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题

2024-04-17

古诗词鉴赏题(通用8篇)

古诗词鉴赏题 篇1

答: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畔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它昭示我们,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答:“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江南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诗人笔下的江南春景鲜明、生动、形象,请问:这种效果,是通过哪些写作手法产生的?

答:动静结合,视觉听觉多角度描写(或声色结合),点面结合等多种方法。

2、明朝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谈到这首诗。认为“千里”的“千”字应改为“十”。理由是:“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此言遭到不少学者反驳。你认为杨慎的观点错在何处?

答:错在不懂得“千里”是虚写而非实写。既然写江南春景,以“千里”概之亦扣题目。

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诗中哪两句写出了诗人恬淡的胸襟?

2、请说说诗中蕴含了作者什么情感?

答:(1)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2)本诗抒发了诗人静穆闲适的的情感。

雨过山村[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问题:古典诗词讲究炼字,末句中的“闲”字用得好,请你说说

好在哪里。

解析:“闲”字面应为“清闲、闲适”的意思,通过第三句可以看出,这首诗描绘的是妇姑浴蚕的劳动生活情景,事实上没有一个人闲着,是栀子花“闲着”,用了反衬、拟人的手法,因而答案为: 妙在它不从正面着墨,而从侧面落笔,以“栀子花”的“闲”来反衬人们的“忙”,巧作对照,情趣盎然(或: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蚕妇们去后庭中栀子花的闲适自在。)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问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因为蕴含深刻的哲理而被后世广为传诵,请谈谈你从这两句诗中领悟到了什么?

解析:这两句诗之所以被后人传诵,是因为它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向人们揭示了深刻的哲理。首先应明确景物的特点,可理解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的树木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

(1)人在逆境面前,要积极进取,振作精神,面向未来(要有坚定的信心和执著的信念);(2)痛苦、困难、挫折、失意都是暂时的,理想、光明、胜利就在前头;

(3)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答出一点即可)

读《望江南》,回答下列问题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问题:本词给人们展示了一幅优美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100字内)。

示例:一个女子早晨起来梳洗完毕,独自凭楼远眺江水,等待思念的人儿归来。江中千帆竞发,不知不觉,已至傍晚时分,远方的亲人迟迟未归,此时只有落日的余晖含情凝视着悠悠江水,让人日日愁肠寸断于白蘋洲头。

渡汉江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问题:首句中的“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析:“断”字面上是“断绝、隔绝”的意思,结合“音书”一词,可以理解为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含义,再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所作,突出了自己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思念之情,故答案应为: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境况,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对接型默写:要求直接按课文原句填写上句或下句。示例:默写: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桃花源记》中能充分展现老有所养、幼有所长的和乐情景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古诗文默写: 我国信息产业起步晚,发展快,颇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之势。(用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东晋才女谢道蕴的“未若柳絮因风起”,以柳絮喻雪,给人春天般的温暖,被誉为千古名句。唐朝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3)诗言志。我国古代有不少寄寓伟大理想抱负,抒发建功立业情怀的诗句,请写出连续的两句: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醉翁亭记》作者描绘琅琊山山间春夏之景的句子是: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4)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与失败的痛苦,我们应该像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的那样,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

1、我国古诗词中有不少含“春”字的句子,请自选一句写出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古诗词中,含有“雨”的句子很多,我能写出其中一个完整的句子: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古诗词鉴赏题 篇2

所谓“三步曲”即分三步走, 第一步是“三看”, 第二步是“二抓”, 第三步是“一深入”

“三看”, 看诗词的题目、作者及有关注解。首先, 诗词的题目是“眼睛”, 对整首诗歌起着概括的作用, 很好地理解题目是整体把握诗歌的关键一步。如全国卷II中的诗题是《春日即事》, 那么我们就知道写在春天, 也许就是跟伤春、惜春等情绪有关的话题;还有如江苏卷的《登金陵凤凰台》, “金陵”是六朝古都, 而“凤凰台”中“凤凰”象征着盛世, 如今物是人非, 那么我们知道这或许是一首怀古讽今诗。其次, 要了解作者所处的年代、社会大致情况。因为, 我们知道, 文学是一个时代风云的缩影和反映, 据此我们能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可是, 对于陌生的作者我们该怎么办, 如2008年全国各地的语文卷除江苏、天津等六卷是考生很熟悉的作者, 而其它作者考生均非常陌生。这不要紧, 大凡我们不熟悉的作者, 命题者会或多或少给我们注释, 2008年的全国考卷中这一考点很少没有注解, 这就需要考生认真地实行第三看。第三看就是考生在阅读诗歌前要把卷中提供给我们的注解仔细地阅读乃至进行联想, 思考在这样一个时期, 文人们会出现怎样一种心境, 或者作者在这样的一种处境下诗人会出现何种风格的创作。如2008年的浙江卷《日暮倚杖水边》中注解说:“此诗为王寂 (作者) 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这一个注解为我们解读此诗提供了一把钥匙。在注解中我们了解到了作者是贬谪的, 那么在诗中就不外乎一下集中情感:或伤感、或豁达、或怀才不遇、或感叹时光流逝、或慨叹年华易老等等。由此我们可以发现, 考生拿到题目先不要急于去看文本, 也不要先看哪个题目有多难, 我们要以从容的心态, 做好解读诗歌的“热身运动”, 做到步步为营, 稳打稳扎。

