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数字表》教学反思

2024-04-23

《神奇的数字表》教学反思(精选13篇)

《神奇的数字表》教学反思 篇1

教学目标:

1、能根据10以内一位小数从小到大顺序的排列表去发现规律,并运用规律闭眼摸到所指定的相关的数。

2、进一步培养小朋友的数感。

教学片断:

在教学小朋友认识、熟悉这个表格后,组织了一个游戏。

师:小朋友们,你们已经认识、知道了这个表格中的小数,而且也掌握了其中的许多规律,请小朋友们再闭上眼在脑中呈现一次表格,然后我们来做一个游戏。

(出示要求:同桌进行,生1闭眼,生2将生1的食指指到某个数上,然后说出相关的附近的一个数,请生1摸出来,看是否摸得准确,完成后生1、生2互换角色进行)。

生开始游戏。

反馈

师:你指的数是多少?另一生让你摸的是多少?

生:(………)

师:你摸准了吗?你是怎样摸到的?如果你失败了,那你知道你为什么失败吗?

生:(………)

《神奇的数字表》教学反思 篇2

关键词:《陈情表》,文言实词,情感价值观

高考考纲对文言文的要求是这样的:能读懂浅显的文言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上要求能理解,会分析,可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因此这节课的知识目标设计为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重点虚词及特殊句式,默写并翻译重点句子。情感目标上本文是篇至孝美文,《古文观止》也评价,这篇文章吐露的是“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在十七八岁的孩子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于是,在目标设定时,要让学生在“孝”这方面的素材上有所积累。

实际操作的时候,有几点需要注意:

首先,在高三文言文的复习中,大家最容易忽视的是对实词的复习,因为它琐碎,不容易掌握,耗时费力,事倍功半,因此当面对实词的时候大都草草带过。要知道,大多文言实词意义丰富,对体会作者的深沉含义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其实我们都明白,实词的复习是非常重要的:高考试题第9道选择题是实词考查,13题翻译时一定会体现实词,这些只是显性的考查,除此之外,成语是活生生的文言文,成语中的个别字是文言实词,不知道字的意思很容易望文生义;诗歌鉴赏虽然考的是赏析但如果不理解意思,也会感觉无从下手。因此上课的时候,我先是从2012-2014年全国高考试卷中找到对关于《陈情表》中出现过的重要实词的考查题目:

(12安徽)值母病笃笃:严重

(13广东)陶澍就擢巡抚擢:升迁

(14山东)其父见其志不可夺夺:改变

(14北京)愿有所记愿:希望

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到高考考查的实词都是出自于课本,平时认真积累课内实词,在做题的时候可以运用知识迁移法,例如在做14年山东卷时我们可以想到“夺”在《陈情表》中学过“舅夺母志”,是“改变”的意思。这样一来,学生自然地就能够重视后面设计的课内实词积累环节了。

为了达到实词积累的目的,可以设计“一词多义”的复习。

例如,“夙”这个字在文中出现多次,讲解时联系现实生活中常用的词进行加深理解。比如,“夙愿”这个词,我们常用,就是一向的愿望,“夙”和“夙婴疾病”中意思是一样的。这样讲的目的在于告诉学生,其实文言实词并非不可驾驭,只要在平时积累的现代汉语词汇和成语的时候,多多联系并思考其中重点实词的意思,和我们文言文实词相结合,知识迁移进行学习,把实词的复习落到实处,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后可以让学生以此类推,比如“除臣洗马”的“除”字,大多数同学能说出它有授官、清除、除去的意思,说不全,记得慢。这时,可以给学生展示了一下“联想记忆法”:“除”本义为“台阶”,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清除、去掉”之义;“台阶”时间长了要修理,所以又有“修整”之意。这样学生记起来,有兴趣,并且记忆深刻。希望这些可以调动学生兴趣,教给其积累的方法。

对于虚词、句式,本节课不作为重点讲解只是把重点知识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复习积累。

其次,我觉得这节课另一个重点应该设计一个环节“积累素材,写作应用”。我是这样设计的:

根据《陈情表》所给材料写一段话(150字左右),和专题寄语结合起来。

专题寄语: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材料:李密曾任蜀国尚书郎。蜀亡后,晋武帝司马炎征召他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体弱年老、无人奉养为理由,向武帝提出了辞不就职的请求。祖母去世以后,他才出仕,历任尚书郎、汉中太守等职。《陈情表》叙述了他的不幸遭遇、孤苦的情况和祖母对他的抚养,委婉曲折地陈述他屡次辞谢征召的原因,既表达了对皇上的感激,又申述了自己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训练学生从课本迁移到高考的能力。提到其中一个同学是这样写的:

“李密泪书《陈情表》,让一片孝心诠释不变的真诚。羊有跪乳之情,鸦有反哺之心。李密,当他‘茕茕独立,形影相吊’时,他接受了祖母的抚爱;当祖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时,他也毫无保留地付出了自己的一片拳拳孝心,即使面对强权威势也能坚决回绝为官之诏,侍汤奉药,报养祖母。因为他明白曾经十余年地接受盈盈抚爱,付出只在一瞬之间。”

当他展示自己的作品时,大家一齐鼓起掌来,可见学生如果认真思考,语言水平还是能磨练提高的,这个环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未来的语文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知识的构建者和创造者。

参考文献

[1]《陈情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五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2]《陈情表》解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五(教学参考书),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3]《李密传》.《二十五史·晋书》,延边人民出版社

[4]《宾退录》.广文书局

神奇的磁力教学反思 篇3

榆林中心小学 刘丽娜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出发,把学生“拉”进熟知的生活情景中,利用多媒体的图片让学生观看极大地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感觉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从而大大增加了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然后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发现新的现象,从而激发学生去积极体验和探索,体现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习惯、科学认识和科学素养的宗旨。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在信息技术下教学的实践中使我认识到: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更有利于实现科学教学的最大效益。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课堂教学带来了越来越多的便利,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在新课改的形势下,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新课改的结合,为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提供了更大的便利,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习惯、表达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更加轻松、愉快、主动、有效地学习,全面提高了科学课教学质量,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一.创设直观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将有时用语言难以完整而准确地表达的一些抽象的理论、复杂的实验过程等通过多媒体进行呈现,创设出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化抽象为直观。例如:在教学中中,由于一些物质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理解会有一定的难度,利用多媒体直观演示,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多媒体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变静为动,引起学生的注意,提升学习效果。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就大大拓展了课堂教学的空间和效率,不但教育教学活动得到了丰富,而且学生的知识视野也得到了拓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可以使静态的教学内容变为动态的画面,再加上鲜艳的色彩引起学生注意,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可以使枯燥而又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而又具体,使科学教学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从而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主动地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紧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教学。同样,科学课的教学也是如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然而在科学教学中,对微观世界的精细结构和宏观世界的自然规律等知识,教师无法准确表达,学生也学得一片迷茫。现代教育技术就能将微观的、不可见的、抽象的,变化太快的或变化太慢的教学内容,逐层展示给学生观察,形象直观,效果显著。在不知不觉中就突破了教学难点。由此可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既能突出教学的重点,更能化解教学中的难点。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与科学探究能力

《神奇的克隆》教学反思 篇4

《神奇的克隆》教学反思1

对于《神奇的克隆》这一文的教学,我一开始就思考着:假如将教学重点放在对克隆知识的认识上,则会变成科学课;若放在说明文的学习上,又显得索然无味,所以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我根据课文内容以及学生学习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为正确理解克隆的“奇妙”之处,重在感悟文章的语言上。教学中主要注意了如下几个问题:

1、要求学生找出体现克隆“神奇”的生动形象的语言。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自由回答来完成,学生纷纷找出许多生动形象的词、句、语段等,充分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积累了语感。

