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坚持

2024-04-17

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坚持(精选8篇)

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坚持 篇1

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坚持谈心谈话记录

根据部务会统一安排,我带领调研组到挂点的东湖区彭家桥街道七里街社区参加支部组织生活会。会上,有56年党龄的饶文保同志的几句感慨引发了大家的热议。他说:以前在企业,每周都固定时间开展支部活动,现在条件好了,支部活动却越来越少了。退休党员陶桃生接过饶老的话说:现在社区里退休老党员很多,平时在家没什么事,很想有个党员集体活动的机会,但社区党支部很难得才组织一次。

老同志的三言两语,让我感触颇多。为什么以前坚持得这么好的制度,现在却坚持得不好呢?大家普遍认为,现在“三会一课”的内容对基层党员缺乏吸引力。党内组织生活以党员为主体,党员到底需要什么?有的基层党组织没有深入调查,满足于集中开会、学文件、念报纸,理论上空对空,形式上虚对虚,没有抓住基层党员关注的重点。党员没积极性,再好的制度也坚持不下去。

怎样让“三会一课”这一“老传统”散发出“新活力”?我想,首先,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各级党组织负责人不仅要把坚持“三会一课”放在嘴上,更要体现在行动上。要经常性地下到基层支部参加民主生活会,上党课,与党员谈心谈话,帮助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解决问题,拉近干群之间的距离。

其次,内容上要与时俱进。“三会一课”的内容只有更加贴近基层、贴近群众,才更具吸引力。要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以基层党员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活动。在必要的政治学习的同时,要组织党员围绕支部所在单位中心工作和党建工作建言献策。特别是在社区一级,更要积极引导退休党员、下岗职工党员在社区建设中发挥作用,扶贫帮困,参与公益,增强党员责任感。要争取驻区单位支持,经常安排党员集体活动,增强党员归属感。

作为组织部门要强化对“三会一课”等党内基本制度实施的保障。在党建工作的考核中,改变以往那种查记录、看笔记的考核方式。更加注重倾听基层党员声音,通过民调、问卷等方式,以党员对所在党组织的满意度评价基层党建工作的成效。通过“老瓶装新酒”,让“三会一课”在新形势下成为保持党员党性纯洁的有效途径。

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坚持谈心谈话记录

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在法院以审判为中心的各项工作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切实加强党员干警教育管理工作中,长安法院机关党委始终把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作为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制度抓紧抓好,常抓不懈,做到了党支部建设有章可循、学习活动按制度落实的良性轨道,推进了院党建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三会一课”制度在党建工作中收到良好效果。

一是明确“三会一课”制度有关要求。根据区直机关工委关于规范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要求,长安法院机关党委对支部党员大会、支委会、党小组会和上好党课进行了详细的规范,明确会议及党课时间、内容、参加人员等,并定期不定期的督促检查,及时通报“三会一课”制度落实情况,通过院机关党委刊物《党旗耀天平》及时表彰宣传推广在开展“三会一课”制度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使“三会一课”制度在党建工作中收到良好效果。

二是规范“三会一课”记录。为了规范“三会一课”记录,院机关党委专门设计定制了《西安市长安区人民法院党组织会议记录本》、《西安市长安区人民法院党组织学习记录本》下发到各党支部、党小组,要求各党支部,结合本支部学习实际,对“三会一课”记录格式进行规范,同时要求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支委会、党小组会必须记录会议的组织情况和会议的内容,即会议名称、时间、地点、主持者、出席者、缺席者、记录者、会议议题、与会者讨论发言要点及会议决议。党课记录除了记录党课组织情况、授课人员、授课内容、时间、地点外,要求参加学习人员做好学习笔记,并结合思想、学习、和工作(生活)实际撰写学习心得,使党课教育收到实实在在效果。

三是创新党课教育形式。长安法院机关党委及党支部在党课形式上打破常规,鼓励大胆创新。各党支部除每季度上一次党课外,院机关党委结合形势和法院工作实际需要及时组织全院党员上党课。通过领导上党课、书记委员上党课、专家教授上党课及利用多媒体、数字化平台上党课等形式,尽可能使党课上得生动活泼,实用有效。

四是开展学习评比活动。要求党员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推动自己,加强学习,不断进步。要求党员学习有学习笔记,有心得交流。并适时开展学习评比活动,表彰奖励在学习中涌现出的先进个人。

五是强化“三会一课”制度落实。把“三会一课”制度落实情况作为年终评先评优和平时对各级党组织开展党建工作重视程度及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考评的重要依据。

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坚持 篇2

江西泰和县医保服务大厅工作人员, 对办理业务的服务对象, 做到一次限时、二次办结、三次上门服务。

一次限时。在服务对象按要求提供齐全完备的材料情况下, 要在规定时限内高质量一次性办结业务。二次办结。在服务对象第一次办理时, 因材料、手续不全不能办完时, 工作人员应口清楚告知对方需补齐的内容, 在第二次前来办理时, 在规定时限内办结。三次上门服务。因未能清楚告知需补齐的材料、手续, 造成服务对象第二次办理业务仍不能办结的, 工作人员需主动上门, 直至业务办理完毕。 (赖紫娟)

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坚持 篇3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发挥主导作用。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加快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绝大多数国有大型企业改制为多元股东的公司。改善国有企业股本结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有效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增强企业活力。发展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探索现代企业制度下职工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之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界仍要认真地探讨有关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国有企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

建立国有企业就是要消灭剥削制度,因为消灭了剥削制度,建立了公有制的企业制度,从理论上讲,国有企业比非公有制企业的效率更高。如果说这种断定在目前还是一种推测的话,那么进行改革就是要达到这一结果。明确地讲,改革国有企业的目的决不是要取消国有企业本身,不能因为在改革前国有企业的效率低就要通过改革取消这一所有制形式,实际上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建立新的体制以提高国有企业的生产与经营的效率,切实地发挥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推进社会发展的主导作用。不能因为国有企业以前没有做到有效率而否定改革以后国有企业能够有效率。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其生产方式具有时代的先进性是由企业性质的本质所决定的,即国有企业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间接结合的生产效率更高。因为从逻辑上讲,劳动者为自己生产或工作可以比为别人生产或工作产生更有效率的成果。客观地讲,在人类的历史上,作为生产方式总是不断变化的,一个时代的生产方式总要替换前一个时代的生产方式。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在公有制企业中的结合是直接结合,这是新的事物,是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这种新的生产方式走向成熟,必定能够表现出高于旧的生产方式的效率。所以,对于国有企业,需要明确其生产方式的先进性,需要确认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的企业;对于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坚定地进行下去,直至取得成功。

问题在于,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企业实践仅仅是起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有经济的企业形式具有不完全性,即客观上还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不完全性表现,不过,这种不完全性的表现并不影响国有企业建立的基本目的要求。若这种不完全性的存在改变了国有企业的建立目的,那是违背原则的,是不能作为社会主义国有企业进行实践的。在中国所进行的改革中,无论怎样,也不允许改变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建立目的,如果忽略了这个基本点,改革之路就走偏了,就不再是既定的改革而是对国有企业根本性质的改变了,即是改没了国有企业。对于这一问题,任何研究者和实践者都是不容忽视的。如果由于国有企业在现实的改革中遇到种种的困难,就要以非公有制企业的存在形式取代国有企业形式,那就是要取消国有企业,不再保持这种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企业性质了。

