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抒情散文

2024-04-26

星光抒情散文(共10篇)

星光抒情散文 篇1

我的天文知识贫乏,只认出不动的北极星,给人希望的北斗星,w星座,它们都在北边,看不见的。牛郎星,织女星在银河的两岸,要是在九月,识别出是没问题的,现在也分辨不出来。七女星团呢?也看清楚,只见满天的星斗呀,在一明一暗地闪烁,多像慈祥深邃的目光,对,就是我已失亲人的目光。

六岁时,常在外婆家住。那时正值文革,家里很穷,白面馒头也只在过年那一天可以吃到。每次去,外婆总是特意给我做几个白面馒头,招待我这个小“贵宾”,而已过古稀之年的他们却不舍得吃一口。白天,我和表哥是满世界的跑,以致连吃饭都给忘了,外婆就拄着拐杖,找呀,唤呀,生怕饿坏了我。

晚上还有一件更开心的事,外公答应带我去看瓜。外公是生产队的瓜匠,社员们都夸他种的西瓜又大又甜。西瓜已经熟了,我求他几次要去晚上看瓜,他就是不允。去看瓜就是想吃瓜,那天晚上我也真的吃到了外公亲手种的大西瓜。吃过西瓜,半夜就尿多,正瞌睡呢也要起床。朦胧中,只见一轮明月挂在南天,天色昏黄,可以看到很远。我又躺到棚子里,看四周一片沉寂,天上的星星不多,虫子在低声鸣叫,外公做在我身边,用手轻轻地抚摸着我的额头,安祥地说,快睡吧,乖。岁月荏苒,时光似水,四十年多年过去,那熟悉的音容早已看不到了,那轻声的呼唤也早已听不到了。

树大分岔,孩子大了分家。在我刚上小学的时候,祖母就与我们分了家。我的新家在老家的南面,相距有150米,中间还隔了一条大路。可我当时不认那个新家,吃住都不在那里,依旧和祖母在一起,但也偶尔去新家玩一下。一天,我正玩的兴浓,连下大雨也没看到,一声惊雷,才知道下雨了。我急忙就往外跑,什么雨具也没戴。我的这个举动,惊呆了在一旁的五姑,她见我往外跑,也急忙追了出去,顾不上带雨具,顺手拿一个簸箕顶在头上,在滂沱的大雨中追赶我。终于追上了,我们也到了家。“你这孩子傻呀,下这么大雨怎么往外跑?”她大声地质问我。“下雨啦,我要回家”我还很有理呢。全家人也没在怪我,都捧腹大笑起来,“那不是你家呀”。

夏天的晚上我就睡在祖母、五姑旁边的枣树下,听她们讲村里每天发生的故事。透过稠密的枣叶,依稀可见到天上的星星,慢慢地就进入梦乡,睡到第二天,清脆的黄鹂把我唤醒。

星光抒情散文 篇2

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为写景状物类散文,三篇选文为《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从专题教学上考虑,《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是借景抒情类,《囚绿记》是托物言志类。因此,将《囚绿记》抽出来,另与其他托物言志类散文组成专题进行教学,将《荷塘月色》与《故都的秋》,进行专题组构上的重新审视与思考是很有必要的。

写景抒情散文中景是作者情思的主要载体,作者常会意藏于景,以景显情,将自己的情思借绘景传达给读者,即“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读者阅读此类散文的关键就是要缘景悟情,析景悟情。

散文有“形散神聚”的特点。因此,作者情感所寄托的载体——灵风景——有时不只一个而可能会有多个。当一篇散文中出现多幅图景来展现情思时,文中描摹的几幅风景像展板一样,孤立地为读者奉献出几张旖旎风光,还是这一片片风景中“埋藏”着一条连续的“情脉”,“潜伏”着万千情思?毫无疑问是后者。然而对学生来说,解读一幅图景感悟作者情思都很难,把握多幅图景中寄寓的情思就更难。更值得关注的是,某些教师在分析此类散文时还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将散文中描写的一幅幅有内在联系的画面活生生地割裂开来,“单摆浮搁”地一幅一幅解读、赏析,这样就无情地斩断了贯穿于散文整体的“情脉”。故此,笔者试图通过专题教学设计来解决这些问题,教给学生解读这类散文的一些方法。

《荷塘月色》与《故都的秋》属经典,笔者以前教学《荷塘月色》会将绝大部分时间放在对四、五两段的赏析上。因为这两段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写景段落,修辞、写景角度、写景手法等等,有着不少可以赏析的地方。甚至有时还会因为课时,将教学重点就直接简化为对这两段的赏析上。如此阅读,缺乏文本整体阅读意识,没有把文中的三幅图景当做连环画般合起来读,自然就对作者贯穿于全文的整体情思把握不够。于是,学过后学生脑中就只留下了优美的写景段落,对作者借景抒写的情感理解浮泛,仅停留在作者借景传达出对“荷塘”和“月色”的喜爱这一肤浅的理解上。学《故都的秋》,也会带学生一幅幅秋景地赏个不亦乐乎,但对五幅秋景也缺乏整合意识,所以,学生对文章的把握也是支离破碎的。

《荷塘月色》与《故都的秋》在表达情感上均是借景抒情,以景显情。细读文本不难发现,两篇有个共同的特点—借多幅图景展现作者情思。《荷塘月色》着力描绘了荷塘月色图、《采莲赋》中的江南采莲图、《西洲曲》中的江南采莲图等三幅图景,作者借这三幅意境不同的图景来展现自己的情思;《故都的秋》更是绘出了饱含浓浓秋味的五幅秋景:庭院秋晨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声图,秋雨话凉图,秋果奇景图。它们代表着多幅图景展现作者情思类散文中景与情的两种不同类型,我姑且将其概括为“景异情移”和“景异情不移”。一篇文章绘出景物不同的多幅图景,可谓是“景异”;作者的情感随不同图景而呈现出的不同,可谓是“情移”。

