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报刊阅读介绍

2024-04-16

英语专业报刊阅读介绍(通用8篇)

英语专业报刊阅读介绍 篇1

By John Halford

1.THE LEGENDS of the Wild West still color many people’s impress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Unfortunately, the romanticized Hollywood cowboys and Indians have given a distorted picture of what really happened.2.Certainly, America’s western expansion was in many ways an epic of courage and en-durance.Dogged pioneers opened up new territory and forged a nation from the wilderness.This is the stuff of legends.But there was a dark side to this story.For the Indians it was a sad, bitter tale of misunderstanding, greed and betrayal — and we should know that too.3.Before 1990 fades from memory, let’s pause to remember December 29 as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the Battle of Wounded Knee.This “battle”(it was more of a massacre)marked the completion of the conquest of the North American Indians by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Not Enough Indians

4.In the early days of settlement along the Atlantic shore the colonists and the Indians got along together.Their ways of life were different, but there was room for both.5.The Indians were not unorganized hostile savages.The various tribes were often confederations or nations, and at first, the new settlers treated them as independent powers.But as European settlement gathered momentum, mistrust began to build.6.It was not long before the newcomers outnumbered the native peoples(It has been estimated there were only about a million Amerindians in the continent north of what is now Mexico).7.In the struggle between the French and the British for control of North America(1689— 1763), and in the later Revolutionary War(1775—1783)between the British and the Colonists, the Europeans tried to win the support of the Indians.8.They became pawns in the white man’s struggle to control North America.Those who found themselves on the losing side suffered reprisals by the victors.9.By the end of the 18th century,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United States was established, and George Washington admonished Congress: We are more enlightened and more powerful than the Indian nations.It behooves our honor to treat them with kindness and even gen-erosity.10.But that’s not what happened.Might became right①, and from the beginning of nationhood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native people were exploited, forced from their homelands by the relentless European expansion — usually after signing agreements and treaties they did not really understand.11.The white man’s concept of land ownership was alien to the Indians.They thought they had agreed to share, only to find that they had signed away the rights to live in their traditional territory.12.Eventually, the government decided it would be in everyone’s best interest for the two peoples to live apart.The Indian Removal Act of 1830 gave the president power to relocate all the Eastern Indian tribes west of the Mississippi on land the new Americans thought they would not need.13.None were to be exempted even those tribes who had made an effort to learn the white man’s ways were forced to move.The Cherokees, for example, were settled farmers, had developed an alphabet, and even published a newspaper in their own language.14.But the Cherokees, along with the Creeks, Choctaws, Chickasaws and Seminoles②, were rounded up and herded off to “Indian Territory.” One in four Cherokees died during the forced winter migration along what became known as the “Trail of Tears.”

Broken Promises

15.Under the agreement, land to the west of the Mississippi was to be the Indians’ homeland for “as long as the grasses grow, and the waters flow.” Or rather, until the restless young nation wanted the land for itself.16.Even before the treaties were ratified, the “permanent Indian frontier” was moved farther west.Over the course of decades, agreements were renegotiated, broken, amended, reratified and broken again.17.The dispossessed eastern tribes, pushed farther and farther west into the Great Plains region, became refugees in the territory of the still free and culturally different Indian nations of the Plains.18.The Plains tribes were the quintessential storybook Indians — proud, fierce, magnificent horsemen, skillful hunters and fearless warriors.For centuries they roamed the magnificent wilderness that was to become Kansas, Nebraska, Wyoming, Montana and the Dakotas.19.Romanticized history has portrayed them as noble savages who blocked the path of the bold pioneers.20.Not really.The Plains Indians also tried to accommodate the relentless encroachment on their hunting grounds.As the white man pushed ever westward, fencing the land and deci-mating the buffalo herds, the Indian nations struggled to hold on to their way of life.21.They signed treaties;they tried to move out of the way.When cornered they fought back, bitterly and desperately, until, exhausted and discouraged, they would accept the terms of yet another fragile treaty, soon broken.22.The Indian wars were an ugly episode in the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Both sides fought grimly, usually mercilessly.They plundered, tortured and slaughtered;often the vic-tims were unarmed women and children.23.The conquest of the West, usually portrayed as a valiant struggle, was in reality a cruel, particularly vicious war.Indian braves were not always the noble warriors of legend, and the U.S.cavalry often acted out of ruthlessness rather than courage and chivalry.24.Unfortunately Hollywood Westerns have made heroes out of some rather bloodthirsty characters.The real heroes were those voices of reason on both sides who tried to stop the bloodshed.25.The way of life of the two peoples, however, had become so different, and the feelings of mistrust and hatred too strong.26.The struggle ended near Wounded Knee Creek, South Dakota, where the last desperate remnant of Sitting Bull’s Sioux③ had been rounded up after leaving the Pine Ridge Reservation.27.On the bitterly cold morning of December 29, 1890, as the Indians were being dis-armed, a young brave(who may have been deaf)refused to hand over his rifle.In the ensuing struggle, the weapon discharged.28.The soldiers opened fire, and when it was over at least half the Indians lay dead or seriously wounded in the snow.Skirmishes continued even into the early years of this century, but Wounded Knee represented the end of Indian resistance.The Trail of Tears

29.The once proud Indian nations became an embittered minority, confined to reservations, second-class citizens in their old homelands.Some, like the Navaho and the Sioux, endured to preserve a strong identity.30.Other tribes withered and died, remembered only by a name on the map, or the faded artifacts in a dusty corner of a pioneer museum.The Indian Citizenship Act of 1924 guaran-teed full citizenship to all Indians born within the territorial limit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today, all American Indians have full civil rights.31.Yet most still choose to live apart, preserving what they can of their way of life.Significant numbers have shared in the American dream.But for many others, reservation life has meant despair, frustration and alcohol abuse.32.The bountiful and practically empty New World had ample room for both peoples to work out their differences peacefully.But history shows that native people are seldom treated fairly by a stronger civilization.33.Arguably, the North American Indians may have fared better than some other indigenous peoples on other continents.They were never the victims of a deliberate policy of slavery, or genocide, as has happened elsewhere.But that is not the point.34.The United States was founded on the lofty principles of freedom and justice for all.But lofty principles ought to be lived up to.35.The Bible tells us that righteousness exalts a nation, not broken treaties, greed and exploitation.Might is not necessarily right for a God-fearing nation(as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claimed — and claims—to be).36.The Bible teaches that a treaty is a treaty, not to be taken lightly, and certainly not to be unilaterally abandoned when its terms become inconvenient.37.The story that ended at Wounded Knee 100 years ago is a stain on America’s record.We tell that story, not to open old wounds, not to fan new flames of resentment.But to remind us how easy it is for a people flushed with success to become desensitized to the disadvantaged.38.It is unfortunate that the conquest of the Wild West is universally regarded as a glorious saga of courage and opportunity.It was rather, just another sad, violent chapter in the long history of man’s inability to share with, cooperate with and love his neighbor as himself.From The Plain Truth,④

January 199

1① Might became right强权即为公理

② But the Cherokees, along with the Creeks, Choctaws, Chickasaws and Seminoles---Cherokee:北美印第安彻罗基部落;Creek:以马斯科吉部落为主的美国印第安人一个大部落---克里克人;Choctaws: 印第安人的巧克陶族;Chickasaw:美国马斯科吉印第安人一个部落---契克索人;Seminole:印第安人塞米诺尔族。

③ Sitting Bull’s Sioux:坐牛(北美印第安人苏族首领)

④ The Plain Truth:《朴实真言》(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拉市出版的一种教会性刊物。该刊是以六种语言出版、在全球发行的双月刊。)

Analysis of the Content

1.According to the article, the Wounded Knee Battle _________.A.marked the beginning of the Indian WarsB.Marked the end of the Indian Wars

C.symbolized Indians’ braveryD.demonstrated the colonists’ power

2.The article was written to observe _______.A.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the Battle of Wounded Knee

B.American’s conquest of the Wild West

C.America’s National DayD.the success of America’s western expansion

3.The author’s purpose in writing the article is to ______.A.arouse Indians’ indignation against the American Government

B.demand compensation for Indian’s past sufferings

C.remind people how easy it is for a people flushed with success to become desensitized to the disadvantaged

D.expose the aggressive nature of the colonists

4.The overall tone of the article is ______.A.critical of the IndiansB.sympathetic to the Indians

C.eulogistic of the Wild West’s conquestD.satirical of the US Government

5.To the mind of the author, the real heroes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Indian Wars were ______.A.the Plains IndiansB.the Indian brave

C.the U.S.cavalryD.those who tried to stop the fighting

Questions on the Article

1.How do Hollywood westerns color American people’s impression about the western expansion?

2.What did the Western Movement mean to the Indians?

3.How did the Indians feel towards the colonists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ir settlement?

4.How did the Indians suffer in white people’s internecine struggles to gain control of North America?

5.Were the Indians treated kindly as advised by George Washington?

