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茶馆》(教案)

2024-04-16

老舍《茶馆》(教案)(通用8篇)

老舍《茶馆》(教案) 篇1

老舍先生是人民公认的人民艺术家,他塑造的很多任务也早已经深入人心。老舍先生早年留学英国,而他也正是在那时开始了自己的创作。

而《茶馆》则是老舍先生最成功的剧本之一,这其中的故事、人物以及语言都为人们津津乐道。

读过《茶馆》的人都知道,这个剧本是通过对一个小茶馆,名曰裕泰茶馆的地方所发生的故事进行描写,从而表现出中国从清末到民国的变迁。《茶馆》向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各阶层人民的生存状况,不论是他们的挣扎,抑或是他们的无奈,都被拉入故事中进行生动的展示。这部戏剧仿佛是一幅万生相,将我们完全带入了那个年代。在这部戏剧中并没有绝对的主人公,各个人物他们之间的关系交织成一张人物,共同推进着这个故事前进。老舍先生好似一个可亲的老者,脸上带着浅浅的忧伤,向我们讲述着那个时代的悲与喜。我想他生活在那个年代,他了解那个年代。

在小时候,我初次阅读《茶馆》时,并不能理解这其中蕴含着的深刻的哀伤。但当我长大后,再次阅读这部戏剧的时候,却生动地感受到了老舍先生在创作《茶馆》时,心中既愤怒而又无奈的悲伤。

在整部戏剧中,有两个场景是我始终都不能释怀的。我不能理解,我不能释怀,我也不能接受这样的中国人。

其一就是庞太监在买媳妇的时候,中间人克扣了人家卖女儿的银子却丝毫没有显露出一丝一毫的羞愧。最终老人用十两银子卖了自己养育多年的女儿。我不知道十两银子够不够养活一家人,但用十两银子卖了自己的亲生女儿,只是为了让家里人活下去。这到底是那个时代的悲哀,还是我们中国人的悲哀?被卖的姑娘昏了过去,庞太监却依旧在旁边大声叫嚣着,“我要活的。()”在姑娘醒过来的时候,庞太监大笑着说:“她又活了。”我不禁要问,这样的姑娘,到底是人还是个玩物?既是这样的玩物,那姑娘以后过什么样的日子也就可想而知了。

我想在那个年代,下层人民的生活大概皆是如此吧。贫苦人家的孩子还不如富贵人家里的一只狗。就像是杜甫曾经说过的,“朱门酒肉臭,路有饿死骨。”那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人活着,竟然不如一只狗。我又不禁要问,难道只有富贵人家的孩子是孩子,贫苦人家的孩子就不是人?试问谁家的孩子不是十月怀胎呢?谁家的孩子又不是含辛茹苦养大的呢?

其二便是小花与爷爷告别的那一幕,我读到了老掌柜的无奈,也读到了老掌柜的不舍。可他为了让孙女活下去,却也只能与她告别。这一幕与前一段写老人卖女儿的那一幕又异曲同工之处,离别皆是为了过活。每每读到这里,我都忍不住眼眶湿润,但正当这时小唐铁嘴便出现了,恰如其分的搞笑将气氛重新调动起来。我想这一定是老舍先生的精心安排。但在笑过之后,心中又不免有些淡淡的苦涩。不知道到底是该笑还是该哭。正是因为这样见风使舵的人太多,也正是因为这样欺软怕硬的人太多,才使得中国久久不能振兴,甚至险些亡国。想到这些,在看到这个本应搞笑的人物,又怎能笑得起来?

当然,让我对这本书爱不释手的同样还有剧中充满京味的语言,每次读到老舍先生的作品我都忍不住嘴角牵动。因为在他的作品中,那些早已沉睡多年的北京土话又变得活灵活现起来。儿化音加的恰到好处,老北京人的幽默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我总是在脑海里想象着一个慈祥老者的形象,将听过的故事用口语化到极点的北京土话一一娓娓道来。

在《茶馆》中,大力妈向老掌柜道别的时候说的“硬硬朗朗儿”,老掌柜在请客人落座时说的“您请着”都蕴含着浓郁的老北京特色。就像飘香的炸酱面,就像浓郁的豆汁,就像蜿蜒曲折的胡同,这都是属于老北京独一无二的味道。老舍先生作为一位地道的京城作家,作为一位血统纯正的旗人作家,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最地道、最纯正的北京。

也许有的人会说老舍先生的《茶馆》没有革命意识,没有向人们展示一个光明的未来。但我认为在那个腐朽的时代,改革的志士都被杀头,搞实业的商人都被欺压,在这样一个时代又如何看得到光明的未来?我记得剧中有一位曾经搞过实业、进过国会的知识分子到寺中念起了经文,不问世事。面对政治家的邀请,固执的坚持自己除了念经什么也不会。因为他已经对那个时代失望了,他已经对那时的政治失望了。我愿意相信这是真实出现在那个时代的场景。面对这样的黑暗,该到哪里寻找光明?我相信从始至终老舍先生斗不过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最真实的北京,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最真实的时代。

在那个时代,人们看不到光明,看不到未来。下层人民生活在黑暗当中,每天都在为下一顿饭在哪里而担忧。而统治者则夜夜歌舞,时时丝竹,不关心社稷,更不担心人民的死活。试问这样的时代,又要如何看得到未来?

老舍《茶馆》(教案) 篇2

一、人物语言和人物形象相符

在《茶馆》第一幕中, 马五爷端坐在原处随口来了一句 “二德子, 你威风啊”, 这句平淡无奇的话语将马五爷不可一世的姿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人物语言充分反映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在《茶馆》第二幕中, 做过国会议员的崔久峰, 在王利发劝他为国、为民出一份力时, 崔久峰一句“我只会念经, 不会干别的”就交代了崔久峰的过去和现在, 他曾经是旧民族主义者, 但在经历了辛亥革命的混乱政局后, 内心感到失望透顶, 看不到民族发展的希望, 于是表现出麻木不仁的样子。

《茶馆》中的第一句台词“唐先生, 你外边遛遛吧”, 是茶馆店主王利发说给茶馆内的客人们听的。唐铁嘴在茶馆中是一个吸食鸦片、日混饭的二流子, 他经常来茶馆中喝茶, 但是总是借故赊欠茶钱, 王利发对唐铁嘴的这种丑恶行为十分厌恶, 为了不影响自己的生意, 就打发唐铁嘴离开茶馆, 给唐铁嘴送茶也是为了不让他打搅到茶馆的生意。当以看面相混饭吃的唐铁嘴提出给王利发看面相时, 王利发却说: “我告诉你, 你要是不戒了大烟, 就永远交不了好运!”王利发并没有直接拒绝唐铁嘴给他看面相, 而是采取了教训的口吻, 充分表现出王利发对唐铁嘴的不屑和告诫。该剧中人物语言特色极为鲜明, 在平淡中展现出奇特, 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二、语言幽默, 人物性格突出

《茶馆》中的语言幽默, 极具生活化特征, 老舍先生一两句简单幽默的语言就能表现出人物的性格, 整部戏剧作品以喜剧的形式来表现悲剧, 让人意犹未尽, 回味无穷, 给人带来思考的空间。这种对黑暗旧社会无情讽刺的强烈艺术效果, 是戏剧作品的一大特色。茶馆中的伙计李三回答别人时说:“改良!改良!越改越凉, 冰凉!”让人听到后忍俊不禁, 继而又让人感到悲凉, 简单几句话却分反映出了那个时代的特质。当唐铁嘴说自己已经不吃大烟, 改抽白面, 并在众多茶客面前吹嘘大英帝国的烟和日本的白面时, 观众们哄笑, 并感到痛心疾首。吴祥子在敲王利发竹杠、讨好处费的对话中反复提到“意思”一词, 其实是指你若不按指示办事, 我们就会对你不客气, 对话中的几个“意思”极具语言的张力, 充分展现了宋、吴二人阴险、市侩的气质, 同时展现出茶馆老板王利发深谙地下交易、精于处理各种人物关系的精明个性。王利发在茶馆中见谁都请安、作揖, 在从父亲手中接手茶馆时, 也学会了父亲的处事哲学。当茶馆中的茶客议论时局时, 王利发吆喝各位“莫谈国事”, 这句简单的台词将王利发善于周旋、八面玲珑的人物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善于运用“京味儿”语言

