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影响中国

2024-04-23

改革开放影响中国(共8篇)

改革开放影响中国 篇1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此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农业,经济,政治,教育等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10年我国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4641万吨,依然高居世界第一;同年,我国以58786亿的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之而来的是我国在国际中的地位的提高,远远不是改革开放前在联合国有名无实的常任理事国能够比拟的。

其实说到变化,说再多的GDP,再高的排名,在复杂的国际形势都不如说些衣食住行,说些老百姓身边的,老百姓最关注的来得实在。

就拿我们家乡说吧,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很多人家都是自己用布料剪裁衣服,缝制鞋子,甚至有些当时不太富裕的人家里的小一点的孩子都是穿哥哥姐姐穿过的衣服再修剪做成的衣服的。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的丰富和思想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很多人尤其是青年一代购买衣服是都已经有了品牌意识,像阿迪达斯,耐克等国际知名品牌都已经走进了普通人家。人们对衣服的要求已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足,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听父辈讲,现在很常见的大米白面在他们小时候很少迟到,除了逢年过节平常很多时候都吃粗粮的。直到现在我家还留有那个时代的特色—粮票。改革开放后,十几亿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鸡鸭鱼肉已经不是人们的追求,大家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居住条件较差,往往是一个家庭两三代人居住在一起,并且居住面积不是很大,房屋的性能也不是很好。改革开放后,不仅人均居住面积增大了很多,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明显的改善,房屋的耐久性能,抗震性能都提高了很多,大大的增加了使用价值。

改革开放前,孩子们上学都要走很远,路远一点的就要很早起床。人们出行都有很大不便,当时公共交通不发达,人们出行的交通工具甚至还有马车,牛车等畜力工具。改革开放后,公共汽车已经走到了全国的大部分角落,特别是前几年开始的“村村通”工程,更是大大的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更多的方便。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家已经拥有了汽车人们出行有了更多的选择,更大的自由。由于经济条件的好转和假期的延长,出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除乘火车外,乘坐飞机也不是稀罕的事了,开私人汽车出行的人也占一定比重。改革开放前,代表着当时生活水平的“四大件”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那时,整个村子也没有几台电视机,一到晚上电视机前就挤满了人。现在,不光电视机成了寻常物件,就连电话、手机、洗衣机、冰箱、空调、电脑都已相当普及,人们的精神生活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改革开放影响中国 篇2

关键词:注册制,核准制,改革,发行审核制度

一、证券发行审核制度

一国证券监管机构对于证券发行活动进行监管的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统称为证券发行审核制度。各国由于经济、法律、文化以及证券、金融市场等各方面的差异, 导致其在发行证券发行审核制度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别。目前普遍被认可的一种分类方法, 是按照理立法理念将证券发行审核制度分为注册制跟核准制。

(一) 核准制

建立在准则主义之上, 以美国部分州的“蓝天法”和欧陆国家公司法为代表的的核准制, 是指证券监管机关在审查证券发行人的发行申请时, 不仅要依信息披露原则作形式审查, 还要进行实质审查以判断发行人是否符合发行条件, 并决定是否核准其申请。

(二) 注册制

建立在公开主义之上, 以美国1933年证券法和日本《证券交易法》为代表的注册制, 是指证券监管机关在审查证券发行人的发行申请时, 只进行形式审查而不涉及实质审查, 发行人通过注册程序的惟一要求是完全公开信息, 即只要文件符合形式要件, 公开方式适当, 管理机构就无权对拟发行的证券本身作价值判断。即使风险很大, 监管机关也不得禁止证券的发行。相较于核准制, 注册制能以较少的资源损耗最大限度地提高证券市场的有效性。

(三) 核准制与注册制的比较辨析

信息公开披露制度不是区分核准制与注册制的标准, 核准制和注册区分标准是在于:证券发行权利是自然取得, 还是需要政府授予以及审核机关是否对发行人的质量作出要求和判断。坚持核准制的理念认为证券发行上市是公司的一项特权, 必须经过证券监管机关的同意方可取得, 否则不得享有。坚持注册制的理念认为, 证券发行上市是公司的一项一般权利, 法律规定, 自然享有。除非发行上市可能损害公众的利益, 政府才出面予以限制或者剥夺。

二、世界各国证券发行制度

将世界各国证券发行审核方式划分为泾渭分明的“核准制”与“注册制”是二分法下的典型产物, 但事实上, 现实世界的复杂性绝不是非黑即白的简单理论概括所能涵盖的。无论是核准制还是注册制都远非其抽象概念所反映的那样界限清楚、阵营对立。不同历史文化、政治体制、法制传统的差异决定了两种审核方式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形态各异, 亦或相互融合。

(一) 美国的证券发行核准制

在美国, 发行人在公开发售证券前需分别按照联邦和州的法律规定向SEC和各州证券监管机构提交发行申请. (豁免情况除外) 。所以, 完整意义上的美国IPO注册制度是在其宪政分权的政治体制下形成的联邦披露监管与州实质审核并进互存的“双重注册制” (Dual Systemof Security Registration) :

