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论文类型及特点

2024-04-15

医学论文类型及特点(共7篇)

医学论文类型及特点 篇1

关键词:听课目的,听课类型,特点

听课是教学实践中通过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仔细观察、认真考察、深入研究并且给予科学评价的经常性活动, 它既是教师业务学习、教学能力提高的主要方式, 又是教学质量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还是教学研究的有效手段。

为使听课真正发挥作用, 避免教学管理者对听课管理表面化等不良现象, 笔者对听课活动进行科学分类, 依据听课目的划分为不同类型。

1 检查型听课

一是高层管理者如上级主管部门为检查学校落实国家或者上级教育法律、政策、规定、制度, 学校教学发展规划、教师整体工作风貌、教学水准、教学氛围、治学态度和阶段性要求执行落实现状而深入学校课堂所进行的听课活动;二是学校内设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学督导部门为检查教师工作状态、劳动纪律、教学技能、教学方法、教学进度、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态度、课堂纪律而进入课堂所进行的听课活动, 具有明显的宏观管理特征。

由于课堂是达到上述目的的最终体现环节, 教师课堂教学是教学改革、教师执教水平、课堂实际教学效果的直接体现。所以有关部门通过听课可以基本了解学校教学发展思路执行情况, 教学管理情况, 课程标准、课时计划执行情况, 课程建设、文件精神和要求落实情况, 教学设施、设备、仪器完善、到位及运转情况, 教学环境达标情况, 从而了解学校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掌握指导教学工作的主动权。

检查型听课具有时间上的突然性, 被听课教师的不确定性, 检查问题的普遍性及共性, 对于学校尤其是被听课者的心理具有较大的冲击性特征。因此, 学校应建立长期高效、科学、严谨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师应具有良好的教学态度、稳定的心态和过硬的业务素质;而检查者则应具有客观公正的态度、见微知著的能力, 科学评价教学活动。

一般教师参与听课活动的主要目的是细致观察授课教师的教学过程, 领会其教学现场所表现出的稳定心态与良好的教学态度、过硬的业务素质间的联系, 揣摩其每一个教学行为中蕴含的教学谋略, 并反思自己的临场教学。

2 指导型听课

指导型听课是高素质、高年资专业教师或其他专业人员 (如外聘高级专家) 进行课堂听课的活动, 被听课对象一般是对教学不够熟悉、教学能力较低的新任教师或拟新开课程的教师。主要目的是发现教学中的问题, 给予帮助与指导, 而这些帮助指导既要体现出较高的理论水平, 又要具体实用。

通过指导型听课, 使新任教师更好地适应教学工作, 提升业务水平, 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 观摩型听课

观摩型听课是有关教学人员为了交流及学习教学经验和方法而进行的听课活动。观察型听课既可以是有组织的活动, 如某学校组织教学人员到其他教学单位听课, 也可以是个人的自发行为, 如同一教学单位教师为解决某些教学难点主动听相同专业、相同进度教师的课程。

观摩型听课又可细分为公开课、示范课、展示课等, 这些课程往往具有示范性和推广性。授课教师通常为资深的优秀或骨干教师。

观摩型听课的主要目的是学习, 同时也可进行自我对照。不仅可以学习他人经验, 借鉴他人的方法改进教学, 也可对自身教学进行反思和研究, 从而发现教学中的不足。

4 推广型听课

推广型听课一般是教学研究机构或教学管理部门为推行某种新的教学理论、理念、模式或者为传授某种教学方法、教学经验和教学技巧, 或为推介新兴多媒体教学工具所进行的听课活动。以推行某种教学理论、理念、模式及推介新兴多媒体教学工具为主要目的的推广型听课, 其特点是受众广泛。不但包括所有教学人员, 甚至包括校内高层教学管理人员。以总结推广好的教学经验为主要目的的推广型听课, 表现出其受众主要是青年教师的特点。另外, 推广型听课还具有示范性特点。

5 评比型听课

评比型听课主要是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或职称考核小组组织的对被听课教师做定性评价与考核的听课活动, 如赛课、评优课、考核课及晋级评审课等。

听课类型划分及特点分析 篇2

关键词:听课目的;分类;特点

1.检查型听课

一是高层管理者如上级主管部门为检查学校落实国家或者上级教育法律、政策、规定、制度,学校教学发展规划、教师整体工作风貌、教学水准、教学氛围、治学态度和阶段性要求执行落实的现状深入学校课堂所进行的听课活动;

二是学校内设教学管理部门、教学督导部门为检查教师工作状态、劳动纪律、教学技能、教学方法、教学进度、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态度、课堂纪律进入课堂所进行的听课活动,具有比较明显的宏观管理特征。

由于课堂是上述达到所有目的的最终体现环节,教师的课堂教学是教学改革、教师执教水平、课堂实际教学效果最直接的体现,所以通过听课,有关部门可以基本了解学校的教学发展思路执行如何?教学管理是否到位?课程标准、课时计划执行如何?课程建设、新的精神和要求是否落实?教学设施、设备、教学仪器是否完善到位以及运转情况如何?教学环境是否达到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和要求,从而了解学校建设中的软硬件存在的实际问题,把握指导教学工作的主动权。

这种类型的听课具有时间上的突然性,被听课教师的不确定性,检查问题的普遍性以及共性,对于学校尤其是被听课者的心理具有比较大的冲击性,因此,学校应该有长期高效、科学严谨的教学管理的态势;教师应该具有一贯如一的良好教学工作态度、稳定的心态和较为过硬的业务素质才不会手忙脚乱、仓促应付。而检查者则应具有客观公正的态度、见微识著的能力、给予科学概括归总的评价与结论。

一般教师(指非上级主管部门以及学校内设教学管理部门人员)如跟随参与听课,其听课主要目的应是细致观察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上级“突袭式”地“大军压境”临场听课所表现出来的娴熟的应对技巧、优雅的风度,热情、饱满、得体的举手投足,真正领会其教学现场所表现出的稳定心态与一贯如一的良好教学工作态度、过硬的业务素质之间的联系,细细揣摩其每一个教学行为之中所蕴含的教学谋略,更要反思自己在此情此景下临场教学,能否做到应对自如。

2.指导型听课

指导型听课是关心年轻教师的高素质、高年资专业教师或者其他专业人员(如外聘高级专家学者)进入课堂听课,被听课对象一般是对教学不够熟悉的、教学能力较低的新任教师,或兼任新开课程的教师。

听课主要目的是发现这些教师教学某些薄弱环节,如教学态度是否端正问题,对所授专业课的整体把握能力是否不够,或是某些教学细节的处置技巧问题,尔后给予细致耐心的帮助指导,这些帮助指导既应该体现出较高的理论水平又要一针见血、具体实用,而不是大而无当、过于空泛的说教。

通过这种听课,使这些教师更好地适应教学工作、提升业务水平,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

