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课文

2024-04-20

与朱元思书课文(精选8篇)

与朱元思书课文 篇1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

2.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3.通过诵读训练,进一步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

【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帮助学生理解“鸢飞戾天”两句。

【教学准备】

让学生通过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决文章中的生字词。教师准备有关富春江的风景短片及课文重点字词的投影。

【设计思路】

本文虽是书信可与一般书信不同,人们往往把它看作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小品文。因此在教学时,应当使学生初步懂得怎样审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一要教学生读懂文本并能顺畅地朗读;二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朗读,总的说来,速度宜慢,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要注意停顿,每读完一小层都可以作稍长的停顿,这样才有鲜明的层次感,不至于将两个不同的画面交错在一起。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当落在“箭”“奔”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教师要做示范朗读,也可以让学生中读得好的示范。

教学时由眼前的风景引入。启发想像,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假定某些情节,然后设问。例如,作者这次是特意选择一个“风烟俱净”的日子并且自雇小船出游;作者说“猛浪若奔”不是从旁看到的,而是小船在浪尖上行驶时亲自感受到的;“负势竞上……争高直指”是作者的.幻觉,如此等等。根据这些情节设问,可能引起争论,但更有可能出现教师意想不到的好答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可爱的祖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名山秀水,数不胜数。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著名的景IX?

(学生讨论回答。)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拍摄于浙江富春江的风景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欣赏。要求看完后说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讨论回答。)

师:富春江的景色用一个字来说就是“美”。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吴均在游览完富春江的风光后,情不自禁写了一篇描绘富春江风光的文章《与朱元思书》。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先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听读时注意字词的读音,分清句子的停顿。

二、教学第一自然段

1.教师范读后讲解:①风烟:指烟雾。②共色:同样的颜色。③俱:都。④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⑥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2.小结:以上是文章的第一部分,这部分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3.朗读第一自然段。

三、教学第二自然段

1.学生齐读后讲解。

①缥碧:青白色;缥,音.piao3。②急湍:急流的水;湍,音tu6n。③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2.小结:以上是文章的第二部分。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之特点。

3.齐读第二自然段。

四、教学第三自然段

1.教师领读后讲解。

①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②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③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④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⑤相鸣:互相和鸣。⑥戾天:到天上;戾,至。⑦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⑧经伦:筹划、治理。⑨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⑩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

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⑨犹: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⑩见:同“现”,显现,显露。

2.小结:以上为文章的第三部分。这部分以细腻的笔触详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人在此山中的感受。在这里,作者既从侧面烘托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3.齐读第三自然段。

五、探究讨论

1.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老师归纳:

学生只要能抓住重点,说出水之清澈(“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和山之峻峭(“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也就能够大致领悟这篇写景美文的魅力了。

2.写景要注意条理,请大家分析讨论这篇文章写景的顺序。

(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教师归纳:

全文分三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下文就扣住第一自然段中的“奇山异水”来写;第二自然段写异水,运用比喻和夸张将富春江“异水”形象地表现出来;第三自然段写“奇山”:作者从视觉、听觉感受的角度来写,给景物蒙上了一层清淡幽雅的色彩。

六、全班集体朗读全文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的景色,作为本课所放录像的解说词。资料链接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家世寒贱,均好学而有俊才。沈约曾见其文,颇为赞赏。天监初,柳恽任吴兴太守,召他为主簿,常与他赋诗。后为建安王萧伟记室,升国侍郎。他曾表求撰写《齐春秋》,完稿后上呈武帝,武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命焚毁。后奉诏撰写《通史》,未就而卒。事见《梁书》卷四十九、《南史》卷七十二《吴均传》。今人朱东润《诗人吴均》一文中有吴均年谱(见《中国文学论集》,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

与朱元思书课文 篇2

吴 均

风烟俱净, 天山共色。从流飘荡, 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 千丈见底。游鱼细石, 直视无碍。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 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 千百成峰。泉水激石, 泠泠作响;好鸟相鸣, 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 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 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横柯上蔽, 在昼犹昏;疏条交映, 有时见日。

梁陈之际文学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是写给朋友朱元思诉说行旅所见的信, 但与一般书信不同的写景小品文。在寥寥百余字中, 将富春江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展示了富春江雄奇秀丽的景色。

首先, “风烟俱净, 天山共色。从流飘荡, 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表现了作者爱慕自然, 泛舟于浩浩江面之上, 饱览着沿途悦目赏心的绮丽风光。

“风烟俱净”从大处着眼, 勾勒出一幅背景:高洁明净的天空。接着“天山共色”天与山相连, 天地一色, 万里无云, 仰视峻山高耸、挺拔。表现作者心胸开阔, 心地坦荡, 心如明镜。

“从流飘荡, 任意东西。”作者坐在小舟之中随着江流飘飘荡荡, 时而转东, 时而转西, 从而由此产生了飘逸自得的心情。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作者以简捷的笔墨交代了要描写的奇山异水的时间、距离及其特色:“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其次作者用华丽辞藻描写了富春江的奇山异水:“水皆缥碧, 千丈见底。游鱼细石, 直视无碍。”夸张的手法, 描尽山水之美。这里碧波荡漾, 澄清透明;鱼群穿梭, 逗人游兴;细石奇形怪状, 别有情趣。游鱼流动, 使得山水别有生机;细石寂静, 衬得游鱼娓娓可爱。使得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此时作者回归自然之心显现。接着“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表现了富春江高谷深山相连;江水落差极大, 所流经之处成万钧雷霆之

势。让人置身在这波光粼粼、水声轰鸣的境地, 怎不胸怀激越。前为寂静清秀之水, 让人玩味;后为澎湃激越之水, 壮怀激烈, 让人心惊。

“夹岸高山, 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 千百成峰。”寒树参天的高山, 蜿蜒连绵, 遮天蔽日。高大直指苍穹的寒树, 互比高低, 给高山增加了无限生机。表现了作者在仕途中努力拼搏的艰辛。

