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有效

2024-04-22

校本教研有效(共8篇)

校本教研有效 篇1

作者/罗 明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铜山初级中学,211103)

摘要: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如何直接关系到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找准切点,转变方式,在做中研、在研中做,对改变当下校本教研低效的现状,实现其从低效向有效到高效的转变,或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常态教研中,可以组织课堂实录,让教师“看到”自己;明确教研主题,逐个解决问题;开展课例跟踪,着力教师专业成长。只有不断创新实践形式并加以科学的引领,才能使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得以持续提升。

关键词:校本教研素描转变行动

相对于我国规整而完备的教研体制结构而言,校本教研无疑处于结构的最底端,因而具有基础性或“草根性”,是新课程改革和新教育理念落地的节点。多年来,随着各校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校本教研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落实各项教学管理任务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如何让校本教研真正成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助推器”、落实新课程理念的“转化器”?笔者认为,当下的校本教研,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面临着许多势在必行的变革。

一、对当下校本教研的素描

从活动的组织形式看,教研组、备课组是承担校本教研的两个基本业务组织单元,教导处负责对两组日常工作的过程管理。从活动的内容看,以学期为时段,两组在开学、期中、期末三个节点上的主要工作是:开学制订学期学科教研活动计划;期中组织阶段性学情调研与复习,对期中检测的结果进行质量分析;期末撰写学期工作总结,对期末检测的结果进行质量分析。三个节点外的时间,教研组的工作主要是根据计划安排内容,组织开展组内教师公开课的听评,督查备课组的集体备课,组织业务学习,外出参加或承办区、市教研活动。从活动的评价看,每学期结束,教导处都将对两组进行考核,主要依据是:两组上交的过程性材料是否完整,活动是否按计划进行,学科教学质量在校、区的影响度,等等。

以上三方面只是对当下校本教研现状轮廓的简单勾画,都是具象层面的。而通过对校本教研有效度的质的分析与评价,可以发现,在实际情况下,(论文范文)校本教研大多处于缺失和无奈的状态。由于校本教研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尤其是教师的态度,如果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再好的管理,也只是停留在完成任务的层面。从教研组的工作内容看,虽看似繁多,但若只是应对检查,无需太多精力就可以“突击”完成。比如,常态下,某个教师根据计划安排上公开课,学校教导处会向全校发出告知,希望其他学科教师前去听课(但事实上跨学科听课的教师很少,其中还有为完成规定听课节次而去的)。教研组长负责召集组内成员听课,听完课后评课(有的学校则是发放评课表,听课教师在表上写上几条建议,课后交给教研组长,以此代替集中评课),评课过程也很简单,时间一般20~30分钟。点评的内容面面俱到,且大同小异(前面的人讲完后,后面的人除了在肯定前面点评的基础上,几乎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如此这般,一次学科内的校本教研就算完成了。笔者作为一名学校管理者,惯看常态下低效的校本教研,在几多感慨和无奈的同时,变革的念想和行动也从未停止过。

二、转变教研方式:在做中研

量变与质变是一切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事物的质变,一种是量的增减达到一定程度后引起的,另一种是构成事物的要素在排序和结构形式上的变化引起的。校本教研作为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在实然的基础上,对其构成要素进行重组和强化——找准切点,转变方式,在做中研、在研中做,对改变当下校本教研低效的现状,实现其从低效向有效、高效的转变,或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组织课堂实录,让教师“看到”自己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对课堂进行全程实录已不再是什么难事。为教师实录一节课,并刻录成光盘,送给教师,这是本学期我校开展校本教研所组织的一项活动。具体流程是:全体50周岁以下的男教师、45周岁以下的女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准备一节自我认为最好的课,由学校组织专人,为其实录,并在最短时间内刻录成光盘。要求教师通过光盘看自己,并写一篇“自己看自己”的观后感,交学校教务处。对教师而言,这既是一种纪念,又是进行教学反思的鲜活素材。

请看一名教师的观后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校本教研有效 篇2

一、以蹲点教研活动为载体,打造一批学科骨干教师队伍

为了促进教研工作的深入开展,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2005年开始,我们制订了全市初中《“一带一蹲点式”教研实施方案》,将教研工作重心下移。实施方案确定以5年为一个周期,教研人员深入全市初级中学,每所学校蹲点教研时间不少于一个半月。开展以学校为教研活动中心,采取教研员深入教研组,与教师结成“一带一蹲点”帮扶对子活动。教研员首先要做好结伴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工作,改变课改后仍然存在的“穿新鞋,走老路”“满堂灌”的倾向,经过几年的努力,课堂上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一是开始倡导使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二是开始关注学习“方法”这一目标维度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三是有了突显学生主体地位的意识;四是能正确把握所教学科的特点,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和能力的培养。其次,教研员与结对教师一起备课、研课,观课后要与教师一起议课,面对面研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完善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同时,指导教师及时总结经验,做好教后反思,促使教师专业化成长,引领教师从“教书匠”向“研究者”转变。通过教师的课程理论学习,课堂教学的自我反思,一批中青年教师成长起来,并发挥其在学科教研中的带头和辐射引领作用。桃山林业局中学的蒋守玲老师,经过多年的努力,从一位普通的数学教师成长为市级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翠峦区三中的历史教师张桂霞,教学成绩突出,辐射作用明显,被区教研室聘为兼职教研员;教英语学科的陈昭、王凤刚、郝立新老师现已走上学校领导岗位,伊春区第五中学的于为老师、上甘岭区中学的王艳双老师、铁力市第五中学的魏宝玲老师、友好区第一中学的张宏峰老师、带岭区第一中学的陈桂华老师等一大批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市级名师,引领各校学科教学质量的快速提升。历史学科多名骨干教师在教研员带领下,研究编制学科测试方案、2010年伊春市历史学科《考试说明》及试题样卷,成为龙东地区中考历史学科的考试版本,编写的《资源与评价》成为龙东地区中考分析不可或缺的复习资料。

二、以联片教研活动为平台,促进校本教研活动的延伸

联片教研是基于伊春市34所初中分布于22个办学单位的实际情况开展的教研活动。全市每年都要联片组织中考复习策略研讨活动和初中教育质量分析,这是每年教研工作的规定动作。每次活动明确研讨主题,把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炼,以解决问题为驱动,分析问题产生原因,研究改进措施,探索课堂教学改革方法。从教学角度以分学科开展观摩课堂教学为主,结合课堂教学改革研讨教学设计,结合课程标准研讨课堂教学,结合学生实际研讨如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重点关注学生情况(参与教学活动,质疑、分析、解决问题及沟通合作能力);关注教师发展(教师学科素质及教学方法有效性)。从教学效果的角度集中研讨教学方法,几年来先后组织研讨了朗乡林业局中学的“ACDU”(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运用提升)教学法、乌伊岭区中学的“分科分层、学案导学、先学后教”教学法、西林区第一中学的四步三查教学法(学案自学、对学群学、成果展示、回归目标及课堂上三次关键性的学情调查)、嘉荫县的五步十环节(温故知新、探究释疑、理解巩固、互相提高、总结归纳)教学法,这些教学方法都是各校在不断学习外地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经过实践—总结—反思—再实践打造出来的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近三年共开展联片教研18次,有5 625人参与了联片教研活动。联片教研活动是教研员、教学副校长、教导主任和广大一线教师共同参与的大校本教研,并已成为各校校本教研经验交流、成果分享的大平台。

