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原则”在英语课文话题设计中的运用

2024-05-03

“近体原则”在英语课文话题设计中的运用(精选3篇)

“近体原则”在英语课文话题设计中的运用 篇1

“近体原则”在英语课文话题设计中的运用

苏州市吴中区f直中学   方周明

中学英语课文教学的目的绝不只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取课文所传达的信息,也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课文所包含的词语、词法、句型和语法等语言知识。语言教学只有跟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才能体现出其功能和生命力。因此,在课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把课堂作为学生英语实践活动的舞台,把课文内容作为话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议论、评价、延伸和借鉴等言语实践活动,从而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其积极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课文教学中如何将课文内容作为话题,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何使其能创造性地解决课文话题所引出的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是摆在我们外语教师面前的一大课题。而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学理论中的“近体原则”在中学英语课文教学中的运用,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发挥其创造潜能和学以致用开辟了一条新路。   “近体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缩小教与学之间的差异,在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及心理和情感等方面的差异,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也就是说,教师应在充分了解所教学生的心理状况、年龄层次和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教材,并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缩小教与学之间的时空差距,以及心理和情感等方面的差异,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近体原则”可分为时间近体原则、空间近体原则、心理近体原则和活动近体原则。现分别论述如下:一、时间近体原则    在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师生要不断吸收新知识、新信息和新材料,及时了解国内外重大事件发生的原因和背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些重大事件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课文内容创设话题,用课本知识去分析当今国内外所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原因和背景。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社会责任感,还有利于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The Green Hills of Tangsa一课时,教师可以运用时间近体原则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话题:Why did the people along the Changjiang River suffer a lot in the big flood in ? 然后让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用英语进行讨论。学生人人参与,气氛活跃,经过各小组发言,归纳出中国长江发生特大洪水的主要原因,如:气候变化,河床抬高,河道变窄,雨水集中,山坡植被破坏严重,围湖造田,森林遭砍伐等等。接着教师又不失时机地引出另一个话题:What can we do to prevent such a disaster in the future?这一问题的提出再一次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讨,各抒已见。通过小组总结和归纳,师生们得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答案。    高中英语新教材中有不少涉及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的课文,例如:动物保护问题――Milu deer return to China;男女平等问题――The secret is out;关注地球问题――Saving the earth;残疾人问题――Disability;世界粮食问题――Feed the world;垃圾处理问题――Dealing with waste 及自然灾害问题――Earthquake, Fire, Hurricane等。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留出一定的时间,引出课文以外的话题,创设问题情境,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思维,为课堂教学创设出一种紧张、活跃、和谐和民主的氛围。   二、空间近体原则    受全局性和典型性的局限,教材在选材时不可能选用近期发生在学生所在地区的事例。由于空间距离远,在教学中直观性差,感受性弱,学生的兴奋点不易被激发,因此教师应以课文内容为依据,尽量结合当地典型事例,从课文中引出最受学生关注的话题。    例

“近体原则”在英语课文话题设计中的运用 篇2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课题组在北京、重庆、广东、宁夏四省、市、自治区, 就现行初中思想政治教材使用的情况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2000份, 其中学生问卷1800份。调查发现, 影响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态度的主要因素依次是:“内容是否吸引人”, “对生活是否有用”, “教师的教学水平”, 等等。思想政治教学的目的不只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获取教材所传达的信息, 只有跟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才能体现出其功能和生命力。因此,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何使其创造性地解决教材所引出的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 是摆在思想政治教师面前的一大课题。而教育学理论中的“近体原则”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为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发挥其创造潜能和学以致用开辟了一条新路。

“近体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应尽可能缩小教与学之间的差异, 在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及心理和情感等方面的差异, 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也就是说, 教师应在充分了解所教学生的心理状况、年龄层次和知识水平的基础上, 认真分析教材, 并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 缩小教与学之间的时空差距, 以及心理和情感等方面的差异,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近体原则”可分为时间近体原则、空间近体原则、心理近体原则和活动近体原则。

一、时间近体原则

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 师生要不断吸收新知识、新信息和新材料, 及时了解国内外重大事件发生的原因和背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些重大事件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根据课文内容创设话题, 用课本知识分析当今国内外所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原因和背景。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社会责任感, 而且有利于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在讲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民主法制不健全, 政治制度不完善”这一板块时, 教师可以利用有关“孙志刚事件”的资料。记者的调查展示了收容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在广州打工的青年孙志刚被收容所非法收容, 并被殴打致死。中央领导给予高度重视, 惩治了行凶者, 并废除了不合理的收容制度。看完材料, 教师运用时间近体原则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一事件?通过交流整合, 师生找到共同的认识, 政治制度还不完善, 但随着社会的进步, 正趋于完善。由此可见, 教师如果适当地在课堂上留出一定时间, 把最新的社会现实引入课堂, 创设情景, 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和谐的氛围中共同构建新知识。

