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课活动总结

2024-04-26

五课活动总结(精选7篇)

五课活动总结 篇1

为了深入推进“五课”教研活动,本学期李家山小学遵照学校“五课”教研活动计划,以“教研兴校”为宗旨,以全力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素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立足于教情和学情,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本着教研促发展态度,在总结上学期工作经验基础上,如期认真开展了相关活动,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开展的具体工作

1.开学初,召开了“五课”教研、“五项”竞赛活动准备专题教研组会议,制定了活动计划,明确了具体要求。

2、本学期第八周、第九周我校对全体教师进行“五课”竞赛活动,所有教师都精心准备,对此项活动给予了高度重视。组织教师进行说课、反思、评课,使新分配教师熟悉了“五课”活动过程,进一步提高了业务能力。

二、取得成绩

1.竞赛教师驾驭教材、处理教材和整体教学设计能力明显提高,不仅教学目标、重难点定位准确、教学方法选取恰当,环节紧凑。

2.竞赛教师说课能力得到了提升,基本上都能从宏观把握和细节设计,思路清晰地阐述教学设计意图。

3.把“五课”环节紧密结合起来进行,形成一条龙教研活动模式。4.大多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充分关注学生主体地位,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积极性,鼓励学生发表体会,引导学生参与进来,教师语言具有较强亲和力,课堂气氛和谐。

5.竞赛名次:第一名 杨丽娟;第二名 羊晓军

三、取得成绩原因

1.以课堂教学为工作立足点和中心点“五课”活动根本目促进教师业务成长,全面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这目标实现最终将通过高效优质课堂教学来实现,即课堂教学“五课”综合体现,出发点,也归结点。

2.参加竞赛教师对活动意义认识到位,自觉性高,积极性强,每一项活动都进行了精心准备,从而每一项活动都能顺利开展,保证了活动质量。

3.重视评议,及时反馈,每一次活动之后,都会及时召集教师进行评议大家本着亮点和解决问题态度,遵循对事不人原则,各抒己见,发表宝贵意见一充分肯定优点,一又中肯指出不足,同时集思广益,寻找解决问题办法在大家共同帮助下,参加竞赛教师既看到了优点,鼓舞了信心,也看到了不足,找到了解决办法,及时进行了改正。

四、存在问题

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一些微不足道成绩,但这些同上级部门和学校要求相差甚远,教研工作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

1.个别教师教研意识薄弱,对教研活动认识不足,将必要形式和本质内容联系起来看待,认为竞赛活动只搞形式,多大意义,白白浪费,因此消极对待教研活动,甚至找各种借口不参加教研活动。

2.教研活动层次低,把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同教研活动有机结合起来。3.教师基本功不扎实业务能力水平有待提高个别教师教学虽然备课扎实,教学设计合理,但课堂驾驭能力不强,导致教学环节松散,衔接不紧凑,教学重点落实不到位;个别教师上课时方言浓重,很少使用普通话;少数教师粉笔字不规范,字迹潦草,板书结构不合理,随意性强。

五、今后改进方向

1.深入挖掘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研究解觉问题方法策略,切实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提高,从而使“五课”教研活动上层次,使教学工作得实惠。

2.继续开展同伴互助,结对帮扶活动,集中力量辅导部分业务不熟练教师,力争使其在一年内熟悉教学业务站稳讲台。

3.教师基本技能培训,举办普通话和语言文字规范化培训,组织语文教师“钢笔字、粉笔字”竞赛活动,努力提高教师普通话水平和板书质量。

五课活动总结 篇2

一、学习兴趣

中职学生学习基础薄弱, 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是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 对学习缺乏兴趣, 导致学习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 只是勉强地、形式地去学习, 越学成绩越下降, 越对学习失去兴趣, 形成恶性循环。反之, 当学生对专业课程发生兴趣时, 就不会觉得学习专业课程是沉重的负担, 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当学生对专业课程兴趣浓厚时, 就会倾注全部热情和精力学习专业课程, 并从专业课程中获得快乐, 学好专业课程。所以, 学习兴趣是人才成长的“起点”, 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是省级示范课必备条件之一。

学习兴趣一般从“有趣”开始, 进而产生“兴趣”, 然后向“志趣”发展。 (1) 中职学生对什么“有趣”、怎样激发其学习专业的“兴趣”、如何使其产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志趣”, 是“五课”教研必须首先研讨解决的问题。

(一) 让学生感觉“有趣”

有趣往往是人为客观世界所吸引而产生的结果。初中毕业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 对所学专业和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只有朦胧的、浮浅的、表象的、初步的感觉, 但他们不墨守成规, 勇于打破原有的条条框框, 总想赶时尚, 敢于尝试新的东西, 表现出最原始的多维兴趣。所以, 从开发专业课程方案、专业课程标准开始, 到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确定每门专业课程的内容与结构、编制专业课程的学期授课计划, 尤其是备课和实施专业课程, 都要深入分析学情, 掌握学生对与专业、专业课程相关的哪些事物“有趣”, 就将这些内容经教学化处理到专业课程中。中职学生第一次学习专业课程、第一次接触实训设备、第一次学习技能时, 总会有些好奇, 必须不失时机地使学生的这些“好奇”转变为对专业课程“有趣”。所以, 从学生学习某门专业课程、每次专业课开始, 都要从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紧密联系的“有趣”处着手, 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专业课程。

(二) 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学习兴趣发源于内部愿望。学生想要知道奥秘的愿望、想做成某样东西的渴求会变成不可遏制的迷恋, 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会吸引学生去行动。“教人未见其趣, 必不乐学。”如果教师能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的真实兴趣, 认真分析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内心在想些什么、学生在课堂上的兴奋点、学生的个体差异, 专业课程内容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从简单易学开始、从创设职业工作情境入手, 设置有效的“问题”, 以现代教育技术与手段吸引学生, 以“奇”激趣、以“新”激趣、以“疑”激趣、以“境”激趣、以“美”激趣, 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好感、获得愉快的经验, 他们就会对专业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 就会学好专业课程。

(三) 使学生确立“志趣”