2、激起兴趣,学习说明方法。与学生共同探讨介绍克隆是什么时的说明方法时,我先让学生从前四个自然段中找出了克隆的定义,而后以一句话:“作者在介绍什么是克隆时,本身一句话就可以说完,可作者居然用了四个自然段。这是不是太啰嗦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致盎然,纷纷思考,答案精彩迭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本段运用分类别、举例子、下定义等说明方法,从四个角度分别介绍克隆是什么,使克隆知识的介绍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用好资料,活学活用。不把语文课上成划句号的课,已成为目前大家的一个共识。对此课而言,这个理念尤显重要。如克隆羊的诞生过程中,我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介绍时,配上图片展示。学生边听边看图片,其乐陶陶。其后我再向学生展示克隆技术下诞生的其它动物品种,大大激发起学生的热情。再如,克隆技术在造福人类方面,远远不止课文所提及的内容,第八节最后的省略号,给读者留下了太多的想象空间,引发读者去想象克隆技术的“诱人的前景”。因此,还引导了学生交流从网络、书籍等地方了解到的克隆技术在造福人类方面的重要意义。克隆技术从它一问世起就成为了一个涉及到人伦关系的生物科技,所以便备受关注,也因此而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论,争论的焦点之一,便是克隆到底能不能造福人类。这也是“科学技术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的集中体现。由此,在学生体味了克隆造福人类好处后,我从“真假孙悟空相吵”的画面引出“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的一定是好处吗?”的思考,进而以围绕“克隆技术一定能造福人类吗?”的辩题展开辩论,在辩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勇敢跳出文本,大胆地辩论,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4、激发思维,大胆想象。在认识到克隆是把“双刃剑”后,让学生天马行空想像,“假如我能克隆,我想克隆……”要求学生做到想法必须对人类有益。此处的设计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课后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课后可以畅谈自己的想像,以此达到领悟课文语言内涵的目的。这一环节,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更训练了他们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乐于交往、合作的精神。

《神奇的克隆》教学反思2

第二单元“科技之光”安排了三篇课文:6《梦圆飞天》、7《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8《神奇的克隆》。第6课神舟五号飞天的场面描写很震撼人心,值得让孩子们在欣赏中积累;第7课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8课《神奇的克隆》,觉得挺简单的一篇说明文,教什么呢?研读教材之后,决定围绕逗号、引号、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练笔几方面进行。

授课时,我引导学生了解了克隆知识,通过学习第三自然段学习了分号的用法;第8自然段引号的学习时,通过替换词语学习的方法理解学习引号特殊含义的用法。全篇课文学完了,我引导学生通过选择的学习方式学习了说明文的逻辑顺序和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四种说明方法,学生通过抢答的方式懂得了这些说明文的知识,我非常满意。

课本上清清楚楚写着,如果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直接繁衍后代,就叫无性繁殖,也称克隆。因为这是学语文,我没在克隆这个词的定义上纠结。可谁知接下来的练笔:假如我是克隆专家这篇习作中,学生们竟写的五花八门,让我不可理喻。有的同学想克隆钞票,有的想克隆衣服,有的想克隆纸张,有的想克隆房子,有的想克隆粮食,有的想克隆真爱,有的想克隆学习用品,有的想克隆太阳能汽车等。看过之后,我很生气,学生们这是怎么了,钞票要克隆,印钞机不就闲置了;衣服要克隆,服装厂不就倒闭了;房子要克隆,建筑工人不就下岗了吗……

静下心来想想,我“高估”了孩子们。这又让我想起了第4课《早》中“私塾”的教学。当时,我问孩子们“私塾”是什么意思,学生照本宣科,解释的很好,私塾是我国古代私人所设立的教学场所。可我接下来的一个问题却难倒了这帮聪明伶俐的小孩们,“私塾是个人办学,那我们的学校是谁办的?”这个小问题可难倒同学们了,一阵静默之后,许睿说:“是校长办的,并且她雇佣了好多的老师。”好家伙解释的还挺具体的,我笑着说:“不对,我们的学校不是个人办学。”王艺轩说:“是诸城教育局办的。”受到我的启发,改成教育局了,我摇了摇头。陶鑫宇说:“是潍坊教育局。”还是打住吧,继续猜,就成山东省教育厅了,我微笑着说:“我们的学校是国家办学。”“我们的学校是谁办的”最终以我的标准答案而告终。思绪拉回《神奇的克隆》一堂的教学上,一篇说明文,我用一课时结束,下课时,我说:“同学们,星期天我们以《假如我是克隆专家》为题写一篇作文,可以用排比段的形式进行习作,及每段以我是克隆专家开头,展开你丰富的想象力,想克隆什么就克隆什么,但得说出你克隆的理由及意义。”思来想去,原因是课堂上少了一个口头的训练:你想克隆什么?如果当时,在课堂上说一说,出现这种情况,师生一块总结,克隆的对象应该是有生命的东西,就不会出现这种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作文了吧。

《神奇的克隆》教学反思3

“万事开头难”,上一堂课如果从一开始就调动起了学生的兴趣,之后的进程也会轻松许多,而能做到这一点,首先得益于说明对象的特点。克隆是学生很感兴趣的话题,神秘又属高科技,符合孩子想一探究竟的好奇心理。

在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后,我开始引导学生思考课前提出的问题:克隆是怎么一回事?请大家默读一、二自然段,画出能解释这个问题的语句。

片刻,有学生开始举手了。几位学生都说到了这样两句话,“孙悟空紧急关头拔下一把毫毛,再吹一口气,毫毛立刻变成了一群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孙悟空。这就是克隆。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直接繁衍后代,就叫无性繁殖,也称克隆。”

这两句话都是在说明什么是克隆。显然,第一句是形象化的描述,而第二句则是科学定语,这是两种不同的说明方法。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说明文,不仅要知道文章写了什么,更要清楚是怎么写的,也就是说明方法的问题。于是,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这两句话的不同表达方式进行再辨析。“请大家读一读,比一比,这两句话哪一句话更能说清楚克隆是怎么回事?为什么?”

结果,学生一致认定第一句形象一些,易于理解。第二句则更为准确一点。通过比较,学生也明白了这是两种不同的说明方法。

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克隆”技术的神奇、发展以及成就。教学第八自然段末尾的“……”时,我采用了假设法:假如我是科学家,我想克隆 ,(为人类造福什么) 。借此问题激发学生合作探究,体验克隆的神奇。但是,让我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一名学生用响亮的声音回答道:假如我是科学家,我想克隆一所希望小学,让所有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快乐学习……多有爱心的一个孩子呀,但这一说,遭到了其他同学的极力反对,有的说“房子是沙土、石子、砖块做的,不需要克隆。”有的说“房子是建造的,怎么能说克隆呢?”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这位女生被迎面袭来的反驳搞得莫名其妙。看得出她不光有些失意,更存有太多疑惑:老师不是刚刚说被克隆的物体与原来的事物看上去一样吗?怎么我克隆一所学校就不行呢?……此情此景,让我措手不及,我备课时全然未想到这一问题,学生会提及到克隆与生物无关的事物。正因如此,当时的我竟然将一个最好的时机“放跑”了,只是顺应着其他学生的说法“趟”了过去——对,有道理!若当时“顺水推舟”,接着其他学生的话题引导下去,点破“克隆”就是针对有生命、有细胞的生物而言的,而沙子、石头、砖块有细胞、有生命吗?那么 “克隆”的真正含义就迎韧而解了。