奇山异水, 引出了奇声异音:“泉水激石, 泠泠作响;好鸟相鸣, 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 猿则百叫无绝。”作者坐在小舟之上, 倾身听水石相激, 泠泠泉水, 宛然动听;鸟之鸣, 晶莹润畅, 富有情趣, 悦耳动听;蝉、猿鸣声在空谷传响, 连绵不断, 让人沉醉其中。

随着借景抒情。“鸢飞戾天者, 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强化了山水之奇和山水诱人的强大力量: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 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

文章的最后:“横柯上蔽, 在昼犹昏;疏条交映, 有时见日。”回映奇山寒树的描写, 更增添了山水的奇异色彩。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篇3

1.知识与技能: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理解文章景物描写的特点;体会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和寄情山水的情趣,把握文章主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声韵美、风景美和志趣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觀: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色,领会作者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品味写景佳词妙句,把握课文的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把握文章的主旨。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激发兴趣

请同学们共同背诵古诗《山中杂诗》。这是谁的作品?(南朝梁文学家吴均)

吴均是写山水的高手,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另一篇描写富春江独特风光的山水小品文——《与朱元思书》。

二、检查预习,了解作者

简介作者:(略)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仿例读

先请同学们听配乐示读课文,听读时注意字词的读音,听清句子的停顿。听完请同学们仿照示读放声自由朗读。

2.美读

本文是一篇美文,朗读时速度宜慢,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美的意境。一定要以“乐山水”之心去读,吐字清晰,音韵和谐,要注意停顿,节奏要随情随景而易。(美读时可配乐进行,读后学生互评。)

生齐读课题《与朱元思书》。教师提问:你从题目中了解了哪些信息?

“与……书”中“书”是“书信”的意思,朱元思是作者吴均的朋友,本文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

3.自由读文,概括课文内容

作者写给朋友的信中到底讲述了什么内容呢?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试用一句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原来此信不同于一般的书信,没有叙述日常事务,也没有客套的问候语,寥寥百余字,向我们展示了富春江雄奇秀丽的“奇山异水”。

4.疏通文意

同学们的概括能力非常强。请全班同学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分小组合作讨论疏通文意。每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教师进行补充。

课堂交流:你觉得哪些词句的解释比较重要?或者感觉太难,还没有完全理解的?(质疑解答,教师点拨。)

四、研读课文,体会意境

请同学们以朱元思的身份去说说自己从哪些语句中品味感悟到了什么。

师先示例:“风烟俱净,天山共色”这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使人觉得天光山色宛然在目。

②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写出对景物陶醉的那种自由解脱的情态。

③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下文。

④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之色——缥碧;水之深——千丈;水之清——见底;水之物——鱼石。(夸张)水的清澈透明。

⑤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比喻)水的急湍壮美。

⑥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没有铺写重岩叠嶂,却突出了山的遮天蔽日、横云割雾。“寒树”因为没有温暖的阳光,因为山之高。“负、竞、轩、邈、争、指”写出了树之奇,显示了山之奇。(视觉)

⑦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泉声、鸟鸣、蝉叫、猿啼,汇成一曲大自然的交响乐。(听觉)

……

五、归纳主旨,品志趣美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作者寓于山水间的感情是怎样的呢?仅仅是写景吗?那么,你从课文的哪些句子读出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呢?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抒发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含蓄地流露了爱慕美好大自然、鄙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六、诵读全文,拓展延伸

其实,在古代像吴均这样寄情山水,表达志向的人很多,下面请大家回忆所知道的这些人物,完成所给对联的下联。(出示上联)

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读此文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有着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如赏一幅画,因为它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

我们学习古人的文章,接受其情感的熏陶是学习的一个目的,但学以致用也不可忽视,下面请同学们利用本节课中的部分写作技巧,为富春江写一段导游词。

(责任编辑 冯 璐)

课文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4

第4周九年级 语文备课组公开课教案 备课人:王成

教师

王成

授课时间

3月10日

课时

1

课题

复习《与朱元思书》

课型

复习课

教学目的

1、积累相关文言文知识:

2、查缺补漏;

3、准确理解作者的情感。

重点

查缺补漏

难点

准确理解作者的情感。

步骤

教学内容

二次备课(手写)

导入

8~10分钟

结束了对八年级上册的复习,从本节课开始,我们一起来回顾八年级下册的知识点。六本书的复习,现在刚好过去了一半。希望同学们做好这之间的过渡。复习过的要反复温习,正要复习的,请同学做好查缺补漏。本节课我们来复习《与朱元思书》

课堂训练18~20分钟

自由朗读文章(注解及翻译)5分钟,然后接收以下训练:

1、解释下列划线词:

(1)天下独绝 (绝妙 )

(2)水皆缥碧 (青白色)

(3)猛浪若奔 (飞奔的马)

(4)互相轩邈 (高远)

(5)好鸟相鸣 (互相和鸣)

(6)鸢飞戾天者 (至)

(7)望峰息心 (平息)

(8)经纶世务者 (筹划)

(9)有时见日 (看见)

2、翻译: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我乘着船)随着江流荡漾,任凭船儿东西漂泊。

(2)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奇山异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急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4)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蝉儿一声接一声不停地叫,(山中的)猿猴也一声一声不断地啼。

(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热衷功名利禄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之心; 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疑难点拨

5~7分钟

1、通假字:

(1)窥谷忘反 “反”通“返”,返回

(2)蝉则千转不穷 “转”通“啭”,鸟叫声。

2、一词多义:

(1)绝:猿则百叫无绝/哀转久绝(断、停止)

天下独绝(绝妙)

(2)直:只是无碍(一直)

争高直指(笔直)

(3)上:负势竞上(向上)

横柯上蔽(上面)

问题探究

4~6分钟

1、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加深感受,使人如同身临其境.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情趣。

课堂提升

5~7分钟

阅读下面选文,分析与课文在内容与情感上的异同点: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节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明确:相同点:1、都写出了山水之美

2、都有对大自然的爱慕之情:

不同点:课文从情感上说,除了有对大自然的爱慕之情外,还 有一种避世退隐,鄙弃名利的情怀。而选文没有。

作业布置

3~4分钟

1、背诵课文:

2、识记课下注解及翻译;