6.What power did the Indian Removal Act of 1830 give the president?

7.Did the white colonists observe the act strictly?

8.What concessions did the Plains Indians make at first?

9.To the mind of the author, who were the real heroes in the struggle between Indian braves and white

colonists?

Topics for Discussion

1.Was the Westward March an epic of courage and endurance?

英语专业报刊阅读介绍 篇2

对于外语学习来说, 阅读是培养语感比较好的方法, 死记硬背产生不了语感, 阅读理解打勾练习也同样无济于事, 只有读得多, 语言现象接触多了, 才能产生语感, 这是国内知名学者黄源深教授对阅读在外语学习中重要性的精辟见解。尽管泛读或自然阅读的重要性得到认可, 然而, 据教师和研究人员的了解, 中国学生实际上在课外时间里读得很少, 或者说, 学生的课外自主阅读量与其应该读的量之间相差甚远。国内学者张绍杰认为, 英语专业学生阅读量不够, 写作水平低, 陷入了读写危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阅读量偏少?笔者认为, 当今, 网络新媒体大行其道, 网络阅读、手机阅读等为代表的新媒体阅读方式极大影响了传统的纸质文本阅读方式。而新媒体时代如何继续保持和加强传统阅读方式和扩大阅读量?笔者以为, 新媒体阅读方式带来便捷的同时, 也存在造成阅读碎片化和快餐化的倾向, 因此要采取合理的阅读方式, 做到趋利避害。找到切实可行的途径使学生自主投身于泛读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 传统的文本阅读方式一定要继续保持下去;另一方面, 要积极的尝试新媒体阅读, 把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 扬长避短, 培养一种新的阅读方式, 促进英语学习。而本质上是丰富学生的自然阅读体验, 使自然阅读成为一种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阅读兴趣, 增强阅读自主性。

新闻英语报刊具有时效性和新颖性强的特点, 是非常合适的阅读材料, 对培养英语语感有重要作用。那么, 在其它教学措施都相同的情况下, 以新闻英语报刊为主要课外阅读材料, 持续的课后自然阅读实践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应试能力有无提高?多大程度的提高?如何帮助学生形成好的自然阅读习惯?笔者以某校英语专业大一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 通过两个学期的课后自然阅读实践, 试图找出上述问题的答案。

二、理论验证

1.理论基础。国内学者对于二语自然阅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阅读附带词汇习得效果研究上, 研究结果大都表明, 持续的自然阅读有助于加强词汇识记效果;而目前关于自然阅读对提升学习者阅读理解测试能力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所指的自然阅读材料包括常见的英文杂志与报刊等, 材料后没有阅读理解问题;而附有阅读理解测试题 (以选择题打勾练习为主) 的阅读材料, 在笔者看来, 不适合用于自然阅读实践, 因为, 许多学习者容易陷入为做题而阅读的误区。

本实验研究的理论基础在于自主学习理论和心理语言学理论。西方对英语阅读过程的研究时间较久, 近三十多年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具有借鉴意义。从心理语言学理论的一些观点看, 英语阅读教学应强调自读多读、加强词汇教学及背景知识教学方面给予更多关注。古德曼认为, 阅读是心理语言学的猜谜游戏。鲁梅哈特 (D.G.Rumelhar t) 的交互作用理论和现代图式理论进一步发展了他的观点。交互作用理论强调阅读理解即是文本信息的处理过程, 又是读者对自身已有的背景知识的运用和处理的过程。阅读不仅仅是“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过程, 而是两者相互作用, 同时加工的过程。现代图式理论的主要论点是, 人们在理解新事物的时候, 需要将新事物与已知的概念、过去的经历, 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解释取决于头脑中已经存在的图式, 输入的信息必须与这些图式相吻合。理解的过程是图式具体实现的过程。而自然阅读的阅读材料题材和体裁都广泛多样, 有利于扩充学习者的内容图式。

2.课外阅读实践必要性。据笔者的了解, 英语专业学生的阅读量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水平。根据笔者测算, 以某校英语阅读课程所使用的教材《英语泛读教程》 (高教社版) 为例, 1-4册的阅读量 (词汇量) 来看, 泛读教材本身每一册的阅读量都在6万字以上, 而第4册的阅读量达到了7万字;四册教材的阅读量总计接近30万字。如果按照课内学习时间与课外阅读时间1:2的比例来算, 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每周应达到3小时, 英语专业学生在基础阶段一、二年级应达到60万词左右的阅读量。以每周学习6天时间计算, 平均每天用半小时左右进行课外阅读。同时, 学习者除了学习教材外, 还要阅读大量的课外阅读材料, 高效地实施课外自然阅读实践至关重要。根据笔者的调查, 能达到上述阅读量的学生很少, 而只有少数学生能保持消遣性阅读的习惯, 许多学生陷入了为做题而阅读的误区。

3.新闻英语报刊作为阅读材料的优势。新闻英语报刊有自身的特点, 突出表现为“快”和“新”。所谓“快”, 指某一新事物或某一新概念的表达能很快地在当代英语报刊中出现, 如:“人肉搜索” (human-powered search) 、“医托” (hospital shill) 等新词一经出现, 它们的英语表达马上就能见诸于英语报端, 这是传统教科书和一般词典望尘莫及的。所谓“新”, 指表达新事物的英语新词大多是率先出现在英语报刊中, 再流行于世的。另外, 新闻英语的语言遵循新闻写作三原则, 即力求报道内容的精确性、语言文字的简洁度和语句结构上的清晰感, 表现在措词上, 报刊英语经常使用简短有力的小词;表现在句型结构上, 报刊英语经常采用紧凑精炼的简单句, 避免冗长复杂的复合句。这些特点使其成为适合阅读的大众化文体, 作为课外阅读材料非常合适。

三、实验设计与过程

1.研究思路。顾名思义, 自然阅读附带的阅读任务以思考题为主而非阅读理解选择题, 它强调阅读过程, 关注阅读习惯的养成和保持阅读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注重阅读体验而非理解, 似乎对学习者阅读理解测试成绩的提升不具有针对性;而阅读理解测试则更倾向于强调阅读的效果, 关注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准确率的提升。由此可见, 两者在理念上有差异。以考试为目的的阅读理解测试训练带有很强的应试性, 大量训练有助于对阅读技巧和应试技巧的掌握;然而, 其弊端是容易把学生变成考试机器, 大量的阅读理解测试训练容易使学生陷入为了应试而阅读的误区, 忽略了阅读过程中对阅读材料所涵盖的人文知识的自然吸收, 造成阅读倦怠。目前的阅读理解测试题目类型以选择题为主, 当正确率比较低时, 学习者的自信心易受打击, 从而对阅读本身失去兴趣。

笔者假设, 课外自然阅读实践将对以下三个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1) 提升阅读速度与培养阅读技能与技巧, 提高英语阅读理解应试能力。 (2) 扩大阅读量, 增强自主性, 培养阅读兴趣, 形成良好的自然阅读习惯。 (3) 扩充词汇量和拓展文化背景知识。本研究主要关注上述第一方面, 即自然阅读实践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影响, 以实验前后两个班级的英语阅读理解测试成绩分别作为前测和后测, 检验笔者的假设是否成立。

2.研究对象。笔者确定某校英语专业一年级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 在第二、三学期 (大一下学期和大二上学期) 实施了为期两个学期的自然阅读实践, 检测自然阅读对学习者阅读理解能力的影响。实验对象是大一新生, 学习动力足,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 已经适应了大学学习方式, 学习动力足, 但是自主学习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因此阅读习惯可塑性强;另外,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都实行在固定教室早晚自修制度, 利用晚自修统一开展自然阅读实践, 便于学习者间相互交流与激励, 有利于合作学习和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因此, 笔者选定一个自然班为对照班, 实施常规教学。同时, 选定另外一个自然班为实验班, 除了常规教学外, 利用晚自修实施课外自然阅读实践。实验开始前, 笔者对上学期实验班和参照班英语阅读课期末考试卷面成绩进行比较分析, 实验班和对照班卷面平均分分别为60.8, 60.1;标准差分别为8.67, 8.12 (表2) , 经统计软件SPSS独立样本t检验, 两个班级的成绩没有显著差异 (t=0.391, p=0.697>0.05) (表3) 。另外, 笔者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了课外阅读问卷调查, 结果表明, 两个班中能够每天坚持半小时课外阅读的学生都不多, 绝大多数学生没有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 阅读量普遍偏少, 说明课外阅读都需要加强。

3.确定阅读材料。笔者提供的阅读材料主要包括两份英文报纸:中国日报和21世纪报。这两份新闻报纸时效性、新颖性强, 其涵盖内容与题材全面广泛, 有利于学生了解最新的时事, 并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材料后没有附打勾练习 (选择题) , 体现非应试性特点, 以满足消遣性阅读的需要, 目的是培养自然阅读习惯, 减少打勾练习的负面影响 (见表2) 。

