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和马克思》读后感

2024-04-21

《玛丽和马克思》读后感(通用12篇)

《玛丽和马克思》读后感 篇1

毫无疑问,《玛丽和马克思》这部电影,是我看过最有感触的一部动画。我觉得每个人的每一个人生阶段都应该由一部标签式的电影,时隔数年翻出看的时候是滑稽可笑的,但那的确是当时的的状态,等哪天想追忆过去的时候,就翻出来看看,让电影里的演员上演自己的回忆。人生就好像一个放碟的包,有些好看,有些难看,有些价值不菲,有些可能就是几张塑料,这是天生所有的,改变不了的,但是里面的碟片是自己往里面放的,能放多少张,放什么样的电影,那就是取决于后天的获取和拥有了。然后贴上标签,列个目录,一次次的增添,最后就是完整的人生。《玛丽和马克思》应该是很多人都会收集的,因为每个人都曾孤独过。

马克思最后说:“我原谅你是因为你不是完人,你并不是完美无暇而我也是,人无完人,即便是那些在门外乱扔杂物的人,我年轻时想变成任何一个人除了自己,伯纳德哈斯豪夫医生说如果我在一个孤岛上,那么我就要适应一个人生活,只有椰子和我,他说我必须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点和我的全部,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然而我们必须适应它们,然而我们能选择我们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每个人的人生就是一条很长的人行道,有的很整洁,而有的像我一样,有裂缝香蕉皮和烟头,你的人行道象我一样,但是没有我的这么多裂缝。有朝一日,希望你我的人行道会相交在一起,到时候我们可以分享一罐炼乳。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电影的开始以火车轨道般平行线的方式介绍了两个人的概况,色调一明一暗,故事便顺着这两抹色彩发展开来。两个原本不可能有交集的两个人,一个生活在美国一个生活在墨尔本,却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开始了通信,他们很相似,鲜有笑容,在旁人眼里他们古怪难以接触,马克思患有精神病终日与虚构的朋友和金鱼做朋友,玛丽因额头的胎记而生性自卑。跨越了地域局限在虚拟世界的相遇让他们找到了最了解自己的人,他们不停的通过信件倾诉着自己对于社会、爱情、友情、性和精神世界的看法和理解,并不断的向对方介绍自己的喜好和经历,诉说着自己平时无法说出口的一切并且互相安慰,一段真挚的友谊就这样的升温,等对方的信成了两人生活中最值得期待的事情,信一封接着一封,在倾斜寒冷的世界里两个人“拥抱”在了一起,成为了彼此世界里最忠诚的依靠。

玛丽可以问很多的问题,因为这个人是无防备的,他们没见过,除了几个字,甚至都不知道照片是不是真的,我们只是遥远的地方的陌生人,你再远的望远镜也看不到我南半球的孤单,只是我希望你知道我的孤单是什么样子,也希望你知道那种孤单的滋味,因为你也曾感受过,所以当我说起,你就能够分担,我也就真的可以倾诉了。

年幼的玛丽暗恋邻居,渴望爱情,但却一次次被爱所伤,她对马克思说“我知道爱情让我痛苦不堪所有我不想尝试了,我想爱情并不是为我而准备的”,她的一生充满了变故,她失去了父母,失去了爱人,最后险些连马克思这个朋友都失去了。但最后马克思还是原谅了他,因为马克思坚信他没有选错这个朋友,他也只有这么一个朋友,而就在玛丽几乎对生活绝望的时刻,也正是这个老朋友的原谅,让她重新站了起来,原来这时光匆匆流逝的20年,两个人的友谊早已被打磨的坚不可摧,这甚至胜过了玛丽所拥有的爱情甚至亲情。

影片最后的镜头是整部影片最煽情的一幕,多年后玛丽终于鼓足了勇气去找马克思,可进屋才发现马克思已经安详的坐在沙发上离开了这喧嚣的尘世。马

克思的身上,正是用来辨识表情的小册子,看来他已经做好迎接这位老朋友的准备了。马克思在房间的屋顶上贴满了来自玛丽这么多年以来的信件,他们工整并且完好无损的晾在那里,一目了然,就像时间从面前静静走过一般,而那架古老的打字机也永远的成为了他们友谊的象征,坐落在窗口的阳光下。此时玛丽看着这一切,泪流满面。我想在两个人惺惺相惜的交流心事过程中,他们早已明白什么是爱,并且实践的比一般人更加深刻,更铭心,更加难以忘怀。

我们一生都在探讨友情的价值,有些人说友情是永恒不变的,有些人说友情是一击就破的,还有人说......爱情友情亲情总是作为选择题出现在我们面前,不同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其实在相处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你自己,有句话是说“你是怎样的,你的世界就是怎样的”,你必须自己先做到完全的能敞开心扉,才能换取到别人的信任和认同,这也许有些冒险,但这也是这场生活中必须付出的代价。就像这场电影里,玛丽根本不知道信的另一头是什么人,却把最真实的自己交了出来,于是,她得到了对方等同的对待,得到了真正的友谊。我们交朋友不是贪图一时享乐,也不是为了博取利益,更不必去追求所谓的“平等”,我们需要的是最内心的交流和沟通,我们需要的朋友不是每天陪你吃喝玩乐却在你失去一切时弃你而不顾的人,而是能在你被砍的时候为你挡刀、在你犯错的时候给你一巴掌、在你最迷茫的时候陪你走过一条长街,不说话却能完全明瞭你内心所想的人。

《玛丽和马克思》读后感 篇2

随着交际媒介的不断丰富, 意义的表达不再局限于文字这种单一的形式, 除语言之外, 音乐, 色彩, 图像, 手势等模式也可以用来传达意义, 人们认识到意义的表达是由多种模态符号来共同完成的。本文在Forceville对于模态的分类基础上, 结合Lackoff理想化认知模型的思想, 对于多模态隐喻进行了分析。首先阐述了多模态隐喻的思想, 随后以《玛丽和马克思》这部电影为例, 分析了其中的多模态隐喻。

