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教学案例与反思

2024-05-02

信息技术课教学案例与反思(通用12篇)

信息技术课教学案例与反思 篇1

这节课,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信息技术的第一课,这节课主要内容是学习有关信息和信息技术的知识。同学们对于信息技术课是很感兴趣的,让他们掌握计算机的理论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无论在今后的学习还是生活中都是离不开计算机的,计算机已经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

本节课学生是不需要打开计算机的,刚开始同学们还有点失望,但是随着老师给大家展示我们平时生活中的一些信息和信息处理的实例,让学生亲身参与看、听、闻、说、摸等方式获取信息,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过来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让学生看一看老师出示的图片,通过眼睛看,让学生对图片进行描述,启发从中得到了怎样的信息。再让学生举例说一说。让学生用耳朵听一听,老师播放的声音,听听从中获取了怎样的信息,同学们个个竖起了小耳朵,听得特别认真。老师拿一朵花,让学生闻一闻,这是什么?学生都能回答出来是鲜花。最后老师让学生摸一摸身边的物体,看看获得了什么信息?通过学生亲身参与这一系列的活动体验,真切的感受到信息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也加强了学生对信息及信息技术的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设置让学生亲自参与体验的环节,让学生对原本比较空洞的知识,能够得到感性的认识,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为我们的生活学习服务。

本节课的教学,由于要求学生了解的理论知识较多,所以我以学生自学课文的形式、学生回答提问的形式为主,不乏单调。在学生进行桌面背景操作的时候,有发现个别学生利用搜索引擎查找图片是,虽然能够更换背景,但是却很模糊。这一点,我事先没有考虑到,所以只好在学生遇到问题之后,个别给予解决和帮助。其实我现在觉得,还是在学生遇到这样的问题之后,广播教学,呈现学生的问题,将问题抛给学生自己解决。这样既可以让全班同学知道问题所在,也可以加深印象。

信息技术课教学案例与反思 篇2

一、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现状

(一) 客观条件限制——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少, 计算机数量严重不足, 学科新, 教学难度大

在大部分农村中学里, 和其他学科 (也叫副科) 一样, 受传统旧观念影响, 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从一开始就没有受到过重视。有些农村中学专业计算机教师几乎为零, 计算机教师多数是从数学、物理科老师兼任。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基本能勉强按照大纲要求进行, 在一所有60个班级的中学校里, 一般只在非毕业班开课, 初一、初二是每周一节课, 由于信息技术学科课时少, 开课的年级少, 一个学校有一、两个信息技术教师足够应付信息技术教学, 加之计算机能够正常使用的数量严重不足。导致一个班上一节微机课需要分成3-4组, 也就是意味着上一个课时的微机课需要分成4节课才能完成, 严重影响了教学进度。

由于学科新, 教师专业成长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 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选择上, 还有很多需要探究的地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很多都是新问题、新现象, 在以往的课堂或其他学科的课堂都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 教师处理起来没有高级教师的引导和过去的经验参考, 许多教育教学问题处理和研究起来很费力气, 常常得不到正确的解决。久而久之, 教学的热情大减, 直到消失。

(二) 信息技术教师的多重身份——教学不被重视, 杂事多, 时间被占用

在中考指挥棒的作用下, 信息技术这个既不参加高考又不参加中考的科目, 在学校作为小学科不咸不淡地存在着。由于有课程目标存在, 在学校里一般课时能够按照大纲上的要求开满, 但是, 一遇到特殊情况, 信息技术课要为其他学科让路。在这样的情况下, 广大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热情被冷落, 另外缺少合理的评价体系, 干与不干一个样, 教学的开展也得不到重视, 这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其次, 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师的使用具有多重性。信息技术教师扮演着多重角色:教师、电教人员、网络管理人员、课件制作人员、网页制作人员、学校的免费打字员等, 还要负责全校办公室电脑的软件维护任务。信息技术教师总是处于忙碌状态, 却不是在教学上。信息技术教师接触的大都是电脑技术和网络技术, 而不是学生。他们很少有时间静下来看看教育教学理论, 很少有时间对教学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反思、研究和探讨, 开展教研活动更是一种奢谈。

(三)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认识分歧——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认识不足

现在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师一般来源两个方面:一是半路出家的, 早期在中学开设的是计算机课, 那时学校一般是电教人员来充当教师, 而电教人员都是由相关学科例如物理、数学学科老师半路出家, 他们对于信息技术教育规律基本不了解, 但是他们有各自原有学科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研究中也照搬过去的模式, 忽略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规律, 自然事倍功半。二是近年来新分配来的大学生, 他们有技术而且强调技术, 但对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不了解, 对信息技术课的核心价值和培养目标不明确, 认为课堂里传授学生的是技术。因此他们眼中所谓的教学就是多看看专业技术上的书等。另外, 很多老师以为, 信息技术就是教学生电脑技术的, 学生懂得操作就可以了, 因此课堂教学和软件培训班一样, 再加上学校不重视, 更谈不上开展好信息技术教学了。

二、农村信息技术教学反思与策略

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要结合本校教学设备和学生具体情况, 一方面要重视教材上基础知识的教学, 使学生掌握好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为以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 也要与时俱进, 尽量跟上时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节拍, 这也是本门课程富有时代性的特点。精选优化教学内容, 创造性使用教材, 合理确定重点难点, 切合自身实际情况。每个学校最好开发切合自身实际的校本教材, 并不断更新充实完善, 与时俱进。

1、建立动态的共享资源库。建立校园动态教学资源库, 大致类似的有课件库、常用软件工具库、文字处理库、图形图像影音处理制作库、动画库、素材库、学生作品展示库、信息技术新动态库、益智游戏库等。最好能够建立师生资源共享、校校资源共享, 以达到互通有无, 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的目的。

2、教学目标科学合理, 切实可行。教学目标的设置, 要努力实现包括三维目标在内的不同层面的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 特别是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每一节课都应当有针对性, 应该根据教学条件和学生的学习准备度, 确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学习预期目标。

3、教学策略以人为本,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作为接受主体的学生, 始终是教育教学策略的关键与核心。一切教育教学策略都应当围绕着受教育者的特点和要求来制订, 而衡量教学策略是否理想也应以这种策略是否真正适合受教育者的切实需要和长远发展为标准。制订教育教学策略最先应该考虑到受教育者的个人特色、接收习惯、学习层次等综合指标, 一言以蔽之, 要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主体, 分层次教学, “因材施教”, 有差异有针对性地制订教育教学策略, 就会有的放矢, 目标明确, 有利于制订出科学有力、功效显著的方案。

参考文献

[1]赵春华.试论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策略.中科多媒体电子出版社.2002.3.