3、自己归纳《五柳先生传》文言文知识。

《与朱元思书》导学案19

与朱元思书

吴均

一、课题解析:给朱元思的信

“书”:指书信,本文是吴均写给好友的书信的一部分。 骈体文:又称“骈文”,是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 特点:讲求对偶,句子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

关于六朝骈体文:

唐:称时文(与古文相对)晚唐:称四六文(四、六言为主)清:称骈体文(两马并列驾车为骈)

吴均体:六朝骈体文往往为了追求形式美而只在技巧上下功夫,致使许多作品徒有华丽的外表。

吴均的作品却能扬其长避其短,不堆砌辞藻,基本不用典,自然流畅,清新高雅,形式精美而又内容充实,时人效之,号为“吴均体”。

二、简介作者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他的骈文成就很高,《与朱元思书》是传诵很广的名作。

吴均当史官时,实写历史,帝不喜,烧其书,罢其官,吴均被免官后于山水中寻找真趣。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并能流利地背诵,掌握字音、字形。

2疏通文意,能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3积累重点实词含义

自学指导一(5分钟)

听录音,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缥碧 急湍 轩邈 泠泠 嘤嘤 成韵 鸢飞戾天 窥 柯

与朱元思书 翻译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 / 飘荡,任意东西。自 / 富阳至桐庐 / 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 / 皆缥碧,千丈 / 见底;游鱼 / 细石,直视 / 无碍。急湍 / 甚箭,猛浪 / 若奔。

夹岸 / 高山,皆生 / 寒树。负势 / 竞上,互相 / 轩邈;争高 / 直指,千百成峰。泉水 / 激石,泠泠 / 作响。好鸟 / 相鸣,嘤嘤 / 成韵。蝉 / 则 / 千转不穷,猿 / 则 / 百叫无绝。鸢飞 / 戾天者,望峰 / 息心;经纶 / 世务者,窥谷 / 忘反。横柯 / 上蔽,在昼 / 犹昏;疏条 / 交映,有时 / 见日。

第一段: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俱:完全/都;净:消散;共色:一样的颜色;从:顺着)(东西:名作动:向东向西)(许:表约数,左右;独绝:独一无二;绝,到极点)

译文: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总写,概括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第一段:有写景,有叙事,有抒情。

写景:风烟俱净,天山一色。 叙事: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抒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二段: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缥碧:青白色)(急湍:急流的水;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奔:动作名:奔驰的马)

译文: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异水?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水色——缥碧 水清——见底、无碍(夸张) 水急——甚箭、若奔(比喻)

小结:这部分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急都突出了“异”之特点。

与朱元思书 篇5

一、作者简介

吴均(469~520年),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出身贫寒,性格耿直,好学有俊才。沈约见其文,倍加称赏。梁天监二年(503),吴兴太守柳恽召为主簿,常引与赋诗。建安王萧伟趋贤重士,召吴均为记室,掌文翰;萧伟迁江州(今江西九江),补吴均为国侍郎,兼府城局。后柳恽又转荐吴均于梁武帝,帝召之赋诗,深为赏识,任为侍诏,累升至奉朝请。

吴均通史学。在任奉朝请期间,先是上表欲撰《齐书》,求借《齐起居注》及《群臣行状》,武帝不许。遂私撰《齐春秋》,成稿30卷。如实称武帝为齐明佐命,武帝不悦,以“其书不实”为名,使中书舍人刘之遴诘问数十条,竟支离无对。武帝下令焚之,并免其职。不久,武帝又召令撰《通史》,起三皇迄齐代。吴均撰本纪、世家已毕,惟列传未就而卒。吴均还注范晔《后汉书》90卷,著《庙记》10卷、《十二州记》16卷、《钱唐先贤传》5卷等。为文清拔,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长,诗亦清新,多为反映社会现实之作,为时人仿效,号称“吴均体”。《与宋元思书》以简洁而传神的文笔,描写富春江两岸清朗秀丽景色,读后如亲临其境;《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将青山、石门山景物描绘得如诗如画、惟妙惟肖,为六朝骈文名著。现存的志怪小说《续齐谐记》,是继南朝宋东阳无疑《齐谐记》而作,故事曲折生动,人物性格鲜明,鲁迅誉为“卓然可观”。其中《清溪神庙》、《阳羡鹅笼》尤为出色。吴均诗文著作较多,惜多散佚。

二、写作背景——作品简介

魏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因而不少知识分子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吴均也因**而生发热爱山水风光之情,《与朱元思书》是吴均融合其情后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

三、内容结构

《与朱元思书》本文山光水色总体特征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第一段最后一句】

第二段写“异水”。前两句写富春江静态美。第三句又转写富春江的动态。这段只用了三句十四字,或是正面描绘,或侧面烘托,或设喻作譬,就把变幻多姿的景象展现出来。

第三段进而写“奇山”。作者不是具体地描摹某山某景,而是用概括而形景的语言写出那段江流险峻的山势和山中种种奇异的景物,从舟中仰视夹岸群山,无数山峰直插云天,虎虎有气,视野从低到高,从点到面。

四、原文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五、重点字

1.共色:同样的颜色。

2.从流飘荡:(乘船)随着江水飘荡。从,跟、随。

3.任意东西:任凭船随意向东或向西漂流。东西,向东或向西。4.许:表示约数。5.缥碧:青白色。

6.甚箭:即“甚于箭”,比箭还快。甚,超过。7.寒树:这里形容树密而绿,让人心生寒意。

8.负势竞上: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

9.互相轩邈:意思是这些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轩,高。邈,远。这里均作动词用。

10.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11.千百成峰:形成千百座山峰。12.激:冲击,撞击。

13.泠泠:拟声词,形容水声清越。

14.嘤嘤成韵:鸣声嘤嘤,和谐动听。嘤嘤,鸟鸣声。

15.千转:长久不断地叫。千,表示多。转,同“啭”,鸟鸣,这里这蝉鸣。16.鸢飞戾天:语出《诗经·大雅·旱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意为鸢鸟飞到天上,这里比喻极力追求名利。鸢,俗称老鹰,凶猛而善高飞。戾,至,到达。17.息心:指平息名利之心。