三、以市级学科名师为引领,推动校本教研活动短时高效

为了实现“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的教研服务方式,提高教研工作服务基层学校和广大教师的针对性、实效性,我们组织了教研员、名师下乡活动。从2010年起,市教育局与市教师进修学院联合下发文件,组织“名师送教、互帮互学、提高质量”送教进班活动。下乡送教到校进班,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基层教师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为主,将教学实际与校本教研融为一体,采用教研员讲座、名师示范课、教师互动研讨、结对帮扶等形式。送教活动深入全市21个县(市)区(局),使基层教师都经历从理论到实践、从观摩课堂教学到深度研讨交流的全过程。比如思想品德学科,在西林区域的活动中先观摩西林区第一中学教师栾泽与辛启明分别展示的《唱响自信之歌》(初一)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初三)两节公开课,然后由作课教师自评,教研组长、教导主任、业务副校长、外校业务副校长、市级名师评课,市级教研员总评。针对这两节课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最后名师伊春区第五中学教师于为作了《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初三)一课的示范教学。送教进班活动一方面通过当地教师的观摩课教学与反思交流,使教师们认识到自身教学的不足及问题所在,找到了今后努力的方向与目标;另一方面,通过市级名师的示范课教学,让教师进一步看到自己与名师在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差距与不足,有力地调动起教师对自己日常教育教学实践工作的反思热情,有利于带动全市教学质量的提升。送教活动打破了“教研员”和“教师”之分,大家都是平等的参与者,教师也不再是被动的听讲者,成为积极主动的参与研讨者。这种教研模式为教研员、教师搭建了平等对话、交流的平台,为优秀教师的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实践证明,送教下乡、专业引领、名师引路是促进薄弱学校教师快速成长有效途径。

四、以教育教学疑难问题为突破口,组织教师进行专题研究

“校本教研”有效性探析 篇3

“校本教研”的内涵理解

有关“校本教研”的理解,从现有资料归纳来看,主要有两大阵营。

第一类认为校本教研是学校层面展开的教师集体的研究行为。例如,华东师大郑金洲教授认为“校本教研”包含四个方面:研究课题应该主要来自于学校实际所面临的突出问题;研究主体应该是学校中的教师;研究过程应该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研究结果应该直接应用于学校实践的改进。这四个方面缺一不可,并且构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福建师大的余文森教授认为:“校本研究”是在学校层面上展开的,是学校行为。一方面校本研究应致力于解决学校层面所面临的问题,即教师所碰到的共性问题;另一方面校本研究也不是靠个人的力量就可以完全做得到的。它需要借助团体的力量,所以校本研究常常体现为一种集体协作,体现为教师作为研究者相互之间的合作,是靠团体的力量来从事研究活动、最终达到研究目的。

第二类认为校本教研是直接指向教学实践,是教师(包括个体和集体)的研究行为。例如,华东师大刘良华教授认为“校本教学研究”就是教师为了改进自己的教学,在自己的教室中发现某个教学问题,并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以“追踪”或汲取“他人经验”的方式解决问题的研究。

分析以上两类具有代表性的定义,可以看出,争议的焦点在于所研究的问题——是仅关注学校层面教师的共性问题还是只关注教师教学中的问题;解决问题所依靠的力量——是依靠教师集体还是教师个人。在笔者看来,“校本”即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因此,校本教研不仅要关注教师在教学一线产生的教学与管理问题,同时也要关注学校自身发展的宏观问题。但教师个人的力量对解决这些问题毕竟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在自己思考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还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同时,教研不同于教学实践,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研究过程中需要一定的理论提升,所以还需要一定的专业引领。

经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校本教研”是中小学教师就自身教学以及学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等方式并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旨在促进教师、学生和学校发展的研究活动。

校本教研的实施模式

笔者去年参加了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一小的第二届教师论坛大会。这个论坛是由北京教育学院的专家和学校领导共同设计的,它结合学校教师教学以及学校实际问题,列出了五个研究课题,包括课堂教学中如何关注和满足学生需求,如何和家长沟通等。

首先,教师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其中一个课题,结合自己的教育和课堂教学,与专家进行交流,并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反思,写出总结;然后,教师分组讨论,并且每个小组里还有教育专家对教师们的讨论进行点评;之后,每个小组在全体教师大会上汇报研究成果;最后,教师可以发表研究成果,但更为重要的是运用到实际中,在实际中对此问题进行进一步深化,形成校本教研的另外一个问题。

在论坛之后,笔者对部分教师进行了访谈,他们大多认为这样的研讨促进了自己的专业发展,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

这个案例只是校本教研的一个缩影、一种类型,但是我们可以依据校本教研的概念,结合这个案例,通过查阅已有的文献,总结出进行校本教研的有效模式。

第一,有效的校本教研应该包含三个元素:自我反思,合作探讨和专业研究人员的引领。①它们构成了校本教研三位一体的关系,三种基本力量,缺一不可。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②由此可见,自我反思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它具有研究的性质,因此自我反思是校本教研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教师的反思成为个体的自我意识,成为他们的自觉自愿行为,校本教研才能成为现实。

但自我反思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要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与其他教师的交流和探讨,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成长。“在一个教师群体当中,能够有不同的思想、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交流与冲突,是非常宝贵的,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学校的教师没有不同思想,一个人说了大家都认为好,这不是学校的幸运,而是一种灾难。”③

校本教研是在“本校”展开的,是围绕“本校”的实际和问题进行的,但是它作为一项研究,需要一定的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如果校本教研仅有同伴互助,没有先进的教育理论引导,会在同一水平上重复。一线教师认为,理论是他们最为缺乏的。因此,校本教研不仅仅要依靠校内力量,还要依靠专业人员的参与,专业人员的参与是校本教研向纵深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专业人员可以是教研人员、科研人员和大学教师等,专业引领的方式可以是学术专题报告、理论辅导讲座、教学现场指导以及专家座谈等,要根据所研究问题的不同采取相应的引领方式。

第二,有效的校本教研的程序应该是与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程序一脉相承的。通过对有效的校本教研的经验总结,结合凯米斯特的“螺旋循环”程序,笔者认为有效的校本教研的程序应为:确定问题→进行设计→采取行动→总结反思,然后由总结反思再到确定问题。

校本教研要以问题为起点,没有问题研究就没有开展下去的必要和可能。确定研究问题是校本教研重要的一环。问题的提出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校领导或其他人,但是提出的问题应该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得到教师的认同,并且教师是直接参与研究的人,研究的目的是改进教师的行为。

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校本教研,要事先制定周全、详尽的研究方案。没有研究方案作为引导,研究和行动完全混淆在一起,就会出现以行动代替研究、以决策代替研究的问题。要保证校本教研真正产生其应有的成效,就应该制定方案,制定什么样的方案,要依据所研究的问题来确定,并且把方案放在比较重要的地位。

行动是将已经设计好的方案付诸实施。教师作为研究者在获得了问题的背景和行动本身的信息、经过思考并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后,可以有目的、负责任、按计划采取一定的行为,同时在行动过程中要注意实际情况的变化,重视其他人的监督观察和评价建议,随时对设计进行有效的调整和变更。