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 是探索未会、未知的动力。中职学生有自己的思想认识, 但需要学习的东西和矫正的地方更多, 发展的空间也更大。在专业课程中, 要让他们因学得好而获得称赞、荣誉、奖励, 或通过学习获得启迪和灵感、受到教益, 产生因获得知识与技能而受到尊重的满足感, 使他们的学习愿望得到强化, 让他们具有个性特征的学习兴趣与课程学习目标、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 与高尚的理想和远大的奋斗目标相吻合, 兴趣就会发生飞跃, 发展为“志趣”。由“志趣”调整和规范自身的学习与生活方向, 形成积极稳定向上的精神态势, 促成综合素质结构变化, 发展成促进专业、职业发展的动力。“五课”教研必须在弄清学情的基础上, 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标准研究透彻。

二、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构成职场智慧最根本的因素。专业知识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知识。要全面分析本专业工作领域需要哪些系统的知识, 将这些知识, 包括为学生职业生涯打基础、添后劲的理论知识, 根据学习 (工作) 任务的需要科学系统地有机融入相关专业课程。

专业知识可以分为专业陈述性知识和专业程序性知识两类。专业陈述性知识是描述与专业相关的客观事物的特点及关系的知识, 主要包括专业符号表征 (如专业公式中的符号、一些专业量的代号等) 、专业概念、专业命题 (陈述两个及以上与专业相关的客观事物的特点及关系) 、行业与职业标准等。专业程序性知识是一套关于专业操作步骤、过程、要领的知识, 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 是关于工作原理、工作过程、工作方法、工具材料、工作诀窍的知识, 专业课程学习方法与技巧、职业生涯规划等策略性知识是特殊的程序性知识。中职专业课程着重强调程序性知识。

专业知识来自于实践与环境, 随着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改写和升华, 只有用心去观察、感受、领悟和融入, 才能悟出更多的知识和智慧, 使专业认知结构发生量变与质变。专业课程内容来自职业领域, 专业教师要依据专业和课程内容的特点, 精心设计引起学生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环境和氛围, 包括物理情境、心理情境、文化情境, 把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地结合起来,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 提高学习效率。以智慧点燃智慧。在学习情境设计中, 要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和地方性, 注意针对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开放学习、探究学习等多样化学习方式的需要, 创设理实一体化学习情境、工作场项目学习情境、任务引领与问题导入学习情境、小组协作与角色扮演学习情境、竞赛与考证学习情境等, 选择恰当的学习情境类型、确定相应的学习情境载体、整合好学习情境系统、现场呈现好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学会完成学习 (工作) 任务, 并通过问题的解决促进相关知识的内化, 进而形成能力。

专业课程要让学生获得有用的知识、基于自己的专业经验背景主动建构的知识、解决“问题”过程中运用的知识。“五课”教研就是要研究如何让学生“用心”学习, 更快地获得更多知识, 提高课堂效率。充满知识与智慧是省级示范课必备条件之二。

三、专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 一个专业的职业能力应成完整的科学体系, 主要经过若干门专业课程训练形成, 每门专业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承担相应独特的功能, 学生的专业能力包括若干项职业能力。所以, 要找到某专业所特有的职业能力发展逻辑, 按职业能力发展逻辑优化专业课程内容组合, 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在专业课程中, 学生必须掌握的职业能力包括三部分:一是步入职场之后的职业基本能力, 包括自我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与人交流合作能力、创新能力、数字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等, 是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二是胜任具体职业而必须具备的能力, 也就是运用必要的知识、技能、态度、资源, 按规定的工作职责和任务要求, 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三是职业生涯管理能力, 是在一定职业领域进行开拓、变革和创新、实现职业发展和人生价值的能力, 包括学习能力、信息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多元化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评估决策能力、对内合作共事和对外寻求协作帮助能力、组织协调应变能力、对社会与环境的适应能力、遇到挫折时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生存能力、方法能力等。职业技能是专业能力的重要方面, 主要包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两类, 是专业课程的重点。“五课”教研就是要探求如何设计系统有效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能力。学生能很好地提高专业能力是省级示范课必备条件之三。

四、科学方法

中职学生需要获得的方法主要有学习方法、工作方法、交往方法等, 学习方法又包括专业知识学习方法、专业技能学习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等。在专业课程中, 应让学生掌握的方法主要有:

(一) 体验法——做中学、学中做

中职学生从专业课程活动中学, 在操作中学, 运用自己的手、脑、耳、口等, 从尝试中总结知识、经验和教训, 从经验中积累和发现知识。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想方设法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主动探究知识。在实践中观察、思考、提升经验, 通过思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将习得的知识与具体的生产生活实践相联系, 学以致用, 活学活用, 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边成长。“做中学, 学中做”的精髓在于把间接的经验和知识还原为活的、有实用价值的知识, 不断去发现现象背后隐藏的规律。职业教育任务驱动项目学习法、行动导向学习法是运用“做中学, 学中做”学习方法的典型, 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二) 问题探究法——研究性学习

专业知识 (包括操作规范、行业企业标准等) 记载在各种媒介中, 中职学生必须在阅读中思考、求证、理解、领悟, 传承知识、悟出新知。专业课程教学设计, 要让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或预设问题) 、针对问题确立解决问题的目标 (基于问题与学情) , 在分析问题 (合作或独立, 教师引导, 实践或理论分析) 、收集和筛选信息、制定工作计划与决策、解决问题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生成) 、成果展示 (实践性、创新性、提高与发展) 、评价 (学生与教师共同小结与反思) 、练习迁移 (作业设计, 拓展与提高, 形成进一步的问题) 中获得知识、能力和方法, 在解决问题中提高, 准确地自我评价和接受他人评价, 从成败经历中有效地吸取经验教训。

(三) 交流法——合作分享

人的很多知识产生于与别人的分享。中职学生与教师、同学 (同桌、学习小组) 、企业技术人员和谐相处, 建立合作共赢获取知识的人际网络, 虚心、诚心、用心与他人交流, 在与人交流中自我发挥, 从他人处获得知识与启发。