关于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与总结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教学质量 三段式教学法

本学期,我校继续实施“三段式教学模式”,在教务处的指导下,从形式到内容上,都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做到有计划,有检查、指导,在不断改进,学习中,自己收获多多。

首先,在这一学期中,我在这新的教学理念的带动下,在同行们的共同探讨中,使我在工作中收益非浅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充分认识到自己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我把三段式教学模式小组探究式学习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有限的15分钟内吃透教材,撰写教案,并根据初中学生的情况紧扣新标准,先说课、主讲、自评;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推敲案例。

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尤其本学科主要课程都要上机完成,每节课都要认真做好上机准备,检查机器状态,有无“不可用机器”。上课时认真讲课,教学目的明确,符合学生实际,体现教材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努力做到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情意三者统一。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和价值观”三方面目标均能实现。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做到条理清楚、难度适宜、密度合理,保证授课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精讲精练,不出现知识性错误。运用“三段式”教学方法,注重讲思路、讲规律、讲方法、学法,力求生动活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正确引导学生看待和使用网上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注意课堂管理,上课期间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老师给定的任务进行操作,同时又注意因 nb材施教,在学生完成上机任务时,到各台计算机前巡视,注意对差生进行手把手的辅导。课后及时做好课后反思,不断总结经验,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

其次,个人教学业务水平学习方面

信息技术知识更新很快,新知识、新产品、新术语几乎天天出现。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只有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地自我加压,才能将信息知识更流畅地、轻松地、完整地讲授给学生,才能让学生始终走在信息技术知识的前端,跟上不断发展的时代步伐。在这次各学科新课程改革中,积极认真地参加本学科的继续教育培训,积极学习各种理论知识,以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认真、主动地向其它有经验的老师学习,以便在工作中能以坚实的理论作为指导,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

最后,本人今后的努力方向

1、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2、对差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对计算机的认识上有更大进步。

3、加强机房纪律和机器使用道德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不仅在班级集中注意力学习,在机房上机时也要按规定严格约束自己。

4、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注意力。

以上是本人在本学期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中反思与总结。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不断的变化着。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让“三段式教学法”发挥更大作用。

我要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加快发展、争创一流!”为目标,踏实工作,服务于教,努力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

【2】=“三段式八要素”课改实施方案

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4

知识目标:1.理解信息的概念,懂得什么是信息。

2.了解信息的几种典型特征及其表现。

3.知道信息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以及懂得利用信息为人类服务。

【能力目标】

学会利用身边的信息,掌握信息技术的主要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认识到信息对人类的重要性。

2.能够辨别信息的真伪性,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3.激发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点】信息的本质概念

【教学难点】信息的概念和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出信息的概念

问题导入:

①师:“今天是我们的第一节课,大家知不知道我们这门课叫什么?”

生:信息技术。

②师:为什么以前叫电脑课,现在改为信息技术课,什么是信息、什么是信息技术?(教师设疑)

学生思考。(讨论十分钟)

2.举例子

师:古代战事传递,奥运报道、娃哈哈等产品的广告,我们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生答:军事情况、产品的特性等信息。

总结归纳“信息”的概念:刚才大家从图片、文字中感受到的东西就是我们从这些媒体中得到的信息。事实上,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时无刻都在接触信息。对人类而言,五官能直接感受到的一切,比如你所读过的书,你所听到的音乐,你所看到的事物,你所嗅到的气息,你所想到的问题,你所做过的事情等,这些都是信息。广义地说,一切存在都是信息。除了人类五官所能直接感受到的以外,我们通过各种手段、各种仪器感知到的一切也都是信息。谁能用一句话来总结什么是信息吗(信息的概念)?

生:总结。

师:(补充)信息是对事物的状态、特性和运动变化,以及事物之间相互作用和联系的客观描述。

师:你们在生活周围中曾获得过哪些信息?(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电视、报纸、广播、互联网、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回答。)

生答:学习生活用品、汽车、交通、动画片、电视剧预告等等。

二、指导学生认识信息的特征

师:我们会发现,信息有一些共同的特征。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信息有哪些特征?怎样才是信息呢?

举例子:特征一:当我们在传递信息时,有的要通过纸张来传递,有的是刻在光碟上,还有的是靠我们的大脑来记忆存储信息,当我们需要信息时,就从这些存储信息的载体获取信息。不管我们怎样传递信息,信息总是要依附在一定的介质上,这说明信息有怎样的特性呢?

学生回答,师补充:依附性

举例子:特征二:同学们,当你们有一个好消息的时候,你们会怎样?学生回答:我们会告诉身边的好朋友或亲人。

对了,你们的好消息这时就是信息,这个信息马上会一传十,十传百。这说明信息可以用来怎样?

学生回答,师补充:传递。

举例子:特征三:提问:假如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那你我各自有多少个苹果?学生回答:各一个。再次提问: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我们每人有多少种思想?

学生回答:两种思想。

师:我们在交换思想时也即在交换信息,信息在我们之间传递着。这说明信息是可以共享的,也就是信息的其中一个特征:共享性。

师总结:所有的信息都具有这三种特征,是哪三种呢?

学生回答:依附性、传递性、共享性。

三、指导学生认识信息的作用

师:下面有两个例子,请同学们讨论,信息可以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作用?

举例子:

例1:比如说本拉登死了,但是尸首没人见到,所以他可能真死了,也可能没有死。

师:看来。信息有正反两方面,我们要正确辨别信息的真伪,让信息为我们服务。

四、小结布置任务

1.小组选择其中一个题目,讨论、汇报结果:

播放课件:

1.如果你要买一台电脑,你需要了解哪些信息,你准备通过哪些途径去获取这些信息。

2.假如现在你父母需要买房子,你需要了解哪些信息,你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去获取。

师小结:在信息时代,谁感知到、认识到并拥有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谁就拥有成功的机会。如果你想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就需要具备收集、整理、传递、发布、应用信息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学好这门课──信息技术。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一开始就设问:“我们这门课叫什么名称?”,突出信息技术课中的“信息”和“信息技术”这两个关键词。然后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让他们说出从中看到、感受到的东西,引出信息的概念。“一切存在都有信息,信息是客观事物运动状态及方式的表征”。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5

学生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应该已经能够熟练使用“椭圆”工具了,因此本课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较容易掌握的。教材的第一、二部分主要是介绍使用“矩形”和“圆角矩形”工具画车身和车窗,因为有前面两课的知识的铺垫,学生应该比较容易掌握。

对于如何画出正方形和圆角正方形,可以通知知识的迁移来解决,这样不但复习了画正圆的方法,而且解决了问题。教学目标

1、学习“矩形”、“圆角矩形”等工具的使用方法。

2、让学生能运用矩形和圆组合出一些基本图形。

3、通过画大卡车,让学生感受一个整体图形的完成过程。

4、让学生了解图形组合的奥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矩形”、“圆角矩形”工具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运用矩形和圆组合出一些基本图形。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情景创设,激活课堂

二、提出任务,共同探究

三、技巧巩固,实践提高

四、个性创新,拓展练习

五、回顾总结 感悟升华

1、听,什么声音?哈哈,是我们可爱的多多,乘着大卡车来到了我们的教室。(出示课件)

2、先请大家观察一下:多多乘坐的这辆大卡车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3、在数学里面我们把长方形和正方形都叫做矩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画矩形。

出示课题:画矩形

1、会画长方形和圆角长方形的同学举手。现在我们来比赛,分别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圆角长方形,并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看谁画得又快又好。

2、是不是只要会画这四个基本图形,我们就能很快地画出多多乘坐的这辆大卡车呢?答案是…… 出示图片:

多多要是坐着这样的车,让人肯定很担心。我们一起来做个小小汽车修理师,找找下面几辆大卡车中哪些部件需要“修理”。

3、师:好,现在我们自己来画出这辆大卡车。

教师评价

1、好了,大卡车造好了。任务完成。那么多多乘着大卡车去做什么呢?原来,它要搬家。要搬哪些东西呢?