3.观摩型听课

观摩型听课者可以是来自不同的地域或者同一地域、不同的教学单位或者同一教学单位内部的有关教学人员为了交流及学习教学经验和方法,或者比对教学方法而进行的听课活动。参与人员可以是有组织的活动,例如某学校组织教学人员去外地或者本地的其他教学单位听课,也可以是个人的自发行为,如同一教学单位的教师为解决某些教学难点主动去听相同专业、相同同进度教师的课程。

观摩课型听课活动中,被听课类型一般又可细分为公开课、示范课、展示课等,因此这些课程往往具有示范性和推广性,无论是提供观摩课程的单位还是听课者都会把它作为典型、示范来对待;授课教师可由资深教师、优秀教师或某一方面有特色、有创新、有经验的骨干教师担任。

观摩型听课的主要目的是学习他人,是为了取长补短,也可以是验证自己的某些教学理论认识是否科学、教学实际操作是否可行,通过听课和自我对照不仅可以学习别人的经验,即使授课者在课堂上有失当之处,观摩者也可以引以为训,防止自己出现类似的错误,借鉴别人的方法改进自己的教学,同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研究,从而发现自己在教学上的诸多不足。

4.推广型听课

推广型听课的目的一般是:

(1)教学研究机构或者教学管理部门为推行某种新的教学理论、理念、教学模式;

(2)或者是传授某教学方法、教学经验、教学技巧;

(3)或者是推介新兴多媒体教学工具的使用所进行的听课活动。

如果是(1)、(3)以推行某种教学理论、理念、教学模式、推介新兴多媒体教学工具的使用为主要目的的推广型听课,其特点是受众广泛:不但包括应该青年教师也应该包括中、老年教师以及其他所有教学人员甚至包括校内高层教学管理人员。

对于(2)推广型听课,目的主要是总结推在教学上有造诣、有建树的广中、老年教师的教学经验,其受众则表现出主要是青年教师的特点。

另外,推广型听课除具有推广性之外,这些课程往往也具有示范性。

5.评比型听课

评比型听课主要是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或者职称考核小组组织的对被听课教师做定性评价、考核的听课教学活动,如赛课、评优课、考核课及晋级评审课就属于这个范畴。

轧辊轴承的工作特点及类型 篇3

轧辊轴承的工作特点

轧辊轴承是用来支撑轧辊的,和一般用途的轴承相比,轧辊轴承有以下特点:

(1)承受很高的单位压力。由于轴承座外形尺寸受到限制,不能大于辊身最小直径,且辊颈长度又较短,所以轴承上单位载荷大。通常轧辊轴承的单位压力广髙达2000-4800Mpa,为普通轴承的2-5倍,而且pv值(单位压力和线速度的乘积)是普通轴承的3-20倍。

(2)运转速度差别大。不同轧机的运转速度差别很大,例如,现代化的六机架冷连轧机出口速度已达42m/s,高速线材轧机出口速度达到100m/s,而有的低速轧机速度只有0.2m/s。显然,不同速度的轧机应使用不同类型的轴承。

(3)工作环境恶劣。热轧时轧辊都要用水冷却,且污水、氧化铁皮等容易落入轴承。冷轧机采用工艺润滑剂(乳化液等)来润滑、冷却轧辊与轧件,它们是不能与轴承润滑剂相混的。因此,对轴承的密封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因此,对轧辊轴承的要求是承载能力大、雎擦系数小、耐冲击,可在不同速度下工作,在结构上,径向尺寸应尽可能小(以便采用较大的辊颈直径),有良好的润滑和冷却条件。轧辊轴承的类型

轧辊轴承有滚动轴承和滑动轴承两大类。

滚动轴承主要是双列球面滚子轴承、四列圆锥滚子轴承及四列圆柱滚子轴承。滚针轴承仅在个别情况下用于工作辊。滚动轴承刚性大,縻擦系数较小,但抗冲击性能差,外形尺寸较大。多用于板带轧机、线材和钢管轧机上。

滑动轴承有半干庠擦和液体摩擦两种。

半干摩擦的滑动轴承主要是夹布胶木轴承,它广泛用于各种幵坯轧机、中厚板轧机和型钢轧机。在有的小型轧机上还使用铜瓦或尼龙轴承。金属滑动轴承,主要材料是青铜,因其摩擦系数较商、不耐用,又要消耗有色金属,目前仅用于脅轧薄板轧机上,由于轧辊工作温度高(约300℃),故采用沥靑做润滑剂。液体摩擦轴承(油膜轴承)的特点是摩擦系数小、工作速度高、刚性较好,广泛用在现代化的冷、热带钢连轧机的支撑辊和其他髙速轧机上。液体摩擦轴承的制造稍度要求髙、成本责,安装维护要求严格。

警察公共关系的类型及特点 篇4

陕西省人民警察培训学校李祖华

根据公共关系功能的不同,警察公共关系活动模式有十种:宣传型公共关系、交际型公共关系、服务型公共关系、社会型公共关系、征询型公共关系、建设型公共关系、维系型公共关系、进攻型公共关系、防御型公共关系、矫正型公共关系。

一、宣传型公共关系

宣传型公共关系是运用大众传播媒介和内部沟通方法,开展宣传工作,树立良好组织形象的公共关系活动模式。主要做法是: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交流方式,进行内外传播,让各类公众充分了解组织、支持组织,从而形成有利于警察组织发展的社会舆论,使警察组织获得更多的支持者和合作者,达到促进组织发展的目的。

二、交际型公共关系

交际型公共关系是在人际交往中,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的一种模式。目的是通过人与人的直接接触,进行感情上的联络,为组织广结良缘,建立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形成有利于组织发展的人际环境。其方式是进行团体交往和个人交往。团体交往包括各式各样的招待会、座谈会、工作午餐、宴会、茶话会、舞会等。个人交往有交谈、拜访、祝贺、信件往来等。

三、服务型公共关系

服务型公共关系是一种以提供优质服务为主要手段的公共关系活动模式。其目的是以实际行动来获取社会的了解和好评,建立自己良好的形象,所谓“公共关系就是百分之九十要靠自己做好”,其含义即在于此。活动方式。服务性公共关系的活动方式包括各种教育、培训、指导、服务、接待公众和访问公众、为公众提供优惠服务及其他各种完善的服务措施等。活动特点。服务性公共关系是一种最实在的公共关系,它的最大特点是看得见、摸得着、人情味足、反馈灵敏、调整迅速。

四、社会型公共关系

社会型公共关系是组织利用举办各种社会性、公益性、赞助性的活动,宋塑造良好组织形象的模式。其目的是通过积极的社会活动,扩大组织的社会影响,提高其社会声誉,赢得公众的支持。社会型公共关系活动能够为组织树立了较完美的社会形象,使公众对组织产生好感,为组织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1.活动方式。社会性公关活动模式有以下三种。