(四) 反思法——经验总结

学生的许多知识应是基于对过去所发生的、经历的、了解的事情或案例以及已有的知识, 进行回顾、归纳、总结、分析和反思得到的。中职学生要形成总结和反思的习惯, 能有条理地表述反思得出的知识, 与同学分享反思所得, 举一反三深化知识。

(五) 掌握技能的方法

中职学生在顶岗实习和社会调查等多样性课程中, 在观察、实践、反馈、对话、问题解决、探究、批判性思考、竞赛、模仿、角色扮演、游戏等活动中, 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训练, 掌握训练方法和有关基本知识, 注意手 (口) 脑并用, 发挥内部语言、意识的调节作用和专业技能间的正迁移作用, 科学安排训练时间与频度, 不断改进动作方式与智力活动方式, 掌握技能。对于动作技能, 可以划分为若干阶段, 学生按设计的程序先易后难, 从领会动作要点和模仿、掌握局部动作开始, 循序渐进地训练, 使动作达到准确、协调、速度适当、自动化、尽可能有某些创新的程度。对于心智技能, 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设计规划、归纳推理发现等方法进行训练。学生技能的形成, 除了需具有一定的心理前提 (如练习的积极性与自觉性, 良好的情绪与意志品质, 注意力集中、稳定, 相应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 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资源。

(六) 科学探究的方法

在专业课程中, 中职学生需获得从现象到规律、从典型到一般、类比与迁移等科学探究方法。

在自然、动态、多样的课程中, 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以及综合采用多种学习方法, 有利于学习。“五课”教研应研究合适的课程模式、恰当的教法和学法。学生掌握学习 (工作) 的方法、思考的方法是省级示范课必备条件之四。

五、职业文化

职业文化是人们在长期职业活动中, 经过学习、实践、积淀形成的稳定内化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习惯、气质、礼仪与风气。不同职业有不同的职业文化, 职业文化左右学生的能力养成与人格形成, 影响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职业文化对群体而言是行业企业文化, 对个体而言表现为职业文化素养。职业文化素养是动态的,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丰富与演进。职业文化素养与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相互影响, 任何职业、任何岗位都需要良好的个人基本素养, 拥有良好的职业文化素养是拥有职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是学生将来在某岗位站稳脚跟、有所发展的基本保证, 也是学生将来在一个职业群或若干个相关职业群中顺利转岗、晋升, 即横向、纵向发展的必备基础。 (2)

职业文化素养包括知识与技能 (职业体能) 、职业态度 (职业心理、职业认识、职业意向、职业动机、职业情感、职业使命感、职业责任感、职业荣誉感、法律责任、生态意识、依靠科学技术、主张公平正义、爱国、友善、职业审美、尊重劳动等) 、职业规范 (职业作风、职业形象、职业纪律、职业行为——爱岗敬业、办事公道、奉献社会、勤俭节约、健康安全、职业礼仪等) 、职业道德 (职业精神风貌、诚信、价值观、理想追求等) 。

(一) 职业文化的养成从良好的职业意识开始

职业意识是学生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反映, 有什么样的职业意识就有什么样的职业行为。专业课程, 让学生从与职业相关的知识、职业发展动态中, 了解职业与职业社会, 加深对职业的理解, 制定职业规划, 明确职业目标, 树立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 养成作为一名职业人需要具备的认知、情感和态度, 如质量与规范意识、竞争与合作意识、学习与创新意识、责任与自律意识等。

(二) 职业文化素养在优美环境熏陶中获得

在专业课程中, 教师和学生共同创设良好的职业文化环境, 如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协同学习与工作气氛、职业道德舆论氛围和物化场景等, 让学生具有准确评价事物的判断力和自律能力, 形成群体意识、对他人公正宽容、帮助别人、承担社会责任、公正地批评与自我批评、充满自信等, 养成职业美德。

(三) 文化引领课程, 行业企业先进文化进课程

中职专业课程, 应让学生体验、领会、融入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文化, 包括企业经营理念、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行业企业行为准则、行业企业标准、企业荣誉感等, 给学生以优秀文化浸润, 使学生对职业梦想有不懈追求。

“五课”教研要研究如何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省级示范课应让学生获得美的熏陶。文化是多元的, 养成学生高尚职业文化是省级示范课必备条件之五。

在专业课程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科学方法、职业文化是在完成某项任务过程中同时获得的, 只是不同的学习过程获得的侧重点可能不同。

课程关乎学生的教育权利、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潜能释放, 必须构建和谐的专业课程体系 (其中也包括专业拓展课程、创新创业课程、人文素养课程、健康教育课程等) , 注重课程中各元素的和谐, 热爱、尊重、理解、信任、宽容学生, 促使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突出因材施教, 激发创造意识、完善职业人格, 倡导“全纳教学”精神、绿色教育, 打造魅力课堂、智慧课堂、情理课堂、生态课堂、幸福课堂, 最优化发挥课程功能。尤其应唤起中职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自信、对职业生涯的憧憬和期待, 使他们的思维的过程、审美的倾向、认同和道德得到升华。让学生“带得走”智慧、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自主有效地获得更多、更牢、更好的知识, 让他们抬起头来、自信和满意地笑起来。

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名中职学生的3年中职生活里, 会有许多教师教过他, 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后……有多少教师能像灯一样在他的生命长河中长久地闪烁?他会记住其中的几位?他会记住的是无私的爱——那些在他跌倒时真心帮扶他站起来的, 那些在他迷惘时耐心给他指路的, 那些在他登攀时尽全力支持他的……那些富有爱心和智慧的教师, 像一盏盏明灯亮在他心里, 留存在他青春世界美好的影像中, 成为他终生的珍藏。 (3)

摘要:针对教师的“五课”教研工作和“两课”评比活动, 其成效着重体现于学生的发展。中职专业课程, 应让全体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尤其在学习兴趣、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科学方法、职业文化等方面。

关键词:中职,专业课程,学生发展

注释

1章永生:《学习兴趣》, http://www.pep.com.cn/xgjy/xlyj/xskj/fzyjy/201008/t20100827_798235.htm。

