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主题墙面环境的创设论文

2024-04-27

幼儿园主题墙面环境的创设论文(通用11篇)

幼儿园主题墙面环境的创设论文 篇1

内容摘要

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在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个性方面,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可见,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已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幼儿园的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环境,二是心理环境。主题墙面环境作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结合,我们应如何让它为幼儿的发展更好地服务呢?首先,主题墙面环境创设要注重年龄差异,以满足不同年龄幼儿的不同需要,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其次,主题墙面环境的创设还要遵循以下原则:

1、主题墙面环境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幼儿参与的原则。

4、动态性原则。

5、家园一致性原则。

关键词语:环境

主题墙面环境

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在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个性方面,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可见,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发展,是幼儿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也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

过去,我们在环境创设上过分强调整齐、美观,这种环境是一种观赏性的“死”环境,因为它缺少动态性、参与性和教育性。随着幼儿教育的不断深化,我们大家在主题环境创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幼儿园的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环境,二是心理环境。主题墙面环境作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结合,我们应如何让它为幼儿的发展更好地服务呢?

一、墙面环境创设要注重年龄差异,以满足不同年龄幼儿的不同需要,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福禄培尔说过:“教育的任务要面向全体幼儿。”幼儿年龄小,生活经验比较贫乏,幼儿的认识最初只能是通过自身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因此,主题墙面环境的创设要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幼儿有年龄、性别、个性及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不同年龄幼儿对环境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如:中班教师可针对自己班孩子的兴趣、爱好,创设 “每日一画”,每天学说画一幅动物简笔画等;“每天趣事”,请幼儿收集讲述自己周围发生的有趣的事;“天气预报”,鼓励幼儿天天观察记录天气的变化;根据幼儿一日活动中生成的内容开辟的“讨论天地”,请幼儿用简单的语言和画面表达自己的想法等等,这样使得环境的创设更符合孩子的心里特点,能促进不同年龄幼儿能力和个性的表现及发展。

二、主题墙面环境的创设还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一个好的幼儿园环境就应该是一本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无声教科书。”如何达到让墙面说话,使主题墙面环境更好地服务于幼儿发展、服务于幼儿家长?

1、一致性原则。为了保证环境的教育性,在创设墙面环境时应目标明确、突出主题,而且要把目标落实到每个具体的活动中,以目标为依据,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来,使墙面环境与教育目标相一致。如:开学初,中班的主题活动是“虫虫飞”,围绕这一主题,我们创设的主题环境墙饰有“蚂蚁王国”(蚂蚁的家的样子),“昆虫大集合”(老师和孩子一起制作的各种昆虫小手工),“蚕的一生”(蚕从出生到变成飞蛾的各个阶段的变化),“竞技场”(张贴的是幼儿的手工作品独角仙),还注意把这一主题延伸到小动物身上,在自然角里创设“可爱的小动物”(家长和孩子共同收集张贴的“小动物和爸爸妈妈嬉戏”的图片),使幼儿能感受到妈妈对自己的爱,从而产生爱妈妈的情感,这样的墙面环境就很富有特色,把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无声地渗透在环境中。

2、发展性原则。主题墙面环境的发展性是根据当前的主题教育目标和不同年龄幼儿的现有水平,分期变换创设的。如:小班初期,幼儿绘画技能有所欠缺,教师可和孩子共同合作创设环境,如:老师画树,孩子们添画树叶、小草、水果等,环境创设中教师的指导要多一些。到了中、大班,孩子们的口语表达和绘画技能有所提高,作品也很丰富,参与意识也更强了,可以直接用孩子的作品创设,还可以让幼儿协商合作,分组创设环境,充分挖掘环境的教育内涵,使之成为幼儿所思所想的表达平台,不断培养孩子们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使他们充分体验到成功感和自豪感,使环境创设服务于主题课程的发展,服务于孩子的健康发展。

3、幼儿参与的原则。幼儿园主题墙面环境的教育性不仅蕴含在环境之中,而且蕴含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过去的环境创设使幼儿的思维和行为依附于教师的思维和行为。而今,墙面环境无论从主题的产生、内容来源、布置的过程等多方面都生动、直观、真实的再现了师幼之间近距离的对话;幼儿与教师之间亲密的关系;幼儿与幼儿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与家长的情感传递。由于幼儿园主题墙面环境创设主要是教师与幼儿合作的,幼儿能以小主人的身份亲自参与到教育过程中,这使幼儿能真切地感受到:“我们长大了,我们的力量能使环境发生改变”,这对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学习兴趣非常有益。

对于每一个主题,我们除了用它丰富的主题内容来教育幼儿外,还要努力营造出具有造型美、色彩美、艺术美和行为美的氛围来感染幼儿。因此,我们在主题墙面环境创设的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师生共同参与,共同设置布局,要注意倾听孩子的声音、启发孩子的智慧、支持孩子的行为、参与孩子的对话、分享孩子的情感,真正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和参与意识,这样幼儿在环境创设中会充分地与环境产生共鸣和交流。

4、动态性原则。环境的动态性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环境的创设要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需要不断发展变化,即主题墙饰要随主题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深化。二是指在不断更新环境的过程中,为幼儿提供更多参与活动和表现的机会。如:本学期第一主题是“海陆空总动员”,我们的主题墙饰呈现出的是各种交通工具,营造出的氛围也是交通世界;第二主题是“虫虫飞”,所呈现和营造出的氛围就与第一主题不同了,由海陆空延伸到了在那里生活的动物,环境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中,非常符合孩子“求新求变”的心里特征,让每一个主题墙面环境以鲜明的格调陶冶幼儿的情操。同时,在每一主题墙面环境的创设过程中,孩子都会有不同的作品呈现,给孩子们提供了更多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更能使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5、家园一致性原则。许多幼儿家长对幼儿园的教育理念、教育过程和方法并不是很了解的,这对他们如何配合老师教育好孩子就带来一些难度,通过主题墙面环境就呈现给他们非常完整、具体的教育过程,并且在主题墙面环境创设中,有时候还需要幼儿和家长共同参与,如:收集一些图片资料,收集一些商标、包装袋,一同种花美化自然角等,使家长也参与到其中,使得家长更能了解我们的教育目标,能在主题墙面环境创设过程中感受到自己孩子的发展成长过程,不断更新他们育儿的教育理念,这对做到家园一致性教育非常有利。

幼儿园主题墙面环境的创设论文 篇2

一、以保障幼儿的健康为前提

健康是幼儿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幼儿园的日常管理、教学安排及环境都应以幼儿的安全健康为首则, 所以幼儿园墙面环境创设理应以幼儿的安全健康为前提。

幼儿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因此幼儿园墙面环境创设也应该兼顾这两个方面。其一, 幼儿园墙面环境创设的材料应该是安全的, 不能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没有尖锐的角, 不使用含有过量危害人体健康物质 (如铅、甲醛、汞等) 的材料, 避免材料坠落的危险等;其二, 幼儿园墙面环境颜色要和谐, 构图安排要合理, 形象生动有吸引力, 墙面环境创设的内容要愉快轻松, 能给幼儿带来快乐和舒适感, 保障幼儿心理的健康。另外也可以创设一些可以进行情绪发泄的角落, 宣泄不良情绪, 保持良好情绪等。

二、以幼儿的年龄特征为依据

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对墙面环境的关注重点是不同的, 因此幼儿园墙面环境要针对幼儿的年龄特征进行创设。

1. 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 创设不同的、全面的具有侧重点的墙面环境内容

幼儿园墙面环境创设的内容只偏重于认知发展是不科学的, 还应该包括幼儿行为习惯培养、幼儿社会化发展等方面。幼儿小班是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 幼儿园墙面环境创设对于塑造幼儿规范行为及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良好的引导作用, 因此小班的墙面环境创设要侧重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 例如在区角入口贴上成对的“小脚印”, 请幼儿将鞋子摆放在“小脚印”上, 暗示幼儿该区角只能容下这些人, 帮助幼儿养成自觉遵守区角规则的习惯。对于中班、大班幼儿则要侧重创设幼儿社会性及促进认知发展方面的内容。

2. 对于墙面环境的颜色以及形象的选择也要因各年龄段幼儿而异

幼儿对于颜色的关注随年龄的增长呈下降的趋势, 对于形象的关注呈上升趋势, 因此小班的墙面环境创设如果采用鲜艳明朗的颜色, 以及他们熟悉的卡通形象会更受欢迎, 更吸引他们的关注。但这种墙面环境要具有和谐、柔和的美感, 不论颜色还是内容都不要刺激幼儿的感官。随着年龄的增长, 墙面环境创设的重点也应由颜色转为形象。各年龄段的幼儿都倾向于关注自己比较熟悉的以及与自己或与自己的经验有关的事物。因此, 幼儿园的的墙面环境创设都应该注重与幼儿自身经验有关的内容。