《茶馆》表面上讲述的是北京城一个小茶馆的日常, 但实际上却是当时老北京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老舍在《茶馆》 中善于运用“京味儿”语言, 将老北京人呈现出的安分、机智、 滑稽、各安天命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茶馆》中的语言都是纯正的北京口语, 句子虽然简短, 但却生动传神, 对人物内心的刻画起到极大的作用。在《茶馆》第二幕的开头, 清朝都灭亡几十年了, 茶馆老伙计李三还不不愿剪掉辫子, 他说:“我留着我的小辫儿, 万一皇上改回来了呢?”这句对白是纯粹的北京大白话, 处处透露着“京味儿”的话语将老北京社会最底层人物的形象刻画得生动鲜活。老舍先生在戏剧《茶馆》的创作中, 十分注重戏剧的叙述功能, 并且十分重视人物对话的个性化和完整性, 整部戏剧中多使用具有幽默感的语言和浓厚的“京味儿”语言将清末各种阶级人物形象刻画得极为生动。戏剧中每一句台词都表达了人物的思想, 充分显示了人物的性格。老舍善于根据戏剧中人物的身份, 创作出符合人物心理的个性化语言。王利发语言谦恭、 善于应酬;常四爷语言豪爽、饱经沧桑;宋恩子、吴祥子言语狡诈、傲慢无礼, 老舍以简单的人物语言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四、总结

老舍先生在戏剧创作中善于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显的话语, 来表现出老北京人安分、机智、滑稽的个性特征, 其中最具代表的《茶馆》更能让人深刻地领悟到戏剧的艺术美。 由于该剧的语言形式独特, 深受广大观众朋友的喜爱, 所以这部经典的戏剧作品能在舞台剧中独占鳌头。

参考文献

[1]老舍.茶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2]梁素芳.《茶馆》语言艺术初探[J].中国期刊网, 2007 (20) .

论老舍茶馆的崛起 篇3

摘要:包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在内的团体或个人都对目前国內茶馆行业的发展现状做出了分析并预测了其未来的发展形势,然而在学术界这还是一个鲜有涉及的议题。他们的研究更多的关注于国内茶文化的发展这一影响因素,这同时也构成了对这一主题的一般研究框架。而时一个专注于服务、并且有深厚文化内蕴的茶馆来说,影响其发展的因素主要整体布局或设计,经管理念和宗旨以及企业文化三方面。

关键词:整体布局;特色;使命;企业愿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伴随着国际地位的提升,这个文化古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的关注;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将成为关注的焦点。另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国人怀旧情结的复苏也使茶馆行业正成长为一个朝阳产业,统计资料显示,中国茶馆数目每年以几千家的速度上升着。然而根据目前中国茶馆行情来看,大多经营者都处在原始资本积累阶段,目光放在短期经济效益上,对产业长期发展没有大局上的考量。

就拿北京来说,大大小小的茶馆五六百家,却只有老舍茶馆享有“城市名片”的美誉,并蜚声海内外。自开业以来,已累计接待了七十多位各国政要及众多社会名流,这表明经济发展带给茶馆行业的机遇与茶馆行业畸形发展之间的矛盾并不是不可调和的。只要经营策略和战略定位准确,搭乘经济发展的快车,让中国茶馆行业做大做强,并且走向世界并不是不可能的。

可以说老舍茶馆为本行业其他茶馆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借鉴模式,探清老舍茶馆崛起之因能更好的为已在茶馆行业立足和准备进入该行业的创业型茶馆服务,从而提高整个行业的运作效率,并为中国茶馆走向世界贡献力量。

1整体布局与设计

位于六朝古都北京前门西大街的老舍茶馆,是一家有着二十年历史的,集书茶馆、餐茶馆、茶艺馆于一体的多功能性大茶馆。二十年的风风雨雨,它始终以“振兴古国茶文化,扶植民族艺术花”为宗旨。积极弘扬民族艺术,为京剧、曲艺演员提供施展才能的场所,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为祖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北京的“城市名片”,自开业以来已累计接待了50多为国内外政要和众多的社会名流,成为许多国外游客在京的必游之地,

老舍茶馆的前身是1979年由尹盛喜带领二十几个待业青年创办的青年茶社,当时刚刚改革开放,他们靠着一千多元的贷款,创办了北京大栅栏贸易公司,卖起了大碗茶,每晚两分钱,后来就成为了赫赫有名的“老二分”,现在,老舍茶馆门口右侧任然有大碗茶,谁都可以喝,每碗两分,一是要让员工记得创业的艰辛,二是显示其历史。

茶馆外边是飞檐式设计,门前有两幅回文对联,一是“前门大碗茶,茶碗大门前”,另一是“满座老舍客,客舍老坐满”,顺读倒读妙手天成,第一联不但说出了茶馆的位置(前门),而且向我们介绍了茶馆门前的老二分大碗茶;第二联更是将茶馆红红火火的生意表现的淋漓尽致,体现了茶馆设计者的匠心独运。

茶馆分为三层,一层是新京调茶餐坊,二层是四合茶院和茶庄,三层是大碗茶酒家和演出大厅,累计营业面积达三千多平方米,整体设计沿袭了明清时期茶馆的风格和特色,厅内陈设清新、古朴、典雅。

刚进门,一楼大厅右侧另开一口,进去就是茶餐厅。旁边是总服务台,服务员各个面带笑容,很有亲和力,令人愉快随和了许多,总服务台的对面是一宗铜像,展现的是前美国总统老布什与老舍茶馆总经理尹盛喜先生握手的一瞬间,老布什是第一个做客老舍茶馆的国外元首,是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事。将他与尹盛喜先生的铜像立于一楼大厅显眼的位置,体现了茶馆的定位,标志着茶馆从一个平民茶馆到高档茶馆的过渡,之后国外政要和社会各界名流频频做客老舍茶馆就说明了这一点。

新京调茶餐坊属历史上京城六大茶馆类别之“大茶馆”形式,是集餐茶戏于一体的综合性茶馆。进门时的屏风采纳了皇宫顶部的图案,舞台的背景是四合院顶部的俯视图,从包间、雅座到散台的独特设计,配合灯光效果,使这大茶馆颇具小剧院的感觉。回廊中充分展示了老北京的民俗画卷。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五行八作,摔跤、中幡、京韵大鼓等泥塑大师的经典巨作将老北京点滴的市井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眼里欣赏着民间剪纸、皮影、鬃人京剧人物等艺术精品,耳畔响起的则是胡同里走街串巷,买卖吆喝声。

沿着楼梯到二楼,迎面而来的是老舍茶馆茶庄,有各类名茶、茶具、与茶相关的书籍。名茶有诸如大佛龙井、安溪铁观音、云南普洱等等,包装复古、考旧。值得一提的是,老舍茶馆自制的奥运五环茶,奥运五环旗的五环加白底,六种颜色恰好与中国传统的六大茶类名称相吻合。奥林匹克精神追求团结、友好,正与中国茶道精神所提倡的“和”异曲同工。老舍茶馆创造性的将它们联系在了一起,从而获得巨大的成功。茶具以紫砂壶为主,造型各异的紫砂壶将时尚、和古典元素融于一壶之中,令人叹服不已。

茶庄隔壁的四合茶院是老舍茶馆弘扬京味文化和茶文化的又一崭新手笔,他以古老经典的北京传统建筑四合院为形,以博大精深的茶艺之道为神,融合雍容贵气的京城之韵,为茶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台,刚进门,是一块大约六平米的草坪表演台,台上一女正用古筝弹奏渔舟唱晚,优美动听,配合以院内经典复古庭院设计,让人感觉是回到了古代,如痴如醉!草坪四周是小厅(包间),共有12个。包间内清新凉快,泡一碗茶,沐浴在茶香飘逸之中,听着外边人工喷泉涌动的汩汩泉水,与朋友聊聊天,真是一种享受!