反思在整个校本教研过程中贯穿始终。这里所说的反思实际上是过程之后的反思,是行动后的反思,是回头思考。它是一个螺旋圈的终结,同时又是另外一个螺旋圈的中介,推动着下一阶段的校本教研的开始。

校本教研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转变陈旧观点,树立促发展的校本教研理念。很多教师和领导误认为校本教研就是课题申请,立项;教研的主体是占学校少数的领导、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校本教研神秘论,负担论甚至是无用论;同时还认为校本教研对学校来说是为了扩大学校影响、提升学校地位,对教师来说是完成任务、发表论文和晋升的需要。

要想让校本教研真正发挥作用,教师和领导应该改变这些陈旧甚至错误的观点,应该对校本教研树立正确的认识。

首先,校本教研作为一种研究活动,其直接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丢了这个直接目的,“以校为本”就会变成一句空话,因此,选择研究课题不应盲目地追求时髦课题,照搬他人的成功做法,轻视自身的实践问题,而应该从学校实际存在的问题出发。

其次,树立“促进全体教师发展”的大众化教研意识。全体教师都是教研主体,教研应是一种平民化、大众化的教研,要让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教师在校本教研中获得相应层次的提高和发展,使校本教研走进每一所学校,走进每一个老师,立足自己的教学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

第二,转变单一的校本教研形式,形成多种形式的校本教研。许多学校领导和教师认为开展几次教研组活动,相互听听课,评评课,或者上几堂公开课、教研课、示范课就是校本教研。而且评课时声音单一,除了教研员、学校领导、教研组长的喋喋不休外,教师们或者轻描淡写地说几句,或者乐于当听众,或者唱高调送恭贺,或者人云亦云。这种单一的校本教研活动,很难真正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发展。

为改变这种单一的校本教研形式,学校应立足于课堂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校、教师、学科的实际出发采取不同的研究方式,只有多样化的研究方式才能促进教师、学生共同发展。

有学者把校本教研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教学型教研、研究型教研以及学习型教研。④由此看来,校本教研不仅仅直接服务于教学的需要。即使是教学型教研也不仅仅局限在集体备课、上公开课、示范课这种单一的形式上。事实上,教学型教研最为集中地体现在课例研究上,我国学校已经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实践模式,例如,多人同课循环、同课异构、互助式观课、邀请式观课以及反思式观课等。教学型教研也被称之为实践型教研。

除了直接服务于教学的教学型教研外,还应有以学校实际产生的问题为载体、围绕一个科学问题、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和基本规范的研究型课题,研究课题及其所形成的研究报告是研究活动的主线。发现和创新是研究的重要途径和产生研究成果的依据。活动方式以课题研究小组为主,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方式为课题研究报告。中关村一小的校本教研属于研究型教研,这种教研具有更深入、更规范、更科学、更具有针对性等特点。这种研究型教研也被称之为课题型教研。

为提高教学质量,为教师专业发展奠定基础,学校还应该通过让教师学习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这属于学习型教研,也被称为“提高性研究”。教师通过读书,读“图像”,读“人”以及自身个体的、内化的学习行动来提高自身素质。北京市海淀区在2008年推行的读书工程就是典型的学习型教研活动。

由此可见,校本教研类型多种多样,每个学校都应根据自身情况,根据学校教师的实际需要采用多种类型的教研形式,而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种形式上。

第三,转变校本教研随随便便的状况,建立完善的校本教研制度。笔者在所接触的学校中发现,一些学校开展校本教研随随便便,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还有一些学校即使有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是也存在种种的缺陷:一是有考核制度,但大多是量化考核,操作复杂并且缺乏公平;二是激励制度还没有真正摆脱应试教育的枷锁,很多学校只重视考试成绩,不注重对科研成果的评价,从而使教师缺失应有的动力源泉;三是学校评价只注重研究成果,而忽视过程评价,从而导致校本教研的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

因此,为了真正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学校应建立完备的校本教研制度。首先,应确保教师进行校本教研的经费和时间保障;其次,应科学规范课题的规划、立项、实施以及最后的课题鉴定、评价、验收乃至宣传、推广;再者,要切实落实“确定研究问题→查阅文献资料→形成研究假说→开展专题研究→整理分析资料→得出研究结论→撰写研究论文(报告)”等研究程序,保证校本教研的实效性;最后,应构建重激励促发展的教研评价机制,不仅要重结果,更应该重过程,在教师的评模、晋升、评优、提干、福利待遇等方面既要看重教师的敬业精神和教学业绩,又要注重他们的研究精神和理论素养,用科学的评价机制促进教师的健康成长。

①余文森,洪明:校本研究九大要点[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② 钟启泉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73。

③ 袁振国:校长文化使命[J],中小学管理,2002(12).

④ 余文森,洪明:校本研究九大要点[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校本教研有效 篇4

一、校本教研的含义

校本教研是指为了满足学校和教师发展的目标和需求,由学校发起组织教师开展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学校是教育教学研究的基地,教师是教育教学研究的主体,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是教育教学研究的主要而直接的目的。由此看来,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校本教研的特点

校本教研是一种理论指导下的应用性研究,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并探索规律。

1、基于学校

学校是教育的主体,是教学行为研究的基地,其含义为:①校长是校本研究的第一责任人,校本教研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抓手。②学校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参与教学研究是所有教师(而不只是少数人员)的权力和责任,学校就是研究中心,课堂就是研究室,教师就是研究员。

2、在学校中

学校发展只能是在学校中进行的,它不能靠简单移植,靠“取经”,而是要靠学校的自我觉醒、自我努力、自我提升。所以,校本教研植根于学校的教学活动,贯穿于学校教学活动的过程,并为所有的教师所体验、所认同,其研究的成果将逐步沉淀为学校的传统和文化。

3、为了学校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无论作为一种活动,还是作为一种机制,其直接目的都是为了改善学校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使学校具备研究的职能和能力。对中小学教师而言,不能解决自身真实教学问题的研究,不能提升教学水平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不能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研究。

二、校本教研的基本类型

校本教研的基本类型有:教学型教研、研究型教研、学习型教研。这三者构成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

(一)、教学型教研

教学型教研,以教学为着眼点,研究直接服从于教学的需要。这种研究一般以“课例”为载体,围绕如何上好一节课而展开,研究渗透到教学过程,贯穿在备课、设计、上课、说课、听课、评课等教学及教研环节之中,活动方式以同伴成员的沟通、交流、讨论为主,研究手段主要是听课与评课,研究方法一般是日常的对课例的研讨,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样式是文本的教案和案例式的课堂教学。教学型教研是一种目标直接、易于操作的教研方式,不需要经过专门的学习或训练,容易为教师所掌握,是一种较为传统的教研方式,在教学实践中被广泛使用。这种教研方式对教师完成教学任

务,提高专业水平具有较好的效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手段之一。

(二)、研究型教研

研究型教研,以研究为着眼点,这种研究一般以“课题”为载体,围绕一个科学问题展开,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和基本规范,研究课题及其所形成的研究报告是研究活动的主线,发现、创新是研究的重要途径和产生研究成果的依据。活动方式以课题研究小组为主,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样式为课题研究报告。研究型教研对于提升教师研究素养和理论水平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三)、学习型教研