二、空间近体原则

受全局性和典型性的局限, 教材在选材时不可能选用近期发生在学生所在地区的事例。由于空间距离远, 在教学中直观性差, 感受性弱, 学生的兴奋点不易被激发, 因此教师应以课文内容为依据, 尽量结合当地典型事例, 从课文中引出最受学生关注的话题。如八年级《提高青少年自我保护能力》直接讲述青少年提高自我保护的必要性, 但语言的概述太抽象, 学生缺乏直观的理解。因而我安排了一个小品, 就取材于学校刚刚发生的一件事。班级一位同学从进校起就不注意约束自己, 经常违反学校纪律, 结交社会青年, 发展到后来竟然伙同社会不良分子去偷窃新村自行车, 酿成严重的恶果。我把这件事稍微处理一下, 编成了一个小品, 着重突出该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差, 再加上同学们的精彩表演, 教育效果显著。最后我设问:他怎么会变成这样呢?然后请学生进行讨论。因为很多学生对该生比较熟悉, 甚至还是小学同学, 所以在这个问题的讨论上很有兴致, 讨论得异常热烈, 答案也是多角度的。有:他不爱学习、法律意识淡薄、不能正确对待父母老师的教育、对不良诱惑的抵制力太差等, 都是缺乏自我保护能力的体现。最后他们自己得出“自我保护能力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太重要了”这个结论, 既达到教学效果, 又实现德育功能。

三、心理近体原则

心理近体原则是教师从实际出发, 了解某一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通过创造性的设计, 从课文中引出学生最关注和最感兴趣的话题, 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引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索, 从而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刚刚步入花季的中学生, 关心起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渐渐地拥有自己的秘密, 内心世界也越来越丰富……然而, 他们同时又面临许多的困惑, 许多解不开的人生难题。他们思索, 他们徘徊, 他们考虑是否需要不断在消除烦恼中走向成熟?教学应积极面对学生成长中的烦恼, 充分考虑他们的心理需要, 为他们的成长导航。学生进入初中后, 身体发育迅速, 知识与能力不断提高, 自我意识也迅速发展, 逐渐摆脱儿童的幼稚心理, 直接面对的问题是如何与异性同学相处。在教学七年级思想品德课《交往有度纯化友谊》时, 我考虑了男女同学交往中可能遇到的几种问题, 设置了一个小品:一日上学路上, 小静和小燕结伴而行, 遇到了同班男同学小强, 小静和小强关系极好形同哥们, 互相推搡, 打闹一气。小燕在旁见状十分生气, 上前拉着小静就走, 边走边说:妈妈在家教导我, 女孩不要同男孩随便打交道。小品表演完我设置了两个问题:小静与小燕在与男同学的交往中存在问题吗?可能会有怎样的隐患?这样的问题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就会遇到。有的女同学大大咧咧, 与男同学无二, 失却了作为女孩子的柔性美。而有的女同学一接触男同学就脸红, 不会与异性打交道。这两种行为如果任其发展下去, 则对于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问题抛给学生后他们都很有话讲, 而且在周围的同学中找出了类似的人物。经过充分的讨论, 他们得出结论:男女同学应该健康地交往, 但交往的同时要注意把握好度。依据这个问题我紧接着提出男女同学心目中的健康的异性形象应是怎样的, 请男女学生分别作答, 从而为学生青春期的性格塑造提供参考。

四、活动近体原则

智力的发展不应仅仅停留在课堂, 教师应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中发展, 在实践中进行体验和回味。因此, 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延伸与拓展, 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结合实际, 学以致用。如在讲解《保护环境是青少年义不容辞的责任》这课时, 学生们都注意到了学校后的臭水沟, 这条水沟的污染很严重, 政府治理好了一段时间后又复发。针对这种情况, 请同学深入实际调查反复的原因。经过周密的部署和调查, 同学们得出了结论:附近的居民总把生活垃圾扔到里面;远处有一工厂偷着向河里排放污水;政府治标不治本。据此他们向政府环保部门发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书, 同时也受到了一次环保教育。由此可见, 教师设计的话题只要是学生参与或感知了的, 就能使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学生参与的程度越高, 课堂教学效果就越好。

对于教师来说, 创新即意味着创新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过程, 并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在教学过程中, 大胆运用“近体原则”则是中学思想政治达到上述目标的一条途径。

摘要:本文探讨了“近体原则”在政治课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即从时间、空间、心理及情感方面, 尽量缩小与学生的差异, 寻求与学生的共鸣, 从而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近体原则”在英语课文话题设计中的运用 篇3