“二抓“即要抓诗歌的整体感受和诗眼 (或能昭示诗词主旨的关键句) 。诗歌由一个个意象构成没错, 可是它们并不是孤立的, 它们是连同作者的情感浑然一体的, 切不可离开诗歌的整体感受谈什么意象的美或丑。比如有人说李清照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 词中意象是如何的伤感, 其实, 我们知道如果不是与她的”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如此沉重的心境结合起来的话, 所有的意象都不会染上让人慨然长叹的情愫, 只有把黄花、大雁、细雨、梧桐等意象一一加注上李清照那颗因国难家愁而日渐“憔悴损”的破碎的心, 诗歌的灵魂才呼之欲出了。再者, 诗是语言的精华, 在如此精妙的诗歌语言中, 一定有几个词或几句诗是最能传达诗人内心情怀的。如2008年全国卷I《江涧作四首》 (其三) , 在了解注解以及把握整体感受的基础上, 能够抓住尾联中最能传达诗歌主旨的:“最羡鱼竿客, 归船雨打篷”两句, 那么, 我们在解答文中第二个题目“从全诗看, 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作简要分析”时, 也就轻而易举了。考生朋友们, 我们切不可急躁, 我们要潜心研读诗歌, 把握诗歌给我们的总体感受, 慧眼识“诗眼”, 相信我们会找到诗歌中的各种各样的隐含着的信息, 它们是我们准确解读诗歌的关键, 这一点千万莫忽视。

“一深入”就是我们在解读诗歌时, 不要停留在表面就事论事, 而要深入诗歌的骨髓里, 了解要义。停留在表面的理解往往难以拿到象样的分数。如2008年江西卷《初入淮河四绝句》 (三) , 我们不能仅仅理解为作者看到眼前的“鸥鹭”而对旧地的留恋, 应上升到反映中原父老向往南方的民族政权这一层面上来, 答题的才不会“喧宾夺主”。

古诗词鉴赏题解题要诀 篇3

一、牢固掌握古典诗词常识

广义的诗歌可分为诗、词、曲。狭义的诗歌分为古体诗(古风)和近体诗(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以及歌行体。“歌”“行”“吟”是古体诗的体裁,这些名称在汉魏六朝的民歌乐府中就有了。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近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律诗各句称谓分别是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规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这里主要指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二、熟悉古典诗歌的题材

根据不同的题材,我们大致把古代诗歌分为写景类、状物类、咏史类、叙事类、边塞诗等几种主要类型。

写景诗:包括山水田园诗(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山林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送别诗(或直抒离情别绪,或借机吐胸中积愤,表明心志,或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或以上几方面兼而有之)、羁旅诗(诗人漂泊异地,由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触发灵感,写下的诗篇。这类诗,大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凝聚了诗人的人生感叹,表达了对亲情、友情的重视)。

咏物诗:托物言志是其最大的特点。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主要是抓住物的某一特性,或咏物寄兴,或咏物怡情。

怀古诗:诗人以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为对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

敘事诗: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所以叙事诗又叫即事感怀诗。

边塞诗:对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由于每个朝代不同时期国力或盛或衰,诗词中表现出来的情调也随之或高昂或低沉。如盛唐时的边塞诗普遍豪迈勇敢,一往无前;中晚唐,国势开始衰微,虽然诗人们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悲壮、惋伤。宋代,外侮不断,国难当头,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三、了解古典诗歌常用意象

意象是寄托诗人情感,构成意境的客观物象。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如果要理解诗中蕴涵的情感,参透诗的意境,那就必须先把握意象。对教材中的古诗词常用意象要善于归纳总结,做到举一反三。如诗歌中的“梅”往往带上了清芳高洁、傲雪凌霜的意趣:“明月”常常是一种传递情感的纽带,成了寄托相思之物;“蓬草、浮萍、飘絮”常用来写漂流、零落的游子之情等。