三、避免创设形式的单一

1. 避免组织形式单一

避免组织形式单一就要避免环境由教师创设, 幼儿很少参与或是不参与的现象。研究表明, 幼儿对于自己参与的事物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会投入更多的关注, 因此幼儿园墙面环境创设应打破传统的只有教师组织的形式, 鼓励幼儿积极参与, 这样可以引起幼儿更多的关注, 使墙面环境创设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

幼儿的参与分为直接参与与间接参与。直接参与指幼儿直接动手操作参与墙面环境的创设;间接参与指幼儿不直接动手操作参与墙面环境创设而是通过与教师进行言语交流, 由教师动手操作。幼儿间接参与所创设出的墙面环境应能体现幼儿的思想观点, 墙面环境创设的内容与幼儿或幼儿的经验有关, 如将幼儿的照片或作品粘贴到墙面上等。由于小班幼儿能力较差, 一般以间接参与为主;中班采用间接参与、直接参与相结合的形式;在保障大班幼儿安全的前提下, 鼓励大班幼儿参与墙面环境创设。

2. 避免展现形式单一

避免展现形式单一就要避免传统的静态的展现形式, 动静结合。理论和实践证明, 动态的墙面形式会更受幼儿的喜爱, 更容易引起幼儿的关注, 其价值的发挥较之静态的墙面环境也要大。所谓动态的墙面形式是指所创设的墙面环境内容之间有着内在联系, 有同一主题或相似主题, 如用连环画或游戏的形式创设的墙面环境, 呈现形式灵活机动, 使墙面“动”起来。动静结合的环境才更加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四、关注教育价值的发挥

具有美感的墙面环境能吸引幼儿更多的注意和喜爱, 但追求美感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墙面环境教育价值的发挥。墙面环境应是承载教育信息的载体, 墙面环境的创设是为“教师的教”及“幼儿的学”服务的, 只有美感却没有教育价值的墙面只能是一种装饰。在幼儿园墙面环境创设中不要过于偏重视觉效果, 追求美感也不忘记其教育价值的发挥。墙面环境具有多种教育价值, 可以促进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及幼儿社会化语言的发展、培养幼儿审美情趣等。因此, 墙面环境的创设要关注环境的多种教育价值, 避免教育价值的单一化。

五、墙面更新要适度

幼儿园墙面环境长期得不到更新, 不仅会致使幼儿视觉疲劳, 而且还会影响其应有教育价值的发挥。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或是园所等级的评比或是为了追求新异而进行频繁的墙面环境内容更换的做法, 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 而且对幼儿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幼儿期正是幼儿秩序感养成的关键时期, 过于频繁地变换环境容易引起孩子的不安全感, 使孩子养成不稳定的心性, 不利于孩子坚持性和耐性的培养。因此, 幼儿园墙面环境的更新周期要把握好“度”的问题, 可以是一学期, 也可以根据幼儿园的课程安排进行调整。

幼儿园墙面环境的创设需要物质资源、资金的投入, 为了高效利用资源、节省资金, 在以保障幼儿的健康为基本原则的基础上, 可以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将其转化成墙面环境创设的材料, 例如废弃的纸盘、扣子、光盘等都可用于环境创设。此外, 墙面环境创设材料可以回收循环利用, 这样可减少墙面环境创设所使用材料资金上的投入, 使得幼儿园墙面环境创设更加经济化。不能及时进行墙面环境创设的幼儿园应调动教师墙面环境创设的积极性, 更新频繁的幼儿园也应调整更新周期、频率, 适当更新墙面环境可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更有益于幼儿的发展。

科学创设幼儿园墙面环境需要幼教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教师应该积极学习幼儿园墙面环境创设的理念, 并不断更新, 先进的理念是指导实践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 鼓励幼儿积极参与, 创设出充分发挥教育价值的幼儿园墙面环境。同时, 合理高效利用各种资源, 创设出经济型的幼儿园墙面环境。此外, 幼儿园墙面环境创设的影响因素还有很多, 例如园所文化、幼儿园管理、园长观念、园所所在的地理位置等, 因此在幼儿园墙面环境创设中还要充分考虑本园的现实情况。

摘要:环境对幼儿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持久的影响, 国内外一些著名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对环境与幼儿发展的关系和影响进行了研究, 以求揭示其规律, 以便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作为幼儿生活的重要环境之一, 影响着幼儿的成长和发展, 其中最直观的、所占比重较大的便是墙面环境。幼儿园墙面环境创设是幼儿园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其创设情况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发展。

幼儿园主题墙面环境的创设论文 篇3

【关键词】环境创设 主题墙 主题教育

所谓主题墙面,顾名思义,是教师根据幼儿现阶段学习的主题内容而设计的墙面环境,其作用是引领幼儿的探索学习,梳理、记录幼儿在探索中的发现和获得的经验,反馈幼儿的成长,帮助幼儿学会主动学习,在实践中,由于教师对主题墙面的教育价值理解不全面,不深刻,在设计和使用主题墙时存在一些误区

一、当前主题墙设计上的现状分析

误区之一:很多教师将张贴图片等同于主题墙面设计,主题墙形同于展览板,主题教育达不到应有的功能。从根本上讲,这种缺乏理念的设计,既不能引发幼儿学习与探索的欲望,也不能反映出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发展目标。

误区之二:主题墙面的设计忽视幼儿的主体性,形同于教师的创意角。很多教师对墙面如何与幼儿产生互动缺乏思考,一味的追求美观而忽视了主题墙的本质内容;幼儿参加主题墙设计深度和广度有限,缺乏成就感。

误区之三:主题墙面缺乏动态设计, 成为一面“死墙”,无法体现课程和教学。很多老师忽视了主题墙创设的本质其实是幼儿自身同化和顺应的过程。一个好的主题墙面应该是一个可视的学习过程图,呈现出幼儿学习该主题时先后进行了哪些探索活动,在探索中解决了哪些问题等,发挥出促进幼儿自主学习的作用。

二、主题墙与主题教育有机组合

(一) 让主题墙设计走进 教育活动

优美的环境,可以潜移默化培养幼儿感受美,欣赏美,表示美的情趣和能力。幼儿园的主题墙饰作为促进幼儿发展不可缺少的“环境”,始终是幼儿教育的重要部分墙饰作为一种显现的教育资源,弥足珍贵。学校进行环境创设时,让墙饰与主题教育紧密联系,让主题墙饰成为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

从孩子的视角出发,我班设计了一个“快乐农场”的走廊侧楼梯的墙饰,设计意图如下:在牧场里,一群可爱的小绵羊,卷卷毛, 各种可爱动态,远处有棵树,一片小草,几朵鲜花,边角上的葡萄架上,挂着一串串浑圆剔透的葡萄,一个熟睡中的小宝宝在摇篮里正在做着甜甜的梦,阳光下稻草人在看着这美丽的一切。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利用这些幼儿身边常见的材料,组织幼儿收集、制作、分享、交流。让幼儿们由衷的感受到“快乐农场”的乐趣,小小一面主题墙,变成了承载知识的窗口,一个“无声的老师”就这样悄然展现在幼儿面前,恰到巧处的主题墙设计是教育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主题墙的形成过程就是主题活动不断展开的过程。

(二) 让主题教育的需要融入墙饰设计

教育需要从孩子的视角出发,这是教育成功的前提。每一面墙饰都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让它会说话,它与幼儿的感知和体验联系在一起,与主题活动的实施、教育情境的创设及幼儿发展联系在一起。它的产生是为了帮助教师实施教学活动,帮助幼儿理解教学内容。

比如:在小小班,以 “我的家”主题,在墙面上贴上全家福,让孩子们无时无刻不感受到爸爸妈妈的温暖传递;以此为灵感,还拓展布置了“我的妈妈”的主题墙饰。让妈妈美丽的笑容,温暖怀抱走进儿童世界,初入园的孩子们害怕陌生的环境,想家时候便可以看看妈妈了。教师在环境创设中努力激起幼儿对多一点来园的愿望。在墙面环境布置中融入对幼儿情感因素, 借助环境去表达关怀,让每个幼儿如沐春风,温馨长远。 环境中墙饰的内容时更多的考虑内容隐含的教育价值,而不能一味只追求精致、美观。

