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管理心得体会

2024-04-17

舆情管理心得体会(通用9篇)

舆情管理心得体会 篇1

一、增强工作主动性,适应舆情信息的新特性。

当前,社会舆论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只有提高创新意识,才能适应形势的新变化,准确把握舆论导向,从而掌握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主动权,为企业各项工作的推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努力做到宣传工作着力点与新闻媒体聚焦点相统一,宣传导向主张与通达员工意愿相一致。围绕企业各项制度的落实等方面及涉及广大员工切身利益的问题,主动做好宣传解释工作,赢得舆论支持。

二、准确把握重点,提高舆情管理的针对性。

围绕企业中心工作,跟踪热点,找准难点,准确把握每个时期的工作重点,通过舆情信息,展示工作成果。全面掌握广大员工对各业务系统、各职能部门等提出的工作建议和意见,有针对性地把广大员工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同时着力挖掘有深度、有分析、有研判的信息,为工作的加强与改进、创新与发展提供服务。如真有突发事件发生,要沉着、冷静的去处理,对事件保持沉默,封堵,删除都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要敢于坦诚的面对事件。

三、创新分析研判,掌握舆情管理的的主导性。

做到“围绕大局、把握大势、关注大事”,为科学决策和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提供依据。围绕企业发展形势及广大员工切身利益等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舆情分析研判。同时,创新舆情分析方法,运用辩证、逻辑、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从群体性、阶段性、思想性的角度,深入分析其特点和规律,增强“转方式”舆论引导的前瞻性和针对性。另外,还要健全舆情收集和分析网络。建立健全互联网重要舆情信息预警联动机制和重点舆情区域、重点部门的网络舆情直报机制,协调应对、妥善处置网上和社会热点问题。

舆情管理心得体会 篇2

2015年1月1日, 沈阳市教育局正式启动运用“监控软件”开展舆情的监测和管理工作, 从全国范围看, 在区域教育行业中, 起步较早。目前已经成立教育舆情编采部, 负责采集和上报信息, 由市教育局统筹安排相关部门和区县 (市) 教育局, 及时应对和处理负面信息。通过对教育舆情进行监测和分析研究, 构建科学的管理机制, 为沈阳教育舆情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为教育部门宏观把握年度教育舆情提供参考, 为教育负面舆情事件的应对与舆情管理提供方法, 为沈阳教育宣传提供策略依据, 从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推进沈阳教育的健康和谐发展。

通过对沈阳教育舆情的深入分析, 发现沈阳教育舆情主要呈以下特点:

以新闻网站为主导, 微博信息量大。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时期, 新闻网站与电子版纸媒的信息通常交互出现, 一般为电子版纸媒或新闻网站曝出信息后, 各大门户类的新闻网站和纸媒争相转载, 扩大事件的影响。就沈阳而言, 新闻事件的传播仍以新闻网站为主导, 大辽网的信息最为集中, 其次为东北新闻网、新民网。大辽网在短时间内会产生大量评论, 舆论影响范围较广。同时, 微博的信息量较大, 很多负面事件的首发载体是微博、贴吧和论坛。

舆情周期较短。通过对沈阳市典型事件分析发现, 其演变规律需要经过潜伏期、活跃期和衰变期阶段, 由于沈阳市无特大负面舆情事件, 且偏地域性, 舆情事件周期较短。总体上看, 沈阳舆情事件活跃期主要呈现单峰状、波浪状和梯形状三类演变规律, 一般如多发的学生自杀、溺亡等尘埃落定事件, 其舆情态势多为单峰状, 媒体对事件的报道、公众的舆论会集中在某一时间段内急剧增多, 随后基本消失。类似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的政策新规、学生意外受伤等事件多呈现梯形状或与波浪状结合的态势, 通常新规的颁布后会根据民意予以回应, 而意外受伤会有学生伤情及缘由的后续报道。波浪状舆情演变最为常见, 往往由于应对不当引发次生舆情, 出现多个波峰和波谷。

二、沈阳市教育舆情监控与管理办法

实现教育舆情的监控与管理, 首先需采集信息, 即对教育舆情事件进行跟踪监测和数据汇总;其次是对信息进行分类处理, 尤其是及时上报和处理负面信息。在此基础上, 总结分析教育舆情的发生发展规律。

(一) 信息采集

利用舆情监测系统, 每日进行信息采集。系统可根据预先设定的“关键词”对互联网信息进行检索, 抓取符合条件的信息。利用人工对舆情信息进行筛选、统计和研判。根据沈阳市实际情况, 将系统分为突发事件、市教育局、直属单位 (学校) 、和平区、沈河区等13个区县 (市) 共16个版块。在每个版块中配置关键词, 在“突发事件”版块下, 配置了“校园暴力”“踩踏事件”“乱收费”“体罚学生”等40个关键词, 在其他版块中将“单位或学校名称”设置为关键词, 并将单位或学校的简称以及民间说法纳入其中。系统共配置了约1500个关键词。

建立舆情监测表格, 每日进行信息分类。表格包括事件标题 (概要) 、传播载体、发布次数、管辖单位、倾向性分析、教育类别、教育类型等列目, 对采集到的信息逐条进行分类处理。在传播载体中, 分为媒体、论坛、博客、微博, 记录信息的传播来源和分布;发布次数为该条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次数;倾向性分析对信息进行正面、中性、负面信息的分类;教育类别细分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中职教育、民办教育、终身教育、特殊教育、家庭教育、其他10个类别;教育类型细分为教师言行、教育腐败、教学管理、教育管理、学生言行、校园安全、维权诉求、毕业就业、考试招生、监管失职、教育改革、非正常死亡、其他13个类型。

(二) 信息处理

发现负面信息后, 根据危机程度进行上报, 由行政部门酌情进行处理。第一类是突发事件和负面信息, 需在“第一时间”上报, 确保应对的迅速及时;第二类是出现苗头的负面信息, 进行研判和跟踪, 适时进行上报;第三类是循环反复出现的负面信息, 在频繁出现时上报。