《荷塘月色》属“景异情移”类。荷塘散步,朱自清经历了一次心灵之旅,他借三幅连环画般的图景,展现了自己情感的变化:因为“心里颇不宁静”,于是去荷塘,在无边的荷香月色中不宁静的心情得到了暂时的平复,“荷香月色图”就显示出作者暂时摆脱了白天的不自由后获得了片刻宁静的心里感受。然而蛙与蝉的聒噪又将他拉回了不宁静的现实,但他还是想摆脱,于是就又“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第一幅“江南采莲图”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片明丽欢快。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中,少男少女们热闹地嬉戏,自由地谈情说爱、说笑打闹。作者借这幅欢乐热闹的“江南采莲图”传达出对自由世界的向往,也反衬出自己现实生活中的不自由。但喜悦又稍纵即逝,“可惜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不无羡慕的一句话把作者的情绪又重新拉回了不宁静。荷塘抬抬脚还可以去,且能让自己从不宁静中暂时抽出身,而欢乐热闹的六朝时代却是无论如何再也回不去了。于是,“又记起《西洲曲》中的句子”,援引的四句,展示出一幅女子思念情人的图景。其实,作者借之表达的也是自己思念“情人”的痛苦,只不过这个“情人”是他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的“属于自己的自由的世界”罢了!追寻自由而不得的他此时的灵魂是痛苦的,这份痛苦恰借《西洲曲》中的“采莲图”传达给了读者。总之,作者借这三幅意境不同的图景,展现出了情感的起伏波动,真可谓是“景异情移”。

《故都的秋》是“景异情不移”类。五幅秋景——庭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果奇景——均透射出了“清、静、悲凉”之意,五幅秋景有一个共同的情感指向,即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与热爱。郁达夫对故都的喜爱与眷恋,他的感伤与落寞,凝聚在了小院低矮的破屋外,树叶间渗出的一丝一丝清朗的日光里,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里,破壁腰中牵牛花的蓝朵里,疏落尖细的秋草里,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扫帚的每一丝细纹里,秋蝉的每一声残叫里,都市闲人微叹的互答里,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将这五幅秋景合起来想,会看出作者的情感非但不移,反而是借一幅幅秋景图层层渲染,将本就很浓的“故都的秋味”点染得愈加浓烈,将自己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与热爱之情也表达得愈加浓烈。

如此引导学生阅读后,可再提供几篇借多幅图景展现作者情思的高考原题和模拟考试题作为延伸阅读,检验一下学习效果。

抒情散文中直接和间接抒情的使用 篇3

关键词:抒情散文;写作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167-01

抒情散文是通过对景物或事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文章。抒情,是作者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受,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加以表现抒发的一种作文技法。抒情的目的是倾吐情感,引人共鸣。文章重点在于抒发作者的内心之情。写人、写景、叙事、观物都是为抒情服务的。那如何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来抒发情感便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使用“直接抒情”

作者在文中直接表达自己被现实生活所激发起来的感情,叫直接抒情,一般称之为“直抒胸臆”。感情是比较抽象的东西,它存在于人们的内心,别人不容易捉摸,自己也不是那容易表现的。一般而言,直接抒情要同具体的描述结合起来,还可以同想象和联想结合起来。直接抒情的语言,往往蕴含着生活哲理,或是借助一定的修辞方法,或是语言的色彩、间节、节奏、句型上富有特色。

例如朱自清《背影》中,朱自清先生的四次“流泪”,均情动于衷,做到了寓情于理;使人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层层铺垫,泪洒全篇,从正面有力地衬托了父亲的感人之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先看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后,直述家庭的变故:祖母去世,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这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回到徐州,看到“满院狼藉的东西”;回到家中,又看到“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今不胜昔之感油然而生,因而不禁簌簌地流下了眼泪。这是伤感的泪,伤丧亲之凄楚,感人世之多艰。面对此景,“我”热泪潸然是人之常情。如果不这样写.而是表现出一副铁石心肠,那反倒有悖情理。

再看文章的主体部分。写父亲到车站为“我”送行,作者两次写到流泪。第一次是写父亲越过铁道为“我”买桔子而流泪。作为父亲,对已成年的儿子外出就学,尽管事忙,但仍挤出时间亲自送到车站,再三叮嘱,细心关照。为了给儿子买桔子,拖着肥胖的身躯,蹒跚地走到铁道边,在爬月台时,看到“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父亲把全部感情都倾注在儿子身上了。此时此刻,怎能不使儿子感动呢?所以,“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这是激动的泪,是“我”对父亲一片爱子之情无限感激的自然流露。

车站送行第二次写到流泪,是与父子分别时。父亲把送儿子的各个环节都安排好以后,又嘱咐儿子一番,才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再也找不着了。此次分别后,父子何时才能再相见?父亲的差使已经交卸,以后他赋闲的日子怎样度过?“我”思前想后,是“我”为父亲晚年生活境遇的不测而担心流出的泪。流泪自然,亲切感人。

最后一次写“我”流泪,是在文章结尾部分的补叙中。回想父亲奔波一生,晚年仍不得舒心,从来信中得知,他已年老多病,恐不久将别于人世。于是,“我”的眼中又闪出“晶莹的泪光”。这是思念的泪,思父亲之近况,念父亲之不幸,以泪代言,由情而发,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且与前几次流泪相互照应,起到了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作用。

总之,文章写“我”的四次流泪,均属情之所至。

二、使用“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就是作者在文中借助于一定的媒介来抒发感情。它包括通过叙事抒情。这种抒情性叙述,侧重于以情叙事、融情于事。它可以写完整的事件,如朱自清的《背影》,也可以写事情的片断,如孙犁的《亡人逸事》。但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充溢于叙事的文字之中。通过写景抒情,作者的情感间接地附丽于山川名胜、自然景象之中,或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或借助自然景象的烘托来体现内心的感受,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对地坛景物的描绘,以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达效果。通过状物抒情,作者往往把外物当作感情的激发物和寄托物。感情是内因,外物是诱因,如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综上所述,间接抒情包括以事件为媒介的缘事抒情,以景象为媒介的借景抒情和以物体为媒介的托物抒情。下面举详细例子说明。

例如胡适的《追悼志摩》一开头不是抒写作者的巨大悲痛,而是精妙不凡地引用了徐志摩最富盛名的诗《再别康桥》的最后一节: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大家知道,志摩是死在“那淋漓的大雨里”,死在“那迷的大雾里”,死在飞机失事的“烈焰里”。

然而,当人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打开这篇悼文,展现在眼前的却是一个风度潇洒、满怀柔情的青年,正用他那神奇的彩笔勾画出一个情意缠绵、凄婉低回的境界,以柔和轻盈的旋律吟唱着对康橋对生活如痴如梦般的依恋,为了不破坏这和谐统一,他“悄悄地”“轻轻地”离开,竟连一片云彩也舍不得带走!这是徐志摩生前为我们创造的意境,一个飘逸幽邃的境界。作者还没有抒写一个字,但作者内心的那种惨痛欲绝之情已跃然诗间,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当时的星光散文 篇4

年少时,我相信有关死亡的美丽传说。奶奶的死,像个动人的童话故事。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相信她是被爷爷接走的。爷爷住在槐树上,守在门外看着奶奶。

