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课堂教学实录

2024-04-27

《背影》课堂教学实录(共8篇)

《背影》课堂教学实录 篇1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下面看大屏幕,预学时,你关注了这一组词吗?每个词读两遍,速度不要快。屏显:

祸不单行

满院狼藉

惨淡 赋闲

踌躇

蹒跚

颓唐

情不能自已

琐屑 情郁于中

大去之期

(学生齐读。教师抽查学生解释词语。)

师:下面大家将这一组词语再轻轻地自读一遍。(学生小声朗读)谁来说说朗读后的感受? 生1:惨淡 生2:凄凉 生3:伤感

生4:心里感觉很灰暗,压抑。

师:是的,老师读了以后感觉有一种说不出的沧桑感。也许还真没有一篇课文的重要词语集中在一起会给人这样的感受。作者为什么想起要写这篇文章呢?我们看屏幕,看看作者自己是怎么说的。屏显:

写作缘由 朱自清:

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

师:是因为父亲的一封来信。作者所引的信中的那句话,在文中的哪里?请画出来。(学生圈画)大家一起读。(师深情范读。教室里短暂静默。

师:身体平安,又何来膀子疼痛?只是“举箸提笔”之不便,又何来“大去之期不远”呢?父亲到底想和儿子说什么呢? 屏显:

读一读,这不足30字的文字里,包含了父亲怎样的心愿? 生5:对儿子很是思念。

生6:要儿子尽快回去看看他。

师:很有道理,作者读了这里以后,也是泪如泉涌。文中作者怎么写的。一起读读看。(学生齐读“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师:父亲“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一下子激起了作者对父亲的回忆,那“最不能忘记的背影”在哪里看到的呢?文中是怎样具体描写的?请圈画出来,读一读。(学生在文中圈画,自读。教师巡视。)师:大多数同学画好了。请你来读一读。

(生7朗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师:这位同学找得很准确。这是父亲在浦口车站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大家细细地读,进行圈画、批注,说说你关注了哪些词语,为什么? 屏显:

细细的揣摩,圈画、批注,说说你关注了哪些词语?(学生圈画、批注,教师巡视。教室里一片寂静,只有书写的沙沙声。)师:差不多了。我们来一起交流。生8:我关注了“攀”“缩”“倾”这三个动词,这里写出父亲爬月台很艰难,不容易,表现出对儿子的深挚的爱。

生9:我关注的是“蹒跚地走”“慢慢探身”,这“蹒跚”“慢慢”写出父亲对儿子的爱。师:怎么从这两个形容词里读出了父亲的爱呢?似乎还没读到词语的内部去。还有同学关注这两个词了吗?

生10:蹒跚的意思是走路摇摆的样子,不方便。父亲年纪大了,又是一个胖子,所以腿脚不灵活吧,走路摇摆,动作缓慢,加上铁道边难走。尽管如此,父亲还是坚持自己去给儿子买橘子,这里面渗透着父亲的深爱。

师:很好。这样的品读,就进去了,读到当时父亲买橘子时的情景和情感。品析词句就要学习这样的方法,不能笼统地套。好,继续。

生11:黑布、深清布,从这几个布字里,可以看到当时父亲当时生活的艰难。

师:不错,这位同学关注了父亲的外貌。好。我们来读读大屏幕,看看丁老师的修改,与你们关注的还有哪些不一样。屏显:

我看见他戴着小帽,穿着大马褂,棉袍,走到铁道边,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攀着上面,再向上缩;他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读一读,比一比,想一想!(生齐读完,再自读原文比较。)师:谁来说说。

生12:老师读得更仔细。攀着上面的两手和向上缩的两脚,您给去掉了。师:你读得也仔细哦。为什么不能去掉? 生12:说明父亲很努力。

师:我们想象一下,年老的父亲,肥胖的父亲当时的情状。真的已是用尽全力了。生13:还有外貌部分的“黑”字。黑是可以读到父亲在守孝。色彩灰暗。

师:小帽、棉袍、马褂可以说是当时男人的正装。可是父亲不顾这些,去为儿子买橘子,一门心思在儿子身上。父亲爬月台之艰难,甚至是狼狈的,都可以说是一种父爱的深沉。其实,这里的“背影”也赋予了它另一种深刻的象征意味,那就是父亲无休止的奔波和说不尽的辛劳的身世。

师:这一幕,作者见到这时父亲的背影,有怎样反应?作者写道: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作者以前没见到过父亲的背影吗?为什么这时流泪呢?先看看,在父亲为送儿子踌躇犹豫的时候,在父亲一路上再三嘱咐的时候,在父亲忙这忙那的时候,我有怎样的想法?在前文中能找到吗?画出相关句子。(学生圈画)

师:哪位同学读一读。

生14:我找到两处。第四小节的“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第五小节“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第一处,当时作者感觉自己能行,父亲送有些多余。第二处嫌弃父亲说话不漂亮。生15:还有第五小节结尾:“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里作者暗笑父亲迂腐。

师:这两位同学,读书很仔细。我们一起来把这三段文字读一读。看屏幕。男生读第一段,女生读第二段,齐读第三段。(生读)

师:在读的时候,有没有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想法和现在想法的情感变化呢?

生16:现在作者想起来有些自责、后悔。太聪明了,真是太聪明了。好像说自己自作聪明。师:大家读一读,再体会体会刚才这位同学的发言。聪明的反义词是?对,愚蠢。是说自己自作聪明,实质很愚蠢。说反话,这里用了反语的修辞。记下来。

师:这里的暗笑与泪很快流下来了,是一组鲜明的对照。也是父爱之重与“我”的不谙世事之轻形成鲜明的对照。大家再想一想,这时的父亲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日子里?文中有交代吗?

生17:第二小节: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第三小节“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师:大家一起读一读。(生读)想一想,冬天是怎样的?寒冷!仅仅是季节吗?哦,还有父亲此时的心情。说得很好。不仅是季节之冬,更是父亲的人生之冬,事业之冬。在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祸不单行的日子里,在父子俩即将分手各奔东西的时刻,我注意到父亲。与其说眼睛看到,不如说是——对!心看到了。心灵的骤然注视,咯噔之间,泪很快流下来了。师:细细读,你会发现很多值得玩味的地方。刚才有同学说,父亲穿的是布衣,而给“我”做的却是什么?对,紫毛大衣。那是的家庭情况和父亲的处境,能为“我”做出那么多的付出,真的是不易。

师:我们把这一部分再读一读。(生自读课文)告诉丁老师,你的父亲在你心中是怎样的形象。

生18:父亲很高大,很魁梧。生19:父亲很英俊,很伟大。生20:父亲是我的偶像。

师:这些词语似乎与朱自清笔下的父亲都不搭。有人也认为,这里的父亲“不可爱”,“不潇洒”,写得也“不诗意”。你怎么看?