2董显辉:《职业文化的内涵解读》, 载于《职教通讯》, 2011年第15 期, 第5-9页。

政治第五课总结 篇3

初三六班 胡佳来

弘扬文化意义

=

1、架桥—文化

2、有利于——影响 P663、有利于——重要性

4、有利于——how5、中华文化地位

民族精神why

=

1、重要性 P682、地位 P693、作用 P694、责任和义务 P71

民族精神意义

=

1、有利于——重要性

2、有利于——作用

3、材料

4、具有时代气息

开展“广东精神”宣传活动意义

=

1、有利于——重要性

2、有利于——作用

3、有利于——how【个人】

4、有利于——责任和义务

5、材料

民族精神how

答一:

=1,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建设者。2,“传播者”:如何成为传播者

“弘扬者”:如何成为弘扬者

“建设者”:如何成为建设者【精神What改革开放以来】 答二:

=

1、成为“三者”

2、爱国主义

3、团结统一

4、爱好和平

5、勤劳勇敢

6、自强不息

中华民族

精髓民族精神

第五课 进入历史 篇4

美术与自我、社会

第五课 进入历史

引用请注明出处:http://plume_zls.blog.163.com

本博客高中美术教案目录:http://blog.163.com/plume_zls/blog/static/***5971/

回复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版本一:

美术鉴赏《进入历史》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从视觉形象中发现、寻找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了解到历史在艺术题材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关系,并培养学生从历史题材绘画中发现艺术家个性的能力。

教学内容

以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为表现对象的艺术作品,其中又以绘画居多。提高学生从不同时代、不同材质的艺术作品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教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美术图片或影视图像。

学生:教材。

教学程序

一、导入

阅读教材第69页,完成“思考与交流”。(不必太深入,关键是引导学生认识美术作品与历史的关系。)

二、作品欣赏与示范讲解

1.通过幻灯或投影仪展示作品,引导学生欣赏阎立本的《步辇图》。

针对画面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讨论画面内容以及作品中出现的有趣现象,在不揭示正确答案的情况

下要求学生做出猜测或回答。

讲述《步辇图》历史故事及其发生的历史背景。简要讲述阎立本的生平与艺术特长,唐太宗向阎立本提出的绘画任务,以及魏晋以来人物画的发展。适当放映初唐章怀太子墓中的人物画图像,与阎立本画作进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阎立本所在的初唐人物画的了解。也可以放映中国古代历代帝王出行的画作图像,看不同时代帝王乘坐的交通工具。

2.欣赏《文姬归汉图》。

画面表现的是什么故事?同样是和亲题材,它跟《步辇图》表现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3.欣赏《荆轲刺秦王》。

要求学生仔细辨认画面上的人物和道具,以及构图上的特点,并且思考:为什么能够产生一种紧张的气

氛?

4.欣赏《开国大典》。

对比美术作品和历史照片,完成“活动建议一”。

5.欣赏《瑞鹤图》。

以讲授为主,教师可以对该图所表现的意图和历史事件做简要的介绍。

三、分组讨论

1.分组:

第一组:《拿破仑加冕》;

第二组:《加莱义民》;

第三组:《美杜萨之筏》(“思考与交流”);

第四组:《大卫》(“活动建议二”)。

2.讨论内容:

作品表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选取的是什么样的特定场景?突出了哪些细节?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或立场?

3.小组形成意见,然后向全班发表,共同参与讨论。必要时教师补充一些背景知识,加深学生的理

解。

四、课堂总结

对艺术中的历史与历史中的艺术加以小结。教师鼓励学生在交流中提出问题,并大胆对问题做出假设性回答。要求学生在平时留意以历史为表现对象的艺术品,自己提问并寻找答案。适当布置作业,要求学

生在下节课口头回答自己的发现。

版本二: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内容包括三个层面;

1、展示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绘画作品。

2、指出画面内容及形式特点。

3、不同历史题材画作所隐

含的历史文化特点。

教学目标:

1、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从视觉形象中发现、寻找问题的能力。

2、学生了解到历史在艺术题材中所占有的重要位置,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关系,并培养学生从历史题材绘画中发

现艺术家个性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根据教学计划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特设定本课的重点是要让学生了解到历史在艺术题材中所占有的重要位置。

2、难点则是在认识过程中,发展学生在绘画题材中发现不同的艺术美的能

力。

教学理念:

对艺术品内容的了解在很多情况下构成了欣赏活动的前提,欣赏历史性绘画对于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有更高的要求,所以本课要培养学生探索画面内容的好奇心。但历史故事或图像容固然是欣赏艺术作品的重要方面,但却不是欣赏活动的全部,画面形式和表现手法仍然是第一位的,艺术家针对特定主题和故事情节的处理方式和表现出来的个性才识关注的重点。

教具与学具: 教具:实物投影仪、画册、多媒体小平台 学具: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展示:电影版的《荆轲刺秦王》的刺秦片段

问:这是一件历史事件,谁知道讲的是什么故事吗?

出示:《荆轲刺秦王》字样。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中国战国晚期的公元前227年。当时,秦国统一其它六国的形势已定。而燕国是一个十分弱小的国家,燕王为了搞好和秦国的关系,曾将王子交给秦国当人质,王子在公元前232年携赢政的女人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王子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秦国大乱,然后联合其它国家共同消灭秦国。荆轲刺秦王事件失败以后,秦国以此为借口从而挑起战争。在公元前222年消灭

了燕国。

虽然这个故事发生的时候离我们很长远,当时的场景也已经不再存在,但是我们的作家、导演却都可以让我们重新去了解那段历史,那我们的美术家能不能再现历史呢?现在我们就来欣赏一些图片,让我们来

看看美术家是怎么去表现历史的。

出示课题:美术与历史

出示《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提问:根据以上所提供的文字,能否把当时的场景用画面描绘出来呢?