18.经纶世务:治理国家大事。经纶,筹划,治理。19.反,同“返”返回。

20.横柯:横斜的树枝。柯,树木的枝干。21.交映:互相掩饰。

六、原文翻译

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见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的树,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七、文章主题——主题思想 本文作者从行船游江的实感出发,着力描绘了富春江的山山水水,展现了山水之美,抒发了作者对政治失意,厌倦和企图寄情山水的思想情绪.八、写作特点

1、情感

本文主要描写了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奇山异水。表达了作者鄙弃名利、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1)从“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句中表现作者对自由的渴望;

(2)从“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句中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歌颂;

(3)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句中表现作者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重点)(向往自然、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积极心态)

2、写法

《与朱元思书》保持了骈文的特点,文章基本遵循骈文的要求,主要采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并于文章后半部分大量运用对偶句,如“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这就取得了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的表达效果,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极强。但文章又有异于当时一般的骈文,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骈文形式上的束缚,体现了可贵的突破与创新。其一,在四字句、六字句中运用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样的五字与四字交替运用的句式,这就避免了骈文刻板划一的弊病,使语言显得活泼洒脱;其二,文章前半部分几乎没有对偶,无异于一般散文(尤其是第一节),后半部分则基本上都是工整的对偶句,这样骈散结合、疏密相间的安排,使语言灵活多变,更具韵律美;其三,文章没有像一般骈文那样堆砌典故,甚至故意用冷字僻字。写景状物,力求准确传神,这使文章语言显得清新自然,生动流畅,在当时以绮丽浮靡为主流的骈文中显得卓尔不群,超凡脱俗。

《与朱元思书》篇幅虽短,但很讲究章法。文章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和“奇山”两方面,环绕“独绝”二字展开生发和描摹,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楚。写景重点上,全文详写“山”略写“水”;写“水”的部分,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的部分,详写动态略写静态。这样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又显得详略适宜,轻重有度。

九、通假字

反:通“返”.例句:窥谷忘反.意思:返回.转:通“啭”.例句:千转不穷.意思:鸟鸣声.十、重要实词 1.共色:同样的颜色。

2.从流飘荡:(乘船)随着江水飘荡。从,跟、随。

3.任意东西:任凭船随意向东或向西漂流。东西,向东或向西。4.许:表示约数。5.缥碧:青白色。

6.甚箭:即“甚于箭”,比箭还快。甚,超过。7.寒树:这里形容树密而绿,让人心生寒意。

8.负势竞上: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

9.互相轩邈:意思是这些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轩,高。邈,远。这里均作动词用。

10.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11.千百成峰:形成千百座山峰。12.激:冲击,撞击。

13.泠泠:拟声词,形容水声清越。

14.嘤嘤成韵:鸣声嘤嘤,和谐动听。嘤嘤,鸟鸣声。

15.千转:长久不断地叫。千,表示多。转,同“啭”,鸟鸣,这里这蝉鸣。16.鸢飞戾天:语出《诗经·大雅·旱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意为鸢鸟飞到天上,这里比喻极力追求名利。鸢,俗称老鹰,凶猛而善高飞。戾,至,到达。17.息心:指平息名利之心。

18.经纶世务:治理国家大事。经纶,筹划,治理。19.反,同“返”返回。

20.横柯:横斜的树枝。柯,树木的枝干。21.交映:互相掩饰。

十一、重要虚词 1.自

2.俱 3.皆 4.甚 5.则 6.者 十二、一义多词

1.绝: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没有第二个)

猿则百叫无绝(断,停,停止)

2.上:负势竞上(向上)

横柯上蔽(在上边)

3.无:直视无碍(没有)

猿则百叫无绝(不)

4百:一百许里(确数,十的倍数)

猿则百叫无绝(概数,表示多)

5直:直视无碍(一直)

争高直指(笔直)

6负:负势竞上(凭借)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背)

7穷:蝉则千转不穷(穷尽)

穷冬烈风(深)十三、一词多义

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绝:到极点 2.猿则百叫无绝

绝:断,停 3.负势竞上

上:向上 4.横柯上蔽

上:在上边 5.直视无碍

无:没有 6.猿则百叫无绝

无:不 7.一百许里

百:十的倍数 8.猿则百叫无绝

百:极言其多

十四、词类活用

1.任意东西(东西:名词作动语,向东或向西)2.猛浪若奔(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3.负势竞上(上:名词用作动词,向上)4.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往高处或往远处伸展)5.望峰息心(息:动词使动用法,使……平息)6.横柯上蔽(上:名词用作状语,在上边)7.风烟俱净(净:形容词用作动词,消散、散净)

十五、古今异义

1.戾:古义,至,到达;今义,罪过,乖张

2.经纶 古义:筹划,治理 今义:整理过的蚕丝,比喻政治规划

3.许: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今义:或许,应允,赞许等。4.奔 古义:指飞奔的马。今义:奔跑,飞奔.5.许 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例句: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今义:或6.许,应允,赞许等。

7.奔 古义:指飞奔的马.例句:猛浪若奔。今义:奔跑,飞奔。

十六、特殊句式

省略句

(船)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主语省略)急湍甚(于)箭(省略介词“于”)倒装句 后置定语 鸢飞戾天者

即:飞戾天之鸢者

十七、文章点评、问题、解答题 1、写作顺序:由总到分、由下到上的顺序描写景物:文章第一部分开篇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游富春江的总体感受,然后交代了自己游览的路线后,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括文章内容。

文章第二部分包括第二段和第三段,第二段照应上文总括的“异水”,第三段照应上文的“奇山”。由总到分,条理清晰,结构紧凑。先写水底“游鱼细石”,然后写水面:“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接着第三段写山,由低到高,再写山间景物。整体景物由下到上、自然按视觉的移动来写景物,有条不紊。

2、景特描写:抓住了景物的特点:本文总写山水时,用奇异来形容概括。

第二段写水时,抓住了动静两种情况下水的特点:在迂缓处水的特点是清澈。作者描写水清澈的特点用了夸张的修辞:“水皆缥碧,千丈见底”,而且用水底景物来突出这个特点:“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流迅急处水的特点是飞速汹涌,作者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第三段写山时,抓住了山陡峭高耸和山间景色优美的特点来写的。在写山的陡峭高峻时写群山“负势竞上”“争高直指”,“竞”“直指”生动描画出山峰陡直的样子。写山间景色,作者选取山间生机勃勃、千姿百态的动物、植物、泉水,动静结合。声色俱全地展现了山间美景。