《1933年证券法》主要是一步“公示”的法律, SEC无权决定某证券是否可以发行, 它只有权要求发行人充分公开其所有重要事实。所以从联邦层面考虑, 其发行审核制度是注册制。从州层面来讲, 部分州的“蓝天法”要求对发行公司进行实质性审查, 从这点看实行的则是证券发行核准制。

(二) 德国的证券发行核准制

受经济体制发展和大陆法系的影响, 德国证券发行制度在经历漫长发展滞后, 逐渐形成了现今颇具特色的, 核准制和注册制相结合的“中间型”发行制度。针对不同性质的股票采取不同的发行与上市审核制度。

具体地说, 德国将发行公司分为申请上市和未申请上市两大类。对于发行股票没有申请在交易所上市的公司, 德国采取注册制的方式, 由联邦证券交易监管局进行审核。

对于发行股票并申请在交易所上市的公司, 德国采取核准制, 由交易所对发行公司进行实质性审查, 发行说明书等文件都直接提交给交易所, 由交易所对股票发行与上市同时进行核准, 无须再经过联邦证券交易监管局的同意。

(三) 英国的证券发行核准制

英国证券市场所取用的发行与上市制度是核准制的代表。在英国, 证券发行的权利来自于证券交易所的审核, 尽管上市的审批权利在自律组织, 而非国家行政机关。但是, 交易所的权利来自政府的授权, 所以认为其实行的是核准制。

对英国来说, 由于没有场外交易, 证券发行就意味着上市, 或者说发行与上市是一个概念, 因此, 交易所对证券交易所的审查必然涉及法律规定实质条件, 只有同时符合信息披露的形式要件和实质条件, 交易所才会核准, 使其取得政权发行的资格。伦敦证券交易所依法享有审核发行、上市的权利, 是英国发行上市审批的唯一常规权力机构。它不仅是原来证券和投资委员会下的一个被确认的交易所, 又是一个准政府资格的发行与上市权威, 是英国股票发行与上市的唯一常规性核准机构。

三、中国注册制改革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从1993年以来, 中国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公开发行股票的法规和政策, 证券发行审核制度从审批制到通道制, 再从审核制到保荐制, 到目前的发行核准制。2015年12月27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于审议通过《关于授权国务院在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中调整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有关规定的决定》, 这标志着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注册制会给我国的证券市场带来怎样的改变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其他国家的发行审核制度改革会给我国带来重要的启示。

从美国的实行注册制的选择可以看出, 制度选择的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 并适应了国家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的客观需要。要提升发行审核制度的效率, 除了要建立一套完备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外, 保证证券监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保证监管机构拥有充足的资源和强大的执法权必不可少。

从1961年至今, 台湾证券市场多次修改《证券交易法》, 其发行制度经历了三次演变:单一核准制、核准制与注册制并存、单一注册制。对我国注册制改革十分有借鉴意义。

1993年, 戴立宁担任证管会主委时, 总结台湾股市的最根本的问题, 是台湾股市是个浅碟形市场, 政府管制股票数量, 四处插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他提出政府学会放手, 让市场自我调节。收紧IPO和再融资的结果实际上是妨碍了股市的发展。其实新股上市往往会创造更新的投资者。自引入注册制以来, 台湾地区的证券化率从1983年的14.10%持续上升, 至1989年大牛市时超过153.09%, 即使在1990股灾时证券化率也仍有60%。截至2014年底, 台湾股市证券化率为167%居世界证券市场前列。上市公司有854家, 市值达26.89万亿新台币。从台湾地区股票发行审核向注册制过渡期间的证券市场情况看, 发行审核引入注册制, 客观上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公开发行公司的数量增加, 总市值的增长。从长期来看, 注册制的引入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也是正面的。

注册制改革事关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全局, 它放开的不是简单的股票供给, 而是将资本进行有效配置的权利交还于市场, 监管部门则对市场风险进行分层次的管理, 这意味着未来中国资本市场至少将出现一些根本性的变化:从一个较长的视角来看, 交易所由最初的类监管机构逐步转变为服务机构, 融资企业与交易所之间的地位发生变化后, 企业可在不同的交易所选择融资, 这意味着为了争夺企业资源, 各大交易所的基础市场要素将逐步趋同。注册制的推出也将会伴随着一系列配套的制度措施。对于注册制改革, 二级市场投资者最为关心的就是会不会给现有的主板、创业板以及新三板带来冲击。

(一) IPO不会大扩容

有着并购女皇之称的华泰联合总裁刘晓丹认为:注册制改革最难、最核心的问题堰塞湖问题, 未来发行的节奏和价格十分关键。对于这个问题, 从监管层目前的各项表态看出, 这会是一个逐步过度到注册制的过程, 其实监管机构也讲了, 节奏和价格都会根据市场的承受力来逐步调整。事实上, 其实叫不叫注册制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中国特色的注册制”, “披着核准制马夹的注册制”等等各种各样的叫法充斥于各路媒体。