生21:我觉得这里父亲对“我”的那种爱是真实的。毫不影响我对他的敬意。

师:这个问题似乎有些难。作者没有刻意的美化父亲,这里父亲爬月台之艰难,先讲了还有些狼狈。作者用白描的手法,用近乎“审丑”的方式来丰满人物形象,造成情感上的落差,拨动读者心弦。

师:父亲买回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师范读:“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如果说前面是个特写镜头话,这里就是一个慢镜头。父亲走了,又回头。父亲走了,又回头。为什么? 生22:依依不舍。

生23:还是不放心,牵挂。

师:都有。当父亲的背影混入人群再找不着了,“我”怎么样呢?泪又来了。生:不舍父亲离开吧。

师:一场聚会,一次相遇。席散了,人走了。“背影”作为最后的记忆留给了人们。人们总是充满着翘首,期待,热望,甚或是伤感。也许这正是“背影”的另一个隐喻,意味着别离。背影的“背”字,其本义就有离别,分别之意。前文中说,我想起祖母簌簌地落泪,那是一种“死别”,这里呢?对,这里是一种“生离”。有人说,本文写了一段至爱,也写了一种至痛,人生自古伤离别。好,我们大家再一起来读一读。老师读父亲的信中的那句话,大家读作者当时的感受。(师读:“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生读:“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师:父亲“大去之期不远矣”,对作者而言不是一种将要到来的诀别吗?文章开头作者淡淡地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不相见”是不能见,还是不愿见?我们看一个资料。屏显:

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

1921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资。父子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

1922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不准他进门,只能怅然离开。

1923年,朱自清再次回家,父亲不搭理他。父子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

1925年,朱自清父亲写信给儿子: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

——王君《生之苦痛与爱之艰难──《背影》再读》 师:原来父亲来信的背后,遮遮掩掩之间,隐藏着父子之间的一场“情感战争”。大家想想,这封信,是父亲在干嘛?上课一开始大家说希望儿子回去看看。现在想想呢?对,求和。是父亲在向儿子求和。这里是儿子胜利了吗?对!没有什么胜者和败者。作者读到信泪如泉涌,是一种什么情感?

生24:有了对父亲的理解。生25:有了一种愧疚。

师:对,父亲能主动求和,我这个做儿子的却不能。真的要到“子欲孝而亲不待”吗?看资料。屏显:

朱自清是怀着羞愧、伤悲、感恩等复杂的情感写作《背影》的,作者写《背影》其实用情极深、用力极猛。短短一篇《背影》里有悠长的朱自清的生活史、情感史、思想史。《背影》背后的故事更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真实的一面。作者的忏悔是很沉重的,沉重到每思及此,就流下眼泪。

——倪文尖:《<背影>何以成为经典》

师:8年之后,作者也已为人父了。重新在看父亲的时候,作者就多了一份理解。请一位同学读第七小节的开头部分。

(生26读: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师:除了教材的旁批(“老境”和两个“惦记”),体会两个“自然”的意味。与父亲的恩怨,只是淡淡地一笔“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笔法很含蓄简约。写得多的还是对父亲老境的那种隐隐的痛以及父亲的爱。所以作者最后说,齐读最后一句!屏显:

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师:你读出了什么?

生27:两个感叹号,饱含作者想见父亲的热望。生28:“唉”里有对父亲身体的担忧。生29:“唉”里有说不尽的愧疚。师:从不相见到何时才能相见。一声叹息,两个感叹。说不完的别离,言不尽的沧桑。所以读《背影》要结合当时的社会和家庭背景来读,看屏显。屏显:

《背影》所传达出来的“沧桑感”是沉重的,它潜隐在作品的字里行间。《背影》写的是一个时代和家庭的“大背景”下的人物的“小背影”。

——陈日亮:《<背影>:你读出了多少“背影”》 师:1928年朱自清的父亲读到了这篇文章。据朱自清的弟弟朱国华回忆说,当父亲一字一句读完《背影》时,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父子和解了。师:这篇文章就读到这里,也许我们真正读懂,也要在我们为人父母之后。台湾作家龙应台这样说—— 屏显: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龙应台《目送》

《背影》课堂教学实录 篇2

一、可怜的父亲, 感人的爱心。

生活中经常听到读者抱怨, 很普通的一次车站送别, 作者竟多次流泪, 真让人难以理解。实际上作者并不仅仅写了车站送别, 也不是一开始就写车站送别, 而是先蓄势, 先交待不幸的家境——祸不单行:祖母去世, 债台高筑。当一个二十多岁的堂堂男子汉看到这“满院狼籍”的情景时, 竟然触景生情簌簌地落下泪来。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 皆因未到伤心处”。作者之所以哭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怀念祖母, 悲伤家境, 可怜父亲。我认为后者是最主要的原因。因为文中明确交待父亲“赋闲在家”, 并且详细说明“变卖家当, 还了旧债, 又贷了新债”, 就足以说明家中经济衰败到了极点。这副沉重担子的直接承受者就是父亲, 就是这位人到中年、摸爬滚打大半生却无钱葬母的可怜人。试想, 当祖母病危时, 囊中羞涩的父亲看着自己的母亲急需医治, 自己又无能为力时, 那是一种怎样的悲伤啊, 能不令人肝肠寸断吗?母亲不幸病逝后, 自己只得借钱葬母, 此时的家境已是变卖一空, 又没有经济来源。向谁去借, 谁又能借给呢?能借多少呢?能为母亲办一个像样的道场吗?中国人有着深厚的儒家渊源, 是很看重养生送死的, 但文中的父亲却无能为力, 他的心里能好受吗?最让人感动的是此时的父亲用乐观的语气安慰已成年的儿子:“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但是希望之路在哪里呢?非常渺茫。这坚定的劝慰语后面隐藏着一颗孤独无助凄苦的心。他是有苦无处诉说呀!好可怜的父亲!