电影《玛丽和马克思》是一部2009年出品的澳大利亚黏土动画 (百度百科) 。主要讲述了两位笔友, 居住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的玛丽和居住在美国纽约的马克思之间长达二十余年的友谊以及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

2 多模态隐喻

作为多模态话语研究认知学流派的代表人物, Forceville (2009) 进行了对于隐喻的多模态研究, 指出隐喻不仅仅和语言有关, 也与思维与行为有关。

2.1 Forceville的多模态隐喻观

Forceville在其1996 年发表的博士论文《广告中的图像隐喻》中首次提出了“图像隐喻”的概念。在此之前, 对于隐喻的研究一直停留在言语和认知的层面。 根据图像隐喻的构成, Forceville将其分为四个类别:单体图像隐喻 (MP1) 、双体图像隐喻 (MP2) 、图像明喻 (PS) 、文字-图像隐喻 (VPM) 。

在给出多模态隐喻的定义之前, Forceville首先将模态进行了如下分类: (1) 图像符号, (2) 书面符号, (3) 口头符号, (4) 手势, (5) 声音, (6) 音乐, (7) 气味, (8) 味道, (9) 接触 (Forceville C.&E.Urios-Aparisi 2009:24) 。根据他对于模态的分类, Forceville所界定的多模态隐喻为, 源域和目标域完全或主要通过多种模式来实现的隐喻 (Forceville C.&E.Urios-Aparisi 2009:24) 。

2.2 电影中的多模态隐喻

电影是一种集画面, 声音, 文字于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 因而可为多模态隐喻提供丰富的研究素材。Mats Rohdin (Forceville C.&E.Urios-Aparisi 2009:404) 指出, 电影包含Forceville所提出的模态中的五种:1) 图像符号, 2) 书面符号, 3) 口头符号, 4) 声音, 5) 音乐。

Rohdin研究了20 世纪20 年代到50 年代的经典电影理论中的多模态隐喻。他认为, 无声电影是多模态的, 因为它不仅包括画面, 也包括穿插在镜头间的字幕。20 世纪20 年代后出现的有声电影, 为电影艺术带来了突破, 因其丰富了电影的模态, 增加了声音、语言、音乐三种模态 (Forceville C.&E.Urios-Aparisi 2009:405) , 使之成为五种模态为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

此外, Gunnar Theodór Eggertsson和Forceville (Forceville C.&E.Urios-Aparisi) 以三部恐怖电影为例, 研究了电影中的多模态隐喻, 提出了恐怖片中“人类受害者是动物”这一隐喻结构, 并探讨了这一结构的重要性以及该隐喻如何通过多种模态在电影中实现。

3 电影《玛丽与马克思》中的多模态隐喻解析

本文依据Forceville (2009) 对于模态的分类, 以及Lackoff (1987) 的理想化认知模型 (ICM) , 即特定文化背景中人们对于对某领域中的经验和知识所作出的抽象的、统一的、理想化的理解, 主要从色彩, 音乐以及图像三个方面出发, 来分析《玛丽与马克思》中的多模态隐喻及其意义。

3.1《玛丽与马克思》中的色彩隐喻

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 观众会受到来自电影画面的直接刺激, 除了画面中的元素之外, 画面的色彩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观众的情绪造成影响, 不同颜色的场景会使观众产生诸如恐惧, 悲伤, 愤怒以及愉悦的情感。

3.1.1 画面整体色彩

《玛丽与马克思》虽然是一部黏土动画电影, 却不像大多数动画使用鲜艳, 明快的色彩来吸引观众的眼球, 相反, 整部影片以黑色, 白色, 灰色, 棕色为主。

影片中的两位主人公, 玛丽和马克思, 分别居住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和美国纽约。两人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 从未去过彼此的城市, 只靠书信往来。影片在呈现两位主人公各自的生活画面时, 用色彩将其加以区别:马克思的画面以黑色和灰色为主, 几乎没有亮丽的颜色, 因而像是一部黑白电影;玛丽的画面是以棕色为主的彩色画面, 但缺少鲜艳的色彩。

马克思是一位四十四岁的犹太人, 患有肥胖症和自闭症, 独自居住在纽约, 生活单调无趣。滝本孝雄和藤沢英昭 (1989) 将色彩分为有彩色和无彩色, 其中黑白灰都属于无彩色, 无彩色只有亮度的变化没有色调的差别, 即, 无论黑白灰三种颜色以何种亮度呈现, 观众所察觉到的颜色也只有这三种色彩。无彩色在电影画面中的使用突出了马克思生活的单调乏味。

玛丽是一名八岁的小女孩, 与父母居住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她相貌普通, 自卑, 没有朋友。影片中关于玛丽的画面的主色调为棕色。棕色往往给人不鲜明的感觉 (百度百科“棕色”词条) , 难以给出其准确的色位, 并且棕色的色调偏暗, 所以, 即使画面为彩色, 也缺少鲜艳明丽的感觉。玛丽画面的色彩使用可以反映出玛丽沉闷和忧郁的性格。

3.1.2 画面局部色彩

影片中, 马克思在收到玛丽的信之前, 画面颜色一直是黑与白。在玛丽给马克思写的第一封信中, 她附上了一封自画像, 以及一块巧克力。此后, 马克思的画面中与玛丽相关的物品都是彩色的:房间镜子上的玛丽的自画像和手中的巧克力。这种色彩对比所传达给观众的信息为, 马克思的生活不再像从前一样单调乏味, 玛丽的出现给马克思的生活增添了“色彩”。此处“色彩”是一种隐喻, 指快乐和乐趣, 将这种隐喻通过直观的颜色对比传达给观众, 可以使观众更好地理解玛丽为马克思的生活带来了重要的改变。

