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心理学论文

2024-04-19

关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心理学论文(共8篇)

关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心理学论文 篇1

论文关键词:幼儿教师 心理健康 现状分析 客观因素 主观因素

论文摘要:近年来,教师的心理健康正在受到普遍的关注和重视。据调查,肩负着基础教育之根本的幼儿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有些问题不仅损害了教师的身心健康,影响了职业的发展,而且由于幼儿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处于身心发育关键期的幼儿,所以无疑对幼儿的发展也产生着不良的影响。因此了解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引起心理问题产生的因素,积极采取措施,增进和维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是出于对教师的关心和爱护,更是保证幼儿健康成长的需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教师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工程师,教师劳动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幼儿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幼儿的身心发展。因此,研究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及原因,据此采取相应的对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应该引起社会和教育界的高度重视。

一、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

走进幼儿园,当你听到孩子的欢声笑语,看孩子们天真灿烂的笑脸时,自然会想到生活工作在其中的幼儿教师,也一定充满了快乐与自豪。因为正是教师充满爱心的看护和教育,才有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但是,当我们真正走进幼儿教师,走进她们的内心世界,才发现其实这是一个身心充满疲惫的群体。幼儿园工作的复杂性、特殊性,要求教师必须全身心地付出,才能完成保教任务。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对幼儿教师的要求的提高,幼儿教师感到压力越来越大。不知从何时起,我们时常听到来自幼儿教师的抱怨声:“工作真没劲”、“这些孩子太调皮了”、“太吵了”、“家长素质太低”、“园长水平太差,无法调动我们的积极性”等等,“烦死了”“累死了”几乎成了口头语。据了解,这种现象在不同的幼儿园里,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这表明目前我国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学者对在职幼儿教师进行心理健康评定,发现有20.8%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欠佳,在人际交往和情绪状况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突出;虚荣心理明显;焦虑水平偏高;性格忧郁孤僻;逆反心理较强,人际交往障碍;心理压力大等等。由此可见,要完成幼儿园的保教双重任务,维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提高她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已势在必行。

二、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客观因素

1、教师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首先是物质需要。教师的物质需要大致可分为生活物质需要和工作物质需要。前者如工资待遇、住房条件、饮食条件等,后者如教具、教材等。虽然不少教师受传统文化崇尚节俭等观念的影响,养成了艰苦朴素的生活及工作作风,习惯了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其他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提高,教师的物质需要也在“水涨船高”,对于一些“高档”生活用品也有了一定的要求。尤其是工作上的物质需要受到了比较大的刺激,要求改善教学条件,丰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需要日益强烈。事实上这些需要在很多幼儿园都得不到满足,甚至还有部分幼儿教师低层次的生活需要得不到满足,特别是在一些欠发达的地区经常发生侵犯教师权益,拖欠教师工资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难免在教师中产生脑体倒挂,酬不抵劳的不公感和社会地位的相对反差,导致了部分教师心理失衡,心态欠佳。其次是自尊需要,主要集中在社会对自己的业绩、形象给予认可方面。相对于其他职业来说,幼儿教育这个职业要求教师具有强大的责任感,耐心和爱心,比别人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与心血。但是社会上还有许多人对幼儿教师这个职业存有偏见,相当一部分人仍然把教师等同于保姆、服务者,这种不公正对待也使相当一部分幼儿教师产生了不平衡感和自卑感,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发展。第三是教师的成就需要。幼儿教育属于启蒙教育,教育成果不能用学业成绩来体现,幼儿园管理者和家长对教师教育成果的评价有时有失公允,使教师的自我价值得不到体现,另外有的幼儿教师所担负的工作同她的工作兴趣爱好、能力等不适合,学非所用、专业不对口等,都会使幼儿教师的成功需要得不到满足。使之产生挫折感和心理疾病。另外如果当成就需要强烈而成功的可能性不大时,如,教师对自己的要求超出个人的能力或环境所允许的条件,或幼儿园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过高造成过重压力时,都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和失败感。长期以来,教师一直被视为甘于奉献的人,教师比一般人具有更强烈的自尊需要、荣誉需要和成就需要,只求能得到社会的关注与认可,“无求益之,唯忌损之”。而有这些需要的教师也正是那些具有强烈责任感和创造需要的教师,当他们的创造成就被忽视、否定、抹杀时,往往使心灵深处造成创伤,引起消极的后果。、人际关系复杂,导致人格障碍问题。幼儿教师的工作特点,决定着教师必须与幼儿,同事,幼儿园管理者及幼儿家长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作为多重角色的扮演者,在处理各种关系中可能遇到矛盾冲突,处理不好,因此产生激动,不安,烦恼和痛苦,不仅影响工作,而且有碍心理健康。在讲求民主、开放的社会里,人际间必须互相尊重、平等、坦诚相待,而有些教师在与人相处时,却缺乏良好的沟通方式与能力,无法适应环境变化的需求,因此产生身心失控的现象,导致人格异常。

3、教育内部的“大锅饭”制度依然存在。“能者多劳而不多得,庸者少劳或不劳而均得”,这个滋生惰性的温床使教育失去内部活力,使教师丧失了进取精神。

4、对教育改革的不适应。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一些来自国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法不断涌入,观念的更新,课程的改变,大有让人目不暇接之势。目前保教第一线的幼儿教师多数毕业于幼儿师范学校和中等师范学校,她们在校学习期间依然沿用传统的课程标准,重“三学六法”及“音、体、美”技能技巧训练,能力结构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加上有些教师缺乏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意识,对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难以掌握,使幼儿教师深感原有的知识水平已经不能完全胜任教学工作,这种难当其任的感觉给部分幼儿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如再不更新知识,充实与提高自己就无法胜任教学岗位,因此,教师心理的焦点、困惑日渐增多。

5、家长的高期望给教师构成了一定的压力。在我国,对孩子的教育一直被看作是重中之重,大多数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伴随着家长文化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早期教育、早期智力开发等一些新观念的影响,他们不再把幼儿园当作是临时照顾孩子的地方,而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从一入园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家长对幼儿园的社会声誉、教学质量、教学环境都有较高的要求,相应对幼儿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教学方法、自身素质等也有了较高的期望,这种高期望在幼儿教师身上的投射就变成了一种较大的心理压力。

(二)主观因素。

1、自信度。部分教师对自我情感、意志和能力难以把握,低估自身价值,丧失自信心,缺乏参与竞争的意识,事事以失败者的心理去接受市场的冲击。在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下,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就会有不思进取、消极怠工等被动的表现。

2、上进心。部分教师不安心教育,教育意识淡薄,再加上不准确的社会横向攀比,个别人对幼儿教师职业存有的偏见,使得整日“孺子可悲”、“夫子可怜”,自我心理与师生感情、敬业精神远远脱钩,出现教育上的“烧不熟心理”。

3、抱负水平。常言道“期望越高,失望越大”,部分教师在生活中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社会能力和社会角色,事事好高骛远,该属于自己的或不该属于自己的,能达到的或不能达到的一律兼收,以致碰得头破血流。

4、耐挫折能力。社会上每个人都可能随时受到挫折,但并非人人都会产生挫折感,这是由于每个人对挫折的容忍力不同的缘故,容忍力的大小受生理、思想境界、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一般说来,身体强壮的人,思想境界高的人,经历坎坷、阅历丰富的人,更能容忍挫折。同样的情境,有的人可能认为是严重的挫折,而有的人则可能认为是无所谓的事情,这是由于价值观不同的缘故。而幼儿教师的主要挫折,来自于教学工作的不顺利,不同人对教育事业的态度和热情不同,基本知识技能和能力不同使之感受也不同,这是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的。

5、心理素质。个体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保持健康的心理的一个基本前提,在心理素质中,人格威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人格威信的大小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心理健康的水平。感情是制约教师威信高低的重要因素。如果教师和幼儿之间有良好的情感交流,建立了良好的感情联系,彼此就能产生亲切感、认同感、相互间的吸引力就比较大,幼儿就会把教师当成自己的父母一样。实践证明,良好的感情关系有利于促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而人格威信较低的幼儿教师,幼儿不愿亲近,其他同事也不接纳,更得不到幼儿家长的认同,以至于使教师本人因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无法维持师生间的情感联系,最终可能导致心理障碍。