(1)以组织本身的重要活动为中心而开展的活动;

(2)赞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赞助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等;(3)资助大众传播媒介举办各种活动,提高组织的知名度。

2.活动特点。社会性公共关系活动的特点是公益性、文化性强,影响面大,着眼于组织的整体形象和长远利益。

3.活动原则。在开展社会性公共关系活动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公益性。应体现一种“乐善好施”的精神,突出回报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的良好形象。

(2)文化性。应充分展示对真善美的和谐追求,组织的社会性公共关系活动应尽量与社会文化事业联系起来,提高文化形象,促进信息交流。(3)量力性。公关人员一定不要拘泥于眼前得失而不顾长远利益;也不要贪多求大,毫无节制;要量力而行,谨慎从事。

(4)宣传性。社会性公关活动应与宣传有机地结合,提高组织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五、征询型公共关系

征询型公共关系是以采集社会信息为主的公共关系活动模式。其目的是通过信息采集、舆论调查、民意测验等工作,了解社会舆论,为组织的经营管理决策提供咨询,使组织行为尽可能地与国家的总体利益、市场发展趋势以及民情、民意一致。

1.活动方式。征询性公共关系的活动方式有:开办各种咨询业务,进行有奖测验活动,制作调查问卷,广泛开展社会调查,访问重要用户,设立公众热线电话,受理投诉,举办信息交流会和建立信访制度、合理化建议制度及相应的接待机构等。

2.活动特点。征询性公共关系的特点是以输入信息为主,具有较强的研究性、参谋性。

3.活动原则。在开展征询性公共关系活动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长期性。征询性公共关系是一项长期艰巨性的任务,应坚持征询活动的日常化和制度化,并善于挖掘信息的潜在价值,才能及时发现问题与机遇,实现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

(2)公正性。在活动中,公共关系人员的态度必须公正。公关人员不但是组织的耳目,更重要的是要站在中间人的角度,广泛、及时、公正地采集一切有关组织形象的意见和建议,起到组织机构与社会公众的中介者的作用。(3)全面性。搜集信息视野要宽广,应全面搜集一切有关信息,不能仅局限在某些领域和方面,而把有价值的信息漏掉。

(4)预测性。预测工作是征询性公共关系的重要内容。公共关系人员注重预测,以敏锐的眼光和洞察力,对组织发展的社会环境、市场前景、原材料及能源供应等进行全面的预测分析,为决策服务。

六、建设型公共关系

建设性公共关系是指组织采取高姿态的宣传、交际方式,主动向社会公众作自我介绍。建设性公共关系活动的重点是宣传和交际。活动方式。开展建设性公共关系有多种做法,一般是采用高姿态传播形式,主要有:主动向社会公众介绍情况;举办大型的公关活动;公安英模事迹报告;主动参加社区活动等。活动目的。是通过宣传和交际,向社会公众介绍自己,使公众对新组织、新服务、新产品有所认识,引起公众兴趣;并努力结交朋友,提高知名度,尽量使更多的公众知道、理解、接近自己,取得公众的信任与支持,形成良好的“第一社会印象”。

七、维系型公共关系

维系型公共关系是指社会组织在稳定发展之际用来巩固良好形象的公共关系活动模式。其做法是通过各种渠道和采用各种方式持续不断地向社会公众传递组织的各种信息,使公众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组织的顺意公众。1.活动方式

根据公众心理特征的不同,维系性公共关系的开展应采取不同的维系方式。具体的维系方式可分为硬维系、软维系和强化维系三种。

(1)硬维系。硬维系是指那些维系目的明确、主客双方都能理解意图的维系活动。这种模式适用于已经建立了公安业务关系往来的组织和个人,特点是靠服务措施和感情联络来维系与公众的关系。(2)软维系。软维系是指那些活动目的虽然明确,但表现形式却比较超脱的公共关系活动,它的目的是让公众不致淡忘了组织。其具体做法可灵活多样,但要以低姿态宣传为主,如定期广告、组织报道、提供组织的新闻画片、散发印有组织名称的览图等。保持一定的媒介曝光率,使公众在不知不觉中了解组织的情况,加深对组织的印象。

(3)强化维系。强化维系是指在组织已有了一定的形象或相当好的公关形象时,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既有形象、消除潜在危机而开展的公关活动。2.适用环境。维系性公共关系适用于组织机构的稳定、顺利的发展时期,维系并稳定好已建立的关系,采取一种持续不断,较低姿态的传播方式,保持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力。

3.活动原则。开展维系性公共关系活动应把握以下原则:

(1)抓住公众心理。要维系组织良好的公共关系状态,需要深入研究公众的心理需求,只有这样,有针对性地开展维系性公共关系活动,使公众对组织产生有利的心理定势。

(2)渐进性。开展维系性公共关系活动,在方法上应注重“细水长流”,通过传播媒介不断地将组织有关信息传给公众,使组织的良好形象经常呈现在公众的面前,公众在不知不觉中应慢慢地形成对社会组织的好感。

八、进攻型公共关系

进攻性公共关系是一种在组织与环境之间发生严重不协调时,以攻为守,以积极主动的方式改造环境,创造局面的公关活动模式。它要求组织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抓住一切有利的时机和条件,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调整自身行为,改变环境,摆脱被动局面,创造有利于组织发展的新局面。进攻性公共关系模式适用于组织与环境发生冲突的时候,为了摆脱被动局面,就要采取以攻为守的公共关系活动。进攻性公共关系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主动”,主要用于警察公共关系危机和重大的警民冲突发生时。

开展进攻性公共关系活动应把握以下原则。

(1)把握时机。进攻性公关活动很讲究实际条件,并不是任何组织一旦与环境发生了矛盾冲突就能采用这种活动方式,在缺乏一定的社会气候,环境气候,尤其是在组织的内在应变能力本来就不强时,不能开展这种活动。如果实际条件没有把握好,盲目出击,瞎攻一气,不仅伤了组织的元气,还会加剧组织与环境的冲突。

(2)把握分寸。组织可以通过积极主动的行为改变环境,使环境适合于自己,但这种改变是有限度的,这个限度就是合理运用环境中有利于组织的实际条件。倘若改变环境的努力超出环境承受力,就出现“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乃至“玩火自焚”的局面,使组织“赔了夫人又折兵”,陷入更大的困境,所以应把握好尺寸。

九、防御型公共关系

防御性公共关系是指警察组织为针对或防御经营和管理上可能出现的“失调”或“危机”而采取的一种公共关系模式。其目的是通过发挥组织机构的内部职能,及时发现问题和预见问题,及早制定出防治措施,调整警察组织有关的政策或行为,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况。它的特点是:洞察一切,见微知著;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积极防御,加强疏导。

