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管理办法

2024-05-02

知识管理管理办法(通用8篇)

知识管理管理办法 篇1

我把关于承包贵校学生食堂的具体工作实施细则及经营方针、管理措施等,简要汇报如下:

一、经营方针

以服务学生为核心,靠优质的服务,靠不断翻新饭菜品种花样,赢得荣誉;以实惠、卫生、可口,薄利多销为基本原则;听从校方的管理,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按《食品卫生法》,严格操作规程。保证让学校放心,让师生满意。

二、管理措施

食品安全问题是食堂管理中作重要的问题!应从七个方面做好工作:食品采购卫生、食品储存卫生、烹调加工卫生、餐饮具洗刷消毒卫生、环境卫生、出售卫生和从业人员卫生。

1、严把进货关。坚持杜绝来路不明的各种货源进入食堂。做到分工具体,责任明确,由专人负责进货,定点进货。不合格的菜、肉、鱼、油、佐料等,坚决不要。

2、严把处理关。进入食堂的蔬菜,在细加工之前,一定要摘好洗净,在干净的水池中清洗3遍以上,然后,转入干净的清水中浸泡半个小时以上。在细加工之前,做到生熟食品分开,容器分开,工作区分开,杜绝交叉感染。保证煮熟、煮烂,严格按照食品卫生规定加工食品,保证让学生吃得放心,吃得舒心。

3、保证做到不合格或霉坏变质的食品不上柜台,剩余饭菜不上柜台,加工失误(过生或过糊)的饭菜不上柜台,天天重复的饭菜不上柜台。

4、工作人员要讲究仪容仪表。上班期间必须穿戴工作服,并做到衣冠整齐,干净卫生。同时,必须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勤剪指甲,女的不浓妆艳抹,不留过肩长发,男的不留胡须。

5、搞好室内卫生,不准有蚊、蝇现象。保证碗、筷餐前消毒,(煮沸和用特定消毒措施处理)做到无水垢、油垢现象。确保卫生安全。

6、厨房要保持设备整齐划一。工作台、餐具、炊具、地面、墙面按时消毒,干净无异物。冰箱保持干净卫生,分档分类存放食物(生熟分开、肉类、鱼类、海鲜类等分档分类保存)。

7、工作人员必须听从领导,服从分配,尊敬校方的领导和老师,爱护学生,爱岗敬业,尽职尽责。

8、严格劳动纪律,不迟到,不早退,态度和蔼。上班期间严禁干私活,严禁接朋会友,严禁带小孩,严禁脱岗、串岗,严禁打闹、吃零食及其他不文明的语言和行为。严禁在公共场所乱扔杂物、烟头,随地吐痰,聚众喝酒等,不得穿着工作服去厕所。

9、全体工作人员都应熟练掌握消防安全常规常识,严格执行消防安全标准,确保不出问题。要作到人走灯灭,人走水停。注重节约。珍惜食堂和学校的一草一木。

三、人员配备及要求:

食堂员工是食堂生产经营中的首要因素,是最重要的资源;是保证食堂各项工作正常进行的决定性因素!

1、根据饭堂岗位需要科学的合理配置。

2、对所有人员先进行体检,然后按有关规定,定期和不定期体检,如有特殊情况,像重感冒等都要暂停上班。

3、保证按点、按时开饭,聘请的工作人员数量服从于校方的实际需要。

4、对工作人员不断进行思想教育和安全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5、对工作人员实行量化考核管理。鼓励他们不断推陈出新,一旦其合理建议被采纳,则视具体情况给予物质奖励。

四、厨房、设备、餐厅

1、厨房的布局:保证工作流程连续流畅;厨房部门力求紧凑靠近;符合食品卫生和生产安全要求;集中加热设备,整合厨房资源;留有调整余地。

2、厨房的设备:具备安全性原则、实用便利性原则、耐用可靠性原则、发展更新性原则。

3、餐厅设计原则:秩序安全原则、高效实用原则、经济持久原则、舒适美观原则。

五、食物的营养与中毒的处理

1、食物的能量和营养价值做到平衡膳食与营养配餐。

2、了解常见的食物中毒进行预防和禁止,同时学习各种救治措施。

六、学校食堂财务管理和饮食教育

1、了解食堂经济情况监督食堂经济活动

2、保护好财产的安全和完整为食堂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3、了解学生时期对营养的需求程度,加强对学生饮食教育的方法

七、尊重校方的指导意见,加强与校方的交流和沟通

1、定期向校方汇报工作情况,征求校方的意见和建议。

2、定期了解师生对食堂的意见和建议。

3、按时交纳承包费、水电费和其他应交的费用,不拖不欠。

知识管理管理办法 篇2

关键词:实体管理,信息管理,知识管理

一、实体管理发展阶段和其各方面特点

在我国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发展还未兴起之时,我国档案管理处于档案实体管理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档案工作的基础与重点都是基于档案实体来展开的。与此同时档案学界也同样将理论研究投向于档案实体的研究,各方面的理论探讨以及研究都是围绕这一话题论述开来的。在档案学界我们将这一发展阶段的名称定义为实体管理。

1. 管理工作的基础:

实体原件的管控。档案实体原件就是我们日常档案工作中所常见的文件实体形式、实物实体形式、声像档案实体形式等,其特点是档案的内容与其载体的合一性,日常档案工作常常是以静态放入档案室来管控为主。纵观古今,古代历朝历代都有管理档案的场所和部门,诸如汉朝的兰台等,它们各自均有其所属的档案整理和管理方法制度。随着改革开放国策的实施,档案工作也逐渐发展起来,渐渐有了自己的学科体系。这时档案工作也有了固定的环节步骤——“档案工作6环节论”,档案在各部门的收集、整理分类、鉴定、实体保管、编制目录与统计以及利用等环节[1]13。在档案学界中有声音认为,档案的信息开发工作应成为档案管理工作的一支分支,但是此时的档案部门认为档案工作不能离开实体的支撑,因为档案实体是信息开发、传递以及共享、服务工作等的坚实基础。

2. 技术支持:

人工手工化管理。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我国档案管理都还未借助到计算机等工具,基本上还都是档案人员用自己的双手来完成一系列工作的,诸如:档案的收集、整理分类、鉴定、编制目录与统计等工作。档案的保管、保护等重点工作采用的为物理手段,和当前我们所采用的现代化管理手段相比,显得极其落后。随着计算机技术渐渐引入国内,计算机成为辅助档案工作的重要工具,录入检索等可以借助计算机来完成,但是在绝大多数功能上还是不太健全,较原始落后与单一。

3. 理论方面拓展:

以档案实体为重点展开研究。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档案学界所开展的基础理论研究围绕的都是档案实体进行的,诸如档案收集、实体整理分类编号、实体鉴定、保管等工作。在历朝历代的演变过程中,档案管理工作的改良、提升基本上所沿用都是以往档案部门、档案人员的工作经验。档案学的发展是由“8000麻袋事件”源起的,在最初的档案工作发展之初,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史料档案整理规范体系,这也给之后档案整理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我国二、三十年代之初,对于档案事业、档案工作已经有了比较模糊的研究,研究的理论较浅,那时还未形成系统的学说[2]34。我国四、五十年代时,国内已经出现一大批档案学方面的专家学者、著作书籍,这标志着我国档案学的发展轮廓已经开始渐渐形成,但是此时所研究的领域大多在政府机关,研究的重点也同样是实体档案,没能将研究视野放到更宽层次的档案类目之中。随着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各项事业百废待兴,档案事业也随伴着起步。此时档案学所研究的理论领域不仅仅关注于档案实体管理,同样关注到其分类编号、收集保管、编史修志、利用统计等方面。