六岁的光景,我时常从自家门里出来,穿过弄堂到老屋。老屋是座典型的江南古民居,有马头墙,有天井,还有厢房,里面住了许多人,西边住杨爷爷一家,我们住东边。奶奶住在前厢房,听到她的呻吟,我停住脚步朝里看。她的手伸向我,指间捏块苹果。我爬过高高的门槛,走进去接着。她喊人,想再要块苹果。那人回她:不要吃了,谁让你给别人的。这是我唯一能记住的奶孙间的交流。

那年春天,大门外的槐树苏醒了。它干枯的枝干上重又绽出绿色的叶子,这让村人很讶异。槐树,是爷爷种的。他逃荒到安徽,省吃俭用跟人合伙买个旧屋。他种棵槐树,不久他死了。至于爷爷的死,父亲从来不提,母亲偶尔说起,一脸怨恨。那时,爷爷膝生毒疮,无法下地劳动。队长吩咐,食堂不得给他打饭。爷爷,饥饿难捱,心生悲愤,上吊了。那年,父亲六岁。而在那年春天,奶奶似乎疯了。她成天坐在天井里,神色安静,好像一幅沉闷的`油画。一个傍晚,她开始不住的呼唤爷爷的名字。母亲曾说,你奶奶喊起来,没有人敢呆在家里。大伯母害怕,到村头小庙去问,庙里人说,老太太看见了树上的魂魄。

大伯母回到家,在槐树下烧纸驱邪。此法无效,奶奶还是不停地喊。有一次,我在老屋里玩。奶奶突然扯着嗓子喊,大伯母让人把门关上。我抬头瞅奶奶的脸,瘦长,干瘪。她昂头,面朝屋顶的幽暗处,我似乎听到奶奶在跟躲在那里的人对话。她的言辞无法辨别,跟母亲哄我睡觉的哼唱有几分相似。我相信,爷爷的魂魄重返老屋,端坐在梁柱上,跟奶奶话家常,聊心事。

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随大伯母一声嘶喊,我看见母亲冲出去。奶奶死了。灵堂里,大姑、小姑、大伯母、堂姐、表姐,还有些我无法回忆起的人,齐刷刷嚎啕大哭。老屋挤满了人,棺材停在中间。门外,槐花满树,白如雪。大伯母扑到槐树下,抢天哭地。送奶奶上山那天,我头披白孝帐,穿过村庄,穿过村后槐花浓密的小径。我并不悲伤,四下里看,感觉爷爷住在每一株槐树里,我还想,从此,爷爷不孤单。

这个童话被一个星光灿烂的夜晚撕碎。我躺在院子里的凉床上,腿受伤,裹着石膏及厚厚的纱布。母亲明显带着怒火,她嘀嘀咕咕说,让你不要到处野,你不信,这下要是成了瘸子,我把你扔到后山的塘里。我躺着不动,仿佛觉得周遭的草木深处会伸出一只手,随时把我领走。母亲拿把蒲扇在我左右扑打,嘴里说起我未曾听闻的往事。黑子,是她儿时的伙伴,玩火把腿烧残了。后来,他躺在椅子上,成天看着来来往往的人。十二岁那年,他父亲在门外跟他继母商量,怎么弄死他。黑子听到,隔着墙大声喊:爸爸,你留我吧,我长大给你看门。一段时间后的某个夜晚,黑子父亲对着他说:走,带你串门去。他给他穿上大大的棉袄,腰间系上绳子。黑子趴在他父亲的背上,走入茫茫的夜色里。母亲说,黑子跟她一个年纪。她还说,她特怕黑子的父亲,黑子死后,她每次都跑着经过他的家。

我问母亲:黑子怎么了?生病死了吗?我那刻特好奇,我甚至把自己跟黑子重叠在一起,想象着他残疾的腿及空洞吓人的眼神。要是我残疾了,我是不是也会死?母亲说,黑子的父亲在大棉袄里塞满石头,将他扔入村后的池塘里。

我听完,沉默,想象着自己被扔入漆黑沉寂的池塘。像什么呢?一团黑牛粪,“啪”一声落入水中,激起大大的水花。一会儿,水面安静了,但在黑暗深处,可能会有气泡从水面冒出,不过,没有人看的见。水里的鱼儿,以为是好吃的食物来了,纷纷游过去,围着水下的黑子。黑子在水里,会不会想什么或者看到什么?我想象自己在水下的样子,一片黑暗,什么也看不见。要是我,我肯定会喊:爸爸,爸爸。但爸爸听不见,此时他正背着手,往回走。夏日的夜空里闪烁着星光,我沉默着,沉默着。母亲依然喋喋不休,我一个字也没听进去。过了许久,我轻声问母亲,黑子真是被他爸爸扔到塘里的?母亲嗓门大了,我还哄你!后来公安还来查了很多次。

我蜷缩着小小的身体,不敢看天。受伤的腿麻麻地疼痛,仿佛一群细小的虫子在缓慢撕咬我的肉,它们一直爬,爬到我心里,跳动纷飞。眼泪顺着脸颊滚到竹床上,我感觉我要死了,等这些虫子啃完我受伤的腿,我无法奔跑,无法走路,父亲会把我投到池塘里,在那里,我会跟黑子会面。夜空下,老屋静默,一片漆黑。我想起奶奶,那个属于她的童话篇章在星光里晃动起来,一片片碎裂开,她真的是被爷爷接走的吗?母亲唤我的名字,我闭上眼,装作没听见。她起身抱我到床上,边走边嘀咕:什么时候,才能长大。

在那些无法行走的日子里,我害怕父母单独在一起,她们在厨房里说话,我吵着要喝水,然后坐在一边直到他们出门各干各的活。他们在隔壁房间睡觉,我把耳朵贴墙上在他们的话语里找寻关于塘的字眼。那个夏天,仿佛被谁下了魔咒,漫长而艰难。我动不动就想下床走路,甚至抢着帮父母干些手头活。母亲见了会骂我,父亲也会。

我终于能走路了。秋天的风凉凉的,我喊了几个小伙伴去看塘。小鸟沿着水面飞翔,丢下一声啁啾。我远远看见外公在塘的对面放牛,我放开嗓门喊他,他答应着叫我别乱动,小心腿伤。我绕过小径,走到外公身边。夕阳里,他戴一顶草帽,眯着眼看我。回家的路上,外公让我骑上牛背,他走在旁边。我跟外公说起黑子,他愤恨地说,黑子的爸爸太坏了。那个傍晚,温暖而芬芳。外公送我回家家里,叮嘱母亲不准打孩子,贪玩点,不碍事。

