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英雄人物

2024-04-24

中国英雄人物(精选8篇)

中国英雄人物 篇1

刘松的徒弟刘之协和宋之清逃到湖北,继续传教。他们宣传说,清朝快要灭亡,将来会出现新的世界,入教的人都可以分到土地。当地的贫苦农民受够地主剥削的苦,渴望得到土地,听了这个宣传,纷纷参加了白莲教。

参加白莲教的人越来越多的消息,惊动了乾隆帝。乾隆帝命令各省宫府捉拿教徒。一些官吏本来是敲榨勒索的老手,趁机派出差役,挨家挨户地查问,不管你是不是教徒,都得拿出一笔钱来“孝敬”他们。有钱的出钱买命,没钱的穷人就被抓到监狱里拷打,甚至送了命。武昌有个官员向百姓敲榨勒索不成,罗织罪状,受到株连的有几千人。不论教徒或没入教的,都被迫害得家破人亡,对官府更加切齿痛恨。

白莲教首领刘之协到了襄阳,召集教徒开会商量。大家说:“这个世道,真是官逼民反了!不如索性造反吧。”经过一番商议,决定用“官逼民反”的口号,发动群众起义,并且派出教徒分头到各地去联络。

公元17,也就在嘉庆帝即位那年,白莲教徒在湖北宜都、枝江等地举行了起义。襄阳地方有个白莲教首领齐林,原定在元宵灯节起义,不料走漏了消息,遭到官府的袭击,齐林和一百多个同伴被杀害。

齐林有个年轻的妻子叫王聪儿,原是个江湖卖艺的女子,从小练得一身武艺。她决心给丈夫和起义的同伴们报仇,就和齐林的徒弟姚之富一起,重新整顿起义队伍,不出一个月,就组织了一支四五万人的起义军。王聪儿和其他首领一起率领队伍,到处打击官府,惩办贪官污吏。

当王聪儿在湖北起义的时候,四川、陕西的白莲教徒也起兵响应。起义的火焰在三省广大地区蔓延开来,一些贫民、流民,都参加了起义队伍。

嘉庆帝一看起义军声势越来越大,慌了手脚,连忙命令各地的总督、巡抚、将军、总兵等大小官员,派出大批人马镇压。可是那些大官、将军们只知道贪污军饷,不懂得怎样打仗。

王聪儿分兵三路,从湖北打到河南。起义军打起仗来不但勇敢,而且机动灵活。他们在行军的时候,不整队,见了官军不正面迎战,不走平坦大道,专拣山间小路走,找机会袭击官军。他们又把兵士分成许多小队,几百人一队,有分有合,忽南忽北,把围剿他们的官军弄得晕头转向,疲于奔命。

王聪儿的起义军在湖北、河南、陕西流动作战,打击官军。第二年,在四川跟那里的起义军会师。

嘉庆帝见官军围剿失败,气得眼都红了,大骂王聪儿是罪魁祸首,又下了一道诏书把一些带兵的将军们狠狠地训斥了一通,撤职的撤职,办罪的办罪,并且严厉督促各地将军集中兵力,围剿王聪儿起义军。

清军将领明亮向嘉庆帝献了一条恶毒的计策,要各地地主组织武装民团,修筑碉堡。起义军一来,就把百姓赶到碉堡里去,叫起义军找不到群众帮助,得不到粮草供应。这种做法,叫做“坚壁清野”。嘉庆帝下令各地采用这种计策,起义军的活动果然越来越困难。

清军在川北一带围攻王聪儿。王聪儿摆脱清军围攻,亲自带领二万人马攻打西安,不料在西安遭到官军阻击,打了败仗;再打回湖北的时候,明亮率领官军紧紧追击。起义军后面有官军,前面又有地主武装民团的拦截,终于在郧西(在今湖北省,郧音yún)的三岔河地方,陷进敌人的包围圈。