(二) 战略新兴板同步推出

事实上700-800家公司排队上市这样一个历史性现象在全世界新股改革市场也是很少见。怎么解决新股偃塞湖问题, 还不断有新公司加入, 有红筹股、中概股在回归的路上, 这可能是监管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所以在2016年至2017年, 这个过度性的安排是必须的, 这也是为什么要同步推出战略新兴板块的原因。

上海证券交易所首席经济学家胡汝银认为, 注册制改革近几年以来对资本市场影响最大, 最为根本的一个改革。通过战兴板、创业板、新三板等一系列来丰富交易市场的层次, 通过这样一些发展, 来为处于生命周期不同的企业提供全面的融资。战兴板的基本定位, 是战略性企业、创新型企业, 一方面和主板市场互通发展。战兴板配套注册制改革同步推出, 实际上是希望通过战兴板的重新定位, 以及上市标准的变化来拓宽资本市场的覆盖面。

(三) 注册制推出对新三板的影响

中信建投新三板业务负责人李旭东称, 注册制对新三板并非意味着灾难, 相反, 只有主板真正实现市场化准入后, 新三板在交易方面才有可能实质改善。“我认为只有主板市场实施了注册制之后, 新三板的春天才会到来, 那时三个市场会在公平的基础上进行良性的竞争。”

安信证券研究负责人诸海滨亦称, 注册制对新三板是利好, 目前新三板很多政策红利被延后正是担心会对主板形成冲击。注册制落地会有助于新三板实施接下来的政策红利, 包括连续竞价、降低投资人门槛等。

(四) 壳价值

上市需要漫长的排队和繁琐的审核流程, 使得上市资格的稀缺, 这也直接导致了我国A股市场存在着独特的壳资源价值。以往我们分析壳问题, 总归要回到“两高一低”上来——IPO标准高、退市标准高和借壳标准低。我们认为在改革的过程中, 壳价值依然存在, 大量的上市后备军让市场在短期内无法通过IPO消化。

同时相比IPO漫长的排队, 借壳上市更具灵活性。但注册制改革会逐渐改变新股发行垄断管制的方式。IPO标准, 据说注册制后会降下来, 当注册制、实行之后, 壳资源本身会丧失了稀缺性和收益性, 尤其是ST类壳公司大股东的保壳意愿将降低, 致使保壳难度增大, 但是, 从最近*ST博元及其中国好同学花8.5个亿保壳这件事看来, 市场人士大约是不相信注册制之后IPO标准会降低太多。但是就长期而言, 壳资源的价值必定会逐步下行。

参考文献

[1]万国华证券法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184-186.

[2]申豪.注册制与核准制的辨析与选择:基于美国资本市场的研究[J]财务与会计, 2014 (10) .

[3]沈朝晖.流行的误解:“注册制”与“核准制”辨析[J].证券市场导报, 2011 (9) .

[4]胡继之海外主要证券市场发行制度[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1 (4) .

[5]陈淮, 顾连书.我国股票发行注册制的制度条件及政策研究[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12 (4) .

[6]李燕.美国法上的IPO“注册制”:奇缘、构造与论争——兼论我国注册制改革的移植与创生[J].比较法研究, 2014 (6) .31-42

[7]郑迪雅国际经验对我国新股发行注册制改革的借鉴[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0 (4) .46-47.

影响中国改革进程的华商 篇3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正式宣告中国在实现了民族独立、推翻了封建制度、完成初级工业化后,朝着现代化方向,重新扬帆起航。邓小平同志在当时的一次谈话中指出:“现在搞建设,门路要多一点,可以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华侨华裔也可以回来办工厂。绝大多数华侨都是带着爱护和发展社会主义祖国这个愿望来的,与纯粹的外国投资不同。”广大海外华商的报国之门,终于打开了。这一历史时刻距今已有30年。

1979-2004年,中国大陆共吸收外商直接投资5621.01亿美元,其中近69%的外资来自华人资本(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华人),高达3699亿美元。华商资本与改革开放成为了“最佳拍档”,华商的商业优势与内地的市场机遇相互结合,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崛起,使中国获得了“世界工厂”的美誉。其影响直接造就了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建立,影响了中国当代本土企业精英的诞生与崛起。直到如今,当羽翼丰满的中国企业准备“走出去”时,广大海外华商又成为了重要的中介桥梁与助推动力……

1979年,一部名叫《海外赤子》的电影在中国轰动一时,影片讲述了两代海外华侨情系祖国大陆的故事。在广州,一个叫曾宪梓的香港商人,正在参加一个关于介绍改革开放政策的会议,他无比兴奋。“搞活经济,改革开放”的消息对于这个接受了新中国的资助完成学业,无奈离开大陆,又在香港发了财的“海外赤子”来说,他回报祖国的愿望终于要实现了。曾宪梓立即向自己处在穷乡僻壤的故乡广东梅县捐献了两辆小汽车,几年之后,一座世界上最先进的领带工厂在那里落成。