但这位父亲拖着不便的身躯 (肥胖) , 忍着丧母之痛, 顶着生活的压力, 又要送别唯一的亲人———儿子, 他能不依恋吗?但可怜的父亲却将这份情感深埋于心底为儿子忙碌, 将所有的爱全部倾注在近乎愚昧的行动中———送行李, 找座位, 托茶房, 买橘子。要知道, 此时的被送者 (儿子) 已经二十多岁, 正值青春年少, 而且北京已来往过好几回, 根本没必要用人送 (文中曾多次点明自己拒绝父亲送行) 。但父亲却像对待未谙世事的七八岁的孩子那样无微不至、琐琐碎碎。这难道不愚昧吗?但正是这些迂的不尽人情的行为才更能体现父亲那颗感人的爱子之心。

二、朴素的叙述, 真挚的情感。

江淹《别赋》中说:“感人心者, 惟别而已矣。”《背影》恰是以一次惨淡情境下的离别为题材, 将父子亲情格外动人地抒写出来, 催人泪下。我认为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与明人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笔法上有很相似的地方。其一, 二者都写到了家庭的巨变;其二, 在萧条的背景中, 二者都展现了亲情的深挚、可贵。那个蹒跚而肥胖的背影与“儿寒乎?欲食乎?”的嘘寒问暖不都深深牵动人的情愫, 让人落泪吗?

《背影》中写我的哭有4次, 但父亲从未哭过。父亲的话很俭省:“事已至此, 不必难过,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我走了, 到那边来信。”“进去吧, 里边没人。”完全生活化, 没有半点矫揉造作, 却使一个性格坚强的男人形象却真实地伫立在读者面前, 他会让我们想起自己的父亲、母亲———一些深沉、质朴、善良、坚韧的人。

《背影》中没有任何华丽的词语, 和《荷塘月色》等美文绝然是不同的文字, 作者用平易的语言, 在朴素的叙述中寄寓真挚深沉的情感, 在淡淡的笔墨中, 流露出一股深情。这种从心灵深处流露出来的喜怒哀乐之情, 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背影》非常注重细节描写, 如父亲亲自送我到车站, 找座位, 嘱咐人照看我, 特别是买橘子的过程写得最为细致。那段艰难的路程, 那个肥胖的背影, 在我的晶莹泪光中被定格, 父爱就以这样的方式被传递出来, 光彩四溢。

《背影》教学实录 篇3

(欣赏多媒体朗读视频《背影》,对课文有更直观形象的认识)

(师:本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几十年来为人们所传诵。我今天也想听听同学们的真实感受,你能谈谈对这篇文章的看法吗?)

生1:文章主要写了父亲在车站为“我”送行这件事。

生2:我知道作者那时候的家境很不好,还有父亲很疼爱“我”。

生3:我觉得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一幕很感人。

生4:我觉得儿子首先对父亲不太理解,后来才懂得了。

生5:我觉得文章的语言很朴实,但很感人。

生6:文章总共提到了三次背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情。

(师:哪三次背影,你能给我们找出来吗?)

生7:第一次是在文章的开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第二次是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第三次是父亲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的背影。

生7:我补充,应该有四次,第四次是最后,我收到父亲的来信,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马褂的背影”。

(师:对,你看书更仔细。那谁能告诉我们作者大致思路是怎样的呢?)

生8:我认为,作者是按照回忆背影——刻画背影——思念背影的思路来写的。

(师:看来你对文章的结构已经理解得很清晰了。)

二、讨论探究

(师:大家说得很完整,也很有自己的见解。现在请你在 “背影”前加上修饰的定语,来谈谈你对不同背景下的背影的理解。)(学生讨论)

(师:同学们讨论热烈,气氛活跃,那下面我们就来交流分享一下大家讨论的成果。)

生9:我觉得第一个“背影”设下悬念,给读者留下无穷无尽的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是设置悬念的“背影”。

(师:你说得很好。那我们可以说本文开篇属于我们作文教学中讲过的哪种形式的开头?)

生10:设置悬念式。

(师:很好。还有什么其它见解吗?)

生11:我认为“背影”是本文的文眼,是全文的线索,所以说点题的是“背影”。

(师:从文章的线索与主题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不无道理。)

生12:我想给第二次出现的“背影”加以“望父买橘”的定语。

(师:这是从概括文章内容的角度来思考的,很恰当。而且可以看出你对第二次背影印象更为深刻,能告诉我为什么吗?)

生12:因为这次描写得最详细最感人,把父亲的举动描述得一清二楚,让我们从中体会到父亲对作者的爱。

(师:那我们来看看这一幅画面吧。)(学生朗读该部分)

(现在我们来分析文章透露的内涵,注意抓住关键字词。)

生13:文中写到父亲的穿的是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说明家境不好,心情忧伤。

(黑色往往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生14:看得出父亲年纪较大,腿脚不便.,所以走路蹒跚。(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生15:父亲爬月台动作最详细,用的字也很准确,“探”、“攀”、“缩”、“倾”,写出了父亲步履艰难,更体现了父亲对“我”的疼爱。

(师:我想请同学来模拟表演、体会一下。)(学生表演爬月台画面,力求逼真,体现动词

(师:你们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一次的背影写得那么详细具体吗?)

生16:因为这次背影最能体现父亲对“我”的关爱,分别时给儿子买桔子的行为倾注了他所有的爱。这是一个令所有儿女都感动的“背影”,催人泪下,感人至深。

(师:不仅父亲的举动是令人感动的,他的语言更是简洁朴实,流露真情,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生17:“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怕儿子担心,强压自己的伤心宽慰他。

生18:“不要紧,他们去不好。”,“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看得出父亲对“我”很关心,很体贴。

(师:极平凡的日常絮语,包含着多少怜惜、体贴和依依不舍。好,还有什么体会吗?)

生17:我觉得这还是个“伟大”的背影。父亲是伟大的,父爱是伟大的,所以父亲留给“我”的背影也是伟大的。

(师:不错,父爱如 “冰山”,虽然露出水面能看见的只有那么少,但却储存着大量的水资源。它同母爱一样,是发自内心的最无私、最深沉的爱!更何况,这还不是平时随处可见的普通的背影,我们看看,当时父亲所处的境况是怎样的?)(学生找到相关段落,朗读)

生18:当时是“祸不单行”,奔丧、失业、典卖、借钱,光景惨淡。

(师:是啊,在这样千难万苦的逆境下父亲为儿子所做的一切,比在平时特别是顺境中所做的不知要可贵多少倍,他把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挚爱都凝聚在离别时的举动中,怎能不让人潸然泪下呢?你们看,文中也写到了“我”的多次流泪,分析一下,每次感情有何不同?)