学习型教研,以学习为着眼点,旨在通过学习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保证,为教师专业发展奠定基础。研究表现为一种学习——“研究性”学习。读书和思考是学习型教研的主线,观摩和交流是学习型教研的途径。读书、读后感、观后感是学习型教研结果的主要呈现方式。教师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三、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

校本教研必须从学校、教师的实际出发,创设和谐的教研氛围,采取灵活多样的教研形式,唤醒教师的教研主体意识,促进教师的成长。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坚实基础。许多教师对教学反思缺乏理性思考,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能进行深层次的探究,或者对教学中出现的疑惑囫囵吞枣,这样教师始终不能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而实施校本教研,要求教师突破自己,做到课前想一想,自己的教学设计要体现什么教育理念,实施时能不能顺利落实;课中充分发挥教育智慧,对教与学的活动及时灵活调空,使动态的课堂

不断有新的资源生成;课后,好好反思一下,有些什么收获,还存在些什么不足,今后怎样改进。这样,时时处处用新课程理念来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使教学反思有效地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成为教师运用理念的催化剂,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同伴互助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实效性保证。教师问题的提出,可以通过教师群体的智慧,发挥团队合作、互补共生、群策群力、互动成长的巨大优势,发挥集体的智慧,整合集体的力量,使每一个人均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弥补个人的局限与不足。

(1)备课式教研。为了更好地发挥备课的作用,本学期我校以同年段同学科设立备课组,选定备课组长。每周开展一次研讨活动,有中心发言人,有准备具体内容。中心发言人预先填写好《备课记录》,与同组教师共同分析教材,明确各章节各课时教材的重难点和教学目标,寻找教材内容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依据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选择教法与学法,提出每节课教学方案,设计教学环节,安排学生活动等,从而吃透教材,用好教材。

(2)案例式教研。案例教学式教研指的是围绕所研究课题,以一两节课例展示的形式开展的一种教研活动。研讨内容包括:听课;执教教师谈教学设想与意图以及教后反思;听课教师对所听的课进行评议,肯定好的、可借鉴的地方,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等。通过评议,使执教教师认清自我,受到启发和教益,又为听课老师提供学习研讨机会,引以为鉴。

(3)沙龙式教研。教学沙龙式教研是一种由教师自愿参加的可以自由发言的针对教学实际问题的讨论会。沙龙式教研营造出宽松自由的教学研究氛围,让教师在“聊一聊”、“议一议”中探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或课改中的“难点、热点”问题。针对问题,大家谈感悟、讲困惑、议策略、找办法,从而你一言我一语地进行互动式的探讨,这样“聊”起来感觉到“言之有物”,针对性强,气氛浓,所以教师乐于参与,愿意深入探讨。

(4)专题式教研。专题式教研是将教研与科研有机融合的教研活动形式,就是以研究的课题进行探讨,目的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它以教学改革过程遇到的复杂问题或内容为研究对象,制定分步骤研究计划,在计划的时间内围绕同一专题多次反复研究,探寻教学对策,逐步解决。

3、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教研的有效支持。专业的引领能弥补我们专业水平的欠缺、理论知识的贫乏。为此,我们的教师必须多与专家接触,聆听专家的意见,以提升自己的教学品位。专家对于理论知识的研究精专,有一定的深度,有时我们的一些教学现象就必须通过专业的理论知识加以结实,而基于教师的知识水平有限,要借助于专家的引领,才能解开谜团。教师在不断磨练中,知识水平会逐渐提高,专业水平得到发展。

4、骨干教师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先锋作用。骨干教师是校本教研的先行者,他们在教学教研上先行一步,有了成功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些教科研成果,是学校自己看得见摸得着的校本教研引路人。因此,学校要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促进校本教研正常有序地开展,有效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四、校本教研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一)、校本教研使教师教研常态化,教学实践理论化。校本教研要求课题要“小”,要“小”题“大”做。即课题研究的问题一定要来自教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是真正困扰教师的“真问题”,而不应该是上级行政领导的“命题作文”,也不应该是大学教授们为完成自己的课题而往学校下发的任务。教师研究自己关心的问题,让研究为自己的实际工作服务,不必为了应付上级和专家,被动地接受他们的“剥削”。这样也使校本教研中的课题研究也能落到实处,避免形式化。

校本教研旨在强调教师把自己教学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梳理出来,对其进入深入的思考,归纳出解决问题和改善现状的方案,然后用实践去验证改进。这种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应是教师的一种基本能力。具有专业化特点的教育教学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工作的研究,也是一门艺术,它与教育科研有着许多共性。作为教师,每天都在进行着教育人的事业,都会面临许多鲜活的问题,也会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思考、实践,只是原来在工作的过程中未加记载、积累,没有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而已。因而,只要我们能在校本教研中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要求,每位教师同样也可以拥有教科研成果。这使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实践具有了科研性质,使教师教育科研常态化。

(二)、校本教研使教师成为具有批判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教育“思想者”。

通过反思后的反思,教师可以更加明确地、深入地了解自己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自己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模式(是民主协商的还是权威控制的),甚至自己所处的教育系统和社会系统中的权力结构、自己在其中的角色和作用。只有这样,教师才有可能成为具有批判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教育“思想者”,而不只是一个教学大纲的执行者、教科书的追随者、教学参考书的信奉者,不止是沉溺于琢磨教学技艺的“工匠”。

(三)、“行动研究”的研究方法,使教师教学实践科研化。校本教研有很多不同的组织形式和实施办法,行动研究是其中一种最主要的方式。行动研究不是一种研究方法,而是一种带有强烈价值倾向的研究取向,与学术研究(又可分为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两大类)相对应。与学术研究探究事物的“真”不同,行动研究追求的是事物的“善”和“美”,目的是通过研究者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不断改进自己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存环境。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教师都需要不断地自我反思,写反思笔记,与同行(其他教师和外来研究者)交流,并阅读有关文献。当研究的态度和习惯已经成为教师日常工作的常规,教师教学实践科研化也就不再高不可攀了。

校本教研有效 篇5

《校本教研与虚拟教研中心的有效性研究》

课题进展情况汇报

韶关市田家炳中学课题组(2003年11月)

我校于2003年6月正式提出申请,参加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虚拟教研中心开发与应用的有效性研究》的研究。并明确了我校的研究方向,确定子课题名称为《校本教研与虚拟教研中心的有效性研究》。六月组织有关人员写好了课题申报表,并将申报表送呈省电教 馆审批。由于我校加入这一课题研究的时间比较晚,许多事情只是在起步阶段。下面把我校的一些做法和设想向课题组专家和兄弟学校领导汇报一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在争取到该课题后,我校余校长倍加重视,亲自挂帅,领导该课题的研究工作。余校长统筹全部,组织协调各项工作,先后召开多次校长办公会议,行政例会,科组长、年级组长、备课组长联席会议,层层布置,全面落实,明确分工,通力合作,决心以全校集体的智慧,尽最大的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

附:课题组织与分工如下:

组长:余晓韶,校长,中学高级教师,负责课题的组织、协调工作。

副组长:刘艳云,主管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负责课题组织和管理工作。

成员:罗代国,教科处负责人,中学高级教师,负责课题的常规管理。

邬四宝,教务处副主任,中学高级教师,负责课题的实施和评估工作。

张炜,电教信息组组长,学校网络信息中心负责人,负责学校虚拟教研的技术和平台建设。

周丽娟,中学高级教师,负责数据、资料收集与整理。

胡凯,计算机教师,负责网页制作和资料录入。

全体科组长、教研员,名单如下:

语文组――李达均、张广迎;数学组――曾国华、周莲英

英语组――蔡红、黄京瑶;物理组――雷开德、何志明

生化组――袁安清、欧阳晴政史地组――夏月娥、胡敏仪

电教组――张炜、吴洪军图音体组――刘效恩

教研员――周丽娟、刘昕、王兴勇

为了调动课题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校制订了一系列激励措施,包括加大投入,对研究人员实施倾斜政策,适当给予研究津贴,调整有关人员的工作任务,减少其工作量,以便集中精力搞好研究;还明确了奖励方案,以目标驱动课题的研究,广大研究人员正以饱满的热情、高昂的斗志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中去。

二、已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推进学校的硬件建设

为了搞好这项课题的研究,搭建理想的研究平台,我校在有限的条件下,筹集了大量的资金,加快了有关工程的建设,目前进展顺利。

(一)首期多媒体教学平台进教室工程已全面启动,将于本月底进入到高

二、高三课室,届时,各教室将以先进的教学平台进行教学,将充分利用校园网网络资源拓展教学时空,成为虚拟教研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践的领地。明年初将开始实施第二期工程,即在高一级、初三级课室中建设多媒体教学平台。余下的初

一、初二级也将尽快落实资金,在2005年前全部教学班级建好多媒体教学平台,为我校申报国家级示范高中及广东省示范初中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校园网已初步建成,正在加快升级换代进程。早在2002年,我校就已建设好了学校网站,域名为,这是展示我校形象,加强与社会交往,促进国际联系的重要窗口。网站内容丰富多彩,详实具体,并及时更新维护。校园内部网已有“新闻发布系统、电子邮件系统、资源管理系统”等各板快,成为我校内部交流的重要电子平台。目前各科组网页正在建设中,已搭好了初步的框架结构,正待内容的充实、完善。

(三)为了方便教师上网查资料、制作课件,促使教师人人搞科研、个个有课题,全面参与到虚拟教研中心的建设中来,学校花大决心为全校教师配备手提电脑。目前招标工作已结束,已基本确定中标的电脑品牌及价格,首批高

二、高三年级的教师不日将配给手提电脑,将与多媒体教学平台配套使用。其他教师手提电脑配置的进程与教学平台进课室同步进行,2005年以前将实现人人有手提。

三、已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加快学校的软件建设

(一)全员参与、全面实施教师信息技术专题培训。我校教师早在去年,就全面完成了计算机中级培训,计算机中级合格率在全市各学校中名列前矛。为了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和网络知识,同时为了搞好该课题的研究,学校与时俱进,进一步提高了培训标准,要求全体教师全面完成网络专题培训。目前,学校教师正利用每周六晚上学习三个多小时的网络技术,包括flash动画、网页的制作、教学软件的应用、几何画板等教学、教研中可能用到的各种技术,本学期将培训完毕并要求通过考核。

(二)抓典型促全面、培养骨干促一般。为了全面掀起虚拟网络教学、教研的新高潮,探索在网络环境下教学、教研的新路子,我校选派了骨干教师李达均等6人于今年暑假参加了韶关市教育局主办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骨干教师培训班”,收获很大,有三位教师的教学案例分别荣获市一、二等奖。学校还派出了有关人员到深圳市实验中学、珠海六中等先进地区学校考察、学习他们在这一方面的先进经验,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启示,这些骨干教师正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带动全校教师全面深入研究,带动该课题的研究进展。

四、已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教学实践

我校本着“以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总结提高,促进理论的发展完善”的指导思想,已进行了各种行之有效的实践活动。

(一)开设网络教学实验班,实施整体突破、系统研究。今年九月,我校在初一新生中招收了四个网络教学实验班(在韶关市为首例),将在新形势和条件下,以网络环境这个广阔的时空进行教学教研,探索虚拟时空下的教学教研,目前进展顺利,学生已基本适应这种学习方式,学习成效显著。该实验班特邀我国著名的华中师范大学祝枝庭教授进行指导,11月10日祝枝庭教授及省、市教研室的领导老师一行到我校进行了现场指导和讲学,效果非常明显。

(二)由个体教师来试验,寻求单项突破、专题研究。在课题组的指导下,我校各教师纷纷进行实验,勇于尝试,大胆突破,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由语文组老师与电教中心合作的《病梅馆记》一课教学案例已获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等单位主办的“全国新课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案例评比”二等奖,李庆仁等老师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等课例分获韶关市一、二等奖,其它成功的案例还有很多。这些个案在各个学科不同专题上进行了个体研究,大大丰富了该课题的内涵,充实了该课题的内容。(比较成功的案例见光盘)

五、面对的困境及问题

(一)缺乏明确、具体的理论指导。由于经验、水平等问题,当前的研究只是“摸着石头过河”,在摸索中前进,在摸索中总结、提高,难免不走弯路,因此需要更为具体、明确的科学理论指导,使研究更快捷更有效,在此肯请省电教馆派出专家莅临我校实地指导并多进行几次培训或交流。

(二)由于我校条件的限制、进展较慢。我校地处粤北山区,尽管已是现代化程度较高、条件较为良好的一所中学,但仍然受到资金的制约,很难一步到位建设好有关硬件,只能分步分期完成,目前全面铺开研究有较大困难。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题的进度。

校本教研有效 篇6

建三江管理局前锋农场学校 2012.6.23 在新课程改革体系下,教学研究的重心已下移到学校,为了进一步贯彻执行教育局“关于加强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的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前锋农场学校立足校本教研,本着“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教学”的指导思想,遵循“从一线来,到一线去”的校本教研基本理念,将校本教研理念的提升与实践探讨相结合,通过“构建教研机制,丰富教研形式,夯实教研内容”等途径,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目前,我校教科研气氛活跃,教师的整体业务素质和学生成绩显著提高,得到了上级部门和家长、社会的广泛认同,下面就把我校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总体思路做以下梳理。

一、构建教研机制 保障校本教研实施

校本教研理论上并不深奥,开展活动也不困难,难的是学校要有切实可行的校本教研的长远计划,教师持之以恒的参与,为此我校建立校本教研的各项制度,为校本教研的实施保驾护航。具体做法是:

1.领导负责制度

成立校本教研领导小组,校长为校本教研第一责任人,教学副校长具体抓校本研修的组织管理和有效实施。学校领导率先学习《新课程标准》,首先了解和把握教育的最新信息,亲临课改第一线,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坚持推门听课,关注常态课,参与学校举行的各种示范课、汇报课、考核课,认真观、议、诊课,努力使自己成为教师的真诚同伴和专业引领者,着力为教师参与教研创造有利条件,提供有

力支持。

2.理论研修制度

在理论研修上我校一直实行“内培外修”制度,遵循“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内培:校内每学期要对全体教师进行不同学科的各项培训,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外修:我校每学期都拿出专项经费,选派业务领导或各学科骨干教师参加校外各级各类的进修培训,学习外地课改先进经验和做法,拓展教师课改思路。

