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调研报告

2024-05-02

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调研报告(共10篇)

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调研报告 篇1

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调研报告

(====年=月==日)

是个农业县,大多数人口在农村,的发展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农村如何发展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如何促进农民增收的问题。我到 锻炼期间,把从理论上解决促进农民增收问题作为此次到农村锻炼的主要任务之一,多次深入乡镇、深入各村民小组和部分农户家中,采取向群众了解情况和同群众共同探讨的方式,进行了专题的调研,调研取得了积极成果。

一、农民增收的现状和困难

对农民增收的现状和困难进行认真梳理和分析,是增强农民增收工作的针对性,增强农民收入稳定性的前提。从此次调研情况看,目前农民增收的现状和困难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一)农民收入滞后于经济增长。具体表现出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差距拉大、速度缓慢的特征。

(二)农民的生活支出不断增加。近年来,农民的生活支出逐年在增加,其主要原因是急剧的市场化导致农民生活和生产费用大幅度增加。这与低水平的收入和收入增长缓慢极不相称。因此,农民收入增加低于支出增加不平衡的现象比较明显。

(三)农业结构调整成效尚未充分显现。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都力图通过调优农业种植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但由于农民自身对接市场能力弱、信息少,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目前农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增收空间尚未彻底释放,农业生产收入还很低,甚至没有什么收入。

(四)农村劳动力难以充分就业。究其原因,主要有:从农民自身意愿看,一方面由于农民对就业收益期望值较高,另一方面由于农民尽管有就业冲动,但就业适应性较差。从企业用工看,企业认为本地农民不好管理,对超劳动时间、超强度的工作不易接受。因此,我们的农民难以充分业变,就业困难很大。

(五)农民创业意识和技能薄弱。据统计,农村文盲半文盲的农民占绝大多数,即使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民,绝大多数缺少必须的技能。因此,在农村中,“无资金、无技术、无项目”的农民人数最多,“创业无心”、“创业无门”、“创业无能”的现象十分突出。

二、制约农村发展的主要因素

为什么农民增收如此困难?究其原因,农村本身还存在一些障碍性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产业因素。受群众生产习惯、市场意识以及龙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存在着种植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一些有优势、有特色、有市场、有效益的农产品,如蕃茄、优质杂粮等,总量还很小,种植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畜牧业没有做大做强,样样多,样样少,没有规模优势,还没有成为农村经济的主导和农民增收的主体。特别是水产业,虽市场前景看好,但截止目前还没有发展。

(二)人的因素。突出表现为文盲半文盲的农民较多,劳动者素质不高。多数农民市场意识淡薄,适应市场的能力差,缺乏进市场、闯市场的劲头,满足现状,小富即安,不富也安;部分基层干部的素质和能力还未能完全适应新时期农村工作的要求,沿袭着传统的工作抓法,缺乏研究产品流通、研究市场、研究技术服务的本领。

(三)政策因素。突出表现为由政策推动农民增产增收的效果不够明显。近年来,中央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但除了全面取消农业税外,我们的农民切切实实得到的实惠较少,农村和农民状况变化不大,效果不够明显。

(四)科技因素。科技因素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体现在农民身上,我们的绝大部分农民不懂也不会用新技术,一些新的技术也不愿接受,年复一年地沿袭着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不变;另一方面体现在科技服务体系上的不健全和不完善,农业技术人员不足,服务机制不活,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面较小。

(五)资金因素。首先,我县财政收入很低,财政自给率还不足=,因此,每年的支农资金非常有限,乡村两级的经济实力更为脆弱,支农尤为乏力;其次,信贷政策不宽松,担保条件比较苛刻,贷款的投放面和投放额还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的资金需要。再者,能够争取上级扶持的农业项目较少,进入农业领域的社会资金和工商资本也比较少。因此,资金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六)农户信息不灵。改革把农户推向市场经济的前台,农户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成为了相对独立的经营者和决策者,在这种情况下,农户正确地掌握信息,指导生产经营成为在市场中取胜的必要条件。但就目前而言,农户信息不灵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与建议

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调研报告 篇2

一、当前农民增收困难的原因

产业化程度不高, 农产品增产难增收。近几年农民收入之所以增长缓慢, 农业结构不合理, 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农村第一产业中种植业比重过大, 种植业中粮食作物比重过大, 其实就是没有按市场组织生产。自90年代中期以来, 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几乎所有农产品都呈现出阶段性、结构性和区域性的供过于求, 农产品价格连年下跌。农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产品质量不高, 大路货多, 名特优产品少;一般性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 科学加工产品更少。由于结构调整的滞后, 农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脱节, 从而导致部分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下跌, 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部分乡镇的农村城镇化水平不高, 二、三产业发展缓慢, 农民在非农产业方面的增收渠道不宽。从总体上看, 我市的农村城镇化水平可以说在我省处于前列。但乡镇之间发展不平衡, 少数山区边远乡镇的农村城镇化水平不高, 二、三产业发展缓慢, 农村劳动力过剩, 农民在非农产业方面的增收渠道不宽, 这也是农民收入提高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农民整体素质和组织化程度不高, 抗御自然风险、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不高。农民整体素质和组织化程度不高也是制约收入增长的关键因素。据调查, 我市当前农民 (包括外来打工者) 素质较低,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较差, 难以及时接受一些先进技术和方法。目前我市农村劳动力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约占五分之一;而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还有四分之一多。不少农民信息闭塞, 市场意识淡薄, 缺乏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其次是相当一部分农民观念陈旧, 思想保守, 小富即安的思想根深蒂固, 满足于有吃有穿, 生活过得去, 不愿出力吃苦, 更不敢冒市场风险, 不能积极主动地开辟增收门路。由于这些农户严重缺乏市场意识、投资意识和开拓意识, 导致他们难以克服增收的困难。与此同时, 农业组织化程度低, 以小规模分散的农户家庭生产为主的形式也成了农民增收的瓶颈之一。

二、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对策

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增收、农村要富裕, 其关键是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调整要加速推进“三化”, 即科技化、规模化和产业化。要从品种、品质入手, 全面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一方面, 要大力发展一些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能够抢占高价位市场的品种, 在提高农产品质量方面多下工夫。要建立科学、完备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逐步改变农产品无标生产、无标上市和无标流通的状态, 尽快做到与国际标准接轨。另一方面, 要加快农业实用技术的普及和推广。进一步健全市 (县) 、镇 (乡) 、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 充实农技推广队伍;强化“农业服务110”建设, 及时解决农民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同时要鼓励民营科技机构发展, 加强对外技术引进与交流, 利用多种手段与方式搞好对农民的技术培训, 逐步形成完善的农技推广体系, 帮助农民发家致富。要从规模、数量入手, 加快推进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现代化高效农业, 优化品种是基础, 规模经营是保证。经过近几年的运作, 我国各地特色农业有了较快的发展, 形成了一定的基础, 各地区立足各自优势, 选定品种, 推行规模经营, 集约发展。下一步应该进一步围绕膨胀规模和突出特色做文章, 继续走一村一业、一乡一品的发展路子。各地区、各乡镇、村在农业结构调整中, 坚持成方连片, 实行区域化种植, 从一村一品抓起, 逐步实现一镇一品, 发展特色产业镇 (街) , 实现规模经营。从培育龙头企业入手,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一件带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进入新世纪, 蓬莱人吹响了传统农业全面迈向产业化的号角。市委市政府以宏观调控之手着眼于国际竞争需求进行布局谋篇和统畴战略构架。“全面改造”并非良莠不分、照单全收, 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以优胜劣汰机制进行“扬弃”, 让难以适应市场的夕阳产业和产品坚决退出, 集中力量对独具比较优势、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产业和产品进行产业化改造包装。市里聘请专家科学研究论证, 立足蓬莱实际, 对农业布局进行优化调整。他们从全市十多个农业产业和200多种农产品中, 筛选出果品、水产、畜牧、瓜菜四大产业和30多种农产品, 并对其实施重点扶持;重策重略, 突击龙头。龙头企业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 一头连着市场, 一头连着农户, 肩负着带动农民进入市场、共同致富的重任。发展龙头企业, 要讲究策略和方法。龙头企业要立足于农业发展, 着眼于农业开发, 努力开发名、优、特农产品。在蓬莱, 主要是海产品、葡萄酒、畜牧业等的开发。努力提高这些农产品加工的深度和精度, 在不断拓展国内外市场上下功夫, 防止盲目地“随波逐流”、搞“多种经营”。在明确经营方向、突出主业的基础上, 发挥优势, 扩大经营规模, 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增强带动农户的能力。