三、增进与维护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

无论是幼儿教师本人,还是幼儿园管理者,都应该充分了解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有效地维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总的来说,促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社会各方面、各层次的全力关注和努力。首先要在宏观的社会体制层面上对幼儿教师的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政府部门要把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作为一件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大事来抓,幼教师资培训机构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而且国家要制定相应的法令,以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尤其要将“尊师重教”的意识落到实处,保证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包括工资待遇、住房福利、在职进修、休假晋升等,使千千万万的幼儿教师能解除后顾之忧,安心幼教事业,而且不断取得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机会,为培养人格健全发展的祖国接班人做出毕生贡献。

其次幼儿园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维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幼儿园管理者要正确认识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幼儿教师的心理保护意识,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创造条件、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使每个教师都能发挥自己的才干,尽量满足教师的合理需求,尽可能地为教师提供外出业务进修的机会,特别是还应当创造条件使每个教师有获得工作上成功的可能,此外,要关心教师的家庭生活,哪怕是给予一点点精神上的关心和经济上的帮助都会使她们感激万分,并且重新振作起来忘我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第三方面就是幼儿教师也要正确认识自己,积极进行自我的心理健康教育。现代教育学认为,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接受他人教育的成分呈递减趋势,而自我教育的成分呈递增趋势。教师作为教育者,在心理健康方面更要加强自我教育,幼儿教师要正视现实,淡化功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努力健全自己的人格,优化性格,乐于合群,珍惜友谊,保持良好的人际交往,通过与各种人和睦相处,建立真正的友谊中得到快乐,获得人生的享受,使自己的身心健康。同时还要学会自我调节,保持良好的心境,当产生不良的情绪后,可以向朋友或信得过的同事倾诉自己的心声。除此之外,在生活中幼儿教师还应培养健康广泛的兴趣,掌握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善待自己、关心自己、加强心理的自我保健。

总之,目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佳,不仅存在于某个幼儿园,而已演变为一种社会现象。这种状况不仅影响

关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心理学论文 篇2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心理焦虑的表现

从心理学上说, 焦虑是人们对现实和未来的着急与忧虑的心理体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心理焦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工作上的焦虑。比如, 不适应高职院校的工作环境, 不适应高职教师这一角色;对工作性质、对象、任务、目标感到迷茫, 不知所措;对工作价值和前景不乐观等。二是学习上的焦虑。主要是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变化, 对学习的对象、内容和方式无从把握, 时间紧迫感强, 学习目标摆动性大。三是生活上的焦虑。主要是感到生活压力大, 衣、食、住、行等无序, 人际关系紧张, 社会交往困难, 社会角色模糊。上述焦虑如不能及时有效地克服, 将直接影响到高职青年教师本人的身心健康, 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进而影响高职院校的育人质量和办学成效。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心理焦虑的成因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心理焦虑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包括社会、学校和个人等的多方面因素。

社会因素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期, 各种思潮风起云涌, 对教师价值的认可度与教师心理要求仍有一定差距。尤其是由于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发展历史较短, 投入有限, 生源质量不尽如人意, 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有待提高, 被社会上许多人认为是“末流教育”, 从而使高职教师, 特别是青年教师心理落差较大, 容易滋生焦虑情绪。

学校因素由于大部分高职院校是由原来的中专升格而成的, 其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办学方法以及师资水平、设备条件等还不十分适应高职院校的发展要求, 对身居其中的青年教师而言, 无论在工作、学习, 还是生活上, 都与其他的高等院校有较大差距。现实的差距, 自然容易催生内心的焦虑情绪。同时, 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的缺陷也加剧了这种情绪。有学者将我国一些高校比作衙门, 认为教师不过是三班衙役。事实上, 包括高职教师在内的高校教师在教学工作量、论著数量和等级、科研立项的等级和金额、获奖情况等考核指标的重压下, 越来越感觉到自己是被动工作的打工者、知识商品的销售者, 高校教师传统的职业认同感受到了严峻挑战。

个人因素青年教师虽然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但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 从课堂到课堂”, 对社会、高职院校、学生认识不足, 特别是缺乏企业工作、生产实践的经验, 有职业资格的寥寥无几, 熟练掌握的操作技能更是少之又少。而高职院校强调的恰恰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打铁要靠自身硬, 这部分青年教师怎会不心急如焚?另外, 由于目前高职院校已不局限于从师范院校引进教师, “进口”渠道日益多元化, 许多非师范出身的青年教师, 缺乏系统的教学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 因而在短期甚至较长时间内就会表现出较强的不适应。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心理焦虑的对策

针对引起高职青年教师心理焦虑的各方面原因, 克服他们的心理焦虑也需要采取从内部到外部、从短期到长期、从简单到复杂的多方面、多角度措施。

努力转变思想观念, 主动适应全新的角色定位事物的变化、发展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决定的, 但内因起主导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 焦虑心理的存在与否、强度大小如何, 个体差异很大。心理品质好、心理承受力强, 则焦虑情绪不易产生, 即使产生也程度较轻。所以, 青年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提高对自身和外界的认识, 增强心理承受力。良好的心态是生活快乐的秘诀, 心理学家认为, 应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不要带着怒气去工作和生活。作为教师应了解到自己事业发展的可能性及其限制, 期望值不能过高, 应承认自己也是一个平凡的人, 不能因现状与预期相差太大而理想破灭。可以广交朋友, 寻求社会支持, 在朋友与家人的帮助下减少不良情绪对自己的伤害, 在沟通和交流中宣泄不良情绪, 舒缓压力。去除功利心, 以一个教师的良心对待工作, 也是获得良好心态的方法之一。青年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走向社会, 包括走向学校, 是人生的必然;遭遇挫折和困难, 也是人生旅程的必然。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目前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困难, 但都是前进中的问题, 其前景是光明的。二是要主动观摩、学习和正确进行角色定位。任何人置身社会, 都要同时扮演多种角色, 为人子女、为人父母、为人师、为人上级、为人下级等等。没有哪一个角色是不经学习、磨炼就能扮演成功的。初为人师, 茫茫然不知为师之道, 实属正常。关键是青年教师要善于向前辈学习、向同事学习、从书本中学习、在自身的实践中学习, 慢慢琢磨、细细品味, 才能较快地完成社会化转变, 具备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素养, 从而有效防止焦虑情绪的产生。

倡导“大气”和“大爱”, 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大气候决定小气候, 大环境决定小环境。校园文化的和谐, 对包括青年教师在内的全体师生内心的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人说, 所谓“大学”, 必须要有“大师”、“大厦”, 同时还要有“大气”和“大爱”。此话颇有见地。前两“大”姑且不论, 后两“大”对克服青年教师的焦虑情绪是十分有益的。所谓“大气”者, 是指一所大学有广阔的学术视野、严谨的学术氛围、宽松的学术环境、大度的学术胸怀、良好的校风学风。大气不仅是一所学校整体风貌的反映, 而且会对一所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培养、学术的成就产生根本性影响。大气要求学校形成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和谐环境。大气要求大学奉行“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基本原则, 尤其是在社会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 要少提一些“高度统一”、“绝对一致”, 允许和鼓励各种学术风格、多种研究方向自由发展, 不要把学术研究限制在某个单一、狭隘的条条框框之中, 否则就不可能有学术的繁荣发展, 也就不可能有一流的大学。总之, 大气就是大气象、大气魄。高职院校党政领导不仅应有识才的眼光、用才的气魄、爱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 而且要注重营造有利于拴心留人的宽松、和谐、包容、积极向上、鼓励竞争的氛围。要正视阅历、资历、学历的不同, 个性、特长的差异, 专业、学科的侧重, 对人、对事都要看大节、大趋势, 不可拘泥小节、小波折。这既是高职院校发展各项事业的需要, 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培育竞争优势与核心发展力的重要方面。“大爱”是指大学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要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为出发点, 营造宽容的学术氛围, 建立宽松而和谐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大学的“大爱”主要体现在对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对大学教师的“爱”主要体现在真心实意地理解、尊重和支持。大学教师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为社会服务的重要任务。他们既是某一学科的专家, 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承担者。他们不仅要传授知识, 还要从事科学研究, 回报社会、服务社会。对教师艰辛的教学科研, 不仅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关心, 在经费、设备等方面大力支持, 而且要在时间上、待遇上给予充分保证。总之, 大爱就是大包容、大融合。初出茅庐的高职院校青年教师, 无论学术水平还是教学水平, 无论言谈举止还是为人师表, 各级领导及年长同志如锱铢必究、斤斤计较, 时时拿着望远镜看短处, 处处端着放大镜瞧缺点, 其结果必定是一无是处、一文不值。所以, 从高职院校领导到普通教职员工, 都要注意营造“大爱”的校园文化氛围, 无论擅长理论还是擅长实践, 无论哪种学派, 无论什么学科和专业, 无论职称职务高低, 都要人格上平等, 行为上合拍, 从而使大家均能以主人翁的姿态置身其中, 以主人翁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去。