(三) 让幼儿成为主题墙设计的主人

《纲要》指出“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在环境创设方面,应当努力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让孩子走在设计的前台。在设计中体验快乐,成功的喜悦。如:我们中班在创设“有趣的昆虫”主题墙饰时,先是师生共同讨论墙饰布局,然后由老师创作大背景,其他的让孩子们自己设衣服,画出来,贴出来,剪出来。哪怕再不起眼的 的作品,只要是孩子自己动手完成的,都是激发孩子自信心的有效途径。一名优秀的教师要用欣赏、发展的眼光与和蔼的言行,做孩子们梦想飞翔的引领者,而不是一味代替包办。切忌将所有墙面填满,多留给给幼儿留有参与的空间,让幼儿感觉自己是墙饰布置的主人,“朝夕相处”,时时主动地思考与创作,让环境主题墙设计成为一种“隐性课程”;切忌一呈不变,教师应引导幼儿不断关注墙饰,引导幼儿有意识地观察和参与创设、更新,最大限度地发挥墙饰的教育功能,让墙饰真正成为幼儿与教师近距离的“对话”;切忌以成年人的思维和眼光先入为主,及时审视自己。

总之,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是幼儿无声的老师,对幼儿的影响是隐性的,也是巨大的。

参考文献:

[1]朱家雄.幼儿园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如何创设幼儿园主题环境 篇4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表现的机会和条件。”新颁布的《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也特别强调“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明确强调了环境的教育作用。在这方面,国内外幼教专家都作过重要而深刻的论述,同时幼儿园环境也能展示出一个幼儿园的办园宗旨和办园理念,良好的育人环境对幼儿园的发展会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环境创设也是课程实施及教育目标落实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园教育环境包括室外教育环境及室内教育环境。室外教育环境包括整个教育氛围、大型设施等;室内环境,包括室内墙壁布置、班级中的常规要求、一日活动作息时间和发生在师幼间、幼儿同伴间、教师间、幼儿与家长、教师与家长间的行为活动等的布置。特别是感悟到“人”也是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到人在环境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人、环境与幼儿发展三者间的密切关系。“教师、幼儿共同参与环境创设的活动,是幼儿获得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明确了适宜的教育环境应是全方位的、是变化的、是幼儿自己的、是生态的。幼儿园教育环境应处处体现和突出教育目标,而且对幼儿的发展应具有应答性。要求拓宽教师对“参与”内涵的认识与理解。

一、幼儿园环境创设的要求幼儿园进行环境创设应从主题氛围、教育价值、适宜性、幼儿主体性、对话互动、材料投放、美感布局、经济实用、特色创新等方面进行:

1、环境创设要突出主题,有针对性。

环境创设要与教育目标相一致,创设与学期主题或单元主题相关的环境。真正从幼儿的兴趣、需要出发,环境的设置和材料的投放要有针对性,充分体现环境的教育价值。

2.环境创设要具有适宜性。

环境创设必须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适合本园本班的特色,充满着童真童趣,使环境中的点点滴滴点缀都洋溢着幼儿教育独特的文化内涵,不断满足每个幼儿的需要。

3、环境创设要体现主体性。环境的设计、布置、利用,都应从幼儿实际出发,要生动、直观、真实,都应有幼儿参与,体现高度的开放性。让幼儿成为环境中的主人,体现师幼之间对话,让环境成为幼儿寄托心愿,宣泄情感,体验成功、展示自我的平台。

4、环境创设要体现丰富性和启发性。环境创设要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把平面和立体布置结合起来。要充分利用活动区域为幼儿提供能引起幼儿探究欲望的丰富的物质材料,并能诱发幼儿利用环境中的信息和材料进行积极探索和思考。

5、环境创设要体现动态性。要随幼儿的兴趣、能力的变化而变化,随课程内容、季节、节日的变化而变化,让环境始终对幼儿保持新鲜感和吸引力,使孩子经常能从环境中获得新知识、新经验、新发展。

6、环境创设要体现美观性。应力求结构的合理、色彩协调、风格独特、情趣高雅,萌发幼儿的审美情趣,激发幼儿积极的情感体验。

7.环境创设应体现经济性。环境创设要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把平面和立体布置结合起来。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废物利用,一物多用,不浪费资源,不盲目攀比。

二、幼儿园环境创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1、在环境的创设上缺乏幼儿的参与。

环境创设多数是教师的作品及以教师的主观意识为主。教师设想计划多、幼儿设想计划少。教师动手动脑多、幼儿动手动脑少,缺乏幼儿自主性活动内容。这种环境创设是从教师的设想和愿望出发的,没有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兴趣、需要和现有的发展水平,因而环境失去了影响和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价值。

在这方面,教师应准备和运用一定的材料,按照科学的原则创设不断与幼儿相互作用的环境。让幼儿参与创设或把部分环境交给孩子布置。将环境与课程相匹配、联系,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

2、环境创设缺乏层次性。

室内环境创设没有做到让每一面墙能和幼儿对话。幼儿的作品过高或不在幼儿的视线内,空间利用不够充分。

3、环境创设缺乏目的性。

墙饰的内容不能体现教育目标、主题教育内容、季节、节日的变化等。画面长时间不变,或者固定的多、变化的少。

4、活动区安排不够合理。

活动区材料投放不充足。材料品种单一,材料单调且数量不足,造成幼儿之间出现为争夺玩具、材料而发生冲突的现象。

安静的活动区与活动的区域安排不合理。如图书区与音乐区相隔太近,互相影响干扰太大。

投放材料的成品太多,而半成品和幼儿用以活动的原材料、废旧物品太缺乏,不能发挥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三、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方法借鉴主题教育网络形式,在大主题的引领下,确立墙饰、活动区、楼道、过道等具体的小专题创设。

(1)对活动室墙壁的创设。

“创设与幼儿不断相互作用的墙壁布置,让墙壁成为幼儿经验、想法表达表现的空间,呈现主题活动中幼儿发展的过程”。以主题活动为抓手,从确立主题内容开始进行研究,理清思路,形成一条主线。具体做法是:第一步:关注幼儿兴趣,确立主题内容,制定活动网络框架,初步拟定墙壁网络图。第二步:根据幼儿发展现状,挖掘各领域目标,制定主题活动总目标。第三步:准确把握主题进程,详细制定各阶段教育目标。第四步: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已有经验,分阶段的组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园内外教育资源,引导幼儿用不同形式表达出来,并随着阶段活动的进展进行墙壁创设。第五步:随着主题活动的结束,墙壁创设完成,并呈现出主题活动的进程。教师在组织活动时,有意识捕捉生活中有价值的信息,有机的把预设内容和生成内容进行整合,幼儿在真正属于他们的环境中,愉快的参与墙壁的布置。如中班进行 “美丽的春天”主题,教师与幼儿设计了“春天的花草树木”—“春天里的动物”—“春天里人们的活动”—“我找到的春天”等系列主题情境。中班在进行“汽车”的主题活动中,将班上布置成汽车制造厂,把活动室划分为“汽车设计室”、“汽车展示室”、“汽车制造室”、“汽车图书借阅室”、“汽车美容院”、“汽车驾驶”等,活动区成了主题活动实施的主要场所幼儿园墙饰创设体现以下特点:第一,有机地把五大领域的活动内容与活动形式融为一体,并能加以迁移、整合,体现《纲要》中的整合理念。第二,墙饰主题和内容与幼儿活动相一致,是一个总结、强化、总结、概括与提炼幼儿学习与经验的过程。第三,主题墙创设的过程体现师幼互动、生生互动、家园互动的过程,体现教育目标层层推进和物化的过程。第四,充分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在幼儿感知事物和与富有动态环境的互动中,提升审美能力,体验审美情趣,享受成功的快乐。(2)对活动区域的创设。

活动区域的创设要充分考虑教育内容的整合、活动材料的投放、幼儿注意力等方面的因素。

第一步,适中的玩具柜。根据年龄班幼儿的特点,认真规划和制作颜色鲜艳低矮的玩具柜,为教师规划、分割区域提供了物质上帮助。

第二步,创设活动区。在新理念的指导下,进行 “自主性活动区”、“主题性活动区”和“整合性活动区”的研究。活动区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材料来实现,材料不同幼儿的操作方法不同,在活动中幼儿获得的知识经验也就不一样。把活动区活动作为促进幼儿发展的一个载体,有效地把教育目标物化到活动材料中,通过幼儿与材料的互动,完成教育目标。幼儿在宽松的游戏活动中,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有趣的,各方面能力得到了发展。

幼儿园主题墙面环境的创设论文 篇5

通过《主题背景下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与活动指导研讨会》三天的学习与参观,我确确实实收获了很多,大大改变了以往对区域活动的不理解。说实话,我们很多的老师都并不真正的理解为什么我们要大费周章地去搞什么区域活动,还让家长带一些废旧用品,就像董旭花老师说的一样:“感觉我们上辈子就是收破烂的”。但是这次的学习过程中,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我们的幼儿园必须要有区域活动,而且我们要尽我们最大的能力把知识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幼儿更好的学习。

一、什么是区域活动?