中国改革以来,经济理论界对剥削范畴给予了新的深层面的研究。依旧在情感上反对剥削和极其简单地要求取消剥削已经不能代表现阶段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在剥削问题上研究的主流认识。新的理论指出,剥削也是一种劳动,一种变态劳动,即剥削劳动是自人类阶级社会产生到发展至今过程中的客观存在,这不是人们的主观意愿想改变就能改变的。必须明确,剥削的存在是与人类达到的劳动水平和社会生存的基本方式相关的。人类的剥削劳动是在军事劳动变态之后产生的又一种寄生性变态存在,是人类常态社会中产生并存在的无奈的生存表现,也是不可能永远伴随人类社会存在的经济机制。正确而深刻地认识剥削,并不能用剩余价值的范畴来解释,只能是客观地确定:剥削是仅凭占有生产资料(或生产要素)而占有劳动成果的一部分。在科学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中,反对剥削和消灭剥削是社会主义的既定目标,对此是具有确定性意义的。但是,传统的理论关于人类消灭剥削的设想带有一定的空想成分,没有看到消灭剥削是人类劳动高度复杂化之后的客观结果,不能理解剥削的历史与现实的存在是由人类劳动发展过程中的内部矛盾决定的,消灭剥削只能通过劳动内部矛盾的发展达到一定的阶段才能实现,任何暴力的作用都不可能使剥削消灭,暴力的作用只能消灭一部分有血有肉的剥削者,不可能消灭剥削产生并存在的社会经济基础。从改革的要求讲,建立国有企业,达到在制度上消灭剥削的目的,永远是坚持的社会主义基点,对此是不能有任何质疑的。否认这一目的,就无从把握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也是无法将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进行下去的。

目前,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出现了很大的现实阻力。这就是在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上将公营企业混同于国有企业,这是一种很危险的倾向。因为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经济成分,不可等同一致。国有企业的改革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无论是从目的看,还是从国有企业的既定性质出发,都不允许将国有企业解读为公营企业,都不可以将国有企业偷换成公营企业,以此扼杀国有企业改革。在国外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中,在世界任何国家或地区,从来没有出现对公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混同。人们已经形成的共识是,公营企业是国家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因此,中国改革国有企业在思想上不能再延续混乱,将国家资本主义性质的公营企业等同于社会主义性质的国有企业。今后的改革必须明确,国有企业只能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之路,不可以踏上国家资本主义之路,决不能将国有企业与公营企业混同。可以说,明确公营企业是国家资本主义性质的,不同于社会主义性质的国有企业,在国有企业改革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在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中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基础

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建立必须具备国有企业这样的经济基础。国有企业是不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原则的企业,是属于为建立社会主义国家而创造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就此而言,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存在国有企业,在所有的非社会主义国家都不可能存在国有企业。

事实就是如此,现时代世界上除了社会主义国家外,没有一个国家愿意发展社会主义性质的国有企业。而且,就是在改革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国有企业也面临着生存的极大挑战。但是,无论如何,只要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和发展国有企业。对此,不能仅仅从市场层面去考虑,而必须从制度的层面来认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决定其基本制度的,是经济基础,不是上层建筑。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需要有相应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同样,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需要有相应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公有制的国有企业就是建立和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需要的经济基础。资本主义国家不是由于有资产阶级政党的存在而确定其为资本主义性质的。同样,社会主义国家也不是由于有无产阶级政党的存在而确定其为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不是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这是基本的原理。因此,坚持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不变,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存在,不是仅需要保证上层建筑不变,更重要的是必须坚持和巩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中国的国有企业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存在,需要体现社会主义的特性,即具有其他非社会主义性质企业不具有的特殊性质。目前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又是具有大量的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存在的国家。在这一阶段,中国的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的,是决定社会主义制度存在的基础,不能没有这样的国有企业;与此同时,在这一阶段,中国还要有更多的非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这些企业也要发展也要壮大,也要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经济建设做出重大贡献,只是对于非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不能认为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经济基础,特别是不能将作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基础存在,无论是改革前还是改革后,国有企业都是要维护人民利益的,或者说国有企业是为人本服务的,搞好企业是为了人,是为了企业的全体劳动者。因此,对国有企业不能抽象地讲为了企业而牺牲劳动者的利益,即社会主义性质的以人为本的国有企业不同于以资为本的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劳动者是企业之本,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目的,企业的经营与发展首先要为劳动者的利益考虑。在国有企业的经营中,不允许为了企业的发展而排斥劳动者。如果企业搞好了,而劳动者都被迫离开了企业,那就不是国有企业了,不然,就解释不了搞好企业是为了什么。国有企业是以人为本的,是以劳动者为本的,是要让劳动者当家作主的,怎么可能将主人翁排斥到本企业之外去呢?有人认为,强调国有企业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保障他们的就业,这是养懒人的做法。而事实上,普天之下没有懒人,只有不懂得生存压力的人,一旦懂得或体察到了生存压力,任何人都不会懒的。所以,在劳动者具有先进觉悟的前提下,创办国有企业,不会养懒人,只会创造出更高的效率。这是有体制保障的,并不是盲目实现的。

三、国有企业改革不能学习新加坡经验

新加坡共和国总面积为710.3平方公里(2009年统计数据),每平方公里人口约7 000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新加坡是著名的华人国家,其华人基本源自中国福建、广东和海南等地,其中大部分是福建人。截至2010年6月,新加坡人口达到508万,其中华人占76%;马来族占15.1%;印度族占7.4%,其他种族1.5%。新加坡于1965年8月9日独立。1968年成立著名的裕廊工业区。除此之外,新加坡在加冷、红山和大巴窑等地也建立了轻工业基地。为了吸引外资,政府决定给予外国企业优惠。在工业化进程中,新加坡的制造业成为世界主要电子产品出口国。作为世界主要的港口,新加坡成功吸引著名的石油公司,如蚬壳石油和埃克森美孚,成为世界第三大炼油国。

目前,新加坡已经步入世界发达国家行列,人均年GDP超过3万美元,成为世人瞩目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走进21世纪的改革之中,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国资委”)和各省市区国资委特别青睐新加坡的发展经验,不仅邯郸学步,照搬照抄新加坡模式于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而且源源不断地将中国大批国有企业高层管理干部送到新加坡去学习。

可以说,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并不在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之内,或者极而言之,在发达国家之中,新加坡只是一个例外。用一句话来总结新加坡的经验,就是“政府办企业赚钱强国富民”。可能中国政府的有关部门感兴趣和要学习的正是新加坡的这方面成功经验。但问题是,新加坡的经验违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全世界各个国家对于政府投资的基本规定。在现代经济学的任何一本教科书中,都是将政府机构和政府办的企业列为公共服务部门,统一纳为非营利组织。不论是哪一派的经济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认识都是基本一致的,就是说必须维护市场经济原则,不允许政府办企业赚钱。也正因如此,在当代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政府敢于办企业赚钱。新加坡在这方面确实与众不同,不仅政府办企业赚钱,而且还赚很多的钱;不仅政府办企业在国内市场赚钱,而且政府办企业在国际市场赚钱。不过,新加坡太小了,只有500多万人口,国际社会没有哪一个国家与新加坡计较,也几乎没有哪个国家愿意学习新加坡的做法。一般说,新加坡政府办企业赚钱,对于国际市场的影响不是很大,这些年来国际社会一直是听之任之,并没有人出面阻止新加坡这样做。由此新加坡政府办的企业越来越兴旺,这种赚钱的方式被不断地总结和光大。新加坡政府自诩为老百姓赚钱,自己问心无愧。

但事实上,在现代社会,由社会的理性决定,不允许政府办企业赚钱。政府可以办企业,但政府办的企业不允许是营利性机构,不允许是以营利为目的。政府办的企业,就是公营企业。中央政府办的企业是中央公营企业,地方政府办的企业是地方公营企业。公营企业是政府干预经济的直接手段,是政府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力量,是为社会公众利益服务的,是不能与民争利的。谁都知道,在市场上,如果政府办的企业要与民营资本办的企业争利,那显然双方处于不平等的位置,依靠政府的力量或信誉,市场往往会向政府办的企业方面发生某种倾斜,破坏市场一致性原则。新加坡政府办企业有自己的理直气壮的说法,认为政府办企业赚钱是为老百姓,而且他们确实是将政府企业赚的钱分给了老百姓,或是给新加坡公民带来了很大的福利。最为典型的例子是,新加坡85%以上的家庭享受到了政府提供的廉价住房,这是让新加坡政府颇为自豪的。但是,尽管如此,新加坡的经验和成功还是不可复制的,政府办企业赚钱在新加坡以外的西方世界都是行不通的。因为,没有人能保证政府办企业赚钱不影响民营经济的利益,没有人能保证政府办企业赚的钱全部用于改善民生。新加坡做到了,并不代表其他国家也都能够做到。

