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纹样》说课稿

2024-04-21

《美丽的纹样》说课稿(共9篇)

《美丽的纹样》说课稿 篇1

我说课的内容是《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的划分,《美丽的纹样》一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本课是在学习了画单独纹样的基础上所设置的图案课程,学好这一内容能为今后学习《形的重复》等课打下基础。所以本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了解画花边的有关知识,而且能使学生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了解“美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生实际,我拟订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画花边的相关知识点(纹样的定义和骨式排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喜爱美术的情感与认真细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认识画花边的概念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

如何使学生掌握画花边的四种基本骨式

二、教学方法: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根据教材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十分重要。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情境激励法为主的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做法如下:

1、情境激励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比较多,而且有一些是比较枯燥的概念知识,对于这类知识的学习,学生往往不感兴趣,甚至厌倦。针对这种情况,我以竞赛游戏导入,把本课的知识点设计成“特点关”、“判断关”、“骨式关”与“应用关”,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抢答为竞赛形式,并把这一情境贯穿于整堂课,把课堂变成赛场。通过创设这种竞赛情境,把枯燥无味的说教变成了紧张刺激的游戏,学生在玩乐中整体感知了知识点,在不知不觉中愉快的完成了学习过程,同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2、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已是十分普遍的现象。《课标》中也指出:“教师应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教学”。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我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来配合教学,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课件的优势,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感受,在各教学环节中不断刺激学生的兴奋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加到动脑的活动中来。使教学真正做到面向全体。

三、学法指导: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 叶圣陶的这一句话一针见血的指出了教师的重要任务“不仅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因此,对于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我的做法是:

1、引导合作探究: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掌握画花边的四种基本骨式,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先运用课件出示了四幅不同骨式的画花边,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两个问题

1)、这四幅画花边分别是以怎样的规律排列的?

2)、如果用箭头来表现的话,你觉得应该怎样表示呢?

等学生讨论结束以后由每个小组选派一个代表上来汇报。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每个学生都能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由于学生是自己经过 “观察—思考—讨论”这样的过程找到的答案,所以对这一知识会有一个非常深刻的理解。这样即让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得到了锻炼又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2、学生参与多种评价方式:

在本课的评价过程中,我采用学生自评、互评为主,教师简评为辅的方式进行评价活动。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设计思路与想法然后同学之间互相提建议最后由教师进行简短的评价。这样把空间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在评价活动中分析概括能力得到锻炼、欣赏水平得到提高、自信心得到培养,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运用小游戏(报数)创设竞争情境并组织学生按组分成四个竞赛小队,使学生一始就有一种竞争的欲望。

(二)、小组竞赛、感受新知:

1、竞赛第一关“特点关”;

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一竖一横两幅纹样,让学生找一找这两幅纹样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从而推出画花边的概念“以一个单位纹样向上下或左右两个方向作有规律的连续重复排列而成的纹样。”(板书课题:画花边)

2、竞赛第二关“判断关”:

在了解了画花边的特点后,教师接用课件出示五幅纹样,让各小组进行判断“哪些是画花边,哪些不是画花边”并说出理由。

3、竞赛第三关“骨式关”: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出示四幅不同骨式的画花边,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每个纹样的排列方式,说出各自的特点并尝试用箭头表示。

4、竞赛第四关“应用关”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侧重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有哪些地方有用到画花边”使学生能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等学生发言结束以后,教师在用课件播放欣赏图片,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

5、欣赏范图:

教师运用课件,展示欣赏图片,使学生在轻柔的音乐中欣赏美丽的图片,受到美的熏陶,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布置作业:每人用学到的画花边的知识来装饰自己的“小手帕”

(四)、评价活动:

教师选出一部分作品贴在黑板上,让学生先自我评价,然后学生之间互相评价,最后由教师进行简评。

(五)、课后延伸:

教师安排学生课后考虑“你准备把你设计的纹样用在什么地方?”

《美丽的纹样》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是西施版小学数学文化丛书——《历史与数学》, 本书主要是将数学跟历史相结合, 针对小学生数学文化知识匮乏而做的知识储备, 书中介绍了很多知识的发展历程, 而我所承担的是其中第十一课——《分数的由来》。

通过研读丛书及查阅相关资料, 对分数及历史有了一定的认识。分数的历史悠久, 几乎和整数同时出现, 在很多国家都有不同记载。最早记载在古埃及的“莱因德纸草书”上, 但最早使用分数的国家是中国, 在我国1800多年前的一本数学名著《九章算术》第一章《方田》里就讲了分数四则算法。中国使用分数比其他国家要早出1000多年, 所以说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灿烂的数学文化, 但学生并不知晓, 所以我认为这段历史是学生应该深入了解, 以便更好地传承数学文化。

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知道分数的历史由来, 更好地理解分数的含义, 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以及感受中国悠久而卓越的数学文化, 自然生成民族自豪感。分数由来的认识还能为学习小数和进一步学习分数打下必要的基础。本课应该是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学完分数的初步认识之后的补充教材, 在学生已经掌握分数概念的基础上, 拓展学生对分数起源、发展、及在各国的不同文化。

根据上述的内容分析, 结合新课标的理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知分数概念的基础上, 利用预习卡按照要求, 课前搜集资料, 自主探索, 对分数形成初步认识。

2.学生通过课上讨论、交流等多种方式来加深对分数的历史的了解。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感受数学文化几千年深厚的底蕴, 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目标虽然制定好了, 要想实现可谓难关重重, 这个难关就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分数的历史演变过程, 体验古代各国分数的表示方法。

2.教学难点:掌握古代对分数的运用, 学会知识迁移, 自主出题。

难关就在前面了, 如何克服呢?就要在教法和学法上下功夫。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我把设疑诱导法、讨论教学法、直观演示法、操作发现法, 相结合体现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在整个过程中,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知识, 探索规律, 发展思维, 培养创新精神, 并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手段巧妙的架起一座求知的桥梁。

