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船体验课三年级作文

2024-04-19

帆船体验课三年级作文(精选6篇)

帆船体验课三年级作文 篇1

这个星期天我要去参加小记者活动—荣盛国际帆船俱乐部体验课。

吃过午饭,我和爸爸妈妈弟弟一起出发去湘湖三期那边,因为不熟悉地方我们开着车围着湘湖绕了一圈又一圈,好不容易找到了地方。我兴奋极了,二话不说摘掉了小记者证、小记者包,穿上救生衣,用最快的速度跑到岸边。我先选择和爸爸一起坐小船热身下,游荡在温柔的湖水中我没有晕船的感觉,晃晃悠悠的舒服极了,回到岸边刚好大帆船也载着前面一批小记者回来了,我迫不及待的跳上大帆船,差点摔个四脚朝天,我已顾不上形象了。上了船我一边贪婪的看着船上的.各种设备一边听教练叔叔讲解设备名称和操作流程以及如何观察风向,控制帆船角度和掌舵转向。哦!原来我们在逆风行驶,因为逆风行驶船才能开得更快,船的“方向盘”在后面,你把“方向盘”推向右边,船就往左行驶,往左边推就向右边“漂”了,有趣极了!

教练叔叔让几个小朋友也体验当一回“小船长”,我有点害怕,但还是勇敢的上前去体验了一下,教练叔叔演示的几个简单动作自己操作起来是真有点不知所措,教练叔叔乘机教导我怎样操纵“方向盘”—舵子,怎么才能使帆鼓起来,自己操作后才真正理解操作原理。有个大姐姐最厉害,她说:“绕着湘湖玩一圈吧!”让人吃惊的是教练叔叔竟然同意了:“行啊,你可是船长,你做主!”一边看着湖面微波荡漾,一边听着教练叔叔温和而又严肃的讲话声,真是享受啊!

帆船体验课三年级作文 篇2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 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不说空话、假话、套话.”但孩子们往往是谈作文而色变, 假话、套话一大堆, 内容千篇一律, 缺乏真实、生动的表达.作文教学中, 我们应该遵循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创设精彩生动的情境, 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断感受表达的乐趣.例如习作《吹泡泡》, 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泡泡水, 把学生带到操场上, 让孩子们尽情地玩吹泡泡的游戏.孩子们三个一组, 两个一队, 玩得不亦乐乎!在这样一个轻松有趣的情境中, 孩子们的身心得到极大地放松.有了自己的亲身体验, 孩子们笔下的“泡泡世界”立刻变得精彩生动起来!有的孩子仔细观察了泡泡液的样子:“我迅速把液体摇了两下, 发现浑浊的液体一分为二了, 上面有许多泡沫, 在阳光的照射下, 泡沫就好像穿着一件件五彩缤纷的裙子, 白色的颗粒像无数颗小小的珍珠, 又像一层厚厚的积雪.下面有一层薄薄的雾, 好像天刚蒙蒙亮, 有一种朦胧的美感.”有的孩子着力表现泡泡的美感:“瞧, 泡泡们在阳光的照耀下缓缓地飞翔, 忽高忽低, 忽快忽慢, 仿佛是仙女丢下的一颗颗五颜六色的明珠, 在空中炫耀她那美丽的外衣.”还有的孩子则生动再现了吹泡泡的情景:“我对着吸管朝瓶子里吹了一口气, 泡泡们全都浮上来了, 像美味的冰淇淋.我拿起吸管轻轻一吹, 泡泡轻轻地飞走了.啊!冰淇淋被‘吃掉’了.泡泡飞上了天空, 被树枝一碰, 爆了.它可真像一位法力无边的魔术师, 随着一声神秘的咒语———‘嘭’, 就躲得无影无踪了.”“吹泡泡”这一有趣的游戏情境, 激发了学生的习作欲望, 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才描绘出如此真实、感人的画面.

二、体验生活, 入情入境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只有让学生收获真实的体验, 才能使学生进行“有米之炊”.我们要紧紧抓住“生活”, 把学生带入“生活”, 在生活中学习知识、锻炼能力, 这也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生活即学校、社会即教育”.习作的内容来源于实际生活, 现在的孩子提起笔总觉得没什么可写, 不知从何说起, 毫无头绪, 其实是少了最关键的生活体验, 因为只有鲜活的生活才能诱发具有生命力的习作.例如, 临近端午, 我动员孩子们亲自包一包、尝一尝粽子, 品一品端午的“味道”.如今传统的、民族的东西越来越淡, 家里也不太包粽子, 粽子都是直接从超市买或单位发.面对如此有意义的“作业”, 家长们纷纷表示赞同.等到端午节那天, 孩子们把自己包的粽子带到学校来, 有大的、小的、尖的、六角形的……奇形怪状, 令人大开眼界!随后孩子们创作了《浓情端午》, 有的孩子写了自己包粽子的过程:“我先用两片粽叶卷了一个圆锥形, 接着围着三角的边绕了一圈, 然后把粽叶后面又长又小的粽尾用针穿了过去, 再把糯米和肉小心地放进去, 用筷子轻轻地戳了戳, 最后用一张粽叶把剩下没有封口的那一面给封了起来.一个完整的粽子就大功告成了.”有的则写了自己吃粽子的经历:“妈妈给我端上了热气腾腾的粽子, 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了一个赤豆粽子, 先解开缠绕在外面的线, 然后剥开一层层的粽叶, 晶莹洁白的糯米就露出来了.我咬了一口, 又松又软, 真是香甜可口, 美味极了!”有了真实的生活体验, 孩子们在习作时就能有意识地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书面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 如此一来, 作文就如潺潺流水, 自然活泼得流个不停.