四、仔细推敲各种表达技巧的作用

表达技巧是一个庞大的阅读知识系统。它包括诗歌的整体写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的具体运用,也包括修辞手法的判定及其效果分析以及联想、想像、象征等艺术表现手法的识别。

1、答案表述要准确。表述可采用三段式:技巧、内容、效果。也就是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

2、多角度条分缕析。有时诗歌所用表达技巧不只一个,所起的作用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尽的。而且这部分高考题没有字数的限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条分缕析,答得更全面更详尽一些。可以设①②③等序号回答,这样显示了答题的深度和广度,也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3、用术语。一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对比、象征、反衬等等。二要了解一些常用技巧的作用。比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排比的作用是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便于抒情;第一人称真实,第二人称亲切,第三人称客观。三要了解一些常用的语言程式,如体现了什么,强调了什么,强化了什么,营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还有深化了主题,点明了题旨等等。

五、注意语言风格

风格,是识别不同作家创作个性特点的标志,也是区别与把握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文学创作特点的重要尺度。风格具有个性特征(如阴柔、阳刚、婉约、豪放等)、群体特征(如时代、民族、阶级、地域、流派等)和审美特征(语言文体等)三个方面。鉴赏诗词时,我们可以从各个角度体会诗词的语言特色,如质朴与靡丽、精约与繁琐、典雅与平直、含蓄与直露、阳刚与阴柔、雄浑与清奇、自然与壮美、空灵与坚深、幽默与崇高等。具体讲语言风格题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体会诗歌语言(字、词)的准确、简练、生动、形象;

2、体会诗歌语言具有的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

3、鉴赏诗歌语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4、紧紧抓住句式特点,常见的有整散句结合,长短句结合等。特殊语法现象,如字词活用、变式句等更是鉴赏的重点。

六、关注诗歌标题、作者和注释

诗歌的标题往往可以透露出答题的重要线索,所以做题时一定要认真阅读标题。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从“怀古”可知是一首咏古诗,这一类别的诗歌主要就是借古讽今或借古人自比来抒发情感,该诗的主题就是壮志未酬的华发之叹。再如:张籍的《秋思》,由标题中的“秋思”和诗句中的“家书”,即可得知该诗是一首思乡诗,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关注作者,做到知人论世。因为一位作者其作品风格大体是相同的。比如李白的诗歌清新飘逸,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陶渊明厌恶官场,王维描写田园风光,辛弃疾、文天祥爱国,李清照感情缠绵等等。

古诗鉴赏题后,往往会有一些注释,提供一些与解题有关的信息,如写作的年代、写作的背景、作者的遭遇等。这些信息一般都会对解题有帮助,必须引起大家的重视。如陆游的《鹊桥仙·夜闻杜鹃》:“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结合背景和注释可知:宋孝宗乾道八年初,陆游在南郑做四川宣扶使王炎的幕僚,积极参加抗金战争,战绩显著。正当前线节节胜利,即将收复长安之际,王炎调往都城临安枢密院,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离开前线。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后所写,是借物寓言之作。又从杜鹃的叫声联想到“何不归去”,往往与凄凉、哀伤、思归联系在一起。那么,诗人想回到哪里去呢?联系诗人的生平与提供的背景,可以想到,诗人希望回到抗战前线,报效国家,但主和派当权,诗人于是发出报国无门的悲叹。

七、理清答题思路,规范答题意识

近几年来诗歌鉴赏都是以主观表述题的形式出现,而阅卷又是踩点给分,所以就要求大家在答题时一定要做到规范,即思路清晰,结构合理,表述到位。

《题金陵渡》古诗词鉴赏 篇4

“金陵津渡小山楼”,此“金陵渡”在镇江,非指南京。“小山楼”是诗人当时寄居之地。首句点题,开门见山。“ 一宿行人自可愁”,用一“可”字,轻灵妥贴,“可”当作“合”解,而比“合”字轻松。这两句是引子,起笔平淡而轻松,接着便很自然地将读者引入佳境。

“潮落夜江斜月里”,诗人站在小山楼上远望夜江,只见天边月已西斜,江上寒潮初落。一团漆黑的夜江之上,本无所见,而诗人却在朦胧的西斜月光中,观赏到潮落之景。用一“斜”字,妙极,既有景,又点明了时间——将晓未晓的落潮之际;与上句“一宿”呼应,暗中透露出行人那一宿不曾成寐的信息。所以,此句与第二句自然地沟连。诗人用笔轻灵而细腻,在精工镂刻中,又不显斧凿之迹,显得浑然无痕。

