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体育教案

2024-04-21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体育教案(精选12篇)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体育教案 篇1

时间

第十一周第一节

课型

一课时

内容

1、队列:走圆形;

2、游戏:十字接力;

目的

1、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走的技能,培养身体正确姿势感觉空间的能力。

2、学习弯道跑和转接棒的方法,发展奔跑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敢等优良品质。

一、课堂常规:

1、体委整队、师生问好、报告人数、检查服装。

2、宣布课的内容和任务。

二、准备活动:

1、队列:慢跑,蛇形跑。

2、拍手操。

3、专项准备活动。

组织:

×××××

×××××

×××××

×××××

同上队列四列横队。

1、教师语言要清晰。

2、教师讲解课堂要求和任务。

3、讲解队列练习的要求。

4、师生一同练习。

1、学生站四列横队。

2、学生认真听讲,注意关查。

3、听从指挥注意力集中。

4、学生充分活动各关节。队列:

(走圆形)

重点:走的自然、协调;

难点:走的要圆。

1、教师讲解动作方法和要领。

2、教师做分解和完整动作示范。

3、教师给学生个别指导。

1学生认真听讲动作方法和要领

2学生集体练习。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体育教案 篇2

一、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的阶段课程目标与其他学科是有所不同的, 它将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融合在一起, 阶段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来说明的。

二、本册教材的内容结构

本册教材内容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 设计了八个专题, 围绕专题以整合的方式安排了八组教学内容。它们依次是:春天里的发现;奉献与关爱;爱祖国、爱家乡;用心思考、勇于创造;美丽神奇的大自然;培养优秀的品质;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走进科技的世界。

本册共有32篇课文。为体现与中年级教材的衔接, 安排了4篇略读课文, 它们是:《卡罗尔和她的小猫》、《充气雨衣》、《玩具柜台前的孩子》、《阿德的梦》。略读课文只编排了两项课后练习;有识字任务, 没有写字要求。

三、教材特点与编写体例

1. 围绕专题整合教材内容。

如第三组, 简短的导语点出了本组的专题──爱祖国、爱家乡。接着是四篇课文:《日月潭》、《葡萄沟》、《难忘的泼水节》、《北京亮起来了》。每一篇课文都为学生们展示了一个地方的特色, 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 感受祖国山河的秀美, 民风的淳朴。

2. 教材更具有时代感, 更贴近儿童生活。

本册教材新编选的课文, 占全部课文的一半以上。有描写美好春光的《找春天》, 有发生在春天里的故事《小鹿的玫瑰花》, 有奉献爱心、关爱他人的《泉水》、《雷锋叔叔, 你在哪里》等, 它们洋溢着浓厚的时代气息, 蕴含着丰厚的人文精神, 密切联系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 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 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 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 突破传统呈现方式, 增强教材与学生之间的亲和力。

本册教材, 无论是单元前的导语、课后的练习, 还是“语文园地”安排的学习活动, 都尽量避免以“问题”或“要求”的方式呈现, 而是以自读自悟的形式或者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学习与练习的内容, 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

4. 课后练习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本册教材的课后练习, 一般是4道题。每一课后面一般都有的题目是“我会认”、“我会写”、“读一读”或“读读背背”, 体现了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和基本要求。除了上述题型外, 多数课文后面还安排了词或句的练习, 引导学生接触各种语言现象, 感悟语言, 积累语言。

5. 创设“我知道”、“宽带网”两个全新栏目, 搭建拓展知识的平台。

从二年级下册开始, 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我知道”, 在“语文园地”中设置了“宽带网”。设计“我知道”的目的是:给学生一些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知识, 并引导学生主动地了解与本课有关的信息。“宽带网”则是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时空, 引导学生通过快捷、方便的途径, 获取与本组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 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建议

1. 识字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对识字写字教学的建议是: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 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 注重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 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

2. 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针对这一建议, 我以本册教材第三单元为例, 谈谈我对阅读教学的几点建议。

教学《日月潭》可以以读带讲, 在读中感悟。对一些词句的理解, 不能以词解词, 应该让学生多读, 自读自悟, 读中感悟, 读中理解词句。

教学《葡萄沟》可以设计多种活动来引导学生读书。揭题后可以让学生提问题, “为什么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哪些地方说出了好?”然后围绕问题进行合作学习, 再用各种形式读出喜欢的情感, 最后把自己喜爱的句子抄一抄。

教学《难忘的泼水节》可以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学生对伟人的事迹不太了解, 我们可以利用插图, 让学生仔细观察周总理和傣族人民身上的服饰、手里拿的器皿、身上挎的乐器。通过这些细节的观察来体会周总理和人民共庆泼水节的欢乐气氛。

教学《北京亮起来了》时, 由于学生识字量比较大, 有很多新的词语可以结合图来理解。引导学生积累和运用生动优美的词句。

五、评价建议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第一学段只对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进行评价。

1. 识字写字。

汉语拼音能力的评价, 重在考查学生认读和拼读的能力, 以及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纠正地方音的情况。评价识字要考查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 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 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识字的能力。不同的学段应有不同的侧重。

2. 阅读。

阅读评价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 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3. 口语交际。

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应重视考查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景中进行, 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 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人教版初中二年级物理实验刍议 篇3

一、演示实验的重要性

在整个人教版的初中物理教材中,连接全书的是各式各样的物理演示实验,初中二年级学生学习物理时,先要接触的也就是演示实验。演示实验大多数只需要简单的材料,操作过程并不复杂,所展现的现象也较为明显。通过很可观的现象,继而教师再加以对物理原理进行解释和说明,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明白和掌握各中真谛。

(一)浮力的学习

教师只需要准备一杯水、一杯食盐和一个生鸡蛋。操作过程:第一步是将生鸡蛋放入盛有清水的杯中,得到的现象是鸡蛋沉入水中;第二步是将食盐逐渐加入到清水中,同时并不断搅拌,现象是鸡蛋可以悬浮在水中;第三步是继续在水中加入食盐,直至鸡蛋漂浮于水面上。此时,教师只需要运用简单易取的材料就可以向学生解释浮力的原理,加以简单的分析,学生就能通过演示实验理解理论知识。

(二)惯性的学习

教师准备一只熟鸡蛋和一只生鸡蛋,让学生从外表判断哪个鸡蛋是生的,哪个鸡蛋是熟的。在进行了一轮的判断后通过投票的方式来选取生熟鸡蛋。教师再公布结果后,演示判断方法:将两只鸡蛋以相同的速度在桌面旋转,熟鸡蛋的蛋黄和蛋清是固定的所以旋转平稳,而生鸡蛋内部结构不稳定,在惯性的作用下很快就会停止转动。

二、趣味实验的吸引力

在兴趣的鼓动下,学生会更加积极自主地去探究困扰自己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在解决问题后牢固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趣味实验的存在就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迅速地融入到物理学习的环境里去。趣味实验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降低了理论知识学习的难度,化抽象为形象,通俗易懂。

例如大气压强实验

1.留住水的窗纱。在一号小试管中注入清水,用窗纱盖住试管口并用细线沿试管口将窗纱扎牢,用手按住试管口后小心将试管倒置,平稳后放手。这时我们会发现尽管窗纱上有许多小孔,但水却不会流出。

2.喝不了的饮料。在一支干净的中试管中装入饮料,在试管口塞入有孔橡皮塞并确定无空隙,在橡皮塞中插入孔径大小相同的玻璃管。在课堂上可以邀请任意一位学生品尝饮料,有趣的是,当学生都认为可以轻易喝到饮料的时候却发现饮料怎么吸也吸不上来。此时,教师可以在学生一脸茫然的时候讲解大气压强的原理,成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完全拉到自己讲解理论知识的时候,学生急于想要知道为什么,就会聚精会神地去了解其中的奥妙所在。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三、自主实验的可行性

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良好时机。在人教版初中二年级的教材中,有较多的小实验是适合学生自己动手做的。在调动学生的双手,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学生会通过自己对实验操作的可行性,改良实验用品,用自己身边的物品去代替教材所需的实验用品,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替代材料,培养学生养成留意生活的好习惯,让学生明白生活处处充满学问与知识。学生做实验时会觉得一切材料都是自己通过努力得来的,所以会更加珍惜和享受实验的过程,自己动手操作之后加深印象,有益于物理理论知识的巩固,实验的效果也可以得到显著的提高。