王聪儿临危不惧,指挥起义军退到茅山的森林里,准备组织突围。官军发现了,又围住茅山,从山前山后,密密麻麻地拥上来。起义军经过顽强抵抗,终于失败。王聪儿和姚之富眼看突围不成,退到山顶,纵身从陡峭的悬崖上跳下来,英勇牺牲。

女英雄王聪儿牺牲后,各地起义军继续进行反抗官府的斗争。清王朝共花了九年工夫,才把这场大起义镇压下去。但是,清王朝经过这场严重打击,从此一蹶不振。

中国英雄人物 篇2

《企业文化

——企业生活中的礼仪与仪式》

作者:特伦斯·迪尔艾伦肯·尼迪

翻译:李原等

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年1月

开本:16开

页码:212页

定价:36.00元

如果说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那么英雄人物就是这些价值观的人性化体现和组织力量的集中缩影。在强文化中,英雄人物处于关键位置。就像穿着细纹衫的约翰·韦恩 (John Wayne) 和伯特·罗纳德 (Bur Reynolds) ,他们塑造的英雄一直被员工效仿。英雄是一个大马力的火车头,是一个魔术师,是人们在遇到困难时都会依靠的对象。他们有着坚定不移的个性和风格,他们所做的事情人人都想做而又不敢去尝试。英雄是一种象征,他们的行为超乎寻常,但离我们并不遥远。他们常常以戏剧化的方式向我们展现,成功的理想在人们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

与好莱坞的票房相比,美国企业的董事会议里更需要英雄人物。英雄主义是一种领导力的要素,却几乎被现代管理理念遗忘。从20世纪20年代起,企业界一直被这样的管理者统治着:他们是理性主义者,他们制定战略规划、书写备忘录、设计操作流程图。但这里我们谈论的不是优秀的“科学”管理者。管理者的作用是使企业运转起来,而英雄人物则创造了企业。

管理者首先要具备的素质是坚决果断,但英雄的特点通常不是果断,他们都有敏锐的直觉,他们都有远见卓识,而且除了一项决策——一件事是否与他们的远见和梦想一致——之外几乎不作其他的决策。管理者总是匆匆忙忙,而英雄们却悠然自得,因为他们在创造时间。管理者凡事按部就班,而英雄们则喜爱不断尝试。管理者循规蹈矩,英雄们却无拘无束,他们崇尚声势浩大的宣传——对卓越业绩进行奖励和庆祝。管理者和英雄都热衷于具体细节,但管理者会把时间用在修饰那些数字上,而英雄却会去修理一座花园,使它看起来恰到好处。

管理的规范是做事符合规则和程序,使事情井然有序。英雄们在追寻自己的梦想时,经常会冲破规则。而这违背了管理的准则:如果没有把握是否行得通,那么你就什么也别干。所以,虽然企业确实需要管理者以使“火车”正点运行,但它更需要英雄提供前进的动力。

中国英雄人物 篇3

我们需要榜样

人力资源优势是中国推进名牌战略最有潜力的资源,然而,高素质的人才匮乏是当前中国品牌建设的一大瓶颈。当前,全行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难度加大。进一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加大人才投资力度,是促进企业发展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服装业调整和振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有效措施。

“中国服装年度人物评选活动”的举办将进一步促进整个服装行业形成“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人才发展正确导向,进而优化人才结构,提升人才素质,壮大人才队伍。努力打造一批享有知名度的专业人才精英,以此树立行业人才榜样,以人才建设推动品牌建设,以品牌建设促进产业发展,为高速发展的我国服装事业和产业提供源源不断、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动力。

你就是榜样

“中国服装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在力推行业人才精英的同时,尤其关注平凡岗位上辛劳付出并卓有贡献的平凡人物,并为其搭建一个证明自身价值、分享奋斗经验、展示风采的平台,吸引从业人员的广泛共鸣,对整个中国服装行业从业人员素质的提升起到积极作用,使中国服装行业的人才建设工作进入全方位发展的新阶段。

只要你是中国服装行业内的服装企业从业人员或相关组织机构工作人员,无论你从事的是服装企业中管理、生产、设计、技术、营销、采购、物流等岗位,或其他相关组织机构的从业人员,如:独立设计师、媒体、院校、咨询公司、策划公司、文化公司、服务公司、相关协会等。

只要你在工作中是卓有贡献的,是具有先进性、独特性、创新性,及奉献精神、务实精神、学习精神的优秀从业人员,那么你都有可能成为中国服装行业2012年的“年度人物”!