三、即兴作文, 捕捉灵感

在作文教学中, 计划与生成要有机结合.作文训练不能没有计划地安排, 但教师也要时时留心有意义的素材, 试着指导学生把它们当成写作训练的素材.因为在这些事件中, 学生是亲身经历, 所以就更“有话可说”, 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例如十一月份学校举行了一年一度的运动会, 孩子们参与其中, 有了一次宝贵的练笔机会, 就有了《精彩的运动会》.有的孩子以运动员的视角写出了自己的感受:“我抡了抡胳膊, 然后拿起垒球, 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后退了几步.老师一喊‘开始’, 我就猛地加速, 把手上的垒球用力一扔, 那垒球便在空中划出了一道美丽的弧线, 又逐渐落了地。当我听到同学们在为我加油、鼓劲, 我觉得我的手臂更有力了, 第二次扔时, 球又前进了几米, 我高兴极了!”有的孩子则站在了观众的角度上写出了自己眼中的运动会:“看!选手们往前跨了一小步, 弓着腰, 手紧紧握成拳放在腰间, 眼睛盯着前方.随着‘砰’的一声枪响, 选手们个个就像离弦的箭一样直冲向终点.陈欣怡开始冲刺了, 她就像一支白羽箭‘嗖’地一下飞奔着.看上去, 她不是在跑, 而是在‘飞’.我们的加油声越来越响, 她也就跑得越来越快了.比赛结束了, 陈欣怡不负众望, 得了第一名.全班都欢呼起来, 整个操场成了欢乐的海洋!”这样的即兴训练让孩子们有话说, 有感发, 大大调动了孩子习作的积极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写真话、抒真情的良好写作习惯.

篮球课三年级作文 篇3

我们共有二十多名队员,由于年龄不同,高矮不同,所以被分成两个组,我被分到了B组。一开始我们在教练的带领下进行体能训练,我们先沿着篮球场的边线跑了四圈,接着进行对角线加速跑,然后回到原地做身体的准备活动,这时我感到身上出汗了,只听到教练说可以拿球了,我们飞快地跑去拿球,拿完球我们赶快回到原地开始练习拍球熟悉球性。

在这节课上我们学习了三步上篮、带球过人、滑步防守、扣篮等篮球技术。

集合哨响了,我兴奋地跑过去,我们B组要和A组打比赛了。我们是第一轮出场的,在场上我非常的紧张,眼睛顶着球,找机会把球抢过来,终于我趁对方的队员拍球没注意时,把球抢了过来,迅速地把它传给了篮下我的队友,队友接住球跳起来投篮,中了,我们领先两分。大家拼抢的更加激烈了。最后由于我们组年龄小的缘故,我们输了这场比赛。

一堂公开课三年级作文 篇4

星期五,我们302班上了一次公开课,上的是数学公开课。

“丁零零”,上课的铃声响了,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到教室里,端端正正的坐了下来。朱老师先将一个黑白的棋子握在手中,然后,放在背后,在手中换来换去,接着,双手握头,重新举到胸前,对大家说:“同学们,你觉得,我拿着的这个棋子在哪只手上?”我一眼就识破了老师的“计谋”,说:“在右手上!”朱老师摊开右手,棋子果然在朱老师的右手上。朱老师还说今天要学习可能性,在学习的`时候,我们会用到可能、不可能、一定等等一些可能类的词。接下来,朱老师在电脑上打出了四幅图,要求你打手势做判断。(一定√、不可能×、可能○)第一幅图说:“地球每天都在转动。”大家都打√。第二幅图说:“我是个小女孩,我从出来到现在,没有吃过任何东西。”我们打×。第三幅图说:“地球上每天都在出生孩子。”我们打√,第四幅图……朱老师看完大家打的四组手势后,说:“同学们,你们打的手势都很正确,接下来我们来用一定、可能、不可能造句吧。”于是,“我们不可能与太阳合体”。“地球一不定期会转动”等等,同学们造出来的句子在耳边响起。最后,朱老师要我们把抽屉里的一张表格填完。再把一张自己在同学中抽取的表格给大家看,我突然发现了一个错误,就对老师说:“朱老师,这张表格有点错误,应该是抽中红色为一等奖,抽中蓝色为二等奖,抽中黄色为三等奖,抽中绿色为纪念奖。”朱老师见我表现这么好,就说:“俞正辉真聪明,一下子就把错误给指出来了。”忽然,下课的铃声响了,这节漫长的数学公开课终于结束了。