(一)光学现象

神奇的分身术:材料只需一张扑克牌和一根针,实验过程是在纸牌上距离不到3mm的地方扎两个孔,然后将针放在纸牌后方约2.5cm的位置,遮住一只眼睛后用单眼观察,这时,看到的是两根针,而不是一根。假如,在两个孔的附近再扎第三个孔,看到的会是三根针,以此类推,扎的孔越多,看到的就会越多。教师可以在学生自行做完实验之后解释原理:光线是直线传播的,针上面的光线透过不同的孔在视网膜上形成了不同的物象。

(二)浮力产生的原因

三个相同的乒乓球,甲球不需要改装,在乙球中注入一定量的水并密封,使得ρ﹦ρ水,丙球中注入的水使球灌满。后续步骤为将三个球同时放入水中。实验现象是:甲漂浮,乙悬浮,丙下沉。结论是:浮沉与F浮和G的大小有关,ρ与ρ水有关。

四、实验为实验考试打下基础

通过这几年全国各地的初中物理二年级试卷可得出实验题型的大致体系:1.分辨实验仪器的名称、使用方法及基本结构;例如在家庭电路中有一只表盘上标有3000R/kWh的电能表,手上有一块秒表。如何测量家中某一盏白炽灯的实际电功率;2.清楚实验原理、目的及器材的使用;3.通过实验目标设定实验方案、步骤和相关表格;4.绘制实验原理图;5.把握实验的操作过程;6.读出各器材的读数;7.总结实验报告;8.填写基本公式并进行计算,例如,所根据测量出的物理量,写出计算灯泡电功率的数学表达式;9.判断实验过程中各步骤或仪器使用的正确性并给予改正,例如,你能用几种方法判断一蓄电池能否供电?又怎样判别它的正、负极?试设计几个办法,并说明道理;10.分析实验的错误排除故障等。

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只是在理论上对学生加以强调实验的知识点,学生记住的只是在纸上的理论,有些器材的使用、仪器的读数、原理的由来都并不清楚,甚至不明白,只能通过机械性地将实验知识点记住,填鸭式地应付实验题型的解答,只知道答案是这个却不明白各中原因。

对于人教版初中二年级物理来说,它打破的正是这种尴尬的局面。通各种演示实验、趣味实验、自主实验等让学生对实验的认识不仅仅局限在纸张上,而是通过观看或实践实验的操作过程来获得与物理实验的相关知识点。对于实验器材方面,学生需要收集齐全的实验器材,而在收集过程中,学生会牢牢记住这些器材,而不是在书本上死记硬背。根据实验原理进行实验操作,想要实验成功,学生就必须遵循理论课本的操作过程,这些知识点会潜移默化到学生的脑海中,甚至不需要通过背诵记住这些知识点。从器材的准备到结果的得出,学生都亲自参与其中。这种实验教学方式的学习效果会远远高于理论式的教学效果。

五、总结

人教版初中二年级物理实验的宗旨在于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实现从学生的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转化理论为实际操作,化抽象为形象。学生在掌握实验原理的同时学会实验方法和体验了实验乐趣。注重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实验素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案 篇4

★知能目标:会认12个生字。会写20个生字。能流利的读课文;能背诵课文。基本功训练点:

积累词汇,认识AABB式的重叠词。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表演、仿写诗歌等形式,使学生不但了解植物种子传播的方法,而且对大自然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不但能学习怎样通过朗读感悟、欣赏语言文字的美,而且敢于尝试仿照诗歌自己作诗,敢于尝试表达。

★ 情意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引导学生以浓厚的兴趣投入到朗读感悟中去,养成边读边思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指导,使学生在读中产生探索自然科学的追求和向往,在读中感受诗歌这种文体的美。难点是学生年龄小,住校,接触资料有限,对植物种子传播的知识了解得很少,拓展练习的时候可能会比较困难。通过教师课前的搜集资料和多媒体课件来突破。★教学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布置、引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授课时间: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 导入,朗读,检查预习。出示石榴、苹果等,谈话引出课题。师:这些植物,他们要是想让自己的孩子换个地方,扎根、发芽、结果,该怎么办呢?导入课文,老师朗读第一小节,师生用问答的方式朗读课文,考察学生预习情况。

二 检查预习,识字。师:大家预习的不错哦。老师想知道这些生字宝宝你们是怎么认识?指导学生认词语、生字。观察果实,和老师谈话,引发探究兴趣。和老师合作读课文。认词语:旅行、蒲公英、降落伞、娃娃、乘着、纷纷苍耳、山洼、啪、蹦跳、观察、认识分类认生字:旅、降、蹦、察、乘;纷、识、苍、啪、洼、娃、蒲

三 质疑师:再读一读这首小诗,注意语气。(指导朗读)想一想,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帮助学生能顺利地理解诗句的意思)再读,同桌交流,完成下列题目:1 课文讲了()()()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2()借助风的帮助;()借助动物的帮助;()借助太阳的帮助。3 你还知道哪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夸奖知识面广的学生,相机渗透情感态度教育,引导学生做有心人,探索大自然。

四 出示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扩展课外知识。五 指导学生试者把自己所知道的模仿课文编成小诗。六 作业:1背诵课文;2如果有兴趣,可以把自己课堂上创作的诗歌写下来,还可以配上画,贴到展示台上。3 巩固生字、词语。练习朗读课文,读出有趣的语气。学生质疑、解疑。比如:四海为家?铠甲?读课文,同桌讨论,填空。交流课外了解的知识。看课件,增长见识。尝试模仿课文创作诗歌。

第 二 课 时

教 师 活 动学生活动

一 复习巩固生字1 出示词语卡片,快速认读。2 游戏。A两人一组,一个人看到生字后作出一个动作,让另一个背对着生字卡的同学猜。“啪、炸、蹦、降”B 一个人说出跟着各自相关的语言,但是不能出现这个字,让其他同学猜。“旅、蒲、洼、娃、纷、苍、察、识”3 背诵课文。

二 基本功训练。认识AABB式的重叠词。出示“许许多多”,分析结构,让学生说自己了解的。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案 篇5

张素芝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茂密、凉棚、五光十色、梯田、阴房”等词语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创设情境,角色表演。感受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葡萄沟是个好地方,使学生喜欢葡萄沟,更加热爱祖国。

二、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以及好在什么地方。

三、教学准备:录音磁带、中国地图、小黑板、葡萄干。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以读代讲,适时点拨。运用多种方法感悟词句。创设情境,角色表演。

学法: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自学,掌握了《葡萄沟》这一课的生字新词,对课文内容也有了初步了解。这节课我们要细读课文,感受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好在哪里。使我们更加喜欢葡萄沟。

二、范读课文

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

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那些句子说明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呢。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三、讲读 〈一〉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边听边想:

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2.指定3名同学分句读,说每句话。

谁能把这三句话讲的意思用一句话表达出来?第二句总的说葡萄沟出产的水果,第三句具体说有哪些水果。

3.默读思考:第二句和第三句有什么关系?

4.三句话讲了三层意思,请你联系全文想想:在这一段中,哪句话讲的意思是主要的?(追问)为什么?

葡萄沟的葡萄最惹人喜爱。

5.齐读,注意读出人们喜爱葡萄的心情,突出主要内容。

过渡语:葡萄沟葡萄最惹人喜爱,那么,你觉得葡萄沟的葡萄长得怎么样呢? 〈二〉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

板书:葡萄沟的葡萄长得特别好,(而且结得好多)

2.你从书中哪些句子,词语中感到葡萄长得特别好呢?

默读边读边画

生答:“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

〈1〉从“茂密”一词可以看出葡萄的枝叶长得很旺盛,又多又好叶子一个压着一个看不出缝隙,说明叶子长得又多又好。

揭示:这个句子是什么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说明什么?

〈2〉你还能从这句话中的哪个词看出葡萄长得又多又好呢?