要建设龙头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 提高企业家的整体素质, 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 不断增强开拓国内、国际市场的能力。管理者的素质、能力, 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命运。蓬莱地域面积较小、对外影响力较弱, 吸引高素质人才出现困难。因此要加大对现有管理者的培训力度, 扩充他们的理论知识, 增强实践经验, 激发他们开拓、创新的能力;同时采取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积极引进高水平的管理人才, 为企业内部管理注入活力。龙头企业要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加强企业内部监管机制,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向外学习优质管理方法, 努力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加大政府系统农业等有关部门对重点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要将重点转移到发挥其对农户特别是中小型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上, 对那些生产经营暂时出现资金困难, 处于起步、初级阶段、亟需“扶上马, 送一程”的企业加大支持力度。为了造就能担当重任的龙头企业群, 市里对已有的龙头企业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扶持、寻求对外合作等方式促其膨胀规模上档次;积极引导有条件、有意愿的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寻求资本高回报;把投资建设龙头企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支撑点;科技创新, 提高企业品位。产品的竞争, 说到底是科技的竞争。只有依靠科技进步, 提高项目的科技含量, 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 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技术创新, 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一是应优先发展生物技术产业。我市在引进一代波尔山羊原种的基础上, 由市畜牧服务中心牵头, 进行了“波尔山羊杂交改良本地山羊”项目可行性研究, 把世界上最先进的畜牧品种嫁接到传统的养殖项目上, 推动了全市养殖业的发展。以农作物、林果、蔬菜、花卉等种苗快繁为重点, 完善克隆、组培和脱毒快繁技术, 开发的脱毒地瓜868薯王、大枣、艾宕梨、水晶梨等60多个新品种, 既提高了农产品的经济价值, 又满足了城乡人民的消费需要。二是应加速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农业部门根据农业生产需要, 开发了病虫害预测预报系统、农业生产预警预报、农业资源信息管理监测系统、农业机械自动控制系统, 加速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三是要实施可持续发展示范工程。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 强化保护意识, 建立了不同类型的节水示范区、旱地农业示范区和节水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同时, 加强生态农业建设, 在重点搞好微生物处理、秸秆还田等保护土壤肥力措施的同时, 搞好作物秸秆快速降解、秸秆生物饲料、秸秆肥料的开发研究, 切实减少农业污染。

为提高农业产品档次, 应大力引导农业企业和经济联合体积极申报无公害食品和绿色品牌认证, 实施品牌战略, 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摘要:蓬莱市农民收入近年来有小幅增长, 但是增幅远远落后于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农民增收困难, 主要有农业产业化、城镇化水平、农民整体素质等方面的原因。必须高度重视“三农”问题, 结合我市实际, 着力加以解决。

关键词:农民增收,经济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

参考文献

[1]罗婷婷.加快城市化发展与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关系探析[J].安徽农学通报, 2010, (14) .

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调研报告 篇3

一、陕西省土地流转情况

土地流转对于调整农业生产关系,奠定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基础,完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申报建设管理体制,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截至2013年11月底,陕西省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540.9万亩, 占家庭承包经营面积的11.8%,其中转包233.2万亩,转让38.5万亩,互换53.5万亩,出租163.2万亩,股份合作9.7万亩,其他形式42.8万亩。

根据座谈会反映的情况和典型调查,陕西省土地流转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从流转方式看,主要以转包、租赁、互换为主,占流转土地总量的97%;二是从流转地域看,土地流转主要集中在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较好的地区,或者农民收入主要以务工收入为主、不依靠农业收入的地区;三是从流转主体看,以农户间流转为主,农户向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流转的现象还不十分普遍。

二、陕西省通过财政投资项目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做法

一是财政资金投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通过提高土地流转费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财政支农项目实施后,提高了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在市场交易中提高了土地经营权流转费。调研中我们了解到,陕西商洛地区的商南县一个项目区面积4000亩,项目实施前不具备灌溉条件,一亩地流转费仅100—150元,有的地块甚至免费租用。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改善了生产条件,2013年每亩土地流转费上涨到700—800元,每年为项目区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约280万元,成为未来10余年项目区农户的稳定收入来源。

二是农民通过专业合作社持股龙头企业,获得股份分红收益。农民以土地经营权(或者经营权的现金折价)入股合作社,合作社作为整体入股龙头企业,企业根据经营绩效进行分红。其中,政府投入龙头企业的财政资金,按股份比例量化分配给合作社,增加农民持股数量,农民获得财产性收益。如陕西省杨凌秦岭山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7月,该公司建设葡萄基地过程中,为调动农民积极性、解决生产管理成本和绩效管控等难题,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农民以3年的土地经营权现金折价入股合作社,合作社作为整体与龙头企业共同发起设立新的有限责任公司,按照现代公司治理方式运作,依据经营绩效进行分红。2012年公司申报财政扶持项目130万元改善基础设施,财政资金70%(91万元)按照流转土地亩数量化,作为农民股金计入合作社入股资金。目前,基地已建成高标准葡萄种植示范基地,2014年将按照股份分红。

三、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是农民持股涉及政策面广,有些问题超越了农发办职能。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行股份化改造、土地经营权流转登记及流转费确定、农民股权的利益表达与公司决策参与机制等。这些问题需要引进现代企业制度,按照法律界定权利和责任。

二是农民股权落实存在难度。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不够规范,企业领办或村组干部组建较多,并不完全代表普通农民利益,财政投入形成的股权很难完全落实到普通农民身上。

三是农民股份权益保障机制还需要探索。农业综合开发不具备行政执法权,不能对企业进行行政处罚,项目实施后企业是否按约定向农民分红完全由企业自主决定。如果采取收取企业保证金方式分红,或者约定农民持股为优先股,定期领取固定股息,则需征得企业同意。

四是市场中介机构及市场环境培育还需要进一步成熟。在土地流转、农民持股过程中,涉及到公司注册、工商变更登记、资产评估、增资扩股等,需要借助市场中介机构的力量,促使双方寻找利益平衡点,依据法律解决潜在问题。目前,市场中介机构对合作社业务经验不足,龙头企业对与合作社进行股份合作也存在一定疑虑。

四、建议

一是继续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农业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建设高标准农田,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能够为生产关系的调整完善创造条件。通过农业综合开发的投入改善生产条件,有利于土地的集中规模经营,让土地在租赁、转包、入股或自用过程中实现资产增值,也为入股龙头企业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创造了条件。同时,优先对已经流转的土地进行立项开发,优先支持与农民建立股份合作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分红创造条件。

二是进一步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力度,为农民持股龙头企业打造更多平台。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股份合作的一种基本形式,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担负着直接扶持农民、服务农民的重要功能,对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具有重要作用。支持合作社发展,一方面帮助改善生产条件,扩大生产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增加经营收入;另一方面,增加固定资产和公共积累,为增加社员财产性收入奠定基础。只有产业作为支撑,有规范的管理和运营模式,农民才能够实现向股民的转变,增收才能有更坚实的产业基础。

三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试点工作。开展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试点工作确有必要。考虑到该项工作政策性强,按股分红涉及企业经营的整个生命周期,建议在深入调研、完善政策基础上先行试点。试点方案不仅要符合农业综合开发的有关政策,经得起财政监督、审计等内部外部的检查,更要符合有关法律规定,必要时试点方案要进行法律合规审查,避免在项目运行中由于分红或者财产分割发生纠纷。在试点地区选择上,可以在土地流转比较多、面积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好的地区先行开展,待总结经验、完善政策后再行推广。