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在烟笼寒水的背景上,忽见远处有几点星火闪烁,诗人不由随口吟出:“两三星火是瓜洲。”将远景一点染,这幅美妙的夜江画也告完成。试看“两三星火”,用笔何其萧洒空灵,动人情处不须多,“两三”足矣。“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宜乎以少胜多,点染有致,然而也是实景,那“两三星火”点缀在斜月朦胧的夜江之上,显得格外明亮。那个地方“是瓜洲”。这个地名与首句“金陵渡”相应,达到首尾圆合。此外,这三字还蕴藏着诗人的惊喜和慨叹,传递出一种悠远的情调。

这是诗人漫游江南时写的一首小诗。张祜夜宿镇江渡口时,面对长江夜景,以此诗抒写了在旅途中的愁思,表现了自己心中的寂寞凄凉。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把美妙如画的江上夜景描写得宁静凄迷,淡雅清新。

《题金陵渡》作者介绍

古诗鉴赏题十大规律 篇5

诗歌鉴赏题在高考中越来越不可忽缺。十年来,古诗词测试的基本情况是:全国卷从1996年起,基本是考两道选择题,一道分析理解,一道分析鉴赏。2002年起,全国卷调整了试题比例,加大了主观题,这意味着考生将被赋予更大的发挥空间。

对古诗词的考查,不是孤立的鉴赏评价,它要求与认读、理解、分析能力综合在一起。考查考生对作品形象的感知和对情感的审美把握。

诗歌鉴赏要求考生从诗歌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注意这十个方面,考生会成为诗词苑囿中的好“园丁”。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有关诗词知识的测试范围很广。1993年、1996年、2000年、2004年的上海卷都从诗歌体裁、押韵、对仗等方面对考生进行了测试。掌握诗词知识,不但要记,还要会用。1997年上海卷的排序题就是一例。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写景诗:学生在高中阶段大体接触过,毋须多说。

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

咏史诗: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还有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东西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四、分清各种风格流派

“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

1.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源头:《诗经》;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陆游等。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源头:《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

2.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代表人物:刘永、姜夔、秦观、李清照。

五、注意分析各种表达技巧

如推敲方面的炼字、炼句、炼意。

选材方面的虚实结合(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景是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景物,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虚实结合往往是古诗词意境的基本方法。

选材方面的反衬:古诗词表达技巧中的反衬是相对“正衬”而言的一种表达技巧。在作品中为了使对某事物的描写更清楚、突出,而采用相反的、相对立的事物从旁陪补的方法。它与“对比”不同,对比的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结果是突出对比双方;反衬却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的事物和被衬托的事物,突出被衬托的一方。

内容方面的动静结合:有时可理解为“以动衬静”,“动静相对”。

结构方面的伏笔与照应:诗作者在读者不经意处的暗示交代,使诗歌结构严谨,首尾呼应,文题呼应。

结构方面的对比:对比是指在作品中把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互矛盾的两方面并举出来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适于突出形象特征,揭示形象意义,对于主题的表达也易产生犀利、深刻的效果。

结构方面的设问与悬念。

寓意方面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意在言外,等等。

古诗词的艺术手法在更多的情形下,并不都是单一的,往往是综合复杂地运用。我们在鉴赏的时候,要注意在具体语境、整体诗境中分析艺术特点,不要简单地陷入术语、概念的怪圈,有时候还要根据不同的题型,不同的题干要求,从规定的角度,作出正确的判断。

六、注意品味各种语言风格

古诗词中对词句的考查往往由字面到内涵的深入解说,因此了解各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很重要。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庄重、严肃与诙谐、风趣;形象、生动与质朴;简练与缜密;含蓄与明了;犀利与平和;细腻、委婉与豪爽、热烈。对语言感知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诗歌鉴赏力的高低。

要在意境中品味词、句:诗中的词、句处在统一意境中,只有在诗境中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如注意了《月夜忆舍弟》的总体意境,就能正确理解“月是故乡明”,因思乡念故乡而备觉故乡的月更明。

要把握特殊语法现象:为了合乎作诗词的规则,所以往往有变式句存在。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词中词类活用现象也要引起注意,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等等。

七、注意明辨各种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作者常常会运用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使表情达意丰富形象。

比喻:最常用的技巧。写同一事物还可以用不同比喻。如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了“似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断”。

通感: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如林逋的“暗香浮动月黄昏”,用视觉“暗”写嗅觉“香”、突出梅香的特点。

借代:如用“帆”代“船”,“朱门”代“权贵豪门之家”。

互文:在连贯性话语中,将本应含在一起的词语,分别安排在上下两句,或一句的上下段中,既省字又表意。如白居易的“主人下马客在船”,实际是说:“主人下马在船,客人下马在船”。

设问: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夸张:如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古诗词常用的修辞还有拟人、反问、反复等,都要求我们去注意。