在玛丽给马克思的第二封信中, 她送给马克思一个红色绒球, 马克思将它戴在了头上。从整体来看, 这个绒球的颜色是整部影片中最鲜艳的颜色。这种与整个画面形成强烈对比的红色也代表着一种冲击, 马克思将这个红色的绒球戴在了头上, 意味着, 玛丽的出现给他本就脆弱的神经带来了难以承受的刺激:玛丽在信中关于“你是否被嘲笑过”的提问勾起了马克思儿时受人欺辱的回忆, 以及玛丽关于爱的话题让马克思神经紧张, 他试图解释却无法找到答案, 以至于重度抑郁, 崩溃入院。此外, 红色也有愤怒和警示之意。因此, 绒球的红色也预示着, 当马克思得知玛丽上大学时将他作为病例进行研究时, 马克思的恼怒和气愤。

3.2《玛丽与马克思》中的音乐隐喻

有声电影出现以后, 除了画面和台词, 电影中的音乐同样可以表情达意。音乐可以渲染电影中的气氛, 塑造一个使人身临其境的场景, 使观众更好地体会电影中人物的心情。

3.2.1 背景音乐

通过赏析《玛丽与马克思》电影的原声音乐, 可以发现影片在不同场景中所使用的背景音乐能恰到好处地烘托气氛和反映人物性格。

影片开头, 首先出现的是玛丽生活环境的画面, 此时背景音乐为Perpetuum Mobile, 是一首旋律悠扬的乐曲, 快节奏的钢琴音符配合旋律悠长的管弦乐, 深沉结合欢快, 仿佛在讲述玛丽的人生, 既有幸福也有痛苦。随后, 镜头切换到马克思, 此处背景音乐为Russian Rag, 该乐曲节奏缓慢, 旋律低沉, 运用了大提琴与其他管弦乐器结合, 营造了一种压抑的氛围。这段背景音乐凸显了马克思的人物形象:缓慢的节奏仿佛是马克思由于肥胖而沉重拖沓的步伐, 低沉的曲调则象征着马克思压抑, 孤僻的性格。

此外, 影片结尾的背景音乐也十分动人。影片结尾, 玛丽带着孩子去马克思家拜访。然而, 当玛丽推开房门, 却发现马克思坐在椅子上, 已经去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会面, 令人心痛不已。背景音乐The Humming Chorus缓缓响起, 女性轻柔的和声, 低声哼唱, 仿佛是一首摇篮曲, 宁静而祥和, 给人以安慰。伴随着音乐, 画面中, 马克思仰头坐在椅子上, 安详地离开了世界。随后, 镜头转向布满墙面的玛丽写给马克思的信, 这首乐曲也像是在娓娓诉说两人友谊的故事, 两人的友谊也像这首音乐一样, 带给彼此心灵上的慰藉。

3.2.2 插曲

这部影片中有一首经典插曲“Que Sera Sera”。这首歌是一首轻盈的三步舞曲, 旋律舒缓。歌曲的主题正如歌名一样, 一切不可知, 不必苛求, 顺其自然 (百度百科“Que Sera Sera”词条) 。该歌曲原唱为Doris Day, 而《玛丽与马克思》中所采用的是Pink Martini演唱的版本, 该版本相比于之前的版本, 节奏更为缓慢, 更像一个女孩在娓娓道来自己成长过程中对于未来的困惑。

整首歌曲可分为三个部分, 分别为一个女孩在童年, 少年, 青年三个时期所提出的问题, 女孩分别向母亲, 老师, 爱人, 提出了自己对于未来的迷茫与困惑, 根据歌词可见, 无论她的问题是什么, 得到的回答都是“Que sera sera, whatever will be will be (世事不可强求, 一切顺其自然) ”。

这首插曲的歌词能与玛丽的人生恰好契合。影片中, 玛丽从童年时期开始, 便对身边的许多人和事物有着许多疑问, 在与马克思的通信中, 她也提出了许多问题, 如小孩从哪里来, 爱是什么, 等等。此外, 这首插曲伴随着玛丽处于人生低谷, 想要自杀时的画面一同出现。画面中, 玛丽眼前出现了她生命中重要人物的面孔, 同时, 画面中可见玛丽腹中已经孕育了一个新的生命。所有的一切, 伴随着插曲歌词的“一切顺其自然”, 仿佛都在给玛丽鼓励, 让她不要害怕未来, 坦然面对一切, 勇敢地生活下去。

3.3《玛丽和马克思》中的意象隐喻

电影由众多的画面组成, 每一帧定格的画面中又包含许多的意象。有些意象之所以在电影中反复出现, 是想通过该意象向观众传递一定的信息, 使观众通过该意象的隐喻, 理解其背后的深刻含义。

3.3.1 巧克力意象的隐喻

《玛丽和马克思》这部电影又被译为《巧克力情缘》, 后者突出了“巧克力”这一意象在电影中的重要性。

影片中建立了“巧克力是爱”这一隐喻。爱带给人愉悦的感受, 正如巧克力一般美好。此处的爱指, 友谊之爱, 恋人之爱, 自我之爱。

玛丽和马克思两人长达二十余年的友谊, 缘起玛丽写给马克思的信, 以及信中的巧克力。随后, 他们两人发现彼此都喜欢吃巧克力, 于是, 在之后的通信中, 两人开始互寄各种巧克力。在巧克力的甜美滋味中, 两人的友谊逐渐深厚, 这种友谊之爱就像巧克力一样带给彼此安慰和愉快的感受。