在目前条件下,至少在目前条件下,中国的公营企业赚钱还不可能用在所有的老百姓身上。中国是大国,新加坡是相对较小的国家,两者的社会、文化、历史、经济、政治等等都完全不相同,中国是不能盲目地学习新加坡的。即使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需要改革开放,需要向西方学习,需要借鉴西方国家的一些一般性做法,那也不能是学习西方的例外,不能是借鉴在西方国家都不通行的一些做法。更有甚者,我们是打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旗号学习新加坡的,而我们竟连新加坡有没有国有企业都不知道。新加坡不是社会主义国家,不可能存在国有企业,新加坡政府办的企业都是公营企业,而且都是西方国家中的很不规范的公营企业。所以,中国的国有企业不可能学习新加坡政府办的企业,中国的公营企业也不应当学习新加坡政府办的企业。盲目地学习新加坡,会给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带来灾难,会严重地制约和影响中国公营企业制度的建立与规范。别看新加坡政府办的企业可以在国际市场赚钱,要是换了中国政府办的企业,恐怕就不行了。中国若有像新加坡政府办的投资公司或控股公司一样的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你赔钱时不会有人说话,一旦赚钱,肯定会遭到西方国家群起而攻之。到那时,你说我是学习新加坡,不会有人理会的,人家可以搬出种种的理由阻止你的政府企业赚他们的钱。现在,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已经是很盲目了,决不能再继续盲目地走下去。

四、必须坚持国有企业改革的正确方向

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表明,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缺少国有企业的基础建设作用就不会成就中国的工业化和将来国强民富的宏大目标。在现阶段,中国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并不只是国有企业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做贡献,各种经济成分都在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出力,但是,在这其中,必须肯定国有企业发挥的建设作用是基础性的,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是最为重要和不可缺少的。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建设开始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当时,苏联援建的150个大中型项目成为了新中国工业的奠基石。这些新建、改建、扩建的项目都是国有企业,无论从哪个角度进行评价,这些国有企业都无疑为中国的工业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所生产的能源、原材料、机械设备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国各地;其培养的技术人员、技术工人成了一批又一批新工业基地的种子和骨干,他们使中国工业的星星之火逐渐形成燎原之势。

在现代社会,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工业化是经济现代化的前奏。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工业经济建设主要是由国有企业承担的,国有企业的发展规模与工业经济建设的规模是基本一致的,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管束之下的没有企业自主权的企业经营。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考查,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时期是不能被完全否定的,并且应对那一时期国有企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起到的奠基作用给予肯定。当时,中国的工业几乎是一张白纸,十分弱小,国有企业是经过艰苦创业才发展起来。现在,任何人都不应无视国有企业起步时的艰难。改革之前国有企业发挥作用是受传统体制限制的,这是有目共睹的,改革就是要为国有企业发挥作用松绑。对此,应给予辩证认识,应肯定国有企业的作用和看到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能抛开体制来看待国有企业的作用。

改革开放之后,在巨大的体制惯性作用之下,实际上国有企业的体制转换进程是较慢的。至今许多国有企业仍还保留着相当大的一部分管理习惯,这些习惯性的做法并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而更多的国有企业似乎是很不适应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变化,或是说也有一部分国有企业确实成为了变革的代价。因而实际的结果是,有些国有企业能够生存下来,面对现实,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改革;更多的国有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型和小型的国有企业早已不复存在。看到这些已经消失的国有企业,应该说它们的历史使命完成了,作为一种历史会永存的,这种消失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大事。改革至今仍然存在的国有企业,仍然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仍然要在中国的改革与发展之中发挥重要的经济建设作用,这些仍在改革中的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经济成份,目前中国不可缺少国有企业发挥的社会主义建设作用。

在工业化进入腾飞阶段之后,中国已经走上了新型工业化之路。与传统的工业化不同,这种新型工业化要以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主导,具有更高的科技水平、更好的经济效益、更低的资源消耗、更少的环境污染、特别是人力资源的优势能够得到更为充分的发挥。在现实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各种经济成分都需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都应对中国新型工业化的实现贡献力量。并且必须承认,众多非公有制经济将为新型工业化的实现起到重要作用。对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现阶段必须给予肯定,必须表示欢迎和拥护,必须高度地理性认识到这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中国现实社会发展的经济保障,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基本支柱,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的生力军。但是,在充分肯定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对中国新型工业化实现可以起到的重要作用的同时,在理论上更应肯定这一阶段社会主义性质的公有制的国有企业发挥的经济带动作用。经过30多年的改革,在中国,国有企业已经不是很多了,但与众多的非公有制性质的企业相比,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的某些重点行业和在某些技术创新与管理规范研究方面还是具有更大的强势。譬如,中国钢铁业在1996年的年产才1亿吨,仅仅过了十几年,到了2010年,年产就已突破6亿吨,十几年之间增加了5亿吨的产量,即增加了5倍,而这些钢产量的增加主要是国有大型钢铁企业的贡献,非公有制企业在中国的钢铁业中所占的比重是很小的。再如,高新技术的开发、原油的开采、汽车的制造、船舶的制造等,在这些重要行业,现在也都是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并非依靠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可以说,在尖端的技术领域,在各种基础性、资源性的行业,改革中的国有企业要对中国新型工业化的推进起到强大作用,由此对整个国家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型工业化建设起到重要作用。中国的新型工业化离不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而国有企业也必定可以在中国新型工业化的实现过程中不断壮大起来,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现实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可能是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对此,我们需要特别明确,在中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过程中,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需要得到不断的强化和优化,即改革中的国有企业需要做大做强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这一发展趋势必然要求,在国有企业进入改革攻坚阶段之后,必须阻止任何企图改变国有企业性质的做法。我们认为,不坚持国有企业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违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有企业改革目的,对国有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未来发展是十分有害的。在中国现实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坚持国有企业改革与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只有通过有效的改革才能使国有企业生存下来,得到发展和壮大,而社会主义制度也只有在国有企业的发展壮大中才能得到保障。若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走向未来旅途中,完全没有国有企业了,只剩下各个国家都有的属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公营企业,那样,中国就不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了,不可能再是社会主义国家了。这是由经济基础对于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决定的。只有存在国有企业,才能决定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所以,中国必须要将国有企业的改革进行下去,促使国有企业焕发生机与活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得更好更有生命力。中国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变,必须做到这一点。虽然,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同其他非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国家一样拥有相当数量的国家资本主义性质的公营企业,需要像其他非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国家那样依法保护和支持各种私人资本主义性质的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然而,更重要的是,保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大力度地推进国民经济建设,中国需要坚定地坚持国有企业改革的正确方向,依靠公有制性质的国有企业发挥关键作用。在这方面,将国有企业混同于公营企业是一种误导,亟需得到理论上的澄清和实践中的改正。总之,面对未来,中国需要通过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国有企业,才能使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改变社会主义性质。

[1]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王振中.产权理论与经济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董志凯,吴江.新中国工业的奠基石[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

[4]钱津.国有资产的市场化经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5]钱津.理性出击:中国企业改革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6]钱津.特殊法人:公营企业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7]陈彦勋.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研究反思[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2).