八、注意关注诗歌题目

诗歌的题目很重要,往往可以透露出重要的线索,如2000年上海卷,试题为“约客”,作者约人,对方迟迟没有来,环境上“家家雨,处处蛙”的渲染,约了客人,怎么不来?突出了作者等待的焦虑。

九、注意明察考题暗示

古诗鉴赏题后,往往会有一些注释,填表式题目中已有内容实际上就是例题。如2000年秋考的填表题,填空题空格的前面或后面。2001年春考的18题中,“安史之乱”的提示,都为考生答题给予了人文关怀,注意了这些方面就有利于解题。

十、注意运用联想、想象

古诗词的鉴赏题及答题方法 篇6

古诗词鉴赏题有多种类型,各种类型的题目又有各自具体的解题方法和答题程式。

一、炼字、炼句型

1、炼字型

【提问方式】①诗词文本中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②诗中某字用得极为传神,请作具体分析,或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③某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请说明理由。④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个字?请赏析。

【分析】答炼字型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看,应放回句中,特别留心该字在句中是否活用,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等来分析。

【答题程式】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想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后明确形象,再现景象、情景。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等。④末尾最好点名:所以这个字用得极为传神。

【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2、炼句型

【提问方式】①这句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原因是什么?②如何理解画线的千古名句?③你从这名句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④这句诗现在被赋予什么新的含义?⑤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说明理由。

【分析】这类题主要考查对诗词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时通常要结合诗词的创作背景以及主题思想。

【答题程式】①指出修辞手法;②分析句子的含义或引申义;③点明“表达……感情”、“抒发了……情趣”、“表达了……志向”或“渲染了……环境”等。

【示例】

清平乐·独宿俘山王氏庵

宋·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二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简要赏析“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这两句的妙处。

参考答案:屋外正逢风雨交加,破裂的糊窗纸也在鸣响,渲染了词人所处的恶劣环境;句中的“自语”二字,自然而又风趣地将风吹纸响的情景拟人化了。(意对即可)

二、分析形象,意境型

1、形象型

【提问方式】①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有何特点?②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③这个形象设计得很巧妙,请简述它巧在何处。④作者塑造的形象有什么寓意?

【分析】①懂得形象合成意境,意境凸现形象。②形象蕴涵诗人的思想和情感。③要根据诗词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④熟悉一些诗词形象的基本寓意。

【答题程式】①找到形象并明确其类别,展示形象;②概括形象基本含义、具体特点或结合诗词主旨分析作者写此形象的原因;③揭示作者情感,即形象的意义或者指出该形象的作用、效果。

【示例】试分析下面诗中画眉鸟的形象。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参考答案:①诗歌描写了一只画眉鸟出笼后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形象。②其中一、二两句具体描写画眉鸟出笼后,自由自在地飞翔、无拘无束地歌唱的特点。③其实画眉鸟的形象就是摆脱了朝廷束缚后自由舒畅的诗人自身形象写照。

2、意境型

【提问方式】①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②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分析】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词客情感的物象(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具体说来:一要描摹诗歌图景,二要概括意境特点,三要剖析作者思想。

【答题程式】①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不必每个景物都写到),用自己的语言把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描摹出来。②用简练的词语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雄浑壮丽、沉郁忧愁、开阔苍凉等,关键要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据情境氛围的特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示例】作者在下列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山屠秋瞑

王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参考答案:①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②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③作者通过塑造这样一种幽静深寂的意境,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三、情景描述型

【提问方式】①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你的话把诗中的画面描绘出来。②概括作者描绘景物的特点,展开想象和联想,用白己的语言再现景物形象。

【分析】①审清题意,把握准题干信息,不能将题意中描述画面理解为字面上的翻译。②要反复阅读,品味语言,读懂诗歌,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脉搏。③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主题,体味文本中描绘的意境,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细致描绘。

【答题程式】依照题目指定的范围,紧扣诗词句子中描摹的物象,加以描述。

【示例】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给合诗题,展开合理想象,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前两句呈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

参考答案: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

四、赏析思想情感型

【提问方式】

①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②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③分析诗中景物描写对表现作者情感的作用。

【分析】解答时,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写的形象特点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答题的词语一般有:壮志未酬、报国无门、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寄情山水、怀才不遇、蔑视权贵、离愁别恨等。

【答题程式】

①这首诗词通过塑造……形象或景物,写出了……情境或氛围。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③组织语句时的常用格式:“诗(词)中(通过)描绘(塑造)了……的景物(形象)。或者通过……对比,诗人抒发(表达、寄寓、歌颂、批评)了……的情感(品质、情操、观点)等。”

【示例】

吴门道中二苜(其一)