在开展区域活动之前,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先了解什么是区域活动。在这之前我所理解的区域活动就是幼儿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董旭花教授把区域活动概况为是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自由、自主、自选的活动。董教授强调了最重要的两点就是:有准备的环境和自由、自主、自选。教师给孩子准备好环境,让幼儿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自己决定跟谁在一起玩、玩什么、怎么玩。只要幼儿不破坏环境,不吵架、不打架,没有安全问题,教师一般不会给予很多限制,而且教师对区域活动较少的控制和指导,让幼儿能更充分的机会融入环境,与区域内的同伴自由交流和交往,或者自主的操作材料和玩具,通过与他人、与材料的互动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

二、区域设置和空间的合理利用

教师在规划班级区域的时候,一般我们常规设置:建构区、益智区、阅读区、美工区、娃娃家……而且每个区域的布置以及投放材料基本上都是一致的,很显然,这样的区域设计是很有问题的。向大家提问一个问题:你们觉得区域活动等同于游戏活动吗?答案是否定的,区域活动不等同于游戏活动。有些区域活动也是游戏活动,比如娃娃家、医院里的角色游戏,用积木和插塑玩具进行的结构游戏,音乐歌舞游戏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区域活动很难归到游戏的类别,这些区域活动包含了技能练习的成分或者独立学习的成分更多一些,从本质上分析,说他们是学习活动更为贴切。比如串珠子、用筷子等活动,更像是技能练习。还有投放在数学区或益智区的一些材料如数字描红、连线卡等,这些材料诱发的活动从本质上讲都属于学习活动,而非游戏活动。所以区域活动中既要有游戏活动,也要有学习活动。游戏活动即创造性游戏:角色游戏区、建构游戏区、表演游戏区;自主性学习区:美工区、益智区、阅读区、生活操作区、科学区和语言区。

区域活动的种类选择也是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和经验来确定的。区域的数量需要根据幼儿的人数、班级的空间大小、材料的多少来确定。在班级的空间也是要合理分割的:

1.根据区域需要确定位置。比如阅读区需要的是光线好的地方;建构区需要的是较大的空间等;

2.根据区域之间的关系确定其位置关系。(举例娃娃家和餐厅)

3.根据活动性质、材料数量、容纳人数确定每个区域大小。每个区域的大小应根据区域所承载的活动目标的重要程度、一次进区人数的多少、幼儿在区内的活动频率、活动幅度等指标来具体确定。当然,对于区域的数量及每个区域面积的大小,教师可以灵活的根据幼儿的选择不断加以调整。

4.动区与静区的划分。安静的区域跟安静的区域划分在一起;或者动区和静区的开放时间不同(一三五动区开放,二四静区开放或上午动区开放下午静区开放),要学会巧妙地立体地动态地利用空间(说到这里想到了我们去参观其他幼儿园的时候,她们区域与区域之间的隔断除了使用橱子以外还使用了自己做的立体架子,立体架子是镂空的,里面可以放图书,可以放孩子们的手工作品,陈老师还出示过一幅图片,是因为她在支教的那个学校教室空间不足够大,那怎么办呢?她拿出了一块地毯,就是公共空间,任何区域活动的孩子都可以拿着材料来这块地毯上玩,但是玩完以后要哪里拿的放回哪里去),这就像我接下来要说的公共空间的合理利用了,我们可以利用走廊等公共空间设置区域活动,可以把表演区设在走廊上,这样也不会打扰到静区的孩子们。

5.区域的开放性和封闭性。(举例超市和益智区)

三、材料的投放

(一)适宜的材料从哪里来?

在开展区域活动过程中,材料的合理选择和投放是开展区域活动的前提和保障,那么,什么样的材料才是适宜的?这些材料从哪里来?1.购买2. 师幼共同收集3.家长收集(家长需要老师的引领,举例市直二幼区域活动开放,每次限报10个家长)4.师幼共同制作5.上一级部留存,平行班互换。

(二)材料的分类和整理

1.根据材料用途和性质分类,并用固定的容器盛放。对搜集来的材料,我们先把它们按照用途进行粗略的分类,然后再根据它们的大小、形状等分别存放到相对固定的容器中。

2.利用标记符号,帮助幼儿进行活动后的材料整理。

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孩子整理的好习惯,为了方便孩子取放材料,我们可以将物品摆放的位置,利用一一对应的小标志进行固定。比如材料的托盘上贴一个红色的三角形,放托盘的柜子相应的位置也贴一个红色的三角形,这样既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和常规,也大大减少老师整理材料的工作量。当然,这些标记符号也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段来设计不同难度的标记。比如小班可以用简单的图形、动物图片;中班用数字;大班可以用汉字或者英文字母等。

(三)材料的价值分析

起初我总是觉得从网页上、书本上看到的很多好东西,不管有没有用就很盲目的投放到区域活动中去了,很多时候这些材料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孩子们都不太喜欢玩。就像投放在美工区的布一样,本来是想让孩子做布贴画的,但是之前没有仔细思考这些材料的用途,孩子们在美工区活动时都没有人用这些布片。所以,我们拿到材料的时候应该先要分析材料。比如纸杯,可以投放在美工区剪剪画画;也可以投放在建构区进行叠高、搭建;还可以投放在科学区盛放材料,做水的溶解的实验等等,大家仔细分析,很多材料会有不同的使用方法的。

(四)有层次的投放材料

1.不同年龄阶段(比如拼图材料,小班可以有4、5块,中班可以7、8块,而大班就可以投放10块了。再比如这个小鱼,小班可以练习插的动作,中班可以分颜色来插,大班就可以更难些的多种规律拼插了)

2.相同年龄阶段,不同发展水平。(星级材料,剪纸)

3.相同材料幼儿操作熟练后,难度的提高。(钓鱼)

(五)材料怎样有助于幼儿自主活动?

虽然我们投放了很多的材料,但是这些材料杂乱无章,而且更新补充跟不上,最为关键的是孩子们不知道如何去玩,如果再没有老师指导,孩子们就更不喜欢这个区域,从而成为了冷门区。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投放材料的时候要注意材料本身的提示功能。

1.规则提示、图示(进区规则、操作图示等)

2.有提示的编织(老师提前编织几行,就是给孩子的提示)

专题:谈中班主题环境创设 篇6

——让孩子成为环境的主人。沈青华

幼儿生活在幼儿园里,不可避免的要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也必将在与环境中互动中实现发展的目的。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是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环境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该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发展。环境已成为了幼儿的“第三人老师”

教室的环境不能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随着幼儿的发展及目标的变化而变化的。幼儿和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环境加以影响,从而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建构知识。

富有变化的环境要求教师在对周围的环境进行调查的基础上,不断地留心观察孩子的兴趣及孩子对目前正在进行的活动的反应,用心来创设环境。

在“周围的人”的主题开展中,投放了有关周围各种职业的人的介绍,设计网络图。将幼儿收集的资料也投放到孩子们的资料库中。环境随着主题的开展不断的丰富着。环境不再是老师一手包办,而是了幼儿的参与。孩子们把自己收集的资料,创设到环境中成为主题开展的信息栏,根据活动中孩子们讨论引起的问题设计了“小问号”。从中生成了许多有价值的活动。每个主题开展到那个环节,都可以从环境显现出来。

目前,人们对幼儿学习方式的认识发生了一个深刻的变化,由关注幼儿的接受学习变成了强调幼儿的发现学习。环境的作用是促使幼儿开展有意义的学习,因此,幼儿的活动室就应该向工作室,让孩子们在这里可以自由的探索,研究与发展。

幼儿的智慧是在指尖上的,因此,一个有助于幼儿个人探索的环境应该有丰富多样的材料。材料的丰富性是从量的角度来说的,即量要满足幼儿操作的需要;材料的多样性是从质的角度来说的,材料本身要具有一定的结构性,包括材料的种类、同种材料的难易程度等等。当然,教室还要注意为孩子投放材料的实际问题。

在孩子与物质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教师既要为他们留出足够的时间,允许他们独自的探索,又要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与有效的支持和引导。