外出学习的领导进修后回校后整理材料,汇报所学,并把外出进修的前沿理念和先进经验对全体教师进行汇报和培训。培训教师回校后要上一节汇报课,要向学校交学习汇报材料和学习心得,要在校内教研会上谈自己的学习心得,达到一人培训,全员收益的目的,近两年我校外派进修的领导和老师达到20余人。

我校一直走“科研兴校”之路,以校本教研为载体;以“全员参与、参与全程”为着眼点。把周二下午2:30定为语文教研组的教研时间、周三下午2:30定为英语教研组的教研时间、周四下午2:30定为数学教研组的教研时间、周一上午9:00定位考察学科的教研时间。把教师的业务学习笔记按质量评出等级进入学校的百分量化考核。

3.听课评课制度

我校多年来一直执行推门听课制度,领导与教师坚持推门听课,关注常态课,业务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研主任每学期听课平均在70节以上,教师每学期坚持听课至少20节。推门听课制度的实施,增强了教师努力上好每一节课的意识,同时也为上课教师与听课教师

提供了相互学习、相互交流,资源共享的快捷平台。为学校领导及时、准确地把握好校本研修的导向,做好决策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研修奖励制度

学校为了激励教师积极主动投入到校本研修活动中来,专门制定了一系列的奖励制度,对各级各类业务竞赛获奖的老师实行奖励。对各教研组进行考核评比,对产生的校级优秀教研组予以组织奖励。我校数学教研组被省评为“优秀数学教研组”,我校英语教研组被建三江管局评为“优秀英语教研组”,先后有20余人被评为优秀教研先进个人。

二、丰富教研形式 提高校本教研实效

我校多年来一直以新课程为导向,将校本教研与常规教学相结合;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相结合;校本教研与课改实验相结合,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采取多种形式推进校本教研进程。

1.开展反思式教研

我校推行“四个一”活动。即:每课时必须写一篇“教学反思”;每学期必须撰写一篇“教研论文”;每学期必须上交一篇“教育叙事”;每学期必须上交一份“教学案例”。

通过教师的自我对话,自我反思,对自己的教学理念进行思考、审视、分析,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制定对策,并形成研究性论文,实行反思笔记交流借用制度,促使教师借鉴前者的成功经验,避免不足之处,让教师在反思中快速成长。

2.开展学习式教研

我校推行“九个一”工程”。即“一个骨干教师带一个青年教师”;每学期读一部教育教学理论专著并记好少于5000字读书笔记;每年订阅一份本学科教学报刊;记一本8000字的业务学习笔记;每学期要对教师进行一次通识培训;每学期要对教师进行一次学科培训;每学期要对骨干教师进行一次培训;学校每学期要对青年教师进行一次业务培训;每学期记一本听、评课笔记。

通过“九个一”工程”强化了全体教师的学习意识;增强了全体教师的教研热情;提高了全体教师的理论水平;提升了全体教师的业务能力。

3.开展活动式教研

我校推行“四步走”活动。第一步:每学期骨干教师必需要先上一节“示范课”,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第二步:每学期青年教师要上一节“汇报课”,展现青年教师的教学理念,第三部:每学期全员教师要上一节“考核课”,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考核; 第四步:每学期名优教师要上一节“样板课”,展示教学模式和教学风格。

通过开展“四步走”活动,展现了不同层次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功力,为全体教师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把握最前沿的教学动向提供了方便直接的交流平台,是快速提高全体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的有力保证。

4.开展网络式教研

网络教研作为一种新型的教研模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网络

正在改变着教研工作的行走方式。我们前锋学校是在2007年9月正式申报并成为了建三江分局第一所“黑龙江小学教育论坛”的合作体学校。

我校制订了学校网络教研计划,成立了学校网络教学研究管理领导小组,从资金、人力、时间上为学校网络教科研开设绿色通道。通过开通“校园网校”,拓宽了我校的教研平台;通过开辟“随笔专栏”;丰富了我校的教研内容,提升了我校教师的业务能力;借助“网络有效活动”,激发了我校全体教师的教研热情。

自我们前锋学校的网络教研活动开展以来,我校代表总局承办了3次省级网络教研活动,参加不同主题的网络教研活动40多次,共有王建国、魏正伟、柴凤娣、任晓玲、袁忠霞等12人获得不同级别的“网络教研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学校连续3年被评为“省网络教研先进学校”。

2010年4月1日省教育学院小教部高枝国主任亲自来到前锋农场学校,建三江管局16所学校的教育科领导和部分教师代表都聚集前锋学校,聆听了高主任关于网络教研的专业版培训。高主任能亲临我校对我校网络教研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如今,前锋学校网络教研的教师参与度已经达到了100%。在前锋学校的网络舞台上,正时刻演绎着思维的碰撞,智慧的灵动。

三、夯实教研活动 推进校本教研进程 1.立足集体备课,做实校本教研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为提高备课质量、建立有效

课堂,增强备课实效,减轻教师个体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强合作研讨,积累集体教学经验,提高教师业务能力;我校下设语文、数学、英语、考察学科四个教研备课组,我校认真按照教育局有关精神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开学初由4个教研组制定集体备课计划,学校审核后按计划执行。主管领导要亲自参加备课过程,指导各备课组长开展集体备课活动,督促、检查各组活动开展情况,及时召开相关专题会议,总结集体备课情况,解决存在的问题。要规范集体备课,实现制度化、常态化,根据计划制订相关制度,加强教研组的考勤、考核。

教研备课组活动要求做到“四定、五必须、六备”。“四定”是指:定主备人、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 “五必须”是指:主备教师必须精心研究所承担的教学内容;议课教师必须亮出自己的观点;主备教师必须在集体备课后形成电子文本母案;教师必须对集体备课的母案进行补改才能上课;上课后必须对亮点和不足进行反思。“六备”是指:备课标、备教材、备学情、备教法、备学法、备教学手段。

教师个人要摆正自身的位置,全身心投入到教研活动之中,在备课前个人要认真钻研教材、掌握相关情况;在备课中虚心倾听、积极发言、认真记录;备课要根据班情、学情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精耕细作”,对教学设计进行创造性的加工、完善、提升,有的放矢地组织有效教学。

2.借助赛事活动,推动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是为学校教学实践服务的,因此在教研内容的选择上我

校“立足校情、立足教情、立足学情”,开展丰富的教研活动,充实教研内容 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在课改实验开展以来,我校以“各项赛事”为切入点,通过举行“说、讲、评大赛”、“ 青年教师素养大赛”、“ 演讲比赛”、“课件制作大赛”、“教学设计大赛”、“教师书法大赛”、“ 教育叙事展评大赛”等教研活动。

通过“各项赛事”丰富了教研内容,而且大大拓宽了教师的上进心和竞争意识,对进一步加强我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整体素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营造人人关注教研、人人深入教研、人人研究教研的良好氛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进一步营造“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互助、重学习”的新型的、浓郁的校本教研氛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创建高效课堂,提升校本教研

高效课堂的构建上我校已经取得了一点成绩,把“板块式自主学习模式”确定为我校的教学模式。在“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的理念下,通过“自主学习——汇报展示——课堂反馈”三大板块完成教学任务。