三楼西侧是演出大厅,这里是很多人来老舍茶馆的目的地,也是最受众多戏迷追捧的地方。这里海晚都有演出,节目有皮影戏、双簧、中国功夫、京剧彩唱等等,每周不同的节目轮流上演,让人百看不厌。东侧是大碗茶酒家,酒家整体设计与茶馆设计一致,与一般酒店不同的是,这里可以一边品用特色小吃、美酒,一边可以观看精彩的传统节目演出。这也是许多人选择老舍茶馆的一个重要原因。

老舍茶馆里一砖一瓦的设计都蕴含着设计者的匠心独运,可以说,老舍茶馆是一古典与时尚相融合的现代茶馆中的一颗明珠。

2经营理念和宗旨

走进老舍茶馆三楼演出大厅,一眼就可以看到舞台两侧一副烫金对联“振兴古国茶文化,扶植名族艺术化”,这副简短的对联诉尽了尹盛喜一生的喜好、追求和努力,也成为了老舍茶馆的立馆宗旨。

老舍茶馆创办之初正值改革开放,他也是改革开放后大陆第一家新式茶馆。此前,尹盛喜在玄武区大栅栏办事处任职,为响应国家号召,他依然扔掉“铁饭碗”带领二十几个返城知情创办“青年茶社”,也就是老舍茶馆的前身。从这件事情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尹盛喜是一个没有旧观念、旧思想并且敢于突破、富有闯劲的人,而这对一个创业者来说是尤为重要的。

那既然选择了创业的道路,到底创什么呢?自小喜好琴艺书画的的尹盛喜,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热爱,更有担忧。

要改革、要开放,但总不能丢了老本吧。既然要开放、要创业,又要守住老本,那就创传统文化的业!所以创业之初他就以“振兴古国茶文化,扶植民族艺术花”为宗旨。“振兴”是因为这个刚刚从“文化大革命”梦魇中走出的文化古国还没有一个真正能体现其博大茶文化的茶馆,扶植是因为在市场经济中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得传统的民族艺术逐渐走出了人们关注的范围,出于这种担忧,也出于对传统民族艺术的热爱,尹盛喜决定开办一个既符合现代人生活方式有能体现传统文化精髓的新式茶馆,他想把那些在人们思想深处依然留存的美好记忆原汁原味的重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所以说老舍茶馆的出现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当然这全在于尹盛喜敏锐的眼光。用老舍茶馆自己的宣传语来说就是他们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全方位建设,在他们看来机遇可以有人来创造,对一个创业者来说,敏锐的眼光能让他把我住一般人看不到的机遇,把握住机遇就是成功的开始。

那具体怎么做呢,当时尹盛喜除了激情和梦想是一无所有,就像大多数创业者一样,事实上,虽然偶尔有领导和名流来捧场,但茶馆还是处于亏损状态,生存都成了问题,更不用说邀请演艺界的名流来登台献技了,此时他这“振兴古国茶文化,扶植民族艺术花”的立馆宗旨拯救了他。一些的艺术家主动找上尹盛喜,要求表演节目。看来想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做贡献的人并非后继无人,他们只是缺少一个展示的平台,缺少一个为大众所关注的平台,而老舍茶馆创的就是传统文化的业,也是最早这样把茶文化和传统文化捆绑起来发展的茶馆,因而他们一拍即合。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都很好奇一个小小的茶馆为何能吸引如此多的名流来登台献技的真正原因。

老舍茶馆现任总经理尹智君曾在一次答记者问时说过,办茶馆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特色。老舍茶馆的特色就是虽然他是一个企业,却扮演着一个事业单位的角色,这其实也是由它的宗旨决定的。当年齐白石研究会(属民间组织)因资金问题无法开展正常活动,尹盛喜闻讯当即提出无偿为研究会提供活动场所及电力设施等,这也促成了以后齐白石研究会与老舍茶馆共同举办的一些文艺活动,不仅有效的增加了茶馆的知名度,也促进了民间艺术活动的正常开展,真正的做到了扶植民族艺术花。

到尹智君接手老舍茶馆以来,茶馆稳步发展,首先是斥资百万首次在茶馆中引进“四合院”模式建成的四合茶院,四合院是北京的传统建筑,自元代出现以来已有近千年历史,驰名中外,四合茶院的建成曾轰动一时,吸引了八方茶客,成为展示京味文化和茶文化的又一新手笔,之后,尹智君又斥资几十万全面开发北京传统小吃。爆肚、羊头肉、面茶、驴蹄烧饼、奶豆腐等传统名小吃都被请到了老舍茶馆。此举不但充实了老舍茶馆原有的文化内涵,更拓展了其文化外延。人们在品茶之余既可以欣赏精彩绝伦的相声评书双簧等节目,又可以吃到美味可口的北京传统小吃,让人真正的感受到一站式消费的乐趣。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更多的人开始了解中国、了解北京,中国又开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有新的面貌,老舍茶馆紧跟时代的步伐,在经营理念和宗旨上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有以前的“振兴古国茶文化,扶植民族艺术花”发展到现在的“传承古国茶文化,弘扬民族艺术花”。“传承古国茶文化”指要传承、继承和发展几千年的茶文化,并且不断传承下去。“弘扬民族艺术花”指开辟一处有一处的场所为传统民族艺术的发展提供土壤,实现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的融合发展。这一经营理念的调整是老舍茶馆紧跟时代步伐,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做出的。从文化上来说,这体现了一个真正关心民族艺术的企业的良知,从企业发展上来讲,这体现了一个优秀企业家的高瞻远瞩。

不管形式上作出怎样的调整,围绕的对象是一样的:茶文化和传统民族艺术,将传统民族艺术搬进茶馆,目的是为其提供赖以生存的土壤,却因此增添了企业的文化内涵,,阴差阳错的让老舍茶馆成为新式茶馆中的一颗与众不同的明星。这是老舍茶馆的特色,也是他的灵魂,有这样一个说法,去老舍茶馆喝茶只是个说法,看戏听相声才是真正的目的,因此我们不难想象如果没有戏曲、相声等传统艺术的节目,老舍茶馆会是怎么个样子。这其实就是说明,一个真正能给社会做出贡献的企业才是最有生命力的。老舍茶馆以振兴中国茶文化、弘扬民族艺术为己任,可谓一个企业的最崇高的使命,值得我们期待。

3企业文化

如果说每一家企业都有其软肋的话,那么糟糕的企业文化就是老舍茶馆的软肋。老舍茶馆风雨兼程二十六年却仍然偏居一隅,无法壮大的原因与此有很大关系。当然任何一家企业的企业文化会在其经营过程中体现出来,由于前文以详尽述及了老舍茶馆的经营理念,所以这里主要从人的角度述说其企业文化。