4. 价值体现:

史料、凭证价值。档案是社会各组织或个人对所经历的一系列历史事件所留存下来的记录,其与历史本身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再现历史和还原历史是档案属性之一,一些档案学者撰文中写道,我们走进库房打开档案盒掀开案卷之时,我们也便徜徉在历史长河之中,历史也便呈现于眼前。准确来说,在我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之前,我们国家档案的价值体现的仅仅是史料方面的价值。档案管理部门在史志部门体制之中,古代之时档案部门也是由史志部门负责,并且档案的记录、管理工作是由史官来担任和负责,这也说明了当时公众对档案所体现的史料价值的认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认知的改变,人们渐渐发现档案不仅能体现出史料之价值,同样也可以作为凭证来解决日常工作、生活之所需,这时档案的凭证价值也便体现出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便成立独立的档案部门、开展档案教育、投资档案事业,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于档案、档案工作、档案事业。这也是档案价值转变得到认可的表现。

二、信息管理发展阶段和其各方面特点

20世纪70、80年代之后,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互联网络技术传入我国,信息论、通信工程、系统控制论等在国内的兴起。随着这些技术被档案工作者应用到我国档案管理工作之中,刚刚进入档案管理领域便方显才能、大展拳脚,使得档案管理工作在理论与实践上均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信息管理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随之产生的。载体和信息内容的可分离性、突破物理距离以及局限性、物本体概念的弱化、对信息内容直接进行管理,分类,鉴定,保管,利用等,这些都是信息管理所具有的特点。

1. 管理工作的基础:

信息内容的开发。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各种技术的飞速进步,人们对于档案的利用需求不仅仅局限于档案实体,对于档案的信息内容同样有着更多的需求。对于信息内容的需求也不仅仅停留在一次信息文献上,二次文献信息的开发也日趋增多。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档案工作的6环节论到八、九十年代已经发展成为8环节论,增加2个环节为档案的检索、编辑与研究,都是为了更深层次的挖掘信息内容。20世纪末期,国家档案局推出一系列信息管理与加工的政策,整理工作上提出“优化检索工作,加深信息内容的开发”的号召。自打2000年以后我国档案整理工作,从以卷为单位变为以件为整理单位,种种迹象都表明国家对于档案工作中实体管理所占的比例逐渐缩小,将目光更多投向于信息资源的开发、共享与服务上来。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所需,编辑与研究工作纵向研究愈发深远。

2. 技术支持:

逐步将信息技术应用至档案管理工作。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后,现代信息技术风靡全球,随之也涌入国内,档案部门、档案人员将其应用到传统档案管理领域,手工化的管理方式渐渐被现代化技术管理方式所取代。通过互联网络以及办公自动化,电子文件可以实现在线归档,在线管理、鉴定等一系列工作[3]27。同样对于之前纸质文件也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对其扫描,然后通过档案信息系统挂接于其上,实现信息共享服务等。通过各种信息技术,档案信息管理及利用,便突破了物理局限性、远距离、层层签字审批,为检索管理利用等工作大大提供便利。但是电子文件的长久保存、永久读取、安全性便成为档案部门与档案人头疼的事情了。我国自十二五规划以来,信息化工作被列入议事日程,各行各业均响应信息化工作,档案部门也积极开展。国家档案局于2002年初出台了全国档案事业档案信息化规划工作纲要,文中倡导沿海、中东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先期发展档案信息化工作,积攒经验以起到示范与带头的作用。

3. 理论方面拓展:

以档案信息内容和实体双重方面重点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档案信息内容的开发利用,档案理论研究从围绕实体研究转向以档案实体和信息内容并重来展开研究,双重方面研究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依托信息技术的背景下,重点实现如何使实体档案更好的管理。另一面则是研究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采用当前所有的技术来提高档案工作效率、优化档案组织机构、实现档案价值。开展档案信息化,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与服务将是新时期档案工作的发展趋势。

4. 价值体现:

档案信息属性。档案是社会组织在所属社会背景活动中形成的各种记录,档案中所记录的信息内容反映着记录事件的面貌,其信息属性则可见一斑。档案的本质属性之一是内容的原始性,当前信息社会,人们对于档案的需求不仅仅在于其本质属性的内容原始性,更多的是对于利用档案中所记载的信息内容,和信息属性要求逐渐提高[4]14。当前档案学界不仅仅研究基础理论,对于档案中信息属性与信息价值也给予了很高的关注。

三、档案知识管理发展阶段和其各方面特点

进入21世纪以来,知识经济时代随之而来,知识管理的话题也随之摆在我们面前,当然档案管理领域的知识管理也成为档案部门、档案人员面对的新命题。档案信息资源作为当前社会各个行业的重要财富,档案知识管理也将排入各个行业领导的议事日程。

1. 管理工作的基础:

对档案知识信息元的管理。知识经济时代,档案管理不仅仅停留在档案实体、信息管理,已经跨越到档案知识信息元的管理。通过对单位档案知识信息元的细加工、深层次技术处理与挖掘、构建信息共享平台与服务体系,来满足用户对档案知识单元的内容需求。从而使档案部门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增强自身竞争力,更好的站在知识经济时代上“存储与创造财富”。档案学界所提到的“新来源观”的特点则是档案知识管理时代的新特征。档案的收集不再是以实体来源为依据,而依据文件的形成过程以及形成背景等因素。同样,鉴定工作不再以主题内容、时间、来源部门等因素考虑保管期限,而是结合部门职能、社会大背景等因素来综合考量所给予期限[5]25。从此档案人员的身份也将发生转变,由原来的档案保管人员转变成档案知识的开发者与提供者。

2. 技术支持:

以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强大后盾。档案知识管理是将档案信息内容中的知识元重新组配、深层次挖掘来满足利用用户的知识需求,达到这个标准必须是以多种现代技术为支撑的,不能仅仅依靠计算机、多媒体等技术。从当前知识管理应用领域来看,我们所能用到的技术包含有:在档案信息采集阶段所能用到的如数据挖掘、知识仓库等,在信息共享平台搭建层面能用到的如文档一体化管理、工作流等技术方法,在用户利用阶段所能用到的如大数据搜索技术、知识定位等技术。可以肯定地说,档案知识管理必然要以各种现代化技术作为依托,现代化技术是实现档案知识管理不可若缺的手段。

3. 理论方面拓展:

知识单元的共享与服务搭建。知识经济时代以来,档案的知识管理成为档案工作、档案事业的新命题。这就要求档案学界要开展进行新的理论研究,其研究的理论范围与侧重点有所不同,也要求对传统的档案理论之思路予以拓宽,不能僵化走老路。知识管理理论研究之侧重点,即为对显性知识进行管理、组培、共享,对隐性知识进行大数据挖掘、海量数据关联性搭配等。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创新,为知识服务奠定理论基础。当前档案部门、档案管理人员已经认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在企业档案信息资源与知识管理中开展大量研发,机关处室政务电子文件背景下进行知识管理研究,虽然现阶段我们所进行的研究成果不是很显著,但我们相信通过全社会档案人员的共同努力一定会在不久的未来创造出累累硕果。

