的市政建设和城市化进程。

四、结语

高中历史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还在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与历史观,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历史学习方法。在这样的教学目的主导下,教师应该关注史料教学,因为史料教学在促进学生历史思维与历史观形成方面意义重大。为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该注意史料的运用,不断探索史料的应用方法,提高历史教学的水平与质量。

[参考文献]

[1]周静蕴.浅谈新课程下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导刊,2008(5).

[2]张静轩.关于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8).

[3]李稚勇.论史料教学的价值——兼论中学历史教学发展趋势[J].课程·教材·教法,2006(9).

上一篇:我家的院子四年级作文下一篇:我看见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