二十年后的一个傍晚,同样,秋风微凉。我去镇上看望一个老人,八十四岁。他斜靠在门前的树上,眼神安定地近似虚无,我无法猜测他在想什么。一个月前,他跟大儿子的闲谈之语传到了大儿媳的耳中,大儿媳发了威,喊回所有兄弟姐妹,辱骂、逼迫、诅咒,老人如不谙世事的孩子,坐在椅子上颤抖。大儿子,数落他当年的种种不好,凡尘生活,当年的一句话,一次言谈、甚至一个眼神,都成为撕毁亲情的理据。他说:我要是你,今晚就上吊死去。老人仰天长叹,走出去。大儿媳冲上去跟他撕。八十四岁的他,站在院子里,一言不发。他被大儿子撵了。在二女儿家,他一住数月。他害怕别人问,还在这里啊?他时刻惦记屋后山林里放着的寿材,他想着能将其挪到风雨无碍的猪圈里,大儿子拒绝。

星光不问赶路人散文随笔 篇5

编辑荐:一世红尘,一世踪迹。星光不语,只会照亮前行者的路。惟愿你我执一盏心火前行,不畏前途坎坷,不惧世事消磨,青春初冉,直至白发落肩。

婉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岁月流转,只愿那细数的故事,有一个念及我种种。风华往事,抑或不堪流年,时光荏苒,婆娑世事。只愿那短短的缘分,有一卷长长的记载。尘世无心,你我有情,山高水长,天上人间。

良夜伏案执笔,静听帘外疏雨倾城,侣影相伴,别无心事。点检方册,将那些读过了的书再翻阅几遍,将那些听过了歌再循环几遍。偶然间一叶书签落下,待我翻转过来发现有一行我很久以前摘录的话语:“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

世间万物林林总总,既非凭空而生,亦非独立而存。每一个平凡的人都在执笔一本一生未尽的书,那些平凡的故事就流转在你我之间,有感动有温暖。我们都是星光下的赶路人,奔赴一场百年的人生修行,在世间寻寻觅觅,走走停停。

曾经漫步在布达拉宫周围的大街小巷,当第一次看见朝圣者的时候,的的确确被感动了。他们就那样一步一叩首的缓缓前行着,哪怕在摩肩接踵的人群中也从不改变自己前进的方向。我不知道他们从哪里来,但他们那历经风霜的脸庞和深邃的眼神告诉我,他们从很远的地方来,背负无数个夜晚的星辰,只为到达心中的圣地。夜晚宿于寻常馆驿的时候,我会临窗静静的遥望着夜空,想着那月光下一步一叩首的朝圣者。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终有一天他们会到达自己心中的那片圣地,燃起一炷缭缭古香,在佛前叩首许下今生的愿望,那心中所种下的菩提也会在那一刹那,开花结果,永生不灭。

我啊,只是一个过客。婵媛于仓央嘉措的`那一首又一首美丽的情诗里,从而寻觅到此。当指尖触摸到那转动的经筒时,脑海里想起了那禅意漫布的偈言。我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寻觅一个身影,只为感受那千年前的思念。我听了片刻晦涩难懂的梵唱,又怎生禅悟佛法?只求得一时的心安已是所求无他。我亦是苍茫天地间一个寻常的赶路人啊,向心之所向之途,爱心之所爱之人,愿心之所愿的事。流年漫漫,执一盏心火而前行,我不轻时光,时光自不负我。

有一天我们会在梦里梦见多年前我们在月光下的起点,当我们回首的瞬间,不知不觉已经走了好远。那些搁浅在岁月深处的记忆,等着将来的某一天我们去开启。就像三毛的《万水千山走遍》,就像陈渠珍的《艽野尘梦》,就像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匆忙的一生,我们一直以赶路人的身份在前行啊。是学子寒窗蜇守对学业的追求;是诗人辰夜思量对情怀的点染;是田农日夜辛劳对庄稼的耕作;抑或是戏子兰台绥步对人生的演绎。

散文小记的抒情散文 篇6

春满梧院

二月的春帷已开,淅淅沥沥的小雨夹杂余冬的清寒。没有阳光的日子里,东风也解风情。

一些意象开始了泛滥,万物葳蕤如思绪般铺展。放眼书山(图书馆)天地间,雾雨笼晴川茫茫皆不见。姹紫嫣红却在枝头喧闹。

撑一把岁月的旧伞,行人的笑容穿过最美丽动人的花朵。伫立桃源,尊师亭旁花香满衣,看红桃吐霞云,素李争春晖。一潭秀水不时荡起涟漪,脉脉含情。鹅黄的嫩柳换了新妆。柳条瘦却宛如金丝。随着风儿起舞,蘸上碧潭的清水,抒写春天的歌,描绘诗意的风景。

上瑶阶,漫步校道。踩着木棉金黄的落叶沙沙作响,烟雨笼罩下的校园更显得静谧。听一声飘渺,抬头仰望,雨丝清凉。木棉枝头春意喧闹。躁动的花蕾,含苞欲放,期待春雷一声响。到那时,整个校园殷红如朝阳,灿烂似晚霞,充满盎然,生机。

“几度飞花轻似梦”梧院的春天美好得显得失真,令人心系萦绕。当繁华的二月从梧院悄然离去,我又想典藏此季,用无瑕的文字写意春天。

当回首之时,已独上高楼,叹“只道当时是寻常”。

江南春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一句古韵的唐诗,道出诗人对春的喜爱,也道出了江南春色满芳华。

多情的二月,绵绵的雨丝如游子飘飞的思绪,编织成了南国的春筵,亦如游子刃娜岷偷那傧遥在春日里轻轻弹唱。

“谁在春日里为我弹一曲《东风破》,一杯浊酒肠断难入喉。异乡深处,纵有千古名胜亦不比江南雨丝更令人低唱浅吟。

回想昔日,在美丽的季节,我仍未离去,一切恍如昨日般熟悉。清晨梁上啄春泥筑巢欢唱的新燕把我唤醒。打开琼楼纱窗,东风送来百花芬芳,满城柳絮纷飞如蝶起舞,杏花亦飘落红尘雨。悠然一笑,信手捧起桌上那缕茶香。