4. 价值体现:

档案知识属性价值之体现。档案是对我们所经历的社会活动、历史变迁的记录,在各种各样的记录形式之中无不体现着知识的身影。档案价值之知识属性的体现早在先前档案学界就有这样的声音,那时仅仅是一种声音,而非是一种较为系统、完善的理论。传统的档案学理论是基于对档案实体所展开的一系列理论研究,知识经济时代以来,档案学界将目光投向了信息资源管理形式下的知识挖掘、管理等方面,对于档案的知识属性、知识价值也明确了要重新进行审视。不难看出在未来的时期中档案学界将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在档案知识管理领域,同样这也会使得理论研究更多会偏向知识管理。

档案管理发展阶段从实体管理、信息管理到知识之管理,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基础工作重点、技术要求、理论研究方向以及价值取向等。档案的实体管理是信息管理发展的坚实基础,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跃进的必经之路,知识管理则是时代赋予档案发展的鲜明写照。如同文件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文件的归宿一样。虽然在发展阶段上有这样的趋势,但是在具体概念、理论运行、具体实施均做的不完善、不到位。但笔者相信,我们全社会的档案部门、档案人员动起干劲将现代化技术手段与现代档案理论应用到具体的档案知识管理工作中,我们一定能够实现深层次挖掘档案知识信息构建一个知识共享与服务的平台。

参考文献

[1]郭亚军.数字档案馆实施知识管理策略研究[J].北京档案,2013(6).

[2]滑安莉.浅淡文书档案的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07(4).

[3]徐拥军.企业档案知识管理模式-基于双向视角的研究[J].档案学通讯,2009(9).

[4]任越,曹玉.知识管理中档案价值的重新发现[J].档案学通讯,2012(5).

物本管理、人本管理和心本管理 篇3

物本管理、人本管理和心本管理

物本管理即制度化管理或叫硬管理。它把管理工作中的员工当成机器人,通过管理制度严格控制与约束来达成管理目标。它只关注工作效率而不关心人,认为人的行为是为了追求本身的最大利益,工作是为了取得经济报酬。强调管理者要制定严厉的管理制度、规章和严格的工作规范,来加强对员工的法规管理,用权力和控制手段来保护组织的利益和引导员工为其工作,用金钱刺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消极怠工者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物本管理的积极方面就在于它将以往那种分散的劳动力,通过组织化、程序化的管理变得更有价值、更有效率,其消极方面就是在一定的角度扼杀了人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人本管理即人性化管理或叫柔性管理,就是指管理中强调以人为中心,通过调动人力资源的积极性,去发挥其他资源的作用从而达成管理目标。它认为人除经济利益以外,还有许多社会性需要,管理者不仅要关心工作更要关心人,多倾听员工的意见、要求,了解他们的情感与需要,创造机会或平台让他们获得各种需要满足,让他们参与管理,提倡以集体奖励制度为主,不主张个人奖励。人本管理的特点是:①组织即人,强调管理要以人为本;②组织为人,“造物之前先造人”;③组织靠人,组织要靠人去决策、靠人去经营才能达成管理目标。人本管理的积极方面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抓住了管理的根本,通达组织与协调、教育与激励调动了人的工作积极性,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它消极方面是,人是被动而非自动接受管理,仍然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人的潜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特别是当管理者用人不当时易导致人力资源的破坏性。

心本管理,就是指管理的关键是抓住人的心,让员工自觉自发地参与管理,并积极主动工作,以达成管理目标。心本管理的特点是攻心为上,假如你要用一个人的“手”,必须要用他整个的“人”;假如你要用他整个的“人”,你必须影响他整个的“心”;“治人者必先治己,治己必先治心;争天下者必先争人,争人者必先争心。”心本管理的積极方面是通过沟通、教育与激励触及人的思想与心灵,让人产生心灵的自觉自发自动,建立起相同的价值观、社会观标准,由于使用同样的标准看问题,自觉地把自己当成集团中有责任的成员,就不会再感觉外在的强迫,从而真正充分发挥出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其局限性就是只有当组织创建为一个具有共同目标、共同愿景的真正团队时心本管理的作用才能得以发挥。

物本管理重在对人的控制,人本管理重在对人的尊重,但要激发人的潜能更强调心灵的外在感动,心本管理是人本管理的进一步升华,由心灵的外在感动,转为管理者与员工的内心自觉(详细见表1)。即通过心本管理达到人力资源的自动化。中国人人懂兵法、会使计谋,但带员工如带兵,要让他们自觉自动自发不容易。《孙子兵法》有三个特征:①以人为中心,掌握人性;②以水为榜样,模拟学习;③以中为标准,力求和谐。强调管理要治心、治力、治变、治气,强迫只能解决单个或短期小问题,长期强迫无用,且越强迫越反抗,管理最高境界是让员工自觉自愿,心甘情愿服从于团队的目标,忠实执行职责。如风与太阳比赛,看谁能让人自动脱衣服,人自动脱衣你就省力了。这也符合哲学观点外因是条件,内因是关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趋势:结合

物本管理告诉管理工作首先要建立健全管理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使员工工作有标准,管理监督、检查与考评有依据。过去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总是出了问题首先找人的麻烦,处理几个人以后管理制度不变,下次照样出同样的问题;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是出了问题先找制度及管理上的问题,关键是制度管理上堵漏洞,当制度管理上没有问题后,再去检查人的问题。人本管理告诉我们管理者要关注员工最切身的利益,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少做锦上添花的活。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它要求组织发展归根结底都要着眼于人,着眼于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以及自身发展需要的满足。心本管理告诉我们要让人打心眼里服你、敬你、爱你,死心踏地跟随你,攻心才是上策。

知识管理管理办法 篇4

2016年集团在大力推行企业的标准化建设,其目的是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最大的价值,从而提高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企业需要把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加以系统、科学地管理,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和质量。同时,企业标准化不是一项孤立的活动,需要企业标准化与管理体系相结合。我们要把“质量管理零缺陷、安全管理零伤亡、环境管理零污染”作为企业管理的终极目标。

一、质量管理—零缺陷

集团的品牌战略要求我们推行“零缺陷”的质量管理。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取胜,就必须创立自己的品牌、实施品牌战略。我们企业要实现世界500强就必须要加强质量管理。

如何实施零缺陷管理:

⑴ 建立推行零缺陷管理的组织。事情的推行都需要组织的保证,通过建立组织,可以动员和组织全体职工积极地投入零缺点管理,提高他们参与管理的自觉性;也可以对每一个人的合理化建议进行统计分析,不断进行经验的交流,建立相应的制度,加强对员工教育和培训。

⑵确定零缺陷管理的目标。确定零缺陷小组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具体要求,包括确定目标项目、评价标准和目标值。在实施过程中,采用各种形式,将小组完成目标的进展情况及时公布,注意心理影响。