宋·孙觌

数间茅屋水边村,

杨柳依依绿映门。

渡口唤船人独立,

一蓑烟雨湿黄昏。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诗歌通过对自然清新的乡村美景的点染以及对烟雨黄昏中悠然独立的渡人形象的刻画,表达了作者对乡间静谧悠闲生活的向往。

五、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语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有何效果?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分析】解答时要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艺术技巧上来把握,不能只答其中一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找出全篇所用的表现手法后,还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运用的好处,再谈谈作者的情感或手法的妙处。此外,常用术语有:①表达方式(往往是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②表现手法——烘托、对比、象征、虚实结合、用典、小中见大、动静结合等;③修辞方法——比喻、夸张、对偶等。

【答题程式】

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技巧(表达方式、表现方法、修辞手法)。②结合诗句具体阐释为什么说是用了这种手法。③运用该手法的好处、效果或表达出诗人……感情或揭示了……的道理。

【示例】请赏析戎昱《移家别湖上亭》的表现手法。

好是春风湖上亭,

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

欲别频啼四五声。

参考答案:这首诗运用了“以乐写哀”的衬托手法。面对春风荡漾的湖面,看着朝夕相处的柳条、藤蔓和黄莺,诗人却要搬离久住的湖上亭,与它们分别。以这些景物衬托了诗人无限的眷恋之情和离别的伤感。

六、分析语言特色型

【提问方式】

①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风格)?②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分析】应从诗歌的语言风格或特点来解答。常用术语一般可分为两大类:A从语质上分,有朴素型的,如明白如话、简洁洗练、清新淡雅、平淡自然等;有华丽型的,如辞藻华丽、绚丽秀美等。B从表意上分,有明快型的,如平易明快、悠扬轻快、直率奔放;有含蓄型的,如含蓄凝练,隽永委婉、低回婉转、沉郁顿挫、浑厚雄壮等。当然也要熟悉一些作者的语言特色,如李白的清新俊逸、杜甫的沉郁顿挫、陶渊明的平淡自然等。

【答题程式】

①总体评价,即用简明的词语准确点明语言风格。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为什么说是这种语言风格。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或理想等。

【示例】请试分析下列这首诗语言上的特色。

长干曲四首(其一)

崔颢

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

或恐是同乡。

参考答案:①这首诗歌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②“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朴素自然。③诗人用这种清新明快的语言烘托出一个朴素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七、诗句比较辨析型

【提问方式】

有人认为这句诗好,有人认为换成那句诗好,你觉得呢?

【分析】

依据原诗(词)作答,一定要从原作中找到理由,并加以阐述。

【答题程式】①明确诗句涵义。②简洁语言表明自己的观点,或赞同,或反对,或褒,或贬,言之有理,持之有据,自圆其说。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高考中古诗词鉴赏题解题法浅论 篇7

古代诗歌鉴赏题主要考查的内容有:对作品对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鉴赏, 对作品思想内容进行评价。所谓初步鉴赏, 是指对作品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作概要赏析, 无需引经据典, 无需拿试卷外的作品进行比较, 只要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就行了。在阅卷时, 以答案“观点明确、合理、有理有据, 能自圆其说”为评卷标准, 允许考生按自己的理解答题, 且答题有较大的灵活性, 学生得分的几率也很高。但在实际的考查中, 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向偏低, 多数学生都把它视为难以逾越的高峰, 往往望而生畏, 以至做题时跟着感觉走, 结果丢掉了很多应该得到的分数。为此, 笔者为学生介绍一种做古诗词鉴赏题易用而十分有效的方法, 希望能对学生答题有所启示和帮助。

一、广泛积累

考前需要广泛的积累, 尽可能多地掌握古诗词方面的知识点。这是做古诗词鉴赏题的钥匙。

1. 注意积累古诗词的背景知识:

北朝诗多写征战尚武、南朝诗多写男女相思、唐诗题材丰富多彩 ( (1) 希望建功立业; (2) 反映边塞生活; (3) 献诗以求引荐; (4) 离别思乡之作……) 、唐末悯农怜民、宋人注重理议、南宋抒发爱国情怀、宋明注重忠义。

2. 了解不同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感情﹑艺术风格。

古诗词作为一种文化遗产, 涵盖了传统文化的精髓, 它们往往是作者心灵的迹化、性格的外现、气质的流露、审美的显示、学养的标记、精神的寄托、生命的观照。激昂的诗是激昂的人生:“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恬淡的诗是恬淡的人生:“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忧患的诗是忧患的人生:“但愿苍生俱饱暖, 不辞辛劳出山林。”如杜甫:忧国忧民的人生, 沉郁顿挫的风格;李白:愤世疾俗的人生, 清新飘逸的风格;辛弃疾:抗金复宋的大业, 在气势雄壮的主调之外也不乏婉转悱恻。其他如王维﹑杜牧﹑李商隐﹑苏轼﹑辛弃疾﹑陆游等诗人的风格等, 也都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复习中做研究性的总结概括。事实证明, 对作者的风格有了初步了解后, 将对解题带来一定方便。但也应注意, 所谓风格, 是指诗人写作的主调, 因此, 也有例外的情况。在做题时, 学生一定要根据诗的内容加以具体分析。