如何成为榜样

首届中国服装年度人物评选活动现已正式展开,报名截止日期至2012年6月30日,7月将开展评审工作,最终评选出10位获奖人即为本年度的“年度人物”,并于10月18日在北京举办发布晚会并给予嘉奖及推广。

中国英雄人物 篇4

他们是一群走在“死亡”路上的英雄,每一步都小心翼翼,为的是帮人民群众排除安全隐患,还人民群众一篇安详宁静的热土。排雷发明者设计之初,考虑到敌人靠火力轰炸等外力作用引爆地雷,便在地雷材质上做了优化设计。导致在如今的排雷工作中即使在强火力作用下,地雷毁灭率也是极低的,这就需要排雷士兵匍匐身子,通过绊发、剪线、去除伪装物等一系列排雷流程进行排除。排雷完成后,战士们还要手拉手徒步验收雷场。

战士英雄大多数都处在20到30岁之间,正处朝气蓬勃,激情四溢的青春。在这场特殊的战斗,许多排雷战士献出年轻的生命。或跌入谷底,或顶高温挖掘,也从未一声怨言,轻言放弃。爆炸事故中,侥幸抵住死亡厄运喉咙的战士们,有的失去双腿胳膊,终身残疾。这对他们以及他们的家人来说,同样是一场巨大的伤害。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失去健康肢体的人,该如何面对未来的生活。排雷英雄的故事让无数群众热泪盈眶,“上半辈子,你守护我。下半辈子,我是你的‘眼’,我是你的‘手’。”排雷战士杜富国的妻子紧靠在杜国富身旁说。

中国英雄人物 篇5

(按姓氏笔画排序)

001、八女投江002、于化虎003、小叶丹004、马骏005、马本斋006、马立训007、马定夫008、方志敏009、毛泽民010、毛泽覃011、王尔琢012、王尽美013、王克勤014、王孝和015、王若飞016、邓萍017、邓中夏018、邓恩铭 019、邓演达020、韦拔群021、冯平022、冯玉祥023、包 森024、卢德铭025、古柏026、史沫特莱 027、叶挺028、叶成焕029、司徒美堂030、左权 031、白求恩032、节振国033、龙华24烈士 034、任常伦 035、关向应036、刘英 037、刘四虎038、刘老庄连039、刘伯坚040、刘志丹041、刘胡兰042、吉鸿昌043、向警予044、吕顺保045、孙炳文 046、寻淮洲 047、戎冠秀048、朱瑞049、朱自清050、江上青051、江竹筠 052、许继慎 053、阮啸仙 054、何叔衡055、何孟雄056、佟麟阁 057、吴运铎058、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候选人事迹

(150名候选人按姓氏笔画排序)

151、丁晓兵 152、马万水 153、马永顺 154、马恒昌 155、马恩华 156、马海德 157、马寅初 158、中国女排五连冠群体159、孔祥瑞 160、孔繁森161、巴 金 162、文花枝 163、方永刚 164、方红霄 165、毛岸英 166、王 杰 167、王 选 168、王 瑛 169、王 书 170、王乐义 171、王有德 172、王启 明 173、王进喜 174、王顺友 175、王淦昌 176、邓平寿 177、邓亚萍 178、邓建军 179、邓稼先 180、丛 飞 181、冯理达 182、包起帆 183、史光柱 184、史来贺 185、叶 欣 186、甘远志 187、申纪兰 188、白芳礼 189、任长霞 190、刘文学 191、刘英俊 192、华罗庚 193、华益慰 194、吉 吉 195、向秀丽 196、孙道临 197、廷。巴特尔 198、成 龙 199、朱光亚 200、祁爱群 201、老 舍 202、许振超 203、许海峰 204、达吾提。阿西木 205、邢燕子 206、吴大观 207、吴仁宝 208、吴天祥 209、吴孟超