生19:“我”从背影看到了父亲对自己的疼爱,万分感动,所以忍不住流泪。

生20:我觉得除了深深感动外,“我”还有后悔和遗憾,因为当年没有很好地理解父爱,还产生“暗笑他的‘迂’”等不应有的心理,所以一旦事过多年理解体会之后,才有了深深的自责之意,忍不住伤感悔恨地流下眼泪。

(师:不错,看得出你阅读课文时真正把自己的感情融入进去加以体会了,见解深刻!作者构思新颖,没有选取平时常见的面部刻画,而是选择了 “背影”这一独特的表现角度,将父亲的慈爱,艰难和努力,真切细腻地表现了出来,也显出了父爱的深沉,博大。)

三、拓展迁移

(师:世间的爱有万千种,惟有父母的爱最为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它已深入我们的骨髓,溶入我们的血液。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请谈谈你眼中父母对你的爱是如何表现的。)(放动画《懂你》为背影音乐)

(学生思考,写作,当堂交流)

生21:我的母亲操劳奔波,含辛茹苦,整天为我忙这忙那,为我煮最爱吃的菜肴,为我买最心爱的衣裙……总是把最好的留给我们,宁愿自己过得苦一些、累一些,只希望我能够幸福、快乐。可是,我却常常对她的爱熟视无睹,常常把这些爱当作是我应得的。而如今看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后,我深感后悔遗憾,在这我想真诚地对母亲说一声: “我最亲爱的妈妈,女儿爱你!”

四、作业布置

(师:请同学们回到家里,用你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你的父母表示对他们的理解,对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给予感激,哪怕是给父母夹次菜,倒杯水,道声辛苦 ……好吗?)

课例《背影》课堂实录 篇4

《背影》课堂实录

北郭一中

张顶晨

作者简介:张顶晨,男、45岁、出生于1963年11月,1980年参加教育工作、从教28年,现任武陟县北郭一中八年级语文教师,中教一级。

教育理念:以新课标、新理念为前提,从生活中亲情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从强大的父爱中,感知亲情的力量,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教材分析:

朱自清的《背影》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至今仍充满感人至深的力量。它感人的力量从何而来?原来在祸不单行、阴云笼罩,哀愁焦虑的日子,父亲用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让远行的游子几番落泪。父子之情跃然纸上,父爱在背影的烘托下显得异乎寻常地深沉和感人。人们歌颂父亲一般采用正面来写父亲如山的高大形象,这篇课文却宕开一笔去写父亲不美的外表、动作和不漂亮的语言,特别是浓墨重彩写了父亲的背影。正是这样一个在特殊环境下活动着的背影,成了本文的焦点。父亲的慈爱和迂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凝聚在这一点上;父子之间分离时深沉的爱也倾注在这一点上。文章无论记人、叙事还是抒情都十分平实,在平实之中蕴含着极为深挚的情感,可谓“真情真感真文”。

2、学生分析:

“能读无字之书,方可得惊人妙句。”在现实生活中,能读懂“无字之书”,意识到亲情可贵的学生确实不多。尤其对在苦海里泡大的的朱自清所描绘的慈父形象更是表示怀疑。缺乏相应的情感体验,要与作品产生共鸣,从而学会把握和领悟人性美,最终学以致用,有较大的难度。

因而我觉得给这些不懂父爱的学生们上一堂他们最应该补的“父情”课,十分有必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人为本,教书育人。从而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挚情。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特点。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

4、课前准备: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课前布置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去查阅有关朱自清及相关资料。在了解朱自清及其代表作的基础上,走进朱自清的内心世界,感悟父爱如山;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特点,来学会以我笔写我心,刻画好自己的父亲。查阅有关父爱的经典佳作,如将老舍之子舒乙的《父子情》、E·Bombeck的《父亲的爱》等作品,在阅读“相同主题,不同表现手法”的美文后,做好好词好句摘抄,为写作《我的父亲》作充分的准备。

5、教学思路:

我采取了:整体感知,理清文脉;合作探究,精心赏析;拓展阅读,动手习作”三个步骤入手来设计教学环节,解读文本。

文章不是无情物。这样一篇人人称道的美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感念父亲及对自己过去不理解父爱而今懊悔不已的真挚浓厚的感情。这样的写作过程,是“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有感而发的文章,才可能具有震撼读者心灵的力量。指导学生作文的时候,应该启发学生尽可能挖掘、捕捉自己与父亲之间的动情瞬间。

6、教学手段:

(1)朗读教学法。本文为一篇美文,语言朴实感人,因而感知,感悟文章内容,朗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如教师配乐朗读、听录音、学生齐读、散读等。

(2)研讨点拨法。课堂教学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重点研读文中父亲说的“五句话儿”,出现的“四次背影”,“三处情感的跌宕”,两个“聪明”,“一声长叹”选用语言实例赏析,体会关键词语的妙处,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

7、教学用具:

多媒体PPT课件《背影》、配乐朗读Flash动画、学生通过各种媒体搜集到的有关父爱的文章。教学过程 师:上课。生:起立。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

师:一谈到中国的现代散文,不能不提到朱自清先生,一谈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就不能不提到(板书《背影》。这篇散文因成功的描绘了“父爱”这一主题而被广为传诵。那么朱自清是这怎样描写这“深沉的父爱”的呢?

师:有信心将这篇课文学好吗? 生:有!(声音响亮)

师:那,谁能告诉老师,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 生:朱自清(一齐回答)师:你还知道作者多少? 生: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春》。师: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明确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目标展示:

1、掌握生字新词。

2、抓住“背影”展示人物

3、通过朴实的语言体会深沉的父爱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完成下列问题。迅速浏览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出下列字词,并给予解释

狼 藉、踌躇、蹒跚、迂腐、颓唐、琐屑、差事、举箸

2、文中共写了几次“背影”?(找出描写含有“背影”的)你认为哪次“背影”最生动?