学法渗透交织在学习活动中, 而学习活动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途径。“分数的由来”这一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因为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 又是一次质的跳跃。分数概念抽象, 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又由于不了解分数的重要作用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浓。因此在教学上我指导学生课前对分数由来相关知识收集整理为课上交流讨论做储备, 并利用学生已有分数知识经验, 设疑“分数从何而来”, 然后学生自己出题, 最后小节反馈等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积极实施了新课标中所倡导的让学生会学、乐学、善学的目标。

那么如何才能把教法和学法结合起来, 和谐统一的为这节课的教学服务呢?在结构上我设计了四个步骤的教学过程, 他们环环相扣, 循序渐进, 为实现新课标中所提到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这一教育理念提供了真正的发展空间。接下来我具体谈一谈这四个步骤的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我以学生的学习为立足点, 设计了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 课前收集, 课内交流

1.学生课前收集内容

(1) 分数的起源。结合历史典故, 弄清各国分数的来龙去脉。

(2) 各国古代分数表示的不同方式。通过练习, 加深对分数历史的理解。

(设计意图:先了解本节课要学的知识, 这种有目的的学习方式更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3) 收集古代与分数相关的小故事

2.接下来教师通过学生举例说明对分数的了解, 并设疑这些分数从何而来? (设计意图:这样通过学生对已学分数相关知识的介绍, 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在哪, 由此更具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其次, 后面通过设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顺理成章的引入教学。)

3.组内交流自己在课前收集的关于分数的起源和表示的知识, 每组推选一位发言人介绍本组所收集的资料。 (设计意图:课前资料的收集让每个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自主探索, 课堂上组内交流并反馈这既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又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优势, 让每个孩子都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 直观展示, 自主构建

1.通过课件直观展示分数的起源、分数的表示, 以及分数和除法的关系。

分数的起源:通过一段视频播放展示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分数是因为均分和度量时不能得到整数结果.

分数的表示:先介绍目前发现分数最早出现在古埃及的“莱因德纸草书”上, 及其表示方法。接下来介绍古印度人表示分数的方法, 他们是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分数的, 比较接近现代的表示方式, 只是中间少了现在的分数线而已。后来阿拉伯人用一条短横线把分子分母隔开, 最后被意大利数学家裴波那契将这种分数介绍到欧洲并沿用至今。

分数与除法: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 中国出现把两个数相除的商看作分数来认识, 这正是现在分数概念的基础。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的直接呈现, 将学生独立收集的零散资料进行整理同时教会学生知识整理的方法)

2.通过故事了解古代分数的运用

介绍《九章算术》的相关内容, 了解中国使用分数比其他国家要早出一千多年。通过故事了解我国古人具体使用分数的实例:

(1) 秦始皇规定一年时间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

(2) 《左传》中诸侯都城大小比例规定。

(3) 请同学分别介绍他们在课前收集的关于分数的小故事。

此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故事的讲解, 达到了“乐学”的效果。到此学生对分数的由来已经有了初步了解, 如何深化这一表象有赖于第三个环节。

(三) 自主设计, 寓学于乐

1.表示分数

介绍了这么多种有趣的古代分数表示方法, 再让同桌互相给出一个分数, 请每个同学用喜欢的古代的方式表示出来并展示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出分数这种方法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并通过交流展示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2.出题计算

根据《九章算术》中“方田”一章的知识及学生现有知识水平, 例如:

今有四分之一, 四分之二, 问合之得几何?答曰:四分之三

今有四分之三, 四分之一, 问分之得几何?答曰:四分之二

请同学根据上面分数加减, 对子用中国古代的方式提问及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出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 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2.是通过什么方法获得的?

3.还有什么疑问?

通过这几方面, 让他们互相交流, 畅所欲言, 其目的是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关注了学习结果, 还反思了学习过程, 积累了丰富的数学知识。

课后延伸, 请同学课下查阅《九章算术》中“合分”、“减分”、“乘分”、“经分”、“课分”、“平分”分别指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对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的了解, 认识到分数, 乃至我国古代的数学文化在世界数学文化中的地位, 激发学生的名族自豪感!)

四、说板书

见图1。

板书我力求简单明了, 形象地展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以及知识的发展过程, 重难点突出, 并把学生作品展示, 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天上的街市》说课稿 篇3

1、教材简析

《天上的街市》是苏教版七年级第六单元里的第一篇课文,它是属于“奇思妙想”主题中的一篇。

本单元编选四位作家从天上到人间,从事物到人物,从现实到未来,驰骋想象奇妙无比。《天上的街市》选自郭沫若第二部诗集《星空》。《星空》写于五四以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其间于1921年4月和次年暑假两度回国。面对当时中国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但五四期间那种勇猛的反抗精神和烈火般的热情已经消退,有的只是“潮退后的一些微波,或甚至是死寂”(郭沫若语)。所以,在《星空》中,诗人流露出较浓重的失望和悲愁情绪,虽然表现了要求奋飞、新生和自由的愿望,但另一方面又包含了逃避现实、独善其身的消极情绪。这是《星空》给人的整体阅读印象。而《天上的街市》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妙世界。(1)《天上的街市》诗内有丰富的想象,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描绘出想象中的理想生活。有写实的诗句,有想象的诗句,而想象的正代表着诗人的向往和追求。(2)《天上的街市》由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又由明星联想到天上的街灯,再由天上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街市,于是想象便在作者一连串的联想当中放飞了。(3)《天上的街市》对牛郎织女的传说的全新诠释,这个反传统的创作,形象地抒发了诗人的理想和追求。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课文自然的联想和丰富的想象。

2.感受语言朴素、节奏和谐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诗歌,感受音韵美。

2.理解诗歌,体会意境美。

3.品味诗歌,感悟情感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的思想感情。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感悟诗歌的情感美。