4.研究过程。在实验开始后的两个学期中, 笔者都担任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英语阅读课任课教师, 同时笔者担任实验班的班主任。同时, 任课教师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每个学期末进行一次阅读理解能力测试。两个学期的英语阅读课课堂教学中, 实验班和对照班都使用同样的教材、授课计划和教学大纲。不同之处在于, 对于实验班, 任课教师提供英文报纸21st Century (纸质与PDF) 和China Daily (PDF) 给实验班, 作为主要阅读材料, 同时辅助以其它英文学习杂志, 组织学生利用晚自修时间相互传阅, 进行课外自主阅读, 每个学期持续16周, 两学期共计32周;而对于对照班, 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虽然同样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同样推荐阅读数目, 但区别在于, 对于对照班, 任课教师不提供报纸给学生, 学生自主购买或借阅自己感兴趣的阅读材料。

实验过程中, 教师不具体指定阅读内容, 而是要求学生相互传阅这两份报纸, 并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与目的自主选择阅读内容, 教师要求学生用消遣性阅读的阅读方法阅读英文报纸, 并记读书笔记。教师定期查阅学生的读书笔记本, 并组织学生相互传阅读书笔记本, 交流阅读心得。而对于对照班, 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同样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但不直接提供新闻英语报刊给学生, 也未明确要求学生购买相应报纸利用晚自修时间阅读, 未做具体要求。

同时, 教师对实验班的自然阅读提出以下要求: (1) 利用读书笔记本, 设计适合自己的个性化的课外阅读计划。 (2) 读后撰写内容概要和读后感, 并评价自己的阅读效果, 评价报刊内容难易度与对阅读材料兴趣度;学生之间相互阅览彼此的读书笔记本, 对阅读情况进行互评。上述措施的目的是通过自评与互评, 提升学生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意识, 从而增强学生课外阅读的自主性。实验班学生实行集体晚自修制度, 学生在统一教室学习便于自然阅读的实施。实验统一在晚自修进行, 每周有三个晚自修学生阅读新闻英语报刊。实验时间持续两个学期, 在实验的过程中, 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学生是主体, 根据个人兴趣度自由选择教师提供的各类阅读材料, 并通过自评和互评监控自己的阅读。

5.研究结果与讨论。在每个学期末实验班和对照班都参加命题内容与要求相同的阅读理解测试, 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阅读成绩以及SPSS独立样本t检验见表2和表3.

从表2和表3得知, 自然阅读实践实施前, 实验班阅读理解平均成绩为60.8, 对照班的平均成绩为60.1, 经统计软件SPSS独立样本t检验, 两个班级的成绩没有显著差异 (t=0.391, p=0.697>0.05) 。自然阅读实践实施一个学期后, 实验班的成绩 (后测一68.26) 高于对照班的成绩 (后测一65.74) , 但是t检验的结果表明, 两个班的成绩差异不明显 (t=1.180, p=0.242>0.05) 。这说明, 自然阅读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实验班学生的阅读成绩的提升, 尽管两个班的成绩差异性并不显著。而在自然阅读实践实施两个学期后, 实验班的成绩 (后测二66.24) 明显超过对照班 (后测二59.78) , t检验的结果表明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t=4.056, p=0.000<0.001) 。以上数据说明自然阅读实践能促进英语阅读水平的提高。

本研究表明, 相比学习者自己寻找阅读材料, 教师采取主动性, 提供新闻英语报刊给学习者, 这对培养阅读兴趣起了关键作用。另外, 本研究也表明, 课外自然阅读实践不能完全抛弃附带产出任务, 而记读书笔记作是行之有效的一种附带产出任务需加以重视。本研究也表明, 学习者课外阅读投入时间与自主性总体水平与英语阅读理解测试成绩呈正相关。经过自然阅读训练的实验班成绩逐渐超过对照班, 同时, 自然阅读实践对学习者阅读能力的积极影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短期效果不一定明显, 需要坚持不懈长期实施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四、启示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探讨新闻英语报刊自然阅读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影响, 结果表明, 持续的消遣性自然阅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从长远来看, 持续的自然阅读保证了阅读量的积累, 学习者的语感增强, 在有成就感的阅读体验中, 学习者的阅读理解能力也得到提高。本研究对当前的英语阅读教学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即课外阅读实践应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应协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 通过消遣性自然阅读, 扩大阅读量, 提高成绩。本研究时间跨度长, 关注自然阅读的过程监控, 但是时间跨度长也使研究具有一定局限性, 影响阅读能力的因素有很多, 非语言因素以及学习者在寒暑假假期期间的个体学习经历差异因素对阅读水平的影响并未考虑进去, 后续研究可持续关注学习者个体学习效果差异。

摘要:本文讲述了一项持续两个学期的实证研究, 该研究以外语自主学习理论和心理语言学理论为指导, 以中国日报和21世纪报两份新闻英语报刊为主要阅读材料, 探讨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课后自然阅读训练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影响。研究关注新闻报刊自然阅读对学生外语学习自主性是否有提升作用, 同时关注对英语阅读成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持续消遣性自然阅读实践有助于学习者自主性的增强和英语阅读成绩的提升, 并促进了良好的自然阅读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英语专业,新闻英语报刊,自然阅读,自主性,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绍杰.读写危机, 当今英语专业面临的最大挑战[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2, (5) .

[2]朱纯.外语教学心理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3]高佑梅.T.R.I.阅读模式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M].外语界, 1996, (3) .

[4]王初明.应用心理语言学[M].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英语专业报刊阅读介绍 篇3

【关键词】英语专业 新闻英语报刊 自然阅读 自主性 阅读能力

一、引言

对于外语学习来说,阅读是培养语感比较好的方法,死记硬背产生不了语感,阅读理解打勾练习也同样无济于事,只有读得多,语言现象接触多了,才能产生语感,这是国内知名学者黄源深教授对阅读在外语学习中重要性的精辟见解。尽管泛读或自然阅读的重要性得到认可,然而,据教师和研究人员的了解,中国学生实际上在课外时间里读得很少,或者说,学生的课外自主阅读量与其应该读的量之间相差甚远。国内学者张绍杰认为,英语专业学生阅读量不够,写作水平低,陷入了读写危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阅读量偏少?笔者认为,当今,网络新媒体大行其道,网络阅读、手机阅读等为代表的新媒体阅读方式极大影响了传统的纸质文本阅读方式。而新媒体时代如何继续保持和加强传统阅读方式和扩大阅读量?笔者以为,新媒体阅读方式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存在造成阅读碎片化和快餐化的倾向,因此要采取合理的阅读方式,做到趋利避害。找到切实可行的途径使学生自主投身于泛读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传统的文本阅读方式一定要继续保持下去;另一方面,要积极的尝试新媒体阅读,把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扬长避短,培养一种新的阅读方式,促进英语学习。而本质上是丰富学生的自然阅读体验,使自然阅读成为一种好的阅读习惯,培养阅读兴趣,增强阅读自主性。

新闻英语报刊具有时效性和新颖性强的特点,是非常合适的阅读材料,对培养英语语感有重要作用。那么,在其它教学措施都相同的情况下,以新闻英语报刊为主要课外阅读材料,持续的课后自然阅读实践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应试能力有无提高?多大程度的提高?如何帮助学生形成好的自然阅读习惯?笔者以某校英语专业大一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两个学期的课后自然阅读实践,试图找出上述问题的答案。

二、理论验证

1.理论基础。国内学者对于二语自然阅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阅读附带词汇习得效果研究上,研究结果大都表明,持续的自然阅读有助于加强词汇识记效果;而目前关于自然阅读对提升学习者阅读理解测试能力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所指的自然阅读材料包括常见的英文杂志与报刊等,材料后没有阅读理解问题;而附有阅读理解测试题(以选择题打勾练习为主)的阅读材料,在笔者看来,不适合用于自然阅读实践,因为,许多学习者容易陷入为做题而阅读的误区。

本实验研究的理论基础在于自主学习理论和心理语言学理论。西方对英语阅读过程的研究时间较久,近三十多年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具有借鉴意义。从心理语言学理论的一些观点看,英语阅读教学应强调自读多读、加强词汇教学及背景知识教学方面给予更多关注。古德曼认为,阅读是心理语言学的猜谜游戏。鲁梅哈特(D.G.Rumelhar t)的交互作用理论和现代图式理论进一步发展了他的观点。交互作用理论强调阅读理解即是文本信息的处理过程,又是读者对自身已有的背景知识的运用和处理的过程。阅读不仅仅是“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过程,而是两者相互作用,同时加工的过程。现代图式理论的主要论点是,人们在理解新事物的时候,需要将新事物与已知的概念、过去的经历,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解释取决于头脑中已经存在的图式,输入的信息必须与这些图式相吻合。理解的过程是图式具体实现的过程。而自然阅读的阅读材料题材和体裁都广泛多样,有利于扩充学习者的内容图式。