生答:从“一个个”中,先比较“一个”和“一个个”

书上用了“一个个”,“一个个”比“一个”的数量要多得多。

一棵葡萄就像一个绿色的凉棚,棵棵葡萄都像绿色的凉棚,连成一片,说明葡萄长得又多又好。

〈3〉问:为什么说“像搭起一一个个绿色的凉棚”?(观察图)

生答:因为葡萄是种在山坡上的梯田里,梯田的形状象一级一级的楼梯,一个台阶上就有一个绿色的凉棚,葡萄长得又多又好,连成了一片,所以说“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

过渡语:葡萄的长势这样喜人,又丰收在望,你们高兴吗?你能把这种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吗?(2~3名)

〈4〉指名读(2名)评议

(追问)你还能从哪些词语、句子中感到葡萄长得又多又好呢?

生读:“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板书

a.从“一大串一大串”中可以看出葡萄不仅长得好,而且数量多,获得了大丰收,一串挨着一串地挂在葡萄架上。

(观察图)这是葡萄成熟后的景象,果实累累一大串挨着一大串。

b.从“有„„”中看出葡萄的品种很多,结得也多,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师:从葡萄成熟后的颜色我们可以看出葡萄的品种很多,课文中为什么说“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c.五光十色什么意思?色彩鲜艳,形式多样。

①读这句话时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小声读仔细体会)再指名读。

②为什么你会觉得它很美?

③你能结合书上这个句子和生活中你见到的葡萄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吗?

④四人一组讨论。

学生发言:在阳光的照射下,光线映在了葡萄上,各种葡萄反射出来的光,交织在一起,色彩非常鲜艳。

想象:下过雨后,雨滴落在各种葡萄上,在阳光的照射下,〈5〉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使人眼前仿佛看到了那五光十色的葡萄,成熟后的葡萄这样美,你能把这种美读出来吗?

〈6〉指名读(3名),再齐读。

(过渡语)是啊,葡萄在阳光的照射下,晶莹剔透,实在是惹人喜爱,更是让人垂涎欲滴。

〈7〉请你接着往下看,哪儿写出了老乡热情好客?

指名读,找重点词语。(“准会„„最甜„„吃个够”)

(过渡语)是啊,葡萄沟的葡萄长得枝叶茂密,结得又多又好,再加上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让我们吃了个够,我们为我们国家有这样的地方而感到高兴自豪,请让我们带着喜悦的心情,读出赞美它的感情。〈9〉齐读 〈三〉第三自然段:

(过渡语)葡萄获得了大丰收,有这么多这么好的葡萄,人们吃也吃不完,就想尽了各种方法来很好地食用它,你都知道人们都是怎么食用它的吗?(学生发言)

同学们说得好极了,葡萄沟的人们也是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地来很好地食用它,他们除了同学们所说的外,就把剩余大量的葡萄制成了葡萄干。

我们来看课文的第三段(请一名同学读)

1.指名读,其他思考:葡萄干是怎样制成的?

生答:把成串的葡萄„„葡萄干。

2.在哪儿制成的?阴房什么样?

(看实物)(看录像)

3.制成的葡萄干什么样?为什么很有名?

(拿出葡萄干)

〈1〉观察一下它的颜色怎么样?

2〉(品尝)味道怎么样?(板书)色鲜味甜有名

学生表演:推销葡萄干

过渡语:葡萄沟的葡萄长得这样好,品种又这样多,已让人垂涎欲滴,葡萄干又是这样的色鲜味甜,又有这么多的用处,更是让人垂涎三尺。你们说,葡萄沟到底是个怎样的地方? 〈四〉第四自然段:

1.齐读最后一段

2.作者在了解了葡萄沟后,饱含对葡萄沟深深的爱意,发出了心中的赞语,请你怀着与作者同样的感情,抒发出你对葡萄沟的赞美之情。

3.指定2名读,再齐读。

四、看板书说说为什么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1、自由练习

2、集体交流

五、背诵积累

你认为哪个季节的葡萄最美?把描写秋季的进行填空练习,再被送下来。

六、小结(对照板书)

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将来同学们若是有机会去新疆,一定要去葡萄沟观赏那五光十色的葡萄,亲口品尝那刚制成的味道鲜美的葡萄干,享受维吾尔族老乡的热情好客。

板书设计

10、葡萄沟

出产水果

葡 葡萄 多 美 好

萄 葡萄干 颜色鲜 味道甜 有名 地

沟 老乡 热情好客 方 教学反思:《葡萄沟》是一篇老教材,如何做到老课新上,上出新意。我在教学中力图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2、创造性地安排教学活动。

3、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4、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以评代讲。2013、3、《葡萄沟》说课稿

张素芝

一、说教材

本篇课文是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片精读课文。介绍了位于我国新疆吐鲁番的水果之乡——葡萄沟。课文围绕总结句“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展开了四个内容:

一、葡萄沟出产水果。

二、葡萄沟景色美丽、独特。

三、维吾尔族老乡非常热情好客。

四、葡萄沟生产的葡萄干色鲜、粒大、味甜,非常有名。增强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茂密、凉棚、五光十色、梯田、阴房”等词语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创设情境,角色表演。感受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葡萄沟是个好地方,使学生喜欢葡萄沟,更加热爱祖国。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以及好在什么地方。

四、说教学方法

一、教法 :以读代讲,适时点拨。运用多种方法感悟词句。创

设情境,角色表演。

二、学法: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五、说教学流程

一、在导入新课中走近葡萄沟

1、教师首先板书“葡萄”一词,指导学生认清字形读准这个轻声词后,完整课题板书“沟”,葡萄是一种水果,葡萄沟呢?聪明的学生理解葡萄沟是一个地名,因为课题中的“沟”,我们常说“山沟沟”“水沟”就表示地名。

2、葡萄沟在哪里呢?出示语句:新疆吐鲁番有个地方叫葡萄沟。学生一:葡萄沟在新疆。学生二:葡萄沟在吐鲁番。学生三:葡萄沟在新疆吐鲁番。说的都没错,哪位同学说的让大家听了更明白?是呀,第三位同学讲的更明白,中国有个省份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个地方叫--吐鲁番,吐鲁番有个地方叫--葡萄沟。

3、教师乘机设疑:那么一个小小的地方,有什么值得一写呢?

二、在初读课文中走进葡萄沟

1、快把书打开,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去认认真真读课文吧。(学生带着“那么一个小小的地方,是什么值得一写呢?”这个问题走进文本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又通过检查生字新词、选自己想读的小节朗读,读准字音,学生从一开始的“走近葡萄沟”到了“走进了葡萄沟”。)

2、大家读过课文了,谁能告诉大家,那么一个小小的地方,为什么值得一写呢?

3、过渡:是呀,那里的葡萄太棒了,那里的人们太好客了,现

在你们最想读哪一节?(第二节)

三、在细读课文中欣赏葡萄园

1、你知道这个自然段有几句话吗?有哪几个表示时间的词语?看看哪几句是写夏天的?哪几句是写秋天的景色的呢?(夏天和秋天、这时候)这时候指什么时候啊?自己读一读。(秋季)

2、看看葡萄种在哪儿?学生读文后,理解“山坡、梯田”。(梯田是沿着山坡开辟的一级一级的农田。)

3、根据学生的回答,理解“茂密、一个个”

(1)怎么样才算茂密呢?看文,层层叠叠向四面展开的样子就是茂密,理解“茂密”。

(2)看到了许许许多的绿叶,像凉棚,看到了多少凉棚,一个两个还是……看到了几个凉棚?(一个个)老师查过资料,夏天那里天气太热,最高温度达到了49度。闷热的夏天,想象新疆的小朋友可在“凉棚”下干什么?老人们呢?

(3)朗读指导。闭上眼睛,让我们大家赶快钻进凉棚去

(4)、到了秋季,葡萄丰收了!哎呀,有几种颜色啊?这么多颜色的葡萄你都见过吗?认识哪种颜色的葡萄?让孩子认识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葡萄,悟出葡萄颜色的不同。(读)读时要引导学生注意这里一连4个顿号的作用。

(5)这么多颜色,可以同什么词来形容呢?“五光十色”和五颜六色可以换吗?葡萄串儿这么大,数量这么多,颜色这么多让我们美美的读一读。(板书:五光十色,让学生带着感受反复朗读)

4、往下读,你还能读懂什么?(老乡的热情)哪里看出老乡的热情呀?(准:一定;最甜;吃个够)

5、朗读

多么热情好客的老乡,赶快夸夸老乡吧(带着感受读课文)

六、说效果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 篇6

1、会认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喜欢秋天,体会对秋天的景象和勤劳的人们的喜爱、赞美之情。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秋天。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字卡、词卡、挂图、小黑板

教学时数:一课时

第一课时

1、演示课件:演示课件或出示相关内容的风光图片:看图说说这是什么季节?你看到了什么?教师板书:秋天的图画。

2、启发谈话。秋姑娘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你们找到她了吗?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秋天的景象。就让我们在这迷人的景象中走进《秋天的图画》吧!(板书课题)

自读

1、自由读课文。标出课文共有几句话?

