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

2024-04-14

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通用3篇)

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 篇1

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

一、人的本质具有社会历史性

1.自然属性是人生存发展的生理基础

(1)人的自然属性之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2)人的自然属性之二:人要在自然界生存和发展,总是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3)人的自然属性之三:人与其他动物一样,也有食欲、性欲、求生欲等自然欲求。

2.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课件显示)

(1)人的社会属性之一:人是社会的人。

(2)人的社会属性之二:人的生产活动具有社会性。

(3)人的社会属性之三: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

寓言故事:两个人的世界有多好,让学生分析其中包含的道理。(课件显示)2000年1月11日,徐州大黄山煤矿发生漏水事故,63名矿工被困在井下,在生死关头,被困矿工勇敢自救,大家互相传递盛水的胶靴,你一口,我一口,谁也没有为水而争斗。

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

教师:(分析)社会性是人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它是决定人之所以是“人”的最根本的东西,这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社会性揭示了人区别与其他动物的特殊本质,即人作为高级动物和其他动物一样,都具有自然性,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生存离不开自然界;人在自然界中生存和发展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和制约;都具有食欲、性欲、求生欲等自然欲求。但是人还有社会性,而且社会性是人类特有的属性,动物不具有。第二,人的社会性制约着人的自然性。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在进行自然性活动的过程中,渗透着社会性,受社会性的制约,具有鲜明的社会色彩,例如,人与动物都具有食欲,但动物的食欲仅仅是本能的反应,是一种生存,是一种条件反射,是一种自然属性。而人的饮食不仅是一种生存的需要,一种自然属性,同时它还有保持健康,发展体力、智力的需要,并且有社会交往、联络感情的需要,所以自然性受社会性制约。3.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议一议)鲁滨逊一个人在荒岛上生活了28年,他脱离了社会照样生活得很好,这如何解释呢?师生一起分析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关系。(课件显示)

一、个人与社会密不可分

教师取杯中的一滴水放在学生桌子上,让学生观察小水滴的变化。

问:1.为什么一滴水离开杯子就消失了?

爱因斯坦曾讲过这样一段话:“我们吃别人种的粮食,穿别人缝的衣服,住别人造的房子。我们的大部分知识和信仰都是通过别人创造的语言由别人传授给我们的„„个人之所以成其为个人,以及他的生存之所以有意义,与其说是靠他个人的力量,不如说是由于他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个成员,从生到死,社会都在支配着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1.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1)个人与社会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2)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A.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影响。B.个人活动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

任何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一定社会的生产力状况和生产关系的性质、社会的政治制度、社会的科学文化发展程度和传统文化等条件,都对人的活动产生影响和制约作用。

教师小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告诉我们:我们个人要想成才,必须具备成才的个人条件和社会条件,应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个人的兴趣爱好,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成才条件,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以便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为社会的进步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2.要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问题讨论:①三峡人民怎么做的?②三峡人民怎样舍小家顾大家?③全国的其他地区如何安排三峡移民?

3.正确处理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 第一,要尊重人。第二,要主动关心人。

一青年学生坐在列车靠近窗口的一个座位上,眼见年近八旬的老太太因闷热而昏倒,也不愿与之调座位,其理由是“不放弃最小的利益”,怎样看待类似这种观点?

第三,要尊重他人的正当利益。

个人正当利益是个人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条件,如个人身体健康,个人起码的生活条件、工作条件和学习条件、个人才能的发挥和发展等。

(课件显示)寓言故事:有位捕鸟师在湖泽上张开了罗网,撒下了食饵。不一会儿,成群的鸟雀飞来。鸟师一拉网,所有的鸟儿都网在了网内。这时有一只大鸟撑开翅膀,所有的鸟雀都奋力齐飞,便带着网一起飞上了天空。鸟师抬着头,紧追着鸟网。有人对他说:“鸟在天上飞,你凭着两条腿,怎么能追得上啊?”鸟师答道:“日暮时分,这些鸟儿都要各自回窠,方向一乱,鸟网就一定会掉下来。”说罢,他仍紧追不舍。太阳下山了,网中之鸟有的要飞归树林,有的想回到山崖,有的往东,有的朝西,翻飞争竞,闹成一团,不一会会,整个鸟网当空落下。鸟师连忙上去,所有这些鸟儿都被捕获。现实生活中个人主义有哪些危害?

二、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

(一)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

案例创设情境:《扬州晚报》曾报道过这样一个消息:17日清晨,扬州一位老太太不小心摔了一跤,一位小伙见状赶紧上前搀扶起老人,但小伙的伙伴却嚷道:“你赶紧松手,老太太要是说是你撞倒的,你麻烦可就大了!”小伙马上松手跑掉,老太太再次摔倒在地,伤势变得严重了,股骨头跌碎、胳膊和腿都骨折了。

A.如果你是文中的小伙子会怎么做?为什么?