1.活动方式。防御性公共关系的工作重点是以防为主、其特点是防御与引导相结合,多采用调查、预测手段来堵塞漏洞,防患于未然。这就需要通过公关人员树立强烈的防范意识,建立科学的预警系统,形成防御机制,对各类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纠正。

2.适用环境。防御性公共关系活动模式适用于组织与外部环境出现不协调或与公众发生摩擦苗头的潜在危机时候,采取以防为主的策略,重视信息反馈。3.活动原则。开展防御性公共关系活动应把握以下原则。

(1)具备危机意识。在警察组织中,应树立一种危机观念,营造“危机”氛围,使企业经营者所有员工面对激烈市场竞争激发其忧患意识和奋斗精神。

(2)形成预警系统。防御性公共关系工作应以预防为主,重在平时。公共关系部门要对可能遇到的会导致公众产生信任危机的问题,进行预测,分析其发生的概率、性质、范围、影响等,并分别制定应急措施,确定处理问题的恰当人选。

(3)主动采取措施。面对潜在危机,必须及时采取对策,在问题未对警察组织构成任何威胁时着手工作,主动进行调整与引导,防患于未然,使“患”在“胚胎”之中就得到解决。(4)增加透明度。警察组织愈增加透明度就愈能减少与外部公众发生摩擦的可能性;即使出现了摩擦也能及时得到解决。防御型公共关系是指社会组织为防止自身的公共关系失调而采取的一种公共关系活动方式。它的特点是:洞察一切,见微知著;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积极防御,加强疏导。

十、矫正型公共关系

矫正型公共关系是指社会组织在遇到问题与危机、组织形象受到损害时,为了挽回影响而开展的公共关系活动。其目的是转危为安,重新树立组织的良好形象。其出发点是站在受害者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以让受害者满意为目标去解决问题。其工作程序是: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错误,及时改善形象。

矫正性公共关系是警察组织的公共关系严重失调,警察组织形象发生严重损害时所采用的一种公关活动模式。其功能是通过快速反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对公众负责的态度处理危机,做好善后工作,以尽量减轻损害造成的后果,并重新建立起组织的新形象,挽回组织的声誉。

1.活动方式。矫正性公共关系根据产生危机的来源不同,将其活动方式分为内部矫正型和外部矫正型两类。

(1)内部矫正型。内部矫正型是指由于警察组织内在的原因,如服务态度、管理政策、重大方针等方面发生了问题而造成组织的公共关系严重失调,这时组织应设法降低知名度,尽量控制影响面,同时具体分析原因,提出纠正措施,解决实际问题,并利用各种公共关系方式向新闻界和社会公众公布纠正的措施和进展情况,平息**,恢复信任。

(2)外部矫正型。外部矫正型是由于外在的误解、谣言,甚至人为的破坏而招致组织形象的损害,在这种情况下,组织机构迅速查清原因,公布真相、澄清事实,与舆论及有关部门协同采取措施,消除损害因素。

2.适用环境。矫正性公共关系适用于组织的公共关系严重失调,组织形象发生严重损害时,为了尽快挽回信誉,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

3.活动原则,提出消除危机的办法和纠正错误的措施。与此同时。公共关系人员还需运用各种公共关系手段和技巧开展公共关系活动,消除不良影响,向新闻界,并通过新闻界向广大公众公布纠正的措施和进展情况,求得公众的谅解,平息**,恢复信任,重新树立良好形象。(1)正确对待。由于警察组织是在极其复杂的现实环境中进行运行的,不可能对运行中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做出完全准确的预见。因此,难免会有失误的地方,并对警察组织形象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面对各种失误,应当树立正确的态度:亡羊补牢,向公众表明解决问题的诚意,求得公众的谅解和合作。这样,才有可能尽量减少因失误对警察组织形象产生的损坏,并由被动变为主动。

(2)阐明真相。面对受损的组织形象,公共关系部门应迅速查清原因,采取行动,尽快与新闻界取得联系,控制影响面,并及时把外界的舆论准确地反馈给决策层和有关部门,通过坦诚事实的真相,争取公众的谅解和支持。

(3)及时补救。失误一旦发生,警察组织形象便开始受到损坏,因此,纠正失误的公共关系工作要有成效,就要有强烈的“救火”意识,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及时改善,变被动为主动,控制事态,减少对组织形象的损害。

医学论文类型及特点 篇5

建筑结构加固的原因

建筑结构需要加固的原因有许多,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建筑设计的不当,其包括抗震设计以及非抗震设计的不当。

2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是按照建筑的极限状态设计法进行设计的,而建筑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以及砌体结构,由于种种原因,例如设计规范要求提高以及施工缺陷而造成的结构承载力与刚度不足等,不能满足建筑结构强度、刚度以及耐久性的要求,因而需要对建筑结构进行鉴定和加固。

3由于建筑的使用不当或者年久失修而造成建筑结构的损伤以及破坏,或是因灾害性事件的发生而造成建筑结构的破坏,使现有的建筑结构不能满足目前使用要求,或是建筑的安全度不高,这时需对建筑要进行鉴定和加固。

4由于原来的设计早已无法满足住户现在的需求,因而住户要求会对建筑的平面布置和使用功能进行改变,但是一旦建筑物改变用途,就会导致其建筑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出现了与原先设计初衷的不一致,进而造成原结构的强度以及刚度不能满足现在要求,因而要对结构进行鉴定以及加固。

建筑结构加固的原则

1在对建筑结构加固前,必须对其进行结构可靠性鉴定以及抗震鉴定,并且必须依据鉴定结论,确定加固设计方案。

2进行加固计算时,应当根据建筑结构的实际受力状况,确定计算。此外,加固截面面积必须采取实际有效截面积,并且结合加固的应力滞后特点,切实做好加固部分与原结构协同工作。

唐代和亲的类型、特点及文化阐释 篇6

一、和亲的类型

1. 分化控制型和亲。

唐初和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分化、瓦解、操纵和控制少数民族政权。武德年间, 西突厥统叶护可汗遣使请婚, “高祖谓侍臣曰:‘西突厥去我悬远, 急疾不相得力, 今请婚, 其计安在?’封德彝对曰:‘当今之务, 莫若远交而近攻, 正可权许其婚, 以威北狄。待之数年后, 中国盛全, 徐思其宜。’”[1]高祖同意统叶护可汗的请求。东突厥颉利可汗担心中国与西突厥和亲, 遣人谓统叶护可汗曰:“汝若迎唐家公主, 要须经我国中而过。”[1]统叶护可汗惧怕颉利可汗的威胁, 和亲终究没有实行。唐高祖利用对西突厥的和亲激起颉利可汗对西突厥的不满, 减小东西突厥联合的可能性, 为各个击破创造了条件。