四是坚持依法管理农民持股获得的财产性收入。农民持股获得的财产性收入由于涉及到土地经营权流转、农发资金参股和分红等问题,因此,项目建成后的监管问题十分重要。农发机构在监管过程中要注重运用法律手段。在立项审批前,要重视对合作协议的法律合规性审查;在立项实施后,依靠社会中介加强协议执行情况的检查和信息披露;在发生协议纠纷时,尽可能通过法律方式解决,以推进这项工作的规范运行。

关于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路问题 篇4

中国现代化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解决“三农”问题。在一定意义上讲,现代化的过程实质上是农民进入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融入城市文明的过程,生产生活方式转型的过程。简要地说,农民工指具有农村户籍、处于劳动年龄阶段并拥有劳动能力、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员。他们虽然成为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劳动者,从工作或劳动性质看成了工人,但从户籍关系看,他们仍然是农民。农民工这一概念非常形象地表现出了农民进行职业和身份转化的制度性约束和身份性困境。而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和部分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其中农民收入问题则是其中的首要问题。农民收入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予以解决:

(一)加大财政支农力度

1.政府应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业科技的投入,加快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建设。

2.提高资金的使用监管力度和使用效率,财政支农应重点加强农村教育、农业科技推广、加强农业产业化建设等项目,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人才和技术保障。

3.加强农村产业结构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林业、畜牧业、农业服务业在农业产业结构中的比重。

(二)加强金融支持力度

1.构建宏观激励约束机制,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营造融资环境,加强农村金融市场基础服务体系建设。

2.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发挥其主力军作用。加大对农村信用社的政策扶持力度,改善资本结构,完善法人治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3.构建农村“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的融资格局,重视金融组织的多样性。如发展农村村镇银行、涉农小额贷款公司、借款担保公司等。

4.积极引导民间融资。民间融资长期以来在农村金融服务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金融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民间融资的各种影响,提高对民间融资的监测力、应对力。

(三)加强社会招商引资力度

1.改善农村融资环境,完善投资政策环境,促进民间投资。建立农村投资风险基金及风险补偿机制,尽量降低农村投资风险,提高资金使用率和投资收益率,对民间投资加强引导和监督,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

2.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强农业对资金的吸引力。农业基础设施越完善,对农业投资的吸引力就越大,只有改善农村水利、通讯、交通等环境,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农业对社会资金的吸引力。

3.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政策,提高农业的边际收益率。加快培育特色产品,依托资源优势和产品优势,通过对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的规模发展,建立一批有竞争优势的农业大企业,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导农业资本更多地投入到农村农业服务业。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增加农民收入。

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调研报告 篇5

考核论文

论 文 题 目提高农民收入的途径与方法

论文小组组长赖传剑学号12020220论文小组成员包振武学号12020201

郭江勇学号12020210

李鑫军学号12020221

罗嗣磊学号12020226

袁志强学号12020247

指 导教 师夏绪仁老师

2014年 5月13 日

院别、班级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12级(2)班

一农民收入相关概念分析

(一)农民收入的本质:

收入问题实质是生产关系中的分配问题,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过程。根据经济学理论. 收入的初次分配问题就是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理论,主要取决于劳动者的“劳动力、资金、土地”的数量及质量。而这三个方面又是生产力的主要构成部分.所以可以说劳动者的收入主要决定于生产力。再分配主要是国家根据社会发展的目标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宏观调控手段在不同的社会阶层对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个过程.如转移性财收入就是属于这一范畴.而这一分配过程主要取决于生产关系的性质。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我们可以得出农民收入的三个最基本的本质特征:

1.农民收人主要取决于农民所拥有的生产力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及所处的生产关系的性质。

2.农民的劳动力素质、资金和土地的数量决定了他们的家庭经营性收人的主要部分:农民的劳动力素质决定了他们外出务工的工资性收入;农民拥有的财产的多少决定了他们的财产性收入;当时的分配制度对农民的转移性支付收入的影响非常的大。

3.农民的部分收入也要通过市场的交换才能够实现。

(二)农民收入的现状

农民收入偏低,贫富差距大。

2002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2476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703元,前者仅相当于后者的32%;1997年至2002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每年实际增长仅3.8%,而同期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年实际增长则达到8.6%, 前者仅相当于后者的44% ①;2002年与2001年相比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4.8%, 而同期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却增长13.4%,前者仅相当于后者的35.8%。由此可见,农民不仅人均收入远远低于市民,而且其年平均增长率也远远低于市民。如果这种趋势继续发展下去而无良性转变,那么农民的收入水平不仅永远赶不上市民,而且还会进一步被远远抛在后面。

(三)农民收入的衡量体系

农民收入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既包括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所获得的产品或者货币收入,又包括从事非农产业活动所获得的收入,还包括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口径.农民收入构成.按收入来源的性质划分为:工资性收人(劳动者报酬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按收入的形态可划分为:实物收人和现金收入。

1.工资性收入和劳动者报酬收入):指农村住户和住户成员受雇于单位和个人,出卖劳动而获得的报酬收入。包括在乡村集体组织中劳动得到的报酬收入、在企业劳动得到的报酬收入和其他单一劳动得到的报酬收人。

2.家庭经营收入:主要用来反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收入水平、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情况。它是农村住户从事各项生产的收入,包括种植业收入、林业收入、牧业收入、渔业收入、运输业收入、生产性劳务收入、商业收入、饮食业收入、服务业收入和其他家庭经营收入。

3.财产性收入:指拥有金融资产或有形非生产性资产的农村住户向其他机构单位提供资金或将有形非生产性资产供其支配.作为回报而从中获得的收入。包括利息收入、股息收入、租金收入、出让特许权收入、集体财产收入、其他财产收入。

4.转移性收入:指农村住户和住户成员无须付出任何对应物而获得的货物、服务、资金或资产所有权等。包括在外人口寄回和带回、农村以外亲友赠送的收入、保险赔款、救济金、救灾款、退休金、抚恤金、五保户的供给、奖励收入、土地征用补偿收入和其他转移性收入。

1.总收入:是指农村住户从各种来源得到的全部实际收入的总和.其中未扣除为获得收入所发生的支出(生产费用)和生活消费支出。按收人来源的性质来划分,总收入可以分为:工资性总收入、家庭经营总收入、财产性总收入和转移性总收入。这一指标能够反映出农民的总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做的贡献的大小。

2.农民家庭纯收入:从农村常住居民家庭总收入中。扣除从事生产和非生产经营费用出,缴纳税款和上交承包集体任务金额、集体提留和摊派、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以后剩余可直接用于生产性,非生产性建设投资.生活消费和积蓄的那部分收入。包括农村居民全年从事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经营收入。在外人口寄回、带回和国家财政救济、各种补贴等非经营性收入;既包括货币收入.又包括自产自用的实物收入。但不包括向银行、用社会以及向亲友借款等属于储蓄、借贷性的收入。这一指标能够反映出农民生产力投入和产出效率的水平。它主要包括:工资性纯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财产性纯收入和转移性纯收入。

3.农民可支配收入:它的计算公式是农村住户可支配收入=农村住户总收人一家庭经营费用支出一税费支出一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一财产支出一转移性支出。这一指标能够反映出农民真实生活水平的高低。它主要包括:工资性可支配收入、家庭经营可支配收入、财产性可支配收入和转移性可支配收入。

二影响我国农民收入的重要原因

(一)农业生产方面

1.耕地资源极度稀缺制约了农产品产量增长.劳动生产率降低.从而影响农民收入增长。我国属于人均耕地资源极度稀缺的国家.实际上是以占世界耕地的9%养活了占世界总人口的2l% 的人口。干旱地区和东北地区,制约因素较多,开垦利用的难度较大。