课都上完了竟还没弄清楚自己该教什么?真是太不负责任了!”看到这里,我暗暗为自己的马虎而自责。怎么办呢?都说“亡羊补牢,未为晚矣”重新设计,再上一遍吧。这一课我抓住文中能体现说明文特点的句段,让学生边读边总结概括说明方法,在读中体会说明文中用词的准确……这堂课也上得不是很顺利,学生对用词的准确很容易理解,但是他们对文中句段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却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判断。这又让我多费了很多口舌,但从学生的表情来看,还有部分学生仍是一脸茫然……

遇到这一问题后,我深刻地意识到钻研教材的同时,还得钻研学生,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查阅资料,备课,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真正目的,使学生真正理解课文,领会生活。

《神奇的克隆》教学反思4

《神奇的克隆》是一篇介绍克隆的说明文。全文共9个自然段,第一至四自然段介绍克隆是什么。第一自然段以《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为例,解释克隆的含义。第二自然段以动物的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为例,解释克隆的含义。第四自然段以一些单细胞生物为例,解释克隆的含义。第五自然段介绍人类克隆出克隆羊“多利”及其重大意义。第六至八自然段介绍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人类。第九自然段写克隆技术有着诱人的前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要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所以我在第一课时教学时,紧扣说明方法,先让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课文,复习了哪些说明说法。这部分知识学生已经不太熟悉,所以我认为:复习很有必要。第二节课课教学教学过程比较流畅,其间我学生的互动并由此撞击出的火花也很有意思,虽然回想仍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

“万事开头难”,上一堂课如果从一开始就调动起了学生的兴趣,之后的进程也会轻松许多,而能做到这一点,首先得益于说明对象的特点。克隆是学生很感兴趣的话题,神秘又属高科技,符合孩子想一探究竟的好奇心理。

针对学生很容易在较冗长的理论前产生厌倦的心理,我从这几方面入手:

一、导入部分必须马上抓住学生的眼球,这就需要我们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导入对象,如本文我就以“如果你是一个球迷,你一定希望世界上多一个“罗纳尔多……”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样学生对什么是克隆、它究竟是如何进行运作、为何会有这么神奇的力量等问题产生浓厚的追问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多些插图,以图文对照形式进行讲解,使抽象的文字所表达的含义能在直观的图象辅助下更显清晰到位。如克隆羊的诞生过程我就以图片形式来展示,配以我自己的讲解,学生边听边看图片,其乐无穷,又怎会排斥反感?其后我再展示克隆技术下诞生的其它动物品种,从而就激发起学生极大的热情

《神奇的克隆》教学反思5

这一课的教学,直接运用拿来主义,管老师上过,是指向写作的,个人以为思维还是非常清楚的,于是这次又按照他的流程,再上了一遍。两遍课文上下来,课堂效果是可以保证的,并且学生似乎也有所收获。但是,真个课堂总感觉太理性,像是在机械性的教知识点,学生是在被动的训练。

一堂课,主要是两个环节:一个是分号的教学,另一个是材料有序组织。答题的流程不再累赘。就看课堂感觉而言,我觉得纯在两个遗憾:首先是缺少整体感。两个教学内容,各自都是清晰的,包括教学活动也是清晰的,但两个内容之间似乎是割裂的,于是教学的时候过渡就比较尴尬,第一个板块教完之后,总感觉一堂课似乎是结束了,可现实是,还有一半。其次,两个教学板块与这篇的文本内容和具体的语言形式没有联系成一个整体。这两个教学内容,可以用这篇课文来教,也可以用其它的文本来教。那么,这篇课文独特的教学价值在哪里呢?

其次,过于理性。理性的好处在于可以更好地把我,其缺点是有灌输的嫌疑。一堂课,不像是在教五年级的学生,更像是在教高中生。整个学习过程,才分开来,其实就是几步:提炼信息、与课文比较、得出结论、迁移联系。其中比较有价值的部分,如比较,对于学生而言的难度是不大的,所以教的时候课堂很活跃,这样的活跃似乎又有点不正常,缺了点思考的沉默。

如何去改变和调整,可能还需要继续思考。

《神奇的克隆》教学反思6

这星期,教学《神奇的克隆》一课,教学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在思考中又让我学习了不少东西。

因为觉得这一课内容简单,所以我也没太重视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只是参考了一下“凤凰语文论坛”上的教学设计,然后自己简单地修改一下就算了。上完课后唯一的感觉就是很累、嗓子很难受。为什么上这节课这么累呢?回想课上的一个个环节,我突然发现,这整整一节课除了学生读课文,其余的时间我都在回答学生的问题!

这是怎么回事?其它课可都不是这样的呀?再次来到“凤凰语文论坛”的我,一点一点地细心阅读与此课有关的所有文章,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原来这篇课文与其它的文章不一样,它是说明文(也称说明性文章)。论坛上大部分老师认为教学的思路应当是这样:首先,把这篇文章的教学定位为说明文的教学。那么就有一些相应的说明文的方法的介绍和学习。例如,课文中对“克隆”一词下定义的语句,就是运用一种说明方法,还有举例子、分类别等说明方法。其次,还要注意到文章遣词造句的特点,抓住了“许多”“一般”“一些”能够体现作者科学严谨精神的词语……

“课都上完了竟还没弄清楚自己该教什么?真是太不负责任了!”看到这里,我暗暗为自己的马虎而自责。怎么办呢?都说“亡羊补牢,未为晚矣”重新设计,再上一遍吧。这一课我抓住文中能体现说明文特点的句段,让学生边读边总结概括说明方法,在读中体会说明文中用词的准确……这堂课也上得不是很顺利,学生对用词的准确很容易理解,但是他们对文中句段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却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判断。这又让我多费了很多口舌,但从学生的表情来看,还有部分学生仍是一脸茫然……

当我带着疑问再次来到了凤凰语文网,看着网友们在论坛上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我更加想弄清楚这个问题。参考了网友们的各种意见,又在网上读了几篇关于小学说明文教学的论文,我觉得说明文教学时要注意:一.教师不能像科技博物馆的讲解员那样,一厢情愿地去介绍科学知识,而学生枯坐冷板凳,成了只灌贮知识的容器。这样课上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迷迷糊糊,也失去了语文课的本味。二|、学生读到像《神奇的克隆》这样的说明文,科学知识匮乏的学生会有很多问题。如果教师再错误地说明文的目的是就是给学生以知识,那在教学中就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传达的主要内容时,千方百计地拓展关于该领域的知识,然而这样做,亦背离了语文教学的轨迹。

《神奇的克隆》教学反思7

初读第七课《神奇的克隆》,说实话自己对克隆的概念也是知之甚少,所以开始在网上不断搜索有关克隆的资料,恶补这方面的知识。再和年级组的老师交流一番后,顿时清晰了许多。在学生这方面,我布置他们在预习的同时充分利用好身边的教学参考书,鼓励他们可以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请教什么是压条什么是嫁接,哪些植物也有先天克隆的本领。

在充分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我和孩子们一起走进了课堂。虽然这是一篇我布怎么擅长执教的课文,但是走上讲台的我依然自信,因为有了先前的准备工作我的底气足了!孩子们也不曾因为这是一篇科普类的说明文而感到乏味,他们依然高举着激动的小手争先恐后地与我交流。我想这样的情景不就是我们教师一直追求的教育幸福吗?