2. 安抚降将型和亲。

唐太宗与东突厥的三位部落首领之间的和亲具有嘉奖安抚性质。东突厥瓦解后, 约有十万人来降, “其酋首至者皆拜为将军、中郎将等官, 布列朝廷, 五品以上百余人, 因而入居长安者数千家”[1]。阿史那忠不仅是来降的大将, 更是功臣, 阿史那忠碑文称其曾“诱执颉利可汗而以归国”, 为攻灭东突厥立下了很大的勋劳。为了奖励阿史那忠, 唐太宗把定襄公主嫁给了他, 阿史那忠对唐太宗也心存感激, 据《新唐书》卷一一〇记载:“ (阿史那忠) 宿卫四十八年, 无纤隙, 人比之金日磾。”[2]阿史那社尔和执失思力也是东突厥重要的军事首领, 阿史那社尔是处罗可汗次子, 贞观九年才归顺唐朝, 太宗很快便把衡阳公主嫁给他, 使他不再有反叛之心。执失思力降唐后, “谕降浑、斛萨部落”, 不久又出征高丽, “领突厥扞薛延陀”[2], 为唐朝立下汗马功劳, 阿史那社尔和阿史那忠获准陪葬昭陵。和亲对少数民族首领而言是一颗定心丸, 对唐代统治者来说是控制来降首领, 达到“以夷制夷”的策略。

3. 巩固边防型和亲。

吐谷浑在大业十四年至贞观八年处于民族复兴阶段, 多次侵扰唐之边疆, 在武德初年至贞观八年这段时间里, 吐谷浑寇扰唐朝边境的记载达34次之多[3]。贞观八年, 唐太宗决定讨伐吐谷浑, 次年吐谷浑被灭。唐朝扶植亲唐的诺曷钵统领吐谷浑, 并与之和亲, 吐谷浑正式成为唐朝的附属国, 与中原来往密切。为了稳定吐谷浑, 唐朝还把金城公主和金明公主嫁与诺曷钵的两个儿子。奚和契丹一直在突厥和唐朝之间徘徊。唐灭东突厥后, 契丹和奚十余部内附唐朝。武则天执政期间, 突厥又势力复炽, 契丹首领起兵叛唐, “与突厥相表里”[2]。唐玄宗时期, 玄宗执行积极的外交政策对待少数民族, 而突厥却走向衰落, 契丹和奚“常受其 (突厥) 征役”[1], 两相权衡之后, 契丹和奚再次投奔中原。对于契丹和奚的反复来降, 玄宗为了永久地控制他们, 遂与之进行多次的和亲, 希望能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东北边防问题, 使契丹和奚心悦诚服地归附。

4. 维持平衡型和亲。

唐与吐蕃的两次和亲是为典型。贞观初年, 吐蕃在弃宗弄赞的统领下发展成为强盛的奴隶制少数民族政权。由于受自身地理位置的限制, 吐蕃的扩张只能向北或向西推进, 吐蕃北部的突厥和吐谷浑却都与唐朝建立了臣属关系, 取得了唐朝的庇护。弃宗弄赞听说突厥和吐谷浑皆娶唐朝公主后, 也想取得唐朝的支持, 获得和突厥、吐谷浑同等的待遇, 为以后的争霸铺平道路。弃宗弄赞对和亲势在必得, 而太宗由于政治、经济等综合因素, 没有同意吐蕃和亲的请求, 弃宗弄赞采取双管齐下的战略, 一边以武力胁迫唐朝就范, 一边不断派遣使者贡献金帛, 请求和亲。唐太宗几经衡量不愿多树强敌, 同意和亲。武则天时期, 政局不稳, 边域由进攻转为防守, 吐蕃也由盛转衰, 和亲再次成为双方的选择。如果说, 文成公主与弃宗弄赞的和亲是强强联合的话, 金城公主与弃隶缩赞的和亲则是在双方都处于低谷时期, 利用和亲获取喘息机会的和亲。

5. 借兵型和亲。

李渊在太原起兵时, 曾以和亲为手段, 向突厥借兵, “天其假吾此胡, 以成王业也”[4]。李渊希望突厥能助其逐鹿中原, 故修书与突厥始毕可汗曰:“我今大举义兵, 欲宁天下, 远迎主上, 还共突厥和亲, 更似开皇之时, 岂非好事?”[4]突厥始毕可汗欣然同意。李渊对突厥的秉性十分了解, 以财物为交易的筹码换取突厥的军事支持, 所幸李渊所借兵马不多, 避免了借兵带来的负面影响。唐也曾向回纥借兵[5]。安史之乱后, 回纥脱离突厥, 成为当时北方的强族, 在收复两京的战争中, 回纥两次派兵援助, 此后又协助唐朝抵御吐蕃对河西和西域的侵略。唐宪宗之所以许婚回纥, 就是因为“北虏有勋劳于王室”[1]。唐朝对与回纥的和亲非常重视, 当时的内政外交都需仰仗回纥, 故与回纥和亲次数在少数民族中最多。

唐代的和亲活动还与军事打击、册封赏赐、羁縻统治等措施配合在一起使用, 互为补充。和亲可以调停军事冲突, 缓和唐与各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 对双方都曾起到一定的积极的作用。

二、和亲的特点

唐朝和亲时间历时之长, 范围之广, 非其他朝代所能相比。时间上, 从唐高祖第一次以女妓遗赠突厥始毕可汗到唐末僖宗与南诏和亲, 共有200多年的历史, 和亲基本上横贯有唐一代;地理范围上, 和亲民族环绕在唐代的边域地区, 除了与东北的高句丽、新罗、百济没有和亲活动, 周边其他少数民族或多或少都与中原发生过联姻关系。

唐朝出嫁的公主身份、地位都比较高, 真命天女的下嫁是唐朝最显著的特点。据统计, 西汉14次和亲中, 有11次是宗室之女[7]。唐代有六位皇家嫡亲公主下嫁少数民族, 宁国公主是第一位真正嫁到少数民族的皇女。出自宗室者的和亲公主有18位, 包括亲王女, 宗室近亲女和宗室外甥女, 血缘关系离皇族很近。出自大臣的公主实际上只有仆固怀恩的3位女儿。唐朝政治开明, 许多公主参与政治, 和亲的公主也受此风气的影响, 大都在少数民族境内扮演重要的政治角色, 积极参与少数民族事务的处理。

唐代和亲基本上发生于外交活动的剧变时期, 和亲活动最频繁的时间是在太宗和玄宗朝。太宗时共有五次和亲活动, 当时国家刚从战争中解脱, 国内太平, 政治稳定, 经济呈上升趋势, 但北边面临东突厥的威胁, 和亲成为缓解危机的一种临时手段。玄宗时期有十次和亲活动, 主要与东北的契丹和奚, 因为契丹和奚在唐的民族政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契丹和奚一直臣服于强大的突厥奴隶主政权, 在唐和突厥较量的过程中, 由于自身实力弱小, 契丹和奚往往依附于实力更强大的民族, 后突厥的崛起使得契丹和奚摇摆不定, 为了更好地拉拢契丹和奚, 使其归附中原, 唐玄宗才频频下嫁公主, 这是唐王朝奉行孤立强权的政策的实际运用。