2.我国农业生产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现阶段的农业生产除了受土地资源的约束外,水、森林、草场、生态环境等资源也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目前水资源短缺且时空分布不均匀。水危机威胁严重。我国水资源总量占世界第6位。但人均占有水量仅居世界第88位。农业常年缺水约300亿立方米.约有8 00o多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农业生产成本加大,农民种植利润缩水。农资价格高位上涨,生产成本增加,导致增收压力增大。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和农产品涨价的增收实惠部分被抵消。调查显示,高达90%的调查户认为当前农村整体物价水平高得难以接受。部分农村居民预期未来经济收入下降。由于当前农村社会保障不够完善等影响,农村居民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性,有60%的农民表示未来“钱更难挣”。,(二)农业结构方面

1.农产品品种结构雷同、品质低劣。从农产品品种结构上看。大众品种多。优质品种少.大量积压的农产品多属普通型的农产品,而适销对路的优质农产品依然十分紧缺。

2.大宗农产品区域布局不合理。从全国农作物生产布局来看.玉米主要集中在东北.大米主要集中在两湖、两广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小麦缺口长期依赖于国际市场。目前。农产品的区域布局与农林牧渔业的协调发展并不一致。

3.产业加工链较短。农产品附加值低。目前我国的农产品仍停留在鲜活原料产品和初级产品的供应形式上.加工水平很低,并且加工再加工率很低。农产品加工增值幅度很小。

(三)农民本身素质方面

1.外出农民工整体素质不高,收入偏低。调查显示,某地区外出农民工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居多数,占70%,大部分是从事重体力、劳动强度大等低收入工种,导致增收步伐缓慢。据调查结果显示,选择月收入2000元以下的调查对象达86%,农民工收入中,剔除各种支出,仅能维持最基本的生存需要。

2.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富足,但外出务工前景暗淡。有68%的农村居民家庭有人外出务

工,但其中有18%的调查户目前已失业返乡。

3.农民增收途径少,家庭支出压力加大。当前农村居民收入来源主要集中在种植业、养殖业及外出务工,且收入普遍较低。

4.农村居民家庭金融财产单一,理财观念不强。其主要金融财产为“储蓄存款”“现金”,存钱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孩子读书”“建房”“养老”“防病”;存期多为活期和一年定期;有85%的家庭没有购买过国债、保险、基金等理财产品;有96%的家庭没有参与过赢利性民间借贷活动。

三如何提高农民收入

(一)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改革城乡分割体制加快城镇化进程,城镇化不仅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积聚的过程,也是城镇结构不断完善的过程。要强化大中城市的承载力和辐射功能,以城市为中心,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服务性产业,以这些产业的扩张来增加劳动力就业数量。允许一部分农民进入大、中城市就业,并使一部分具备条件的农民由常年性外出劳工,转变成稳定性移民,应当成为今后解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的一条重要途径。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和转移的重要保障。应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就业中介组织,逐步形成包括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培训在内的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要完善和规范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建立一整套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市场组织,健全保障就业者权益的法规和制度体系。

(二)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关键是要作好以下几点:第一,跳出长期以来片面重视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圈子,要把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放到第一位。第二,跳出小农业的圈子,做好发展大农业这篇文章。第三,打破农产品自求平衡的圈子,要发挥各地农业的比较优势,发展不同类型的专业化生产、区域性产业带,提高农业商品化、专业化、集约化水平。第四,要改变长期以来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三个环节相脱节的状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采取“公司带农户”的模式,带动农户从事专业化生产,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的有机结合,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这是解决千家万户农民进入市场,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第五,要改变过去催种催收的老办法,把工作重点转到为调整农业结构提供指导和服务上来。大力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食品安全和质量标准体系。此外,要处理好国家粮食安全和结构调整的关系。在结构调整过程中,要保护和提高国内粮食生产能力,防止出现全局性的粮食供求紧张局面。确保农产品需求稳定增长努力扩大出口和农产品加工业告别短缺经济,我国农业增长面临的需求约束越来越大,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努力扩大农产品需求。

(三)加大投入与减轻负担相结合(1)积极推进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近几年,中西部地区、中低收入阶层、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负担过重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产生和加重农民负担的根源并未彻底根除,相反,在农产品价格下降、农业收入减少、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情况下,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村税费改革不是简单改革农村税费征收方式,它是中国农村继土地改革、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之后的又一项重大制度建设。税费改革后,要确保实现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目标。随着国家税收状况的改善,国家可考虑加大对乡镇财政转移支付的额度,或将从农业和农村非农产业获得的税收按一定比例留给乡镇财政,以使乡镇财政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等公共事业。为了确保规范农村税费关系,还要加快农村税费立法步伐,强化依法管理税费,依法遏止乱收费,把农民负担管理工作完全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从整体上调整重城轻乡、重工轻农的经济政策。其具体内容,除了上面提到的以外,还包括:大力加强服务于农村的各种基础设施(如交通、水利、教育、医疗、文化等等),以便提高农业生产力,提高农民生活;力求早日逐步实行城乡平等的社会保障政策(如义务教育、低保、医保、养老等等),使得农民逐步与市民享有同等待遇;实行普遍减负的税费制度,全面减轻农民的税费负担。全面减轻农民的税费负担,乃是农民减负增收问题的重中之重。其理由非常简单:农民的收入水平大大低于市民而各种税费负担却大大高于市民,而且在就就业、社保等方面也不能与市民享有同等待遇,显然大大有失公平。具体地说,首先要全面取消农业税。其理由是,农业属于弱质产业、高无效成本产业,理应在财政上予以普遍扶持,而取消农业税便是最普遍、最实惠的扶持。取消农业税与取消农业特产税相比较,后者具有鼓励农民进一步发展农业特产的作用,其着眼点是效率;而前者则具有普遍提高农民收入的作用,其着眼点是公平。而且,取消农业税对于从事农业特产生产的农民来说,也同样具有鼓励作用。据测算,我国农民的农业税负担大约相当于每公顷100—150美元;而美国对农民的耕地面积补贴大约每公顷100—150美元。那么,与美国相比较,中国农民相当于每公顷增加了200—300美元的负担。由此可见,即使从取消农业特产税做起,也应当尽早进一步逐渐全面取消农业税。现在,全世界发达国家和较发达国家中,依然保留农业税的已经是罕见的了;在城市已经日益富裕而农业、农村、农民依然相当贫困的条件下,继续保留农业税已经是越来越难以站得住脚了。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入 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

长期以来我国对农业和农村设施的投资不足,欠帐较多。应结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对农村道路、供电、供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这些设施的投资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制约着农村市场的开拓。

(2)增加农村信贷资金 使农民能够真正得到金融服务

如何增加农村信贷资金,使农民能够真正得到金融服务,是当前一个很大的问题。

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调研报告 篇6

为加快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农村土地资本运营和管理机制,突破农村土地使用权单一经营的流转方式,走上适度规模产业化的流转,互动和增值、增效的轨道,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益。发挥土地入股,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土地流转工作进一步完善,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的进步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一、筹建动因

随着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步伐加快,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由一产向二、三产业转化,劳动力的变化和转移,土地流转已成为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确保流转后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收益权不受侵占,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是当前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一种完善措施。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的因素来认识,一方面从效益的角度看,成立合作社后,可以确保土地有充分的使用,对原有多户所有,过于零碎的土地集中起来,由合作社组织经营或向社会公开招标竞价,让有经济实力、有经营头脑、有对路项目者应标经营,可以推动规模种植,实现科技兴农,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不断开拓新的农产品项目,逐步向市场化转化。最终还可以提高经济效益,让原承包户,也就是各位股东,从收益上得到更多的实惠。另一方面从土地经营和管理权的角度看,目前,通过股份合作这一形式,使每个村民变为股民,股份合作社则集中股民的意愿进行运作,这样农民才能真正当家作主,切实维护好自身的权益。成立合作社后,不但各位股东代表能参与议事,而且所有合作社的股民,也能通过一定的程序向合作社董事会提出建议,从而能够使董事会做出合理的决策,也就是说,推进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加快了民主的进程。