搭建创业平台, 充分发掘潜质和潜能需要产生情感, 满足了需要, 就会产生肯定的正面情感, 反之, 就会产生否定的负面情感。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工作上产生的焦虑情绪, 就是因为不能满足其创业的需要。因此, 应要求青年教师正视自己和自己所处的发展环境, 既不能确立太低的发展目标, 也不能确立太高的发展目标, 否则便会作茧自缚、自作自受。同时, 要给他们搭建尽可能宽敞、舒适的创业平台, 充分发掘他们的潜质和潜能, 满足其创业需求。例如, 为青年教师指定中老年教师为导师, 双方签订“师徒协议”, 使之获得业务上的指导和帮助;组织青年教师开展教学大比武, 在比赛中互相学习, 互相帮助, 互相促进, 共同提高;组织青年教师外出参观学习, 取长补短;加强晋级、晋职的业务指导, 增强他们的业务能力和自信心。

努力改善生活条件, 满足青年教师的合理需求高职院校实践科学发展观, 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 实现学校的健康持续稳步发展。事物是互相联系的, 又要马儿跑, 又要马儿不吃草是做不到的。对青年教师, 既要在工作中严格要求, 又要在生活上予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青年教师往往是在经济上工资低, 在生活环境上人生地不熟, 经验缺乏。他们就像一棵小树, 需要精心呵护才能茁壮成长, 所以, 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 满足他们正当合理的生活需求。例如, 要落实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政策性待遇;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为青年教师提供廉价出租房, 办好单身职工食堂;在吸纳他们参加无偿科研活动的同时, 为他们创造有偿科研活动的条件, 使他们在提高科研水平的同时, 不断改善生活和工作条件;有关职能部门, 如工会、妇联, 要关心青年教师的婚、丧、嫁、娶等具体事务。生活条件的改善, 不仅能极大地缓解青年教师生活上的焦虑情绪, 而且能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 增强高职院校的凝聚力和办学活力。

建立健全党团基层组织, 积极开展各项活动青年教师不仅处于业务进步的黄金时期, 也处于思想活跃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定型的关键时期。高职院校党组织拥有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 因此, 要积极从思想上重视青年教师, 从感情上贴近青年教师, 从行动上服务青年教师, 针对不同类型青年教师的特点, 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做好工作。为此, 首先要在青年教师中建立健全党团组织。对未到离团年龄的团员青年教师, 要成立专门的团组织;对已到离团年龄的青年教师, 要在政治上主动关心, 激发他们靠拢党组织的热情。对其中的优秀分子, 要按照“坚持标准, 优化结构, 慎重发展”的原则, 及时吸收到党组织中来。其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青年教师精力充沛, 社交欲望强烈, 你不去占领其业余时间和多余精力, 自有别人占领。高职院校的党团组织要积极主动地开展青年教师喜闻乐见的文体、专业、社交等活动, 用丰富的活动内容、灵活的活动形式、广泛的参与范围来吸引他们, 使他们远离牌桌、酒桌甚至黄、赌、毒的侵扰和威胁, 引导他们自觉形成讲党性、讲团结、讲风格, 比政治、比业务、比创新、比奉献的良好风尚。这样, 既能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和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 又能有效克服青年教师焦虑情绪的产生, 保障他们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叶章勇.从国际比较角度看高职“双师”素质及培养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10) .

[2]邱德雄, 吴停风.漫谈“大学”之“大”[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22) .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篇3

关键词:幼儿教师 心理健康 现状分析 客观因素 主观因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教师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工程师,教师劳动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幼儿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幼儿的身心发展。因此,研究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及原因,据此采取相应的对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应该引起社会和教育界的高度重视。

一、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

走进幼儿园,当你听到孩子的欢声笑语,看孩子们天真灿烂的笑脸时,自然会想到生活工作在其中的幼儿教师,也一定充满了快乐与自豪。因为正是教师充满爱心的看护和教育,才有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但是,当我们真正走进幼儿教师,走进她们的内心世界,才发现其实这是一个身心充满疲惫的群体。幼儿园工作的复杂性、特殊性,要求教师必须全身心地付出,才能完成保教任务。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对幼儿教师的要求的提高,幼儿教师感到压力越来越大。不知从何时起,我们时常听到来自幼儿教师的抱怨声:“工作真没劲”、“这些孩子太调皮了”、“太吵了”、“家长素质太低”、“园长水平太差,无法调动我们的积极性”等等,“烦死了”“累死了”几乎成了口头语。据了解,这种现象在不同的幼儿园里,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这表明目前我国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学者对在职幼儿教师进行心理健康评定,发现有20.8%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欠佳,在人际交往和情绪状况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突出;虚荣心理明显;焦虑水平偏高;性格忧郁孤僻;逆反心理较强,人际交往障碍;心理压力大等等。由此可见,要完成幼儿园的保教双重任务,维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提高她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已势在必行。

二、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客观因素

1、教师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首先是物质需要。教师的物质需要大致可分为生活物质需要和工作物质需要。前者如工资待遇、住房条件、饮食条件等,后者如教具、教材等。虽然不少教师受传统文化崇尚节俭等观念的影响,养成了艰苦朴素的生活及工作作风,习惯了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其他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提高,教师的物质需要也在“水涨船高”,对于一些“高档”生活用品也有了一定的要求。尤其是工作上的物质需要受到了比较大的刺激,要求改善教学条件,丰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需要日益强烈。事实上这些需要在很多幼儿园都得不到满足,甚至还有部分幼儿教师低层次的生活需要得不到满足,特别是在一些欠发达的地区经常发生侵犯教师权益,拖欠教师工资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难免在教师中产生脑体倒挂,酬不抵劳的不公感和社会地位的相对反差,导致了部分教师心理失衡,心态欠佳。其次是自尊需要,主要集中在社会对自己的业绩、形象给予认可方面。相对于其他职业来说,幼儿教育这个职业要求教师具有强大的责任感,耐心和爱心,比别人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与心血。但是社会上还有许多人对幼儿教师这个职业存有偏见,相当一部分人仍然把教师等同于保姆、服务者,这种不公正对待也使相当一部分幼儿教师产生了不平衡感和自卑感,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发展。第三是教师的成就需要。幼儿教育属于启蒙教育,教育成果不能用学业成绩来体现,幼儿园管理者和家长对教师教育成果的评价有时有失公允,使教师的自我价值得不到体现,另外有的幼儿教师所担负的工作同她的工作兴趣爱好、能力等不适合,学非所用、专业不对口等,都会使幼儿教师的成功需要得不到满足。使之产生挫折感和心理疾病。另外如果当成就需要强烈而成功的可能性不大时,如,教师对自己的要求超出个人的能力或环境所允许的条件,或幼儿园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过高造成过重压力时,都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和失败感。长期以来,教师一直被视为甘于奉献的人,教师比一般人具有更强烈的自尊需要、荣誉需要和成就需要,只求能得到社会的关注与认可,“无求益之,唯忌损之”。而有这些需要的教师也正是那些具有强烈责任感和创造需要的教师,当他们的创造成就被忽视、否定、抹杀时,往往使心灵深处造成创伤,引起消极的后果。