三、和亲的文化阐释

大唐开放的国风和开明的政策吸引了四周众多的边域民族或国家, 由于交往频繁, 双方发生无数次文化上的冲突与碰撞, 所幸唐朝具有相当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唐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在求同存异思想的指导下, 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接纳并吸收了少数民族的蛮夷文化。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唐文化之中, 给唐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唐人也深受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如承乾太子就是胡风的狂热爱好者。《新唐书·承乾传》谓其:“好突厥言及所服, 选貌类胡者, 被以羊裘, 辫发, 五人建一落, 张毡舍, 造五狼头纛, 分戟为阵, 系幡旗, 设穹庐自居, 使诸部敛羊以烹, 抽佩刀割肉相啗。承乾身作可汗死, 使众号哭剺面, 奔马环临之。”[2]到了唐中后期, 白居易还兴致勃勃地模仿少数民族的生活, 在自己的庭院里搭了两座帐篷, 于毡帐中招待来客。陈鸿的《东城老父传》中说:“今北胡与京师杂处, 娶妻生子, 长安中少年有胡心矣。”[8]这句话道出了当时的社会风气。

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是双向的, 一方面, 中原迎来了“胡音胡骑与胡妆, 五十年来竟纷泊” (元稹《法曲》) 的冲击;另一方面, 少数民族存在“花门将军善胡歌, 叶河蕃王能汉语” (岑参《与独孤渐告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 的奇特现象。和亲文化是由多民族文化汇聚而成的, 和亲公主致力于汉蕃的和平友好交往, 是汉文化传播的使者。公主的不断外嫁使少数民族有了接受并学习汉文化, 包括生活习惯、语言、服饰等方面的机会。

唐与少数民族的通婚, 促进了文化交流, 有利于中原地区和边疆地区的互通有无, 进一步加快了血统的融合。上层的通婚对下层的百姓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商人、市民观念解放, 使得双方在政治制度、经济生活、生活方式、语言习惯等方面都发生全方位的演变。

参考文献

[1]刘昫.旧唐书[M].中华书局校点本, 1975.

[2]宋祁, 欧阳修.新唐书[M].中华书局校点本, 1975.

[3]周伟洲.吐谷浑史[M].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5.

[4]温大雅.唐创业起居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5]宋敏求.唐大诏令集[M].上.学林出版社, 1992.

[6]王溥.唐会要[M]中华书局, 1955.

[7]崔明德.汉唐和亲研究[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1990.

医学论文类型及特点 篇7

[关键词] 出版信息资源 概念 类型 特点

[中图分类号] G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2012) 02-0044-05

[Abstract] The publishing information resources have two types of concepts, a special one and a general one. The special one only refers to the publishing information content itself, while the general one includes not only the publishing information content, but also the publishing information related technology facilities, personnel, funds, and so on. The publishing information resources can be divided into non-digital publishing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digital publishing information resources for the carrier being digitized or not. The publishing information resources can also be classified into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s of publishing content,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s of publishing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and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s of publishing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for the sources of the composition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ublishing information resources are broad socialization, explicit purpose and unity of static and dynamic.

[Key words] Publishing information resources Concept Types Characteristics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浪潮汹涌的新技术革命使信息量激增,信息传播手段不断更新,信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日益明显。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化的推进,信息已成为比物质、能量更为宝贵的资源,它向人类提供的不是材料或能量,而是知识。出版信息是社会信息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出版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有学者指出,“出版工作的内涵是一个无限循环的信息加工技术过程”[1]。同样,出版经营管理需要出版企业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的指导,离开出版信息的指导,只会陷入无序状态,出版工作也无法开展。然而,学界对出版信息、出版信息资源的理论研究一直停滞不前。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近20年相关学术论文内容的主题分析,尽管关于信息资源的研究多达上千篇,但其中只有10来篇谈及出版信息资源,这与出版信息是核心资源的地位极不相称。概念的理解与界定是任何研究的基础与逻辑起点,本文在已有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信息资源理论为依据,试图对出版信息资源概念、类型及特点进行探讨,为以后的出版信息资源研究起抛砖引玉之作用。

1 出版信息资源的内涵

出版信息资源是整个出版产业的核心资源和财富,是开展出版工作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依据。因此,科学地界定出版信息资源概念是充分发挥其在出版产业中核心地位的前提。那么,出版信息资源到底该如何理解,如何科学地界定出版信息资源?我们认为,出版信息资源属于信息资源的一个子集,同时又有它的特殊性,它的特殊性即在于其出版实践活动。因此,对出版信息资源的理解与界定不仅要以信息资源学为理论基础,而且要紧紧抓住出版活动的特殊性。也就是说,科学地界定出版信息资源先要厘清信息、信息资源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围绕出版活动的特殊性再来界定出版信息资源。

1.1 信息与信息资源

“信息”一词最早出现在五代南唐诗人李中(937— 975)的《暮春怀故人》的“梦断美人沉信息,目穿长路倚楼台”的诗句中,是指音信、消息。 随着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信息的认识也逐渐深入,“信息”一词已经成为一个含义深刻、内容丰富的概念。杨波、陈禹等人认为,信息是“认知主体对物质运动的本质特征、运动方式、运动状态以及运动的有序的反映和揭示,是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状态的描述”[2]。在信息管理中,“信息泛指包含于消息、情报、指令、数据、图像、信号等形式之中的新的知识和内容”[3]。

信息成为资源需要满足两个必要条件:“首先信息可以为人类创造财富和提供福利;其次,通过人类活动,信息可以被识别或检测到。”[4]另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充分条件,如经过有序化处理,可以获得真实、准确的信息;需要具备一定的富集度。

“信息资源”这个术语最早由罗尔科(J.O.Rourke)在《加拿大的信息资源》一文中提出。此后,出现了许多定义。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并未形成一致的看法,但整体上可归纳为两个方面。我们选取以张凯、宋克振、周朴雄等人为代表的观点来阐明其含义。

张凯、宋克振、周朴雄等人在《信息资源管理》中对各种信息资源概念进行总结,认为可将所有有关信息资源的概念分为两类:狭义的信息资源和广义的信息资源。狭义的信息资源仅指信息内容本身,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有序化并大量积累起来的有用信息的集合,如市场信息、财经信息、科技信息、社会发展信息、政策法规信息等。广义的信息资源是人类社会信息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信息及信息生产者和信息技术等信息活动要素的集合,也就是说,信息资源不仅包括信息内容本身,而且包括与信息相关的技术设施、技术软件、机构、网络、人员、资金等。