二、现实状况

我们已经建立3个土地股份合作社,分别是:葛庄土地股份合作社、鹤湾土地股份合作社、东进土地股份合作社,涉及3个村6个组,入社农户223户,入股面积910.5亩,每1亩折为1股,合计910.5股,其中农户股855.5股,集体股55股。合作社设置总帐、现金帐,总帐由镇农经服务中心代管,记帐员为各村记帐员,现金帐由各村主办会计兼管。

三、主要做法

一是开展招标活动。由董事长召集董事会、监事会成员,初步拟定承包项目类别、承包期限、底价、招标公告、招标时间等内容。由董事会召集股东代表会,充分酝酿协商一致,明确承包项目类别、承包期限、底价、招标公告、招标时间等内容。并请广大股东广泛宣传,张贴招标公告。7天后,由镇农经服务中心主持招标会议,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招标活动。

二是开展跟踪服务活动。合作社主动与镇农技服务中心联系,农技服务中心安排专人进行专门服务,推荐新品种、新技术,同时,合作社积极改善发包地块的生产设施和农田机耕路,协调机械作业及农民用工。

三是开展社务公开活动。将股权设置、建帐情况、经营方式等关系股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定期向全体股民公示,每年不少于两次,公示内容须经过董事会同意,监事会审核后,通过会议、书面形式进行公示,接受广大股民监督。

四是开展股利分配活动。合作社的所有收入,扣除必需费用后,按照章程的相关规定,按股进行股利分配。以葛庄土地股份合作社为例,今年1月20日召开股东大会,进行股利分配。

1、收入情况,其中:农户股152股,面积152亩,其中10组76亩,11组76亩,每亩发包价格270元,年承包费41040元;集体股55股,面积55亩,其中10组15亩,11组40亩,年承包费6200元,按股分配,其中10组1400元,11组4800元;合计应分配股利总额:47240元。

2、支出情况,其中:招标会议用工:260元;农田水利设施投入:980元;合计支出1240元

3、实际股利分配总额是46000元,按农户股152股进行股利分配,每股302.6元。

五是开展正常社务活动。每年有工作计划、工作目标,明确股东大会、股东代表会、董事会、监事会工作制度,定期召开股东大会,每年不少于一次,每季度末召开股东代表会、董事会成员、监事会成员会议,重大事项实行“一事一议”,股东代表或全体股东进行“一人一票”民主表决制。

四、效果分析

1、通过土地流转,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有力地提高了土地的使用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葛庄土地股份合作社于2005年10月正式成立,它是由2个组207亩土地组建,每1亩折为1股,合计207股,其中集体股55股,农户股152股。经测算,原来每亩收入扣除所有费用(含人工费用、税费)净收入260元,但通过土地股份合作社入股经营,无需任何费用,净收入300元以上,每亩增收40元。

2、通过土地流转,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有效地推进了高效农业的发展。葛庄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户股的152亩农田发包给浙江人经营,通过合作社与宝应县宝奇米厂联系,成为宝奇米厂的无公害稻米生产基地,发展高效农业。

3、通过土地流转,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我们葛庄、鹤湾、东进三个土地股份合作社,涉及农户223户,平均每户转移1个劳动力,保守每年每人净收入7000元。

五、存在问题

1、土地股份合作社经营项目比较单一,入股面积只能

从事第一产业。

2、土地股份合作社基本上都从事发包经营,效益较低,直接经营的实力薄弱。

3、土地股份合作社经济实力不强,农田基础设施改造资金缺乏。

六、工作打算

1、发挥资源优势,积极争取财政扶持资金,建立无公害及有机稻米生产基地,创立品牌,搞好合作社内部农田基本建设配套,发展现代特色农业项目,增加股民收入。

2、加大合作社投入,与供电等部门联系,进行电力设施配套以及机耕路等农田基本设施的升级改造,提高农户规模化作业水平,节约承包户农本,增强发展后劲,提高股民收入。

3、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发挥股东代表及“两会”作用,把各项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社务公开,增强经营管理工作的透明度。

4、规范运作,创新土地经营机制,不断吸收其他农户以土地、技术、资金等入股。

谈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篇7

1 农民收入的现状

农民收入状况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的综合反映, 尤其是对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来说更具典型意义。目前, 我国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趋缓, 进一步增长乏力。具体表现在:a.农民收入增幅连年下降。b.农民名义收入和实际收入持续减缓。c.农民收入增长越来越困难。d.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e.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大

2 农民收入增长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2.1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1 政策落实不力, 阳奉阴违行为突出。

2.1.2农民收入低, 增长缓慢, 后劲不足。这主要表现在:a.自1996年至2003年, 农民实际人均收入仅增长4%, 不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的一半, 与国民经济年均将近8%的增长率有很大差距。b.农民收入的增加目前主要靠劳务收入和投资收益的增加, 而实际上这种增收只是一部分农民增收, 大部分农民增收效果并不明显, 有些甚至出现了负增长。c.农村非农产业如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滞后, 导致非农产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降低。d.农民收入低, 政府财力不足, 直接导致农业投入不足, 这种不足的投入既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 也包括物质及其他非物质的投入, 由于缺乏足够的投入, 造成许多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恶化, 抗灾防病害能力逐渐下降, 影响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2.1.3农民负担重。随着农业税的减免、取消, 农民经济支出负担相对减轻, 但随着形势和政策的变化, 农民收与支之间的矛盾与问题也会出现新的变化, 农民负担也会以新的形式出现。表现为:一是农业税虽然被取消, 但其他收费渠道依然存在, 水费、修路搭桥、农用车管理、生猪屠宰、农民建房等都可以是乡村两级乱集资、乱摊派的源头, 以及“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中出现的新的收费项目和形式极有可能成为农民新的负担。二是化肥、农药、种子及其他农业生产资料的提价, 使农民收入“明升暗降”。三是获取知识的高成本已成为农民新的负担。一方面是义务教育虽从2007年进入免费阶段, 但培养一个高中生、大学生、研究生所要的花费, 无不是农民的沉重负担;另一方面是农民看病难、买书难、培训难、受教育难已是不争的事实。四是事务性负担依然沉重, 政府某些职能部门对农民的不公正心态和某些公职人员的“官老爷”思想, 使农民说话难、办事难。

2.2 制约因素

2.2.1 农业结构不合理, 结构调整缓慢, 仍存在“三大三小”问题。

2.2.2农业经营性收入增长持续放慢甚至下降。2.2.3传统的农业生产组织致使经营分散, 形不成规模, 且集约化经营程度低。

2.2.4 农业科技含量低, 加工增值率低, 农民整体素质低。

2.2.5城市化滞后。2.2.6农产品销售不畅, 产销脱节, 市场信息化程度低, 缺少大型农贸批发市场, 致使农产品积压或耗费。

3 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和对策

3.1 狠抓农业结构调整,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3.1.1 重点突破畜牧业。3. 1.2继续扩大蔬菜种植面积。3. 1.3加快发展林业和渔业。

3.2 跳出“农”字, 从非农领域寻找增收突破口

3.2.1 加快城市化进程, 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3. 2.2促进乡镇企业的第二次创业, 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

3.3 营造宽松环境, 放宽相关政策, 为农民增收提供各种便利

3.3.1 改进行政领导方法, 狠抓工作落实。3. 3.2进一步加强以水利、交通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强本固基。

3.3.3 精简乡镇机构, 继续实施和进一步完善税费改革制度, 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3.4 更新观念, 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以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3.4.1 要不断解放思想, 深化对个体私营经济的认识。

3.4.2不断加强、改善对个体私营经济的管理和服务。3.4.3不断优化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环境。

3.5 搞活农产品流通, 促进产销衔接

3.5.1 强化农村信息服务, 加快建设农村信息网络。

3.5.2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3.5.3开通鲜活农产品运销绿色通道。3.5.4发展农村营销队伍。3.5.5优化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 培育农产品知名品牌。

总之, 增加农民收入是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战略任务。增加农民收入已经日益关系到农业和农村能否顺利发展, 是关系到国内市场从而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性问题。“农民不富, 中国不富”。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 事关全局, 意义重大, 既是当前的紧迫任务, 又是今后的长远目标。

参考文献

[1]付志方.关于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对策思考[J].理论前沿, 2001 (1) .