2 、人际关系复杂,导致人格障碍问题。幼儿教师的工作特点,决定着教师必须与幼儿,同事,幼儿园管理者及幼儿家长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作为多重角色的扮演者,在处理各种关系中可能遇到矛盾冲突,处理不好,因此产生激动,不安,烦恼和痛苦,不仅影响工作,而且有碍心理健康。在讲求民主、开放的社会里,人际间必须互相尊重、平等、坦诚相待,而有些教师在与人相处时,却缺乏良好的沟通方式与能力,无法适应环境变化的需求,因此产生身心失控的现象,导致人格异常。

3、教育内部的“大锅饭”制度依然存在。“能者多劳而不多得,庸者少劳或不劳而均得”,这个滋生惰性的温床使教育失去内部活力,使教师丧失了进取精神。

4、对教育改革的不适应。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一些来自国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法不断涌入,观念的更新,课程的改变,大有让人目不暇接之势。目前保教第一线的幼儿教师多数毕业于幼儿师范学校和中等师范学校,她们在校学习期间依然沿用传统的课程标准,重“三学六法”及“音、体、美”技能技巧训练,能力结构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加上有些教师缺乏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意识,对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难以掌握,使幼儿教师深感原有的知识水平已经不能完全胜任教学工作,这种难当其任的感觉给部分幼儿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如再不更新知识,充实与提高自己就无法胜任教学岗位,因此,教师心理的焦点、困惑日渐增多。

5、家长的高期望给教师构成了一定的压力。在我国,对孩子的教育一直被看作是重中之重,大多数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伴随着家长文化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早期教育、早期智力开发等一些新观念的影响,他们不再把幼儿园当作是临时照顾孩子的地方,而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从一入园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家长对幼儿园的社会声誉、教学质量、教学环境都有较高的要求,相应对幼儿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教学方法、自身素质等也有了较高的期望,这种高期望在幼儿教师身上的投射就变成了一种较大的心理压力。

(二)主观因素。

1、自信度。部分教师对自我情感、意志和能力难以把握,低估自身价值,丧失自信心,缺乏参与竞争的意识,事事以失败者的心理去接受市场的冲击。在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下,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就会有不思进取、消极怠工等被动的表现。

2、上进心。部分教师不安心教育,教育意识淡薄,再加上不准确的社会横向攀比,个别人对幼儿教师职业存有的偏见,使得整日“孺子可悲”、“夫子可怜”,自我心理与师生感情、敬业精神远远脱钩,出现教育上的“烧不熟心理”。

3、抱负水平。常言道“期望越高,失望越大”,部分教师在生活中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社会能力和社会角色,事事好高骛远,该属于自己的或不该属于自己的,能达到的或不能达到的一律兼收,以致碰得头破血流。

4、耐挫折能力。社会上每个人都可能随时受到挫折,但并非人人都会产生挫折感,这是由于每个人对挫折的容忍力不同的缘故,容忍力的大小受生理、思想境界、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一般说来,身体强壮的人,思想境界高的人,经历坎坷、阅历丰富的人,更能容忍挫折。同样的情境,有的人可能认为是严重的挫折,而有的人则可能认为是无所谓的事情,这是由于价值观不同的缘故。而幼儿教师的主要挫折,来自于教学工作的不顺利,不同人对教育事业的态度和热情不同,基本知识技能和能力不同使之感受也不同,这是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的。

5、心理素质。个体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保持健康的心理的一个基本前提,在心理素质中,人格威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人格威信的大小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心理健康的水平。感情是制约教师威信高低的重要因素。如果教师和幼儿之间有良好的情感交流,建立了良好的感情联系,彼此就能产生亲切感、认同感、相互间的吸引力就比较大,幼儿就会把教师当成自己的父母一样。实践证明,良好的感情关系有利于促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而人格威信较低的幼儿教师,幼儿不愿亲近,其他同事也不接纳,更得不到幼儿家长的认同,以至于使教师本人因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无法维持师生间的情感联系,最终可能导致心理障碍。

三、增进与维护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

无论是幼儿教师本人,还是幼儿园管理者,都应该充分了解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有效地维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总的来说,促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社会各方面、各层次的全力关注和努力。

首先要在宏观的社会体制层面上对幼儿教师的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政府部门要把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作为一件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大事来抓,幼教师资培训机构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而且国家要制定相应的法令,以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尤其要将“尊师重教”的意识落到实处,保证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包括工资待遇、住房福利、在职进修、休假晋升等,使千千万万的幼儿教师能解除后顾之忧,安心幼教事业,而且不断取得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机会,为培养人格健全发展的祖国接班人做出毕生贡献。

其次幼儿园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维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幼儿园管理者要正确认识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幼儿教师的心理保护意识,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创造条件、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使每个教师都能发挥自己的才干,尽量满足教师的合理需求,尽可能地为教师提供外出业务进修的机会,特别是还应当创造条件使每个教师有获得工作上成功的可能,此外,要关心教师的家庭生活,哪怕是给予一点点精神上的关心和经济上的帮助都会使她们感激万分,并且重新振作起来忘我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第三方面就是幼儿教师也要正确认识自己,积极进行自我的心理健康教育。现代教育学认为,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接受他人教育的成分呈递减趋势,而自我教育的成分呈递增趋势。教师作为教育者,在心理健康方面更要加强自我教育,幼儿教师要正视现实,淡化功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努力健全自己的人格,优化性格,乐于合群,珍惜友谊,保持良好的人际交往,通过与各种人和睦相处,建立真正的友谊中得到快乐,获得人生的享受,使自己的身心健康。同时还要学会自我调节,保持良好的心境,当产生不良的情绪后,可以向朋友或信得过的同事倾诉自己的心声。除此之外,在生活中幼儿教师还应培养健康广泛的兴趣,掌握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善待自己、关心自己、加强心理的自我保健。

关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心理学论文 篇4

学号 11301081 11301084 11301091 姓名石佳宋钰唐梦怡 分工问卷设计:唐梦怡 资料收集:石佳

报告设计,报告撰写:宋钰 指导教师白志刚

关于当前大学生心理咨询现状的调查

摘要:以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部分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当前大学生自身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观感受和对心理咨询的认识,以及对高校心理咨询服务机构的看法等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了改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心理咨询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压力

一、调查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蓬勃发展,生活节奏日益加快,教育体制改革、社会转型、思想变革及多元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学习、生活、就业、情感、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压力,其认识问题、自我调节能力和控制能力不强,遇到挫折产生心理压抑、紧张,人格出现危机和缺陷,从而成为心理问题高发群体.特别是前几年发生 的马加爵事件和药家鑫事件,最近发生的复旦研究生毒杀室友,丽江女大学生杀人碎尸案发生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逐渐被相关部门列入日程。全国各地高校纷纷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大力推进此方面工作。但仍有部分高校,该项工作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些许不成熟的地方。在此份实践报告中,运用问卷调查法,以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校部分在校生为调查对象,旨在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当前大学生自身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观感受和对心理咨询的认识,以及对高校心理咨询服务机构的看法。

二、调查目的: 本文对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存在的问题、成因及现状进行了分析,对心理咨询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健康人格、提升综合素质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建立完善的高校心理咨询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希望能对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有所启发.三、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分类统计法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1、调查问卷的设计

调查问卷主要包括填写问卷人的基本信息的填写,调查对象自身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观感受及判断;对心理咨询概念的认识;对沈阳师范大学以及全国高校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的看法与建议几个方面。

2、调查对象的确定

本次调查活动在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部分在校生中展开,此次实践调查总共进行50人的问卷调查项目。其中调查男女比例为3:7,女生35人,男生15人。

二、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本次调查根据确定的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50份,收回有效问卷50份,有效率100%。借助电子计算器,以及柱状图进行统计分析。

根据问卷的回收情况,进行数据统计,根据问卷问题的设立情况,问卷情况主要分为五个方面展开,情况如下:

1、到调查结束为止,所调查的外国语学院50名在校生中,共50名知道在沈阳师范大学中设有心理咨询室。比例为100%。认为自己曾遇到心理疾病的人占总体的61%。其中遇到过的心理困扰,恋爱(40%,学业(40%,人际关系(45%,就业(80%网络成瘾(0%此问题为多选题。