2.课外阅读实践必要性。据笔者的了解,英语专业学生的阅读量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水平。根据笔者测算,以某校英语阅读课程所使用的教材《英语泛读教程》(高教社版)为例,1-4册的阅读量(词汇量)来看,泛读教材本身每一册的阅读量都在6万字以上,而第4册的阅读量达到了7万字;四册教材的阅读量总计接近30万字。如果按照课内学习时间与课外阅读时间1:2的比例来算,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每周应达到3小时,英语专业学生在基础阶段一、二年级应达到60万词左右的阅读量。以每周学习6天时间计算,平均每天用半小时左右进行课外阅读。同时,学习者除了学习教材外,还要阅读大量的课外阅读材料,高效地实施课外自然阅读实践至关重要。根据笔者的调查,能达到上述阅读量的学生很少,而只有少数学生能保持消遣性阅读的习惯,许多学生陷入了为做题而阅读的误区。

3.新闻英语报刊作为阅读材料的优势。新闻英语报刊有自身的特点,突出表现为“快”和“新”。所谓“快”,指某一新事物或某一新概念的表达能很快地在当代英语报刊中出现,如:“人肉搜索”(human-powered search)、“医托”(hospital shill)等新词一经出现,它们的英语表达马上就能见诸于英语报端,这是传统教科书和一般词典望尘莫及的。所谓“新”,指表达新事物的英语新词大多是率先出现在英语报刊中,再流行于世的。另外,新闻英语的语言遵循新闻写作三原则,即力求报道内容的精确性、语言文字的简洁度和语句结构上的清晰感,表现在措词上,报刊英语经常使用简短有力的小词;表现在句型结构上,报刊英语经常采用紧凑精炼的简单句,避免冗长复杂的复合句。这些特点使其成为适合阅读的大众化文体,作为课外阅读材料非常合适。

三、实验设计与过程

1.研究思路。顾名思义,自然阅读附带的阅读任务以思考题为主而非阅读理解选择题,它强调阅读过程,关注阅读习惯的养成和保持阅读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注重阅读体验而非理解,似乎对学习者阅读理解测试成绩的提升不具有针对性;而阅读理解测试则更倾向于强调阅读的效果,关注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准确率的提升。由此可见,两者在理念上有差异。以考试为目的的阅读理解测试训练带有很强的应试性,大量训练有助于对阅读技巧和应试技巧的掌握;然而,其弊端是容易把学生变成考试机器,大量的阅读理解测试训练容易使学生陷入为了应试而阅读的误区,忽略了阅读过程中对阅读材料所涵盖的人文知识的自然吸收,造成阅读倦怠。目前的阅读理解测试题目类型以选择题为主,当正确率比较低时,学习者的自信心易受打击,从而对阅读本身失去兴趣。

笔者假设,课外自然阅读实践将对以下三个方面产生积极影响;(1)提升阅读速度与培养阅读技能与技巧,提高英语阅读理解应试能力。(2)扩大阅读量,增强自主性,培养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自然阅读习惯。(3)扩充词汇量和拓展文化背景知识。本研究主要关注上述第一方面,即自然阅读实践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影响,以实验前后两个班级的英语阅读理解测试成绩分别作为前测和后测,检验笔者的假设是否成立。

2.研究对象。笔者确定某校英语专业一年级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在第二、三学期(大一下学期和大二上学期)实施了为期两个学期的自然阅读实践,检测自然阅读对学习者阅读理解能力的影响。实验对象是大一新生,学习动力足,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已经适应了大学学习方式,学习动力足,但是自主学习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阅读习惯可塑性强;另外,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都实行在固定教室早晚自修制度,利用晚自修统一开展自然阅读实践,便于学习者间相互交流与激励,有利于合作学习和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因此,笔者选定一个自然班为对照班,实施常规教学。同时,选定另外一个自然班为实验班,除了常规教学外,利用晚自修实施课外自然阅读实践。实验开始前,笔者对上学期实验班和参照班英语阅读课期末考试卷面成绩进行比较分析,实验班和对照班卷面平均分分别为60.8,60.1;标准差分别为8.67,8.12(表2),经统计软件SPSS独立样本t检验,两个班级的成绩没有显著差异(t=0.391,p=0.697>0.05)(表3)。另外,笔者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了课外阅读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两个班中能够每天坚持半小时课外阅读的学生都不多,绝大多数学生没有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阅读量普遍偏少,说明课外阅读都需要加强。

3.确定阅读材料。笔者提供的阅读材料主要包括两份英文报纸:中国日报和21世纪报。这两份新闻报纸时效性、新颖性强,其涵盖内容与题材全面广泛,有利于学生了解最新的时事,并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材料后没有附打勾练习(选择题),体现非应试性特点,以满足消遣性阅读的需要,目的是培养自然阅读习惯,减少打勾练习的负面影响(见表2)。

4.研究过程。在实验开始后的两个学期中,笔者都担任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英语阅读课任课教师,同时笔者担任实验班的班主任。同时,任课教师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每个学期末进行一次阅读理解能力测试。两个学期的英语阅读课课堂教学中,实验班和对照班都使用同样的教材、授课计划和教学大纲。不同之处在于,对于实验班,任课教师提供英文报纸21st Century(纸质与PDF)和China Daily(PDF)给实验班,作为主要阅读材料,同时辅助以其它英文学习杂志,组织学生利用晚自修时间相互传阅,进行课外自主阅读,每个学期持续16周,两学期共计32周;而对于对照班,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虽然同样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同样推荐阅读数目,但区别在于,对于对照班,任课教师不提供报纸给学生,学生自主购买或借阅自己感兴趣的阅读材料。

实验过程中,教师不具体指定阅读内容,而是要求学生相互传阅这两份报纸,并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与目的自主选择阅读内容,教师要求学生用消遣性阅读的阅读方法阅读英文报纸,并记读书笔记。教师定期查阅学生的读书笔记本,并组织学生相互传阅读书笔记本,交流阅读心得。而对于对照班,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同样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不直接提供新闻英语报刊给学生,也未明确要求学生购买相应报纸利用晚自修时间阅读,未做具体要求。

同时,教师对实验班的自然阅读提出以下要求:(1)利用读书笔记本,设计适合自己的个性化的课外阅读计划。(2)读后撰写内容概要和读后感,并评价自己的阅读效果,评价报刊内容难易度与对阅读材料兴趣度;学生之间相互阅览彼此的读书笔记本,对阅读情况进行互评。上述措施的目的是通过自评与互评,提升学生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意识,从而增强学生课外阅读的自主性。实验班学生实行集体晚自修制度,学生在统一教室学习便于自然阅读的实施。实验统一在晚自修进行,每周有三个晚自修学生阅读新闻英语报刊。实验时间持续两个学期,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根据个人兴趣度自由选择教师提供的各类阅读材料,并通过自评和互评监控自己的阅读。

从表2和表3得知,自然阅读实践实施前,实验班阅读理解平均成绩为60.8,对照班的平均成绩为60.1,经统计软件SPSS独立样本t检验,两个班级的成绩没有显著差异(t=0.391,p=0.697>0.05)。自然阅读实践实施一个学期后,实验班的成绩(后测一68.26)高于对照班的成绩(后测一65.74),但是t检验的结果表明,两个班的成绩差异不明显(t=1.180,p=0.242>0.05)。这说明,自然阅读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实验班学生的阅读成绩的提升,尽管两个班的成绩差异性并不显著。而在自然阅读实践实施两个学期后,实验班的成绩(后测二66.24)明显超过对照班(后测二59.78),t检验的结果表明差异具有统计意义(t=4.056,p=0.000<0.001)。以上数据说明自然阅读实践能促进英语阅读水平的提高。

本研究表明,相比学习者自己寻找阅读材料,教师采取主动性,提供新闻英语报刊给学习者,这对培养阅读兴趣起了关键作用。另外,本研究也表明,课外自然阅读实践不能完全抛弃附带产出任务,而记读书笔记作是行之有效的一种附带产出任务需加以重视。本研究也表明,学习者课外阅读投入时间与自主性总体水平与英语阅读理解测试成绩呈正相关。经过自然阅读训练的实验班成绩逐渐超过对照班,同时,自然阅读实践对学习者阅读能力的积极影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短期效果不一定明显,需要坚持不懈长期实施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四、启示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新闻英语报刊自然阅读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持续的消遣性自然阅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从长远来看,持续的自然阅读保证了阅读量的积累,学习者的语感增强,在有成就感的阅读体验中,学习者的阅读理解能力也得到提高。本研究对当前的英语阅读教学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即课外阅读实践应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应协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通过消遣性自然阅读,扩大阅读量,提高成绩。本研究时间跨度长,关注自然阅读的过程监控,但是时间跨度长也使研究具有一定局限性,影响阅读能力的因素有很多,非语言因素以及学习者在寒暑假假期期间的个体学习经历差异因素对阅读水平的影响并未考虑进去,后续研究可持续关注学习者个体学习效果差异。

参考文献:

[1]张绍杰.读写危机,当今英语专业面临的最大挑战[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5).