同样,与曾宪梓一样,李嘉诚、包玉刚等人也在那一年的前后回到大陆的故乡,开始着手各自的“报国之路”。就在几年前,他们的愿望还是“无路无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正式宣告中国在实现了民族独立、推翻了封建制度、完成初级工业化后,朝着现代化方向,重新扬帆起航。邓小平同志在当时的一次谈话中指出:“现在搞建设,门路要多一点,可以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华侨华裔也可以回来办工厂。绝大多数华侨都是带着爱护和发展社会主义祖国这个愿望来的,与纯粹的外国投资不同。”广大海外华商的报国之门,终于打开了。这一历史时刻距今已有30年。

30年间,中国变化巨大。满街的自行车变成了满街的小汽车;人烟稀少的盐碱滩涂变成了工厂林立的工业基地;曾经的“第一高楼”国际饭店,如今淹没在周围的摩天楼群中犹如侏儒。不难发现,在飞速运转了30年的中国经济引擎背后,总有一个持续而稳健的推力——海外华商。这些“海外赤子”们,带着他们的资本、技术、经验、观念,将其转化成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血液与动力。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每个关键阶段,无论是从“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从“解放思想”落实为“招商引资”,从“实现四化”深入为“大国崛起”,华商总能发挥出他们的“关键一棋”。

1980年,泰国华人谢国民先生,带着他的正大集团率先回国投资,领取了汕头经济特区的第一号外商营业执照,本着“对国家有利,对人民有利,对公司有利”的原则,积极为中国政府创造就业与税收。在设立厦门经济特区时,爱国华商李引桐先生根据国外自由港建设的经验,提出许多意见,均被政府采纳,如允许外资参与市政建设、外资银行进入、设置保税区、简化旅游手续和吸引台资等。1990年,中国改革进入缓冲期,王永庆先生与他的台塑集团,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祖国的支持,庞大的“海沧计划”揭开了10万台商投资大陆的序幕。1992年,印尼华商黄鸿年收购了上百家大陆国企,用14个月组建了一个庞大的企业帝国,并将其成功上市。使中国人第一次知道了“资本运作”和“上市股权”的概念。这些人还包括邵逸夫、霍英东、林绍良、郭鹤年、陈永栽……他们带来了中国稀缺的经济资本,改变了中国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促进了经济产业结构的升级;他们引进了先进的技术与设备,一流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超前的国际化经营视野;由于他们,其同胞宗亲懂得了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由于他们,其本土本乡得以筑桥铺路、经济腾飞。

百年前,他们漂洋过海、流落他乡,以吃苦耐劳的精神,积累了可观的社会财富,一旦祖国需要,他们便将这赤子之心奉献给了祖国。孙中山先生曾称赞他们说:“我海外同志,昔与文艰苦相共,或输财以充军实,或奋勇而杀国贼,其对革命之奋斗,历数十年如一日,故革命史上,无不有华侨二字。”这种习惯与精神已代代相传,绵延百年。据统计数据显示,1979-2004年,中国大陆共吸收外商直接投资5621.01亿美元,其中近69%的外资来自华人资本(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华人),高达3699亿美元。华商资本与改革开放成为了“最佳拍档”,华商的商业优势与内地的市场机遇相互结合,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崛起,使中国获得了“世界工厂”的美誉。其影响直接造就了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建立,影响了中国当代本土企业精英的诞生与崛起。直到如今,当羽翼丰满的中国企业准备“走出去”时,广大海外华商又成为了重要的中介桥梁与助推动力。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华人的投资超过了外资在中国投资总额的50%,中国的改革开放,华侨的贡献功不可没。

改革开放影响中国 篇4

中国改革不是开始于一张白纸,而是对旧体制的克服。我国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一性质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改革的内容和目标决定的,是不容改变的。只有坚持这一性质,才能不断实现、维护和发展以占中国人口最大多数的工人、农民及其他普通劳动者为主体的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现实和长远利益。而改革总的目的是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所担负的任务所决定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的配合。科技、教育、文化体制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都有步骤、有秩序地全面展开,改革触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

改革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它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极大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了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健全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更加完善

中国改革开放 成就斐然 篇5

文章来源:新华网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2008-01-07字体: [大 中 小]

中国改革开放 成就斐然,通过这个大改革、大开放,实现了三个伟大的转折:

一个伟大转折就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第二个伟大转折是从封建半封建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

第三个伟大转折是人民的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

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实现三个伟大转变,所以,十七大提出来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这个提法,我觉得提得很好。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而且提出来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我说这两段话,高度概括了我们为什么要改革,为什么改革是必由之路,为什么是当代中国命运的抉择,如果不改革开放,不可能发展中国,不可能发展社会主义,不可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所以,我们应当深刻的领会十七大提出的这种高度的理论概括。

我们30年的改革开放,不光在中国,在国际上也有深远的影响。现在按照GDP来算,中国在世界上占第四位。有人说很快会赶上德国。按照PPP(购买力评价),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字,我们中国是世界第二,因为世界上的购买力评价大概是55万亿美元,中国大概5万多亿美元,大概占到世界的9%。说明中国在国际上经济上的比重大大增加。现在中国拥有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14000多亿,已经占到世界第一位。所以有这个变化,都是因为改革开放的结果。