[2].甘亚平.入世后中国前沿问题分析[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1.

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调研报告 篇8

关键词:农民田间学校;培训;新方法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02.012

农民田间学校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倡导农民培训方法,以农民培训为中心,通过组织农民参与分析、研究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农民自信心和决策能力的新型农技推广方式。

农民田间学校培训的中心是农民,落脚点是建立和发展以农民为中心的技术推广社区。彰武县农业田间学校成立4年来,培训农民上千场次,培训农民过万人次,在全县各种优秀技术的集成展示中,让农民看到实实在在科技进步带来的好处,对比与差异。效果让农民大开眼界,增长不少科技知识,为彰武县农民的整体素质提升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2012年粘虫灾害爆发,全县24个乡(镇)200万亩玉米田无一幸免,在这一场天灾面前,农民防治十分被动,但彰武县农业中心推广“绿保米玉米整体解决方案”,在玉米苗6月份进行推广整体喷施玉米整体解决植保方案,农民不仅未受损失,而且产量增加明显,而相邻地块减产八成或绝收,针对这一特殊案例,彰武县农业中心组织大量学员在房申村开展了几十场农民培训。在田间地头,由彰武县农业中心副主任曹友文亲自讲课,对农民从播种到秋收管理过程中农民缺失的田间管理植保方面,恶补知识短板,使农民感到自己种几十年的地,跟不上现在的科学形势,科学技术是必不可少的致富手段,在随后的几年生产实践中,农民把专业的农业植保知识深入田间管理观念中,农民学会了真正田间管理。

2013年,彰武县农业中心大力推广水稻综合高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四合城马连侵村杨广学水稻合作社,通过农业中心取土化验,计算氮磷钾用量,加入中微量元素、生物菌肥等综合配肥,在秋季水稻测产中,亩产达到550公斤,而这个地区水稻产量常年在亩产400公斤左右。彰武县农民田间学校抓住这个典型案例,召集全县水稻种植户,积极参与到水稻配方施肥计划当中,并由专家讲解水稻苗期病虫害防治,如立枯病、青枯病等防治方案,农民减少了损失,在全县水稻种植户中产生很好的口碑与社会效益,现在农民种植水稻离不开农业中心的配方施肥和病虫害防治方案等技术。

2014年,彰武县农民田间学校积极参与液态膜与纳米有机肥综合应用项目,对五峰、苇子沟、四合城等风沙大的区域农民进行培训,积极讲解液态膜应用带来的好处,在五峰火石岭子花生合作社,通过液态膜的应用,起到防风、提高地温、提高除草剂的除草效果,花生增产幅度大。玉米在四合城低洼地块玉米出苗率达到90%,播期提前7天,玉米活秆成熟,增产明显。通过这些案例,农业中心组织优秀农民到四合城刘家村田间地头参观,由高级农艺师讲解各种先进的、有推广潜力的液体薄膜等新技术,农民大开眼界。

2015年,彰武县提出种植结构转型的过程中,彰武县农民田间学校积极组织农民到二道河子乡“豇豆套辣椒”、“配方施肥高产区”、“美来土地托管标准田”参观。在农业中心高级农艺师的讲解过程中,农民知道他们的种地差距,并面对面进行知识问答,让有经验的农民参与,以身示范,积极推广他的做法,农民积极回答之后,由农业局高级农艺师专门详细讲解土肥知识,植保知识,种子知识,农机知识等,农民受益非浅。通过这样的讲解,农民发现平时错误的种地方式,并及时得以纠正。

2015年,彰武县农民田间学校在指导西瓜种植户时,积极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植保方案,在四堡子、丰田等西瓜产区,在雨季来临时之前,组织农户参观学习,积极用二氰蒽醌、咪鲜胺等药剂治疗西瓜炭疽病和阴皮病,在授粉后积极采用美国世多乐先进管理经验,采用“果多乐”营养方案,让农民西瓜授粉率提高20%,瓜产量与品质提高明显,农民受益匪浅,现在彰武县农民种植与管理西瓜,农民田间学校都会把西瓜种植与管理专家请到彰武,在西瓜地头田间为农民服务,效益增加明显,农民相信科技知识,一有田间学校瓜农都会积极参加。

通过几年的开展,彰武县农民培训由过去的被动变为主动,农民都积极要求参与到农民田间学校,主动学习,参观新型农民组织,大家共同建立一个农民现代技术微信群,有新消息时及新技术时大家共同参与评论,共同发表意见与建议。为农民田间学校更好地服务农民起到实际的指导意义,通过几年的培育,彰武县己经培育成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他们分布全县180多个村中,为本地区新型农业技术的推广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成为一颗火种,必成为星火燎原之势,成为彰武县农业不可替代的新生力量。

参考文献

[1]徐春晖.推广“农民田间学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2004,(01).

[2]王山.农民田间学校模式的特点和创新[J].中国农技推广,2005,(10).

[3]王明勇,包文新.农民田间学校的培训发展与创新[J].中国植保导刊,2005,(11).

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思考 篇9

转自:中国月期刊网[

投稿邮箱:yueqikan@126.com

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思考

李政权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发展民主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是我们的首要目标。中国是农业大国,正确的农业政策和先进地农业科技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并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农业市场,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只有农市稳定了,农民富裕了,才有可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共同富裕和民主富强。所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增加农民收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保障。

关键词:农民增收 战略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与贫穷话别,朝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前进。因为“平均发展起来不可能”(邓小平论)沿海开放地区先发展起来一些地区相对落后了,邓小平生前想的是中国如何摆脱贫困,如何共同富裕。

一、巩固农业基础地位,重视粮食生产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

众所周知,我国的耕地面积仅占世界耕地面积的6.8%,但承担了占世界22%的人口的吃饭问题。福泉的重大战略,即是“工业强市、农业稳市、城建兴市、环境上市、文化亮市”,如何认识农业稳市呢。据最新统计2008年底,福泉市人均耕地面积2.045亩,相当于全州人均2.5亩的0.7%的警戒线。45%的耕地分布在山区、丘陵和高原地区,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的耕地总量的8.6%,全市五分之二的耕地受工业“三废”和农药污染、干旱、干旱地区43%耕地严重退化。因此,任何时候都必须把农业放在最重的位置。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实行了正确的农业政策,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加上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投入的增加,粮食生产能力大大提高,30多万人口的吃饭问题已得到了解决。但是,应清醒地看到,我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还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一遇灾特别是严重的自然灾害,农业生产就受到很大影响,在当前粮食出现阶段性、结构性供过于求的情况下,绝不能忽视和动摇农业的基础地位。要高度重视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稳定的产粮食基地,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

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选择,我们知道,农业产业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农业产业结构的广义是指林业、牧业、农村副业、渔业等。狭义是指农业产业单指种植业,即粮食、棉花、油料、蔬菜、水果、经济作物等农作物,现代农业产业是指农村多种经营产业,农村商业和农村工业化产业。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即是对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阶段。我国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开始进入了由市场决定、产业结构、产品数量、由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这是实现“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农业稳市就是要调整农业结构的着眼点放在大力发展高产、优产、高效、低耗农业上、看准市场、从市场需求出发更新粮食品种和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生产。要抓住农产品供应较为充足的有利时机,结合本地区的环境条件,因地制宜地找准产业定位,寻求发展特色产业,在有条件的地方培育发展高效低耗农业,积极发展出口创汇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对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结构及进行适应及时的调整,淘汰不适销对路的品种,各级政府和农技部门要加大力度,帮助农民增加名、优、特、新产品生产,大力发展适应市场需要的优质化特色产业和产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从单一品种向多样化,优质化和专业化转变,由单纯追求产品向提高质量和效益转变,特别是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生产结构是息息相关的。如何待这一相关问题:

当前,农业生产组织结构的突出问题是以一家一户作为生产单位,农户经营规模小,制约着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先进技术装备的应用。要认清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依靠各类龙头企业和组织的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紧密结合起来,实行农业一体化经营模式。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把保增长作为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把项目建设作为拉动内需的根本任务,把保稳定作为促进发展的第一责任,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农业产业化的各类龙头企业的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它可以把市场信息,适用技术、管理经营和生产技能传送给农市、有效地解决分散的千家万户的农户经济经营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连接问题,促进户销衔接和农业结构调整,这种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在现阶段,对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发展乡镇企业,必须坚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的原则。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努力培养与提高经营管理的业务素质,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对新老企业找准企业发展的主攻方向,注重优化产品和企业结构,促进产业、产品升级以质量求发展的道路。乡镇的发展关键是利用好资源,充分发挥优势,即依山用山、依矿用矿、依林用林,以发展为农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工作服务的主导产业作用,福泉是一个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有磷、煤重晶等多种矿产资源。作为乡镇企业就要立足当地独天独厚资源优势,积极开发科技含量较高的矿产业,带动农副产品深加工,精加工、储藏、保鲜、运输行业,加快改造传统工业和农业,积极发展商业、运输、饮食服务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创名牌产品。从目前看福泉乡镇企业的创业与发展任务是十分艰巨的,特别是管理型人才的缺泛是发展乡镇企业的制约,为支持、鼓励乡镇企业的发展,党委政府应对存在的问题,制定激励乡镇发展的相关政策。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优质服务,指导乡镇企业向专、精、尖方向发展。

福泉市乡镇企业布局分散,是生产要素不能充分流动和优化组织的重要因素,对乡镇企业自身的结构,效率、就业及环境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已造成巨大的显性和隐性损失。因此,必须通过改革探求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农村工业化过程与城镇化过程紧密结合的新的发展模式。在一定区域内统一规划乡镇企业布局,要集中连片发展减少城镇污染,培育各具特色的工贸小区,为农村实现城镇化创造良好条件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城镇规划建设过程中,要结合乡镇企业的发展,培育自己的主导产业和特色经济产业,以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为目的。发展城镇关键是发展经济,要以产业发展为依托,在加工,贸易和旅游等方面形成有特色的主导产业,特别要与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专业市场发展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结合起来,形成产业发展,入口聚集市场扩大的良性循环,增强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劳动农村发展的能力。因此,发展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时都必须向小城镇集中倾斜,这是对小城镇经济繁荣的基本保证。为加快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除了国家应制定小城镇吸引农民的相关政策(投资政策、土地政策、户藉改革及土地承包权限问题,农转非问题,建房购房和就业等等),当地党委政府要在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最大限度调动农民建设小城镇的积极性,对迁入小城镇的农民住户,在就业、医疗、学生入学、应享有非农业人口的同等待遇。实施小城镇建设工程,应按城市总体规划的住宅区内首先规划建设水、电、道路、电讯及环境等公共设施。

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是减轻农民负担,从中央到地方非常重视减轻农民负担的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方针和政策,但这个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有的地方还比较严重,主要原因:一是中央政策落不到实处,层层敷衍了事,拆迁资金手续难办,住房办证难,你推我,我推你,把农民当“球踢”,这种现象在一些乡镇时有发生;二是滩派项目太多,农村修路架桥绿化种树以及各种名目繁多的达标活动支出;三是乡镇机构臃肿,供养人员过多,办事效率底,吃喝现象极为严重,超越财政和农民的承受能力,减少财政负担,从财政体制上解决乡镇政府办企业,健全农村民主制度,提高农民真正参与民主决策的程度,建立农民对基层政权的监督机制,切实清理相关部门对农村教育,把农民从重负中解脱出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农业的基础,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要条件。加大这方面的投入是为农村创造生存条件,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村生活水平,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也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农业是基础性产业,单靠粮食生产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是十分困难的,必须拓宽农民增收领域,为农民寻求聚财之道。国家应制订相关支持、优惠政策,允许农民从事多种产业,要求法律的范围内允许农民自由流动,对不愿继续经营使用的土地,可以转租,也可退给国家。一方面便于农村土地的集中调剂与使用,另一方面更利于农村产业化,集约经营和种植结构调整,使一部分农民外出务工创办公益事业解决增收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属于社会公共产品生产部门,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稳定全社会有着巨大影响和潜在效应。农业是提供社会基本生活资料和轻工业原料最最要的产业部门,对工业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各级政府不可低估,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党中央三令五声提出加快“三农”建设,向“三农”倾斜的战略任务。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基础建设条件差,发展不平衡,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有限,许多农业有旱不能灌、涝不能排、靠天吃饭的落后的农业生产状况仍未从根本上转变,如果没有政策支持,单靠农业自身的投入是无力解决的,因此,政府必须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重点是以水利、交通、电网、通讯等农村生产和生活设施建设。政府要充分利用发挥国家科研机构,围绕科学种田,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开发农业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按照有利于科技与农业生产的有效结合,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有利于农业科技产业化的原则,积极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对有针对性的紧密结合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研究的课题,政府要从人力、财力各方面大力支持、在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的前提下,制定引导农业科技下乡的优惠政策,对有贡献的科技人员,政府要给予奖励,使农业科技真正实现为农业生产和乡镇企业经济健康发展服务。

三、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三农”问题始终是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稳定,就没有国民的经济的稳定,没有农村的发展,就没有国家的真正发展,没有农民的富足,就没有国家的持久繁荣,只有农村农民都加入到现代化的进程,才能盘居国民经济的全局,实现长期的持续的发展,只有广大农村明显改变落后面貌,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十一五”规划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工农互动的高度,提出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机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结合福泉市实际,增加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强化农村公共服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搞好城镇建设规划,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把政策扶持与民辛勤劳动结合起来,大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同时,积极引导富裕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开辟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新渠道,稳定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福泉市委市人民政府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从总体上看,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转变,经济发展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针对福泉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产品技术水平低,企业组织

结构不合理等现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发展经济先发展加工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加强基础产业设施建设,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关键是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科学技术和加工关键技术。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户业整体技术水平。福泉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结构,大力开发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支持开发重大产业技术,制定出重要发展战略目标,构建自主创新的技术基础,发挥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鼓励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发展创新风险投资,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是实现创新的根本条件。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决定》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管理体制的建设和创新,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群众参与,社会监督的管理格局。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注重 加强和谐社会,和谐村镇建设,大力开展和谐企业,和谐单位,和谐家庭,不断增强社会和谐的基础,加强调查研究。多听取农民和企业基层组织的意见和要求,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准确掌握基层情况,最大限度地维护农民和企业职工经济,政治和精神文化权益,保护调动农民企业职工发挥好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企业,加快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转自:中国月期刊网[

关于增加农民收入对策的思考 篇10

一、现阶段农民收入的基本情况 [文章-http:// 帮您找文章]

从调查的情况看,我镇农民近几年的收入变化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贫富差距也在逐渐拉大。二是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但种植业收入仍然是主体。农民从事其它行业创收的只占30%,纯靠种植业为生的占50%,从事种植业与其它行业兼营的仅占20%。三是农民现金收入的比重不大。在走访的农户中,除少数先富起来的农民外,正常年景农民的现金收入仅占家庭经营收入的30%左右。

二、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在宏观经济环境、客观条件及农民自身等方面,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还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思想观念制约着农民增收。思想观念是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一是小富即安。有的贫困户经过多年奋斗,摆脱了贫困,家中略有节余,就自认为日子过得很舒心,表现出一种满足感。二是求稳怕变。存在不思进取的思想,缺乏敢闯、敢试、敢冒的精神。三是得过且过。有的农民坐井观天,对外面的世界不了解,也不愿意多了解,对如何加快致富步伐根本不去考虑。