2、指名分句朗读,读后评议。

3、小组合作读,要求读正确。

识字

1、出示生字卡片,自由认读。

2、借助生字卡片,同桌互相检查读。

3、小老师领读。愿意当教师的同学到前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带同学认读。

4、交流识字经验。把自己好的识字记字方法讲给同学听。

5、多方式检查读。

朗读

1、小组内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2、寻找自己喜欢的学习小伙伴,读喜欢的句子。

3、比赛读,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丽、灯、波、浪。学生认读。

2、观察生字特点,交流写时注意的地方。

3、教师示范,学生评价。

4、学生练习,同桌互相评价。

练习

1、出示课后“我会读”,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练习读。

2、说说句子描写的画面。

拓展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我们也搞一个“颂秋天”作品展,可以像学习伙伴那样画秋天,用落叶做书签,还可以写句子、儿歌、小诗赞美秋天,等等。在班会上我们上台展示、介绍自己的作品。

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作、字、劳、苹。学生认读。

2、教师范写,学生观察。

3、学生练习,同桌评价。

板书设计:

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

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

1秋天的图画勤劳的人们

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

高梁举起燃烧的火把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着力突出了以下三个要点:

1.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上课伊始,通过帖画的出示,引出给画面配音朗读的任务,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主动读书的积极性。

2.强化语文教学以读为本的理念。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由读、想像读、评价读、加动作读、齐读、为画面配音等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在读中学会读,同时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

3.积极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体育教案 篇7

从“低位加起”是笔算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之一, 这在课改之前的人教版教材中均很明确。实践证明, 这一规范对提高笔算进位加法的正确率及学生的计算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 现行的人教版教材却对此做出了修改, 把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改为“既可以从低位加起, 也可以从高位加起。”

这一修改, 对小学数学教学来说, 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就此进行了教学实验。实验对象是小学二年级的两个平行班, 教学内容是100以内的笔算进位加法。实验规定, 在二 (1) 班教学时, 按照教材编排, 同时教学两种算法, 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二 (2) 班虽然也教学两种计算方法, 但必须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种算法的优劣, 并在此基础上做出规范:“笔算加法时要从个位加起”。

在课堂上, 由于知识正向迁移的作用, 两个班的学生都能由不进位笔算加法“既可从个位加起, 又可从十位加起”之经验, 很快得出了进位加法的两种计算方法。在 (1) 班教学过程中, 由于教师对两种算法的优劣没有倾向性意见, 最后选择从“高位加起”的学生占60%以上。在 (2) 班教学过程中,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关于两种算法的优劣比较, 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笔算进位加法从高位加起的不便, 最终确定笔算加法的计算方法为“从低位加起”。

一天后, 我们进行了课后测试, 发现 (2) 班除了个别学生因忘了进位出错外, 无其他错误, 正确率为98%, 而 (1) 班的学生除了犯有 (2) 班同样错误外, 还出现了15+27=312类的错误 (学生因先算高位, 个位进位的1不知如何处理, 直接写在了十位与个位之间) , 正确率为85%。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笔算进位加法如果从高位加起, 有两种算法。其一是先写好高位相加的结果, 当低位相加需要进位时, 再修改高位上的结果, 这种方法无疑是不方便的。其二是先算出高位相加的和暂时不写, 同时心算低位是否产生进位, 如果有进位, 加上进位得出高位的和。这种方法对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 不适合二年级小学生。当学生选择用“从高位加起”进行笔算进位加法时, 往往会因思维能力不足, 而先写好高位相加的结果, 当低位相加进位时, 有的就顺手在高位结果的后面写上了低位相加的和;有的则是对计算法则理解不清, 当低位相加进位时, 不知如何处理, 而把低位相加的和直接写在了高位和的后面。

为了进一步探究笔算进位加法的教学模式, 我们又对其他几个学校任教二年级的教师进行了调查, 发现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对笔算加法“从十位加起”一般都避而不谈。

教材安排此教学内容的目的, 是为了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发挥学生在计算方面的个性, 开发学生的智力。然而实践证明, 这种做法可能会事与愿违, 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反而给学生的计算思维造成了混乱, 也不为一线教师所接受。鉴于以上情况, 我们建议教材对此内容进行修订:在编排不进位加法的教学内容时, 出示“既可以从个位加起, 又可以从十位加起”, 而在编排进位加法时去掉“可以从十位加起”的说法。这样, 一方面可引导教师在进行不进位加法教学过程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开发学生的智能;另一方面, 可引导教师在进行进位加法教学过程中, 开展两种算法的比较和讨论, 使学生经历算法由多样化到规范化的过程, 达到既提高学生计算水平, 又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目的。

二、“用数学”的题材选择正确吗?

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2~6的乘法口诀”例6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图片来呈现的 (如下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例题的教学要求:在收集数学信息的基础上, 理解并掌握用乘法来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而刚刚上过的例5 (见下图) 也是一道用图片呈现的实际问题, 且涉及的数学知识为乘加、乘减两步计算。

教材怎么会把难的例题编排在前, 而把简单的、基础的例题编在后呢?《教师用书》是这样解释的, 例5属“式题”, 例6属“用数学”。“式题”与“用数学”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我们一时感到迷惑, 《教师用书》也没有具体说明。

当我们深入钻研教材后, 发现了其中的奥秘:

例5及其配套练习题全部是用图片呈现的, 图中反映的信息对列式有很大的引领作用。学生在解答练习题时, 面对着图片, 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是“几个几在相加”, 而且问题的答案是可以从图中数出来的。学生在解题时的思维属于直观形象思维, 由此可见, “式题”就相当于传统教材中的看图列式。

在例6的配套练习中, 虽然不少题目仍然是以图片为载体呈现已知条件, 但图片仅仅起着引起学生注意, 使题目形式活泼的作用。学生在解答练习题时, 需要通过想象、分析来确定其数量关系是“几个几”相加, 问题的答案更不可能从图片中数出来。解题时需要学生运用逻辑抽象思维来分析思考, 所以“用数学”就相当于传统教材中的应用题。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教材先安排“式题” (例5) 再安排“用数学” (例6) , 其编排思想是完全符合学生的思维水平由直观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发展的脉络, 其目的是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和努力体现数学的运用价值。然而虽然教材编排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 但“用数学”例题的题材选择却过于直观, 致使教师如不深入钻研教材, 将难以把握教学目的及教学重点 (据调查, 对于二年级“用数学”的教学, 90%的教师都是就例题教例题的) , 从而导致教学效果的低下。

课改之后, 为了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教材留有较大空白, 这本身无可非议。但一方面由于教师平常事务繁忙, 用于钻研教材、开发教材的时间与精力都很有限;另一方面有不少教师尚不具备开发教材的能力。为此, 轻视教材的作用, 盲目强调教师钻研教材、开发教材的做法极有可能会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是不可取的。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体育教案 篇8

[关键词]单元 整合 备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64

语文教学要真正还学生“轻负高效”的学习面貌,教师就要整体把握内容,获得阅读感受,迁移学习方法,拓展课外阅读,从而寻觅出一条省时高效,深受学生喜欢的学习路径,培植学生语文学习的动机与能力。

一、聚焦核心内容

人教版语文二下第六单元的课文,故事内容生动有趣、感人肺腑,既有绘声绘色的人物语言、动作的描述,又有惟妙惟肖的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确定这单元的核心教学内容需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学段目标

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突出强调了以识字、写字、朗读为教学要义,侧重考查学生能否通过朗读和想象等手段,大体感受作品的情境、节奏和韵味。低年级课文教学无须太多理解,教师要把力气花在指导学生识字、写字、朗读以及适当的积累运用上,要创设各种机会,设计有趣、有效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自主识字、有效朗读、规范书写、积累词句,并能在课内有效运用。