210、吴金印

211、吴登云

212、宋鱼水

213、张 华

214、张云泉

215、张艺谋

216、张秉贵

217、张海迪

218、张瑞敏

英雄人物 篇6

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纪念碑 活在歌声里的小英雄——王二小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这首名为《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叙事民歌传唱了许多年,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故事影响了几代人。

王二小家在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把魔爪伸进了这个宁静的村庄。1942年10月25日,二小在山坡上放牛时碰上了打算进村“扫荡”的鬼子。鬼子让他带路,二小却把鬼子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鬼子发现上当后,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

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村后的山坡上。《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介绍他英雄事迹的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被王二小的事迹深深打动,很快创作了这首流传60多年的歌曲。

新中国成立后,王二小的故事被编进小学课本,二小成了千千万万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银幕上的抗日小英雄——张嘎 1940年河北唐县儿童团员在执行“安检”

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他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了。为替奶奶报仇和救出老钟叔,嘎子历经艰辛,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电影《小兵张嘎》讲述了一个小八路战斗成长的过程。这部儿童军事题材影片,通过寓意丰富的细节安排和少年儿童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自然地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少年英雄形象,影响了几代小观众。这部影片荣获了1980年中国第2届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后来,小兵张嘎的故事又被改编成了电视剧。

送鸡毛信的抗日小英雄——海娃

《鸡毛信》是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家喻户晓的电影。影片主角是12岁的儿童团团长海娃,他的任务是一边放羊,一边放哨,发现敌人,给村里人打信号。海娃的父亲是民兵中队长。有一天,父亲让他送一封有关攻打敌人炮楼的“鸡毛信”给八路军。海娃以放羊作掩护,带信上路。不料途中却遭遇敌人……故事的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深受广大观众特别是孩子们的喜爱。

这部上世纪50年代拍摄的黑白片不仅在国内影响很大,而且在国际电影节上两次获奖。1955年,在英国第9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荣获优胜奖,是新中国在国际上获奖的第一部儿童故事片。

最年轻的抗日组织——抗日儿童团

晋察冀边区第二届群英会上三个小英雄:张玉芬(左)、牛中才(中)、温三郁(右)

在百团大战中,王家峪儿童团帮助八路军割草喂马,为前线送干粮;晋察冀边区儿童团破坏日军的交通干线近百次,牵制了敌人的进攻和扫荡,有力地支援了抗战。

中国英雄人物 篇7

实际上,此书不过是作者所作电视讲座的讲稿而已,全书以人物为纲,在综论三国大势的基础上,作者精心择取了三国故事中流传深远的十三个历史人物形象,每一个人物构成相对独立的主题单元,每个单元又包含着几个精心设计的问题。这些问题竟然是稀松平常的,是戏曲文艺中屡见不鲜的,是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即便是识不了几个字的老农,也能说出个有板有眼像模像样来。它们早已融入了人们的生活,渗入到整个民族的意识当中去了,以至于让人觉得,关于三国故事中的一切,原本就是如此,根本无需去作讨究的。大仁大义的刘皇叔,巨奸而雄的曹阿瞒,神机妙算的孔明,多才善妒的周郎,神勇的关老爷,俊武的赵子龙,老黄忠,莽张飞,全部的人物,都像京剧中刻画好了的红红白白的脸谱那样,定格在了人们的头脑中,也定格在了一个民族的宏大记忆之中。在某种程度上,它代表的是一个民族的性格,是非黑白,绝不混淆,崇德尚义,嫉恶如仇。它的背后,是无数老百姓的心声,他们的性情好恶,他们的动人之处,他们的生机和活力。令人欣喜的是,我们在进步,千百万人的努力,造就了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和飞跃,而文化消费的市场,也已一步步转向这千百万人。近几年兴起的国学热,其中当然也包括三国热,我们不应仅仅将它看作是经济繁荣、国力强大所带来的结果,也不应仅仅看作是民族感情爆发、传统文化复兴的象征,而应将它视为价值观念的变化,真正的文化创新的开始。