⑶进行绩效评价。小组确定的目标是否达到,要由小组自己评议,为此应明确小组的职责与权限。

⑷建立相应的提案制度。直接工作人员对于不属于自己主观因素造成的错误原因,如设备、工具、图纸等问题,可向组长指出错误的原因,提出建议,也可附上与此有关的改进方案。组长要同提案人一起进行研究和处理。

⑸建立表彰制度。无缺点管理不是斥责错误者,而是表彰无缺点者;不是指出人们有多缺点,而是告诉人们向无缺点的目标奋进。这就增强了职工消除缺点的信心和责任感。

我们要把零缺陷管理的观念贯彻到企业中,使每一个员工都能掌握它的实质,树立“不犯错误”的决心,并积极地提出建议,促进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

二、安全管理—零伤亡

搞好安全生产,才能树立企业形象,赢得市场,承揽更多的经济任务。安全管理零伤亡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生产,杜绝伤亡事故,改善劳动者的工作环境。伤亡事故不仅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痛苦,同时也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伤亡事故不仅是新闻媒介追踪的热点,同时也是国家安全管理部门彻查的工作,直接受到影响的就是企业的对外形象,使企业的社会形象相应受到影响。所以要树立企业形象赢得市场,必须搞好安全生产,否则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如何实现安全管理零伤亡的目标:

(1)深入开展反违章活动,稳定现场安全生产秩序。责任心是安全生产的灵魂,责任心强,责任制完善,企业安全工作就落实,效果就明显。各级干部和职能人员要切实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要沉下去,深入基层、深入一线,一个一个岗位,一道一道工序去解决深层次问题,特别是工艺和设备上的问题,提高装置本质安全的程度。同时公司各专业管理部门要提高检查水平,不停留在表面现象,及时发现并纠正各类违章现象;通过检查、考核与改进,不断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

安全管理部门要组织各岗位,发动职工查找本岗位最易发生事故的操作环节,由安全员制订相应的对策和防范措施,并对岗位职工进行培训和检查,将其作为职工上岗的先决条件。为了能够全民参与,我们可以以班组为单位组织各车间开展反违章劳动竞赛,通过竞赛活动,促使车间提高班组的整体安全水平,提高班组员工的整体安全责任意识;开展以车间为单位的,提高安全、环保岗位责任制总体水平劳动竞赛。

(2)开展安全目标管理,落实全员安全责任。

进一步完善公司的安全管理网络,层层落实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各部门根据和公司领导签订的《安全生产责任书》的具体要求,抓好措施的落实工作,加大现场检查力度,消除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同时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技能操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要定期组织开展装置安全、设备、工艺技术的技能培训和理论知识培训,不断提高操作人员的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组织全体员工学习、贯彻《安全管理手册》,了解并掌握自己的安全责任和相关的安全工作流程。(3)进一步提高设备运行安全可靠度

加强对检维修、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切实抓好标准化检修施工,加强现场施工安全和施工队伍的管理,明确安全责任,有效降低检修施工的安全风险和质量风险,安全高质量地完成公司装置停工检修任务,努力做到开车一次成功。认真做好特种设备、电气、仪表的管理工作。确保持证率、定检率100%。保证强检仪表及联锁保护装置完好投用,确保完好率、投用率达到100%。

(4)开展有效的安全教育培训活动,努力提高操作人员规避事故的能力。

各项规定和要求怎样不折不扣的落实到班组,将是2016年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点,2016年公司的安全教育培训要重形式更重效果,特别要注重安全技能培训。紧紧围绕公司典型事故和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开展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学习和教育,提高检查人员的水平。开展公司规章制度的学习,使职工知道哪些事情该做,哪些是违章,提高识别违章的能力,避免自己的违章行为,为实现零缺陷提供保证。开展安全生产知识竞赛活动,认真组织反事故演习,提高员工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变能力和现场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培训应使员工懂得某项工作应该做什么,具体怎样做,提高规避和处理异常情况的能力。重视预案的修订和演练,提高各类事故应急预案的水平。制定了应急预案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不对应急预案组织演练,不及时对应急预案进行评估,应急预案就形同虚设,应急就无从谈起。2016年各部门要采取形式多样的活动开展应急预案培训和演练,及时对各类应急预案的适用性进行分析,通过不断演练,发现和及时完善预案本身的不足;同时要建立演练的评判标准,增加演练后的考评和打分,提高职工处理突发情况的能力。

(5)、严格事故“四不放过”处理和责任追究,落实问责制

严格执行缺陷、事故苗子、非计划停工和事故问责,强化对各级人员履行职责情况的考核,监督各项考核规定的执行情况,严格进行月度经济责任制考核。严格执行事故“四不放过”,重点要抓好对违规违纪及事故责任者的处理,不用同情掩盖责任、代替原则。举一反三,抓事故教训的教育,岗位职工必须了解和掌握本车间、本岗位历年发生的事故原因和教训,落实防范措施,生产、安全、工艺、设备部门和车间必须定期进行检查,防止重复事故的发生。

安全工作是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只有将安全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才有可能建立经济发展的上层建筑,把“零伤亡、零事故”安全管理目标落到实处,为集团的腾飞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三、环境管理—零污染

随着社会对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问题的日益关注,牺牲员工利益和社会环境而生产产品的方式并不是长久之计,终将会失去竞争力,而环境管理体系有助于企业节能降耗、降低成本,减少能源消耗和节约资源,严格的实施环境管理体系,可使公司通过工艺改进、废物综合利用、加强节能管理、优化设计、提高材料利用率等途径在生产和经营活动过程中节能降耗,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因此,推进环境管理体系势在必行。环境管理体系,强调预防为主,遵守国家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注重全过程控制,有针对性地改善企业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行为,以达到集团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做到环境管理零污染:

(1)各级人员的培训。企业就应制订和实施全员培训计划,使各级人员了解全球、全国环境状况,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为企业推行环境管理体系提供思想、素质上的准备,在实际工作中规范自己的环境行为,提高责任感。培训内容应涉及环境意识、环境管理体系知识、环境法律法规和相关要求等,(2)对企业进行环境评审,编写初始环境评审报告 对我们初次按标准要求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企业来说,有必要进行一次全面的初始环境评审,以作为制定企业的环境方针、目标指标和环境管理方案的依据。企业应根据初始环境评审结果编制初始环境评审报告,以明确企业环境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包括环境风险、增强竞争力的机遇、现有环境管理的缺陷及改进建议等。

(3)重要环境因素的控制和改善。

为实现对重要环境因素及其影响的有效控制,在考虑到法规、技术、财力、运行经营、相关方等的基础上将环境方针进行分解,并通过投入资源、培训、信息交流、监测和测量、运行控制等手段使之得到良好的控制,减少影响,实现污染预防和持续改进的目的。

(4)确定目标、指标和制订管理方案。

重要环境因素一旦确定,接下来就针对每个重要环境因素制订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了。制订的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要求可行性强,真正起到控制重要环境要素的作用。