教学难点:学习联想和想象手法的运用。

二、说教法

教学诗歌,要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精练的诗句中解读出诗歌的丰富内涵来。本节课,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设境。适当介绍诗人在创作《天上的街市》(1921年)前后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情绪,以帮助对诗歌内容的理解。(2)诵读。围绕朗读来设计教学,在读中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在读中理解诗歌的意境美,在读中感悟诗歌的情感美。(3)感悟。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天上的街市》有丰富的想象和由此及彼的联想,因此指导学生也要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品味诗歌的意境和蕴含,去搜索学过的诗歌中运用联想和想象的句子,发挥联想和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天上的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4)比较。把《天上的街市》对牛郎织女的描写与民间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做比较,从两者生活状况的不同上去理解诗人的理想和追求。(5)拓展。通过学习郭沫若《静夜》让学生再次感受到郭沫若式的想象,加深对想象的理解和运用。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配乐朗读。

三、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理解。诵读时注意节奏和重音。(2)想象法。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在自己脑海中构建出天上的街市的具体形象,在意念中创造出一个与诗歌内容相一致的生动而丰富的境界。(3)比较法。比较诗歌与民间传说的异同,比较《静夜》与《天上的街市》之间写法上的异同,了解诗人对自由、美满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四、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及背景

1.导入语:

同学们,晴朗的夜空,往往星光灿烂,当我们仰望星空时,常常会有许多遐思幽想,我们一些女同学甚至常常把心里话告诉星星,让星星分享我们的快乐、忧愁……89年前的五四运动以后,有一位著名的诗人,他也独自仰望星空,他不仅用眼睛眺望繁星,更用心灵去感受星星,让心灵与天宇直接对话,借那幽幽的闪星寄托了自己的追求和向往,这位诗人就是郭沫若。

[出示郭沫若简介]

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四川乐山县人。我国著名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主要文学作品有诗集《女神》《星空》,戏剧《屈原》《蔡文姬》《棠棣之花》等。

2.简介作者及背景:

当五四运动的高潮过去以后,革命处于低潮,作者面对“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黑暗现实,心中无比愤怒,思想上一度陷入了感伤和苦闷,他在《献诗》中这样写道:[出示投影片]

啊,闪烁不定的星辰啊!

你们有的是鲜红的血痕,

有的是净朗的泪晶——

在你们那可怜的幽光之中,

含蓄了多少深沉的苦闷!

但诗人并没有因此而绝望,而是执著的追求,我们今天将要学习他的一首抒情诗《天上的街市》,这首诗充满了对自由光明幸福生活的向往。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感受作者与星空的私语(对话)吧。

(二)朗读诗歌,感受音韵美

1.学生自读课文

请同学们结合刚才介绍的背景,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自由朗读这篇课文。

2.指名学生朗读

指名学生朗读并请学生说明这样朗读的理由并作点评。

3.听录音朗读

指出学生朗诵时在感情基调、节奏重音等方面的问题,同时请同学们听录音朗诵,拿起笔来,边听边勾画出诗歌的节奏、重音。

(重音就是突出句中主要思想,强调句中的特殊感情的字词,要加重音,表强调突出。)

4.划出节奏、重音

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首诗的节奏、重音已标好,请同学们对照一下自己的划分,看看有何不同,然后对照课件上的重音、节奏酝酿一下感情,自己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全诗。

(三)理解诗歌,体会意境美

诗是艺术,读诗同样是艺术。人们常说:“三分诗七分读。”刚才我们通过朗读来感同身受郭沫若的脉搏,下面我们将通过文章的学习走进诗人的内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同学轻声朗读课文,讨论解决下面三个问题)

1.这首诗美在哪里?诗人有哪些奇思妙想?

景美,街市美,物品美,人物美,生活美

街市——缥缈的、美丽的、陈列着、珍奇

牛郎织女——骑着牛儿,闲游,提着灯笼

2.诗人借助什么手法勾画了充满诗情画意、令人神往的美妙境界?

(1)点拨联想与想象的区别

(2)思考什么地方用了联想?什么地方用了想象?完成板书

(3)学过的课文,读过的诗歌中举出一些联想和想象的例子

联想: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想象:《桃花源记》高处不胜寒

《浪淘沙》刘禹锡(想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咏柳》贺知章(想象)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古朗月行》李白(想象)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夜宿山寺》李白(想象)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3.发挥联想和想象,请用优美的语言描写牛郎织女天上的生活。

他们获得了自由,能够骑着牛儿,趟过不甚宽广的天河,时时来往,天天相见,他们白天男耕女织,夜幕降临,他们手提灯笼闲游天街,赏景购物,一家四口过得其乐融融,美满幸福。

(四)品读诗歌,感悟情感美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联想想象是可贵的,但情感也是不可缺少的,想象最高扬的时候也是情感最充沛的时候。下面再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配乐),其他同学思考并回答下列两个问题:

1.诗中描写的牛郎织女的命运与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有何不同?

在诗人想象中天河不再成为阻隔牛郎织女的障碍,他们自由来往,无拘无束,过着自由快乐、幸福的美好生活。

2.本课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追求光明自由向往美好幸福的生活。让我们一齐把课文朗读一遍,用声音诠释我们的感受,我们的体会,我们的感悟。

(五)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郭沫若的诗歌以想象奇特诡异著称,甚至有人因此评论他是“文妖”。下面请同学欣赏郭沫若的另一首诗《静夜》,再次感受一下郭沫若式的想象。

[出示课件]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处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什么地方运用了想象?它与《天上的街市》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六)小结全文

《天上的街市》这首诗风格恬淡,用自然清新的语言,整齐的短句、和谐优美的韵律,表达了诗人追求光明、自由,向往幸福美好的生活的理想,那意境都是平常的,那节奏也是缓慢的,如细流,如涟漪,但就是这平淡的意境带给了我们丰富的想象,让我们的心灵随着诗歌在遥远的天空中展开双翼像鸟儿一样自由翱翔,尽情驰骋美好的梦想。

诗歌因想象而精彩!