3. 掌握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比较多样, 从修辞角度来看, 常见的有比喻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夸张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比拟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对偶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对比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双关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反问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从表达方式来看, 有写景、状物、叙事、议论、抒情、言志、场面描写、细节描写等;从表现手法来看, 有借景抒精、托物言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虚实结合、想象、衬托、用典、象征等。

4. 掌握一些必要的典故和惯用的意象。

古代诗人在进行创作时, 有时可以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广泛而深刻的主题。如果在平时的学习中, 学生关注这些典故, 了解这些典故, 会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主题, 因此, 要多掌握常识性知识。例如, “青衫司马”、“豆蔻词工”、“封狼居胥”、“关河”、“三山”、“楼兰”等。

二、做题技巧总结

考前广泛的积累, 是高考取胜的保证, 但除了积累, 做题的技巧才是最关键的。做题的技巧归纳起来, 主要是注意诗歌提示性的信息, 如题目﹑背景提示﹑注释和答题方法等。这些都很重要, 有的还可能是理解诗歌的关键。

第一步:看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 有的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 有的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例如:

近试张水部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单看这首诗的内容, 不少人都会认为是写一个新媳妇准备第一次见公婆时梳洗打扮的心理状态, 而只有看了题目后, 才知道是作者朱庆余以公婆比喻主考官, 以新郎比喻自己的好友张水部, 表现自己的期待和不安, 并希望张水部帮助自己过关的心情。

第二步, 看作者。常言道:“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同样的道理, 是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文, 作品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具体化。所以, 要准确理解诗词, 把握作品情感, 体验语言风格, 就不能脱离作者而孤立地臆断。作者的生平、风格、思想、政治抱负、主要经历, 等等, 无不影响着作者的情绪。因此, 在鉴赏作品时, 首先要了解作者生平、作品风格、思想抱负等, 以加深对诗的内容的理解。

第三步, 看诗歌所描述的内容。综观近三年的高考试题, 有两个特点非常明显:一是试题切入角度小, 但以对全诗的理解为基础, 且离不开景、情、境;二是文字浅易, 抒发的是人之常情, 如山水情、故园情、别离情等。只要学生在做这种题目时, 先看看作者借助了哪些意象, 慢慢走入诗中, 然后再分析这些意象, 并融入作者所描绘的境界里, 对其写作目的和写作手法进行分析, 就可以收到较好的答题效果。

第四步, 看关键字眼。诗词是诗人“缘情而发”的产物, 有不少古诗词都选用具有明显抒情色彩的词, 以自然地流露出情感。在阅读鉴赏时, 只要找到这些词语, 就可以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情绪了。如在王昌龄的《从军行》中,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只要抓住诗中的“旧别情”和“愁”字, 就不难体会出边关军人的悲愁之所在了。

第五步, 看注释。在鉴赏古诗词时, 有这样一条规律值得注意, 即直接关系到理解文本和回答问题, 又可能给考生造成障碍的内容, 往往会出示注释, 这将给考生以极大的帮助和提示。如在柳宗元的《夜起望西园值月上》中, “觉闻繁露坠, 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 泠泠疏竹根。石泉远逾响, 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 寂寞将何言。”[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在鉴赏该诗时, 如果不结合注释, 一般就只能理解到作者的孤独寂寞, 但这还远远不够。结合此时作者的遭遇, 则能深刻地体会到作者谪居僻远之地, 孤独愁苦, 情怀无人理解的愁苦。

第六步, 准确答题。考生一般对考点比较熟悉, 能比较轻松地读懂诗歌, 但答题结果却是年年失分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答题不规范, 容易漏掉一些要点, 考生往往容易产生一种只能“意会”, 不能“言传”的感觉。因此, 当遇到要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的题目时, 一要忠实于原诗, 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 语言力求优美;当遇到要求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的题目时,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 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注意所选词语应能准确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当遇到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的题目时, 切忌空洞, 要答具体。比如, 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就是不完整的, 还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当碰到问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一类的问题时, 要采用如下答题步骤:首先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其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用这种手法, 再次揭示此手法有效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当遇到“这首诗中哪一个字最生动传神, 为什么”的问题时, 答题步骤为:首先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其次展开联想, 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再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当然, 怎么答题, 如何答题以及方法和步骤等都必须经过仔细推敲, 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此外, 答题时忌长篇大论, 但又不能三两个字解结问题, 要审清题意, 是简单作答还是简答之后再作出分析等, 要注意灵活变通答题方法。