3、情景交融:写景中融入了作者浓厚的感情:文章第一段是总写,从总体上感受“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透露出作者悠闲、轻松之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用议论景色直接表达对景物的喜爱之情。第二段写山景的时候,描绘山的雄伟峭拔,显示出赞叹之情;写山间景色,各种动植物等,体现出对美景的陶醉神往,进而抒发了淡泊名利、向往平静自然生活的心情。

与朱元思书 篇6

骈体文 :又称“骈文”,是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骈体文的最大特点就是讲究对仗,即所谓“骈偶”(两马并驾为骈,两人并处为偶)。全篇以偶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性、词义相互配对,句子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所以这种文体,晚唐时被称为四六句,以后历代相沿,到清代才叫做骈体文。骈体文对唐宋以后的文学语言特别是律诗、律赋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但由于过分追求形式,骈体文逐渐走向形式主义,妨碍思想内容的表达,成为文章的桎梏(zhì gù,脚镣和手铐,喻束缚人或事物的东西 《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骈体文,该文既用人的感受反衬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名利之徒的藐视之情,对友人的规劝。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文人墨客,吟诗作文,为后人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山水佳作。其中,南朝梁代著名骈文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仅用一百四十四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绮丽风光,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吟诵此文,但觉景美、情美、词美、章美,如此短的篇幅,却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令人叹为观止。作者抓住此山此水特征,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山水图,让读者充发享受到了富春江两岸的“山川之美”。

译文(天空中),江面上的烟雾都消散尽净,天与远山都显现着同样的颜色。(我乘船)随水流漂浮游荡,任凭船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从富阳到桐庐,大约一百多里,奇峭的山和奇异的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水都呈碧绿洁白之色,千丈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江底游动的鱼儿和细沙碎石,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急流的江水比箭还快,迅猛的大浪像飞奔的马。

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千百座山峰。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清越的泉声。美丽的百鸟相向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时间地叫个不停,猿猴也长时间地叫个不断。那些像老鹰飞到天上一样(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追求功名利禄的心;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看见太阳。

通假字①“转”通“啭”,鸟鸣声。原句: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②“反”通“返”,返回。原句: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古今异义

① 任意东西 东西:古义:向东向西

今义:指物品。

②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许 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左右。今义:或许,应允,赞许等。

③ 猛浪若奔 奔 古义:本文指飞奔的马 今义:奔跑。奔

④ 蝉则千转不穷 穷:古义:穷尽 今义:贫穷。

⑤ 鸢飞戾天者 戾: 古义

今义:罪恶。

⑥ 经纶世务者 经纶 :古义:筹划、治理 今义:整理过的蚕丝,规划,管理政治的才 ⑦ 窥谷忘反 窥:古义:看,观察,侦探

今义: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

一词多义

1、[绝]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没有第二个)猿则百叫无绝(断,停止)

2、[上] 负势竞上(向上)横柯上蔽(在上边)

3、[无] 直视无碍(没有)猿则百叫无绝(不)

4、[百] 一百许里(确数,十的倍数)猿则百叫无绝(概数,表示多)

5、[直] 直视无碍(直接)争高直指(笔直)

6、[负] 负势竞上(凭借)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背)

7、[穷] 蝉则千转不穷(穷尽)穷冬烈风(深)穷则独善其身。(不得志,不显贵)

词类活用

①风烟俱净(“净”:形容词作动词,消净、散净)

②任意东西(“东西”:名词作动词,向东走.向西走)③猛浪若奔(“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④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⑤望峰息心(“息”:使动用法,使……停止)⑥横柯上蔽(“上”:名词用作状语,在上面)

⑦负势竞上(“竞”:动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语的意思)

⑧ 负势竞上(“上”:方位名词,,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向上生长”)⑨ ⑨皆生寒树(“寒”:形容词作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人感到有寒意)特殊句式

省略句⑴“(船)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主语省略)

⑵“急湍甚(于)箭”(省略介词“于”)

⑶“(高山)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省略主语“高山”)

倒装句⑴后置定语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⑵互文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对偶句(1)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2)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内容理解:文章开篇以简洁的笔触,给人们勾画了富春江山水的背景:阳光明媚,天高云淡,空气清新,山色苍翠,并总述自富阳至桐庐水上之游的总体印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第二段写“异水”。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出了其晶莹清澈的静态美:这水仿佛透明似的,可以一眼见底,连那倏来忽去的游鱼,水底累累的细石,都可以一览无余。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动态美:这水有时又迅猛奔腾,一泻千里,使人感到惊心动魄。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了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

第三段写“奇特的山”。首先从形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山本是静止的,而在作者笔下,却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层峦叠嶂。其次从声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空山幽谷之中,泉水叮咚,百鸟和鸣,知了叫个不停,猿猴啼个不住,这些欢快的声音,汇成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祥和的世界。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再次从色的角度写山林中有日无光之奇。山外虽然晴光万里,山中却别有景象。作者笔锋又从动到静,写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浓荫蔽目,在白天也只是“有时见日”的幽暗的景象。这一段写山之形之声之色,都紧扣一个“奇”字。

该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写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文章都讲究情景相生,人们可从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中,从寥寥几句写观感的语句中,领略到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可以从首段“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中,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从对山水的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更令人赞赏的是,在描绘山景时,作者插入两句观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几句感受,不仅从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的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中心思想:文作者从行船游江的实感出发,着力描绘了富春江的山山水水,展现了山水之美,抒发了作者对政治失意,厌倦和企图寄情山水的思想情绪。第一段:总叙了自富阳至桐庐富春江上的景色。第二段:以简练传神的笔墨描写富春江的异水。第三段: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富春江的奇山。原文结构分析