电影中也讲述了玛丽的爱情。她爱上了自己的邻居, 并与他结了婚。在信中, 玛丽与马克思分享了她的喜悦, 讲述了她与丈夫美好的婚礼。马克思从未结过婚, 也没有谈过恋爱, 爱使他感到困惑, 但他可以从玛丽寄来的巧克力中感受到甜蜜的滋味, 巧克力可以代表爱情, 爱情就像巧克力一样甜美。

此外, 当玛丽对爱情失去信心时, 她在给马克思的信中说, 爱情不适合她。随后, 马克思偶然在街边一个小孩子手里拿到了一块写有“Love yourself first (爱人先爱己) ”的巧克力, 他将它寄给了玛丽, 帮助玛丽明白要先爱自己, 才有能力去爱他人。

3.3.2 玩偶意象的隐喻

除了巧克力, 影片中另一个重要的意象为“阿诺一家”的玩偶。“阿诺一家”是玛丽和马克思都非常喜欢看的卡通剧。通过电影中玩偶这个意象, 可以建立“玩偶是陪伴”这一隐喻。

玛丽喜欢看“阿诺一家”这个卡通剧, 是因为里面的卡通人物有许许多多的朋友, 他们住在一起, 十分快乐。而电影中, 玛丽没有兄弟姐妹, 也没有朋友, 她羡慕剧中的卡通人物, 希望能像他们一样有人陪伴。喜爱玩偶是孩子的天性, 许多孩子在没有家人或朋友陪伴时, 就会把自己身边的玩偶当作朋友来陪伴自己。

马克思也非常喜欢“阿诺一家”, 其中一个理由, 也是因为他们有许多朋友。马克思在中了彩票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买齐了全套的“阿诺一家”玩偶。后来, 两人由于玛丽的研究和著作产生了矛盾, 在马克思平息了愤怒之后, 马克思将全套的玩偶寄给了玛丽, 以示他对玛丽的原谅。这些玩偶贯穿了两人的友谊, 在各自孤独的生活中, 玩偶给他们以陪伴、慰藉和鼓励。

4 结束语

《玛丽和马克思》通过结合多种模态的使用, 呈现给观众一个爱与友情的故事。分析得出, 对比鲜明的画面色彩, 恰到好处的音乐选择, 引人深思的意象和情节设置, 是该电影的成功所在。可见, 在电影中, 通过对观众多重感官的调动, 隐喻可以通过多种模态来实现, 从而使观众在观赏影片画面的同时, 能够更好地理解影片的深刻含义。

摘要:该文基于Forceville的多模态隐喻观和Lackoff的理想化认知模型, 从色彩、音乐、意象三个方面对电影《玛丽和马克思》进行多模态隐喻的分析, 进一步印证了隐喻多模态研究的有效性以及对电影进行多模态隐喻分析的可行性。

关键词:多模态隐喻,理想化认知模型,玛丽和马克思

参考文献

[1]Forceville, C.Pictorial Metaphor in Advertising[M].London/New York:Routledge, 1996.

[2]Forceville C, Urios-Aparisi E.Multimodal Metaphor[M].Ber-lin/New York:Moutonde Gruyter, 2009.

[3]Kress G, Van Leeuwen T.Reading Images[M].London:Rout-ledge, 2006.

[4]Lakoff, George.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M].Chi-cago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5]百度百科“玛丽和马克思”词条[EB].

[6]百度百科“Que Sera Sera”词条[EB].

[7]百度百科“棕色”词条[EB].

玛丽和马克思 篇3

本片获2009年法国昂锡国际动画影展最佳动画长片奖,柏林国际电影节水晶熊奖及渥太华国际动画电影节最高奖。

Director & Screenwrite: Adam Elliot

Cast: Narrator…Barry Humphries Bethany Whitmore…Voice of Mary Daisy Dinkle

Philip Seymour Hoffman…Voice of Max Jerry Horowitz Toni Collette…Voice of Mature Mary Eric Bana…Voice of Damian Popodopolous

Meanwhile, a man called Max Horowitz also watched The Noblets. Max’s small television had picture but no sound. His big television, sound but no picture. He was 44 and liked The Noblets because they lived in a 2)delineated and 3)articulated social structure with constant 4)adherent 5)conformity and also because they had oodles of friends.

“People had weird names in America,” Mary Daisy Dinkle thought to herself. Funny-sounding people called “Rockefeller” and “Finkelstein.”She wondered what they looked like, how old they were and if they were married, wore glasses, or had found babies in their beer. Maybe in the America people found babies elsewhere.

与此同时,一位名叫马克思·霍洛维茨的男人也在收看《诺布利特》。马克思有个小电视,只有图像没有声音,而他的大电视则刚好相反。他44岁,喜欢看《诺布利特》。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纪律分明的社会结构里,永远那么和谐,相处融洽,同时也是因为他们都有许许多多的朋友。

“有些美国人的名字很奇怪”,玛丽·黛西·丁克尔心想。像洛克菲勒和芬克尔斯坦这样的名字读起来很有趣。她很好奇他们到底长什么样、多大了、有没有结婚、有没有戴眼镜、是不是也在他们的啤酒杯底发现自己的小孩。也许在美国,他们是在别的地方发

Dear Mr. M. Horowitz,

My name is Mary Daisy Dinkle and I am eight years old, three months and nine days. My favorite color is brown and my favorite food is sweetened condensed milk followed closely by chocolate. Where do babies come from in America? Do they come from cola cans? In Australia, they are found in beer glasses. It would be great if you could write back and be my friend.

Yours sincerely,

Mary Daisy Dinkle

P .S. I hope you like the chocolate bar I’m also sending. It’s called a Cherry Ripe.

Goodbye, letter. Don’t forget to write. Narrator: He read Mary’s letter four times, Max’s fragile existence had once again become unsettled. And after staring out of the window for 18 hours he finally made a decision.

