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小学作文)

2024-04-21

送别(小学作文)(精选5篇)

送别(小学作文) 篇1

送别

开学了,我要去县城念书。爸妈多少有些放心不

下,毕竟我从未独居在外。走之前,妈妈给我准备了行李,爸爸千叮万嘱要我在学校好好学习,一切自重。

送别(小学作文) 篇2

古诗由于其丰厚的文化底蕴, 一直受到老师们的热捧。作为教材组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许多老师对古诗教学进行过深入研究, 其中不乏名师大家。但是如果细加辨别, 我们就会发现, 在这看似是“春色满园”的古诗教学中, 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其中一些是具有共性的问题。

例1:

《望洞庭》《峨眉山月歌》是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里的两首古诗, 均涉及秋夜景色描写。有教师在设计中, 把教学分成这样两个板块:“一方面引导学生潜心语言, 关注表达, 在与诗中意象的亲密接触中领悟诗意;另一方面, 引导学生在‘比较阅读’与‘拓展阅读’中感悟诗歌如何借助意象传达情感, 在加深感悟的基础上反复诵读, 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探究兴趣, 初步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

例2:

《芙蓉楼送辛渐》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这一部分中的一首诗。在教学中, 有教师是这样安排教学内容的:“一读: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二解:解决字词, 理解诗意;三感:体会诗人感情;四比:在比较中发现送别诗在内容描写与情感表达上的相同点。”

以上两种教学设计, 初看似乎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如果我们参照课标中古诗教学的学段目标, 就会发现, 这两位教师都忽视了古诗教学的学段要求。例1 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可以称之为“拔高型”, 其教学内容的安排超过了中段古诗教学的要求。这样的课堂, 由于教学目标的要求过高, 因而学生的学习负担会加重。而例2 中的教学内容安排没有达到高段的教学要求, 是一种“低就型”的教学设计。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 不能实现学习的增量, 其学习是低效的。

由此可见, 考量古诗教学的学段要求, 不仅是必要的, 更是迫切的, 它直接影响着古诗教学的成效性。

二、课标:古诗教学的理论依托

让我们来关注新课标对于不同学段古诗教学的要求:

(限于篇幅, 课标对三个学段古诗的具体要求此处略。)

仔细比对这三个学段的要求, 我们会发现一些共有的关键词“:诵读“”情感体验”。从中可知, 对于小学的古诗教学, 在诵读中体验诗歌的情感是一个贯穿始终的要求, 也是一个教学策略。除了共同点, 三个学段对于古诗教学的要求的不同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 对于情感体验要求的程度是不同的。在低段的教学中, 只要求学生能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学生不一定要能深切地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只要能对诗歌的整体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与体会即可。而到了中段, 课标就要求不但要能体会诗人的情感, 还要理解诗歌所表现的内容。高段要求能“体味”诗歌内容与情感, 这个体味, 不只是知道诗人在诗歌中呈现了怎样的内容,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还要知道这个内容和情感作者是怎样表现的, 有何妙处。不但要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

其次, 在不同的学段, 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方式是不同的。在低段, 其获得情感体验的方式是诵读和想象。在中段, 诵读是帮助学生体验诗歌情感的方式, 展开想象成了学生领悟诗歌内容的抓手。到了高段, 抓住“诗文的声调、节奏”等诗歌特有的实质成了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的手段, 这里已经涉及到了诗歌鉴赏的角度与方式。

但是, 这三个学段的诗歌教学目标与策略并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牵涉的, 相反, 它们之间是互为关联的。只有当前一个学段的教学目标达成了之后, 接下来一个学段的目标达成才能成为可能。也只有当学生掌握了简单的学习策略, 才能在新的学习中加以运用, 并在此基础上掌握更复杂的策略。

由此可知, 在小学的三个学段, 课标对于诗歌教学的目标定位各有侧重, 同时又是循序、渐增的。只有牢牢把握了各学段的诗歌教学目标, 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准确定位, 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三、循序、渐增:古诗教学的学段准则

当我们准确把握了课标的要求之后, 如何在实际的教学中, 真正做到各学段既有区别, 同时又能实现循序、渐增的学段准则呢?在人教版小学各学段的教材中, 均有送别诗的内容。我尝试以送别诗为例, 进行初步的探索。