拄一柄油伞,漫步于江南湿润的雨巷,幽幽的巷子泥泞早春的气息。远处,是谁又撑了一把雨花伞?踽踽独行。幻想伞下秀美的容颜,袅娜的身姿。待回首,雨湿了背影,烟雨蒙蒙。

灰暗的瓦沿雨滴不断,恰似一帘幽梦。古老的青石板不时雨滴落的回响……。

清辉

夜里,走过书馆幽静的长廊,身后空余脚步声”笃笃“地浅吟低唱。透过窗户,夜色温柔,轻轻地拥抱我来时的小路。仰望,依旧疏星坠天际,月色却格外清朗。柔和的月光缓缓走来,映入青窗,抚摸我的脸颊,唤醒了内心尘封的思续。

月下的桃源,皎皎一片。是谁在尊师亭处吹奏清箫?箫声显得生疏了些,时断时续,宛如深处鸣叫的虫儿受了惊扰后的时歇时起,却仍扣人心弦。碧潭之上,绿柳纤弱扶微风,偶尔一朵浸满月华的花儿轻飘落水,开了一朵层层的莲花。月如玉盘,映于碧水,游鱼嬉戏,碎满一潭金银。

远处,云山似乎沉默着,又似笼着轻纱似的梦。我想,云峰亭相绕的松枝处,酣睡的鸟儿定然受惊了吧。翅膀穿过月华,轻抚山月的温柔。西江也安静了,一改白日的豪放。过往的船只载满清晖悠悠远去,远去。。。。。。

我在这月光的清晖里,让心驰,神往,感受着静谧与安宁。环望四方,长天浩月,清华不减。而明日又临朝阳……

行走于九月的风景

九月,我怀揣清风,任脚步肆意徜徉。

阳光下,蓊郁的枝叶,撒下金色的铜铃。虫如隐士,拨动细细的琴弦,空气中流淌悠扬的乐曲。

岸边的垂柳,瘦如发丝,借着一方秀水整理自己的妆妍。风柔情百转,吹皱的碧水,模糊了白云的形迹。

倚亭,听风朗诵的声声,如古老诵经的箴言,空灵身心。那些被搁浅的记忆,像干裂的河床,渐渐愈合。

望远方,想到了田野的稻草。天空下的金线,编织金色的画面。压低虚无的脚步,感受到成熟的气息。

它们低垂着头,幸福地等待镰歌的升起。让丰收的喜悦弥漫大地。

倒下的瞬间,只留下整齐的稻茬。阳光下闪烁着金色的记忆。记忆化为营养,酿醇着来年再次温暖土地。

我们的天地

春去秋来,又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而又易勾起人思续的季节。

行走在暮秋时节,踏寻着旧日的足亦。随手捡起一片浸满霜泪的叶子,轻轻弹去叶上的微尘,阳光下穿越时空的沧桑。那些被搁浅一年的记忆,像干裂的河床,在风中渐行渐合。往事如天光云影,虽过往却也染上了山水的氤氲。

昨天,背上旅行包与好友锦杰携相机,沿着西江捕捉生活中的美丽,每次快门按下的那一刻都有种莫名的感动。

倚江边远望,水雾缭绕的系龙洲上有一群充满朝气的身影。目光所及,西江烟渚已然成了他们的天地。

我亦想到我们的天地。那是一片首次刻下13汉文二班班建记忆的土地~~绵伸舒展的”塘源沙滩“。我喜欢称它为”西江金滩“。一年的西江浪淘沙,昔日班旗飘扬处的脚印已经隐去,天上飘荡的云却倒映着记忆的影子。西江的秀水在去年的十二月八日显得格外欢欣,拍打两岸,哗啦啦!的声音回响我们蓝天下和谐的笑语;四溅的浪花是我们绽开青春的容颜。

仰望秋日的天空,飞鸟已过翅留痕;脚踏秋日的土地,百花无踪香暗流。那一片大天地已融入班级的血液,在每一个好友的心里流淌。

我问自己,是什么让记忆永铬?昨天我找到了答案~~”回味美丽,是友谊点亮久违的回忆"。

南国之秋

昨夜与世泉、炅桉、刘委员齐聚雅茗会,一句句闲谈碎语,流转往昔风雨同舟的岁月。一杯杯清茶悄然护送时光的离去;静静的夜风也随之送走了南国的秋季。深夜的冷露迷蒙了夜空,却湮没不了手上的那缕茶香。

睁开惺忪的睡眼,新的一天已经来临。鸟儿早已叫醒了十一月一日的清晨。我不由为自己的慵懒而生气,拉开窗帷,阳光和煦轻盈,天空已写满了纯贰

走在清晨的校径,穿过薄薄的雾纱,凉风中我顿然想到南国的秋季已悄然离去。我努力地搜寻大脑里关于它的记忆,但南国之秋似乎来去无形悄无声息。我又想到北国的秋天,那里定然四季分明。满山的红叶纷飞,一座山连着一座山披着金色的衣裳,戴着红色的盖头。一望平川的北方田野,金色的麦浪上下翻滚,还有那垂穗的红高粱。父亲说:“那是一群被秋风灌醉的汉子,站在那兴奋的摇头晃脑”。我说,那是密密麻麻站立的火柴,被九月的风擦燃,火光照亮了整个田野。

无意间已走到书馆的门口,索性停下脚步在长椅上静静地休憩,聆听耳边的鸟鸣。微闭上眼,一片飘零如蝶的叶子落在我的手边。轻拾起,暗黄的色泽中留下了虫子的杰作。我被这片落叶触动了心灵,我想到了南国之秋的记忆。

望向远方,我仿佛看到了家乡门前的那棵柿子树。虬劲的枝条已无那斑驳暗黄的叶子。枝丫却挂满了金黄金黄的小灯笼。馋嘴的鸟儿在枝间来回跳跃,看看这个,啄啄那个,让原本枯寂的柿子树添了几分生气。远看,又如画家笔下的水彩丹青跃出纸外,让观者陶醉。

南国的秋季虽无北国的绚丽,却有自己的风采。一棵满是硕果的柿树就是南国之秋留下的痕迹,是它送给我的惊喜。

五月

五月,是农历里最美丽的一株植物。总有一些闲适,绿荫似的散落于房前屋后。窗与青山相对,浓浓的绿意流入眼里。

阳光洒满大地,山的那边却充满欢声笑语。听啊!画眉鸟在枝丫上唱着欢快的歌曲,青蝉躁动使夏日更为宁静。门缝里的蛐蛐亦在我身边低唱浅吟。

我想,田野上,稻子是脉脉含情的峰峦。墨绿的.语言如泉从沟壑流出,汇成五月恬美的诗章。

黄昏总在不经意时轻轻走来。牧童吹响的短笛惊扰了憩息的沙鸥。噗嗤一声!翅膀划伤夕阳的温柔。血不停地流,染红了西边的云。

走在五月的季节里,不用过多言语,静静地倾听这一季的声音,让思想在风中飞扬。

夜雨小感

白天的喧器,彼此忙于一天的奔波,已无闲心静观暮秋将逝前勿所赠的容颜。我更甚时不解,平日秋高气爽为何今日却如此多情而流下相思之雨呢?是难以割舍那昔日人间的美好吗?