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坚持 篇4

开学的第一天,我们观看了《开学第一课》。这短短的四节班课会,令我深深地感受到梦想的力量。

片中讲述了李连杰、马云、杨孟衡、刘伟等人为了实现梦想的感人故事。他们那种不放弃、坚持的理念令我深受感动。其中,最令我震撼的是杨孟衡哥哥。小时候,他因触碰高压电导致双臂高位截肢,长大后,他特别喜欢体育,爱上了游泳,梦想能成为奥运冠军。尽管他每天刻苦训练,比别人付出双倍的辛苦,但在选拔赛中落选了,现实击碎了他的梦想。但很快,孟衡哥哥又重新振作起来,继续坚持学习,因为他又有了一个新的梦想——同声翻译家。看完了杨孟衡的故事后,我不禁想到了自己。小时候,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书法家。在少年宫参加书法班学习时,只有三分钟热度,每当遇到写不好的时候,就想放弃。与孟衡哥哥相比,真是羞愧啊。他身残志坚,为了自己的梦想,克服一切困难,凭着坚韧不拨的意志,成就了自己的梦想。正如马云叔叔所说的那样:“梦想永远跟眼泪和汗水在一起的,假如梦想离开了汗水和眼泪,那就变成乱想、变成空想。”

今后,我一定要以孟衡哥哥为榜样,认真练习书法,遇到困难,勇于面对不退缩,坚持自己的梦想。以恒心为友,以耐心为兄弟,坚定自己的信念,不放弃,那么,我相信,有一天我的梦想也能成真!

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坚持 篇5

节目一开始是成龙叔叔述说自己的演艺生涯的亲身经历,当成龙叔叔用轻松的口吻讲述自己是如何在拍摄电影时为了呈现出好的作品克服身体的苦痛,当看到小撒老师在成龙叔叔人形模板上受过伤的位置贴满了红色的勋章,那一刻,我真的感觉到了一股从内心涌上来的酸楚,我不禁由衷地为成龙叔叔拍手叫好,梦想是需要付出努力的,同样梦想也是开启未来的钥匙,成龙叔叔用自己的努力成就了自己的梦想,也成就了中国亿万人的梦想。奥运会的成功申请,离不开成龙叔叔的努力,离不开千万中国人的共同努力,因为我们拥有梦想,因为我们为之努力,最后我们取得了成功,这是多么让人振奋、让人感动的事情啊!

接下来解叔叔的故事更是让我触动,解叔叔用自己的梦想托起了无数贫寒孩子的上学梦,这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的行为啊!当解叔叔说道:“很荣幸用我的镜头、我的梦想记录了中国孩子的梦想,期待更多梦想的实现。”现场的何炅老师和许多小伙伴们都流下了眼泪,而电视机前的我也不禁湿润了眼眶。罗曼罗兰曾说过:一种理想,就是一种力。正是因为了有了梦想,我们才会有前行的动力;正是因为有了梦想,我们才有有前行的.希望;也正是因为有了梦想,我们才有了创造未来的无限可能。如果说梦想是一朵绚烂多姿的春花,那么我愿意成为让这朵春花常开不败的沃土,我愿意为了梦想而努力,而奋斗!

坚持学习制度 篇6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的服务意识。进一步加强新技术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教学设备发展的行情,为教学单位购臵仪器设备做好参谋;为学校教学一线的教师了解仪器设备行情提供条件,为实验室规划和建设服务,为教职员工服务。

坚持现场办公的制度。进一步做好管理规范化和管理手段现代化的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坚持设备验收和报废设备的回收到现场办公的制度,坚持到各学院处理设备验收上账的工作方法,每学期一次的各教学单位工作询访制度。

热情服务。进一步明确部门内工作人员的职责,责任到人,分岗不分家,实行部门内首问负责制;遇事多进行换位思考,对来办事的人员真诚帮助,做到语气热情、来有迎声、走有送声,体现资产处积极、热忱为广大教职工服务,为教学一线服务的风气;广泛宣传国家、省、学校相关的国有资产管理规定,方便广大教职工办事,不厌其烦的解答广大教职工提出的问题。

加强部门间的合作,与其他相关部门多沟通,促进机关一盘棋的工作作风。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扬州市委《关于加强干部队伍能力作风建设的决定》,全面推进我市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实施新一轮追赶跨越发展,建设更高水平全面小康新高邮提供坚强政治保障,同时响应市委将08年作为“能力〃作风建设推进年”的决定,结合我委实际,建设素质高、能力强、作风好、群众公认的发改委干部队伍,现制订2008年发改委干部队伍能力作风建设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以打造“文明和谐发改委”为抓手,着力增强全委干部驾驭全局、科学发展、开拓创新、执行落实、沟通协调五个方面能力,大兴刻苦学习、争先创优、求真务实、联系群众、清正廉洁五种优良作风,努力打造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作风好、群众公认的发改委干部团队,为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新高邮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二、具体任务和要求

今年是能力作风建设推进年,分学习提高、对照检查、案例分析、整改落实四个阶段进行,明后两年是巩固深化提高年。

第一阶段:学习提高(宣传发动)阶段。时间安排半个月(4月15日前结束)。主要任务: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学习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组织工作会议、中纪委二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领会李源潮同志关于“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的重要论述;学习季建业同志在扬州市党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学习陈扬同志在市委九届五次全会及全市党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工作要求:全委将充分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大力宣传市委加强干部队伍能力作风建设的重大意义,宣传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中的先进典型,宣传加强干部队伍能力作风建设的经验、做法和成效,为加强干部队伍能力作风建设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在宣传学习过程中,要求全委干部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和体会打算,及时形成阶段性小结。

第二阶段:对照检查(分析检查)阶段。时间安排两个半月(4月中旬至6月底结束)。主要任务:按照“增强五个方面能力”和“大兴五种优良作风”的要求,结合全委实际,全委干部要深入基层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及时、如实、准确地分析检查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

工作要求:党组将通过民主生活会、发放征求意见函、走访等多种形式,结合本部门特点,深入开展自查活动,找出在能力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认真加以解决,同时严

肃查处领导干部利用职务便利为本人和特定关系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问题,严格执行工作日中午禁酒规定。

第三阶段:案例分析(解决问题)阶段。时间安排2个月(7月至8月底结束)。主要任务:针对上一阶段查找出的问题,认真进行剖析,结合部门特点,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一方面,围绕创建“文明和谐发改委”,实现“一畅、二优、三力、四无、五好”目标,深入开展创建活动,即争创“先进科室”、争做“优秀公务员”、争当“优秀共产党员”、争出“创新工作成果”,在创建活动中,精心选树先进典型,多形式深入进行宣传学习,不断推进机关作风建设;另一方面,对一些脱离群众、作风漂浮、工作懈怠、不作为、乱作为的负面现象将进行严肃整查处。

工作要求:在机关中开展每一位干部联系一户群众活动,扎实开展关注民生、帮扶民困工作,积极参加全市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切实发挥党员志愿者作用,展现发改委党员良好形象。同时,通过召开情况汇报会、交流会、调研、民主测评等形式,查整改措施制定情况。

第四阶段:整改落实(完善制度)阶段。时间安排3个月(9月至11月底)。

主要任务:机关党组将面向基层、面向服务对象开展调查研究,把群众的评价、民意的反映及时进行梳理,针对问题,采取整改措施;全体机关干部要针对自身能力和作风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切实有效的改进方式,提升能力,改进作风,树优形象。工作要求:认真总结干部队伍能力作风建设推进年的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针对能力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完善党组议事规则、学习培训、工作绩效考评等制度,落实整改措施,每个科室要形成1-2篇质量较高的研讨材料。

三、主要措施

1、建组织,增强能力作风建设力度。以精简高效的原则,成立发改委干部队伍能力作风建设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安排4名工作人员专职其事。在作风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建立健全机关各项制度,加大对机关干部的监督力度,使干部队伍能力作风建设更加持久长效。