2、关于了解心理咨询室的途径问题中,60%的人是通过辅导员或老师的介绍,20%的人是通过同学或朋友,12%的人是通过学校的网站或论坛,8%的人是通过心理咨询中心的宣传(海报、传单等。造成部分同学对心理咨询中心缺乏了解的原因,学校宣传不够(8%,觉得自己不需要相关服务,根本不关心,(70%认为心理咨询解决不了什么问题,不想去了解,(20%学习太忙,无暇了解。(2%

3、关于曾经是否去过心理咨询中心咨询的问题中,去过三次以上(0%去过三次以下(4%,想去,尚未去过(20%,不想去,也没去过(76%。

在其中去过的4%的人中,认为效果不明显,对咨询有顾虑,不能充分表达(70%,觉得咨询老师的水平有限(1%,问题本身太复杂,难以解决(29%。

在没去过的96%的人中,不去心理咨询中心的原因,相信自己可以解决(60%,对心理咨询有排斥(20%,不愿意透露私人隐私(10%,怕别人知道,认为自己心里不健康(10%。

4、关于怎样看待心理咨询的问题中,10%的人认为完全可以接受,2%的人持有无所谓的看法,其余的人认为不可接受,自己不会去咨询。

5、学校建立心理咨询中心的原因以及作用。

何时需要去心理中心咨询(多选。情绪崩溃(80%,遇到困惑(70%,隐私的问题想咨询(75%,人生的感悟需要分享(40%。

建立心理咨询中心的作用(多选。心理知识普及(70%,提供咨询服务(50%,校园文化建设(80%,无作用(17%

四、调查结论: 被统计的50名外国语学院的同学中,超过半数的人认为自己曾经遇到心理方面的问题,而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业,就业以及人际关系方面,但是在100%的被统计的人知道学校设有心理咨询室的情况下,去过的人只有4%,而认为效果明显的人为0。结论是,目前本校的心理咨询室的作用并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同学对于本校心理咨询室的作用并没有很好的把握以及受益。

五、结论分析: 从目前心理咨询室的作用没有很好的显现,同学对于心理咨询室的作用并没有很好的把握以及受益的结论出发,可以把这些状况归结于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自身原因

学校心理咨询重点在障碍性咨询而不是发展性咨询,即目前高校由于主管部门和学校思想上重视不够,经费投入少,心理咨询机构不普及,职责不明,很少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帮助与求助方式,没有使学生认识到心理咨询的重要性,心理咨询停留在口头上、形式上,工作形式化,没有真正落实到队伍建设、经费保障等行动上。

2、社会及家庭原因

社会及家长对学校的要求过高,认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素质培养应主要由学校负责,鉴于各方面的压力,高校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转移到不发生安全事故上来,导致心理咨询工作浮于表面。

3、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在于自我适应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差,自我心理保健意识不健全以及不适当的家庭教育方法,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价值观发生相应扭曲造成的。

六、建议: 1.学校应多加关注学生的基本需求,领导重视,转变思想,掌握规律,确立心理咨询新理念

高校管理者应积极搭建交往平台,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和恋爱观,要培养学生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增加一些关于职业分析,应聘技巧方面知识的教育,使得学生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从基础做起,先谋生再谋求发展。

2.建设高素质的心理咨询队伍,提高整体职业水平

心理咨询是指导者综合素质的展示,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和人文综合素质.要搞好专业队伍的建设,提高专业素质至关重要.应建立和健全心理咨询机构,按国际惯例配备专业人员,建立专职咨询员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数量稳定素质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使咨询师持证上岗.对兼职人员进行系统的心理培训,开展教师的全员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整体业务能力及工作水平,主动对学生提供帮助。

3.改善看法上积极,行为上消极现象的建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主,充分发挥预防性功能,要为他们提供“防患于未然”的心理教育,使其掌握心理保健知识,掌握一些心理调节的方法以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应该具备主动寻求心理咨询的意识。

4.多元化传播途径、咨询手段网络化

尝试进行多种渠道的心理援助。例如采用一对一的“在线心理咨询”方式建立一种沟通渠道;多元化的利用心理沙龙、心理剧表演等多种形式,更好地普及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使每一个大学生都能掌握心理问题的基本表现和一般心理问题的调适

方法;为每一位大学生建立电子个人心理档案,及早发现那些心理问题学生并及时地提醒和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

参考文献

[1]陈虹.大力推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0,(9.[2](美马斯洛.马

斯洛人本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2]车文博.心理咨询百科全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3]黄希庭,郑勇.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4—25 [4]王孝红,彭家理,吴忠才等.大学生网络行为与心理健康教育[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 08,23(9:104-107.关于当前大学生心理咨询现状的调查

1、基本信息: 性别: 年级: 专业:

2、您知道沈阳师范大学有心理咨询室吗? A、知道 B、不知道

3、您是通过何种途径了解到心理咨询室的? A、辅导员或老师 B、同学或朋友 C、学校的网站或论坛 D、心理咨询中心的宣传(海报、传单等)

4、您知道哪些关于我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信息?(多选)A、办公地点 B、咨询时间 C、咨询老师 D、联系电话 E、中心网站

5、您是怎么看待心理咨询这件事? A、完全接受,有问题就应该解决,并且当自己存在困扰时也会去咨询。B、可以理解别人咨询,但自己不会去。C、觉得可有可无,无所谓。D、任何人都可以自己调节,不用去咨询。

6、部分同学对心理咨询中心缺乏了解,您觉得是什么造成的? A、学校宣传不够 B、觉得自己不需要相关服务,根本不关心。C、认为心理咨询解决不了什么问题,不想去了解。D、学习太忙,无暇了解。

7、您曾经去过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吗? A、去过三次以上 B、去过三次以下 C、想去,尚未去过 D、不想去,也没去过

8、您觉得何时需要去心理中心咨询?(多选)A、情绪崩溃 B、遇到困惑 C、隐私的问题想咨询 D、人生的感悟需要分享

9、如果您曾经去咨询过,那么

您觉得效果如何? A、对咨询有顾虑,不能充分表达 B、觉得咨询老师的水平有限 C、问题本身太复杂,难以解决

10、您不去心理咨询中心的原因是? 6 A、相信自己可以解决 B、对心理咨询有排斥 C、不愿意透露私人隐私 D、怕别人知道,认为自己心里不健康

11、您曾经遇到过心理方面的问题吗? A、经常 B、偶尔 C、基本没有

12、您遇到过的心理困扰主要在哪方面? A、恋爱 B、学业 C、人际关系 D、就业 E、网络成瘾

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报告 篇5

一、调查目的

教师职业决定了教师必须拥有健康的心理,而在现实生活中个别教师虐待学生的事件时有发生。为了弄清我县教师心理健康现状,我们开展了《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标准及对策研究》的南充市普教科研课题研究。通过调查分析,摸清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为县教育局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决策依据,为课题后期研究成果提供对比的依据,并为全面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奠基。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课题研究对象为国家级贫困县--仪陇县中小学教师。我们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本县仪陇中学、金城中学、复兴中学、永乐中学、马鞍中学、金城小学、永乐小学、马鞍小学等12所中小学的367名教师组成样本(其中高中教师133名、初中教师142名、小学教师92名,女教师129名),作为研究对象。

(二)调查方法

1.调查工具

运用精神卫生界临床常用的“SCL-90症状自评量表”为测试工具。该量表共有10个因子、90个评定项目,其中包括思维、情绪、行为、人际关系等内容,能全面反映被试心理和行为全貌。量表采取五级评分制:无该症状反应的评1分;轻度评2分;中度评3分;偏重评4分;严重评5分。

运用“工作压力自测问卷”为测试工具。该量表20道选择题,选A得3分,选B选得2分,选C得1分,并将各小题得分相加。

2.调查数据的搜集与处理

发出问卷400份,采用团体施测法,由经培训的教师担任主试,由主试向被试说明测查要求后,被试填写问卷,当场回收。课题主研人员确定有效问卷367份,采用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采用均数差t检验、z检验和方差分析。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