(三) 信息分析

沈阳教育舆情月报。通过对教育舆情信息的收集与整理, 梳理每月舆情正面、中性、负面信息总量, 突发事件按舆情热度排行, 各区县 (市) 正负舆情信息分布, 及月内典型事件分析。

沈阳教育舆情年报。通过对全年教育舆情信息的汇总, 从时间、地域、类型与类别、主体、载体和演变规律六个层面对舆情信息进行分析, 从宏观上把握沈阳市教育舆情特点及规律, 总结经验与教训, 对规律性事件提前做出预警。

沈阳教育舆情专报。针对某一事件, 根据收集的舆情信息对事件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 内容包括事件的起因、背景、传播与演变过程, 媒体的关注情况、公众的关注度以及引发的社会影响等。

三、区域教育舆情监控与管理建议

通过沈阳市教育舆情工作的开展, 总结出以下几点符合区域教育舆情监控与管理的建设经验:

(一) 建立自上而下的管理机制

在成立舆情监测小组的基础上, 组建“市教育局———区县 (市) 教育局———学校”三级管理体系, 每一级均有专职部门或者专人负责。舆情监测小组负责每日监测沈阳教育舆情信息, 发现负面信息及时上报到市教育局, 市教育局将信息发送给教育局相关部门或区县 (市) 教育局进行处理, 同时承担各级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确保负面信息得到及时处理, 有效干预舆情。此外, 建立科学高效的舆情管理办法, 实现与宣传部门、安全部门、教研部门等多方联动。

(二) 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

在大数据时代, 舆情预测成为可能。预警内容包括年度事件预警和危机事件的预警。年度事件预警即根据年度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研判, 发现规律, 提前发出警示;危机事件的预警指“第一时间”发现负面舆情时, 对负面进行科学研判, 发出警示。同时建立预警方案的准确性度量和评估体系, 检验预警方案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可以借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将舆情危机按程度划分为四个预警等级, 即轻微舆情、中度舆情、重度舆情和特重舆情, 并可依次采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来表示。

(三) 建立及时高效的危机应对机制

由于负面舆情蔓延迅速, 处理问题的积极态度很关键。一旦出现负面事件, 在事件已经曝光的前提下, 通常靠“堵”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简单粗暴”的方式会使事态更加严重, 要具备直面事实、解决问题的责任和担当。

危机的应对方法。首先要调查事件的全部真相, 调查事件本身的发展情况、涉事人员的态度立场、媒体的介入情况等, 确认责任主体。其次制定科学应对的方法和策略, 信息发布的内容、方式和渠道等。应对需注意几个原则:一是应对及时快速。在新媒体的冲击下, 突发事件应对需善于运用“黄金4小时”。二是快谈事实,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真话未必说尽, 但绝对不能说假话, 低估网民的智商, 说空话和套话容易引起新的不满指责, 也可能引发新的舆情。三是明确责任, 表明态度。明晰事件的责任, 拿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建立多渠道的信息发布机制。市教育局、各区县 (市) 教育局以及各级各类学校都建立在时间上及时、在内容上准确的信息发布渠道。一是建立功能齐全的官方网站。二是通过权威新闻媒体向公众发布教育信息。三是利用官方微博、论坛, 运用具有官方身份的个人微博等媒介发布消息。此外, 在必要时召开新闻发布会, 委托新闻发言人实现与媒体和公众的沟通, 也是干预教育舆情的有效方式。

培养网络论坛的“意见领袖”和“评论员”。“意见领袖”是论坛版主或是很有影响力的网络“发言人”。可选取在教育领域较有影响力的专家等多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少一些破坏性的意见, 以此引导网上舆论, 强化主流言论, 弘扬主旋律。还可以培养“评论员”, 具有官方背景却以网友身份在舆情事件中参与评论, 可以消除公众的抵抗能力, 又能较好地引导舆情, 是一种有效的管控方法。需要注意的是这与雇佣“五毛党”有严格的区别, 后者可能会弄巧成拙, 适得其反。

(四) 提升教育系统人员的舆情素养

教育系统的领导和教师, 可以说是“公众人物”, 一言一行都在学生和家长的监控之下。一个舆情事件的爆发往往是由“一句话”“一张照片”“一段视频”所引发, 这些语言和行为无外乎都是触碰了法律法规或师德师风的红线, 通过网友在微博、微信、论坛等媒介的快速传播, 引起媒体的关注, 导致负面信息扩散。在处理负面事件的过程中, 如果教师、学校或教育局的某些语言或行为不当, 则会激起公众新的不满和诟病, 从而损害教师、学校甚至政府部门的公众形象。提升教育系统人员的舆情素养, 可以定期开展关于教育系统舆情素养的培训, 帮助领导和教师掌握舆情预防和应对的方法, 提升对突发事件的处置管控能力。

(五) 加强正面的宣传和引导

舆情管理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主动加强正面宣传, 引领舆论健康发展。制定科学的宣传策略, 挖掘在教育教学中的典型事件、先进学校以及优秀教师, 主动联系媒体或利用自身官方媒介进行正面宣传, 引导社会舆论方向, 弘扬正能量。从现阶段看, 纸媒及其新闻网站仍然在信息传播当中扮演公众论坛和公众代言人的角色, 其观点立场会成为“主流意见”, 教育部门需充分利用此传播平台为自身服务。另外, 官方网站和微博、微信公众号、个人微博也是不错的宣传平台。

(六) 需要专业科研部门提供智力支持

舆情作为新兴的研究领域, 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 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舆情可能呈现不同的规律和特点。就区域教育系统而言, 教育舆情的监测和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应采用一定的监测手段和分析方法, 保持长期、专业的科学研究, 让研究的智力成果持续作用于区域教育的发展过程, 避免教育舆情的治理陷入“缘木求鱼”的困境。