2、树形象,拓展联系群众的渠道。坚持党员干部“走门串户、联系群众”制度,扎实开展关注民生、帮扶民困工作,每一位干部联系一户群众,建立长效帮扶机制。同时,认真办好行政服务中心发改委窗口各项便民服务,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树立发改委良好形象。

3、学典型,积极开展主题教育。全面推进机关各项创建活动,以争创“先进科室”、争做“优秀公务员”、争当“优秀共产党员”、争创“创新工作成果”为主要抓手,推出先进典型,在机关上下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以先进典型的巨大示范效应推进干部能力作风建设。同时,以主题鲜明和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加强干部队伍能力作风建设,积极争创“凝聚力强、公信力强、执行力强”的“三强型”领导班子,要求机关干部积极参加“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廉洁从政”主题活动和“提升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效能,提升服务质量”的“三提升”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提升机关干部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4、重考核,建立考评问责监督机制。根据我市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实施细则,综合运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意调查、个别谈话、实绩分析、综合评价等方法,对机关干部能力作风现状、履行职责情况和群众公认程度加强考核。将过去重年终集中测评打分,转向重平时、重过程,评改互动、注重实效,逐步提高平时考核所占的权重,坚持奖优罚劣、奖勤罚懒的原则,体现结果导向。同时,要接受上级机关和社会各界的各种形式的监督,经受考验,促进机关作风不断改善。

“作风建设年”活动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提高认识(2007年3月—4月)

3月底,局机关召开“作风建设年”活动动员大会,主要领导作动员讲话,进行具体部署。要结合实际,通过上党课、听报告、交流研讨等多种形式,深入系统地学习党的三代领导人关于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党章》、《公务员法》、《江泽民文选》和《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学习读本》,学习省委、台州市委主要领导的有关讲话,组织开展改进作风大讨论,切实提高党员干部对作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第二阶段:查找问题,边整边改(2007年5月—8月)

用4个月的时间,对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认真的查找和整改。要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局党总支、党支部要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对照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的“八种良好风气”,从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各个方面查找问题。要针对发现的问题,召开专题会议,认真进行剖析,查找原因,研究提出整改措施。要坚持边整边改,把整改贯穿活动的始终,同时将整改措施和落实情况要采取适当方式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第三阶段:建章立制,总结提高(2007年9月—12月)

在学习和查摆问题的基础上建章立制,对加强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建设作出明确规定,提出明确要求,以制度规范作为,以制度改进作风,努力通过制度来管人管事管权,使作风建设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形成长效机制,发挥长效作用,并认真总结好做法、好经验。

为了全面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作风年建设”的实施意见》精神,认真落实《温岭市“作风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扎实推进我市体育系统“作风建设年”活动的深入开展,努力改进思想作风,争做更新观念、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表率;改进学风,争做勤奋好学、精通业务、学以致用的表率;改进工作作风,争做求真务实、贴近实际、服务基层的表率;改进领导作风,争做坚持原则、民主和谐、团结协作的表率;改进生活作风,争做生活正派、品行端正、情趣健康的表率;争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和谐型、廉洁型”机关,结合我市体育系统的实际,特制订本工作计划。

一、宣传发动,提高认识阶段(3-4月份)。

(一)成立机构,组织保障

成立温岭市体育局“作风建设年”活动领导小组。成立以局班子和各科室负责人组成的作风建设年”活动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局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的领导。负责领导:董纪清责任科室:办公室时间安排:3月底前

(二)加强学习,制订计划

结合每周一次的局机关学习活动,学习各级党委、政府和体育行政部门有关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的文件,领会精神,明确要求,并制订好2007学习计划。负责领导:王敏华责任科室:办公室时间安排:3月底前

(三)宣传动员,统一思想

1、召开全市体育系统“作风建设年”活动动员大会。学习全市“作风建设年”活动动员大会精神,对本系统“作风建设年”活动进行部署。负责领导:陈世林责任科室:办公室时间安排:3月底

2、举行作风建设专题报告会。

3、加强“作风建设年”活动的宣传报道工作。明确宣传报道工作的任务和主题,利用体育网站等宣传阵地,进行大力宣传。负责领导:王敏华、杨平康责任科室:办公室时间安排:全年

二、查找问题,边整边改阶段(5月—8月)

(一)查找问题,认真整改

1、广泛听取基层乡镇、单位和群众的意见。通过发函、座谈、调研和局机关干部每月深入基层等形式,敞开大门,走出机关,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征求和归纳各方的意见和建议。负责领导:董纪清责任科室:全体科室时间安排:4—5月

2、局党总支、党支部要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对照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的“八种良好风气”,从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各个方面查找问题。负责领导:陈世林时间安排:4月

3、务实开展整改活动。对照上级要求和本系统“作风建设年”活动的目标,认真查找整改单位和个人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要针对发现的问题,召开专题会议,认真进行剖析,查找原因,研究提出整改措施。要坚持边整边改,把整改贯穿活动的始终,同时将整改措施和落实情况要采取适当方式公布,接受社会监督。负责领导:王敏华、杨平康责任科室:办公室时间安排:6—7月

(二)落实重点,促进提高

1、深化农村“2131”工程体育工作内容,开展第十二个全民健身宣传月活动和中小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促进全民健身运动,深化重点课题研究,建立活动长效机制。负责领导:陈利民、孙国庆责任科室:群体科、竞训科时间安排:全年

2、深化政务公开、实行“阳光行政”。加强体育网站建设,进一步加强政策公开、政务公开工作,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了解体育工作的便捷程度,接受社会监督。建立畅通的信息渠道,努力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负责领导:董纪清、杨平康责任科室:办公室、群体科时间安排:全年

3、进一步深化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贯彻上级党委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文件,严格遵守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加强监督,督促各级干部加强廉政自律。负责领导:王敏华、杨平康责任科室:局纪检组时间安排:全年

三、总结提高阶段(9月—12月)

(一)建立长效机制

建章立制,把“作风建设年”活动转入经常化、制度化轨道,努力形成长效机制。

(二)开展作风建设评议活动

围绕影响体革发展和基层干部群众反映强烈、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对局属科室、下属单位的评议活动。负责领导:王敏华、杨平康责任科室:局纪检查组时间安排:10—11月

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坚持 篇7

任何制度的产生都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结构基础和动因。政治作为社会上层建筑,必须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和进步,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体自我意识的需要。中国农村的村民自治是在广大的农民在获得相应的经济地位和经济的自主权后在政治上的必然要求,也是农村政治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必然结果[1]。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原有的农村管理体制即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小组)三级管理体制模式失去了其存在的合理空间,逐渐解体。随着人民公社的解体,在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出现了暂时的“真空”。农民的利益得不到维护,农民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于是一种新型的农村管理组织的出现成为必然。1980年初,广西宜山县果作村自发产生了村民自治组织。此后,经过不断地发展、完善逐渐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

作为解决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重要途径,村民自治经过近三十年的实践,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它改变了国家对农村的管理模式,为实现农民当家做主提供了充分的制度保障;自治推进了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的农村基层民主找到了初步的途径;村民自治实践为优化农村治理结构、推动农村村级治理在更高层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

二、村民自治制度在实践中的困境

1. 宣传不力,村民认识不足。

村民自治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虽然其实施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但仍有部分村民对村民自治制度内容、作用、意义的认识有限,一个原因在于有关部门的宣传措施不到位,或只注重宣传形式,效果不明显。由于认识上的不到位,在参与村民自治管理的过程中就比较被动。