幼儿的发现不仅有独自进行的,还有在合作中发生的。幼儿园的环境影有助于人们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合作,从而提高幼儿学习的品质。采用集体与分组教学相结合,给每个孩子机会。

好的环境,要有孩子们的参与,让他们成为环境的小主人。环境创设是教师与幼儿合作,幼儿以主人的身份参与的教育过程。

改掉过去让幼儿“请进”的做法,在布置环境的时候,留出一些地方让幼儿来添置一些花草,数目,等等。但是,幼儿作完之后似乎就什么都没有了,而且时间长了就没人过问了。

主题的开展正好为孩子创设了这种机会,比如“周围的人”孩子们就将自己的资料投放到墙壁上,平时他们会主动的一起合同伴交流起来。这不正起到了教育的效果吗?他们还根据自己的经验为小猪设计了有趣的房子。孩子们纪录的有关点心的资料也展示出来。

幼儿园主题墙面环境的创设论文 篇7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为尽可能客观了解幼儿教师关于墙面环境创设认识的真实情况, 本研究在新疆吐鲁番地区不同类型幼儿园中选择16名教师进行访谈。为获得所研究问题的最大信息量, 本研究先采取“目的抽样”方式选取该地区公办幼儿园教师作为主要访谈对象, 再采取“分层抽样”方式选取其他教师作为辅助样本。访谈在受访教师自愿的基础上开展, 围绕事先编制的访谈提纲, 进行面对面的半结构式深度访谈, 在征得同意的前提下对14名教师的访谈内容进行现场录音 (另2名教师不同意录音) , 汇总资料进行类属归整, 最后梳理分析得出幼儿教师对墙面环境创设的认识状况。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 对墙面环境创设必要性的认识呈现模糊性特点。

访谈中, 所有教师都对幼儿园墙面环境创设的必要性持肯定回答, 很多教师认为“幼儿园和小学、初中的不一样, 很大程度就反映在墙面上”。但当追问“为什么必须对幼儿园墙面进行创设”时, 多数教师感到茫然, 表示“从来没想过, 没把这个当作问题考虑过”“怎么说呢, 幼儿园的墙嘛, 哪能光光的呢?”“一直都在这样做”等。总体而言, 教师普遍认同墙面环境创设的必要性, 但却很少对此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追问, 认识水平停留在感性层面, 大多依据自身经验、生活经历和社会要求认为需要对幼儿园墙面进行创设, 并不是主动有意识地着眼于幼儿的需要和发展去理性思考此问题。布朗芬布伦纳 (U.Bronfenbrenner) 的教育生态系统理论指出, 幼儿的发展离不开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小环境系统作为最接近幼儿的环境, 时刻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2]。墙面环境正是这种“小环境”中的一部分, 因此, 幼儿教师应深入思考创设墙面环境的必要性, 从观念上做好理性而充分的准备。

2. 对墙面环境创设较多关注显性价值而忽视隐性功能。

如表1所示, 根据教师列举描述的墙面环境创设重要性表现归类整理, 分为七个大类, 并将同类目提及人数累加, 计算出百分比。结果显示, 81.25%的教师认为墙面环境创设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环境美化的外显性上。68.75%的教师把墙面作为自己工作成果的展示平台, 认为“把成果贴在墙上, 家长才知道孩子在幼儿园学了哪些东西, 领导来检查工作的时候也才知道你做了哪些工作”。同时, 相当比例的教师开始认识到墙面环境创设对幼儿各方面的促进作用, 突出表现在学习和情感两方面, 有教师指出“孩子会对墙上的东西感兴趣, 比如那些数字, 很多孩子都喜欢用汉语去数。在门上贴个‘门’字, 孩子进进出出就学会了”;62.5%的教师认为墙面环境创设能对幼儿情感产生积极影响, “孩子看到自己的作品, 特别自豪”。值得关注的是, 有一位教师认为墙面环境创设可以彰显自己的教育理念。访谈发现, 教师开始主动认识到墙面环境创设的多元化功能, 但同时, 大部分教师的认识还较浅表, 只注意到墙面环境创设带给自己和幼儿的显性影响。教师不仅要关注墙面环境创设的显性价值, 还应从幼儿角度出发, 关注对幼儿各方面的影响, 重视其隐性功能的彰显。

3. 对参与创设主体的认识存在观念和行为的偏差。

当问及“您认为谁应该是墙面环境创设的参与主体”时, 几乎所有教师都表示“当然应该是孩子”, 但当继续追问“在平时工作中, 一般会让幼儿参与多少”时, 教师的回答却是“很少”“几乎没有”等。追究这种矛盾背后的原因, 很多教师反映出这样的认识:“孩子太小了, 交给他们不太放心”“让孩子做, 然后再一个个弄上去, 特别麻烦”“要看起来比较新颖漂亮, 孩子的能力肯定做不到”。从中反映出两方面问题:一是教师的儿童观较局限, 她们没有正确认识到幼儿各方面的能力, 简单认为幼儿年龄较小, 能力较弱, 让幼儿作为参与主体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且不能达到自己心目中认为的理想效果;二是对墙面环境创设的目的理解不深刻, 没有充分意识到幼儿作为主体参与创设的意义。其实, 在墙面环境创设中提倡以幼儿作为参与主体, 是因为从墙面创设的讨论、准备、制作到完成以及完成后的交流活动, 都是教育经历和体验过程, 它会激发幼儿强烈的好奇心、自信心, 幼儿会对自己亲自创设的墙面环境产生一种亲切感和满足感, 从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4. 对墙面环境创设内容和形式的认识存在片面性。

墙面环境创设内容大致可分为生活和学习两大类, 结果显示, 教师普遍认为这两方面内容都应该反映在墙面环境上。但从具体创设的内容上来分析, 艺术教育内容在墙面环境创设中所占比例较大, “主要就是美工类的, 画画呀, 手工呀, 折纸之类的”, 而健康、语言、社会、科学的内容相对较少。究其原因, 一是因为艺术教育内容容易通过墙面环境展示, 特别是绘画、手工作品易于成型, 外显性强;二是因为很多教师受传统观念影响, 认为墙面环境主要强调美化效果, 其他内容从色彩、造型、布局等方面都不及艺术教育内容。一般而言, 环境创设的展现形式可分为记录式和展览式两种, 记录式侧重于学习过程展示, 有利于引导幼儿掌握学习方法, 可以为幼儿的成长记录服务;展览式偏向于学习结果展示, 有助于增强幼儿的自信心[3]。结果表明, 大部分教师认为墙面环境创设应以展览式为主, 她们认为“墙面就是用来展览的, 展览我们的教育成果”“不展览出来, 领导和家长根本不知道我们做了什么”, 这种观点充分印证了“墙面环境创设是教师工作展示平台”的认识。笔者担心, 过分偏重于展览的展现形式流于形式和表面, 可能会陷入一种追求外表光鲜的误区, 墙面环境创设如果过分迎合领导和家长, 以取悦为目的, 最终将导致其他功能无法显现。

5. 在评价标准的认识上表现出较大的困惑。

当问及“您认为评价墙面环境创设好坏的标准是什么”时, 教师普遍感到茫然, “这个很难说”“我们没怎么评价过, 不太清楚”, “不清楚”是教师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 说明她们对评价标准难以进行明确的判定。有趣的是, 一方面很多教师认为“我们现在的认识改变了, 抛开了好看与否的观点”, 另一方面在教师的描述中却频繁出现诸如“美观”“好看”“新颖”“漂亮”“看起来舒服”等语言, 一位教师坦言“现在说是改变了许多, 但我说实话, 老师们一进这个教室, 肯定还是喜欢颜色比较鲜艳, 整体看上去比较漂亮的那种”。这种矛盾直接反映出教师在摈弃传统以美观取向为评价标准的同时, 心中还没有具体、科学的评价标准, 导致在实际工作中仍受传统评价观念的影响, 影响了墙面环境的有效创设。

三、结论与建议

总体而言, 社会需求、教育观念、自身经历和传统价值观等诸多因素影响着教师的认识水平, 在强调“环境价值”的社会背景下, 教师对墙面环境创设的重要性较之过去有了更多元化的认识, 能从幼儿角度理解墙面环境创设的教育功能, 但幼儿教师对墙面环境创设的认识还表现出一定的模糊性、矛盾性、片面性和困惑性等特点。为此, 要提高教师对墙面环境创设的认识, 应从多角度多方位加以改善。