关键词:活动近体原则 英语教学 实践

一、英语教学现状

面对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应对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做出相应的角色转换,教师首先要更新理念,努力创建新课标下的新型师生关系,以适应新时代英语教育的要求。但是由于升学考试的压力,教师仍然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圈子,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学”。凡是学生看得懂的,没有让学生去看;凡是学生讲得出的,没有让学生去讲;凡是学生想得出的,没有让学生去想;凡是学生写得出的,没有让学生去写;凡是学生做得出的,没有让学生去做。教师包办代替,学生的听力、口语能力没有很好地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应用语言的能力和交际能力没有拓展。有的老师即使向这方面努力了,迫于升学应试的压力,也往往放不开手脚,不敢冲破清规戒律、突破思维定势的困扰。这种现状其结果既不能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也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在英语学习中,仅仅依靠45分钟的课上时间是不够的,语言习得的积累、言语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和重复的过程,要在不断的应用中才能获得,并得到升华。教师用丰富的课外活动配合课堂教学,比如做游戏、演话剧等多种形式的活动,真正把学生的主动性调动起来,把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扩展到课外活动中去,同时把课外的活动形式带到课堂去,从而形成课内外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综合学习方式。

二、活动近体原则概念

“近体原则”可分为时间近体原则、空间近体原则、心理近体原则和活动近体原则。

“活动近体原则”是指教师适时地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中寻求发展,在实践中去进行体验和回味,则很容易达到知、情、意、行的真正统一,真正实现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因此,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延伸与拓展,进行大胆的创新与发展,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结合实际,学以致用。这些延伸与创新表现为对课文主题的再认识,或表现为对教材内容的重新加工……同时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教师也应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

三、“活动近体原则”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活动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让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充分发展的保证。活动既有个体与自我关系的反思、重建,又有个体与周围世界关系的实践,是动态开放的学生必须依靠生活所提供的广阔背景时空,与教师、学生、学教内容一起构成课堂学教不可剥离、相互锁定的有机整体。学习化社会的学科知识已不是学生可以获得的唯一学习资源,课堂学教必须成为连接课内和课外、校内和校外的桥梁,成为学生整个学习活动的“策划中心”。

以往的英语课程以语法掌握构成课程的框架,使课堂教学与生活脱离。尤其是英语教学,学生很少在实际生活中熟练操作和运用英语。语言是重要的信息载体,语言教学只有跟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才能体现出其功能和生命力。学生是生活中的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必然耳濡目染了一些社会现象。学生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语言技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现实生活对其语言的掌握和运用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在实践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在活动中掌握语言的诀窍。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的生活为主线,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表达日常人际沟通交流,感受英语的美好,掌握、适应和参加以英语为语境的生活。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必修1第四单元Earthquakes 一课中,教师可以先使用图片、视频等材料并结合我国的汶川地震展示地震的场景,并让学生谈谈对地震的认识。其中设计一些活动,比如通过视频音像模拟地震现场发生的情景,让学生演示该如何逃生;或让学生分别扮演成记者和地震受害者,谈谈在地震中的经历与感受等。这时的课堂是生活的舞台,教师是舞台上的组织者和导演。教师的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扩大学生的参与面。

另外,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开发生活资源,延伸教学主题。在新课标的理念下,“英文和社会教学生活化”是英文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这更明确地告诉我们:生活实践是学好英文,促进学生知行合一的关键。因此,开发生活资源,整合生活资源,让其变成学生的需要,已经成为改革传统英语教学的迫切任务。为此,英语教师需要结合英语课堂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利用英文课堂和课余时间等,开展英文主题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将英文与实际结合,加深印象。例如,在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必修1第一单元Friendship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收集一些有关友谊或朋友的英语谚语和小故事等,和同学谈谈自己最好的朋友,并在课后用英语写一封信给自己的朋友。这样,不仅话题很贴近生活,训练和培养了学生用英语表达的能力,同时也融思想教育于英语教学之中,使我们的教学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四、运用“活动近体原则”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明确设计的教学达到预期的主要目标。

二是教学难度应适合班级大部分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能力结构。

三是教学内容要贴近生活,易于想象,促使学生迅速投入课堂学习。

四是联系现实生活的案例要与所授内容均衡和谐,使学生产生表达的欲望。

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扩展师生互动产生的“亮点”,及时调整教学进程,防止出现用课前设计好的教学让学生就范的局面。教师应充分运用自身的教学机智赢得学生、塑造学生。创新即意味着创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过程,并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教师大胆、巧妙地运用“活动近体原则”进行教学,是英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Bailey·K·M.Purs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2004,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Chapter 11.

[2]Ur·P·A.Course in Language Teaching: Practice and Theory, 2000,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Module 16 .

[3]Richards·J & Lockhart·C. Reflective Teaching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 2000, People Education Press, Chapter 4, 7.

[4]刘润清,韩宝成.语言测试和它的方法[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9.

上一篇: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下一篇:沪教版健康教育一年级下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