或许,你并不认同我的看法,甚至还会反问,这跟本书又有何关系呢?一本书,它的内容必须充实、吸引人,然而这固然重要,可是其真正的意义,我认为还当在于它能否带给我们启示,带给我们价值观念上的改变,不是吗?就三国故事而言,千年流传下来的模式和范型依然存在和活跃,这必有其合理的原因。对此一概否定的人,是典型的文化上的自卑者。事实证明,这种看法早已不合时宜了,各种不同的观念、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适合不同的口味,都应该予以同等的尊重。在诸多不同的口味之中,有一种叫大众情趣,无论就文化传承而言,还是在文化消费市场上,谁又能不认为它们是最重要的呢?一台戏,一部电影,一本书,如果没有人去看,它还会有生命延续的可能吗?这也许正为自命清高的学者们所不屑,然而有价值的作品,不是为了甫一诞生即就陈列入馆,聪敏的人们知道,真正宏伟的事业,不是躲在书斋里独自完成的,它必然要与大众共同呼吸,它能够濡染千百万人,也有足够的襟怀和志趣膺受千百万人的濡染。国学热兴起之后,有很多人讥讽这一类著作是肤浅的,然而老百姓才不管这些呢,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无数前贤先哲的努力,于此发扬光大,何乐而不为呢?当然,站立的姿态不同,说的话也自然不同,我只是想,如果能求同存异,协调立场,尽可能地将不同的方面联系、融合起来,效果也许会更好一点。这实在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周思源先生的这本书不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

我想说的是,这本书代表了以上我所要表达的看法。首先,它是国学热潮的成果之一,在现代化电子传媒中赢得了良好反响之后,又以纸质的形式出版。这一类文化产品,受到了大众的喜欢和追捧,是大众文化的产物,它们代表着新的文化发展、创新的潮流及方向。说起三国故事,其实原本就有两个相互重叠但又实有所异的系统:《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尽管《三国志》叙事出色,被目为“良史”,而《三国演义》也号称“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但这两个系统仍旧有着绝对的不同。简言之,它们一个是历史,一个则是历史小说。前者要求必须是实录,它企图最大程度地忠实于并努力再现当时社会的客观情状,而后者则允许虚构,它注重于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思想情感,其思维形式是文学的、艺术的。二者到底有多大的差别,可谓不看不知道,看了吓一跳。不是专治三国史的,大概是很难想到自己平素所接触的、所谈论的、所认识的三国历史及人物,这一个个棱角分明无法磨灭的印象,原来离真正的历史如此之远!而令人惊叹的是,人们关于三国历史的认知,几乎绝大部分来自于小说而非历史。无论是小孩子们无比珍爱的小人书,还是宏大制作的影视作品,抑或令老年人如痴如醉的评书说唱,小说的影响几乎充满我们的生活,甚至伴随着我们一生的岁月。与《三国演义》的这种热闹非凡相比,《三国志》可以说是门庭冷落的,唯有专攻的学者们,大概才可以体味到个中的苦衷与无奈吧。原因也许是简单的,《三国志》是典正的史官的作品,研究它,也似乎只是史学家们的工作。而《三国演义》则显然不是这样,它原本就是普通老百姓智慧的结晶,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文化产品,它注定是要长盛不息千古流传的。我们这样讲,并不是厚此薄彼,二者所处的范畴不同,自然不可同日而语,我们也只是道出一个现实的境况而已。当然,历史小说毕竟还是由历史作品演化而来的,任何一个喜爱和关注三国故事的人,任何一个想切实了解三国历史的人,都绝不可能无视和绕过历史而直接代之以小说,这就需要具备全面而合适的视角。拿两个三国系统来对读,应当是一件极其有效而有趣的办法。这其实是读书的好方法,是标准的学术研究的方法,也是周先生此书一以贯之的手法,作者运用得出神入化,令人丝毫不觉有凝重滞涩之处。在对读中,问题出来了,意思也出来了,一幅幅生动有趣的历史图画,便活灵活现地展现于读者面前。它们果然是历史的真相吗?理应是,然而在我看来,作者并没有存心要去“纠正”什么,对读的双方完全是平等的,两个系统,各自有其存在的价值,乐趣就在于这个对读的过程中间,而这个过程,正需要更多的人与之相伴,发现之,领略之,甚至仅仅去体味之,亦已足矣!