Dear Mary Daisy Dinkle,

Thank you for the letter, which I opened and read at 9:17p.m. after my Overeaters Anonymous class. I am trying to lose weight because my psychiatrist—Dr. Bernard Hazelhof, says a healthy body equals a healthy mind. He says my mind is not that healthy. Firstly, I will answer your question. Unfortunately, in America, babies are not found in cola cans. I asked my mother when I was four and she said they came from eggs laid by 6)rabbis. I share my home with a fish, some snails, whom I have named after famous scientists...Do you have a pet kangaroo? Write back soon.

nlc202309040158

Your American friend,

Max Jerry Horowitz

P .S. Thank you for the Cherry Ripe and I am glad you like chocolate as much as I do. I have never eaten sweetened condensed milk, but I will try some this week.

Narrator: Max hoped Mary would write again. He’d always wanted a friend. A friend that wasn’t invisible, a pet or rubber figurine. He counted the stars and wondered how many days, hours, minutes it would take his letter to reach Australia.

Even though Max’s letter smelt like fish heads and orange peel, Mary drank his words like a bowl of alphabet soup and hadn’t been this excited since Grandpoppy Ralph had found a coin up her nose. She wrote back immediately on some butchers’ paper she’d stolen from some chops.旁白:马克思希望玛丽会再次来信,他一直想要一个真正的朋友,而不是一个隐形的、宠物或橡胶玩具的朋友。他一边数着星星一边在想,要多少天、多少小时、多少分钟,他的信才能到达澳大利亚。

尽管马克思的信闻起来有鱼头和橙子皮混杂的味儿,玛丽依然读得津津有味。而且上次如此欣喜若狂还是外公拉尔夫在她鼻子上找到一枚硬币的时候了。她立刻就在她从肉店里偷来的包生肉的纸上开始回信。

Dear Max,

Our wedding day was everything I have ever dreamt, making up for the terrible year I’ve had. Although all the guests were Damian’s family and friends, I felt very welcome. Damian is so perfect. He even made my wedding dress. And for our honeymoon, he took me to 7)Mykonos, his favorite island in Greece. Damian and I are so similar. He even has his own pen friend, who lives on a sheep farm in New Zealand.

Narrator: Mary was bursting with self-esteem and her confidence was almost unbearable. At university, she shone and took it upon herself to cure the world of mental illness. She did her thesis on Asperger’s syndrome and used Max as her case study. Her professors were thoroughly impressed and her writing praised far and wide. Soon, publishers queued to print her unique insight and by her 25th birthday, thousands of copies were ready to be shipped.

Dear Max,

I am very proud to give you the very first copy of my book about your disability and the hopes that we have to one day cure it. Even more exciting is

that I am finally coming to meet and

celebrate with you in one week’s time.

I’m also going to give you half the 8)royalties.

Your loving friend,

Mary

Narrator: Max didn’t take the news very well, not very well at all.

亲爱的马克思:我非常自豪地将我的第一本新书送给你,这本书是关于你的疾病的。希望有一天

我们能治愈你的病。更令人激动

的是,在一周之内,我就要去看你,还要和你庆祝一番。我还要把版税收入分你一半。你的挚友,玛丽

旁白:马克思对这消息并不高兴,可以说一点都不高兴。

我最亲爱的玛丽:

当你读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已经在飞往新西兰的飞机上了,去开始一段新的生活。你也许都没注意到我收拾好了行李。我爱上了我的笔友戴斯蒙德,我要在他的牧羊场上生活。看着你从我曾经的爱人变成现在的样子真的很难受。你对精神疾病的研究很令人敬佩,但是你对于治疗方法近乎完美的追求是不明智的。玛丽,你得知道,你不是可以为这世界抚平皱纹和伤痕的灵丹妙药。我爱你,玛丽,但我更爱戴斯蒙德。我希望有一天你会好起来,然后我们还能成为朋友。

nlc202309040158

怜爱你的,

戴米恩

Dear Mary,

Please find enclosed my entire Noblet collection as a sign that I forgive you. When I received your book, the emotions inside my brain felt like they were in a tumble dryer, smashing into each other. The hurt felt like when I accidentally stapled my lips together. The reason I forgive you is because you are not perfect. You are imperfect, and so am I. All humans are imperfect, even the man outside my apartment who litters. When I was young, I wanted to be anybody but myself. Dr. Bernard Hazelhof said if I was on a desert island then I would have to get used to my own company, just me and the coconuts. He said I would have to accept myself, my 12)warts and all, and that we don’t get to choose our warts. They are a part of us and we have to live with them. We can, however, choose our friends and I am glad I have chosen you. Dr. Bernard Hazelhof also said that everyone’s lives are like a very long sidewalk. Some are well paved. Others, like mine, have cracks, banana skins and cigarette butts. Your sidewalk is like mine, but probably not as many cracks. Hopefully, one day our sidewalks will meet and we can share a can of condensed milk. You are my best friend. You are my only friend.

Your American penpal, Max Jerry Horowitz

亲爱的玛丽:

请接受我搜集的全部诺布莱特布偶,谨以此表示我对你的谅解。当我收到你的书时,我内心的感情就像被扔进了干桶里一样,互相撞击。痛苦如同我的嘴唇突然被订书机钉上了。我原谅你是因为你不是完人,你并不是完美无瑕,我也是。人无完人,即便是我公寓门口那个乱丢垃圾的男人也一样。在我年轻的时候,我想做除我之外的任何一个人。伯纳德·哈泽哈弗医生说,如果我在一座荒岛上,那么我就要习惯一个人生活,只与我自己和椰子打交道。他说我必须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点和全部。我们没法选择自己的缺点,它们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必须接受。然而,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伯纳德·哈泽哈弗医生还说,每个人的人生就像是一条漫长的小道,有些铺得很完美;有些像我的,有裂缝、香蕉皮和烟头;你的小道和我的一样,不过应该没有那么多裂缝。真希望有朝一日我们的小道会相交,然后我们可以一起享用同一罐炼乳。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也是我唯一的朋友。你的美国笔友,

马克思·杰瑞·霍洛维茨

旁白:马克思当日清晨在他喝完最后一罐炼乳之后安详地去世了。(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我唯一的朋友……)“他闻起来像甘草还有旧书的味道”,她心想。眼泪从她眼里落下,那泥浆的颜色。翻译:ddung

玛丽和马克思影评赏析 篇4

——当坦白远走

如果有一天,你接到一封异国他乡的来信,你会像个所谓成熟的社会人一样阅后淡然一笑不予理睬或给予敷衍了事的答复,还是像个自然人一样,静静地坐在书桌前,提笔蘸墨,逐字逐句的将一个真实的自己放在信笺上?