一堂生动的课三年级作文 篇5

上课了,我们坐在教室里认真地听老师讲课,教室里悄然无声。

这时,一只小鸟飞了进来,飞上飞下,有几位同学开始注意它了,低着头小声地说着话,慢慢地教室里一阵骚动,老师也注意到了,说:“同学们,今天,这只小鸟来做客,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它呢?”有的同学说:“把它捉住,装在鸟笼里,每天喂它食物,”有的同学说:“让它住在我们的教室里,和我们一起玩耍,”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表着自己的意见,我站了起来说:“不!鸟儿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把它放飞,让它飞回大自然!”这时老师露出了赞许的目光,说:“你说的很对!我们就把窗户打开吧!”同学们立刻打开了窗户,小鸟似乎也听懂了我们的话,高兴地拍拍翅膀,“呼”地一声,飞出了窗外,飞向那蓝蓝的天空,同学们一阵欢呼!是为小鸟欢呼!更为我们自己欢呼!

一课三磨见“真金” 篇6

一、独立研究,一次磨课

第一次上《金子》一课时,我还是教参的忠实执行者,抱定“勤劳致富”这一大家似乎都没有异议的主旨设计教案。课堂上,我着重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和第六自然段,深刻体会彼得·弗雷特的勤劳。 如学习第二自然段时,通过抓“埋头苦干了几个月” 体会时间之长,抓“几乎翻遍了整块土地”“坑坑洼洼”体会工作量之大,抓“一个人默默地挖掘着”体会彼得的辛劳寂寞,再结合“也没有发现一丁点儿金子”感受他一无所获后的失望之情,以便为下文叙述彼得如何获得成功埋下伏笔,形成对比。虽然第六自然段中对彼得是如何培育花苗的内容只是简单地一带而过,但我把它作为课文的拓展点,以填空的方式让学生想象补充,练习说话“:当彼得看到花苗上有虫时,他________ ;看到野草和花苗争抢营养时,他________;看到花苗渴得无精打采时, 他________ ;……”由此深入理解“全部精力”一词,再次感受彼得的勤劳,体会他成功后的自豪之情。总体来说,第一次执教《金子》,学生对彼得的勤劳致富认识深刻,至于其他方面,由于教师自身解读不到位,故而学生也印象肤浅。

二、学习同伴,二次磨课

第二次上《金子》,是在参加镇江市骨干教师培训班教学观摩活动后。当时同台展示的我听了另一位学员颜老师执教该课,便感觉到她对文本的解读比教参中的“标准答案”深入。颜老师重点抓了第五自然段中的“若有所悟”,引导学生思考彼得“悟到了什么”,并通过填空明确:彼得放弃了___________,选择了___________,期望___________ 。她还补充介绍了北方人在南京卖萝卜失败的故事,强调致富思路转变的重要性,从而认识到彼得是个智慧的人,最后得出结论:勤劳+ 智慧= 成功。不得不说,该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已经超越了教参中的条条框框,有了更多自己独立的思考,且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细想之下,的确如此!难道一开始淘金时的彼得不够勤劳吗?可为什么还是没有成功?如果将道理仅仅归结为“勤劳致富”,显然是有失偏颇甚至是自相矛盾的。彼得为什么最终能成功?有着变通的创新思维才是他获得财富的前提,因为要实现梦想,光有勤劳是不够的,思路决定着出路!后来我学习她的做法,在本班上课时,学生对彼得从平常现象中发现商机的独到眼光印象深刻,对文章所体现的价值观也有了较为全面的把握。

三、专家引领,三次磨课

第三次上《金子》,是因为某学校邀请我在市级教研活动中上一节观摩课。特级教师孟纪军在听完我的试教课后,建议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锁定在最后一段的“唯一”一词上,通过找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彼得的与众不同,即他的“唯一”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以此来引导学生认识彼得身上所特有的品质特征——他虽然不是唯一勤劳的,却是唯一智慧的,唯一坚持的!这才使得他找到了“真金”: 坚持+ 智慧+ 勤劳= 成功。这样的解读无疑是合理而又全面的:彼得是坚持不懈的,无论是前面未能成功的淘金,还是后来五年的培育花苗,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对梦想的追求;彼得是善于发现的,他能从雨后土地上长出一层绿茸茸的小草这一极为常见的现象中悟到土地很肥沃,适于种花,由此转变致富思路;彼得是辛勤劳作的,因为梦想的花开需要有足够的汗水来浇灌,勤劳是一切成功的基石,这恐怕也是教参中将价值观定位于此的根本原因。在观摩课后的点评环节中,专家们对这节课文本解读中所体现的正确的价值观予以了较高的评价。

上一篇:小学六年级班级养成教育实施方案下一篇:“跳蚤书市”心得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