四、结束语

舆情需要实现由管理到治理的转变。目前国家行政职能部门越来越强调“治理”, 传统的管理往往是通过行政法规制度、行政指导、行政命令等上级对下级的执行与监督过程, 灵活性、创新力不足, 容易产生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等不良后果。“治理却是一个包含多元主题围绕一个目标, 共同参与、协调互动的过程……现代教育治理体系的核心是正确处理好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关系, 建立完整的治理结构。”[1]只有政府、学校和社会等多方联动, 才能共同推动教育生态向和谐健康的方向发展。

摘要:近年来,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学会通过网络传达信息、交流思想、表达诉求, 使用自媒体工具维护自身利益, “网络舆情”应运而生。及时监测、汇集、研判网上舆情, 化解舆论危机, 变被动为主动, 引导舆论方向, 已成为区域教育行政部门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本研究基于沈阳市教育舆情的现状及工作实际, 总结其经验, 探讨新媒体环境下区域教育舆情监控与管理办法, 以期为其他区域教育舆情工作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沈阳教育,教育舆情,舆情监控,舆情管理

参考文献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管理 篇3

7月5日,由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2011年上半年高校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推荐榜”正式发布。报告总结称:相对党政机关和企业,高校对网络舆论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有待提高。

该份研究报告从100多家境内外报刊的报道和评论、8家门户网站的新闻跟帖、约30家论坛/BBS、400余名网络“意见领袖”博客以及微博客、QQ群和播客网站中,梳理出了2011年上半年10件与高校有关的代表性“舆情热点事件”,并对这10个事件中高校的应对、处置能力做出了评估。其中包括南科大学生集体放弃高考、西安交大教授被撤销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江西中医学院破除“留学生强奸女学生”谣言、清华大学“真维斯楼”冠名风波、西安音乐学院回应药家鑫案、西安外国语大学本科生违规参与高考阅卷等。

报告还对近期大学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进行了总结分类:

第一类是学校的确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西安音乐学院回应药家鑫案、西安外国语大学违规参与高考阅卷等。对于这类事件最有效的办法是要真诚面对并积极回应。

第二类是需要辨别和澄清的。如清华大学真维斯楼,公众质疑的关键是“真维斯”三字及教学楼命名过程。报告称,此时大学应及时站出来表明态度,明确立场,让事实说话,引导公众和舆论。

第三类情况是如何看待新鲜事物。报告称,各大学面对新鲜事物的态度是衡量大学开放、闭塞的重要标志。南方科技大学45名同学发表公开信被外界解读为拒绝参加高考就属此列。

此外,报告还指出,有些高校以稳定为名不真诚面对公众,是非常荒谬的。并质疑几乎所有大学都有新闻传播学院,但能利用新闻传播规律应对突发事件的却很少。

建立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

武汉大学文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怀民

高校建立新闻发言人制是高校在突发事件面前应对舆论的必然选择。在高校出现突发事件后,学校往往采取传统的“堵”和“捂”的办法,也就是“新闻──旧闻──无闻”策略。如此结果,往往使事件妖魔化,甚至是谣言满天飞,使学校工作很被动,直至学校的公众形象受损。而为了化解危机,较好地实现与媒体沟通,将事件的真相告知社会、得到社会的理解,提升学校的公众形象,都有赖于高校新闻发言人制的建立。建设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是高校与社会公众、学校师生沟通的渠道,是权威的信息发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大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是建设高水平大学,彰显校务公开、决策民主勇气和学校改革力度的体现;是宣传学校建立良好的学校与社会,学校与教职工互动氛围的重要举措。建立新闻发言人制既可以发挥社会沟通的职能,又能树立形象、引导舆论、控制信息。建立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可谓正当其时。

高校危机发生时如何对网络舆情进行有效管理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闵建颖

成立危机处理小组当危机传播过程中的潜在危机已转化成显性危机时,首先需要做的事情就是立即根据危机的类型,按照预先制订的危机管理计划,迅速成立紧急事件的处理小组。这个紧急事件处理小组应在日常的危机管理小组基础上成立,小组成员应该包括与之相关的所有部门的人员。这个小组的成员要比预防阶段的危机管理小组的人员多,并且包括的部门也要更全面。它的组织结构扁平化,各成员直接对危机首席执行官——组长(校长)负责。这个机构是整个危机事件处理过程中的最高权力机构和协调机构,它有权调动校园里的一切资源,有权做出相应承诺或声明。

信息及时公开,阻断网络谣言谣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高不确定性而传播渠道(如大众传媒等)不畅通时期。也就是说,如果传统主流的渠道能够畅通地发布来源准确可靠的消息,就会相应减少谣言的传播。谣言始于封锁,止于公开。所以在危机发生之后就公开相关信息,向社会诚实地报道事实真相和事件进展是十分必要的。高校危机发生时,信息不公开不仅会扰乱校园秩序,还会使高校的形象大打折扣。对于公共危机来说,特别是在网络这个特殊环境下,消息通过各个渠道及时公开,能让师生和社会公众少一份担心多一份稳定,对转“危”为“机”有很大帮助。

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在网络传播中,传统媒体在很多方面影响和规范网络信息传播。传统媒体在一定程度上仍然设置着网络的议题。不排除一些问题在传统媒体没有报道时,网络就已开始传播,但更多的是在传统主流媒体上报道的事件成为网络传播的焦点。电视、广播和报纸还可直接建立自己的网站或采取电子版的形式,由于这些传统媒体本身所具有的品牌优势、公信力、权威性和可靠性等,他们的网站比较容易获得网民的认可。

网络技术处理网络媒体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网站头条和论坛置顶区。事件一旦发生,校方应该尽快联络各大门户网站和论坛,尽快撤下头条和论坛置顶区论帖,同时要大量发布正面信息,弥补信息空缺,淹没负面信息。