友谊,对成年来说,抛除了利益上可能的背叛,依然也是一个充满变数的漩涡,所以在犹豫不决的背后,恐惧与渴望,诉求与无奈,总是在煎熬着成熟的各位。

或许应该庆幸玛丽和马科斯的一无所有。

先天条件的缺失,是给美丽心灵准备的盐,所以玛丽郁郁自卑而不知相倾与谁,所以马克思封闭寡欢而打算一生蒙昧。

他们善良,真诚,对世界抱有希望,并且愿意为之努力,尽管他们如此卑微。

当玛丽将第一封信投入邮箱的时候,她或许不自知已经打开了一扇通往幸福的门,如圣经所言,那通往天堂的路是小的,门也窄的。只是基督没有说,这种幸福的代价不菲。

玛丽只是想当个很简单的人,有着平凡的幸福,有自己爱的人,被自己的爱人所爱,可是却屡次被情感伤害,即使在历尽煎熬梦想成真后,却因为爱人的不解与不知所措导致的离开而再度心碎。沟通的阻隔、耐心的缺失导致了误会的扩大,然后告别登场。

玛丽的伤心欲绝,马克思就算知道了,大概也只能在一笑了之后,静静的打下平淡而真实的文字吧。

因为比起玛丽,他对生活甚至没有过什么想法,伴随一生的现实折磨和贯彻始终的社会边缘化,将他完全虚化了,如果不是玛丽,他的生命只是在轨道上运行而已。工作,电视,巧克力,还有等死。

像这个世界的大多数人一样,只是他生活的填充不是那么丰盈罢了。

这个温馨的故事用奇迹概括并不算过分,虽然相遇、相识、相知的事情,就算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也并不能说少见。但是在意外的长期间断、深深地彼此伤害之后,两个人依然能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友谊的花朵依然能够灿烂如初,就是凤毛麟角了。

“医生说我有些敏感,还有些神经质。。。”这个世界,有几个人可以做到敢把自己完全的交出来?成人的世界总是飘忽而残酷,看似相聚,其实分离,看似华华丽丽,实则空空虚虚。大量的精力用于试探,考验,取舍。。。。把不要轻信当做生存的基石,活的潇洒而

孤独,成熟而疲惫,家,几乎成了唯一的停靠,却也未必是永远可靠。都期待别人先亮出自己,可是当别人真的把自己展示出来却又不敢相信,这是人类进化的理性悲剧。

所以不要将玛丽的遭遇归结于幸运,如果你做不到坦诚,那么这种幸运永远不会属于你。

马克思静静的去了,带着安详的面容,幸福的期待,上天眷顾懂得宽容与爱的好人,便赐予了他生命中最大的礼物。而他也心满意足的走掉,不再奢求相对的黎明。天花板上的整洁有序的书信,默默地诉说着这几十年来的一切,玛丽轻轻触摸他已经冰冷的手臂,泪如雨下。

这些年来,他们依靠邮件和真诚彼此相伴,分享成长、老去、回忆、悲喜,还有巧克力。或许他们并不能称为知己,毕竟不是所有的一切都默契,但是那种言无不尽的坦荡人格和植根信任的精神依赖,为朋友一词镀上了永不褪色的光辉。

你是我的朋友,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玛丽与马克思》观后感 篇5

电影中的玛丽是一个9岁的小女孩,母亲是个酒鬼,还偷东西,父亲是工人,玛丽没有朋友,如此的无助,面对未知的世界,总希望从父母哪里获得一些慰藉,然而父母却活在他们的世界里,通过影片看到了马克思一团糟的生活状态,也作文让我审视了在成年人的世界里,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不安、焦虑和急躁。

我们在生活中结识很多人,也许是过客,也许是给予自己很多帮助的人,要感谢他们出现在我们的`生命里,真正的友谊值得我们去感受。

悼念玛丽居里读后感 篇6

悼念玛丽居里读后感

本文作者带着诚挚的感情,深切怀念了与居里夫人长达20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不仅高度概括了居里夫人的伟大科学功绩,而且高度赞颂居里夫人的高贵品质,指出它所具有的人格力量远胜于才智,呼吁知识分子要学习居里夫人的“品的力量和热忱”.不仅对欧洲,而且对全世界,不仅对当时,而且对我们当代乃至今后,都有巨大的指导意义。或读了这篇文章,我心潮澎湃,不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而感到羞愧。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玛丽居里是怎样工作的。他的工作态度让我羞愧万分。居里夫人对工作的热枕无不令人赞叹,他执着的信念深深打动了无数人。他淡泊名利,视金钱如粪土,他将奖金捐献出去,将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当玩具。“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这不正是居里夫人的写照吗?他本可以躺在任何一项大奖上尽情的享受,但他却没那么做,他只是一如既往的工作到67岁离开人世。相反,现在又有多少个不看重名利的人?又有多少个勇敢的用自己的信念打倒失败的人呢? 想象居里夫人再想想自己,我不禁低下了头。