企业人才结构不合理是老舍茶馆的最大缺点。谁也想不到这样一个誉满京城的企业中会有70%以上的员工是专科学历出身,其余甚至连专科学历都没有,硕士学位的员工根本就没有。这种不合理的员工结构其实体现的是高层管理者的一种短见,实际上是否定高学历专门人才价值的体现。也许你会说这不更体现人家员工有能力吗?对,老舍茶馆享誉京城是事实,老舍茶馆70%以上的员工是专科学历也是事实,但这却不能说老舍茶馆享誉京城是因为员工的能力强,只能说明老舍茶馆的经营模式很好,而员工只是在这种模式的指引下按部就班的工作,事实上他们也未曾发挥出自己的全部潜力;试想,如果这种任务换由另一批具有更高学历,更有能力的人去完成,那老舍茶馆肯定不在只是享誉京城,而是享誉全国。这并不是乱作臆测,而是有事实为证的。从时间上来说,尹盛喜创办老舍茶馆与舒尔茨创办星巴克基本一致,事实上,老舍茶馆创办的更早。可现在呢,星巴克成为了跨国公司,星巴克咖啡享誉世界,而老舍茶馆任然老守大本营,同样是服务性行业,一个做茶,一个做咖啡,按理说,茶比咖啡更具文化内涵,为什么舒尔茨能把咖啡文化经营到世界各地,而老舍茶馆只能坚守阵地,冲破不了本土的限制?其实,我们看看两家公司的人才结构就会明白,星巴克咖啡员工至少要求本科学历,有硕士学位的也大有人在,而且,在星巴克要成为区域经理至少要求硕士学位,对于普通员工有严格的晋级程序。所以就有这样一个说法,说是星巴克等级森严。人是企业的核心,如果一个企业连自己的员工都不能有效的管理。如何去管理和运作复杂的业务?老舍茶馆将一个企业最和新的部门——人力资源部交由一个人去负责,人力资源部主管也只是专科学历。对于应聘者只要求大专学历,在通过简单的面试就可以进了,而老舍茶馆那种“政企不分”的作风让这仅有的大专学历都惨有了水分,这就导致了员工平均素质的降低,直接的结果是损害企业的公众形象。一次,一老外在老舍茶馆喝完茶准备走时。发现外边下雨了,而自己没带伞,因而就问一个员工,可不可以提供临时雨伞?那个员工起先没听懂(根本连大专学历都没有),后来旁边的人翻译给他,他考虑都没考虑就拒绝了。当时在场的人都很不满,老舍茶馆号称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却在一个外邦人面前表现的如此不友好、如此的吝啬,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吗?其实,这种没有人情味的是在老舍茶馆时有发生。老舍茶馆吸引此事的教训,表示要改正。可是,光是针对员工做写无关痛痒的培训根本就没用,改善公司人才结构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老舍茶馆奉行“和、敬、精进”的价值观念,一方面倡导锐意进取,一方面却在不断的拒绝一次又一次的加盟、开设分店的请求,表面上看似老舍茶馆老成稳重,就像尹智君说得那样与其将茶馆“做大”还不如“做强”,再说茶馆还没有到开分店的规模。其实老舍茶馆的确是有其自身的苦衷的,自身员工文化素质普遍偏低,高层领导也是五十步笑百步,真正懂得连锁加盟具体操作流程的基本没人,那向外扩张岂不是自杀?说到底,还是人才的缺乏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发展。实际上,老舍茶馆是发展到一个瓶颈之处了,企业经营的模式已基本确定,向外发展的前奏曲早已唱响,也有了扩张的知名度基础;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什么东风,当然是人才了。这个阶段很关键,走过去,就能发展壮大,实现其走向世界的企业愿景;走不过去,最多只能保持现状,当然也很可能被一些后起之秀远远地泡在身后,如果老舍茶馆仍然以其旧有的“农民思想”行事的话,我敢肯定后一种情况必然会发生。

当然,老舍茶馆也有其可圈可点之处。他以振兴古国茶文化,弘扬民族艺术花为己任的行事风格是国内任何一家茶馆所不能企及的。这种奉行艺术至上的价值观念在无形中会起到融合员工进取心的作用,在这样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环境里工作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不仅可以看到各界社会名流,还可以陶冶自己的艺术情操,何乐而不为?

茶馆老舍赏析 篇4

老舍《茶馆》赏析

《茶馆》从第一幕的晚清戊戌变法到第二幕的民国初的军阀混战,一直写到第三幕的抗战结束,历经半个世纪,这半个世纪的社会变迁在《茶馆》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茶馆》的思想内容:

三幕话剧《茶馆》,通过在茶馆中活动的各色各样的人物,依次反映了三个时代长达50年的社会生活。在这50年间,,社会上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但是作者并没有正面描写这些事件,而是选择北京城内一家老茶馆,通过它的历史变迁和在其中活动的各种各样人物生活的变化,从侧面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透露社会的变化。作者曾说:“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式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剧本紧紧围绕茶馆这一典型环境,让各类人物先后登场,写他们的言行举止写他们怎样活着又是怎样死去,折射出那个黑暗腐朽的时代,反映了人们的悲惨遭遇和命运。《茶馆》中先后登场的有名有姓的人物有七十多个,他们各有自己的经历,各有自己的故事,汇成一个总的故事,就是那个时代的故事。

《茶馆》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戏剧冲突。《茶馆》中出场的人物很多,但他们之间并没有正面冲突(个别局部的冲突例外),人物与茶馆的兴衰也没有直接关系,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的人生轨迹生活着,而正直、善良的人物无法摆脱厄运,社会渣滓却横行霸道。作者把矛头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每一个大的或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物与时代之间的冲突。课文中,李三的抱怨,巡警的勒索,难民的央告,等等;都表现了帝国主义操纵的军阀混战给社会造成的混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就是剧本所要展示的人民与旧时代之间的特殊的矛盾冲突。这种看似“无事的悲剧”,实际上揭示的是社会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更能激起人们对旧时代的强烈憎恨。

老舍先生把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们与旧时代的冲突。这是一个帝国主义、封建势力、流氓特务横行霸道、无法无天的.时代,也是一个中国人民对水深火热、灾难深重的社会反抗的时代。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众生相,深刻反映了帝国主义的渗透、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腐朽所造成的农民破产,市民贫困和社会的黑暗。表明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月即将来临。

《茶馆》的人物形象:

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比如对李三的苦处、康顺子的遭遇等,他虽然也有同情,但是很有限度,决不会为了他们而损害自己的利益。对巡警、特务则不同,他明知是敲诈,却巧于应付,不敢表示一点不满。对刘麻子之流,他虽然从心眼里厌恶,但仍然笑脸相迎,不愿得罪他们。但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善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比如当唐铁嘴说“感谢这个年月”时,他说:“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蕴含着他的不满、愁苦和愤恨。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命运的真实写照。

常四爷是旗人,在满清时吃皇粮。但是他对腐朽的清王朝不满,对洋人更加痛恨。第一幕中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抓起来,坐了一年的监狱。出狱后参加义和团,以后又凭力气靠卖菜为生。他正直,善良,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他不讳言他的不满,对抓过他的特务仍然很强硬,对正在发愁的王利发则雪中送炭。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也穷困潦倒,绝望地喊出:“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这个形象代表了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反映出旧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

松二爷也是个旗人,心眼好,但胆小怕事,懒散而无能。清朝灭亡前,他游手好闲,整日喝茶玩鸟。清亡后,“铁杆庄稼”没有了,但他仍然留恋过去的生活,不愿自食其力。他宁愿自己挨饿,也不让鸟儿饿着,一提到鸟就有了精神,最后终于饿死。这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

刘麻子、唐铁嘴等,是一群地痞无赖,一个说媒拉纤、拐卖人口,一个是麻衣相士,算命骗人。这样一类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畸形和病态。

《茶馆》的艺术特色:

1、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也叫人像展览式结构)。这一幕出场的人物有三十多个。有台词的近二十人。这些人物没有特别突出的主次之分,人物不断登场,又不断下场。茶馆中每个人物的台词也都不多,他们在茶馆一闪而过,口中说着自己的事情。

比如:旧民主主义者崔久峰与王利发的对话,只表现了他理想破灭后的沮丧和失望;松二爷的出场也只表现了封建遗老的没落。即使是起着贯串作用的茶馆主人王利发,也没有什么重场戏,只是在与茶客的交往中表现自己。

由此看来剧中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断面。无数的画面组织起来,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而逐步展开。

2、淡化贯穿始终的情节设置,这一幕没有统一的情节,人物虽多,但关系并不复杂。每个人的故事都是单一的,人物之间的联系也基本上是单线的,小范围之内的。(比如,一开始出场的跑堂的李三,与茶馆有关的戏不多,他的戏主要集中在他与茶馆主人之间的矛盾上,抱怨活忙而工钱少。再比如刘麻子的戏主要是与两位逃兵有关,茶馆只是他做贩卖人口交易的一个场所。王利发的戏是属于应付生意的,这是人物身份决定的。真正属于他本人的戏只有在茶馆的利益得到维护或受到损害的时候,比如他与常四爷、李三、巡警等人的戏。总之,整个一幕戏就是由一个个发生在茶馆中的小情节、小故事联成,是平面展开的。)

曹禺的《雷雨》人物不多,(课文部分)有台词的仅有五人,却关系复杂,有夫妻、父子、母子、兄弟、主仆等多种复杂的血缘关系,有主有次,人物的语言动作都围绕着同一个矛盾展开——三十多年间周鲁两家的矛盾始终交织在一起,贯穿全剧,戏剧性极强。