(七)布置作业

1.联想想象训练

初冬时节,落叶飘零,看到纷纷坠下的落叶,你会想到什么?走在铺满落叶的乡间小路上,你又会想起什么?

2.推荐阅读郭沫若的诗《夕暮》《海上》《新月》《白云》《偶成》等。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学内容的简缩,通过板书学生能直观抓住要点摒弃繁琐。我的板书整体造型是一只展翅的鸟儿,它寓示着诗歌因想象而精彩。

《美丽的纹样》说课稿 篇4

【说课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课文《美丽的小路》。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说说我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和教学思路:第一是教材分析,第二是教学目标,第三是教学环节。【教材分析】

首先,我来给大家来介绍一下这篇课文。《美丽的小路》是一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它是一个有关环境卫生的童话故事,课文通过鸭先生小屋前小路的变化及居住在附近的动物不同的感受,告诉小朋友要保护环境,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样才有美好的生活。本文情境优美,语言生动、有趣,每个小动物的语言、动作都富有性格特征和戏剧化的效果,非常适合分角色进行朗读训练。【教学目标】

这堂课我想让学生认识“先、鹿”等14个生字,会写“先、干”2个字。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其中如何抓住描写“美丽小路”的美与失的语句,体会每个角色的语气,也是我在教学中感到颇为为难的地方。通过反复推敲,深思熟虑,我设计了以下环节。【教学环节】

一、读题质疑

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读题质疑,问学生:谁愿意来读一读?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想问的?学生说出自己的疑惑,带着自己的疑惑去学习课文,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介绍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结合语境,识记生字:

接下来,是识字教学环节,这是本课的重点。因为文中的生字较多,我主要利用课文的学习,分散到两课时或三课时中识字。识字方法可以多样化,让学生选择自己有效的方法识字。我打算选用以下的方法:

1、可以让学生在文中圈出生字多读几次,读准字音。

2、还可以让学生做小老师教大家认字。学生由于课外阅读,识字量不太均衡。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实行因材施教:识字量大的孩子充当小老师,不再觉得识字枯燥无趣,识字量小的孩子有足够的时间认读,也不至于丧失信心。这样充分发挥了孩子的自主性,让他们自愿学习。

3、根据反馈,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容易读错的生字。如:“净、推”等。

4、进行识字方法指导。可利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字,例如:争取的争加两点水变成了干净的净。形近字比较法识字,如:堆积的堆和推开的推,千篇一律的千和干净的干。反义词比较法识字,如:后和先,快和慢。

5、最后,再把生字放回文中来读。让孩子在语境中识字,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三、朗读课文,促进感悟

接着进入朗读课文,促进感悟的环节。这是学生本课学习中的难点。在童话、故事等内容中,不仅蕴涵着思维发展的无限空间,而且还为学生感受和体验丰富多样的情感提供了机会。我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朗读。

1、分角色朗读:

例如:文中有许多让小朋友感兴趣的角色,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来训练朗读,体会每个动物的不同特点以及说话的语气。兔姑娘和鸭先生看到美丽的小路时发出感叹:“啊,多美的小路啊!”把“轻轻地”和“慢慢地”这些词与兔姑娘和鹿先生的所思所想结合起来,让学生想得更深,读得更真。

2、男女生赛读

让女生来演一演兔姑娘,让男生演一演鹿先生。赛读使得学生的学习劲头更足了,学生更尽情地朗读。

3、表演读:

在理解了课文之后,我让学生将课文的5~7自然段来演一演。课本内容的表演拓展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学生的个性在活动中得到施展。我觉得这也是对语文内容最好的诠释,更是学生个人情感最好的渲泄。

四、指导写字 “先”和“干”两个字不算太难,让学生先自己说一说关键笔画,这样孩子们可以记得更牢。写字的时候还要注意时刻提醒孩子们写字的姿势等等。

教学反思:

《美丽的春天》说课稿 篇5

1、掌握季节的变化,通过观察,萌发对春天植物变化的兴趣。

2、学习用较连贯的语言大胆讲述自己画中的春天。

3、能体验绘画的快乐,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愿意与同伴、老师互动,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

5、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春天的景象,并以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活动准备:

1、提前去周边的景点,让孩子观察,自己眼中的春天是怎么样的,然后自己复述。

2、四开的图画纸、彩笔(若干),在春天盛开的花的图片和春天的景色。

活动过程:

1、出示在春天盛开的花的图片和春天的景色。

教师逐一介绍这些花,并告诉孩子这些花都是在什么时候开放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

2、让孩子回忆:

(1)你看到的桃树是什么样子的?小草有什么变化?树又有什么变化?等等的问题。(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并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

(2)树叶和小草是什么颜色的?花儿是什么颜色的?小区里有什么气味?有什么声音?小土堆里有些什么呢?

(3)猜一猜,你看到的景象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激发幼儿思维的火花,发挥想象,更重要的是引发幼儿再次观察的欲望,能通过观察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3、今天我们来说说春天,画画春天。

4、分组作画:小朋友们可以将你觉得特别美的春天的和你的好朋友分享,让她帮你画下来,然后再角色对换。

5、分享幼儿的作品。

教师:你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呢?和你看到的一样吗?(每个人看到的春天都是不一样的)

活动延伸:

以后每天依然带着孩子去户外活动观察,所不同的是:要开始带着任务去观察,让孩子观察得更仔细。再随着时间的变化,再让孩子把所看到的用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教学反思