通过以上表格, 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 同样是送别诗, 在不同的学段, 其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不同, 同时彼此之间又是相辅相成的。当学生第一次接触到送别诗时,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句, 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想象到的分别的情景, 以此来感受诗句所表达的丰厚情感。在《赠汪伦》一诗的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把自己读懂的诗句, 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 也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想象到的李白与汪伦告别的情景。即使学生说的内容与诗句的意思不完全贴近, 但是只要学生能够体会诗人与友人惜别的这份深情即可。

到了中段, 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诗歌学习的方法, 能够自己结合注释来理解诗句的意思, 通过品味诗句中的关键词, 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也就体会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在《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中, 诗人与友人的情谊通过“更尽”一词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学中, 可以围绕这个词, 引导学生想象他们把酒话别的情景, 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环境等,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与此同时, 由于学生对送别诗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 因此可以对学过的送别诗进行一些简单的比较、归纳与总结, 从而对送别诗有一定的整体把握, 由一首诗的学习走向一组诗的学习。

《芙蓉楼送辛渐》作为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中的一首诗, 其内容在教材的安排上可以起到这样两个作用: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增加积累, 另一方面也可对小学阶段学过的送别诗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和归类, 引导学生发现这一类诗词的一些基本特点。基于这样的教材分析及课标要求, 《芙蓉楼送辛渐》这首送别诗的学习不再囿于一首诗的内容理解, 而是由一首诗扩展到一类诗, 在比较中发现、归纳出送别诗某一个方面的特点或规律。在中段的送别诗比较中, 学生可以发现送别诗的内容往往涉及到景物描写。为什么作者在送别诗中要进行景物描写呢?为什么有些景物在送别诗中反复出现呢?这些问题在高段的送别诗学习中得到了解决:因为这些反复出现的景物就是送别诗的意象, 诗人借此来表达自己的送别之情。这样, 送别诗的学习在低、中、高段就实现了一个循序、渐增的过程。

送别小学作文350字 篇3

开学了,我和姐姐要去新加坡念书。爸妈多少有些放心不下,毕竟我们从未独居在外。走之前,妈妈给我们准备了行李,爸爸千叮万嘱要我们在学校好好学习,一切自重。 我和姐姐拖着两只大皮箱坐在门口等班车。爸爸妈妈围我们而坐,一言不发,都目不转睛地盯着远处空荡荡的公路。沉默中,长长的.汽车喇叭声传入我们耳中,妈妈轻轻告诉我们:“浩宇,浩维,车来了,上车吧!”说着便两手撑着膝盖慢慢站了起来,爸爸已拖着箱子帮我们挡车去了。我起身看了看四周,一切都是静止的,好像是为我们的离别而沉默。车停了,我看了看敞开的门,再回头看看爸妈,想到三年后才能回来,不禁有些伤感。但我们还是快步走上了车。在车里,我们找到了座位。望望车外,是一片荒草。我知道我们已经离开家了。

人教版小学古诗分类:送别诗 篇4

送别诗: 01、李白登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唐•李白 02、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 ——《山中送别》唐•王维 0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04、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唐•高适 05、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渭城曲》唐•王维 06、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洲。与君别离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王勃 07、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08、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送别_作文 篇5

送别· 拾起一片落叶,抬头,天空的颜色瞬间变得透明......题记

· 漫漫人生路,多少悲伤,多少痛?多少离别,多少泪?长亭外,古道边,送别_作文。夕阳山外山,天之涯......《送别》再次响起,或许...只有等待下一次重逢吧......· 她站在村头,我在她的身旁。

· 姐,不走行吗?我恳求着她。妹乖,等姐去赚了钱回来给妹买好吃的。姐的眼眶里带着离别的不舍,含着的泪,始终流下来了。姐。我用尽全身力气喊着她。姐摸摸我的脑袋,没有说话,只是微笑。车来了,姐没有回头,而是躲进了客车,我仰起头来看着姐,我与她隔着一层车窗,姐把脸贴在窗上,任泪水肆意的流着,初中一年级作文《送别_作文》。我望着行驶了很远很远的客车,依旧呆呆的站在那里,泪水流了很久很久,直到模糊了我的视线......· 那年姐15岁。· 后来跟姐保持着联系,很多时候都是在电话上跟姐聊天,姐说她的情况很好叫我不要担心,我也渐渐的放心了。姐走了两年了,我和她还未曾见过一面,差不多已经淡忘了姐得模样,但心中却永远不了姐曾经给我的疼爱。

上一篇:售后服务经理工作总结下一篇:国际金融习题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