首先, 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儿童观, 这是我们从事学前教育的根基, 一旦偏离, 我们就离开了幼儿真正发展的轨迹, 在自认为正确的“成人化”道路上越走越远。教师和幼儿的视角不同, 对事物的认识也存在差异, 教师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创设的墙面, 对幼儿而言, 可能并不适宜。因此教师应深入了解和观察幼儿, 知晓幼儿对于墙面环境创设的真实需要, 同时充分尊重和相信幼儿, 意识到幼儿参与墙面环境创设的重要价值。其次, 应加大交流和培训力度, 通过不断的交流和培训, 帮助教师打开视野, 获得新的讯息和灵感, 不断提升教师对墙面环境创设的认识水平。此外, 应及时构建合理的墙面环境创设评价标准。建立合理的评价标准, 能有效引导教师明确墙面环境创设的方向和原则。

参考文献

[1]Edwards, C, Gandini, L.&Forman, G编著, 罗雅芬等译.儿童的一百种语言[M].台湾:心理出版社, 2000:193

[2]陈帼眉, 姜勇.幼儿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203

幼儿园主题墙面环境的创设论文 篇8

【关键词】幼儿园;墙面;创设;功能

1前言

我国人口基数大,幼儿数量世界第一,但是教育过程却是差强人意,只有在一些大中城市或者是自治区的高级幼儿园才能体现完整的幼儿教育,其實幼儿教育并不困难,并不需要极大的资金投入,通过小事的改变,也能在最大程度上改变孩子的学习状况。譬如有幼儿园墙面环境的创设,只要细心的改变一个环境,给孩子一个时时刻刻都能够接触到的“理念展示地”就可以从基础做起,从细微做起,为孩子创造一片属于自身成长过程的环境,正是基于此笔者从这一点出发,对其创设以及功能应用做了详细的分析。

2幼儿园墙面环境创设理念

幼儿园的教育重在“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因而幼儿园更关注,如何在环境中为幼儿发展提供支持。以往将幼儿园墙面环境的功用简单固定于美化环境或是作品展示之上,显然过于单一而没有将教育意义突现出来。在现实中,为了满足幼儿、教师、家长和社会的不同需求,幼儿园墙面环境的创设应该具有多元指向。它应当指向幼儿的行为、幼儿的认知、幼儿的社会化、幼儿的健康的展现。

(1)行为指向。行为指向的幼儿园墙面环境,即通过有目的的墙面环境创设,促使幼儿发生教师所预期的行为。幼儿园的一个重要教育任务,就是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如饭前便后正确洗手、人多的时候要排队等。而行为习惯的培养决不是一朝一夕的,除了教师的叮咛之外,幼儿园墙面环境可以作为辅助手段,提供无声的“指导语”。

(2)认知指向。认知指向的幼儿园墙面环境,是指根据幼儿学习的兴趣点或是学习内容,有意识地将学习内容或学习成果展示在墙面上。毕竟幼儿园作为教育机构,教育工作是幼儿园的基本环节,幼儿的认知发展不可或缺。在幼儿触手可及的范围内,将墙面作为另一种形式的书本,不仅可以使幼儿接触到他们感兴趣的知识,还可以让幼儿得到某种学习的方法。

(3)社会化指向。儿童社会化,是指“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社会化指向的幼儿园墙面环境创设,旨在通过幼儿对墙面的评论,创设墙面时幼儿和成人之间、幼儿和幼儿之间的交流互动,锻炼幼儿的自我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集体意识,帮助他们学习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妥善自治,从而逐渐完成自己的社会化。

(4)健康指向。健康指向的幼儿园墙面环境创设,应该具有两层含义:它必须保证幼儿生理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幼儿园工作的重中之重,毫无疑问,非幼儿的安全健康莫属。

3幼儿园墙面环境教育中的功能

上文我们说到了墙面创设的指向行理念,在发挥理念的同时其实是一种教育功能方向的体现,笔者认为幼儿园墙面环境的教育功能应当包含以下三点:内涵功能、理念展现、特色展示。

(1)内涵功能。无论是识字也好、绘画也好,在幼儿的教育当中,一切的前提是展现文章、图画、玩具的基础行为内涵,而不是深层次的理论内涵,不如在学习诗词时,幼儿不可能对诗词当中的文化、风俗、文章内涵了解,但是对于诗词当中提到的交通工具、穿着打扮等基础浅显的东西能够了解,并通过逐渐的教导可以慢慢的记住,这样来看,幼儿仅仅出于了解潜在简单词汇的基础上,所以背景墙的功能更应当体现这种基础内涵。

(2)理念展示。理念不同于内涵,如果说基础内涵是汽车的轮子,那么理念就是汽车的发动机,汽车没有轮子不能走,但没有发动机就成了废铁,所以在墙面的教育功能当中应当体现教育理念功能。那么什么才是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呢,笔者认为,幼儿园是孩子学习的基础。所以一切的理念展示应当围绕着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人就可以了。对于这一层次的学生来说,无论讲课多么精妙、教学手段多么高超,都无法突破“孩子只是孩子”这一基本理念,所以在不要将个人或者成人的理念灌输到孩子身上,只要给孩子一种健康向上热情的心态即可,这也是最为基础的理念展示,而墙面设计正是可以依靠这基础的理念,完善自身的教育功能体系。

(3)特色展示,特色展示相对来说是针对幼儿园的,墙面是一种环境,将本学校的特色涉及到墙面上,并赋予一定的功能性,这样无疑对幼儿对学校都有着莫大的帮助。

4结束语

幼儿园墙面环境的创设从根本上来说是符合教学理念的一种“环境影响”,什么样的图像能够给孩子什么样的感觉,这必须是按照每一个孩子的年龄段去设定的,正是基于此,我们在功能分析时不难发现,幼儿园的孩子需要的更多是一种温暖的关爱,所以大可不必设定复杂的背景模式,而是以一种富有母爱的、清新的、温暖的环境体现墙面的功能,如此才能使幼儿园的孩子感到家的温暖。

参考文献:

[1]刘秀红:《围绕互动墙饰进行的实践与研讨》,《学前教育研究》2003年Z1期。

[1]刘兰:《让墙饰成为孩子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记录》,《幼儿教育》2003年09期。

[1]陆宏:《幼儿园墙饰效能浅析》,《山东教育》2001年Z6期。

幼儿园主题墙面环境的创设论文 篇9

选题背景:上海的“二期课改”已经开展了有一段时间了,现在正进入一个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新教材”带着追求创新与超越的教育理想,带着崭新的课程理念向我们走来。新一轮的课改提出了转变幼儿学习方式的改革任务,强调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孩子富有个性地学习,逐步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新教材”要求幼儿的学习有两个转变(1)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收集资料、梳理资料,主动地解决问题、表达表现。(2)变单一为多元—接受性学习与探索性学习结合,体验性学习与操作性学习相连,理解性学习与创造性学习互补,使幼儿的学习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使学习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我们作为实践者的教师,最为值得思考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将幼儿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浸入到一个五彩缤纷的社会之中,突现“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新思想。我们知道主题活动的形式很多,有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等。我们的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对于主题背景下的集体教学活动已经有了一定的操作经验。但对于区角环境创设如何和主题相结合却一知半解。教师无法把握主题内容和区角内容、材料投放等如何的匹配,主题目标落实到各区域学习中,各区域的目标如何支撑主题。

选题意义:通过我们对情报资料的汇总、分析对主题背景下教学活动的研究相对较多,本课题将从主题背景下区角活动的创设这一新视角进行实践研究,在区角活动中融入主题活动内容,让幼儿通过自主探索,从而积累与主题相关的经验,并可以自由地交流分享提升各自的经验。

研究目的:一方面可以带动每一位教师参与主题背景下区角活动的实践,另一方面我们的成果能不断地补充、完善园本课程。最主要的一点帮助教师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能进一步地理解、内化,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成长。

研究内容:(1)总结主题背景下区角活动话环境创设原则。

1)融合性原则主题内容与区角活动相互渗透、融合的原则。

2)一物多用原则区角活动创设不局限某个主题活动,充分挖掘一种材料多

种的使用价值的原则。

3)多变性原则区角活动创设随主题的推进、发展,进行调整和变化的原则。研究方法:

一.行动研究法——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一边实践,一边思考,一边解决问题,研究中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在计划,实施,观察和反思中进行有效的师幼互动.二.案例研究法——有组织、有目的的根据研究对象、内容的不同,采取了解、分析和指导等方法、对幼儿身上出现的问题、案例进行深入的研究。

研究步骤:

1、情报资料收集。

2、分年龄段进行实践研究。

3、每月一次进行案例分析研究。

4、整理撰写总结报告、案例

技术线路及可行性论证:1)融合性原则: 主题内容与区角活动相互渗透、融合的原则。

2)一物多用原则:区角活动创设不局限某个主题活动,充分挖掘一

种材料多种的使用价值的原则。

3)多变性原则: 区角活动创设随主题的推进、发展,进行调整和变

化的原则。

研究创新之处:

区角活动是一种小范围的活动,也称活动区活动或个别学习活动。因其宽松自由的游戏氛围、充分的自主选择机会,是一个自由发现、探索的过程,对满足幼儿个体化需求、个性潜能开发具有独特作用,是幼儿真正感兴趣、易投入、能持久、有发展的最喜欢的活动。幼儿在活动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区域,选择材料,决定操作的次数,在独立的活动中主动地感知和思考,建立自己表象的概念,并通过语言、动作、图画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蕴含着松散性、愉悦性,顺应儿童求知天性的种种特点,是培植幼儿创造力的土壤。区角活动是幼儿开展学习的有效形式,它与探索型主题活动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创设具有良好氛围和不同特点、不同要求的教育环境群,通过幼儿与材料、环境、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作用,来达到促进幼儿身心发展,区角活动的教育价值在于通过激发幼儿学习的内驱力——兴趣,引导幼儿个性化的学习,在这过程中让幼儿学会独立自主学习,并使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获得发展。

参考文献目录

上海市“二期课改”学前教育新教材培训读本《走进“新教材”》

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办公室编上海教育出版2004年8月版

《走近区角幼儿园活动新样式》 张成明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年1月11日

《上海二期课程教材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来自课改研究基地学校的报告》

主题墙创设对幼儿的教育意义 篇10

摘要:主题墙已经成为幼儿教育中的重要资源,实现了幼儿和环境的互动,发挥着重要的教育价值。主题墙丰富的内容与主题的变化相适应,为幼儿开放,目的是帮助幼儿表征、迁移经验。主题墙能够综合多个领域的教育资源,加深幼儿对主题教育目标的理解和掌握。

瑞吉欧教育理念强调:“空间具有教育内涵。”主题墙创设的空间包括墙面、门窗、走廊和房顶等空间,所以教师发挥的空间非常的大。良好内容的主题墙能够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带动他们进行更多的思考和学习活动。主题墙上的内容为幼儿间的互相合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能够改变幼儿的认识。通过观察幼儿与主题墙的互动,能够掌握幼儿的兴趣方向,帮助教师调整教育的手段和内容。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幼儿教师对主题墙存在着一些错误的做法。

错误做法一:主题墙成为“花架子”

有些教师在确定主题后,首先忙于搜集主题资料,把各种图片和幼儿的作品往墙上粘贴,墙面内容十分的丰富,使主题墙成为一面展览墙。图片和幼儿作品与主题存在着某些联系,但是所有的内容之间缺少联系,没有层次性和系统性。视觉上的丰富并没有为幼儿带来教育价值。儿童心理学及脑科学的有关研究都表明:幼儿是有能力的、主动的学习者,他们能够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各方面的发展。主题墙创设的内容要做到激发幼儿的兴趣,与幼儿已有的知识相衔接,避免“花架子”。

错误做法二:主题墙同课程断档

王素娟.创设适宜幼儿发展的幼儿园环境——瑞吉欧教育理念的启示[J].时代教育,2007,(26)为了突出家园共育,幼儿教师会要求家长准备主题资料,但是由于沟通不够,家长不能够理解主题和课程之间的关系,虽然家长准备了很多的图片资料,但是这些图片不能反应主题的内容和要求。虽然实现了家园共育,但是主题墙和课程完全的割裂开来,不能实现二者在教学中的互动,主题墙不能给发挥应有的作用。

错误做法三:主题墙成为教师的展示墙

为了实现主题墙的多彩多样性,幼儿教师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做出了绚丽多彩的画面效果。但是主题墙没有一幅孩子的作品,主题墙成为教师的展示墙,教师剥夺了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权利。主题墙完全的展现了教师的创意和能力,教师成为主题墙的主人,幼儿的主体性未能够体现。幼儿应该成为创设主题墙的参与者,这是幼儿学习的良好机会,在不断的同化和顺应中,幼儿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为了发挥主题墙对幼儿教育的重要作用,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妙招一:主题墙的内容来源于家长和幼儿

主题墙布置的材料要具备多彩多样的特点,要充分发挥家长和幼儿的创作能力。在主题墙布置之前召开家长会,使家长明白主题墙和课程内在的关系,要求家长帮助幼儿制作主题作品,家长要帮助幼儿搜集主题材料,记录幼儿创造的过程,家长与幼儿携手制作手工艺品和绘画。在家长和幼儿制作主题作品时,教师要扮演咨询者的角色,使幼儿和家长成为制作的主角。幼儿在筹备主题材料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布置主题墙时,幼儿的积极性和热情高涨,他们在主题墙旁边兴高采烈的为小伙伴介绍作品的制作过程,认同感剧增。参与主题墙的布置,实现了幼儿的所做所想,加深了他们对课程的了解,也帮助家长更加直白的了解幼儿的探究过程。

妙招二:有选择的发挥幼儿的特点专长

主题墙的布置要避免材料的单一性,图片、手工作品、歌谣;或粘贴,或悬挂,都能展现主题墙教育性、完整性和层次性,即能合理的利用主题墙有限的空间,又能实现幼儿的智慧的诠释。很多幼儿都参加了特长学习,教师要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实现主题材料的层次的提高,吸收更多的幼儿参加到主题墙的创设活动中。有的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强,可以用童言稚语编写主题歌谣,加之图片和手工作品,每个幼儿在进出教室时都倍感自豪。总之,教师要根据幼儿的特点专长,分工明确,调动幼儿进行主题墙创设的积极性,使主体墙的布置成为全部幼儿的工作。妙招三:主题墙还可以“谈”

幼儿教育要遵循“以幼儿发展为本”原则,教师只是教育的辅助者,幼儿才是真正的主人。幼儿拥有让成人羡慕的想象力,他们的思维天真烂漫,主题墙应该成为展示幼儿思维的场所。在构思策划主题墙时,教师应该遵循幼儿的意愿,通过谈话的方式,整合幼儿的想法,把幼儿的建议体现在主题墙的设计中。在教师的帮助下,幼儿实现了他们的想象力,这会让幼儿体验到被尊重感,更能激发他们学习主题课程的积极性。

“要倾听孩子的声音,要给儿童选择的权利和做决定的机会。”幼儿是幼儿园的主人,主题墙的创设不能脱离幼儿的实际,教师应该学会适当的放权,让幼儿在创设主题墙的过程中,学会思维,享受尊重,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素娟.创设适宜幼儿发展的幼儿园环境——瑞吉欧教育理 22 毛曙阳.关于构建幼儿园班级主题墙的若干思考[J].上海托幼,2010,(5).念的启示[J].时代教育,2007,(26)

幼儿园主题墙面环境的创设论文 篇11

《3-6岁儿童与学习发展指南》中将“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作为“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实施途径之一,环境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日常教学中发现许多主题环境乍看之下很漂亮,但孩子们对它却无动于衷、爱不起来。笔者基于现阶段主题环境的创设问题做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发现以下问题:

(一)片面:创设主体=教师

当前幼儿园主体环境创设以教师为主,由教师对环境进行总体设计,而幼儿参与的部分基本为作品展示,这使得主题环境中幼儿整体的参与度很低。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从根本上理解主题环境创设到底该以谁为主体。

(二)狭隘:主题环境=主题墙环境

何为幼儿园主题环境?幼儿园主题环境是与主题活动密切相关的,是根据主题的开展,进行一系列的环境创设。但很多时候,教师会这样狭隘地认为:主题环境=主题墙环境,把主题环境狭隘地理解为单纯的主题墙的创设。

(三)简单:创设过程=结果式呈现

很多时候的做法是教师将整个主题的内容在同一时间一气呵成地呈现在主题墙上,即结果式呈现,这样的创设方法简单快速,但却不是根据主题的进程逐步跟进与丰满。

基于以上问题,我们应在主题环境创设过程中,重新审视基于儿童的幼儿园主题环境创设的目的,将主动权还给孩子,让主题环境真正能记录幼儿学习过程与结果,成为幼儿表达和分享经验的平台。

二、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主题环境创设策略

(一)基于儿童视角

主题环境创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支持幼儿学习,让幼儿与环境产生互动,因此在创设主题环境时要时时考虑幼儿的主体地位。

1.降高度。

在主题环境创设时,应考虑幼儿的视线与成人视线的差距,将主题环境降到和幼儿视线相平的位置,做到尽量往下移,以此来拉近主题环境与幼儿的空间距离,让幼儿既能看到,又能触摸到。