陆续发布跟踪处理结果高校危机发生后,高校通过媒体发布的消息最初都是不全面的。随着事件的发展,管理者要及时通报动态信息,对过去由于情况不清晰而发布的不准确、不全面的信息进行纠正和补充,把危机事件处理的最新情况向公众公布,保持信息最权威发布者的地位。这一阶段媒体的信息发布不仅可以通过通报网络危机事件的发展情况,更可透过对危机事件的解释和评论影响公众的观念,加强组织的影响力。通过网络等媒体不间断地发布事件动态信息,能够避免小道消息和谣言对公众判断力的影响,能够舒缓公众不安的情绪,确保危机舆论减少、组织的品牌所受损伤逐渐减弱。

网络舆论疏散真正有效的做法应当是积极疏导,主动引导,要使那些积极的、正向的舆论能够逐步扩大声势,特别是那些在群众中已经形成的具有一定影响范围的热点舆论,更应当适时地将其纳入组织希望的和所主张并着力张扬的舆论场中,使其发展为主导性舆论。而对那些消极的、负向的舆论则应尽快地加以疏导,使其淡出舆论场,防止其再次回流形成舆论危机,继而引起危机反复。

进行正面形象宣传高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进行组织形象的正面宣传。可以在网上线下举办富有影响的公关活动、制作形象宣传片等来主动创造良好的气氛;可以通过媒体采访、网上座谈、交流等活动展现正面风采。无论何种形式都要以实际行动表明组织重振雄风的决心和期待今后公众支持、帮助的愿望,努力在各种内外部公众中全面恢复形象,消除各种不利的舆论对组织的影响。

事后评估和反馈事后管理是对危机遗留问题和滞后效应的处理,也是由危机状态到正常状态的恢复过程。危机发生之后一定会对高校产生一定的影响和损失,而这些影响又会作用到社会大众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虽然危机过去了,但是公众在这个过程中受到的打击和影响将持续一段时间,存在对再次发生危机的恐慌和害怕。高校要建立起有效的恢复体系,及时对可能再次出现的危机做出评估,并找到问题的关键点,同时通过具体的措施和行动来解决这些问题,并加强事后的预警,避免危机事件的再次发生。此外,还要及时疏导民众、稳定民心,做好危机的补救和安顿工作。

我国高校危机的网络舆情研究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我国现在已经开始重视网络监管和改善网络危机处理方式。我们希望研究发掘到高校危机在网络传播中的传播规律,并构建实际有效的网络危机控制模型,以求达到真正化解突发危机并转化成机遇的目的。希望在以后的实践研究中能结合不同的新案例,有针对性地不断完善相关控制模型,提出更多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和方案。

创新机制,畅通舆情信息汇集渠道

西北师范大学新闻中心主任、副研究员方倩琳

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是党中央对宣传思想工作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也为做好信息工作指明了方向。而做好这一工作,就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工作机制和完善的信息汇集网络。为此,在实际工作中,应从拓展舆情信息渠道,扩大舆情信息涵盖范围入手,为舆情信息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基础。

一是实行舆情信息直报点制度各分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是学校舆情信息工作直报点单位。各直报点要围绕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国内外重大事件、社会敏感问题及学校有关热点、焦点、难点,及时了解、报送师生的思想动态。

二是建立网络信息员制度网络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了解舆情、引导舆情的重要阵地,为此,我们要依托并充分发挥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门户网站的作用,积极掌握校园网舆情,主动引导网上舆论。这就要求校内各学院、各单位、各部门指定熟悉本单位情况、责任心强、懂网络技术的专人担任网络信息员,负责收集和整理本单位在网络工作中的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以及师生员工的思想动态、呼声、反映,每周至少向党委宣传部报送1次信息,重要信息必须及时报送,信息员报送信息必须经本单位负责人审核签字、盖章。同时,要围绕热点问题主动撰写帖文,吸引学生点击和跟帖,从而正确、有效引导网上舆论。

三是建立新闻宣传通讯员制度各单位确立一名新闻宣传通讯員,由新闻中心聘任。负责及时、定期向新闻中心传送本单位教学科研、学生活动及各项工作成果的新闻信息,负责本单位新闻宣传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存档,负责接待和组织校内外媒体的采访活动,完成新闻中心委托的宣传报道和采访任务。

网络舆情心得体会 篇4

一、认识了微博问政的重要性。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舆情愈演愈烈,给政府工作带来压力和动力,也考验政府的应对能力。特别是在2010年以来,微博作为传递舆情的形式迅速发展,微博问政在我国迅速普及,在反映社情民意、丰富信息服务、进行舆论监督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再次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可见,微博问政的新兴是对当代领导者的具体要求和崭新挑战。通过学习,我进一步认识了微博问政的意义,对如何在新时代做一名更合格的领导者有更

深刻的理解。

二、初步掌握了应对突发网络事件舆情的工作方法。微博问政于民,重要的是形式也是方式,需要合适的方式方法。传统应对网络事件的模式是错误的,主要是隐瞒真相,导致谣言四起,致使事态升级。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封锁、沉默、乱说,实际上网络是封堵不了的。应对网络舆情要坚持“四说”:是否说、说什么、怎么说、谁来说。在此次研讨班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案例分析,对如何在这个平台上做到透明化问政、加深与网民互动有了深刻的认识,将会对今后的网络宣传工作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三、学会正确使用微博,让微博成为互动式执政新平台。2010年被称作“中国微博元年”,微博用户经历爆炸式增长。在中国知名网站新浪网的微博平台上,政府机构微博已超过1500个,官员实名微博也超过1200多个。政府机构与官员开设微博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次培训,既是一种“充电”,也是对我今后工作和学习的一种促进。作为领导干部,要带头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精神。当今世界日新月异,各种传播媒体快速发展,只有勤奋学习,勇于实践和接受新事物,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才能无愧于党和职工的重托。我们每一个人,不论年龄大小,只要有决心有信心加强学习,就能够使自己始终与时代的脉搏同步。

学习舆情应对心得体会 篇5

当前,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网络舆论随之孕育而生。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造就了“官”与“民”互动交流的新模式,“网络问政”骤然兴起。置身于网络舆论的新时代中,作******工作人员,能否正确应对网络舆论,不仅关乎自身的形象,同时也关乎******的形象。