因此,有了课程阶段性目标的指引,就可以将语文课程的“是什么”转化成语文教材的“教什么”,从而确立起以识字、写字、朗读、积累为核心内容的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价值体系。

2.单元导语

核心教学内容的选择不仅要有学段意识,更要有指向这一组课文的教学共性。而“单元导语”就好似一个瞄准器,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它体现了编者意图,是教与学的出发点、着力点。第六单元是一组关于写人叙事的文章,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展现人物的品质。单元导语在主题上立意鲜明:“从古到今,有许多品质优秀的人。有的人十分谦虚,有的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有的人孝敬父母、关爱他人……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做品质优秀的好少年。”导语提供的信息与课文内容前后呼应,导语的指向也奠定了学习的基调:抓住“人物的优秀品质”,推敲人物的言行与内心活动。其实质就是让教材心理化,让教材更具可教性。因而,单元导语是不可忽略的备课要素。

3.文本特质

核心内容的确定要考虑学段目标、单元主题的统领,实施顶层设计,但同时要兼顾每一个文本的特质。这就好比木工制作家具时,虽“胸有成型”,但用料、美工、做法,仍需细细考究、独具匠心。一个文本有其独特的价值内涵,它的意义是在某个领域中被确定的,关键就要看教者能否从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中抽丝剥茧,摄取精魂。如《画家和牧童》一课,故事在塑造戴嵩这个人物时用了这样的语言进行生动的刻画:“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足见戴嵩声名远扬。再看:“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表现了戴嵩轻车熟路、深谙绘画之道,画技不凡;还有:“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画活了,画活了……”这样形象直观、立体化的语言,凸显了戴嵩画技的高超,是开启儿童理解与想象最好的媒介。好的故事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转折,赫赫有名的画家居然也会有出错的地方,当牧童公开指出戴嵩的错误时,大画家虚心接受的态度为故事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就是基于文本特质的个性化的言语结构,其对比、冲突的情节铺展深入文本内核,也使得戴嵩的形象跃然纸上、深入人心。

仔细研读本单元其他几篇课文,都有这样意想不到的情节变化和精彩的语言描写。如《我为你骄傲》,围绕事情发展的顺序组织文脉,两张便条的构思还原了故事蕴涵的人性之美,“像兔子一样飞快地逃走”“很不自在”等“言语秘妙”的发现强化了儿童的内心体验,实现了现实中的我与文中的“我”的精神相遇,自然形成了对言语所蕴涵的语用意义的理解。故事,正因为有了有趣的情节才有了耐人寻味的意义。故事的核心价值在于情节和语言。

二、整合教材资源

从资源入手,领悟编者情感,是准确把握教材重难点,设计有效教学的依据。本单元围绕“人物品质”,分别在导语、插图、泡泡语、课后练习以及小资料中体现了编者的价值取向。如每篇课文的“泡泡语”就是很好的对话素材。像“大画家戴嵩多虚心哪!牧童敢向大画家提出意见,也很了不起。”这样的对话指向人物的客观评价,体现了文本的精神主旨。“老奶奶为什么要写‘我为你骄傲’呢?”“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这些学习提示提纲挈领,叩击着文本的关键点,直面文本的核心内容,完全可以拎出一条统整全文主线的关键问题,从而引发认知冲突,展开言语交际。而每篇课文的课后练习均围绕“朗读”或“默读”这一训练目标展开,从内容和形式上凸显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整合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因而,这个单元的设计落脚点为:利用“泡泡语”设置问题情境,展开对话过程,确立读、悟、习的课堂教学基本结构,联动学生个体、语言实践与人文思想的相互融合,让学生在识字、朗读与表达中有所启迪,有所收获。

三、优化教学设计

1.情境解词:言语积累结构化

情境解词即根据词语构造规律或者几个词语间的内在联系,融合文本具体语境,借助情境化的教学手段刺激学生记忆,由此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结,扩展记忆容量,促进学生的词汇积累,构建形象灵动的词语教学。

第一组词:纷纷夸赞 称赞 赞扬(选自《画家和牧童》

(1)同样是夸赞的意思,课文连续用了几个近义词,你能找出来吗?

(2)三个词语意思相近,但有一点不同,谁知道?

(3)“纷纷夸赞”表示很多人夸戴嵩,“纷纷”表示多的意思。那如果表示不停地夸奖别人,可以用AABC的词语形式说吗?

(4)齐读:连连称赞 啧啧称赞 频频称赞……

第二组词:走走停停(选自《三个儿子》

(1)你们来读,老师来演。这桶水到底沉不沉?看你们怎么读。

(2)沉吗?你从哪儿看出很沉?(学生自由交流,聚焦“走走停停”)

(3)怎么看出走走停停就是表示水很沉呢?(联系课文内容)除了关注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再看词语的结构,有什么发现吗?

(4)哦,两个叠词相加强调了水很沉很重,妈妈拎得很辛苦。我们再来想几组AABB形式的词。

(在学生自由交流的基础上,出示“园地六”中六组同样形式的词语,指导学生读中积累)

低段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对词语的理解要设法从字面的抽象解释转化成具象的演绎,让机械孤立的语词扎根文本、触及内心。如艺术化、表演式、联想式的解词方式,都试图从词语本身抽取其特点、本质或者基本的东西,联结组块,产生聚合,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积累,促进学生言语的发展。

当然,本单元识字模块也可采用情境化手段,通过课题、图片、游戏、语境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归类识字,并通过排列组合等游戏进一步强化形声字的特点,引导学生依据特点区分形近字、同音字,掌握辨析方法,提高汉字使用的正确率。

2.情境对话:言语理解立体化

案例:《三个儿子》

(1)小朋友读书真认真!那么,在课文中你看到了几个儿子?用手势告诉我!

(2)答案是一个儿子的同学,和课文中的老爷爷想到一块儿去了。看,老爷爷也是这么说的——

(出示:“三个儿子?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

(3)这样说,妈妈可不同意啦,明明是三个儿子,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再去书中找一找,三个妈妈分别是怎么说的?

(4)根据学生回答,依次板贴关键词:A既聪明又有力气 B好嗓子 C没什么特别

(5)孩子聪明又有力气,嗓子好听,最高兴的当然是妈妈了,想想妈妈会怎么夸自己的孩子呢?(引导学生加上提示语入情入境地读)可是第三个妈妈却没什么可说,想想她此时的心情,也来加个提示语读一读。

(6)这不是三个儿子吗?明明是三个呀,你们怎么说只有一个呢?是和老爷爷一样眼花啦,糊涂啦?(不是)是被第一个儿子迷住了?(不是)是被第二个儿子的歌声陶醉了?(不是)难道是他?什么特点都没有的,是他?(是)为什么?

至此,教师由“泡泡语”延伸开一条清晰的教学主线,在感悟“三个儿子”和“一个儿子”的矛盾与统一后,再以“议儿子”“赏儿子”“悟儿子”的大写意、叠加式的结构组织教学,顺势把情感体验引入朗读实践中,以期达到语言、表情、心理三位一体的朗读效果。在最后一个环节的“悟儿子”中,结合第8自然段的表演读,再铺设一个情境对话的玄机:“哎哟,好辛苦啊,三位妈妈,此时你心里在想什么?你看,他来了——”出示第三个儿子的做法。“明白了,明白了,你们看到的一个儿子原来就是他!此时,这位妈妈还会像你们所说的是垂头丧气地说吗?是失望地说吗?那你就在这位妈妈面前,用上提示语夸夸他的儿子吧!”自然而宽松的因势发展,集中而完整的训练主线,形成了简约而丰盈的课堂效果,为学生的言语理解提供了立体化的场景。

同样,本单元另几篇课文都可以构建情境对话的言语实践板块。如《我为你骄傲》可聚焦两张便条的内容来引发故事冲突:一张被水打湿了的便条上到底写了什么?老奶奶为什么要给小男孩写便条?上面写着“我为你骄傲”吗?《画家和牧童》可围绕故事结局“一个著名的画家却向一个牧童拱手致谢”来设置问题悬念,引发认知冲突,激起话语诉求。《玩具柜台前的孩子》可创编故事结尾:当售货员阿姨再次见到小男孩时……话题的建构要不断策划“唤醒、满足与转化”学生内心需要的语文活动,这样才会扎实活泼地帮助学生建构他们自己的情感、思想和语言。