30年的改革,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在党领导下的改革,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每次重大改革的决策,都是中央通过决定做出的决策,说明党是主动的推进改革。第二,我们的改革是渐进式的,而不是像有的国家那样一步到位的。小平同志讲,我们要摸着石头过河。这样的话,我们的风险就比较少,而且通过试验成功了,在全国推广。如果不成功,我们就停止下来。所以这样的话,我们从改革过程当中,这条特点也是很突出的。当然,改革到了一定的时候,我们要突破,要加快步伐。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最具影响力的30件大事1、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这次全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工作重点转移的决策,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最重要成果;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提出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任务;审查和解决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开始了系统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

2、1979年设立经济特区

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8月13日,国务院颁发《关于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增加外汇收入若干问题的规定》,主要内容是扩大地方和企业的外贸权限,鼓励增加出口,办好出口特区。1980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福建两省会议纪要》,正式将“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

3、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目前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1983年中央下发文件,指出联产承包制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4、1984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提出

1984年10月20日,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一致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进一步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是当前我国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5、1986年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启动

1986年12月5日,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规定》。《规定》提出全民所有制小型企业可积极试行租赁、承包经营。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要实行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各地可以选择少数有条件的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进行股份制试点。

6、1987年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提出

1987年10月25日—11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赵紫阳作《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报告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到下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7、1988年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

1988年9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198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指出,现代科学技术是新的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和决定性的因素,全党必须高度重视并充分

发挥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同时规定了当前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8、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

1992年10月12日—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江泽民作《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报告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的实践经验,决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写进党章。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9、1993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993年11月11日—14日,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举行。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10、1993年进行分税制改革

1993年12月15日,国务院作出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

11、1993年提出金融体制改革目标

1993年12月25日,国务院作出《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

12、1994年外贸体制综合配套改革

1994年1月11日,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我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统一政策、开放经营、平等竞争、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建立适应国际经济通行规则的运行机制。13、1992、1994年 医疗、住房市场化改革施行

1985年,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之下,医疗卫生系统也开启了改革的历程。医改的核心思路是:放权让利,扩大医院自主权。医改的政府态度是:给政策不给钱。其政策为药品可加价15%,以弥补政府投入之不足。上世纪90年代,医改再掀波澜。1992年9月,卫生部根据国务院意见,提出医院要“以工助医”、“以副补主”。2000年,改革逐渐向纵深发展,触及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等深层次问题。2000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八部委的《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俗称医改“十四条”;2001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四部委的《关于农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

1994年7月18日,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其中包括把住房实物福利分配的方式改变为以按劳分配为主的货币工资分配方式、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等。《决定》的出台,开启了城镇住房商品化的大门,标志着我国

全面推进住房市场化改革的确立,其最大意义在于稳步推进公有住房的出售,通过向城镇职工出售原公有住房,逐步完成了我国住房私有化的进程。

1998年7月3日,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正是由于此文件废除了住房实物分配的制度,为商品房的发展扫清了“竞争对手”,从而确立了商品房的市场主体地位。

14、1995年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目标

1995年9月25日—28日,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举行。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建议》提出,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15、1996年 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1996年12月1日,中国开始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款,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

16、1997年 “十五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997年9月12日-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系统、完整地提出并论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17、1999年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9年3月5日—15日,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8、1999年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

1999年3月22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十条意见。

19、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四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法律文件,它标志着经过15年的艰苦努力,我国终于成为世贸组织新成员。

20、2002年 “十六大”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六大立足于我国已经解决温饱、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构想,即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21、2003年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提出

2003年9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提出了振兴东北的指导思想、原则、任务和政策措施。

22、2004年推进资本市场发展的“国九条”颁布

2004年1月31日,《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明确指出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对我国实现本世纪头20年国民经济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23、2004年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于2004年8月26日和9月21日成立。两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整体改制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24、2004年保护私有财产入宪

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第四次宪法修正案,“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等内容写入宪法。它适应了保护私有财产的客观需要,扩大了私有财产的保护范围,进一步完善了私有财产保护制度。加强对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的保护,有利于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推进依法治国;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5、2005年农业税条例废止

2005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关于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的决定》,新中国实施了近50年的农业税条例被依法废止,一个在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税种宣告终结。

26、2005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2005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

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27、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启动

经过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2005年4月29日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宣布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

28、2006年作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决定

2006年10月8日-11日举行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

29、2007年《物权法》出台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于2007年3月16日由十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

30、2007年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中国梦与改革开放 篇6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通过改革开放推进中国梦的实现,依据实现中国梦的总体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怎么把党的十八大这样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代会的精神转化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追求和精神力量?这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必须精心研究和认真解决的重大课题。总书记在十八大后不失时机地提出:“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闭幕会上,他又全面阐述了“中国梦”和实现“中国梦”的路径等问题。学习这些论述,使我们深深体会到,把十八大精神落实到思想和行动上,集中起来就是在深化改革开放中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大业来说,实现“中国梦”,是深化改革开放的伟大目标;深化改革开放,则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开启中国梦新征程。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正是改革开放开启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新征程,使中国梦的实现成为可能。在改革开放的引领和推动下,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位,这是国家富强的重要体现;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大幅提升,对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成为民族振兴的重要信号;改革的成果惠及人民,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幸福日渐成为现实。改革开放的成功,使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是对中国梦的最好诠释。改革开放的成功,进一步激发了我们党和人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求和探索。