一、了解互联网是正确应对舆情的基础

一要加强学习。了解并掌握互联网的一些基础知识,运用互联网技术的一些基本技巧。二要了解网络舆论。要看得懂网络舆论,知晓网络语言的基本含义。能对网络舆论的性质作出基本的判断,正确区分出一般网络舆论、网络群体性事件、网络谣言。知晓网络舆论的发展规律,网络舆论产生的载体,网络舆论产生的现实背景。三要了解并掌握与网络媒体打交道的基本的技巧。发表具有倾向性的观点时要进行充分的思考,不成熟的不讲,不合理的不讲。

二、提升网络技能是正确应对舆情的条件

网络舆论虽然产生并流传于网络上,其根源还在现实生活。因此,正确应对网络舆论,加强日常工作的处理是重要一环。首先,要加强自身素质建设。要对时代背景有基本的判断,准确的理解并掌握上级的精神,不说、不做与时代精神、发展趋势和上级精神相违背的话、相违背的事;对所主管或分管的工作了然于胸,不说外行话;时刻提醒自己注意自己的身份,不说与自己身份不符的话;时刻牢记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说与党的基本政策、基本信仰相违背的话;不断的聆听并吸收群众意见,尊重民意,不说“雷人”的话。其次,要创新政府新闻机制建设。包括建设好并充分发挥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作用,堵死流言产生的现实途径;建立健全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定期的、有针对性的对群众共同关心的问题释疑答难;加强与网友的沟通,采取“做客”、与网友网上聊天等形式,主动的说明问题;加强政府网络平台的建设,主动设置话题,主动的引导网友。五要加强网络信息的回应工作。第三,要做好信息公开工作。主动公开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涉及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决策的结果,并做好充分的解释工作。第四,要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督机制。针对一般性的网络舆论,要知晓,能判断,有回应。要特别注意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监控,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要做到有预案、有应对、有措施。

二、提高应对能力是正确应对舆情的方法

舆情应对培训心得体会 篇6

11月21日下午,全市舆情信息和宣传信息工作业务培训班在兴国县开班,作为一名宣传信息工作人员,能够有机会与全市各地网信精英和宣传骨干齐聚一堂,一起交流进步,我深感荣幸。过程中,授课老师风趣幽默语言艺术和风格以及大量代表性案例分析、穿插音像视频的授课方式让人印象深刻,感触颇深。

作为一名宣传阵地新兵,我在这次培训中受益良多,对自己在不同层面上的不足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明确了工作方向。

一是要强化“四个意识“,始终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紧跟省委、赣州市委、瑞金市委强有力步伐,积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身作则,传播社会正能量,切实为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呐喊助威。二是要积极主动作为,“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要让学习成为常态,更要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做到勤学好问,积极向上,不断丰富知识储备,提升自身素养。三是要与时俱进,善于创新,要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顺应和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工作,为建成富有活力实力魅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贡献一份力量。

高职院校舆情风险管理探析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舆情管理,风险管理

1 高职院校舆情管理概述

1.1 高职院校舆情主体与客体分析

高职院校的舆情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其他员工 (管理人员、教辅人员等) 。

高职院校舆情客体主要包括社会事件、时事热点、学校事务、学校突发事件等。

1.2 高职院校舆情的外在形式、传播途径

高职院校舆情的外在表现形式一般有文字、声音、视屏、图像等。传播途径主要包括:

(1) 电子公告板。包括了校内和校外的各种论坛, 这是十分常见的一种传播途径。楼主发帖, 评论者可以跟帖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2) 聊天工具。传统的QQ和近年兴起的微信, 具有更新迅速、传播快捷、互动性强的特点, 也是深受青年学生青睐的一种传播方式。

(3) 电邮。即电子邮件。

(4) 网络评论。主要见于一些门户网站的新闻事件评论。

(5) 视频网站。也称播客, 以发布视频为主要传播形式, 观看者可以进行评论, 发布观点。

(6) 博客。

1.3 高职院校舆情管理风险因素分析

(1) 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学习意识相对较弱, 思维更加活跃, 加上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正式形成, 比较容易受到一些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 这为高职院校舆情管理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2) 高职院校教职工人数众多, 由于每个人的思想、年龄、阅历差别很大, 造成了对于是非判断、真假辨析及对事物的分析观察能力的巨大差别, 从而加剧了高职院校舆情管理的复杂性。

(3) 当前高职院校舆情管理工作一般都是院校党委领导下的宣传部门承担。由于对舆情管理工作的认识局限, 很多高职院校舆情管理工作者就将舆情管理与宣传工作完全等同, 缺乏舆情管理的专门知识储备, 造成了高职院校舆情管理工作水平良莠不齐, 一旦发生舆情风险, 缺乏具有专业素质的新闻发言人引导外界媒体舆论。

2 高职院校舆情风险管理

2.1 风险管理概述

风险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包括了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管理方式选择、实施风险管理决策以及风险管理效果监测等步骤。

2.2 高职院校舆情管理风险管理

2.2.1 舆情管理风险识别

建立健全信息的收集管理体制。作为高职院校的舆情管理者需要有高度的社会形势敏感, 要及时关注社会门户网站的各类信息, 把握社会最新形势, 同时加强对院校内部的网络信息的监控与观察, 及时发现舆情风险隐患, 建立健全信息的收集、汇总、上报体制, 为应对可能出现的舆情风险打好基础。

建立健全舆情风险监测体系。风险监测是指对可能发生的风险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用专门的监测技术进行检测, 这对于把握舆情风险管理的主动性、赢得先机至关重要。

2.2.2 舆情管理风险估测

舆情管理风险估测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 通过对所收集的大量信息、资料进行分析, 利用科学的方法, 估计和预测舆情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对院校的声誉、社会形象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科学的风险估测将风险分析定量化, 为舆情管理工作者正确看待风险并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措施并及时化解风险提供有效依据。其中最关键的是对风险进行性质判断分类和对舆情风险的强度、频率、范围等进行相应评估。