2、师:小组内说一说这些物品分别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3、师:请大家选择两幅自己喜欢的物品,动手画一画。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请小朋友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画上再添加一些你认为应该有的东西。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画图中矩形工具的用法,要使计算机绘出很多美丽图画,还需要进一步掌握画图程序的操作方法。下一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画图”工具的使用。

这辆大卡车是由圆、椭圆、长方形、圆角长方形组成的。

1、学生动手操作,奖励画得快、好的学生。

指名学生上台演示: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圆角长方形。

2、指名学生演示画第4幅图中的轮子,提醒学生两个车轮要画得同样大小,引导学生一边使用Shift键,一边注意观察状态栏内信息。

把要修理的部件小组里交流一下,然后说说看,怎样可以避免这样的错误。

3、在操作过程中如遇困难,可以从书中找解决办法,也可寻求会画的同学的帮助。

指名学生上台演示操作,学生给予评价

1、生答:公文包、小床、书橱、冰箱。

2、学生小组内交流,集体汇报。

3、学生练习

展示学生作品,学生进行评价。学生先说说自己准备添加的物品。

学生1:我准备在公文包下面添加画两个轮子。学生2:我准备在小床上添加画枕头和被子。……

结合了 “多多”这一卡通形象。将整个画图教学取名叫“多多带你学画画”。这次,“多多”奇怪地出场,立刻吸引了所有同学的关注的目光。仔细观察所出现在大屏幕上开车的结构组成。小学课程设置里有艺术课,在信息技术课上学画画,它的目的肯定与艺术课的教学目标的制定有很大差异的。它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设置,是为前面的操作系统知识教学提供一个缓冲、消化过程,更为重要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画图的过程中,娴熟运用鼠标,进一步熟悉windows窗口程序的各种常规操作。很多学生在技巧掌握后,对于巩固提高并不是很感兴趣。在前一阶段的自我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兴奋点已经渐渐消退,如何进一步激发其探究的兴趣。这时,“多多”的再次使用,猜猜坐着卡车的它来做什么,又起到了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画矩形

矩形 圆角矩形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展示学生作品,学生给予评价,之后老师评价,及时给予鼓励和赞扬。师生共同评选出今天的优秀作品,给予表扬,颁给“艺术多多”章。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反思 篇6

样的英语教学谈不上素质教育,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和英语是两大基础学科,也是两大工具学科。可以这么讲,谁掌握了计算机和英语,谁就有更多的机会掌握和拥有世界最先进的知识和信息;谁掌握和拥有了世界最先进的知识和信息,谁就有更多的机会拥有美好的明天。计算机应用离不开英语,英语教学也不应该离开计算机的应用,二者的整合,可以相辅相成。在英语教学中应用计算机手段,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它要求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1、收集多媒体资料信息

我们在准备教案时,需要大量的资料及信息源。在传统的教学中,这种资料主要是通过书本、图片、录音和录像等有限的手段向学生传输信息,这样的信息来源显然是非常有限的,而且缺乏灵活性、方便性和交互性。随着电脑技术的普及,我们可以通过电脑自己制作,或通过光盘、网络等途径获取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方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方法更多样、更灵活。制作多媒体课件上课是现代化教学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手段,但在课件的制作过程和素材的寻求上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而网络的风行则解决了不少的问题。我们往往可以在网络这个无其不有的空间找到我们需要的资料,从而达到用最少的时间做出最好的课件的目的。另外,市面上也有一些现成的英语教学软件出售,它虽然不能直接利用,但经过一定的加工处理后还是可以派上用场的。

互联网是英语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学辅助媒体,确实给了英语教师一种新的眼光来看英语教学。它(互联网)拥有如此令人惊讶的无限资源,它可以使我们每一位教师变得更富有创造性,更紧跟时代,更令人满意。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

计算机不仅是一种文化,而且也是教学过程中的理想的认知工具。计算机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形成学习动机,可以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探索,即探究式学习;加上计算机网络可以提供协作学习模式,因而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自制力较差。他们的注意力最长只能坚持10—15分钟左右,大脑就会出现阶段性疲劳。如果将他们的学习当作单调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过程,将会使他们的兴趣荡然无存,课堂上表现为无精打采,注意力分散。由此,我们一定要懂得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为学生提供一个图文声像并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避免厌学现象的出现。今年的三到六年级的教材都配套了教学用的VCD,里面每个Unit都有一个教学游戏叫拳击,设计得比较简单,只要在听到的单词或词组上点击一下就行了,可以让学生直接进行操作,既可以学又可以玩。在学生的注意力开始松懈的时候进行这个游戏,往往能重新吸引他们,帮助他们走出疲劳的低谷。

3、提供全方位的训练。

众所周知,人类是通过听觉、视觉和运动待等诸多方面来获得新的知识。我们看书、看报可以获得知识,我们听收音机、听报告也可以获得知识。我们通过这种比较单纯的视觉或听觉所获得的知识信息是很容易被遗忘的。然而,我们通过看电视、看电影所获得的知识信息相对就不那么容易遗忘了,这是因为电视、电影综合利用了视觉和听觉的作用。我们学会骑自行车、学会游泳为什么会长久不忘呢?那是因为我们在学习骑自行车、学习游泳的时候,首先是听“老师”讲明要领,再看“老师”做示范动作,最后自己又进行一些反复地实践,才学会的。这种通过听觉、视觉和运动所获得的知识技能是持久的。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电脑的图、文、声与一体的特点进行视、听、说全方位的训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为此,我经常留意各家音像店,看有没有适合小学生看的外语音像品,有一套叫Disney的卡通片很受学生欢迎。其中有很多内容都与我们的教材不谋而合,如Country life、My body、At home、 Numbers、Colors等等,当学生看到和听到他们学过的单词时都不自觉地跟着读起来,锻炼了听力的同时也巩固了对生词的记忆。