1.2 出版信息资源已有定义

目前,出版界对出版信息资源概念的理解与论述并没有全面、深入地展开。从相关文献资料来看,不仅是出版业界,还有出版学界往往把出版信息资源、出版资源、选题资源等概念相混淆。例如,朱胜龙认为:“出版资源是出版生产的对象,出版物就是出版生产者在开发出版资源、对出版资源进行加工、利用的基础上形成的”,并进一步指出: “出版资源作为一种信息资源,具有以下四个特点”,包括“形成的再生性”“形态的多样性”“开发的升值性”“组合的广延性”[5]。此处,作者就把出版资源认为是“出版生产的对象”,并明确指出版资源是一种信息资源。我们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作者是把“出版资源”与“出版信息资源”作为同义语使用。又如,王惠平指出:“选题策划的基础,选题策划的根源是系统的、准确的、科学的信息工作。这个信息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它包括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出版政策的信息,世界政局的信息,国内外同类书出版信息,著译者创作信息,社会和读者需求信息,图书市场动态信息……”[6]。作者虽然没有明确指出选题资源就是信息资源,但从其内容分析,实质是把选题信息等同于出版信息资源。除此之外,对出版信息资源概念探讨具有代表性还有顾石生与姜新祺等学者。

顾石生认为:“出版信息资源是构成出版物内容以及出版活动全过程所需信息资源的总称。”[7]在另一篇文章,又指出“对出版信息资源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狭义的理解,即仅指信息内容本身;另一种是广义的理解,它包括与出版活动紧密相连的各种要素,如信息内容、信息设备、信息人员、信息系统、信息网络等”[8]。

姜新祺认为:“狭义的出版信息资源是指储存在出版物载体上的信息内容;广义的出版信息资源是指出版物的信息内容以及出版活动所需信息资源的集合,主要包括出版物知识内容信息、出版宏观环境信息、出版行业信息、学科信息、作者信息、读者需求信息、出版社微观经营信息等。”[9]

从两人的观点来看,出版信息资源狭义与广义的理解实质有重合之处,姜新祺所认为的狭义与广义的出版信息资源实质就是顾石生理解的狭义出版信息资源。总的来说,此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不仅注意到出版活动的本质——出版工作的成果是信息产品,而且也注意到出版活动的全过程“所需”的信息。特别是顾石生对出版信息资源的狭义与广义的理解,更是以信息资源学的理论为依据来理解出版信息资源的内涵。

1.3 我们对出版信息资源的理解

我们认为,从目前几种代表性的观点来看,对出版信息资源概念的理解有失偏颇。尽管有研究者既注意到出版内容信息资源,也注意到出版活动全过程“所需”的信息,然而却没有强调出版活动全过程“所产生”的信息。另外,还缺少对“出版信息资源”概念追根溯源式的界定。

根据信息的含义,出版信息应指关于出版活动的信息,人们对有关出版活动(包括宏观层面历史的、现在的和未来的出版活动,也包括微观层面出版活动的各个环节)所有现象的主观表征的集合。出版实践活动的特殊性决定其最终劳动成果是出版物——本质是信息产品或信息服务;出版物的形成过程不仅需要而且也产生信息。因此,出版信息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出版物内容信息、出版生产经营信息与出版环境信息。

根据信息资源的含义,出版信息资源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出版信息资源仅指出版信息内容本身,即指出版活动中构成出版物内容的信息以及出版活动全过程所产生与所需的全部信息经过加工处理有序化并大量积累起来的有用信息的集合。广义的出版信息资源不仅包括出版信息内容本身,而且包括与出版信息相关的技术设施、技术软件、机构、网络、人员、资金等。

2 出版信息资源的类型

出版信息资源的分类可以从不同的标准、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例如,可从出版领域、载体形式、区域、时间等角度。总之,不同的分类标准和不同的划分视角就有不同的出版信息资源类型,不同类型的出版信息资源就有不同的特点、价值和用途。本文对出版信息资源进行分类,其目的就是根据需要来搜集、加工、存储和利用出版信息资源。从一定意义上说,出版信息资源的科学分类是开发利用出版信息资源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基于此认识,本文选取“载体是否数字化”“产生来源”两个主要视角对出版信息资源类型进行划分。需要说明的是,对出版信息资源进行分类时,指的是狭义上的出版信息资源内涵。以下分别从两个视角阐述出版信息资源的具体类别。

2.1 以载体为视角的分类

按“载体是否数字化”为标准可以将出版信息资源分为非数字化出版信息资源和数字化出版信息资源两大类。其中,非数字化出版信息也称为传统出版信息资源。传统的出版信息资源载体主要指以纸媒介为主要载体的某些类型的信息资源,如出版原始档案资源、各种数据记录等。数字化出版信息资源,也称数字出版信息资源,指采用二进制数字技术存储在光、磁等非纸介质的载体中并通过网络通信、计算机或其他终端再现出来的出版内容信息资源。

与传统出版信息资源相比,数字出版信息资源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信息量大、增长迅速、更新快,以及易于存储和复制等方面。人类进入现代社会后,数字技术在出版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出版各环节基本上都实现了“数字化”手段。因而,对出版信息资源的采集、整理、加工、存储与应用等环节实质也都采用了数字化技术,使得所开发利用的出版信息资源实质上大部分都是以数字形式存储的数字化出版信息资源。因此,现阶段针对出版信息资源的有关研究,很大程度上都是关于数字化出版信息资源。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具有灵活性的数字化出版信息资源在出版实践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2 以来源为视角的分类

上文已阐明,出版信息主要由出版物内容信息、出版生产经营信息与出版环境信息三部分组成。根据狭义上出版信息资源内涵的理解,即指出版活动中构成出版物内容的信息以及出版活动全过程所产生和所需的全部信息经过加工处理并大量积累起来的有用信息的集合。因此,我们可以说,出版信息资源的构成来源就由出版内容信息资源、出版生产经营信息资源和出版环境信息资源组成。

出版内容信息资源,也称出版内容资源,狭义上的理解为:为形成出版物内容的所有表现形式,如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的集合,即为形成出版物内容经过一系列分类组合的有用信息的集合。出版内容信息资源是出版核心信息资源,其开发的目的是为满足读者对于出版物所包括的各种内容的阅读需求[10]。可以说,出版生产经营信息资源与出版环境信息资源都是围绕其服务的。出版内容信息资源从社会信息资源中派生出来,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为出版活动提供了无尽的出版内容素材。也可以说,其范围非常广泛,凡构成出版物内容的一切信息都是出版内容信息资源。出版内容资源以开发为视角,可以按开发时间分为历史出版内容资源和新生出版内容资源;也可以按开发程度分为基础性出版内容资源和增值性出版内容资源;还可以按出版产品的形成阶段分为原稿阶段的出版内容资源、定稿阶段的出版内容资源和成品阶段的出版内容资源。