形声兼备。这篇文章时而山水之形显露画面,时而鸟禽之声喧于卷幅,做到形声兼备,意舒情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状波翻浪滚之形,闻震聋发聩之声:“好鸟相鸣,嘤嘤成韵。”摹鸟语串串之声,宛见群鸟交欢之景。文章就是这样写形写声,形中闻声,声中有形,臻入形声相融的意境。

虚实相间。如果说“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是虚写,那么前面则是实写。实写一方面给人以具体的感受,又为虚写提供了依据;虚写进一步突出实写。两者共同表现“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同时文章又实中有虚,虚中见实。具体描写时,给人广阔的想像天地,使其具有意境上简笔勾勒的美感;侧面虚写中含有形象,且从真实性角度看,又觉合情合理。

动静互见。“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表面看来似乎是写鸟禽声音,实质是以声音来反衬山林之寂静。这是以动写静,寓视于听的手法。“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光线随枝条疏密而明暗,是因为人在船中,船随水行。这是以静写动,寓动于静的手法。

骈散相间。文章虽用骈体,但有散行句穿插其中,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骈体文源于两汉辞赋,到了南北朝畸形发展,文风上绮丽浮靡。但是,《与朱元思书》既不艰深晦涩,又不华辞丽藻,在重视形式美的同时,做到清新隽逸。这在当时形式主义泛滥的文坛上,确是难能可贵的。

问答题

1.表明富春山天朗气清的壮丽背景(全貌)的句子是什么?

风烟俱尽,天山共色。

2.既写出江流宛转,小舟随波逐流的情形,更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闲适随意心情的句子是什么?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3.总写所感,统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4.

作者是怎样有层次的描绘“异水”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先写“缓流”,突出澄澈(游鱼细石);再写“急湍”,突出凶猛(急湍、猛浪)。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方法。

5.作者是怎样表现“奇山”的?

整体形象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生长状态奇。两岸峭壁,皆生寒树,层峦叠嶂,③ 自然声音奇。从听觉写泉音、鸟鸣、蝉嘶、猿叫,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交响曲 6.

流露出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的句子是什么? 这句对写“奇山异水”有什么关系?

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有这样的“奇山异水”,必然有人的足迹,有人的触景之情,这句是游览者自然生发的感情。同时这句又是侧面着笔,通过衬托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突出了“奇山异水”。

7. 结尾“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似是多余,对此你有何看法? 不多余。一是起了反复渲染的作用。写树木遮空,昼夜不分,既照应前面对寒树的描写,又给山水增加奇色异彩。二是使结构更加严谨完美。全文犹如作者放出的千里之线,这里又收回手中,承接文章开头四句,清幽淡雅,余音缭绕。

8、“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意思是那些像老鹰那样直上青云追请问高官厚禄者,看到这雄奇的山峰,也会止息他们追请问利禄之心;那些终日忙碌于正事的人,望见这幽静的山谷,也会留连往返。

作者是通过写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和忙于政务的人的感受,从侧面突出了山的雄奇与优美,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志趣。表现出作者对山水之美的赞叹,也流露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抒发了世俗政界以及追请问利禄之徒的小视之情也涵蓄的流袒露羡慕美妙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朴直志趣.9、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找出对偶句,并说说表达效果。

视觉: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听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

10.全文是按照由总到分的结构顺序来写景的?作者开头总写“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接下来分写山水的“奇”“异”。那么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何处?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并从文中找出依据。

异水:水清(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深(千丈)、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奇山:山高而直(两岸高山„„争高直指);各种声音和谐动听(泉水„„猿则百叫无绝);山间光线忽明忽暗(横柯„„有时见日)。理解默写

1.文中总写山水特点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文中运用对偶手法表现水的“急”的句子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4.文中从侧面表现水清澈的句子是: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与朱元思书课文 篇7

关键词:异同,取材,结构,描写方法,句式,情感

《三峡》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6课的内容,共155字,作者郦道元,出自《水经注》;《与朱元思书》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21课内容,共144字,作者吴均,出自《艺文类聚》。两篇文章都是写山水的佳作,行文各有特色,但在很多方面也有相同之处,现从以下几点比较两者的异同。

一、取材方面的异同点

相同点:两文写的都是祖国江河大川。写了山(雄伟),水(湍急)和猿叫。

不同点:《三峡》写长江三峡(主要是巫峡);《与朱元思书》写富春江富阳至桐庐一段。

二、结构方面的异同点

相同点:两篇文章都采用了总分的结构进行描写,《三峡》中前三句话,总写三峡的地貌特征;《与朱元思书》第一段是总起,下文围绕“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展开描述。

不同点:《三峡》先写三峡形势,再分季节写景色特征,《与朱元思书》是先写总体感受,再分写奇山异水。

三、描写方法的异同点

相同点:

1.正面和侧面结合:《三峡》具体体现在“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两句,写出了江水的湍急;而《与朱元思书》中“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也用正侧结合,写出了江水的清澈见底。

2.动静结合:《三峡》中的“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以静(怪柏)衬动(悬泉,瀑布);而《与朱元思书》中湍急的水与高大的山的描写也是动静结合。

3.感观描写;《三峡》中景物带来的视觉与猿鸣的听觉被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三峡的四季景观通过视觉与听觉呈现了出来:《与朱元思书》中用了同样的两种感观,只是没有四季变化。而两文中都出现了以有声衬无声的现象:《三峡》以猿鸣反衬出山涧的寂静和凄凉,而《与朱元思书》中以叮咚的泉水声,嘤嘤成韵的鸣叫声,不绝于耳的猿叫蝉鸣声反衬高山的静谧,这与“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不同点:《与朱元思书》中还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描写方法。“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是实写,而“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是虚写。前面的实写一方面给人以具体的感受,又为虚写提供了依据;虚写进一步突出实写。两者共同表现“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三峡》中则更多的是采用实写来体现景物特点。

四、修辞手法的异同点

相同点:

1.夸张。《三峡》中“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虽有夸张,却也真实地展现了山之高峻。“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夏季三峡船行的速度比“乘奔御风”的速度还快。作者运用夸张形象地写出了夏季三峡江水暴涨,来势凶猛的特点,让人惊心动魄又感到豪气万丈。同时也激发了读者的想象,给人以鲜明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与朱元思书》中“水皆缥缈,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则生动再现了水之深、水之清。用夸张的手法写其秀美,碧波荡漾,澄澈透明,鱼群穿梭。