4、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信息技术课教学案例与反思 篇7

一、用时尚的信息解决课程的难点, 展现独特的教学魅力

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信息技术的发展, 使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了过去的时空界限, 信息交流的频繁带来了新时代的时尚潮流, 很多新型的名词也随即出现。例如, 英语课堂中的SARS是一个代名词 (或简称) , 它本身不是一个独立的词, SARS是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全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 , 简称SARS, 是一种因感染SARS相关冠状病毒而导致的以发热、干咳、胸闷为主要症状。在我们的课堂当中, 小学生并不知道SARS其实是一个代名词, (或者说简称) 而我在课堂中采用了信息技术的多媒体搜索平台, 课前准备好一些有关SARS的图片, 并搜取了网络上时尚的口头语, 解决了同学们对SARS的认识。比如说, 百度搜索中的SARS图片有肺部阴影、口罩及SARS病毒细胞图片, 同学们从直观的图片中间接理解到SARS是一种肺病, 一种带病毒性及传播性的病, 通过浏览、口头表达, 教学难点的问题迎刃而解。

又如, 教学MP3/DVD, 教师首先让学生猜测两者的意思及正确读法, 从中找到蛛丝马迹破译这几位字母组合的单词。学生通过平时的积累已对MP3和DVD有初步的认识, 因为大多数学生家庭都具有购买时尚的DVD或MP3/MP4的条件, 加上教师的多媒体演示, 两者结合进行整合, 就能轻松地处理教学难点。相比以往的填鸭式教学, 一味的灌输只能达到“点到为止”的效果。而在这堂英语课上, 教师采取了时尚信息结合直观的演示, 轻松解决了教学上的阅读难点。网络的信息处理, 化为教师源源不断的教学资源, 从实质上改革了整个小学课堂, 它的应用展现了教师教学的独特魅力, 为课程研究、课程整合带来新生力。

二、课堂清新, 有趣味, 构建和谐轻松的助学环境

随着新课标改革, 小学英语课堂更多地体现以人为本、绿色、活泼、兴趣、热情为文化载体的新课程标准。清新、趣味的课堂教学, 是学生学好课文知识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师担任着开启学生知识大门的重要角色,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解决了这一个问题。例如, 在六年级英语下册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A:Let’s learn的教学中, watch TV、wash the clothes、visit grandparents、play football、clean the room是五年级学过的旧知识, 教师要充分利用旧知识引入新的教学环节。我采用Power point演示方法, 用鼠标点击课前准备好的课件, 屏幕上出现Zip正在看动画片。

老师 (教师用T表示) 提问:What does Zip do?

学生1. (学生用S表示) 回答:She (it) watches TV.

T:Good, watch TV!Read after me, watch TV!

教师接着点击, 同学们正兴趣高昂地盯着荧屏上的图画, 荧屏上出现了张鹏正在踢足球的图片。

T:What does ZhangPeng do?

S2:He plays football.

T:Super!Play football.

教师在复习了旧知识以后, 同学们已具备学习新知识的条件。

T:Now, Boys and girls look at me.

昨天老师去干什么了, 请看老师的动作, 记住是昨天的哦。老师随机做了一个看电视的动作, 同学们哈哈大笑, 随即举手说:Bingo。

T:What did I do yesterday?

S3:Watch TV.

T:Yes, watched TV.I watched TV yesterday. (演示板书) 点击小喇叭, 同学们听录音跟读。在短短的几分钟内, 教师简单的操作完成了Let’s learn的教学。板书完毕后, 教师进行了游戏操练 (炸碉堡游戏) :“同学们只要读准三次老师所点图片的单词, 就有一次投弹的机会, 导弹将直射我的碉堡, 直至打败老师为止, 这样同学们就可以获得一张印有喜羊羊的贴纸。”很快的,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 所操练的单词全部琅琅上口, 教师还额外添加了课外知识辅导教学, 延伸所学的内容, 极大地提高了英语的教学质量。

从上面的例子看, 清新、趣味的教学不仅给了学生良好的助学环境, 还是完成新课标教学要求的一大教学风景线。

三、丰富的资源共享, 提供源源不断的教学创新

从百度搜索中, 我们不难发现, 有关教育网站资源达1亿篇, 可供我们学以致用的资源数不胜数。我们可经常登陆网站共同沟通发帖, 学习网络上“时尚”的教学方法, 也可以进行教学资源创作。例如, Power point课件、简短的教学视频录制等均可利用软件制作而成。如果还有时间, 教师可以创建网站, 上传可供下载的文档, 链接网站上的教学视频、教学设计, 以达到资源的共享和教法的创新。

信息技术课教学案例与反思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多媒体;数学教学;有效整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4-0073-03

数学内涵博大精深,数学外延无所不在,数学是我们了解世界的工具,认识世界的钥匙。然而在现代职业技术学校的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逻辑思维能力欠缺,学习数学出现许多困惑与阻力,而数学知识又是进一步深造,以及学习专业知识所必备的基础学科。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给中职数学教学带来了曙光。然而如何把二者有机融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促进作用,值得教学工作者深入探索的一个问题,笔者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尝试与有效的探索。

一、巧引主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在实施情境教学时,我们常常运用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暗示情境、语言描述情境等,它们都曾起到过促进学生提高注意力,引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如果把这些手段与多媒体技术的图像、声音、文字、动画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教学内容形象直观、活泼生动、妙趣横生,将会在引发学生探究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方面,产生前所未有的效果。

例如,在讲解函数的单调性时,笔者给学生播放了笔者录制的一段某只股票的即时分析走势动态图,学生看到股票在某一时段一路攀升,连创新高时,个个惊叹不已,而当看到股票在某一瞬间略作停顿却突然调头,价格陡转直下,转瞬之间又跌进了低谷,大家又扼腕叹惜,在学生陷入难舍难分的情景时,笔者话锋一转说,股价走势图是以时间为横坐标,以价格为纵坐标描绘的函数图像,其随时间而升降的特性就是今天要学的函数的单调性,相信学完本节内容后,大家会对股票的图像特性有一个更加清醒的认识。学生们没有想到函数与实际生活结合得如此紧密,学习更加认真、举手发言的人数比以前多了,讨论也更加激烈,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巧用媒体优势,破解知识难点

利用多媒体技术信息量大、易于图文结合,减少书写时间,解决了教学中承前不能启后,首尾无法呼应的现状,为教和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

多媒体教学能做到图文并茂、信息量大、利于对比、感染力强,具有实时性、交互性和直观性,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促进了学生对知名的感受和理解。例如,笔者在讲解用图像法解一元二次不等式时,通过数形结合,把图像法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分成三步:(1)求判别式△的值,并判断其值是大于零、等于零还是小于零又分成三种情况;(2)根据△的值,有根的求根,没有根的直接画草图;(3)根据求出根的情况画出对应草图。(4)根据草图写出解集。把判别式、实数根和图像相互对照,实现了数形的相互印证,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克服了学生只会记忆“大于取两边,小于取中间”而不懂应用的通病。