出版生产经营信息资源,其构成来源主要是出版物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出版信息的集合,其开发目的是为了保障出版物生产与发行各环节的顺利开展,消除信息不畅的障碍,并从中总结出版经验。具体来说,出版物生产经营信息资源主要由三个生产环节所产生的信息构成,即出版产品载体生产环节、出版产品销售环节和出版产品服务环节。在出版产品载体生产(不包括出版产品内容生产)环节包括出版产品载体制作周期、成本等,以及出版产品的发货情况、运送状况、入库信息等,我们称之为出版产品载体生产信息资源。在出版产品的销售环节产生的信息包括出版产品市场需求信息(主要指读者需求信息),出版产品在市场的行销状况、利润及其构成、盈亏状况等,我们称之为出版产品市场信息资源。在出版产品的服务环节所产生的出版产品服务反馈信息,包括出版产品退货、调货信息以及出版产品评价情况。

出版环境信息资源,凡是宏观、中观影响出版单位、出版产业发展的要素状况,其反映的信息都属于出版环境信息资源的范畴。 其开发的目的是为出版组织、出版产业的运行提供信息保障服务。众所周知,出版产品的生产、出版组织的运营、出版产业的发展都是社会活动,它们不可能在真空中进行。事实上,出版活动的各个环节都要受到出版环境因素的影响。具体来说,出版环境信息资源既有宏观环境信息资源又有产业环境信息资源,前者如政治、经济形势,科学技术的发展动态等,后者则有出版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出版行业态势等。

通过分析,从产生来源来看,出版信息资源由出版内容信息资源、出版生产经营信息资源和出版环境信息资源三个主要类型组成,各部分又可以分成若干小类,且各主要类型开发的具体目的也不尽相同。

3 出版信息资源的特点

随着人类社会认识的进步,资源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信息、物质和能源成为人类经济社会的三大资源。信息资源作为一种经济资源,具有经济资源的一般特征,即“作为生产要素的人类需求性”“稀缺性”“使用方向的可选择性”[11]。信息资源与物质资源和能源资源进行比较,又有自身的特点。我们考察了许多研究者对信息资源自身特点的探讨,其中信息资源具有的共享性、可再生性、增值性、排他性等特点基本上得到了统一认同。

厘清了信息资源的特点,我们再来考察出版信息资源。按照出版信息资源的属性范围,需要从三个层面来考察:首先,出版信息资源能成为一种资源,需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具有能够开发的经济价值,具有稀缺性,以及其用途是可以选择的。其次,出版信息资源属于信息资源的子集,毫无疑问,须具有信息资源的一般特性,如出版信息资源也具有可共享性、可再生性、开发的增值性,以及排他性等。最后,出版信息资源与其他信息资源相比,又有自身特点。出版信息资源自身的特点,源于其特殊的实践活动——出版活动。因此,我们考察出版信息资源自身的特点,需要紧紧围绕出版实践活动来探析。我们认为,出版信息资源至少具有以下特点。

3.1 出版信息资源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出版信息资源广泛的社会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出版信息资源来源于广泛的社会活动。出版实践活动的对象是出版物,“出版物的内容由知识与信息构成,其社会价值由知识与信息的价值决定,具有能够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要的使用价值”[12]。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且随着社会的进步、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呈现多样化与个性化趋势。为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的精神文化需求,构成出版物的内容必定要尽可能地反映社会的特征和变化,反映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进步,为我们所开发利用的出版信息资源,特别是出版内容信息资源包罗万象、多种多样。事实上,出版信息资源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既有政治、经济、医疗卫生等领域,还有军事、文化、科技等领域。二是出版信息资源开发作用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出版信息资源开发的根本作用是为满足读者阅读需求。读者通过对出版物内容的消费,从而对其自身的思想、行为产生影响。这种影响直接或间接地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出版信息资源开发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3.2 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任何一种社会性活动,都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行为。出版信息资源作为人们社会性活动的一种表征,也自觉地呈现出社会活动特征,所以我们说出版信息资源具有明确的目的性[13]。具体来说,出版信息资源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出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都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如出版信息资源中的出版内容信息资源开发的目的是为读者提供内容,出版生产经营信息资源开发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出版物生产与发行各环节的顺利开展,出版环境信息资源开发的目的是为出版组织和出版业的正常运行提供信息保障服务。二是出版信息资源总是从某一角度真实地反映社会活动的特征和变化。例如,出版环境信息资源中出版政策的出台,总是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及行业态势息息相关。数字出版时代,出版环境发生了许多变化,为了扶持和促进数字出版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接连颁布了《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发展电子书产业的意见》等政策。

3.3 出版信息资源具有静态与动态的统一性

所谓静态资源,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相对稳定的资源体系;动态资源是指在一定时空跨度内会随着自然进化、经济发展、智力流动等因素而改变其存在方式的资源形态或体系。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出版信息资源的静态结构是一种相对的存在方式。这主要是由其开发利用是一个缓慢运用的过程决定的。特别是出版内容信息资源的开发并不是“一次性消费”,其被开发的过程中不会产生损耗。就某一种出版内容信息资源而言,人们在不同时期可以从不同角度发现其开发价值,发挥静态效益。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出版信息资源的动态变化是一种必然。这是因为社会实践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过程,出版信息来源于社会实践活动本身,因此,具有动态结构是一种客观存在。例如,社会政治经济新变化、科学研究的新发现、文学创作的新成果、读者需求的新信息、出版的新业态等都为出版输送了新的信息资源。由此,我们认为,出版信息资源具有静态与动态的统一性。

注 释

[1]黄昕.关于开发出版信息资源的思考[J]. 图书馆,1987(5):15

[2][3][4]杨波,陈禹,殷国鹏.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概念[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第二版):3,3,183

[5]朱胜龙. 出版资源的特点分析[J]. 编辑之友,1999(4):12-13

[6]王惠平.出版信息与选题策划[N]. 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02-17(003)

[7]顾石生.新世纪开发利用出版信息资源的挑战与对策[J]. 江西图书馆学刊,2001(4):38

[8]顾石生.论新时代出版信息资源的六大变革[J]. 江西图书馆学刊,2001(3):32

[9]姜新祺. 谈出版信息资源积累原则与策略[J]. 出版发行研究,2003(6):17

[10]方卿.科技出版国际竞争力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11]马费成,李纲,查先进. 信息资源管理[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15-16

[12]罗紫初,吴赟,王秋林. 出版学基础[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61

[13]方卿.资源、技术与共享:数字出版的三种基本模式[J].出版科学,2010(1)

(收稿日期:2011-12-31)

[基金项目]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数字出版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研究”(10JJD630013)研究成果。

上一篇:路面砼裂缝的原因下一篇:二次元影像测量仪也是需要经常维护和保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