2.对偶。在《三峡》中偶有体现,如“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与朱元思书》中体现较多,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不同点:

1.《三峡》的修辞手法:

(1)借代。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里的“奔”借代“奔跑的骏马”。作者用“奔”来突出马的速度,形象地写出了夏天三峡江水暴涨迅疾,一泻千里的气势,从而加深了读者的印象。“回清倒影”中“清”也代指清澈的江水,“回清”即回旋的清波。

(2)互文。“隐天蔽日”实为“隐蔽天日”、“重岩叠嶂”实为“重叠岩嶂”、“林寒涧肃”实为“林涧寒肃”。

(3)引用。则体现在文章最后一句,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写渔歌是一为言“峡长”,一为言声哀,诗人进一步体会到山高、岭连、峡窄、水长,同时山猿哀鸣,渲染秋天的萧瑟气氛。

2.《与朱元思书》的修辞手法:

(1)比喻。“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用比喻的手法写水之壮美。山高岭连,自然水之落差极大,成滔滔之势。波光粼粼,水声轰鸣,让人感情激越!

(2)拟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竞”“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重重叠叠的山峦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更高、伸得更远。

五、在语言和句式上的异同点

语言相同点:精练传神。

《三峡》写春冬之景,抓住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绝巘、怪柏”这八种富有特征的山水景象,描绘出一种“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的优美境界,更给人一种清幽闲静之感。

《与朱元思书》写水的清澈用“水皆缥碧”;写急流猛浪用“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写山,通过“争高”“竞上”互比高低,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句式不同点:前文是散文语言,长短句结合;后文是骈体文语言,对仗工整。

六、主题情感的异同点

相同点:都是表达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

不同点:《三峡》的作者是一位四处游荡的地理学家,他融景入情,以忧伤的渔歌作结,表现了“山水虽佳,可世上仍有劳贫”的情感,亦有一种淡淡的行路之难、远离家乡、思念亲人之愁。而《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一位向往自由和自然的官员,文中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厌恶,对大自然的向往和隐退山林的心愿。

谈《与朱元思书》的艺术特色 篇8

关键词:吴均 《与朱元思书》 艺术特色

吴均(公元469—520年),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省安吉县)人,南北朝梁代文学家。他出身贫寒,自幼酷爱读书,成年后精通史学,在文学方面也有卓异成就,曾得到当时富有盛名的文学家沈约的称赏。吴均的诗文多描写山水景物,在创作方法上深受乐府古诗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清新挺拔、古朴畅达的艺术风格,当时有不少人竞相仿效他的作品,号称“吴均体”。吴均后因私撰《齐春秋》而触怒梁武帝,结果受到焚书免职的惩罚。出身的寒贱,仕途的坎坷,壮志的难酬,使他对现实很有些不满的看法,因而在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一种对执政者愤恨怨责的情绪,具有当时的作家少有的风云之气。著作有《吴朝清集》和小说《续齐谐记》。

这篇文章选自《艺文类聚》卷七,是一篇有名的山水游记。朱元思一作“宋”元思,此人在当时不怎么出名,关于他的生平乡里现已无从考查。本文是吴均泛舟富春江后,写给朋友朱元思述说行旅见闻的信,把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山光水色,描写得生动逼真;创造了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悠然神往,就象置身于作者笔下所展示的奇山异水之间,强烈地唤起人们浓厚的艺术情趣,获得了古今读者的同声赞美。本文是用骈体写成的。骈文从魏晋开始形成,南北朝成为骈文的最盛时期。骈文在用词方面讲究词藻修饰,语句多用四言或六言的平行的骈偶句式(骈文也称四六文),来表现相似或相反的意思。虽然人们经常批评这种文体,说它追求形式,内容空虚,但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文章的内容并不完全由形式决定,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就是一篇内容充实,情文并茂的杰作。它着重白描,不用典故,字句清新,精于铸炼,丝毫没有雕饰堆砌的痕迹,形象而逼真地展示了浙西秋季的山水景色,俨然是一幅明朗饱满的写生画,表现出相当高的艺术成就。

全文尽管篇幅短小,结构简洁,但却写得舒洒自如,曲折多姿,可分两段来分析。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以上是第一段。书信刚一开头,作者就用秀丽的字句,富于特征的笔法,向友人写出游山赏水的时间、心情、地点和行程,并重点点明所经之地山水的主要特征——“奇”、“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净”,下得有功力。风云烟雾消散尽净,天空和山峦在一种明朗清澈的色彩中融为一体了,山的轮廓和天的分野只有在仔细观察中才可依稀辨认出来。八个字点出了清秋季节的清爽天气,从大处落墨,勾勒出一个广阔的空间境界。“共”,在这里用得超神入化,由于这个字的作用使天山在一派浓淡相宜的色彩中混然一体。唐初诗人王勃的名句“秋水共长天一色”,里面也采用了这么一个“共”字,为文章平添了不少神韵风采,千百年来口传不绝,经久不衰。“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渲泄了作者安然自适,纵情游赏的欢快心情,同时也交待了此次游历是依凭舟楫从水路来进行的。富阳江中荡起小船,船在水里行,人在船上游,随心所欲,尽情玩赏,游人那副恬然自乐的神色读者自可想见。“从”、“任”两个动词用的贴切妥当,透视出作者惬意的情趣和旺盛的游兴。这里用镜头摄象的方法,由上面的远景推为近景,由仰镜头换为俯镜头,蓝天、青山、激流、飘舟,为出游做了充分的气氛渲染,以逗引人们和作者一起畅游的兴味。“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接下去点明作者沿江荡舟所经历的地域是长达一百余里的富春江,其间穿越了“东”部的富阳和“西”部的桐庐两个县境。这里依循着游船的踪迹,自然而然地把读者的视线引进风景如画的浙西水域。富春江的水流基本上是西东走向,上文的“任意东西”,就是指在富阳和桐庐两地间的水面上任意来往。骈文要求用字工整,为了不破坏文章的形式美,作者故在这里才点破“东西”指代的具体地点。“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是作者对富阳至桐庐间的山水景色,做的特征性的概括。这里的山水奇异超俗,非别境山水可比,堪称天下独一无二。行文吐墨,饱含着激赏之情。“奇”山“异”水,点明题旨,为下段的重点描绘拓开了笔路。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以上是第二段。在本段中作者采用多层次的描写法,一步一景的转换,从不同角度成功地展现了富春江山水的“奇”“异”色彩。第二段分两大层。