(出示:荆轲拿着匕首追了上去,秦王看无路可逃,就围着大殿铜柱子躲避。荆轲把匕首向秦王使劲掷去,却因心慌力猛,匕首刺歪了,飞到后面的柱子上直碰火星。太医紧抱荆轲;而阶下秦舞阳早已吓得魂不附体,翻倒在地;地上一匣内盛作为见面礼的樊於期的首级;远处一卫土似已冲破禁令正欲向前解救。)

逐步展示:《荆轲刺秦王》(东汉、画像石)

提问:大家是否发现这张作品和我们平常看的画是不一样的,那它是什么美术形式呢?

提问:

1、为什么采用这样一种近乎剪影的形式?

2、为什么人物都是黑色的?

3、艺术家为什么排除秦始皇其他事迹不用,而专门选择遭到刺杀仓皇逃窜的场面呢?

艺术家的作品,有时候就是一本“历史著作”,只是,这本著作不是由文字写成,而是由生动的视觉形象组

成,向我们展示历史的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瞬间。

二:新课教学:

1、艺术与重大历史事件

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历史的呢?

有很多美术作品除了具有高超的艺术价值外,还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对于人们认识某些特定年代的重大社会政治事件及人物,提供了文字无法提供的难得的形象史料。

A、展示:《步辇图》(唐)阎立本 提问:画的是什么故事呢?请学生阅读P70第2段文字。(记录1300年前汉藏民族亲密交往情况的绢本

历史画卷。)

学生回答:记录汉藏和亲的历史画卷,画的是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答应文成公主与吐蕃王松赞干布联姻、吐蕃使者前来迎娶一事。是一种纪念性的画作。阎立本选取的不是婚礼的大场景,而是唐太宗接见使臣的一个小片断。一件有关历史重要事件的作品,一方面展现了历史场面,另一方面,又更多

地融入了艺术家个人对历史事件的看法。

师:介绍画面内容,右边唐太宗坐在辇上(介绍什么是辇:古代用人拉着走的车子,后多指天子活王室坐的车子。)神态自若,王者风范,身边簇拥着9个宫女,左边分别是礼官、使者、翻译官。

提问:如何在作品里表现大唐泱泱大国的气势和唐太宗大国皇帝的气魄呢?画家为什么不去画婚礼的大场面,而是选取唐太宗接见使者的一个小片段呢?

答:一个过于宏大的像公主婚嫁的场面不是早期中国画家所擅长表现的,而且不宜于其中某一个特定人物的突显,观者的注意力太容易让场面中过多的其他细节所吸引;

提问:

1、仔细观察唐太宗和身边的宫女在人体比例上有何区别?

2、问:为什么只有一个人坐着而其他人都站着呢?

3、为什么是女人来抬步辇?为什么坐着的人比其他人都画得大一些呢?

禄东赞虽然身为一国之相,但在大唐天子面前,总还是无法与帝王相媲美,于是人物的选择又已经决定了画面中最有权威、无人与之匹敌的唐太宗的地位;画家不仅描绘太宗本身举重若轻的神态,还用身旁女性的温柔衬托他的稳健持重,用禄东赞的体形与表情来衬托大唐的泱泱大国气势。所以,与其说这幅画是为了纪念汉藏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不如说它更是一种大唐气魄强有力的抒发

B、展示:开国大典(照片)

提问:同样是纪念性的时刻,知道这张照片表现的是什么吗?

提问:那如果让我们根据照片去画,大家会怎么去画呢?是如实去根据照片还是会加入自己的想法呢?

提问:那让我们看看这位画家是怎么去表现这一历史时刻的吧?看看我们同学中是不是和他的想法是一

致的呢?

展示:开国大典(油画)

提问:仔细观察两个画面,他们有什么不一样吗?画家是怎么去表现的呢?

提问:各是什么角度呢?

(主要是要学生能够自己去比较。画和照片对比的意义主要是要表现出画家是怎么根据实际表现历史;画家是怎么把自己想法融入画面的。主要引导学生从两个不同的材质中比较人物的神态、位置安排等方面来分析画面。通过照片与油画的对比,画家对真实情况做了修改,通过自己的理解表现出新中国的人民与

领袖的关系。)

2、美术作品与权利:

A、展示:《拿破仑加冕》(法国 达唯特)

提问:我们在前面已经欣赏了中国古代和现在关于重大历史事件的画面了,那我们看看外国的。现在我想再问问,大家有没有听说过“拿破仑”这个名字? 提问:那大家都知道哪些关于拿破仑的事呢? 提问:那看看我这张画面是记录拿破仑的什么事呢?

拿破仑既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伟大政治家,又是野心勃勃的军事独裁者。所以拿破仑在通过政变夺取王位,巩固自己的帝国政权之后,很欣赏画家达唯特的艺术才能,授予他宫廷首席画家的称号。从此,以新的热情为拿破仑的政权宣传效劳,并倾注了他全部的艺术心血。这幅《拿破仑加冕》正是这个时期奉

命而作的一幅巨制。

《拿破仑加冕》是画家忠实记录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圣母院隆重举行的国王加冕仪式的一幅油画杰作。为了巩固帝位,这位皇帝极其傲慢地让罗马教皇庇护七世亲自来巴黎为他加冕,目的是借教皇在宗教上的巨大号召力,让法国人民以至欧洲人民承认他的“合法地位”。在加冕时,拿破仑拒绝跪在教皇前让庇护七世加冕,而是把皇冠夺过来自己戴上。身穿紫红丝绒与华丽锦绣披风的拿破仑,已经戴上了皇冠,他的双手正捧着小皇冠,准备往跪在他面前的皇后约瑟芬的头上戴去。在拿破仑的背后坐着那位穿镶红边白色法衣的臃肿的教皇,他双手搁在胸前,低头默认这一情景。整个气势十分庄严,人物多达百人,每个人物形象以精确的肖像来描绘,这里有宫廷权贵、大臣、将军、官员、贵妇、红衣主教与各国使节。金光闪烁,富丽堂皇,表现了人物衣着与殿内环境的强烈质感。

B、展示:《瑞鹤图》赵佶(宋)C、展示:清历代帝王画像

3、艺术与一般历史事件

看了前面几幅关于不同时代、不同形式的记录国家重大历史事件的绘画作品后,也让我们来欣赏欣赏那同样是反映历史的一般事件。我们大家先来看一段视频,看这段视频表现的是什么内容?