从整节课来看,孩子都能比较好的回忆和发表自己所看到的春天的样子,也都能发挥想象把自己所理解的春天的样子以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在这方面,有一定的发挥自由的空间。孩子能通过在看、闻、摸的基础上去想一想,说一说,并动手画一画,充分的体现了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次活动的随意性较强,培养孩子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春天的热爱,鼓励孩子更多的尝试,孩子通过绘画的形式在纸上记录着自己对春天的理解。通过这次活动,我感到以分组教学的组织形式有利于老师的观察与指导,也有利于孩子的参与与实践,提高了师幼互动的质量,让每位幼儿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如果重新上这节课,在表现春天景象的细节上,可以利用音乐、图画、动画的形式来展示给孩子,让这样便于孩子在作画的时候有更好的创作。

小百科:春天,又称春季,是四季中的第一个季节,指立春至立夏期间,含节气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是万物复苏的季节。

《美丽的春天》说课稿(2)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大胆想象设计出造型新颖的纸袋。

2、引导幼儿用学过的花纹、创作花纹,装饰纸袋,要求色彩鲜艳。

3、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活动准备:纸袋样品、制作图解、挂历纸、剪刀、胶棒、油画棒、粘画。

活动过程:

1、欣赏美丽的春天风光,感受家乡的美丽。

2、激发幼儿爱家乡爱聊城的情感,让家乡的春天更美丽,启迪幼儿环保意识。

3、如何使家乡更美丽?

4、消灭污染,消灭最可怕的白色污染——塑料袋。找出代替塑料袋的最好材料。

5、激发幼儿制作的愿望,使幼儿积极的投入。

6、欣赏纸袋,启发幼儿观察它们外形特点,装饰上表现的不同风格。

7、引导幼儿进行设计,提醒幼儿在提包外形设计上进行大胆的突破,制作出新、奇、特与众不同的纸袋。

8、分组设计制作纸袋,提供半成品,成品及其制作图解。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幼儿情况给予提示和帮助。

9、展示幼儿作品,集体评出创造奖、精品奖、时尚奖。说出获奖幼儿在设计制作上的优点,并为幼儿祝贺。

10、做一名环境保护宣传员,宣传纸袋给人们带来的益处。

《美丽的春天》说课稿(3)

活动目标:

1、运用网络日记进行互动阅读,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再次感受春天的美好。

2、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体验共同生活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教师主页:春天的日记及相册MTV幼儿主页:事先积累有关春天的感性经验。

2、材料准备:动物卡纸、水粉颜料,图画纸,浆糊,剪刀若干。

活动过程:

一、朋友,我们一起来看看(看主页的滚动条)

1、这是什么时候,去哪里照的呢(找春天的时候照的)

2、春游的时候心情怎样?我们再来感受春游的快乐吧!

3、(回忆春游时的发现)

二、春姑娘的礼物真多,这些天我们小朋友一直在找春天,你们到哪些地方找春天呢?

1、我在田野里找到了春天,我在公园里…

2、老师把你们找到的春天保存在日记里,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A:小河里的春天

B:田野里的春天

C:山林里的春天看MTV

D:幼儿园里的春天

(1)看个人相片,介绍自己的发现。

(2)互相交流,用儿歌的形式来表达。

3、姑娘把大地妈妈打扮的漂漂亮亮地,象一座大花园,你能用哪些词来赞美春姑娘呢?

4、配乐小结:春姑娘真能干,她来到花园里……

三、春天真美,我们一起来歌唱春天吧。

《美丽的春天》说课稿(4)

认知目标:巩固撕纸和涂色的技巧。

技能目标:学习用两种方法制作出一幅作品情感目标、获得作画的乐趣,懂得欣赏同伴的作品。

活动重点:巩固撕纸和涂色的技巧活动难点学习用两种方法制作出一幅作品。

活动准备:颜色笔、背景图(与幼儿人数相同)、绿色的皱纸、浆糊。

活动导入:

一、出示背景图,引起幼儿的兴趣教师:孩子们春天到了,我们幼儿园里发生了什么变化啊?(幼儿自由讲讲)老师这里有一张画,画里有天空、有树、还有一些花草。但是它们全都是没颜色的。待会老师就想请小朋友,用学过的本领来为这幅画穿上一件五颜六色的衣服,好不好?

二、出示范画,请幼儿观察老师用了那些方法来完成这画。(请幼儿自由讨论,发表意见。)教师小结幼儿的看法并交代方法。

三、交代各用具并演示做法:

1、先把绿色的皱纸撕成小条,用来装饰这树,撕好后用浆糊粘贴在树枝上,这就会变成一棵漂亮的柳树。

2、然后用颜色笔把天空涂上漂亮的颜色。(幼儿可请爸爸妈妈一起作画)

四、请能力强的幼儿讲述自己的作品,并及时奖励。请全体幼儿向自己的爸妈讲述作品。

《美丽的山城》说课稿 篇6

《美丽的山城》是全日制培智学校教科书(试用本)语文第十三册的第15课。

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本课讲了重庆这座山城的美丽景色。通过对“山”“雾”“灯”这些景物的描写,表现其美丽的特点。课文一共分为五个自然段。第一段,讲重庆的位置。第二段,写山景。第三段写晨雾笼罩下的美景。第五段,姜作者的感叹。

要求学生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能用“美丽”“五颜六色”造句。初步认识迭次及其用法。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指导重庆美在何处,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在1、让学生初步认识叠词的用法。2、本课的比喻句较多,学生在重点剧的理解上会有困难。3、有余学生的特殊性在朗读上有缺陷,所以学生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一难点。

在教学时采用情景创设法,观察法,练习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准备了课件,包括图片,还有字卡,小黑板。

本课教学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安排字词教学,初步感知课文,分析地一、二自然段。第二课时安排分析地三、四、五自然段。

二、说过程

(一) 导入

由于学生的特殊性,在导入时,创设情境,设疑。师“我们生活在一座美丽的城市,你知道吗?”答:“南京。”师:“同学们还去过那些城市?”学生自由说。师:“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城市,齐读课题16.美丽的山城。”“你们知道美丽的山城指的是什么地方吗?认真听老师朗读课文。”