在“板块式自主学习模式”的基础上不断摸索研究,初步提炼出英语学科的“读”、“找”、“创”、“练”“的四字教学模式。不同的学科已经确定了自己的教学模式。

我校在高效课堂的构建上主要通过“七个阶段”

宣传发动阶段:领导、老师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和发动,学校成立构建高效课堂活动领导小组,制定实施规划,制定具体的实

施方案。

理论学习阶段:学高效课堂教学理论,学外地的先进经验,学习了解不同学科“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学把握高效课堂教学规律及其基本方法,认真明确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调研反思阶段:开展课堂观察活动,组织教师对照先进的教学理念与经验,对当前课堂教学现状进行观察、分析,通过自评互评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课堂实践阶段:组织教师按活动方案结合并总结自己已有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课堂实践和研究,摸索出不同学科的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

展示研讨阶段:组织高效课堂实践汇报研讨活动,人人上汇报课,课课进行研讨评议,针对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策略,再实践、再汇报、再研讨。

概括提升阶段:总结实践经验,进行理性思考,形成一定的高效教学模式及长效管理机制,推出一些成功的课例。

成果展示阶段:开展“高效课堂”论坛、“高效课堂”教学评比、优秀教学设计、精品课堂实录、论文、课件评选活动。

深化课程改革、构建高效课堂实践活动,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将在教育局的领导下,不断创新教与学的工作方式,深化课程改革,构建高效课堂。

正是基于我校一直坚定不移的走校本教研之路,我们前锋农场学校取得了很多令人骄傲的成绩。

先后有2人获得省级教学能手的殊荣,1人获得总局级教学能手的光荣称号,有20余人获得管局级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殊荣,先后有11人获得省级大赛一等奖,有4人获得总局级大赛一等奖。在2012年9月我校代表建三江管局在垦区第二届小学数学“实效杯”课堂教学展评中进行了“解读新课标,打造新课堂”的主题论坛,收到了各地区领导和老师的高度评价。

校本教研的有效策略探索 篇7

●●校本教研低效表象

1. 形式主义, 华而不实

通常情况下, 学校的教研活动基本上安排每周一次, 有的两周一次。即便如此, 很多教研活动还是难以具体落实, 教师们用这个时间集中起来谈天说地, 时间到了就结束, 教研活动流于形式, 仅仅走个过场而已。

2. 方式单一, 枯燥乏味

许多学校, 把教研活动仅仅理解为听评课活动。每次的教研活动形式千篇一律, 就是听课和评课。教师轮流开课, 本组教师集中听课记录, 一轮课听下来, 学期基本接近尾声。学期更替, 周而复始, 组内的教师觉得枯燥乏味。

3. 监管缺失, 执行不力

新课程实施后, 学校都非常重视校本教研活动, 建立健全了许多相关的制度和规定, 促进互动正常有序开展。然而, 在执行过程中, 学校因缺乏有效的监督措施, 不能和考核挂钩, 导致活动质量大打折扣, 长此以往, 制度的约束荡然无存, 活动效果可想而知。

4.包办代替, 越俎代庖

教研活动中, 有“对话”, 才有“碰撞”、“补充”与“共鸣”, 但在实际的活动中, 往往由教研组长和几个骨干教师“一言堂”, 其他教师即使发言, 也都处于独立状态, 与他人的发言基本不相关, 似乎都在为了完成自己今天的任务, 教研活动成了组长开会。

5.缺乏热情, 被动参与

部分教师认为搞教研是专家、教务处教科室等部门和教研组长的事, 于己无关, 因而对教研工作不够积极。有些教师认为学校中琐碎的事情太多, 责任又重, 能够按要求组织好教育活动, 不出事故, 就万事大吉, 根本无暇顾及教研。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明天的课还没备完呢, 哪有时间去考虑教研?”当然, 教研活动枯燥而呆板, 没有新意, 也是不能调动教师积极参与的原因之一。

6.没有主题, 一盘散沙

拿听评课来说, 往往是组长要求组内听课教师轮流发言点评, 你说几句、我说几点, 看着很热闹, 但缺乏主题, 最后什么问题都没有研究深入, 这样蜻蜓点水式的研讨难于让开课教师找到重构课堂的策略或切入点。而且, 许多教师的分析与建议常处于表层的水平——欠深入、欠专业。听课随大流, 或只听但不作任何评价, 或只讲优点, 不谈不足和建议。

●●校本教研有效开展的策略

1.规章制度:从形式到执行

首先, 制定教研活动规范要求, 其中要做到“四定”, 即定时间、定地点、定活动主题、定中心发言人。教研组长认真及时填写好教研组活动手册, 每次的活动过程作好详细记录, 包括参与人员、迟到早退、请假等。同时, 把教研活动排入课表, 每周定时两节课, 确保时间的统一。此外, 建立教研活动行政督导机制, 由行政人员深入教研组, 全程参与教研活动, 记录不足和闪光点, 反馈到教务处。有了规定和约束, 无形中减少了教师之间无效的闲聊, 确保了活动的顺利进行。

同时, 教研组必须制定详实的教研计划, 要定时定人定内容。教研内容可以是专题研讨、中心发言、听课评课等。专题研讨、中心发言可以是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难点疑点、研究性课题、学生心理、学生现状等方面的;另外, 每次教研活动必须有记录, 有讨论, 有启示, 有总结, 并要求教师们将自己的所感、所悟写成心得笔记, 指导和改进日后的教育教学, 真正做到以教研促教学。

2.教研方式:从单一到多样

以往的教研形式比较单一, 主要是根据学校既定的任务, 组织几次公开教学, 这样的教研实效性较差。特别是实施课程改革以后, 这样的教研形式已经与新课程的理念不相适应, 必须由原来的单一走向多样。既要有注重操作的参与式研讨, 也要有注重研究的课题式研讨;既要注重市级的教研, 更要注重校本的教研。具体的组织形式有课堂观摩、说课评课、主题沙龙、课题研究、观点展示、热点评说、读书交流等等。以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程实施水平为重点, 开展教学观摩研讨、教学总结反思、教学案例分析、课改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 并组织好“三课” (研究课、评优课、展示课) 的研讨。举办了一系列主题教学反思活动, 例如, “关注学生课堂上的有效学习”、“探索作业改革的有效途径”、“如何进行单元复习”、如何把握你的课堂——“新教师主题沙龙”、“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案例研究”、“课堂观察促实效——春季和金秋开放式听课月活动”等多样化的教研形式交替进行。

在实践中, 学校不断引导教师以课题研究为主要突破口, 用多听课评课的方法不断自我充电, 提升课程素养。同时, 学校不断牵线搭桥, 沟通家长、学生、社会与学校的联系, 加强校际交流、校本教研, 为教师搭建展示平台, 促进教师快速成长。

3.教师角色:从观众到主角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 校本教研中, 教研组长的角色变了, 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的角色也变了。教师不再是活动中的观众, 而是活动主角。每次教研活动之前, 要求参与的教师明确研究的主题, 熟悉教材的内容;听课后, 组织小组参与式讨论, 让每位教师都有发言的机会, 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在评课发言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随时提问, 请上课的教师解答。教研组长不再是单纯的指导者, 更多的是和教师平等的参与者。教研的气氛民主、和谐。在初始阶段, 教师们不是很习惯这种形式, 通过几次实践, 教师的自主能力和合作能力逐步提高, 研究的气氛也活跃了起来, 教师们过去是教研活动的观众, 现在是教研活动的主人了。为了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到教研中来, 学校利用网络资源, 在主页上开辟教研论坛, 把每次活动的上课教案、讨论记录、行政的听课笔记通过网络传输给教师, 让更多的教师来学习、评议, 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课程改革的理念出发, 改进教研活动方式, 真正让教研活动成为教学研究过程, 让教师成为教研的主人。