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对于人类来说,克隆是有利还是有弊?学生们分成两派,各抒己见,争得面红耳赤,最后全班同学达成一致意见:克隆技术对于人类来说,有很大的作用,会造福人类,但无限制地克隆动物或人,也会给地球、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这堂课就在大家的感慨中结束。

《神奇的克隆》教学反思8

《神奇的`克隆》这一课也是一篇科普类的课文,学生对这种课文比较感兴趣,同时课文内容比较容易懂,所以在教学《神奇的克隆》一课时,引导学生理解克隆的含义时,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我们可以自己复制自己,想象是什么情景?把“复制”这一概念引入,学生积极性很高。此时教学第二自然段时,要求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写动物的“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发现“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的区别。教学中指导学生理解“每只动物都有自己的爸爸妈妈”。与复制的不同,学生很容易理解其区别。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各种生物的克隆情况。另外教学这一课时,注意一些过度性的语句,让学生学会一般科普类作文的写法,学生学得很有兴趣。

《神奇的克隆》教学反思9

为了说明“克隆”的奇妙,在语言表述也很奇妙,一是把深奥的话往浅显处说,例如孙悟空拔汗毛变出无数个“孙悟空”;二是把深奥的话进行对比说,如把“有性繁殖”跟“无性繁殖”对比;三是把深奥的话进行举例说,如柳枝、马铃薯……

教学一篇课文,让学生理解内容不是最终目标,而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多方面的能力,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而课前让学生自己利用网络搜索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在授课中那个,采用让学生读说写练结合的方法,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爱科学的热情。

《神奇的克隆》教学反思10

《神奇的克隆》是一篇介绍克隆的说明文。全文共9个自然段。第一至四自然段介绍克隆是什么,第五自然段介绍人类克隆出克隆羊“多利”及其重大意义。第六至八自然段,介绍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人类。第九自然段,写克隆技术有着诱人的前景。

这篇课文,内容较好理解,学生一读就知道。面对这样的文本,如何上出有语文味道的语文课呢?面对文本,我反复读着,最终我决定从以下两点作为突破口:第一,从课文第一部分(1-4)节,体会作者对“克隆”这个概念的全面阐述。作者先说什么叫克隆,然后讲到了低等生特的克隆,再引出高等生物的克隆。这种层层递进的写法,值得学习。第二,抓住文章的题目“新奇”,体会克隆技术新奇在哪里,文中第八节介绍新奇时,有三处双引号和一处省略号,引导学生体会这些符号的用法及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制造、配件、装配”在文中的实际意思,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词。由省略号,让学生再补充一句。有的学生说:“能够培植出头发,让脱发的人免遭痛苦。”

从这两方面入手,得其意,得其言,得其法,从而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

《神奇的克隆》教学反思11

《神奇的克隆》是一篇介绍克隆技术的科普类说明文,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有关克隆技术的科学知识。

1.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兴趣。我用《西游记》中孙悟空故事引出课题,学生兴致盎然,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学生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

2.教学本课时,我采用我校高效课堂教学的四步模式尝试教学,主要在“设疑探究”中精心设计问题,以便学生自学、合作、探究。根据本课特点,在此环节中我设计了六个小问题统领全文。问题小,课文内容清晰,因此在小组里学习起来就相对简单,学生很快就完成了学习任务,只是对说明方法有疑问,我便把这个问题集中起来集体讲解,在学生疑难之处讲就体现出来了,效果非常好。

3.激发思维,大胆想象。在认识到克隆是把“双刃剑”后,让学生天马行空想像,“假如我能克隆,我想克隆……”要求学生做到想法必须对人类有益。此处的设计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课后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课后可以畅谈自己的想像,以此达到领悟课文语言内涵的目的。这一环节,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更训练了他们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乐于交往、合作的精神。

但是整节课下来,我仍有许多困惑:

1.本课教学过程中,体悟和读书之间的矛盾还是没有处理好。我为了采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文本内容问题化,为了体现这种模式,就忽视了学生的朗读训练。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篇课文是说明文,其情感因素不是特别强,所以更加忽视了学生的朗读训练。

2.学生培训不到位。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合作学习还是有流于形式之势。虽然平时也对学生进行了学习方法的指导,但终究是不够细致,以至于在公开教学这样的场合,学生不敢真正动起来。有些组长话说不响,有些组员无所事事,汇报时成了好学生的天地,使后进生更加掉队了。这个问题很严重,给我敲响了警钟,今后在学生训练是还需想办法,逐步提高。

《神奇的克隆》教学反思12

“万事开头难”,上一堂课如果从一开始就调动起了学生的兴趣,之后的进程也会轻松许多,而能做到这一点,首先得益于说明对象的特点。克隆是学生很感兴趣的话题,神秘又属高科技,符合孩子想一探究竟的好奇心理。

可既然是事理性说明文,自然不乏抽象概念,如果教师只是按照文字死板地介绍,再有趣的话题也会变得沉闷。针对学生很容易在较冗长的理论前产生厌倦的心理,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

一、导入必须马上抓住学生的眼球,这就需要我们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导入对象

如本文我就以“如果你是一个球迷,你一定希望世界上多一个“罗纳尔多……”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样学生对什么是克隆、它究竟是如何进行运作、为何会有这么神奇的力量等问题产生浓厚的追问兴趣。调起他们的胃口,我再引入概念解说,即使再枯燥学生也会认真听讲。

二、充分利用反思维质疑,激发兴趣。

作者在介绍什么是克隆时,本身一句话就可以说完,居然用了四个自然段。

这是不是太啰嗦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致盎然,纷纷思考,答案精彩纷呈。生:这样更突出了神奇……

生:这样能把克隆介绍得更详细……

生:这是一种多方面的介绍……

一个个小手在高举,一种种思维在跳跃。面对孩子们兴奋的小脸,我感到的成功的快乐。“学习本段的写作方法”这个难点也迎刃而解。

三、用好资料,活学活用

如克隆羊的诞生过程中,我激发学生的热情,让他们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在介绍中,及时加上图片展示。学生边听边看图片,其乐无穷,又怎会排斥反感?其后我让学生再分类展示,克隆技术下诞生的其它动物品种,就激发起学生极大的热情。

四、开展辩论赛,让学生在思考中提出观点,活跃思维,在辩论中明确观点,

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起引导作用,但绝不能替代学生的阅读经验。而只有营造出轻松、活跃、和谐的环境气氛,才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教师抛出问题,而后作为旁观者,在必要时调动气氛或适时的调整学生的语言表达并进行恰当的鼓励,而学生能根据已学到的关于克隆的知识进行分析辨别,并能提出有说服力的理由,我的目的就已达到。

尤其令我高兴的是,一开始担心学生不严肃对待辩论,并只是从片面思考的情况并未出现,而结果让我备感欣慰,学生的回答都相当有条理且极具说服力。“你是支持还是反对克隆人”,学生有从伦理方面进行分析、想象,也有从人类基因方面进行考虑,提出将出色的基因进行克隆等,都很出采。但遗憾的是在辩论过程中作为教师我仍时常“不甘寂寞”地表明观点,也许会间接影响到学生的立场。有时我应该作为一个完全的旁观者,欣赏他们的表演就好,要把主动权给学生,相信他们的实力,使他们拥有更多自信,更多勇气。

最后,我感到困惑的是:理解和读书之间的矛盾还是没有处理好。虽然也知道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但是一到课堂上,要么缺少读书,要么理解不深入。看来,自己还要锤炼基本功,才能真正享受到语文的乐趣。

《神奇的克隆》教学反思13

对于《神奇的克隆》这一文的教学,我一开始就思考着:假如将教学重点放在对克隆知识的认识上,则会变成科学课;若放在说明文的学习上,又显得索然无味,所以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我根据课文内容以及学生学习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为正确理解克隆的“奇妙”之处,重在感悟文章的语言上。

课文以“奇妙的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作结,那么,克隆技术到底“奇妙”在哪里呢?这是一个有着很大张驰力的问题,可以以此为统领,引导学生揣摩前面的文字,去感受克隆技术的“奇妙”。奇妙之一:《西游记》中孙大圣“拔下一把毫毛,再吹一口气,毫毛立刻变成了一群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孙悟空。”奇妙之二:柳树的“插条”,马铃薯、仙人掌的“切块”便能培育后代。奇妙之三:细菌等单细胞微生物“经过二十分钟时间,就可以一分为二,再分为四个、八个……”。上述“奇妙”可以看作是“自然状态下的繁殖”,是克隆技术“浅层次的奇妙”,而下文介绍的克隆技术对人类的造福,则是克隆技术被人类“操控”后的奇妙用途。