(二) 初步感知课文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更加直观的感知课文,先让学生听老师读课文,再欣赏重庆景色的图片和短片,最后再由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感知大意,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美丽的山城指的是什么地方?”在自由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划出自然段。

(三) 生字教学

本课的生字只有3个“森”“浓”“户”,字形并不复杂,重点在字音上,“森”前鼻音,“浓”鼻音,“户”在词语里要读轻声。二类词只要求读准字音,讲解重点视情况而定进行纠正。

(四) 分析课文

由“美丽的山城指的是什么地方?”导入到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学生主要掌握句型“在( )地方是( )。”“( )地方是( )。”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重庆的景色。

由问题“为什么说重庆是山城?”导入第二自然段。通过欣赏图片,理解比喻句,知道把“公路条条,高楼层层”比作“积木”“森林”。学习观察顺序“远看”“近看”。知道结实山城的特点的句子是“开门就见山,出门要爬坡。”概括这是写了重庆的`山景。指导朗读。

指导学生设疑“重庆是一座美丽的城市,除了美丽的山景,还有哪些美丽的景色?”欣赏图片,自由说说,按学生所说的,分析课文中低三、四自然段的语句。重点理解比喻句和叠词。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较差,在理解比喻句时,联系图片,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进行理解,感受重庆的美,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在教学时,采用小组讨论法,在指导朗读时,采用教师范读,学生分组互相读,学生范读评价的方法,学生对量词的概念不是很清楚,因此在教学时,我只要求学生能够用“一**”的形式说出来,但是对于A类生要求他们能说出3个或3个以上的叠词。学生了解“一*”指的就是数量1,“一**”指的就是数量很多。

指导朗读,通过欣赏图片,短片,感悟体会重庆的美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直到最后一自然段“山城的景色可真美啊!”“真”重读,“可”拖长音。

巩固练习时,主要正针对词和句的训练。

《光的直线传播》说课稿 篇7

(一)光的直线传播

(二)光的传播速度

二、教材的地位

这节课的内容是以光的直线传播特点向学生展示了一个多彩的光世界,是学生学习几何光学的入门课和基础课,又是学习光的反射定律、折射的后继必备知识。光的直线传播贯穿本章的各节,对认识、解释自然界中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三、教材分析

本章首先要求学生通过对生活、自然和实验现象的观察,归纳、总结出光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是属于探究型课题。由于探究和实验贯穿全章,就为教学提出了相对应的问题,这一节课所涉及到的物理原理相对简单,就是光的直线传播特点及所产生的一些自然现象和光速,对学生来说,相对的会比较容易理解。

教材中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形成的原因,这些自然现象都是我们生活中常看到、碰到的现象。这就要求,通过本节的教学,能让学生从生活或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并能够表达出来。而且这节课能让学生感觉简单有趣的实验相对的会多一点,有利于学生在以后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动手、观察。而且由于实验的成功率高,对于以后的实验就会有信心,会热衷于做实验,并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内容的学习,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光现象与生活和自然密切相关。

四、教学目标

(一)探究光在同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认识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自然界中最快的,记住真空中的光速。(这是本节课的知识点。)

(二)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初步学习怎样从具体事例中发现问题,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问题。(充分贯彻课改的精神,引导学生对于科学学习物理的良好习惯。)

(三)通过各种光现象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光现象与生活和自然密切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知识而非受迫性或任务式的学习。)

五、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难点:小孔成像的特点和如何保证实验现象清晰、明显,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表述问题的能力。

六、教法

主要运用多媒体观察,分析课本的演示实验。运用多媒体,可以让学生认识多彩的光和存在的一些自然现象,没办法当场演示的自然现象,如日食、月食,就可以找些有关的图片、动画放给学生看,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学法

学生通过对生活、自然和实验的现象来提出、分析、总结问题。这一节的内容就是要学生通过平常自己所积累的知识,然后见习来分析问题,并从问题中找出新的知识。由于这节做的实验简单有趣,学生很容易在实验的过程中找到答案、找到乐趣。

八、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利用多媒体的力量,可以用PPT课件中插入的flash课件“一只小动物在太阳光下移动”,让学生观察它影子的变化,同时提示学生思考“你能踩住它的影子吗?”(引起学生的兴趣,并能引入课题。)

(二)进行新课

1. 播放PPT中插入的影片“影子的形成”,同时和学生商量“你能应用我们身边的器材完成这个实验吗?”(培养学生的能动性,用电子白板的投影仪完成。)

2. 学生做完实验后,提示学生分析影子形成的原因,同时用PPT课件演示说明。

3. PPT课件显示并提示学生“影子的形成说明了什么?”从而得出“光沿直线传播”。

4. PPT课件显示思考“有雾的天气,汽车头灯发出的光是如何传播的?”“手电在夜间发出的光线呢?”同时PPT课件显示汽车和电筒实物图,此时启用电子白板,让学生在PPT课件中画出光的传播路径。学生做完后我进行标记!

5. 启用电子白板遮挡功能将光在水中传播的路径遮挡,并提示学生“这幅图片是想告诉我们什么?”“你能完成吗?”(让学生探讨后,主动走向电子白板,画出光在水中的传播路径。)

6. 师生共同探讨“还有哪些光的传播路径是直的?”从而得出结论“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7. 启用电子白板的播放功能,播放存放在桌面的flv网络视频“小孔成像”后,用PPT课件显示小孔成像的两幅图,并分析“小孔成像的原理和特点”,“像的形状与物相似还是与孔相似?”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8. 关于日食、月食的形成,这时就要运用多媒体的能力,PPT中播放地球绕太阳转、月球绕地球转的flash动画后定格日食、月食的图片,并简单指出日食、月食的光路。

9. 此时PPT课件显示“课堂训练1”,共有4个选择题两个填空题,及时巩固并突破“光的直线传播”这个难点。

1 0. PPT中播放闪电后播放雷声,同时伴有图片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光的传播需要时间吗?”由于声现象已学,学生很容易回答。从而引入“光速”的概念。