2、自身素质制约着农民增收。自身素质是影响农民增收的内因之一。目前有四个方面的素质在影响农民增收:一是文化素质差。有的农民看不懂农药、化肥以及其它生产、生活工具的使用说明书,蛮干瞎干。有的农户不仅自己文化素质低,还不支持子女求学,导致文化素质低下的状况长期难以解决,快速致富更难。二是心理素质差。很多农户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较差,生产和生活中的一点小问题都会导致他们想不开,看不到发展的希望。三是科技素质差。很多贫困户对科技知识一概不懂,也不重视。四是村级干部素质差。许多村干部自身素质不高,习惯用土办法、老经验解决当前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不利于工作开展。特别是有的干部带领群众发家致富的思路不清、点子不多、措施不当,不足以帮助农户迅速致富。

3、农业结构调整滞后制约着农民增收。目前,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的问题比较突出。不仅农业内部各产业之间的结构不尽合理,各业内部产品种类和品质档次也不能适应市场需求,致使农民增产不增收。在农业发展上,缺少对农产品市场的超前预测,一哄而上,导致了结构雷同、低水平重复生产等问题,增大了市场风险,却未能达到通过调整增效增收的目的。

4、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制约着农民增收。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建设虽然收到了一定成效,但离产业化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突出表现在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缺少“龙头”,以及现有“龙头”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等方面。由于缺乏产业化“龙头”的带动,农产品销售基本处于一种自然发展的状态,主要靠零散的运销户分销,没有形成农户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更谈不上以契约为基础的紧密产业体系。农户几乎承担着全部的市场风险,却无法分享加工、运销过程中产生的丰厚利润。当市场风险增大时,农民的利益往往受损。

5、农业抗灾、减灾能力低制约着农民增收。长期以来受财力限制,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严重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绝大多数农民靠天吃饭,一遇旱涝灾害就会减产减收,甚至血本无归。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

1、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农业结构的调整是农业内部农林牧副渔及其产品结构不断调整提高的过程,核心问题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应在确保农产品总量平衡、供应充足的前提下,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向农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不断开拓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空间。具体要做到“四个优化”和“四个提高”。一是优化产品结构,提高科技含量。在保证粮食生产安全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同时大力发展特色产品,向特色要效益。依据地域差异、季节差异和市场差异,利用当地特色资源,不断增加特色产品的内在价值和附加值,力求特色、特质和特价。农技部门要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在农村普及和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建设一批能让农民看得懂、学得会、投资少、见效快、易于推广的农业示范园区,真正起到“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作用。二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畜牧业比重。畜牧业是产业关联度高、比较效益大的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畜牧业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增强农业综合效力、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有效途径。应重点抓龙头企业建设、资金投入和政策落实三个关键环节,按照“基地化建设、科学化饲养、规模化经营、主业化发展”的思路,采取龙头牵动、政策促动、帮扶拉动、典型带动等措施,推进畜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实现总量增长和规模经营的“双突破”,真正把畜牧业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三是优化生产结构,提高农产品加工深度。农产品加工业是经久不衰的“朝阳”产业,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增强农业综合效益的重要环节。从市场角度和发展眼光来看,破除一般农产品的“资源性、趋向性、低度化”的劣势,必须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应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扶持组建一批产品档次高、市场前景好、竞争能力强、能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农产品的加工增值,真正

实现产业链条的延伸和资源配置的优化,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四是优化区域结构,提高产业化比重。当前,有些地方在农业结构调整上也有些闪光点,而农民增收却不明显,原因之一就在于没有形成区域化、规模化种养。农业结构调整要提升层次,农业生产必须上规模,这样不仅能够强化千家万户小生产固有的不足,还能提高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2、加快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为此,必须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打破城乡分割“二元结构”,搞好城乡就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由限制农民进城向主动吸收农民进城转变,推动城乡劳动力自由流动,把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到非农产业和城镇中来,努力减少农村富余劳动力和相关人口。一是加快发展,努力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领域和空间。首先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在大力发展林牧渔业的同时,重点加快发展以农林牧副渔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并尽量延长产业链条进行深度开发。这不仅可以带动农业本身发展,而且可以实现产业互动,带动相关的建筑、餐饮等行业发展,提高农业自身对富余劳动力的消化能力。尤其要从本地实际出发,依据资源条件,科学调整乡镇企业产业、产品结构,按照“重组、转移、改造、提高”的要求,深化改革增强实力,把乡镇企业做大做强,增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我镇现已有相当一部分人从土地中脱离出来,这部分人都搞起了“副业”。其中,木材加工、搞特色养殖等,这部分人取得的经济效益也十分可观。二是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多途径多渠道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经过多年实践,创造了一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形式,如政府组织、中介组织、亲朋帮助等,我们要不断完善和充分运用这些有效途径。三是搞好服务,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有力支撑。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流动,必须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实现劳动服务社会化、市场化。要健全组织体系,形成一个网络化的组织机构。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镇村劳务输出机构,配备专职或兼职工作人员,做到有机构、有人员、有办公场所。要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各地都要掌握城市就业供求信息,建立起农村富余劳动力信息储备库、劳务需求信息库、劳务中介组织和经济人及各类致富能人资料库等。同时搭建信息平台,通过政府网络、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和印发传单广告等途径和方式,向外界传播本地劳动力资源开发信息,主动寻求劳动力供求对接,拓宽劳动就业市场;向农民快捷准确地发布和传播外界劳动力需求信息,引导农民有序流动就业,避免盲目转移。要提供职业培训服务。根据实际情况,依托政府劳务培训机构、农广校或通过开展科技之冬,开展各类培训。具体要做到“五个结合”(即坚持县级与乡级培训,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技术工种培训与熟练工种培训,进厂培训与引厂入县培训,专业培训与务工常识、法律常识培训相结合),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四是完善保障体系,推动劳务经济的战略升级。出台扶持政策,对外出务工人员减免各种税费,免收困难外出务工者的培训费,为其购买车票,解决输出后子女上学困难,以及地没人种、羊没人放等问题。在稳定原有基地、保证常规输出的同时,组织专门人员,定期研究劳务市场,做到快反应、快决策、快部署、快输出的“快速反应”机制。建立法律维权保障机制。聘请当地有关法律部门为务工者提供法律服务,解决外出务工过程中的劳动争议。

3、实行土地规模经营,增加农民收入。实践证明,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有序流转,可以使土地逐步向种田能手、专业大户和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原料基地集中,可扩大经营规模,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构筑农产品价格和竞争优势,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实现土地规模经营,要着重把握稳定、规范、维权、发展的原则。一是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是土地流转的前提。要坚持家庭承包的基本经营制度不变,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和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引导转接双方本着实事求是、互惠互利、平等协商的原则,合理确定转让金。二是引导鼓励农民采取转包、转让、互换、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要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只要有利于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有利于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有利于长期稳定地增加农民收入的土地流转形式,都要提倡和支持。三是完善和规范土地使用权流转程序。土地流转要在村集体组织备案,明确权利、义务;要签订合同,明确土地用途、流转形式、年限等事宜;要进行合同认证,经过乡镇农村经营管理部门鉴证,通过公证机关进行公证;要加强合同档案管理,乡镇经管部门和村集体组织对流转合同要立卷归档,使土地流转走上规范化管理轨道。

4、统筹镇村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促进农民增收。在当前时期,保持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必须统筹镇村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农民的浓厚氛围,为增加农民收入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一是把农民增收摆上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把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高度重视农民增收问题,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在制定发展规划、确定投资方向时,把促进农民增收放在优先位置,真正把上级关于农民增收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强化为农服务职能。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是农民的迫切要求。目前,主要应从技术、信息、培训及营销等四个方面搞好服务。三是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增加投入是农民增收的必要条件。实现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既要靠农民自身努力,也要依靠各级政府对农业的支持。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增收提供支撑。四是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与农民增收密切相关。要把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列为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并逐步提高支出比重,以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和健康水平,全面增强农民增收的能力。

5、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民增收。不断深化农村改

上一篇:大学生毕业小结例文下一篇:关于花木的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