3、它所采用的特殊的戏剧冲突方式。剧中虽然集中了三教九流的人物,但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具体的、针锋相对的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也没有直接关系。剧中的人物仿佛是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按照自己的轨迹必然地运行。正直、善良的人无法摆脱厄运的袭击,那些异常活跃的社会渣滓,各自遵循着自己的道德准则行事。作者也没有过于追究他们个人品质上的某种邪恶之处。

《茶馆》是一部非常著名的话剧。剧作者老舍(1899—1966年),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的笔名。满族,北京人。中国著名的现代文学家。老舍的《茶馆》创作于1956年,他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把三个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变迁状况,装进了不足5万字的《茶馆》里,以话剧的形式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这出三幕话剧中,共有70多个人物,其中50个是有姓名或绰号的,这些人物的身份差异特大,有曾经做过国会议员的,有宪兵司令部里的处长,有清朝遗老,有地方恶势力的头头,也有说评书的艺人、看相算命及农民乡妇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层次。

《茶馆》的创作意图是十分清楚的,它通过“裕泰”的茶馆陈设由古朴→新式→简陋的变化,昭示了茶馆在各个特定历史时期中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特征。开始时,茶客的弄鸟、吃茶、玩虫,虽有些略带古风的声色,但由于“侦缉”的出现及“莫谈国事”的纸条,一动一静,均产生着一种压抑的气氛。第二幕中,“裕泰”的生存,及茶馆设施的更新与场面的收缩,无疑暗示着茶馆在这个矛盾不断加剧的社会中所作的抗争。茶馆中的“洋气”以及那越写越大的“莫谈国事”纸条,则预示着更大的危机。到了第三幕,不仅“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大,数目更多,而且旁边还有一张纸条:“茶钱先付”。这表明了茶馆已经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而“茶钱先付”“莫谈国事”显然反映了一种因果联系。

老舍以茶馆为载体,以小见大,反映社会的变革,是“吃茶”使各种人物、各个社会阶层和各类社会活动聚合在一起,如果没有“吃茶”一事,则茶馆中任何事情都将不复存在。正因为如此,老舍在剧中对北京茶馆文化也花费了不少的笔墨。如早先的茶馆里,除了喝茶,还有点心“烂肉面”可吃,一边喝茶,一边还可以做不少与茶无涉的事情;北京的茶馆也和江南茶馆一样,是个“吃讲茶”的地方;茶馆的老顾客是可以赊帐的,茶客也可以自己带茶叶来居坐;茶馆也是听书的好地方,说书人可以在此谋得一份生活的来源……

老舍《茶馆》人物分析 篇5

通过茶馆的变迁和在其中活动的各种各样人物生活的变化,从侧面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透露社会的变化。作者曾说:“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式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剧本紧紧围绕茶馆这一典型环境,让各类人物先后登场,写他们的言行举止,写他们怎样活着又是怎样死去,折射出那个黑暗腐朽的时代,反映了人们的悲惨遭遇和命运。

1.王利发

这是一个贯穿全剧的人物。

他是裕泰茶馆的掌柜,在第一幕里,他正值年富力强,刚从父亲手里继承了经营茶馆的生意,也继承了父亲的处世哲学——“我按着我父亲遗留下来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

他精明、干练、谨小慎微、委曲求全、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接待方式。

(1)唐铁嘴是吸食鸦片并以算命看相混饭吃的二流子,虽然经常赊欠茶钱,但王利发还是不断送茶给他,为的是不让他打搅茶馆的安宁和清静。刻画了一个老实本分安分守己的生意人形象。

(2)他唤二德子为“德爷”,他说“哥儿们,都是街面上的朋友,有话好说。德爷,您后边坐!”典型的息事宁人,为茶馆的秩序着想,为讨好他的主顾着想,为着大家的“太平”着想。他知道马五爷是谁,他对大人物的身份了如指掌,折射出了他为了茶馆“费尽心机”,他明白哪些人不能得罪,在什么人面前说什么话。至此,一个活灵活现的精明能干而又世故圆滑的生意人形象已经跃然展现在了我们面前。对大兵、警察、特务,他说“您圣明”“你多给美言几句,我感恩不尽!”一副买卖人的左右逢源、八面玲珑的姿态,表现了他的圆滑世故。

(3)对难民、李三等人他说“别耽误功夫!”“咱们的事,有功夫再研究!”对难民态度强硬、冷漠。对李三虽同情,却有限度,表现他自私。

老舍并没有采用浓重强烈的笔触,突兀变化的戏剧性情节来塑造王利发。相反,他透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看来得琐碎的活动,一层层的、细致入微的揭示了王利发的思想性格、风貌神态和内心情感,是这一人物形象产生了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第二幕里,王利发已是中年。

为保住祖业、他克扣帮工,在房客身上刮油水;赶潮流、力图在改良中找到出路。他对巡警的敲诈巧于应付,对自己公寓的房客崔久峰,能很耐心地倾听他的牢骚,尽管他不一定懂,但也不时地说些逢迎的话。作为商人,王利发具有胆小怕事和自私的特点。从王利发忙里忙外、专心张罗的神态中,可以看出他依然保持着当年那种发财致富心里。但他梦寐以求的发家意愿却和军阀混战的黑暗时局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在受到洋人、军阀、兵痞的压迫欺诈后,他表面上仍然像过去一样低声下气,内心里却产生了不平、恼火和 1

愤慨。

时代不同了,王利发的命运变化了,性格中出现了新的东西。老舍紧紧抓住这一人物的思想脉络来写,真是的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在旧中国的黑暗现实面前,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的王利发尽管善于经营、善于改良,也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的却十分含蓄,比如当唐铁嘴说“感谢这个年月”的时候,他说:“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这句话蕴含了他的愁苦和愤恨。

第三幕里,到了美军和国民党特务横行的年代。王利发已老态龙钟,在茶馆里出头露面的人物,也都是子继父业的下一辈子人了。

王利发终于挣扎不下去了,旧社会吞噬了他的祖传家业,他只能绝望沉痛的呼喊:“我可没做过缺德的事,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这段发自肺腑的自白,正是对王利发这个人物悲惨命运的一个生动概括。常四爷

常四爷的身上体现了八旗将士的多数人坚守的爱国情操。

虽曾在满清时吃皇粮.但是他对腐败的清王朝不满。“反正打不起来!要真打的话,早到城外头去啦;到茶馆来干吗?”多么尖锐犀利的言语,一针见血,他也有着洞明的眼睛,但这双眼睛却害了自己,因为他看到了太多不平的事情太多黑暗的事情,而他对这些都不能视而不见,只因为他正直他率真,才导致了他的悲剧命运。

他瞧不上“吃洋饭”的马五爷,瞧不上崇洋媚外的国人“一个人身上有多少洋玩意儿”,看到鼻烟壶也从外洋进口,他心疼“这得往外流多少银子啊!”对国家的衰败痛心疾首,而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白银大量外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社会现实。

他是一个正直的旗人,关注国家和民族命运,他虽然也有其局限性,不知道如何拯救民族和国家,但是他却是爱着大清,爱着祖国,和那些吃饭不干事的官差恰恰形成鲜明对比。“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这是他对二德子说的话。几句犀利的言词,便亮明了自己的立场,如梗在喉,不吐不快,他说出了别人不敢说的话,他爱国,他恨洋人,他十分愤恨这些“窝里反”的家伙,于是他会招惹祸端,差点导致和二德子拳脚相加。而半路杀出个程咬金,马五爷出面相劝,制止了斗殴的发生。在得知马五爷的身份后,他说:“哼,我就不佩服这吃洋饭的!”