又如,在讲解了指数函数之后,学生对底数a大于1和小于1时的图像分辨不清,笔者运用几何画板制作了一个图像随着底数a的变化而变化的动态函数,只要点击“动画参数”按钮,底数a就会不断地变化,图像也随着a的变化而变化,a大于1时是增函数,当a大于零且小于1时又变成减函数;单击“动画点”P点就会在图像上面动态移动,体现图像的绘制过程。通过逼真的动态演示,指数函数图像的性质就直观生动地呈现出来,把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有效解决了以往在学习过程中似是而非不能充分领会的现状。

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优点,巧妙设计,动静结合引发学生思考,有利于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巧用信息手段,实现分层教学

怎样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分层教学是实现因材施教的好方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的优势,巧妙设计分层教学方案,为不同基础的学生铺设不同幅度的阶梯,让一次次小小的成功,成为增强他们学习信心和奠定他们进步动力的基石,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从而较大幅度地提高因材施教的效果,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达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以学习小组(与层组不同,学习小组以异质同组为原则分配)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不同层的学生搭配到不同小组中互助学习,不但完成了各自的学习任务,上一层的同学在完成任务后还主动探讨下一个层的学习任务,主动提高自己,最终每一个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收获。

素质教育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通过这样的分层分组进行的差异化教学,有效地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个性需求,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四、结合游戏方式,拓展学习时间

数学的抽象与枯燥,给广大中职学生从心理上造成了压力与负担,使他们无法感受到学数学的乐趣。在全面推进数学教学改革的今天,把趣味性的游戏活动和网络环境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是改革的好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入游戏和网络,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一)猜谜游戏

结合教学内容,在新概念学习之初,课题引入之时,恰当引入数学谜语,会给学生一个惊喜,增添学习情趣,激发学习兴趣。如“五四三二一(倒数)”、“考试不作弊(真分数)”、“两牛打架(对顶角)”、“朱元璋登基(消元)”、彼此等待(相等)等等。这些数学谜语,既重点出了相应数学术语,开阔了学生视野,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课堂教学与游戏结合

由于数学知识具有高度抽象的特征,导致传统的教学方法很容易造成学生听觉、视觉以及思维的疲劳,久而久之会产生厌学心理,对数学学习极为不利。教贵宜新,我们需要改变教学方式来刺激学生外部感官、调动内在动力,使他们自觉自愿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结合数学游戏来开展课堂教学。

例如,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首先是大家自主学习,然后进行小组交流。为了让大家都有机会发言,采用抽“幸运号”(或抽扑克牌)的方法来确定,具体做法是提前准备好卡片(与小组人数一致),届时大家随机抽号,抽到有“幸运”两个字的卡片者做本次小组交流的主持人并作知识小结,其余的人则轮流为别人解答问题,主持人加5分,回答别人一个问题者加2分,没有回答或没有回答正确的不加分。这种方式,让数学学习与讨论交流变得轻松活泼,大家乐于参与。

(三)成立网络学习小组

现在的网络社交工具相当发达,已成为中职学生业余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其听任他们在聊天和游戏中浪费大量时间,还不如充分利用网络社交群的优势,引导他们利用网络环境的交互性、实时性组建“小智慧”数学QQ群(适合本班)、“空间教室”数学微信群(适合同年级)、利用博客建立“职中数学社区”等数学学习群或空间,并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建设性工作:

(1)趣味性。将一些能培养逻辑推理能力趣味游戏上传到群里,如口算、数独、24点、七巧板、独立钻石棋等电脑智力游戏,增强学习群的吸引力;(2)探究性。提供一些探讨性问题,如1加到1000是多少(看谁算得又快又好)?一张纸对折30次之后有多高?这些既有趣味性又能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问题,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3)引导性。及时对当前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引导讨论、延伸拓展。上传个别学生个性化的精简小结,优秀的案例、巧思妙解等,以供大家交流分享,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4)准入性。小组成员加入方法:起初先招收部分数学爱好者,经过宣传引导再逐步吸引其他成员。培养有热情、积极性高、成就感强、名望好的数学爱好者一至两名作为群管理者(群主),负责为群成员提供各种服务和解答数学知识。每个学期,群主负责组织成员参与学校或数学科组举办的数学竞赛,也可以与教师及数学科组商量单独开展数学交流竞技活动。网络学习小组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和协作交流的空间,由于情趣相投,在这块自由的天地里他们少了几分约束,多了几分真诚,交流互助倍感轻松惬意,不知不觉中数学素养与信息素养都得到了提高。

五、反思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的应用虽然较为普遍,但应用效果却不尽人意。主要原因有,(1)是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不高,(2)是整合的目的不明,(3)是对数学知识的挖掘不够。没有在内容呈现方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突破难点、发展创新思维能力上下工夫。为此,需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提高信息素养;结合学科特点,找准整合题材;利用信息技术优势,营造优质的数学教学环境。

总之,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数学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利用信息技术整合的数学课堂理应是身心得到健康发展的课堂,是思维活跃激情澎湃的课堂,是求知、做人和展示个性的课堂,更是师生相互交流、教学相长的课堂。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现代化教育的背景下,探索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的整合,把枯燥变生动、把隐晦变形象、把抽象变直观,巧妙实现分层教学,大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江华.中学数学整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5):116-117.

[2]刘丽霞.依托信息化手段优化中职数学教学[J].职业技术,2013(7):28.

[3]陈克芳.浅谈中职数学教学改革[J].当代职业教育,2013(10):39-41.

[4]何棋.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整合重在实效[J].中国数学教育,2013(10):8-11.

责任编辑 朱守锂

例如,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首先是大家自主学习,然后进行小组交流。为了让大家都有机会发言,采用抽“幸运号”(或抽扑克牌)的方法来确定,具体做法是提前准备好卡片(与小组人数一致),届时大家随机抽号,抽到有“幸运”两个字的卡片者做本次小组交流的主持人并作知识小结,其余的人则轮流为别人解答问题,主持人加5分,回答别人一个问题者加2分,没有回答或没有回答正确的不加分。这种方式,让数学学习与讨论交流变得轻松活泼,大家乐于参与。

(三)成立网络学习小组

现在的网络社交工具相当发达,已成为中职学生业余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其听任他们在聊天和游戏中浪费大量时间,还不如充分利用网络社交群的优势,引导他们利用网络环境的交互性、实时性组建“小智慧”数学QQ群(适合本班)、“空间教室”数学微信群(适合同年级)、利用博客建立“职中数学社区”等数学学习群或空间,并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建设性工作:

(1)趣味性。将一些能培养逻辑推理能力趣味游戏上传到群里,如口算、数独、24点、七巧板、独立钻石棋等电脑智力游戏,增强学习群的吸引力;(2)探究性。提供一些探讨性问题,如1加到1000是多少(看谁算得又快又好)?一张纸对折30次之后有多高?这些既有趣味性又能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问题,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3)引导性。及时对当前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引导讨论、延伸拓展。上传个别学生个性化的精简小结,优秀的案例、巧思妙解等,以供大家交流分享,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4)准入性。小组成员加入方法:起初先招收部分数学爱好者,经过宣传引导再逐步吸引其他成员。培养有热情、积极性高、成就感强、名望好的数学爱好者一至两名作为群管理者(群主),负责为群成员提供各种服务和解答数学知识。每个学期,群主负责组织成员参与学校或数学科组举办的数学竞赛,也可以与教师及数学科组商量单独开展数学交流竞技活动。网络学习小组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和协作交流的空间,由于情趣相投,在这块自由的天地里他们少了几分约束,多了几分真诚,交流互助倍感轻松惬意,不知不觉中数学素养与信息素养都得到了提高。