2. 乡镇政府影响或干预村委。

按照有关规定,乡镇政府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而村委会不是国家一级政权机构,而是自治组织,二者没有行政上的隶属关系,而是被指导与指导的关系。由于过去村委是乡镇政府的下属机构,其完全通过行政手段来完成对村委的管理和领导,虽然村民自治制度的实施改变了这种地位,但由于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加之相关法律制度的模糊性,乡镇政府仍习惯于对村委进行干预:首先是对村委会选举的干预;其次是“政绩考核”和“一票否决”制的滥用,坏了村民自治的法理基础;第三是对村委会的财政监控。在分税制财政以及税费改革和取消农业税的背景下,使得乡镇财政普遍困难,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乡镇政府不会轻易地退出对村级财源的控制[3]。此外,有些乡镇政府机构或乡镇干部在村级经济中还有自己的经济利益,更不会放弃对村委的干预,来维护自身的经济和政治利益。这些都严重地背离了村民自治的民主,背离了村民自治的本质。

3. 村党支部和村委不协调。

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村党支部是村级组织中的领导核心,其职权来源于党内的选举及上级党组织的任命,负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村委会是是自治组织,其职权来源于广大村民的直接选举,负责村里事务的自主治理。但在实践中,由于党支部和村委之间分工和职能范围界定不清,经常出现党支部作为一个村的领导总揽大权,甚至代替村委会来管理村里的事务,使村委会成了党支部的一个执行组织,或村委会主任不愿意听从党支部的组织领导。导致二者争权夺利,遇事相互推诿扯皮,思想不团结,就很难及时、准确地对村民提供相关事务的管理,致使村民逐渐就失去了对民主治理的政治热情。

4. 选举工作不规范。

选举制度是民主政治制度的基础,也是村民自治的核心,其能否实现取决于选举制度的制度化、程序化。目前,在有些农村中大多数青壮年都长年累月在外打工,村中只留下一些老、弱、妇、幼,相对来讲,这些人的政治文化素质较低,政治敏感性差,加之村民的分散性,集体行动能力较差,难以组织起来,还往往在选举过程中对选举结果存在搭便车倾向,参与性差;选举之前的宣传不到位,选举程序不透明,乡镇政府对候选人干预,对选举结果的干预。

5. 制度建设的缺失。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当前村民自治在总体上还处在国家启动和主导即还属于一种政治供给主导型的制度变迁阶段,国家对村民自治仍有相当大的控制力和影响力,为促进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法规制度建设是关键。但村民自治目前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正式制度缺乏,这就导致了村民自治这一制度变迁遇到很大的障碍。

现有的一些法律条款过于原则化、缺乏具体性和程序性,可操作性差。还有,村民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利己主义倾向普遍存在;过分注重短期效益;参与意识较差;很多村中能人进入村级组织,如何保证他们能为村民服务是个问题等,都会影响到村民自治的效果。

三、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 加强组织制度的建设和实施。

完善村民自治制度。首先,要完善民主选举制度。民主选举是村民最基本的民主权利,也是村民自治的基础。能否真正实现民主选举,村民选举权利能否落到实处,则要求应制定并严格遵循直接选举的民主程序。其次,要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就是要由村民代表、村民小组长、村委会成员组成村民代表会议,同时坚持村重大事务公开、财务公开、资源公开、分配公开,使村级事务决策逐步走上民主化、科学化的轨道。还有,需要对村民委员会与村党委、乡镇人民政府的关系进行明确的界定,从而在实践中才能厘清它们之间模糊关系;还应该规定违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行为所应受到的法律责任,依法对村民委员会成员的行为进行约束。

加强配套制度的建设。由于农村地域辽阔、情况复杂、发展不平衡等因素,要切实保证村民自治落到实处,还要发挥地方政府和村庄的自主性,应在宪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相关法律的指导下,结合实际,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村民自治地方性规范,村庄应在相关法律、法规指导下,制定符合本村庄的村规民约。在村规民约制定过程中,应该保证国家法律、地方法规和村规民约的一致性,不能有违背相关的法律法规;地方政府要给予适当的指导,要尊重村民的创造性、自主性。

注重制度建设,更要加强制度执行。制度建立后如不执行也是徒劳无益。因此,构建完善的村民自治制度体系同时,需要加强依法制村的工作。一方面,要加强农村管理者的教育和监督,使其认识到法律、法规对他们的要求,自觉地按照规定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村民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制素质,认识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促使他们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也提高他们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有利于积极参与到对村务管理活动的监督。

2. 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明确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的关系。

首先,要理顺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的关系,合理划分乡政管理和村民自治之间的权限,做到国家行政权与村民自治权的有机衔接。乡镇政府不得干预乡村村务。其次,目前中国村民自治制度变迁是自上而下进行的,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支持和指导。因此,要积极推动乡镇政府改革:精简机构,转变职能,依法行政,强化服务意识。要转变观念,改变由原来直接的经济管理和资源分配向为村级经济发展提供宏观政策制定指导转变,要合理引导、规范村民自治,发展基层民主,帮助村民正确行使民主权利。

3. 理顺村委会和村党支部的关系,整合村级组织。

村委会和村党支部是主要村级组织,二者之间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着村民自治工作的有效运作。首先,要合理确定村委会和党支部的权限。村党支部在村民自治过程中应起到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将重点放在指导村民自治组织的建设,协调各组织之间的关系上,帮助和支持村民自治组织独立开展活动。村民委员会对本村事务包括村经济、公共事务、公益事业、移风易俗等实行自我管理。其次,要加强党支部自身建设。加强农村党员的文化素质建设,提高他们的参政议政的能力,增强他们的时代奉献精神。再次,村委会要积极搞好组织发展工作。

在如何搞好村委会和党支部的关系上,不少地区创造性地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他们从村情民意出发,以治理绩效为目的,采取村支委会和村委会,或村支委会、村委会、经济合作社管委会“多块牌子、一套班子、统一分工、共同管理”。故此,地方政府和村民群众习惯地称之为“村两委”或“村三委”,甚至干脆叫“村班子”。视其为一个统一的村务管理机构。一些地方政府也积极鼓励党支委与村委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兼职和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以降低村干部人数及其经济负担,减少矛盾和冲突。但是这些探索还存在着种种问题,人们也有不同的看法[4]。因此,有关部门要尊重村民的创新,进行及时的总结和提炼,探索新型村级领导制度。

4. 采取措施,保证村民有序参与。

村民自治实质就是农村基层群众自治。从目前实践来看,村民自治主要问题是村民缺乏政治参与热情与政治参与的理智。为此,需要政府支持和村委会协助,通过多元渠道、形式灵活多样、时间不固定的培训,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村民文化素质,培养公民的主体意识,使村民认识到自己的政治权利,积极参与到村民自治过程中,同时,要积极引导村中存在的一些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合理地利用这些组织对其成员进行教育和动员。进行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各种制度,保证村民在村务管理过程中的地位。特别是要利用农村是熟人半熟人社会,通过村政务公开等形式,调动村民利用舆论对村干部进行评价和监督,影响和约束村干部。

参考文献

[1]方丈.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制度的问题及影响[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12) .

[2]唐震.改革开放以来的村民自治实践及启示[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08, (6) .