1 1. 此时PPT显示“光速测量的历史”,(同时启用电子白板标注,)并分析该实验失败的原因,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体会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1 2. 然后以生活化的语言给出真空中的光速,并对学生作如下比喻“光在1S内传播的距离相当于绕地球7周半”,使学生对光速的大小有个感性的认识。

1 3. 最后让学生“自学课本”,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让学生对激光测距的原理有个大概的了解。

1 4. PPT课件显示“课堂训练1”,共有两题,巩固第二个知识点“光速”。

(三)小结

回顾整节的内容,是为了让学生对整节课有一个较清晰的理解,且有助于学生清楚地知道这节课上过什么内容,有哪些知识点是比较重要的。

九、作业

巩固本节内容,并为下一节打下基础。(启用电子白板显示或用实物投影仪显示。)当堂完成。

十、板书设计

光的直线传播

(一)光的直线传播

1.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

2.解释现象。

(二) 光的速度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篇8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二册第二单元中“圆锥体积”的第一课时。教材首先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实验、探索,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圆锥与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1.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会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2)能力方面:能解决一些有关圆锥的实际问题,通过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比较能力。

(3)德育方面: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渗透转化思想,培养交流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2.教学重点

能正确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3.教学难点

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4.学具准备

分组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一对,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圆柱一对,等高不等底的圆锥、圆柱一对,一定量的细沙。

5.教具准备

相关的课件。

二、说教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比较、思索,才能更加深刻地领略到知识的真谛。因此,我在设计教法时,根据本节几何课的特点,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情境创设法

举例贴近学生生活的秋收中圆锥形麦堆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操作法

利用实验法,为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发挥桥梁和启智的作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而逐步从具体的操作过渡到内部语言。

3.比较法、讨论法、发现法三法优化组合

在做实验时,我要求学生运用比较法、发现法得出结论,然后再让学生讨论同样的实验方法为什么有不同的结果出现?得出结论,从而加深了“等底等高”这个重要的前提条件。

三、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还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因此,这节课学习方法以自主探究、发现比较、归纳概括为主,从而培养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合作、归纳概括等能力。另外还应用了尝试练习法,让学生自己独立解答,挖掘学生的潜能,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創设情景,铺垫质疑

首先让学生回忆圆柱体积的计算,(出示课件)这样,学生可以利用迁移规律,从求圆柱体积的思路、方法中得到启示,领悟出求圆锥体积的方法,为新知迁移做好铺垫。然后让学生走进生活,想办法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引起质疑,设置悬念,使他们迫于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里我选择了小故事叙说看到秋收时圆锥形麦堆的场景,为引出圆锥形创设了情境,(出示课件)在学生质疑的同时出示课题,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2.实验操作,探究新知

本环节教学是本节几何课成败的关键。为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个环节中,我尽量给学生有对象可说,有东西可做,有问题可想,有步骤可循,让学生都能主动地操作、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

实验大致步骤为:先告诉学生实验的方法是用空圆锥装满沙倒入空圆柱,然后出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出示课件)接着各小组拿出准备好的学具,有的组准备的是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有的组是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也有的组是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和圆锥,这里要强调的是每一组学具里的圆柱都是完全相同的,各组还有一定量的沙子,用这些不同的学具来做相同的实验。实验结束后进行全班交流和汇报,汇报结果可能有多种,主要概括为三种是:

(1)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或等底等高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2)是空圆锥装满沙倒入空圆柱的次数超过三次;

(3)是空圆锥装满沙倒入空圆柱的次数少于三次;

实验结果后两种无固定结论,那么小组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三种情况?第一种结论正确与否呢?学生在这时可以畅所欲言,(出示课件)讨论结果交流汇报后老师和学生共同观察课件来进一步验证结论(1)的正确性,并总结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出示板书)一并强调公式成立的条件是圆柱和圆锥必须是等底等高,同时强调计算圆锥体积时别忘了三分之一。

最后进行小结,对学生刚才用了“实验—发现—比较—归纳”的方法推导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给予肯定。

这个环节,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充分交流,学生不再是实验演示的被动观看者,而是参与操作的主动探究者,是学习的主人。通过合作让学生发现规律,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良好的探究习惯,合作操作的同时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也参与到其中,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并懂得他们可以通过玩来掌握数学知识,使课堂真正“活”起来;同时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探究规律表达出来,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使他们体验、发现知识的快乐,使他们获得学习知识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3.应用反馈

(1)巩固应用、解决问题(出示课件)

这时学生用所学的公式独立解决实际问题,体验了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进一步体会圆锥体积公式的特点,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2)提高练习,加深印象(出示课件)

这里的填空和判断的设计使学生对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体积的关系有更深一步的掌握。

(3)思维拓展,形成技能(出示课件)

这个环节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练习,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4)解决质疑,回归生活(出示课件)

此处解决在第一环节中质疑的圆锥形麦堆的体积,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用数学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全课总结,体验成功(出示课件)

总结和质疑问难,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每一节成功的课,都应该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质疑问难,从而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5.布置课堂作业(练习十二的第3、4、5题)

总之,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获得新的数学知识,也能获得更多探究学习的科学方法。数学课程要求要推动学生潜能的开发,本节课现实的、有意义的教学内容,就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课的开始我以贴近学生生活的麦收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生活再引入到实验中学习数学,最后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麦收问题,又使他们回归于生活。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这样也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让数学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作者单位 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新城区小学)

《跨越百年的美丽》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1.《跨越百年的美丽》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组第一篇课文。本组教材是以“科学精神”为专题编排的,这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文章以美丽为主线,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心灵。