B.从公与私、义与利的角度分析,小伙子担心的是什么问题?

拜金主义有什么危害? 享乐主义的危害?

1.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把吃喝玩乐作为人生唯一目的和乐趣,把人与动物完全等同起来。2.只讲生活享受,不讲财富创造,把享受与创造对立起来。3.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受苦的基础上。

这位班长名叫郑林书,他在雪地绝境作出了一个生死抉择:把最后一个馒头留给相识仅仅38天的新兵陈俊贵。记者见到陈俊贵时,他的第一句话是:“对我在这里守护班长24年,现在的人肯定很难理解,因为没有那段经历。我跟你说吧,你的命是另外一个人给的,你会怎么样吧?其实感情比钱重要得多。如果我对班长说,把这个馒头给我吧,我给你两万、三万,班长肯定不会答应的。”

思考:1.义和利是否是等值的?是否可以相互代替?2.结合市场经济的实际,谈谈我们应具有什么样的义利观?

有个西方故事:神甫们为了使基督徒们将来有个较好的归宿,就先后带他们到“地狱”和“天堂”去看看。在“地狱”里,有许多人坐在餐桌旁,愁眉苦脸。因为桌上摆满了丰盛的酒菜,而他们的双手却被绑得直直的,用餐的工具被绑在直直的手上。每个人都自己拼命想吃,可就是吃不着,只好都在那里干着急,看着美餐受饥饿。在“天堂”的情况和“地狱”一样,唯独不同的是那里的人都满脸笑容,因为他们都在用自己的餐具喂给别人吃。

你喂给别人吃,别人也就喂给你吃,这说明什么道理? 如何看待利己和利他的关系?

亚当·斯密的“利己”与“利他” 篇2

关键词:亚当·斯密;国富论;道德情操论

亚当·斯密(1723-1790)不仅是一位经济学大师,而且是一位杰出的伦理学家。他一生从事学术研究,留下了两部传世佳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前者为经济学著作,它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也成就了斯密作为“经济学之父”的不朽名声;后者为伦理学著作,其出版使斯密享誉学术界。

提到《国富论》自然会想到“看不见的手”所代表的自由市场经济,这本书对人类的最大贡献就是市场经济,奠定了资本主义的基础。斯密对于专业分工、国内通商、信用风险、产业选择、对外贸易等原理的开创性阐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经济现象,把握经济规律。

《国富论》中写道:“由于每个个人都努力把他的资本尽可能用来支持国内产业,都努力管理国内产业,使其生产物的价值能达到最高程度,他就必然竭力使社会的年收入尽量增大起来。确实,他通常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由于宁愿投资支持国内产业而不支持国外产业,他只是盘算他自己的安全;由于他管理产业的方式目的在于使其生产物的价值能达到最大程度,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这场合,象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事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国富论》共分五卷,第一卷讲述了社会分工和提高生产效率。做一枚扣针需要18道工序,一个普通人一天做不了一枚扣针,一个会使用机器的人也做不了20枚,如果在一个组织好的10个勤勉努力人的工厂里,平均每人每天可以生产4800枚扣针。这个故事连同亚当·斯密的头像印在了英格兰银行20镑钞票的背面。第二卷中讲述了在社会分工的情况下,资本的分类、资本与货币的关系、资本如何在财富积累中起作用。第三卷讲述了不同地方和时间财富发展的不同。资本投资一般是农业、工业、贸易(服务业),罗马帝国崩溃后,产权的不明晰阻碍了财富积累,独立自由的城市市民使得城市蓬勃兴起,反过来促进了农业。第四卷阐述了市场经济的理论。他批判了“重商主义”,重商主义认为贵金属(货币)是衡量财富的唯一标准。一个人富有就是他拥有很多钱,很多金银,很容易联想,国家富有就是国家拥有很多金银。斯密提出一国财富不是金银,是消费商品的积累。增加财富的方法不是赋予特权或实施限制,而是确保劳动者有正当的活动领域,不给任何人以优待。第五卷是实现国家富有的手段。他认为国家支出国防、司法、教育、公共设施、维护君主的尊严等是必要的开支。国家的收入是包括土地税、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人头税、消费税等,斯密讨论了这些税如何与关税、补贴一起综合设定,可以使国家获得最多的税收。国家的另一个来源就是国债,可以解決像战争这种突发事件,让国家一下子筹集到很多钱,还可以通过通货膨胀来减少实际还款数。但是国家在非紧急时刻习惯于发国债可不是一件好事。这一卷真正解释了书名《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的目的和达到该目的的手段。