A、展示:《狼牙山五壮士》(油画)

作品背景分析:一九四一年,抗日战争进入了极端困难的相持阶段。九月二十五日,一团七连六班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和战士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等五位热血男儿为了不让日伪军发现主力部队转移方向,掩护主力部队和两万多名群众转移。将日伪军引向狼牙山棋盘陀峰顶绝路。日伪军误认咬住了八路军主力,遂发起猛攻。而五位英雄临危不惧,以一当百英勇阻击2500多名日寇的轮番进攻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一直坚持战斗到日落。面对步步逼近的日伪军,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纵身跳下数万丈悬崖。葛振林、宋学文被树枝挂住,身负重伤,被一老百姓发现救回;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三人以身殉国。这就是抗日战争中著名的狼牙山战斗。日寇在「五壮士」跳崖後,竟然整齐地排成几列站在「五壮士」跳崖处,随著指挥官的口令,恭恭敬敬地三鞠躬。

提问:看了这幅作品你的感受是什么?分析一下我们的画家是怎么去表现五壮士的?

五位英雄的排列象一座巍峨的山峰,狼牙山5位英雄的壮举,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被人民群众誉为“狼牙山五壮士”。艺术中的历史有些是艺术家亲身经历的,但更多的是艺术家按照自己的思想和目的对历史的想象。

B、《梅杜萨之筏》(法国 籍里柯)

提问:这一绘画作品又是怎么样的呢?他们是怎么样的表情?

作品介绍:1816年7月,法国政府的巡洋舰“梅杜萨号”载着400多位乘客,开往非洲塞内加尔,途经西非海岸的布朗海峡南面时不慎搁浅,造成了惨重的灾祸。船长和一群高级官员乘救生船逃命了,剩下150多名乘客被抛在临时搭制成的一只木筏上。漂流经过十多天,筏上发生了一幕骇人听闻的惨剧:恶风大浪,饥饿煎熬,竟至啃吃死者的肉,直至精神失常,互相残杀……至第13天被救时,筏上仅剩下15人。其中5人登陆不久便死去。海上漂流13天,共死掉140多人。路易十八政府怕此事张扬出去受到舆论谴责,只在官方报纸上发了一条简短的消息,悄悄通过军事法庭判处船长降职和服刑三年就了事。两位木筏上的幸存者不服,向政府上书,却遭到打击,被解除公职。在忍无可忍之下,他们将这次船难经过如实写成报道,印成小册子公开发售。这一举动立刻轰动了国内外。籍里柯凭着这条新闻,绘成了这幅大画(491厘米×716厘米)。为了这幅画,籍里柯亲临病房观察病人的痛苦表情、临终前的模样,研究尸体腐烂的情景,还托筏上一个生还者木匠制作了一只木筏模型,让病人做模特儿,并详细访问船舶遇难的经过。他以金字塔形的构图,把事件展开在筏上幸存者发现天边船影时的刹那景象:他们有的振臂高喊;有的在挣扎;扶着儿子尸体的老人,对生还显出了绝望。木筏边缘净是漂浮的尸体,可还有人对生还存有一点希望,力图站起来呼救。图中左上方的一组,在议论着远处的船尖,相信一定是来救援的。画家在金字塔构图的尖顶上,为这幕悲剧的结局指出了一线希望,那条摇动着的红巾,正是法国人民在苦难斗争中的希望的象征。很显然,画家在这一海难事件中,看到了与复辟年代法国革命所遭遇的相似景象,《美杜萨之筏》不是一幅单

纯的“新闻”画,它是画家对现实的影射。

问题:做P73页的思考与交流然后回答问题:

让学生去观察画面,能够发现很多的细节,再总结

C、展出:《加莱义民》罗丹(青铜)

历史背景:14世纪百年战争时期,英国军队即将攻陷法国的加莱市,加莱市被英军围困将近两年,市民的生命危在旦夕。经过双方的谈判,英王爱德华三世提出残酷的条件:加莱市必须选出六个高贵的市民任他们处死,并规定这六个人出城时要光头、赤足、锁颈,把城门钥匙拿在手里,才可保全城市。这是法国

人民永难忘怀的历史悲剧。

提问:能否看出每位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教师总结:要把作品分开来讲,一个人物一个人物地分析,从整体到局部,从动作到面部表情,要去

引导学生去发现。)

布置作业: 书上三幅关于大卫的雕像,请在课余时间找出他们的时代和不同之处,画家又是怎么去处理的?

七、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了解了艺术和历史的关系,也让我们了解了画家是怎么去再现历史的;我们从两大部分来讲,并借鉴了中外的一些巨作,使我们同学们的观察能力提高了很多,相信大家再在课余时间更能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怎么去分析历史画面,使我们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提

第五课 文化创新 篇5

一、结合重难点,梳理知识 文化创新:为什么? 怎么办?

二、判断正误

1.文化创新的主体和源泉是人民群众。

2.文化创新来自作者的灵感,主要靠文化创作者的聪明才智。

3.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4.文化创新的作用就是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三、课堂探究 春节在国人的心目中分量恐怕是所有节日都无法企及的,正如俗话所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尽管随着社会进步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国人过春节的方式正在发生着日益显著的变化,但是隐藏其中的深层民族和集体记忆、个体情感是无法抹杀的。多年来,全国人民已经形成了“春晚情结”,既对其寄予厚望,但又常常感叹“令人失望”。脱离群众、缺乏生活化是老百姓的普遍感觉;没有新意、还是老一套,是很多春晚忠实观众失望的重要原因。请你为2016年办精彩春晚出谋划策,你将怎样使春晚走出困境?