4. 集体备课, 从分工到合作

参加集体备课的老师应做到带好教材、备课笔记及有关练习册、作业等。根据备课组的分工认真准备交流研讨材料。熟悉下周教学内容, 新任课教师要提前备课。备课内容包括上周教学反思和本周教学研讨。其中上周教学反思主要是反思实施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方法。本周教学研讨包括下面几点: (1) 分课时说课 (重教法和学法;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重例题、练习的配置;重作业的编制等) ; (2) 分课时研讨 (每位教师积极参与发表意见) ; (3) 下周集体备课, 研讨分工。

教学中, 无论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 还是刚工作的年轻教师, 只要思考, 就会有困惑。基于此, 在教研活动中我们开辟了专门的主题:教学困惑大家谈。要求备课组每位教师收集平时教学中的疑难点, 在教研活动的时间提出来, 全组成员一起研讨, 力争化解难点。有许多平时没有重视的问题, 或者有意回避的教学难点, 重新引起了我们的兴趣, 通过这种形式的讨论、交流, 利用集体的智慧, 在认识上有新的突破, 使教研活动的内容具体化, 让每个教师通过教研活动都有收获。

5. 听课评课, 从单向到多维

教研公开课分两类:一是教研组内的公开课, 教务处每月统一安排, 组内教师必须全程参与听课, 并且利用听课后的时间自行点评, 形成文字 (不少于200字) , 以电子稿的形式发送给教研组长, 然后由教研组长将开课教师的教学设计和组内所有教师的点评一起整理好, 发送到教务处, 由教务处编入每月的《教研通讯》专栏;二是备课组内的公开课, 由教研组内安排, 但需报送教务处备案, 以备公布、检查、核实、监督, 评课方法同上。同时, 教研组内的听评课时间将不再占用课程表中的两节教研活动时间, 课表中的两节活动时间将用于教研组长布置一周的工作任务以及集体备课工作。

教研组活动应以问题为纽带, 以常态课堂教学即“同课异构”为载体, 以理论为支撑, 以组内课前集体备课、课中集体听课、课后集体研讨、集体反思, 集体重建为重点, 引导教师关注教学行为的转变。每一次课, 将同年级全体老师团结在一起, 围绕着一堂课的教与学, 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种种沟通、交流、对话和研讨, 每位老师取长补短, 修改自己的教学设想与行为等, 然后再走进课堂。真正集中了集体智慧, 实现了同伴互助, 共同进步。渐渐地, 我们从上好一堂“同课异构”课, 走向上好每一堂课, 变被动教研为主动教研。

评课必须求真务实, 做到“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 言者无罪”, 也可以从教学安排、课堂气氛、板书设计、教学仪态、教学语言、教学技巧、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论。切忌只讲优点, 不提缺点, 或只讲缺点, 忽略肯定和鼓励。最后集大成, 使讲课教师和评课教师都有收获。

6. 考核评价, 从泛化到量化

一学期下来, 教研组内的活动似乎都差不多, 教研组长干的活也比较相似, 往往碍于情面, 考核结果都差不多, 没有绩效的概念, 出工不出力的大有人在, 但是不能体现出来。我们采用教研组百分考核的办法, 将平时的工作量化累积, 其中包括教研活动的开展情况、计划总结的完成情况、学科教学的落实情况、教学质量、教科教研、资料建设、活动创新以及组长自身的发展情况等都纳入考核的内容。并推荐学校的优秀教研组参加市级先进教研组的评选, 加大组长的奖励力度等。通过量化考核, 奖勤罚懒, 奖优罚劣, 调动了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和独创性。

抓校本教研创有效教学 篇8

实施科学管理,注重理念策略研究,努力创建全面发展平台

实施科学管理,促进全面发展 实施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行为,不仅要建构新课程的有效课堂教学理念,而且要实施有效的行动策略;不仅要有适合课堂教学的有效行动,而且要师生成长发展有效,教得幸福,学得快乐,质量不断提升。首先是建立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自我调节、自我评价的民主管理体系;其次是采取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的教育途径,使学生在思想政治品德上得到全面发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教学为中心,培养“双基”“二力”,发展特长,减轻过重负担,提高效率,创新质量,建立课堂教学为主、课内外结合的教学体系。

建构理念策略,全面提高教学效益 严格课堂教学管理,严格贯彻教学常规,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确立课堂教学教改思路,以贯彻课堂教学常规为基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创新为主题”,以学科有效教学评价标准为要求,努力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课堂教学中注意了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益、高密度,既抓实验教学,又开展电化教学。大胆探索和实施“主体型单元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三先”(规律让学生先找,课本让学生先读,例题让学生先做)“五让”(目标让学生明确,过程让学生参与,问题让学生提出,疑难让学生剖析,结论让学生归纳)的做法,收到了师生素质同步提高的效果。

改变备课方式,注重听评课研究,打造校本教研平台

重视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 针对教师教案缺乏以人为本的人性化,为了减轻教师劳动负担,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达到每一节课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根据新课标“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教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的方法”的要求,课改教案设计突出以下要求:明确教学目标;突出教学方法;列出教学程序反映学生学习方式;注重教学反思。在备课中,变以个体为主的备课行为为集体说评式备课。

注重听评课的改革研究 在加强备课研究的同时,还注重听课笔记的改革和听评课的研究:突出听评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关系、教学评价五方面的要求;突出科学处理教材;突出学生参与水平;突出师生平等互动。创建幸福快乐课堂,与教案的改革遥相呼应,形成体系,促进教师建立新的教学观,为提高质量奠定了基础。

改革学习方式,注重合作学习研究,建构学生主体参与平台

那么,进入新一轮课改如何建立全方位高效运作策略呢?

充分认识合作学习的价值内涵,加强合作学习小组建设研究 提到合作学习,许多教师只是在一节课上空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分组讨论,这是典型的“有合作之形,无合作之实”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必须充分利用教研日,对教师进行有关理论知识的培训学习,使全体教师认识到:合作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文化,虽然单干、竞争是社会客观存在的,但合作更是现代人必备的时代精神。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是全方位高效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学习方式。

建立创新合作小组,追求互动和成功 合作学习强调教学各动态因素之间的多向合作性互动,特别是把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当作提高学习成绩、尚待开发的人力资源和解决课堂活起来的重要课题。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使获得的知识更易保持长久记忆,更利于学会与别人的合作方法,发展与别人的合作能力,形成共同合作的行为,培养了合作的精神,从而实现了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学生学习质量大面积的提升。

校本教研是一种“创造”,是教师解读新课程富有个性的创造;是一种体验,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和生命过程的幸福体验;是一种成就,既成就了学生,也成就了教师。愿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在今后的教育之路上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上一篇:牛津英语广州版七年级上册原文Unit下一篇:2011年幼儿教师个人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