悼念玛丽居里读后感

居里夫人一生获得了如此之多的成就,但她却视名利如粪土,将奖金全部捐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并把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当玩具,这种淡泊名利的品格在当今社会中是非常缺少的,而着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在所有世界着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居里夫人的一生都投入到了对放射性的研究中去,据说直到她身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这可以看出居里夫人那远大执着的追求。

玛丽·居里坚定、刚毅、顽强,有远大执着的追求,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是常人所无法比拟的,就拿我自己来说吧,在学习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难题,但是我经常会灰心丧气,半途而废,一遇到困难就会退缩,而不是去想办法克服、解决它,因此使错题、难题越积越多,把一个小困难积成了一个大困难,所以更不容易克服了,如果用我的困难与居里夫人在科学研究中遇到的困难作比较,那我遇到的困难可以说是微不足道了,可是居里夫人去在如此棘手的问题面前,坚持不懈,决不放弃,最终使困难得以解决,那我的困难为什么就不能得以解决呢?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考验我们的困难,只要我们有克服困难的勇气与坚持不懈的精神,那我想这个问题终究会被克服。而大家尊敬和尊重居里夫人,并不是因为她一生所获得的成就,而是她那宝贵的品质,她一生淡泊名利,从不攀比炫耀,可我们每当获得一点点小小的成就,便会沾沾自喜,向家人、朋友大肆炫耀,如果这样的话,时间 长了,大家都会对你产生厌恶,所以如果想做一个成功的人,那么品质一定是最关键的。

《玛丽在隔壁》读后感优秀 篇7

步步走着,静静望着,一年的连翘花又一团团,一簇簇开的欢喜。

终于读完了校长的第三部作品《玛丽在隔壁》。文字并不圆润,但确是影响最深刻的那个。或许,不比匪我思存,不比饶雪漫,不比郭敬明。但是,她的,恰到好处,不必增减一分。她不是神明,但是还有一句话,叫做敬若神明。

嬉笑打骂的没心没肺,刻骨之时,深刻不减半分。

这就是风格,不入正派伪学之眼,却字字珠玑,句句见血。只不过这层血埋藏在团团锦簇之后,不那么明显,却依旧嚣张得让人心知肚明。点到为止,粉饰的还是太平,热血的已浸入人心。

那需要珍惜的,道理,情节一点点铺展开来。眼光到处,只觉得步步生莲,玄机不少,初相识时一头雾水,再品味,又经脉俱通,灵魂洗礼铺天盖地。这样经得起一次次推敲,每一次接触都有截然不同的味道和新鲜感。或许其中真味,沧桑之后,才能窥见一斑。

黑暗里的刀光剑影,现实里的交错纵横,荒凉里的举世无双。各自在自己的领域有所坚守,因为有所保护,所以更加强大。 由内而外散发的气场,不刻意的雕琢,不从别人的崇拜中找到自信,不靠装扮,不靠背景,一站便是最好的说明,这是多少有眼无珠的人苦苦追寻的人梦想。黄昏海,长生殿,遥远仙境里的不灭传说。

一幕幕画面挟卷着争斗,挟卷着欲望,等待终有的那人凌然尘世。救赎,选择的执着让人动容。人间,别有深意。江湖,虚拟和现实不缺分毫。细细地,悠然的,刻画的是人心,剥下的是面具,显现的是挣扎和懂得之后的慈悲。

原谅,如果知道是这样的结果,你还会这样吗?还是选择沉眠深深雪山中,太纯的人,往往不得善终。婴孩,直白的善恶和直白的回应。太多人,成长之后,不如小时候。

并非所有的善举都得良果,可是,我相信,我乐意,如果还有一次,还会那样,怀着微弱的希望去走那注定阴暗潮湿的路途。即使身边没有一个人,我,就是我自己的神明。不需要谁知道,更没有畏惧,肆意自由便是一生。总有尘埃落定,你我都一样,在这落幕之后,还会有以后。

神奇的玛丽阿姨读后感 篇8

我坐在三层楼的阳台上,翻着一本从邻居家借来的童话书,书页上有些发黄的水渍,可书里的画儿还是很清楚,有些地方还被我邻家的那个小妹妹涂上了黄黄绿绿的颜色。弟弟在我身边,用一瓶面糊和信纸做着他的“小马褂”风筝,他做了一会儿,两手沾满了面糊,就凑上来问:“什么好看的东西啊?”于是,我开始给他读那本书里的故事:两个孩子正在放一只风筝,然后,随着一阵风,一个奇怪的阿姨就拉着他们的风筝线来到了地面……这个下午,风一直在吹,就好像它也想听完这个好玩的故事一样。可这个故事我没有讲完,因为书的最后几页不在了,又过了许久,等我终于有了一本完整的《玛丽阿姨打开虚幻的门》的时候,却再没有一个双手沾满黏乎乎的浆糊的孩子来听我讲故事了,因为弟弟去上学了……

我在此后的日子里反复地看这本书,或许也是因为迈克尔和简,就像是弟弟和我。迈克尔总是有一些古怪的念头,而简表面上是个“乖乖女”,其实比谁都渴望冒险和奇遇……这是两个再普通不过的小孩子,却也是两个不被理解、倍感孤独的小孩子。就在这两个孩子就要和所有的孩子一样,无聊、沉闷、心灰意懒地度过自己没有奇迹的童年,然后走入一个再也不相信会有奇迹的成年时,她,忽然就随着一阵风,出现在他们的眼前。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只要他(她)一出现,不论做什么,不论说什么,都会让你的心跳加快,只想歌唱,只想微笑,只感到一阵无法形容的快乐和满足。他们也和我们过着一样的生活,但他们总是能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发现生活里无穷无尽的惊喜。这样的人,如果是你的老师,那你就是这世界上最幸运的学生;如果是你的朋友,那你这一生都不会再感觉寂寞;如果是每天和你住在一起,清晨来叫你起床,夜晚讲故事哄你睡觉,每时每刻都在关心你、呵护你的那个人……啊,我想即使天空中所有的星星,都落在樱桃树胡同17号的屋顶上,简和迈克尔也不会感觉更惊讶了,因为他们已经有了一个童话里所能有的最了不起的奇迹,那个奇迹就是你——玛丽阿姨。