1.雷风侠”是一个既有雷锋形象特征,又有雷锋精神内核的动漫形象,是作者为传播正能量,借鉴经典动漫形象元素进行的创新设计,赢得了青少年的喜爱。“雷风侠”动漫形象创作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是()①文化创新的主体要有文化自觉和担当②体制机制创新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③文化创新要广泛地引进和吸收外国文化④文化创新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无论您的五官会跳舞还是脖子会唱歌,只要您肯秀出绝活,就有机会登上《我要上春晚》的舞台。只要您身怀才艺,富有创意,拥有梦想,您就是我们要找的人!”这则“开门办春晚”的广告内容,从《文化生活》角度看,强调了

A.文化创新能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B.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C.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D.政府履行组织文化建设的职能 3.“无论作诗作文,或作画刻印,均须于游历中求进境,作画尤应多游历,实地考察方能得其中之真谛。作画但知临摹古人名作,或画谱之类,已落下乘;倘复仅凭耳食,随意点缀,则隔靴搔痒,更见其百无一是矣 ……”对上述观点正确理解的是

①艺术发展的实质就在于创新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来源

③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进行文艺创新④文艺创作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4.李时珍为了写《本草纲目》,行程万里实地考察,不仅向他人请教,更注重亲自试验。例如,他吞服曼陀罗,直到精神恍惚、失去知觉,终于认识到这种植物的麻醉作用。这说明 A.只有不断进行文化创新,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C.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D.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5.2014年10月14日,身为中国 5.2 文化创新的途径 姓名_________

一、结合重难点,梳理知识

如何进行文化创新?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二、判断正误

1.亲身实践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2.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3.文化创新必须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

4.文化创新必须以世界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

三、课堂探究 京剧经过200多年的不断丰富、革新与发展,一直继续到现在,表现了旺盛的生命力。京剧集古代戏曲艺术之大成。中国京剧吸收昆腔、京腔、秦腔等艺术成分,在18世纪90年代初徽班进京,至19世纪40年代末,在徽、汉二调皮黄戏的基础上融汇衍变,形成了以唱西皮、二黄为主的北京皮黄戏。随之向外流动,先后传入天津、上海等地。

试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 如何实现京剧的发展?

1.电影《惊天动地》真实再现了汶川大地震的场景,在创作拍摄上注重运用国际上灾难大片的一些基本元素。同时,为了营造视听效果,把传统特技和数字高科技进行了有机结合,使这部影片有了比较完美的艺术和技术的精彩呈现。这说明

①文化形态的更替是由科技进步决定的②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③现代高科技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④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对“前贤”的文章,杜甫主张既要兼取众长,加 以继承(“转益多师是汝师”);又要区别真伪(“别裁伪体亲风雅”)。反对一味因袭(“递相祖述复先谁”)。这对我们进行创新的启示是 A.亲自实践是创新的根本途径 B.人民群众是创新的主力军 C.创新是继承与发展的统一 D.科技是创新的重要工具

3.每年清明,人们常常要到郊外为亲人扫墓,以寄哀思。如今,一种新的“扫墓方式——网上扫墓悄然兴起”。网上扫墓就是在互联网上建一个虚拟扫墓的空间,人们可在网络上为已故的亲人朋友点烛、烧香、敬酒,还可将他们的生平资料、照片等制成信息,放在网上进行悼念。部分市民认为,应该大力提倡文明祭祀,让“绿色 扫墓”取代传统的烧纸、烧物。这说明

A.文化创新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 B.传统习俗是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C.陈规陋习是阻碍社会进步的落后文化 D.文化创新必须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4.山东文化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不仅已成为当代中国最具影响的地域文化,更是在多个领域引导着时代新潮流。山东文化要保持这一优势,就必须

①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坚持文化创新

②继承传统,保持地方特色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④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当前工作的首要任务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5.要保证文化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必须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以及“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这两种态度 的共同错误在于 A.否定了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性 B.违背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C.否定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 D.违背了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6.“给力”一词与潮汕方言“到力”相同,是对当今一些社会现象的感叹或者祈望,它原是少数网友用语,现在成了社会热语,还出现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标题中。“给力”成了热语表明 A.文化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B.文化创新的来源是作者的灵感 C.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源泉 D.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需要

7.我国文化产业中存在着与传统制造业类似的现象:由于缺乏自主创新,只能做贴牌加工,或仅仅出口文化“零件”和“素材”。文化创新必须

①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③抵制外来文化

④立足社会实践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8.在20世纪末,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时发出了“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到2500年前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的宣言。事实也证明,中国儒家的自然观、道德观和政治思想,己成为西方启蒙运动中“百科全书派”有力的思想武器。这说明

A.文化来源于社会实践 B.文化的竞争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C.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可以交流融合 D.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了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9.一曲富含现代音乐元素的奥运歌曲《北京欢迎你》红遍全国。而这首灵感源自童谣的歌曲是用中国古代宫、商、角、徵、羽五调式谱写,“歌曲中流淌的全是中国DNA”。上述材料说明 A.传统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B.优秀文化具有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C.社会实践是实现文化创新的源泉 D.文化创新必须实现传统和现代的融合 10.南京中山陵是中西合璧的建筑。它是当时的设计者在潜心研究中国古代皇陵和欧洲帝王陵墓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根据紫金山地形设计而成的建筑精品。这说明

A.建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B.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C.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D.潜心思考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11.拓展延伸 回望过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得到重视。学校加强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电视节目推出中华诗词、汉字书写大会激起了民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十艺节的筹办赋予国粹艺术全新的表现形式和时代内涵。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让人们感受到了它历久弥新的炫目光彩。

第五课 三大改造 篇6

一、学习目标:

1知道三大改造的原因、形式和结果。2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

3、理解三大改造的完成,使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

二、学习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

学习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三、学习过程:

㈠ 自主学习导学

1、首先阅读课文标题及两个大标题,明确对哪三大产业进行改造?

2、阅读第二段找出对农业手工业进行改造原因、方式及结果。

3、阅读第三、四段找出对资本主义工商改造形式政策及实行这种政策意义。

4、阅读理解三大改造意义,找出完成时间及改造过程中存在哪些不足。

(二)、合作交流

对以上问题小组之间进行探讨并互相帮助对方不会问题小组选派代表收集共性问题交给老师,最后巩固记忆。我的问题。2我们的问题。3老师的问题:

①你认为三大改造当时对推动我国社会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②三大改造的完成有什么意义在改造过程中存在什么不足?