其次,此书是兼顾了好多的方面的,甚至还可以说兼顾得天衣无缝。显然,它并不是一本学术著作,作者的定位很清楚,它是一本雅俗共赏大众皆宜的读物。当然,这丝毫无碍其论述的严密与周到,也丝毫无碍于其求真求新、释疑解惑的独特旨趣。正如该书封面所标示的:“百姓视点,学者眼光,作家文笔。”这个概括是相当精准的,而这三个方面,也是缺一不可的。总体而言,此书是面向大众的,作者从大家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故事中,推陈出新,溯本求真,在脍炙人口的同时,也使人获益匪浅。文字是平实的、流畅的,完全是谈话和做讲座的风格。在不同的人物之间,一环接着一环,娓娓叙来,令人感到亲切自在。然而绝没有人在读了这本书后,会认为它是简单和浅显的,也没有人会认为它过于严肃和沉重,恰恰相反的是,作者善于将这些不同的方面结合起来,雅与俗,趣与真,故事、知识、思想,都能很好地融化于叙述当中,甚至于普通的人之常情,都能在其间得到细微的照应,真不得不令人佩服其心思的缜密、逻辑的严明。在这种绝佳的融合之中,作者又以其创作经验,对《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塑造作出了精当的剖析,皆可谓鞭辟入里独具慧眼,令人印象深刻。惟其如此,才赢得了广大的读者,使得人们对三国历史、人物及故事,直至对写作艺术的体会,更多了一层感知的角度和深度。

英雄都是悲剧人物 篇8

不知大家还记得《麦兜》那部打动人心的香港动画电影吗?作为重要旁白,麦兜对于人生中的各种事、各种人都会发出由衷而纯真的感叹。在麦兆辉心中,一些当时不会说出口的想法就像影片中麦兜的旁白语一样存在,搭配他不太好的国语,很像香港本土漫画。虽然,二位都姓麦,但一个是剧中人,一个是造剧人。

这次《关云长》拍摄全部在河北涿州取景,摄制组2010年1月份跑去看景,当时漫天大雪,四周一片白茫茫,麦兆辉当时就懵了,“哇,这怎么拍?完全看不到景!怎么这么难拍?”还好后来听别人解释,才知道北方天气变化很大,四季分明。

对话麦兆辉

M:导演的职业是一开始的规划么?我们知道你以前做编剧。

MD:自己在大学的时候不是学电影的,是念舞台剧里面的表演系。大学的时候演舞台剧,自己是男主角,但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其实自己没有想过做导演。后来是有一个机会,开始时做导演助理,然后是副导演,那时候开始想未来要当一个导演,后来才想,电影圈里的很多工作要很专业。

比如说副导演和导演的工作是完全不一样的,副导演是可以做一生的工作。很多人认为先做什么工作,然后再转成导演,但其实是完全不同的工作。比如我要拍一个镜头,导演是负责创作的部分,如何找角度、如何拍,但副导演则是完全不同的工作,他可能要安排拍摄进度,安排现场的技术支持,完全不一样。

M:平时最喜欢做的事?