《神奇的玛丽阿姨》读后感 篇9

玛丽阿姨撑着她的大伞,飞到了缺保姆的班克斯家,照顾孩子。在《随风而来的玛丽阿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玛丽阿姨。玛丽阿姨不苟言笑,神奇、神秘还很善良。她平时不多说话,有时对孩子很凶,她有一个什么都能掏出来的包,一个可以环游世界的指南针盒很多奇特的东西,这都因为她有一个奇特的表格――眼镜蛇。如果她的生日恰好是圆月之夜,真个动物园都会为她庆祝,因为她能听懂动物说话,所以孩子们都不愿意离开她。

我也很喜欢玛丽阿姨,因为她能听懂动物说的话,如果玛丽阿姨就在我身边那最好不过了,我就能让她教我与动物交流了!

玛丽阿姨是随东风来,随西风走的。她走的那天,把她的一幅肖像给了孩子中最大的简,又给简的弟弟迈克尔一个他梦想得到的能环游世界的指南针。就又撑开她的大伞,飞走了。

《随风而来的玛丽阿姨》读后感 篇10

这本书描写了:班克斯一家平静地住在樱桃树胡同,班克斯先生和班克斯太太有四个孩子。不久,他们家就来了一位神通广大、严厉端庄、心地善良的保姆玛丽阿姨。从那以后,他们家就发生了各种各样的趣事。

玛丽阿姨上楼的时候,是坐在楼梯扶手滑上去的。当西风吹来时,玛丽阿姨拿着伞,就能上天飞走了,这是多么神奇呀!

这本书里有:乔装打扮、睡在绸垫子上的小狗安德鲁、会跳舞的红母牛、金纸做成的星星用胶水粘在天上,发出闪耀的光芒。还有在动物园里的动物们纷纷跑出了笼子,人却被关进了笼子里,这是多么有趣呀!当我看到月亮圆了这一篇的时候,我仿佛也在动物园里给玛丽阿姨过生日,和动物们一边唱《森林之歌》,一边跳方块舞呢!

读了这篇文学作品后,我觉得这本书非常好,我也很喜欢这本书。书里的每一个人物都很幽默,我非常喜欢他们,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会发现很多有趣的故事,是大家在梦中才能见到的奇迹。作者大胆的想象力,让我体会到很多欢声笑语。

《随风而来的玛丽阿姨》读后感 篇11

里面的主人公有:玛丽阿姨、班克斯先生、太太、简、迈克尔、双胞胎汤姆和芭芭拉。他们一起快乐地生活在樱桃胡同17号。哦!你找不到?没有关系!路口的那个警察就会找到。

玛丽・波平斯阿姨在外表上与普通的家庭教师毫无差别,瘦高的身材,挺括的黑头发,严肃的黑眼睛,粉红色的脸颊,荷兰玩偶似的翘鼻子,常带着一把鹦鹉头的伞和一个毯子缝成的手提袋。但实际上,玛丽・波平斯阿姨不是普普通通的人,她是一个有着无边的神力的超人,她有许多魔力,比如,她的手提袋是空的,但却可以取出肥皂、牙刷、香水、折椅等无数东西,她那个写着“睡前一茶匙”的瓶子,能倒出来草莓汁儿、橙汁、牛奶、糖酒。但凡神人都有宝物,玛丽・波平斯阿姨也不例外,她有一个奇妙的指南针,转动它就能带着孩子们瞬间环游世界,一会儿置身于北极爱斯基摩人的冰洞,一会儿又到了南方热带的棕榈沙滩,眨眼之间又能来到东方礼仪之邦的纸房子和西部印第安人的帐篷。

玛丽阿姨是个神通广大、严厉端庄、心地善良的保姆,她撑着一把伞从天而降,来到樱桃胡同的班克斯家。玛丽阿姨拥有常人不可想象的诸多魔力,他不停的创造孩子们只有在梦中才能见到的奇迹。

《随风而来的玛丽阿姨》读后感 篇12

在樱桃树胡同17号,来了一个万能的玛丽阿姨。这个万能的玛丽阿姨有一个只要生日在星期五并想一些好笑的东西就可以浮起来的贾透法叔叔,一个能把星星贴上去的科里太太,一把能把人带到远方的伞,一只(不是她自己的)能说人话的椋鸟。樱桃树胡同17号原来的住户是班克斯一家(现在还是),他们有四个孩子:大女儿简,第二个孩子迈克尔,最小的一对双胞胎――约翰和巴巴拉。

整篇文章分成十二段,我最喜欢的段是第三段,因为第三段的名字――笑气。第三段讲的是简、迈克尔和玛丽阿姨去贾透法叔叔家里做客。但他们一进去就看到贾透法叔叔浮在半空中,因为今天是他的生日,而今天又是星期五。他们进去后不久,大家都浮了起来。但当他们要想些严肃的东西让自己下去的时候,他们又下不去了。随后,又有一个人进来了,她就是阿咪・柿子。当她看到他们都浮在天花板上时,她自己也浮了起来。她生气的喊要下去,这一点也不好笑,于是她就下去了。而别人也为这件事变得不高兴。阿咪・柿子走后,大家都掉了下来。然后就走了

我读完这本书,很怀疑那个玛丽阿姨不是英国人。因为英国的人不是万能的。

上一篇:武书连中国大学研究生院医学50强排行下一篇:玩转美句,轻松冒美词2012.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