教师生活在沉重的压力与焦虑之中。

(二)结果分析

1.近1/5的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其主要心理障碍是强迫症状、躯体化、饮食与睡眠、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等,其中发生率在4%以上的因子有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该结论也与国内许多研究的结果相一致。很多研究发现,教师职业倦怠使人的自信心下降,工作的紧张性增加,工作满意感下降。还研究发现,中小学教师多数对个人在工作中的角色不清楚,因此导致心理健康问题,使躯体健康下降,饮食睡眠不好,抑郁增加。同时,工作中的人际冲突也会使工作满意感下降,强迫是工作及生活紧张导致心理压力的一种反映,教师普遍责任心强、工作强度大,常常为了工作不得不牺牲休息时间,这显然不利于心理健康。

分析其原因,我们认为,导致教师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不佳的原因可能有:一是社会转型期道德伦理等的新旧交替,使社会行为标准出现了暂时失范现象,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及教育学生的必要性,使他们对这一现象体验得更深刻;二是大幅度的教育改革,需要教师在学历、现代教学方法与技术、知识更新等方面要有全面的发展,使得教师很容易产生压力和焦虑;三是教师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家庭负担重;四是教师渴望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社会对教师这一群体的期望值太高,家长、学校、社会的压力,使得教师长期生活在压抑的氛围中;五是教师之间的相互竞争,衡量标准的单一化(仅以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作为标准),使得教师之间人际关系紧张;六是教师的娱乐时间很少,得不到有效的放松等。

2.男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不如女教师

分析其原因,我们认为,处于社会的转型期,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尤其是住房改革和医疗制度的改革,对于传统意义上担负养家糊口职责的男教师,冲击力远远大于女教师;另外,工资待遇低、住房紧张、经济困难这些生活事件很容易带入家庭,从而引起家庭矛盾,而男性又通常被认为是有责任改变现状的角色,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对男教师的影响无疑比女教师要大得多。

3. 40-49岁年龄段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国内正常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这说明体力心力的自然消耗、知识技能的相对滞后,会使中年教师感到不适。另外,人到中年子女成长不利,父母年迈多病,家庭住房等,都会增加一些忧虑和实际负担。并且这些教师的教龄大都在以上,长期单调刻板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很容易引起职业倦怠,出现情感冷漠和身体虚弱。强迫症状较突出可能与教师职业特点有关。作为教师,往往追求完美的人格,把教育作用绝对化,不给自己留有余地,无形中容易损伤自己的心理健康。

已有研究表明,40--49岁年龄段教师,主要担心的是子女问题、健康问题和住房问题,大多数学校目前都实行竞聘上岗的举措,这给教师的生存带来了压力。并且,40一49岁的教师正处于生活事件多发阶段。所遭遇的生活事件越多,尤其是负面生活事件,则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就越多。

四、调查结论

1.农村教师心理趋于健康。本研究的367名中小学教师在躯体化、焦虑因子上得分高于全国成人常模,精神症状得分与全国成人常模一致,其余7个因子得分均低于全国成人常模,其中躯体化得分呈极显著性,说明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趋于健康。

2.男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不如女教师。男教师与女教师相比在敌对、躯体化、强迫症状上呈显著性差异,在人际关系上呈极显著性的差异。

3.不同年龄段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或不显著差异。其中40--49岁年段教师心理障碍多于其他年龄段教师,说明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程度不一。

4.存在心理健康障碍或心理健康困惑的教师人数比例低于其他同类研究。低于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课题组对辽宁省中小学教师的抽样结果(51.23%)的32.97%;低于刘霄对中西部地区教师的调查结果(25%)的6.74%。

5.对不同群体教师心理健康的特征研究结论亦不一致。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课题组对辽宁教师研究的结果是:“从心理有问题教师的分布上看,小学多于初中,初中多于高中,城市多于乡村,而小学女教师的心理问题多于小学男教师。”另据刘霄对中西部地区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研结论:“中西部地区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国内成人常模;女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不如男教师;40岁以上教师躯体症状、强迫症状问题较突出;40岁以下教师在人际关系方面问题较突出”。而我们研究的结论恰与国家课题组的结论相反:从心理有问题教师的分布上看,中学教师多于小学教师,男教师多于女教师。与刘霄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如男教师”结论例外)。

关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心理学论文 篇6

内容摘要:高校女教师为现代知识女性的一个重要群体在获得越来越重要的社会承认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压力,相当一部分高校女教师已处在“亚健康”状态,她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程度不容乐观。充分认识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促使高校女教师保持心理健康、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力为高校的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高校女教师

心理健康

原因

对策思考

21世纪,女性在家庭、社会中的特殊作用已被广泛承认并有了新的诠释,女性人力资源在社会发展中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地位。但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女性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成为影响女性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校女教师为现代知识女性的一个重要群体在获得越来越重要的社会承认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压力,而高校独特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明显的职业特征,使得高校女教师具有了自身独特的心理。因此,如何使高校女教师保持心理健康、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力为高校的发展贡献力量已成为当前我们必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

我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联合组织实施的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在上海高校女教师中,时有“失眠”现象的占44.8%,时有“身心疲惫”之感的占58.6%,时有“烦躁易怒”情绪的占54.9%,常感到“体力不足”的占48.2%。专家认为,相当一部分高校女教师已处在“亚健康”状态.她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程度不容乐观,应该引起全社会关注。在河南省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调查中有心理问题者占被调查者29.1%,调查表中的scl 90的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在广东、上海、贵州等地的高校教师心理健康调查分析中都报道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高于男教师,故应引起重视。综合各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调查的状况,我们可以看出新时期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高校女教师和男教师相比具有较高的忧虑性和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许多的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具有更高的焦虑倾向。调查显示,高校女教师比男教师情绪易激动,易生烦恼,心神动摇不定,易受环境支配;常产生矛盾,比较难照顾到大体;且忧虑抑郁烦恼自扰,具有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新环境中的成长能力低于男教师。

其二,高校女教师与其他行业的女性相比,人际关系的敏感、抑郁和焦虑表现更为突出。

其三,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随年龄的增长不断提高,且年龄越大的女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越高。有研究结果显示,高校35岁以下女教师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群体,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8个因子的分值均高于35岁以上女教师。

其四,高学历女教师和具有中级职称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有研究结果显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和具有中级职称的女教师,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偏执、精神病性6个因子的分值均高于具有本科及以下学历和具有高级职称及中级及其以下职称女教师。

二、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1、现代社会的压力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一方面,高校女教师受过多年的教育,事业心较强,对自己要求比较高。社会也要求高校女教师在女性中扮演“强者”、“成功者”形象。高校女教师又要承担与其他女性同样的家庭角色,同样受来自社会传统等各方面的影响,特别是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观念在高校女教师的思想中仍占一席之地。当事业与家庭不能两全时,大多数高校女教师表示如果自己因工作而减少了对家庭的照顾甚至牺牲家庭,会感到内疚并自责。同时,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女教师表现出当其抱负得不到顺利实现时就感到前途渺茫,安于现状、不愿或不敢改变现实,因而心理负荷比较沉重,影响了心理健康。另一方面,虽然高校女教师受过较高层次的知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克服或减少女性性格中的常见的不良特征,如被动、消极自卑、目光短浅、虚荣心和嫉妒心强等特征。也有部分高校女教师忽视自身修养和人格塑造,使自己性格中存在一些不良特征,构成了阻碍自己成功的因素,也影响了自己的心理健康。

2、女性生理特点和心理成熟度的制约。目前,我国知识女性一般在30岁左右生育,此时正是为事业打基础的关键时期。但是大多数女性为了生育和家庭而不得不暂时停止事业的进程,从而失去很多发展的机会。尤其是已婚已育的高校女教师,其大部分时间被紧张的工作、家务劳动占用,完全属于自己的轻松时间实在是很少,使她们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样的矛盾导致了高校女教师心理压力增大。另外,由于年轻女教师涉世较浅,社会经验不足,对人生的认识较为单纯,挫折耐受力差,容易受人际关系、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和爱情婚姻家庭等问题的困扰,更容易发生各种心理问题。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工作业绩的显现,年轻女教师的自信心逐渐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不断提高,使其能从容地对待挫折和失败,心理水平不断提高。

3、高校女教师提升自身学历和职称过程中形成的压力。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教师不再是学生的唯一信息