3.语境推衍:言语表达整体化

语文课重在学习语言表达。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要达到规范妥帖,教材就是最好的例子。

案例:《画家和牧童》

(1)戴嵩的画技真是高超,你看,商人在称赞,教书先生在赞扬,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

(2)随机点拨:这位商人,你为什么要连说两个“画得太像啦”?(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形式)

(3)你觉得怎样的画才是“绝妙之作”呀?(板书:绝妙之作)

(4)如果你当时也在场,你会怎样夸赞他呢?别急,我们先去词语“加油站”加加油。出示其他词语——“上乘之作,神来之笔,活灵活现,出神入化,栩栩如生”,请小朋友用上这些词语夸一夸戴嵩的画,大家可以自己夸,也可以学学课文里的样子夸。

(同桌练习——指名夸——全体起立夸)

(5)看的人都在夸,这就是——(板书:纷纷夸赞)这么多人称赞他的画,可见他的画画得太好了。难怪说——戴嵩是唐朝著名的画家。

这一个夸赞的场景从侧面烘托了戴嵩画技的卓越。教学时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继续推衍的语境,让学生经历当下文本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情怀,成功地“破译”由形式和内容组合成的语境信息,逐渐丰满对人物的认识并积累内化为有效的语言,实现言语表达训练的整体优化。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体育教案 篇9

(何红霞)

1、引导学生发现汉字规律,自己小结识字的方法。

2、愿意从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学会归心体贴长辈。重点难点

1、初步了解多义词

2、说做家务事的经过

3、从小事做起,学会归心体贴长辈 课前准备

课件、各种学习用具、学生自制识字卡片,剪剪贴贴的画。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一、识字

1、指导学生读读学习伙伴的话。

2、发现“加一加、减一减”的识字方法,并用这样的方法认识6个生字。

3、看看哪些字可以用“减一减”的办法来学,哪些字可以用“加一加”的办法来学,让学生自己找到其中的规律。

4、认读词语来巩固:邮票、元月、元旦、值钱、诗篇、遍地

二、读六个带有“张”字的词语,“张”字在不同的词语中有不同的意思,即一字多义。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和学习实际,理解“张”字的意思 “张爷爷”的“张”是人的姓;

“张贴”、“东张西望”、“张开嘴巴”用演示的方法让学生理解; “一张画”用实物讲解;

“开张”放在句子中理解:某某饭店今天开张了。

2、引导学生根据“张”字的不同意思进行扩词练习。

(二)日积月累

1、“我会读”读一些常用词语,在积累词语的同时巩固生字; 指导学生进行口头造句:照顾、精彩、奇妙

2、“读读背背”读背一首小诗《鞋》。

范读、领读、放手让学生自读、背诵。第二课时

一、口语交际 《我该怎么办》。

1、创设情境:

最近,我们学了很多写关心父母、尊敬长辈的课文,许多小朋友都在家里帮助爸爸妈妈做了很多家务事。有没有爸爸妈妈不让做家务的情况?

2、引导倾听

(1)这位同学非常需要大家的帮助,需要同学们为他想想办法。大家愿不愿意啊?

(2)如果真想帮助他,就得仔细听听他的介绍,搞清楚为什么爸爸妈妈没让他做家务,然后再替他想想办法。下面就请这位同学介绍,我们认真听,要边听边想:他父母为什么不让他做?怎样才能说服父母?

3、讨论交流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怎样才能劝说父母让他做家务了?

4、组内表演

小组内的几个同学分别扮演父母、孩子、同学等角色,表演劝说父母的过程。说服“父母”后,请“父母”谈谈,为什么接受了“孩子”的要求。

5、上台表演:挑代表在全班表演。

6、评价 :对所有的想到办法劝说父母的同学给予鼓励性评价。

(二)展示台 “识字加油站”

1、做好的记录、整理一下,准备展示。

2、采取多种形式,尽量让所有同学都有机会展示,并从别人的展示里学到不认识的汉字。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识字8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感受语言文字的韵律美。

3、有主动阅读中国神话故事,了解当今科技成果的愿望。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够正确读写。教学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教学课时:1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神话故事吗?它是一种流行于古代的民间故事,虽然它是人们想象出来的并不真实的故事,但是千百年来人们还是乐此不彼的传颂着!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神话故事。请同学们仔细听(故事: 传说尧当皇帝的时候,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中,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的旱灾。土地被晒得直冒烟,禾苗全都枯干了。天帝知道了以后,就赏给后羿十支神箭,叫他到凡间拯救人民。后羿奉命来到人间,对准天上的太阳连连发箭。只见天上的太阳一个个破裂,满天是流火。站在土坛看射日的尧忽然想到:天上不讷讷个没有太阳,就命人悄悄从后羿的箭袋里抽出一支箭,终于还剩下一个太阳没有被射掉,人们又开始了幸福的生活。),猜猜这个故事名字叫什么?【出示:后羿射日】

2、这个神话故事就藏在咱们的语文课本中。今天,我们一起快乐地学习——【出示:识字8】。

二、初读课文,图文识字:

1、自由读课文,遇到生字宝宝就在课文里标注出来,到课本下方的树叶宝宝上去找找答案。在生字宝宝旁边勾出生词。

2、老师把四个神话故事带进了课堂,看看,你能认出他们吗?【出示:图片】

3、加上动作,美美地读读这四个神话故事。你最喜欢哪一个神话故事,你来讲给大家听。

你们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老师这儿还有几个【出示词语: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哪吒闹海、八仙过海】。

4、【出示句子:嫦娥奔月是神话故事,女娲补天也是神话故事。】学生读一读。试着说一说【出示: 是,也是。】

5、古时候,人们都向往着神秘的太空,并产生了无限的遐想,于是流传下许许多多令人心驰神往的神话故事。可是今天,经过努力,嫦娥奔月的神话,现在也变成了现实,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这些现代高科技产物。

想了解他们吗?让我们乘着时光机从古代穿越到现代,一起走进神秘的科技展览馆吧!准备出发喽!看,这是什么?这硕大的船有个气派的名字叫什么?

【出示:海上霸王!航空母舰】知道它是用来干什么的吗?读读它,还不够神气,读,再读!

【出示:人造卫星图片】提示:这东西的本领可不小呢!它的用途广,种类多,它有可以传递电视、电话信号的【出示:通信卫星】;能检测地球上的风、云、雨等自然现象的【出示:气象卫星】;了解和挖掘地球上的海水、地质等资源的【出示:地球资源卫星】;携带分辨率很高照相机和摄像机的【出示:侦查卫星】;帮助海上航行的【出示:导航卫星】等等,组成一个庞大的【出示:“卫星世家”】。

同样可以自由遨游太空的除了人造卫星还有什么?【出示:宇宙飞船】宇宙飞船又名载人飞船,它可以把航天员送上太空并安全返回的航天器。【出示:杨立伟 翟志刚照片】杨立伟叔叔、翟志刚叔叔就是乘着他们实现了人类遨游太空的梦想。杨立伟叔叔——第一位上太空的人,翟志刚叔叔——第一个实现太空行走的人。我们一起来打打招呼。

他们是被谁送上太空的呢?【出示:运载火箭】我们国家刚刚发射了一颗“人造卫星”——嫦娥三号,让我们一起去现场看看吧!【播放发射视频】

7、真了不起呀!同学们,当我们乘机翱翔在万里长空、乘船遨游在千里碧波,说明我们以跨入了科技时代,让我们挺起胸膛,骄傲自豪的读读这些高科技的产物——【出示:高科技产物】读出中国少年儿童的骄傲来!再来一遍。

三、集中识字

1、看你们读得这么高兴,词语宝宝也想来咱们班做客了,欢迎吗?都有谁呢?咱们一块来叫叫他们的名字吧!【出示:射日 卫星 填海 嫦娥 运载 火箭 】带拼音读。

2、他们哼着快乐的小曲儿准备出发了,可是没有人给他们带路,词语宝宝只好脱下帽子请同学们帮助,我们小组来合作 【出示:互学要求 示范汇报语言 提示识字方法】开始吧!2个小组展示。评价。开火车来帮助他们吧!男女同学比比赛!我们一起来帮助他。

字宝宝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来到了咱们的教室,你们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记住这些字宝宝。

3、今天,咱们班的小朋友们真了不起,和那么多的字宝宝交上了朋友,瞧,他们正邀请你们去玩游戏呢?【出示:拼一拼】 想参与吗?