[3]李彬.乡镇公共物品制度外供给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坚持 篇8

公有制与社会主义关系认识

在公有制与社会主义关系认识上,是自马克思开始至今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即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的160余年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无不与此有密切关系。

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对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继承与革命。其继承则是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想;其革命则将空想的社会主义思想置于科学的基础之上。这个基础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而其基础的核心基石则是生产力理论,即生产力理论成为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分水岭。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空想,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既不懂得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又不懂得人类社会形态衡量的根本标准也是生产力。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科学,就在于它将社会主义置于生产力极大发展,并在此前提下的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到“涌流”(马克思语)的基础之上。没有这个基础,就不可能出现社会主义。没有这个基础,就消灭私有制和市场经济,甚至动用行政乃至国家力量消灭私有制和市场经济,那就只能搞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后,针对其学说的反对者再以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来反对科学社会主义时,马克思、恩格斯对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论调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尖锐且愤怒地指出空想社会主义者及其论调的“卑劣”与“反动性”,并诚恳地告诫后人,在未来时代要高度警惕这些貌似正直无私的所谓社会主义者。

马克思以后的社会主义

极其遗憾的是,在马克思以后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即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形成了“天字号第一”的最大问题。在这最大问题上,包括提出和推行“新经济政策”前的列宁,后来的斯大林、毛泽东在其理论和实践中都犯了极其严重的错误:把消灭私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标准来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从而陷入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泥潭。

“十月革命”后的列宁,在认识和建设俄国社会主义时,犯了将所有制标准作为根本标准的错误而在其“被狠狠地痛打一顿之后”,“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列宁全集》(中文二版,第73页)),并果断地停止“战时共产主义”而强力颁布和推行“新经济政策”。国家资本主义性质的“新经济政策”使俄国濒临崩溃的国民经济不仅得到了挽救,而且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苏维埃政权的吸引力大大增强。其后的斯大林出于个人集权专制的需要,于列宁逝世不到两年的1926年就开始停止,到1929年就彻底中止行之有效的“新经济政策”。而利用已经集中起来的行政权力强硬搬出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只能是公有制的理论,在实践中将其无限放大,并进而通过法律形式将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到一体,作为衡量社会主义的根本标准。其后在所谓社会主义阵营中,斯大林将此“模式僵化”(《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9页)更是利用大党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将其理论与实践作为模式强力推行。这给国际共运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造成灾难性的极其严重的后果:硬是活生生地将生动活泼的社会主义“打造”成人类社会形态的“百慕大三角”,而成为社会形态的死亡陷阱。

在中国,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和实践也完全如此。在理论上,毛泽东认定,社会主义就是消灭私有制。尤其,毛泽东还反过来推论:一个社会形态,只要消灭了私有制,就必然是社会主义。基于此种理论认识,毛泽东于1953年,就在“一穷二白”的中国开始了消灭私有制的所谓“社会主义过渡”。到1956年,在通过强力地、人为地,甚至是动用“国家意志”、“国家力量”实行“一化三改造”后,就迫不及待地宣布在中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从所有制开始。邓小平的改革也从所有制开始。“邓小平的所有制开始”则是回到唯物史观的基石上来,大胆、坚决、系统地纠正错误,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不折不扣的拨乱反正和正本清源。

中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但中国的这个社会主义离马克思设计的社会主义尚有非常非常大的差距。小平同志于此尖锐深刻地指出:“我们搞几十年社会主义,不知道什么叫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5页)要把“不够格”的社会主义搞够格,一是从认识论上要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天字号第一大问题,其结论之一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5页);之二是“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三是提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二是解决“搞够格”的方法论问题,结论首先是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大力发展生产力,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4页),并进而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基础本质加以认定。

“以公有制为主体”

自党的“十二大”提出:“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经“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到“十六大”、“十七大”明确指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可见,以公有制为主体贯穿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整个过程。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政治学意义认识

“以公有制为主体”决定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既是执政党的政治诉求,也是其经济诉求。即作为主体的公有制,肯定是社会主义制度政治和经济的支撑点之一。在马克思社会形态衡量标准体系中,公有制标准虽然不是衡量社会主义的根本标准,但肯定是主要且重要标准——可以这样认定:没有公有制为主体就没有社会主义。斯大林等的错误在于把公有制标准作为衡量社会主义的根本标准,从而违背了唯物史观。但是,如果放弃或否定公有制这条衡量标准,放弃和否定公有制为主体,显然也就放弃和否定社会主义了。如前所述,中国搞了社会主义,但是不合格,根本原因就是忽略生产力乃至否定批判生产力,把生产关系即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乃至唯一标准,颠倒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对于私有制的消亡问题,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强调在生产力极大解放与发展,社会财富极大丰富即“涌流”基础之上,肯定是“扬弃私有制”,实现全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社会财富的公有制即“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所有制”。至于这种公有制到底是什么形式,马克思没有明晰,也不可能明晰。中国现阶段实行的公有制尤其是国有制,到底与马克思设计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有什么程度的关联度,这是值得探讨与探索的。现时的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个“不够格”的社会主义,其与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标准的差距十

分巨大——因此,用马克思的公有制标准来检测和衡量现时中国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实际状况,显然是不合适的。至于当今世界的社会主义,包括中国,公有制到底应当是什么样的形式或日实现形式,我们只能在实践中摸索、探索,只能如邓小平讲的“摸着石头过河”。也如同资本主义在其数百年历程中那样探索前行。过去照搬照套,犯了重大错误,今天仍然要于此高度警惕。张亚斌先生在其《中国所有制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耦合研究》一书中,就公有制经济的功能与作用认为:第一解决“市场失灵”;第二解决“市场不足”;第三“调整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第四“调整国民经济的运行”;第五“调整国民经济结构”;第六“实现国家战略利益”。(张亚斌《中国所有制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耦合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2页)其研究成果值得肯定。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学认识

首先,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社会主义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共性是,都十分注重国有经济解决市场不足的功能,但中国更强调国有经济在实现国家战略利益与调节国民经济结构目标方面的作用,因此,中国的国有企业更广泛地进入竞争性与赢利性产业。因为中国的国有经济大量地分布于基础性产业、支柱产业、主导性产业或潜在性主导产业,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系统中起着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稳定国民经济运行、控制国民经济的制高点、决定国民经济发展方向的重要作用。至于这种由国有经济来主导国民经济的定位作用,是否完全符合中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尤其是这种定位的功能意义和目标,在实际中是否能完全实现,这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检验。从已经实施的这数十年看,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始终起伏不定,其运行过程中“行政力量”与“国家力量”太强硬,这是十分显然的,这于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改革与建设是有冲突的。

其次,集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大量地存在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内容。集体所有制与国有制共属公有制,因此,其产权都具有公有产权的一般特征,即具有非排他性或外部性。但集体所有制的产权毕竟不同于国有制的产权,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集体所有制产权的非排他性是相对的,在产权主体集合体内部是非排他的与难以界定的,但对外其产权是排他的,边界也是明确的;二是其产权主体(即现实或潜在地具有从某种经济资源中获得收益并参与其运行的权利的人)集合中的元素要远少于国有制,因而其内部交易费用可能要大大小于国有制经济的内部交易费用。由此而决定,集体所有制经济具有独特的优越性,一方面它像国有经济那样具有公有产权的特点,因而能解决部分的市场失灵与市场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其产权安排的非排他性是相对的,这就决定了集体经济比国有经济更易于走向市场,更易于与市场机制融合。同时,由于其产权主体集合体中的元素较少,交易费用也较低,如果两种制度的收益是一定的,集体经济就可能比国有经济更经济或更有效率。总之,集体经济兼具国有经济与私人经济的产权特征,从而在国有经济与私人经济之间形成一种自然的独特的形式,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生命力,这正是集体经济能广泛地存在并能获得迅速发展的原因。(张亚斌《中国所有制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耦合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2~48页)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从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强调指出“积极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增强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控制力,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和共同发展”的同时,又重点提出了“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要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完善结合起来,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理念以来,中国在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上进一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到中共“十七大”召开时,国有企业终于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历史性低潮中走了出来,到2009年,国企创造了历史的辉煌。

在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底的抗御世界金融风暴中,中国国企所作出的砥柱性贡献是举世瞩目的。到2009年底,央企营业收入由2003年的4.5万亿跃升到12.6万亿元,年均递增18.7%;实现利润由2003年的3005.9亿元增加到7977.2亿元,年均递增17.7%;国企资产迅速增加,从1999年的9万亿元,猛增到2009年的43万亿元,10年间翻了几番。当然,笔者指出在公有制经济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必须强调指出,公有制经济、国企尤其央企在依赖“行政权力”、“国家力量”上,对于阻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建设上的消极作用也不容忽视,中央和国家最高层于此切不可以掉以轻心,否则,前30年的改革历程的继续深化将成泡影。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并与公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不是人们的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具有历史和现实的客观必然性。党和国家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对非公有制经济在新时期的产生和发展起了根本性作用,从时代性、规律性上看就是反映了这种历史和现实的客观必然性。笔者在拙作《民营经济与中国现代化》(华文出版社2008年11月版)一书中对此作了专门论述。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治学认识