如在中班“蚂蚁和西瓜”主题中,围绕“探究蚂蚁的生活习性”和“了解西瓜的秘密及西瓜制品”两条主线,除了在主题墙上展现主题进程外,在自然角中投放了蚂蚁宫殿,供幼儿在日常观察蚂蚁的特点及生活习性;在美工区中投放“邀你来蚂蚁王国”,供幼儿通过绘画等方法表现蚂蚁的基本特征;通过大型建构表现蚂蚁王国等,激发幼儿参与主题活动的兴趣。

2.展想法。

教师在主题环境创设时应基于幼儿的发展需求,关注幼儿的兴趣点。具体的做法有:在创设过程中,思考哪些是幼儿可以自然参与的、与幼儿的活动完整结合的,尽量让幼儿卷入这个过程中;在思考环境创设好之后,能够为幼儿提供哪些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置身其中并乐此不疲。这需要积极地预期和分析幼儿在环境中的活动可能性,并且保留出一定的幼儿生成活动的空间。

如在大班主题“白雪公主”开展过程中,幼儿对“暗杀白雪公主的猎人回去会不会被王后害死”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有的认为会死,因为王后肯定很生气;有的则认为不会死,猎人这么善良,小动物们也会来帮助他等等。教师在辩论后让幼儿将自己的观点绘画记录下来,并辅以图文的形式,在公共区域进行展示。

3.现个性。

主题中的所有活动都可以成为主题环境展示的内容,而教师要做的就是将幼儿的活动和主题环境形成互动式的“对话。”

如在中班主题“蚂蚁和西瓜”中,幼儿在捉蚂蚁、玩转蚂蚁王国、建构蚂蚁王国、蚂蚁和西瓜的活动中都有不同的个性体现。主题环境中,有的幼儿展示了自己制作的建构蚂蚁王国的工程规划图,有的展示了自己的绘画作品——捉蚂蚁的过程与趣事,有的展示了自己对蚂蚁生活习性的调查表等。伴随着主题环境内容的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也在不断扩展与延伸。

(二)全方位丰富

1.主题环境研讨走在“前”。

每个主题开展前,教研组内通过主题讨论会的形式,研讨主题开展的脉络和主题环境创设的思路。以大班主题“我是中国娃”为例:

首先,要考虑主题的整体环境设计思路。从整体环境的考虑要体现中国元素,如运用中国国旗、中国古建筑、青花瓷等特色元素为主基调。

其次,要考虑主题的开展脉络、分主题环境创设的步骤等。从幼儿关注的时事大阅兵切入,以“了不起的中国人——娃娃游中国——少数民族——天下娃娃是一家”为主题脉络来开展。

最后要考虑幼儿参与的部分。如幼儿参与讨论的环境创设内容、主题活动中记录幼儿活动的方法(照片、图片、调查表、绘画等)、家长配合收集的主题材料、幼儿主题作品的使用、教师对幼儿作品的再加工与提升。

2.主题内容覆盖重在“全”。

主题环境的创设不仅仅只体现在主题墙上,它还应覆盖到孩子能接触到的每一个角落。以主题“我是中国娃”为例:

走廊过道布置成娃娃游中国的古道长廊,内容包括中国丰富的物产、名山大川、各个民族特色的服装、饰品、祖国各地的美食、孩子们游玩祖国各地的照片等。古道长廊的创设,不但扩展了幼儿对祖国的认识,还能与长廊产生互动,分享交流自己在祖国各地游玩时留下的足迹和获得的知识。

教室里随处可见幼儿的多元作品展示,有的是“大阅兵”后幼儿制作的飞机、大炮等模型,有的是幼儿建构的天安门建筑等。

创造性游戏时将小舞台创设成蒙古草原,孩子们围坐在蒙古包里,穿着蒙古人的服饰表演节目等,感受不同的民族风情。

3.主题环境创设兼顾“美”。

只有教育价值与审美价值并存的主题环境才能达到意义的最大化。那在主题环境创设中如何具体的进行设计实施,以达到美的效果呢?

(1)整体风格来统一。

在环境设计时首先要明确整体的风格,可根据教室主色调来设计相应的风格,如绿色可设计成田园风、波点风、小清新风、森林风等,并根据主风格选择适宜的材料进行创设。切不可选择与主风格相反的材料,如整体风格是小清新风,但是在创设时较多地运用了大麻绳等较粗犷的材料,创设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nlc202309091008

(2)板报式处理来布局。

板报式处理即将主题墙划分为若干块的小板报,一块一内容。在板块式处理时应注意:区块的面积划分尽量大,尽可能多地腾出空间用于展示幼儿的学习过程与结果。

以小班主题“小兔乖乖”为例,将主题墙划分为三大板块,确保每个版块的空间能尽情展示幼儿的留痕,同时也注重装饰性,使主题墙尽显雅致。

(3)“631”法则来配色

“631”法则是一种搭配准则,即一种搭配方案可以由主色60%,次色30%,点缀色10%的比例组成。如环境的主色调是蓝色,那么布置时所选用的材料60%应该是蓝色,辅以30%中间色穿插其中,另选取10%的亮色进行点缀提亮,关键是主色和环境创设融为一体,营造雅致、温馨的环境。

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白色、咖啡色、黑色等是百搭色,这些颜色可以多用、常用;另外纸张的选择也大有学问,同样是蓝色,鲜艳的蓝色尽量少用,而应该选用带有珠光的、暗雅些的蓝,如此相结合,环境的雅致度将大大提升。

(4)同种元素求多元

每个班级在环境创设时都有各班独特的风格,如蓝色主调可以布置成海洋风,在海洋风这一元素下,材质与表现方式应多元。

◆材质多元。

同种色调运用的材质应多元,如蓝色,可以用纸、布、藤类等进行装饰,纸可以是硬卡纸、软包花纸、皱纸、餐巾纸、光滑的纸、粗糙的纸,颜色深浅不一,花色大小不一,布也是一样。

◆方法多元。

在运用材料装饰时,制作方法也应多元。如制作星星,可以有镂空,可以有叠加,镂空叠加相结合等等。

(三)动态呈现

主题环境的创设应根据主题进程,遵循过程性原则,动态呈现。

1.留白。

环境并非是创设得越满越好,在主题环境创设过程中,我们要给幼儿“留白”。“留白”的作用是有效触发幼儿与空置环境互动的愿望,使得他们更有效地利用环境。在“留白”的过程中要把握适宜的度,因为孩子的学习留痕只占空间的一部分,如果全留给孩子就形成空间的浪费。因此,我们可以先将主题环境中一部分的内容进行预设,再留给孩子一定的空间,允许儿童按自己的意愿自主选择、利用和补充环境,在“留白”的环境中大胆“补白”。

2.留痕。

现在学习留痕形式大多是两类:一是教师为主体的留痕,如照片形式;二是幼儿为主体的留痕,如调查表、记录单等形式,更有价值的是后者,因此我们要重视以幼儿为主体的留痕,在留白处尽量多展示后者的留痕。

如大班主题“管子”中幼儿将玩管子后发现的问题进行记录,并再由教师帮助文字注释,这类留痕则是以幼儿为主体的留痕。

3.解读。

在主题环境创设前很多内容的预设就没有幼儿为主体的留痕,所以以教师为主体的照片留痕占了很大的比例。如何使这些照片留痕更具价值,更明确反映幼儿的学习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后期的解读。

解读应基于幼儿的活动情况和想法。如在大班主题“我是中国娃”中,幼儿对大阅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提供了阅兵式的图片,幼儿便激烈地讨论起来,如:“我最喜欢女兵,因为我也是女孩子!”“你看,飞机上的是五星红旗!”此时教师在旁边及时用笔记录下孩子的语言,并张贴在照片边上,这种基于幼儿的想法、兴趣点的解读才是最有价值的。

4.跟进。

主题环境的创设应勤跟进,因为主题环境主要展现了幼儿正在经历的主题学习内容,也客观反映出他们独特的主题学习发展脉络。

主题创设不是在主题一开始时就全盘设置完成的,而应是伴随幼儿的主题探究学习过程逐步丰富的。在两个主题相互交接时,可以保留上一个主题的相关内容,随着新主题的发展逐步取代前一个主题留下的痕迹。

用真诚关注幼儿需求规划主题环境,用真心常感幼儿视角创设主题环境,将特别的爱给予特别的你,让我们携手共同创造出小人国里属于自己的主题环境,支持幼儿学习,共创美好童年。

上一篇:商务公关礼仪规范标准有哪些下一篇:教师粉笔字培训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