常四爷对人贩子刘麻子说的“乡下怎么会弄得卖儿卖女”,这一句,又道出了社会的一个黑暗面。可以说,常四爷的每句话都直指时弊,眼光非常敏锐,但这种敏锐,是由于他怀有一颗爱国的心,他以这样的心态来看待这个腐败的世道,自然是越看越痛心,而由于他的性格使然,他也不得不一一脱口而出。之后他又对刘麻子说:“刘爷,您可真有个狠劲儿,给拉拢这路事!”这是对刘麻子这类社会渣子的愤恨和不齿。最后两次常四爷和刘麻子的对话则是因了一块洋表,常四爷再次发出感慨,感叹国家的衰落。常四爷和刘麻子的几次对话,充分展示了他爱清朝爱国家的心声,也表现了他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愤恨不满,但他的那种骨

气,那种敢作敢为,以及那种耿直的性格,使人物形象趋近丰满。

常四爷与秦仲义因一对母女讨饭而发生冲突,常四爷并不能理解秦仲义的那种高谈阔论,也并不能够苟同他的观点,他们之间矛盾的所在是对这个社会认识的上的矛盾。秦仲义和常四爷都是爱国的,但是秦仲义却自负自傲,认为凭借他的实力,搞实业就能够让国家富强,故而对常四爷施给难民的小恩小惠不屑一顾甚至是鄙夷的态度,认为只有自己这样的人才能够创立一番事业,他说道“完不完,并不在乎有人给穷人们一碗面吃没有。”而常四爷根本不把秦仲义放在眼里,认为他是一个只会瞎闹的所谓的“实业家”,而骨子里却连同情穷人的心都没有,所以他看到了这种种的社会现实,他看不到光明,他并不认为自己能够拯救这个国家,他没有秦仲义的那种不自量力,他知道一切的努力都是以卵击石,他不能力挽狂澜,他只能眼看着大清国衰败下去,于是他痛彻心肺地说了一句“大清国要完”,他说这句话,并不是诅咒大清国,更不是盼着它完,正如他后面自己所言,他是爱大清国,怕大清国完,但正是这样一句肆无忌惮的言语,却遭到了逮捕,也正应了他那句“要完”的言语,像这样连言论自由都没有的国家,又怎么能够不完!我们由此看到,常四爷是一个清醒的爱国人士,他不盲目,不自负,他是一个普通的旗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一个正直的敢于说真话办实事的老百姓,是一个充满同情心的人。

他感觉到了国不国民不民的惨状,能冲口喊出:“我看哪,大清国要完!”常四爷被宋恩子吴祥子两个走狗抓走,在走之前,他说了这样几句话“我,我爱大清国,怕它完了!”多么真诚的话!他又以自己是旗人来证明自己是爱大清的。他在这一幕中说的最后一句台词是“甭锁,我跑不了!”一个敢作敢为的硬汉子形象已经展现出来,他是当时社会少有的有骨气的中国人的代表!

他出狱后参加义和团,为护卫国权,他跟洋人刀枪相对地打了几仗。后来大清国到底亡了,他也并不意外,认准了这是历史的惩罚:“该亡!我是旗人,可是我得说句公道话!”他一生保持着满族人耿忠、倔强的脾气,不向恶人低头,不向命运让步,在民国初期到处排斥满人的时候,就像松二爷说的:“谁愿意瞪着眼挨饿呢!可是,谁又要咱们旗人呢!”哪怕是靠担筐贩菜、挎篮子卖花生米,照样活得腰板挺直。

第三幕中他还为松二爷化缘买棺材。但最后自己也穷困潦倒,拣来别人撒剩的纸钱,作为对自己将来的祭奠。他绝望地喊道:“我爱咱们的中国呀,可谁爱我呢?”这个形象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反抗情绪。

常四爷,一个多么希望依靠奋斗来换取国家和个人好前途的中国人,他的悲剧不是来自胆怯、懒惰,而是来自他的落伍了的观念,属于旧时代也属于满族传统的人生观,叫他总以为凭着一身正气和不服输的精神,就可以在铺天盖地的社会黑暗间闯开一条生路,这样天真的愿望根本没法实现,邪恶社会永远张着血盆大口,毫不留情地吞食着贫寒的个体的市民小人物,即使你再豪横再不肯屈服也罢。他能做的,只有坚守着他的气节,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气节!秦仲义

第1幕登场的时候,只有二十几岁,戊戌变法失败后国势衰落,他凭着一颗报国之心,变卖祖业创建工厂,想实业救国。他耗尽40年的心血办起不小的企业,觉得这样就足可以“富国裕民”。他错了,抗战刚结束,他的产业就被政府没收了,当局不但没有接着好好办厂,还把机器当成碎铜烂铁给卖掉了。最后,他无奈地说:“应当劝告大家,有钱哪,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他立志变革中国现实,可是,他的人生也没能逃脱世道的钳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制度,帝国主义、封建寡头和官僚买办共同控制的国家经济形势,没给他留下一丁点儿施展的空间。他也有爱国之心,并固执而骄傲地认为自己能够救国救民,但是他自视高人一头,跟大众无法沟通感情。他在黑暗岁月里单挑独斗了一辈子,终于惨败下来,也是必然的。

4松二爷

松二爷也是个旗人,但胆小怕事,懒散而无能.清朝灭亡前,他游手好闲,整日喝茶玩鸟。“我看见您两位的灰大褂,就想起前清的事儿!不能不请安!”“你说得对!嗻!四爷,走吧!”表现了他胆小怕事

民国时期“铁杆庄稼”的待遇没有了,但又不愿自食其力,仍旧留恋过去的生活,宁愿自己挨饿,也要喂鸟。最后终于饿死。这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刘麻子。

靠说媒拉纤、拐卖人口挣钱的地痞无赖。

第一幕中他用十两银子买来康顺子,又以二百两银子卖给太监庞总管。之后他又同两位逃兵谈生意,还没谈成就被当做逃兵枪毙了。正应了那句“多行不义必自毙”的老话。6 唐铁嘴。

“我感谢这个年月!”“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侯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 算命看相的江湖骗子。无耻。宋恩子、吴祥子。

“有皇上的时候,我们给皇上效力,有袁大总统的时候,我们给袁大总统效力„„”“谁给饭吃,咱们给谁效力!” 贪婪、蛮横、霸道。有奶便是娘的走狗。顺风倒的奸邪小人,靠坑害别人钻营偷生.老小宋恩子、老小吴祥子、唐铁嘴、老小刘麻子属于恶势力的代表。他们共同合成了国民劣根性的象征性形象。老舍通过稍带夸张的“父子传承”的方式表现了恶势力在不同时代的延续,又以茶馆常客的关系使历经沧桑的王利发、常二爷、秦仲义得以聚首回顾一生,从而使“裕泰”成为整个旧中国社会的象征,在某种意义上成为民族性的深层心理结构象征。这样一类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畸形和病态.1.王利发

这是一个贯穿全剧的人物。他是裕泰茶馆的掌柜,在第一幕时,正值年富力强,刚从父亲手里继承了经营茶馆的生意,也继承了父亲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他精明、干练、谨小慎微、委曲求全、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接待方式。我们在看第二幕中他对巡警的敲诈巧于应付,对自己公寓的房客崔久峰,能很耐心地倾听他的牢骚,尽管他不一定

懂,但也不时地说些逢迎的话。作为商人,王利发具有胆小怕事和自私的特点。比如课文中他对李三的苦处、康顺子的处境和难民的哀告虽然也同情,但是很有限度。在旧中国的黑暗现实面前,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的王利发尽管善于经营、善于改良,也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的却十分含蓄,比如当唐铁嘴说“感谢这个年月”的时候,他说:“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这句话蕴含了他的愁苦和愤恨。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事的小商人,最终也没有逃脱自己破产的命运,当茶馆被人霸占后,他悬梁自尽。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的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这一形象的意义在于,他揭露了旧制度的吃人本质,反映了旧时代的不合理。

王利发二十几岁继承茶馆,一辈子“按着父亲遗留下的老办法”,对往来宾客各方势力笑脸奉迎,小心打点。为了应对局势变化,还想尽办法“改良”茶馆:北洋时候兼办学生公寓,国民党“光复”后打算请女招待。但是不管他如何努力,茶馆的生意还使越来越差。最终茶馆被霸占,家人出逃,他自己上吊自杀。

经典台词: “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儿顶要紧。我按着我父亲遗留下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 “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活下去!是呀,该贿赂的,我就递包袱。我可没作过缺德的事,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