我曾匆匆与一树秋色擦肩而过,事后又苦寻那张昔日浸满秋泪的霜叶,然它已入尘罢了。而今夜,秋雨持续,我拍了拍白天的尘土,于书案前想写些什么而又苦于无从下笔,不由稍感心闷,望着窗外尚未朦胧,索性搁笔走出阳台透透气吧!

手上捧着紫砂杯中的热茶,于秋雨之夜,细细品茗,静下心来听雨,以弥补白日无暇之情吧!这雨初时很细很细,宛若牛毫,又如三月江南早春娇情的烟雨,顿时便把梧院尽揽其怀了,夜色已蒙,再加上它又披上了薄纱更是无从视之了。但我仍然放眼远方而有所获,那盏高高耸立的塔灯在夜雨中似乎显得如此无力了,昏黄的灯光似乎在喘息着,不时还呼出淡淡的雾气,这也够难为它了,在秋寒夜雨中仍默默地坚守着。目光游离,雨似乎大些了吗?于高处,我已无法看清那平日充满足迹的校道了。两旁的青山似已沉睡罢了,又似巨大的鬼影于夜色雨雾中若隐若现,令余生畏!雨似乎真的大了呀!原先细微地低咽,现却如此激昂,它落于黑夜笼罩的叶上发出沙沙~之响,让人感觉千万蚕虫正在欢食桑叶,它打在雨棚上发出了玉珠落盘之美妙……

不知不觉,我发现屋檐上不知哪位多情之人一一挂上了水晶帘儿,于夜色中闪烁着莹光,宛似一帘幽梦之境啊!正迷恋,眼模糊了,原来那雨帘珠儿突然借风跃进我眼里,我的脸微凉,秋之泪又悄悄的亲吻我脸颊,很凉,很凉直冲心底。

夜雨淅淅沥沥,风拂秋寒,茶已凉,我也要移步了……。

黄姚古镇

记得与你第一次擦肩,就为你迷人的背影所留恋。

梦里想着有一天能再次与你相约在第一次邂逅的地点,烟雨蒙蒙中一览你的容颜。

白墙青瓦,摇曳着思念的心绪。夕阳下的黄昏,草地上的野菊花开始靠近素雅、闲散、静美。驻足良久,彼此沉默,只想用眼神与心交流。

小桥流水,树影婆娑似梦,静如碧玉带的小河如母亲一般把村子抱在怀中,显得格外的温馨和谐。乌篷船悠悠,双桨荡起的细细涟漪如莲花般开在你我心头。

如诗的婉约是你的性情,小巷是我最迷恋的地方。白天这里飘过的油纸伞如花绽放;夜里的半边月亮睡在山边。它在梦里均匀的呼吸着这一片宁静,另一半则调皮的跳入水中与两岸的灯火嬉戏。

走在寂寥的深巷,青石板的回声荡漾心头把我从梦中唤醒,而在梦中陪伴我的月光如今却斜照在我伏案的书桌上。

我想到,我只是一个过客而已,不能与你朝夕相处。

那一条小河的温润,一座桥上的生活,一声深巷里的脚步声都是我想见你的理由。

韩愈散文的明道与抒情 篇7

一、“文以明道”的阐释

《原道》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 是儒学复兴的宣言书, 系统地阐述了他所提倡的儒道的基本内容, 韩愈自称“约六经之旨”《上宰相书》, 但是他却推陈出新, 富有独创性。清人刘开“夫退之起八代之衰, 非尽扫八代而去之也, 但取其粗而汰其精, 化其腐而出其奇。其实八代之美, 退之未尝不备有也”。他认为只有把文章写好, 摈去陈言、文从字顺、气盛言宜、辞事相称, 才能更好的明道。《原道》文章第一段开宗明义, “博爱之谓仁, 行而宜之之谓义, 由是而之焉之谓道, 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德”。“博爱”一词出自《孝经》, 借来作为仁的定义, 涵义很广, 但也有它涵盖不了的部分。如孔子《论语·里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可见仁不仅是指爱, 还得得好恶之正。接下来“行而宜之之谓义”又是据《中庸》而来, 弥补上面的缺陷。接着两句由仁义出发, 谓之为道, 意象明确。而“无待于外”是韩愈对《庄子》文章的一点融化。虽然韩愈的上述论断是源自经典, 但却表现出自己的个性, 富有新意。这开头四句是全文的总纲, 韩愈在这里告诉我们先圣先王的教导, 是人人必须遵守的, 强调“圣人之道”。在上者 (皇帝、大臣) 遵先圣、先王之道, 是所谓“相生养之道”, 是必须以民为本, 施爱于民。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关爱, 在各自分工的行业做好自己的工作, 以达到人与人之间互济互利、互相帮助, 充分体现了韩愈积极关注国计民生的政治观点, 可见其继承和发扬了儒家思想的精华部分。所谓“原道”就是探讨道的本原, 韩愈在《原道》中又云:“斯道也, 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 舜以是传之禹, 禹以是传之汤, 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 文、武、周公传之孔子, 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 不得其传焉’”。道之源的揭出, 也就形成了韩愈的道统思想。

《原道》影响巨大深远不仅在于作者的思路精密、透辟, 还在于其态度真诚。并且对佛老的抨击, 是当时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且其语言准确精练, 长句、短句配合, 整句散句相间, 读来琅琅上口。

《师说》也包含其明道倾向。《师说》仅31句话的短文, 有19处论“道”。韩愈以先秦两汉的古道为准则, 竭力倡导儒家的道统观念, 开篇便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中心论点。韩愈“障百川而东之, 挽狂澜于既倒”, 抨击社会积习, 力排世俗讥议, 提出了崭新的师道思想。他主张“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意思是说不论地位高还是地位低, 也不论年长还是年少, 只要谁掌握了道理, 那就拜谁为师。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功, 如是而已”;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圣人无长师”。韩愈强调, 教师的三大使命中, 传“道”居首位, 但韩愈遗憾地指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不惑也难矣”。文章层层深入, 借用古今、幼长、下层艺人与上层官僚等多方面的对比, 如古之圣人“从师而问焉”, 今之众人“而齿学于师”等, 先立后破, 对比鲜明来阐述其思想, 文中可见韩愈的勇力胆魄及其对流俗的冲击力量。