(5)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

首先要进行体系的试运行阶段,其目的是在实践中检验体系的充分性、适用性和有效性。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a、全员培训,针对不同层次进行不同内容的培训,重点是运行控制程序和作业指导书以及方针、目标指标、管理方案的培训;

b、按规定去做,目标指标、管理方案层层落实;

c、对合同方、供货方的监督工作;

d、日常体系运行的检查、监督、纠正; e、根据试运行的情况对环境管理体系文件进行修订。(6)内部审核及管理评审

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在运行中需定期对其实施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通过内部审核客观地获取审核证据并对该体系予以评价,以判断一个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否符合该企业所规定的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标准;通过管理评审判断环境管理体系的整体运行效果,确定日后持续改进的方向,以保持该体系的持续改进、适用性和有效性,从而取得良好的环境表现(行为)。

印章管理办法-印章管理 篇5

第一条为规范学校行政印章管理,根据国务院《关于国家行政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印章管理的规定》(国发〔1999〕25号)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行政印章包括学校印章和校内印章。

学校印章是指“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印章(以下称简红印)、“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钢印(以下简称钢印)、学校法定代表人印章及学校各类专用印章。

校内印章是指学校行政系统各二级单位(部、处、室、中心、学院及研究机构)及下属科室印章。

第二章行政印章的刻制、启用及销毁

第三条学校印章由政府主管部门批准刻制。

第四条学校处级部门行政印章由校长办公室根据学校机构成立或者更名的有关文件统一办理刻制手续。因工作需要确需刻制行政业务专用章及科室印章的,由各处级部门通过学校办公信息管理平台提出申请,经学校分管领导审批后,由校长办公室登记并出具介绍信,方可刻制。

第五条处级部门行政印章及各类行政业务专用章刻制完成后,由校长办公室登记、备案、发文后正式启用。科室行政印章刻制完成后到校长办公室登记备案后方可使用。

第六条学校所属的无职级科研机构的印章,应当由其所挂靠学院或者部门通过学校办公信息管理平台提出申请,经学校科技处审核后,报分管校领导审批,到校长办公室办理刻制手续。刻制完成后到校长办公室登记备案后方可使用。

第七条校内印章因使用磨损、变形、损坏需要更新的,所属处级部门应当提出刻.章申请,到学校校长办公室办理“申请刻制印章介绍信”,持介绍信到公安机关指定的单位刻制印章。

第八条因单位撤销、名称改变或者换用新印章的,启用印章部门应当及时交回原印章,由学校统一封存或者销毁。科室印章由所属处级部门负责封存或者销毁工作。任何部门和个人均不得私自保留废旧印章。

第三章行政印章的管理

第九条学校印章由校长办公室负责管理。

各处级部门行政负责人负责本部门行政印章的使用管理工作,定期检查印章管理和使用情况,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各无职级科研机构印章由其所挂靠学院或者部门负责管理。

第十条使用学校行政印章应当严格把关,保证每次用印的正确性和必要性。各二级部门应当参照本办法,制定相应的印章管理办法及使用程序,用印时应当严格履行审批制度,实施用印登记管理制度,对用印事由、用印单位、批准人、经办人、用印日期等进行详细登记备查。

第十一条所有印章均应当指定专人管理,非专管人员不得随意动用印章。用印均需有批准权的领导审批,审批人不得管理印章,印章管理人员不得擅自用印。

第十二条印章管理人员应当妥善保管印章,不能随意乱放,不得借用,原则上不能携带出单位以外使用,确保印章安全。印章遗失的,应当及时报告校长办公室。

第十三条未经处级部门负责人批准,印章管理人员不得擅自将印章委托他人代管,确因故不在工作岗位时,由部门负责人指定人员代管,并办好交接手续。印章管理人员有工作变动的,应当及时上交印章,部门负责人重新确定印章管理人员,做好交接手续。

第十四条校内印章原则上只限在校内使用,不得用作合同、协议、担保等事宜,否则无效。对违反印章管理办法而给学校造成严重后果的,追究部门负责人和当事人的责任。

第十五条用印时应当检查印章与落款名称是否一致,保证落款与印章相同;印章应当加盖在发文日期中间偏上位置,骑年盖月,上不压正文,端正、清晰。

第十六条不得在空白凭证或者空白纸张上签章。

第四章行政印章的使用程序及范围

第十七条学校各部门办理业务需要加盖学校印章的,应当填写“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印章盖发申请单”(下称用印单),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办理。

第十八条学校印章不对个人使用。教职工和学生个人确需用印的,应当由其所在部门或者业务所属部门委派专人,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办理。

第十九条学校红印主要适用于学校行政文件、各种奖励证书、学生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向上级机关及校外有关单位、部门报送的各种材料、报表等,以学校名义对外签订的合同书、协议书,基层单位对外签订的合同书、协议书,各类介绍信的开具,及其他需加盖学校行政印章的材料。

(一)学校行政文件由校长办公室根据公文签发用印。

(二)各处级部门向上级及校外相关部门报送计划任务书、统计报表、审查表、申报表等各种文档材料(报表),需要加盖学校印章的,由经办人填写用印单,主办部门负责人审核签字,报分管校领导签字批准后,到校长办公室登记用印。

(三)各类毕业证书、结业证书、肄业证书、学历证明用印,由经办人填写用印单,学校学生工作处或者研究生处、继续教育学院、电大办负责人审核签字,并提供具体名单,报分管校领导签字批准后,到校长办公室登记用印。

(四)各类学位证书、学位证明书用印,由经办人填写用印单,学校教务处或者研究生处、继续教育学院、电大办负责人审核签字,并提供具体名单,报分管校领导签字批准后,到校长办公室登记用印。

(五)招生录取通知书用印,由经办人填写用印单,学校招生就业处负责人审核签字,并提供具体名单,报分管校领导签字批准后,到校长办公室登记用印。

(六)以学校名义签署的`一般合同书、协议书等,需要加盖学校印章的,由经办人填写用印单,承办部门负责人审核签字,报分管校领导签字批准后,到校长办公室登记用印。对以学校名义签署的重大合同书、协议书等,除履行上述手续及合同管理规定外,还需校长审批。

(七)使用学校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复印件、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复印件和学校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由经办人填写用印单,主办部门负责人审核签字,报分管校领导签字批准后,到校长办公室登记用印。

(八)以学校名义颁发的各类奖状、荣誉证书,由经办人填写用印单,主办部门负责人审核签字,报分管校领导签字批准后,到校长办公室登记用印。

(九)申报省级及以上各类科研项目、科技成果鉴定、科技成果报奖等用印,由学校科技处负责人审核签字,报分管校领导签字批准后,到校长办公室登记用印。

(十)考察、访问、出国留学(因公、因私)、旅游人员的相关材料,由经办人填写用印单,学校外事办公室或者人事处负责人审核签字,报分管校领导签字批准后,到校长办公室登记用印。

(十一)具有下列情形之一使用学校印章的,由相关部门填写用印单,部门负责人审核签字后,提供相应资料,校长办公室审核后用印:

1.以学校名义正式发文的荣誉证书、聘任证书用印,以文件为准;

2.以学校名义对外联系工作、生产实习、证明身份的介绍信,由经办人填写用印单,部门负责人审核签字后,到校长办公室办理学校介绍信及用印;

3.教师工作证、教职工收入证明、职称评审材料及专业技术职务聘书补办等,由学校人事处负责人审核签字,并提供具体名单;

4.具有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籍的各类学生的学生证用印,由学校学生工作处或者研究生处、继续教育学院负责人审核签名,并提供学生名册;