不把语文课上成划句号的课,已成为目前大家的一个共识。对此课而言,这个理念尤显重要,克隆技术在造福人类方面,远远不止课文所提及的培育优质、高产的粮食和蔬菜新品种,及优良的家畜,也不仅仅局限于在保护生态、医学上的重要意义,第八节最后的省略号,给读者留下了太多的空白,引发读者去想象克隆技术的“诱人的前景”。因此,当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克隆技术的奇妙后,要引导学生利用书籍进一步了解克隆技术,除此之外,也可以“假如我是克隆专家”为题,让学生去想象,这也是诱发学生对未来科学的展望和憧憬。

《神奇的克隆》教学反思14

这篇关于克隆的说明文结构严谨,思路清晰。上课时,我采取让学生先整体感知课文,抓住(定义-范围-作用-前景)理清文章的结构。通过圈点勾画的方式,学生们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了什么是克隆,并就克隆对人类的意义进行了讨论,学生明确了克隆是一把“双刃剑”,对人类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知道了说明文的一些说明方法(如本文用到的下定义和举例子)。

在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后,我开始引导学生思考课前提出的问题:克隆是怎么一回事?请大家默读一、二自然段,画出能解释这个问题的语句。片刻,有学生开始举手了。几位学生都说到了这样两句话,“孙悟空紧急关头拔下一把毫毛,再吹一口气,毫毛立刻变成了一群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孙悟空。这就是克隆。”“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直接繁衍后代,就叫无性繁殖,也称克隆。”这两句话都是在说明什么是克隆。显然,第一句是形象化的描述,而第二句则是科学定语,这是两种不同的说明方法。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说明文,不仅要知道文章写了什么,更要清楚是怎么写的,也就是说明方法的问题。于是,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这两句话的不同表达方式进行再辨析。“请大家读一读,比一比,这两句话哪一句话更能说清楚克隆是怎么回事?为什么?”结果,学生一致认定第一句形象一些,易于理解。第二句则更为准确一点。通过比较,学生也明白了这是两种不同的说明方法。 最后,我给学生来了个总结:“为了帮助我们弄清楚克隆是怎么回事,作者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说明方法。第一种较为形象生动,一读就明白,也容易记住。第二种是科学定义,更为准确。两种说明方法各有所长。至于哪一种好,可以根据写作目的和读者的不同灵活使用。说明文是兼知识传输与说明方法渗透于一体的文体。自我感觉,这类型的课文,说明方法的渗透应与知识传输并重,而不能仅仅把它当做一般的科学作品解读。

《神奇的克隆》教学反思15

终于把“神奇的克隆”上完了,可是回过头来看,又觉得留下的空白太多,学生只是热闹于克隆太神奇,太奇妙了,想象将来克隆好多东西让人们享用不尽。

小学语文教材中说明性文章的本质及特点是什么?

第一,说明文大致包括三种具体样式:

1、带有一定文艺性的,指科学小品,如《南州六月荔枝丹》

2、科普性为主的,如《向沙漠进军》《宇宙里有些什么》《神奇的克隆》

3、实用性的,如说明书、解说词等

第二,说明性文章知识性、科学性强。

教学这一类课文时,根据其文本特点,老师抓住知识点,引导学生把握文本所承载的科学知识和说明方法,这是教学的主要任务。

第三、说明性文章一旦进入语文教学中,它就应由“科”改姓“语”。

既然是语文课自然有别于自然、科学等学科。教学说明性文章,除了达成知识目标之外,应该还有着更为重要的教学任务。激发科学的精神,发展学生的语言,学习说明的方法,追寻课堂的情趣……引导学生关注知识背后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作者思考问题、关注生活、细心观察的科学态度以及知识所折射出来的人文情怀与科学光辉,都应成为说明性文章的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教材中说明性文章是否需要说明方法的教授?

《语文课程标准》5~6年级的阅读目标中对于阅读说明性文章,有这样的要求:“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小学语文教材中说明性文章教学难在什么地方?

对于这类科普性质的说明文章,学生缺乏必要的科学知识储备,特别是我们农村小学的学生更是知之甚少。脸红地说一句,我这个做教师的也是只知个大概,课前还要临时“充电”,以防课上被学生难倒。所以,科学知识的缺乏,这可能是应试教育带给学生的又一影响。如课文当中的“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就让我无法去说,只能告诉学生:“是爸爸妈妈把我们带到了这个世界上,这就是有性繁殖。”

小学语文教材中说明性文章教学应注意什么?

说明文教学=讲解员介绍。教学时,如果教师像科技博物馆的讲解员那样,一厢情愿地去介绍科学知识,而学生枯坐冷板凳,成了只灌贮知识的容器。这样课上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迷迷糊糊,也失去了语文课的本味。

说明文教学=常识课。学生读到像《神奇的克隆》这样的说明文,科学知识匮乏的学生会有很多问题。如果教师再错误地说明文的目的是就是给学生以知识,那在教学中就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传达的主要内容时,千方百计地拓展关于该领域的知识,然而这样做,亦背离了语文教学的轨迹

神奇的窗口教学反思 篇5

这一课是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也是我新学期的第一次教研课。

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窗口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学会窗口的基本操作,从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本课的重点是认识窗口的各个部分,而难点是学会窗口的基本操作。

我为了上好这节教研课,首先把这节课的内容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值得思考的地方很多,通过我反复的琢磨,最终把重点放在了改变窗口的大小上,因为在上教研课之前,我在所教的几个班级进行试教,发现学生对于改变窗口这个环节,能够想到很多方法,说明他们在不断地动脑筋思考问题。

在上课一开始,我首先直观地让学生感知鼠标的位置,并通过学生反馈的`答案引导出我要讲的主题;接着我把事先打开的两个窗口(“我的电脑”、“写字板”)隐藏在任务栏中,打开其中一个窗口让学生们仔细观察,说出窗口的组成,同时对照书上的图例找到对应的部分,了解各个部分的功能和意义,在了解了各个部分功能和意义的基础上,试着让学生们自主学习移动和切换窗口两个内容;最后讲到改变窗口的大小,在这个环节里学生们都知道最简单最常见的操作方法,这时我就问:“你们还知道其他的方法吗?”,有的学生就陷入了沉思,有的学生一边进行尝试一边思考,有的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这些学生都是知识面比较广的学生),顿时学生们的激情高涨,兴奋度提高,而且都在争先恐后地去寻求答案,课堂气氛也活跃了起来,结果学生们找到了很多方法,有些方法还在我的预设之外。

整节课下来,我按照由易到难的流程把知识传授给了学生,学生们对窗口的“神奇”是很感兴趣的,一部分学生还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有善于发现的精神,但是他们对一些基本概念还很模糊。课后,我深刻地进行了反思,如果我采用任务驱动法,把相应的任务融合在每个环节里,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去解决问题,效果可能会更好;再就是课堂上我讲得过多了一点,应该把大部分的时间留给学生,并做好指导;还有就是我应该把“神奇”之处用一个更加有趣的方式体现出来会好些,同时可以把学科和学科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出来,比如把WINDOWS翻译成汉语就是窗口的意思,学生肯定会更容易理解。