3、提出疑难问题,并讨论解决。生:明确目标。

师:同学们用9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以上题目的自学。生:开始自学(9分钟后)

师:请同学们四人一组,将你发现的疑难问题互相解决一下。生:互相质疑解疑

(7、8分钟后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师:谁来写一下屏幕上的生字? 生1:黑板写。

生:错!老师他写错了一个字!师:谁来纠正一下?

生2:狼 “藉”的“藉”写成了书“籍” 师:他纠正的对吗? 生(齐答):对!师:请生1将这个词语读两遍,记住。师:“蹒跚”是什么意思?

生3:走路缓慢,左右摇摆的样子。

师:很好。谁站起来,将其它的词语解释一下? 生4:表演。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对于字词的掌握比较好,下面找位同学说一下几次背影?哪次最好?(众生举手)生5:四次。

师:请你把含有“背影”的句子读一下 生6:读文中含有“背影”的句子 师:概括每次的“背影”并板书 ①点题的背影 ②买橘子的背影 ③离别的背影 ④思念的背影

师:你认为哪次“背影”写的最生动? 生:(几乎是异口同声):第二次。

师:同学们与老师一样也认为第二次买橘字 写的好?哪位同学来读一下?

生:全体同学举手

生9:读第六段

师:我来读一下,你们比较一下老师与他读的有何不同? 师:范读

生10:老师与刚才那位同学读的不同之处是,老师重读了许多动词。比如:穿过、跳下、戴着、布、蹒跚、攀着、缩等词。而且感情深沉、富有情感。读来的感觉让人觉得比较感人。师:请学生再来读一遍 生10:读。

师:好,请坐。这个同学读的不错。师:这些词为什么要重读? 学生讨论后回答。

生11:用“穿过”、“跳下”、“爬上” 表现父亲买橘子显得费事。

生12:文中的“三布”写出了父亲家境惨淡。师:你读一下好吗? 生:12读 学生齐读

师:好,那么家境如此惨淡父亲还想着为儿子买橘子,体现了什么? 生13:父亲对儿子的爱

师:很好,那老师还重读了“蹒跚“ 为什么?

生14:“蹒跚”写出了父亲走路的姿势。师:你造一个句子好吗?

生14:你瞧:“前面蹒跚走来一个刚学步的孩子。” 师:好!请坐。板书:蹒跚

师:文中的“攀”、“缩” 微倾写出了父亲了什么? 生15:写父亲爬月台时的艰难,努力 师:板书“艰难”、“努力”

师:找位同学读一读。并体会儿子当时的心情。生16:读

然后齐读。(全体学生)

师:读得很好,尤其是读出了儿子悲伤的心情。

(老师针对板书小结这些字词 字里行间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学生再齐读一遍买橘子是的句子进一步体会父子深情)师:文中还写了其他“背影”请你找出这些体现父子深情的句子。(讨论、阅读6分钟后,让学生回答)生:(争先恐后)回答。师:你认为文中还有那些特色? 生17:“语言朴实” 特别是父亲说的那几句话?(学生品读)

师;(随机小结)这五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朴实,但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之情,谁说父爱不伟大,谁说父爱不细腻,这就是伟大的父爱!

师:文中你还有哪些疑问?提出来讨论解决。生17:本文为何用“背影”为题?(讨论解决)

师:这篇文章通过运用抓住“背影”这个聚焦点的写法,运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深深的父爱”

师: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写一篇记述父母、祖辈、老师、同学爱自己的文章,题目自拟。师:下课,同学们再见!生:老师再见!

附、板书 点题

买橘子 背影 深 沉 父爱 思念(蹒跚、艰难、努力)论文:

《背影》教后反思

在教学中,能够创造性的使用新教材,能够让学生自主、交流、拓展。充分体现学生 的自主性。新教材的知识点包含在课堂活动中,在学生活动中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很好的处理好三维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大胆使用新理念,重在教会学生做人。对学生的回答,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形成一种全方位的认识。本节课我能够把握学生的学习特点让学生较好的体会文章的主题。完成了教学目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就设下疑问:给学生设置了悬念,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展示目标,便于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课堂学习能够做到心中有数,有章可循。习题在设计上强化了基础知识——字词的学习,注重训练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如本课中习题1、2、3、的设计就着重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背影》的课堂实录 篇5

我们常说母爱是慈祥的,父爱是严厉的。但在朱自清的笔下,父爱却是绵长的的,以至“我”读父亲的来信时,热泪盈眶。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的《背影》。(板书课题)感受那份绵长而温暖的父爱。

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疏通字词,读出课文的感情。

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生:文章讲述了父亲送我上学时为我艰难买橘的故事,表达父亲对我深深的关爱之情。

生:文章讲述了父亲为生活劳碌奔波,晚境却很颓唐的故事,说明旧中国世态炎凉。

生:文章讲述了“我”家庭遭遇变故,祖母去世,父亲的工作也交了卸。

生:课文以背影为主线,四次写父亲的背影,表达了父与子之间相爱和相怜的故事,和子对父的深深的感念之情。

生:我觉得文中还透着淡淡的哀伤之情。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呢?

生:文中几次提出“我”哭了,因为祖母的去世;因为看到父亲的艰难的买橘;因为不舍父亲的离去;因为读到父亲的来信,父亲老了,而“我”这不孝子却不能在身边侍奉,内心深深的自责和愧疚。

师:你说得很好。可见你课前预习很深刻。在四次哭时的感情是否一样?

生:不一样。第一次是“我”看到家庭遭遇变故伤心而哭;第二次是“我”为父亲的买橘感动而哭;第三次是因为怀念父亲,痛怜父亲老境父亲的颓唐,无人照顾,深深的自责而落泪。

师:是呀,为人之子,为人之父的朱自清在写此文时,真是内心感慨良多。课文几次写流泪,这篇文章的题目是《背影》,课文几次写了“背影”,在文中圈画出来,并说说那一处最让你最感动。

学生自读课文,在文中边读边圈画,并进行批注。(几分钟后)

生:课文四次写到父亲的背影。

师:这四次背影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呢?

生:第一次出现在第一段开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开篇点题,给读者留下悬念:第二次出现在第六自然段,父亲买橘时的背影。第三次还是第六段,是“我”和父亲分别时的背影;第四次出现在课文最后,读到他的来信后又再次想起他的背影。

师:非常好。请坐,概括得很具体。在四次背影描写中。你最受感到的是哪一次呢?