[2]朱纯.外语教学心理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3]高佑梅.T.R.I.阅读模式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M].外语界,1996,(3).

[4]王初明.应用心理语言学[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5]张健.英语报刊阅读教程[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基金项目】2014年绍兴市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基于输出驱动假设的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改革探索; 浙江省外文学会2013年专题研究项目:英文报刊嵌入低年级英语阅读教学研究:以21世纪英文报为例(ZWYB2013027);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2013年度校级课题:21世纪英文报嵌入英语阅读教学研究(N201316)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2013年校级教改项目: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整合的英语阅读自主学习模式研究。

英语报刊阅读课教学模式 篇4

英语课堂教学是一种多层次、多功能、综合运用各种感官的活动,是教与学双向作用的复杂而又细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考虑也必须解决好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课堂教学模式就显得特别重要,宗旨是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

《二十一世纪学生英文报》是我国第一份面向中学生的英语时事周报,它以时事文化为主,安排了校园热点、文化知识、休闲阅读等内容,文字浅显地道,文章短小精悍,兼具时效性、知识性和趣味性,适合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报刊阅读课是辽宁省实验中学北校英语教学的一个特色,我创建的“报刊阅读”模式 以阅读报刊为载体,利用课堂四十分钟的教学将其分解为联系教材的导入环节作为阅读的铺垫;报刊阅读作为核心环节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有目的的阅读,然后师生一起解读,获取信息并解决重点突破难点,这是报刊阅读的主要环节;最后是总结提升,主要体现学以致用。下面就报刊教学和大家进行探讨。

(一)理论依据

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最主要途径。人的70%以上的知识都是通过阅读所获得。“阅读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写作使人精确。”(Reading makes a full man;conference makes a ready man;and writing makes an exact man.)阅读和表达(讨论交流、谈话、写作等)是人们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基础。自主性阅读与表达的能力是学生实现个性发展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素质。

英语自主性阅读,能给学生足够的语言“感知”和“体验”;能给他们足够的语言“输入”,以促进他们的语言知识的巩固和学习;能实实在在地给他们以 1 英语学习的成就感。伴随学生阅读能力的逐步提高,他们的听、说、写等能力也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

自主性阅读,既是英语学习的重要目标,也是英语学习的重要且有效的手段。“自主性阅读与表达能力培养途径”课题研究,既基于国家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英语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又基于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和教师状况的实际,有助于我国较大范围内英语教学的现状的改变,提高英语教育质量,实现英语教育的价值。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 而英语报刊以它独特的优势满足了《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这些要求。

21世纪报社的TEENS英语报刊信息量大、内容丰富、贴近时代、语言鲜活、能适应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学生学习和欣赏。阅读该报能够有效地弥补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丰富教学资源,拓宽学用渠道。通过指导学生关注报纸的不同版面形式和丰富内容,并用不同的阅读策略对不同体裁的文章进行分析和通读,使学生能够较快把握文章脉络和结构,获取有效信息,进而理解和体会报刊文字传达的主旨大意和深刻内涵。

报刊教学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培养其英语阅读的兴趣以及在阅读过程中用英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较快把握文章脉络和结构,理解和体会报刊文字传达的主旨大意和深刻内涵,拓展话题,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二)基本程序

一堂好的课堂如同一部好的交响乐曲,报刊阅读课也是如此,即高质是全体学生高质量的掌握本节课的核心内容,高效是教师在有效时间内高水平的完成教学目标,高质是教学的灵,高效是教学的魂,两者相制约,高质主要体现在备课与课后,高效表现在课堂上,高质高效在课上相辅相承、融为一体,构成一部 和谐的课堂教学交响乐。

1、导入— 铺垫环节 人们读报往往都是先看自己最喜欢的版面,比如娱乐新闻,时事新闻等。所以可以问学生:哪一篇文章是你最喜欢的?怎么样选择你最喜欢的文章?目的是激发兴趣并指导阅读方法,通过标题、图片来预测文章内容,进而决定是否细读。

上课伊始,引导全体学生轻松愉快地步入学习新内容的大门。可采用不同的形式导入,如:猜谜语、做游戏、听音乐、看视频等,但总的原则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自然的进入共同探索的课堂。

导入部分,还可以采用“快速抢答”的方式。英文报纸上的内容原汁原味,文章中蕴含了很多美国俚语和成语。通过“智力问答”的形式,让学生抢答幻灯片中所给成语或俚语的中文含义,再自编一个情景造句。学生又学到了教材中没有的地道的美国和英国的生活俚语,大大了激发了他们的外语学习兴趣。

总之在导入部分就是要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动机,使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兴奋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起点。教学情境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让学生感悟情境,一类是让学生体验情境,这根据教学内容灵活确定。在报刊教学中也是如此。

2、主旋—核心环节

(1)阅读: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有目的的阅读,阅读方式有导读、范读、畅读等。

交响曲的主旋是紧紧围绕乐曲的主题展开的,在千变万化的交响中,主旋律始终不变,尽管有时重奏、变奏、协奏,但万变不离其宗。教学的主旋是课堂教学,课堂是由50多种个体思维,100多只眼神,活生生的动态因素的组合体,它的复杂性、不定性,远远超出交响乐,因此,建构随机、有序、和谐、即兴的教学结构是开创高效课堂教学重要内涵。

(2)解读:包括理解、翻译、文章内容和结构的分析、作者情感态度的研究及对一些语法结构的剖析等,联系课标教材,由教师进行解读。

当然作为教师,首先得端正学生对报刊阅读的思想认识,注意调动每位学生的参与热情,扫除他们的心理障碍,防止阅读流于形式。其次教会学生怎样阅读英文报刊,提供报刊常用术语,介绍报纸的版面内容,或提供必要的阅读背景。再者教会必要的阅读方法,如查读法,猜测法,略读法等。比如拿到一份报纸通常通过让学生阅读导读部分和浏览报刊文章标题来了解报纸的主要内容,然后让 他们根据他们的兴趣或在老师的指导下去细读研读。因为报刊的文章内容和题材都非常丰富,有时必须教会学生采取相应的阅读方法,对于时事报道或叙述性的文章,注意抓住标题,采用提问式阅读方法;对于科普或者应用说明文注意文章的层次和逻辑结构;议论文注意作者的观点、意图及评论。

3、尾 声—升华环节

这一环节教师的作用体现在对问题讲解升华,一场精美的交响乐能给人留下美好的回忆,享受音乐带来的愉悦。同样,一堂课上完后,并不是教学的结束,成功的执教者,往往给学生留下悬念,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延续下去,并盼望下一课的到来,为此,设计好结束语至关重要,要有教学的生成与结束前的质疑。

报刊阅读课可以以本期报纸的主题为升华点,让学生感悟;也可以以某篇文章的内容作为拓展点,引发学生思考。总的原则是:充分拓宽探究问题的思路,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创造生成。

4、谢 幕—延伸环节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基础。课堂交往中,学生对教师的人格态度、专业水平、教学方法,甚至对某一问题的看法,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评价,作出“信任”或“不信任”的判断,和“亲近”或“不亲近”的情感反应;甚至于把对教师的好恶迁移到教师所授课程上来,对教师没有好感,也就不想学他教的课。如果教师只对出类拔萃的学生感兴趣,表现出厚爱,而冷落了成绩差的学生,那么就会造成成绩偏好的学生自以为是、骄傲自满,成绩差的学生灰心丧气、感到自卑,慢慢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对学习失去信心。一旦学生与教师产生了对立情绪,教师的教学就显得无能为力了。教学中,教师应热爱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关心每个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要因为学生的成绩优劣以及性别、出身等的不同而产生亲疏和偏向。提问题或组织课堂活动,机会要尽量均等,尤其要注意多给那些自卑感强的学困生表现的机会,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上课时,教师要环视每个学生,不要只看学优生,而使其他学生感到冷落,或者只看学困生,让他们感到不自在而情绪紧张。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志向要求,记住每个学生的姓名,让每个学生觉得自己在教师心中有一席之地。如果每个学生经常感到教师对自己的爱、关心和尊重,便会激发出健康的情感,变 4 得生气勃勃,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在和谐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总之,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多鼓励引导,少批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只有这样才能使英语课活起来,使学生真正动起来。

以上是笔者对报刊阅读课堂模式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几年来的报刊阅读课使教师和学生收获都很大,了解了最新的消息,拓宽了视野,更体会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接触到了最时尚的英语和更多原汁原味的英语,扩大了词汇量,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加大了教学的密度,提供给学生更多语言实践的机会,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更浓,阅读速度明显提高,同时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有所提高。

巧用英语报刊优化阅读教学论文 篇5

摘要:阅读是增长知识、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在英语教学中,已经把阅读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主要的教学目标。而英语报刊作为教学资源,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有必要将英语报刊阅读引入中学英语教学中,探讨英语报刊教学模式,利用英语报刊素材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关键词:阅读能力;培养;英语报刊阅读;教学模式