《神奇的数字表》教学反思 篇6

系统设计为以下几个模块:DCV校准、ACV校准、DCI校准、ACI校准、OHM校准、数据存储、数据显示和数据打印。

(1) 校准器的输出控制。校准系统的每项功能模块的控制过程相似, 只是实现控制的命令不同。下面以DCV功能的校准模块控制5520A输出信号为例, 说明控制过程的实现。系统运行后, 先检查并设置好各仪器的状态后, 通过“选行”函数选出需要执行的命令语句, 然后将该命令语句传递给VISA Write函数, 待仪器稳定后, 再采用VISA Read函数读取仪器相应的数据信息, 确认校准器正常输出后, 再用8508A标准数字多用表和34401A被校数字多用表分别对该校准源输出的信号进行测量。

(2) 数字多用表的测量控制。系统控制数字多用表 (DMM) 测量5520A输出信号时, 模块功能实现方式与上述方法类同, 都是通过VISA函数向仪器设备写入SCPI命令, 不同的是对于校准源, VISA函数读的是状态信息, 而对于数字多用表VISA函数读的是测量数据。

(3) 校准流程。开始※校准信息录入※分别控制5520A, 8508A和34401A复位※直流电压校准※交流电压校准※电阻校准※直流电流校准※交流电流校准※数字处理及保存※依次控制5520A, 8508A和34401A复位※结束。当5520A在程控状态下无法输出高于33V电压时, 在输出语句中加上“*CLS”语句清除报警信号, 如:“out 100V;oper;*cls;oper;”。当5520A在3A电流点无法输出电流信号时, 在3A (含3A) 以上时, 需要由大电流输出接线端 (20A) 输出电流。

(4) 仪器安全问题。在程序中优化功能、量程的切换顺序, 确保仪器安全。

《神奇的书》教学反思 篇7

《神奇的书》是一首短小精悍的小诗,作者以形象的比喻,简洁的语言,热情讴歌了书的神奇、书的魅力、书的美丽。在导入课题后,我让学生读读诗歌,在初步了解诗的大意后,让学生说说懂得了什么,然后带着这种理解,再读读每一小节,加深对诗的理解。之后,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书”的神奇表现在哪里,抓住重点诗句来理解。

我还引导学生体会一二节运用对比的写法,边理解诗意,边让学生想像,还可以用哪些事物做形象的对比,来突出的书的神奇,然后让学生仿照前两段的写法,再写一写。学生写出了:“没有一艘神奇的飞船,能像一册书籍一样,带我们去探索宇宙的奥秘;也没有一列非凡的列车,能像一部史书一样,带我们去穿过时空的隧道。”等诗句。由此看来,学生对书的神奇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体会。

《神奇的克隆》教学反思 篇8

《神奇的克隆》这一课也是一篇科普类的课文,学生对这种课文比较感兴趣,同时课文内容比较容易懂,所以在教学《神奇的克隆》一课时,引导学生理解克隆的含义时,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我们可以自己复制自己,想象是什么情景?把“复制”这一概念引入,学生积极性很高。此时教学第二自然段时,要求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写动物的“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的句子。

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发现“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的区别。教学中指导学生理解“每只动物都有自己的爸爸妈妈”。与复制的不同,学生很容易理解其区别。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各种生物的克隆情况。另外教学这一课时,注意一些过度性的语句,让学生学会一般科普类作文的写法,学生学得很有兴趣。

《神奇的数字表》教学反思 篇9

关键词:一对一数字化学习

一、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认识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模式是指在移动计算机环境下学生一人和数人 (一般不超过4人) 拥有一个电脑终端的数字化学习。它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应用技术开展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 发展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具有如下鲜明的特点: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 学习是个性化, 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学习是以问题或主题为中心的;学习过程是进行通讯交流的, 学习者之间是协商的、合作的;学习是具有创造性和再生性的;学习是可以随时随地的。

《电的安全使用》这节课就是在无线网络环境下, 利用Eclass网络教学平台, 整合“初中维基 (Wiki) 百科”、“安全用电学习教室”专题网站等数字化学习资源, 通过灵活的交互机制, 创设一个开放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在十分宽松的氛围中, 通过“三互合作式”即“导学互助、探究互动、讲练互评”, 指导学生使用移动终端开展一对一数字化学习, 构建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课堂”、“分层差异化的学习课堂”。

二、教学过程分析

1. 课前预习, 共建资源

课前我在Eclass平台上给学生布置了两个预习任务:一是调查电在自己家中有哪些应用;二是通过上网查找资料, 编辑完善学校“初中维基 (Wiki) 百科”网站中“触电”、“安全用电”两个词条的内容 (见图1) 。目的是通过实地调查, 联系生活实际, 让学生切身感受电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利用维基平台“共创共建”的特点, 师生集体编辑词条, 共建数字化学习资源, 是希望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和体验,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事实上, 这个预习作业确实达到了预定目的, 学生的参与热情非常高, 每个词条参与编辑的人次达到了20余次。

2. 导学互助, 引入新课

上课刚开始, 我通过Eclass平台给学生投射了关于“美丽的深圳夜景”、“衡阳电影院大火”、“不断发生的触电事故”、“首批带电作业工人驯服‘电老虎’”等内容的网页资料 (见图2) , 要求学生通过上网浏览这些材料, 谈一谈自己的感受。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电的两面性和安全用电的必要性, 引入学习主题。同时, 通过“首批带电作业工人驯服‘电老虎’”新闻资料让学生认识到只要掌握安全用电的知识, “电老虎”一样会被驯服, 以此消除部分学生对电的恐惧感, 增强安全用电的信心。

3. 探究互动, 个性学习

这是本节课的主要环节, 我设置了四个探究主题, 分为“规定主题”和“自选主题”, 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任务, 根据各自兴趣组成学习小组, 利用老师在Eclass平台提供“生活用电学习教室”专题学习网站、“初中维基 (Wiki) 百科”等数字化学习资源, 分工合作, 开展在线探究, 并把学习成果制作成简易演示文稿上传, 最后派代表上台汇报, 小组间互相补充。在无线网络和移动PC支持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下, 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 通过人机、师生、生生、小组等多向互动, 学生激情四射, 思想的火花在体验、探究中闪烁, 不时闪现出创造性的发现。整个过程学生积极、投入, 氛围热烈, 效果显著, 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课堂”、“分层差异化的学习课堂”。

4. 课堂小结, 构建体系

利用Eclass平台的“Powerconcept”模块功能, 我用概念图的形式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并要求学生完成其中的填空 (见图4) 。学生在认真分析概念图的基础上完成填空任务, 以此达到构建本节课完整知识体系的目的。

5. 讲练互评, 查漏补缺

Eclass平台的“练习测验”模块具有先进的学习数据统计功能, 且操作简便、即时反馈, 我利用此模块给学生投射“课堂练习”, 指导学生进行在线测试, 并根据系统即时反馈的学习数据进行简要评价和有针对性的讲解。学生则根据自己的测试情况, 查漏补缺, 有的放矢地巩固本节课学习内容。

6. 课外拓展, 分享智慧

在最后环节, 我布置学生课后利用专题网站“生活用电学习教室”、“初中维基百科”等在线资源继续学习安全用电的相关知识, 并通过上传和展示作品、在线讨论交流等形式, 让学生参与智慧分享, 继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把课上学到的内容延伸至课外, 养成自主探究的好习惯。

三、创新点分析

1. 师生共创共建学习资源

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教学与生活的各方方面背景下, 学生获取信息与知识的途径多元化, 他们本身就成了特殊的学习资源的开发者, 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经历、兴趣都可能成为学习资源。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 课前利用“初中维基 (Wiki) 百科”网站师生共建词条, 课后上传电子作品, 进一步补充专题学习网站内容,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使学生从外部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 从学习资源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资源建设的主体, 这不仅有利于增加学习资源的来源, 而且使学习资源更接近学生的学习需要,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及创造性能力。