生:第二次。

师:好,下面我们就直接学习第六段,让我们带着深深的感激之情来读第六段。

生齐读第六段,对在感情的处理方面,美文朗读方面给予指导,让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融入文本。

师:在描写父亲买橘的背影时作者是怎样刻画的呢?

生:作者着中于衣着、动作的描写。写衣着突出颜色“黑”,写动作抓住(穿、走、探、爬、攀、缩、微倾)。

生:我以为好抓住了人物的神态描写。从“蹒跚”可以看出。

师:说得很好。下面老师想请人来复述父亲买橘的过程。(学生小声在下面复述)指名学生复述。

生:父亲送我上车之后,又跟我说去买几个橘子,吩咐我不要乱走动。我看见他戴着黑皮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探身下去。穿过铁道,爬上那边月台。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很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的眼泪很快流下来了。我赶快擦干眼泪,为了不被人看见。我看见他抱着橘子往回走了,看见他过了铁道后,我赶快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师:复述得很具体,从刚才的复述中,我们体会到了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如果让你给这一节拟定小标题,你会怎么拟呢?(学生思考,师巡视)

生:父爱深深。

师:你从情感的角度去理解。

生:买橘送别。

师:从主要事件理解。

生:甜甜的橘子

师:这个标题拟得好。请继续。

生:沉甸甸的橘子。

生:沉重的橘子。

师:为何是沉重的橘子呢?说说你的理解。

生:因为它饱含父亲对我沉甸甸的关爱,而我以前还嫌弃他说话不够漂亮,嫌弃他唠叨,自以为聪明过份,因此这里也有我深深的自责和愧疚之情。

师:很好,你分析得很具体,那么作者拟定的题目是什么呢?

生:背影。

师:谈谈你对这一题目的理解。

生:“背影”是全文的线素,它象一根线,把父亲给予我的爱和我对父亲的.感念之情串联起来。

师:很好,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

生:文中四次出现背影,但作者只着重刻画第二次背影,为后文写自己多父亲的感念之情做了很好过度。

生:先写作为大学生的我,对父亲的讲话不漂亮而插嘴,“其实我那年已经二十岁”完全可以独立,对父亲所行为从不理解到感动,到后来理解父亲、感激、思念父亲的情感变化过程。

师:是的,父亲买橘的背影深深的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才让作者感慨万千。

师:想象一下,父亲是在什么情况下为我买橘送别的?

生:父亲很忙,本来说好叫一个熟识的茶房照顾我,再三嘱咐,甚是仔细。但最终还是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踌躇了一会。终于还是决定自己送。

生:父亲在自己失去了母亲,丢了工作,又奔波劳累的寻找工作之余来送我,可见父亲对我的爱之深。

师:当时父亲的心情怎么样?

生:我认为是忧郁沉重的。

师:说说你理解。

生:我从“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和深青色棉袍看出来的”,加之祖母去世。

师: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此时的背影,你会怎么形容。

生:沉重的背影。

生:艰难的背影

师:很好,抓住了动作的艰难。

生:勇敢的背影。

师:说说你理解。

生:父亲明知道穿过铁道,爬上那边月台很艰难,大他为了给远行的儿子买橘解渴,为了照顾儿子,他勇敢的爬上月台,买回橘子,然后感觉是那么轻松,这正是慈父的表现。

朱自清《背影》课堂实录 篇6

一、感知课文

(欣赏多媒体朗读视频《背影》,对课文有更直观形象的认识)

(师:本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几十年来为人们所传诵。我今天也想听听同学们的真实感受,你能谈谈对这篇文章的看法吗?)

生1:文章主要写了父亲在车站为我送行这件事。

生2:我知道作者那时候的家境很不好,还有父亲很疼爱我。

生3:我觉得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一幕很感人。

生4:我觉得儿子首先对父亲不太理解,后来才懂得了。

生5:我觉得文章的语言很朴实,但很感人。

生6:文章总共提到了三次背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情。

(师:哪三次背影,你能给我们找出来吗?)

生7:第一次是在文章的开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第二次是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第三次是父亲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的背影。

生8:我补充,应该有四次,第四次是最后,我收到父亲的来信,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马褂的背影”。

(师:对,你看书更仔细。那谁能告诉我们作者大致思路是怎样的呢?)

生9:我认为,作者是按照回忆背影——刻画背影——思念背影的思路来写的。

(师:看来你对文章的结构已经理解很清晰了。)

二、讨论探究

(师:大家说得很完整,也很有自己的见解。现在请你在“背影”前加上修饰的定语,来谈谈你对不同背景下的背影的理解。) (学生同桌讨论)

(师:同学们讨论热烈,气氛活跃,那下面我们就来交流分享一下大家讨论的成果。)

生10:我觉得第一个“背影”设下悬念,给读者留下无穷无尽的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是设置悬念的“背影”。

(师:你说得很好。那我们可以说本文开篇属于我们作文教学中讲过的哪种形式的开头?)

生11:设置悬念式。

(师:很好。还有什么其它见解吗?)

生12:我认为“背影”是本文的文眼,是全文的线索,所以说点题的“背影”。

(师:从文章的线索与主题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不无道理。)

生13:我想给第二次出现的“背影”加以“望父买橘”的定语。

(师:这是从概括文章内容的角度来思考的,很恰当。而且可以看出你对第二次背影印象更为深刻,能告诉我为什么吗?)

生13:因为这次描写得最详细最感人,把父亲的举动描述得一清二楚,让我们从中体会到父亲对作者的爱。

(师:那我们来看看这一幅画面吧。) (学生朗读该部分)

(现在我们来分析文章透露的内涵,注意抓住关键字词。)

生14:文中写到父亲的穿的是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说明家境不好,心情忧伤。

(黑色往往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生15:看得出父亲年纪较大,腿脚不便.,所以走路蹒跚。 (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生16:父亲爬月台动作最详细,用的字也很准确,“探”、“攀”、“缩”、“倾”,写出了父亲步履艰难,更体现了父亲对“我”的疼爱。

(师:我想请同学来模拟表演、体会一下。)(学生表演爬月台画面,力求逼真,体现动词)

( “探”,体胖动作不灵便,小心翼翼;“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师:你们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一次的背影写得那么详细具体吗?)