5.学生毕业生登记表、继续教育毕业生资格审查表用印,分别由学校学生工作处、研究生处、继续教育学院负责人审核签字,并提供具体名单;

6.申报省级以下各类科研项目、科技成果鉴定、科技成果报奖等用印,由学校科技处负责人审核签字;

7.档案馆查阅出具的已毕业学生的学籍、学历、成绩等证明材料,由学校档案馆负责人审核签字。

第二十条学校钢印主要适用于教师工作证、职称证件、各级各类(包括全日制、继续教育、电大办)学生的学生证、毕业证、学位证、结业证、肄业证等证件原件的照片压印。

使用学校钢印,由各部门统一造册,填写用印申请单,部门负责人审核签字,报分管校领导签字批准后,到校长办公室登记用印。

学校钢印应当与学校红印同时使用,不得独立使用。

第二十一条学校法定代表人印章主要适用于各类学生毕业证、各类聘书、学校重大合同及协议、报表、授权委托书等。

使用学校法定代表人印章,由相关部门填写用印单,部门负责人审核签字后,报分管校领导签字同意后,到校长办公室用印。重大合同及协议使用学校法定代表人印章,应当经过校长签字同意后方可用印。

第二十二条其他事项需要使用校行政印章的,参照以上程序办理。非日常性事务使用校行政印章印,均需部门负责人审核,分管校领导签字同意。

第五章专用印章的管理和使用

第二十三条学校专用印章是学校及有关部门履行专项业务而使用的印章,主要有“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术委员会”、“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教师职务中级评审委员会”、“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籍管理专用章”、“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科研及技术服务合同专用章”、“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科研管理专用章”、“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招生专用章”、“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财务专用章”等。

第二十四条专用印章只用于印章上刊明的使用范围。学校授权相关职能部门分别负责管理使用相应专用印章。

第二十五条各相关部门应当参照本办法制定相应专用印章的管理办法和使用程序,并严格遵照执行。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六条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餐厅接待用餐管理办法管理办法 篇6

为加强公司餐厅接待用餐管理,规范餐厅接待标准管理,控制公司餐厅接待费用,特制订本管理办法。

一、餐厅内部招待客饭的类别分为工作餐、接待餐;

二、客饭人员范围: 1.工作餐:

(1)外单位来本公司协助工作的;(2)本公司因工作需要加班人员;(3)其他来公司办理相关业务的人员; 2.接待餐:

(1)到公司检查、验收、指导工作的有关政府机关领导(2)来公司的设计、鉴定、设备安装等外协单位的技术人员及相关领导;

(3)来公司指导、培训的各类专家;(4)公司领导安排的其他重要来客;

三、餐厅用餐标准:

1.工作餐:费用标准与餐厅当日供应就餐标准一致;

2.接待餐(不含酒水):根据餐厅当日菜类,在工作餐标准上另加2-5个菜,具体数量根据就餐人数制定;

四、申请程序及流程:

公司相关部门因业务需要,安排工作餐/接待用餐;业务对口接

待部门接待人员填写《餐厅内部接待申请表》,注明用餐时间、用餐人数、用餐事由、用餐标准,经分管领导签字批准后报行政部,由行政部统一通知餐厅安排就餐。用餐完毕后,负责接待人员须在《餐厅内部接待申请表》签字确认。申请单一式两份,一份行政部存档留存,一份餐厅留存作为记账凭证,月末由餐厅管理员统一交回行政部,由行政部上报财务。

五、用餐规定:

1.接待时,严格控制陪餐人数,一般情况下,陪餐客人只限部门分管领导、部门负责人及相关业务人员。陪客人数一般不得超过来客人数;

2.到公司的一般就餐人员,需联系业务相关部门负责人确认、报送行政部领取餐票,无餐票人员,餐厅严禁接待。

3.对口业务部门负责提出申请,就餐人数及事由在申请中提前说明;

4.公务接待执行“午餐禁酒、晚餐限酒”,接待用酒以公司仓库现有酒类为准;接待用烟限;

5、接待客人务求节俭,严格控制接待范围和标准,杜绝讲排场,反对铺张浪费,对于未经批准超出标准的费用,由申请部门自行承担。

本规定自2016年11月15日开始执行。

知识管理与企业管理创新 篇7

关键词:知识管理,管理创新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知识取代资本、劳动力和资源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 知识管理成为企业发展创新的重要途径。企业成功的动力在于如何积累、使用和创造知识。知识管理作为迎接知识经济的力量源泉, 将知识更好地在经济生活中发挥作用和创造价值。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 实现了企业知识的集体共享和集体创造, 使得知识更好的为企业创造价值。它的出现, 带来了一场管理革命。如何有效实施知识管理, 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创新与发展的重要问题。

企业发展的规律也告诉人们, 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管理方式, 管理要与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环境相适应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管理与之不适应, 就会阻碍企业的发展。企业要快速发展, 就要勇于改变过去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方法, 不断创新企业管理, 只有这样才能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里快速前进。

1 知识管理评述

1.1 知识管理的涵义与特征

知识管理是在企业内部树立起一种开放和信任环境, 使得员工自愿共享知识和合作开发知识资源, 以此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最终达到企业目标的过程。简单地说, 就是对企业的所有知识资源进行管理的过程。

知识管理的目标在于推动企业内部员工间的知识交流, 促成企业的创新形成。它具有以下特征:

(1) 知识管理有四个对象, 即知识、基础设施、人员和项目活动, 简单说就是由两大方面组成, 即知识资产与活动。

(2) 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知识的创新, 目的是提升企业的灵活性和创新力。

(3) 知识管理不仅局限于企业, 在所有的组织机构中都有着知识管理活动。

(4) 知识管理的过程是对知识、人员和活动及其相互之间的管理过程。

1.2 知识管理的内容

知识管理包含众多内容, 大致包括: (1) 推动新知识的有效利用; (2) 支持从外部获取知识, 提高企业消化及吸收知识的能力; (3) 确保新知识在企业内部的及时扩散; (4) 促使企业员工都能得到与其工作目标相关的知识; (5) 确保企业员工能获知知识在哪里, 使其需要的时间和地方都能得到。在知识经济时期, 执行有效的知识管理所包括的内容远不止这些, 它要求员工共同分享所拥有的知识, 并要求管理层对做到这一点的人加以鼓励。

1.3 知识管理的作用

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 与传统管理方式相比, 知识管理具有传统管理所不具备的作用:

(1) 传统管理的对象是企业的有形资产, 重点关注企业内部;而知识管理的对象是企业的知识等无形资产, 着眼于在整个企业乃至外部知识资源的充分利用。

(2) 企业的有形资产是有限的, 由此带来的效益也是有限的;而企业拥有的知识却具有再生性, 其无限的增值和再利用能力将为企业带来巨大收益。

(3) 传统资产管理是追求企业资产最大限度的增值, 重点是其实际所包含的价值, 而忽视了许多价值更大, 但没有被企业视作资产的知识资产。知识管理则围绕市场合理有效地配置和使用企业的内、外知识资产, 达到知识的最佳效益, 其着重点转移到了资产所包含的知识量上。