斯密在《国富论》中建立的“富国裕民”的古典经济学体系,已为思想理论界所熟知,但他在《道德情操论》中阐明的以“公民的幸福生活”为目标的伦理思想,却很少引起思想理论界的关注;特别是这两部著作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未被人们正确理解。《道德情操论》中写道:“对自己幸福的关心,要求我们具有谨慎的美德;对别人幸福的关心,要求我们具有正义和仁慈的美德。前一种美德约束我们以免受到伤害;后一种美德敦促我们促进他人的幸福。在不去考虑他人的情感是什么、应该是什么、或者在一定的条件下会是什么这些问题的时候,那三种美德中的第一种最初是我们的利己心向我们提出来的要求,另两种美德是我们仁慈的感情向我们提出来的要求。”

早在19世纪中叶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学家就提出了所谓的“亚当·斯密问题”,即《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相互矛盾的问题。他们认为,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把人们的行为归结于同情,而在《国富论》中却把人们的行为归结于自私。他们说,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把同情作为社会行为的基础,而在《国富论》中,由于受到法国“唯物主义”思想家的影响,从利他的理论转向利己的理论。从此以后,几乎所有论及亚当·斯密著作和思想的论著,差不多都把斯密看作是伦理学上的利他主义者,经济学上的利己主义者。这种观点,似乎成了研究亚当·斯密的传统“信条”。这种所谓的“亚当·斯密问题”,其实是出于对斯密著作的误解,尤其是对《道德情操论》的误解。

利他才能利己 篇3

在我们中国,有一句很有影响的话,叫作:“与人方便,自己方便。”把别人的路都堵死,将来自己有事又怎么能过得去?修路补桥,并不都是为了别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方便自己。

在美国得克萨斯州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位叫克雷斯的人,因为汽车“抛锚”,被困在了郊外。正当“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焦急时刻,一位男子骑马经过这里。见此情景,二话没说,就用马帮助克雷斯把汽车拉到了小镇上。事后,克雷斯拿出不菲的美钞对男子表示感谢,男子拒绝了他,并对他说:“这不需要回報,但我要你一个承诺,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也要尽力帮助他人。”克雷斯记住了这句话,在以后的日子里,克雷斯帮助了许多人,每次都将“这不需要回报,但我要你一个承诺,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也要尽力帮助他人”转送给被他帮助过的人。

很多年以后的一天,克雷斯被一场突发洪水困在了一个孤岛上。也许是“善有善报”吧,一位少年冒着随时被洪水吞噬的危险救了克雷斯。当克雷斯表示感谢的时候,这位少年竟也说出了那句被克雷斯说过很多次的话:“这不需要回报,但我要你一个承诺,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也要尽力帮助他人。”听到这句话,克雷斯顿时涌起一股暖流:“原来,我穿起的这根关于爱的链条,周转了无数人,最后经过这位少年还给了我。”此时,克雷斯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一生做的这些好事,全都是为我自己做的!

在我们中国,这叫“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你做好事,你不当看客;他做好事,他不当看客;大家都做好事,大家都不当看客。在方便他人的同时,自己也会感到方便;当自己遇到困难时,也就会有人伸出援助之手。同理,在现实生活中,想“谋求自己过得好,必须也让别人过得好”。自私的人,往往会自己筑起一道高墙,只为自己着想,只为自己做事,就等于把自己圈在了高墙内,有困难别人想帮助都帮不上忙。

山东皇明太阳能集团董事长黄鸣说:“人类这个种群,在原始部落时代就明白,只有我这个种群活着,我才有机会生存,一个人不行。这个种群有了生存的条件,才能分自己一杯羹,人人都为这个部落的生存而努力,一点也不担心自己。去除对于金钱的欲望,真正对我们的客户、同事、员工好,我们的产品对社会、对股东,更对消费者有利、有价值的时候,我们才能得到回报。”利他才能利己。黄鸣说的这个道理,其实大家都明白,只是很多人做不到。

谁不明白“谋求自己过得好,必须也让别人过得好”的道理?可是,让一个人这样高尚地为别人着想,得克服“谁先做好事谁吃亏”的想法,得克服自私的心理,才能将“与人方便”做到位,才能像克雷斯那样为了兑现承诺去做好事,才能像黄鸣董事长那样为员工着想、为消费者着想。其实,做好事得到快乐,利他同样得到快乐。

高尚的道理,在于讲,更在于做。只有脚踏实地地将“要谋求自己过得好,必须也让别人过得好”变成实际行动,和平、发展、富裕、友爱、温馨,才会成为这个世界人们相处的“主旋律”。一人、一家、一单位、一地方、一国家、一世界,都是一个理。我们要将“利他才能利己”这个真理,融进我们的工作、生活、与人相处中,大家才都能“过得好”。

编辑 张金余

上一篇:员工职业心态培训方案下一篇:牙体牙髓病学动画课件的制作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