在风险估测的基础上, 应迅速成立处理舆情风险的专门工作组, 选派有经验、执行力高的人员担任工作组领导, 便于下一步的舆情风险处理工作。

2.2.3 舆情管理风险处理方式选择

根据前期针对舆情风险所做的估测, 面对风险程度轻重制定多套不同的处理方式, 以求将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达到最佳效果。一般风险处理的方式有避免风险、抑制风险和转嫁风险。

(1) 避免风险。避免风险相对来说是一种比较消极的处理方式。通过估测, 如果造成的损失和危害程度极大或后续处理成本过高时就选择放弃方案或计划。但是舆情风险的发生较难掌控, 因为每个人都有发表言论的自由, 任何事件经过舆论发酵都可能形成舆论风险, 这也要求高职院校舆情管理工作者正确看待舆情风险的发生, 并用正确的方法去化解。

(2) 抑制风险。相对来说, 抑制风险是行之有效的风险处理手段。在项目管理理论中意为当风险出现时, 迅速采取各种方法将风险带来的损失或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作为高职院校舆情管理的工作人员, 当舆情风险出现时, 应迅速采取行动, 将风险影响尽量缩小甚至消除。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要求舆情管理者处理舆情风险时注重沟通与工作方法, 避免引起抵制情绪反弹从而引发更大的舆情风险发生。

(3) 转嫁风险。在高职院校舆情管理工作中, 转嫁风险的形式主要表现为将风险转嫁给相关部门, 或进一步明确责任人, 如签订责任书, 提高相关责任人的预防风险意识, 做到防患于未然。这一步在预防风险和发生风险2个阶段都可能存在。

2.2.4 舆情管理风险处理决策

通过了前期估测及处理方式选择, 接下来最重要的步骤是马上实施舆情风险的处理决策, 即所谓“灭火”行动。但是舆情风险因为网络传播迅速发酵, 关注度高, 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往往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特别是在面对外界媒体、与舆情关系人沟通时要提高沟通技巧。

(1) 启动舆情风险处理应急预案。舆情风险的出现往往具有突发性, 所以在平时的舆情管理工作中就要注意建立舆情风险处理的应急预案, 一旦发生险情, 可以随时启用, 避免慌乱情形出现。

(2) 成立专门领导小组, 明确责任人及小组成员分工。具有领导力和执行力的领导小组、明确的人员分工及风险处理的进度控制都将为风险处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可以由院校领导或是分管宣传的部门领导担任小组领导并由舆情管理工作经验的工作人员担任组员。

(3) 派出具有舆情处理经验、善于沟通的新闻发言人与各方沟通。舆情危机爆发后, 媒体、教工及舆情中牵涉的主要人员都保持着对事态的高度关注, 此时及时派出合适的发言人进行恰当的舆论引导, 将对风险的处理起到促进作用。在沟通过程中, 应特别注意提高沟通技巧:

(1) 化被动为主动, 把舆论想说的话主动说出来, 释放舆论高压。当舆情风险爆发, 最忌讳的就是避而不谈, 这样容易引起更多猜测, 加重误读。正确的做法是迅速做出反应, 利用媒介主动谈出来, 避免外界的进一步评论和发挥, 平息舆情。

(2) 注意言辞, 避免使用刺激性字眼, 为良性沟通打好基础。发言人在与外界、教工、学生进行沟通时, 不可把自己当做纯粹的传话筒角色, 也不可给人疏离感, 而是要认清自身引导舆论的职责。在沟通过程中, 要保持冷静、理性的思考, 避免使用刺激性语言, 打好感情牌。

2.2.5 舆情风险处理效果评估

在高职院校舆情管理工作中这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也是容易被忽视的工作。舆情风险处理效果如何, 今后应如何加强舆情管理工作, 减少舆情风险的出现概率都是应该考虑的问题。

(1) 形成完整的舆情风险处理报告。报告应深刻分析产生舆情风险的原因, 阐明处理风险采取的对策及其效果分析, 今后在舆情风险管理中有哪些建设性想法。

(2) 根据处理报告提出的疏漏进行整改。报告中所提出的院校在舆情管理方面存在的疏漏和不足, 应提出可行性整改方案并立即执行。

(3) 加强与舆情风险牵涉的各方人员的紧密联系。不论是外界媒体还是舆情涉及的具体人员, 高职院校舆情管理工作者都应该加强联系, 保持沟通, 听取反馈, 维护舆情风险处理的成果。

3 结语

网络舆情管理体系建设 篇8

在如今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网络作为一种新兴媒体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发展扩张着,一跃成为第四媒体,成为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逐渐渗透到了高校的校园生活当中,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和行为习惯。因此,关注并深入了解网络舆情,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纠正是当前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作为各类信息的集散地,对于社会舆论具有放大的作用,一方面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宣传工作提供了便利的渠道,另一方面,也给校园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如何做好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加强舆情管理体系的建设工作成为各大高校构建和谐校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网络舆情及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现状

网络舆情。关于网络舆情的定义,目前有多种说法,有的人认为,网络舆情就是舆情的传播途径由现实社会转移至网络,主要内容包括网民在互联网上表达的与自身利益或情感相关的一些建议和想法的综合。有的人则认为,网络舆情是指人们借助互联网平台来表达内心的情绪、态度、意见等内容。而本文所研究的高校网络舆情则是在校园网络这一特定空间内产生的具有公众性、传播性,对于大学生日常行为言论能够产生一定影响的网络信息总和。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现状

目前,我国对于校园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相关研究尚不成熟,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一是应急准备工作不充分,响应机制滞后。多数高校的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采用的是从上往下的垂直方式,信息的传递渠道较为单一,导致重要关键的信息不能及时传达,一旦面临紧急状况,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快速有效的响应和处理,从而导致事态扩大,难以应对。

二是处理方式过于被动,硬性指令多。一直以来,很多高校在处理热点问题时都习惯于采取封堵、回避等方式,试图对校园网络舆情进行冷处理,减免日后工作的麻烦,即高校扮演的是控制者的角色而不是引导者,这种被动的处理方式常常使得最终的处理结果与预期目标相差甚远。