五、反思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的应用虽然较为普遍,但应用效果却不尽人意。主要原因有,(1)是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不高,(2)是整合的目的不明,(3)是对数学知识的挖掘不够。没有在内容呈现方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突破难点、发展创新思维能力上下工夫。为此,需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提高信息素养;结合学科特点,找准整合题材;利用信息技术优势,营造优质的数学教学环境。

总之,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数学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利用信息技术整合的数学课堂理应是身心得到健康发展的课堂,是思维活跃激情澎湃的课堂,是求知、做人和展示个性的课堂,更是师生相互交流、教学相长的课堂。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现代化教育的背景下,探索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的整合,把枯燥变生动、把隐晦变形象、把抽象变直观,巧妙实现分层教学,大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江华.中学数学整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5):116-117.

[2]刘丽霞.依托信息化手段优化中职数学教学[J].职业技术,2013(7):28.

[3]陈克芳.浅谈中职数学教学改革[J].当代职业教育,2013(10):39-41.

[4]何棋.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整合重在实效[J].中国数学教育,2013(10):8-11.

责任编辑 朱守锂

例如,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首先是大家自主学习,然后进行小组交流。为了让大家都有机会发言,采用抽“幸运号”(或抽扑克牌)的方法来确定,具体做法是提前准备好卡片(与小组人数一致),届时大家随机抽号,抽到有“幸运”两个字的卡片者做本次小组交流的主持人并作知识小结,其余的人则轮流为别人解答问题,主持人加5分,回答别人一个问题者加2分,没有回答或没有回答正确的不加分。这种方式,让数学学习与讨论交流变得轻松活泼,大家乐于参与。

(三)成立网络学习小组

现在的网络社交工具相当发达,已成为中职学生业余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其听任他们在聊天和游戏中浪费大量时间,还不如充分利用网络社交群的优势,引导他们利用网络环境的交互性、实时性组建“小智慧”数学QQ群(适合本班)、“空间教室”数学微信群(适合同年级)、利用博客建立“职中数学社区”等数学学习群或空间,并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建设性工作:

(1)趣味性。将一些能培养逻辑推理能力趣味游戏上传到群里,如口算、数独、24点、七巧板、独立钻石棋等电脑智力游戏,增强学习群的吸引力;(2)探究性。提供一些探讨性问题,如1加到1000是多少(看谁算得又快又好)?一张纸对折30次之后有多高?这些既有趣味性又能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问题,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3)引导性。及时对当前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引导讨论、延伸拓展。上传个别学生个性化的精简小结,优秀的案例、巧思妙解等,以供大家交流分享,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4)准入性。小组成员加入方法:起初先招收部分数学爱好者,经过宣传引导再逐步吸引其他成员。培养有热情、积极性高、成就感强、名望好的数学爱好者一至两名作为群管理者(群主),负责为群成员提供各种服务和解答数学知识。每个学期,群主负责组织成员参与学校或数学科组举办的数学竞赛,也可以与教师及数学科组商量单独开展数学交流竞技活动。网络学习小组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和协作交流的空间,由于情趣相投,在这块自由的天地里他们少了几分约束,多了几分真诚,交流互助倍感轻松惬意,不知不觉中数学素养与信息素养都得到了提高。

五、反思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的应用虽然较为普遍,但应用效果却不尽人意。主要原因有,(1)是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不高,(2)是整合的目的不明,(3)是对数学知识的挖掘不够。没有在内容呈现方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突破难点、发展创新思维能力上下工夫。为此,需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提高信息素养;结合学科特点,找准整合题材;利用信息技术优势,营造优质的数学教学环境。

总之,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数学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利用信息技术整合的数学课堂理应是身心得到健康发展的课堂,是思维活跃激情澎湃的课堂,是求知、做人和展示个性的课堂,更是师生相互交流、教学相长的课堂。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现代化教育的背景下,探索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的整合,把枯燥变生动、把隐晦变形象、把抽象变直观,巧妙实现分层教学,大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江华.中学数学整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5):116-117.

[2]刘丽霞.依托信息化手段优化中职数学教学[J].职业技术,2013(7):28.

[3]陈克芳.浅谈中职数学教学改革[J].当代职业教育,2013(10):39-41.

[4]何棋.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整合重在实效[J].中国数学教育,2013(10):8-11.

信息技术课教学案例与反思 篇9

摘 要:网络系统、广播电视系统、多媒体系统进入全国绝大多数的小学已多年了。多媒体信息网络系统运用于教学已经成为现实,并且成为未来的趋势。它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或者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起着很好的引导作用,它可以引导学生欣赏美、想象美,并能发展他们创造美的能力,使品德受到陶冶。关键词:信息技术;音乐教学;整合;实践;思考

一、传统式的小学音乐教学中一些难以克服的缺陷 1.很难打破时空的局限,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的构建与重现 一些教学曲目涉及的是异地异国,或者是历史久远的内容。对于这些内容,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从语言上进行描述,很难把曲目涉及的一些细节给重现出来,因此学生没有视听的感受,对曲目也就没有丰满的感觉。

2.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手段重理论与技能训练,忽视了人文教育与思想教育,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多是“一架琴”“一块板”“一张嘴”“一台机”的“四个一”的教学模式,即课堂上使用一架风琴或者是一架钢琴,用一块黑板写写有关乐理知识,老师一张嘴进行领唱或者范唱,条件好的学校会配上一台录音机放一下范唱。久而久之,学生会对枯燥的模式,单纯性的技巧技能训练及枯燥的乐理知识产生厌倦。3.传统的音乐课教学方式单一,很难融入多种教学方式,机械呆板

传统的音乐课中,因为教学模式的限制,学生只能与老师之间进行互动,与同学之间进行互动,在课堂上进行互动。除此之外,很难采用其他方式进行互动式的教学或者是学习,因而使教学方式显得机械与呆板。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教学整合的实践

1.利用多媒体突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小学音乐教学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中心。外在客观的审美体验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达到学生人格与品质的提升。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音乐课中创造良好的情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良好的情境犹如阳春的初绿,可以把学生带入美的情境世界中,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

例如,欣赏《春江花月夜》时,我在学生欣赏音乐的同时配以画面,打破时间的限制,回到古代的空间——皓月当空,微波粼粼的江面上泛一兰舟,文人骚客行吟船头„„学生不禁沉浸在民族乐曲展示出的清远舒雅的意境中,从而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当中去,提高了教学效果。