韩愈在《论佛骨表》这一篇章中也是从儒家道统出发, 以大量历史事实与现实状况作为例证, 指出佛教不过是“夷狄之一法”, “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与中国传统的“先王之道”相违背, 最后请求将佛骨“投诸水火, 永绝根本”。韩愈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封建秩序, 需要指出《论佛骨表》对佛教的批判主要是一种政治批判, 从事实上揭露佛教的危害, 并不是对佛教神学的哲学批判, 对于打破人们的宗教迷信有其积极作用。

二、抒情鲜明突出

韩愈散文的艺术魅力不仅体现在其积极的“文以明道”的古文理论, 还体现在其有强烈的抒情特征、个性鲜明的散文特色。读韩愈的散文, 会感到一股股迎面扑来的情感浪潮, 会感到令人心悸魄动的鲜活灵魂体验和生命力。

韩愈有明确的理论主张, 有“不平则鸣”说。我们看《送孟东野序》, 文中韩愈指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 其歌也有思, 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 其皆有弗平者乎!”所谓“不平”, 主要指的是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发。我们看文章来自现实生活对韩愈的感发而造成其思想感情的郁积, 而其指出“物不得其平则鸣”的观点, 则阐述了作家的生平遭际和他的创作的关系问题, 从文中我们看到作者围绕这一观点从自然界推论到人事, 由上古谈论到当代, 多方取譬, 由远及近, 由浅入深, 反复论证, 文笔纵横恣肆, 那种穷愁哀怨者“鸣其不幸”的倾向鲜明、醒目, 从中我们也看出韩愈横决奔放的气魄, 鲜明地表现出了自己的个性。也正如其《伯夷颂》中伯夷“士之特立独行, 适于义而已, 不顾人之是非, 皆豪杰之士, 信道等而自知明者也”。与其说伯夷, 不如说是作者自己鲜明的写照, 体现出韩愈有“不平则鸣”, 勇于向世俗挑战, 也敢于坚持到底的性格特征, 从而将其抒情个性鲜明、性格“特立独行”展现于我们面前。

韩愈抒情之所以如大江大河澎湃流转、气势壮大, 不仅是源于韩愈本身那种自信心, 也源于韩愈极力提倡宣扬的儒学的力量, 尽管儒学的发展也经历了波折, 由盛到衰, 又由衰转盛, 但韩愈却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从而使其文章纵横恣肆, 富于论辩色彩, 鲜明生动。如其《论佛骨表》, 文中写道:“今无故取朽秽之物, 亲临观之, 巫祝不先, 桃茢不用, 群臣不言其非, 御史不举其失, 臣实耻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 投诸水火, 永绝根本”。这是就唐宪宗从凤翔法门寺迎佛骨入大内奉养一事而上的谏表, 当满朝上下如痴如醉, 奉佛骨如神明之际, 韩愈敢于直斥佛骨为“朽秽之物”, 并对宪宗亲临观之的行为表示耻之, 这需要何等的气魄和胆量啊!他正是从儒家道统出发, 使文章呈现出鲜明的针对性、强烈的战斗性和持之以恒、无所畏惧的奋斗精神, 使文字更具强大的气势,

其他如《原道》、《师说》诸文所论, 也都莫不具有无可辩驳的气势与力量。《原道》批判佛教“弃而群臣、去而父子, 禁而相生养之道, 以求其所谓清净寂灭”。我们知道, 吃饭穿衣、忠孝观念在当时都是天经地义的, 就是现在不谈“忠”, 但吃饭穿衣与讲求孝道都是很重要的, 佛教徒们也必须依赖于现实生产生活, 这本身也是违背佛教教义的。

韩愈是一位善辩之士, 而善辩源于他的胆壮气盛, 源于那种“特立独行”、“信道笃而自鸣”的个性, 于是其议论文字往往惊世骇俗, 极具震慑人的气势, 使其散文形成了大气磅礴、笔力雄健、感情激烈、抒情个性鲜明的特点。

韩愈以儒学道统为根本, 吸收了别家之说,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融入时代新的思维, 并呈现出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 使得其文章血肉丰满, 富有生气。也正因为韩文具有这种特色, 加之其独立的人格力量, 使得这一历史人物牢记于后人的心中。

摘要:韩愈创作出许多典范型的散文作品, 并有其明确的理论主张“修其辞以明其道”。韩愈的典范型散文《原道》、《师说》、《论佛骨表》、《送孟东野序》等充分体现了明道与抒情的关系。

关键词:韩愈,散文,明道,抒情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韩愈.韩昌黎文集[M].马其昶, 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杨朔抒情散文创作的局限 篇8

杨朔的抒情散文代表了散文“诗化”创作方向,众多的文学史都肯定了他的这一贡献。让我们挑出几篇最具诗意化的散文来分析他的创作,看看究竟能有一些怎样的思考。《荔枝蜜》已烙在了我们那一代学生的记忆里,《茶花赋》、《雪浪花》、《香山红叶》给我们深深的印象。当再一次细读这几篇散文的时候,已经不再是一种模糊的好的印象,它已引起了我强烈的思考欲望。以前的欣赏只是泛泛的印象感觉,不涉及任何创作规律内在的思考。当拔开那层掩盖在其上的红花翠叶之后,一个清晰的骨架已呈现出来。因此,在杨朔的散文世界中,一切纷繁复杂的表象下面都可以找出一些简单的构架。

毫无疑问,这些来源于生活中的散文材料还是很广泛,空间的跨度也很辽阔,并且在具体的事物选择上也注意事物本身的诗意特征,枫叶,浪花,茶花,蜜蜂等事物在我们的视界里(传统中也如此)都是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带褒义感情色彩的,作者能借助这些事物再融入自己的体验或传说故事来营造意境,生成一种独特的散文文体,一般的阅读印象便是如此。但当仔细去思考他的散文构筑方式时,同时也发现一个让我惊讶的现象:散文创作样式的同一模式,或者说复制现象。以上所举的四篇文章进行解析,为了便于明晰的理解,示图如下:

《荔枝蜜》通过我对蜜蜂的感情为线索,以喝荔枝蜜的甜美生活体验,而抒发对劳动人民对甜美生活的创造的情感,最后升华到自己变成蜜蜂;《茶花赋》以我在异乡求人作画解乡愁为由,联系自己在云南见到茶花之美,而抒发劳动人民创造生活之美的情感,最后画与茶花成为一体;《雪浪花》以海边礁石议论的见闻为发端,通过描写老泰山一生为线索,而抒发祖国建设就是千千万万的老泰山的集体力量所成,最后升华到老泰山就是一朵雪浪花;《香山红叶》通过我游香山为绪,穿插老向导的动人叙说和他自己的人生经历,抒发人们对香甜事物只有在好的时代才能自觉的情感,最后升华到老向导也成了一片可爱的红叶。这四篇文章都采取借物抒情的方式,从具体的事物联想到生活美好的一方面,其想象方式和想象的过程也显现出基本一致的倾向。

横线上下则是作者设计的两条抒情线索。以上部分是文学的显性层面,是审美抒情,其构造方式是完全同一的,由一物而想到这种事物所对应的一个褒义审美特征,并通过这种审美特征象征人的精神品格,最终达到物与人的合一。以下部分是政治的隐性层面,属政治抒情,其表达没有超出诸如生活、人民、劳动、集体、时代等范畴,体现着时代的鲜明烙痕。而连结这两条线索的是人类的美好情感体验,既是他所借的那个物本身所能具有的特征,同时又指向抒情双线中那些体验的对象,对象在享受着这些美好情感时,同时又显现着这种美好的精神品质,于是便顺理成章地将物与人实现合一。这样就呈现出了杨朔散文外在表现庞杂而内在同一的精神模子,就好比我们工业生产中的模具一样,用的是同样的模子,塞进的材料不一样罢了,有些人感觉出它们的花花绿绿,煞是可观,而细致的人则看出了他们不过是规格稍有出入,内里骨架却完全一样的东西,久而久之便感觉出单调来。这恐怕是杨朔散文致命的软肋吧!

也许,在今天这样一个偏重个性和审美的时代里去苛求杨朔散文,显然是一种苛责,也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宽容一些,回到他的创作年代,那样的散文就是难能可贵的。可淘洗经典的重要液质莫过于时间了,时间的长河流得越远,我们的宽容也就越少,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矛盾中而无法让评价的法则圆满,结果只能是像杨朔这样的作家在反前一阶段的畸形要求下被抹煞了。又说回来,任何一种怎样的模子,他也会产生成熟的作品,骈文就是一幅戴在创作者身上的镣子,但镣子也能成就人,王勃不也能写出《滕王阁序》这样的千古绝唱吗!但《滕王阁序》只能是唯一的,我相信,在一种正常的批评风气里,杨朔的散文极少数还会时不时地被人提起,会在某一个时期走进我们的语文课本。

立冬的抒情散文 立冬散文 篇9

倏然就流失的岁月,轻轻又滑到了冬季。雨丝绵绵,把寒露的珠帘挂满窗户。

思念什么呢?或是流逝的岁月,也是远去的亲人,冬日用枯木搭建祭坛,让一个窗下身影与雨水同泪,时光象屋檐流落的水柱,流向那条不知名的河,洗涤了许多熟悉的面孔,随波而去,渐行渐远,永不留下。此刻,若给我宣纸一幅,怕留下的只是一滴摊不开的水墨,凝聚于思念的触点上。

立冬雨至,思念一梦寒于一梦,外面的雨都会带了些许的凄然,朝不至夕,夜不能眠,我能做的,除了把寒夜坐穿,剩下的只是看灯花明灭,烛泪流干。

一路走来,岁岁年年,经历过多少悲欢离合,嘲弄过多少逢场作戏,也在行走中迈过多少坎坷,但岁月之河依旧这样流动,不变信念,守着渡口,过尽千帆,没有幽怨,没有心寒。

追梦抒情散文 篇10

几分钟左右,小默的手机突然响起了铃声,小默接听了电话,对方是一个男人的声音,他们含混不清地说了几句话,好象是搞什么工程项目,小默神情紧张地抱紧了我,我能感觉小默的心在猛烈跳动,普通、普通的,我仔细观察小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他的眼睛似乎让我看破了一切,小默一定另有隐情,他们好象是进行一次秘密行动。我猜想,小默的到来一定有事相告。

小默按耐不住自己激动的情绪,他发疯似地跳跃、大声嚷嚷,”也!成功了!我要发财了!我要发财了!”小默充满了自信,他的一番话简直把我搞糊涂了。”丘小默,你有病啊!你发神经啊!”小默靠近了我的耳朵说:“志国,我们一起一起到广西发展吧,只要投资十万元就能获得几十万的利润。”我摸摸后脑壳有点不知所措,广西在我心里是多么生疏和陌生,我并不了解广西这座城市,我从来也没有听说到广西挣钱是那么容易。小默的话使我可信可疑,我顿时萌发了几份冲动,晚上,我几乎一夜未眠,翻来覆去想着小默的一番话,说心里话,我很想干一凡自己的大事业,成就年青时的狂妄梦。

为了证实小默的话,我特意去了小默的家中,小默和张小凡已经乘坐飞机到了广西。原来电话里的男人是张小凡,张小凡和小默是三辈子拉不倒的亲戚,张小凡能言善辩,头脑灵活,我很了解小凡的品行。小默父母见到我特别高兴,她是一个慈善厚道的母亲,她非常支持小默,她说年青人要胸怀大志,干一凡自己的事业,不去闯荡永远是没有成就感。小默妈的一番话更加使我蠢蠢欲动。

晚上,我和老爸谈了事情的经过,我决定去广西闯荡闯荡。

老爸抽一支烟沉思了好久,他果断地拒绝了我的要求,老爸向来是谨言慎行,善于思考,他对投资项目疑虑重重,年轻人毕竟是经历少,容易上当受骗。

是啊!当今社会人才济济。毕业后的小默一直搞销售业务,他说搞销售很难,一年下来也挣不了几个钱,销售的主要目得是说服客户、推荐产品,让消费者认可产品的质量和优越性,使产品有效地在消费者心里成为品牌。尽管小默努力奋斗,他的前途忍然是不见光明,小默发誓,他一定要成就一凡大事业。

小默已经到了广西,他不知有多兴奋,我无法形容小默高兴的情景。我相信小默的话是真的,因为我们是世界上最亲密的朋友,小默不会骗我也不会祸害我,我彻夜难眠望着天花板发呆,到广西挣钱真的那么容易吗?到广西真的会有前途吗?我反复思考小默的一凡话,发展自己的事业是当代青年的远见和理想,谁能没有青春期的一股热血奔流,我的理想更是远见卓实,当一名科学家,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一夜之间,我晃忽如梦产生了遐思意想,我的未来,我的设想,我的成就,我的成功,我的梦想悠长悠长。

上一篇:《撕纸添画》教学案例下一篇:执业药师考前如何有效调节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