一、目前初中生英语阅读的现状

1.理论基础

在新《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要积极利用音像、电视、书刊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

近年来,中考英语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核,中考阅读理解题量逐年增多,知识面逐年拓宽,难度逐年增大。对学生的语篇领悟能力、合理判断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考查的词汇量也在逐年增加。

为适应新课标要求,顺应中考英语阅读的发展趋势,并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帮助学生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在英语教学中显得尤为紧迫。英语报刊阅读无疑是顺应新课改形势,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首选。

2.学生现状

虽然现在学生可以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渠道已经大大增加,可是大多数学生还只是通过教材和课堂来接触英语。多年来,初中英语教育一直以学科课程为主,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学生的阅读材料单一,阅读量远不能达到大纲的要求,无法扩大学生的语言输入量,难以改变单调和乏味的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我们对英语阅读教学的理解比较狭隘,教师和学生只是通过做大量的语篇和习题来进行阅读训练,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阅读兴趣,这大大降低了阅读的速度和效果,因此要改变阅读训练的内容和方法。报刊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很容易激发学生们强烈的参与欲望,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在母语的环境中学习英语,所以要学好英语,我们就更需要大量的输入,英语报刊是理想和有效的阅读材料。教师应尽可能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让学生接触英语,增加阅读的输入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英语报刊具有突出特点

1.语言地道、图文并茂

英语报刊贴近我们的现实生活,以报道时事文化为主导,以浅显地道的英语向读者报道国内外的社会政治热点、校园文化、体育运动、休闲娱乐、风云人物、历史地理、科技知识、生活常识等内容。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他们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2.内容丰富、题材多样

英语报刊信息包罗万象,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体育、娱乐、科技、历史和地理等等各方面的内容,无疑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其词汇量、丰富其语言知识。

3.材料鲜活,时代感强

英语报刊关注,报刊上的阅读材料总能迅速跟上时代步伐,及时创造新的词汇,不断地为学生提供最新的资料。报刊上的文章内容通俗新颖,贴近学生的生活,不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天下大事,而且使我们接触到大量鲜活的语言。

三、英文报刊是现行教材的有效补充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教材中阅读材料往往陈旧、过时,而将英语报刊作为教学资源,其内容通俗新颖,能为中学生英语阅读提供丰富的素材,更有效地避免教材中与现实生活脱节的一些现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1.文章短小精悍,可读性强

英语报刊涵盖了初中教材所涉及或是学生所关心的话题,并把握时代特色,选择那些能吸引学生的文章,大部分文章短小精悍,针对性强,更适合中学生的英语程度和理解能力。不仅能增加学生阅读量,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自觉、愉快地进行大量、广泛和快速的阅读。这是学生积累社会文化知识、拓宽知识面的有效途径,对培养学生综合的语言运用能力有很大帮助。

2.难易适中,适用性强

与教材相比,英语报刊具有更加方便、灵活且实用的优势。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配套使用的英语报刊,难易程度适中,基本能够适用于班级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英语报刊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广泛开拓题材范围,编排出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新闻、热点话题、文化、历史、现代科技等材料。

3.是教材内容的补充

英语报刊与初中教材基本保持同步,有利于补充和扩展教材内容,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如我们班正在使用的《学英语报》,它是一份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英文报刊。它符合教学需要,其中的同步材料为教材内容提供相关背景知识。若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地将报刊内容与课文内容有机结合,可成为教材的辅助或拓展部分。

4.是巩固和扩大词汇量的有效途径

英语报刊以生动活泼的版式、纯正地道的英语,使学生能轻松地阅读到大量内容丰富的文章,拓宽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使学生视野开阔。通过大量的报刊阅读,学生可以复习巩固课文知识,扩大词汇量,拓宽知识面,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同时大量的语言输入有利于学生习得活的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写作能力。

5.是教材跨文化知识的扩展

学生通过教材接触到的西方文化和风土人情是有限的`,而报刊信息量大是学生拓宽课外阅读的首选材料。通过读报,让学生认识到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不断吸收地道的、符合英语思维的表达习惯。认识异域文化习俗,熟悉中外文化的基本差异,帮助超越平时阅读理解中的障碍,并获得跨文化的意识,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

四、英语报刊阅读课的模式与方法

1.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要打破过去的传统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指导者。可以由教师选适合学生读,且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先对这个话题进行介绍,提供必要的阅读背景,然后由学生自己阅读。也可以让学生们在拿到一份报纸后,由学生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阅读。对于较难的文章,教师可以对文中的生词和理解有困难的句子,加以解释说明。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优势和特长,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2.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阅读技巧

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增强英语阅读的有效性的关键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默读习惯的形成:英语报刊阅读应采取默读的方式。默读是快速的有意义阅读实践,学生的注意力应集中在语言内容上,而不是语音和语调上。

快速阅读习惯的培养:一份英语报纸有多个版面,阅读量很大,每篇文章都要细读的可能性不大,所以英语报刊阅读教学应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习惯,采用跳读或略读技巧浏览全文,在阅读中捕捉主要信息,忽略次要信息。

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学生刚开始阅读时,往往习惯于逐词阅读,或用手指点读。逐词阅读会使学生偏离篇章内容的预期和理解,最终影响阅读效率。应该要求学生按意群阅读,捕捉关键词,抓住中心思想,摆脱英译中的习惯。

克服词汇障碍:阅读时,对于不影响理解文章大意的生词可以暂时不理。对于影响理解文章的生词,可以利用各种猜测词义的方法,如利用构词法猜测词义、利用上下文猜测词义、利用具体的语言环境猜测词义。

3.报刊阅读的实施方法

(1)做好英语报刊读报笔记

学好英语必须有一定的语言积累。英文报刊的词语实用,语言现代,知识丰富。做好读书笔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不断地充实自己的写作素材,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为此,我们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笔记内容包括:1)摘抄:摘抄精彩的词句、片段、格言警句等;2)写内容提要:可以写出每段的大意、列出文章的主题、框架或故事梗概,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3) 写读书体会: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和语言特点,写阅读感想或心得,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鉴赏能力。

(2)组织小组讨论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不同的版面,按照兴趣分小组进行阅读。大家可在组内讨论、交流所阅读的内容,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这样,学生除了对自己所读的文章印象深刻之外,也能通过同伴的介绍了解到自己没读的文章,获取了更多的信息,也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另外,教师也可以采用概括大意、复述故事、辩论、采访、小品等多种形式来检验学生读报和组织活动的成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语言运用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均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锻炼,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五、结束语

总之,利用英语报刊的丰富内容作为课程资源,对英语教学是一种相当好的补充和延伸。报刊广泛的题材可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阅读需求和兴趣爱好,因而可以较大程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读报兴趣,以报刊为基础的活动和任务可以给学生提供具有实际意义的有价值的语言训练,促进听说读写技能的发展,同时报刊辅助教学在教室和世界之间搭建桥梁,能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世界,优化英语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桂诗春.应用语言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2]王宗炎.语言、知识、学习和人工智能[J].外语教学与研究,(1).

[3]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Abstract: Reading is the main way to increase knowledge and acquire information. In English teaching, the cultivation of reading ability has become a teaching objective. As teaching resource, English newspaper is of irreplaceable advantag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introduce English newspaper into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and probe into teaching pattern of English newspaper and utilize English newspapers to cultivate students’ reading interest.

英语专业报刊阅读介绍 篇6

BRITAIN’S universities are in an awful spin.Top universities were overwhelmed by the 24% of A-level applicants sporting indistinguishable straight As;newer ones are beating the byways for bodies.Curiously, both images of education—the weeping willows of Cambridge and the futuristic architecture of UEL—are cherished by the government.Ministers want to see half of all young people in universities by 2010(numbers have stalled at 42%), without relinquishing the worldclass quality of its top institutions.Many argue that the two goals are incompatible without spending a lot more money.Researchers scrabble for funds, and students complain of large classes and reduced teaching time.To help solve the problem, the government agreed in 2004 to let universities increase tuition fees.Though low, the fees have introduced a market of sorts into higher education.Universities can offer cut-price tuition, although most have stuck close to the $3,000.Other incentives are more popular.Newcomers to St Mark & St John, a higher-education college linked to Exeter University, will receive free laptops.As universities enter the third week of “clearing” , the marketing has become weirder.Bradford University is luring students with the chance of winning an MP3 player in a prize draw.Plymouth University students visited Cornish seaside resorts, tempting young holiday-makers with surfboards and cinema vouchers.These offers suggest that supply has outstripped demand.Not so the top universities that make up the “Russell group”, however.Their ranks include the likes of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and Bristol University along with Oxford and Cambridge.Swamped with applicants, only half offer any places through clearing.They have a different problem: they need money to compete for highcalibre students and academics, both British and foreign, who could be tempted overseas by betterheeled American universities or fastimproving institution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such as India.Higher fees and excess supply are causing students to look more critically at just what different universities have to offer.And the crunch could become more acute.The number of 18-year-olds in Britain will drop around 2010 and decline over the following ten years, according to government projections.Bahram Bekhradnia, the director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Institute, a thinktank, says the government hasn’t a hope of getting 50% of young Britons into higher education by 2010.And the decline of home-grown student numbers will have a “differential effect” on universities, he reckons.Those at the bottom end will have to become increasingly “innovative” about whom they admit and some may not survive.The Cambridge shades evoked by Rupert Brooke were gentle, nostalgic ones.Many vicechancellors today are pursued by far more vengeful spectres of empty campuses, deserted laboratories, failed institutions.Markets, after all, create winners—and losers.考研词汇:

awful[??:ful]

a.①极度的,极坏的,糟糕的;②威严的,可怕的;ad.十分,极度地

overwhelm [??uv??welm]

vt.淹没, 覆没, 受打击, 制服, 压倒

curiously[?kju?ri?sli]

ad.好奇地

imperial[im?pi?ri?l]

a.皇帝的;帝国的

swamp[sw?mp]

n.沼泽, 湿地, 煤层聚水;v.陷入沼泽, 淹没, 覆没

acute[??kju:t]

a.①敏锐的,尖锐的;②(疾病)急性的

[真题例句]Acute(①)foreign observers related American adaptiveness and inventiveness to this educational advantage.[1996年阅读4]

[例句精译] 目光敏锐的外国观察家把美国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与这种教育优势联系起来。

innovative [?in?uveitiv]

a.创新的, 革新(主义)的

背景常识介绍:

20世纪80年代英国进行了教育市场化和教育私有化。随后的20多年是英国高等教育实施激烈的市场化改革并取得初步成效的时期;同时1988年通过的教育改革法和1992年通过的高等教育改革法,则更是明确要求英国教育转向完全面向市场的体制。政府经过近30年的改革实践,现已逐步改变原来的政府负债局面,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参考译文:

大学扩张

英国大学正处在一种糟糕的迷惑状态。顶尖大学申请者人满为患,其中成绩清一色全A的A级生比例高达24%;新兴大学则为生源争得头破血流。

奇怪的是,教育界两个景象迥异的学校——垂柳依依的剑桥和建筑前卫的UEL——都是政府扶植的对象。部长们希望2010年半数年轻人能读大学(目前大学生比例在42%左右),同时保证顶尖学府的世界级质量。

许多人指出要同时实现两个目标须花费更多的钱。研究人员需要钱,学生抱怨大班上课和课时缩减。为解决该问题,政府于2004年同意大学提高学费。

学费虽然不高,却已经引来了高等教育的初级市场。尽管多数大学的学费已经固定在接近3000镑的价位,但仍可以减少学费。其他激励措施则更为流行。St Mark & St John大学(与Exeter大学合作的高等教育学院)的新生可以免费获得笔记本电脑。

当大学进入“调剂”的第三周,市场经营手段也更加新奇。Bradford大学用抽奖赢MP3的活动来吸引学生。Plymouth大学的学生造访Cornish海滨度假村,用冲浪板和影院优惠券来吸引年轻度假人士。种种好处暗示大学市场供大于求。

构成“罗素联盟”的顶尖大学却不是这样。该联盟包括诸如伦敦帝国大学,Bristol大学,牛津大学以及剑桥大学等名校。由于申请者众多,所以只有半数学校在调剂阶段还在招人。这些学校则面对不同的问题:他们需要钱去争夺英国乃至海外的高才生和优秀教师,这些人容易被更富有的美国大学和发展中国家(如印度)高速发展的学校所吸引。

更高的学费和供大于求导致学生在挑选学校的时候更为慎重,所以竞争将更为激烈。而政府预计2010年起英国18岁年轻人的数量将开始逐年减少,并持续10年之久。

高等教育政策学会(一个智囊机构)主任Bahram Bekhradnia说,政府在2010年达成让50%的英国年轻人读大学的目标渺茫。他估计,本土大学生数量的减少将对大学产生“差异化效应”。那些在底层的大学在招生上将不得不变得更富于创新,而其中的一些可能会惨遭淘汰。

Rupert Brooke所唤起的剑桥记忆是温柔而怀旧的。如今许多大学校长则更多地被空荡荡的校园、荒废的实验室、废止的机构里的幽灵所追逐。毕竟,市场成就胜者,也造就败者。转自:育路考研网

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们,同学们下午好:

我是来自10级经济学(2)班的学习委,我叫张盼盼,很荣幸有这次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担任学习委员这一职务的经验。

转眼间大学生活已经过了一年多,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一直担任着学习委员这一职务。回望这一年多,自己走过的路,留下的或深或浅的足迹,不仅充满了欢愉,也充满了淡淡的苦涩。一年多的工作,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下面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大家一起分享。

学习委员是班上的一个重要职位,在我当初当上它的时候,我就在想一定不要辜负老师及同学们我的信任和支持,一定要把工作做好。要认真负责,态度踏实,要有一定的组织,领导,执行能力,并且做事情要公平,公正,公开,积极落实学校学院的具体工作。作为一名合格的学习委员,要收集学生对老师的意见和老师的教学动态。在很多情况下,老师无法和那么多学生直接打交道,很多老师也无暇顾及那么多的学生,特别是大家刚进入大学,很多人一时还不适应老师的教学模式。学习委员是老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一个桥梁,学习委员要及时地向老师提出同学们的建议和疑问,熟悉老师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再次,学习委员在学习上要做好模范带头作用,要有优异的成绩,当同学们向我提出问题时,基本上给同学一个正确的回复。

总之,在一学年的工作之中,我懂得如何落实各项工作,如何和班委有效地分工合作,如何和同学沟通交流并且提高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当然,我的工作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比日:有的时候得不到同学们的响应,同学们不积极主动支持我的工作;在收集同学们对自己工作意见方面做得不够,有些事情做错了,没有周围同学的提醒,自己也没有发觉等等。最严重的一次是,我没有把英语四六级报名的时间,地点通知到位,导致我们班有4名同学错过报名的时间。这次事使我懂得了做事要脚踏实地,不能马虎。

英语报刊阅读教学实践探索 篇7

一、报刊阅读的重要性

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我们的英语教学不能仅停留在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英语单词、词组上,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英语文化背后的知识、背景, 从而全面了解英语、了解世界, 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我认为, 通过大量的英语泛读可以达到以上目标要求。通过泛读大量有意义的、丰富的英语读物, 学生沉浸在英语文字中, 体会英语带来的多样的文化信息, 对文字形成积极的态度, 同时习得语言, 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阅读快乐, 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并提高阅读能力。

二、报刊阅读的科学方法指导

怎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泛读能力呢? 我认为, 可以从报刊入手, 选择一些时效性强、具有时代气息、突出社会热点和学生感兴趣的报刊, 为英语泛读学习提供一些良好的阅读材料资源, 把现实生活和英语学习有效连接起来, 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比如《21世纪学生英文报》、《英语周报》等一些报刊就是我们很好的选择。

教师可以每天从报纸上精选一篇美文, 让学生课后自行阅读并写出阅读笔记, 然后在课堂中组织讲评, 开展话题讨论。阅读笔记要求如下:

1.列 纲 要 , 进 行 自 上 而 下 阅 读 。

教师指导学生在阅读英语文章时, 应先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遵循从整体着手、从上至下来阅读, 先速读整篇文章, 可以跳过去一些不认识的单词和不理解的句子, 从整体上把握全文。比如以《二十一世纪学生英文报》 (初三版) 第220期上的“Beijing bans smoking”为例 , 需要完成的阅读任务有 :

Title:“Beijing bans smoking”

Author’s purpose: To tell us news about the smoking ban in Beijing.

Main idea: To meet its promise of a smoke-free Olympics, Beijing will start a smoking ban from this May.

Supporting ideas:

1Starting from this May, Beijing will ban smoking in mos tpublic places.

2There are about 350 million smokers in China, which is about a quarter of the population.

3 Many European, US and other Asian cities now have smoking bans.

2.写读后感 , 将课堂讨 论话题写出 来。

每次课堂阅读教学后, 让学生完成50~80字的读后感, 以个性化梳理和吸收所读英文材料。在日常阅读教学中, 我一般会设计几个问题: (1) 根据文章标题, 你能联想到什么? (2) 通过文章后, 思考下文章主题与自己原来所想是否一致, 不同点在哪里? (3) 思考文章体现的主题思想, 与你的认识观是否一致? (4) 通读文章后, 有什么收获和启示? 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设计练习, 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题思想,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我在此呈现一篇学生的读后感:

As the Olympic is coming, we should do more to hold a civilized occasion to the world to show how China is.

To meet its promise of smoke -free Olympics, Beijing will start the smoking ban from this May. I think that is really great, because smoking in public is not only bad for your own health, but for others’. Not long ago, US and Hong Kong have begun a smoking ban.And now, the smoking ban in Beijing will also bring us some benefits.