源,传统上的教师权威意识下降,教师在社会上及学生中的地位受到挑战。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对高校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形势,高校也在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对教师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高校女教师在完成当前教学和科研工作任务的同时,还必须不断给自己充电并获得高一级学位。这就给本来就承受着高负荷的女教师又增添了更大的压力。从而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同时,在高校,职称代表着教师的专业水平,代表着社会对教师的认可水平,代表着教师可以获得的报酬、待遇和社会地位,因此,高职称就成为高校教师关心、渴望和追求的重要目标,也必然导致教师之间产生激烈的竞争。由于中级职称女教师对高级职称的渴求更直接、更现实,也更为迫切,因此更容易发生各种心理问题。

4、高校的发展和教师职业的特殊性给高校女教师带来的压力。近几年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高校教师资源比较紧张,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量日益加大。这样使高校教师没有工作与休息、上班与下班的严格界限,一直处于几乎没有放松状况的紧张之中。同时,由于一些高校领导和主管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不太注意解决教师心理问题,而且多用机械的数字化指标来评价和看待教师,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教师的心理压力。因此高校教师,尤其是女教师一方面要面对繁重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还要为生计、前程奔忙,久而久之,便在内心积存下难以排解的心结。

5、高校女教师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所带来的压力。高校女教师的知识丰富,有较强的自信心,但社交范围以校园师生为主.涉及面相对较窄,因此,对自己的内部特征和感受比较重视,坚持自己的行为标准和信念,重视对自己行为的观察和分析,人际交往能力较差。人际关系处理的不当也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

三、对解决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几点思考

新时期,高校女教师作为女性中的优秀分子同样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不能很好地调试和缓解,势必会阻碍自身乃至高校的进步和发展。因此,解决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1、社会应对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给予更多的关注,特别是女教师的心理健康

现代女性在获得越来越重要的社会承认的同时,面对新的挑战和压力。社会因素的困扰和制约也必须承认,适合女性发展的公正的社会环境尚未完全形成,因而职业女性在工作中的成就往往被贬低。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社会的思维定式往往是允许女性在很好地完成家庭职责的基础上,去追求社会目标,否则将面临巨大的家庭和社会压力,或者使女性处于事业与家庭都要兼顾的超负荷状态,最终因不堪重负而挫伤女性的进取精神,或者导致家庭矛盾增多,夫妻感情恶化,使女性在事业上增加沉重的额外心理负担。

高校女教师肩负着为祖国培养新世纪的高级专门人才和人类生息繁衍的双重使命,她们在教育及教育研究方面有着丰富经验.在培养、育人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因此,政府应制定各种政策在社会上加强现代性别意识的宣传,转变陈旧的性别观念,使机械论的男女平等观向人性化的男女平等观转变,不断提高高校女教师的地位;各级领导各级妇联应为高校女教师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舆论环境,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和职业保障,减轻她们的工作压力,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配合高校女教师,使高校女教师在一个被爱、被理解、被尊重的氛围中工作,以提高工作积极性。

2、高等学校及学校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高校及学校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对高校的进步和发展、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学校领导要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应给女教师营造一个平等、安定的环境,重视女教师的生理和社会特点,适当减轻她们的劳动强度,维护她们的基本权益。注意建立合理的评估体系,在制定教学、科研相关的工作指标以及职称的评定等各方面做到公平且切实可行,从而激发女教师的成就动机,而不能简单地用冷冰冰的数字化指标对其进行评价;扩大女教师的参与权和决策权,积极听取她们的意见,让她们真正感觉到地位的提高.使她们身心愉悦;同时,学校及相关主管部门应积极组织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娱乐活动,及时帮助女教师缓解压力;建立女教师的心理档案,关注女教师的心理健康;要实行人性化管理,理解和尊重女教师,尤其要关心她们的家庭生活,帮助她们解决家庭困难,排除她们的后顾之忧。

3、高校女教师要有意识地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1)高校女教师要掌握心理放松技术。放松训练是降低教师心理压力的最常用的方法,高校女教师要加强学习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知识,注意劳逸结合,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从容面对压力,合理宣泄情绪,适时释放心理紧张,缓解心理压力,从而有效地解决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如平时要加强体育锻炼,通过运动可以增强体质,还可以调节情绪,改善人际关系,消除心理障碍,治疗心理疾病,从而增进心理健康。而目前高校女教师普遍缺乏必要的运动,在《上海高校女知识分子地位研究》中调查表明:有57.7%的人每月锻炼身体不到1次。

(2)高校女教师要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塑造健全的人格。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于自己的身心状况、自己与别人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是人格结构的核心部分。女性的社会价值如何,取决于女性自身。高校女教师要想在教师职业上取得成功,就必须正确地认识自我与社会,应该对自己的能力、气质、性格等有一个稳定而正确的认识和判断,树立信心,增强竞争意识,充分认识到女性自身的优势,融人到集体中,从他人那里获得肯定、理解的愉悦,在与他人的交流中看到他人的长处,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调整人格发展的方向。

(3)高校女教师要主动寻求社会支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心理学上社会支持是一种特定的人际关系,有了它,就知道有可以信赖的人在尊重、照顾和爱护自己。当一个人遇到心理压力时,能够从这种社会支持中获得有效帮助。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高校女教师要确立合理的工作目标,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要走出家门,走出家庭圈,走出校门,走出同事圈,加强横向纵向联系,积极主动地扩大人际交往,形成各种层次的朋友群体,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学会与更多的人交流思想和情感,增进相互之问的沟通与理解,使烦恼和苦闷及时得到排解。

(4)高校女教师及时求助于专业心理咨询。在遇到无法自我排解的心理问题,高校女教师要及时向受过严格训练的专业咨询人员寻找心理学帮助和指导,以便使心理问题尽早得到消除。

【参考文献】

1王伊丽 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与维护j.武警学院学报,2003,19(15)

2李常健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7(3)

3赵艳丽 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18).4

4李宝峰 河南省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8).4

关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心理学论文 篇7

关键词:高校教师,心理压力,压力源,应用型本科

1. 前言

应用型本科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而形成的一批本科院校, 与传统的学术型大学不同,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更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统一[1]。因此,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求教师不仅能传授本专业的基本知识, 也要熟悉岗位操作, 并善于通过恰当的教学法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这些都给教师带来了很大心理压力。所谓心理压力是指个体在生活实践中对各种压力事件不适应但暂时无法摆脱而形成的一种持续紧张的综合性心理状态[2]。众多国内外文献表明, 高校教师的心理压力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3]。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压力因素的分析方面[4], 一般采用精神状况自评量表作为测量工具[5], 调查范围主要是研究型大学和职业院校[6]。然而, 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心理压力现状的调查研究。因此, 本文通过对唐山市3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问卷调查, 对教师的心理压力程度、来源以及舒缓方式进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调适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几点建议。

2. 调查项目说明

为了了解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的心理压力情况, 本文对唐山市3所本科院校的专任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教师的压力感、压力源以及疏解压力的方式。本调查采用配额抽样的方法分别在唐山学院、唐山师范学院和华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三所学校开展, 其中每所学校采用便利抽样的方式各发放200份问卷, 共计600份问卷。最终回收有效问卷519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6.5%。本调查采用SPSS17.0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了频数分析、多响应变量分析和交叉表分析。

3. 调查结果

3.1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压力现状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普遍感觉压力较大, 有30.1%的教师认为非常有压力, 有52.6%的人认为比较有压力, 几乎没有教师认为压力小。如果以1表示极少压力, 以5表示非常有压力, 教师平均压力水平在4.13左右。图1显示了不同年龄、职称教师的压力水平, 总体均呈倒U形分布。在所有年龄段中, 40-45岁教师的压力最大 (4.35) , 其次是45-50岁 (4.27) , 30岁以下和50岁以上的教师压力感不强, 均为3.63。在职称比较中, 讲师和副教授的压力感都大于4.10, 明显高于教授 (3.89) 。

中青年教师是教学、科研的主力, 承担大量的教学科研任务, 同时还面临社会认可、家庭生活、人际交往等多方面挑战, 本身压力就比较大。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中青年教师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教学能力、实践经验、科研成果、学历学位等方面提高了标准, 导致教师压力进一步增大。众多文献研究表明, 教师压力过大将不利于身心健康和工作生活。