改革开放奠基中国梦。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改革开放的过程,正是开辟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过程。在改革开放中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接力奋斗开创的伟大道路,是适合中国国情、符合时代要求的科学发展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激发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活力,彰显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价值,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巨大精神动力和强大精神支撑。改革开放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创造、创业活力,促进了国内各族人民的团结,为实现中国梦积蓄了力量。可见,改革开放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道路、精神、力量基础,提供了多方面的条件支撑。

改革开放保障中国梦。在改革开放中确立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目前依然存在的体制机制弊端和各种社会矛盾,如现代市场体系发育尚不成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尚不彻底,政府职能转变尚不到位,区域发展不协调,贫富差距拉大等,制约和阻碍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国梦的实现。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还在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只有深化改革,才能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发展模式,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进一步释放体制机制活力,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只有扩大开放,才能使中国在国际事务和国际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使实现中国梦的过程成为既造福中国人民,也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过程。改革开放既是实现中国梦的助推器,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而在此基础上,我认为当前中国有几个领域迫切需要改革:

第一,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也是降低能源和物资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最有力的抓手。这一任务从党的十五大到十六大,再到十七大政治报告中讲了十五年,有成效,但是不够令人满意。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科技体制改革滞后,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缺少人才及科研成果的强有力支撑。二是缺少差异化的税收政策导向和财政政策的支持。三是现行的金融政策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支持不力,银行更多的倾向于追逐本单位的利润。四是立法和执法的环境很不利于保护知识产权、打击假冒伪劣,以至于山寨产品、有害食品、有毒药品充斥市场。

第二,努力培育全社会、全民族共同拥有的核心价值观。现代化的中国,不仅物质文明水平要赶上并超过世界发达国家,精神文明也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粉碎了广大群众的信仰,现在的小学生都在思考教师节时给老师送什么礼物,谁家的汽车是名牌,谁的家长官大。这是危害极大、后患无穷的事情。要从娃娃抓起,要在全社会开展生动活泼、教育与趣味相结合的培育全社会共同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防止发生信仰及道德危机,防止利益与权力结成神圣同盟。

改革开放影响中国 篇7

油画艺术传入中国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作为一种外来的绘画艺术形式, 油画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折射出中国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革与发展, 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中, 中国油画艺术所取得的长足发展充分体现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改革开放对中国文化事业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出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在意识形态领域深层次的变革和追求。

二、改革开放对中国艺术事业的影响:

1、政治气候的变革使艺术创作的自由度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艺术创作需要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 政治环境会直接影响到艺术创作的价值取向以及艺术家个人的创作态度, 当艺术不再成为政治宣传和说教的工具, 当艺术创作的题材和思路不再被压制, 艺术家的创造性和创作热情得到了空前的解放, 艺术创作的内容得到了极大的自由, 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第一次得到了真正的落实和实践, 这为当代中国油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思想氛围。

2、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使艺术家得以全身心的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去。

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 是中国近代史上社会环境最为稳定的历史时期, 良好的社会环境带来了和谐的创作氛围,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治国思想使艺术家获得了空前稳定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地位, 也打消了历史原因所造成的种种思想顾虑, 可以没有后顾之忧的投身于艺术创作中去。

在此基础上, 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和价值取向被逐步认可和接受, 各种艺术思潮得以出现, 各种艺术活动成为当代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艺术的本来价值观念和社会功用得以逐步的显现和确立, 更为当代和先进的艺术观念有了得以滋生的环境。

3、改革开放的思想态度成为艺术创作发展观的思想基础:

改革开放在思想意识领域意味着思想解放的过程, 开放的思路造就了开放的艺术思维方式, 艺术家个人的创作观念与艺术创作的语境和群体的文化整体观念有直接的关系, 改革开放后的一系列开放的政治思想和理念转化为艺术家创作观念的思想基础。

中国的艺术家第一次将眼光扩展到整个世界文化的范畴, 看到了真实的世界艺术现象和发展趋势, 在学习的基础上对于自身的优势和缺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走向世界的同时更为清醒和深刻的理解到了本土艺术的发展方向, 以及艺术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4、与时具进的方针政策使一系列艺术创作机制和运行机制的变革成为可能。

艺术创作的繁荣必须具有符合时代和个人需求的经济基础, 作为创作者的艺术家同样需要使其品在社会上进行流通以完成成果和效益的转化, 艺术家的创作质量和热情本身需要相应的竞争机制来提升和推动。

艺术市场化从一定程度上极大的激发了艺术家的创作热情和思想积极性。

对于艺术创作市场机制的引入和扶持是改革开放后艺术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诱因, 是建国后的中国艺术发展摆脱单纯为学术以及政治服务的一大重要变革。

5、改革开放造就的多元并存的文化环境是艺术创作当代性的前提

改革开放所造就的文化环境是具有广泛包容性的多元文化环境, 对多元文化的兼容作为一种观念是当代艺术创作形式多样化的基础, 在世界文化日益多元化的趋势和潮流中, 具有世界性的文化眼光是使艺术创作具有时代性的重要前题。