3.整体阅读 之后 , 做摘记积 累。

不管是阅读英语文章还是中文文章, 根本目的都是理解作者通过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 通过与自己思想的碰撞, 达到相互交流、补充的目的。因而在泛读时, 不必在意一字、一词、一句的不识、不懂, 避免中断自己的阅读过程。针对一些好的词汇、美句, 鼓励学生摘录下来, 做好记录, 以后不时翻阅, 慢慢增加自己的词汇量, 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4.课前进 行 新 闻 评 述 和 话题 讨 论 。

上课前可以轮流让一位学生作三分钟演讲, 把最新的、最热点的新闻以演讲的形式述说给同学们听, 并附上自己的点评和感受。课堂上开展话题讨论时, 选择的报刊文章的主题要与现实生活贴近, 关注社会最新的热点问题, 教师要做好引导和调控话题讨论, 让学生做到立足现实, 挖掘学生内心深处的感受, 让学生有感而发, 使得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三、阅读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事项

在利用英文报刊辅助英语教学的具体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突 出 学 生 主 体 地 位 教 师为 辅 。

语言学习重在语言体验和感悟, 通过学生亲自的语言学习体验过程、思考和领悟, 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悟性。英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鼓励学生大胆进行语言实践, 放开手脚, 让学生自由发挥, 形成自己的主题思想和思维。

2.有 效 地 把 教 材 和 报 刊 整合 起 来 。

如何解决课时与教学效果的矛盾呢?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 那么如何在不增加课时的情况下, 搞好泛读教学, 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在教学中, 我们更要注重向课堂要效益,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争取多些时间开展报刊教学。同时, 把握好报刊与教材的互动和链接, 把相关的话题巧妙、适当地整合 在一起进 行教学 , 以期提高 学生的阅 读能力和兴 趣。

3.增 强 反 馈意识 , 强 化学习 效 果 。

学生反馈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 而教师对学生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 也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反馈时, 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多鼓励、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矫正错误的同时, 更要对他们的点滴进步予以肯定, 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英语报刊阅读 篇8

【关键词】英语报刊阅读 高中生 英语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B-0102-02

钦州市灵山县灵山中学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虽然不乏一些英语成绩优秀的佼佼者,但不少学生英语基础知识薄弱。要想有效地解决学生学习英语的问题,除在课堂上教师全力以赴地传授知识和指导学习方法外,还应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开辟英语学习第二课堂。而英语报刊阅读就是高中生学好英语的有效渠道。

一、英语报刊的优势

(1)内容的广泛性。英语报刊信息包罗万象,是学生积累社会文化知识、拓宽知识面的有效途径。(2)内容的专业性。英语报刊题材不同,表达就不同,尤其是吸收了通俗的表达方式,用英语报刊进行阅读可使学生受益匪浅,积累丰富的词汇。(3)语言的时效性。英语报刊材料鲜活,时代感强,相对教材而言,它能不断地为学生提供最新的资料。(4)报刊内容的梯度性。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英语报刊广泛开拓题材范围,编排出适合不同水平学生阅读的各种材料。(5)形式的趣味性。英语报刊图文并茂,与生活紧密相连,能引起学生共鸣。总之,英语报刊弥补了英语课堂教学教材的不足,充分利用报刊进行阅读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英语报刊阅读的方法

(一)精心选材。由于高考的阅读题材丰富多样,包罗万象,且报刊内容的多样性及丰富性、针对性,另外,高中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不可能把每份报纸的内容全部看完。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报刊进行筛选,做到精心选材。具体如下:

1.篇幅适当。选择阅读的文章一般字数宜控制在250~300字内,这样,既不浪费学生时间,又达到了高考阅读文章训练的效果。

2.难易适中。在要求学生阅读之前,教师首先要对学生即将要读的报刊进行大概的了解,掌握文章的难易程度:过难的文章,鼓励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大概了解;难度适中的文章,要求大部分学生务必掌握;而中偏易的文章,则要求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逐步体验。

3.题材接近高考。一般来说,近年高考阅读的内容大多是学生能接触到的热点话题,所选题材一般都集中在文化、体育、娱乐、历史、科技、环保等方面,因此,选材时,尤其是在高一、高二阶段,应更多地偏向这些题材,尽量缩小范围,做到精而多,并有针对性,然后逐步过渡,使学生养成习惯。

(二)加强方法指导。方法一,抓大意。英语文章的大意往往放在第一段或最后一段,这样便于读者快速抓住作者所写的内容。因此,首先应训练学生学会抓大意,让他们读懂第一段,然后逐步扩展印证大意;或者,先根据前面的内容逐步归纳,在最后一段形成大意。

方法二,辨别题材。英语文章题材同中文一样,可分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学会辨别题材,学生便掌握了阅读的一个大方向,便可用相应的阅读方法来理解相应的文章。

方法三,寻找每段的主题。同抓大意一样,每段的主题往往也存在于第一段或最后一段,少数段落也偶尔在中间,但会有适当的暗示,例如,有的有however, but, instead等词引起转折,从而转移到另一话题或另一方面。

方法四,猜测大意。在报刊阅读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生词,尤其是高一、高二学生,他们积累的词汇较少,且阅读英语报刊的经验相对较少,因此,适当地教会他们一些阅读技巧,让他们不断积累阅读经验,在报刊阅读活动中是十分必要的。(1)根据常识、经验猜生词,例如,The old man put on his spectacles and began to read.(glasses)。(2)根据上下文的释义猜词,如文中的定义、解释,文中的事例,文中重复解释的信息或生词的同位关系等。(3)根据文中的符号和提示词猜词,如文中的破折号就常有解释、说明之意。(4)根据文中前后逻辑关系猜词,如转折或对比关系,文中生词前或者后有but, however, otherwise等这类词,一般可以通过前后意义猜测此类生词。又如,因果关系,前因后果或前果后因皆可推测生词。(5)根据英语中的构词法猜词,如前缀、后缀,合成以及派生等。

方法五,学会利用两种阅读技巧:scanning(查阅)和skimming(略读/跳读),这两种技巧可以帮助学生大大提高阅读速度,有时甚至越过生词达到自己所要了解的信息。

(三)课外拓展学习与巩固。钦州市灵山县灵山中学近年给2013届高一学生订阅《English Weekly》,该杂志每期的第一版版面都有与本单元相应topic的拓展性阅读文章,这些文章多半是形式灵活自由,篇幅短小精悍,内容时兴有趣又贴近生活的各个方面。因而学生自然从心理上情感上容易接受并乐意阅读这份杂志,即使有一些词汇不懂,也能凭借生活经验来揣测内容大意。于是,笔者教授每个单元内容的同时,及时带领学生在课外利用《English Weekly》中的配套阅读文章进行巩固拓展性阅读,迁移课堂阅读方法、技巧等,让学生在更广阔的阅读理解空间中增强语感,拓宽知识面,并潜移默化地找到学习英语的感觉、经验、方法、技巧。

(四)摘抄、仿寫实用句子、句型,积累词汇。笔者让学生阅读《Teens》(21世纪报中学生版)时,要求学生对文章大意进行概括或文章缩写,摘抄或仿写实用句子、句型,以及所读题材中的文章的词汇的积累等,通过指导,80%以上的学生都能在这些方面做得比较好。尤其是摘抄或仿写实用句子、句型,既能够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又能够使学生在语言概括、句子句型的运用和加深巩固词汇量方面有所提升,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地道的英语,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五)开展课外互动活动。在课外,笔者组织学生利用《Teens》(21世纪报中学生版)这份杂志来开展英语读书活动,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我是英语知识能手”speaking活动。在一周一次“我是英语知识能手”活动中,学生非常积极踊跃地展示自己在报刊上所阅读的故事、新闻、焦点话题、校园生活趣事或笑话等。刚刚开展时,一些学生还有些不自信或拘谨,一旦尝试到开口说英语的种种好处,接下来的活动就变得踊跃起来了,即便是英语基础不好的学生,也受到了感染而渐渐勇于参加,不再甘于当活动中的配角。

(六)组织学生制作手抄报。每学期笔者都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所读报刊进行一次手抄报活动,将所读的有趣的内容或知识展示出来,然后各组交流阅读,评选最佳手抄报,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这样,大大增加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之,英语报刊增强了英语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为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在语言输入方面增加了趣味性、真实性和实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课堂教学,巩固并扩大了学生的词汇量,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确实是学生学好英语的有效渠道。

【参考文献】

[1]周美英.英语报刊的阅读[J].广东教育(教研版),2007(10)

[2]周学艺.英美报刊导读[J].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彭锦秀,杨阳.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高中英语泛读课程[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3(3)

[4]李锦学.浅谈英语报刊阅读在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中的地位与作用[J].中学生英语,2013(9)

上一篇:公司委托个人的委托书下一篇:员工个人岗位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