三是高校对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研究力度不够深入。网络舆情属于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国内对其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研究人员还是研究机构都较少,所以整体的研究水平还不够深入,商处于多理论的研究阶段,缺乏可靠的实践依据。因此,高校有必要加快步伐,建立一个科学高效的网络舆情管理体系。

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体系的构建

高校网络舆情是开展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为了更好更快地促进校园和谐文化的健康、稳定发展,高校有必要加快构建科学合理的校园网络舆情管理体系。

建立明确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首先应成立专门的机构用于网络舆情监测和危机管理,配备专门的人员负责舆情舆情监控,设日常工作机构。监控队伍可以由兼职人员组成,如学生党干部、学务处工作者、技术人员等等。

其次,要加强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制度的建设工作。高校应在国家法律制度的框架体系内,充分考虑自身情况,建立健全与学校发展实情相适应的网络舆情管理制度,规范学校和教师的网络行为。同样地,建立详细完善的校园网络舆情信息发布机制也很有必要,有利于下级部门迅速及时地向上级相关部门通报工作,便于管理层的决策信息。学校可以指定专门的新闻发言人,建立透明、公开的信息发布制度,第一时间内向社会外界通报校园网络舆情工作现状,澄清谣言,维护学校的社会形象与利益。除此之外,高校还应不断完善当前的大学生利益诉求机制,与其进行平等、包容的交流,充分保障大学生的舆论表达权益,做好他们的情绪引导工作。

培养“舆情领袖”,完善舆情信息的收集与管理工作。在如今信息传播方式多样化的网络环境背景下,极大地增加了高校网络舆情监管的工作难度。要想提高大学生舆情的引导和管理成效,关键在于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能够引导校园主流网络舆情的“领袖”,即“舆情领袖”,从而有效鼓励大学生舆论中一些低俗、虚假、不良的言论,净化校园文化环境。一方面,高校应建立并健全当前的网络舆情收集和反馈机制,做到快而准,对于一些动态的舆情信息要及早发现、收集并迅速相上级汇报;另一方面,还应完善网络舆情的分析与判断机制,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从而准确地了解到大学生们的思想意识形态与关注热点,紧扣网络舆情的发展形式,制订详细、完备的预警方案。

做好网络舆情的应对工作,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水平。高校应密切关注校园网络舆情的走向和事情发展态势,有关部门之间要做好信息的传递和沟通工作,及早地将校园内不和谐的因素扼杀在萌芽状态,关键时刻,可以选择性地屏蔽一些信息,有条理、分轻重地完成各项舆论信息的处理工作,尤其是对于学生的负面情绪,要及时地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引导疏散,以免由个体情绪演变为学生群体情绪。在处理由突发事件导致的校园网络舆情危机时,学校绝对不能只是简单地采取封堵措施,而是应当建立全面的舆情响应机制,充分掌握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热点信息的知情权,抚慰学生内心的不安,创造出安定和谐的校园环境。

与此同时,高校還应注重提高当前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水平,增强他们辨别网络信息的能力,融入德育因素,使其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推动力,从主观层面上隔绝各种不良网络舆情信息的产生与传递。

舆情体会 篇9

提高舆情信息质量,是体现舆情信息工作地位、作用和价值的内在要求。确保舆情信息数量,不断提高舆情信息质量,是舆情信息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的努力方向。对具体工作部门和从事这项工作的同志来讲,要切实提高收集、加工、编写、报送信息的质量,除了增强工作责任感,明确工作目标和原则要求,加强制度建设等以外,还要在开展舆情信息深度分析、加强舆情调研工作、提高信息编写处理能力、处理好工作中的几个关系等方面下功夫,这对提高信息的质量,同样至关重要。

1、加强舆情信息深度分析。

开展舆情信息深度分析,是提高信息质量的基本途径,是推动舆情信息工作上台阶的重要环节。首先,要把握好舆情分析的重点。围绕各方面比较关注、对社会有较大影响的事件,着重分析研究带有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舆情。如:要从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社保等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中,去发掘人们对改革思路、方向的深层次思考;从西方大片热、博客热、网络游戏热、手机短信热等社会现象中,去分析市场化、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各阶层的文化趣味、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道德标准的演变和发展等,从中得出一些带规律性的认识。其次,要掌握舆情分析的科学方法。注意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透过事物的现象看本质,揭示舆情的根本特征和内在规律,提高舆情分析的水平。再次,要坚持开展经常性的舆情分析。把舆情分析作为一项常规性工作来抓,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专题性、综合性、阶段性的舆情分析,以此确定舆情信息收集报送的内容重点和工作的主攻方向。同时,开展舆情分析,还要善于借助“外力”,建立一只有较高思想政策水平、有较强研究分析能力的队伍,形成“合力”,不断提高工作的实效性。

2、重视舆情调研工作。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加强舆情调研工作,是提高舆情信息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提高舆情信息深度分析水平的内在要求。首先,要加强调研的选题策划。确定选题是搞好调研的基础。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往往比解决这个问题更重要。一是要围绕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选题;二是要围绕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选题;三是要围绕前瞻性、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选题;四是围绕特色优势选题。力求以特色见长,以优势取胜;五是发挥部门优势选题。要注意结合业务工作实际选题,以提高选题的针对性和调研的可操作性。其次,要开展形式多样的舆情调研。调研的形式应当多种多样,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不同形式的常规调研、专题调研、民意调查、委托调研等,在充分开展调研的基础上,形成有事实、有分析、有建议的高质量调研报告。另外,要把开展舆情调研与其它方面的工作调研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调研成果,从中提起有价值的材料和观点,丰富舆情调研的内容,形成有份量的舆情调研报告。