多元文化环境的形成是与思想观念的开放和兼容性分不开的, 一种善于学习吸收, 又善于反思和敢于评判多种文化价值观念的态度是一种大国心态和文化风范。

对于中国艺术家来说, 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的创作活动是对当代艺术价值观念的修正和提升。

三、改革开放后中国油画艺术的发展之路

1、对油画艺术本体语言的追溯和研究

对艺术本体语言的重视程度是艺术创作近代化的重要特征, 也是把握一种艺术形式并且加以发展的必由之路, 对于西方绘画艺术体系的学习和认识过程, 反映出中国油画艺术家对于艺术本体语言的探索轨迹。

在改革开放前的发展历程中, 中国油画艺术家对于以油画艺术为代表的西方绘画体系的研究和借鉴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受制于一定的政治环境和体制, 始终不能进行系统性和完整性的研究, 因而始终缺乏较为深层的领悟和实践。

对于西方艺术体系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的学习, 其目的是为了充实传统中国绘画艺术中对于客观视觉的追求以及弥补对于艺术科学因素的忽视, 在创作思想上是为了突破传统绘画艺术陈陈相因而缺乏符合时代特征的创造性的局面。

2、对艺术创作自由性和自律性的认识

艺术创作的自由性反映了艺术家在创作上的自觉性和整体文化语境的宽容度, 对于艺术家来说, 自由发挥是艺术潜质得以发挥的重要方法, 对于艺术创作自由性的认识和把握是艺术家个性与创造力得以发挥的必要前提, 也是当代艺术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特征之一。

改革开放后的历次艺术思潮既表明了中国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自由态度的觉醒, 也使得中国艺术家在一次次成功与失落中体验到了艺术创作深层次的内涵, 更重要的是, 自由的态度和艺术氛围培养出了当代艺术家的自由性与自律性兼顾的成熟艺术气质。

3、对于油画艺术创作民族性的再认识

(1) 对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借鉴与融合

艺术创作的继承性和开拓性反映出一种艺术形式承前启后的态度和尝试, 并且直接表现为艺术创作成果的独特风貌, 在学习科学传统的西方视觉绘画艺术体系的基础上, 中国艺术家将中国绘画艺术所具有的意象性表达传统融入到当代中国油画创作中, 这种继承不是流于简单的拼接和形式上的借鉴, 而是完整的富有系统性的融汇与文化意义上的合流。

(2) 对于西方油画语言继承性与开拓性的实践

对于具有深厚创作传统的西方绘画艺术的继承是当代中国油画艺术发展的另一个重点和难点, 对油画艺术语言的继承与发展既考验了艺术家的个人才智, 也反映了整个文化系统的接受能力和创造能力。

中国油画的学习过程充满了执着与困惑, 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却显现出一个古老民族所具有的深厚底蕴和生命力。继承与发展是艺术创作的必由之路, 在这一点上, 中国油画家以其先天的创造才能和思辨能力创作了大量具有说服力的油画作品, 充分展示了传统油画艺术与东方性灵的融合之美。

(3) 对于油画艺术民族化的探讨

对于油画创作的民族性以及世界性关系的探讨反映出油画作为一种外来艺术在中国土地上植根并且发展的过程, 一种艺术形式缺乏了植根于本土文化精神和独立品格的内涵, 始终会停留在模仿和借鉴的阶段, 反之如果片面的追求传统的本土艺术语言, 又会与不断发展中的世界艺术格局和潮流失去联系, 闭门造车。

近些年来, 更多的中青年油画艺术家在创作实践中为油画艺术的当代性和民族性注入了更新的内容, 在中国油画家笔下, 民族性被赋予了更为广博的内容与当代化的特征, 成为广阔多样的地域民族文化与深厚博大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绝妙注解。

4、追求当代性与世界性的艺术风范:

在改革开放所造就的世界性的艺术交流氛围, 使中国艺术家有机会将艺术思考和实践置身于更广阔的文化环境中, 中国的油画艺术得以在世界性的艺术氛围中衡量自身的艺术价值。

当代的中国油画艺术创作, 已经成为融合了深厚油画艺术传统, 并具有浓厚东方之美和精神底蕴的独特艺术形式,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当代艺术的优秀组成部分, 并且越来越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味。

四、结论与展望

油画艺术在中国发展的历史, 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在中国的土壤开花结果的过程, 这个历程所体现出的, 不仅仅是一种外来艺术形式的本土化过程, 更体现了一种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文化艺术发展所体现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中国油画艺术在当代所取得的成就, 充分的表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新时期所经历的思想历程和实践历程。当前中国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多元共存的文化艺术氛围, 印证着中国艺术家的执着, 也期望着中国当代油画艺术新的超越。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油画艺术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这与改革开放对于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带来的诸多积极的因素是分不开的, 油画艺术在当代中国的发展状况也从另一角度体现出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

中国开放证券市场将带来多大影响 篇8

我们认为沪港通6个月后正式实施,及若MSCI最终决议将A股纳入其指数体系,应会引来海外资金被动(MSCI指数)和部分主动(沪港通)配置A股,促使A股真正开始接轨海外,对本地市场造成深远影响。而目前,国内投资者可能最关心的问题在于:

1. 短期内,海外资金配置A股将对市场产生的影响?