2. 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有机整合

培养知识经济时代所需的创新人才是教育所肩负的特殊使命, 数字化学习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作为数字化学习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具有多媒体、超文本、虚拟现实、友好交互和远程共享等特性, 必须将其进行整合和应用, 才能更好地为培养创新人才服务。本节课利用Eclass网络教学平台强大的交互功能, 将“初中维基 (Wiki) 百科”、“安全用电学习教室”专题网站、概念图、在线测试系统等数字化学习资源进行有机整合, 为学生的个性化探究学习创设了一个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学习资源体系, 使网络中的学习资源和各项服务功能发挥最大的效用, 同时也使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这不仅充分利用了学校前期信息化建设的成果, 大大缩小了学生网上搜索的范围, 同时教师也能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 提高课堂效率, 实现其整体最大效益。

3. 自主探究的学习课堂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获取新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 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学习方式的转变也是时代的要求 , 是学生个性学习的需要。但是, 在当下的教学实践中, 由于缺乏对“自主合作探究”内涵的深刻认识, 人们更多追求可见的形式, 把对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窄化为对课堂教学形式改变的追求, 自主合作讨论在课堂中被异化为课堂组织形式的一种点缀。本节课在无线网络、移动PC和Eclass平台支持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下, 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和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另外, 通过小组配合、沟通、多元互动, 对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的集体加工, 并能对活动的成效做出评估。在这里, 学生成了学习真正的主人, 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乐学、会学、善用”的特点。

4. 分层差别化的学习课堂

现实教学中由于各个学生的先天素质、教育影响和主观努力程度的不同, 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上存在明显差异。如何在现有的平行班级授课制条件下, 找到适应学生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个体学习需要、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程度发展的个性化教学模式与实施策略 , 已成为新课改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本节课设计了多层次的教学目标, 在布置学习任务时, 设置“规定主题”和“自选主题”, 学生根据各自的能力和兴趣自主选择学习目标, 利用Eclass平台强大的交互功能和兴趣相同的学习伙伴组成学习小组, 进行合作探究;在“讲练互评”环节中, 还可以按小组学习内容给各小组成员投射不同的练习, 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 从而实现集体教学与个性化学习的有机结合,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和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四、教学感悟

1. 学生惊人的创造力

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 令我感受最深的是探究互动成果展示环节, 学生利用所学数字化学习资源在线探究, 将收集到的信息转化为自己思考的果实。他们的成果汇报让人耳目一新, 小组互评细致、锐利、深刻, 一个“双线触电”, 在学生的拷问下, 居然能有那么多值得注意的细节。还有课前在“初中维基 (Wiki) 百科”网站编辑的“触电”和“安全用电”词条, 条理之清晰, 内容之丰富, 比起“百度百科”中那些被千万网友编辑过的相关词条, 有过之而无不及, 真是不能小看学生的能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无疑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为教学带来了新鲜的空气, 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 力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使学生获得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发展能力的愉悦, 是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实践能力的最有效方法。

2. 信息技术融合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插上翅膀

从教十年来, 我一直致力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摸索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有效途径, 也尝试使用各种各样的数字化平台辅助教学, 以期达成愿望, 结果都不尽如人意。以Eclass为代表的现代在线教学平台, 有着强大的交互功能, 实现技术、教学法和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 且灵活运用于教学之中。它提供了完全的个性化学习环境, 使得各种分层差别化的教学方式得以施展。一句话, 在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数字化环境下, 学生如同插上了一对隐形的翅膀, 通过参与、分享、创造, 在知识的天空自由快乐地翱翔!

参考文献

[1]李雪.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1-1

[2]刘萍.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N].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学报 (西安) .2005.22 (5) :76-78

[3]赵杰.基于Wiki的协作学习行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4-5

[4]云伟潮, 李阳.应用Wiki技术构建新型课堂[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 (15)

[5]张浩, 祝智庭.一对一环境下的学习变革[J].远程教育杂志.2008. (4)

神奇的货币教学反思 篇10

2、纸币与金属货币的关系,商品的基本属性和汇率是学生最难理解的`知识,(尤其是20XX年汇率高考题的分析)是本课的难点。对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学生能区分就可以,点明其实质。

教学建议:

1、要利用好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要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教材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的关系。

2、必须让学生提前预习,最好印发导学案,让学生先思考,把预习中疑问写出来,同学间可以讨论,把疑问留在课堂上,课堂上老师进行解释。

3、课堂中,老师不必面面俱到,应该有突破重难点,一些简单的知识一带而过。

4、小结本课完后,应当留下五分钟以上的时间,进行质疑。这样可以解决,我们在课堂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或不能俱到的知识。

神奇的水教学反思 篇11

科学课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回顾我整节课的教学,无论是对教材的处理,还是对材料的选择,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为学生自由地展开学习过程,提供了适当的条件。《神奇的水》一课,着重使学生经历一个科学探究过程。根据餐巾纸和水相互作用的结果,认识毛细现象发生的原因;同时使学生认识水的张力的大小。本课的教学特点,要把认识因果联系的思维过程设计得生动。基本过程是:观察水沿餐巾纸上升,引出问题:“水往低处流。水沿餐巾纸上升是怎么回事?”有能发生毛细现象的,要体现 “孔”、“隙”的多样性;要有典型的孔和隙,有像布和纸那样的孔隙,有像土壤那样的孔、隙。

本课中,我首先让学生解释水沿餐巾纸上升,解释后又让学生找出与餐巾纸类似、水能沿着它上升的物体,说出这些物体的共同点。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经历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经历怎样思考,怎样验证自己的解释。经过这样思考:

(1)全体学生明白了假设的内容。

(2)经历了一次由此及彼,学习全面思考的过程。(3)通过思考为“用什么材料进行实验,怎样进行实验,实验中观察什么等后续的学习活动”,建立了充分的基础,特别是为推理建立了充分的基础。

在教水的张力的时候,让学生知道杯中的水要满,忽视了强调实验中“杯中的水一定要很满”这一环节,以致于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有些混乱,实验结果出现了误差。在后来的课上我就尽量做好实验前的强调工作,如怎样减小误差等,学生听后,在实验中就能注意到,实验效果也好些。学生在做实验到后期时耐心就大大减少了,开始还能一个一个地放回形针,到后来就一下子放很多个,结果就有误差,这样对水的表面张力的认识就不够深刻。而且有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意识到了某些问题的存在却不能引起重视,对实验结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如实验时要小心桌子,以免水翻出来。

《神奇的数字表》教学反思 篇12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 数字多用表 (以下简称数表) 的性能日益提高, 应用也越来越普及, 不论是航空航天等科研前沿, 还是平常百姓家, 几乎随处可见其影子。数表一般都有五大基本功能:交、直流电压测量功能、交、直流电流测量功能, 以及电阻测量功能。有的数表还有其它辅助功能, 如频率测量、电容测量、三极管引脚测量等。这些测量功能一般都通过其圆形转盘上的指针来选择, 并与量程一一对应。数表对其测量结果必须满足一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否则可能导致危险事故, 甚至危及生命和财产, 因此, 必须对其进行计量检定。

对数表计量检定后的数据处理, 目前基本上都是通过人工计算来完成, 这种方法存在较多弊端。首先, 效率低。复杂计算一般都借助于计算器来完成, 由于对正负数字和运算符号等的人工输入速度限制, 导致人工运算效率低下。其次, 出错率高。数表检定中某些测量值有正负之分, 有频率影响, 加上基本量程和非基本量程等诸多因素, 一块数表需要测量的数据就达上百之多, 对其进行相关处理又导致计算量成倍增加, 这些巨大而繁琐的计算, 人工处理时很容易出错, 从而导致错误结论。最后, 制约了数表检定的自动化发展。数表检定的自动化是大势所趋, 人工计算法显然不能顺应这一发展趋势, 若不能有效解决这一瓶颈就很难实现自动化检定。