当然, 中国的古诗词文化博大精深, 要进行准确地鉴赏决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只有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地积累, 在作答时注意技巧, 才能在考试中获得较高的分数。

摘要:本文根据高考中学生存在不该丢分却大量丢分的现象, 着重讲述了古诗词鉴赏题的做法, 分考前积累和做题技巧两部分进行分析。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积累,技巧方法

参考文献

古诗词鉴赏题的解答思路 篇8

所谓“三步曲”即分三步走,第一步是“三看”,第二步是“二抓”,第三步是“一深入”

“三看”,看诗词的题目、作者及有关注解。首先,诗词的题目是“眼睛”,对整首诗歌起着概括的作用,很好地理解题目是整体把握诗歌的关键一步。如全国卷II中的诗题是《春日即事》,那么我们就知道写在春天,也许就是跟伤春、惜春等情绪有关的话题;还有如江苏卷的《登金陵凤凰台》,“金陵”是六朝古都,而“凤凰台”中“凤凰”象征着盛世,如今物是人非,那么我们知道这或许是一首怀古讽今诗。其次,要了解作者所处的年代、社会大致情况。因为,我们知道,文学是一个时代风云的缩影和反映,据此我们能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可是,对于陌生的作者我们该怎么办,如2008年全国各地的语文卷除江苏、天津等六卷是考生很熟悉的作者,而其它作者考生均非常陌生。这不要紧,大凡我们不熟悉的作者,命题者会或多或少给我们注释,2008年的全国考卷中这一考点很少没有注解,这就需要考生认真地实行第三看。第三看就是考生在阅读诗歌前要把卷中提供给我们的注解仔细地阅读乃至进行联想,思考在这样一个时期,文人们会出现怎样一种心境,或者作者在这样的一种处境下诗人会出现何种风格的创作。如2008年的浙江卷《日暮倚杖水边》中注解说:“此诗为王寂(作者)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这一个注解为我们解读此诗提供了一把钥匙。在注解中我们了解到了作者是贬谪的,那么在诗中就不外乎一下集中情感:或伤感、或豁达、或怀才不遇、或感叹时光流逝、或慨叹年华易老等等。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考生拿到题目先不要急于去看文本,也不要先看哪个题目有多难,我们要以从容的心态,做好解读诗歌的“热身运动”,做到步步为营,稳打稳扎。

“二抓“即要抓诗歌的整体感受和诗眼(或能昭示诗词主旨的关键句)。诗歌由一个个意象构成没错,可是它们并不是孤立的,它们是连同作者的情感浑然一体的,切不可离开诗歌的整体感受谈什么意象的美或丑。比如有人说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词中意象是如何的伤感,其实,我们知道如果不是与她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如此沉重的心境结合起来的话,所有的意象都不会染上让人慨然长叹的情愫,只有把黄花、大雁、细雨、梧桐等意象一一加注上李清照那颗因国难家愁而日渐“憔悴损”的破碎的心,诗歌的灵魂才呼之欲出了。再者,诗是语言的精华,在如此精妙的诗歌语言中,一定有几个词或几句诗是最能传达诗人内心情怀的。如2008年全国卷I《江涧作四首》(其三),在了解注解以及把握整体感受的基础上,能够抓住尾联中最能传达诗歌主旨的:“最羡鱼竿客,归船雨打篷”两句,那么,我们在解答文中第二个题目“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作简要分析”时,也就轻而易举了。考生朋友们,我们切不可急躁,我们要潜心研读诗歌,把握诗歌给我们的总体感受,慧眼识“诗眼”,相信我们会找到诗歌中的各种各样的隐含着的信息,它们是我们准确解读诗歌的关键,这一点千万莫忽视。

“一深入”就是我们在解读诗歌时,不要停留在表面就事论事,而要深入诗歌的骨髓里,了解要义。停留在表面的理解往往难以拿到象样的分数。如2008年江西卷《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我们不能仅仅理解为作者看到眼前的“鸥鹭”而对旧地的留恋,应上升到反映中原父老向往南方的民族政权这一层面上来,答题的才不会“喧宾夺主”。

当然,教会学生各类诗歌题型的答题模式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我觉得那是形式的,只有更好地了解诗歌的内容、主旨后,才不会答非所问。诚然教无定法,学无定法,本人只是一孔之见,以期抛砖引玉。疏漏之处,敬请谅解!

上一篇:幼儿园上学期保育员工作计划下一篇:策略09年高考物理复习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