无容质疑,沪港通的出炉,是监管层在引入海外投资者方面的积极尝试,意义非常大。但从实际操作层面看,我们认为,初期沪港通流入的资金或有限,沪港通的额度管理,交易所最终解释权将给大额的交易带来限制,被动基金基本无法通过沪港通配置A股,而对主动型基金交易也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我们预计,出于成本上的优势,沪港通先期的参与资金或来自小规模对冲基金或个人投资者,最初每日流入的资金最多在额度130亿左右,可能更少,很小可能达到理论可以达到的千亿人民币级别。

同时,若MSCI最后纳入A股,出现脉冲式行情。若初始的权重为5%(我们计算的相应被动配置资金是100-200亿人民币),而事件本身被市场反复炒作,有一定的预期。相比当年台湾地区、韩国和印度传出被MSCI指数纳入后市场反应显著,我们认为如果MSCI公司确认加入A股,短期影响可能小很多。

2.之后,海外资金是否有意愿持续流入中国(特别在A股疲软的情况下)?

我们认为,证券市场开放的初级阶段,海外资金的“被动配置”才是主导资金流入最重要因素。韩国、台湾地区和印度市场大规模外资流入增加均发生在加入MSCI 新兴市场指数之后,而在这三个市场开始推出QFII 时,外资涌入并不多。台湾地区、韩国等在加入MSCI后,配置性增量资金入市,同时伴随一些主动配置资金,才对本地市场产生推动作用。这些海外资金的流入,受本国或全球经济周期影响不大,除非遇到大规模的经济危机,全球配置资金发生大规模逆转。我们判断,如果全球经济处于相对稳定的时期,开放证券市场后,将吸引海外资金持续流入A股市场。

3. 海外资金将如何改变A股现有参与者格局(散户vs机构投资者)和投资风格,这一变化将有多大?发生多快?

中国推进证券市场对外开放,海外资金进入股市无疑将对整体A股市场结构和交易风格产生深远影响,我们认为关键的问题有两个:1)海外资金进入后,将如何改变市场结构?2)这会发生得多快?

从亚洲国家证券市场发展的经验看(除日本),我们发现个人投资者在相对长的一段时间内(5-10年)还是会占最大比重(贡献超过50%的交易量),但个人投资者比重在资本市场开放后,显著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外资。如果中国资本市场持续开放,我们预计,市场参与格局将更像台湾地区和韩国的情形:国内机构投资者的权重将保持相对稳定,而个人投资者比重将下降到50%-60%左右,外资机构权重明显增大,交易量达到与国内机构投资者相当水平(20%-30%左右)。我们预计这将在未来的5-10年内发生。

同样重要的是,引入海外资金,市场投资风格也会随之变化。我们认为这有利于市场整体风格从博弈投资转向价值投资,同时被动配置中国的基金交易将主要集中在市场上大市值的股票,也会使整体市场交易偏向于大盘股(市值前10%的股票交易量占比提升至50%以上)。这一变化伴随海外投资者比重增加,可能发生得更快(3-5年)。

对照国际经验,证券市场开放虽然能触发短期的股市上涨,但不能简单导致一段时间涨跌行情(比如1年)。日本、台湾地区和韩国,包括印度在证券市场开放时期,股市也由于在不同的经济周期而表现不同,交易行为和估值体系的与国际接轨才是最大的影响。我们认为,在这一过程中,与国际估值水平偏离最大的行业也最易“回归”合理水平。但需强调的是,估值体系的接轨需要较长时间,并非一蹴而就。与全球特别是新兴市场的估值比较,中国A股明显低于全球或新兴市场估值水平的行业是:金融(银行和地产);原材料(建筑材料);而明显高于全球或新兴市场估值水平的是:信息技术;食品及必需品消费;采掘和汽车行业。

4. 海外资金的投资偏好,及QFII近10年重仓股变化?

如我们之前提到,被动配置应会是下一步海外资金流入中国的主要动力,但随着被动配置资金增大,也会相应带来主动投资资金参与中国A股市场,我们总结QFII过去8年的投资风格,筛选出QFII重仓股的分布,以给投资者参考。我们认为如果新增海外资金主动配置A股个股,投资风格也会接近,对海外投资者以前不熟悉的品种,QFII新增大量配置的可能性也较小。

在最新数据中显示的,QFII重仓比例较高,且在近几年还是增加的行业为:汽车、家电、食品饮料、交运和建筑装饰。虽然金融银行板块表现不佳,但是QFII重仓最大的板块,占到披露的QFII重仓股的60%。需要指出的是,QFII的投资风格也非一成不变,如之前受到QFII追捧的制造业(电气设备、机械设备等)和投资相关行业(如钢铁、采掘、房地产等),QFII的重仓持有量在近3年明显下滑。

上一篇:慰问敬老院老人发言稿下一篇:投资方合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