3.2 高校教师压力源分布

高校教师压力的来源比较复杂,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自我实现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压力、同事竞争压力、经济压力、感情压力、考核与评比压力以及自我形象压力等。多响应变量分析结果显示, 按总响应百分比排序, 教师认为最主要的压力来源于考核与评比 (响应百分比26.9%) 、经济压力 (24.3%) 、自我实现压力 (19.9%) 三个方面。其中, 超过半数的教师认为压力主要来源于考核与评比 (个案百分比60.7%) 和经济压力 (54.9%) 。将教师性别、年龄、职称等基本特征与教师压力源做交叉表分析。不同性别教师压力源不同, 男性教师将经济压力排在首位, 其次是考核与评比;女性教师首要的压力是考核与评比, 其次是经济压力。不同年龄的教师压力源存在差异, 30岁以下和50岁以上的教师将自我实现作为主要压力, 30岁至45岁年龄段的教师以考核与评比压力为主, 46-50岁教师以经济压力为主。不同职称的教师压力源存在差异, 其中助教的主要压力来自于经济方面, 讲师和副教授主要面临考核与评比压力, 教授除了考核与评比之外还面临自我实现的压力。

3.3 教师压力缓解方式

高校教师的压力疏解方式主要包括找人倾诉 (24.3%) 、购物 (20.4%) 、运动 (20.4%) 等, 其中有47.1%的教师会通过找人倾诉释放压力, 其次是购物 (39.4%) 、运动 (37.6%) 和上网 (36.5%) 。值得注意的是, 虽然教师普遍感觉压力大, 但是只有2.9%的人会去看心理医生。可见高校教师在面对压力时一般会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自我调适。但是上述压力缓解方式多为回避式的自我调节, 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将教师性别、年龄、职称等基本特征与教师压力缓解方式做交叉表分析。男性教师和女性教师在缓解压力时采用的方式有较大差异, 半数以上 (51.9%) 的男性教师主要通过运动缓解压力, 其次是上网, 占40.7%;而女性教师中有55.7%的人是通过找人倾诉来缓解压力的, 其次是购物, 占50.4%。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师选择的压力缓解方式也有较大区别, 30岁以下的教师多以上网转移压力, 30岁至40岁的教师习惯找人倾诉压力, 41-45岁的教师会通过购物行为缓解压力, 46岁以上的人主要靠运动释放压力。不同职称的教师压力缓解方式也不相同, 助教主要采用上网的方式, 讲师主要采用找人倾诉的方式, 副教授主要采用购物的方式, 教授主要采用运动的方式。对于助教或30岁以下的年经教师而言, 他们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要高于其他各组, 而且由于经济条件限制, 上网是他们缓解压力的最好选择。

4. 高校教师压力调适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 唐山市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普遍感觉压力比较大, 尤其是处于讲师和副教授职称的中青年教师压力最大, 其压力主要来源于考核评比和经济压力。目前, 高校教师一般采用找人倾诉、购物、运动等自我缓解方式, 并不倾向于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本文认为, 仅靠高校教师的自我缓解方式不能解决心理压力问题, 高校还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关怀和干预, 帮助教师进行心理调适。

4.1 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一样重要, 但是目前高校只有定期体检, 很少有规范的心理测试和诊断。调查发现, 高校教师的心理压力很大, 但都是进行回避式的自我调节, 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 高校应对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指导, 丰富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 向教师传授进行心理调适的技巧和方法, 帮助其化解心理压力。

4.2 改善高校管理体制

根据调查结果, 高校教师的压力主要来源于考核和评比、经济压力。高校应从管理体制上充分考虑教师的心理健康, 处理好绩效考核与教师薪酬之间的合理分配, 体系职级之间的公正、公平。同时, 高校应尽力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为教师提供更多的运动、娱乐活动机会, 改善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周卫东.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索[J].教育探索, 2013, 03:83-84

[2]许玲.当前国内外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现状分析及评述[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49:156-157.

[3]宋秀丽, 杨漠, 刘亚男.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综述[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 01:87-89+94.

[4]衣新发, 赵倩, 胡卫平, 李骏.中国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横断历史研究:1994~2011[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03:12-22.

[5]张丽华, 潘汝莘.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概况、成因及调节[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01:1-4.

关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心理学论文 篇8

[关键词]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现状分析 相应对策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1.纵向看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幼儿教育越来越重视。人们已不满足于幼儿发展成长过程中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关注的角度与方向更多地投向了影响一个人长远发展、影响一个民族未来兴衰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层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随之,幼教的主体——幼儿教师的培养层次也逐步提升,从最初的中专级别发展到了专科、本科乃至研究生教育。高校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也普遍推广,并呈方兴未艾之势,截止2010年,全国开设心理学专业的高校已达56所。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国内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也日益频繁,而新兴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交流中获得发展的同时,也使得我国与起步较早的国家和地区的同一领域的差距不断缩小。生产力的提高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也带来了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让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交流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为实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飞跃提供了可能。

2.横向看问题。在具体的实践中,很多地方只是部分地实现了幼儿物质条件和生理健康需要的满足。这主要是由于各个托儿所、幼儿园的教师及部分幼儿家长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知之有限,具体表现为:相当数量的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心理健康的认识仍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水平上,还没有实现向生物——心理——社会——教育协调整合模式的转变;更多的幼儿心理健康问题被认为是思想品德问题或是简单的个人行为习惯,只注重表象工作,未能上升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度;相当数量的幼教工作者未能有效针对幼儿身心的特征规律因材施教,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刻板化、程式化,效果不理想;虽然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有识之士及国家政府的足够重视,但毕竟我国在此领域的发展历史较晚,相关的理论体系还不够完善;专业师资方面匮乏也是该领域发展的最大障碍。

二、落实完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牢固树立以培养“完全儿童”为目标的全新教育观念。培养“完全儿童”是现代幼儿教育的新观念。具体是指:幼儿教育应着眼于幼儿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的完整培养,达成幼儿体、德、智、劳、美的全面和谐发展。幼儿不仅要有健壮的体魄,各种才艺的学习,还要发展生存能力,乐于与人交往,行为统一和协调,性格特征良好,形成一个能调整内在需要和外在压力保持平衡状态的健康心理。

2.加强幼师培训工作,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要想让幼教事业迈上健康完善发展的科学轨道,必须努力提高幼教工作者的素质,促使他们在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掌握幼儿的教育方法、技巧,努力提高自己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卫生、心理咨询、心理诊断等知识,并学以致用。

3.营造一个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发育的环境。从本芬博尼的儿童发展的生态学模式中得知,幼儿的心理发展环境中的人文环境分为三大系统,即直接环境(家庭和托幼机构)、间接环境(父母的工作与交友及社区环境)和宏观环境(时代、文化和社会经济环境)。因此,作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幼儿教师和父母)与幼儿的接触最多,关系最为密切,首先自身得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其次,幼儿教师和父母要把握好对幼儿的期待尺度。合理的期待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的成长,不合理的期待(过高或片面的要求)则会导致幼儿心理畸形发展。而且,幼儿教师和父母对幼儿的各种心理现象应及时采取丰富多样的应答措施,以预防幼儿心理问题的产生。

4.加强幼儿园与高校的合作、对接,完成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当前,幼儿园的师资培养工作主要由各级中等师范院校承担,各级高校(主要是高等师范学校)虽然也开设了一些涉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但这些专业大多是对心理学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学习,其应用心理学部分也主要是针对青少年以上的对象而展开研究,而且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也主要到中等以上的学校就业。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就必须加强幼儿园与高校的合作。我们可从以下几个途径来实现这一目的:(1)高校应积极支持心理学专业学生到幼儿园进行教学实习。(2)各级幼儿园应从高校聘请一名以上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做定期指导,减少盲目性,使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科学化。(3)逐步实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养由中等师范学校向高等师范院校培养转变。

总之,新时期中国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态势良好,但各地发展很不均衡,其中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但这决不能成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止步不前的理由。只有认识到位、重视到位、投入到位,方法措施切合实际,中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明天一定会很美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必将早日实现。

上一篇:张宇《不要来找我》歌词下一篇:假面舞会活动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