4、生字宝宝也玩累了,我们一起把他们送回家吧!(抢读树叶上的生字)。

四、写字

小朋友们识字真厉害,不知道能不能把字写得漂亮呢?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带舟字旁的字:“舰、航”,怎么写好他们?

生说。

师播放笔顺。范写。说评价标准。生临写。展评。

五、小结:

1、孩子们,从古到今,人们朝着自己的梦想不断追求,把那古老的神话故事都变成了一个个令人激动的现实,能自由遨游在天地海之间,靠的是什么?(科学)希望同学们也能从小爱科学,学科学,把自己的想象用科学变成现实,为世界解决更多的科学谜团。说不定下个世纪的爱迪生,就坐在咱们的教室里。

2、最后,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中去,再一次去感受从古到今的神奇和震撼吧!【出示:课文】齐读课文!老师送给你们两条有关科学方面的名言【出示】。

1、对搞科学的人来说,勤奋就是成功之母。---茅以升(中国)

2、一旦科学插上幻想的翅膀,它就能赢得胜利。---法拉第(英国)

六、课外小乐园:

1、推荐一本好书:《民间故事》当中有许多的神话故事。

2、和家长查找学习相关的科学知识,如果有兴趣的话还可以试着设计创作一个科技小制作或是小发明。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体育教案 篇11

一、关注学习起点和难点

(一) 准确把握知识本质, 深入剖析学生起点

数学教学应把握数学知识本质和知识发展主线, 因为只有这样, 才能站在整体的高度更好地把握和处理局部的问题。同时教师也应明确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 帮助学生自我建构、自我生成。下面笔者结合“认识钟表”的教学实践进行阐述。

认识钟表第一课时内容

“认识钟表”第一课时是对钟面的认识, 并认识整时, 第二课时是认识半时。教材中把整时和半时分两课时教学, 把半时单独做为一课时进行教学, 笔者分析编者是为了分解难点, 避免两者的混淆。其实追溯整时和半时的认读方法, 本质上是不矛盾的, 分针在旋转时时针也在旋转, 两者的关系是分针转一圈时针刚好转一大格, 也就是分针转半圈时, 时针转了半格。而整时和半时的外显特征就完全不一样了, 整时的分针指向12, 时针正好指着某个数, 半时分针指向6, 时针指着两数字中间。一年级的孩子, 只需建立感性的直观认识就够了。

分析了学生的课前测试, 发现学生对时间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班中已经有28.6%学生初步认识时间。学生在认读时间时, 难点在半时的认读, 特别是钟面上左半圈的半时的认读;个别学生由于对时针和分针没有很好地区分, 导致两针混淆, 班中也有5名学生对钟面一点都不认识, 经调查这5名都是外地生, 由于各种原因, 平时生活中没有接触钟面的机会。

根据上述分析笔者把钟面的认识、整时和半时的教学放在第一课时。通过分类、比较等实践活动, 帮助学生理清整时、半时的区别, 同时为了突显重难点, 把电子表的认读和时间的两种记录形式学习都编排在第二课时。

(二) 逐步推进分解难点, 放大矛盾突破难点

对于学生的学习难点, 教师要给学生搭建好台阶, 把难点进行必要的分解, 在矛盾冲突中突破难点。

1. 在循序渐进中减惑

循序渐进式学习能帮助学生分解知识难点,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刻理解新的知识。记熟钟面上12个数字所指分钟是难点, 学生只有记熟各数字代表的分钟, 才能准确地读出几分。笔者设计了一系列跟进式学习环节:出示没有学过的9:05分钟面, 讨论准确读法, 在讨论是9时1分还是9时5分的过程中教学分针所指各数表示的分钟;先让学生感受1小格表示1分, 1分、2分、……一起数出5分, 认识分针指向1是5分;接着说说分针指向2表示几分, 并反馈看分钟的方法;然后请学生在作业纸上填出其他各数字代表的分钟, 并请学生记忆;最后采取开火车形式, 老师拨钟, 学生报分钟。五个环节按照“设疑—感悟—认识—巩固—熟练”的过程推进, 学生在自然、流畅的环节推进中熟记了12个数字代表的分钟。

2. 在矛盾冲突中解惑

为了让每个学生对新知的认识更加深刻, 真正感受到它的价值, 也可以适当“扩大冲突”, 将新旧知识间产生的矛盾“放大”, “逼”着学生去主动获取新知。

在《认识时间》课的一开始通过创设情景, 引示四个钟面7:00 9:05 10:00 10:15, 整时和半时是学生的旧知, 面对其他时间, 学生出现了很多不同的看法, 教师一一把它们呈现在黑板上“9:01 9:1 9:05 9:5……”, 学生看了这么多答案是一脸茫然, 教师继续激疑“小朋友们都认为是9时多, 但是9时几分呢?”学生在矛盾中思索, 几分到底怎么确定的?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认读时间方法, 让学生在充分地辨析中感悟正确的认读方法, 设计一系列的操作、练习, 明确认读方法。这种矛盾扩大法, 有效、简单, 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促使学生深刻地经历了这个过程。

3. 在逐层深入中诠释

让学生在逐步深入中诠释难点, 教师需在层层递进中, 整体把握难点, 真正将目标落实到底。

认读接近整时几时的确定是学生的认知难点, 笔者采取剔除枝叶, 突出重点, 逐层推进的策略。当学生初步认识认读方法后, 设计下面环节:出示4个分针被遮盖的钟面, 请学生只看时针估计大约几时, 反馈得到估计几时的方法;接着把遮盖物除去, 请学生认读完整的时间;此时有部分学生对特别难的8:55钟面的认读还是有疑问的, 教师就设计拨钟环节, 课前发给学生钟面显示8:00的模拟小钟, 请他们拨到8:55, 提醒针旋转的方向。手上小钟与课件中的两个8:55钟面进行对比, 帮助困难生对8:55有一个正确的感性认识;这时班中个别学生可能还是不能准确辨认8:55和9:55, 设计继续拨钟环节, 要求从刚才的8:55拨到9:55, 在拨钟的过程中观察时针、分针的变化, 读出此时的钟面, 与8:55进行比较区别。学生对接近整时的认读, 是无法一步到位的, 笔者通过设计连环的推进式操作, 在比较中认清知识的本质, 落实时针过8, 没到9应是8时多的基本认读方法。

二、关注学习方式和材料

(一) 丰富呈现素材

仔细分析教材 (图1) , 我们发现教材中呈现的钟面不是实物钟, 而是一个模拟钟面, 学习材料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而且模拟钟的时针和分针的特征不够明显。学生需要身边熟悉的、可接受的、有趣的学习素材, 只有这些材料, 才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时笔者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富有童趣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欣赏大量的实物钟表;呈现本班某位学生一天的时间安排信息;补充大量认读钟面;古代钟的介绍等等。呈现这些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和真实的生活元素, 目的是通过学生身边的人和事, 激起他们的原有经验。特别是古代钟的介绍是数学历史文化的渗透, 让学生在欣赏古代的记时工具时, 对现代钟表的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 使其感受到数学课堂同样具有文化味,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 我们的数学也在向前推进。

(二) 激活呈现形式

教材 (图1) 中《认识钟表》以图文的形式呈现妈妈叫醒孩子的情景图, 请学生在认识钟面的基础上认读时间, 教材呈现形式单一, 缺少活动体验。

教学中笔者设计一系列讨论、分类等活动逐步推进对整时、半时的认识, 从初次的认读 (请学生认读自己认识的钟面) ———初步感知认读的方法 (讨论得出正确的时间) ———概括出认读时间的方法 (分类比较) ———独立认读时间 (巩固练习) ;为了让学生对钟面有更深入的认识, 设计了用手比划时针和分针转动的方向这一活动体验, 虽然是一个比划的动作, 但对攻破“看半时时几时的确定”这一教学难点有着重要的铺垫作用。根据课前调查发现, 班级中有9人看半时时出现多看1小时的错误, 分析原由是因为学生不清楚时针是从左往右转的, 只有让学生明确时针旋转的方向, 才能让其明白时针在8与9之间应读8时半而不是9时半;又设计了两次拨钟活动, 使学生更能深入认识时针和分针在旋转时的关系, 拨钟的过程是手脑并用的过程, 随着自己的拨动, 时针和分针的变化关系更清楚了, 对半时的认识更巩固了。同时借助同桌合作活动, 在互相交流中使学困生也能对钟面有正确的认识。