3、提高信息编写处理能力。

有了好的信息素材,还需要进行文字的编辑处理和观点的提炼加工,才能成为一篇好的信息。因此,提高信息的编辑处理加工能力,对提高信息质量也很重要。

首先,要明确舆情信息的结构要素。一篇完整的舆情信息,就其总体而言,应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等基本要素。但每一篇舆情信息并不都要具备所有要素,有的可能有,有的可能只包含其中的部分要素。

标题,是表明舆情信息主要内容的短语,作用是表现主题、为阅读信息提供导向、便于储存和检索。好的标题,往往能起到

画龙点睛的作用。标题的类型多种多样,具体采用那种标题类型,要根据信息所需要表达的实际内容和结构来确定。拟定标题,一是要鲜明;二是要准确;三是要新颖;四是要独特;五是要简明。

导语,是舆情信息的开头,具有提示主题、引出舆情信息主体的作用。开头写得好,效应在全篇。导语要以精练的笔墨反映舆情信息的要点和轮廓,使读者很快把握舆情信息的主题。导语不是舆情信息的必需要素,对篇幅较短的舆情信息,可不用导语。

主体,是舆情信息的核心内容,也是决定舆情信息质量的关键部分。主体要用充分的事实材料和典型事例,把舆情信息的主题叙述和阐释清楚。信息的主体部分一般文字较长,具体写法有相应的格局,但没有僵死的条条框框,关键是要突出主题,讲清需要阐述的问题。

背景,是舆情信息的一个结构要素,恰当地运用背景材料,对理解信息内容,深化主题,起着重要辅助作用,但不是每一篇信息都一定要交代背景。运用背景材料,一是要以表达主题为中心,不能偏离主题;二是要与主体内容浑然一体,不能冲淡主题;三是用语要简洁明了,不能拖泥带水。

结尾,是对所反映的舆情事实加以归纳,得出最终的观点和结论。它是全文的概括、总结,是主体内容的延续和深化,能取到加深读者印象的作用,给人以阅读的满足感。结尾并非每篇信息必需的要素,但凡有结尾,都要注意避免头重脚轻,意尽而言不止,讲空话、套话,落入俗套。

其次,要把握好不同类别信息的编写要求。通常来讲,根据内容、性质和编写要求的不同,舆情信息大致可以分为:“动态类”舆情信息、“经验类”舆情信息、“分析类”舆情信息、“调研类”舆情信息等不同类别。对不同类别的舆情信息,要按不同的要求去编写。

“动态类”舆情要突出时效性。一般以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和发展动向为主,即“是什么”、“结果如何”,通常不需要在“为什么”、“怎么办”上做文章。要以实效性和重要性为主要价值取向,以开门见山、一事一报为原则,尽量作到简明扼要。

“经验类”信息要突出特色性。此类信息主要用来挖掘典型、介绍做法、总结经验。编写这类信息要注意反映各地各部门开展宣传思想工作的新进展、新成效,工作探索中的新思路、新做法,工作中取得的新经验、新突破等内容。要以典型性和指导性为价值取向,把最有新意、最有特点、最能反映工作成效的内容凸现出来,以区别于一般工作报告和总结材料。

“分析类”信息要突出深度性。此类信息是对某个专题性、阶段性或综合性的舆情的现状、原因、背景、态势等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为领导和决策部门提出对策建议的信息类别。编写这类信息要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提炼总结、归纳升华,把握态势、预测走势,突出思想内容的深度性。

“调研类”信息要突出对策性。此类信息一般是对某一专门问题的信息反映。内容上一般要有情况、有问题,有分析、有对策建议。编写这类信息要在对策性上下工夫。介绍情况力求完整全面,分析问题力求客观准确,提出对策建议要具有可操作性,便于工作中去执行和落实。

4、处理好工作中的几个关系。

一是信息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报送舆情信息,数量是基础,质量是关键。只有一定的数量保证,质量才会有提升;只有提高了质量,数量的价值才能充分体现。要把工作着力点逐步转向提高舆情信息的质量上,实现从以往“重数量、轻质量”,向今后“数量与质量并重,更注重信息质量”的思路和方向转变,不断提高舆情信息的质量,提高报送信息的可采用数量。为此,要相

应的在工作思路、方式方法、措施手段、制度机制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整,在改进创新中寻求提高舆情信息质量的新途径。

二是时效性与实效性的关系。时效性是开展舆情信息工作的内在要求;实效性是体现舆情信息价值的关键所在。开展舆情信息工作要树立强烈的时效观念,从提高信息的实效性出发,在每个工作环节上,体现时效性要求,突出一个“快”字。凡对中央和省委的重大决策部署、社会舆情的重要变化、思想理论领域的最新动向、国内外重大事件等方面的思想反映,都必须在“第一时间”报送,当快则快,能快则快,做到不迟报、不漏报、不误报。为此,要构筑灵敏高效的信息工作网络平台,建立工作的快速反应机制,形成高效运转的工作机制,把时效性体现在信息收集、处理、加工、传递、反馈的整个流程中,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以时效性来保证实效性。

三是“报喜”与“报忧”的关系。信息工作中的“报喜”与“报忧”问题,实质上是处理好报送正面信息与负面信息的关系问题。说到底,既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也是一个工作方法问题。首先,报送信息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敢于说真话、道实情,做到“有喜报喜,有忧报忧,喜优兼报”。报喜信息不粉饰夸大,报忧信息不掩饰诿过。不论报喜信息,还是报忧信息,都要防止以点代面,以偏赅全,做到持之有理、言之有据,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其次,报送负面信息时,除对某些特定信息外,可多报送一些没有明确指向性,而是带有一定普遍性、典型性的问题类信息。报送信息中,既要如实反映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也要客观地反映相关地区部门的认识态度和工作进展,充分肯定成绩;既要指出缺点和不足,也要分析造成问题的主客观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再次,要把握好报送信息的时机、对象和范围,按照工作程序,把好信息报送的出口关。要通过报送信息,让领导及时了

解和掌握真实情况,作出正确判断,进行科学决策,以达到摸清情况,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目的。

上一篇:地理学科存在的问题下一篇:童年梦痕六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