2.利用多媒体展示作品背后的人文思想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音乐课除了承担审美教育的功能外,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思想品德教育。教育的本质与最终目的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

高尚情操与高贵品格的人。因此,小学音乐课一定要重视这方面的教育,并且也只有重视体现教育的这一功能,学生才会对音乐课有更大的兴趣。

例如,在《二泉映月》的教学设计中,我做了一个短片,简介了阿炳的一生——如何从一个浪荡公子成长为一个饱经沧桑、思想沉重的民间艺术家;创作《二泉映月》的社会历史背景。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学生却深深地理解了阿炳的情怀,明确了音乐具有传承思想、感怀人生思绪抱负的功能。学生在理解阿炳音乐的基础上,也知道了做人当持重,从艺需刻苦的道理。3.利用信息整合技术,灵活构建音乐教学活动

单一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审美疲惫。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例如,在学习《动物狂欢》时,我会选择到网络教室上课,让学生用电脑自带的画板画出其想象的有关场景。通过想与画,学生发展了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心灵得以净化,情操得以陶冶。再如,学习与器乐或声乐有关的内容时,我发现班级当中有很多学生在声乐或者是器乐方面很有天赋。于是我布置他们自己到网上寻找与要学习的内容有关的材料,拿到课堂上来展示。他们有的找到了演奏或者是歌唱的教程,有的找到了表演视频,有的找到了要学习的内容的背景材料„„孩子们展示得有声有色,兴趣盎然。除了展示的学生积极外,他们还带动了其他孩子学习音乐的热情与兴趣。

三、对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教学整合过程中一些问题的反思 1.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教学要很好地整合,要求老师的“外功”要扎实

为了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教学的整合,教师除了音乐专业基本功(这是内功)必须扎实之外,还必须对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备熟练掌握并使用(这是外功)。如老师应该熟悉多媒体计算机的使用;会运用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会比较熟练地使用flash,3dmax等软件;除此之外,还应该会熟练地上网下载视频资料,并对视频的播放格式进行处理转换及剪接加工——因为有时我们只使用某个视频的特定片断。2.不能把音乐课搞成花哨的展示课

部分小学音乐老师在整合过程中,过分注重信息技术的作用,多媒体展示的比重过多,搞成了花哨的展示课。尤其是一些公开课更容易犯这方面的错误。为了课堂热闹,过分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渲染,忽略了学生的技能、乐理、审美、德育等方法训练与培养,本末倒置。

3.切忌用多媒体掩盖教师基本功的不足

教学实践中,确实发现部分老师本身基本功不扎实,于是利用多媒体代替范唱,代替范舞,代替钢琴伴奏等,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久而久之,学生会把教师看成“绣花枕头”,对其产生疏远感,课堂也会变得索然无味。老师哪方面的基本功暂时欠缺,应该在刻苦的练习中慢慢提高。这样学生才会基于教师的“德艺双馨”而亲师

乐学。

信息技术课教学案例与反思 篇10

反思总结

1.什么是信息技术?什么是教育技术?

答: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储、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地技术。

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

2.有人说:教育技术就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特别是许多非信息技术老师会这样理解),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说说你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的区别与联系的理解。

答: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对。

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这两个概念,有时候容易被人们混淆,因为这两者之间关系密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①联系:教育技术,有时候人们也称现代教育技术,是以信息技术作为基础。②区别: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二者虽有较密切的联系,但却属于不同的学科,并有各自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畴。信息技术属于技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与信息相关的技术,研究范畴是对信息的获取、存储、加工、传输与呈现;教育技术则属于教育学科,顾名思义,它关注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其研究对象是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研究范畴则是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即教育技术关注的是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或作为教学资源的技术。

3.学习了李冬梅老师的专题讲座“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设计原则与方法”之后,重新审视自己以往的备课(教学设计),你有哪些收获?

答:学习了李冬梅老师的专题讲座“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设计原则与方法”之后,重新审视自己以往的备课(教学设计),我的收获有:

(1)我以前备课只是单纯地为了完成课本内容,自己认为什么是重点就重点背,对课标了解太少,不知道哪些内容需要学生掌握技能,哪些内容需要学生掌握知识,学生练习少,讲的多,以后要找适合学生的练习让学生多练习。(2)一节40分钟的课但备下来也许需要一天时间,有时嫌麻烦,没有找足够的好一点的例子,这是很不应该的,空讲知识学生必然觉得乏味,只有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例子才能让学生爱上你的课。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反思与感悟 篇11

【关键词】情感动力;情感教学;主体性

主体性综合式课堂教学的主体及核心是学生。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去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而不以前的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片面追求学生认知的发展?

就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教学而言,它不能一味强调基本技能,要重视个性的发展。所以我们应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强调寓教于乐。改变过去偏重知识、技能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偏重结果,忽视过程与方法的倾向。信息技术课堂也应实现三维目标。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我们应该怎样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呢?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研究的和谐教育,即通过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保证个性全面发展,保证个人天赋才能的充分表现,使学习富有成效。和谐教育的内在、恒久的支柱在于建立学生学习的积极的“情感动力系统”。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也说“情感是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动力”。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利用“情感教育”在构建“主体性综合式课堂”的一些反思与感悟。

一、建立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获得信息素养和掌握信息技术,使学习者能够从事独立的、自我引导的学习,并学会批判地利用信息。对信息素养有多种定义,但综合起来看,不同的定义都包含以下几个共同的内容,即信息的获得、加式、表达、交流、利用、评估。因此,信息素养实质上就是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而信息技术则是获取、加工、处理信息的技术手段,二者之间是相关的,前者是后者的目的,后者是前者的基础。构建“主体性”课堂教学,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学习的前提。

1.教师引导之一——巧设情境

巧设问题情境,就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关键,从他们的认知特点和规律着手,采用生动活泼的故事、游戏、实践操作等形式,为他们自主探索学习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学生一旦有了问题意识,就会对问题的解决产生兴趣,同时对知识本身也产生兴趣,因而有一种想要学习的心理倾向。

[实践]:《文本信息的结构化和形象化》这一节内容比较枯燥无趣。在让大家学习这一节课时,我首先播放《我想去桂林》这首歌曲,然后对同学们说“我想去桂林”,请大家说说如何去桂林旅游?具体步骤是什么?怎么表达更清晰?然后让他们自主学习“文本信息的结构化和形象化表达”的相关内容。

[思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一个动态的人,受情感与兴趣的支配。在课堂教学中可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去解决问题。

2.教师引导之二——营造氛围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民主的、平等的。它是我们创建和谐的课堂气氛、愉快的学习情趣、实施主体性课堂教学的重要保证。

[实践]:放低自己的姿态,与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WORD课程表的制作》这一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有一位同学想把自己喜欢的图片作为课程表的背景,他尝试了一下,不行。我发现了,并把他的电脑屏幕广播。首先我微笑地肯定了他的想法,然后引导学生如何去解决这一问题。我让大家共同想办法,而我适时的在旁点播引导下。