2 实现过程

数表检定方法是在完成基本信息录入后, 在被检数表和标准检定装置的测量项目和范围的交集内, 由标准检定装置输出一个标准值x0 (视为真值) 给数表, 数表显示值x即为测量值, 从而可以求出绝对误差t=|x-x0|;再根据数表的技术资料查找并计算出其准确度等级p (一般用在各个量程内读数的百分比与显示字数的组合来表示) ;当t≤p时, 此数据合格, 否则不合格并做出标识。如此循环直到测量结束, 若所有数据都合格, 则最终给出“所检项目合格”的检定结论, 反之注明不合格项, 下面是具体实现过程。

2.1 数表检定前的基本信息录入

由于每一块被检数表的用户、生产厂家、型号、编号等基本信息都不同, 因此在开始检定前必须对这些信息进行登记和录入。同时也应该有标准检定装置的相关信息, 如名称、型号, 编号、证书编号、有效日期以及检定的项目、范围、不确定度等。另外还应该有检定机构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以及检定所依据的文件等信息。录入完这些基本信息后, 就可以进行数据测量了, 下面重点探讨实现测量数据的自动处理过程。

2.2 测量数据的自动化处理

数据处理的流程如前所述, 为此需要求出任何一个测量值的分辨力 (字) 从而求出被检数表的准确度、测量误差、合格与否的判断。

2.2.1 求任意测量数据的分辨力及准确度

分辨力计算。因为对任何一个数都可以取其整数部分, 若取整前后的长度不发生变化, 那其一定是整数, 否者就是小数, 而且因其小数点占一位故取整后的长度至少减短两位。因此借助Excel的相关函数就可以确定出此数的末位一个单位的值, 即此数的分辨力或者一个字的大小。

2.2.2 测量误差的计算及其结果判断

若标准值x0与测量值x极性相同, 则绝对误差t=|x-x0|;若极性相反, 则t=|x+x0|。再将其与上面求出的p相比较, 从而给出合格与否的判断。对直流电压和直流电流需要正负极检定, 只有两个数据同时满足以上条件时才算合格, 因此还需要借助Excel的AND函数对其判断。

2.3 最终检定结果的判定

在Excel中通过选定区域并拉动鼠标可以复制一类公式到相应区间, 而且除绝对引用外系统都自动调整各个变量, 这为编辑公式带来了很大方便。实际工作中一般都将被检数表同一个量程放在一个区间, 以便于参数调用。当所有测量都完成后, 需要对各个测量数据合格与否进行统计, 从而在醒目处给出最终检定结果, 这一功能可以通过查询函数来实现:

最终检定结论=IF (COUNTIF (K53:K225, "*不合格") =0, "所检项目合格", "除*外, 所检项目合格") ;

式中, COUNTIF (K53:K225, "*不合格") =0是对K列53行到225行中信息为"*不合格"的统计数目, 若其值为0, 则全部测量数据合格, 给出“所检项目合格”的结论, 否则“除*外, 所检项目合格”, 查找范围应根据实际情况而适当调整。

另外, 借助Excel的日期函数, 可以自动实现检定日期和有效日期更新, 尽量减少人为因素, 以提高检定证书的客观公正性:

检定日期=TODAY () ;数表检定周期为一年, 故而

有效日期=DATE (YEAR (TODAY () ) +1, M ONTH (TODAY () ) , DAY (TODAY () ) -1) 。

3 实验验证

表1是研究过程中生成的某数表检定结果, 其中有部份测量数据作为调试用而做了一定修改。从表1中不难看出, 本文计算方法和编写程序正确, 数据处理的正确率达到了100%。

4 小结

本文依据相关的数表检定规程, 在传统数表检定方法的基础上, 应用Excel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实现了数据的自动化处理, 从而提高了检定工作的效率, 消除了数据处理中的错误, 也为进一步研究和实现数表检定的完全自动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摘要:针对数字多用表计量检定过程中需要处理大量数据及其人工计算的种种弊端, 本文应用Excel强大的运算能力对测量数据进行自动化处理, 并通过实验论证了其处理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从而提高了数字多用表检定工作的效率和检定结果的正确性, 为实现数字多用表检定的完全自动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神奇的数字表》教学反思 篇13

学科:美术 凌云中学:李慧媛

情境:1.课件出示儿歌:1像铅笔细长条,2像鸭子水上漂,3像耳朵听声音,4像红旗迎风飘,5像称钩来卖菜,6像豆芽咧嘴笑,7像镰刀割青草,8像眼镜头上戴,9像勺子来盛饭,10像油条加鸡蛋。

2.学生读儿歌。

数字除了用来记数,还可以用来干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神奇的数字画。出示课题:神奇的数字画。

3.课件展示数字画,学生观察数字变形的特点,找出其中的规律和奥秘。学生思考自己最喜欢哪一幅作品?学生交流,教师适时讲解运用了哪些数字。

任务:1.能用数字的变形设计各种人物、动物、图案等。

2.通过欣赏数字画,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3.通过小组进行创作,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

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儿歌:1像铅笔细长条,2像鸭子水上漂,3像耳朵听声音,4像红旗迎风飘,5像称钩来卖菜,6像豆芽咧嘴笑,7像镰刀割青草,8像眼镜头上戴,9像勺子来盛饭,10像油条加鸡蛋。

2.学生读儿歌。数字除了用来记数,还可以用来干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神奇的数字画。出示课题:神奇的数字画。

3.课件展示数字画,学生观察数字变形的特点,找出其中的规律和奥秘。学生思考自己最喜欢哪一幅作品?学生交流,教师适时讲解运用了哪些数字。

二、教师示范,引导绘画。

教师绘图说明设计方法。

1.先将0放大画一个大圆圈,这是人的脸;

2.在圆圈顶部画出三个1(也可以用3来画),这是人的头发;

3.在圆圈两侧各画一个3,这是人的耳朵;

4.在圆圈内的上部分画两个卧着的1,就是眉毛;眉毛下面画两个0,0内画一个1表示眼睛;

5.在圆圈中部画一个7(也可用8来画),就是鼻子;

6.鼻子下画两个卧着的3,再在两个3之间画一个卧着的1,这就是嘴巴。

7.运用彩色笔对人的形像进行装饰,一幅简笔人头像就完成了。

三、学生探究,动手创作

1.学生分组,运用变形的数字设计自己喜欢的人物、动物、图案等。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完成设计,及时表扬构思新颖、有创意的设计。

2.在学生绘画的过程中,教师提醒学生回忆自己所见过的电视、动画片、玩具等看见过的图案进行创作,还可以对图案画上不同的颜色进行装饰。

成果:通过实践活动,形成下列成果:

一份设计思路图。一份数字画。一份评价标准表。

资源:

通过到图书馆、书店、网上等多媒体查找收集资料,做好笔记。

评估:

1、交流心得体会。

2、评选 “最佳集体设计奖” “最突出个人设计奖”

优秀(5分)良好(3分)继续努分工协作

小组成员分工明确,任务分配 工较明确,任务分 确,任务分配不合理,合理,有小组分工 配较合理,有小组 无小组分工职责明细 职责明细表。全分工职责明细 单。优秀(5分)良好(3分)继续努信息来源 能使用适当 能从网络或其分渠道 的搜索引擎从网 信息、使用信息。获取信息,但信息选择 络等多渠道获取 不正确,信息使用不恰 信息,并合理地选 当。择信息、使用信息。

上一篇:土地流转的案例下一篇:部编版小兔运南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