2.常四爷

常四爷是旗人,在清朝时能吃官家钱粮。但他对腐败的清政府不满,对帝国主义更加痛恨。第一幕中因说一句“大清国要完”就被抓起来,坐了一年监狱。出狱后曾参加义和团,后靠卖菜为生。他正直、倔强、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乐于助人。课文中他对抓过他的特务们不服软。当王利发正愁要关城门了,还没买菜时,是他送来了咸菜和鸡,第三幕中他还为松二爷化缘买棺材。但最后自己也穷困潦倒,拣来别人撒剩的纸钱,作为对自己将来的祭奠。他绝望地喊道:“我爱咱们的中国呀,可谁爱我呢?”这个形象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反抗情绪。

3.松二爷

他是旗人,胆小而懒散。清朝灭亡前过着游手好闲的生活,整日喝茶玩鸟。民国时期“铁杆庄稼”的待遇没有了,但又不愿自食其力,仍旧留恋过去的生活,宁愿自己挨饿,也要喂鸟。最后终于饿死。这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

4.刘麻子

老舍茶馆读后感 篇6

以前就有看过《茶馆》的话剧演出,而且最近也有《茶馆》的电视剧上映。总体上的感觉,经典,觉得再也不会有这么一部意义深远的话剧了。相比舞台上的话剧表演,老舍先生的原版剧本,带给了我更多的想象空间。“茶馆”,众所周知,简单一点来说,就是喝茶的地方。《茶馆》里的“茶馆”也不例外,王利发的茶馆,吸引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聚集到这里,上演了一部部精彩的闹剧。我只能说,老舍先生的大局观非常好,这么多的人,这么多的事,延续这么长的时间,可是看下来一点也不觉得紊乱。在我看来,这是由于老舍先生始终坚持一点的原因,那就是不管怎么样,不脱离“茶馆”。我不得不佩服老舍先生,用一个“普通的、蒙特卡罗小小的茶馆”,尽可能多的反映出了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社会面貌和现实。老舍先生的《茶馆》,语言诙谐幽默,妙语连珠,但是结构却很严谨,主题也很严肃,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唱响了一部旧时代的挽歌。“茶馆”里的人物相当的丰富,基本上包含了一个时代社会上存在的所有人,而且刻画的都十分的真实,很能引起我的想象和共鸣。《茶馆》,不管是原着,还是话剧或电视剧,都是不朽之作。

篇二:老舍茶馆读后感

老舍的《茶馆》于1956年写就,1958年由“人艺”出演。50多年长演不衰,堪称中国现代戏剧经典之作。

我在上世纪60年代离开京城,40多年与《茶馆》未能谋面;近日,为纪念演出600场,人艺复排这部名着,才得以了却夙愿。

《茶馆》以旧北京城中一间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衰为背景,反映了清末、民初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近50年的社会面貌,昭示了茶馆在各个特定历史时期中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特征。

托尔斯泰曾被称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在这个意义上说,老舍先生的《茶馆》何尝不是近代中国的一个缩影。“天地大戏台,戏台小天地”。《茶馆》的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不仅在于通过一个茶馆,反映了一段历史时期的社会变革,同时也在于反映了社会变革对茶馆经济和茶馆文化的影响。

我在剧场里看到,来看这部“老戏”的,有中老年人,也有不少(居多)是年轻人。他们中有的已经看过两三遍了(票价高昂且一票难求)。我想,一个话剧作品演了50多年还长演不衰,两三代人都能产生共鸣,自然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100多年过去了,浪淘沙尽,换了人间。曾几何时,显赫一时的大清帝国殒落了;不可一世的外国鬼子也滚蛋了。人们回首过去,是为了更好珍惜现在,更加向往未来。年老的看《茶馆》,大多带点“怀旧”情绪:或是对剧中反映的五十年历史感同身受、藕断丝连,或是对“老人艺”(于是之、郑榕、蓝天野等老艺术家)的“艺风”“戏骨”情有独钟、难以忘怀;年青的大概想和“新人艺”套套“近乎”,复排的是三版的《茶馆》,演员是个“豪华”阵容:梁冠华(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神探狄仁杰》的主角)、濮存昕(演过电影《鲁迅》电视剧《走西口》等的“形象大使”)、冯远征(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主角)、杨立新等一批影视明星近距离接触,其音容笑貌、举手投足,近在咫尺,生动真切。

浓缩的往往是精华。戏剧是高度浓缩的艺术。《茶馆》的戏剧结构细针密缝,十分严谨。第一幕尤为令人击掌。人艺前院长曹禺曾赞叹说,这是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第一幕。在这一幕中,五六十人轮番上场,撑起了社会人生大舞台,王掌柜、常四爷、松二爷、刘麻子等人,个个性格鲜明,活色生香。

话剧是语言艺术。人们在烟雾绕绕的“茶馆”里,感受着百年来老北京的风俗人情:提笼架鸟、算命卜卦、卖古玩玉器、玩蝈蝈蟋蟀,三教九流,五花八门,还有京味十足的吆喝声,配上亦庄亦谐幽默地道的“京片子”,不愧是“语言大师”的大手笔。

《茶馆》是旧时代、旧北京的一首挽歌,而老舍先生的晚年也是一个时代“杯具”。文革中老舍抱书自沉的太平湖,就在离我当时就读的北师大不远,课余也常在湖边走过。多年后返京,湖已填埋,难觅旧迹了。

谨以此文纪念老舍——这位“人民艺术家”。

篇三:老舍茶馆读后感

茶馆,没事儿喝茶,彼此唠家常,谈世事的地方。谁可曾想在老舍的笔下,它摇身一变竟成了一个小小的社会缩影。地道的语言,真实的场面,人物栩栩如生,写的太现实。这和老舍的生活环境是分不开的。老舍出生于一北京大杂院中,一户舒姓的满族贫民家。父亲是护军,母亲靠洗衣赚钱。父亲早逝之后,生活更为窘迫,但幸运之神眷顾了老舍。一为慈善家资助老舍上学,使他收到良好教育。在老舍自身的不懈努力下。他渐小有成就。在之后的创作过程中,而是的境遇更是深深影响着他。而《茶馆》之所以有“小中见大”的特色,与其是平民出身也有密切联系。

同样,老舍的手法也是独一无二的。其中最突出的一点便是全剧只有三幕,一幕一时段,干警、简洁,也十分容易表现剧情,从清末戊戌维新失败到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再到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与其说是时间变迁不如说是历史变迁。人物表现年代,而年代又作为人物表现的背景,相辅相成,使小小一茶馆提升到不得不让人用看“历史剧”的眼光评审这部巨作。

其二,尽管茶馆人呆,三教九流植被也不少。但是几位人物始终贯穿全剧,起着核心作用。

一、王利发(茶馆掌柜)

二、松二爷(胆儿小,人却不怀)

三、常四爷(正义之士、十分爱国、体格健康)松二爷、常四爷两位茶客与王掌柜交情还不错而在这所谓“热闹”的茶观众,()要找出几个掏心掏肺的件阿婆人还真不容易。听听!说的不是客套话便是奉承话。我虽不知老舍塑造如此的人物性格有何用意,至少通过这有点人情味儿和有“良心”的三人谈话使人更深刻的体会到世态炎凉啊!发人深思。

老舍《茶馆》(教案) 篇7

影片编剧马泉来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前门大碗茶的故事为原型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大碗茶》, 讲述了改革开放初期共产党员尹盛喜同志带领一批返城知青从两分钱一碗的大碗茶开始, 自谋职业艰苦创业, 克服困难转变观念, 为国分忧、为民解愁, 成为改革开放时期先进典型代表的故事。

《大碗茶》电影剧本经历了近三年的创作与修改。期间, 制片人、策划人、编剧曾多次与原宣武区政府、现西城区政府有关部门、大碗茶创建参与者进行座谈, 并采访了其他相关人员和单位, 得到电影频道剧本审定专家的指导。在电影主创部门和西城区领导、大栅栏地区领导的共同努力下, 顺利完成了影片拍摄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目前影片正处在拍摄阶段。

作为改革开放时期先进典型的一个代表, “大碗茶”始终受到影视新闻媒体的关注。早在80年代, 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和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就曾先后为企业拍摄了新闻电影纪录片《新时代的窗口》、《一个经理的自述》、《劳模尹盛喜》。