适当增删、重组、包装教学内容, 创设多项活动, 使教材内容呈现更具情趣化、生活化、活动化, 从而创造出文本、情境、活动三位一体的立体教材。

(三) 动态呈现方式

实践表明: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是动态的。虽然《认识钟表》教材中是图文兼备, 但由于受时空的限制, 这种平面的、静态的呈现方式, 只是把探究的结果完全呈现在教材上, 学生缺少对知识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体验。我们可采用“动态式”呈现法, 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景中, 在逐步推进的过程中,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如认识钟面环节, 先让学生欣赏大量的实物钟, 在充分的感性认识基础上再画钟面。从画圆———时针分针———12大格——12个数字, 让学生充分经历钟面的形成过程。画钟面的过程也体现了方法优化的过程。当一学生说应从1写到12时, 教师马上问:这么多数字在钟面上该怎么写呢?学生马上意识到不需要把12个数字一一写上。老师的一问激发了学生的生活经验———钟面上的12、6、3、9四个数字很特别, 教师紧紧抓住12、6、3、9这4个数字, 在课件中大大地写上, 让学生有意识地记住这4个主要数字位置, 从而记住整个钟面的12个数字。这个钟面的呈现过程是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是个逐步优化的过程, 直到最后课件中才呈现一个完整的钟面, 到这时相信在学生的大脑中也同样建构起了一个钟面的直观图象。

三、关注学习目标和发展

(一) 挖掘教材内涵资源,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通过分类、比较, 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在比同与辨异中更严密、细致、系统, 让他们的数学智慧在数学思想的引领与浸润中得以发展。

《认识钟表》教学中, 在初步认读四个钟面后请学生把四个钟面分分类——阐述分类方法———给出两个钟面归类并认读——比较整时、半时的不同———归纳认读的方法, 这一类比过程是对整时、半时认读方法抽象的过程。一年级的孩子, 用准确的语言表达怎么看时间是有一定难度的, 笔者让学生借助分分类, 看着整时和半时钟面来概括方法, 使学生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比较的思想方法将整时和半时进行了对比, 有利于学生更清晰准确地建构概念。这样的对比也便于学生辨别和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能使学生提高思维的能力及思维的深刻性的目的。

(二) 探寻数学史文化, 激发创新思考

小学生的知识层面制约了他们对数学历史的内涵和魅力的欣赏。如果仅是以教师讲授形式介绍数学史知识是无法激起学生多少兴趣。让学生在对数学内容的学习中遇到和数学家相似的困惑, 才能理解数学家创造的精髓所在, 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数学文化的熏染目的可以说才真正地达到了。

人教版第六册中“24时计时、年月日”教学中设计一些问题:

1.为什么要用24时计时法?

2.为什么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

3.历法规定为什么这样繁乱?历法可否进行变革?你有什么不同的方案?

面对这些问题, 学生一时感到困惑, 当其在苦苦思索时, 教师带领其追溯历法的演变历程。用24时计时法, 避免了表述的歧义, 只是数学精确性的显现。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 是人们面对变化的世界采取不断调整的策略, 显示的是古人的智慧。对历法规定的思考及方案设计, 旨在激发学生的思维。此时的“时间教学”已不止于演算、不止于平年与闰年的方法判断……透过知识敬仰人类的智慧, 并在敬仰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考, 完成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 即智慧的提升。

也可以让学生通过独立、创新的小课题研究形式去获得数学文化。在认识24时计时后设计小课题“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两种计时法各有什么利弊?”来研究。在进行第六册“年月日”单元复习时可设计小课题“古今计时方法的演变”的研究。借助上述一些小课题研究, 引导学生探索数学文化, 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三) 体验数学美, 促进思维提升

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说:“数学, 不但拥有真理, 而且有至高无上的美。”感受数学美不难, 但感受美的同时应引发学生的思考, 在思考中提升智慧。

教学第二册《认识时间》第一课时设问:为什么很多广告出现的钟面都会显示10:10?然后展示各种显示10:10的钟面, 通过猜测、讨论得出10时10分的钟面特别美, 而且有很多寓意如:指针呈V字形, 是胜利的象征;指针同时上扬, 令人感到欣悦;十点十分代表着十全十美;十点十分也是人一天中最美好的时刻。在猜测、讨论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自然美、简洁美, 同时促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深刻、灵活。

教学《24时计时》时在课件中呈现一个时钟在一天中的变化过程, 随着时间的变化, 课件中太阳、月亮也随之发生变化, 就这样不停地循环播放, 一直到学生都异口同声地叫到早上、中午、晚上、早上……感悟到时间是一刻不停地向前走;时针和分针就像两个不知疲惫的人永远沿着顺时针方向转动;每天时钟都要走两圈, 刚好是2个12时……。学生欣赏到时间的运动之美的同时感受到运动与变化的数学思想, 对时间概念有了更理性的认识, 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深度提高了。

参考文献

[1]汪培新.小学数学教材整体把握的策略研究[ED/DL].中小学数学网, 2006.

小学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12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有趣的动物》是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中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内容。本单元教材内容是围绕“自然科学”这一主题进行编排的,通过课文中隐藏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的兴趣学会观察大自然。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说“有趣的动物”,让学生说说喜欢的动物是什么?他有趣在哪里?此次口语交际锻炼,意在让学生学会说得清楚明白,同时学会认真倾听,并有礼貌的提问。此次口语交际的锻炼,有助于学生培养认真听讲,礼貌提问的好习惯,为今后的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丰富学生对动物知识的认知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动物的保护意识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丰富学生对动物知识的认知,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突出重点,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

难点:增强学生对动物的保护意识

通过介绍动物们的优点和与人类的关系来突破难点,让学生明白大自然的可敬。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上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学策略

1、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本课应着重采用实践训练、情景创设和学导式讨论教学法。

2、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实践训练教法,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表达,整理出初步思路。最后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小组竞赛,二次组织语言,做到表达有逻辑。此时注意关注后进生,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三、学情分析: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学生特点分析:

低年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欠缺,说话起来没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语言不够,连贯,无法表达清楚想要说明的意思,教学本次口语交际,从学生喜欢的动物入手交流,能激发她们说话的__,同时引导学生说话前,先想好要说的内容,再讲给同学听,这样让学生先在头脑里,进行语言初步加工,说的过程中,进行语言的再次组织,感受说话的逻辑思维,慢慢养成,先思后讲,学会把意思表达清楚。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教学程序及设想:

1、谈话导入,以“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提示,首先大家要想好自己要说的内容,然后再讲给同学听,讲的时候要吐字清楚,听的同学有不明白的地方要有礼貌的提问,而是自己也了解的动物可以举手补充。

3、三小组内讨论交流。

首先,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展示,并向同学介绍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同学间可以互相阅读,其次,互相推荐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最后,用简单的话在小组内介绍最感兴趣的内容。

4、创设情境:

召开动物介绍会。课件出示动物介绍示范,小狮子的自述,引导学生注意听,然后学着仿说,同桌互助准备好搞讲稿。

5、小组竞赛:

在小组内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大家讲解,组内其他成员评议。小组内选评选出说的好多同学来班级参加比赛

6、总结结论:

强化认识,提纲挈领。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今天同学们一起努力,让我们大家都认识了好多动物。动物们真是有趣,长得千差万别,住的地方不一样,最重要的是每个动物都有自己的本领。大自然因为有了各种各样的动物才变得那么有趣,那么精彩,我们一定要保护动物!

7、布置作业。

在生活中认真观察,搜集更多关于动物的知识,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五、教学反思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教师节活动教案下一篇:岑巩县平庄镇中心小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二年级班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