生17:因为这次背影最能体现父亲对“我”的关爱,分别时给儿子买桔子的行为倾注了他所有的爱。这是一个令所有儿女都感动的“背影”,催人泪下,感人至深。

(师:不仅父亲的举动是令人感动的,他的语言更是简洁朴实,流露真情,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生18:“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怕儿子担心,强压自己的伤心宽慰他。

生19:“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 “进去吧,里边没人”,看得出父亲对“我”很关心,很体贴。

(师:极平凡的日常絮语,包含着多少怜惜、体贴和依依不舍。好,还有什么体会吗?)

《背影》有效朗读教学法的应用 篇7

教者对《背影》一课的编排意图和地位作用须理解深刻透彻, 设计体现人文理念和生活气息, 亲历体验阅读情境, 整体感悟交际情感。实施语文朗读教学要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 扩展学生感情视野, 拓宽学生情感视角, 以获得直接或间接的情感体验, 家庭是学生体验情感最直接最深刻的生活情境。学生感知《背影》这篇课文思想内容时会感到亲切有趣, 容易理解, 也容易接受。阅读起来能体会到家庭成员之间的深厚感情和父子相爱相怜的传统美德。对低年级初中生来说, 此教材的编排既有梯度, 又恰到好处。

本课教学目标设计重点强调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思想内容, 并要求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能够抓住关键词语并能理解揣摩这些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要求学生学习勾画, 积累关键性语句, 以便闲来置, 急来用。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 强化语感, 领会文中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激思念之情。在指导阅读环节中培养学生养成斟字酌句、细心品读的阅读习惯。

在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立上也十分注重阅读指导和朗读环节。以朗读课文为抓手, 既指导朗读技巧和情感的投入, 又有步骤地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通过研读重点段落, 深化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课堂熟读课文, 理清文脉, 整体感知课文, 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注重运用朗读教学法能训练学生各种思维方式, 还能培养创新能力, 使学生的感知交际能力得到发展。

阅读的实质是一种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交际活动。这种交际既要激发学生与作者情感投入的兴趣, 又要指导学生学会怎样交际的方法, 即阅读方法。教者在本课文导语设计中以播放影视录像片段和在分层揣摩课文环节中以配乐朗读为多媒体教学手段, 设计出以情入境的教学法, 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 而且向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教育和愉悦审美教育。这种情境相投的教法和语文讲读课堂上的愉悦、审美教法的紧密相连, 很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和人文价值取向, 值得倡导。

教者在履行教学职责时所肩负的重任是培养学生怎样学习。因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语文课堂上的朗读教学法和阅读指导法, 在语文讲读教学实践中是很有价值的。阅读方法设计要紧紧围绕在如何提高语文整体阅读能力的提高上, 应费一番苦心, 且阅读环节设计须讲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教者的主导作用要充分体现在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上, 变学生学会, 为教学生会学。所以本课讲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两种学习方法:一是整体阅读感知法, 二是眉批脚注研读法。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形成良好的自觉习惯和自主能力, 在指导阅读课文时, 不仅要求学生善于动脑、动眼, 而且要求学生善于动手、动笔、动口, 使学生整个器官都活动起来。这样的阅读方法, 既能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又能培养学生立体思维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求思路清晰, 重点突出。为能突破难点, 教者仍应抓住阅读环节不放, 能从文学语言这个切入点铺张开去。注重朗读训练, 注重朗读技巧指导, 做到既重标, 又抓本。导读教学可以在语句例子抢答, 重点段落研读, 精彩段落品读等讲读环节的精心设计上花大气力, 下大工夫。这是因为语文讲读教学中的任何问题的探讨、启发、研究都以熟读课文为前提, 以感知课文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为重点。有了这个阅读基础, 所有语文教学目标都能顺利且如愿达成。况且, 阅读能力提高, 本身就是一个语文教学目标要求。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 没有反反复复的多种形式配合的朗读训练是不可能的。由此看来, 教者对语文阅读理念的转变是难能可贵的, 值得借鉴和学习。譬如在指导阅读课文过程中教者播放录像《妈妈再爱我一次》影片中“母亲忍痛割爱别子”一片段, 这能引情入境, 调动情绪, 也为体会课文父子深情厚意做好铺垫。此环节的设计是一种隐性阅读设想, 很有人文色彩, 并且具有学习情趣, 对陶冶学生情操, 提高讲读教学效果很有意义。又如教者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部分内容, 并出示阅读提纲 (幻灯卡片) , 这是一种带着问题朗读的阅读方法。这对理解重点, 突出主题, 颇有效果。幻灯卡片出示: (1) 第二部分是全文的主体内容, 作者追述了哪些实事? (2) 从所追述的实事中你领会到了什么思想感情?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 引导学生圈点勾画, 眉批脚注, 小组合作, 讨论探究。既能使学生理清与作者交际的思路, 又能突出本课重点思想内容, 也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 教者也在潜心渗透研究学习的方式和内容。教者又设计让学生闭上眼睛收听配乐朗读课文第二部分的录音, 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这是指导学生听读, 以强化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十分可取, 十分恰当, 十分有效。让学生练习口头复述课文“浦口送别”的情景, 以强化体会父子间的深厚感情。这是阅读感知效果的再现与反馈, 其实质也是阅读目标与要求。没有一定阅读量的讲读教学, 要想收到如此效果是很难的, 从某种意义上看是阅读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导向, 是教者指导作用的苦心所蓄。设计朗读比赛, 如朗读“浦口送别”一段, 仍然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各组评委讨论评议朗读水平, 相互交流, 各抒己见, 互议互评, 共同提高。既加深了对重点段的理解, 又渗透了团队合作意识;既有读议结合的导向, 又有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现, 同时, 也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

关于强化阅读训练, 可设计三个环节。第一, 分组口头陈述一件有关你家成员之间亲情关系的小事, 并要求有一定的主题。这样与阅读能力相关的训练, 既培养了写作能力, 同时, 还进行了传统美德教育。第二, 阅读自读课文《散步》和课外短篇散文。小组讨论读后的感想和收获。教者从思想主题的表达方式两个方面提示引导, 能以讲读课文去带读自读课文, 以课内自读课文去带读课外散文。这个讲读环节, 既加大了课堂上的语文阅读量, 又拓宽了语文阅读的视角, 值得倡导。第三, 课后自读短文《金黄的大斗笠》, 下节课堂上考查阅读质量。A、用何方法阅读?B、此文表达了什么思想内容?C、你有什么收获?以小组汇报交流的方式。