(4) 企业有形资产一般具有专用性, 使用范围有限, 因此其价值易被其他相似产品所替代, 实质上是一种价值转移。知识管理则注重知识共享性, 使知识在企业内部迅速传播, 每个人的知识在共享后, 不但不会减少更, 反而会增多, 这是企业有形资产无法相比的。

2 知识管理带来企业管理的创新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了知识化、网络化社会, 知识和信息的数量急剧增长, 企业面临的竞争是一种以知识为基础的更高形态的竞争, 企业生存与发展、竞争能力的强弱不再由它拥有物质和资本所决定, 而在于对知识获取和处理的能力, 在于能否有效进行知识管理和以此为基础的管理创新。

2.1 知识管理带来管理理念的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成为最有价值的资源。知识管理使得企业更加重视知识的积蓄和创新, 为员工提供终身教育、鼓励员工间的知识共享, 逐步将企业改造成学习型组织。而获得这一切的关键在于员工的素质, 其中理念的转变是关键的因素。

管理思维的改变和创新作用非常重要, 关系到公司管理的各方面, 但其关键还是企业员工。知识管理把创新、人本的观念和企业的知识相结合, 重视人员的创造性, 不论处在何种位置, 只要有创造和创新精神, 就能做出自己的贡献。知识管理的目的是, 通过提升员工创新力和集体合作, 来激发企业整体的创造力, 知识管理是企业提高竞争力和实现价值增值的关键。

2.2 知识管理带来组织结构的创新

传统机械式的组织结构使企业缺乏知识学习和创造的能力, 缺乏灵活性, 面对市场的变化缺少应变力, 无法适应日益多变的商业环境。实施知识管理要求公司进行组织结构的改变, 使组织结构与其相适应。首先, 要设立知识主管, 负责创造一种促进学习、信息共享和积累知识和环境。其次, 要建立一种扁平化的学习型组织, 加速知识的传递, 促进内部的全面合作, 保持对环境变化的迅速反应, 使创新思想易于得到采纳。

参考文献

[1]张韵君.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管理创新[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 2009, (1) .

[2]钱枫林, 刘逸明.知识管理与管理创新刍议[J].企业经济, 2004, (7) .

[3]王衍行.知识管理与企业管理创新[J].学术交流, 2004, (1) .

[4]张阳.知识经济下的企业管理创新[J].经营管理, 2006, (1) .

档案知识管理的管理框架研究* 篇8

关键词:档案知识管理框架特殊性

Abstract:The article designs the fram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of files from the basic elements of management activities and analyzes its particularity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main body of knowl edge management of files should determine the reasonable space according to their own independent degree ; the objects of knowledge manage ment of files should focus on all types of archives which contain rich knowledge ; the valu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of files should focus on decision-making support and wealth transition ; the environment Settings about knowledge management of files should not be the pursuit of unity ,but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Keywords:Archives ; Knowledge management; Frame ; Particularity

2000年,我国学者首次引入并论及实施档案知识管理的可能性,[1]引发了相关研究热潮,从“知识经济的视角间接涉及知识管理的有关内容,并对知识产权档案及其管理进行了集中研究”,[2]到甚至引发“档案思想的根本性变化”。[3]在此期间,档案界对档案知识管理实践的批判却一直不断。[4]这些批判可归纳为:将解决方案等同于档案知识管理系统;[5]将档案知识管理等同于人力资源管理;[6]或将档案知识管理等同于信息管理[7]等等。可以说缺乏系统性,是这些反思性结论的共同指向。为此,笔者拟从档案知识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活动的视角,根据管理要素包括谁来管,管什么、为什么管,怎样管的分析框架,重点结合档案及档案工作的特殊性进行系统分析。

一、档案知识管理的主体如何定位

档案知识管理的主体定位并不明确,其原因在于一是档案部门一开始并未被赋予知识管理的职责,档案法规或相关规章制度并未明确提及;二是知识管理主体多元,从知识主管、知识项目管理者、知识工人到知识中心等。在这种情况下,档案部门如何保证在与其他相关主体既区别又联系中既不“失位”又不“越位”,决定其在实施知识管理中需结合自身特性找准定位。具体而言,档案部门开展知识管理,其主体定位视不同情况有不同特色。作为内设机构的企业档案室(馆),主要扮演参与或配合者的角色,以企业整体战略为导向,以盈利为最终目标。而作为独立机构的国家档案馆,其知识管理的推进更多体现出独立性和公益性,但这种独立性受制于馆藏结构,使其后劲相对不足。

(一)在认识转型的背景下确定主体定位

知识管理思想全面被认可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引入我国不到20年,档案领域的引入时间更晚。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先进管理理念,各领域均在积极探索,档案部门也不例外。为此,档案部门实施知识管理时,首先需在观念上将自身定位为探索者,或是跟进者,而不是事实上的知识管理者。

(二)主体定位在于身份的追加

从时间维度看,企业档案馆(室)较早开展知识管理。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企业档案馆(室)更需充分发掘档案的知识功效,以增进“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和竞争能力。”可以看出,具有知识管理者的身份,是企业档案馆(室)适应环境变化而对自己身份的一种追加,而并非放弃了原有的角色。即如有人在比较知识管理与档案管理的异同后发现,知识管理并不能取代档案管理。[8]在实际角色扮演中,也有学者调查发现:“从知识管理来看,文件、档案是组织核心的知识资源,但并不是组织知识资源的全部。”[9]这从侧面反映了企业档案馆(室)仅提供实施知识管理所需资源的一部分,也说明其更多体现出一种参与者的身份,而非“单兵作战”。所以,有学者认为,档案部门开展知识服务应定位于“参与”而不是“单干”。[10]相似的身份追加也适用国家档案馆。不同在于,其作为独立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它面向社会提供服务,扮演相应身份的独立性较之企业档案馆(室)更强。但是由于其馆藏结构相对单一,适应市场竞争压力相对不够,决定了其扮演角色的后劲相对不足。

二、档案知识管理的对象怎样锁定

档案不等同于知识。实施档案知识管理,就是从档案中抽取知识并应用知识,实现从档案到知识的有效转换。其中,必然涉及对档案知识管理对象的锁定问题,即如何有效抓取档案中蕴含的知识。

(一)档案具备知识属性,是使档案知识管理实施具备可行性的基础

“全面正确地认识档案的知识属性,是科学有效地管理档案这一巨大的社会知识财富和充分发挥它应有作用的必要前提。”[11]有效认识档案的知识属性,能为档案知识管理对象的锁定提供方法论基础,实现从可能到现实。一般认为,档案具备如下知识属性:档案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蕴含大量的知识;档案作为“组合”的概念,在其历史联系中可以发掘知识;在电子文件时代,“描述档案形成过程、结构、格式、形成背景等隐性知识可能比文件实体本身所记载的内容更有价值。”[12]更有学者指出:档案所记录的知识基本上都属于言传知识;每一个档案馆(室)所保管的档案,都具有明显的“本土知识”特征;大部分档案所包含的知识和信息内容具有内部性或保密性等等。[13]这些属性规定并引导档案知识管理的操作方向与实现路径。