MD:喜欢音响,在家里听听音乐,很享受。以前老婆不知道音响的价格,一次我不小心把音响杂志放在家里桌上,被她看到,她很惊讶,这一个小小的盒子那么贵?!所以我现在都要很小心,偷偷换根新的音响线,你知道一根音响的线也会很贵。

现在家里音响总价不到20万。如果不管价钱,差不多200万的组合才是我的目标,200万在香港可以买两台很好的车。

M:能不能聊聊你未来的生活计划?

MD:未来当然有计划,但没有想过太长。比如退休之类的,这一两年也没有计划,工作太忙。我刚做爸爸,女儿15个月大。女儿的名字叫麦子翘。

拍《关云长》的时候还好,才3个月大,每天都在睡觉,不知道爸爸是谁。但现在开始知道爸爸了,(我)就很难受。这几天到北京,我每天都打电话给她。家人在照顾虽然不担心,但还是希望每天留多一点时间按给她,现在看不到她会很想她。

现在这个阶段,没有太多计划。以前爸爸妈妈和我们讲的大部分情况都是要当一个好人不要当一个坏人,但现在的人没有这样的想法,而是:你要当一个成功的人,成功被定义成你需要很多很多的钱。钱拥有到一个地步就差不多了,再多就没有意义。现在摆在第一位是工作,虽然心里很想把家庭放在第一位。

M:最喜欢的音响品牌是?

MD:喜欢德国音响,牌子是Burmester。

M:度假你会带什么东西在身边?

MD:如果可以不带电脑就好,带一个高尔夫球杆(庄文强猜对了)。真真正正的放一个假期,可以租一个房子在那里住,(然后顺便构思一些新的剧本?那不是等于没有放假?)对呀,导演真的(好像)没有假期,还是会做一些工作的事(无奈大笑)。

M:你曾经说过,800万的戏如果只用600万去拍就是烂戏?

MD:不是那个意思,不是说600万拍就是烂戏。很多人常常问我,麦导你要拍多少钱的电影?下一部会不会拍1个亿的戏?电影预算不是这样的,脚本写出来的时候,我大概知道要800万去拍,但投资人可能会说给你700万,你拍不拍?但这样拍出来的东西已经不是原来的面貌。

现在更多的情况是,麦导,你来,我给你3000万去拍,但我只需要800万,另外那2200万怎么办?放到哪里去?一部800万的戏,2000万票房就能赚回。那如果你给我3000万成本,那票房得有7000万才能回本,这样做、这样倒推算是不合理的。

拍《窃听风云》的时候,本来(电影)时间比现在的长,开始有几家公司都达不到原本预计的预算,所以剪掉一些,实际拍摄花了2800万。在电影入市之前,北京曾有一家公司找到我,他们想要投资《窃听风云》,他们推算说:这样类型的电影我们估计会有6000万的票房,那你的投资成本应该是1800万左右。但我告诉他们,我已经拍完了,而且用了不止1800万,拍了差不多2800万,这样推算,你们公司是亏的。你们还投资吗?他们听完,接下去就不知道怎么谈了。我和他们说,其实电影成本与票房之间不可以这样推算,如果是这样推算,我不如去找银行投资。电影投资就是有可能亏本,20%可能亏,20%可能赚大钱,没有人会提前知道票房。

M:票房对于你来说是什么?

MD:现在拍戏的时候就很清楚,不要是一个很小众的戏,不要是那种很艺术的,只要自己喜欢不管别人明不明白、喜不喜欢的戏。如果说我们拍的戏一定不亏,但不亏本以后是不是有爆炸性的票房,这个就很难说。影响它的因素很多,可能是演员那时很红,可能是刚好这个电影上映的时候没有其他的戏,档期的问题比戏好不好还要重要。大陆的问题就是这样,发行的时候,很可能会把一些电影的档期做安排,一个档期里只有一个电影,其实不应该是这样的,这个现象很奇怪。也可能,刚好当时电影正好是话题性内容。还有,我们拍的电影都是商业电影,很少会亏本。

M:会关注自己的财务状况么?

上一篇:元旦文艺演出主题的活动方案下一篇:水厂工作实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