在推介会上, 现场嘉宾手端蓝边大碗, 边品味着酽香的老北京茉莉花茶, 边观看着数字大屏播放的历史镜头画面, 再次共同感受着大碗茶人的奋斗精神。活动中, 嘉宾还共同用老北京茉莉花茶拼组了大碗茶电影片名, 影片导演潘镜丞和主演张双利讲述了电影拍摄的感触, 剧组演员将电影情景进行了现场再现。老舍茶馆员工表演了自编自导的情景剧《不变的大碗茶情怀》。曲艺演员陈秀敏演唱了单弦《四季飘香大碗茶》。刘兰芳、米南阳、王荣起、刘一达、杨信等文艺界著名人士到场祝贺。

也谈老舍《茶馆》的悲剧效果 篇8

《茶馆》是一部悲剧,是老舍戏剧的顶峰之作,是中国当代话剧艺术中的经典,被西方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作者选取了“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清朝末年、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抗战后国民党统治时期这三个时代的横断面,演绎了中国五十年的历史。全剧以“茶馆悲剧”、“人物悲剧”延伸到“社会悲剧”。

一、茶馆的悲剧命运

第一幕:“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清朝末年,裕泰茶馆如同青年人一样朝气蓬勃,红火热闹。在这种表面繁荣的景象下折射出封建社会死亡之前的回光返照。来这里的人无可奈何地做着各自的事情:

刘麻子:“说说吧,十两银子行不行?你说干脆的!我忙,没工夫专伺候你!”

康六:“刘爷!十五岁的大姑娘,就值十两银子吗?”

茶馆本是人们喝茶聊天的场所,可现在这里已经成为卖儿卖女的交易所,人民贫困到了极点,竟然连自己的亲生儿女都无法养活,映射出社会黑暗、经济萧条、民不聊生,这就注定了茶馆“死亡”的悲剧命运。

第二幕: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裕泰茶馆如同一个中年人,上有父母,下有妻儿,即使拼命地努力也肩负不起持家的重任。

李三说:“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反映出人们对时局的不满和无可奈何的心情。

巡警:“王掌柜,孝敬老总们点茶钱,请他们到别处喝去吧!”

唐铁嘴:“我改抽‘白面’啦。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候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

第三幕:抗战后国民党统治时期,裕泰茶馆如同一个老年人,即使有年轻人的心态,可必定还是苟延残喘。

王大拴:“爸,您真想要女招待吗?”

王大拴:“您着急,我也着急!可是,您就忘记老裕泰这个老字号了吗?六十多年的老字号,用女招待?”

最后在静静的茶馆里出现了下象棋茶客的声音:“将,你完了!”这句话是第一幕的结束语,这句话恰到好处地点出了茶馆命运的结束。

二、人物的悲剧命运

《茶馆》剧中共有70多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在这些人物中,由于王利发特殊的身份,秦仲义和常四爷独特的人物性格,在全剧中从始至终多次出现,他们和茶馆一样有着相同的命运,第一幕展现了他们青年的“风光”,第二幕展现他们中年的“挣扎,第三幕展现他们晚年的“悲哀”。

王利发是一位散发着浓郁悲剧气息的人物,他是裕泰茶馆掌柜,是全剧的中心人物。他精明干练、善于经营,他胆小怕事、逆来顺受。善于见风使舵,是一个“做了一辈子顺民,见谁都请安、鞠躬、作揖”的生意人。但是,到了第三幕,他这样的顺民“小老板”却找不到立足生存之地,被逼上吊自尽。

秦仲义是茶馆的房东,人称秦二爷。第一幕出场时,秦仲义,穿得很讲究,满面春风,走进来:

秦仲义:“拆了!我四十年的心血啊,拆了!别人不知道,王掌柜你知道,我从二十多岁起,就主张实业救国。到而今……抢去我的工厂,好,我的势力小,干不过他们!可倒好好地办哪,那是富国裕民的事业呀!结果,拆了,机器都当碎铜烂铁卖了!全世界,全世界找得到这样的政府找不到?我问你!”

最后一幕出场的秦仲义(秦仲义进来,他老的不像样子了,衣服也破旧不堪。)与第一幕出场的他相比,判若两人。在穷困潦倒、走投无路的绝境中,他对自己的一生做出了自嘲式总结:“现在我明白了!……”

常四爷是个旗人,是吃俸禄的“铁杆庄稼”。他个性刚强耿直,富有强烈的正义感和爱国心。他不善于做“点头哈腰”之类的事,一辈子不求人,一辈子不服软,敢做敢当,专打抱不平。他一生只盼国家像个样儿,不受外国欺侮,然而,他满怀爱国热忱,在那个可诅咒的世道里硬是救国无门,壮志难酬,饮恨终生。他在全剧末尾悲愤地说:“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最后,他只能借撒纸钱来凭吊晚年,来咀咒这个吃人的旧社会。

王利发、秦仲义和常四爷各自都怀有关于生活的理想,或宏大,或卑微,或崇高,或平庸,然而最终都无法摆脱被毁灭的命运。体现出老舍颇具现代意味的人生感悟:在一个荒谬的社会里,“任何实现理想的企图都将成为笑话。”正如曹禺所说:“《茶馆》是一个无可奈何的悲剧。在那种年代,坏人嚣张,好人只有死路。而那些想拯救中国,又终无前途的人,他们的悲剧是没有看到真理的悲哀。”

三、社会的悲剧命运

老舍在谈《茶馆》时说:“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了五十来年的变迁。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吗?这样,我就决定了去写《茶馆》。”以人物命运的沉浮变化,来反映时代的本质和历史发展趋向,是《茶馆》深刻思想性的鲜明体现。

作者通过茶馆的悲剧、人物的悲剧演绎出整个社会的悲剧。

第一幕中:“顺子!爸爸不是人,是畜生!可你叫我怎么办呢?你不找个吃饭的地方,你饿死!我弄不到手几两银子,就得叫东家活活地打死!”

乡妇:“哪位行行好?要这个孩子,二两银子!”

从这段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当时社会是黑暗与腐朽的,以至于卖儿卖女这样的社会悲剧不断上演。这个黑暗的社会需要“改良”,然而强大的黑暗势力极力阻挠改良的进行。

崔久峰:“难说!很难说!你看,今天王大帅打李大帅,明天赵大帅又打王大帅。是谁叫他们打的?”

王利发:“谁?哪个混蛋?”

松二爷:“可是,谁要咱们旗人呢!想起来呀,大清国不一定好啊,可是到了民国,我挨了饿!”

第三幕最惨,北京被日本军阀霸占,老百姓非常痛苦,好不容易盼来了胜利,又来了国民党,日子照样不好过,甚至连最善于应付的茶馆老掌柜也被逼得上了吊。

“大清国要完!”这个声音宣布“大清帝国”的末日来临,敲响了几千年封建制度的丧钟。老舍是通过这三段戏构成的悲剧性的历史,为那个永远过去了的时代,写下了最沉痛的葬歌。

四、茶馆悲剧的延伸

《茶馆》最可怕的悲剧体现在:悲剧的世袭和传承。小宋恩子和小吴祥子世袭了父辈特务的职业;小唐铁嘴世袭了唐铁嘴相面的营生,做起了“天师”;小刘麻子继承了刘麻子拐卖妇女的恶习,有过之而无不及,开娼院,最终兼并了“裕泰茶馆”……中国人民在将陋习和苦难一代代地沿袭。老舍先生正是用这种滑稽而又真实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苦难的根源。他在试图告诉我们:什么时候有一代人觉醒了,中国也便有了希望!

[1]周光凡.《茶馆》的主题真的是“葬送三个时代”吗[J].戏剧艺术,2005(3).

[2]吴素娥.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撞击下—论老舍小说的悲剧意识与悲剧品格 [J].阴山学刊,2002(12).

[3]吴义勤.解读老舍经典—茶馆的人性变奏[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5.

[4]舒乙.我的思念关—于老舍先生[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2).

上一篇:2008年建筑管理工作计划下一篇:厦门市总工会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