(二)档案知识管理对象的锁定应有所侧重

从效益与效率的观点看,所有档案门类中数量较多的文书档案,或称为政务档案,“其实更多的只是信息记录,而非系统的知识结晶”。[14]加之档案类型众多,“其中既有可能转化为知识的有用信息,也有无知识价值的信息,其中不少信息只是因为追溯与凭证而需要留存。”[15]因此,其对象锁定不宜一概而论。鉴于此,有学者认为,“若在档案部门当中谈知识管理,似乎从科技档案的管理入手更适合,也更容易些。”[16]显然,科技档案蕴含更丰富的知识,对其优先实施知识管理具备更强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是分布于社会各领域的专门档案,因其专业性带来的知识丰富性,因其信息结构的规范性使其实现知识挖掘更容易,这部分档案也应是知识管理对象锁定的重点。

三、档案知识管理的价值如何把握

纵观档案知识管理研究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从早期档案界对知识管理与档案管理关系的探讨,[17]到知识管理理念在档案管理活动中的具体应用。价值问题一直被忽视。“档案界对于知识管理的研究还只是停留在知识管理概念的简单嫁接上。”[18]“档案知识管理尤其是企业档案知识管理的研究,必须要注重学术界的研究与研究对象在实践中的应用及其效果之间的关系”[19]如何把握档案知识管理的价值?普遍认为,“知识管理的本质是知识的智能性转化”[20]。进一步分析发现,这种智能性转化又可归为两类:一是思想认识上,根据档案的凭证和参考作用,为相关主体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二是物质表现上,为生产力和财富的增长服务。也就是说,决策支撑价值和财富转化价值可视为档案知识管理的两个主要价值维度。

(一)决策支撑价值

国家档案馆主要面向社会提供知识服务,以公益性为主。为此,其决策支撑价值主要体现为社会价值或文化价值而非经济价值。其中又因政府掌管大量社会事务,为政府决策服务自然成为国家档案馆知识管理价值创造的主要指向。实际上,在国外,“大多将档案馆看做是政府决策的辅助机构之一,政府机关自然是档案馆的主要服务对象”。[21]在国内,也有学者提出把档案馆建设成思想库的构想,“可以提供档案信息咨询和知识服务。”[22]实践中,在我国辽宁省档案馆已经出现为政府决策提供档案专题信息简报的尝试。相较国家档案馆,作为内设机构的企业档案馆(室),其知识管理主要为本机构事务决策服务,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标。

(二)财富转化价值

国家档案馆定位于公共文化事业单位,开展知识管理以精神财富的创造为主,如编纂档案史实,把储存在多份文件中的信息整合成系统知识;提供智力咨询,通过研究档案史料,为用户提供专题信息服务;参与历史或文化研究,直接贡献知识等。相较而言,企业档案馆(室)以物质财富的创造为最终目标,其价值链体现为知识共享,基于知识的竞争优势,价值创造,[23]并最终实现利润最大化等。

三、档案知识管理的环境怎样配置

狭义的档案知识管理,仅指对档案知识本身的管理,如知识获取,知识分类、知识应用等。但广义上看,还应包括与档案知识相关的其他活动,如组织设计、制度支撑、文化营造等。目前,档案学界普遍从广义角度理解档案知识管理。

档案知识管理具体应设置怎样的环境,通常借鉴经济领域相对成熟的模型,即“知识管理是人本管理、能本管理和知本管理的综合。”[24]即除对知识本身管理外,还包括围绕知识人的管理及环境营造。为此,有人借助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平台,把档案知识管理的环境配置设计为档案馆知识资源管理,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学习型档案馆环境,以知识为对象的档案馆业务管理等。[25]或者在其他实践层面,提出注重档案馆人员的隐性知识开发,促进档案馆学习型组织的建立,推行面向知识的档案资源管理,建立面向知识管理的档案馆服务体系。[26]甚至总结后保管范式下的档案知识管理模式,即“以编码化知识管理模式、档案后保管范式为指导,以用户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通过档案知识积累、档案知识组织、档案知识评价、档案知识服务,以及相应企业文化营造、组织制度建设、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技术运用,满足用户对档案信息知识的需求,从而支持公司业务运转,推动企业战略落实。”[27]

可以发现,目前就档案知识管理的环境配置尚未达成一致意见,但均肯定了知识管理氛围营造的重要性。也可以认为,意见的不统一,自身也可能说明知识管理环境的设置并没有统一口径,仅需要在一些基本原则指导下灵活操作。而这些基本原则归纳起来,可概括为:组织文化氛围的培养,包括重视人力资源,倡导知识共享和知识服务的文化理念;面向知识管理的组织业务流程或制度设计的重组或变革;知识管理技术的采用等。

本文设计的档案知识管理的管理框架分别对应管理活动中谁来管,管什么、为什么管,怎样管的四个维度。作为一项管理活动,档案知识管理的上述框架设计清晰界定了档案知识管理实施的边界,结合实际,又使这种分析体现普遍原则指导下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尽管档案知识管理的框架众说纷纭,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从管理活动的四要素分析,还原了档案知识管理的管理属性,是一种问题的本原性与理性回归。

*本文为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度校级科研项目(一般项目)“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的顶层设计”(项目编号:2011MDYB029)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及参考文献:

[1]刘永,常金玲.知识管理与档案管理[J].档案管理, 2000(4):6-7.

[2]雷慧.2006年~2010年我国档案知识管理研究述评[J].档案管理,2011(5):64.

[3]丁华东.档案学理论范式研究[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225.

[4]翁美飞.知识管理叫好难叫座[J].科技咨询导报,2006(2):49.

[5]瞿晓静.企业选择知识管理解决方案应避免的五个误区[J].图书情报工作,2005(1):87-89.

[6]付兵红,彭礴.知识管理认识的误区[J].华东经济管理,2005(3):65.

[7]王海英,王树芬.浅析知识管理的误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0):181.

[8]贾玲,刘彤,周晓林等.知识管理不能取代档案管理——再论档案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关系[J].档案学研究,2015(2):75-79.

[9]徐拥军.“档案知识管理”系统构建的原则与策略[J].档案学通讯,2009(2):58.

[10]周毅.政府信息公开进程中的现行文件开放研究[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227-228.

[11]潘连根.数字档案馆的知识管理[J].浙江档案, 2005(12):7.

[12]冯湘君.谈档案知识资源的挖掘[J].浙江档案, 2006(8):14.

[13]伍振华.档案的知识特征初探[J].档案学通讯, 2002(3):18-20.

[14][16]黄世喆.档案管理与知识管理(之二)[J].档案管理,2007(5):63.

[15]蔡盈芳.企业档案信息的知识管理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4(2):44.

[20][24]柯平.知识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7-72.

[17]刘永,常金玲.知识管理与档案管理[J].档案管理,2000(4):6-7.

[18][19]倪代川,丁华东.档案知识管理研究分析(2000-2006)[J].档案管理,2008(5):68-69.

[21]黄霄羽.外国档案事业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03.

[22]张斌.构建档案思想库提升档案工作服务能力[J].档案与建设,2013(1):4.

[23]王会粉,于文莲.档案知识管理的特征及其系统构建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181.

[25]姚乐野,蔡娜.基于知识管理的数字档案馆建设策略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125-126.

[26]张晓娟,左田原,朱宁.我国档案馆运用知识管理的案例研究——以武汉市城建档案馆为例[J].档案学研究,2010(2):14-16.

上一篇:影响雅思写作成绩的因素下一篇:防治水考试题库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