民营经济的双重所有权意义认识

民营经济是老百姓自己当家作主的经济。这种当家作主,是直接的当家作主,是完全意义上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从所有制的角度讲,业主是企业的主人,对自己的财产具有不可争议的自主权与处置权。从市场运行角度讲,现阶段中国大多数民营经济实体,还是实行的业主经营体制(因为大多数民营经济实体还达不到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资产程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相比较,中国的民营经济业主,具有双重的所有权意义:一是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无条件地享有人民共和国的主人翁权力和利益(这种权力和利益部分是通过行使权益而获取,这与所有公民一样,如宪法规定的公民权益等;部分是作为民营经济实体的业主或法人代表,享受到国家对民营经济发展的保护、支持和帮助的法律的政策的措施权力和利益);二是作为民营经济实体的业主或法人代表,则在个人合法财产(包括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上)则享有完全的受法律保护的权力,《物权法》的颁布是其标志。相对于非业主的其他中国公民,民营经济实体的业主们这种双重所有权意义,对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意义和作用十分巨大。马克思明确指出:无产阶级解放所必需的物质条件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过程中自发的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58页)马克思指出:民营经济的运行,更主要的依赖于资本,借助资本的进步功能。“而资本的文明面之一,是它获取剩余劳动的方式和条件,同它以前的奴婢制、农奴制即自然经济文明形态相比较,都更有利于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更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更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

各种要素的创造。因此,资本一方面会导致社会上一部分人靠牺牲另一部分人来强制和垄断社会发展的这样一个阶段;另一方面,这个阶段又会为这样一些关系创造出物质手段或萌芽,这些关系在一个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内,使这种剩余劳动能够同一般物质劳动所占用的时间为较显著的缩短结合在一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25—926页)所以,“资本主义在它不到一个世纪的统治时间内所创造出来的财富比过去所有世纪创造出来的财富总和还要多得多。”(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页)正是基于此,马克思认定资本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杠杆,也正是基于此,马克思对资本家依靠资本对无产阶级剩余劳动的无情榨取采取了彻底的批判态度,尖锐地指出资本从来到人世间的第一天起,每个毛孔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并进而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并不是人类最美好的制度,它,必将被没有阶级、没有私有制、没有剥削的社会主义所取代。那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资本的社会进步杠杆功能去撬动社会大发展,另一方面则必须有效控制和衰减资本的血腥性和残酷性。民营经济的社会进步价值享受者体现在国家分配制度上,即“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没有效率优先就无法实现兼顾公平。民营经济能较好地体现效率优先,但在兼顾公平上,就当前中国的实际考察,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民营经济实体,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主要体现在业主对员工的剥削程度上。这就,必须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去实现这一任务:将剥削放在阳光之下,即实现“阳光下的剥削”。所谓“阳光”就是法律制度体系。健全的法律制度体系既能有力保障和保护民营经济业主的双重所有权,促使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实现效率优先,又能有力地保护民营经济实体的广大员工的合法权力和利益,从而使兼顾公平有实实在在的社会基础。

民营与民强

现代社会实践的无数事实证明,新生事物可以自发产生,但很难自发持续发展,必须有执政党(通过政府)的大力支持。毫无疑问,中国的改革有其自身的历史必然性,但改革中的具体内容则必须是由自上而下推动的,大如经济体制这样的内容,小到具体体制机制。执政党(通过政府)在推进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进程中,首先是构造体制外的自由流动资源和自由活动空间,然后是体制内放松控制,下放权力,再逐步将体制内和体制外通过市场衔接起来。体制外空间的形成,体制内独立性和自主权的放大,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为社会成员提供了致富致强的机遇与空间。

民强的第二个重要体现是效率。真正的效率是全要素效率,是各类生产要素的总效率,其中包括个人资本、企业家经营这一重要生产要素的效率。而民营资本在效率方面明显地高于其他资本的效率。而且,也正是民营资本的出现和民营资本效率的提升,则有力地推动了全社会资本和全社会生产效率的持续提升,这是中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彻底告别短缺经济和贫穷落后的一个基本原因。

民强的第三个重要体现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几千万个个体工商户的产生和发展,几百万家私营企业的崛起和拼搏,还有几千万自由职业者的出现,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追求创业自由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国家政策不断推进创业自由的一个主要结果。这几百万、几千万个人和家庭,通过自主创业,通过创新,为个人创造了价值,骄傲地实现了人生价值;为社会创造财富,不断地创造和积累了社会财富总量,不断地增强社会主义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而且,民营经济还是中国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为构建创新型国家作出了自己的重大贡献。数据反映,我国大多数的新技术、新发明、新专利、新产品均来自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

民强的第四个重要体现是敢于与国际资本较量。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主要形式包括:建立营销网络,建立加工基地,开展资源合作开发和农业综合开发,建立境外开发中心等。投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在地域分布上,我国民营企业已经在全球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经营和投资,其中在亚洲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占将近一半。

民营与国强

执政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时,将国强的侧重点倾向于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上,而民营经济的重点社会诉求在于富民方面。这一方面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另一方面表现执政党关于民生为主题的社会建设意识强化,这是十分值得肯定的。纵观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当今处于强国地位的西方发达国家,可以说各自在除开众多其他原因(诸如对外扩张,商品、资本输出,乃至对外掠夺等)之外,有一规律性的原因则是通过民营而民富而民强而国强。2006年至2009年的四年中,中国GDP总量中,民营经济贡献达6点左右。这一贡献是历史性的,是功不可没的。

近代世界社会历史的轨迹是这样表示的:民营→民智→民创→民富→民享→民生→民强→国富→国强。世界如此,中国也必然如此。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经济学认识

它是多元所有制结构存在的必然结果

我国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从整体上看,生产力发展水平本来很低,经过社会主义建设,我国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仍然低于发达国家,特别是各地区、部门、行业之间以及同一地区、部门、行业内部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呈现出多层次的状况。生产力的这种状况造成了双重结果:一方面,成熟的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尚未成形,生产社会化程度不足,以致不能实现全社会公有化来容纳全社会的生产力。另一方面,在达到建立成熟的社会主义所需要的高度物质生产力之前,非公有制生产关系还具有容纳生产力发展的生命力,其历史使命没有完结。因为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观点,任何一种生产关系在它所能容纳的生产力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之前,是不会消亡的,只有在“生产力扩大到建立公有制经济所必要的程度”,“在废除私有制所必要的大量生产资料创造出来之后才能废除私有制”。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的现实生产力水平下,不能建立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只能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包括私营经济在内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以适应生产力水平总体还落后以及不平衡、多层次情况,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可见,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并与公有制经济的长期共同发展,首先是多层次生产力状况决定的多元所有制结构存在的必然结果。

实现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客观需要

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固然要靠公有制经济这支主力军,但也应该充分发挥包括私营经济在内的非公有制经济的生力军作用。实践证明,我国民营经济产生20多年来,在发展生产力方面的积极作用,充分表明了其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在社会主义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公有制经济这支主力军需要私营经济这支生力军与其共同发展,来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包括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内的完整的经济体系,没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市场经济不可能是社会主义的。但只有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没有非公有制经济,也建不成市场经济。其一,市场经济的本性要求包括民营经济在内的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二,民营经济是一种天生的市场经济,能够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之一;其三,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长。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有各自大显身手的领域,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上一篇:外聘人员工作流程下一篇:激励短信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