总之, 不论是以上三个阅读训练环节, 还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 乃至教学原则的实施, 教法学法的应用都是《背影》课堂朗读教学法指导下语文阅读文化品位的升华。无论从课堂到课外, 还是从导读到自读以及从家庭到社会的情境铺设都能体现出语文讲读教学中很强的阅读理念和很高的人文价值。无疑, 这种非常重视语文阅读的理念对眼下语文新课程教学实践, 具有很大指导意义, 广大语文老师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摘要:《背影》朗读教学情境设计, 既是阅读教学的重头戏, 又是理解、揣摩作者思想情感的有利教学手段, 万万忽视不得。将其充分运用在语文教学课堂上, 对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和激发语言交际的情感, 均大有裨益。

《背影》教学感悟 篇8

关键词:《背影》 教学感悟 教学反思

一、《背影》该如何教

(一)抓住主线,反复体味

散文重在形散而神不散,虽然文章看似比较散漫,却一直有一个贯穿全文的主题,就是父爱,而这父爱的体现便是父亲的背影,因此要想抓住主题,就要深挖“背影”中暗含的内容。教学中,我让学生找出文章中几次出现的“背影”,反复诵读,体味,让学生假想自己就是朱自清,假想自己看到了父亲蹒跚的背影,来体味父亲无微不至的爱。

(二)课外拓展,巩固知识

课外阅读中,也有一篇《背影》,它是三毛通过母亲的“背影”来体现母爱的文章,与朱自清这篇通过父亲的背影来体现父爱的文章有异曲同工之效。所以我将三毛的《背影》拿来让学生对比、总结出两位作者写作手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巩固了学生课上所学的知识。

(三)切身体会,升华文章

其实描写母爱和父爱的文章有很多,学生自己也写过很多相关的作文,对于父母的爱,他们都有着深切的体会,如果我们抓住这一点,让学生说说自己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爱,让他们用切身体会来感受天下父母的伟大,就会使文章得到升华。因此,我在教学中,就让学生畅谈心声,说说在自己的经历中,父亲的哪些细节令人难忘。通过小组讨论,推选1-2人上台演讲,全班交流,预期使全课达到高潮。但可惜,下课的铃声已响起,只能把这一精彩的环节放在第二节课,继续讨论。最后,学生纷纷表示,父母对自己的爱真的是无处不在,无微不至,可是自己却总是让父母操心,今后一定要做一个孝顺、懂事、让父母放心的孩子。这样,《背影》的意义便不仅于此。

二、《背影》的教学带给我们的启示

《背影》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一篇不能避开的文章,在教学《背影》一课时,我们应该从中总结一些具有启示作用的东西。比如,语文课堂要充满文人关怀,语文教学过程要充分进行师生互动,语文教师的语言要富有激情,富有感染力……

(一)要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关怀,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应该具有人文性,语文课堂应该充满人文关怀。比如《背影》的教学中,讲到爸爸为我买橘子的时候,学生就产生了一些疑惑:儿子都已经这么大了,爸爸应该为他买橘子吗?我抓住学生的疑问让大家讨论。有的学生说,“爸爸很伟大,他为了儿子可以做一切小道不值得一提的事,但是每件事都蕴含了深深的父爱,都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但是也有学生说,“儿子都已经是成年人了,买橘子这样的事还需要父亲亲自去做吗?儿子年轻力壮,难道不应该自己去买吗?这样事事包办代替,不是溺爱吗?”这个问题引发了很多学生的思考,他们也都提出了自己的认识。课堂上一阵激烈的讨论声音。我没有阻止他们,因为这是学生独特的体验,我们应该主动的激发、维护他们独特的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些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的生命就在于读书的过程中,以文本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融入自我的体验和感觉,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世界,引发新的共鸣和思维,创造出新的境界,感悟出新内容,从而让我们的语文教学体现出深刻的人文关怀。

(二)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师生互动的过程

教学就是教与学,也就是说教学包含着教和学两个内容,课堂不仅是教师的课堂,也是学生的课堂,更是师生不断互动的课堂。我在教学《背影》的时候,不断的引导学生谈自己的一些经验、体会,在学生谈的时候,我认真倾听,时不时的点头、赞许,虽然这些行为微不足道,但是却让学生感受到了我的参与,于是他们在讨论的时候就会更加认真。在学生讲完之后,我不仅对他们所说的内容都作了一一点评,还就自己所体味到的父爱进行了一番诉说,说到动情之处,我的眼圈也红了。学生听得很认真,也很动情,他们此刻感受到:老师不仅仅是威严、神圣的老师,更是一个为人子女的晚辈,这个时候师生的心理距离拉近了,教学内容也化为无形渗透到了学生的内心深处。

(三)激情和富有感情的语言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当然这种语言是发自于教师的内心的,是心中的真情实感的体现,而非教师为激怀而抒情,也不是矫揉造作,更不是哗众取宠式的无聊言语。教师的语言要有启发性,富有创造性,并适当的幽默,让学生能主动的接近你。新课程的理念认为教师要具有亲和力,其实教师的亲和力主要是得益于教师的语言的运用。如本课教学中,当学生自主选择朗读片段时,大多数学生的选择是“父亲为我买橘子”一部分,于是深情地说:同学们,你们的选择使我想起一句话:“可怜天下父母们”,我们的父母为我们默默的做着一件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小到我们经常忽略,甚至无视。现在就让我们认真的读一读这个阶段,看看文中的父亲为儿子所做的“小事”呢!接下来请学生饱含感情朗读课文中描写父亲的语句。如此一来,学生不知不觉的受到感染,从而更为投入地读起了课文。

参考文献:

[1]尹鸿儒.舔犊情深大爱无言——试析《背影》的情感教育艺术[J].科学教育,2010(5).

[2]吕逸新.情感与形式熔铸成的经典——《背影》文本形式的审美解读[J].现代语文,2006(6).

[3]钱理群.“做”与“不做”之间——读朱自清的散文《绿》《背影》和《春》[J].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09(11).

[4]杨钟玲.《背影》是一篇经典教材[J].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师版,2007(3).

[5]刘康.《背影》何以成为经典新探[J].语文教学通讯,2007(26).

[6]何年早,姚桂宁.《背影》及其文化思想价值[J].文学教育,2007(7).

上一篇:与业主的协调配合措施下一篇:铁路施工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