[思考]: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把自己放到与学生一样的位置,学生才能消除畏惧心态,使其轻松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把我们的情感通过表情、举止言行传递给学生,学生必然以最佳的主体意识积极、主动地学习。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情感教学”这一催化剂,充分激发学生主体学习的意识。从而使课堂气氛变得和谐、愉悦。

3.教师引导之三——尊重个体差异

学生与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由于每个学生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在课堂教学中应立足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自由和独特的发展。

[实践]:每个班级中总有操作能力比较好的同学,也总有一些操作能力暂时比较差的同学。并根据学生的能力,异质分组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给他们不同的任务,还可以挑出一部分学生来担任教师的小助手来促进他们的学习。 [思考]:“主体性”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能够换位思考,按照“照顾差异,追求个性,宽容另类,海纳百川”的教学理念,有针对性地实行“差异性”教学,从而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更好的发展。

二、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成长

合作与交流的过程,有利于促进并发展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是构建“主体性”课堂教学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协作能力是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我国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对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与他人进行合作做出了强调。

[实践]:在本学期开学初,我就将同学们划分成一个个小组。在划分时,我做到以下几点:1、小组一般采用自由组合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策略。但每一个课题小组内部要有合理的差异性,而全班的小组间要形成大体的均衡。2、建立小组成员相互依存的机制,任务、责任分明,角色分工合理,成果共享。3、我特别注意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的策赂。4、公平竞争,小组的合作并不排斥竞争。同学之间恰当的合作与交流关系到课题的正常实施,关系到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与合作习惯的养成。

[思考]: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它实现了组内成员的互助与合作,组间成员的竞争和共享,从而使学生在各自的小组活动中尽己所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然后,通过指导---引导---思考的师生互动,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从而促进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三、让学生在评价中成长

评价学生不仅仅是教师的专利,更应是学校、家长、同伴、自我主动参与的过程。情感教育还应使学生在评价中成长,在评价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情感教育的成功性特征是指情感教育要创造条件保证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成功的体验,在日常交往中都有自尊的体验,从而能够建立起积极的自我评价,产生积极的“自我接纳”。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取得成功,体验成功,这是情感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它要求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批判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现代主体教育的一个重要的追求,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要充分调动不同的评价主体开展评价活动,而且也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有创见的思想。

[实践]:在整个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实施过程中,做到“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学生通过各项评价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在评价中学习欣赏同伴的优点,乐于接纳同伴的意见,敢于对同伴提出批评和建议,同伴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不断地完善自我,和谐发展。

[思考]: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多给学生评价的机会,多些肯定,多些鼓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成功感。有了成功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而这一“情感动力”又会作用于学习。

以上,就是我从“情感教学”这一方面,有关“主体性综合式课堂教学”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悟。经过实践,我相信我们的课堂在“情感动力”的浇灌下,会更加的多姿多彩!

信息技术课教学案例与反思 篇12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新课标理念已经逐步走向每一个校园,每一门学科,信息技术学科也不例外,也从2009年开始在我区各个中学逐步展开[1]。这次课改从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模式都较以前发生了质的变化,但在没有前车经验借鉴的情况下,我也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在理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寻求一种突破,从而达到新课改的目标。经过快一年的课改实践,取得一些收获和经验,但新课程所带来的一些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下面就结合一年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信息技术新课改教学的探究及几点反思。

1 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转变教学理念

1.1 掌握新课改的目标,了解新教材的内容与变化。

面对新课改,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握课改的方向,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是要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2]。

对比新旧教材,我们发现新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与以前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课程的设置则是在高中阶段统一学习必修模块,并至少选修一门选修模块。通过必修模块对初中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升华,让学生更全面、系统地了解信息技术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能健康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合作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单纯学习某几个常用软件的使用,通过选修模块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进行个性发展,让他们能够在高中阶段较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他们感兴趣的某一领域[3]。

1.2 转变教师教学理念

从“计算机教育时代”到“信息技术时代”,信息技术教育已超越了单纯的计算机技术训练阶段,发展成为与信息社会人才需要相适应的信息素养教育,可谓发生了质的飞跃。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在让学生怎样自己解决问题上多下功夫,帮助学生找到最切实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熟练运用计算机来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这样才能体现出计算机这一现代化学习工具的优越性,才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形成技能,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

2 积极探究教学模式,认真组织课堂教学

如何将新课程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在40分钟的时间内出效益,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问题,我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运用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以达到好的教学目标。

2.1 精心设计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探求未知领域。

所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精心分析教材内容,认真阅读教材,精心组织好教学素材和相关资料,创造性的运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特别是精心设计各种活动,作为任务驱动学生学习。

2.2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式学习

新课改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要更好地获取知识,紧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多少,学生学多少”的模式。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解决实际中碰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走在时代的潮头。

2.3 强调小组协作,共同提升信息素养

在教学中精心设计的各个任务,最好是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探究,探究活动过程强调小组内的协同学习,共同进步。通过这样的形式,各成员间形成了相互交流讨论、相互帮助学习的氛围,组内协作也日益加强,使强者更优、弱者变强,共同发展。

3 新课改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反思

我校是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共有3个学生机房,并全部实现教育城域网,硬件设施已完全达到新课改的要求,可就是这种情况,在新课改的实行过程中也反映出不少问题:

3.1 新教材起点过高与参差不齐的学生水平的冲突

新教材制订的前提是要求学生在进入高中时应该要有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储备和操作技能积累,也就是说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为“非零起点”,然而,多年来,由于地区与地区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小学与初中之间开课的不均衡,造成新课标面对的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参差不齐。

3.2 新教材“内容多”与“课时少”的冲突

新课标中《信息技术》课时要求是32节,我校上半年的课时安排是每周2节,虽基本符合课标要求。但是通过实践发现,由于教材内容较多,一个学期根本无法所有的教学内容,如果勉强完成,也达不到学生动手实践的教学目标。如何在课时少的情况下安排适当的教学内容,达到部分教学目标,是现在值得深入探究的新课题。

3.3 教师的培训机会和学习机会少之又少

从认识新课改,我们区只组织过一次为期两天的新课程学习,这么短的时间,很难将新课程的一些理念和目标领会好,更别说在教学中能够贯彻好,这样教师在教学中不自觉得就走回到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所以应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多提供学习机会,让教师在教学中能更多的借鉴一些发达地区课改实行的好的学校的一些经验,这样才能促进信息技术课的整体发展。

总之,信息技术新课改在我校实行了一年,它给我们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其实有些问题课改之前本身就有的,或者说新课改使原有的问题更加突出了,不能因为存在问题,我们就否定新课改。新课改的理念是好的,新生的事物都需要一个过程,慢慢成长起来,新课改也不例外。

参考文献

[1]李贤华.浅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学园(教育科研).2012(02)

[2]兰春霞.浅析在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软件.2012.33(09)

上一篇:廉政党课:严明党规党纪全面从严治党下一篇:贵州省新建住宅区供配电设施建设维护管理办法(省政府令1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