③理解什么是公私合营和赎买政策?

三、拓展延伸

如何评价三大改造?

四、系统总结

学生根据自己本节课学习内容用框架形式总结本节问题

原因:形式:结果:

资本主义工商业 形式:意义 政策:结果:

五.当堂检测选择题

1、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标志是()A新中国成立B三大改造完成C土地改革完成D人民公社成立

2、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属于伟大创举事件是()A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

B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C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

3、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是()A 1956年B 1954年

C 1955年D 1956 年

4、我国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于()

A.1952年底B.1954年初 C.1955年底D.1956年底

5、“三大改造”中,农业、手工业的改造形式主要是()

A、公私合营B、赎买

C、建立生产合作社D、全行业公私合营

6、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因为其()A、农民缺乏必要的生产工具B、农村出现了新的贫富不均现象

C、先进的机械化农具难以在农村推广

D、分散的个体经营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7、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A.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B.个体手工业联合成集体合作社

C.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D.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8、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

9、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创举是()A、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理B、没收官僚资本

C、实行赎买政策

D、实行综合平衡,稳步前进的方针

10、下列事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是 A.没收官僚资本企业B.土地改革运动 C.农业合作化运动D.工商业公私合营

11、解放前,上海水泥厂的最高产量达不到设计能力的90%,1957年,还是原有的设备,该厂的产量却超过了设计能力的40%,产量变化的关键原因是()

A、市场需求增大了B、该厂的工人人数增加了 C、政治环境变了D、实行了公私合营 六.课后反思:

第五课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听读、看图想象等方法,认识“对”、“云”等7个生字。2.会写“虫、云、山”三个生字和提、撇折、竖折三个基本笔画。3.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学知识的热爱之情和对识字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1.通过听读、看图想象等方法,识记生字。

2.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学知识的热爱之情和对识字的兴趣。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背诵古诗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背诵古诗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导入读题。

刚才听同学们背诵古诗,声音那么好听,我都陶醉了,你们真棒!我们开始上课吧?上课!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和自然景物有关的《对韵歌》。(板书课题)来,同学们,请读课题——对韵歌。

2、解题:你知道什么是对歌吗?

对韵歌又叫对子歌,是一种短小精湛的语言形式,是我国传统文化特有的表现形式,我们所学过的诗歌,经常见到的对联都是对韵歌。

二、整体感知

1、播放对韵歌音频,学生仔细听,并说说《对韵歌》中出现了那些事物吗?(云、雨、雪、风、花、树、鸟、虫、山清、水秀、柳绿、桃红,字体变红色)

2、你见过这些事物吗?在哪里见过?

3、各种形式读:师生合作读两遍。(老师当大喇叭,孩子们当小喇叭。)男女分组读,南北分组读,小组齐读,师指名读,全班学生有节奏地拍手读。

三、认知贯通

1、师生根据韵文内容进行对答。

同学们已经能熟练地读课文了,大家有信心能回答老师提出的关于课文的问题吗?云对什么?雪对什么?花对什么?鸟对什么?山清对什么?柳绿对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云——雨 雪——风

花——树 鸟——虫

山清——水秀 柳绿——桃红

山清对水秀,(出示图画:山山水水十分清幽秀丽,形容风景优美。桃花嫣红,柳枝碧绿,形容花木繁盛,色彩鲜艳的景色。)也可以说“山清水秀”(图片);而柳绿对桃红也可以说是“柳绿桃红”(图片)。

2、考一考:天对(),黑对(),花对()。

3、组词练习

(1)根据图文重新组词:云雨、风雪、花鸟、山清水秀、桃红柳绿(2)组词扩展,配合图片和一些字形演变: 云:看“云”字的变化;组词:白云、乌云、云朵 雨:看“雨”字的变化;组词:下雨、大雨、雨水

风:大风、台风、风光 花:花朵、红花、开花

鸟:看“鸟”字的变化;组词:小鸟、鸟儿、飞鸟 虫:看“虫”字的变化;组词:虫子、小虫、毛虫

四、课中拍手听歌《你的名字叫什么》。

五、朗读训练,合作对读 1.(出示课文)指名学生读。

2.我们来观察韵文,无论单字对还是双字对,他们字数相等,读起来朗朗上口,这就是韵文。我们把对应的事物名称略读重一点儿,“对”字轻读。3.师范读。4.带上节奏读。5.师生接读;

6.总结:通过读,我们发现,对韵歌读起来可以快,可以慢,可以重,也可以轻,这就是读书的抑扬顿挫,这样才能读出书中的味道。7.背诵。

六、书写指导

1、认识3种笔画。

提():顿提上去变尖,顿不要太大,要写出粗细,注意提上去的方向角度。(板书“提”的笔画)

撇折(ㄥ)顿撇出去变尖,再顿提上去变尖。(板书“ㄥ”的笔画)竖折(∟)顿竖下来,再顿横过来。(板书“∟”的笔画)

2、掌握笔顺(播放汉字flash)

3、重点指导书写。

“虫”:口写得扁一些,竖在竖中线上,不要写太长,第五笔是平提,要稍微向上倾斜。

“云”:部首是“二”,上横短,下横长,撇折从下横的中心点启闭,与点对应,合成一个稳稳的三角形。

“山”:中间的竖最长,竖折的竖最短,第三竖下端略出头,竖与竖之间等距。

七、拓展延伸,推荐读书。

1、对韵歌:花对草,蝶对蜂,蓝天对碧野,万紫对千红。

桃对李,柳对杨,山清对水秀,鸟语对花香。

总结:孩子们学得真快,真是聪明的宝宝,古代有一个叫陈文杰的人,他也非常聪明,他还写了一本书,叫《声律启蒙》,小朋友可以买来读一读。孩子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下课!出示课件《声律启蒙》封面。

八、板书设计

对韵歌

云——雨 雪——风

花——树 鸟——虫

上一篇:2009年度工作总结(述职稿)下一篇:个人创业贷款申请材料