第一层(“水皆缥碧”……“猛浪若奔”)写的是“异水”。怎么来突出水的“异”呢?作者把现实环境作为冲飞腾越的立足点,直接从实物的细致观察中抓住了两点超凡脱俗的特征。一是江水的清空,表现水的稳静状态。“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说富春江的水清澈明净,突出了一个“清”字。“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无碍”两字用得绝妙,当“好象没有什么障碍物”的意思讲,突出了一个“空”字。“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又是对前文“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的深化,把江水的清澈具体化、形象化了。二是江水的湍急,表现水的飞动形势。“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这一对偶句用了两个形象的比喻,就使江面上呈现出另一番景象:江水奔流,似飞箭疾驰;猛浪翻滚,如野马奔腾。寥寥八字,使文势突兀而起,把富春江的急流猛浪描写得恢宏壮观,倾飞扬之水于卷面。先写江水的静态——稳静清空,再写江水的动态——湍急飞动,从而展示了江水的奇异变幻。

第二层(“夹岸高山”……“有时见日”)写的是两岸的“奇山”。这一层是分成四个小层次来写的。

第一小层(“夹岸高山”……“千百成峰”)写山的“奇”点之一——险峻峥嵘。在这一小层里作者为了突出山的“奇”,用了一种较为别致的写法,把本来是处于静态的群山写成动态的,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说明富春江两岸的高山,它们不是荒山秃岭,茂密的树木披坡遍山的生长着,这里的“青山”与上文的“绿水”交相辉映,创造出一种生机无限的气氛。“寒树”的“寒”字,与前文“风烟俱净”的“净”字相呼应,用来表示季节气候,点明时已入秋。下面四句描摹险峻的山势,壁立的山峰,写得别开生面。“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几句的主语是“高山”,不是寒树,意思是说,这些高山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竞相往高处和远处伸展,山峰林立,形成了层峦叠嶂这一奇丽壮观的景象。

第二小层(“泉水激石……猿则百叫无绝”)通过写山中的各种自然音响,从侧面反衬出山的“奇”点之二——清幽静谧。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给人的感受是多方面的,如果说前面的“奇山”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那么,在这一层里作者则把美的享受送之于人的听觉器官。“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这里用了两组对偶句,写出了自然界众多的音响:潺潺流水,啾啾鸟语,凄凄蝉鸣、猿啼,这简直是一曲和谐优美的山水乐章。文贵含蓄,我们欣赏作品不能仅把眼光盯在字面上的笔墨处,更要紧的还要注意言外的无笔墨处,对作品下一番想象以至体验的功夫,尽力产生一种属于自我的生动感受。在这里,作者尽管表面上明写山中热闹非凡的种种音响,但本意却是在从反面渲染山的寂静空阔。音响本来是破坏山林的幽静的,可是在特定的情况下,这里的一响一噪一鸣一啼,反而暗示出山中除了自然界单纯的音响外,是丝毫不受尘世的影响的,便显得林更静山更幽了。这些音响中,尽管有的“千转不穷”、“百叫无绝”,但终不是一刻不息的长啸竞日,只是时断时续地从空谷中传来,响声过后,空山即归于万簌俱寂的境界。由于刚才那一阵阵来自山间的种种响声,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因而作者笔下传奏出的山间自然音响,既反衬出响时的山间俱寂,又暗示了响过的一片空寂。可以说,这一小层描写声音的文字既让人们感受到了自然界生命的欢乐,又让人们领略了山间冷寂的神秘色彩。

第三小层(“鸢飞戾天者”……“窥谷忘返”)通过写热衷功名利禄的人放弃追求,醉情留恋于山林,表现了山谷对游人的影响,揭示出山的“奇”点之三——夺人心魄,去人尘念,劝人归朴返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这一组对偶句意思是说那些为名利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放弃追求功名利禄的念头;那些用心在社会事务上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这一小层与前两小层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高山大谷之所以如此般的挺拔峥嵘,清幽静谧,因而才能够有使游人产生弃世归隐意念的巨大影响。这两句是全文感情的凝聚点,既从侧面烘托出浙西山水的幽美,又蕴含着作者隐遁山林的精神寄托,以暗写方式申明作者蔑视功名利禄的心迹。吴均在官场生活得总是不大得意,仰人鼻息,观人颜色,胸中宏志难得展飞,现在他坐在轻盈飘荡的小船上,自由自在地欣赏着两岸的奇山异水,简直达到了乐而忘我的境界,其不苟于世的怨愤和傲然直立的雅致自会不可遏止地宣泄出来。

第四小层(“横柯上蔽……有时见日”)通过对繁树茂木遮蔽掩映形势的描摹,展示出山间的气象——昏暗深邃,这是山的又一“奇”点。“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意思是说,山上横斜的树木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如同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树木枝条互相掩映,有时候阳光从缝隙里照射下来。作者对山之“奇”作了上面三层描写后,似觉意犹末尽,再开拓文路,添墨刷色,在这一小层里又展示了山间的气象,进一步丰富了“奇”山的形象。

“能与浅处见才,方是文章高手”(李渔《闲情偶记》),“论文字,最要知味,平淡最淳最可爱,而最难”(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拿以上的话来品评吴均的创作是再贴切不过的了。《与朱元思书》,禁用典故,着重白描,格调率真自然,见“奇异”于平淡,抒雅兴于自然,有着丰富的形象性和表现力。这片传神图貌的笔墨,这支礼赞秀丽山川的歌,千百年来给人们平添了无限的艺术情趣,受人们赞赏,它是艺术园地里的一束鲜艳夺目的奇葩!

上一篇:数字信号处理南航下一篇:五马镇2011年信访工作总结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