2.编写意图: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仅是认识居里夫人,了解她的事迹和科学精神,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敬重像居里夫人这样为科学献身的人,认同他们对科学精神和人生价值的追求。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通过读课文,可以从文章中感受到居里夫人的外在美,了解到她为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也能从语言文字中初步感受到她的一些可贵的品质,如坚强、刚毅、淡泊名利等,但是还是缺乏深度,需要进一步走进文本研读课文,深入感受居里夫人的人格精神。特别是对她高远的追求,人生的意义的发现等较深层次的问题需要作为重点来研读。让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感悟到她的内在美,从心灵深处敬重居里夫人的人格精神。怀着对居里夫人无限的敬意朗读课文,读出对她的敬意和赞美。

(三)说教学目标:学习这篇课文时,学生不容易把握文章的线索和思路。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将“美丽”作为本课的切入点,以“美丽”带动学生纵观全文,引导学生理解“美丽”的深刻内涵,因此我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感受居里夫人献身科学的精神和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

2.培养学生理解、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4.对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有个初步的认识。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本组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主要在以下两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2.读懂居里夫人的事迹, 从具体的事例中领悟“跨越百年的美丽”,即居里夫人所体现的科学精神。

(五)说教学准备:收集有关居里夫人的资料、课件。

二、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设计本课时,我采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如自由读、个别读、齐读、快速浏览、师生合作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贯穿始终,读中悟、悟中读,把读层层引向深入,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在读中领会作者对居里夫人巨大贡献和人格精神的赞美。另外,还通过播放居里夫人在纪念镭发现25周年纪念日上的讲话,帮助学生理解居里夫人眼里的人生意义指的是什么?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说学法: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课标中指出,六年级学生在阅读中要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可采用品析词句法和感情朗读法学习本课,让学生运用读、思、划、议等方法,动脑、动手、动口,通过多种感官参与获取知识,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也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 的原则。

四、说教学程序(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端庄美丽的玛丽·居里,你从课文的哪一处语句中具体感受到居里夫人的仪表美?谁能再次用你声情并茂的朗读声为大家展示出她美丽的外表?点评:听了你的朗读,端庄美丽、落落大方的玛丽·居里仿佛来到了我们中间。她美丽端庄的仪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开课伊始,引导学生复习课文中体现居里夫人仪表美的语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2.人们常说,美是禁不起时间考验的。“朱颜辞镜花辞树,最是人间留不住。”容颜易老,岁月难留。而课文里却说居里美丽端庄的形象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人们心中,这又是为什么呢?(板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百年的风尘,走近玛丽·居里,去领略其人其事所折射出的闪闪发光的美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接着以一个问题引发学生继续探究文本、研究居里夫人内在之人格美的兴趣。

(二)品读课文,感悟美丽。

1.学习第三、四自然段,体会内在美。

(1)在居里夫人一生中,她取得的最大的成功是什么?那么文中哪些自然段具体写她发现镭这一过程?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第三到四自然段,找出最能体现居里夫人美丽的语句,认真读一读,并用笔在书上写一写你的体会。

(2)自主学习,汇报交流。

2.学习第五到六自然段,品味人格美。

(1)有付出就有收获。同学们,居里夫人的美名,从她发现镭那一刻起就流传于世,到1998年整整一百年。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获得了两次诺贝尔奖。面对荣誉和大奖,她是怎样做的呢?

(2)师:居里夫人对待名利是如此的淡薄,真是一个奇女子啊!同学们,当你获得一项荣誉的时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3)难怪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用他睿智的语言,评价居里夫人说:“„„。”

所以,作者用他深邃的语言评价居里夫人说:这是“跨越百年的美丽”!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主要让学生理解“美丽”的多层内涵。要求学生先在文中去寻找描写居里夫人美丽的语句,说出自己的理解。然后对重点语句进行品析,领会居里夫人的精神魅力,加深对“美丽”的理解。这时再让学生对所有这些描写美丽的语句进行归纳概括,并以“居里夫人的美丽表现在她的„„”的句式来表达,从而进一步锻炼学生在文中理解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三)、回归整体,升华美丽。

同学们,此时此刻,你对题目中的“美丽”这个词一定又有了新的认识。谁能说说,在居里夫人身上,真正美丽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居里夫人的美丽是“跨越百年的美丽”?

居里夫人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心里的形象是美丽的,居里夫人用生命和信念换来的“淡蓝色荧光”是美丽的,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力量更是美丽的。百年后的今天,她的美丽依然熠熠生辉,因为这确确实实是一份“跨越百年的美丽”!(齐读课题)

在引导学生概括出居里夫人“美丽”的多层内涵的基础上,再促使学生作深层探讨:居里夫人的美丽为什么是“跨越百年的美丽”?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只有人格美、内在美才是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美,是一种永恒的美,培养学生对真正意义上的人生观作初步的了解。

(四)巩固拓展:

1.大家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也有一颗感悟美的心灵,请同学自由读下面的故事,看看你还能发现居里夫人的哪些美丽? 阅读小链接。

2.老师这里还有几句居里夫人的名言,我想从这几句名言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为学生补充居里夫人的其他小故事及居里夫人的名言,使学生更加地了解居里夫人身上的人格魅力所在。

(五)结束语。

我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心里都烙印下了居里夫人执著追求的品质,因为这是“跨越百年的美丽”;也镌刻下了居里夫人献身科学的精神,因为这也是“跨越百年的美丽”;更记录下了她淡泊名利的风骨,因为这更是“跨越百年的美丽”!

课堂总结紧扣课题展开,加深学生的学文感触。

(七)作业布置。

1.将夫人的故事复述给自己的亲人朋友听,你将是带去美丽的“小天使”。

2.阅读书目《悼念玛丽·居里》、《居里夫人》、《科学家的故事》,徜徉在一个个睿智的小故事中,你将是幸福的“小书虫”。并在阅读中,记录下自己的感悟,与同学交流,你将是快乐的“小作家”。

上一篇:企业人事行政部门年终工作小结下一篇:孩子的情感需要--鼓励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